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工的核心十篇

时间:2023-11-22 18:01:56

绿色化工的核心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1

[关键词]绿色教育 高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

[作者简介]李娟(1979- ),女,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z1221-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探索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对于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教育是顺应高校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在高校积极开展和实践绿色教育,无疑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绿色教育为研究视角,提出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绿色教育

1.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并积淀而形成的,是其他高校难以模仿和取代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是一种合力,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以及文化体系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学科体系是关键,管理制度体系是保障,文化体系是传承。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学科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是高校各种资源合理并充分运用的保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的文化体系,是包含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在内的集合体,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根植于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头脑里的一种思想意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高级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能力和运行体系的有机结合体,是高校在特殊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体现。

2.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学术界对绿色教育的定义尚未给出完全一致的意见。然而,绿色教育的基本内涵却是十分明确的,简单来说,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率先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截止到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绿色教育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校积极开展绿色教育,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丰富社会实践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多种教育手段,使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牢固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唤醒学生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绿色观念和意识成为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高校积极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的要求,还对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因此,开展绿色教育不仅是高校实施全面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导向,更是高校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绿色教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目前,绿色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重视并积极推行,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意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一些高调提出实施绿色教育理念的高校,大部分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上自管理层、教职员工乃至学生都未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给予绿色教育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几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尝试。事实上,绿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包括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优化学科体系、建立绿色管理体制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培养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的教学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最后,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2.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因此,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优化学科体系,实现原有专业的重新分布、所有课程的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对当前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一个更高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汲取知识,从而成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其次,优化高校师资结构。高校师资结构是否合理及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学科体系是否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校实施绿色教育首先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良好表率作用的高素质的绿色师资队伍。同时,由于绿色教育本身是一种跨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绿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考虑教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具有绿色意识并具备开设绿色课程条件的师资分布于全校的各个院系中。

3.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制度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开展绿色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体制,具体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四个方面。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运用行政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来实现高校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是高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高校绿色管理体制,是要将高校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成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维护和调动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绿色教学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高校必须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实现教学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及人文化奠定基础。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绿色教师管理制度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及其实施过程的不完善的现状,通过改革教师队伍和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考核和评价手段,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顺应绿色教育潮流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倡导一种在绿色氛围的影响下,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学生个性,使得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展自我。

4.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对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起到可持续的促进和传承作用。绿色教育要想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谐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比规章制度的强力约束更加有效。要使绿色教育的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种绿色教育氛围中通过情景的感染而形成,它应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熏染和传承过程。学校绿色教育氛围的形成主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种途径。在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中,高校应重视对校园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不仅要创建优美怡人的校园自然环境,还要开发、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及节能装置,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和使用,建设一个环保、低碳、优美、绿色的校园环境。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要把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种符合人性的生存方式,一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高校要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以烘托学校的绿色氛围,并最终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和谐的绿色校园文化。实践证明,绿色和谐、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加强师生员工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对培育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高校绿色教育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可持续性,它可以使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以及教育体制跟上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可持续性。在我国将绿色教育的思想引入高校正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但绿色教育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实践。同时,绿色教育还必须和其他管理思想相结合,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习活动等方方面面中,才能发挥其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田恩荣.探求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

[2]沈超,郭鹏.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2

关键词:绿色GDP;资源和环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及破坏前所未有,这样的基本国情与国外许多国家是不同的。我国现行的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为此,应充分认识现行核算体系的弊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制定环境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缺陷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还计入GDP,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造成GDP的虚增。总之,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GDP的生产法计算公式为GDP=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即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2、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二、绿色GDP的内涵及核算体系主要构成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GDP的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资源、环境恢复费用开支-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绿色GDP核算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1、核算为保护资源环境而付出的实际成本;2、编制自然资源流量与存量的实物量核算表,对自然资源进行估价并编制货币型账户;3、编制残余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实物量账户,对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进行估价;4、以前三项核算内容为基础,对传统的经济总量GDP进行调整,即测算出绿色GDP,重新评价经济发展成就。

三、发达国家在绿色GDP方面的实践情况

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

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水力)、环境资源,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氮和磷)。为此,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EDP)的理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EDP)=传统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芬兰也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资源核算。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

实施绿色GDP的国家还有很多,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居然也率先实行了绿色GDP。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利用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与此同时,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了两个净积累概念,即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工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由于对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损耗的核算工作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之前,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为指南,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创新,应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总结绿色GDP试点地区的经验,为研究和制定全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完善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如前所述,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绿色GDP实际上是以GDP为基础的。因此,首先必须做好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和使用现有GDP的核算方法,保证GDP核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现有的GDP联审制度,严格实行下管一级的制度,加强对GDP核算的监督和管理。

3、建立良好的资源环境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使对环境的调查制度化,通过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调查,建立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式和计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收集数据,完成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再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调查表,进行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确定内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绿色GDP核算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需要环保、统计、卫生、农业、城建等多个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4、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涉及面十分广泛,要保证其制度化、连续性,提供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行各业的核算资料,包括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环境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资料,这就需要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会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正常运行。

虽然绿色GDP核算体系较为复杂,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行绿色GDP,首先应注意把握绿色GDP的概念,同时谨慎选择资源与环境的估价方法,为绿色GDP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绿色GDP核算实践工作,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3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致力于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实 施指南将目标细化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机制初步形成;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在十大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

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实施指南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 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为此将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 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4

