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发展十篇

时间:2023-11-24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艺美术的发展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发展;设计;产业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25-01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起源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和原始的社会美术都是相同的起源,它们在发展和艺术形式、特点上都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在现如今,很多民间的工艺美术仍旧还可以看到原始艺术的痕迹。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一种更加旺盛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艺术品质快速提升。工艺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

二、当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当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品质。首先,中国的工艺美术在不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着自己的设计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材美工巧,以用为本,文质彬彬,顺物自然,重己役物,物以载道,这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这些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当代的设计中去。传统的工艺美术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国现代的设计形式,让现代的设计更加充满形象感和色彩美感。与此同时,现在的设计思想也不断影响着当代的工艺美学,使其也更加充满时尚的功能性元素:(1)现代设计包含了很多的西方元素并把其融入到了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之中,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时代性的发展;(2)现代设计的观念是当代工艺美术走向商品时代的源泉动力,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3)当代的工艺美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了现代设计的科学技术支持,各种现代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又使得工艺美术的发展变得方便、快捷、高效。因此,当代工艺美术品与现代设计产品共同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当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有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的相同之处有:(1)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都应该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2)都是服务于人民,使人民的生活品质变得更完美,更加符合社会生活的要求;(3)都使用新型材料来表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1)现代设计受全球市场及西方文化元素影响较大,而当代工艺美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较为突出;(2)现代设计的功能性较强,设计的内容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当代工艺美术侧重的是装饰性和观赏性。

总而言之,工艺美术的创造者是广大的劳动者,它和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现代设计大体上是国外文化的产物,它代表着一种大众化的全球化的艺术行书。本人也认为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两者绝对可以更好的融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兼顾二者之风。

三、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我们国家的工艺美术行业来分析,目前还是很难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其发展,例如:生产效率较低,政府的扶持政策又较少,文化创新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缺乏等。这其中,虽然部分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已经呈现出了旺盛的一面,也表现出了这个产业的前景和潜力,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制约了这个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如下:(1)特色技艺传承和传人的危机;(2)手工制作价值与机器规模化生产的悖论;(3)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创新能力欠缺;(4)粗制滥造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作为商品,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但市场化的不健全,加之一些工艺美术产品粗制滥造,导致竞争出现无序化。为了争取价格的优势,降低产品的质量,使得工艺美术产品的价值难以体现,同时由于质量的降低,必然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5)专业化服务机构缺失多,履职能力欠缺;(6)政府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规划。在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不是缺位就是越位, 影响了集群的顺利发展。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 不能很好定位工艺美术产业身份, 其政府行为往往给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工艺美术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趋势,必须跟随市场导向。同时也得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工艺美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任重而道远,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就表征着工艺美术的发展车轮不息。这其中我们一定要创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特点,同时顺应全球美学发展的要求,创造真正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品牌,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把工艺美术推向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中。

参考文献:

[1]邱云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04).

[2]石志.工艺美术当随时代[J].上海工艺美术,2006(04).

[3]邢庆华.试论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4(04).

[4]夏砚琦.传统与现代相交融[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2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产物,它既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特质,又保持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集合了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地域性。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民的造物方式略有不同,造就了传统工艺美术不同的特色。以刺绣为例,苏绣上绘有栩栩如生、构思巧妙的秀丽图案,做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斑斓。而湘绣则大多采用硬缎、软缎、透明纱等材质,利用丝线、绒线等绘制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构图严谨、变现力极强的人物画;二是审美性。最初的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是以使用为基本前提,制作较为美观。古代人民大都向往美满的生活,并将这种情怀表现在文化创作上,所以在传统工艺品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喜庆的事物,气氛表现热烈,表达形式各有不同;三是人文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寄托了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情思,其与单纯的工业化产品在人文特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材、加工工艺、功能取向和装饰方式上。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涵养,使其备受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无疑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传统工艺美术纳入到文化建设项目当中。但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出现,过于偏重其审美价值,从而出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生活需求日渐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工艺美术正在承受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审美观念和价值的改变,这致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步退化,使传统工艺美术逐步退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很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市场化经济的冲击自信心逐步退化,甚至审美观发生动荡,在繁琐的市场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再坚定的认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技艺不断退化甚至衰败,使得传统工艺手艺后继无人。以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源、创新、经营匮乏几个方面。社会是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这要求传统工艺美术时刻跟进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在繁琐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标示着新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这就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其转型成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建议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3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3-02

1民间工艺美术之剪纸艺术概述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丰富,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比如:剪纸。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的手工工艺,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刻)刀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轻软媒体艺术,它的灵感主要源于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基于它简捷的制作方法和特殊的镂空技术,又为后来的民间工艺装饰服务。

纸的折叠性使工艺师的雕镂工艺变成剪刀的掏剪、对折与多折剪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化功能与民间工艺美术存在着一种审美共性:装饰、实用。“镂空”是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运用到平面设计、服装刺绣、建筑界面装饰等各个领域,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最经济、简捷、最便于抒情的民间艺术形式。人们以唾手可得的纸和最原始的剪刀工具创造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剪贴艺术,它扎根于民间,服务于人民,作者和欣赏者众多,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艺美术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新的文化传承任务;而从国内、国际各个设计领域来看,剪纸艺术面对着与新时展的脱节和边缘化问题,同时,这种边缘化倾向也为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民间工艺美术在新的知识、技术、观念的冲击下将面临着自身的延续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与挑战。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和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俱进上。在现代生活中,民间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在逐步减弱,其审美功能更加受人们的关注。在当下发展潮流中,人们寻求一种脱俗怀旧既没有失去现代的功效又与现代的样式形成反差的审美方式,其“实用”的背景以及严峻的内涵已经逐渐消散。“因此,一种放弃民俗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可谓民间美术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1]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受其传承方式的影响也难以与时代同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民间工艺技法的风格慢慢地走向程式化,难以与时俱进。

