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7 17:13:27

电力科学研究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校企联合实验室;电力气象;建设实践

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以及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1-2]。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效率不断提高,开发成本持续降低,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3-4]。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与气象条件密切关联,因此,新能源行业对精细化气象预报、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等电力气象领域涉及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需求强烈,也需要大批能够在电力气象基础理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高层次电力气象专门人才[5-6]。

1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背景

伴随着国家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面临诸多问题、考验和挑战,尤其是科技研发能力不强,专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7-8]。例如,新能源开发领域所需的中尺度天气数值模式和风电场风功率精细化预报系统研发以及大型风电场气候效应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我国新能源开发领域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仅少量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气象专业知识背景,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也较少接受系统性的气象知识学习和培训,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依赖气象院校在气象相关专业中增设电力气象培养方向,且须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新能源开发企业对电力气象人才在业务能力方面的需求,从而为培养大量具备扎实气象理论基础、良好创新精神和较强研发能力的电力气象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新能源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通过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一途径开展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环节[9-12]。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之间的校企合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双方共建成立了电力气象创新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并通过联合实验室开展新能源电力气象领域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自2016年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已有效运行近4年,在组织运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

2校企联合实验室合作优势与特色

2.1企业优势与特色。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子公司,拥有工程建设服务平台、海上风电专业化建设平台和风电产业创新中心。公司业务涵盖火电、风电、光伏、海上风电项目工程建设与开发以及高端技术服务等。公司牵头与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内的多家知名国内研究机构、高校和公司共同成立了电力气象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气象技术体系,开发了集风资源区划与评估、气象精细化预报、风电场智能控制与优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御风系统”,是我国新能源行业中电力气象技术领域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代表性企业。2.2学校优势与特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为中国气象局直属高校,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一所以大气科学和信息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理工大学。学校大气科学始建于1951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入选四川省一流学科和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支撑学科的大气科学本科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和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设专业,现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科普基地2个。经过近70年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和气象科技研发中心之一。学校在学科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与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互补性强、契合度高,双方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3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实践

3.1联合实验室目标定位。根据校企双方对联合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主要具备如下功能:(1)联合开展电力气象技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超短期和短期精细化天气预报技术、短期气候预测技术、风电场微尺度计算流体力学模型、中尺度数值模式嵌套技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误差订正和概率预报校准技术以及电力气象大数据融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资助方式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为联合创新实验室出资设立基础研究类课题,该类课题主要用于资助具有理论创新性和技术前瞻性的研究方向,该类研究对经费需求相对较低;第二类为突出解决电力气象中的瓶颈问题而设置的重大研究课题,该类课题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经联合实验室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审批立项,由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经费支持;第三类为双方联合申请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由双方协商确定,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部分配套经费。(2)联合开展电力气象学术和技术研讨。联合实验室设置创新论坛作为新能源电力气象领域学术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双方共同负责创新论坛的组织和召集工作,共同制定论坛主要议题,并根据议题邀请双方专家以及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参与,所需场地、经费和设施由双方共同提供。(3)联合开展电力气象人才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双方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共同建立“电力气象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新能源电力气象人才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面向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进行新能源电力气象领域的课程和知识培训,由公司提供场地等软硬件设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负责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教材选定;另一方面,学校以基地为依托,聘任公司中的优秀专家担任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同时,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科研实践和学术进修。3.2联合实验室运行机制。联合实验室设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联合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科研项目组织和申报、学术活动、研究生选拔和培养、人员培训以及日常运行管理。电力气象创新联合实验室管理架构见图1。具体运行机制包括:(1)实验室日常运行与管理。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下设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审核联合实验室的日常运作,包括人员安排、工作流程制定及建设效果评定,具体事项由双方指派专人负责。实验室运行经费由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包括实验室成员开展项目评审、学术和技术交流以及管理工作方面的日常开销,以确保联合实验室的正常运转。(2)科研项目运行与管理。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下设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学术与技术委员会由包括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在新能源、气象以及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由学术与技术委员会负责相关科研项目的拟定、评审和运行监督,以及学术交流的计划、管理和执行。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推动工作进行,并定期向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进展和成果。(3)人才培养与培训项目的运行与管理。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下设人才培养与培训委员会。人才培养与培训委员会负责制定大气科学类专业电力气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任课教师的选拔、授课内容的审核,以及电力气象从业人员气象知识培训班培训方案、课程体系的拟定、运行监督。实验室人才培养与培训委员会还将参与电力气象行业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工作。3.3联合实验室平台建设。根据校企双方对实验室的目标定位,双方共同为实验室提供固定研究场所,并双方共同出资用于实验室建设。经过数年建设,实验室已拥有研究用房300m2,包括办公室、学术会议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值模拟中心、天气预报与实习台和研究生工作室等。在设备配置方面,依据专业结构、专业实践、研究创新等不同层次要求,陆续购置了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卫星遥感资料广播应用系统、大气转盘实验装置、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热风式大气湍流模拟装置、微脉冲激光雷达、双偏振激光雷达和三维超声风速仪等仪器设备,可满足300人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或专业学习,基本达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对硬件条件的要求。3.4联合实验室运行成效。联合实验室运行近4年来,每年有近百名本科生利用联合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获得“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兰景杯”全国高校气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部级学科竞赛奖项近10项;获得“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竞赛奖20余项,十余名研究生依托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多名学生被国内外知名新能源企业录用。联合实验室每年还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或新能源企业管理者就电力气象科技动态举办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学术动态和行业发展有清晰、直观的认识,达到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联合实验室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举办了数期气象专业知识培训班,同时已有相当数量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员工考取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学历提升并开展电力气象研究。此外,双方在电力气象科技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基于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开展的中国北方大基地风电建设与气候交互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已在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投入业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2