一、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负面清单挑战

(一)城镇化建设中生态负面清单

一些县域城镇化发展“三轮驱动”,同步推进大城关、小城镇和新村建设,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了改天换地,大规模的征地拆迁、移山填海、毁林断水,虽然城镇新村规模扩大了,但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环境被硬化,沿江造城既占用河道河滩、破坏水系,也使河床窄了、河岸硬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了。同时,高楼林立封闭了城市通风口,加重了城市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县域工业化不少地方走了“劳动密集型”“梯度转移型”的弯道、“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和“牺牲环境换取眼前发展”的歪路,成片占用农地搞开发、大量引进低端企业,虽然解决了部分劳动就业,创造了一定规模GDP,但不少企业“小作坊大占地”“小产值大排污”“小效益大包袱”,让不少工业企业骑虎难下,产能过剩化解难,实现转型升级更难。

(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在一些地方存在大面积毁林栽果种茶的现象,如毁掉生态林种上了速生林,不仅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还破坏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一些地方在河湖中过密过度搞网箱养殖,在河岸周边发展养猪养鸡养鸭场,对河流造成污染;一些地方农业种植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等。

(四)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不少县域大量占用海滩、河滩、湿地,搞围海、围湖造地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有的项目投资少、效益低,却大量占用国土资源,有的甚至只是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县镇村级竞相出让当地的矿产资源,有的急功近利低价出让,粗放o序开发,大量废弃矿渣随意堆放,覆盖植被,冲刷河流,造成一些黑河、红河、白河等有色河流;有的地方无序开发水能,一些小水电站无序布局,既影响流域生态,也影响了正常行洪。

二、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县域绿色发展的基石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经济。绿色产业正以其旺盛的社会需求、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新经济的标志性产业和业态,迅速填补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空档”。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达到了历史“峰值”,资源、环境状况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矛盾空前激化。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以其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的外部性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产业载体和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绿色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国际竞争力的新重点。绿色产业以其新技术、新工艺的高比例研发应用和新要素的高效率整合,日益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和路径。从绿色发展的要素结构看,绿色产业作为绿色生产的核心载体,是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绿色产业以其完整的产业链、绿色产品的生产者、价值分配的引导者,不仅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且有利于推动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市容美化绿化、土地利用、大气治理、垃圾处理、水生态治理建设,最终实现绿色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化路径

(一)技术绿色化

技术绿色化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节约资源和能源,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生态负效应最小化为目标,运用“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工艺对传统的生产环节进行改良的过程。技术绿色化包括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强重大绿色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

(二)产品绿色化

产品绿色化是指创新、生产新的绿色产品或对原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加工工艺进行绿色化改良,使其具有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利于回收的特征。产品绿色化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可以避免或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用后的回收处理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服务绿色化

服务绿色化是针对绿色营销而开展的,是绿色营销最终价值实现必不可少的营销功能。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及企业服务意识的加强,绿色服务已经超越了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本质任务,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之举。绿色服务不仅能有效地传播绿色消费观念,指导消费者正确地解决在绿色消费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误区,还有助于减少环保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绿色产品价值再造,实现绿色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四)管理绿色化

管理绿色化是指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推行融于产业管理之中,它涉及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管理的绿色化促进了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了产业的运营效率,规范了产业主体的经营行为,提升了产业市场形象及品牌竞争力。绿色管理的原则可概括为“5 R”原则:一是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环境对策;二是消减( 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再使用(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用“绿色标志”;四是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五是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活动,对内、外部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形象。

四、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绿色产业研究和宣传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领先的行动。针对绿色产业基础性研究薄弱的实际,应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内涵、标准、边界、评价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路径和产业体系、政策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三是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指数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以利于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同时,着力抓好全民众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建设,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力求把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思想观念引导到绿色发展上来,真正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绿色发展。

(二)大力鼓励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

要发挥技术高地优势,完善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机制、平台和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使科学技术在绿色产业发展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三)建立反映绿色发展理念和原则的市场机制

继续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模式,扩大项目规模和范围。探索推进水权交易、林权交易,探索市场化节能环保新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运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出台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市场服务平台,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具有核心技术的服务机构,壮大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构建绿色财政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绿色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绿色保险,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积极利用国家绿色债券政策和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

(四)建立政府绿色发展考核决策引导与协调联动机制

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发展定位,实行“共同但有差别”的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加重生态涵养、低碳循环、节能降耗、产业培育考核比重,建立领导离任生态负债资产审核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完善绿色决策审核机制,规范重大发展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完善政府G色采购机制,加快建立绿色技术进步的绿色新产品和服务的动态信息调整系统,确保政府绿色采购有序、科学、公平、高效、透明。建立完善的职能部门和各区域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和各区域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五)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实施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有效约束各区域和企业行为。建立受企业和环保局双重领导的驻厂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开展重点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和污染减排情况定期巡视报告制度的试点工作。对企业按达标型、风险管理型和领先型区别管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以环境公益诉讼权。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企业、环保组织、社会大众的有效有序监督。

(六)构建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科学制定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总规划,明确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根据总规划,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制定具体的专项规划,形成一总多专的科学规划体系。二是构建绿色化产业发展法治体系。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市绿色化发展要求,修订完善和制定县域更加科学务实管用的文件规章,推进严格执法、依法治绿。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根据绿色化发展的需求,制定完善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实现有效激励和约束。四是构建绿色化发展科学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推进绿色化发展,教育引导社会各方和全民参与支持绿色化,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