3民间工艺美术的机遇与优势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过“轴心时代”的理论,“每个文明都有它成熟的自给自足的阶段,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该文明所依赖的土壤已经不能再提供更多有效的养分时,这种文明必须借鉴其他的文明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该文明虽然存在却缺乏活力,逐渐成为一个走向衰落的文明。”[7]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贵在传承与发展,重在与时俱进,在社会化大发展中,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不断促使着剪纸艺术汲取其他工艺元素的优点与精华来充实自己,以致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其能够很好地复苏与蓬勃发展起来。

4民间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1保持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作品特有的民族气质、性格及其特有的美学观念,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剪纸艺术作品。尽量避免采用将传统的图形与符号在表现形式上进行重组和挪用来传达某些历史信息;而是应该基于民族传统又结合生活实际,对剪纸手工艺进行挖掘与创新,突显出剪纸的民族特色。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得剪纸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剪纸文化进一步升华,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地完善自己。

42在原有审美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如果对民间工艺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整合,然后再在原有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地提炼再创造,这样既延续了民间艺术,又可以进一步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将它转化为设计作品。艺术重在表现个性、表现生活,感性内容较多一些,而设计的目的是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生活的节奏,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民间艺术可持续性地发展。正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里所说的一样:“在艺术的继承中,人类审美意识的连续性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6]虽然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人们的审美判断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管过了多少年,东施依旧是东施,终究不会变成西施,嫫母也不会变成毛嫱丽姬。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突然断裂是不大可能的,突然断裂而完全另起炉灶的审美观念就丧失了为人所理解的基础,以此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很难服众。因此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保证民间工艺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43遵循市场规律,探析发展对策

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般原理,当剪纸艺术作品由自娱自乐的单纯目的的作品走向市场谋取利润时,剪纸艺术作品就具有了劳动价值,就转换成了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剪纸这项民间工艺也就成了艺术生产劳动,它面对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花钱来购买剪纸作品的人,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就开始了,确切地说这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规律,要想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市场经济里的规律也就是要满足市场供求关系。据分析,传统民间工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工艺创新匮乏、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无以形成市场化。剪纸艺术作品要想持续性发展下去也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技法应精湛。商品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剪纸这种工艺美术作品不经过流通也是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剪纸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剪纸商品消费中才能得以体现,工艺美术师生产出的剪纸作品,无论其蕴含有多少劳动力,有着多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购买,那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活态的形式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才是实现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从古至今,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振兴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都需依赖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工艺品便无从传承、发展与振兴。因此,剪纸艺术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44提供剪纸艺术生存的土壤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的土壤”。[9]要想让剪纸艺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他们对剪纸艺术作品的认同感,甚至积极投身到剪纸艺术的创作中去,这样可以填补人才的断层,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剪纸艺术的发展便是纸上谈兵。任何艺术想要发展都必须遵循“技术是血液,人才是资本,质量是生命,发展是生存”的理念。[8]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

5结论

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乡土风情中,同时也依赖于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无尽关注。民间工艺美术可谓是“纯正的国粹”,[10]我们急需根据现代人们的流行意识、市场意识,寻找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5)

[2]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J].文艺研究,2000(2)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李益荪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7]张道一中国民艺学发想中国民艺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诸葛铠在夹缝中生存:“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的是与非[J].装饰,2009(12)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4

1 工艺美术的概念

中国的“工艺美术”作为专用要领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它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徒刑艺术。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实则是一致的。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美术”的概念。广义的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包括现代艺术设计,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狭义的工艺美术主要指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我们都必须尊重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是因为其手工的特性;二是因为在其背后所蕴涵的一系列人文价值,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

2 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在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一特点中包含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积累着民族智慧的诸多因素,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工艺美术是直接属于生活的艺术。一方面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前者是一般的满足,后者是更充实的满足,在物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发挥艺术的作用、精神的作用。从上万年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看,艺术是由单一到多样,由实用性艺术逐渐派生成鉴赏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提高,特别是到现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开始综合,这个综合将会在工艺品上显现出来,以致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定会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标准。因为人的本质,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3 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与条件

3.1 艺术与科学结晶的历史形态之一。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中国的工艺美术至少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艺术的造物史始终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拥有独树一帜的玉石工艺文化,其历史也许更为悠久。东方的一种智慧,工艺家们严格确定的角度和直线,用高超的传统手法展现动植物生灵的各种曲线,却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几何学水准。对于工艺家来说,要实现自己对于提花织物如织锦、缂丝,编织物如地毯、挂毯的艺术设计,必须通过工艺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自觉地融合在织造和编织的之中,使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人体工学是现代设计中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设计艺术进一步科学化的的标志。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3.2 加强教育事业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21世纪的来临,改革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界的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我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宪法。理论应该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要加一定的动手实习,但这样也不等于完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结合,关键在于教育结构和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但要求理论基础,还要求动手能力,把思想、精神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这些不是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在学界对此开始关注之时,如果我们以超前开放的全新观念,抓紧注重逐步开发或充实自己当然有必要,我认为还应该学习以上一些知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到底是否合适,还待于研究。如前所述,诸多重点学科的应用研究,只是近期现实的急迫需要,对于宏大综合的“工艺美术学”的科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迫的战略重点任务,如果能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抓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在现有雄厚基础上,是有可能逐步完成而必有进取成效的。只有抓住以上两点要素,才能加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转贴于

