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十篇

时间:2023-11-24 17:19:06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1

1 会计电算化基本常识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和会计信息为对象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硬件、软件、系统数据、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2 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业务处理能力强,数据处理精度高等特点,因此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制定计算机条件下新的账务处理流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系统初始化: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科目、凭证种类、始余额录入,系统的人员管理,初始银行未达账,初始未核销往来账等设置;凭证处理: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查询和修改;账簿处理:主要是记账和账簿输出;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结账工作;库存现金和银行管理:主要是支票管理和根据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机内有关数据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并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等辅助核算项目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上机记录的查询和打印、重建索引、往年数据。

3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兴起于本文由收集整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1979年,财政部出资从德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并牵头组织召集全国一流计算机专家和会计专家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普及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开展,不仅使我国会计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而且在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产品——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程,回望这些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7)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自己研究创新,不过也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维护不可靠;(1988——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里,1988年8月,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算化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性、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观点。这个时期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大量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人们日益关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问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替代其他系统,所以需要处理好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很多国家都开发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综合系统,这样的系统数据冗余程度低,共享程度高,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又是人开发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计算机、会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活动。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够实现企业电脑代替人脑的想法。

(3)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太复杂,既加重了财会人员的负担,又妨碍电算化会计事业的发展。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开发出更好的系统,也就越有可能使广大财会人员更彻底地从烦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2

【关键词】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 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 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 machine think。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 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 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 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 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仅仅关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有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史内容更是庞杂,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如物理学、电磁学、通信学、数学等,这些知识十分专业,甚至到大学也未必能学到,因此高中阶段对此的学习绝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和专业。首先,要注意精简内容,规避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规避技术细节,把握每一次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点,理清时间线。其次,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之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年龄特点。再次,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专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不必为了学习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发展史,去舍弃高中课程核心的学习内容。最后,要精心编排学习内容,不能孤立地学习信息科技的发展历史,要将其融合、渗透在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中,才能在高中阶段真正得以落实。

科学技术是智慧的结晶,高中信息科技课程要重视科技发展史,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沿着科学的发展足迹,逐步通向科学技术的光辉殿堂。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参考文献

查尔斯.辛格等. 技术史第VII卷[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贾玉树,邢润川.科技史与历史关系的理性思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1).

戴叶萍.科技人才创新应注重科技史的学习[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3

??目前,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不少人对什么是嵌入式系统不甚了解。有些人搞了十多年的单片机应用,不知道单片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也有些人在解释什么是嵌入式系统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列举了嵌入式系统的一些特点,往往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计算的发展历史,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由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嵌入式系统较为准确的定义。

1 现代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史

    (1)始于微型机时代的嵌入式应用

??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计算机始终是供养在特殊的机房中,实现数值计算的大型昂贵设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走出机房;基于高速数值解算能力的微型机,表现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控制专业人士的兴趣,要求将微型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化控制。例如,将微型计算机经电气加固、机械加固,并配置各种接口电路,安装到大型舰船中构成自动驾驶仪或轮机状态监测系统。这样一来,计算机便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的计算机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作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机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嵌入性本质是将一个计算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这些是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出发点。

    (2)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两大分支

??由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要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的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因此,它有着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与技术发展方向。

??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是高速、海量的数值计算;技术发展方向是总线速度的无限提升,存储容量的无限扩大。 而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要求则是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技术发展方向是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的嵌入性能、控制能力与控制的可靠性。

??早期,人们勉为其难地将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改装,在大型设备中实现嵌入式应用。然而,对于众多的对象系统(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控单元……),无法嵌入通用计算机系统,况且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完全不同,因此,必须独立地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这就形成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

??如果说微型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进入到现代计算机发展阶段,那么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诞生,则标志了计算机进入了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两大分支并行发展时代,从而导致20世纪末,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时期。

    (3) 两大分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通用计算机系统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导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领域集中精力发展通用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不必兼顾嵌入式应用要求,通用微处理器迅速从286、386、486到奔腾系列;操作系统则迅速扩张计算机基于高速海量的数据文件处理能力,使通用计算机系统进入到尽善尽美阶段。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则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单芯片化道路。它动员了原有的传统电子系统领域的厂家与专业人士,接过起源于计算机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承担起发展与普及嵌入式系统的历史任务,迅速地将传统的电子系统发展到智能化的现代电子系统时代。

??因此,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两大分支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不仅形成了计算机发展的专业化分工,而且将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任务扩展到传统的电子系统领域,使计算机成为进入人类社会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有力工具。

