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体育训练;讲究科学;身体放松;运动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11-02

本人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二十余年。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深深认识到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在其毕生的体育锻炼中,尤为重要。在训练过程中,其训练方法又占有极其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就青少年体育训练的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青少年体育训练是国家体育运动的需要。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培养运动人才。二是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指导人才。三是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需要。四是青少年自身身体锻炼的需要。

二、青少年训练要讲究科学

作为体育教师,对青少年身体进行严格而有序地训练,必须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有一个明确认识,不仅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只有对青少年各方面特点了解清楚,才能在训练中做好管理、训练工作。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青少年处在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度阶段。青春发育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这一时期最显著特点是:生长迅速,变化急剧,性格叛离,活泼冲动,做事情一腔热情,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与此同时,其身体外形,也会相应发生急剧变化,体内肌能迅速健全,性器官和性肌能发育成熟。因此,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一定要有正确指导,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锻炼目的,达到训练要求。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是由儿童期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青少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希望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能搞清楚,弄明白,他们愿意分析和思考。他们的想法有时是十分奇妙的。这一时期记忆惊人,因此,是他们学习的黄金时期。在情感方面:青少年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但自我调节能力又较差,遇事或处事,容易走向极端。由于生理的渐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和关注,容易出现早恋。在个性和意志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评价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也较明显地表现出来,个人的兴趣不断发展和分化,但由于积累不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常常不够全面。认识问题,也没有深度,一旦受挫,意志容易瓦解,进而犹豫,不相信自己和他人。因此,这一时期,要把意志的培养和情感的调控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我完善,以锻炼出坚定的意志品质。总之,充分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我们对青少年的身体进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既便于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亦有利于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训练。根据本人多年的体育训练经验,下面谈几点具体的训练方法。

1.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①检查场地。各地的运动条件不一样,有的学校场地很好,有的比较差。对于场地比较差的,一定要事先做好场地检查工作,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问题,往往细节决定训练效果的好坏。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常常因为场地不适而给学生带来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学生的身心受到影响,训练计划也遭到破坏,教练也深感自责,问题严重者,还会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严重伤害。②检查器材。训练前器材的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上肢练习的单杠、双杠,尤其是室外器材,长期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因此,一定要仔细检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力量练习的杠铃、标枪等,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还有跳远练习的跳板,木头很容易腐烂,一旦出现事故,对训练者的身心,会造成严重的打击。

2.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训练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体机能在运动前处于一种平静状态,肌肉活动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韧带僵硬,反应不够灵敏,身体不够协调,突然的运动很容易给肌肉、韧带带来伤害。因此,训练前要让学生的身体充分活动开,把身体机能调整到一个最佳的运动状态。准备活动方法很多:像慢跑、游戏、健身操等;身体发热后,要进行关节、韧带的牵拉练习,弓步、马步、仆步、压腿、踢踢等;小步跑、蹬地跑、高抬腿跑、后腿跑、十字交叉跑等,还可以结合一些器械练习,像跳绳、牵引等。身体能力调整到了最佳状态,运动时不容易受伤,也更有利于训练内容的顺利完成。

3.训练内容。训练主体不一样,方法就有所不同,但任何练习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同的。训练计划: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每一堂课的计划。任何训练计划的制订都要根据对象的年龄、身体特点而定。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下面以培养体育高考学生为例,制定一个一堂课训练计划,请同仁参考。锻炼内容:1500米;时间:90分钟。准备部分:30分钟:热身:慢跑2×400米;柔韧性练习;小步跑30米×2,高台腿跑30米×2,蛙跳20米×2,后腿跑30×2。主项练习:40分钟:400米×2变速跑,弯道加速,直道慢跑;800米×2,中等速度,3分20秒内完成;休息5分钟,1500米×1,完成后蛮跑400米×1。力量练习:10分钟:俯卧撑15×2;两头起15×2,正反各一组;放松练习:10分钟:双岗上挂起倒立;肌肉放松练习。

4.结束部分。主要是针对本次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一个小结。技术上的问题,要注意及时予以纠正;精神、意志上的不足,则一定要多加鼓励;对练习刻苦的学生要表扬,对偷懒的学生要善意提出批评;练习完后的注意事项一定要重点强调,如洗澡、饮食等,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往往不注意这些。同时,还要布置下一课的练习内容,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

三、训练完后要注意身体的放松与保健

篇2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它广泛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改进和提高技术、战术,培养意志品质。由于重复训练的每次重复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并不断强化刺激的“痕迹”,因此既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能力,促进身体发展,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

(一)明确目的,正确规定练习的负荷

一般说,重复训练法运用于技术训练时,要严格按照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在重复练习时,要不断提出改进技术的要求和纠正练习时出现的错误;重复训练法运用于身体训练时;在练习的数量和负荷的强度上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应尽量选用简单而有实效的手段,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二)根据项目的特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在周期性项目中,如短跑运用此法主要发展速度素质,中长跑则发展速度耐力;在非周期项目中,如跳高、体操等项目采用此法,除了巩固、提高技术外,还可以发展力量、速度和专项耐力。

(三)采用有效的教法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重复训练法练习条件相对固定,比较单调,而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应结合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它广泛运用于技术与战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中。变换训练条件包括:训练的环境、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动作组合等。变换训练可使运动员获得多种运动感觉,提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还能消除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练习时所产生的枯燥厌烦情绪,从而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变换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明确变换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变换练习的各种条件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和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的组合、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等。例如,在技术训练中,当学生由于心理的紧张而影响到掌握运动技术时,可变换练习的环境,或采用转移性练习等手段,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

(二)变换条件应有助于技术、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一般应在训练计划中预先确定,循序渐进,不能骤然突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巩固和提高技术、技能。

(三)及时矫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采用变换训练法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避免由于变换条件训练形成的与比赛的正式要求不相适应的动力定型。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循环训练法的构成因素有:练习内容的顺序、每站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站与站每次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站的数量和循环的次数。根据训练,内容的安排,可以采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力量循环、速度循环、速度力量循环、协调循环等。因此,这种方法既可用于身体训练,发展学生的一般和专项素质,也可用于技术和战术训练。另外,由于循环训练法每站都有先确定的练习的内容、要求和负荷参数,并能结合其他训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训练方案,因此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有助于推迟疲劳的产生。