4 工艺美术的研究

工艺美术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工艺美术学科,研究和探讨工艺美术发生、存在、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是艺术学科及美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录鉴赏阶段基本上可以从先秦时代开始直到清末,在这一阶段中,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侧重于著录、鉴赏的范围。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思想家、政治家等以工艺现象为例,作为阐述自己政治、经济主张的材料或思想基础,如先秦时期不少思想家、政治家们把工艺作为与农本相对立的奢侈品对待,主张进行抑制,由此申明自己的哲学、政治治国的主张;第二是作为工艺著录,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除这些专著外还有大量的散杂在文人笔记和有关史料之中;第三是文人士大夫的鉴赏性著录,这种鉴赏性著录数量和形式较多,往往集史实、考证、评品于一体,如明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清朱琰的《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种鉴赏性的著录,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随着工艺美术这一学科要领的提出和确立,以图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开始出现,这是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初期。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些艺术家就开始了对图案的研究。1920年傅抱石编著出版了《最新图案法》一书,这可说得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图案专著;此后还有一些著作如《工艺美术技法讲话》、《新图案学》等书,这些著作受日本图案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传统倾向,不过,它毕竟为中国的图案学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8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的发展,使工艺美术研究开始发生了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更深的层次上的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工艺美术学的建设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研究者们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从美学、艺术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工艺美术进行整体研究,研究趋势表明,对工艺美术这一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5 结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遗留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多方面研究挖掘,进行工艺美术再创作,使一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故事能在今天起到启示作用。鼓舞激励后人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一点在戏剧电影中已有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唯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工艺美术与科学体系的相结合,加强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梅.直面艺术.第一版.天津人发出版社,2004.4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5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的美术,常附加在工业上,而中国的工业,常注重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的器物上.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中国整套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决定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生。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不仅工艺与美术合流,而且工艺美术也与政治合流.早在四千多年前,华夏先人的服装就已经有了刺绣,分绣日、月、星、山、龙等物象,以此来代表政治上的贵贱等级之分.商周奴隶社会的工艺品造型、装饰与当时浓重的巫术气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正是当时政治体制的物化凝结.西汉封建社会初期所呈现的气势与汉高祖“大风歌”的豪迈气概、茂陵石刻的雄浑壮观、“马踏飞燕”一往无前的力量,以及满城出土的镏金铜饰虎气生生的姿态,也正是西汉初期社会生产力解放,经济繁荣,边境开拓的写照.同样,唐代华丽的金银器,雍容大方的宝相花案,以及美术品中普遍风行的柔和、从容、饱满的线形,与盛唐社会的富庶强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泽厚说“文艺作品是打开时代灵魂的心理学。”探索工艺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要把眼光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爱好方面,更应该去深切关注和感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趋势,只有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去把握和研究它。

1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一切领域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自从大工业在整体上取代了手工业,开放式的生活方式取代了封闭式宗教制度的生活方式,现代艺术趣味逐渐在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心中滋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积淀,以致于产生如下思潮: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文明下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已成为时代的对立物,因而无力承担改善生活环境的使命,其归宿只能是收藏于博物馆.这种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一直为社会所关注和争论。

随着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我国当前为数极少的手工艺大师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工艺品整体上缺乏推陈出新,致使人们对传统工艺品大量粗糙地复制,使其自身价值不断贬值,这种盲目的商业行为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从历史观点来看,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对抗,是从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手工艺品曾与人们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抚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虽然表达了一种旧有的方式,但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即将过去的经验世界.这是一种地域性的,以手工劳作为主的,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极其亲和关系的经验世界,在这一世界里,体现了一种在大工业生产中无法体验的人与物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关系.但是,在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似乎已渐渐地隐于历史的深处。

2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思考

在中国大地上,传统工艺美术曾伴随着人们遍及劳动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呈现于世间,忠实地为人们服务,它是人类聪慧、灵巧、毅力和勇气的真实记录,表现了人的双手所能达到的自由程度.传统工艺美术所表达的美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是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因而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但是,当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侵入时,它却变成了过时的事物,成了首先被淘汰的对象.也许只有当它真正从人类生活中消失时,人们才会觉得自己曾是那样轻易地错过了一段值得珍惜的经历。

随着时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功能部分也许会被人们遗忘,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它肯定会被赋予新的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东方民族有其独特的发展观.中国人习惯于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立物的两极是共生共依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成.”按此观点,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大工业并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兼并关系,恰恰相反,两者之间应当存在着一种共济互补的兼容关系.它们都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造物活动,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大工业虽然具有批量大、效益高、成本低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对于人类无限丰富、永无止境的需求来说,它不可能涵盖一切消费领域而毫无缺失.传统工艺美术纵然有诸如产量少、成本高、工期长的缺憾,但依然存在着大工业不可取代的特长.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出现全球文化单一化的危险,已经引起人们普遍的担忧.因此,在西方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有可能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3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

在探寻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前景时,必须摆脱一种“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汹涌而入的国外产品,国民曾惊呼“狼来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指出,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才能同外国人争长短.因此,专家认为积极探寻传统工艺美术的出路,对于应对“狼来了”具有主动出击、谋求发展的积极意义。

世界是多元的,企图用一种形式、一种做法来统一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无疑是荒谬的.虽然在高度工业化的新时代,大批量工业产品以绝对优势主宰着市场是不可动摇的客观事实,但是,凭着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种特长和优势,在无限宽广的文化生活领域,人们是可以找到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抓住这些机遇是需要条件的,这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美术从一般实用层次提高到文化层次上去,从—般商品生产层次提高到带有艺术性的生产或艺术生产层次上去.惟有如此,新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才能摆脱简单的线性上升或下降,真正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和开拓。

