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十篇

时间:2023-04-03 05:08:59

电力设备

电力设备篇1

英文名称:Electrical Equipment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2000

国内刊号:11-5025/TK

邮发代号:2-8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电力设备篇2

2.含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状态估计 孙国强,李育燕,卫志农,叶芳,SUN Guoqiang,LI Yuyan,WEI Zhinong,YE Fang

3.基于Simplex算法的VSC-HVDC控制参数优化 郭春义,赵成勇,李广凯,饶宏,黎小林,GUO Chunyi,ZHAO Chengyong,LI Guangkai,RAO Hong,LI Xiaolin

4.降低电气化铁路混合有源补偿装置有源支路容量的分析 王果,田铭兴,任恩恩,WANG Guo,TIAN Mingxing,REN Enen

5.船舶电力系统柴油机的小波基预测函数控制 王杰,武海博,朱晓东,WANG Jie,WU Haibo,ZHU Xiaodong

6.基于广义预测的矩阵变换器电流环闭环控制 杨俊华,冯小峰,吴捷,张先亮,YANG Junhua,FENG Xiaofeng,WU Jie,ZHANG Xianliang

7.新型单Buck逆变器三阶积分滑模控制策略 陈江辉,谢运祥,公伟勇,严伟加,CHEN Jianghui,XIE Yunxiang,GONG Weiyong,Jarvy Yan

8.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控制仿真平台 叶华,刘玉田,YE Hua,LIU Yutian

9.新型双输入Boost变换器 陆治国,刘捷丰,郑路遥,秦煜森,LU Zhiguo,LIU Jiefeng,ZHENG Luyao,QIN Yusen

10.级联式Buck-Boost AC/AC变换器 张友军,丁明昌,任永保,王阿敏,翁振明,ZHANG Youjun,DING Mingchang,REN Yongbao,WANG Amin,WENG Zhenming

11.UPFC控制器设计 侯丽,刘琦,鲁宝春,HOU Li,LIU Qi,LU Baochun

12.基于HHT方法的异步电动机运行模式识别 刘振兴,张文蓉,LIU Zhenxing,ZHANG Wenrong

13.基于物理模型的同步电机参数可辨识性研究 陈向宜,查晓明,李春艳,马占军,CHEN Xiangyi,ZHA Xiaoming,LI Chunyan,MA Zhanjun

14.降阶模型在原始系统闭环调节中应用 刘海涛,龚乐年,LIU Haitao,GONG Lenian

15.发电机励磁系统调差对PSS参数整定的影响与对策 吴跨宇,竺士章,WU Kuayu,ZHU Shizhang

16.基于负序电压分布的发电机定子匝间短路保护 俞胜,仇新宏,李哲,王祖光,YU Sheng,QIU Xinhong,LI Zhe,WANG Zuguang

17.10 kV系统单相接地过电压的仿真计算 夏小飞,许飞,XIA Xiaofei,XU Fei

18.基于变结构控制的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控制 赵宇,王奔,仇乐兵,吴维鑫,ZHAO Yu,WANG Ben,QIU Lebing,WU Weixin

19.风电接入系统后的电压稳定问题 金海峰,吴涛,JIN Haifeng,WU Tao

20.光伏发电系统软开关并网研究 袁继敏,李小玲,魏建国,曹太强,YUAN Jimin,LI Xiaoling,WEI Jianguo,CAO Taiqiang

21.免疫内模控制及其在过热汽温系统的应用 袁桂丽,刘吉臻,牛玉广,YUAN Guili,LIU Jizhen,NIU Yuguang

22.尖脉冲干扰滤波器设计的关键问题 郭海涛,周军,杨宏伟,GUO Haitao,ZHOU Jun,YANG Hongwei

23.基于噪声仿真的EMI滤波器研究 邱燕,肖岚,曹海港,QIU Yan,XIAO Lan,CAO Haigang

24.智能变电站光纤纵差保护装置同步方案比较 潘济猛,孙永先,申狄秋,郭乐,丁泉,PAN Jimeng,SUN Yongxian,SHEN Diqiu,GUO Le,DING Quan

25.基于ZigBee Pro技术的配电线路无线网络化监控系统 郭谋发,杨振中,杨耿杰,黄世远,GUO Moufa,YANG Zhenzhong,YANG Gengjie,HUANG Shiyuan

26.一体化的变电站电源系统 刘成印,高峰,马金平,甄阳清,LIU Chengyin,GAO Feng,MA Jinping,ZHEN Yangqing

27.基于GPRS的公共照明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陈美谦,刘暾东,周文博,迟岩,CHEN Meiqian,LIU Tundong,ZHOU Wenbo,CHI Yan

28.TXP虚拟机的报警系统实现 吴娟娟,冷杉,张才科,王黎泽,吴炫钢,WU Juanjuan,LENG Shan,ZHANG Caike,WANG Lize,WU Xuangang

29.基于IEC61850的牵引变电站线路保护IED设计 韦宝泉,林知明,WEI Baoquan,LIN Zhiming

30.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太阳能电池监控系统 梁浩,陈欣荣,LIANG Hao,CHEN Xinrong

31.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周耀辉,王芸波,朱维新,张玉仲,武焕舟,ZHOU Yaohui,WANG Yunbo,ZHU Weixin,ZHANG Yuzhong,WU Huanzhou

32.大型超高压变电站运行条件下的电气改造方案 丁浩寅,邰能灵,崔新奇,甘建忠,范春菊,DING Haoyin,TAI Nengling,CUI Xinqi,GAN Jianzhong,FAN Chunju

33.变压器过励磁保护的测量点分析 姚旭,何世恩,沈利平,YAO Xu,HE Shien,SHEN Liping

34.热电厂消弧线圈及接地选线的技术改造 廖文树,LIAO Wenshu

1.中国未来输电网架结构初探 杨冬,刘玉田,YANG Dong,LIU Yutian

2.基于瞬时阻抗的母线保护新原理 索南加乐,邓旭阳,刘凯,焦在滨,宋国兵,SUONAN Jiale,DENG Xuyang,LIU Kai,JIAO Zaibin,SONG Guobing

3.计及稳定断面安全的AGC协调控制 杨方,孙元章,程林,YANG Fang,SUN Yuanzhang,CHENG Lin

4.基于判别分析方法的电网故障元件定位方法 徐岩,吴丹,张亚刚,XU Yan,WU Dan,ZHANG Yagang

5.基于连续体模型的电力系统机电扰动传播研究 王德林,郭成,WANG Delin,GUO Cheng

6.电力市场环境下微电网不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容量的优化配置问题 罗运虎,王冰洁,梁昕,谢少军,LUO Yunhu,WANG Bingjie,LIANG Xin,XIE Shaojun

7.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采样值时间同步性分析及应用 王立辉,许扬,陆于平,袁宇波,孙健,WANG Lihui,XU Yang,LU Yuping,YUAN Yubo,SUN Jian

