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十篇

时间:2023-11-20 17:30:18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1

关键词:财务战略;筹资;投资;财务风险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对外出口也遭遇近些年来最大的困境,企业发展也愈发困难。浙江永强生产的户外休闲家具产品主要市场在欧洲,虽然产品在出口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其在财务上的表现仍是成功的。其成功不仅仅依靠其个性化产品及国外市场的开发上,更多是依靠其稳健财务体系。在此背景下,笔者以浙江永强为例来研究其“稳健财务战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但受近些年金融危机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影响,许多企业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总结一下这些企业失败共性:在管理上,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竞争缺少内部核心竞争力等;其次,在财务方面,企业经营与财务脱离,资产负债率高企,忽视现金流的重要性等。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过程中,各部门活动都涉及现金流的流动,所以对于如何管理与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就显得很重要。而财务战略是有关企业资金运营的活动,其关联着企业整体发展,所以财务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战略及其他子战略的成败。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有关稳健财务战略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浙江永强为研究案例,对其财务战略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永强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财务战略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并对其财务战略经验进行了总结,意在解决我国众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由于稳健财务战略归属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及财务战略,故本文先从总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研究综述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财务战略

美国学者约翰等(1985)最早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财务战略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财务战略是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的财务规划活动,所以他们从企业资金的筹集、归还、具体资金结构比例等方面来定义财务战略。与约翰等人一样,班德等(2003)研究也认为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总体战略在财务具体方面的体现。

国内学者中对财务战略有系统研究的刘志远,刘志远(1997)研究指出:首先,财务战略归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其次,与企业总体战略类似,财务战略也应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可预测性等特点;此外,他还指出企业财务战略不仅服从于企业总体战略,而且双方应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最后,他指出了财务战略应包括的具体内容:资金筹集、投放、归还与分配三个方面。

(二)稳健财务战略

吉全贵(1997)首次在国内提及稳定财务战略。他指出,企业财务战略可分为成长性财务战略、稳健性财务战略、混合财务战略等五个方面。陆正飞、阎达五(2000)等将稳健财务战略定义为:保证企业稳定盈利及适度规模增长的一种财务规划。由于稳健财务战略由投资、筹资等具体内容组成,所以,下文主要从投资、筹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1、稳健筹资战略。刘志远(1997)认为,稳健筹资战略是用短期筹资满足企业流动资产的需求;用长期筹资满足企业对长期资产的需求;使企业资金达到期间与使用上的合理安排的一种财务安排。但是稳健筹资战略也使得企业筹资成本提高,企业收益降低。在不考虑行业特点的情况下,稳健筹资战略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低于50%比较合理。

2、稳健投资战略。刘志远(1997)认为,稳健投资战略表现为:减少现有产品投资金额,降低现有产品投资速度与生产成本,加速现金流周转,维持现有产品市场占比,积累资金用于未来好的投资机会。傅元略等(2009)指出,稳健投资战略是指保持企业现有规模增长率的一种投资规划。他认为为降低经营与投资风险,保持现有产品生产,尽量减少新产品、新市场的开辟。此外,傅元略教授还指出稳健投资战略一般适合那些经营风险不大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就是稳健投资战略适用的典型代表。

此外,总结近十几年的研究文献,稳健财务战略在财务上的具体表现特点为:适度负债、中收益。

三、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分析与透视

(一)浙江永强简介

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21日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户外家具等用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是目前国内同行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制造商。旗下拥有九家子公司(六家境内、三家境外)。永强生产的三大产品主要为户外休闲家具、遮阳伞、帐篷等,以外销欧美国家为主,类产品外销量居于行业前列。永强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获临海市、浙江省等省市一级荣誉称号,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基本财务特征的分析

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的通俗意思为保持财务健康。为验证与分析其稳健财务战略特点,本文选择国内同行业上市企业三期财报进行分析对比,类比公司主要有梅花伞、索菲亚、美克股份、宜华木业以及喜临门这五家公司。

由前文文献分析可知:稳健财务战略的特点为适度负债、中收益。故本文拟主要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分析对比,类比数据详见下表3-1。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最常用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净资产在资产中的比例越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维持在50%上下比较合理。稳健财务战略一般要求企业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数据库。

由上表3-1中可知,浙江永强2011-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82%、2917%、3572%(但基本由应付款项组成的负债组成,涉及到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的金额较小),基本维系在20%-36%范围内,且各年资产负债率基本低于行业均值,波动幅度较小,很好的体现了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中适度负债的特点,利于企业的未来长期稳定发展。