4面向新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

在探讨面向新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方向时,应当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从经济、文化现状和发展方向出发,借鉴他国成功经验,进行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探索.当今正处于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宽松活跃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选择艺术的多种可能.在此前提下,面向新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能够得以发展的希望在于:传统并非僵死的、静止不动的物体,而是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兼容性的民族文化理念。

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态势消长的激烈与和缓,莫不包含着一定的力的式样.这种力的式样会通过各种渠道在艺术品的形态上表现出来任何一个艺术家或特定艺术时期的艺术风格都可以通过其中运动力被自由发挥的程度,判断出它们的精神状态.”所以,一件艺术品,不论其题材如何,只要在形式上表现出与时代变化同构的力的式样,便可以认为它是富有时代感的.在探索工艺美术产品形态如何表现时代风貌时,不仅要把眼光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具体需求爱好方面,更应该去深切关注和感受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趋势.当前,各种新的动态如时间值的增大、空间值的缩小、学科的群体化、生活的非群体化,以及举世瞩目的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等,无不蕴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既雄伟壮观又灵活多姿的式样,这也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结语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6

人们在研究美的历程,在参观游览中见到那些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为这深深感染,激动,引起欣赏者如此大的兴趣,甚至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观久远的文化古迹,去看那异国情调的演出,并仍然受到感染?中国京剧在西欧、美洲演出,盛况空前。人们游览庐山、黄山、桂林、三峡在欣赏我国壮丽山河的同时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古人的名篇、绝句,为那些情景交融的诗篇所感染。我们见到中外的优秀工艺,无不倍加赞美。这许许多多人们经常接触的问题,使人思考着美学中一些特殊问题。在新世纪的今天,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美学中“共同美”的探讨,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帮助我们认清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继承民族传统及对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等问题,这对发展民族文化将起促进和繁荣的作用。

那么何谓“共同美”呢?客观事物在美的形体、规律、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之后使人产生悦耳、悦目美的享受,这种感受就是美感,在阶级社会中,美感有它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种共同性就是“共同美”,这种差异既包括美的阶级性同时又大于美感的阶级性。试以书法为例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从殷周的大篆、小篆到汉之隶书、晋之草书、唐之楷书。晋代王羲之父子之书法以秀丽著称,唐代张旭、怀素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千古流传,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其审美价值和生命力远远超出阶级性的界限,中日的历代交流,发展了日本的书法。刻瓷的“文房四宝”在80年代的国际博览会上得金质奖章(以书法为题材)书法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今天同样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从古今中外书法的流传和共同欣赏亚受感染中就能悟出一些共同美的道理来。

我国广东的牙雕,苏州那如在清泉中的金鱼双面绣,那别具匠心玲珑剔透的北京玉雕,古雅、绚丽的漆木家具、景泰兰等,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在历届的广展中能受到中外人士的赞扬。对于外来的艺术,中国人民不但喜欢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艺,同时也喜欢外来的音乐、诗歌、小说、舞蹈。人们在观看印度舞蹈、缅甸舞蹈时同样被那动人的舞姿,有节奏的旋律所感染。外国人在观看中国的传统京剧“三岔口”、“秋江”时,同样为那惊人的武打所感叹,叫绝,同样被那虚拟、夸张,无中见有的艄翁和陈妙常江上行船的舞姿所感染而到忘我的境界。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审美趣味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人,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审美能力,性格爱好以及地理、民族等种种因素不同,也有它的差异性,这里包括了美感的阶级性,同时又大于美感的阶级性,即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在审美的问题上也有它的差异性。如生活在农村山区的农民和城市的人民对花布的要求和喜爱就不一样,汉族和少数民族喜爱也不太相同,老年人,青年人和儿童的喜爱都有差别。又如有的人喜欢地方剧;有的人喜欢舞蹈、音乐;有的人喜欢京剧、电影、相声、评书;农民喜欢年画,青年人喜欢油画、国画等。“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我以为“口之于味也有不同嗜焉”。

因此,从中外审美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必须是继承性、民族性、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因此在创作设计研究上,不应该是一个模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争奇斗艳以满足人们不同审美的要求。所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具象,也可抽象;可细腻,也可粗放;可秀丽,也可雄壮;可工笔,也可写意;可有强烈的民族民间风格,也可以有异国情调产品,如绘画之有中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一样,因此“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诸词也不必要打入冷宫,它不能也不可能成为评论工艺美术的标准,而是人们在文章中有得太频繁罢了,我想只要大家共同去探讨工艺美术的规律、研究工艺美术本身的共性和特性,自有符合工艺美术特殊规律的评论标准。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7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三位一体并存是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国情和文化战略力量构成的基本结构形态。现阶段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主体应归属传统文化产业结构且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是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具有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经济的特征,同时在产业融合、知识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中从物质化的农业经济与工业化的物质经济向非物质化的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符号经济、媒介经济跨越,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产业已从工业中解放出来,产权也与国家主权、国际法权愈来愈为密切相关,科技制造也从物质经济走向文化创造的非物质经济,这就是后现代经济的柔性生产方式及弹性生产方式的软化升级,它再也不像大工业的制造体系那样成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物”,成为仅靠能源消耗而增长的科技制造王国。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的反思中,奋起直追,在工业化的赶超中,直接进入了信息技术装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中,在跨越发展中,超越“霍夫曼定律”的工业化逻辑,开拓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创新之路与和谐发展之道,形成大国崛起的全球博弈基础。达到科学发展、和平崛起的目标。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我们也可将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定义。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一大范畴,它涵盖中国工艺美术的全部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传统工艺美术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和符号。中国工艺美术无论是从它的历史性还是从它的范围的延展性讲都是我国其他一些文化的源文化,是一种经济与文化资源体。在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动员中可以迅速地转化为物质财富与文化资本。例如,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会展文化,动漫文化、戏曲文化、餐饮文化、酒文化、品牌文化等中每一个文化符号与符号资源,都有着与工艺美术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依据。随着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工艺美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半个多世纪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继承、保护、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工艺美术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产业。它不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积累了大量资金,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了优秀文化艺术佳作,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舞台上,工艺美术已是最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之一。

