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7:21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1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第七,新分教师培训。7月7~11日,聘请南京5位专家在第六小学开展了近3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2007年、2008年新分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教育教学常规、心理学教育、新课改培训等。另外,还进行了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油城乡土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科实习培训等。为新分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教学岗位奠定了基础。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2

反观台湾,由于家庭医学的师资多集中于大学、医院,开业医师甚少参与教学工作,又典型的家庭医业尚未扩及到基层,所以教学的场所几乎局限于课堂及医院中的家庭医学科内。因此,改进之道在于加速推展家庭医学、培训师资、多利用群体医疗执业中心作为基层医疗及社区医学教学的场所。在英、美各国常能聘请到开业有成之基层医师担任医学生及住院医师之临床指导老师(preceptor)或荣誉教员(honor-aryinstructor),可收到教学相长及传授实际经验之效,值得吾人效法。从事医学生的家庭医学教育单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医学院及附设医院须设立独立的家庭医学科,负责教学的规划及行政事务:该科应有充足的经费及师资,师资除靠师资培训计划及延揽人才外,并可吸收开业有成又热心教学的家庭医师,作为兼任的师资成员。以台湾为例,还可选送优秀人材至岛外或台湾其他的家庭医学中心进修,以求加速师资培养。

2)适当的临床教学单位:除了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家庭医业中心外,应有多处建教合作(affiliated)的社区医院家庭医学门诊及社区中的家庭医业中心,作为临床轮调教学的单位。

3)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在美国,医学教育为四年制的学士后教育,在这4年当中,几乎每一年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家庭医学课程,甚至主导整个医学生课程之安排,故从家庭医学的介绍、临床教学、临床实习,到社区临床实习皆有一定程序,使学习能按部就班又兼顾完整性,尤其能补足其他医学专业教学上之不足。

4)顾问单位:这可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来自全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及教育部医学教学委员会对各医学院有关家庭医学教学的建议;二是医学院家庭医学科对医学生有关学习上及未来选择受训和执业科别的咨询服务。

5)评估作业:应定期或视需要评估家庭医学教学的成果,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以修正以后教学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于1995年提议:“为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复位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方向”,进而呼吁各国进行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同步改革。为了顺应国际化与社会之需求,医师培育的课程与制度势必重新改革。以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为例,自2005年度起即将医学系三、四年级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为12个模块(mod-ules),其中之一即为“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乃整合预防医学、老人医学、青少年医学与环境暨职业医学等,并含括社区家庭健康照顾及长期照顾之实践;其特色为大班授课、小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及公共卫生和基层实地参访与家户健康提升之社区实践活动。

台湾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规范化培训)

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术德业兼备的家庭医师,以照顾患者及其家庭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并能顺应民众及所执业社区的医疗保健需求。根据既往之研究显示:受过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者,比其他的基层医师较注重与患者之沟通及预防医学的工作,而较少滥用药物或不必要的检查。故家庭医学之专业训练(vocationaltraining)是最佳之基层医师养成训练。回顾美国家庭医学近30年的发展史,家庭医学科处于主导地位,负责各建教医院家庭医学科的训练支持,对某些直接受其管理的训练计划(medicalschooladministeredresidencyprogram),还负责住院医师之招收、各种经费的分配及管理等工作。台湾至2001年止,共有71家评鉴合格之教学医院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计划,每年核定的训练容量共150~180名,年平均招收人数为130人左右(87%)完成3年住院医院训练(图1)。除去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学中心医院及军队医院外,约70%皆为社区教学医院形态的训练计划,且多与医学院无建教合作关系,故有师资相对不足的现象存在,值得效法美国与医学院合作的模式去改进。2007年以后,由于家庭医学教育之成效,全民健保政策导向及医疗环境之变迁,使得家庭医学科成为医学生毕业后最热衷的选择科别之一,所有卫生署医事处分配的各院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名额皆呈现一位难求的现象,至此台湾已无家庭医师人力来源不足的问题。

住院医师的训练课程,依不同的训练计划而略有差异,但大致遵循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FamilyPhysicians,AAFP)的规定(表2),从表2中大概可以看出第一年住院医师主要是接受医院临床各科的住院照顾训练,而在家庭医业中心仅约照顾25个家庭,到了第二及第三年住院医师阶段时,则加重了门诊医疗训练的份量,花在家庭医业中心的时间也愈重,约可照顾100~150个家庭。在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方面,最需要学习者掌握的内容包括小手术、关节/软组织注射,子宫颈涂片/放置子宫内避孕器、异物移除(眼)、及止住鼻出血等,皆宜放入住院医师学习档案中定期评估;其他如超声波检查、镜检/乙状结肠镜检查,针刺吸/切片术,耳鼻喉局部治疗等,吾人认为也应该让住院医师有学习机会。根据一项颇富趣味的研究显示:大学医院家庭医学科的住院医师学理较好,社区医院的住院医师医术较佳,但两者报考专科医师的及格率则相近,故不同型态的训练计划,其着重之处略有不同。在临床技能(procedures)上,住院医师有逐渐减少学习与在未来执业中使用率降低的趋势。此外,住院医师在结业后之执业,常面临资源不足而病患又多未分化或处于疾病早期的阶段,急需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problem-solvingskills)的医师,故训练课程中无论是门诊会诊或讨论会应以问题为导向及以患者为中心开办解决问题之训练计划,此正可延伸当前医学生教育中之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与精神,大有助于结业后之执业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之培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住院医师学习整合临床各科的医术、实践家庭医学理论、学习行为科学及沟通技巧的主要场所,还是应在家庭医业中心(familyprac-ticecenter,FPC)。是故应设法将家庭医学科门诊独立于医院外之社区型单位,或至少在医院内要能独立作业,包括挂号、简易的检验及诊治等,并应多利用有规模的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如群体医疗执业中心,也可考虑开办都市群医中心(urbangrouppracticecen-ter)作为训练场所。师资方面,在美国通常每一训练计划至少有二至三位专住(full-time)的家庭医师作为教员,每一位教员至多可指导六位住院医师。这些教员必须具有家庭医业专科医师资格(board-certified),在家庭医业中心和医院实施门诊及住院患者之床边教学,并利用各种讨论会指导住院医师。另外,也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其他专科医师,如内科、小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的专科医师。

美国开业的家庭医师中约5%参与家庭医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认定为继续教育学分,一方面确能提供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理论以外的实务经验。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缺乏师资及教材,除积极培训外,可聘请医院各科中对家庭医学有认同感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consultant),以协助门诊及住院照顾的训练。另外,一些开业有成且富教学能力的开业医师,也是很好的师资来源,可聘为临床指导员(preceptor)或荣誉临床教员(honoraryclinicalin-structor),以提供实际开业场所及经验供学习。住院医师训练除了考虑课程、场所、师资等因素外,也要有个别辅导及训练成果评估计划。在个别辅导上,台湾采用的是导师制(mentorshiporsupervi-sor),即每五至六位住院医师指定一名主治级以上的医师,负责指导与辅助工作,内容除专业上的指导外,还包括心理及就业上的辅导,对住院医师在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施予援手。在训练成果评估上,一方面要听取住院医师的反应,一方面要有格式化的评估表(checklist),由导师及其他教员定期评估住院医师是否已完成各阶段该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若不能则要补足或加强辅导。

台湾家庭医学师资培育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将研究员训练或学位教育定位为介于住院医师训练与继续教育之间的一种特殊专业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特殊专业能力,以利于从事特殊医疗照顾或成为称职的家庭医学科教员。而诚如上述所述,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即是教学师资(主治医师层级且具讲师资格以上)的缺乏(图2);因此,除聘请医院中各科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外,积极的师资培育计划亦成为台湾家庭医学界的训练重点,以协助未来家庭医学专科医师的养成。在师资培育对象方面,主要以第四年住院医师、年轻或资深主治医师、及基层医疗医师(社区教师)为主;各个教学医院可提供个人选择台湾内、外之专业或学位之进修,预培育其各项研究教学、领导及服务之能力,如研究计划之撰写及主持、课程规划与执行、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等。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对教师培育之课程类别亦有所规划,如表3。截至目前,台湾家庭医学专科医师训练医院曾派至国外进修的教师,其进修主题以老年医学最多,其他尚有职业医学、青少年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及肥胖与安宁缓和疗护等相关研究;进修之主要国家分布以美国最多,其他如英国、加拿大及日本,亦不在少数。若有派教师至国外进修之医院,其一年以一位为最为多见;而医学院附设医院会例行每一至数年就依科部发展需求而派教师海外进修,进修都以增进临床次专科训练为主,至于硕士、博士学位大多于国内进修完成。大部分教学医院顺应医院评鉴需求,皆有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各方人才加入教学研究之培育。5结论家庭医学的内涵包含了教学(education)、服务(service)与研究(research)三大部分。家庭医学的教学涵盖了医学生教学、住院医师训练及家庭医师继续教育三者,其目标分别在于提供医学生有关家庭医学的知识和诱发医学生将来从事家庭医学的服务、培养从事基层医疗的家庭医师,以及提升家庭医师执业的水平。家庭医学的服务,也可称为家庭医业,乃在提供民众以家庭为单位之持续性及周全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家庭医学的研究则在充实家庭医学的学术领域,并发展出新的知识及技能供家庭医师应用,以符合现在及未来的需要。