2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如果我们了解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由来与发展,对嵌入式系统就不会产生过多的误解,而能历史地、本质地、普遍适用地定义嵌入式系统。

    (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按照历史性、本质性、普遍性要求,嵌入式系统应定义为:“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象系统则是指嵌入式系统所嵌入的宿主系统。

    (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与定义不同,它是由定义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衍生出来的。不同的嵌入式系统其特点会有所差异。

??与“嵌入性”的相关特点:由于是嵌入到对象系统中,必须满足对象系统的环境要求,如物理环境(小型)、电气/气氛环境(可靠)、成本(价廉)等要求。

??与“专用性”的相关特点:软、硬件的裁剪性;满足对象要求的最小软、硬件配置等。

??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特点:嵌入式系统必须是能满足对象系统控制要求的计算机系统。与上两个特点相呼应,这样的计算机必须配置有与对象系统相适应的接口电路。

??另外,在理解嵌入式系统定义时,不要与嵌入式设备相混淆。嵌入式设备是指内部有嵌入式系统的产品、设备,例如,内含单片机的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控单元、机器人、手机、PDA等。

    (3)嵌入式系统的种类与发展

??按照上述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只要满足定义中三要素的计算机系统,都可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按形态可分为设备级(工控机)、板级(单板、模块)、芯片级(MCU、SoC)。

??有些人把嵌入式处理器当作嵌入式系统,但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因此,只有将嵌入式处理器构成一个计算机系统,并作为嵌入式应用时,这样的计算机系统才可称作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其主要技术发展方向是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不断扩展对象系统要求的电路(如ADC、DAC、PWM、日历时钟、电源监测、程序运行监测电路等),形成满足对象系统要求的应用系统。因此,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要不断向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因此,可以把定义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引伸成,满足对象系统要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 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道路

    (1)单片机开创了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

??嵌入式系统虽然起源于微型计算机时代,然而,微型计算机的体积、价位、可靠性都无法满足广大对象系统的嵌入式应用要求,因此,嵌入式系统必须走独立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芯片化道路。将计算机做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开创了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

??在探索单片机的发展道路时,有过两种模式,即“Σ模式”与“创新模式”。“Σ模式”本质上是通用计算机直接芯片化的模式,它将通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基本单元进行裁剪后,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构成单片微型计算机;“创新模式”则完全按嵌入式应用要求设计全新的,满足嵌入式应用要求的体系结构、微处理器、指令系统、总线方式、管理模式等。Intel公司的MCS-48、MCS-51就是按照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单片形态的嵌入式系统(单片微型计算机)。MCS-51是在MCS-48探索基础上,进行全面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历史证明,“创新模式”是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的正确道路,MCS-51的体系结构也因此成为单片嵌入式系统的典型结构体系。

    (2)单片机的技术发展史

??单片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

??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单片机是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4 嵌入式系统的两种应用模式

??嵌入式系统的嵌入式应用特点,决定了它的多学科交叉特点。作为计算机的内含,要求计算机领域人员介入其体系结构、软件技术、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然而,了解对象系统的控制要求,实现系统控制模式必须具备对象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从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嵌入式应用的多样性中,可以了解到客观上形成的两种应用模式。

    (1) 客观存在的两种应用模式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起源于微型机时代,但很快就进入到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在单片机时代,嵌入式系统以器件形态迅速进入到传统电子技术领域中,以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为主体,实现传统电子系统的智能化,而计算机专业队伍并没有真正进入单片机应用领域。因此,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以自己习惯性的电子技术应用模式,从事单片机的应用开发。这种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软、硬件的底层性和随意性;对象系统专业技术的密切相关性;缺少计算机工程设计方法。

??虽然在单片机时代,计算机专业淡出了嵌入式系统领域,但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网络、通信技术得以发展;同时,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为计算机专业人士介入嵌入式系统应用开辟了广阔天地。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介入,形成的计算机应用模式带有明显的计算机的工程应用特点,即基于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以网络、通信为主的非嵌入式底层应用。

    (2)两种应用模式的并存与互补

??由于嵌入式系统最大、最广、最底层的应用是传统电子技术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因此,以通晓对象专业的电子技术队伍为主,用最少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销,以8位机为主,带有浓重的电子系统设计色彩的电子系统应用模式会长期存在下去。另外,计算机专业人士会愈来愈多地介入嵌入式系统应用,但囿于对象专业知识的隔阂,其应用领域会集中在网络、通信、多媒体、商务电子等方面,不可能替代原来电子工程师在控制、仪器仪表、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嵌入式应用。因此,客观存在的两种应用模式会长期并存下去,在不同的领域中相互补充。电子系统设计模式应从计算机应用设计模式中,学习计算机工程方法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设计模式应从电子系统设计模式中,了解嵌入式系统应用的电路系统特性、基本的电路设计方法和对象系统的基本要求等。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70-01