工艺美术产业是内容文化产业,是一种实用艺术形态,又是一种经济形态,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作为一种经济的产物,工艺美术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并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经济作为工艺美术的内在属性之一,是工艺美术在人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基础和保证,取消了工艺美术的经济性,也就是取消了工艺美术赖以自立的基础。经济性又是衡量工艺美术产品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虽不能全部的测量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但却能保证着工艺造物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必然关系,而且是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工艺实用的特征是经济性的具体表现,经济又是工艺设计、生产的原则,无论设计、生产、流通都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工艺美术作为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其价值往往是难以用一般商品的计算方法度量的;反之,作为社会的一种艺术现象所具备的特殊性还在于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经济价值,并能作为商品在市场销售,比较广泛地被不同消费层次接受,使之在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工艺美术中的统一,使工艺造物成为人类最理想、最完善、最合理的造物方式和形式。一方面它运用技法,对材料进行加工,制成物质产品,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它又在制造中体现审美观念,反映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从价值结构和意义上来分析,工艺美术的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多用途性。如有经济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劳动就业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物质价值、非物质价值、传统保护价值、创新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保存价值、荣誉价值、纪念价值、愉悦价值、宗教价值、资源价值、资本价值等等。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学科。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基础上的民族艺术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产业化过程中壮大发展起来的。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中的子范畴,有成熟的行业协会、学会,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曾对工艺美术的史论、收藏、馆藏、教学及对工艺美术不同品种的设计、制作、技艺、评价等研究著述,有国务院颁发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同时还有相关类别产品的质量鉴定所及评估委员会。当其他文化产业的子范畴在为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而苦于没有路径陷入“发展困境”,急于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自上而下为转型、改制、产业化而阵痛的时候,它自中国第一波改革浪潮至今已完成了转型、改制、产业化,率先解决了生产关系下的产权关系问题,解放了生产力,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产业集群、激发了内生的动力和形成了集聚优势,以该产业发展中的案例解答了亚当·斯密关于“中国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制度与经济法制不健全,阻碍了中国财富增长的难题。它有建全的产业自律组织,完整的产业链、标准、连续的统计、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市场,是最易量化、最易借助资本、科技的力量同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形成独具特色、低碳、绿色gdp产业化的增长极,同时与国外竞争摩擦最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悠久的文化传统,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裕的人力资源,比其他相关产业拥有更强的比较优势。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上不断的提高,而且在产业的特征上不断的完善。从企业所有制成份看,在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24040个,占全行业工业企业总数的68.8%;集体所有制、集体联营和股份制合作企业3417个,占9.78%;其他类型企业2726个,占7.8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67个,占6.78%;外商投资企业2119个,占6.07%;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267个,占0.76%。从企业规模看,大多数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人数在100人以下,资产在50万到1000万元之间,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规模以上企业只占全行业工业企业的12.71%;在产业集聚方面,2006年全国已经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56个,产值449.90亿元,从业人员23.73万人(包括社会加工人员)产业集群23个,产值11 10.79亿元,从业人员249.88人(包括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加工人员);在专业市场方面,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各类工艺美术品市场280处,总面积1012万平方米;在人力资源方面,2006年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1885人。在专业教育方面,2006年我国共有465所院校开设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其中大学262所、职业学院156所、职业学校56所;共有教师46703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6935人,共有应届毕业生101422人,在校生规模318868人;2006年我国共有工艺美术科研机构95个,职工3962人,其中高级职称532人,中级职称741人;在产业自律组织方面,1987年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标志着工艺美术行业由政府管理转向企业自律管理。现已由有23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工艺美术协会,11个省级工艺美术学会。

当一个文化器物、事象、现象、符号是一个单数时,它还是审美艺术创造与文化创造的载体与媒介,资源与内容;而当它变为复数的扩张体时,就完成了从资源到资本、由内容到产业,由文化到经济的演变。中国工艺美术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成为了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有了清晰的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进而从产业链的形成开始转变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二、对外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在发展过程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产业“走出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艺美术在对外合作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对外合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根据当时战略需求,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我们的比较优势型产品入手恢复生产、稳定就业,提高生产,以出口换汇来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军工业。1965年轻工业部下设工艺美术局专门组织工艺美术品生产,1966年外贸部成立国家级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负责组织出口,1972年工艺美术局改为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负责全国生产。1973年,国务院文件批转轻工业部、外贸部,要求各地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的领导,国家各级政府在人、财、物(资源、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促进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由此拉开了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序幕。当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达到2000余家,产值达15亿元以上,出口值14亿元。

