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十篇

时间:2023-11-20 17:55:42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1

1管理程序和技术规范已建立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程序和环评技术规范体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试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水利水电》(HJ464—2009)等。同时,逐步完善了“三通一平”工程、蓄水阶段、工程竣工等分阶段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制度,从法规和规范层面对加强行业全过程环境管理明确了进一步提升水平的要求,全面促进了行业环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开展顺利

2003年12月—2013年2月,环境保护部共办理水利水电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112项。同时,环境保护部还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蓄水阶段环境保护工程专项验收工作委托由项目所在地的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督办,对受委托督办的或由其直接督办的建设项目依法履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程序,确保对建设过程重要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予以有效管控,对巩固完善我国现有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竣工环保验收的工作重点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组成及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工程竣工环保验收重点关注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及其他环保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实际工程建设内容与方案设计变更情况,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状况;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受影响情况;环境监理、环境监测及主要生态影响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实际存在、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落实情况;因环境保护要求持续提高而应采取的后续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及相关基础研究筹划等。

二、验收工作存在的问题

规划环评介入滞后,项目环评作用受限从本质而言,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在单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环评的“先期介入”显得尤为重要。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进行流域规划环评,或为了上项目而补做规划环评的现象。甚至局部地区环评执行率低,“未批先建”、“先上车后买票”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由于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早期介入滞后,存在缺乏长期观测资料和有效控制手段等实际情况,环评制度发挥的作用有限,流域规划与单个项目层次前期规划的环境保护措施不能满足所在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可持续良性发展要求,还不能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环保监管程序缺位,环保措施缺乏后续管控按照现行审批流程,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环评文件报批。而工程后期的招投标、施工阶段发生的工程变更等重要问题,无法在可研阶段的环评文件中体现。由于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够完善,尤其对“同时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使环评制度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同时,工程变更导致的新的环境影响及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相关整改与补救措施难以实施,为后期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增加了难度。在对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实际开展的水电项目环保验收调查中就发现,环评阶段明确提出的,为维系流域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野生保护水生生物保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的鱼类增殖放流等特殊环保措施,在初步设计审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被砍掉或压缩预算,为确保最小下泄流量而设置的生态流量泄放孔因设计变更被取消等重大变化,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阶段已很难再弥补。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监督、管理及跟踪机制,环评阶段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落实;有的措施即使落实,因缺少相关监测数据,其效果也难以客观评价。为改善这种局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努力开展环境监理工作,但各地开展环境监理的形式也五花八门、效果参差不齐,同时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其工作内容、程序、方法及组织模式等工作机制体系尚未最终形成并完善。规划实施的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效果与环评阶段要求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验收调查工作难以真实反映工程建设和运营产生的长期性影响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般包含检查项目设计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实际建设和调查项目已显现的环境影响两部分内容,实际过程中更侧重前者。从已开展的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调查来看,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影响的调查内容主要集中于施工期施工废水、废气、噪声防治措施和试运营期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的运行效果,多为环评及批复中各污染防治设施的定量复核调查;生态影响调查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期间场地生态恢复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情况,多停留在收集资料的定性分析与验收时期的短期调查成果分析层面,而对于河流水生生态等长期性、累积性的影响,限于调查时间、调查方式和手段,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项目有限。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自身工程特性,在环境影响方面显著的特征,不仅项目对外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同时外部环境对工程也有较大影响。水质保护、水温、水文情势变化、最小下泄流量、淹没影响、移民拆迁、下游水资源利用等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问题。而上述环境影响是一个长期、渐变、累积的过程,其影响效应也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尤其是流域控制性工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连续、累积、叠加影响,在其验收阶段并未全部显现。通常水利水电工程验收一般在工程试运行一年左右,实际在工程运营初期,其产生环境影响,特别是生态影响还难以充分显现。因此,仅通过工程验收阶段的监测和调查,难以反映工程对生态及环境的长期累积影响和变化趋势。工作完成时效性差,工作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建设单位自身的原因,经常出现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的情形,如贵州清水江流域某水电项目,未按环评批复要求采取“分层取水”措施,导致对下游水生生态影响程度无法明确,由于主要环保措施不落实,导致出现“久试不验”的状况。另外,由于个别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如工作作风不严谨,调查结论不够客观,现场调查工作不全面,调点不明确,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预审意见和批复意见的落实情况调查不够或不认真,环境监测及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公众意见调查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调查工作完成时效差,成果质量不高。