8.基于拓扑解耦的矩阵式高频链逆变器控制新方法 郑连清,赵永涛,刘琦,ZHENG Lianqing,ZHAO Yongtao,LIU Qi

9.基于静态能量函数法确定交直流系统最优无功补偿点 郑武,李华强,陈静,肖先勇,ZHENG Wu,LI Huaqiang,CHEN Jing,XIAO Xianyong

10.计及网侧工况的阻尼影响因素分析 刘志坚,束洪春,于继来,柳焯,张加贝,LIU Zhijian,SHU Hongchun,YU Jilai,LIU Zhuo,ZHANG Jiabei

11.隔离式三电平交-交直接变换器 朱玲,李磊,杨宁,ZHU Ling,LI Lei,YANG Ning

12.基于整体利润的电力供应链激励机制 窦迅,李扬,王蓓蓓,薛朝改,DOU Xun,LI Yang,WANG Beibei,XUE Chaogai

13.TSC快速控制算法设计与应用 丁祖军,刘保连,丁卫红,DING Zujun,LIU Baolian,DING Weihong

14.基于流量整形的舰船电力监控网络实时性优化 陈丹丹,夏立,钱美,吴正国,CHEN Dandan,XIA Li,QIAN Mei,WU Zhengguo

15.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张嘉英,王文兰,ZHANG Jiaying,WANG Wenlan

16.变速风力发电机提供调频备用容量研究 薛迎成,邰能灵,宋凯,熊宁,XUE Yingcheng,TAI Nengling,SONG Kai,XIONG Ning

17.变速变桨距风电机组的高风速变桨距控制 王斌,吴焱,丁宏,杨卫民,余华武,WANG Bin,WU Yan,DING Hong,YANG Weimin,YU Huawu

18.基于集成磁件的光伏升压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 蒋赢,潘俊民,JIANG Ying,PAN Junmin

19.光伏/变流器直流模块化结构级联运行方案及优化控制 徐青山,卞海红,赵伟然,雪田和人,一柳胜宏,XU Qingshan,BIAN Haihong,ZHAO Weiran,Kazuto Yukita,Katsuhiro Ichiyanagi

20.单相双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 张厚升,赵艳雷,ZHANG Housheng,ZHAO Yanlei

21.脉冲功率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 彭晓涛,张静,王少荣,PENG Xiaotao,ZHANG Jing,WANG Shaorong

22.基于ADAM-5550KW PAC的多通道同步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陈众,黄超,CHEN Zhong,HUANG Chao

23.基于ZigBee的无线抄表系统设计 冯军,宁志刚,阳璞琼,FENG Jun,NING Zhigang,YANG Puqiong

24.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过程总线结构研究 杨丽,赵建国,Peter A Crossley,陈大超,YANG Li,ZHAO Jianguo,Peter A Crossley,CHEN Dachao

25.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风烟系统APS功能设计与应用 李锋,朱亚清,潘凤萍,孙伟鹏,LI Feng,ZHU Yaqing,PAN Fengping,SUN Weipeng

26.基于PSCAD的继电保护电压电流发生器的研制 王朕,朱琳,温渤婴,WANG Zhen,ZHU Lin,WEN Boying

27.电力系统雷击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李涵,周文俊,周世平,喻剑辉,张胜发,盛博杰,余英,LI Han,ZHOU Wenjun,ZHOU Shiping,YU Jianhui,ZHANG Shengfa,SHENG Bojie,YU Ying

28.智能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 周晓龙,ZHOU Xiaolong

29.基于OPNET的电力广域通信仿真联盟的实现 童晓阳,廖晨淞,TONG Xiaoyang,LIAO Chensong

30.微功耗无线网络在防误系统中的应用 尤国荣,YOU Guorong

31.分散式500 kV变电站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一点接地的改进 李邦云,左可飞,罗达,LI Bangyun,ZUO Kefei,LUO Da

32.500 kV变电站并联电容器组保护整定的若干问题 王永红,孟荣,王玥,林榕,刘腾,WANG Yonghong,MENG Rong,WANG Yue,LIN Rong,LIU Teng

3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 李真,LI Zhen

1.21世纪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 刘取,刘宪林,LIU Qu,LIU Xianlin

2.一种大规模电网故障诊断的多智能体信息融合模型与方法 曹一家,刘毅,高振兴,郭创新,彭明伟,CAO Yijia,LIU Yi,GAO Zhenxing,GUO Chuangxin,PENG Mingwei

3.极限诱导分岔最小负荷裕度计算方法 周任军,吴潘,童小娇,ZHOU Renjun,WU Pan,TONG Xiaojiao

4.基于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理论的阻尼分析模型 刘志坚,束洪春,于继来,柳焯,张加贝,LIU Zhijian,SHU Hongchun,YU Jilai,LIU Zhuo,ZHANG Jiabei

5.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发电机主保护设计总结 桂林,王祥珩,孙宇光,王维俭,毛江,袁志鹏,木基伟,GUI Lin,WANG Xiangheng,SUN Yuguang,WANG Weijian,MAO Jiang,YUAN Zhipeng,MU Jiwei

6.四川电网黑启动恢复控制研究及试验(二)——频率、并网控制及二次设备配置 杨可,刘俊勇,贺星棋,刘柏私,YANG Ke,LIU Junyong,HE Xingqi,LIU Bosi

7.PSS和SVC联合抑制次同步振荡 蒋平,栗楠,JIANG Ping,LI Nan

8.基于谐振积分器的分频检测算法 汤赐,涂春鸣,罗安,TANG Ci,TU Chunming,LUO An

9.包含多微网的配电系统故障检测算法 丛伟,荀堂生,肖静,王伟,李盼盼,王慧,肖洪,CONG Wei,XUN Tangsheng,XIAO Jing,WANG Wei,LI Panpan,WANG Hui,XIAO Hong

10.改进型级联H桥型DSTATCOM装置n+1冗余容错控制策略 许胜,赵剑锋,许杏桃,XU Sheng,ZHAO Jianfeng,XU Xingtao

11.单周控制无源无损软开关高功率因数整流器 张厚升,ZHANG Housheng

12.动态电压恢复器比例谐振控制 申科,王建赜,蔡兴国,纪延超,SHEN Ke,WANG Jianze,CAI Xingguo,JI Yanchao

13.基于自适应扰动消除的逆变器波形控制 李辉,吴正国,LI Hui,WU Zhengguo

14.新型三电平三相四桥臂APF矢量模式单周控制策略 陈兵,谢运祥,CHEN Bing,XIE Yunxiang

15.基于改进K-means聚类算法的负荷建模及应用 白雪峰,蒋国栋,BAI Xuefeng,JIANG Guodong

16.基于KPCA和KFCM集成的汽轮机故障诊断 黄保海,李岩,王东风,韩璞,HUANG Baohai,LI Yan,WANG Dongfeng,HAN Pu

17.基于新型编码隶属函数的变压器故障模糊诊断法 邹杰慧,ZOU Jiehui

18.基于LS-SVM和机理模型的球磨机料位软测量 王恒,贾民平,陈左亮,WANG Heng,JIA Minping,CHEN Zuoliang

19.部分遮蔽光伏发电系统模糊免疫MPPT控制 刘立群,王志新,张华强,LIU Liqun,WANG Zhixin,ZHANG Huaqiang

20.基于双并联Boost-Buck电路的光伏发电系统电压稳定控制 和贝,张建成,钟云,HE Bei,ZHANG Jiancheng,ZHONG Yun

21.基于GPRS的风电并网稳定控制系统 刘臣宾,夏彦辉,常东旭,任祖怡,李振宇,陈刚,梅长文,LIU Chenbin,XIA Yanhui,CHANG Dongxu,REN Zuyi,LI Zhenyu,CHEN Gang,MEI Changwen