(七)搭建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载体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各级环保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围绕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小康环保幸福指数和生态市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全面推进“科学雨花、生态雨花、和谐雨花”建设,结合小区新建、出新,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发动各街道、社区全员支持创绿、参与创绿,形成区、街道共创工作格局,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突出人居环境的改善、美化,突出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发展,为使我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生态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标任务

㈠20*年绿色社区创建目标:应始终采用“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环保指导、街道主抓、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严格贯彻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确保完成省、市级绿色社区创建任务,做好相关省、市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做好“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创建工作,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巩固提升已创绿色社区成果。

各街道都应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列入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当作民心工程、造福工程去抓,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总体建设之中,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制定工作方案与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幅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注重老、差社区的硬件治理与面貌出新,注重新、好社区文化环境与软件建设,注重对已创社区提档升级,强化打造精品社区意识,加强开展创绿工作与建设节约节能型社会相结合。社区作为绿色社区创建主体,应严格对照目标责任书,消化落实考评指标条款内容,完善台帐资料,注重创建过程、质量;加强平时资料图片信息积累工作,做到指标分解、台帐资料与汇报材料等文字数据吻合一致。

㈡具体任务:

⒈争创省级绿色社区

⑴*街道:梅清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⑵*桥街道:景明佳园第一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⑶*街道:上怡新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⒉争创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⑴*村街道:*社区

⑵*村街道:青龙山社区

⑶*桥街道:龙福社区

⒊做好复查考核工作

⑴做好“三年一度”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⑵做好“两年一度”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⒋争创绿色社区先进街道

*街道积极做好争创“创建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各项工作,并积极做好召开全市绿色社区街道相关人员现场交流会各项筹备工作。

⒌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各街道、社区应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所有省级绿色社区积极开展“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所有绿色社区做好回顾总结工作与制作图片宣传册工作。

⒍扎实做好长效管理,巩固提高已创成果

三、具体要求

㈠创建省级绿色社区方面

⒈社区重点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落实到位,街道、社区着重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体现特色,提高品位,提高软件质量,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社区是创建主体),强调绿色社区内涵——环境文化、基础管理(注重打造节能型小区),提高考评指标分解表含金量。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建单位职能作用,调动业主主观积极性(发动“一老一少”认养绿地等)。下年省级创绿的社区应当介入当年培训。

⒉省环保宣教中心考评组计划在6月中旬前后组织验收,省环委会指标:原则上淘汰20%。

今年考评验收程序:⑴参评人员:由环保部门、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共建单位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⑵汇报: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PPD幻灯片,进行量的汇报,解释得分、说明理由(按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汇报)。⑶答疑:由考评组提出,社区现场答疑。⑷现场查看:考评组随机抽取部分考评指标分解表条款,到现场查看。⑸问卷调查:在考评指标分解表抽查。⑹对照标准,检查台帐。

㈡创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方面

⒈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创建势头,始终强调质量是创绿的生命力、长效管理是生命线,注重幸福指数与满意率的提升。大力并体现特色开展“八个一”社区宣传教育活动:⑴竖立一块环保公约牌,⑵建立一个环保宣传专用橱窗,⑶组织一次环境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⑷举办一次环保主题的交流活动或知识竞赛,⑸建立一批经济实用、造型美观的环保宣传牌,⑹组织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⑺开展并形成一批绿色家庭、绿色单元和绿色楼幢,⑻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有关纪念日开展一次大型环保主题活动。

⒉市级创绿考核验收约在9月份进行,台帐资料中要有该社区平面图,严格标准,材料丰富,但要看到内容、过程。用心工作细节上,做足亮点。下年创建社区必须提前介入培训。

⒊强调培训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注重“三抓”:一抓环保宣传,提高意识,形式多样,互动有主题;二抓创建特点,提高创建质量,严格执行标准,台帐资料力求完善丰富,做到简明、清晰、规范;三抓制度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做好交流发言、环保总结等工作。

㈢复查考核方面

⒈省级绿色社区复查为三年一次,做好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将原有台帐归类组装,着重体现三年来巩固提升方面内容。

⒉市级绿色人居人居环境社区复查为两年一次,做好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市环委会对提档升级(正在创建省级)的社区、已是省级绿色社区将免去复查。区环委会先组织自查,书面上报。市环委会突击抽查。代表性差的社区,书面警告。

㈣开展环保宣教方面

⒈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节日环保宣传活动,加大环保宣教力度,在创省级绿色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尤其要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组织考核验收时,应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活动。统一采用绿色社区创建口号:“绿色社区共建共享”,要求绿底横幅、黄色正楷字体。

⒉积极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参评社区为20*年~20*年四年度省级绿色社区,一个省级绿色社区为一个推荐指标,于9月15日前将推荐材料报区环保局(具体标准内容见附件2)。

⒊自2002年~20*年创建以来,所有绿色社区做好回顾总结工作,并以每个绿色社区为单位,挑选5~10张具有代表性图片,配以适当文字说明,力求体现本社区特色,A4纸张大小(彩纸彩印均可)、竖排,制作图片宣传册,于11月15日前将总结材料、20份图片宣传册报区环保局,汇总装订成册。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竞争力

一、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内涵

对于企业竞争力,学者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于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的基础之上的;(2)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其资源、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品牌产品,通过低成本或差异化等途径,获取在同行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3)核心资源理论则认为,管理协调是一种核心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4)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综上,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优势。