家庭医学的教学、服务与研究三者息息相关,不宜偏废。但毕竟家庭医学的正式发展时间约40余年左右,故即使在美国,也感到有关家庭医学的研究仍未尽理想。若以吾人家庭医学尚处于接近成熟阶段的地区而言,当以家庭医学的教学为首要之务,并借重欧、美国家的经验,可渐渐扩展到服务与研究之更高层次。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新加坡 残疾人 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01-03

一 新加坡促残融入总体规划实施背景

新加坡正规特殊教育实施源于1947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期间出现的各种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致力于特殊教育服务,同时出台的各种法律政策为特殊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但特殊儿童的教育仍被置于主流教育之外,残疾人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由于受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新加坡在各种协会的努力和帮助下成立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彩虹中心”的领导下建立了专为残疾人服务的就业发展中心、日常活动中心和居住服务中心。2004年,新加坡政府强烈呼吁构建全纳社会,总理李显龙在国庆集会上提出了促残融入社会总体规划的愿景,希望在政府及各个团体的协作下,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2006年9月总体规划委员会成立,2007年2月,由新加坡社会与家庭发展部推出的《2007~2011促残融入社会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二 《总体规划》内容解读

笔者将从管理体系、早期干预和教育、就业能力与工作环境、社会服务与家庭支持体系四大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解读:

1.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提高领导能力

确保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是保证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总体规划要求国防部、交通运输部、建筑与施工局和陆路交通管理局等机构协同合作,对新加坡所有人行道、地铁站、公共汽车站和出租车站进行翻新,并在所有地铁站的出入口配备电梯、无障碍通道、残疾人通行指示牌及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以达到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的目标。在残疾人早期干预方面,《总体规划》提出:在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领导下,带动家长、专业人士和一些志愿服务团体的积极参与,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与诊断得到落实。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劳动力发展局、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社会服务局通过关注市场与企业动态,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

2.加强早期干预和教育

研究表明,早期诊断与干预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未来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尤其是儿童生命的第一个七年对于他们社会情感、就业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儿童生命的第一个七年不仅影响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对此总体规划提出:(1)及时对早期儿童进行诊断,依据诊断结果为儿童安排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早期教育,总体规划推出的系统路线图,即为1~3岁发展障碍的儿童提供最佳诊断与教育的路线,即发现问题——诊断确定——安置相应教育——实现目标——反馈——改变方案,这条清晰的路线为特殊需要儿童早期诊断和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推广优质课程与教学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4)制定资金扶持方案;(5)鼓励家庭照顾者的积极参与。

3.改善就业环境

2006年7月,通过启动残疾人就业资金0.52亿美元来协助雇主重建工作环境、改造工作场所,为残疾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无障碍就业环境,此外,该就业资金也用于对雇佣残疾人公司的奖励:每雇佣一名残疾人士可以获得5000美元,最高奖额度为100000美元。目前,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社会服务局资助的八个工作场所通过改造工场设施,向大约1300名中度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在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的帮助下,新加坡职业评估部和就业安置部建立信息服务机构,专为残疾人提供职业评估,工作准备、安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总体规划委员会还组织了一系列的雇主小组讨论会,该讨论会由七个行业分别是财政服务业、食品业、零售业、商务交际业、工业、医院以及IT产业组成,其中26名雇主参加该讨论会,委员会通过新加坡人力资源学院在网上调查所得:共有43个公司参与调查,其中18个公司的残疾从业人员超过250人,95%的雇主对一些残疾人的工作表示满意,而且在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方面提出就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及要求建立培训中心或“中途宿舍”,目的使残疾人在进入工作场所前进行培训以迅速适应职后的工作环境。

4.完善社会服务与家庭照顾体系

总体规划在无障碍公共环境建立的基础上提出增加社区

服务设施与住宅服务支持,以及在鼓励家庭照顾者方面,肯定他们在残疾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并针对家庭照顾者所面临的经济、精神与护理方面的压力,提出建立残疾护理中心和增加家庭照顾者服务与支持方案。

三 《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1.建立国家残疾人事务办公室

实现总体规划的最终目标,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相互合作,为确保政府机构在处理残疾人事务方面能够拥有核心领导力,总体规划提出建立协调部门即国家残疾人事务办公室,此部门内置协调部长是由教育部、卫生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通过选举获得,主要职责是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集中解决残疾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国家残疾人事务办公室下属部门包括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早期干预与教育部和残疾就业部三个部门,其中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对早期干预与教育部门和残疾人就业部提供服务,以及处理残疾人的各种复杂问题和对一些服务策略与方案提供指导,并且具有委任其下属部门为核心领导的权利。而早期干预与教育部门主要是解决残疾人的早期治疗和教育问题,残疾人就业部是在人力资源部、劳动力发展局和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协调配合下努力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第一,早期干预与教育部门。(1)聘请国内外残疾专家对残疾人进行诊断与治疗,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社会服务局通过向残疾儿童和残疾家庭提供持续的社会服务使残疾人的诊断与治疗顺利实施;(2)发现并发展残疾学生的兴趣与优势,为他们提供最优教育。

第二,残疾就业部主要由雇主代表委员、重要企业组织代表以及相关公司的法定委员会代表、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国家社会服务局构成,其中人力资源部和劳动力发展局主要负责联系相关雇主与企业,确保残疾人的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对口,而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主要承担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社会服务支持,通过与各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使残疾人与企业、雇主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利益的调配下获得双赢。

2.早期干预与教育部门的重新整顿与改革

第一,领导配置的改革。在早期干预与教育部门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小组,主要由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高级领导人承担领导责任,以此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教育与治疗的服务以及在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下开发灵活有效的早期干预与教育模式。新加坡特殊教育顾问提出:“谁”“怎样去做”与“做什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与教育工作同样重要,针对“谁”与“怎样去做”这一系列问题,《总体规划》委员会提出:(1)明确规定工作小组员工的录用标准,并严格遵守;(2)建立员工档案;(3)员工必须拥有战略性思维。针对“做什么”《总体规划》也提出:(1)工作小组向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干预与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如为早期干预与教育方案分配资金及提供价值链服务,这个价值链服务主要是通过明确各个部门职责达到“精兵简政”的效果;(2)志愿福利组织与学校董事会成员的参与,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服务;(3)私营部门的参与。

第二,向家庭照顾者提供诊断信息与相应教育选择。委员会认为家庭照顾者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包括:(1)如何为家庭照顾者提供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信息;(2)如何为家庭照顾者提供最优的教育选择。首先,家庭照顾者可通过残疾信息与转诊中心的“一站式”信息站、家庭服务中心和网络获取特殊需要儿童的相关诊断信息(通过定期的分析与调查获取最新信息),此外,也可以通过医院所设立的儿童发展单元获知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信息。其次,教育选择的提供主要通过建立的儿童发展单元,对不同症状的残疾儿童分类,根据残疾儿童的症状类型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选择。

第三,早期干预与教育方案和专业人员方面。为使早期干预与教育计划的实施达到最优水平,委员会要求制定“优秀学校共享框架方案”,其内容包括:(1)开始阶段:政府通过调查,对志愿福利组织和其他机构授予许可证;(2)服务阶段,提供评估服务即通过过程指标(如个人教育计划和过渡计划)和结果指标(毕业生成功过渡到继续教育或就业的人数)进行评估。其次,此阶段的教育课程是否合理化也会影响到早期干预与教育计划的实施水平,因此,委员会强烈建议由残疾研究小组和特殊教育者组成的专业团队和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发展专家共同协作下建立课程资助单元,目的是制定科学的课程发展方案,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在专业人员方面,委员会通过建立培训与咨询网络,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特殊教育专家,制定专业人员的能力培训与职业技能学习方案,其中提出“交叉培训方案”即特殊学校教师与主流学校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进而提高特殊教师教学的能力。