《电力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分析,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逆向思维教学法是从果导因的逆向分析法。在逆向思维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创建了“理论——实践——工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模块,整个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训与实践、工程设计三大部分进行了一体化的组织设计,各个模块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二、加强课程建设,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开课前,熟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先修课“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变频调速技术”的安排,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例如“自关断器件”一章节,电子技术基础中已讲过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功率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应重点讲述其与小功率管的不同之处。对于晶闸管直流电动系统部分,重点应在整流、有源逆变两种状态下,电流连续、断续时的电动机特性,而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内容则需放到后续课程“变频调速技术”中。

2.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之一是能以小信号输入控制很大的输出,这就使电力电子设备成为强弱电之间的接口的基础。讲解器件原理及特性,目的是为了应用器件组成电路,故应掌握器件外部特性、极限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的内容应以电路为主,学习各类电力半导体器件所构造各种功率变换电路时,学生应掌握功率变换主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波形,不同负载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3.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的动向,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无电网污染、无电磁干扰、节能省电等绿色指标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由于很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为简化设计而出现的集功率开关、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控制电路为一体的智能功率集成模块受到欢迎,厚膜集成模块、积木式的功能模块,灵活机动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相互组合成较大的系统,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主动吸收最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这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学术期刊,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特色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包含实践的课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讲”“练”。多年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逐章逐节不厌烦地讲授,讲得过多、过细,以求“当堂弄懂”“课上解决”。这样只是传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实现教学现代化是加大授课信息量,节约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又要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并精选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去自学,写报告,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同时,结合学生看到的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现象,让学生设计主电路,画出波形图。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精选最基本的也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例如选择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实验项目,介绍典型的开关电源的线路,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性能,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增强了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由于电力电子电路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特点,要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认真、规范,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避免事故发生。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名称及预习要求进行预习,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注意考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性提出线路连接和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答,防止学生机械接线,使实验走过场。注意介绍新仪表、新仪器的使用,例如数字式示波器的使用,这样学生会直接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方便。

计算机仿真是使用计算机对已经存在或正在设计的对象的模型进行研究,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软件,将电子仿真设计软件PSPICE和科学计算软件MATLAB等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按研究的侧重面或实际需要对实际对象进行简化提炼,而不是原型的复现,这样有利于抓住其本质或主要矛盾,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结束前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可将电力电子技术及其他先修课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中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面地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

五、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学术性和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很广。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实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探索和实践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全方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3

水库建成之后,随着泥沙淤积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会淤积到坝前。为了排泄坝前淤泥及维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往往需要设置底孔。在底孔关闭期间,门前会有泥沙淤积[1]。淤积在门前的泥沙不仅增加了对闸门的水平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对闸门的附着力(粘结力),导致闸门启门力增大。由于启门力是选择闸门启闭机容量的重要依据,所以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门力的影响是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闸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如何确定启门力,目前还几乎没有方法可循。工程设计中常常是在确定了清水启门力之后,然后考虑到门前泥沙淤积,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作为有泥沙淤积时的启门力,但该系数确定往往凭经验而定,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文献[2]针对三门峡水库具体情况,曾给出一个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经验公式,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解决该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模型试验。但由于模型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今未解决,如门前淤泥相似等,所以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工作还未见诸报道,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而工程设计又迫切需要模型试验研究人员提供有泥沙淤积时闸门启门力,因而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对门前淤泥相似准则及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2门前淤泥相似准则

粘性细颗粒淤泥,随着其固结程度,含水量不同,其所处的物理状态也不同。当淤泥未固结,含水量较多时,属于宾汉体泥浆。随着淤泥固结,含水量变小,其力学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具有泥浆性质,而属于土力学所研究的范围。淹没在水下的坝前粘性细颗粒新鲜淤积物多数情况下为宾汉体泥浆。文献[3]认为,如果淤泥的干容重在810kg/m3~1080kg/m3左右,那么就属于泥浆。表1统计了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实测的坝前淤泥干容重[4]。可见,这些水库坝前淤泥大部分为泥浆。

对于处在静止状态下的泥浆,作用的外力同时有重力、粘结力及压力,而粘结力起主导作用。由于影响粘结力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以用理论关系式表达,但粘结力与切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5]

τ=Ptgφ+C

(1)

式中:τ为泥浆切应力;P为压强;为泥沙内摩擦角;C为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表1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坝前淤泥干容重统计