1 会计电算化基本常识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和会计信息为对象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硬件、软件、系统数据、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2 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业务处理能力强,数据处理精度高等特点,因此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制定计算机条件下新的账务处理流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系统初始化: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科目、凭证种类、始余额录入,系统的人员管理,初始银行未达账,初始未核销往来账等设置;凭证处理: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查询和修改;账簿处理:主要是记账和账簿输出;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结账工作;库存现金和银行管理:主要是支票管理和根据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机内有关数据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并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等辅助核算项目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上机记录的查询和打印、重建索引、往年数据。

3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1979年,财政部出资从德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并牵头组织召集全国一流计算机专家和会计专家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普及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开展,不仅使我国会计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而且在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产品――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程,回望这些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7)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自己研究创新,不过也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维护不可靠;(1988――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里,1988年8月,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算化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性、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观点。这个时期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大量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人们日益关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问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替代其他系统,所以需要处理好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很多国家都开发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综合系统,这样的系统数据冗余程度低,共享程度高,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又是人开发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计算机、会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活动。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够实现企业电脑代替人脑的想法。

(3)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太复杂,既加重了财会人员的负担,又妨碍电算化会计事业的发展。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开发出更好的系统,也就越有可能使广大财会人员更彻底地从烦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4)小型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问题。小型企业一般具有资金有限、人手紧张等特点,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相对固定的、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一般小企业专门建设一套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确有一定困难。参考发达国家的制做法,可以由专业软件开发公司或有关机构建立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核算服务。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这对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时不懂计算机就是文盲,所以会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5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和会计信息为对象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硬件、软件、系统数据、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2、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业务处理能力强,数据处理精度高等特点,因此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制定计算机条件下新的账务处理流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系统初始化: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科目、凭证种类、始余额录入,系统的人员管理,初始银行未达账,初始未核销往来账等设置;凭证处理: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查询和修改;账簿处理:主要是记账和账簿输出;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结账工作;库存现金和银行管理:主要是支票管理和根据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机内有关数据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并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等辅助核算项目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上机记录的查询和打印、重建索引、往年数据。

    3、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1979年,财政部出资从德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并牵头组织召集全国一流计算机专家和会计专家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普及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开展,不仅使我国会计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而且在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产品——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程,回望这些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7)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自己研究创新,不过也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维护不可靠;(1988——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里,1988年8月,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算化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性、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观点。这个时期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大量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人们日益关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问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替代其他系统,所以需要处理好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很多国家都开发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综合系统,这样的系统数据冗余程度低,共享程度高,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又是人开发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计算机、会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活动。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够实现企业电脑代替人脑的想法。

    (3)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太复杂,既加重了财会人员的负担,又妨碍电算化会计事业的发展。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开发出更好的系统,也就越有可能使广大财会人员更彻底地从烦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6

关键词:会计技术;多维会计技术;数据库技术

会计技术,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是指有关会计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处理、显示、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会计技术的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

历史上,会计技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原始计量记录时代,用算盘作为运算工具、用笔墨在凭证和账簿上登记的手工操作阶段。后来随着复式簿记法逐渐被广泛采用,成本计算、折旧计算、财产估价等会计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一些生产机械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如计算器、卡片穿孔机、机械化制表机等被应用到数据处理技术上来,出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会计操作,使会计操作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

后来,随着会计的进一步被重视,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数据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会计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手工操作或机械化核算己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必须用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现代化数据处理手段来代替。因此,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一出现,很快就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去,进入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阶段,这是会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会计硬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硬技术通常是指会计操作技术,其发展过程包括手工操作技术阶段、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和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一)手工操作技术阶段

包括原始计量记录和书写记录两个阶段,原始计量记录包括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等,是人类会计发展的起源。后来出现了刻记记事,刻记记事方法的产生,是原始会计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当人类进入纸张、文字和书写的文明时代,便开始使用纸张、笔墨来处理凭证、账簿和报表。

(二)机械化操作技术阶段

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分工和相互联系也日趋复杂,单纯靠手工操作逐渐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机械化操作是在人工和机械的共同控制下,运用穿孔机、验孔机、卡片分类机、卡片整理机、制表打印机等各种机械来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可节省人力和核算费用。