三、完善水利水电行业竣工环保验收对策建议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2

关键词:公路交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单就新疆而言:目前全疆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6万公里。

新疆公路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行业之一。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如此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必将会对给公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及景观环境带来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是以“公路工程与环境”这对矛盾为对象,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调节与控制其对立统一关系。随着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公路等级提高,人们对公路路域环境的要求也必须越来越高,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应是首要考虑问题。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各阶段都必须注意环境保护。

l、公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决策阶段,必须严格把关,分析和预测公路建设对景观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1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不但应提出公路建设的规模,主要控制点,公路等级等对项目进行概略的设计和估算。还要简要评价公路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和环境噪音影响。

1.2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编制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但要对公路工程进行简要设计和估算,还要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还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项目从环境方面作可行性研究,首先从环保角度出发评价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对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公路建设将可能对沿线环境产生那些不利的影响。其次提出必要的环保措施,使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第三预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公路沿线发展规划提出环境保护的依据。环境影响报告为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中的环保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按国家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它对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一票否决作用。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确定后,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应把公路主体设计与环保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满足路线设计规范的条件下,调查路线线位和高程,注意沿线的地形、植被特征及原有土体的面层结构,尽量减少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注意公路线形、立体交叉口形式及收费站、服务区的结构物与周围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融合,满足公路与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还必须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进行设计。按照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结合的设计原则,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景观保护利用方案,确定具体实施计划。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文件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篇章,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景观与绿化设计,提出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弥补和改造措施。科技论文,公路交通。。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2.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应考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房屋拆迁的影响、基础设施的影响、资源利用的影响、景观环境的影响。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调查、收集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物、行政区划、人文景观等社会环境及其远景发展规划,并进行综合分析,公路社会环境保护设计应立足于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利用,使公路建设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2.2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包括野生植物与动物及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农业土壤与农作物中铅含量的影响、水环境的影响。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包括公路中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设计。公路在选线时应设法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当公路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中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必须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2.3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污染防治主要包括(1)噪音污染:公路运营交通噪音、施工作业噪音对声环境的影响;(2)烟尘污染:公路营运车辆的尾气、搅拌站的烟尘和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3)水环境污染: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路面径流、施工废水和工业废渣等对水环境的污染;(4)垃圾对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对景观的污染。在设计阶段对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和运营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出预防措施。

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贯穿于项目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公路的路线设计、路基设计、桥涵设计、沿线设施设计直至路面设计都与环境保护或水土保持相关系;虽然公路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已各成体系,有相应的设计规范,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必须满足《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3、公路工程运营、生产阶段环境保护

公路在营运期,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路基可能发生的崩塌、水毁、危险品运输可能发生的泄露,汽车营运产生的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以及公路附属服务设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因此,营运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落实项目环境保护计划,进行检查监督环境保护设施运转情况和环境质量监测;完善环保设施及绿化设施,根据环境监测结果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以往有不少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没有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和施工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重视公路的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措施,特别是“三同时”的制度,在一定程度对环境资源保护起到了作用。

例如为了开发我国最大的高山冷水湖泊赛里木湖旅游资源,2003年交通厅投资4366万元修筑环湖公路。为了将环湖公路建成环保路、生态路,在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同时,交通厅聘请了自治区环保咨询事务所对环湖公路项目进行总体环境评估,编制了环境评价报告;在项目设计阶段根据批准的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程进行设计,制定环保工程、绿化工程设计及景观保护方案,使该项目设计文件不但符合公路设计规范,还符合了环保要求。在工程招标文件和工程施工合同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并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工程监理的制度和工作范畴,监理人员一手抓工程进度、质量,一手抓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合同段和班组及个人;在丁程即将结束时,施工单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施工现场进行恢复性的整平、清运、掩埋,对在施工中受到的草地播种草籽,恢复自然状态。科技论文,公路交通。。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公路建设必须注意环境保护。科技论文,公路交通。。公路建设者必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按照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律从事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去协调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超祥.公路绿化与植物防护[J].山西建筑,2007,33(13):106—107.

[2]任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2):52—53.