二、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管理碎片化。由于没有把建筑作为完整的产品来看待,缺乏系统化的标准体系,造成了目前对于工业化建筑的验收仍采用传统的分段验收方式。第二,生产方式片段化。由于行业管理的碎片化,造成了生产方式的片段化。项目运作仍然按照传统的工程总包加分段承包方式,缺乏一体化实施的概念。第三,产业引导片面化。过分强调PC和产业化率,唯技术论,忽视其它结构体系。而建筑工业化的精髓在于全产业链搭建,应该形成结构、机电、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完整体系。建筑工业化是手段,目的是整个产业的绿色化。第四,企业发展只想做大,不想做强,试图形成独立王国,把产业链从头吃到尾。第五,目前结构体系的施工成本高,行业内以短期利益为衡量指标,缺乏产业变革的动力。第六,科研投入不足。寄希望于投点小钱就短期出成果成果,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都不足以形成高品质的科研成果。第七,以为沾上互联网+就可以一步登天了。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创新

(一)价值链绿色化的创新

1.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模型。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模型,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思想为引导,遵循了波特价值链的运行规则,结合建筑企业的现实状况构建而成。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基本行为。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所涉及到的基本行为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施工、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这些操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建筑企业应注重对设计、物业等相关协作部门的渗入必要的情况下,建筑企业也可将这些职能纳入到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运作流程绿色化。

(2)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内部支撑。在此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内部支撑包括绿色化的制度、组织文化、品牌效应、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创新绿色化的品牌效应以及组织文化是建筑企业进行绿色化创新的关重环节,其具体内容在下文都有所体现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3)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主要包括其他协作部门,如供应商、分包商、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等。就建筑企业绿色化价值链的外部支撑体系而言,绿色供应保障是其关键环节。绿色供应注重的是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整个供应链条当中,从而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化。

2.建筑企业产品绿色化的创新。对于建筑企业而言部分管理层领导片面地认为产品绿色化意味着当前利益的负比增长庄产消耗的提高,这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理念追求。恰恰相反真正意义的建筑产品绿色化不仅仅带给企业的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更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技术以及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短期内可能在成本投入上有所增加,但这些片面影响可从其他方面如竞争力、品牌效益等相抵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点。

(二)建筑企业组织绿色化的创新

1.创建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效应。

(1)树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外部展现形式,是引发消费者群体记忆的主要手段。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外树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形象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意识指导行为树立建筑企业绿色化的品牌意识是首要目标。

(2)确立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信誉度。品牌信誉度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良好的信誉是获取消费者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立建筑企业良好的绿色品牌信誉度,提供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是第一步。

(3)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内部支撑体系。绿色化品牌是建筑企业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的标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引导顾客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建筑企业绿色化品牌的内部支撑体系,就要以绿色理念为引导,品牌信誉度为保障,绿色品牌宣传为途径绿色产品为基础,实施全方位的绿色化,继而由完善的体系促进发展。

2.形成建筑企业绿色化的组织文化。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7

关键词:低碳绿色增长;减排;新能源;绿色国家

作者简介:吴可亮(1979-),男,福建南平人,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朝鲜半岛问题、图们江区域合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97-03

一、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战略

低碳绿色增长,是指“以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就业机会的国家发展新模式”。韩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决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其着眼点不单纯是为了应对国际油价飙升的能源形势,而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创造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韩国政府认为,这一战略将成为支撑、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提出背景

韩国是经合组织国家中碳排放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世界第十大能源消耗国,97%的能源依靠进口,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几乎全部依靠进口。2005年在瑞士达沃斯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国别排名中,韩国在146个国家中名列第122位,排在OECD国家最末。尽管现在韩国并不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负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之列,但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届时韩国极有可能从2013年被列为强制减排国家。李明博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绿色增长目标,设定中期减排目标,实是化被动为主动之举。同时也是为了保持韩国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减排和开发新、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趋势,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竟相制定计划,不断加大投资进行技术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韩国在工业化阶段落后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努力才实现了“追赶”目标。在信息化阶段,借助“抢先发展”战略,韩国占据了“先导”地位。可见,韩国只有走在“绿色增长”的前列,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最终胜出。

(二)目标设定

1、低碳社会,能源独立。2009年11月17日,韩国政府针对中期减排目标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到2020年韩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预期排放量(BAU)减少30%。这意味着其实际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3根据韩国政府确定的发展“绿色能源”路线图,计划到2030年将新再生能源普及率由2007年的2.1%提高到11%: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0.7%提高到15%:生产规模由2007年的5亿美元提高到1300亿美元:出口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跻身世界十大能源强国之列。韩国政府的目标是,2012年将其绿色能源技术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2030年达到世界一流国家水平。

2、以绿色技术和产业作为新的增长动力。加强绿色技术研发投资,重点培育LED、太阳能电池和混合能源汽车等绿色技术产品,5年内使韩国此类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达到8%:加强对现有主力产业的绿色技术改造,积极培育资源循环型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尖端技术交叉融合型产业,培育医疗、教育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改变能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集中于知识、绿色和高附加价值领域,未来将取代半导体、造船和汽车等,堪称韩国经济的“新鲜血液”。

3、达到绿色韩国,提升国家地位。倡导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家居,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工具,今后5年将把大众交通的分担比例提高到55%:通过扩大绿色认证产品和绿色生活家庭的普及率,倡导绿色生活模式:创造各种绿领工作机会。引领绿色教育;将官方发展援助(ODA)的20%用于支援绿色发展,加大韩国对世界环境问题的贡献,参与全球绿色发展合作,使韩国成为绿色发展模范国家,提升其国家形象。