--------------------------------------------------------------------------------

坝前淤泥

工程名称

--------------------------------------------------------------------------------

中值粒径/mm

干容重/(kg/m3)

--------------------------------------------------------------------------------

刘家峡

0.020

900~1000

盐锅峡

0.0435~0.325

1030~1460

青铜峡

0.00607~0.094

1390

龚嘴

0.03~0.04

800~1000

丹江口

0.01~0.039

600~800

--------------------------------------------------------------------------------

泥浆的内摩擦角主要与相对干容重γ′/γs有关(其中γ′为泥浆干容重,γs为沙粒容重).根据γ′/γs可计算出泥浆的内摩擦角[6,7]。通过调整模型泥浆稠度,改变其干容重,可以使模型与原型泥浆内摩擦角相同[8]。如果模型与原型泥浆内摩擦角相同,则由式(1)可推导出如下相似关系

λτ=λP

(2)

λC=λτ

(3)

式(2)、式(3)表明,在泥浆内摩擦角相同情况下,若泥浆切应力比尺能够满足相似要求,就能保证泥浆粘结力和压力相似。

为了导出泥浆切应力相似比尺关系式,列出泥浆静态平衡方程式如下[9]

(4)

式中:p、τ分别为法向应力(压强)和切应力,其下标第1个坐标表示应力分量所垂直的面,第2个坐标表示应力的方向,且有τxy=τyx,τxz=τzx,τyz=τzy;ρ为泥浆密度;X、Y、Z分别为单位质量力在x、y、z方向的分量,当质量力仅是重力时,则X=Y=0,Z=-g.

若模型与原型泥浆相似,则模型与原型对应的物理量必成同一比例,即

(pxx)p/(pxx)m=(pyy)p/(pyy)m=(pzz)p/(pzz)m=λp

(τxy)p(τxy)m=(τxz)p/(τxz)m=(τyz)p/(τyz)m=λτ

xp/xm=yp/ym=zp/zm=λL

ρp/ρm=λρ;gp/gm=λg

式中:脚标p表示原型;m表示模型。

将上述比例常数代入式(4)中,进行相似变换,得到

λp=λγm/λL

(5)

λτ=λγm/λL

(6)

式中:λp为泥浆压强比尺;λτ为泥浆切应力比尺;λγm=λρλg为泥浆容重比尺;λi为几何比尺。

宾汉体泥浆的切应力方程为

τ=τb+ηdv/dn

(7)

式中:τ为切应力;τb为极限剪应力;η为刚度系数;dv/dn为流速梯度。τb、η可通过流变试验确定。对于静态泥浆dv=0,则有

τ=τb

(8)

λτ=λτb

(9)

将式(9)代入式(6)中,得

λτb=λγm/λL

(10)

满足式(10)就能保证泥浆粘结力和重力同时相似,而泥浆压力相似是粘结力和重力相似的必然结果。由式(5)可确定浆泥压强或压力比尺。

文献[8]在模拟坝前粘性淤积物局部冲刷漏斗时,正是按式(10)相似条件配制模型泥浆,并使模型与原型泥沙内摩擦角相同,进行冲刷漏斗试验,得到的试验成果较为合理。这表明若模型泥浆配制满足上述相似条件,就能保证模型与原型泥浆作用力相似。

3模拟试验方法

满足式(10)相似条件的模型泥浆有多种选择。在几何比尺λL已定的情况下,影响模型泥浆选择的因素有极限剪应力τb和泥浆容重γm.而影响τb大小的因素又有泥浆浓度、细颗粒含量及絮凝结构等。可见,τb和γm又相互影响。所以实际配制泥浆时需要反复调整泥浆体浓度和细颗粒含量,测定τb和γm值,使其比尺组合符合式(10)要求,并使模型与原型泥沙内摩擦角相同。

关于原型淤泥极限剪应力τb、浆体容重γm和内摩擦角的确定,由于在水库设计阶段无法实测淤泥参数,主要是根据坝前淤积物颗粒级配,参照类似工程实测资料并进行一些分析计算,首先确定坝前淤泥干容重γ′,然后根据原型淤泥颗粒级配及干容重,选择合适的公式通过计算得到τb和φ,或选择相同性质的天然沙样在试验室试配少量试样实际测定τb和φ。泥浆容重γm则根据下式计算

γm=γ+γ′(γs-γ)/γs

(11)

式中:γ为水容重。

将配制好的泥浆按门前设计淤积高程充填到模型中,再在其上部注清水至设计库水位,然后就可以利用闸门启闭装置进行启门力试验。在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启门力的最大值通常发生在开始启门的瞬间。另外需要指出,由于泥浆的极限剪应力τb与其配制时间的长短有关,所以配制好的泥浆应及时充填到模型中进行试验。否则τb将发生变化,泥浆的相似性将遭到破坏。

模型上的闸门行走支承及止水型式等很难做到与原型相似,因而作用在行走支承及止水处的模型摩阻力与原型摩阻力是不相似的。为了消除摩阻力不相似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模型相同边界条件下,分别测定清水启门力和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并令

k=Fsm/Fwm

(12)

式中:Fsm为有泥沙淤积时模型启门力;Fwm为清水模型启门力,k为比例系数,大于1.