22.OPC UA服务器地址空间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陆会明,阎志峰,LU Huiming,YAN Zhifeng

23.一种新型光电电压互感器 陈丽娟,许晓慧,包玉树,袁宇波,CHEN Lijuan,XU Xiaohui,BAO Yushu,YUAN Yubo

24.IEC61850 SCD文件导入生成嵌入式远动系统装置定义的通用方法 李忠明,曾元静,袁涤非,LI Zhongming,ZENG Yuanjing,YUAN Difei

25.基于虚拟人行为的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 阎光伟,平红燕,YAN Guangwei,PING Hongyan

26.大型火电机组一体化语音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 王明春,崔彦锋,WANG Mingchun,CUI Yanfeng

27.集控型防误操作系统方案设计 谷文旗,莫杰,贺燕英,GU Wenqi,MO Jie,HE Yanying

28.智能变电站故障录波系统设计与探索 付国新,戴超金,侍昌江,张明勇,FU Guoxin,DAI Chaojin,SHI Changjiang,ZHANG Mingyong

29.电力检修作业挂接地线可视化监测装置 刘家军,缪俊,姚李孝,安源,LIU Jiajun,MIAO Jun,YAO Lixiao,AN Yuan

30.基于LPC2478的LCD驱动模块设计与实现 梁朝博,杜彦蕊,刘润华,解滨,何瑾,LIANG Zhaobo,DU Yanrui,LIU Runhua,XIE Bin,HE Jin

31.提高特高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措施 王文龙,孙炜,葛立青,李友军,汤震宇,程立,WANG Wenlong,SUN Wei,GE Liqing,LI Youjun,TANG Zhenyu,CHENG Li

32.联络变压器保护"失灵联跳"功能实现 刘麟,LIU Lin

33.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应用中的误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宋国堂,于海鹏,赵文静,王莉,SONG Guotang,YU Haipeng,ZHAO Wenjing,WANG Li

1.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电流谐波分析 王中,孙元章,李国杰,李志国,WANG Zhong,SUN Yuanzhang,LI Guojie,LI Zhiguo

2.分频风力发电系统最优功率输出控制 朱卫平,王秀丽,王锡凡,ZHU Weiping,WANG Xiuli,WANG Xifan

3.LCL滤波的风电网侧变流器有源阻尼策略 张宪平,周飞,赵波,荆平,ZHANG Xianping,ZHOU Fei,ZHAO Bo,JING Ping

4.基于功率前馈的单相光伏并网控制策略 姜世公,王卫,王盼宝,刘桂花,JIANG Shigong,WANG Wei,WANG Panbao,LIU Guihua

5.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策略仿真 朱颖,李建林,赵斌,ZHU Ying,LI Jianlin,ZHAO Bin

6.基于功率给定的双馈风力发电最大风能捕获策略 曾志勇,冯婧,周宏范,ZENG Zhiyong,FENG Jing,ZHOU Hongfan

7.一种用于中高压静止无功补偿的晶闸管光纤触发改进电路及其设计 宁志毫,罗隆福,张杰,曾海林,周宏宇,李勇,NING Zhihao,LUO Longfu,ZHANG Jie,ZENG Hailin,ZHOU Hongyu,LI Yong

8.基于背靠背SVG的电气化铁路电能质量综合治理 邱大强,李群湛,周福林,余俊祥,QIU Daqiang,LI Qunzhan,ZHOU Fulin,YU Junxiang

9.配电网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前馈解耦控制策略 汤赐,罗安,TANG Ci,LUO An

10.矩阵变换器的输入电流控制策略 佘宏武,林桦,王兴伟,乐利民,SHE Hongwu,LIN Hua,WANG Xingwei,YUE Limin

11.Powerformer电压控制改善系统的角度稳定性 高艳,林湘宁,刘沛,GAO Yan,LIN Xiangning,LIU Pei

12.基于物元理论的变压器绝缘状态分级评估 杨丽徙,于发威,包毅,YANG Lixi,YU Fawei,BAO Yi

13.并联型有源滤波器三相谐波电流的全数字化快速提取 张亮,蔡旭,ZHANG Liang,CAI Xu

14.一种消除电力系统受扰轨迹非平稳趋势项的方法 潘学萍,孙晓波,张丽钦,PAN Xueping,SUN Xiaobo,ZHANG Liqin

15.广域电力系统中时滞控制信号的选择 戚军,张有兵,QI Jun,ZHANG Youbing

16.新型三电平Buck型功率因数校正器 陈兵,谢运祥,CHEN Bing,XIE Yunxiang

17.基于间接电流控制的并网逆变器 侯世英,肖旭,徐曦,HOU Shiying,XIAO Xu,XU Xi

18.基于ATPDraw的高铁线路合闸过电压研究 庄秋月,刘明光,李凡红,杨罡,薛福成,ZHUANG Qiuyue,LIU Mingguang,LI Fanhong,YANG Gang,XUE Fucheng

19.改进型遗传算法在滤波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宋微浪,蔡金锭,孙轶群,江修波,SONG Weilang,CAI Jinding,SUN Yiqun,JIANG Xiubo

20.基于数学形态学和TLS-ESPRIT算法的间谐波检测 周志红,罗曦,蒋平,ZHOU Zhihong,LUO Xi,JIANG Ping

21.S注入法中窄带滤波器设计 王新超,苏秀苹,李建,张丽丽,WANG Xinchao,SU Xiuping,LI Jian,ZHANG Lili

电力设备篇3

远程维护主要指维护人员借助通信网络实现对异地设备的状态监视和故障分析,并依据监视与分析结果,对故障采取维护指导或直接处理等措施。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工作的内容既包括对电力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又包括对设备故障采取远程处理措施。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地点保持通信联系不再困难,通过微机监测网络、无线网络、路电网络和市电网络等各种技术手段,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实现电力系统内部或者电力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这为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2电力系统设备的构成及作用

2.1开放设备中的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主要通过网管技术与TELNET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前者是指维护人员利用圆形界面,查看异地电力系统设备工作状态、误码率与数据流量等参数,获取授权后可以对网络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后者是指维护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远程登录电力系统设备,并对其进行查看与管理等方面的操作。