(三)主要举措

1、政策支持。(1)2008年8月底韩国政府公布了《国家能源基本计划》,其根据“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基本要求,制定了未来20年国家能源战略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该计划提出要努力减少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新、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到2030年将新再生能源比重由2007年的2.4%提高到11%,石油等化石燃料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61%。同期,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地热将分别增长43倍、36倍、18倍和50倍。同时,到2030年新建10座140万KW级核电站,使核电在能源构成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59%。(2)2008年9月韩国政府推出了《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中优先增长动力对象的9大重点领域:光伏、风力、高效照明、电力IT、氢燃料电池、清洁燃料、高效煤炭IGCC、CCS和能源储藏等,同时推进阶段性增长动力的6个领域:热泵、小型热电联产、核能、节能型建筑、绿色汽车和超导。(3)2009年1月李明博总统主持制定了《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提出17项新增长动力产业,其中有6项属于绿色技术领域: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污水处理、发光二极管(LED)应用、绿色运输系统、高科技绿色城市。同时,韩国环境部提出了加速发展10大绿色技术:污水处理、绿色汽车、气候变化应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净化、生物资源利用及还原、环保、高效资源回收、温室气体替代物、生活共识环保产品。(4)2009年7月6日韩国政府公布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5年计划》,确定了韩国发展“绿色能源”的道路,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107兆韩元(约合844亿美元)于绿色能源经济,通过提高能效,减少韩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促进经济增长。李明博总统强调:“(该计划)目的是使韩国在2020年前,在能效和遏制环境变化方面,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5)2009年11月17日韩国政府设定了一个自愿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4%。

2、立法保障。2010年4月14日,韩国政府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施行令,开始正式推行这一法案。该基本法施行令构筑了韩国绿色增长的基本框架,今后将依法全面推行低碳绿色增长计划。《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的内容包括:制定绿色增长国家战略、绿色经济产业、气候变化、能源等项目以及各机构和各单位具体的实行计划。此外,还包括实行气候变化和能源目标管理制、设定温室气体中长期减排目标、构筑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低碳交通体系等内容。此次韩国推行低碳绿色增长计划的预算总额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达310

亿美元。此举阐明了韩国建立绿色环境的坚定意愿,为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绿色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3、资金投入。韩国政府在2009―2013年将投入107万亿韩元,相当于每年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用于绿色发展。2009年1月6日,韩国总统李明博主持新年第一次国务会议,会上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该计划在未来4年投资50万亿韩元(约380亿美元)开发36个生态工程,由此将创造大约96万个工作岗位,用以拉动国内经济并为韩国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在绿色成长委员会与韩国知识经济部于2010年7月13日联合召开的第八次绿色增长报告大会上,有关官员表示韩国30个大型企业计划在今后3年,对绿色增长项目投资22.4万亿韩元(约合186亿美元),与过去3年的投资额15.1万亿韩元相比增长了48.2%。2010年10月13日,韩国政府在“第九届绿色增长委员会会议”上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报告》,表示韩国政府决定同民间企业联手至2015年投资40万亿韩元(约合2400亿人民币)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产业。

4、组织机构。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推进和落实绿色增长战略的组织机构,即直属于总统的“绿色增长委员会”,由其统率相关事项。绿色增长委员会牵头制订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5年计划》,并不定期召开“绿色增长委员会会议”,在会上相关报告。2010年4月《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生效后,韩国环境部新设了“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由其负责推行在2012年前将能源消耗量平均每年减少1%至6%的有关计划。民间各界人士则成立了“绿色增长总协作团体”,下设5个分团体:产业协商体、金融协商体、科研协商体、消费者市民协商体、地方政府协商体。

二、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建立内在统一、主次分明、相互匹配的绿色法律规范体系,构建职责明确、配合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韩国《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结合国际做法和韩国本土情况,设计了有效促进绿色增长的特色制度,其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全员性、导向性、国际性等特征,是一部指导社会经济结构划时代变革的“泛绿色化”立法,对我国推动绿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在立法方面已颁布实施的相关立法有《环境保护法》(1989年)、《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2009年修订)、《节约能源法》(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等,这些法律虽然对我国推进绿色经济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主次关系不明确,战略性、体系性不足等问题。另外,《能源法》草案尚在讨论中。在今后的立法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内在统一、主次分明、相互匹配的绿色法律规范体系,突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或可再生能源经济立法的主导性。此外,我国对绿色经济的管理实行部门多头管理体制,计划、财政、资源、能源、环保、技术标准化、雇用、教育等管理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牵制,行政合力还有待提高。为此,在今后应该针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主导管理组织,构建职责明确、配合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

第二,加大相关投入并配之以相关优惠鼓励政策。为了实现“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目标,韩国政府将在2009―2013年每年投入占GDP约2%的资金发展绿色经济,预计5年累计总投资将达107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273.5韩元)。这远远大于联合国要求的1%GDP的要求。这笔高达107兆韩元的投资主要流向支持发展太阳能、风能、碳信用交易、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发光二极管、智能电网、生物燃料以及节能照明等行业领域。届时,预计可产生206兆韩元的工业产出,创造超过180万个绿色环保工作岗位。同时,政府还将提供一系列的减税配套措施,通过引入各种商业产品来吸引私营投资者,对大力提高、改进能效的企业以及研发机构提供支持。另外,成立投资公司,设立高达5000亿韩元的绿色基金。在银行推出绿色储蓄账户和绿色债券,对中小型绿色技术、能效公司进行投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短期内还不能摆脱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尤其是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官员GDP政策考核以及产业技术欠发达等要素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全盘规划。加大相关产业投入并辅之以优惠鼓励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