循环练习的基本形式:

①流水式,即一站连一站的练习。其特点是练习站较多,循环周期长。

②轮换式,即将全队成员分成若干组,各组在同一时间内练习同一内容(或在同一个练习站练习),按规定时间一组一组的轮换。其特点是设的站比较少,练习周期比较短。

③分配式,即设立很多个练习站,多达十几个,然后按学生具体情况分配每个学生练习某项内容和做若干次。其特点是设的站多,因而用的体育用具多。

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循环训练法的基本要求有:

(一)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由于练习是连续进行的,因此练习的内容应是学生已基本掌握,并有目的地突出重点。内容顺序应根据练习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用力部位的不同要求而交替安排,并注意与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练习相互交替。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篇3

【关键词】 体育 短跑训练 教学方法

短跑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学生的体育训练内容以发展有氧代谢为主,多采用有目的的游戏性训练手段。随着训练的时间增加和学生对所参与的学习内容的适应程度加强,应逐渐加大短跑训练难度及强度,以取得预期的教学与训练效果。本文针对中学生的身体特点,对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注意发展耐力基础的全面身体训练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有氧代谢;二是无氧代谢(短跑的主要能量供给)。耐力性的全面身体训练,是要通过长时间用力不大的有氧活动来加强最大吸氧的能力(量小组数多时间长),为今后提高无氧代谢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训练时,除了安排专项技术及其他柔韧性练习外,还要安排800――1000米耐力跑练习,每次跑完脉搏开始为150――165次/分左右,强度不能过大,随着学生训练水平提高来加强运动量或强度,以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全面身体训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1.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2.保证健康,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3.巩固跑的技术,从小培养放松跑的习惯;4.促进新陈代谢,较快消除肌肉乳酸(运动后肌肉感觉酸痛的生化物质),为改善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时造成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方面的教学训练中,还要注意安排一些发展速度、力量、弹跳力、灵敏性等素质的游戏性练习,如障碍跑、跨栏跑、追捕、接力、单足或双足跳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和训练任务。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要拖得太长,当学生适应了此时期的诱导性教学训练后,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适当穿插一些强度较大的项目,如高抬腿跑、后蹬跑、变速跑等,以便把全面身体训练的素质逐步转移到与改进技术有关的素质训练上去。

二、中学生短跑技术教学训练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全面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为学习短跑技术打下基础。该阶段短跑技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跑的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在教学实践中,此阶段学生技术练习的手段要注意与其身体的发育特征相适应,切忌采用单一而枯燥的大强度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将分解技术和完整技术相结合进行。短跑技术教学以基本技术为主。先学习简易技术,如先学习站立式起跑和加速跑技术,过一段时间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在短跑教学中,特别应对学生脚的着地支撑方式、摆动腿的前摆送髋、蹬摆的协调配合、摆臂的方向等基本动作精心指导,反复练习直至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一旦学生在这些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技术定型,不但会影响以后短跑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亦难以纠正。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技术重点是通过专门手段和专项手段来改进和完善短跑的分段技术和短跑的整体技术。例如,通过反复跑的练习来巩固提高加速跑技术以及短跑的节奏,通过听枪声蹲踞式起跑来巩固和改进起跑和疾跑技术等。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的训练相比,短跑专项技术练习的比重加大,其他项目的技术练习比重较小,短跑运动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整个中学生短跑技术练习阶段,技术练习的强度要随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而加大,但总体上应以中高强度为主。

三、掌握训练方法,注重速度训练

1.针对速度训练的大体方法

无论是短跑训练或短跑考试还是短跑比赛,拥有绝对的速度无疑是最关键的。在进行绝对速度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安排一些耐力和强度小的训练,这样才能保持机体长时间且活跃地运转。对强度的掌握应该用时间来控制,在课前也应该安排一些少数的辅助练习。例如在短跑训练前可以进行小步跑、高抬腿等相关训练。

2.在短跑训练中如何掌握肌肉收缩与放松机理

自然放松在短跑训练中十分重要。加强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其放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运动解剖学知识和原理,这样方便学生对肌肉在运动中的特点进行了解掌握。在高中体育生的短跑训练中,应该把肌肉用力和放松的特点和途中跑的特点都融入短跑训练中来,这样才会使体育生的短跑训练效率得到提升。

3.在跳跃训练中的训练方法

跳跃训练是短跑训练的前提和提高短跑效果的基础运动。由于跳跃的练习动作多为复杂烦琐的,所以我们应该采用两种训练模式。(1)进行提高肌肉收缩速度的训练:在短跑训练前应该让学生进行蛙跳和三五级跳远,这样能有效地克制考生体重的阻力并能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效果。(2)进行踝关节和腿部肌肉爆发力的练习:在短跑训练前应该让学生进行单足跳和双腿跳台阶的训练。在进行了一定的周期训练后,此种训练方法的效果十分显著。

四、注重个体,因材施教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平衡计分卡体育训练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16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s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IdeasHAN Xuefe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how to implement thereforms in the trainingmethod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o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of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 and content of reformbecome a spor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paper,management of the "BalancedScorecard" theory to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problems depth study, explore and analyze its main contents inP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n study the proposed deepening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reform, promote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balanced scorecard;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当前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在教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方法和内容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培养,成为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文结合管理学中平衡计分卡的思维和方法,对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现状和改进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优化体育教学测评指标以推动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启示与思考。

1 平衡计分卡思想与体育教学训练方法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d Card),是美国学者罗伯特・S ・卡普兰和戴维・ P ・诺顿1992 年研究提出的用以科学、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并指导企业推进战略实施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它在以往企业业绩评价主要依靠单一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改为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角度来全面评价企业业绩。具体讲,一是财务角度,衡量怎样能在财务上使得股东满意;二是顾客角度,衡量怎样能赢得顾客认可;三是内部业务流程方面,衡量必须擅长哪些业务才能使得股东能力和客户满意;四是学习和成长方面,衡量应当具有怎样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目标。人们形象地将平衡计分卡比喻为飞机驾驶舱中的仪表盘,全面、直观地显示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飞行高度、速度、距离以及方向等各方面信息。

平衡计分卡的出发点是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将目标化为行动的指引框架,且各自都有自身具体指标和行动方案,大大增强了目标综合性与方案可操作性。在应用实践中,平衡计分卡引入了三个新的管理程序:明确战略目标与发展愿景,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跟踪测评,根据测评情况针对性制定发展规划和改进措施,其核心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更加努力以追求卓越?