2.2封闭设备

封闭设备无法通过直接和外界交换数据而实现对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封闭设备可以向开放设备进行演变,如传统电源屏已经被智能电源屏取代,从而实现将设备的电流、电压和工作状态等传输给外接设备,并接受外来指令对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同时,维护人员可以利用微机监测设备进行联网,从而获取电力系统设备在现场运行时的工作参数,并判断出其工作状态,进而为维护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3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是以CPU为核心部件,并按照预先编制程序进行运行,其只能通过专用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等完成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为了实现对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维护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故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更换程序、远程关机、远程复位和更改系统的配置文件等,并依据这些需求研发远程遥控与维护的软件。

3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3.1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现状

由于电力系统设备维护点较多,分布地域比较广,所以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现状难以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维护的对象单一,电力系统设备分布和维护人员分布无法适应;另一方面是维护的功能较少,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因广域分布和复杂性等带来的维护问题,电力系统设备要求的快速修复和高素质的维修人员及时到达无法统一,这为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3.2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发展

(1)开放性方向发展。虽然电力系统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其不遵循通用网络协议,使得数据信息的交换难以实现,因此电力系统设备需要依靠通用技术,向开放性方向进行发展。同时,为了满足电力系统设备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要求,为设备的远程维护提供便利,电力系统设备也需要符合开放性发展的要求。(2)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电力系统设备彼此间信息相互孤立,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将电力系统设备向综合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既有利于实现信息和资源动向,也为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同时,电力系统的运转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需要顺畅衔接,设备远程维护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可以带动系统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发展,从而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更为安全平稳。(3)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及其设备特殊性,有些设备不能完全采用开放与通用的技术,而为了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维护,在进行软件开发时需要考虑到远程维护手段和维护方式的需求,编制功能各异的软件内置于电力系统中,提高电力系统远程维护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在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需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微机监测技术,做好电力系统的维修与监测工作,如变压器油气色谱的分析、变压器局部放电的监测和变压器绝缘状态的监测等,从而实现电力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转与远程维护。

4电力系统设备维护装置的布线与软件设计

4.1维护装置中的布线设计

电力系统设备维护装置的布线关系到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布线工作非常重要。在布线时需要采取如下技术设计措施:(1)由于单一电源层无法降低噪音,会导致系统因此出现问题,所以在电源和电线间需要设计去耦电容,如在电源输出处放置1~100μF旁路电容,在每个元器件电源与地线间放置0.01~0.1μF电容;(2)加宽电源与地线的宽度。采取四层PCB的布线技术,中间两层可以以电源与地为敷层,屏蔽电磁干扰,强弱电信号之间、模拟与数字之间、数字地和模拟地之间都需要采区分开处理;(3)晶振走线与两角和IC之间走线尽可能短而粗,走线中既不能打孔,也不能出现相互交叉,并且需要用地线包围两端的连线。数据线或者地址线需要保持相同宽度,并采取集中走线方式,中间不能有其他的信号线,走线的拓扑结构需要坚持总长度最短的原则。

4.2维护装置中的软件设计

TCP/IP协议实现是电力系统设备维护装置软件设计的关键。由于其直接编写相对困难,可以利用支持TCP/IP协议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完成,如uClinux系统,其Linux内核由互联网曾、传输层、套接字层和应用层构成,其中互联网层主要将分组发往网络并使其独立传向目标;传输层是用来传输数据,并利用重发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套接字层主要是管理基于IP的UDP和TCP之间端到端的互联;应用层是以MMS为协议,对系统通信进行控制。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衔接,共同保障TCP/IP协议的实现。

5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维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1安全问题

(1)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需要异地实现,允许维修人员直接对系统设备进行修改操作,这为授权用户越权维护和非授权用户非法登陆等提供了机会,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是保障设备远程维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2)维护装置工作环境复杂,容易受到电磁波干扰,在远程维护设计中需要做好抗干扰的措施。例如在装置布局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将整机电路依据功能分成数量众多的电路单元,依据电路流程安排其位置,保障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与方向一致性;以功能电路核心元件为中心进行布局,减少与缩短元器件间的连接与引线;高频工作电路中,相互干扰元件需要分开或者进行屏蔽,保持元器件的平行排列,以利于安装和保持美观等。

5.2责任划分问题

由于电力系统设备众多,其远程维护涉及到众多工作内容,为了提高远程维护质量与效率,维护人员需要明确各自的维护责任与维护权限,依据维护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既可以在设备出现故障后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又有利于在维护不利时追究相关维护人员的责任,使远程维护工作更为规范化和条理化。

5.3管理问题

由于电力系统设备的远程维护为新技术,其发展和应用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而加强远程维护工作的管理是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非常必要,例如远程维护工作的监管制度、日常巡查制度、维修人员的培训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样既可以调动维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使设备维护工作向制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6结语

电力设备篇4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设施;维护技术

前言: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电力企业的规模和容量不断增大,电厂规模容量在扩大的同时,辅助设备的管理成为了电力企业最为关心的要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以四川西昌电力公司的运行维护模型作为依据建立的方式,具有自定义配置的作用和通用的功能,该运维系统为电力行业的电力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借鉴和解决方案。

一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运行的因素分析

电力设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因此,电力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正常的运行。影响日常电力设备安装运行工作过程中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然而从电力设备管理方面来研究设备安装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系列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设备安装运行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会带来电力管理方面的革新。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实施可以准确的分析出几个影响电力设备安装与运行的主要因素。

1.人员施工技术

人员施工技术可以说是影响电力设备安装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意义重大。在以往一些电力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了解所需要更新的设备,加上安装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不明确,缺少严谨的作业态度,最后导致了设备安装与运行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风险,甚至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2方法与环境

方法与环境也是影响电力设备安装运行的重要因素。电力设备安装的前期工作需要做好相关的施工工序和技术,同时要重视工作人员的自身技术与经验。另外,现场的施工环境也是相对重要的,尽可能的避开一些不良环境以及气候对电力设备安装与运行的影响。

3.交叉作业影响

工程交叉作业会直接影响到电力设备的安装与运行。由于不同的专业,对于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土建或者照明等等,因此,电力设备安装运行的过程中,要完全处理好交叉作业给设备安装带来的问题。

4、操作人员的失误

变电工作的一线职工是变电运行的直接参与者。变电运行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同时由于电力设备的分散、繁杂,出现故障和异常的概率很大。在日常变电运行的工作中,操作人员需要重复大量的填表和记录工作,工作内容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形成职工工作态度的消极松懈,从而使得在变电运行工作中对于设备的操作应付了事,不规范操作,极可能引起设备事故,严重影响到了电力工程的安全和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同时,由于操作人员对于操作技术和流程的掌握不过硬,造成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是变电运行中的一大问题。