第二阶段为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从“文革”后期经改革开放至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8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开放,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试点进行新的体制探索,例如,北京市组织北京工艺美术品公司和北京特种工艺品出口公司实行联营,成立统一的董事会,统筹安排生产和外销。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工艺美术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出口量倍增,行业发展迅速,至1983年产值达53.4亿元,其中出口占据70%左右,成为生产的主要导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进入了新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由于产量和生产企业的迅速扩张,出口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又开始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随着生产体制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进入一个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形成建国以来工艺美术生产的一个新格局,其产量、品种、企业数量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根据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2008年在全国发起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结果,2006年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4.97万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258万人,工艺美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出口交货值方面,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420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9.4%。从11大品类看,2006年出口交货值依次为: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287.9亿元、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267.1亿元、抽纱刺绣205.65亿元、天然植物编织品199.05亿元、金属工艺品94.53亿元、陶瓷工艺品78.4亿元、地毯挂毯74.96亿元、花画工艺品66.3亿元、雕塑工艺品64.85亿元、漆器工艺品47.8亿元、烟花爆竹33.5亿元。2008年,全国4767个工艺美术制造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882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1085.53亿元,出口额占产值的比重为37.6%。其中,北京、广东、福建、山东、浙江和江苏等工艺美术基地省份近两年的出口交货值年均增幅都在6-8%左右。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持工艺美术产品出口,2009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工艺美术行业部分商品,包括景泰兰雕塑像、地毯、其他木制小雕像及其他装饰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市场萎缩对工艺美术产业的冲击。

这个时期工艺美术产业的对外合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外合作的方式渠道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关于“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规定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积极组织工艺美术企业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出口商品交易会、旅游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提高工艺美术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走出去”,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等也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参展、进行市场调研、组织培训人才,有力促进了新时期工艺美术产业的国际化。例如,广东、福建等地的工艺美术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代表处或工厂,就地生产、销售产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又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以不同运作方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多座城市推出中国演出、艺术展览(含工艺美术品展览)1.5万余场次,海外主流社会现场观众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这种以商业化运作,以演出、展览、文化旅游、出版、品牌产品制作营销以及文化产业战略投资、集成创新等方式,在做强做大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增强自身文化出口能力的同时,与出版、影视鼎足而立,构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渠道和方式的对外合作,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国际市场,提升了工艺美术产业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于现代工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商业运营模式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更大范围提升了工艺美术产业的文化价值,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向世界传递着东方文化的理念,传播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主动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减少针对中国崛起的阻力,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增添推动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早已不再是一个仅限于手工作坊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产业已经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朵奇葩,绽放在姹紫嫣红的世界文化园林之中。展望未来,我国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必对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空间。国务院于2009年7月22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确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走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一样演进历程和不一样的形态结构,是在历史性和当代性与经济性和社会文化性的时空维度中辩证发展而成的。尽管目前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全部产值的七成左右用于出口,但是必须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要去应对,诸如产业内吸引外资不够,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仅仅是初步阶段,我们的内销产品、市场竞争无序,产业内专业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不多,多数企业在规模的小、中、大中与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创新的困境中纠结。国际礼品市场何其巨大,仅美国每年有740亿美元,德国160亿美元,日本15万亿日元,西班牙2.8亿欧元,面对这数千亿美元市场的变化,仅靠一些小企业去单打独斗不免势单力薄;需要我国政府、产业协会、其他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给予指导,解决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要重视分类命名,要协调统一。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很多没有归类统计,特别是一些进口国没有工艺品的专门类别。所以中国工艺品大多数也列入了“其他”类别,也无法准确地统计出中国工艺品在进口国的占有数量。一个产品分类命名会涉及到原料、工艺与用途三个要素,需要国家统计局、海关、产业协会等会同制造商、经销商、消费者与时俱进共同探讨确定。

第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品的原料多取自于天然,它的税基和税源并不大,如果同其他产业一样征17%就显得过重。

第三,政府应组织建立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海外主要国家市场的文化推广,加强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市场化、国际化,建立不同的外文期刊杂志,利用展览、其他媒体来进行互动沟通宣传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品,宣传华夏几千年的文明。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8

关键词:科技进步;工艺美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91-02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他大多都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产生于近代欧洲,即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中国,他作为专用概念的成立和使用是在20世纪初期。这以后,许多学者都对“工艺美术”进行诠释,最新的则是吴山1987年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工艺美术”条目作如下解释: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工艺,是工业的一种加工手段,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工业技艺”或“工业艺术”,但并非所有工艺都是艺术的,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李砚祖曾在他的《工艺美术概论》中说:“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伟大才智的标志。技术具有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他又说:“工艺材料、技术与艺术是工艺美术的三大构成要素。……技术是造型的手段,没有工艺技术就没有工艺造型,也就不可能有工艺美术的存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艺美术必受到技术上的制约,这就使得工艺美术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进步是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进步的。

石器时代:诸葛铠老师认为“艺术起源于300万年前石器制作的那一刻起”。原始人类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摄取自然环境中的现存工具,如木材,石头等。渐渐的,经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用砾石(鹅卵石)来作为原材料,而且其中的许多的石器保留了圆润的一端便于手握,另一端打击成缺口作为刃部。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获取生产资料。

原始人类在没有任何技术的直接承继的初期,要取得一点进步往往都要经过若干万年的时间。如从距今300万年前的到距今175万年前的石器发展,也知识从一些粗糙简单的砾石器,发展为具有不同用途的砍砸器、盘状器和球形器等,然而,当发展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石器已经从最初的粗糙、简单、品类单一到精美、复杂和品种多样,如对玉器的雕琢,最具代表的是玉龙。若没有高超的技术,那半圆的,形神兼备的玉龙如何雕琢得成功。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进而利用材料的特性发明了新的技术和新型器物。比如石器时代穿孔技术的发明,可以说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一项突破,它的发明导致了带柄石器工具的产生,如石斧、骨针等,而骨针叉可以缝织皮毛,这又影响了服饰工艺的发展,可视作技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他们既具有审美功能,又有适用功能,当然在当时是以适用功能为主的。