平衡计分卡带给人们最大启示在于,它由单一维度考核转向全面关注影响目标实现的多维度要素,运用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综合目标实现,依托多维度测评指标体系,据此针对性地制定发展与改进计划推进实施,来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指根据体育教学训练目标,结合各项体育项目的特征和体育运动规律,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准确跟踪、衡量学生各方面训练进展与成果,进而针对性实施教学指导与训练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确立体育教学训练目标、构建测评指标、实施相应指导与训练三个环节。其中,科学确立体育教学训练目标是基础,它决定了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开展的根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合理的体育教学训练目标应当统筹考虑体育教学短期和长期目标、单一训练项目成绩和体育素质全面增强等;科学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是关键,它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作用,一方面它将体育教学训练目标转化为可观测、衡量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它通过指标跟踪分析为妥善安排和制定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指导和实施方案提供了直接依据;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分项指导与训练是重点,它决定了各项训练活动开展的途径、方式和节奏等,科学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是以教学训练目标为指引、以测评指标为手段并以其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实施方案。

传统体育教学训练方法中,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特定阶段、单一项目的单项成绩达标与否及成绩优劣,而忽视了学生全面体育素质的提高及为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训练。笔者认为,为加快推进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有必要学习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及其主要内容,加强其在体育教学训练方法中的应用,创新丰富体育测评指标体系和训练方案,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

2 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平衡计分卡思维构建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与训练方法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战略安排,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目标应当是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仅是单一体育训练活动的成绩提高。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单纯关注短跑速度、跳远距离等单项运动项目成绩、将其作为体育教学训练终极目标和主要方案的做法,已不能充分适应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要求,有必要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维,创新推进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这就要求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优化改进体育测评指标体系,并据以科学优化体育训练方法,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方法论体系。

体育测评指标方面,自从学生体育素质与技能的评价指标产生并付诸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以来,对其批评就从未间断过。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针对体育技能评价指标的改进主要包括调整和补充两种思路。显而易见,平衡计分卡即是综合采取了补充的思路,即在企业业绩单纯财务指标衡量的基础上,增加了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三个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使得测评体系更加全面、更有助于分解落实战略目标。借鉴平衡计分卡这一思路,笔者认为,尝试构建涵盖速度等主要类型单项体育活动成绩、力量、技术及情绪等要素“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用以全面衡量和指导学生体育素质提升,并据以科学制定训练内容与方法是一条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创新改革思路。其中,速度等主要类型单项体育活动成绩是核心,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情绪是重要影响因素。以短跑运动教学和训练为例,作为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影响其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速度、专项力量、短跑技术和情绪。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人们过多关注学生的速度,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速度,而忽视了对专项力量、技术和情绪的训练与教育。首先,短跑训练中的专项力量,是指在完成短跑专项技术动作时使肌肉力量达到高度水平的能力。专项力量若薄弱,将导致途中的短跑技术动作变形、支撑腿完成着地到强有力后蹬所用时间过长、步频变慢等,这些都会影响短跑成绩。通过采取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一般耐力练习、腰腹肌练习、级跳等有针对性的专项力量训练,使肌肉收缩方式、用力性质、动作幅度等与专项技术结构相类似,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是短跑训练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其次,从技术方法看,短跑技术是在专项力量一定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短跑成绩的手段。在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等各阶段如能熟练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显著提升运动成绩。通过针对性地开展起步提速、抗阻力练习、变速跑、摆臂、调控步长、冲刺爆发力等方法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重要支撑,是短跑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从情绪面看,短跑运动中调整并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情是影响短跑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短跑过程中保持放松的心情、积极乐观的心态、集中注意力去全身心投入做到身心合一有助于在既定体能和方法情况下的最佳发挥取得最优成绩。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调整训练、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调控技巧,是短跑训练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速度、专项力量、短跑技术和情绪四位一体的测评指标是衡量学生短跑训练水平高低的主要竞技能力指标,是全面准确衡量训练情况的科学测评指标体系,也是据以开展全面素质训练的教学依据和指引。基于上述四个维度科学测评学生训练过程情况并采取科学方法针对性实施训练,是确保学生取得短跑优异成绩的可靠保障和有效手段。

篇5

本文就英语节奏学习过程中困难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并对如何练习和提高英语语音节奏方面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一、英语语言节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节奏,一方面是因为母语节奏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英语语言节奏自身的特点,而英语学习者缺乏正确的节奏知识所造成的。

1.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

根据Abercrombie(1967:97)的观点,语言节奏可分为两大类:重音计时节奏(stress-timed rhythm)和音节计时节奏(syllable-timed rhythm),前者重读音节间的时间相等,后者所有音节都以相同的间隔出现。英语的节奏属于前者,为重音计时节奏,而中文的节奏属于后者为音节计时节奏。

英语的节奏规律以重音为主干,轻音为陪衬,重轻音交替。

例1.I like to sit down with a good cigarette.