三、预防措施

1、检查接地。

中性点接地是现在配电变压器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方式,负载不平衡再遇上接地线没有连接好,中性点处会有强大的电流通过,接触点处的电阻超过了极限,接触点很有可能会被烧断,也会使得电器的使用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平常的一些基本检查必不可少,要时常对接地点进行检查,并定期检查并使接地电阻达到使用要求。

2、提高工作人员的预防意识并及时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

在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中,要加强群众对安全的意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加强安全的理念,实现创新管理方案。最重要的是还要把操作人员的变化因素和心理状态纳入到危险点或是隐患的预防工作内。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的相关工作时,要让员工能真正意识到现实中存在的危险性。并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错误率,预防和控制危险点。

3、母线倒闸的预防措施

(1)当备用母线存在故障的时候,为了避免或是为了防止事故的继续发生可以切除母联开关。

(2)当母线进行倒闸的时候,应拉开母联开关的操作电源,把操作过程中的母联开关跳闸的隐患解除,使得带负荷的拉刀闸的安全事故不会发生。

(3)在把将一条母线上的所有元件全部倒换到另一条母线上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操作人员的习惯和操作机构的位置,要按照以下两种倒换次序进行正确的操作:一种是把某一元件的刀闸汇合到一条母线上,而拉开的刀闸必须是另一条母线上的;另外一种则是把全部元器件均合于一条母线上之后,再拉开另一母线的所有刀闸。

4、变压器隐患的预防措施

(1)当几台不同的变压器并列于不同的母线的时候,防止母联开关断开,避免母线不接地的现象,这就要求一条母线至少有一台变压器时中性点接地的。

(2)当变压器的低压部分配有电源时,这时候就要求变压器的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避免的安全隐患是高压侧开关跳闸时变压器成为了中性点绝缘系统。

(3)在必要的时候应当采用降低送端电压、投入电抗器和改变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等措施,减少变压器空载电压升高的情况的发生。

5、将新技术引入到变电运行中

一种新技术例如红外热像仪等,可以进行非接触式的远距离的诊断变电运行中的低、高压电气设备。这与传统的相比较,红外线热像仪更能够对变电运行的设备进行真实的有效的检查。并且红外线热像仪是接收设备发出的红外线,而不是向设备发出红外线热源,不会有任何安全隐患,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连续的运行。

6、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变电运行工作中对于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分为技术素质、意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三方面。其中以技术素质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使其具备设备操作和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其次,要组织模拟训练和丰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管理工作,充实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做到在设备出现一场和故障的时候,第一时间意识到故障的影响和程度。同时,不断组织操作人员进行事故模拟训练,锻炼职工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事故发生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对事故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在完善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强职工对于工作的责任心,树立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激发操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按照规范执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发生。

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的飞速发展,变电运行设备正逐渐变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对于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要遵循经济性和科学性原则,在保证维护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管理和维护费用,不断加强变电站之间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交流,使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音.关于变电运行设备的维护技术的探讨[J].科技论坛,2010.

[2]章德娥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电力设备篇5

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某年1月1日

地点:西南某发电厂

事发:由于主设备接地装置故障,在电厂出线发生污闪的情况下,引发了一起数台主设备损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事故回放

某年1月1日22时50分,电气主控制室电气值班人员发现:3号发变组控制屏后产生弧光,控制台3号主变220千伏侧中性点接地闸刀位置指标器冒烟,外罩冲出,控制室弧形屏所有表计摆动,同时,机组、主变及线路等开关的位置信号消失,控制室窗外3号主变220千伏侧中性点接地闸刀口处弧光很大,随即一声闷响,一股强气流从主控室门冲出,220千伏侧中性点接地闸刀处长时间燃弧。由于事故时中性点位移,电压破坏了开关的控制电源(通过3号主变220千伏侧中性点接地闸刀位置指示器引线电缆),致使设备不能自动切除故障,造成了设备的重大损坏。

原因分析

该厂一条220千伏线路A相瓷瓶串闪路后,由于3号主变220千伏侧中性点接地闸刀接地引下线40毫米×4毫米扁铁设计截面小,又未及时改造,在入地处严惩锈蚀;中性点接地闸刀的操作机构固定连结在此接地引下线上,故障时,在零序电流作用下,瞬间将锈蚀处爆断。根据自动故障录波仪记录,当天发生事故前,曾发生线路闪络自动熄弧现象,爆断很可能在事故前即已发生。当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失败后,经专家分析,稳态下中性点偏移,电压高达29.08千伏,使中性点引下线上部及中性点接地闸刀操作把手、中性点接地闸刀转换接点转轴等支架、铁罩处于同样电压水平下(所幸此间没有进行中性点倒换操作,否则,必然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时,零序电压通过击穿接地闸刀转换接点至控制室电缆的芯线绝缘,导致直流电源总保险熔断,电气控制操作、信号、继电保护等失效,故障不能切除。

应对措施

1.对接地网(线)进行全面开挖检查,将接地截面扩增,按60毫米×5毫米设计,并进行热稳定校验,采取镀锌(或除锈剂)措施,降低接地电阻。定期进行维护、测量检查,特别是沿海等空气腐蚀性大的地区至少每4年进行一次接地网的防腐维护工作。

2.结合近几年国内接地网事故教训,有的电网发生故障,短路电流烧断接地网,原因是设计、施工时地网截面太小或变小,接地网敷设开挖较浅等原因,因此,电力部门务必加强工程质量验收,不仅要检查材质、截面尺寸,更要严格检查焊接质量及周围的回填土等。

电力设备篇6

关键词:高校;能源;节能;管理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供应和有效利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坚持节约和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给节能工作确定了地位,指明了方向。现状情况:高校电费开支在学校办学成本支出中一直占较大比例。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变压器负载控制、管线设置等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节电的方法和措施。

1 高校用电负荷特点

高校用电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学、科研用电,生产基建用电,生活用电;按其负荷类型大致由动力用电(约52%)和照明用电(约48%)两部分构成;按其无功功率消耗大致由变压器(约占35%),感应电动机(约占25%),日光灯镇流器及其它(约占25%)、线路(约占15%)等四部分构成。文章根据本学校用电负荷的调查数据分析:负荷变化幅度大,峰谷较明显。但全年负荷率只有62%左右,显然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变压器的利用率只40%左右。因此,高校用电负荷的显著特点为:负荷率不高;设备利用率低;寒、暑假低谷段特别明显;照明负荷约50%。

2 合理设计,改进供配电设施,降低损耗

2.1 调整用户负荷,使变压器经济运行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主要设备,在变换电压及传递功率的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变压器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损耗又与变压器的技术特性有关,同时又随着负载的变化而产生非线性的变化,变压器的损耗在电网中的线损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轻负荷时占的比例更大。据统计,变压器的损耗在中低压电网中线损约占2%~3%,电网中存在一定数量轻载运行的变压器,所谓”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对降损节能不利,因此,必须根据变压器的有关技术参数,通过合理地选择运行方式,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2 加强无功补偿(就近补偿)