第三,适当发展核能发电。韩国政府特别将核能发电确立为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在韩国近年来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发电、天然气及饮用水产业的低排放能源转换未能得到顺利推进,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整体排放量的70%。根据韩国政府公布的2008-2030年国家能源基本规划,到2030年核能将成为韩国继石油和煤炭之后的第3大能源。目前,韩国已经拥有20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7716MW,核电发电量居世界第6位,核电发电量在韩国发电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6%。2008年8月,韩国总统李明博主持召开了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新建lo座140万KW级核电站,将核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比重提高到59%,并将核电等新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39%。根据韩国政府2007年公布的核电新五年计划,要在2011年之前超越德国,跻身世界核电大国五强,在未来世界核能发电市场中占有10%的份额,使核电出口成为继半导体、造船、汽车之后的又一大出口产业。2009年末,韩国(韩国电力公社)击败法国(阿海珐)、美国(通用电气)和日本(日立)等6个联合体,最终赢得了阿联酋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核电建设合同。这是韩国整套核电工程首次实现出口,也是迄今为止该国承揽的最大海外工程项目。因此韩国媒体将2010年称为该国的“核电出口元年”。同时有消息称,韩国核电公社于近期拿下了土耳其市场,并进一步试图进军约旦和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韩国在阿联酋和土耳其的成功,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领域人士的思考,从而借鉴韩国经验,以强有力的政府引导、明确的产业政策与持续的研发投入,占领核电技术这一能源战略制高点。不仅是核电,也不仅是能源领域,在汽车、铁路与飞机制造等行业,自主化率――特别是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化率――应该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核心目标。

第四,积极推进绿色交通系统建设。在韩国首尔,有8条主干道设有公交专用道,总长达73.5公里。与我国一些城市不同,首尔公交专用道是设在路中央的双向通道,沿线的公交站点也随之移到马路中间,呈“私车――车站――公交――车站――私车”的布局。首尔市市长助理、城市交通总部部长金尚范在论坛上介绍说,实行这种公交专用道后,公交车辆行驶速度至少提高了18%,乘客数量增加了15%至38%。“在两侧小轿车的‘敬让’下,公交车快速驶过、优先拐弯,这样的‘公交优先’,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除专用公交车道外,专用自行车道也开始出现,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现象。韩国推进“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一大举措是推广自行车。用李明博总统的话说,“自行车是绿色增长的好伴侣。”2010年,韩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绿色战略”的投入力度。2月1日,韩国公共管理与安全部宣布,韩国将于2019年建成全国自行车专用道网,预计长达3100多公里,这是韩国政府旨在鼓励民众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举措之一。3月9日,韩国行政安全部推出了“2010年自行车促进计划”。根据这项计划,2010年韩国政府将投入1000亿韩元(约合8600万美元)修建第一阶段178公里长的自行车专用道。韩国政府希望在2017年以前,使自行车占公共交通方式的比率由目前不到2%提升到15%。韩国重视公共交通及自行车这一“绿色交通工具”的举措,对于交通日益拥堵的中国而言无疑极具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8

绿茶瓜子,拒绝高“颜值”

这年头甭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开始拼“颜值”,甚至连零食也要有“颜值”才好卖。就说备受年轻人宠爱的瓜子吧,现如今只有颜色碧绿、满身茶香的“绿茶瓜子”才更受欢迎。无论是工作休息间隙,还是二人温馨时光,来一把颜色碧绿怡人、香味浓郁的绿茶瓜子,吃起来那叫一个嘎嘣脆,仿佛心情也跟着这瓜子的颜色清爽了起来!

不过,这颜色、这香味,仿佛比特意沏的绿茶还要鲜亮、还要浓郁。不禁让人疑惑,绿茶瓜子真的是用绿茶制作的吗,还是另有蹊跷?秉着科学求真的态度,我们使用一种特别原始的方法――泡水,来鉴别绿茶瓜子的真相。一杯清水中放入一小把绿茶瓜子,片刻过后,碧绿的色泽居然全都溶于清水之中,而瓜子在褪去这身“装扮”后也变成了淡淡的灰白色。拿起这杯清水,还没凑近就闻到浓浓的茶香味,将瓜子单独拿出来闻闻,却发现香味淡了许多。为了不委屈高“颜值”的绿茶瓜子,作者特意用茶绿色素和绿茶香精调制的“神奇药水”浸泡普通瓜子,居然成功地“仿制”出了高大上的绿茶瓜子。

其实,真正用绿茶水煮制过的瓜子,其颜色并不鲜艳,反而偏灰绿色,气味也不那么浓郁,只有淡淡的自然茶香。结论是,吃坚果还真不能一味贪图其美丽的外表和诱人的清香。

开心果,焉知我本色

开心果、开口笑,吃上一把白白净净的开心果,是不是瞬间嘴角也随着果壳裂开的角度上扬了?不过,您可见过开心果的“素颜”?您可知开心果的本色并非白色?

市场上,有一类开心果,其外壳洁白、果仁外有浅黄色外膜、果仁呈黄绿色。然而,事实上开心果果壳的本色应该是淡灰色或淡黄色,果仁的外膜为紫红色,而果仁应为翠绿色或淡黄色。那么,这“美白”加工到底是对开心果做了些什么呢?