例2.He says that he wants us to take it away.(句中斜粗体部分表示重读音节。下同)

例1和例2相比,例1为9个单词组成的一句话,例2为10个单词组成的一句话。就重音节奏而言,两句的重音节奏如下:aAaaAaaAaaA。我们以重音节开始,可以看到Aaa模式最多,并且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分量。那么,在同一句子里,从第一个重读音节开始到下一个重读音节结束,时间间隔是一样的。因此,对于重音计时节奏的英语,例1和例2读完的时长是一样的。

而汉语则不同。汉语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的时间所占的时间大致相同。

例3.我想坐下来抽根香烟。

例4.他说他想让我们把这个东西带走。

显然,例4比例3所用的时间要长。例4为14个音节,而例3为9个音节。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意思的两句话,用汉语说出来的时间不一样,而用英语说出来所用的时间长度大致相同。因此,英语中决定句子所用时间的是句子中重读音节的数量以及重轻音节的搭配结构,而汉语句子所用时间的长短由音节数量决定。

中国英语学习者大都是汉语语言熟练使用者。汉英语音节奏方面的不同导致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即学习者将汉语语言节奏模式用于英语语言。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大多数英语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节奏。

2.缺乏正确的语音节奏知识

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许多英语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英语语言节奏的训练。同时,英语学习资料缺乏对英语节奏的介绍和教师对英语语言节奏的不甚了解和不够重视,也导致了英语语音节奏知识的普及缓慢。此外,英语语言节奏不单单是音节数量的问题,还存在如何判断重音位置和重轻音间的搭配问题。这也是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节奏的障碍之一。

例5.Where’s your hat?

例6.I think so.

例5和例6两个句子都是3个音节,然而重音却截然相反,例5是AaA,而例6是aAa。两个句子的读法也不相同。又如:

例7.It’s not the one I want.

例8.I wanted you to know.

例7和例8两个句子都是6个音节,重音节奏却不相同,例7是aAaAaA,例8是aAaaaA。因此,面对相同的音节,如何判断重音位置令英语学习者感到困惑。

再者,对句子较长的句子,不仅要求英语学习者能够找到重音,还要求能够合理地对句子进行节奏停顿。仔细分析语句节奏停顿,可以发现节奏停顿间的意思都为独立的意思片段,加上合理的节奏读法,英语就会意思清晰易懂,而不采用合理的语句停顿和节奏读法,则会造成听者不知所云,意思不清。可以看出,语音节奏又与句意理解和语法结构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好语音节奏,这不仅需要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法基础,还需要英语学习者的长期练习和经验积累。这也就是英语语音节奏难以掌握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进行英语语言节奏的训练

在英语语言节奏的训练中,英语学习者应该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克服汉语语言节奏的干扰,在训练过程中,运用语法知识,体会英语语言节奏。这里就几种具体可操作性的节奏训练法做一个介绍。

1.词组扩展法

英语语言属于重音计时节奏,要求我们掌握重音和重音间的时长。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重音和改善句子节奏感觉非常重要。词组扩展法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屠蓓,2005:133),例如:

A book

A good book

A very good book

A very good text-book

A very good school text-book

This is a very good school text-book

通过最开始A book两个音节的词组,AA结构开始扩展,扩展到三个音节AaA的A good book再到6个音节AaaaaA的a very good text-book。在朗读过程中,注意A book重读,同时尽量保持读出他们时长相等。最后扩展到九个音节的This is a very good school,感受重轻音的错落。

在练习扩展的时候,英语学习者一定要注意克服汉语语言节奏习惯的干扰,不能把音节时间等同,而应是长短错落。运用同样的方法,英语学习者也可以创造自己的词组扩展。

2.诗歌朗诵法

诗歌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它适合用于训练英语节奏。英文诗歌一般语句短小精悍,虽然没有平仄之分,但有重音轻音之分,其节奏通过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押运也使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比普通的语言材料更容易练习节奏。以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节选为例,进行重读和节奏处理后变为(||表示可适当停顿处):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节选)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how I wonder ||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like a diamond || in the sky.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how I wonder || what you are.

When the blazing sun is set,and the grass with dew is wet.

Then you show your little light,twinkle,twinkle || all the night.

可以发现在长句中,aAaA的结构非常多。诗歌按照一定节奏感读出来就非常悦耳动听。长期进行诗歌朗诵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语言节奏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节奏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掌握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而了解节奏训练过程中困难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找到捷径,掌握好英语。在这个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语音训练,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对良好语音能力的掌握,进而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促使英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Abercrombie,D. Elements of General Phone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7: 97.

[2]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802.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 基本练习 呼吸训练

1体育舞蹈的基本形体训练

人类为了用躯体去表现造型的美和运动的美,把人自身当作随心所欲的物体使用,在时空中找难度更高的平衡,以此来给自己给他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展现。但这些要精心地去训练人体自身肌肉和神经系统,使之有一定运动能力和反应灵敏的现象思维。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取决于心态以及正确的直立方式:呼吸和脑中的思维处在自然平衡和空无的状态下,神经系统才能松弛任由驾驶肌肉,使躯体去做更难的平衡和运动过程中的形体美。

在运动中保持直立感,来自于静态直立的基础训练。在艺术学校或业余舞学习班中,这一直立感的训练常常被忽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实际上,在伴随着地面在进行着勾绷开直,尤其是仰躺在地面上的单勾绷脚,单吸抬腿,直的感觉才容易得多。要找到单腿既直又立的感觉,上把训练是最佳的方式,也是为中间练习和今后的舞蹈练习最重要的一环。在没找到双腿直立状态下就上把杆,过快的学习重心转移的训练,结果易导致坐胯。

2体育舞蹈的基本呼吸练习方法

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单从呼吸的角度。就不难得出结论,良好而真确的呼吸方法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国际舞训练中时刻加以强调的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

2.1呼吸与升降无必然的联系

升时的吸气只是表象而不是实质,下降时的呼气也是表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在有升降的舞蹈中可以借鉴,但在无升降的舞蹈中怎么办如:探戈、狐步等舞蹈中。

2.2呼吸的原则

舞蹈中何时需要吸气与呼气呢(呼吸的原则)一般说来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呼吸方法,只是没人细心的体会罢了。现在我们做一个深吸气然后再呼出,你会发现一个自然的现象--胸廓的放大与缩小;另外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搬运重物或需要很大的力量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气。

2.3胸廓需要放大时

在舞蹈中一般说来当我们的胸廓得以需要放大时(身体的无限的膨胀时)--吸气,然后就自然的进入了一个自然放松阶段--呼气。这一原则贯穿了舞蹈的始终,也可以说是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舞蹈美感所在。