第四,为早期干预计划提供充足资金。鉴于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的重要性,指导委员会强烈主张对婴儿和儿童的早期干预计划服务资金方案(EIPIC)开展审查工作,通过审查,获得认可的特殊需要家庭接受相应的资金资助,在资金的落实方面,指导委员会提出“混合”资助标准:(1)为6~18岁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固定津贴;(2)经过调查,对人均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家庭提供救济补贴。

第五,过渡计划管理。过渡计划管理主要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在特殊学校与主流学校之间的转移关系而设立的,通过处理年级之间、学校之间以及毕业后到就业机构和高等学习机构之间的过渡,使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和就业顺利进行。

3.“价值链”就业框架的推出

面临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为保障残疾人顺利就业,总体规划推出“价值链”就业框架,即评估体系、训练体系、安置体系和支持体系。实现四大体系统一规划,首先,要把职业评估纳入特殊学校课程,即在校对学生进行特定职业培训以及通过参加技能培训项目获取技能培训证书。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技能评估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在培训方面,鼓励产业培训,如食品制造业,根据市场需求与雇主反馈信息建立食品产业特定培训方案,在志愿福利组织协助下建立培训中心。另外,新加坡人力资源机构也可以参与对残疾人士的职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再次,经过特定培训之后,进行安置岗位,在安置方面要实现:(1)从培训中心直接安置就业;(2)根据职业评估与安置方案,对残疾人士的工作类型实施评估与安置。最后,在残疾学生就业期间,对其工作环境的适应提的支持包括同事、雇主对其工作指导及相关培训的支持,以及为雇佣残疾人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雇主网络,为雇主在雇佣残疾人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父母通过灌输独立思想,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对孩子就业准备的支持。

4.家庭照顾者的支持服务与社区住宅服务

第一,建立残疾护理中心与完善家庭照顾者服务支持方案:(1)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全面服务:家庭照顾者的公共教育、指导服务、信息服务、健康与福利的服务和社区的支持服务;(2)选择,通过社会网络的支持服务、社区活动的参与和专为家庭照顾者举办公共信息活动,解决家庭照顾者所面临的沮丧、狂躁、倦怠以及社会孤僻型等心理问题;(3)提供综合专业化服务,为家庭照顾者提供六个月的家庭管理与康复技能服务以及相关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4)总体规划委员会提出让有经验的父母与社会工作者、技能熟练的家庭照顾者参与培训服务方案,在家庭照顾者培训方面,增加对转诊服务的支持以及建立一站式财政支持机构,保证财政安全。

第二,社区服务与住宅设施: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家务助理服务、家务修改服务,家庭护理与治疗服务、家庭管理与咨询服务,不仅及时补充和提高了家庭照顾者在残疾人护理方面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残疾人提供住宅选择的权利:(1)为残疾人与老年人建设有辅助设施的住宅;(2)为“过渡培训者”建立宿舍;(3)为特定残疾人如自闭症患者等建立“小而精可控组家园”以提高其社交能力。

四 《总体规划》对我国残疾事业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事业的高度重视,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但与新加坡的残疾事业相比,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措施还不完善,残疾人的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早期干预与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尤其在农村残疾人方面更需要亟待改善。虽然我国与新加坡的国情不尽相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如在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与教育方面、残疾人就业与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做了细化的规定,残疾类型的划分、学校的选择、系统线路图,以及一些残疾就业的就业框架等都极具价值意义,还有在国家政府层面上,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领导体制改革,参与残疾事业工作保证了新加坡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这也对我国残联部门的领导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Enabling Masterplan 2007-2011.Executive Summary[EB/OL]. http://app.msf.gov.sg/Portals/0/Files/EM_ExecutiveSummary.pdf

[2]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Enabling Masterplan 2007-2011.Early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EB/OL]. http://app. msf.gov.sg/Portals/0/Files/EM_Chapter3.pdf

[3]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 Enabling Masterplan 2007-2011.Annexes[EB/OL]. http://app. msf.gov.sg/Portals/0/Files/EM_Annex.pdf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4

   在培训学习中,专家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通过这次培训,收获颇丰、感想颇深:延长、开阔了我的知识视线,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实施及对教育的其它领域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对“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的体会。

   讲座中,我能感受到沈老师沉静的思考,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见解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过程,我想,也许这就是优秀教师的特质。

   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研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其实教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我们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兴趣和信心。

   二、对“研生研学,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为幼儿主动的学服务。”的感想。

   1.了解幼儿的差异点――让差异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教育适应每个幼儿的需要。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关注那些角落里的孩子,更应对他们给予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如冰心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的责任是让儿童对学习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瑞吉欧教师是这样解读教师的职责:“教师就是发现、了解并跟随孩子的目光,并让孩子的目光更具有生命力和更有价值,

   3.为幼儿创造适宜的体验点,把握与幼儿互动的介入点。这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4.教育应回归幼儿的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整天的活动中;教育,流淌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健康、艺术、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创新。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在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

   从我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生活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生活都是教育。大社会、大环境是儿童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涵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借用尚庄小学张营校长的话“如果你不是校长也不是副职,那么参加这次培训你很幸运,说明你的领导重用你。”我很幸运参加了这次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家庭教育案例,心灵上很受触动。下面我对这次培训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先说一下培训安排。这次培训为期三天,教育局长全程跟踪,作了讲话和总结。培训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马青松老师,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张营校长,柏城镇中心校校长贾守军、柏城镇中学心理咨询师张国红老师做了讲座。最后,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郑新华老师播放了两个家庭教育案例,分别是《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九零后的坏女孩》。郑团长对案例作了点评和总结,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并安排了回校的工作。 第二,几位专家讲座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下回报:周慧玲老师主要讲了教师家庭子女的教育,也就是教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己的园。如何育好自己的园?周老师的理论是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是教出来、养出来、育出来的。不管是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扬长带短;不惯是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惯出来的孩子长幼无序,目中无人。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伦理。家庭教育育什么?育人。家庭教育养什么?养生。周老师还讲了她的三快理论:愉快、勤快、痛快。快乐的秘诀是“凡事往好处想”;家庭教育和谐的秘诀是“责任往身上揽”。马青松老师主要讲了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

   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张营校长主要讲了他们“家校一体,智慧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家长与学生同步,先给家长鼓劲,再定期召开家长会。他们学校根据家长的信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信箱》;注重红星评比,不考虑分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校、在路上、在家庭的表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是一月一次的家校沟通,分四步:一、向家长回报学生在校情况。二、向家长回报本月工作情况。三、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四、让家长给学校提合理性意见。课改让家长参与,每学期考试让家长监考,让学生构建家庭书房,要求是三年级以上有床、书架、桌子、凳子,书多少不限;三年及以下学生小,可以没有床。学校的做法是逐个学生家庭拍摄书房刻成碟,期末发给学生,叫“家庭智慧”。在家长会上提出“向传统宣战,小地方造大效益,小山村创造新公民”的口号。“教师轻松,质量上去”的办学管理是从教案开始,废除应付式教案,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教师写教学反思和过失。根据教师的反思和过失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教育的火花》口号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吧。第二个是放手工程:不能放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放手的班主任是没有能耐的班主任,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第三是智慧教育论坛,利用集体智慧,打造教育平台,开展智慧课堂:让学生讲课,批改作业。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用郑老师的话说尚庄小学是"学生干老师的活,老师干校长的活,校长干自己的活。"贾守军校长主要讲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如何做教师。张国红老师主要讲了儿童心理营养的几个阶段和人的情绪管理。

   第三,说一下自己这次培训的收获和感受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当今的教育状况是: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怨、家长烦。我们面对太多的留守儿童,父母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了孩子以后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家校沟通更是推卸不了的责任,要做到不难为家长、不惩治孩子、不放纵孩子 、 不拿家长说事;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宾,不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上宾 ,有时候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两片云在相同的高度才能撞击成雨,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与学生家长共同撞击成滋润学生健康成长的甘霖雨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在历下区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4月份的___培训。为期三天半的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

   这一次培训,首先聆听了___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边霞所做的《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她告诉我们,幼儿美术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中一句“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老师和幼儿都在被造就,老师通过给幼儿上课,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反过来,幼儿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各种技能,形成了各种习惯的养成。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执行馆长薛文彪为我们做了《幼儿美术教育新概念与方法》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示范美术水粉画的操作过程,讲解了他自己创新的借形想象美术创新方法。

   中国早期儿童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卓雅为我们做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专题报告。她的报告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她给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音乐领域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半的时间,我却收获了许多。在美术方面,要多给幼儿

