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0:56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国内外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患者,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十分重要的。

1 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猜疑心重 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则: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

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如:这药治疗您的病很有效,您服了这药会感到舒服的等。另外,对患者进行任何新诊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时,都应事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说,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4 退化、依赖性增加 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和温暖。

护理原则:多关怀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服务,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1.5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意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怒,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老年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他们,使其改变态度。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2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2.1 语言性沟通

2.1.1 询问式交谈 责任护士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并查阅病历,使之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交谈时护士应举止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从患者病情入手,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

2.1.2 理解式交谈 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的心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显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

2.1.3 鼓励式交谈 此法适用于孤独、忧郁和自卑的患者。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并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患者孤独、自卑心理,同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并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及心理状态,动员周围人群共同关心、鼓励、体贴患者。

2.1.4 批评式交谈 对于那些偏执、暴躁或自弃的患者,除了采取上述几种交谈方式外,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

2.2.2 相制 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3 心理护理

3.1 尊重、理解、关心、爱护 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给予老年患者的恰当尊称,并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体力差,反应迟钝,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老年人患病后脾气会发生改变,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更需要我们给老年患者多一分理解与关怀,对他们要和谐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安慰;老年人怕孤独,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倍关心他们,了解个人爱好,了解一般家庭情况,使老年患者感到很亲切。嘱其亲朋好友多给予支持和关怀,以使护理效果更加满患者足。护士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输液时不需按铃呼叫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老年患者应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

3.2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3.3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3.4 效果评价 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注重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患者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 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3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4 孙玉梅,王宜芝,邹恂.老年住院患者的需求,护士与患者的观点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95-197.

5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7.

7 王美德,孙静霞.护理心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2

我国在逐渐进入老年化,人到了老年,开始出现身体和精神机能的衰退,随之而来的是退休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些生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给予老年人的心理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由于每个老年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所以患病后对疾病的认识及心埋状况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每个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与期望,改变其心理状况,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一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 自尊心理:老年人喜欢同病室的患者及医护人员尊敬他.恭顺他。尤其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及儿孙们百依百顺,稍有半点不遂心,便不高兴或发脾气。

2 害怕孤独:群居是老年人的社会性表现: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喜欢同儿孙们欢聚一堂。老年人患病住院后,活动受到限制,失去了平时与他人的交往,常有孤独感,甚至烦躁不安.易怒,善疑,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是不利的。

3 多疑多虑的心理:人到了老年,总觉得自己的脑力与体力逐渐衰退,自己有点不舒服都觉得是与衰老有关。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疑老症”。老年病人入院后思想负担重,他们怀疑自己得上了某种疾病,却又不相信是这种病,希望自己很快康复,却又害怕万一出现意外。他们为自己的子女.家庭、生活等反复思虑.心事重重,矛盾交织,内心充满了疑虑不安,无法解脱。

4 怀旧心理:喜欢追忆往事,留恋旧日的同志与朋友,曾经发生的人和事反复的向人叙述,尤其是年轻时值得自豪与之事,常在他人面前炫耀。

5 恐惧忧危心理:老年人在患病衰老的同时,意识到临近死亡,明知这是自然规律,但一般来说,仍不免产生对死的恐怖,对生的留恋。越接近终年,就越回忆自己的一生,这也是一些老年人的特有心理。

6 求生欲望 求生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尤其是老年病人,感到离死亡较近,更害怕死亡,而强烈祈求生存。实际上就连恐惧.绝望等情绪,也是求生欲望的一种极端表现和变态反应。

二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1 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心理护理:由躯体护理到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重大发展。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恢复十分重要。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必须具有高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视病人如亲人,心理护理不单单是机械的完成具体的护理任务,而是一种综合知识的熟练配合,它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以至辩证法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恰当的运用于病人。尤其老年病人心理负担重,开展心理护理难度很大,这就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心埋护理的要求与目的就是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激发病人的求生欲望,使其增强信心,鼓起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3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4月我院共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共116例,其中男75例,女41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8岁。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的心理情况,给予其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和患者服用的药物治疗相互结合,给予心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2.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

老年患者会出现各种心理情况,其也会根据各项因素而出现此类心理情况。比如患者会因为情绪波动、酗酒、吸烟、精神紧张等相应的因素出现不良心理。此类患者会表现出角色紊乱、否认、恐惧、忧虑、焦虑等不良心理。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案给予其做好心理干预。