(三)电算化操作技术阶段

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处理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电算化会计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又称会计电算化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引起了会计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重大转变,并带动着经济管理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带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普及,会计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会计软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计软技术一般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其发展过程包括单式簿记阶段、复式簿记阶段、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一)单式簿记阶段

单式簿记的会计凭证经历了从经济凭证发展到原始凭证这两个阶段。

我国自西周时期开始使用经济凭证,这种凭证在财务收支活动中仅起一般经济凭证的作用,而尚未同账面记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状况持续到春秋时期。

原始凭证的使用始于战国时代,终于清朝末年。这种原始凭证不仅可以作为财物出入库的依据,还是会计人员登记账目的依据,并且还有了保管制度。

在整个单式簿记方法体系中,结算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式簿记结算方法经历了盘点结算法、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三个时期。单式会计报告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西周到汉代使用的是文字叙述式会计报告,而唐代至明清使用的则是文字数据组合式会计报告。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而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出现了官厅会计,而民间会计的出现,则是更晚的事情了。

(二)复式簿记阶段

随着商业的日益复杂化,不完全复式簿记也逐渐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因此一些国家也都发展了自己的复式簿记方法,中国有自己的传统簿记,其渊源甚古。

传统的中国单式簿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其当时的先进水平,足令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缓慢地向复式簿记前进。我国复式簿记的表现形式是四脚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8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

(三)多维会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阶段

1、多维会计技术。对不同的用户来说,信息的需求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同时存在着许多差异,使用者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是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信息的需求因差异而呈现多样性: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管理质量、预测未来、评价财务状况、认定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判断风险与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源、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合法性、确认对社会的贡献等等。用户在使用信息上也存在差异,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不同的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现实需求的多样性与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又使会计信息多元化成为可能,而会计信息多元化将会更加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2、数据库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因此有效地对数据进行管理,是计算机应用中令人关注的课题。数据库系统就是人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成果。数据库是具有一定结构、经正规定义并集中控制的相关数据结合。数据库系统以增加数据的共享性、可用性、扩展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控制实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套软件,它主要提供了数据定义语言和数据操纵语言,具有数据库的定义、建立、修改和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据查询、报表编制、数据定义的修改、数据更新的能力。用户对数据库内容的存取与更新都必须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之下进行。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同时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崔春.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张超.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3、陈飞.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马京华.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5、宰华东.刍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5.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问题;对策

会计电算化,顾名思义就是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在会计工作、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计算机设备上安装某一种软件,通过该软件来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别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演变,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信息共享。濮阳市会计电算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具有了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有目共睹。但是基于各类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自身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迅猛兴起和发展以及现阶段国家层面对会计电算化规划、引导和组织协调的力度不够,濮阳市会计电算化在有些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濮阳市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河南省濮阳市的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直至目前的创新提高阶段,经历了由单位自制软件逐步转向专业化、商品化软件的过程。1.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不高,且分布不均。濮阳市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总体不高,仅占30%左右,而且分布极其不均。行政机关、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最高,国有大中型企业普及率相对低一些,民营企业普及率最低。市城区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普及率相对乡镇企业普及率高一些。2.会计电算化使用层次不高,软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企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工作自身的特点,即便已经使用了会计电算化,也多是使用的“核算型”财务软件,利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工作,而忽视了会计的“管理职能”。个别已经启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由于企业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财务软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也仅仅应用了财务软件的一小部分功能,应用水平还较低,信息化系统更多的功能还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3.会计电算化软件兼容性差,标准不统一。目前,濮阳市企事业单位所使用的各类财务软件种类繁多,不能相互兼容,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数据的交换和控制管理以及软件的更换,同时重复开发软件,也是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会计电算化软件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会计数据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与比较,不利于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共享利用。