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名ROE,计算方法: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年度均值,该指标反映股东投资所取得的回报率,测量的是企业运用自有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越高,表明股东回报率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从上面表3-1可以看出,浙江永强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处于行业中流水平,永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家具行业平均值差异不大,三年综合平均值基本相等。从表3-1中也可以看出,浙江永强净资产收益率每年的变化幅度较小,属平稳增长,符合稳健性财务战略中的中收益特点。

(三)稳健的筹资战略

在我国,除企业内源融资外,外部融资主要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权益筹资方法多样,不仅可以以现金形式出资,而且也可以通过非现金性质进行出资;相较而言,负债筹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以现金为主,具体方式有银行信贷、债券融资等。从前三年的财务报表来看,浙江永强集团主要通过权益来筹资。相对负债筹资来说,权益筹资方式不会产生过多利息支出,且不需偿还本金及无固定偿还日期,这表明权益筹资有利于维持企业的财务稳定,减少企业因筹资方式带来的风险。从下表3-2中可以看到,近三年,永强的股本由 2011 年的24亿,增长到 2013 年的 478亿。这部分股票的增发,给永强筹集了巨额资金。

在负债筹资方面,浙江永强更多的依靠是银行信贷,这与我国的资源配置及市场发展有关。一般来说,银行信贷会产生一定的利息支出,当银行信贷规模较大时,会增加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因此从上表3-2可知,永强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管理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只通过少量的短期借款来补充企业所需资金,这几年来永强银行借款总规模约占负债的1211%。虽然公司在2013年适当增加了银行借款金额,但是根据其财务费用/营业收入可知,在增加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其公司对应的财务费用仍然小于0,且大大低于行业内均值,说明了公司是在考虑了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发展生产。此外,永强在经营过程中也充分使用了商业信用,由表3-2所示,2011-2013年公司年末负债总额基本由应付款项造成的,这在也说明公司管理层强大的财务资金管控能力。应付款项作为公司的短期负债,但与银行信贷或股本不同,它不需支付利息或股息,只需要在合同约定的货款到期日内偿还,在信用期内可免费使用。

(四)稳健的投资战略

稳健投资战略表现为:减少现有产品投资金额,降低生产成本,加速现金流周转,维持现有产品市场占比,积累资金以便未来投资。永强投资一般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与严格的内控上的,首要是将未来风险考虑清楚,然后大额投资采用股东表决决定,最后选择其投资金额及种类。永强在维持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合适的多元化投资机会,充分利用闲置的现金流,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风险。在相关多元化投资中,永强主要加强在遮阳伞、帐篷等产品中的投资,以便充分利用其先进技术和经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此外,在非相关化投资中,永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加强其在低风险理财产品中的投入(保本型),以更多地回报股东。如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在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购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理财产品,2014年2月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总计购买7090万元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五)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费用较低

从下表3-3可以看出,永强集团近三期管理费用/营业收入的均值为 612%,而家具制造类行业上市公司的均值为 1211%,这体现出永强对于管理费用良好的管理能力。此外,在公司稳健财务战略的指导下,永强还加强对公司各项费用的财务管理,尤其是在三项费用的财务控制。从下表3-3可以得出,永强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72%,而行业六家三年三项费用平均占比为698%,体现出浙江永强良好的费用控制与管理制度。

四、浙江永强稳健财务战略存在的不足

通过永强与其他家具制造企业的对比,分析其财务方面的不足。

第一,货币资金留存过多,未发挥资金的利用价值及其利用效率的大大降低,从2011-2013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永强三年来的财务费用均为负数,多数为利息收入。第二,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数额较大。永强最近三年的应付款项在负债中的比重均超过70%,虽然合理利用应付款项也是筹资的一种方式,但大额应付款项不仅使得企业增大经营上尤其是采购上的风险,而且因延期支付产生的信誉风险往往更为严重。第三,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近年来虽有提升的迹象,但相对于喜临门、索菲亚等企业来说,仍处于较差的行业地位,增加了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

五、总结与讨论

(一)论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浙江永强的稳健财务战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得出稳健财务战略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并经过永强案例剖析得出其在财务战略上属稳健型。