2.1 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表现:心脏病的高龄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其对自身的疾病是否可以治疗好转很是担心,尤其是当疾病发生时,其更加对自己的疾病有明显的担心,其会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减少、焦虑不安、心神不定、顾虑重重等表现。

2.2 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表现:患者因为恐惧会出现相应紧张的表现。此类患者发生疾病多在夜间发生,故这样患者一到夜晚就会表现的很紧张,一些患者在医院中看到相同疾病患者进行抢救就会有紧张的表现,一些患者还会因为看到急救的仪器就会表现的非常的紧张,致使其再次发生疾病。

2.3 患者出现忧虑的心理表现:老年患者出现忧虑的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其对疾病的发展很担心。此种情况一般都处于患者在康复期时,此种患者会对复况极为担心,对其在发生疾病之后如果无法进行治疗而出现危险情况。一些患者更想让其信任的医生进行治疗,怕换了医生之后出现治疗不及时的情况发生。

2.4 患者发生侥幸、否认的心理表现:一些患者会对自身的疾病进行否认,即使其的临床诊断依据被确诊,其还是有幻想,对诊断不相信,这种心理本身是其对自己的一个防卫意识,有文献表明其对疾病进行否认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但其会让患者的治疗出现延误的情况,故是不可取的。

2.5 患者出现怜悯、同情的心理表现: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和亲和的需要。医务人员都能看到,患者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

2.6 抑郁、悲观、绝望心理:有些病重老年患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时,既增加家庭负担,又拖累亲人,表现为孤独自悲,独自落泪,甚至自暴自弃。

3.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1]。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1 抑郁、焦虑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做详细的入院介绍,使之尽快熟悉新环境,便可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3.2 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情况: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

3.3 患者出现忧虑心理的表现: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

3.4 对自持否认、侥幸心理的患者:根据此类患者的情况可给予其进行解释,让其对治疗的情况有所了解,并给予其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况。在沟通中告知其此疾病可以治愈,不要过于担心,应保持乐观的心情面对疾病,并可让成功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让其对治疗有绝对的信心,在治疗中给予相应的配合。

3.5 患者有怜悯的心理表现:针对有这患者的这种心理,向患者讲明病患的差异,指导患者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对自己有所善待,护理人员要对其关怀照顾,进行各项急救措施时要保持自身的专业素质,果断地给予其就诊,在进行救治中不可说对其不利的言行。通过亲情关怀,让患者满足同情心理需求,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痛苦。

3.6 对比较顽固的患者应给予其进行尊重,并和其进行有效地沟通,让其感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怀,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在治疗中给予配合工作。

4.结果

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抚慰的同时,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地提高以治愈效果,并缩短了治愈期,帮助患者改善其心理情况,以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地提高。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4

关键词 老年骨折 心理护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科治疗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活动受限,在卧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担心肢体残废,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的反应及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老年骨折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加强心理护理,尽量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耐心解释长期卧床患者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116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49例,女67例;年龄66~98岁,平均73岁。骨折部位: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占81%,前臂骨折占19%。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病史。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对周围环境都很陌生,所以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痛苦等心理,担心疼痛、生活上不能自理以及发生意外等,为此,我们护理人员要给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热情、关心和严肃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告诉患者各种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的意义,提醒患者必须要配合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要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护士要坦然向病人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病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乐观行为,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与关心:对新人院的老年病人,护士都要以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和关怀照顾老年患者,对老人可通过微笑、交谈、按摩、康复指导及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等,使其感到幸福和满足。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除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外,还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及社会的支持,要多给予正面的指导、劝解、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并真正体验到社会及亲人的关爱与温暖,使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要向老年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请同病室疗效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讲述治疗经过及配合方法,以增强信心,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耐心解释,细心观察:老人对疾病的体验,往往不能讲述得很清楚和具体,所以护士不可能等待病人的主动反应,必须仔细检查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详细收集有关老年患者的病情资料,便于正确估计病情,做出正确护理判断和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加强培训,掌握护理技能:护士要积极参加各种护理专项学习交流,接受护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护理能力,在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从而引起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新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让新护士先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老年患者从侧面了解新护士的过硬静脉注射技术,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结果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40-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呈上升的趋势。因此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越发的强烈。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变化,例如视力下降、失眠、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等。再加上健康和环境的变化,还会出现了悲观厌世、不愿与人沟通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1]。因此,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显得格外的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入住的400名老年患者。其中男,256例,女,144例,年龄60~8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3例,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306例,文盲21例。生活能自理的376例,生活不能自理的24例。