二、濮阳市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有力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从濮阳市各单位财务部门来看,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单位负责人,特别是中小型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在财务部门实施会计电算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对会计电算化产生抵触情绪,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准确性、保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质疑,从而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在濮阳市的普及和推广。还有一些财务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财务人员,长期以来养成手工记账的习惯,很难接受科技含量较高的电算化。2.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缺乏。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必然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会计工作经验,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等,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是,目前濮阳市的会计人员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了如指掌,但对会计业务不甚熟悉;而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3.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不仅在濮阳市,就是在全国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财务数据、财务报表,是一个企事业单位的高度机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对其软件的加密,仅仅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数据的作用,一旦计算机被盗,或是遭到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侵扰,将对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威胁,后果难以想象。另外,市场上的多数软件缺乏日志记录功能,难以留下操作痕迹,出现问题不便于责任追究。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濮阳市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问题,建议如下:1.提高单位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领导重视,是一个单位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想推广和普及会计电算化,必须得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使之清楚地认识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通过电算化,提高了统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会计核算的质量,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劳动效率;另一方面,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更好地体现,便于对重大事项的事先预测。实施会计电算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的管理部门也应该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单位管理者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重视会计电算化。2.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高等院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财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初级会计电算化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应该增设一些会计工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门槛,把具备一定的会计电算化能力纳入到准入资格。对于在职人员,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要加强电算化知识培训,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软件开发公司、售后部门,也应把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和维护服务作为重中之重,与财务人员共同确保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3.推行标准化的会计电算化版本。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标准,指导软件生产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财务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配合,开发出兼容性、通用性较好的软件系统,使各子系统之间能够有机衔接,方便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以保证数据的共享利用,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在软件设计和开发时,还要账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并重,不仅要体现出会计核算的方便快捷,也要具备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资金供求预测等功能模块,便于更好地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4.增强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目前,信息安全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成为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要从计算机系统本身、单位内部控制和人为三个方面来管理和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使之高效平稳的运行。对于安装会计软件的计算机,单位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品牌计算机,安装正版软件,安装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专人专机。单位应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分级授权,确保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纵向比较,濮阳市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地区横向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清醒地认识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认识,培养人才,完善软件系统等策略来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之更好地为濮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樊亚波.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提升[J].经济师,2012(02)

[2]杨丽.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安全性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3]辛鑫.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5(01)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8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管理;决策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医院管理之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科学管理的需要。

1医疗信息系统

1.1 医嘱信息与病历信息系统

医嘱信息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应用也比较成熟,这里主要谈一下电子病历的应用。

计算机在病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电子病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性能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

电子病历具有传送速度快、存贮量大、成本低、查询方便等优点。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把数据传往需要的地方。在急诊时,医生可以通过HIS系统及时快速的查出电子病历中的资料,为尽快制定医疗方案提供依据。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存贮容量可以是相当巨大的,可以存贮病人的一切有用的医疗诊断信息。电子病历系统一次性投资建成后,使用中可以减低病人的费用和医院的开支。

电子病历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每所医院都希望建成的。有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疗工作的过程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一个急诊病人突然来到医院,医师可以将病人身上所带的就诊卡插入计算机,这样计算机就会立刻显示出病人的有关信息,此时医师就能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出需要的检查项目单。完成检查后,主治医师能够立刻得到检查结果,并做出诊治处理意见。

1.2护理记录信息系统。传统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个住院病人的各种信息要在各种医疗文书上重复抄写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而采用护理记录信息系统后,护士只要将病人的临床信息可以一次记录在护理电子病历中,护士就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电脑查询、打印、转抄等工作。它可以大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前以手工抄写所造成的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须趋势,它对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革和护理教学、科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3医技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临床检查信息系统,是将各辅助检查仪器直接连入医院信息系统,医生或护士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中提取病人的检查结果。

临床检验信息系统(RIS)提供病人的申请、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功能。并实现与HIS系统的实时连接,HIS系统中的病人信息可以直接载入RIS系统,按所申请的项目进行提交,医生可以直接从HIS系统中提取病人的检验报告。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在医院信息中有着大量的医学图像信息(X-光片、B超、CT、磁共振、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学术研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处理数据信息和文字信息,对静态或动态的医学图像信息的管理却无能为力;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使其成为可能。多媒体技术还可用于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因此,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扩大了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用现在的通用设备已能解决大部分过去需用专用设备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光缆把多媒体工作站联结成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使用HIS系统的电脑显示所需的图像。

2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2.1院长查询信息系统。院长可以通过该系统对门急诊人次、住院部的病人数进行实时查询;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量进行查询;可以通过各种图表清楚明了的了解医院的发展动态,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报表、对比图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做出决策。

2.2 医务管理系统。记录医学鉴定所需的基本信息及查询以往鉴定所记录的内容。对医院所发出的“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和查询。对医疗队下乡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可以查询。可以对外出进修有关人员信息及外出的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对医生外出的会诊情况进行登记与查询。还有质控与其它管理方面的功能。

2.3 科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的功能。科研方面如新技术项目登记、科研项目登记、学术论文登记;学分登记方面,将全院医生护士的学分情况录入电脑,以便随时查询。