2、其次,通过对永强详细财务数据分析,并对比行业公司,最后总结出永强在财务战略上的优势与不足。优点:稳健性,财务风险低。缺点:货币资金盈余较多,应加强管理;此外,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信誉风险也值得注意。

(二)论文的局限性

1、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同行业内企业的稳健财务战略特点不同,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本文以家具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永强的稳健财务战略,并得出其财务管控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其他企业或行业中是否适用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3、随着企业管理层、经营战略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战略也会发生变化。还有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本文只是着眼于财务报表以及行业分析来说明财务战略的个体案例运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没有将案例上升到普通的理论上,此后研究可从这方面进行更多开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杰夫利・哈里森,卡隆・约翰.组织战略管理英文版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英]卢斯・班德,凯斯・沃德;干胜道等译.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10).

[4]丛志皓.稳健财务战略在海信电器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傅元略.公司财务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6]吉全贵.现代财务战略与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7]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罗福凯.海信财务战略透视[J].财会通讯,2005(2):15-22.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2

有人幻想一夜暴富,也有人更喜欢脚踏实地。

在理财偏好上,也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偏好高风险、高收益,有人对风险的容忍度却很低。

经历过理财市场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过多次股票暴跌、基金腰斩,痛过之后,不少人倾向于选择稍微稳妥一点的理财工具,目标是资产的保值,然后增值。

毕竟,理财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一种理性积极的生活和财务态度。理财,是为了生活长久美好,而不是为了体验过山车般的疯狂。

稳健收益一样有魔力

事实上看,稳妥一点的投资和理财,只要能够处于正收益状态,也一样具有强大的魔力。

假如将理财年化收益目标设定为高于银行收益又比较稳妥的区间,比如6%,只要你的投资能持续多年保持在这一收益率附近,那么收益一样会很可观。

如果每年拿出5万元本金用于投资理财,每年年化收益率能大概维持在6%,那么经过复利的魔力效应后,5年总投入25万元可以增值为28万余元;10年总投入50万元可以变为66万余元;20年总投入100万元可以达到184万余元。

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你的理财计划也许就会“妥妥的”。

为此,本期我们特别为广大读者梳理了一下市场上几类收益比较稳健的理财工具,既有短期品种,也有中长期工具,以供大家参考之用。

留意流动性风险

由于每个人的每笔资金可供投资的时间期限不同,在进行稳健投资时,应特别关注稳健理财工具对资金闲置时间的要求。同时,在进行投资理财之前,应尽量准确评估好自己能够接受的理财时长,防范流动性风险。万一投入了一笔中长期投资(如企业债),却很快需要将钱拿出来使用,那么肯定会影响收益率。

尽量让自己的资金能与投资工具的特性互相匹配,短期闲置资金就选择逆回购或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半年以上至3年的中期资金可以考虑选择时长比较匹配的可转债品种、分级基金的稳健部分、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等,中长期的资金则可以匹配久期更长的企业债等品种。

短期产品注意“在途时间”

我们在寻求年化6%的投资工具时,更要注意尽量让年度实际收益率真正达到或接近6%。

对于短期理财产品而言,无论是逆回购还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期限短,采用“短平快”投资手法,虽然每一次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接近6%,但算上“资金的在途时间”,年度实际收益率很可能打折。比如,一款投资期限为1个月的理财产品,从发行募集到还本付息,资金实际占用时间最长可能会需要44天。经过“在途时间”的分摊,实际收益率也显著地被摊薄。

投资是一场与时间共舞的战斗。为了尽量规避短期投资工具的这一弊端,最好能尽量采用滚动投资的方式,通过资金的搭配和投资,让资金实际收益率尽可能接近预设置的目标收益率。

要有资产配置的意识

虽然我们这期文章主要是寻找稳妥理财工具,但是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稳健理财工具可能只是投资组合篮子中的一员,一定要有资产配置的概念。

在进行投资组合或称资产配置之前,应该先评估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收入状况、风险偏好、风险实际承受能力,梳理家庭理财目标,然后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一揽子投资组合。

对于年轻人而言,可以更多配置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稳健的理财工具大多更适合;中年“夹心族”更应该以家庭理财目标为出发点,寻找匹配的投资工具。但也有例外,如老年人双方收入都较高,家庭资产比较丰厚,家庭责任比较轻的,如果愿意多做一些中高风险的投资,也是可行的。

不能陷入长期投资的“陷阱”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3

吴女士可以通过调整金融资产组合,进行多样化投资,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根据吴女士目前的财务状况,有以下资产配置建议:

保留应急资金不变。按吴女士目前状况,保留的2万元资金可以选择活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作为应急金以备紧急之用。

养老和子女教育规划。父母和吴女士夫妇的养老金、子女的教育金将是今后要考虑的生活目标的重要部分,基金的定期定投是一种可以利用复利效应的不错选择。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工具,基金定投最大好处是摊薄投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目前的定期存款,可以选择投资各类基金,这是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完善家庭保险。吴女士家庭双方的收入相差较多,吴女士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一旦出现问题,会给家庭带来不小影响。吴女士夫妇双方仅购买了重大疾病险是不够的,并且在保额方面应该让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吴女士多投保。建议吴女士和先生增加一定金额的万能寿险,以及住院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宝宝选择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即可,并不作为主要投保对象。全年的保险费用,不超过5万元为好,在考虑支出的前提下,保额是年净收入的10倍最佳。

具体投资建议

应急金投资分配。现有2万元活期存款中的1万元以活期存款存放,1万元以币市场基金存放,选择工资的银行为好。

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投资可分散理财风险,同时还能获得来自于不同投资领域的市场机会。建议吴女士在投资股票之余,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这些投资操作简单并且稳健,适合工作繁忙的投资者,长期平均年收益在8%左右。建议吴女士将现有80%定期存款改为基金投资,主要选择开放式基金,一般购买老基金为好,发行了一段时间,持续的业绩表现优于平均水平的基金是选择对象。基金投资策略方面,建议考虑选择3~4只开放式基金投资,包括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偏股型基金,构建基金组合,一般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投资比例,在股市看好的形式下,增加偏股基金的比例,相反的行情,则增加债券基金比例。目前可以在混合型基金上投资相对多一些。以后每月结余的75%,采用定期定额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方式,来加强家庭财富的积累。另外,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能获得5%左右的稳定收益率,风险相对较低,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可作考虑的投资配置。

吴女士近3年内可以主要依照以上方式配置资产,随着市场情况和家庭情况的变化,吴女士需要适时调整理财目标和资产配置。

家庭保险建议

关于父母的养老保障。吴女士和妹妹预备每人每年拿出1万元钱,给父母用作养老筹备。可以选择用这笔钱为父母购买养老年金保险,养老年金保险不同于其他保险,它防范的是因“活得太久”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养老年金保险帮助我们把富余的钱存起来,确保在年老需要时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回口袋。

关于家庭的保险保障。吴女士夫妇都已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及意外险、医疗险,也为孩子准备了教育金保险,家庭保障较为完整。但吴女士夫妇均未购买寿险类保障,保障力度显得不足。

保险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寿险保额应为其年收入的5~10倍为宜,而吴女士夫妇目前的寿险保障分别为16万元和14万元,保额显得不足,保费支出却并不算低(一年1.7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夫妇俩投保了费率较高的产品。我们建议以定期寿险的形式作为家庭保险保障的主要补充,因为定期寿险这种形式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提高保障力度。吴女士夫妇若选择“财富定期寿险”保额40万元,选择20年缴清,至60周岁,年保费也不过1000多元。

同时,吴女士夫妇希望采取保守、稳健的投资方式,那么可以选择部分万能险作为家庭稳健投资篮子中的一分子。万能险的最大特点是在获得较稳定收益的同时也享有保障。同时它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责任的不同而随时调整保障额度。此外,万能险的保费也可灵活调整。比如,每年可以将年底奖金的一部分作为额外的资金来增加个人账户价值为养老添砖加瓦。因此,既稳健又灵活的万能险可以作为吴女士夫妇稳健投资的不错选择。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4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青海财政问题

2005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失衡、局部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为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态势,果断地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战略措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转变在内的重大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根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解释,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2004年,全省GDP为465.73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34%,人均生产总值8606元,与全国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48.7%、38.9%,与全国相比,第二产比重偏低,仍处于化的初期阶段。

如何应对国家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国家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潜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青海财政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稳健财政政策的调整取向对青海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将会有利于全省在这些领域争取资金支持,促使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的逐步收缩,青海在争取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的难度可能会增大。

一、机遇

(一)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按照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属于公共范畴的投入力度。青海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前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稳健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体现统筹发展趋向,这将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具体来说,这对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农牧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公共卫生建设、“六小”、扶贫脱困、退耕还林、休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藏族地区财力补助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进一步推进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内外资所得税并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拟推行的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就业。国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这将会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全省的进出口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将会加强。