1.2 心理护理的概念:

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根据心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制,经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得到心里上的满足,能够充分的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 护理措施

2.1 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及采取的措施

A 孤独寂寞

多数的老年人由于离退休、丧偶,人际交往减少,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改变等,因此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还会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的心理,进而感觉烦躁无聊。作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患者进行谈心交流,谈话时要认真聆听,语气和蔼。多与患者共同分享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快乐。另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下棋、书法、绘画、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并鼓励患者在活动中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乐趣,充实自己,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B 焦虑、恐惧

由于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病情比较复杂,再加上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忧虑和不安,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心理。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C 健忘、多疑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普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出现健忘的症状。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十分关心,稍有不慎,就会对各种治疗和护理产生疑虑,担心治疗后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对出现这样问题的病人给予理解,多于病人沟通,聊聊家常,增进与患者的关系。

2.2 语言是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够提高患者对生活和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A 加强护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护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知识的内涵,才能善于运用良好的讲话的方式和态度,充分了解老人心中的疑惑,从而使老人配合治疗,提高老人的主观能动性[2]。

B 耐心询问、仔细观察患者的需求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灵活应用语言进行沟通,稳定患者情绪、做好心理护理。

C 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

尽量用询问、建议和商量的语气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到很亲切,排除老人的陌生感与紧张感。在平常的各项护理工作实际中,要做到言谈举止适度,面带微笑,注意吐词要清楚,尤其注意要在言语方面尊重老人。在指导患者如何配合的同时,转移其注意力,减轻不适感,操作后耐心询问老人的感觉,为进一步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3]。

D 礼貌待人、尊重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的关键就是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4]。与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沟通时,可以适当多使用简单的医学术语;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特别是和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患者进行沟通时,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患者理解和接受。称呼患者时,须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文化程度等给予患者一个亲切、恰当、易于接受的称呼,让患者能够心情愉悦接受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的自尊心。

3 结果

400例老年患者中未发生护患纠纷,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100%。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学也发生了变革。因此,提高护理服务的优质化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5]。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断的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时时刻刻地影响着老年人,造成部分老年人性格孤辟、倔强,性格幼稚。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或消除老年人致病的心理因素,密切护患关系,促进病人康复[6]。必须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7]。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点,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传统习惯和文化,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方法和技巧,使老年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积极主动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对疾病有良好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增加对医疗和护理人员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作为护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把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把这些融合在平时的沟通中,才能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辉.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 (32):141-145.

[2]朱秀祯.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5668.

[3]潘红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9):824-825.

[4]苏金满.心理护理在老年护理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710-711.

[5] 孙爱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7):622-623.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6

老年患者饱受疾病的折磨,多伴有心理障碍。怕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怕拖累儿女,情绪不稳定,易绝望。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性格、修养 、家庭条件等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其心态各异,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拒绝服药的心理,出现不配合治疗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疾病加重不易康复。但是,老年患者大多数还是希望早日康复回家的,即使较重的患者也不愿意长期住院。所以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和规律,利用合理的护理手段消除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此,结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心理护理的内涵

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专业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言语对老年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老年患者摆脱困难。积极地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如今,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当中。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21世纪的一项大工程,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发挥我国中医等心理调理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发现老年人心理存在的问题并尽一切努力把老年心理问题解决好。

2.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原则

2.1新入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原则

恐惧、悲观、消极、抑郁

对于刚住院的老年患者,我们应积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会他们的身心疾痛,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有些老年患者刚入院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到自己已患了严重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护理和治疗,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摒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认为自己没用, 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被动配合治疗,遇到这种具有悲观情绪的老年患者我们可以耐心适当的告诉他们一些病情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让他们消除消极心理,积极接受治疗。在向患者了解病情或者与其交流时,有的老年患者听力较差,反应迟钝,理解力差,表述时可能会逻辑不清楚甚至絮絮叨叨,表达不出重点,这时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细心听取,必要时可以适当提问,以帮助其叙述。增加护患沟通,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