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就地补偿技术主要适用于负荷稳定,不可逆且容量较大的异步电动机补偿(如风机、水泵等),其他各种场合仍主要采用集中补偿技术。

电网中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包括:在变电所母线集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组;在高低压配电线路中分散安装并联电容器组;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和用户车间配电屏安装并联补偿电容器;在单台电动机处安装并联电容器等。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在轻负荷时要避免过补偿,倒送无功造成功率损耗增加,也是不经济的。②功率因数越高,每千乏补偿容量减少损耗的作用将变小,通常情况下,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就是合理补偿。电网中无功补偿设备的合理配置,与电网的供电电压质量关系十分密切。

2.3 降低配电线路损耗

线路是配电线路运行经济运行地重要指标。减少配电线路上地有功损耗可节约相当数量地电能;而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就可提高供配电网的功率因素、减少负荷电流,从而提高电压质量。很多老校区,随着电气负荷的增加,对其配电线路并未适时进行技术改选,从而导致配电线路非经济状态运行,发生了大量线路电能损耗。在设计新校区,改造老校区时,应根据经济电流密度,确定配电导线和电缆的截面,从而有效降低线损。

3 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产品

①选用节能电器元件和灯具。路灯以及公共场合等夜间照明采用的是白炽灯、水银灯,可改用高效光源和节能型灯具,可节约50%电能。电气附件的效率对于节能也很重要,目前电子整流器的质量参差不齐,而节能型整流器的节能效果非常不错。另外,在节电方面,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在国外,国内的一些地方,太阳能光电幕墙、光电屋顶、太阳能路灯已经得到了有效利用,高校也可积极引进太阳能应用这种设备。

②采用变频技术减少电机、空调用电。高校一般都有数量较多的电机,比如食堂、泵房、锅炉房,这些电机大多属于风机、水泵类负荷,可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另外还应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容量的电机,减少轻载和空载运行时间,保证电机的电源电压基本正常等措施。

4 结语

对于安装有两台变压器的高校等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则应根据变压器现有的技术参数,结合实际负载情况,选择合理的变压器运行方式,能够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减少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并联补偿电容器原理简单、使用方便、运行经济、投资省、可以分组投切保证电压合格率和合理的功率因数。总之,高校节电的技术措施不少,应在实际中不断摸索、不断结合高校用电特点逐步推开。同时,因节电技术措施既有行业特点又有行政管理问题,所以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这样,高校节电的技术措施才会有实质性地推广。

电力设备篇7

【关键词】电力电子设备;光伏电站;应用

光伏电站即与电网相连且向电网输送电力的光伏发电系统,其具有资源充足、安全可靠、对资源分布和地域的依赖性弱、能源质量高、建设周期短等优点,但光伏电站的建立对建筑面积、气象环境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其属于绿色能源项目,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光伏电站分析

现阶段大型的光伏电站为达到大规模集中利用太阳能的功能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包括光伏阵列组件、逆流器、逆变器组、滤波器和升压变压器等电力电子结构,目前推广应用的光伏电站主要为太阳能光伏电站,其在光照的作用下,自身的太阳电池组件会生成相应的电动势,而且在其串并联构成形式的作用下可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进而保证方阵电压满足系统输入电压标准,在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的作用下,收集的光能将有效的转换成电能并得到贮存,逆变器的性能决定其可转化成交流电并电网相连,实现电网供电。现阶段光伏电站的应用范围正快速的扩大,但在光伏阵列组合峰值、逆变器组合、热斑效应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在光伏电站的基础上进行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需要结合光伏阵列、逆变器等具体组合方式和并网拓扑数据等进行。光伏电站在并网特征方面表现出谐波、电压异常响应、低电压穿越能力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导致光伏电站在电网电压、谐波、频率等方面难以满足电网的实际要求,所以需要利用相关的电力电子设备对其产生的电能质量进行改善。

2电力电子设备在光伏电站的应用分析

2.1自动发电控制器和自动电压在光伏电站的应用

光伏电站结合调度的实际要求,将逆变器在单独运行或成组控制的逆变器上运行,利用其对调度提出的总有功进行全面的接收,并在此基础上将负荷在运行的逆变器之间实现有效分配,具体的分配方式即计算总有功与单独运行逆变器所具有的功率的差额,将其视为成组控制的逆变器间可有效分配的总有功,而光伏电站中分配到某逆变器的有功功率可以通过成组通知逆变器有功×(该台逆变器在当前光照条件下最大处理/所有逆变器当前光照条件下的最大出力之和)进行计算。计算,其中Ut代表母线电压目标值,Um代表母线电压的实测值;Qm代表母线无功实测值;X代表系统阻抗,系统阻抗可通过系统运行时外部的输入确定。可以发现将自动发电控制器和自动电压控制器应用于光伏电站中,可以使光伏电站的逆变器和无功补偿设备以计划的策略实现自我条件和通知,而且可以动态的结合调度命令的变化,对调节精度准确的把握。使光伏电站自身对有功处理和无功调节等方面的管控能力缺陷得到提升。现阶段此项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在宁夏的部分光伏电站中已经落实,而且效果较理想,可有效的提升光伏电网并网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推广应用。

2.2快速响应磁控电抗器在光伏电站的应用

磁控电抗器由于自身在输出谐波、结构、可靠性、造价、占地面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可结合传输功率的变化自动实现对自身容量进行调节的功能,所以将其应用于光伏电站中对提升光伏电站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此电力电子设备将自耦直流励磁技术和极限饱和技术有效的结合,在附加直流励磁的作用下使铁心磁化,然后是励磁系统晶闸管触发角度以及铁心磁饱和程度等发生变化,使其输出无功容量的具体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此电力电子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其相应时间通常和其抽头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而且其容量和相应的速度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所以要有效的提升其响应的速度,通常可以增加控制绕组抽头比例或增加直流励磁绕组的数量,在LC谐振的作用下也可以达到增加其响应速度的效果。另外,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该电力电子设备的响应时间与外加励磁电流大小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所以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造价、场地面积等对提升响应速度的方法进行具体的选择。将该电力电子设备应用于光伏电站中,可以使光伏电站的电能指标得到优化,满足相关指标的设定标准,而且响应的时间可以提升到30毫秒以内,相比其他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其响应时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也应结合光伏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推广应用。

2.3无功补偿装置在光伏电站中的应用

无功补偿装置(SVG)将自换相电力半导体桥式变流技术、三电平变压器并联多重化技术、功率单元串联链式多重化技术、脉宽调制技术、全数字控制等先进技术等有机结合,所以其在响应速度、抑制电压闪变能力、谐波含量、占地面积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官府电站中,可以有效的推动光伏电站并网的实现,在光伏电站应用无功补偿装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自身谐波含量以及分布,在确定具体发生的电压谐波总畸变率的前提下确定补偿方案;然后结合系统中线性负荷和非线性负荷分别占总负荷的比例,对补偿方案进行补充,当确定系统中感性负荷的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则可以判定系统的无功需求较多,进而应有意识的增加补偿容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具体表现出的负荷变化、三相平衡性等对补偿方案进行优化。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光伏电站作为电力系统发电环节的重要形式,将电力电子设备合理的应用于光伏电站对优化光伏电站有源滤波、无功补偿等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需要结合光伏电站的实际特点进行,应在逐渐深化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建国,乔树通,郜登科.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3):2-6+18.