   欣赏作品,无论是幼儿、老师或是大师的好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绘画时的兴趣,将游戏融入到其中,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我想这样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预想不到的。在美术的教学方法中,我也可以借鉴薛老师的借形想象,让幼儿在想象中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区域性 共建共享 家庭教育 模式 探索与实践

引言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或者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全国妇联、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对家庭教育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因不是针对某一个部门的死任务、硬指标而长期被停留在一般性的提倡、号召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零碎、分散、阶段性抓一抓的局面。部分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地区,也只是靠觉悟、良心、责任感去自觉行动,表现得松散和随意,因而工作实效极为有限。

而与薄弱的家庭教育工作局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长日益高涨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未成年人理想破灭,诚信缺失,公德滑坡;网瘾、早恋、离家出走、轻生等问题困扰着无数父母,亲子隔膜疏离,家庭关系紧张,育人恶性事件频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同时,他们开始急切地渴望得到有序有则、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深圳市宝安区是一个人口大区,现有人口500多万;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强区,2010年全区gdp达2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既是家事更是国事,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从1997年开始,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县(市、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社区)等荣誉称号。

本文以宝安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家庭教育共建共享模式的做法及意义,探讨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新方向。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因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才可能整合各种资源,保证其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制定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自1997年开始,宝安区委区政府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创文明城市、家庭美德建设和提高公民素质等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战略工程来抓。成立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教育共同牵头,关工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担职责,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1997年启动家庭教育工程,制订《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2006年分别制定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规划由区教育局牵头撰写,会同区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研讨并修改,最终以文件形式下发,成为指导全区家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同时在政策、经费、师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2、成立并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

区教育局设立了德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区家长学校(总校),并配备了2个事业编制,由专职教师具体研究、指导、管理全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分校的工作。区妇联以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阵地,建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深圳宝安)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并设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室”,由2名专职工作人员及3名特聘专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提供经费支持,2003年起广东省家长学校停止收费,在家庭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之际,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率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调研,决定每年由区政府从财政经费中下拨100万元作为家庭教育专项经费。

3、建设全面覆盖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区教育局与区妇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种资源,各司其职,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有所侧重,分工协作。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建立家长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和培训网络:区家长学校总校——各街道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分校。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家长学校436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区妇联建立了区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社区0-3岁儿童、学前散居儿童、特殊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区妇联还成立了区——街道——社区妇女学校,在部分女工集中的工厂企业建立女工流动学校,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区教育与妇联系统分工明确又互动互补,形成无缝对接,全面覆盖各类人群家长。

4、实施督导评估并奖励

为规范家长学校工作,区教育局制定了《宝安区家长学校基地建设“八条”标准》。2008年,区教育局与区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教师·家长培训督导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教师、家长培训双优督导评估” ,设立必达指标体系,促进学校将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工作完善制度,形成操作规范,指导学校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有序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自评整改、申报、专访、评估、整改与复查、年度自评与复评等程序,评定出“达标学校”、“示范学校”和“双优学校”, 对通过评估的学校(园),由区教育督导室命名并授牌,每年向社会公告名单并评估报告,由区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30万元的创建奖励。至2010年7月,完成近60所试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到2012年底前将分批完成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验收工作。这套评估机制在全国目前尚属首创。

二、推进本区域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使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科学化

在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和薄弱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专职研究者非常少,一些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过于务实或浮躁。这与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蓬勃开展的形势形成巨大反差。宝安区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区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家长的困惑、需求,编写本土教材,培养当地专业指导师队伍,开展家教课题研究,才能使本区域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1、编写并出版本土家长学校教材及报纸

为规范家长学校办学,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能有针对性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2001年,宝安区组织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专家学者及本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编写宝安家长学校教材。经过多次撰写、修订。2002年9月正式出版全套“一纲八本”共60万字的教材,提供给幼儿园至高中的学生家长使用。家长学校课程以教材为核心,不同年级开设不同专题讲座。每学期,区家长学校总校还组织部分家庭教育骨干围绕教材编写《家长学校教研参考》、家长课教案、课件等,下发给全区分校供教学参考。为了家长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展示,宝安区还创办《宝安家教》报,后合并到《宝安教育》,成为该报的家长教育版,每月一期,每期四个版面,发行量10万份。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受到广大家长欢迎。宝安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著作,《宝安家长教育》、《家校心桥》、《真诚培植家教之树》、《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等,全是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家庭教育专著。

2、培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

为避免家庭教育工作靠经验、凭热情去做,宝安区不断打造本土家庭教育工作专业队伍。区妇联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行各业有一定家庭教育工作基础的人员,并将他们培养成一支核心专业队伍,成为遍布全区的家庭教育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区妇联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举办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家庭教育教学科研带头人培训班”,并于2010年与东北师范大学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班”,学制2年,来自全区的35名学员参加学习。区妇联还组建了由48名家庭教育专家、律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组成的妇女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每月举办“心悦”沙龙活动,成员间互相探讨授课模式,分享授课体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授课经验。

区教育局着力建设“金字塔”型家教指导师队伍。一是特聘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6名)作为导师;二是聘请区内外优秀教育工作者(68名)组成讲师团;三是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选拔组建了一支近1000人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专家导师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区教育局还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前往清华大学、香港等地交流学习。区家长学校总校开展年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分校管理干部及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区家长学校通过专家讲座、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视频培训等形式,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全面培训。2005年启动了视频培训新模式,实现全区性的师资、资源共享。每年举办家长学校优秀教案比赛、家长学校优质课比赛、优秀家庭教育故事案例评比活动等,通过比赛,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2008年开始,区家长学校精心打造家长课“四课型”(讲述启发型、咨询讨论型、亲子活动型、案例导引型)示范精品课,并在全区推广。2010年,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执教的家庭教育创新课例——《启迪孩子构建成功幸福的人生》荣获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比赛一等奖。

通过区妇联及教育局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已成为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功能互补、分布适当、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队伍。

3、深入实施家庭教育科研

宝安区在推动区域性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中,注重本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摸清本地家长的实际需求及困惑。宝安区制订了科研发展规划,区教育局、区妇联共同聘请了家庭教育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地研究、指导家庭教育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区家长学校2003年经省级课题立项,开展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规模化研究。全区承担子课题的学校有75所,参加个案指导的教师600多人,纳入指导实践的家庭达到500户。经过了近两年的实践指导,多数样本家庭有了明显进步。2006年10月,区家长学校承担的广东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荣获“gdjysd”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特等奖。2006-2009年,区家长学校落实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规模化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六大子课题协作组引领73个立项子课题学校深入家庭开展实践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800余名,指导个案家庭1000多户。历经3年,经过初期、中期交流研讨和终期结题三个阶段,课题顺利结题,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如此大规模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实验研究,在国内很少见”;“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转化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也培养了一批研究和指导家庭教育的骨干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对推动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全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具有示范的意义”。

2009年,区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承接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报纸上公开征集有接受专业指导意愿的30户个案家庭,由妇联、教育共同组织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30多人,课题将于2012年结题。

4、共同开展评优表彰活动

为树典型,促发展,区教育局、区妇联每年联合开展“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及“家长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家长学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鼓励创特色家长学校品牌,还开展了“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评比,全区评出10个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宝安区家长学校获“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和“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奖”。

三、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家长育人素质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只有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质,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少人是被动学习。如何才能让他们乐学并积极参与其中呢?宝安区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开展大范围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氛围,用氛围去影响家长;二是举办各类形式新颖、体验性强的活动吸纳家长,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开展大型家教知识传播活动

⑴开办“宝安家庭教育大讲堂”。为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观念和方法,宝安妇联与教育联手常年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应邀前来讲座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教名家,如赵忠心、王宝祥、钟思嘉、俞敏洪、骆风、黄沧海等。同时,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也在妇联及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活跃在街道、社区、工厂的家庭教育讲堂上。仅2010年,区妇女教育讲师团就送家庭教育讲座进社区、进工厂20多场,受惠家长近万人。这些系列免费公益大餐,全面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素质。