[3]陈春责,张国强.环境心理学在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25(6):119—120.

[4]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39—4156.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3

论文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环境保护

1.1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2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3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1.4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4

对于水温分层型水库应建设分层取水设施,减缓低温下泄水对作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在有鱼类洄游的河段筑坝,应建设过鱼设施。回顾环评函〔2006〕4号文之后几年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在逐渐形成,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普遍不足,这将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如何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就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实质上是环境保护投资资金保障的问题。我国在短短的5年内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增加了10倍,这样的增长幅度很大。但事实上,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已经占到工程总投资的6%,比我国目前平均3%的比例高出一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比例其实并不高。落实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必须在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使投资审查人员和部门充分认识到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给定较为充分的建设资金,才能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工程,实现人水和谐,体现水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这一问题,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不同管理部门审查职责和衔接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资金保障机制。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及主要环保措施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中,与工业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通常包括库区及坝下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河段,以及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其次,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第三,运行期不产生污染物,但“淹没、阻隔和径流调节”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转;第四,因工程任务不同和建设地点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差异较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引调水工程比水电工程影响更为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并在重要水利工程如葛州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立项论证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态和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但相对而言2000年以前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环境保护上,且投资相对较小,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环评函〔2006〕4号实行以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环境影响报告书更加关注工程运行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注意到筑坝河流脱水断流问题、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问题和洄游鱼类通道被阻隔问题。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常规的施工期“三废”处理和防治措施基础上,普遍增加了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坝下埋管或发电小机组布置了最小生态基流泄放设施;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泄水产生低温水影响的高坝均采取分层取水;对于影响鱼类洄游的闸、坝工程,有条件的均布置鱼道,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于在水库、河道引水工程的取水口均布置拦鱼设施;对于不适宜建设鱼道的水库、水电站亦在研究建设人工捕捞过坝、升鱼机等措施。近年完工的项目如广西长洲水电站、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均建设了鱼道,吉林老龙口枢纽、新疆恰甫其海枢纽等建设了鱼类增殖站。目前,最小生态基流泄放措施、鱼道、增殖放流站、水库分层取水等设施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配置。目前在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方面,总体特征表现为,国家立项的大型项目好于地方立项的中小型项目;发达地区的项目好于欠发达地区;水电项目好于水利项目。其中水利项目中落实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保投资不足。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2])规定,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作为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并配套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其后又出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这些规程和规范的实施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投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3环保措施落实过程存在的资金保障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水利项目立项实行审批制,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水利项目审查环节相对更多一些。本节以国家审查的大型水利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过程的资金保障机制。尽管水利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环境保护措施设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闫俊平计与实施建立了较完善的基本保障体系。但是,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投资难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3.1技术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影响

3.1.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各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深度均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但一般设计深度与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深浅不一。

(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仅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没有独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开展环境现状的实际调查。因此,环境影响篇章中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差,甚至漏项。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往往类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总投资比例计列环保投资。现状情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阶段的环保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本阶段的设计水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初拟环境保护措施。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要求,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也不能正确估算环保投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采用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保投资,这样即便环保措施合适,投资不一定合理,同样会在审查或评估时被取消或大幅核减。

(3)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环保工程选址大部分落实不了,无法进行工程布置,设计方案空泛。初步设计阶段环保设计仍停留在可研阶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概算投资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投资的情况较多,这就不能将可研阶段漏计的投资找补回来,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的作用。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空泛,投资误差大。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3.1.2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体系不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的依据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规程划分的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工程措施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融资利息(详见表1),但是没有相应的概算定额,使得投资编制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一规程。此外,无论是水利水电设计院的环境保护设计人员,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人缺乏概预算方面的专门知识,不熟悉投资概估算的编制方法。也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过程中常常采用类比方法,类比其他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而得到相应的环保投资概估算。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因工程建设位置不同,环境影响也不同的特点,类比的环保措施和投资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主体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估算环境保护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拍脑袋”性质,更加不切合实际。由于环保投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技术问题,在工程管理部门评估及批复时,很容易误导评估及批复人员,认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资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减或砍掉,进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另外,过鱼设施和分层取水的投资通常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中容易被忽视而不利于落实。