[2]赵争鸣,雷一,贺凡波,鲁宗相,田琦.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2):101-107.

电力设备篇8

【关键词】电力通信设备;电源新技术;应用

引言

伴随着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通信设备中电源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电源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源集中组网的监控、免维护蓄电池研究开发与推广、整流器中电子新技术运用、供电方式向分散供电发展,这些成果对通信电源的稳定性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1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的使用现状

就目前而言,集中供电是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最普遍的电源供电方式。集中供电主要指的是将各种电源设备集中安装于一个通信电源室之中,运用集中式的电池向所有通信设备供电,其主要运用普通的铅酸蓄电池与可控硅相控整流器作为基础,由于此种供电方式相对较为笨重并且设备的体积相对较大,酸雾污染与噪音污染也较大,因此其运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岩土环境情况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另外,此种供电方式的可靠性相对较差,安装、运行与维修的成本相对较高,直流输电消耗电能较大,还要与其他设备隔离。自从1980年以来,维护蓄电池与开关整流器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展,分散式供电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成为电力通信设备中点源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分散式供电方式而言,集中供电依旧是主要的供电方式,由于此种供电方式能在通信设备的机房中进行有效设置,并根据其作用机制与原理进行综合摆放和设计。分散式的供电模式和原有供电方式两者相比较,具备自动化控制程度相对较高、扩充容量相对方便、运行质量相对较高、投资相对较低等等显著的优点,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源的供电可靠性相对较差、蓄电池的数量相对较多、成本相对较高等等。

2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新要求

2.1 高频率

我国通信设备的容量不断增加,电源系统负荷也不断扩大。所以,从节能方面考虑,应该不断提高电源设备的运行效率。节能主要措施时运用高效率的通信电源设备,我国传统通信设备大多数运用相控型的整流器,此种电源效率较低,变压器损耗相对较大。但是,高频开关电源效率较高,通常可以达到90%以上,所以运用高频开关电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

2.2 小型化

我国电力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集成电力日益向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不断满足通信设备运用方面的需要,电源设备也应该向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另外,航空航天系统中各种通信装置与移动通信装置等也应不断向着小体积、轻质量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得电源装置的体积不断减小、质量不断提高,各种开关电源、集成稳压器等等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

2.3 稳定性

为了保证各种电力通信设备能够安全运行,首先应该保证电源设备具有稳定电压,并且保证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小于使用频率设计值,同时要求在电源的电压大于设计水平值时,能进行自我恢复与自我控制。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如果电源电压过低,会导致电力通信设备难以正常运行;如果电源电压过高,会导致电力通信设备内部电子元件损坏。

2.4 可靠性

为了保证电力通信系统正常运行,不仅应该提高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还应该不断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这就要求通信设备电源不能发生1ms以上的间断。

3 电力通信设备电源新技术

3.1 电源集中组网监控

在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监控的范围中,运用集中化、自动化与先进化的管理与维护手段,实现通信电源与通信设备的有效管理。进行集中监控主要目的是遥测、遥信与遥控电源和其他的有关设备;对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并且进行准确的处理与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必要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从而不断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3.2 防雷网络

雷电现象会使得有些缺乏保护的设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为严重的损坏,并产生瞬间高压的问题,从而对通信设备和用电设备安全运行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较为常见的雷击类型是直击雷与感应雷。感应雷指的是雷云对滴放电与雷云之间放电的过程,并且在周围的用电设备或者是电缆等等导体之中形成相对较大的感应电压,从而危害通信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直击雷会导致电缆与导线在短时间中承受较大的雷电流,并且在电源设备与线路装置上产生非常高的电压,这种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产生较大的雷击危害。由于雷击危害每年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因此电力通信设备中电源的防雷网络建设问题日益成为电力通信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

3.3 功率因数校正

一般情况下,开关整流器内部选择两级变换模式,也就是先使用DC-AC整流滤波电路将交流输入转变为直流,再使用DC-DC环节将其转变成与之对应的直流电。由于之前的整流滤波电路是储能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组合中的一种,因此从电网的侧方面而言,开关整流器是一个容性负载,其会造成电网供电过程有明显畸变,而非单纯的基波频率正弦波,就会产生谐波过热、污染、噪音与误动作等等问题,较为严重时还会烧毁有关设备。另外,增加中线电流会提高变压器与配电系统损耗,甚至还会影响电力通信设备的有效运行。

3.4 开关器件

整流器在电力通信电源设备中是技术含量最高、更新速度最快的部分,其可靠性对于电力通信系统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开关整流器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开关器件,成为开关整流器核心部分。现在多采用MOSFET和IGBT等新一代开关器件,前者工作频率可达几百千赫,甚至上兆赫,后在采用软开关技术后,也可达上百千赫。为整流器的高频化和高功率密度奠定了基础。开关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DC-DC变换器,DC-DC功率变换技术一直是全世界电力电子学科和行业研究的焦点,近30年来,DC-DC变换技术经过了一个由硬及软的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设备中的电源是电力通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运用现代化的操作和维护措施时,应选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提高电力通信设备电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强化设备运行监控,使其能够为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影,谢驰.基于并行扩频技术降低电力通信电源的电磁干扰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05).

[2]常玉凤.电力系统通信电源的维护与管理[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电力设备篇9

关键词: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电力系统;短路电流

1电力系统电力设备检修的意义

电气设备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在电气设备良好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供电的可靠性,因此,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对电气设备的检修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保证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良好状态的必要措施。如果没有电力系统的支持,一切用电设备就无法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检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结合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对电气设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长,更安全、可靠,同时,也可避免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减少设备的故障发生,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电力系统电气设备中存在的故障

电气设备故障有很多种,造成电气故障的原因也有很多种,且不同的原因可能引发相同的故障。以下分析2种疑难故障:①电气设备正常、热继电器动作频繁或电气设备烧毁、热继电器不动作。引发上述故障的原因包括热继电器上可调整的固定支钉松动;设备通过了巨大的短路电流;设备磨损严重、生锈或大量灰尘堆积等;零件损坏。②热继电器动作时快时慢。其原因包括内部结构中有部件松动、双金属片弯折、外接螺旋钉没有拧紧。