⑵举办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从2001年起,区教育局、区妇联、区关工委联合主办“家庭教育宣传周”, 每年一个主题,区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区领导参加并讲话。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各学校、社区、广场,举办专家讲座、家教现场咨询、亲子活动、文艺表演、家庭教育图片展等,声势浩大,家长参与踊跃。如 “我的家庭教育格言”有奖短信征集大赛、“告别不良家教习惯”大型签名活动、“亲子手抄报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家教科研课题经验推广”、“优秀家长评选表彰”等全区性特色活动,深受家长欢迎。这一活动目前已持续10年,每年12月的这一周,成为“宝安家长节”、“宝安家教大集”,全区约30多万家长参与活动,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家庭教育,重视、支持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⑶举办“母亲文化节”。为全面提高母亲素质和育人能力,培育新时代宝安人,宝安区妇联自2007年始,在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宝安母亲文化节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开展“1+10”系列活动(即一项主打活动,十项配套活动)。活动评选出了“宝安母亲形象大使”、“改革开放30年宝安最具影响力母亲”、“宝安最具信念母亲”、“宝安智慧母亲”等65名可学可仿的优秀母亲典型。举办了“爱妈妈的100个理由”征文、优秀母亲报告会、亲子趣味运动会等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配套活动,编辑了《宝安母亲之歌》、《妈妈,我爱你》、《珍藏一个名字——宝安母亲》、《母亲·书香缘》等一系列文化宣传品。活动弘扬母亲文化,传承母亲精神,全面提升现代母亲的自身素养和育人素养,同时也在全社会形成了“科学育子”的浓厚氛围。此类评选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宝安“母亲文化节”已成为宝安一张闪亮的家庭教育文化名片。

⑷开设报纸家庭教育专栏。区妇联在《宝安日报》先后开设“陈老师茶坊”、“亲子成长园”专栏,每周一期,刊登由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根据家长需求撰写的家庭教育千字文,为家长答疑解惑。文章可读性强,与家长互动性强,对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观念和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各类体验式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⑴开展亲子活动。区妇联每年都会拨出专款,以家庭为对象,策划开展“亲子1+1”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亲子论坛、亲子户外拓展、教子经验分享会等深受家长喜爱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 “我家喜洋洋”家庭情境互动场、“爱国进行时”亲子红色之旅、“行走的书本”亲子阅读户外采风、“和之旅”和谐家庭趣味登山等等。区关工委牵头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已持续举办了6年。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实实在在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⑵探索成立各种形式的家长自助互助组织。为了改变“我说你听”、“我指导你接受”的家长被动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家长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宝安的部分中小学成立了由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 家长义工队、家庭互助社等。如西乡二小成立的“幸福家庭俱乐部”, 每个俱乐部的家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个家庭。俱乐部由家长志愿者自主管理,自行安排活动,可聘请班主任或家庭教育专家担任指导师和顾问。学校向俱乐部开放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由俱乐部家长自筹并管理。各个俱乐部都建立了qq群,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都能保持密切沟通。俱乐部开展的由家长主持的“家庭教育研讨会”,或是“趣味知识抢答赛”、公园亲子活动等,各家庭成员都积极踊跃参加,孩子、家长、学校老师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教育教学效果也取得很大进步。2010年该校家长俱乐部还为一名地中海贫血症(重型)学生捐款34万元做骨髓移植手术,使一个幼小的生命得到了救助。

3、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区妇联在社区建立了“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引入社工的力量,对社区家庭的亲子教育、婚姻指导等开展小组活动、个案跟踪,举办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亲子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家庭教育工作触角。区妇联还聘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在区妇儿中心开设早期教育中心,并以此为阵地,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科学指导;与社会力量合作,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办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

四、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

1、实现了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家长群体

由于区妇联、区教育局的共同牵头,关工委等部门全力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全面覆盖了家长群体。目前,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已普遍建立了家长学校分校,全面实现了家长学校100%覆盖率的工作目标。据统计,全区家长受教育率巩固在95%以上,其中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受教育率达100%。0-3岁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幼儿园和中小学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100%。全区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重视家庭教育、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越来越多,比例明显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率都在98%以上,有20%左右的家庭经常是夫妻一起前来学习。大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改进,日趋科学。几年来受到区、街道、校三级表彰的家长约占家长总数的50%。

2、实现了分类指导,满足家长的个性需求

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既注重广谱性大面积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家长的个性需求,还能从宝安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人员结构特点等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宝安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这里的家长既有高学历的博士硕士,也有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工作环境、生活状态、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情况的复杂性,也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一刀切”,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个性化的。宝安区教育、妇联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探索出网上家校、个案跟踪、热线咨询、家长qq群等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

3、实现了家长自助互助,使更多的家长“反客为主”

宝安区通过长达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家庭教育形成了良好氛围,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家长。这一家长群体又成为宝安家庭教育宣传推广活动的积极骨干。他们或成为讲师团成员、或家教咨询员、或家长志愿者,活跃在家庭教育队伍中,以自己家庭教育的成败、亲身体会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更多家长。

4、实现了公益性为主,以主流力量净化了区域家庭教育市场

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家庭教育市场日渐兴旺,不少人受利益驱使,看到“家长的钱好赚”,开办各类高收费的“家长训练营”、“亲子活动营”等,家长花了钱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宝安,由于区财政保证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主流的力量办起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相关部门提供的都是免费且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大餐,使得一些社会上各种利益驱动的家庭教育机构找不到市场,从而净化了家长的视听,确保了家长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

五、宝安家庭教育工作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1、主要成功之处

⑴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真正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和教育共同牵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虽然中央有要求,但就妇联和教育部门这两家而言,究竟又以哪一家为主颇有争议,从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或是各自为政、互不买账、互相拆台。宝安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主战场还是在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因此教育部门更有资源有能力去承担这个主要任务,于是教育部门负责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长学校工作,这是一条“线”;而妇联部门有组织优势,善于协调,能够冲破行业壁垒,工作中能关注一个“面”。因此,0-3岁儿童、社区散居儿童及流动人口的家长教育由妇联负责指导,阵地主要在社区。同时教育和妇联又能很好的合作举办全区性大型活动、科研、评优表彰等,讲师团、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队伍资源共享,家庭教育工作能共同策划、共同研究,形成了互相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⑵有较为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十个有”,将工作做实。以下这“十个有”,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这十多年的推进中不断完善的,是动态发展的。

①有一个区政府主导制定的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②有落实的机构、充实的班子和有效的管理运作网络;

③有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④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活动的阵地;

⑤有较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考勤、考绩、检查、评估、表彰);

⑥有一套供幼儿园至高中学生家长学习使用的系列教材;

⑦有共性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常规教育活动;

⑧有作为常设沟通渠道的咨询热线电话;

⑨有专辟的宣传阵地和丰富的群体亲子活动和交流活动;

⑩有必要的经费保证。

2、瓶颈及对策

⑴缺少刚性法律规范。虽然宝安目前建立了一套运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但是,因为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很难保证一直良好的运行下去。从某种角度上说,诸如组织领导体制问题、资源配备问题、经费、人员问题等,如果没有法律规范,就还是取决于当地的领导是否有“大教育”的视野,是否重视家庭教育。这将成为影响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策:呼唤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律,作为各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依据。各级党委建立家庭教育的领导机构,对家教工作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条件保障、法制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并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列为对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把家庭教育事业当作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事业来对待,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估,有奖有罚。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⑵社区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指导相对薄弱。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千差万别,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难度较大。尤其是对0-3岁散居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更加难以深入,这一年龄段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没有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儿童,以后成长中的问题会积累、增加,解决难度加大。

对策:政府必须加强对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互助社等家教指导服务机构,以政府赋权、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及时、方便、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鼓励社区成立早期教育中心,并由中心辐射全社区0-3岁儿童的家长指导。

⑶专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一是专职人员极少,宝安区妇联跟教育系统加起来专职人员不足20人,既要抓管理,又要带队伍、作指导,难免精力不济。二是兼职指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宝安有几百名家长学校兼职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有经验的班主任,但优秀教师不等同于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除了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之外,还需具备社会学、行为科学、法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经验和人格魅力。

对策:增加家庭教育工作专职人员。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中吸纳有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和热情、有家教指导专业能力的人员,到家庭教育专门机构从事管理、指导工作。国家应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认证制度,使目前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老师能够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国家统一考核认证,成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有专业资格证的“正规军”,只有这样,才能担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结论:

深圳宝安家庭教育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虽取得了实效,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问题和隐忧,还是一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主动、自觉推进的行为,复制性不强。展望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还须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由党委政府设立一个主管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进行规划、统筹、协调、检查督导,教育和妇联等部门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下大力气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和相关指导机构准入制度,多渠道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使家庭教育工作真正摆脱“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就不要”薄弱局面,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满足新时期广大家长的需求,推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王小棉:推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家庭教育,2008,1

关颖: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黄沧海:对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9,1

黄沧海:国家兴旺、社会和谐寄望家庭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谭虎: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7,2

戴奇林: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思考,[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2006年《深圳市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