3.2管理部门审批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承担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管理与审查工作;环保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而发改委负责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评估与投资的批复。这种管理体制意味着经水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复。在三部门的审查中,不同的审查部门聘请不同的专家,不同专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门预审后,环保部审查时认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而发改委审查时又认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来不同部门审查的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变化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审查对环境保护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部门管理职责的差异。这种不同部门审查影响环保投资的现象是由我国管理体制所决定,也是必然和客观存在的。

4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4.1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修订后也即将。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概算定额,尽快完善概估算编制体系,将SL359规程纳入概预算范畴,首先让各部门都认同该规定。三阶段编制规程是规范各阶段设计深度的标准,建议尽快实施。同时要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得专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针对目前环境保护设计深度普遍达不到相应阶段的技术要求,重点培训环保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阶段的环境保护部分内容和深度。通过培训让工程设计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了解项目建议书阶段环境影响篇章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和环保设计人员,还应宣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程规范主要内容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重点培训环保投资项目划分、费用组成、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及独立费用编制方法等。鉴于部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属于水利水电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编制的培训可委托水利工程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要提高设计质量,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还需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各设计阶段的深度进行设计,准确计算工程量和投资,为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批复提供依据。

4.2过鱼与分层取水设施投资从主体工程中分离投资较大的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列为环保投资,有利于其投资的批复。首先,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作为环境保护措施按规定其投资应该纳入环保投资,这样做也可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其次,对于主体工程而言,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为小规模措施,隐藏在庞大的主体工程中,在进行投资审查时,容易被忽视而被砍去。

4.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障措施的落实鉴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多部门分管制度,水利部、环保部、发改委在加强本部门的职责外,需要建立沟通机制,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发改委在评估与批复过程中充分吸纳水利与环保部门的意见,保障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的批复和落实,使水利水电工程以最小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健康发展。5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提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形势下,建设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等环保措施,已成为闸、坝等拦河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的必备措施。

(2)在技术上,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定额,完善概估算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三阶段编制规程。加强已有规程规范的宣传,系统开展环境保护人员环保设计与概估算编制的技术培训。环保投资概估算应有理、有据、翔实可信,经得住各部门的审查。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5

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运用生态工程治理环境污染所遵循的原理以及策略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生态工程原理;水利工程;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舒适的提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和不完善的施工体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运用生态工程系统确立科学完善的施工体系、优化系统结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1生态工程的运用原理

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在运用生态工程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理:第一,循环再生的原理。将水利施工中所用的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维护,保证其循环利用。同时,将施工垃圾和建材废料,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二,资源合理规划原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所占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专业的设计和规划下进行对具体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因地制宜建设合理的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荣。

2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对环境造成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一,水污染。首先,水利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大量地排放施工污水,机械设备的检修过程也有废水产生,且带有油污,污水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水。其次,水利工程建筑中涉及到蓄水工程,水资源被拦截,从而引起下游的水资源的不均匀分配。第二,空气污染。实际施工中,车辆、机械设备的使用,大量的汽车尾气和机械废气被排放到空气中,影响空气质量。同时建筑材料的装卸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爆破工程所产生的灰尘,不仅仅影响着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的健康,而且给附近的农田、植被等带来污染。第三,建筑废料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一般规模较大,耗材较多。施工人员需要在附近驻扎,带来一些生活垃圾,同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材和残渣,这些垃圾的清理不及时,直接污染土体和水体,空中悬浮物增多,造成不利的影响。

3生态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策略

(1)系统结构优化。在水利工程设计时,运用生态工程原理以及具体的施工环境综合进行设计,将施工方案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制定出能够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最大化的施工方案。牢记工业时代对生态环境破环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将自然资源全面地运用起来,完善资源的管理。同时明确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工程的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把控,按照相关制度和规范严格要求,包括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设备使用标准以及后期工程竣工后的合规检查,同时检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否合理。利用信息的多元化和资源的规模化进行优化施工系统结构。(2)建设与管理的生态化。在施工中实现建设与管理的生态化,首先关于工程的设计、管理、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是关键。使其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意义,现在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未来的自己,不能只顾眼前,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水利的建设,只有水利工程长远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3)科学地规划施工体系。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其中施工技术得到了优化、管理理念得到了创新。在水利工程中,科学的规划施工体系包括规划科学的施工布局以及运用生态理念进行施工。同时,对系统的内容了如指掌,包括施工范围、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等,在环保局的明确要求中对施工的环境、占有土地面积、蓄水量等方面数据进行综合地测评,得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