护理此类患者,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给老年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积极鼓励老年患者,与他们娱乐、谈心,让他们多听听音乐等等,转移思想压力激发老年患者的乐观、热情的心态,使他们积极的接受后续治疗。

2.2住院不久的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原则

孤独、失落、焦虑

住院期间的老年患者,有的可能会出现孤独,无所事事,情绪低落,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们接触交流并照顾他们,引导老年患者参与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并且帮助他们与其他病友建立沟通,消除孤独情绪,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有的老年患者病情反复,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不知道何时得以康复,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具有的心理问题,此时我们一定要耐心的解答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安慰老人,指出不安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恢复健康的影响,使其精神放松,短时间内消除不安情绪,积极对抗病魔。

护理此类患者,我们应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耐心疏导,鼓励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乐观接受治疗,这样才利于疾病恢复。

3.结语

人体进入老年后各项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各种老年病发作,长期忍受病痛折磨,老年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此,了解他们的心理,提供相应的护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加强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对其身心康复效果明显,医护人员的护理态度、语言行为、护理环境、护理方式等因素,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状态和效果。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患者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动作,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我们必须注重心理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心理护理的价值。要不断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改正和完善我们的工作。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7

通讯作者:张锡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4例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原发病病情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结论 充分了解老年骨折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 老年骨折;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0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细致观察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反应,充分掌握其心理特点,对促进骨折全面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就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老年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年龄63~97岁,平均71岁。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糖尿病等病史的有47例,其余仅7例无老年慢性病。

1.2 方法 根据老年人的特殊心理和在各治疗阶段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根据不同骨折的特点,进行护理指导。

2 结果

54例老年骨折患者原发病病情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骨折后多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痛苦等多种情绪反应,主要担心疼痛和发生意外。老年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而脑功能减退,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也常产生错觉和幻觉以致出现幼稚的、类似孩童的思维。骨科老年患者骨折后,身体虚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常产生依赖心理,一切都希望得到照顾。同时老年患者辛苦了一辈子,希望被儿女理解,期望得到支持的力量。

3.2 心理护理体会

3.2.1 给老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古人说“十剂之功,贩于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热情、关心、同情、严肃的态度对待患者,不要矫揉造作,更不应面无表情,冷若冰霜,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坦然向患者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行为,如高兴、乐观、振奋等以取得患者的第一印象。

3.2.2 通过言谈交流感情,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交流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给患者以启发、鼓励、加深护患感情,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在治疗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故护理工作中与患者语言交流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一环。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悲观,觉得自己年龄已高,唯恐拖累家庭,整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对于此类患者,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每次巡视病房要先与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的情况,让其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通过交谈,让其回忆讲述自己过去的光荣经历,此时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认真倾听他们“演讲”,并借机会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当年的勇气和信心来战胜疾病。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病情变化规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消除年老无用的心理压力,从而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1]。

3.2.3 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 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都会受到他们的关注。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引起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不能“一针见血”,害怕“新手”。在这种情况下,新分来的护士不能首先给他们注射,而是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其从侧面了解“新手”过硬的静脉注射技术,真正产生信赖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对每一个护士工作都放心满意。

3.2.4 在治疗原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在住院期间总有一些不寻常的想法和要求。如曾经遇到一位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听说他住的病房曾经死过患者,就提出要调换病房,这时如果对他这一要求置之不理,或持反感态度,就会被认为不关心他,就会使其产生干扰治疗的不利情绪,给他换了病房后,该患者即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即使情况不允许也应该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充分理解。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求热忱、周到、细致,使他们在治疗上、生活上都得到照顾,感到护士就是他们的亲人,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2]。

3.2.5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做好出院指导 患者要出院了,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患者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内容包括出院后的饮食、起居、服药指导、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等。对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向其家属做好护理操作示范,详细交谈注意事项,如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为患者床上擦浴、翻身、按摩等。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韩娅,张小梅.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心理护理[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1,9(1):76-77.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 青光眼 心理护理