2.4生理呼吸及形体动态

舞蹈中的“气”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投射。中国古典舞不仅以“气”作为外部姿态的某种推动力,更注重对“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模仿。舞蹈形体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训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气”与形体训练是息息相连的。如上长、阔展的身体运动需要吸气,而下沉的动作则应呼气,腿部动作需提气以减轻负担。许多律动需立腰提跨;有些动作速度快且幅度大需吸气;由“冲”、“靠”演变的舞姿造型都需呼气等。“惊者上提,气者沉”,说明了“气”与舞蹈表现情感的关系,如悲伤时气是长吸短吐,律动以旁提为主;欢乐时气是快吸快吐,律动以横拧、闪、点为主;愤怒时气是短吸长吐,律动以立圆加拧、倾为主等等。

2.5气息与情感相一致

如何使内在气息与情感相一致,使情感的表现在特定的动作中得到体现,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身体运动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力”的形态,实际上都是由“气”控制的。“力”通过“气”来展示,“气”又顺“力”而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讲究气平、气匀、气稳以求意稳、心稳、劲达。同时还讲究力发于腰而达于梢(肢体末端),内心呼吸的感觉必须从身体的中段开始一直贯串到眼睛、手臂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确方法。由此不难理解在刚柔相继的摩登舞中(特别是在探戈中),“气”更是贯穿始终的。在摩登舞中凡是与身体摆荡有关的“舞科”,升与降跟呼吸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表象关系),要做到升与降的自然柔顺,首先呼吸就要自然柔顺。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快步舞都是与升降有关的舞蹈。如果要掌握好升与降,必须掌握好呼吸的运用与锻练。

许多舞者在练舞时,往往忽视了呼吸的重要性,这样跳出来的舞蹈往往是先有动作后有呼吸,缺乏内在动力;表现出来的舞步与动作既缺乏“力度”又欠缺“轻盈”、“柔韧”,而且动作还显得不匀称。华尔兹的右转步1、2、3,如果呼吸运用得好,从第一步下降开始,做到蓄而后发(能量适放)尽量呼气放松,使身体重心下降(向前与向下)滑出,随着身体开始摆荡而摆出右脚,接着而来是吸气。利用身体的引导和第一步摆荡的余力而摆出左腿,然后缓缓的继续吸气使胸腔扩大,身体向上“舒展”轻松的完成了第三步的并步。这样就在这一呼一吸和一松一紧的情况下,既能显出力量的强、弱,又能自然地完成了基本右转步。

华尔兹的基本舞步,如右转步、左转步、右旋转步等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而每一次的升降,则运用一次呼吸。降者为呼,升者为吸,而衍生的花式舞步,一小节音乐有4-5步,甚至6步之多,但是无论有多少步,一小节音乐只能有一次升降国际舞中舞者呼吸的正_方法,同样一小节音乐也只能运用一次呼吸。还须注意:下降与呼气只有一个舞步,上升与吸气(保持吸气或静气屏息)可以持续多个舞步。

2.6狐步舞的基本舞步如羽步

左转步和三直步等,每一小节音乐有三步,而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这里的升与降都是自然产生的);一次升降就伴随着一次呼吸。其要求是:第一步下降时呼气,末尾开始上升时吸气。第二步由于吸气使身体继续上升,第三步末尾开始呼气使身体下降。

2.7呼吸与升降的关系

篇7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分类号 G822.3

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高原条件下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欧美一些国家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 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美国、原民主德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 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美国著名马拉松选手萨拉萨尔利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进行仿高原训练,两次 创造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要进行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作用是肯定的。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完善。当前,对高原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下山参 赛时机、适应高原训练个体差异、高原疾病……等仍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和搜集掌握的 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笔者教学、训练过程的需求,对部分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以分析综述。

1 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及持续时间

高原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这个过程是有其不同目的和任务的。

第一阶段:适应训练阶段

高原训练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时间和总体训练效果。通常的 做法是到高原后进行适应训练,而我国著名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实践,一改到高原后再进行适应的习惯 ,提出适应确定在上高原前,应在低海拔先进行1—2周的准备性适应训练,主要是在低海拔进行大量的,有一 定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然后调整3—4天后上高原,在去高原的途中,利用火车停站时间进行短时间跑的 练习,从低向高逐步适应。笔者为这种适应设计了去最终高原训练基地前进行阶梯形适应性训练模型(见图1) , 这样缩短了高原适应期的时间。为系统训练阶段争取了时间,到高原后再进行一个短暂的适应,负荷量逐渐 加大、尽量保持一定的强度,以免发生力量损失的危险。

上高原后适应阶段的长短与高原训练的次数成反比,数次后持稳定状态,个体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 适应一般需3—5天。这一阶段除适应高原环境,消除时差,旅途疲劳、适应高原缺氧的刺激外,有氧代谢训练 要增加,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 为下阶段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附图 {图})

图1 高原阶梯适应训练模型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阶段

这个阶段是到高原训练后的第2—3周,经过适应训练后进入系统正规的强化训练,训练量可恢复到平原训 练的水平,尽可能地提高强度,这个阶段要因人而异,要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次日的血尿及其它生理、生化指 标,如无血尿,心率及其它有关指标正常,无过度训练症状,说明这个阶段训练量与强度是适合的,如果某些 运动员机能状态不佳,或出现伤病,则需要诊断治疗调理,然后才可进行系统正常的高原训练,以保证高原训 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高原训练结束前训练

这阶段一般在结束高原训练前的7—10天, 此时对运动员要全面观察和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测试与 评价,检验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否达到高原训练的最高要求。马俊仁教练从高原训练实践中认为,高原训练可 以上强度,而且在结束高原训练前经过大强度的测验和比赛,返回平原后能大幅度提高成绩,马俊仁的这一观 点,对高原训练有着极大的启示。

三个阶段只是宏观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运动员个体间还存在着差异,但这三个阶段在高原训练过程中是 存在的,必需的。