由动力相似原理知,模型的k值等于原型的k值。一旦通过模型试验确定出k值后,就可以在已知清水原型启门力Fwp情况下,得出有泥沙淤积时原型启门力Fsp,即

Fsp=kFwp

(13)

关于清水原型启门力,既可以用启门力公式计算,也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通过试验确定。清水启门力的模型试验,可参见有关文献[10、11]。

4结语

本文在推导门前淤泥相似条件时,其前提条件是设淤泥为宾汉体泥浆。大多数水库坝前淤泥一般较细且未固结,可当作宾汉体泥浆。如果淤泥已固结或为散粒体粗沙,那么就属于土力学研究范围,不能应用该文所给出的淤泥相似条件进行模拟。

参考文献:

[1]XuGuobin,BaiShilu.Modelingstudyonsedimentationconfigurationinfrontofthedamandinthepressureconduitofbottomoutletsbyflumeexperi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1997,12(3).

[2]夏毓常。关于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闭力影响的估算方法[J]。人民黄河。1980,(3).

[3]沙玉清。泥沙运动学引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4]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电站泥沙问题总结汇编[M]。1988.

[5]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金腊华,石秀清。试论模型沙水下休止角[J]。泥沙研究,1990,(3).

[7]王延贵,等。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相似分析[J]。泥沙研究,1992,(3).

[8]徐国宾,白世录。坝前粘性淤积物局部冲刷漏斗模拟相似性研究[J]。水利学报,1997,(11).

[9]希辛柯РИ。泥浆水力学[M]。袁恩熙,陈家琅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57.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MATLAB;Simulink;建模

一、项目研究的现状

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1],这些课程理论知识抽象深奥,工作原理推导繁琐,并且涉及的电路图复杂,波形分析、电路解析和计算推导较多。使用传统的板书、挂图、PPT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想要把基本原理讲清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讲授课时一再被压缩,而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却有增无减,教师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因此学生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教学效率偏低,迫切需要借助于直观、生动、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系统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仿真以其成本低、高效、形象生动、受硬件约束小等优势已经成为了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仿真软件的种类繁多,MATLAB软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许多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都有应用。1998年加拿大魁北克电力公司的专家们率先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电力系统分析模块(PowerSystemBlock),凭借其强大的科学计算能力,简便绘图能力,可视化的仿真环境,使其成为电力分析领域最有效工具。

二、MATLAB在电气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要是研究系统的组成及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动态分析及相关的性能指标;各种类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及相关设计[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MATLAB在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采用LTI对象来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的特点有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模型、状态方程模型三种。该方法的缺点是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函数,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存在很大的困难。(2)采用Simulink环境,通过鼠标建立模型,系统结构使用方框图绘制,可通过示波器直观地观察到各变量的变化过程。其优点是设计方便,通过鼠标拖拽模块来搭建电路模型代替编程;分析简单,使用者不需要考虑系统模块内部结构,只要考虑系统中各模块的输入输出;仿真准确,通过人机交互智能化地建立各环节的相关方程,在要求精度下以快速地进行电路仿真,结果准确。学生对Simulink建模更感兴趣,下面为利用Simulink模型创建一个使用PID控制器控制三阶系统,并查看其输出响应的实例(如图1)。该系统建模主要调取Sources库中的阶跃Step信号作为输入信号;调取MathOperations库中的Gain模块、Add模块;调取Continuous库中的Derivative模块、Inte-grator模块构成PID控制器;调取Continuous库中三个TransferFcn构成三阶系统,最后调取Sinks库中的Scope示波器模块显示最终的输出响应信号。2.MATLAB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利用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组成各种电力变换电路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3]。下面以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例(如图2),其工作原理是:当电源输入为u2正半周期时,VT1、VT4在控制角α处通过加触发信号导通,输出电压ud=u2,而负载中的电流由于有电感的存在不能突变;当电源输入为u2负半周期时,VT2、VT3在控制角π+α处通过加触发信号导通,输出电压ud=u2,负载电流任然不能突变。采用Simulink建模如下图3,调取SimPowerSystems库的powergui模块;调取ElectricalSources库中的ACVoltageSource作为交流电源;调取4个PowerElectronics库中的Thyristor作为晶闸管器件VT1、VT2、VT3、VT4;调取Elements库中的SeriesRLCBranch模块作为负载RL;调取Sources库中的2个PulseGenerator模块作为触发脉冲;调取SingleRouting库中的2个Selector模块作为选择晶闸管输出的电压信号输出的示波器;最后调取Sinks库中的Scope示波器模块显示各信号。3.MATLAB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低压电器及电气控制电路。下面以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的建模与仿真为例(如图4)。建模过程类似上例,此处略。