2008年《关于开展宝安区教师、家长培训督导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7

1.1日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3种: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1,2]。在校教育学制统一为6年。虽然,家庭医学在日本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但早在1981年,日本就已经在医学院校开设了综合/家庭医学课程,目前全日本过半数的医学院校都设立此课程。综合/家庭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家庭医学的理论课程(家庭医学概述、医学伦理、以家庭及社区为导向的看护、医疗决策等)及基础临床技能的教学课程(基本临床技能、应诊能力、循证医学实践等)。综合/家庭医学教育和实习在临床医学最后一年(第六年)开设此课程,但没有全科医学专业[3]。自从2006年日本家庭医学会制定了规范化的家庭医学后期培训项目,在临床医院及社区诊所开展相应的培训计划项目,为期3年[4]。要求培训人员在各个科室门诊及病房按照规定时间轮转。3年培训后,通过出诊时间及次数,接诊录像等方法作为回顾学习和考核的依据。考核评价方法有:培训医生的自我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以及终期的综合考核(理论及技能考试),考核合格后认定为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包括学会认定的继续医学教育(Japanese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以及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博士课程的学习。日本的全科医学虽然起步较晚,目前也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有约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建立了综合/家庭医学系,并形成了连续、系统的全科医学三段式教育。

1.2日本全科医疗服务特点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日本国民提供了便捷、高品质、价格便宜的医疗服务[5]。日本医疗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日本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日本社区医疗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而专的专科医院多,专科诊所聚集在社区并配备齐全,基本代替全科社区医疗,提供专业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国立、公立医院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保险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日本的老龄化严重,老年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尤为重要,极其重视老年人保健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家庭医疗在日本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家庭医疗的概念及范畴界定还不严格。不过,随着近几年家庭医后期研修项目的规范化,日本家庭医学会的会员人数逐渐增加,年轻的家庭医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日本的家庭医服务对象包括成人、老年人及儿童,但不包括妇产科的医疗服务内容。在待遇方面,家庭医的收入不低于甚至超过某些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但社会对其的尊重度远低于医院的其他专科医生。

2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中国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1999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现阶段我国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种模式。在医学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既可促使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去从事全科医师职业,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又能提高现有全科医师的质量,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徽医科大学属于全国成立全科医学系、培养全科医生较早的高校之一,省、校两级高度重视全科医学专业学科的建设,2011年,学校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国家的政策,招收86名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免费的“订单模式”培养,并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希望这种订单模式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出一批“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解决目前全科医生紧缺的困境,早日实现新医改所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3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国和日本日均面临日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基础卫生服务改革及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日本和我国,全科医学起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属于新兴学科,探索和发展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达到全球标准的全科医疗服务。分析我国与日本的全科医学发展过程,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方面。

3.1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的大力倡导,规范化的培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全科医生。此外,公众逐渐对全科医疗服务的理解,意识的转变,全科医疗服务逐渐被更多的专科医生和公众所接受[7]。因此,要切实发展全科医学,必须提升全科医学的地位,强调公众对全科医学认识的重要性,以提升医患两个群体对该学科的理解度为立足点。

3.2改进全科医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我国可引进

社区导向医学教育(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d-ucation),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课程与临床科学有机整合、安排社区见习或实习。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医学生社区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运用整体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卫生保健服务[8]。

3.3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日本国内大中型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均设立综合诊疗科,除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外,还承担当地社区医疗的协调工作和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而我国目前医院中集医疗、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仍然很少,特别是师资结构和质量上的缺陷、理论教师和专科专家为师资队伍的主体、经过长期历练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很少的现象,已经成为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9]。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由“学院式”向“学徒式”过渡。以培养临床技能为重点,提高全科受训学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

3.4制定有效的职业相关政策保障全科医学人才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8

2011年11月28日对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民勤职专)的全体师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民勤职专正式挂牌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这是民勤职专25年发展之路上取得的又一个阶段性成就,也意味着,这所于1986年成立的年轻学校将更好地发挥职教、成教的示范、辐射和渗透作用,为沙漠绿洲――民勤县的教育移民、技术移民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为民勤县的生态立县、工业强县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县域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教学显成果

2011年3月,民勤职专组织08级781名学生参加了武威市中职学生20个项目的技能大赛,并承办了武威市教育局委托的农艺、养殖、农村电工、农业机械等12个项目的竞赛事宜。经过理论测试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激烈竞争,民勤职专共有464人获奖;4月,民勤职专选派4名学生代表武威市赴兰州参加园林植物修剪、狗胃切开手术两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两名学生夺得动物外科手术二等奖,一名学生夺得园林植物修剪三等奖……这些成绩既是对民勤职专教育教学成果的有力展示,又是对民勤职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

成果一:教学改革显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一样,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好坏,我们都要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校长辛俊林信心十足地说。为此,民勤职专展开了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近年来,学校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积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的途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还构建了“一三五”课程体系,即夯实“一个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基础),做好“三个服务”(为“三农”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就业再就业服务),实施“五大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了突出职教特色,民勤职专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内容,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专业技能课等,使课程结构体系更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此外,民勤职专还做了自编实习实训教程的尝试。学校根据当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自编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能对口就业的补充教材,将专业培训同本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成果二:师资建设出成效

民勤职专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始终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学习培训和进修,鼓励教师继续学习。辛俊林解释说:“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进行实践操作,又能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

学校通过继续教育、省级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市县高考研讨会、校本课程编写、业务自修、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等形式,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培训、学习。同时,学校还鼓励语、数、外、理、化教师积极发挥特长选学第二专业,要求各专业教师考取专业技能证。

三年来,民勤职专已选送了10名教师参加部级骨干教师培训,2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50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教师有9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建校初的35%跃升到现在的95.1%。其中“双师型”教师39人,占专业教师的40%以上。“双师型”教师中有38人被评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2009年至2011年,民勤职专教师在省、市、县级刊物116篇,参加论文竞赛获省级奖励32人次,市级奖励52人次,有18人次获省、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成果三:实训基地具规模

2011年8月,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680万元的民勤职专实训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室、实训室短缺的问题。学校不但可以开足、开全各专业的实习实训课,而且为学生实习实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提供了稳定的实验实训场地。

联合办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一种有力措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民勤职专推行了紧密型联合办学模式,通过加大与地方企业(公司)联合办学、加大与地方行业联合办学、建立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等,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民勤职专现已与山东滨州技师学院、淮安市创新电子器件厂、福特服饰有限公司、经纬教学设备有限公司等高职院校和企业实行联合办学;与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了“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验基地”,为两校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学生培养等提供了更广、更宽的渠道。

民勤职专目前已创建了勤锋沙产业示范园区联合办学实验区,建立了园艺、养殖和种植等12个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011年民勤县政府又为民勤职专划拨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用地80亩。学校计划用1~3年的时间建设好汽车运用与维修、土木工程、农业机械等工科类专业实训室,并在此基础上申请成立民勤县职业中专职业技能鉴定所,力争到2013年能够进行部分专业中、初级技能鉴定,从而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开展德育出妙招

民勤职专十分重视德育工作,确立了“德育兴校,爱心育人”的德育宗旨,学校还为开展好德育工作想出了很多妙招,包括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室,展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类资料;建立德育室,展出学生各类活动的图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等,从而形成了科学的、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由粗放式转入了精细化的轨道。

第一招:模拟法庭进校园

书记员:本庭现在开庭审理被告人王五故意伤害一案,请旁听人员保持安静,现在宣读法庭规则:

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关闭手机;

二、未经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经允许可以摄影的人员不得使用闪光灯;

三、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

这不是法院的审判记录,而是民勤职专组织的一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剧本。民勤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发出后,民勤职专作出了积极响应,为增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政教处、团委组建了民勤职专中学生模拟法庭,并成立了以校长辛俊林为组长,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季永峥和副校长叶勇为副组长的“中学生模拟法庭”进校园领导小组,开展了首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这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采用的剧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结合一例因同学之间的争吵而导致故意伤害的案件编写的。剧本编写完成后,学校政教处、团委还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剧本进行了严格审核。为模拟法庭表演专门挑选的12名演员更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熟悉剧本,抓紧排练。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筹备,由学校政教处、团委主办,09级23班承办的民勤职专首次“中学生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

在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时,民勤职专政教处主任潘竟华说:“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是中学生学习法律的第二课堂,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同学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有积极意义。”

第二招:家校联教建平台

家庭是学生生命的摇篮和成长的驿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和人生的第一导师。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家庭教育逐渐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民勤职专的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大部分学生离家较远,所以教师很少进行家访,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常采用给家长打电话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而对于严重违纪的学生,则请家长来校协助管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往往是学生已经犯了错误才告知家长,教育效果很不明显。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作用,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思想行为,使家校沟通更具时效性、持续性和普遍性,民勤职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对话平台。