4结语

水利行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运用生态工程原理是水利行业得以长期良好发展的关键。在生态工程原理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环再生的原理、资源合理规划原理、两种效益协调发展原理,只有按照规律进行水利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作者:杜洪 单位:四川皓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袁亭.浅谈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江西建材,2013(05).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6

论文摘要:如何协调好道路 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 自然 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 经济 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环保现状,就公路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0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公路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术,这是一种以植被恢复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将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1 生态公路的主要意义 

生态公路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里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形成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 交通 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实现在现有条件下的最大生态化。近年来,公路大规模发展导致生态负效应,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能量耗散、景观割裂、生物多样性减少、廊道效应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主要因为公路建设中,大量的挖填,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施工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失控的取弃土,造成了人为的地质病害;对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改变了水文的平衡状态;最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对公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估计不足。因此,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索取与征服。在公路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向社会作出承诺,更重要的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如何协调好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2 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 网络 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而其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电力电讯、村镇居民点、厂矿 企业 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并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保护植被。注重道路美化、绿化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营造防噪性卫生防护林,搞绿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噪、吸收汽车尾气及粉尘,净化空气,减轻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沿线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林带,防噪减污效果更佳。 科学 设计,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初级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科学的路、桥设计,精良的施工,快捷、通畅的路网,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污染程度。 

3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结合主体工程,综合考虑生态工程的 交通 安全、工程防护、景观、视线诱导、线性预告、防眩、缓冲、遮蔽和标志等目的,使主体工程与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受景观、生态、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等因素限制,公路生态工程设计既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景观设计又不同于都市中互通立交桥的景观设计,它首先应将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在植被恢复的设计方面应以景观优美、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养护管理粗放为宗旨,这是一种取代传统设计的新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更 自然 的景观,提倡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发挥其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生态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一般公路路线较长,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变化较大,设计前应明确各环境单元的设计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 艺术 性兼顾,体现地方风格,创造公路景观个性。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是把公路征地范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看作一个整体,是整个公路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安全和舒适性以及美化、减噪、净化空气、生态恢复和优化等为目的,最大范围地采用生物材料,减少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实施的植被恢复工程技术。它与以往的单纯绿化不同,作为公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工验收,并针对修筑的公路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材料,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公路生态工程的范围,包括公路征地范围内的用地,有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上下边坡、排水沟、隔离栅、桥梁等构造物,以及立交区、服务区、管理所等,还有取、弃土场地等需要恢复植被的土地。 

4 道路的生态建设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7

关键词 水土保持;环境评价;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 TV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098-01

1 工程占地及拆迁

1.1 工程占地与环保水保的关系

工程占地对堤防工程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有重要影响,不经过合法的审批手续进行的占地和征地,除了容易引起民事纠纷以外,还往往在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面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环保和水保首先应在工程占地问题上认真履行规定程序,打好基础。

1.2 征地及拆迁实物指标

对于一般场镇堤防建设工程,工程征地及拆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290-2003)的要求和设计提供的防洪堤布置线,以堤后15 m为管理征地范围。

工程占地范围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堤线顺河道布置,尽量不占原有道路和房屋。临时占地包括料场、渣场、临时施工道路、临时生产设施用地等。

具体征地面积应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复核,地上附属建筑物根据现场调查确定,施工临时占地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提供资料来确定。

1.3 工程占地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1999年1月1日起实施。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3)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各种办法、通知。4)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办法。5)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办法。6)国家和各省、直辖市有关水利行业的规定、定额及造价信息资料。

2 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影响

2.1 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施工期土石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活动,材料运输以及施工车辆行驶等产生粉尘、扬尘污染物。工程施工主要以燃油机械设备为主,施工作业时产生燃油废气(大量的汽车、铲运机、推土机、柴油机等机械设备运行时排放废气),主要含NOx、CO等,由于场镇较偏远,故对周边影响较小。

2.2 地表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用油及油品运输方便,施工场不设贮油设施,其施工期污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场地废水等。其中,施工期间运输车辆冲洗产生含SS、石油类等废水。土石方开挖、场地平整等,致使地面泥土,下雨时雨水夹带泥土等随地表径流流入壁南河,使江水浑浊度增加。