三、教学效果评价

本项目研究将MATLAB仿真技术引入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使抽象难懂的知识“活”起来,有效降低理解难度,较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将MATLAB仿真技术引入到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有效缓解实验设备缺乏和使用紧张的压力,规避了由于学生误操作而引起设备毁坏以至于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等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实验设备维护和维修的费用,节省购买实验耗材的开支。从学生培养角度来看,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MATLAB仿真技术,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在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领域较为前沿的技术,使学生逐步提高利用科学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技能竞赛及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奠定科研基础,在就业中增加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苏良昱,赵忠彪.MATLAB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11-12.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5

《电力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分析,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逆向思维教学法是从果导因的逆向分析法。在逆向思维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创建了“理论——实践——工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模块,整个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训与实践、工程设计三大部分进行了一体化的组织设计,各个模块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二、加强课程建设,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开课前,熟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先修课“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变频调速技术”的安排,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例如“自关断器件”一章节,电子技术基础中已讲过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功率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应重点讲述其与小功率管的不同之处。对于晶闸管直流电动系统部分,重点应在整流、有源逆变两种状态下,电流连续、断续时的电动机特性,而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内容则需放到后续课程“变频调速技术”中。

2.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之一是能以小信号输入控制很大的输出,这就使电力电子设备成为强弱电之间的接口的基础。讲解器件原理及特性,目的是为了应用器件组成电路,故应掌握器件外部特性、极限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的内容应以电路为主,学习各类电力半导体器件所构造各种功率变换电路时,学生应掌握功率变换主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波形,不同负载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3.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的动向,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无电网污染、无电磁干扰、节能省电等绿色指标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由于很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为简化设计而出现的集功率开关、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控制电路为一体的智能功率集成模块受到欢迎,厚膜集成模块、积木式的功能模块,灵活机动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相互组合成较大的系统,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主动吸收最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这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学术期刊,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特色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包含实践的课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讲”“练”。多年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逐章逐节不厌烦地讲授,讲得过多、过细,以求“当堂弄懂”“课上解决”。这样只是传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实现教学现代化是加大授课信息量,节约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又要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并精选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去自学,写报告,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同时,结合学生看到的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现象,让学生设计主电路,画出波形图。转【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探索和实践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全方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积极探索逆向思维教学法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电路分析,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逆向思维教学法是从果导因的逆向分析法。在逆向思维教学的基础上,为加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创建了“理论——实践——工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模块,整个过程将理论教学、实训与实践、工程设计三大部分进行了一体化的组织设计,各个模块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构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二、加强课程建设,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开课前,熟悉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先修课“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变频调速技术”的安排,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疏漏。例如“自关断器件”一章节,电子技术基础中已讲过小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原理、特性及应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功率晶体管、功率场效应管应重点讲述其与小功率管的不同之处。对于晶闸管直流电动系统部分,重点应在整流、有源逆变两种状态下,电流连续、断续时的电动机特性,而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内容则需放到后续课程“变频调速技术”中。

2.以器件、电路、应用为主线,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开关方式工作的电力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之一是能以小信号输入控制很大的输出,这就使电力电子设备成为强弱电之间的接口的基础。讲解器件原理及特性,目的是为了应用器件组成电路,故应掌握器件外部特性、极限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的内容应以电路为主,学习各类电力半导体器件所构造各种功率变换电路时,学生应掌握功率变换主电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波形,不同负载对电路工作特性的影响以及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和选择。

3.介绍学科前沿发展的动向,反映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无电网污染、无电磁干扰、节能省电等绿色指标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由于很多电力电子装置结构相当复杂,为简化设计而出现的集功率开关、变换控制电路、传感控制电路为一体的智能功率集成模块受到欢迎,厚膜集成模块、积木式的功能模块,灵活机动既能单独使用,也能相互组合成较大的系统,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主动吸收最新信息,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这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学术期刊,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学知识在本领域所处的位置,从而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特色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包含实践的课程,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讲”“练”。多年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逐章逐节不厌烦地讲授,讲得过多、过细,以求“当堂弄懂”“课上解决”。这样只是传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实现教学现代化是加大授课信息量,节约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改变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前注意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又要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并精选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去自学,写报告,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同时,结合学生看到的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有关的现象,让学生设计主电路,画出波形图。转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精选最基本的也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例如选择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实验项目,介绍典型的开关电源的线路,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性能,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增强了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由于电力电子电路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特点,要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认真、规范,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避免事故发生。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名称及预习要求进行预习,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验过程中,注意考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性提出线路连接和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答,防止学生机械接线,使实验走过场。注意介绍新仪表、新仪器的使用,例如数字式示波器的使用,这样学生会直接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方便。

计算机仿真是使用计算机对已经存在或正在设计的对象的模型进行研究,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仿真软件,将电子仿真设计软件PSPICE和科学计算软件MATLAB等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按研究的侧重面或实际需要对实际对象进行简化提炼,而不是原型的复现,这样有利于抓住其本质或主要矛盾,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结束前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可将电力电子技术及其他先修课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学等)中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全面地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存在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

五、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学术性和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很广。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实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探索和实践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全方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能源;产业需求;应用化学