3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的思路和方法

3.1电气设备检修的思路

总体而言,电气设备检修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以统一检修思路,应融合所学的知识开展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该工作的意义。在检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合理分类需检修的电气设备,然后逐一检修同一类的电气设备,并完善检修体系,加强对设备的运行巡查,做好巡查的记录。此外,应严格要求检查人员,认真做好检查管理工作,完善各级检查管理机构组织,建立设备检查网络,定期汇报检查信息,规范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做到奖罚分明。只有具有合理的思路,才能开展完善的检查和管理。良好的思路能帮助电力系统的检修工作人员作出清晰的判断,从而使电力系统更好地服务社会。

3.2电气设备的检修方法

如果检修思路是前提,则检修方法就是关键。应在检修电气设备前对需检修的设备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故障机器的状况,并对异常电气设备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利用查询法对出现异常状况的电气设备或需维修的设备进行信息记录和合理分析。比如,可对失灵、异常的电气设备,或因人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设备异常等进行初步调查;如果设备外表有损坏、烧坏等情况,且能闻到烧焦的气味或存在难闻的异味,则可开展外部检查;如果绝缘有坏损、绝缘漆、胶因过热而脱落等,则应查看电气设备熔断装置的状态,是否出现黑色烧融的痕迹或烧断现象,还可检查连接线路是否牢固,是否有短路现象。在分析故障部位时,因电气系统包含的电气设备较多,所以,应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原理逐一解决问题。电气设备主要分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两个不同的部分。主电路简单、直观,可在短时间内找到;控制电路往往由多个控制单元和控制结构组成,且包含多个继电器,因此,在维修控制电路时需要格外小心,应熟悉电路的运行原理和连接规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故障。实验检测环节是指对需检修的电气设备线路进行实验性检测,可利用电路之间的连接关系对电路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果在检查中电路能正常运作,则说明电路没有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则要对控制电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等进行逐一检查。此外,还要总结检查经验,学习经验丰富的检查人员的操作方法。在利用专业仪器监测时,可利用万用表检测电气设备的电压和电阻、利用绝缘性导线检查短路的位置等。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检查电阻时应断电,且不能只以测量值作为判断故障的依据,应再采用电压测量法等使结果更为准确,但这样做危险性越高,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一般情况下,不常利用短接法测量电气设备,采用该方法时只需用电笔和导线即可完成,但对于电阻和线圈等设备而言,无法采用短接法。

4结束语

电气设备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在检修过程中要做好系统分析并制订检修方法。电气设备检修可能会存在危险性,比如工作人员触电等。此外,如果检修不当,还可能造成电气系统的二次故障或扩大故障范围。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本文中提出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电气设备故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修方法,从而达到高效率、高准确性、高安全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薛盛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检修探讨[J].广东科技,2012,11(21):105-106.

[2]钟春华.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的思路和方法[J].电子制作,2013(19):234.

电力设备篇10

【关键词】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在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中,我国的用电负荷呈现强劲的增加势头。然而,受我国相对滞后的电源建设影响,电力供应呈现出突出的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矛盾。为使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得以最大限度满足,也为了使电网得以安全稳定运行。在面对存在着比较大缺陷的计划检修计划,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改进,从计划转变为状态检修,从而有效的节省相关检修费用,来降低检查维修的成本。同时还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从多个方面来详细的介绍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并且还探索其目前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1 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于目前而言,进行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前提是对相关设备进行状态分析与评判,即有效的确定相关电气设备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事故发生,发生故障的变化率的具体数值,故障能够发展的时期时间的长短,还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相关故障的发展趋势等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的检测和分析,这些技术包含状态检测技术、状态评估技术以及状态预测技术等等。

1.1 状态检测

对于电力电气设备诊断而言,对设备进行状态检测是其诊断的重要目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故障模式,来使用合适的方法与装置进行设备状态的测量和检查,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来防止各种干扰的信息,从中选取中能够有效的反映出状态特征的信息,这是一项比较先进的信息检测处理技术。

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检测运行中设备的健康与否,从而及时的检测出已经存在的或者即将出现的漏洞与缺陷,进而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设备检修的相关时间,降低其对设备的损坏。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运行电压下面的测量特征量要比预防性的试验所加电压下的离线试验同一特征的参数的正确度高,因此能够更加真是的反映出电力电气设备运行的相关状态。进而也极大的推动了状态预测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对于电力电气系统的状态检测而言,其对象主要针对电厂和电力系统方面的重要电力设备,例如变压器、发电机以及电缆和断路器等相关的电气机械。通常来说可以将电力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分为三个重要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特征的提取;状态的评估或者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分类。

1.2 状态预测

通常使用的预测方式有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模糊预测法以及灰色预测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

1.3 状态评估

由于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是通过一种设备的状态为前提,进而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提前预测的方法,因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可用度则成为其最大目标,而这种维修方式是是建立设备现行状态的前提下,是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对设备的现行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之后再给予确定。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电力电气设备的现行状态评估是其有效的展开状态维修的重要基础。

2 电力电气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概况

同电力电气状态检修有着密切关系,能够直接的提高状态检修工作的相关质量理论和技术,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1 设备寿命的管理和预测技术

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其电力基础设施在上世界六十年代到七十年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补充。因此绝大多数的电力主设备的目前服务时间为二十五年到三十年。因此设备进入老化阶段的份额越来越多,在这种前提下,需要电力公司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努力的延长机组的寿命,从而保证其经济效益。电力电气状态维修技术的采用,能够科学有效的安排检修的时间,进而提高设备的相关利用率。

2.2 电力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技术

之前所使用的传统的电力电气设备可靠性评估都是在威布尔浴盆曲线法来提出的,是由于可靠性特征曲线比较像浴盆,从而得名。然而这种方法仅仅适合于对一些具有支配性损耗故障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并且低精确度。而可靠性预测理论则采用了多元统计的方法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2.3 信息管理和决策技术

最近三十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管理决策,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而状态检修,则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检修体制,有效的联系了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下图一是状态检修的一个比较简化的决策流程。世界上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统。例如荷兰IVO输电服务公司,则结合具体实际应用情况,开发除了电气电气检修管理系统——Sofia,这个系统的开发是建立在对一座变电站进行长期维护和检修的基础上,从电力电气设备的周期费用为出发点,采取设备劣化模型的数学形式来对设备即将面临的状态进行预测的检修管理系统。Sofia系统是在有效的参考预算以及相关设备状态的前提下,来合理的挑选检修费用,同时减少设备的总费用。

而荷兰的一些技术大学则在充分的考虑到市场情况以及技术条件的前提下,研发了一种能够包含电力电气状态维修在内的多种策略均衡应用的MAINMAN检修管理系统,这项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合理的引进了相关诊断专家系统,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水平。美国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融合工人以及供货商管理层方面的功能,从而有效的降低中间环节的瘦型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美国的WEISWEILLER的电厂维修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该电厂的工作任务流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为电力系统顺利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的有效手段,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是一项复杂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在对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维修的水平和技术,也为了降低维修的风险和成本,同时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电力电气状态维修技术进行全面明确的分析和处理。因此,相关人员要在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对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各项技术进行完善和健全,从而使相关人员的安全得以保障,使电力系统得以稳定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