2.3 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堤防工程的施工期将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产生施工噪声,例如打桩机、推土机及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等,产生的高噪声对施工区附近及车辆所经道路沿线环境造成影响。

2.4 水土流失影响

由于堤防工程施工战线长,扰动地面面积较大,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受雨水冲刷,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而工程顺利完工并达到预期效果后,水土流失量将受到有效控制。根据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区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状况,确定各区的防治重点和措施配置。以工程措施控制大面积、高强度流失,为植物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以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提高水保效果、减少工程投资、改善生态环境。

3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国家、地方法规和行业、企业要求,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同时要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消除外部干扰,保证顺利进行。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统筹安排,合理布置,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具体做法:1)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和监控工作;对要保护和改善的施工现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2)施工前应制定保护措施,防止大气、水源污染和噪声污染。3)施工废弃物集中外运到指定地点,避免阻塞河沟、污染水源。施工中所产生的污水或废水,集中处理,不能随意排放。4)运输和贮存施工材料时,采取覆盖、仓贮等措施防止漏失。5)对工程范围以外的土地及植被应注意保护,未经工程师批准,不得随意堆置废方和挖掘。6)工地附近的树木、花草尽可能进行保护,施工期间对绿化地区进行管理养护。

4 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堤防工程施工布置、占地类型及用途、占用方式、建设时序、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等工程建设特性,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状况,将水土流失防治类型区分为防洪护岸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区和渣、料场水土防治区两个部分。防洪护岸主体工程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可利用料的防治

主体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将全部用于陆域回填。从开挖到回填要间隔一个月甚至更长,这段时间内需要回填的土石方将被临时堆放于防洪堤内侧,后用于工程回填。为保证可利用料的稳定性及防止其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对可利用料进行拦挡,同时来水方向修建排水沟。

4.2 临时工程防治

临时工程集中在工程管理范围,即防洪堤征地范围内,在使用期间大部分时段土地被临时建筑物占压,水土流失产生校少,主要采取修排水沟和植物措施进行防治。

4.3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投资估算

根据环境投资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设计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际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水质保护、污染源调查与治理、人群健康保护等),以及环境监测、管理与监理等措施,进行初步的投资估算,估算项目在环境(水保)保护总投资的基础上,细化为环保(水保)措施费,环(水)保监测费,独立费,基本预备费和水保设施补偿费。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8

1铁路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关系

铁路大郑线,始建于1921~1925年,线路全长370km,共有车站29个,是国家I级非电气化铁路,是贯通吉、辽、蒙三省区的重要客货运输通道。运输物资为煤炭、木材、原油、粮食、机械设备、矿建材料、钢铁、非金属矿石及日用工业品等。为提高既有线运输效率,完善区域路网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绿色交通、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交通运输体系,对大郑线进行增建二线及电气化改造。根据《双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和保护双辽市区生活饮用水源地的通知》(双政发[2004]17号)和《双辽市第三水源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图》中的划分方案,既有铁路(里程:大郑线K361+000~K365+000)以路基形式通过双辽市第三水源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全长4.0km,其中二级保护区内2.6km。一级保护区共12眼水源井,位于既有铁路南侧,一级保护区距离既有铁路最近为36m。

2铁路工程对地下水源地的影响分析

铁路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均有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大气降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5]大气、水、土壤受到污染,地下水环境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2.1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该工程铺轨基地、存梁场和存碴场距双辽市第三水源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边界大于1km。施工期的影响为路基挖方、填方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

(1)K361+000~365+000段所在区域地下水埋深6.0~8.1m,含水层厚度介于25.98~31.6m间,富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工程在该段增建二线需清理地表及挖深2.0~2.72m,路基施工基本上不揭露地下水露头,不会对区域地下水流场产生影响。

(2)由于挖方施工造成地下水水位埋深变浅2~3m,从而加速地下水蒸发。本项目路基工程工期安排6个月,挖方后马上进行路基填方工程,挖方施工造成地下水水位埋深变浅的时间很短,基本不会影响地下水蒸发量,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

(3)工程设计在增建第二线路基地段,既有线路基面高度不变,沿既有线道床坡脚处向外做成4%的排水横坡,不会截留降雨地表径流。填方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局部的、临时性的。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总体环境而言,仍可保持其自然状态。