2.4 物资与设备管理

信息系统对于消耗性物资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主要是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这些物资的采购、库存、作用和损耗情况。由于一个医院使用的这些物资种类多达几千种,仅仅靠人和卡片、账册是不易管理的。医院的药品管理,一般有库房采购与存储、药房分装与分发、摆药与使用3个工作环节,而卫生材料等消耗品一般也类似于这种采购——存储——分发使用的工作模式,计算机管理系统辅助管理人员完成日常的工作,并将工作中记录的数据加工成高一级管理所需信息。

2.5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科学的人事决策通常建立在大量而准确的人事信息基础之上,所以,必须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做好人事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分析预测手段,实现人事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的协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上,减少管理人员决策的盲目性。

3 远程医疗

在美国乔治亚洲,已形成遍及全州的远程医疗网络,州内任何地方的病人已有就地得到本州任一医师的诊治,异地转诊病人因此大为减少。慢性病人的常规检查也可在家里进行。

目前,交互式电视、数字图像压缩和高速电话线路等有关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远程医疗这种新的医疗系统。

4 医学服务信息系统

医学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医学文献检索系统、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等。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9

【中图分类号】R19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72-01

1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1.1 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护士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辅助医生书写病历,通过方便的编辑工具,典型病历模板,可以极大地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将医生从繁重的医疗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自动处理医嘱,同样可以减少护士不必要的转抄工作,降低差错概率;检查申请与结果的无纸化传递,可以加快结果的回报速度;病历电子化可以实现病人信息随时随地可得,医生不仅在病房,可以在家里,甚至在医院外的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访问病人信息。

1.2 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并作出治疗决定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计算机虽然不能取代医生作出判断,但却可以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这一过程主动智能地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辅助医生作出判断。这方面的服务包括:同类疾病的病历查阅,帮助医生选择最佳医疗方案;智能知识库,辅助医生确立医疗方案;医疗违规警告,象药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避免医疗错误;联机专业数据库,象药品数据库,供医生查询。另一方面,电子病历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比如:通过病历模板,可以提示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遗漏;医嘱模板可以规范医疗操作。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1.3 提高医疗纠纷举证能力。病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学记录,为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争议提供医疗行为事实的法律书证,如遇到法律纠纷时,没有书写的内容被视为没有询问、检查,那么法院将视为过失,这将对医院造成很大的被动,甚至是损失。通过符合规范的病历记录,避免了语义模糊、书写潦草、缺页、漏项等问题,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会对医院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的、但是可以避免的错误,为举证倒置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不仅维护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医院名誉、经济效益都能带来益处。

1.4 辅助临床诊断治疗 。通过将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案输入计算机后,电子病历可以辅助住院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并在医生的治疗与原定的治疗计划出现不相符时电子病历会发出报警提示医生,确保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它还能够给医生提供用药咨询、自动检查药品配伍禁忌等等功能,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

1.5 病人信息的异地共享 有利于远程会诊。电子病历能在广域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能任何时间、地点为任意一个授权者提供所需要的病人信息,无论病人到哪家医院就诊,都能提取到自己的病历,在急诊时,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地查出并显示在医生的面前,缩短了医生确诊的时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医务人员能实现异地远程会诊、异地随访,出现疑难病例时,经治医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请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提出会诊意见,以帮助经治医师做出治疗方案。上下级医院的信息交流更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

1.6 病历存储更简易。电子病历有效的存储体系和备份方案,能实现大量存储和实时存取的统一,占用空间小,保存容量大,能永久保存。

2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是医疗科学管理的需要

2.1 检索使用更方便 。过去要想使用纸质病历的信息资料时,必须先通过查找索引,找到病人的住院号,然后搬运病历进行翻阅,当查询多个病人的病历时,不仅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而且信息不够全面集中。电子病历的数据格式和集中的存储,有利于快捷输入,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诊疗信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集成资料,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同时也是统计分析、医院管理的全面可靠的资料,大大提高了病历的利用效率。

2.2 为宏观医疗管理服务。 电子病历也为国家医疗宏观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库。 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地采集,形成管理指标并及时反馈,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

2.3 提高医政管理力度。通过使用电子病历,在病历形成时可以对病历的形成进行实时监控。电子病历通过医院网络在上级医生、主管主任、医政管理部门的电脑上得到反映。医生用药名称,用药剂量,治疗过程,全部一目了然。病人的病症变化、检查、治疗计划等得到实时监控,无形中也成了受益者。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篇10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人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

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

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 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 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 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 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 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 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 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 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 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

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

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

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

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

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