青光眼是眼科一种常见的致盲疾病,此病多为中老年性疾病,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女性常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雾视、患侧额部疼痛,急性发作时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下降,同时伴有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眼部检查可见球结膜水肿、睫状肌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眼压升高大于50mmhg。

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多与情绪激动、烦躁易怒、休息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不良的情绪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在老年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使患者平复情绪,对眼压的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老年青光眼患者心理特点:

1.1 恐惧、焦虑 由于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伴随出现剧烈的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下降、恶心等症状使青光眼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1.2 烦躁 住院后由于病区环境和人群的陌生,加之眼部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会使青光眼患者情绪波动,烦躁不安。

1.3担心 由于老年青光眼患者多对青光眼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愈后不了解,会对自己的病情发展及愈后产生担心,另外还会担心会给子女加重负担。

2、针对老年青光眼患者心理特点开展有效心理护理。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痛苦是护理成功的前提。亲切

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老年青光眼患者一般情况下得病急,病情变化快,且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头痛等伴随症状使患者即担心又痛苦。基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素质、利用亲切的语言沟通技巧,细致耐心的与病人讲解想关疾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预后效果等,赢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2针对老年病人心理敏感、多疑、不自信等问题,开展心理疏导,使老年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关怀。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耐心的接待,细致地介绍病区环境、生活设施及入院管理规定等,使老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温暖。护士在完成各种护理操作的同时,要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掌握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细心观察患者主要心理变化,通过适度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利治疗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处于良好的身心环境,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2.3搞好出院后的卫生宣教工作。在患者离开医院时,医护人员仍然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愈后情况良好。

2.3.1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情绪激动。

2.3.2注意用眼卫生,滴眼药时要洗净双手。

2.3.3饮食清淡,多吃素食及含有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忌辛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3.4定期检查,避免长期用眼。出现眼胀、恶心、头痛时要立即就医

2.3.5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加减药物,引起眼压波动。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9

关键词:心理探索;基本护理;社会经济

老年人越老越怕更老、更怕生病、性格古怪、固执、任性、好强不服老,但又因年龄及身体弱而力不从心,对外界环境和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自身需完成的特定的服务、而且不知该如何配合完成某些服务、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对不同的老年疾病患者、及不同性格的老年患者20例进行了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 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

1.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者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1.2缺乏安全感 老年人担心自己得上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导致心理负担加重,身心上会产生恐惧,他们会表现出心里极度不安的情绪,有的甚至影响到身体,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又担忧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佳给儿女造成负担,导致拖延治疗的时间,产生恐惧感。

1.3记性差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下降,智力也随之减弱,其中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越是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所以经常忘记吃药;出门忘记锁门,然后会感觉是不是没有关门。这些都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同时他们老是想起过去的事情。

1.4孤独无助感 退休、独居、丧偶、无交际,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在生活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交往不方便,让老年人感到寂寞无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感到烦躁无聊,觉得自己与世隔绝,导致孤独感的产生。例如:当老年人患脑科疾病的时候,导致行动不便。从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不愿意与其他人倾诉,感觉低人一等,长期这样下去他们会产生心理疾病。

2 疾病与个性特点的关系

2.1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的都是那些性格稳定、心理上成熟、精神健康的人。所以我们要激励老年患者积极地通过检查,尽早治疗摆脱疾病。但患者患病时精神上的障碍一般都是心理一躯体功能不协调造成的,在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是不同的。

2.1.1神经衰弱型的患者对病症带有恐惧心理,感觉自己的病情极坏,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患者可能到处搜集病情资料,同时也会对照旁边曾有过类似症状的人进行比较,以为自己也患上了同样的病。

2.1.2疑似病型的患者对于病症的不安情绪非常少,患者主要是坚信自己得了病,这类患者的主诉有时十分真实,经常将医学书报上看到的病症对号入座。

2.1.3毫不关心型的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毫不在乎,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进行体检:

2.2对照个性给予心理护理

2.2.1对待神经衰弱型的患者给予适当关心和照顾。有目的地讲述疾病知识。让患者认识到病情的发展,鼓励患者通过一些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治疗和护理。

2.2.2疑似病型的患者从某种角度上看要对患者细心照料,这种细心的表现不只是在治疗中认真负责,更重要的是在诊治过程中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心。