陶器时代:当两个石头碰撞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产生了火花,也就开始了火的使用,这是人类技术史上了一项伟大发现,作用之一就是导致了制陶技术的产生。陶器是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物。在火未发现之前,人类要想装液体,只有把泥土捏成碗的形状,然后把他晒干,但用这样的容器盛水,时间长了结果只能是碗被水融掉。幸运的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火,这使人类以自己的技术力量该百年了物质原由的化学性质,制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品类――陶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陶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李砚祖先生曾在《工艺美术概论》中写道:“从制陶工艺的发展来看,从陶土的不陶洗到陶洗、选择,从手捏成型、泥条盘筑到慢轮制作,从装饰上的磨光到画纹饰、刻花、堆纹,从露天烧制到发明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可以看到制陶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上升序列。”

张朋川老师曾说过:“中国彩陶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花纹精美、图案繁丽、格式活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然而这些彩绘要绘到陶器上是何等的不易啊!一次烧是不行的,有的要金国二次烧,有的甚至要三次烧,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就是要经过多次烧才能达到效果。二次烧的温度要比一次烧的温度低,这个过程要使用降低温度的溶剂来达到这一目的。“唐三彩”是用铅作为溶剂,然而铅不稳定,具有流动性,温度高了就回流淌下来,而褐色与白色较稳定,所以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混在一起就形成一种非常奥妙的色彩斑斓的效果。如果没有高超的制造技术,哪来的这么震惊中外的工艺美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制陶的温度上升到1200摄氏度时就产生了瓷,这最早产生在中国,这些瓷器给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又添了一笔。

青铜时代:据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青铜工艺是继陶器工艺之后又一辉煌的工艺美术创造。“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开始以天然铜缎制小件工具和饰物,继而发明冶铜技术”,但是在一开始并不能直接冶炼青铜,最先缎制的是红铜,人们在冶炼过程中加人技术,最后才缎制成具有威慑力的大型的青铜器。据说:“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地表常与自然铜伴生的孔雀石、蓝铜矿等,用这种矿石冶炼的铜是较纯的自然铜。接着是开采氧化矿层中的矿石,冶炼出的铜往往含较多的砷或锑。含砷的铜经过冷锻会很快硬化,其性能优于红铜。可是,一旦采用了硫化矿石,由于在焙烧阶段大量的砷要流失,所以炼出的铜又是较纯的铜,其硬度地狱砷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物质来提高铜的硬度,铜锡合金就成为生产”硬铜“的基本工艺,并最终导致青铜时代的到来。履然,同期的起源发展依红铜、砷铜、青铜先后序列,也是由铜矿矿床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

如果没有长期铸铜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怎么能铸出像长信宫灯,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最大的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1700多斤。今人知道古人制铜的方法主要有陶范法和蜡模法(俗称失蜡法),张朋川老师曾运用过失蜡法,但是没有成功,老师认为失蜡法不够科学,因为在制作大型或细腻的青铜器时,当铜液还没流满蜡模时,铜液就已经凝固了。就算有时是运用分铸法吧!但是在没有发明焊接之前(焊接最早于周代)三脚鼎(作为烹饪器。便于在器体下用火加温,但足是空心的)的三脚是如何安上去的呢?所以,有许多大型的,装饰复杂的青铜器的制作至尽都好是一个谜。

铁器时代:发展到汉代时,铁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极大第推动了汉工艺美术的发展,铁与铜一样也是外来的,但在当时铁由中央控制,由于铁的价格比铜低,所以铁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战场上用的兵器,盔甲等还有农民耕作的农具都是铁制作而成。到了清代,在安徽的芜湖出现了很有名的工艺品类―铁画,它是用铁片经过锻打、焊接制成的室内装饰品。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9

1.1牙雕工艺的价值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众多,其中象牙雕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它作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别树一帜的,不仅可以体现不同时期的工艺水平,还能体现出不同朝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象牙是一种有机质品,它的表面光滑莹润,光泽柔和,纹理美观且细密有规则,非常适合精雕细刻,不仅光洁而且耐用,由此也被称为有机宝石,象牙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特殊功效,能够用来鉴别各种毒物,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美容,隆鼻,还能够用来止血、拔毒生肌,清热定惊,治疗惊疯癫痫、痈疮肿毒等多种病状,具有很高的药物价值。

1.2牙雕工艺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比如说商代的华丽繁密,西周的厚重简朴,秦代的生动别致等等,逐步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象牙雕刻。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也都把象牙雕刻作为皇家贡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当象牙材料不足时,各朝代也积极开拓象牙进口材料,发展对外贸易。建国之后,随着党和新中国对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视,发展创新,象牙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批珍贵的牙雕工艺品,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遗产。

1.3 牙雕工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牙雕工艺正在生存线上挣扎,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大批从事象牙雕刻的国有企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纷纷倒闭关门。另一方面象牙雕刻技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 1989年在瑞士举行的《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上,各国代表团一致决定将大象列为濒危物种,我国因是该公约成员国,大会之后,不再从国外进口象牙,从此我国材料匮乏,牙雕工艺的发展日趋没落。

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的象牙雕刻企业已有37家,数量较前些年有一定发展增长,但是生存发展状况仍然堪忧,以北京象牙厂为例,生产制作环境极其简陋,制作象牙雕的工具破旧不堪,,现如今也只有几十人,大多数象牙雕刻师早已过世,仅存的几位雕刻大师岁数已高,国宝技艺濒临失传。