在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问题上尚无定论,但至少4周以上, 主要因为在高原上训练要使机体由适应到增强 的过程。但也不是在高原上训练时间越长就越好,因为高原对训练负荷产生制约,特别是负荷强度制约较大。 高原训练身体反应大,易发生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现象,一般在高原上进行训练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 宜。

2 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与训练负荷

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海拔越高越好,太低身体机能提高达不到理想效果;太 高也会影响正常的训练负荷,血红蛋白虽然会增多,但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系统阻力增大,负荷难以提高, 甚至导致健康水平下降。

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对年轻选手和初上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对女子中长跑选手的适宜高 度尚有争议,但总体看国外研究中1500m—2400m高度是共同认可的理想高度。

根据我国多年高原训练的实践,在昆明(海拔1890m )和青海多巴(海拔2360m)训练基地进行高原训练的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 返回平原后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徐永久、陈跃玲、王军霞、曲云霞……等在高原 训练后先后夺取世界冠军和打破世界纪录。

综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原训练成功的实践,可以认为: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600m—2400m间,最 佳高度应为1800m—2300m。

高原训练必竟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训练负荷不易掌握,不能照搬平原训练的办法,高原训练的负荷强 度更难掌握、但在高原训练的实践中,我国一些优秀教练员认为必需进行大强度的训练,马俊仁认为高原训练 的第二、三周应尽可能地提高强度,由平原训练时的80%逐渐增加到100%;另一位著名竞走教练邢富国认为, 在提高强度的训练中,必须用接近100%的强度去完成,以提高人体“外调”利用氧的能力,一般每周最多两次 ,关键在于强度要逐渐上升。

高原训练血乳酸比平原高,需要稍长的恢复时间;高原训练血红蛋白可增加,血液粘稠度也增加,循环系 统阻力加大,强度不易上,因此要加强医务监督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教练员要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各种机 能反应,注意掌握训练负荷,特别是负荷强度的掌握,要注意训练后的营养及恢复。

3 下山参赛的时机

经过高原训练到平原参加比赛会取得优异成绩已被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认识,但下山参赛的最佳时机仍 在进一步探讨中。从有关资料和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的实践看,一般认为下山后的2—3天参加比赛会有上乘表 演,主要因为离开高原有一个脱缺氧的不利刺激,运动员机能状态呈下降趋势,在2—3天机能状态尚未下降之 前参加比赛,可望取得好成绩。3天后有一个低海拔适应过程,机能状态下降最低, 此时参赛较不利。经过新 的低海拔适应训练,血色素上升,血乳酸值,自我感觉,训练的质量等几乎同步好转,特别是进行有氧耐力训 练时更为出色,此时身体机能进一步提高,这个适应过程呈超量状态,随着赛前训练负荷调整,运动员各方面 指标均处在赛前最佳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专项能力进行新的补充和强化,运动员参加比赛最易发挥竞技能力, 这个时期适应时间与项目有关,长跑较适宜的是7—10天,中跑则大约为10—17 天为最佳,从而形成下山参赛 的两个竞技高峰(见图2),3周以后运动员机体已由高峰向低潮转化,高原训练效应在失去原有环境条件下就 会产生退化,此时应注意在保证负荷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强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随时观察、测试常规生 理、生化指标的变化,3 周以后的训练只要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还可以出现竞技高峰。

(附图 {图})

图2 下山参赛竞技状态曲线图

马俊仁教练已完全掌握了这个规律和方法,1993年3 月在北京举行的长城杯女子马拉松赛和4月4日在天津 举行的七运会马拉松赛,马家军女将就是在返回平原3天内参赛的;8月14日—22日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是在 下山后3—17天时间参赛的;9月8日—13 日七运会田径决赛则是回到平原一个月后参赛的,这三个时间里的比 赛,马家军女将们先后创造了世界水平的成绩,夺取了世界冠军和打破了世界纪录,马俊仁的实践有力地说明 了下山参赛的最佳时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参考的依据。

4 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

高原训练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因健康原因影响了正常训练是十分可惜的。影响正常训练的原因来自两 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如高原缺氧、低温、风大、温差大、阴阳面温差大,在高原训练中较平原更容易发生 感冒、肠胃功能絮乱,易受伤等症状;另一方面由于训练的主观因素,在高原训练中机体的适应能力,恢复难 度的增加,循环系统阻力加大等影响,运动员易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异常现象。

无论影响健康的原因来自那一方面,教练员、运动员和医务人员要紧密配合、观察、询问、检测运动员的 健康状况。要注意掌握训练负荷,特别是对负荷强度的掌握,要注意训练后营养的补充,以及加强恢复机能的 手段,还要经常进行医务检督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以保证高原训练任务的完成。

5 结束语

高原训练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所述诸方面仍在进一步研究中,综上所述:

(1)马俊仁教练在上高原前,先在平原进行1—2周准备性适应,为高原适应后的系统训练争取了时间。逐步 适应的方法为阶梯形适应训练打开了思路。高原训练持续4—6周较为普遍的和适宜。

(2)从国内外有关研究中,特别是我国优秀竞走、 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训练实践证实和归纳认为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1600m—2400m,最佳理想高度为1800m—2300m。

(3)下山参赛的时机主要是通过运动员下山参赛的成功经验, 分析确认形成两个竞技高峰,下山的2—3天 ;7—17天。 但只要训练安排得当,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还可再出现竞技高峰。

(4)高原训练的健康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高原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翁庆章.高原训练,组织与实施.青海体育科技,1988,(1):68

2 马俊仁.初谈高原训练.田径,1992,(4):26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指导训练;评价指标

一、进行科学的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田径能力

比如,跑是田径中一项重要的运动技能,以快速跑为例,让学生进行快速跑,能够锻炼学生反应速度和腿部肌肉的后蹬力量。所以,在进行这一动作技能的练习时,我们就可要求学生6~8人为一组,练习中等速度的匀速跑,距离为60~80米,次数由学生自己定,练习完之后,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敏素质,我们还可对学生进行各种准备姿势的听突发信号的起动练习,蹲踞式起跑后加速度10~20米,比一比学生谁的反应快。总之,对于田径中所包括的运动技能,教师要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田径能力。