1建设电力特色能源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燃煤发电过程污染物控制已全面迈入超低排放时代,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系统,我国电力工业也由此成为环境污染控制的行业典范。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能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指示,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并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代表的能源电力类高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因此,对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绿色电力”理念的复合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使其不仅能解决电力环保的实际问题,还能针对行业前沿开展系统科学研究,这既是践行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工业绿色发展、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3,4]。

2新形势下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

2.1培养思路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秉持着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服务我国能源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发展形势和趋势,从深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多元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构建“绿色理念”的应用-研究型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图1),使学生既具有电力环保技术的应用背景和工程实践技能,又兼具研究和解决“双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具有新时代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2培养目标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国际视野、较强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科学素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复合型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电力”理念培养下的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工程与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工程长远规划意识,团队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具有电力特色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实践

3.1创新课程体系设计

我校多年来不断凝练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绿色电力”的专业特色,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双碳”意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设计(图2)。

(1)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应用化学专业全面对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优化专业知识构架,精减学时[5]。在修订2021版培养方案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及创新训练,重点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人特长、拓展潜力。制订“菜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应课程,极大增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

(2)建立能源电力行业特色课。在课堂教学方面,以解决能源电力工业中的现实性及预测性环境问题为导向,通过课程大纲的修订,突出知识构架的专业化,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将“绿色电力”理念融入应用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全过程,建立了能源电力行业特色课。表1列举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支撑的实现方法,这些课程包括:热力设备腐蚀与防护、热力发电厂水质工程、核电站水化学、燃料化学、化工基础,这些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传统优势的课程。

(3)“全局规划、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教学布局。课程体系设置中支持毕业要求的核心课程都将“解决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背景目标,由此设计了分阶段教学体系。此体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为基础,讲授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以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内容为载体,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描述与应用化学相关的工程知识,讲授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第三阶段以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中的内容为载体,以第一、二阶段的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研究的能力;第四阶段运用前面所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类课程中进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解决复杂电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

3.2创新专业能力培养

为保障人才培养适用性,建成电力污染物控制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内外、理论实践、教师与学生、能源与环境等多个角度的教学探索,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知识的运用;建成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尤其是建立了中试规模的电力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实践平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行短期多行业生产见习和较长期的企业跟班运行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校内多元化实践教学(图3),在保证基础性教学实验的同时,强化提升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以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导师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科研产出现身说法,为学生展示由概念到实践的历程。

(1)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电力环境污染物控制研究中试平台。建设包括燃煤烟气污染控制平台、水污染控制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表征分析测试平台等,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电/袋除尘器及水膜除尘器、干/湿法脱硫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工艺、重金属脱除工艺、CO2捕集工艺、废水处理系统、煤制油/气系统等专业设备的运行,提升了学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燃煤污染控制的学科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复合污染协同控制”“生态修复”等为主要方向的模块化、交叉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交叉融合课内、外的实践创新,构建“体验+意识+基本实验能力+专业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的应用性、技能性、创新性以及专业自豪感。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分析及解决能源电力应用化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3)改革校外实践平台,将走马观花式校外实践及单一电力行业实践改变为以电力行业为主、相关环保企业为辅的实践教学,推行短期多行业生产见习和中长期的企业跟班运行实习制度。通过多元化的校外实践深化改革,使学生加深了对电力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的深刻理解,明确了污染物产生的全过程及去除技术原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推动了能源电力人才培养模式由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复合型的转变。

3.3创新思政建设模式

以校级思政示范课为牵引,设立具有能源环境特色的院级课程思政项目,深挖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讨论小组,开展不定期的讨论与总结;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体系,并内部出版了《课程思政案例汇编》一部。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学校、院系组织的培训、讲座,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水平与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2)深挖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与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依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堂特色,根据不同课程内在联系,形成专业讨论小组,开展不定期的讨论总结,充分挖掘蕴含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努力研究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点,并体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当中。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体系。在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考量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实现度;在课程建设、组织实施、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过程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在年终考核、评优评选、选拔评聘等方面,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4应用化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电力行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我国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需求,于2014年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基于“绿色电力”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成功应用于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升课内-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发挥基于“绿色电力”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有能源环境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学生对口就业率、深造率以及企业满意率等关键教学质量指标不断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及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1)打造“能源电力行业污染控制”人才培养的国家特色专业名片,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通过大创项目、导师制及本科生进实验室等项目,80%以上本科生参与了创新实践课题,近60%的学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学术竞赛奖励120余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就业和深造方面均取得了好成绩。据统计,近三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6%,主要服务于国电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电力集团旗下的发电企业、研究所及其他电力环境领域,为能源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深造率达65%,其中近30%的学生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

(2)富有能源电力环境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在内的多家兄弟院校曾来我院调研和交流;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曾来我院参观学习电力环境污染物排放控制研究实践平台。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指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教授等环境领域的知名专家前来我院参观后,对学校的创新实践成果和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赞赏。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来我校参观后,认为“华北电力大学的应用化学学科具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环境特色”。

5结语

培养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华北电力大学面向国家能源强国战略重大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通过不断深化能源环境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应用-研究复合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天祥,王淑勤,汪黎东.山东化工,2018,47(14),184.