常见的色泽洁白的开心果,多为双氧水漂白制成,这种“美白”加工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漂白后,白白净净的开心果更有卖相;另一方面,漂白的过程能将开心果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的痕迹消除,无形中延长了“保质期”。然而,工业双氧水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即便是食品级的双氧水也不能用于坚果漂白,使用双氧水不仅会造成开心果中维生素、花青素以及植物甾醇的流失,降低其营养价值,残留的双氧水还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想要吃开心果,还是要认清开心果的本色,切勿贪图外表。

麻辣花生,爱恨难抉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国人小酌的标配就是花生米。如今这花生米越做越美味,惹得人不喝酒时也想饱饱口福,尤其是各种品牌的麻辣花生,香、脆、鲜、辣的口感,配合以花生米的金黄战衣和辣椒段红艳的长裙,还真是让人“爱不释口”啊。

然而,请您不要忘记,这样劲爽的口感背后必然免不了高油、高盐等重口味的加工方式。不少人偏爱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可那让您欲罢不能的美味,都得归功于高脂肪和后期添加的大量调味品哦。花生属于油类种子,本身脂肪含量就比较高,而经过油炸、麻辣调味,其脂肪含量更是一路飙升。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某著名品牌的麻辣花生,其脂肪含量比普通吊炉花生高出17.1%,钠含量也增加了将近50%,但其中的维生素、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却有所下降。

这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口味,以及加入大量的花椒、辣椒油炸的加工过程,能够很轻易地掩盖花生因脂肪氧化发霉变质、黄曲霉滋生引起的异味和颜色改变。这样一来,原料花生的质量是否有保障,岂不只能仰仗商家的良心了?会不会遇到变质花生引起的黄曲霉毒素中毒是否也只能听天由命了?当然不是,若您愿意选择轻度加工的品种,如轻微烤制的花生或者白水煮花生,就可以通过颜色和口味轻松辨别其质量了。

百变腰果,美味有花哨

腰果算得上是坚果中身份高贵的一类了,其丰满细腻的口感一度在网友评选的最美味坚果排名中拔得头筹。事实若真如此倒也罢了,可惜的是,我们恰巧注意到赢得大众倾心的是“盐h腰果”“奶油腰果”“碳烤腰果”。要说这腰果的营养价值其实相当高,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模式非常符合人体氨基酸构成比例,吸收利用率自然也就很高。然而可惜的是,经过商家的“妙手”加工,腰果中的钠含量、脂肪(包括反式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上升,摇身一变,成了不健康食物。事实上,若您能用心品尝原味腰果,相信它那搭配得当的脂肪、蛋白质必不会辜负您的味蕾,让您体会到食物最天然的美妙口感。

椒盐核桃,赚钱有“妙招”

椒盐核桃是广受欢迎的坚果之一,作为一个吃着回民街椒盐核桃长大的陕西人来说,更是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挑选产自新疆的薄皮、大个儿的核桃,轻轻将核桃皮用钳子夹出裂缝,在炒锅内中撒上粗盐和花椒粒,反复翻炒裂口的大核桃,至核桃表皮颜色变深、裂口稍大、香气溢出就大功告成啦。这样炒制出的椒盐核桃,不仅尝不出核桃皮带来的苦涩,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椒香味,入口酥脆,回味悠长。看起来这种加工制作的方式会帮助很多朋友解决“想吃核桃又怕砸核桃皮”的烦恼,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方式

近几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也在探寻新的发展出路。绿色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成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革的新视角,探寻两者的有效结合成为笔者研究的核心。希望通过本次探究结果能够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重新展现老工业基地的风采。

1绿色经济概述

绿色经济最早由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他在1989年出版了一本《绿色经济蓝皮书》并在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和循环经济。自此以后有多个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研究。虽然在绿色经济的定义上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关于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却理解一致,即是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绿色经济体现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绿色经济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化给人类谋求福祉,降低人类生存的成本,增加人类的生存收益。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来,绿色经济的实质就是降低成本,给人们提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品,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增强高质量的供给、扩大有效的供给,减少无效的供给。从需求方面来分析绿色经济就是引导绿色投资、绿色消费和绿色进出口贸易。

2简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投资项目上来看,东北地区发展战略主要是着眼于资本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民众普遍收益的小项目。从投入要素结构方面分析,通常是偏向资源消耗高的项目,让环境问题逐渐明显。从东北地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还是以资源密集型为导向的重工业为主,缺少周转速度比较快、竞争活力比较强和可变资本相对高的其他产业。东北地区现在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日益凸显,概况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产业结构单一并且层次比较低,产业或者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不高。东北地区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的原因,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僵化的情况,经济调整的速度非常缓慢,日积月累,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度的发展渐渐处于我国的落后水平。通过调研发现,东北地区的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工业也在40%以上。表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其结构层次比较单一,致使东北地区的工业层次相对低,表现为产品单一,创新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分析第三产业发现,服务业的层次水平也比较低,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所面临的成本问题也日渐严重。2.2即便东北地区的一些产业规模比较大,然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不强。东北地区的工业表现出大而不聚的特点,并没有形成高关联性的集群化。东北地区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即便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国有企业实行垄断机制,所以产业结构的扩散效应很难得到发挥,非常不利于形成绿色产业链。2.3产业内人才规模和产业规模不适应。通过调研发现,东北地区人才的留存率太低,东北生源的人才不愿意回家乡工作,而外地的优秀人才也不愿意选择到东北地区发展,在人才链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虽然产业的规模巨大,但是其中的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差距非常大,最后还是会带来产业规模萎缩的情况,让产业结构逐渐变得不合理,同时产业的效率也被逐年降低。2.4很多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在升级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件和零部件都是依赖于进口。所以,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限制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着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