其中,家长联盟教育活动开展得最为有声有色。民勤职专办公室副主任李玉仁介绍说:“家长联盟教育活动其实是学校联合家长,以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相互交流为主要方式,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种教育手段。”

据李玉仁介绍,家长联盟教育活动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为使此次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各年级还成立了活动组委会,由本年级联级领导及各班班主任、优秀学生家长组成。家长联盟成员的推荐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每班推荐出两名学生家长为联盟成员。家长联盟成员的确定还要尽可能体现出代表性:依家长的文化层次分,要有高中、中专、大学学历层次;依家长的职业分,要有干部、农民、老板、小本生意人、在外务工人员等;依家长的年龄分,要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依家庭环境分,要有组合家庭学生家长、单亲家庭学生家长等。

2011年7月初,民勤职专首次家长联盟活动顺利开展,家长代表在联盟活动中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点滴做法,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也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整合一致的必要性。

据了解,民勤职专计划每年举行两次这样的家长联盟教育活动。

第三招:心理健康是关键

在民勤职专的教学楼内,贴着“健心室”三个字的一间教室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间教室与普通教室一般大小,但是陈设却让人眼前一亮。黑板及其上方“跳出情绪怪圈,把握人生节奏”、“学会自控愤怒, 提升人格魅力”的横幅鲜明而醒目,教室中间陈列的沙袋和不倒翁也表明这是一间用于宣泄情绪的教室。潘竟华笑着说:“这儿的沙袋已经换了好几个了,平时学生们情绪不好,需要发泄的时候就会到这儿来。”民勤职专的学生们需要调节情绪时,除了到健心室来,还可以找心理咨询老师倾诉。

“心吧”是民勤职专的学生们都熟悉的地方之一,这是一间布置得极为温馨的小办公室,心理辅导老师常爱英说:“学生有什么问题就会到这儿来找我们聊天,我们总共有三个心理咨询老师,现在和很多学生都是要好的朋友。”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心吧”还设置了“悄悄话信箱”,收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民勤职专还专门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民勤职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国旗下讲话、手抄小报、黑板报、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宣传动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成绩为唯一依据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只占综合素质评价的30%,而思想品德所占比例与学业成绩的比例相等,另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各占到20%。”辛俊林说。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民勤职专才从一穷二白成长到今天的初具规模,才从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到“两路办学,多路成才”,才从校舍紧张、设备简陋发展到今天的教学大楼、实训楼、公寓楼、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各类专业实训室相继建成。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9

1、优化发展环境

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加大妇女儿童发展的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去年以市委名义召开了全市妇女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意见》,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进行重点部署。2013年是人代会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改造、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列为十项民生实事项目。2012年以来连续两次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出台两轮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十项行动”,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市政协去年就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开展专题议政,并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市政府。今年市人大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项执法检查,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我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市委组织部将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班次,去年成功举办了全市首期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争取财政支持,从2012年起在预算内按照常住人口中妇女人均1.33元的标准增加了专项工作资金,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畅通维权通道

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妇联系统接待、首问负责、全员接访、跟踪反馈等工作制度,开通“__”维权热线,并将“__”纳入市政府“12345”服务平台,随时接访,全面畅通妇女维权“绿色通道”。建立妇女议事制度,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座谈,下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妇女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对于议事中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争取党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寻求多渠道的解决途经,促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建立代表联系制度,主动联系女代表、女委员、女企业家等,了解她们对妇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拓展妇女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3、打造维权平台

在全市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妇女儿童活动场所,筑牢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基地。在市一级建立妇女权益维护中心、婚姻家庭指导站,在民政局建立康乃馨家庭工作室和家庭暴力庇护所;对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功能升级,积极打造妇女儿童素质提升的阵地。在镇一级已建成2个镇级妇儿活动中心,并由各镇(街、区)妇联牵头建立“康乃馨维权工作室”,帮助妇女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在村一级按照“优秀、示范、达标”三类分类推进“妇女儿童之家”建设,通过现场观摩、召开推进会、加强考核等手段,加强妇儿之家的管理和使用,重点打造了维权站、心灵港湾、连心桥等“一家一品”维权特色品牌。目前已创成21个“省级示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还有10个妇儿之家正在争创省级示范点。

一是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将每年的3月定为维权宣传周,开展文艺演出、广场咨询、法律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编印法律知识手册,组建老妈妈普法宣讲团,广泛开展维权宣传。组织镇、村两级妇女干部每年4次到两个法庭参加业务培训,通过专题授课、庭审观摩、案例参阅、座谈讨论等培训形式,提高妇联干部法律理论水平和调处婚姻家庭纠纷的能力。二是建立反家暴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小组、三项制度”,建立反家庭暴力工作组,由司法行政部门和妇联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坚持打击惩治和教育化解相结合,公安机关建立了考核机制,将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纳入基层派出所工作考核;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将家庭暴力案件接警处理情况向工作组成员单位公布;建立重大案情研判制度,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合理处置。三是建立合作调解机制。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将婚姻家庭类纠纷列入“大调解”工作范畴。主动与市

法院沟通协调,推动2个基层法庭成立婚姻家庭合议庭,同时各镇(街、区)妇联与两个法庭签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合作协议》,妇联干部参与婚姻家庭纠纷类案件的陪审和调解,诉调对接,提升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处置效果。在全市吸纳社会各界热心妇女儿童事业的力量,组建了四支维权代言人队伍。一是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伍,以市、镇、村三级妇女干部为主力,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专职服务妇女儿童需求;二人是建立专业代言人队伍,以公、检、法、司、民等部门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在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的过程中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三是建立专家代言人队伍,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为女性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案件代言等志愿服务,如全国优秀女法官__牵头成立了“__调解工作室”,检察院“知心姐姐”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四是成立特邀代言人队伍,挑选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中的代表组成,围绕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开展调研,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议案、提案,维护妇儿权益。

1、全力解决妇女发展就业等问题

每年开展女性创业意识、就业技能、种养殖技术等专业培训,推行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推荐女性创业就业项目,帮扶妇女发展。关注单身青年生活,设立“玫瑰有约”联谊交友俱乐部,每年七夕、双十一举办大型公益相亲交友活动。今年,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了全力保障广大农村妇女在这项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我们密切关注、主动介入,从源头入手,实现了四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在工作正式启动前,我们多次主动和农委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市政府动员会议上对离婚妇女土地权益进行了重点部署。二是组织保障,经过我们多方沟通和积极争取,我市6个乡镇的妇联主席全部都加入了各镇、街、区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乡镇妇联主席全程参与此项工作。三是培训保障,组织各镇、街区妇联主席参加了全市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专题培训,村(社区)妇女干部同步参与各级专题培训,让基层妇联主席学习掌握具体政策和详细内容,让她们在具体工作中成为“内行”;四是宣传保障,妇女干部进村入户向妇女群众宣传、解答土地确权政策,确保让妇女群众知晓“登有其名”的必要性;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基层妇女干部积极参与协调,为妇女群众争取应有的权益。

2、探索解决村级妇女干部待遇保障问题

建立村(社区)妇女干部考核激励关爱机制,每年对村级妇女干部分三个等次进行考核奖励,同时每年为村(社区)妇女干部赠送一份关爱女性综合保险,提高妇女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每年对离岗时间较长,且家庭贫困的妇女干部进行慰问,让她们感受组织的关怀。

3、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小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计划,在全市各村、社区以及大全集团、__农行、移动公司共成立了83所“家长学校”,并联合地税局成立爱心助教实践基地。与教育局联合,在全市启动了“关注家庭教育 关心少儿成长”爱心助教活动,组建科学家教、爱心助学、心理咨询、课外辅导4支队伍,开展各类家教服务活动。实施千场家教指导活动,已开展亲子沟通、法治专场、安全知识、预防害等专场公益讲座25场,受益者近万人。开展七彩假日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各类青少年文体活动,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