[2]霍冀川,张树永,朱亚先,李攻科,杨屹,李梦龙,王玉枝,郑兰荪.大学化学,2020,35(10),11.

[3]张树永,丁玉强,杜凤沛,苑世领,郭今心,朱亚先,霍冀川,龚良玉,陈春霞,王芬,等.大学化学,2023,inpress.doi:10.3866/PKU.DXHX202208003

[4]刘娅莉,张小华,周海晖,何德良,陈金华,邓剑如,李永军.大学化学,2018,33(9),38.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8

(1)GIS技术简介GIS又称地学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这种计算机系统是由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以及相关数据形成的,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2)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非常快,由于愈来愈庞大的电力网架的规模和越来越复杂的结构,我们已经不能在电力企业管理系统中使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或者管理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需要了,GIS技术运用于电力配网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对电力设备的管理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大范围地使用了GIS技术。由于那个时候GI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使用是通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建立关系,所以对不是网络的元素就不能进行多边管理。如今外国公司对GIS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GIS技术已然成为发达国家电力公司科学管理电网运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对GI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要晚的很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安科技大学的殷瑾研究了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她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内外GIS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现状,并从配电GIS的概念和功能出发,对某县供电局电力配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该县供电公司电力配网系统中应用GIS技术。经过实践得出GIS的使用对该县供电公司的电力配网管理,特别是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的管理有很大的提高,在为用户服务,提高电力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该技术的使用非常简单,非常实用。

储能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

(1)储能技术简介目前储能技术主要分为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及压缩空气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电磁储能等)三大类。如今,机械储能中最成熟的是抽水蓄能,技术进步最快的是化学储能。目前,储能技术主要用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本文将主要分析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2)储能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在电力供应的过程中,基本都会出现峰谷差的现象,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用电量的急剧上升,峰谷差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高峰负荷需求,在电力配网过程中对备用容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将储能技术引进到电力配网系统中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电负荷的峰谷差减小,这样不但能够提升电力设备的利用率达到降低供电费用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帮助稳定电力系统,补偿负荷波动。储能技术的应用肯定会使过去电力配网等的设计和控制进行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用电与农电研究所的张祖平等分析研究了储能技术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他分析得出:将抽水蓄能技术用在高压配电网系统中,可以使上述提及的峰谷差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峰谷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此达到优化电网运行效率的目的;将储能技术结合分布式电源用在中压配电网系统中,可以很好地优化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将储能技术用在低压配电网中的用户端可以非常有效地管理配电网系统的用户端,另外还是一种紧急备用技术方法。

PON技术在电力配网中的应用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9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我国政府全面加强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才陆续开展,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在近几年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后,政府加大对应急的投入力度,逐步规范应急相关标识、地震信息共享等,了一些标准。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及企业当前应急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应急管理的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应急相应的标准化组织以及对应急标准体系的完整规划;对应急技术的研究仅仅侧重于某些方面,缺少全面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在应急产品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导致产品规格及功能五花八门,产品之间互操作或者联合使用困难等。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应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国家电监会、发电企业以及电网企业在电力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电力应急工作中还存在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突发事件监测手段缺乏、应急队伍救援水平不足、应急救援手段装备缺乏、应急技术及产品标准缺乏且不统一等问题,而且随着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电力应急管理及技术相关标准欠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将严重影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国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

根据预防为主、重点突出、技术进步、国际接轨的应急标准体系建设原则,涵盖突发事件应对的各个方面,包括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基于我国电力应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电力应急标准体系研究覆盖的范围如下:术语(结合电力应急领域相关专业的特点,规范名词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应急相关标识的标准规范);电力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急预案评审技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设计、应急指挥中心互通技术条件);电力应急培训演练(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计、电力应急培训技术、电力应急演练技术等);电力应急物资(电力应急物资库设计、电力应急物资储备技术、电力应急物资调度技术等);电力应急平台(电力应急平台架构、子系统分类、功能、接口、信息模型等技术标准);发电厂应急(发电厂应急计划与准备、发电厂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网应急(电网应急计划与准备、电网应急设施、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实施与评估等);电力应急能力评估(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信息与通信等专业的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电力应急产品(应急发电设备、电力应急通信系统、应急救援装备、电力特种应急救援车辆、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等技术标准、检测标准)。电力应急标准体系范围确定后,将开展具体标准的拟制定工作。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力应急标准,规范电力行业应急管理工作,笔者结合目前电力行业应急工作中出现的突出和紧迫问题以及基础标准或下位标准先行的原则,建议率先编制以下标准:电力应急术语;电力应急标识规范;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电力企业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导则;电力企业应急演练导则;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导则。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篇10

公安部于2009年开始等级保护测评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对国家和地方等级保护协调小组推荐的测评机构开展能力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120多家测评机构的申请和评估,并颁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推荐证书。120多家机构按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部级目前有7家,其中有4家主要承担行业内的测评工作,分别是电力、金融、教育和广电。