3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优化

绿色经济不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给广大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排放,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谓一举多得。要想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3.1协调、平衡产业结构。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根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协调所有部门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要义,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努力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要努力发展东北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和咨询、文化产业、培训业等。3.2建立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产业结构集群。应该打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形势,推进产业规模的扩散效应。首先要协调、平衡产业结构,同时明确服务业的发展增长点,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还应该尽力实现省市间和地区内部之间的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料的优化配置。利用东北地区深厚的农业和工业优势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工业生态园,进而实现上下游的良好衔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有效的节约成本,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收益。3.3绿色化产业结构优化,要加快步伐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该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让资源、政策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当的减少初级、低层次的加工业。并且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去除产能,让资源的配置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3.4鼓励绿色经济创新与创业,任用人才合理化、绿色化。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成为占领未来经济竞争优势地位的法宝,同时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一定要发挥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不断明确发展的重点,加强先进科技的研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同时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入。

绿色化工的核心篇10

清洁生产应用于会计核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即在制造系统中,制造行为和管理行为从对环境负责的角度,因上述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为达成生产所需的必要政策法规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2)绿色效益的会计核算:对于企业资源和排污减量化和重复利用工艺带来的直接经济成本的减少,以及因制造活动无害化、产品使用的无害化对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受众对产品使用舒适性的信任带来的消费欲望的稳定性等带来的间接的和潜在的效益。通过对绿色成本会计核算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方式是对核算工作的细化,能够使企业更进一步的认识绿色成本在企业制造成本中的明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能源、设备、工艺改进的方向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2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的制度要求

按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有关要求,有关资源的使用费、弃置费用和排污费等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支出都属于产品成本构成范围,同时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有关要求也规定了“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产品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一项,都是会计成本核算目录中的内容,按照会计通则的相关要求,绿色成本的计入和控制是企业产品核算的必要组成部分,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核算,并可在生产成本账户总分类账下设明细分类账户。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也明确规定:“工业企业按照成本支出的经济性质,可以设置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职工薪酬、折旧和摊销、其他等成本项目。其他,是指未能归入以上项目的停工损失、废品损失、环境成本等支出。”,为绿色成本的核算提供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3绿色成本的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

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绿色成本我们可以将成本细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两类,主动成本是我们为了实现资源减量化和生产过程无害化主动采用的设备工艺方法以及其他管理投入,包括改进原材料的组成、制造方式,也包括为此付出的人工成本和其他管理成本;被动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法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必须投入的治理作业环境和污染物排放环境所必须投入的设备、人工管理成本以及其他材料投入成本。认真区分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对比,既能明确企业主动成本投入带来的直接效益和减少浪费的节约明细,也能对不进行主动成本投入带来的被动成本增加有明晰的认识,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财务数据分类。

4绿色成本的会计科目归集

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是制造企业会计科目的主要内容,对于确定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会计要求,对于主动成本,我们很容易通过“借记”、“原材料(或物资采购)科目”以及“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相关科目计入产品成本和相关费用,同时对于制造过程产生的小量污染以“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科目进入制造成本科目,从而实现动态的计入成本。对于排放类污染均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处理。此外,对于企业污染源先期治理需要的药剂、物品等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借计,以实现全过程成本核算的目的。对于被动成本的归集,因为该部分费用可能融入不同的制造体系和产品体系,较难进入产品的直接成本,一般以“管理费用——××费用”等科目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该部分成本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该部分成本直接反映了制造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环境影响代价,正是进行绿色成本核算和分析的重中之重,应该在会计核算实践中予以充分重视的部分,其中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排污先期治理的费用、各种废弃物和不可利用的中间物等项目成本支出,也正是改进和完善清洁生产过程控制的主要目标,从财务管理角度上,这部分的支出也是做财务核算需要着重加以控制的支出项目,从核算角度推进企业成本构成的优化和减量化要求。

5绿色成本的效益核算

据前所述,绿色效益与成本一样,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着眼点和关注度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都有所差异,因此绿色成本的核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程度的加深,在越来越注重环境效益和持续发展效益的今天,效益计算会更多的引入环境效益计算和可持续发展效益计算的范畴,绿色成本的效益核算的内容和其显示意义也会不断的为人民所重视。直接绿色效益,取决于单位产品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制成过程的污染排放成本的降低,无害化工艺所带来的排污费用的减少等方面带来的物资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减少。从而实现企业产品价值积累和物质积累,为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和货币贡献,在相关科目中体现这部分的内容是直观的,可直接对比分析的,是财务核算制度下,可见的效益部分。间接绿色效益,我们通常并不能通过直接的产品价值核算得出和明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虽然不直接增加人类的物质资本,却可以深刻影响人类持续开发资源的能力和依赖性,从而间接影响我们从大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获取充分资源的长期性,进而影响我们进一步实现物质积累的过程。因此在企业会计科目中,绿色收益也应作为单独的会计科目进行相关业务的核算。

6绿色成本效益核算的主要内容

成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源泉,按照绿色成本效益核算的思路和成本核算工作的要务,目前的绿色成本效益核算应以以下(并不限于)几个方面为出发点:(1)直接绿色成本效益(同传统效益分析,在此不做赘述);(2)单位产品能源动力占用的减量;(3)单位产品绿色可再生材料使用的比率;(4)相关环境保护目标(大气、水、噪声等)控制指标占标率减少率;(5)企业厂界内以及厂界外生态环境的变化梯度等。

7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