2.2.3有些患者不承认自己得了病,部分因素在于他们不能接受现实,不可能相信自己已经得了严重的疾病。遇到这种患者应该更加体贴,以患者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通过检查等方法用报告让患者相信科学,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护理方法

3.1主动关心老年人医学的发展,主动关心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及关心其生理、心理、临床表现区别于中青年不同之处,从中找出规律,指导护理实践。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在能帮助其的条件下,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解决老年人碰到的问题。

3.2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及各方面记忆力下降、而对周围的事物及适应能力弱、特别要注重对老年人的语言态度、要做到仪表整洁、举止文雅端庄、态度和蔼诚恳,熟练、工作认真负责,去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3老年人由于掉牙或装假牙或消化功能减弱、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加上咀嚼不便,因此,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一是要味香味美,二要易于咀嚼、三要富于营养、四要易于吸收。我们要注意要有合理的膳食食谱、科学的加工及全心全意的为老年患者服务的宗旨来唤起老年患者的食欲,激发消化功能,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3.4合理用药。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衰老,又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发生副作用多,给药必须慎重、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常用药剂量及目的,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心脑肝肾功能,随时密切观察,必要时口服药要看着老年患者服下,因其他原因不能服颗粒及粉末药者,我们应想法给患者服下,肌肉注射应根据患者胖瘦选择合适针头用无痛注射药液注入肌肉。老年患者因血管硬脆,易滑动,有的皮肤角化变硬,进针困难,肥胖或浮肿者,静脉不暴露,如发生末梢循环衰竭,静脉更难穿刺,可绷紧固定皮肤,压迫,热敷使局部血管充盈,输液速度及量要严格掌握,密切观察。

3.5预防并发症:老年患者体质弱、易患病,且病情急、重、护理难、恢复慢、稍有不慎后果严重,日常生活要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并适当进行室外活动及功能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患者患病后未及时医治。住院期间采用翻、拍、吸、喷、滴等护理法预防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方法措施。并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等。总之,老年患者的心理及身体护理需尽心尽责、精心护理、严密观察,避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日趋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全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康复愈来愈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消除其心理和消除或减轻其身体上的疾病的困扰,帮助其心理和身体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尽量帮助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多参加社会活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和社会团体及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颜廷健.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J].人口研究,2003,5.

[2]黄建平.仪表态势语言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7, 11(II):86.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篇10

关键词 尘肺 心理护理

心理表现

悲观失望:此类患者因长期疾病折磨,反复住院,易产生急躁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

焦虑与恐惧:患者因病情加重而入院,人院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起居、生活习惯、睡眠等受到扰乱难以适应,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感。

自尊心理:患者常会鄙视青年医生和护士,希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和别人的注意。有些老年患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加,表现为自怜、抑郁等。

自卑孤独心理:在一部分患者中,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悲观的,认为自己在世不长,对许多事情感到心有余力不足,造成孤独、抑郁、寂寞不安、烦躁易怒等心理。

猜疑和自私心理:人的行为受感知觉、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如自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行为。

控制力下降、易怒:老年人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先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工作中要做到“四轻”:操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同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士在执行操作时,要熟练、准确,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疑虑,减少恐惧。做好宣教工作,可以使患者明确所做检查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各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还能够减轻因对各种检查和治疗的不了解而带来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

消除患者的孤独、抑郁心理:患者入院以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作息时间等生活习惯的改变,会使病人产生郁闷、孤独感,护士应该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关心患者的疾病和需要,倾听患者的倾述,再施以相应护理。让患者家属经常探望患者,让其感到亲人的温暖,从而消除孤独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消除焦虑、烦躁心理:很多患者入院后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等状态,反复打听自己的病情,护士要态度和蔼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给予解释,消除其焦虑心理。

悲观失望型患者的心理护理:值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有无异常表现。加倍关心患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战胜疾病,让患者多听些优美的音乐、看画报等,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其家属抽时间多来关心患者,使他感受到亲人的爱护和关怀,这些都有利于患者从悲观、绝忘中解脱出来,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战胜疾病:护士要让患者了解,只靠治疗是远远不够的,主要靠患者自己的努力,首先在心理上战胜疾病,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是疾病痊愈的重要因素。

小 结

在老年尘肺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不能忽视的,护士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实施,通过解析、鼓励、暗示、安慰等护理措施,纠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了身心的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