2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借鉴作用

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鼓励具有信息系统特色的行业申请等级保护测评机构,旨在对具有行业特色、安全建设情况又不便向外界透露的信息系统开展本行业的等级测评工作。在电力、金融、教育和广电4大行业中,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是最早获批部级测评机构的单位,其成功经验对其它行业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中心设有3个测评实验室,分别挂靠在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电卓识测评中心。3个实验室均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接测评业务,测评业务指导统一归口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各测评单位的主要职能有:技术研究、安全测评、风险评估、业务咨询服务、行业相关标准及规范编制等,对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电力行业信息系统数量多,工业控制类信息系统占多数,其中三级系统有1700多个,四级系统有40~50个,按照公安部的要求,测评中心对本行业的三级、四级系统定期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3建立铁路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必要性

铁路行业的业务与电力行业十分相似,都属于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行业的信息系统主要是电网控制类系统,属工业控制专业,信息安全要求高;铁路行业信息化工作主要为行车控制、客货运输提供重要支撑,信息系统涉及控制和实时交易处理等,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借鉴电力行业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在本行业信息安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有必要在铁路行业内部建立正规的信息安全技术队伍,对铁路行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起支撑作用。

3.1行业测评机构的优势

如上所述,铁路行业的信息系统有着行业运行特点和专业特殊要求,客、货运输交易及管理类系统涉及国计民生,列车运行控制类系统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行业内的测评机构依托其自身长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行业测评机构容易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业务并把控安全风险行业测评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有着行业信息系统研发经验的科研人员,熟悉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应用背景,长期从事行业信息安全服务工作,对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把握较准确。(2)便于培养行业内的信息安全服务技术力量行业测评机构通过长期积累,在技术装备上能得到不断提升,通过构建与实际生产系统一致的模拟仿真测试环境,可以有效跟踪生产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长期从事行业内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也给测评机构的检测人员提供良好的行业应用平台,积累服务经验和技术经验;通过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又可以将测评机构积累的丰富经验以技术研讨会的形式在行业内信息安全从业人员中传授,有效提高行业内信息安全整体技术服务水平。(3)行业测评机构队伍稳定且人员可控性强公安部要求从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的人员要可控,对从事四级系统(重要系统)以上的测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行业测评机构一般都是国企,主要从事行业内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等级保护测评服务等相关工作,人员除签订劳动服务合同,与单位定期签订保密协议外,机构也会对员工在职业发展、工资待遇、培训教育机会等方面给予慎重安排,使得测评人员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2行业测评机构的作用

(1)行业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信息安全测评第三方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熟悉国家、行业各层级的标准和规范,通过长期在铁路行业内开展测评、咨询等服务性工作,了解行业应用系统的业务特点,掌握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可以为行业单位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对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2)行业标准规范制定根据公安部《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2009]1429号)的要求,重点行业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等级保护国家标准,结合行业特点,确定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指标。在不低于等级保护国标基本要求的情况下,结合铁路行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特殊需求,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铁路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或细则,指导铁路行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与测评工作。(3)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测评服务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包含5个基本阶段:规划、设计、实施、运维和废弃。行业测评机构可以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服务,使等级保护工作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规划阶段测评机构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危险源和安全风险,确定系统应达到的安全目标,提供定级指导;设计阶段协助提出系统需满足的安全指标,在关键节点提供安全测评服务;实施阶段测评机构提供漏洞扫描、渗透性测试、源代码安全检查等深度安全检测,并根据测评结果提供安全建设整改建议;运维阶段等级保护测评的目的是掌控信息系统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按国家标准要求定期开展等级保护测评,遇网络结构调整、应用系统升级改造等重大变更时进行等级保护测评;业务废弃阶段行业测评机构可为用户提供软、硬件等资产及残留信息的废弃处置方案,防止系统废弃可能引入的新的风险。(4)信息安全咨询与评估服务由于测评机构熟悉信息安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展定制化的咨询服务,如等级保护合规性咨询与评估服务,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安全体系建设咨询与评估服务,软件源代码安全咨询服务等。(5)行业信息安全持续改进能力培养测评机构在实施某一测评任务时,一般需要在测评前期、中期和后期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通过技术交流、设计联络等方式,提高用户对等级保护基本概念、安全指标的理解以及测评方法、检测工具的运用,在完成测评任务的同时,也帮助用户提升信息安全自测能力。行业测评机构还可通过技术讲座等形式,对用户单位信息安全分管领导、系统运维人员和业务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增强用户信息安全意识和运维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用户具备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持续改进的能力。

3.3行业信息安全测评工作的需要

铁路行业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按大系统分有上百个,每个大系统按照应用范围又分为铁路总公司级系统、铁路局/地区中心系统和站段级系统,这些系统一般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系统建设的模式投入使用,各级系统采用不同的等级保护定级,在开展信息系统测评时,一般需要将大系统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分开测评,每年可参与评测的信息系统数量不低。按1个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上千个车站规模考虑,铁路每年可参评的信息系统数量大约有上万个左右。因此,成立铁路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业测评机构不仅是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需要,也是建立健全完善的铁路运输整体安全体系的需要。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