2.2营运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设计,在穿越地下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改造的内容仅为增建二线和架设接触网,无新建牵引变电所等。营运期,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无排污口,不存在固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因此,正常运行条件下不存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问题,地下水环境仍可处于其自然状态,不会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影响主要是危险品运输车辆产生的环境风险事故。

(1)目前部分列车技术比较落后,粪便通过导便筒直接排放到轨道路基上。为改善铁路沿线环境卫生,铁路部门已逐步对旅客列车进行厕所改造,旅客列车改为密闭式厕所,采用集便器或抽真空负压等技术,将污染物收集起来,到站后再将污染物排放到排污站。

(2)根据2010年和2012年地方环境监测站对该水源地的例行监测数据,CODMn、NH3-N枯水期和丰水期均出现超标。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氮肥利用率低,在降水及灌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铁路工程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地下水CODMn、NH3-N两项指标不会产生影响,故工程建设不会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产生影响。

(3)内燃机车污染物排放的对局部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距机车排放处约30m,大气环境中NOx浓度日均值比背景值高出33.3%~66.7%,TSP度日均值比背景值高出10.3%~33.3%[6]。实施电气化改造,使用电力机车牵引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大气环境将得到改善。

(4)据调查,本线运输货运为煤炭及矿建、粮食、油类、化工品、化肥农药等货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铁路运输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中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的运输铁路工程量正逐年增加,这些物品在运输、编组、罐装、储存等环节上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潜在危险也在不断增加[7,8]。营运期,环境风险事故来源于机车油类、化工品化肥农药等泄露或遗撒,污染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入渗,受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进入地下水。但此类污染源具有点源、瞬时污染特点,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是有限的、局部的。线路经过的区域以冲积土、草甸土、风沙土为主,当轻质油泄露后在风沙土地区地表形成的油层厚度为2cm,石油入渗1m和2m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3h和23.1h[9]。石油类产品大多属于非水相液体,往往会在地下不同的位置聚集形成若干个非水相液体油聚集区,成为地下水长期、连续的污染源[10]。而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3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根据《吉林省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新建公路、铁路、桥梁项目,原则上不得穿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应当经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原审批机关批准,建设单位制定并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3.1设计施工期水源地保护措

施(1)进行线路方案必选,进一步优化调整。既有铁路经过上述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设计针对增建二线提供了三个方案:①既有线南侧增建二线;②既有线北侧增建二线;③既有线北侧增建二线单绕。方案三无疑对水源保护区最有利,但因西辽河地形限制仍需穿越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2.2km,且运行期线路与一级保护区间距与其他两方案相比差别不大,但新增占地,新增敏感点,且新增敏感点受夹于两条铁轨之间,受噪声振动影响较大,百姓出行不便。该饮用水源保护区成立晚于铁路,建设供水管线时已设置护涵并在既有线南侧延长护涵,为铁路增建二线预留保护措施。确实无法避绕水源保护区,设计阶段应对该区水文地质情况作详细调查,针对增建二线上跨供水管线路段,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以不影响市区居民供水。(2)施工期,铺轨基地存梁场和存碴场依托现有车站,距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边界大于1km。施工期不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设材料设备存放场、不在地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设取土场、弃土场,不在地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设施工营地,禁止向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丢弃、堆放垃圾、排放污水,最大限度降低本项目对水源地环境影响,保护水源的安全。(3)施工单位应主动与水源地保护区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严格按照水源地有关保护规定组织安排施工作业。按线施工,铁路施工便道要合理规划、布局,尽量利用原有的机耕路或老路,运输车辆按照指定路线运行。施工运输车辆加盖棚布,防止材料洒落,产生扬尘,影响水源区环境。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11-13],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施工不会对地下水源水质的产生影响。