二、依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是骨骼韧性比较好,不易发生骨折,但是坚固性较差,易变形,而且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所以,作为初中体育教师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田径训练中得到一定发展,并以此提高他们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比如,在跳远、掷实心球、立定跳远的训练中,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我们就可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各项能力较好的,要求他们完成动作质量好、姿势正确、动作协调优美,而能力一般的,则要求他们能完成动作、姿势基本正确、部位基本准确、动作较轻松、自然即可。这样,我们就能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田径训练中,并以此提高田径的训练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田径活动,能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改善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所以,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对田径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田径教学效率这一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考题类型

综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2]对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如下:考生能读懂简易的英语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能理解主旨要义和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理解;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做必要的词语转换等。

根据上述要求,可把阅读理解试题对应地分为以下六类:主旨大意题、事实细节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篇章结构题和信息匹配题。其中篇章结构题考查得较少,信息匹配题各省考查的角度不同。

二、解题方法

无论是哪种题型,只要学生能把握文体的特点,了解英语语篇的行文方式,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便为阅读理解的解题奠定了基础。图式是对以往认知的概要贮存。在阅读中所体现的图式可表现为把不同文体的特点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概要贮存,形成先验型类别,在后来的阅读中产生正迁移影响,给预测提供依据,让理解顺畅自然。[3]鉴于高考时间有限,对学生方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是笔者所总结的一些方法。

1. 主题归纳法

主题归纳法是解答主旨大意题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几乎所有文体。此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篇知识,了解英语语篇的特点。解题的思路是:首段―首段中的首句―结尾段―中间段的首句。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非要完成这一过程才能选出答案,有的只需进行第一环节便可得出答案。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A篇第30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 Weakness and Kindness.

C. Weakness and Strength.

D. A Driving Experience.

该篇是记叙文,文章第一段作者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告知大家“人类并不像动物世界里那么弱肉强食。我的弱引来了他人的热情帮助,也带给了助人者心理上的快乐”。因此从首段中便可得出答案为B。

2. 结论总结法

结论总结法主要适用于议论文。语篇往往以讲道理的方式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先做这一语篇的其他题目,待其他题目做完后,语篇也就理解了,看到关键句,立即锁定信息。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5题: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全文的大意是:猫和狗属于不同类型的动物,它们同处一室,开始会因误解对方的肢体语言而互相攻击,后来主动去学习对方的肢体语言,从而实现和谐相处。那么同为人类,我们不应该更容易学会和谐相处吗!文章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便是关键句,读到此很容易得出答案为A。

3. 关键词定位法

关键词定位法主要适用于事实细节题,有时对细节推断题也适用。主要解题步骤为:先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匹配的信息,然后定位句中的一个或几个概括性强的关键词。这样做的好处是迅速排除干扰,选出最佳答案。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1题:

To submit nonfiction articles, a contributor must .

A. provide his special qualifications

B. be a regular reader of the Post

C. produce printed versions

D. be over 45 years old

文中第四段专门描述非虚构类文章的投稿要求:“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 Include one or two published pieces with your article.”再结合题干要求“投稿者在提交非虚构类文章时必须……”可确定关键词是qualifications,由此可得出答案为A。

4. 细节筛选比对法

这类题目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实细节题。因为选项散落在整篇文章中,有一点判断失误就会误选。做这类题目的最好方法是:边读边选,边选边比对,边比对边排除,排除到最后,正确答案自然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2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the Post ______.

A. allows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B. favors science articles within 2,000 words

C. has a huge demand for humorous works

D. prefers nonfiction to fiction articles

根据文章第四段“Our nonfiction needs include how-to, useful articles on gardening, pet care and training, financial planning, and subjects of interest to a 45-plus, home-loving readership”的信息可排除选项B。而如果稍不注意,会被后文“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中“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误导,又极易误选B。

根据第五段“We also welcome new fiction. A light, humorous touch is appreciated. We are always in need of straight humor articles. Make us laugh, and we’ll buy it”可初选C。而文中没有提及Post对fiction和nonfiction有偏向,因此可以排除D。

如想进一步求证,第七段“We normally respond to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You are free to submit the article elsewhere at the same time”信息中的“六周内回复”与选项A中的“允许在六周内提交”不符,因此可排除A。

此类题目大致采取“阅读―对照―排除―确定”这几个步骤。干扰选项中的“小陷阱”往往都是以“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方式设置。

5. 例证揭理法

英语文章在主题段、主题句表达思想后往往通过进一步说明、解释来延伸话题。有些抽象的表达会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加以诠释。命题者也会在主题和事例的内在联系上做文章,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这类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第一要发现事例,第二要明了它是想揭示什么道理,第三要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匹配两者间的关系。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A篇第32题:

Some cats and dogs may fight when ______.

A. they are cold to each other

B. they look away from each other

C. they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s signals

D. they are introduced at an early age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 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从中可初步选择它们是误解了对方的身体信号。对一些容易引起歧义或产生理解困难的地方,作者往往会举例说明。本段话紧接着便举例如下:“For example, 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 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根据举例便很容易选出答案C了。

6. 联系猜词法

一般的猜词题只需“左顾右盼”,在对需要猜测的词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内容进行理解后便可猜测出其含义。大多根据语意的递进、转折、对比等特定语境确定应选的词汇。但有时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命题者也会选择那些关系到文章理解的关键细节词进行命题。对这些词的理解如果仅凭很小的局部信息很容易选错。解答这类题时应把握以下关键:如果觉得所选择的答案似是而非时,要把信息的检索面向前后段落延伸。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1题:

The underlined word “swimmingly” in Paragraph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A. early B. sweetly

C. quickly D. smoothly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 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 a year for dogs),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说明这两种宠物极有可能和谐相处,因此也就容易误选为D。做这一题时还需联系上下文,进行语意连接。下一段一开头便出现“However, 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然而,并不是猫和狗都会相处得那么甜蜜、轻巧)这样上下文一联系,正确答案B便浮出了水面。

7. 语气推断法

语气推断法主要考查读者对作者说理方式方面所采用的语气的推断。这类推断题属于较高层次的推断理解题。如果学生平时训练少的话是很难选择出正确答案的,因为对整篇文章作者所采用的语气不能整体把握的话,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定位相关信息;其次,结合整篇主题。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C篇第66题: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the author .