2.牙雕工艺之“生”——缂丝工艺为鉴

2.1 缂丝工艺之“生”的经验

缂丝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世代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代缂丝的生产成本很高,生产周期长,大量产品用于出口而不是流通在国内市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缂丝工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举步维艰,很多从事缂丝的企业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手工艺人员的待遇很低,缂丝工艺师们转行的转行,流失的流失,继承人也难以寻找,同样面临过难以发展传承下去的窘境。然而现在的缂丝工艺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重新迸发活力,成功的传承发展,以下列举我国在当展缂丝工艺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于借鉴如象牙雕刻等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第一,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推广。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将缂丝工艺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让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和保护这门技艺,并加大对缂丝工艺发展资金上的投入,同时,我国在教育上也积极普及缂丝工艺,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寻找缂丝工艺的继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国内的缂丝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发展的新道路,开拓了许多新的缂丝领域,古代的缂丝工艺主要用于服装纺织业,应用面较窄,现在经过对缂丝工艺的开发,把它与多种艺术相结合在一起,比如摄影,装饰画,甚至雕刻艺术,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单一发展。同样,对缂丝工艺材料也大胆开发,把其他织法改革创新并应于缂丝工艺技法中,使缂丝工艺效果增强,比如生动性增加,更具有立体感等。在开拓新的缂丝应用领域方面,缂丝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产品,比如装饰画,靠垫,枕头,箱包,甚至说领带,首饰品等都可以应用发展。

第三,结合传统工艺,打造现代品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类的需求也是变化多样,人们总是期待新的产品来迎合时尚,体现自己的独特品味,一些时尚品牌顺应时局打上了复古轮回的旗号,把缂丝工艺与现代的品牌相结合在一起发展,让缂丝工艺与时代特征完美交融,结合现代品牌的开发,推广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来发展,这样就让缂丝工艺产品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全世界,愈发成为人们更加青睐的消费品。

2.2 牙雕工艺之“生”的思考与建议

牙雕工艺要想发展应该有创新,可以考虑借鉴其他技艺发展的精华,“走出一条新路”,比如,创作出牙雕跟木雕、景泰蓝、花丝等结合的新产品,或者一些雕刻作品可以用乌木、金银等材料作为主题,在脸和手的部分才用象牙来表现[dylw.net ],将象牙料用的少而精,起到提神、画龙点睛的作品。创新方面,根据象牙材质特点,创作出既实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此外,象牙雕刻制品不提倡规模生产,而是走艺术收藏的路子,更多的是应该集中到博物馆由国家统一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牙雕工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因此,保护发展象牙雕刻,必须抓住象牙雕刻材料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象牙的特质,要积极去开发象牙的替代品,如人造象牙,“假”象牙,或者寻找能代替象牙的其他原材料,像鸵骨,牛骨等。把象牙雕刻技艺成功移植在其他工艺材料中,并加以改进和创新,对因面临材料枯竭而几近灭绝的象牙雕刻工艺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保护象牙雕刻工艺也要从保护象牙雕刻的人才做起,现在的象牙雕刻从事人员稀少,象牙雕刻国家级大师更是不到10位,在他们有生之前,加大对其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和迫切的,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给予大师们特殊的照顾,国家可以考虑每年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象牙材料和经费补贴支持大师们进行研究创作,同时大师们也定会用精美的作品回报国家的资助。还要加强重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在国内工艺美术高校里,尽可能的开展象牙雕 刻相关专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到象牙雕刻事业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象牙雕刻的制作流程进行整理并记录。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象牙雕刻工艺制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整理和记录,汇编成册,将这门工艺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让后人在材料富足的时候可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平 ,王海港等,中国工艺美术及其在当展的可能性断想[J].装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研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3]吕品田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 .中国民族报,2008-07-11

[4]毛欢喜.象牙:收藏界的“白色黄金”.投资北京,资本孵化大出版集团,2010,04.

工艺美术的发展篇10

关键词: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必要条件

中图分类号:J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124-01

青铜时代与文明时代社会的到来几乎是同步的。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集中地早期青铜发展的情况,最初是以捶击或锻造法制作小件铜器,又由冶炼红铜发展到冶炼青铜。冶铜技术不断进步,从单范铸造,一面刻范而另一面为平板范的合范铸造,双面都是刻范的合范铸造,进一步发展出多块合范铸造的铸铜方法。以二里岗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早期的铜器,发展了在范具上刻划的技术,青铜器的上面装饰着兽面纹等纹样。器物上的艺术装饰会有传承延续的现象,而科技进步及制作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器物造型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商代晚期娴熟地运用分铸法来制作造型优美的铜器,到西周时期,铜器分铸法有进一步的发展。春秋时期是青铜工艺承上启下的过渡期,在春秋中期和后期,出现了用失蜡法铸造的精密复杂的透雕器件,这是铸铜工艺的又一突破性的发展。铜器上镶嵌红铜,宝石和错金,鎏金的工艺技术,在春秋晚期开始出现,这些工艺新技术的出现,造就了战国青铜艺术的辉煌。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青铜器,综合运用了浑铸,分铸,浑分合铸和焊等制造铜器的方法,并且出色地运用了失蜡法容模铸造工艺再加上战国铜器的镶嵌金银工艺的高度水平都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

一、青铜的物理化学性能

青铜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上,它的有点较多。1、熔点比较低。金属工艺的最先制作方法是锻打,叫做冷锻法。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发明了熔铸法,能够进一步控制自然材料,随意制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造型。熔点低,则更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与锡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的硬度,从而可以根据器皿或用具的需要,铸造出各种不同硬度的青铜器。3、在熔铸时由于由于铜液的膨胀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

二、铜,锡其它金属比例的掌握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基础

关于铜和锡的合金,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指的金是铜的代称。而齐则是调剂的意思,也就是比例。青铜中锡的比例17~20%最坚韧,30~40%硬度最高,超过这种比例就要减低,所以《考工记》所记的铜锡的比例,大体上符合或接近科学试验结论。这是我国古代冶金工艺的实践总结。也正是了解了这些技术才是青铜器有了新的发展。

三、青铜铸造方法的丰富使青铜得以艺术的发展

范铸法(或称块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运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四、青铜器的加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