3.2营运期水源地保护措施

(1)在水源地保护区边界设置水源地标志、警示牌。(2)为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环境卫生,在水源地保护区通行时,对未采用密闭式厕所的旅客列车采取临时封闭厕所的措施。(3)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铁道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严格控制危险货物运输流向和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管理,确保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加强危险品日常运行的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对运输危险品和化学品的车辆,加强自备罐车检修、更换、充装计量管理,严格把关货物包装检测等环节[14],做好线路、机车、车辆的维护、检修及大修,保证设备完好,在水源地保护区段采取限速运行等措施,避免货车侧翻脱线,保证列车安全运行。(4)本段线路为低路基且是直线运行,距离两侧车站较近,车速低,不必设置护轮轨。采取径流水收集系统,保护区外设置沉淀池,做好全线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穿越水源地保护区的地段均为路基段,在路基两侧设置防渗浆砌石排水沟,利用重力将排水引至保护区两端事故污水收集池。非降雨情况下,发生危险品或油类泄露事故时,收集至排水沟和收集池,等待处理;降雨情况下,发生危险品或油类泄露事故时,污染物随雨水汇至集水池,再经油水分离设备处理,监测达标后,根据当地环保部门意见进行有效处置,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集水池容积应能满足雨水和危险品或油类混合液体停留30min[15]。路基排水沟和收集池应有专人负责维护,及时排除积水,保证事故状态下的使用功能。周围受污染的土壤和道砟必须换填,使用改性玉米秸秆[16]等吸附剂油类,按照环保部门意见运至指定地点进行有效处置。(5)制订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单位、水源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环保部门保持信息系统畅通,应急车辆、物资和设备依托既有车站,一旦发生泄漏、脱轨等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应急和防范措施,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4结论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9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深圳市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建设地点:平湖街道新南村

委托单位: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

建设规模:扩建后规模8万m3/d(远期12万m3/d)

1.2 设计依据及设计资料

1)《龙岗区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修编)及批复——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6.12)

2)《龙岗区水污染治理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研究院深圳水环境研究中心(2006.11)

3)《深圳市中部物流组团规划》(2004-2020)

——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有限公司(2005.6)

4)《平湖镇镇域总体规划》 南昌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9)

5)《深圳市总体(1996-201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6)

6)《深圳市龙岗区次区域规划(1996-2010)》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1996.12)

7)《深圳市龙岗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修编)》—平湖镇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4.6)

8)《深圳市城市供水系统布局规划》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1998.9)

9)《深圳市节约用水2000-2010年规划》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1998.12)

1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1997.2)

11)《深圳市村镇供水2010年发展规划》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1.4)

12)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设计资料

——新南污水处理厂、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1997.6)

13)平湖白泥坑人工湿地运行管理资料

——深圳市环保局沙湾水源办公室(2002.10)

14)深圳市污水系统布局规划调整(2002-2020)

——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2004.4)

15)深圳市污泥处置布局规划(2006-2020)

——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2007.5)

16)《深圳市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及批复

—— 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7.8)

1.3 设计原则

1)从平湖街道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全面 规划,使工程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同,

2)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3)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和出厂水质要求,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力求技术先 进成熟、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妥可靠、便于管理及维护、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减少工程投资及日常运行费用;

4)在污水厂征地范围内,厂区总平面布置力求经济、合理,并充分利 用土地,在满足构筑物布置的同时,尽量扩大绿化面积,使厂区环境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5)妥善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栅渣、沉砂和污泥,避免造

成二次污染;

6)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7)为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 减少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量,改善工人操作条件;

8)竖向设计力求减少厂区挖填方量和节省污水提升费用;

9)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把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设计成为现代化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

1.4 设计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设计范围为龙岗区平湖新南污水处理厂厂内近期(2010年)的扩建改造工程。

1.5 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

(6)《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设备设计标准》(CJJ34-89)

(7)《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8)《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建标[2001]77号

(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0)《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26-2001)

(1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12)《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3)《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1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15)《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N50009-2001)

(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0)《水工砼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2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2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2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26)《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GB50054-95)

(27)《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92)

(28)《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2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3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6)

(31)《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

(3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97)

(3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 环境 保护 措施

1 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 经济 发展 和 社会 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 政治 、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 企业 ,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 研究 、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 交通 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 问题 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 艺术 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2.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 学习 、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3 环境保护措施

3.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 科学 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 医院 、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 设计要结合 自然 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1.3 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 方法 ;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 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 影响 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 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 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 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 学习 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 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 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 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 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 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⑵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

⑶加强 交通 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参考 文献

1 朱海鹰.高速公路环境 问题 与环境管理.国外公路. 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