A. is quite stubborn

B. will give up teaching history

C. will change his teaching plan soon

D. values technology-free dialogues in his class

文章最后一段的大意是“我并不是说在我的历史课上就不会改变对技术使用的做法。但除非有真正需要改变的动因,否则我会一直坚持。真正的没有技术介入的对话方式可以放弃”。如果只看这段话会觉得作者很“固执”。其实从整篇文章看,作者是想训练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进行真正的思想碰撞。说明他很看重这一点,因此选D。

8. 态度判断法

在议论文中,作者的写作态度往往很鲜明,对所要表达的观点起到烘托的作用。这类题目对训练有素的考生通常不成问题。作者的态度一般可分为三类:支持、赞同、乐观;客观、中立;反对、批评、怀疑、悲观。解答的思路是:先明确文章的论点,后发现作者的观点,再考量作者的态度。解题的关键是:对论点、论据中所使用的形容词的准确把握。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D篇第69题: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building solar plants?

A. Cautious. B. Approving.

C. Doubtful. D. Disapproving.

作者在第一段便亮出观点――铁路和高速公路在西部的快速发展给西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引出“the same is true of big solar plants”。然后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倒数第二段中提出“But it is just as likely that they will be spent wastefully and will leave new problems behind, just like the railroad and the highway”,由此可看出作者对solar plants建设的谨慎态度,答案应选A。

9. 反证推断法

反证推断法多用于对人们惯常的又不太正确的看法予以纠正的说理性文章。往往通过一些事例、实验成果、数据等为佐证,劝导人们改正观念。命题者大多会在人们容易自以为是的地方出题。因此遇到这类题目要跳出固有的观念,调整思维,忠于原文,发现反向的例证。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B篇第34题:

It is suggested in Paragraph 4 that cats and dogs ______.

A. have common interests

B. 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

C. have a common body language

D.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as expected

人们一般都认为猫和狗不易同处一室,到一起就咬架。本文以一项研究为佐证,说明只要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习性,是很容易相处的。第四段中提到“They can learn how to read each other’s body signals,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previously suspected”,与B选项的“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相吻合,故答案为B。

三、破除干扰

掌握阅读理解解题方法的同时,还需对阅读理解题的干扰选项的特点有个大致了解,从而发现规律,快速排除干扰项。

1. 断章取义

在主旨大意题中,命题者往往以文中的某一具体信息,而不是反映全文主题的概述为出题点来设计干扰选项。干扰选项的干扰程度会随着题干信息具体到抽象的程度而逐渐加大。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A篇第59题回答“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erve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的四个选项中,选项D――Shouldn’t We Develop Inven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的干扰最大,因为人们只知道那些大发明家,但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明者所知甚少,为此Mclean 开了这样的课,似乎是顺理成章,实则是断章取义。

2. 偷梁换柱

在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中,命题者对一些具体细节,如数字、事实性表述等方面偷换概念,不细心的考生容易被蒙骗住。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B篇第61题。A项中用“free of charge”偷换文中的“discount”;B项中用“参观不对公众开放的任何地方”偷换“一般公众也许不能到达的地方”;D项用“主动做报告”偷换“听专家报告”。

3. 无中生有

命题者会从人们想当然的先验性经验出发,以无中生有的相关性、杜撰性字眼设置干扰选项,运用于主旨大意、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题。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B篇第62题。A项“为这个组织捐钱”属无中生有。因为文中只提到这个组织是自愿性的、登记注册的、与国家公园官方没有金融往来的慈善机构;C项“担任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者”也属无中生有,因为此组织与国家公园无关。

4. 张冠李戴

命题者往往利用考生对信息梳理的指代性错误来命制错误选项,把文中一方的观点、态度、目的、要求等在出题时“戴”到选项中另一方的头上。解题的关键是:确定题干在文中的信息,一一对应进行信息匹配。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0题。选项C――increase his knowledge in many fields和选项D――broaden his research focus都是把Post杂志所要做的事稍加改动“戴”到了投稿者头上。

学生理解了语篇并不能保证做好阅读理解题,理解了题目并不能保证选出正确答案。通过本文的相应训练,学生可把平时的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方法科学地运用于理解语篇之中。平时运用这些方法可达到训练学生快速定位、准确判断、总揽信息、科学联系等解题思维,从而达到最终在高考中快速、准确答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3.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短跑训练

体育教学是中学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尤其是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它对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强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于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效率。

一、提高中学生体育短跑训练的热情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其体育短跑训练的热情和训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中学体育短跑训练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因而中学体育教师要想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质量,首先就应从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兴趣入手。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是一门实践课程,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中学生体育短跑训练的时间和力度,中学体育短跑训练重在强调速度与爆发力,然而考虑到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的因素以及中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身体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身体对于大负荷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比较的,而且现在普通中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专业的短跑运动员,因而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并没有太过于注重短跑训练教学,这就导致许多中学生对于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度不高,训练热情和兴趣也不是很高。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难点,中学体育教师就应当积极采取全新的科学措施来辅助短跑训练。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克服这一教学障碍,将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重点从训练量上转移到技巧训练上,提升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效率。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短跑训练视频教程,做成多媒体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

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中学生最终的短跑训练效果,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积极优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能力。具体而言,中学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第一,加强中学生的短跑反应训练。体育短跑训练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时间短,中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时需要争分夺秒,因而中学生在短跑开始时的反应能力非常重要。对此,中学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短程训练和多次训练的方式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反应能力。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规定一个20米长的短距离训练量,重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第二,加强中学生的原地跑训练。原地跑训练可以起到热身和强化中学生耐力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原地小步跑和原地高抬腿跑两种形式,原地小步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热身训练,而原地高抬腿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短跑爆发力训练。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短跑训练之前,抽出2~3分钟的时间来训练中学生的这两项内容。第三,强化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点在于考验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而加速跑训练的强化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重点加强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力度。

三、优化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