4、持续开展特殊儿童群体关爱行动

一是帮扶贫困儿童,连续十二年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助学活动,共为千余名贫困儿童找到牵手结对的“社会妈妈”。以2012、2013、2014年六一为契机,先后开展了“社会妈妈十年路”表彰大会,“童心 同梦”圆梦行动、“彩虹的约定”微公益项目以及儿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全社会一次次掀起公益助学和爱心帮扶热潮。联合市农行在妇儿中心开设“爱心课堂”,让贫困儿童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与市民政局共同开展“贫困儿童成长促进计划”,为贫困孩子赠送了书柜、书卡等爱心物品;二是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蒲公英”行动、“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青色护童计划”等活动,联合市国土局为留守儿童赠送“四季平安盒”,开设“爱心书屋”和“公益课堂”。以市公安局女子特勤中队成员为主力,成立“护童天使”巾帼义工服务队,在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建立“护童天使”蒲公英服务站,为流动儿童提供信息咨询、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等服务。三是关注女童身心健康,联合公安局、法院共同实施女童呵护行动,与检察院“知心姐姐”团队共同开展“千场家教指导活动预防害”专场讲座,走访部分女童家庭,发放知识手册,面对面普及女童安全保护知识。

5、全力推动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

成立“单亲母亲互助联盟”,将每年8月的第二周定为“单亲母亲帮扶周”,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就业岗位推荐、子女学业辅导等多样化帮扶活动。为符合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办理低保证或特困职工证,尤其是为贫困单亲母亲赠送蔬菜良种和农资,每年赠送关爱女性综合保险,将特困单亲母亲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照顾。本月28日,我们将组建“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将借助女性手工艺能人的力量,结对帮扶贫困妇女发展。下个月,我们还将与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单亲贫困母亲创业种子基金,从资金、项目、政策指导等方面,扶助有创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单亲贫困母亲创业起步。

虽然我市在贯彻执行“两法”,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思想认识方面,少数部门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些群众虽然知道“两法”,知道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但在具体生活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部分妇女儿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当遇到

侵害自身权益的情况时,常常忍气吞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尤其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意识还不强,妇女参政比例总体仍然偏低。在劳动权益方面,女性就业压力增大,女性整体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离职妇女干部待遇问题难解决。在教育权益方面,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妇联、教育局等几个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权益保障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导致妇女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还存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难以保障依然存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职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两法”,切实维护好全市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媒体宣传、主题活动、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两法”知晓度,浓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的意识,增强广大妇女儿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

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篇10

[论文关键词]特困家庭 子女教育 国家教育 救助 职业训练 学校社会工作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终极标准,它要求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客观来分析,在落实面向全体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弱势家庭子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特困家庭是弱势家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此类学生在高职学生中比例较高。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研究和教育,针对他们的问题行为,力争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促进他们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对学校教育赋予了更多的期望,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独木不成林,尤其是针对特困家庭子女中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的介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力支持建立专门的国家教育救助政策和制度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等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理论研究认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实上,劳动力市场是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其工作报酬偏低。可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贫困家庭青少年“脱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青少年的人力资本,如学历、职业训练,以便做好就业准备,并为将来取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教育救助政策作为社会福利政策,在发展中也必须面对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其家庭向上流动的唯一机会,而投资教育虽然对国家和家庭是一种财产负积累,但对青少年而言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虽然我国目前也有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但由于资格要求高而覆盖面小,因此需要从观念出发,探索教育救助政策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运行出发,全面检讨效率和效果,为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救助政策和措施奠定基础。从2000年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04年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国家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下一步,国家计划实施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家的意图和意志,也在释放着积极的信号。

目前我国建立的新的教育资助体系可以概括为“每年资助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名”,即今后我国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人,其中1600万个资助对象是中职学生。新的教育资助体系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未来青年一代之中,多数学生都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教育之后才能进入就业岗位,因此,支持职业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今后我国教育的整体宏观结构应该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中有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有多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就业岗位;同时高中生升入大学,其中也要有一半左右上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上本科院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包括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和良好的职业教育。教育部门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是让学生不论是否参加考试,只要愿意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然后再进入就业岗位。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说,新的资助体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增大了财政投入。过去对于高校这块来讲,中央财政投入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每年才10亿元。这次改革以后,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超过60个亿。二是资助面扩大。过去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奖学金每年5万人,助学金是53.3万人。现在调整以后,国家奖学金还是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是52万人,国家助学金是347万人,合计超过400万人。三是强度增加了。过去国家奖学金是每人平均每年4000元,现在调整以后,增加到8000元。国家助学金过去是每人平均每年1500元,现在增加到每人每年平均2000元。此外,针对贫困学生还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一年投入的500亿元经费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308个亿;各学校按事业收入的4%~6%,提取了一些经费资助学生,一年加起来大约是90个亿;再加上助学贷款一年大约100个亿,加起来就是500个亿。根据现在的分配方案,大学(含高等职业学校)将有400万学生获得资助,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20%,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分析,全国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大约是20%。随着新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加上各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措施,基本上能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中等职业学校1620万学生,每人可以获得1500元的资助,占全国在校生的90%,金额达243亿。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说,高校的穷孩子没钱交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家里经济困难,可以每年拿国家助学金,基本解决生活费问题;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好,还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唯一的限制是,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不能重复拿。另外,你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助学。

国家对特困生在生活和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这是一个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我国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如何完成学业?首先要靠国家政策,当然国家政策是不断完善、改进的。

二、建立创新性的组织和开展有效的职业训练活动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教育扶贫的目标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后的目标是资助每个农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至少培养一个高中阶段学生。而江苏的一位领导提出,真正的脱贫是力争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为了使贫困家庭子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应针对特困家庭的特殊情况,规划一些立足长远的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方案,积极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能够持续接受教育,尽可能完成大学教育。当然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培训计划并不一定都要培养到大学毕业,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或能够进入大学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有一技之长,顺利在劳动市场上就业,才能有利于协助贫困家庭走向“脱贫”,进而使特困家庭子女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为实现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在中国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不能单靠一两个短期的训练计划,而是要对整体正规教育、职业训练及在职教育进行改革,加强不同教育间的整体协调,才能使教育制度更符合人力资本发展的需要。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多种面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服务,而同时教育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两种训练都属于以职业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的训练,这些训练也需要同正规教育配合改革,否则正规教育课程与教育目标仍然会与社会人力需求脱节;而家长与学生仍会将职业教育看成是次等教育,参考海外的经验,建立一个双轨制的资格制度,允许学生在传统学术学习与新兴职业教育中容易转轨,吸引更多不适应现时正规教育的学生入读职业教育的途径,将是我国未来人力发展政策可参考的重要措施。

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了800万人,基本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教育结构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是一项战略任务,具有标志性意义。要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家助学政策和即将实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引导更多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

三、与国际接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协助贫困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贫困家庭青少年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压力对他们接受教育的直接影响是缺少充足的教育经费,而间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学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师生关系、同辈关系、学习气氛、理想价值观的确定等。因此,需要依靠学校获得更多的课程以外的辅导和支持,有些国家开展的“全方位服务的学校”的理念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借鉴。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和学校、家庭及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应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一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针对个别贫困家庭的学生及其家庭问题,如学校适应、同辈团体互动、家庭关系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社会工作者通过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问题的本质,发掘学生案主所存在的内在优势,强化这些优势,增强案主面对挑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让贫困家庭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小组、教育或治疗小组、自我肯定训练小组、愤怒控制小组等活动中,使其能够在专业的协助和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此外,也可以为贫困学生的家长举办教育或成长小组、自助小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供相关的技巧训练,协助家长缓解管教子女的压力和分享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使那些较被动的家长能在自助小组的自由参与氛围中,主动了解和投入到教育的过程中。三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方法,将贫困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相连接,增强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能力和权力,使之懂得运用社区可接近的资源。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在贫困学生家庭所居住的社区,寻找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以学校为基础为贫困学生所建立的社区社会支持方案,也使学校和社区互动的关系结合得更为紧密,进而影响到社区中的家庭。四是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例如向家长解释亲职教育的适当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方案、可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福利机构名单及其服务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向教师提供贫困学生个人及家庭的相关资讯等,包括个人生活史、家庭状况等,协助教师达成教育的目标。从街道(村委会)到省一级机构,我国政府体系完善的社会管理系统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

四、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特困生的教育也应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应着重培养特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奋发成才,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其一,要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我们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特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据了解,针对特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和教育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提出了“精神扶贫”的口号。什么是精神扶贫?贫困学生的心理、习惯、思想素质等,是他们后天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的;贫困生长期在贫困家庭成长,很容易产生羞怯、自卑、怯弱以及虚荣等心理。精神扶贫指的是,贫困学生换了一种环境后,不断有教师、辅导员、同学用更多的方式来疏导,对他们进行心里健康教育,使这些学生能够摆脱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阴影,根据学生的潜能、兴趣和学习专业情况综合分析,在他最有可能发展的方面帮助他,提供很多资助。当代大学生不能什么都靠父母靠亲戚朋友靠社会,外国的学生18岁就自立了。

其二,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在劳务型勤工助学基础上,要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特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及早进入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