(三)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有利于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财政部提出了初步意见,将安排资金启动“三奖一补”政策。,全省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自有财力在发放职工工资后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机构运转,推进社保、医疗、房改等改革十分困难,历史欠账严重。财政部提出要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精简冗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正面积极反映近年来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如何结合青海的特殊困难因素算好账并与财政部加强联系、沟通和汇报,努力争取得到财政部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挑战

(一)中央国债投资规模的减少,直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央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呈收缩态势,势必减少中央对国债投资资金的投资规模,加剧国债投资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情况看,1998年中央对青海国债(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投入5.4亿元,2001年投入40.77亿元,2002年投入30.79亿元,2003年投入17.79亿元,2004年投入16.86亿元,2005年上半年投入9.68亿元。2004年比2001年减少23.91亿元,下降59%。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仅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也在10%左右,国债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在自有财力很小的青海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到11.1%,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二)税收政策调整,也将带来一定的减收因素。增值税转型将给全省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程度的减收。以目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基础,按照机器设备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测算,再综合考虑转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因素,如果2006年能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每年将造成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减收约3亿元左右。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全省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如企业所得税实行15%优惠税率,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三)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除比略高外,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20%,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财源建设方面,全省具备国内外市场较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持续稳定提供财源的企业群或产业群体还没有形成,而石油和电力等重点税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和环境的制约,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省地税收入的最大税种——营业税,由于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全省经济发展除了受主导产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制约之外,还受到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瓶颈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财政资金从竞争领域退出,必然会对全省财政收支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扶贫、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这些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中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缓慢,贫困人口多,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3,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其次,青海省人口素质不高,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再次,青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因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返贫现象仍在继续。

三、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良性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审时度势,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和“双稳”政策走势,在财政投入上适度体现积极政策。针对青海经济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下步入了持续、快速、有效的阶段的实际,一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税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工作。通过完善税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二要在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将通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适度积极的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和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适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支出和对“三农”、社会保障、再就业、、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投入力度。确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与扩大个人消费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实践证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经济是财源的基础,财政又是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继续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财政制度创新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运用好基建、技改、支农、、贴息、项期费等经济建设性资金管理手段,鼓励和培育市场主体,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整合财政支持生产性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围绕利用优势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和园区建设,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

(三)加大中央专项争取力度,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青海省财力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央补助收入都占全省总财力的70%以上,所以要保持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是青海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海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要继续努力争取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整政策时对青海在政策上的区别照顾和资金上的一定支持。一方面在争取中央支持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勇于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仅使我省争取中央支持的重点与中央有关政策合拍,而且使争取资金支持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因此,要精心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投向重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理、有节、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是实现青海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海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上。所以,今后要继续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的筛选工作,做到审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筛选一批,循环往复。这就要:一是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发展目标,把抓项目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前的思路、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方式、切实的步骤做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化、城镇化进程项目,为争取国家资金,扩大我省投资规模提供项目支撑。二是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做好“六小”等基础设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干线公路、重点水利设施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争取壮大国债资金的支持力度。

(四)认真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处理好政策优惠和规范征收的关系。对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要保证其优惠政策享受到位,对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严禁越权减免。二是对已出台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作一认真调查和清理,对已到期或不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要严格审查和清理,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坚决清理。三是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作一调查摸底,凡减免税政策已到期的企业要及时恢复征税,不留死角,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按照国家关于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精神,做好应对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新政策、新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财税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发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把促进我省资源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与合理有序开采,节约能源、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好政、服好务。

(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要坚决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办事情,集中财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从财政政策和财政性资金等方面逐步向群众收入倾斜,向农业、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基层政权建设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5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及稳健财政政策的内涵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在面临内外紧缩的条件下避免了衰退,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增长。

1、拉动了经济平稳发展。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政府投资主导模式尚未转变的条件下,国债投资及其乘数作用放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1998——2000年年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达到14.2%.对在外部市场低迷形势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据测算,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个百分点。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消费产生了巨大作用。

2、加快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七年间,总共通过9000亿元国债资金安排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弥补了一些过去多年的基础建设欠账。如新建了大批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公路8万多公里、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新建改建机场30多个、加固长江堤坝、淮河污染治理等,改善了吸引外资的整体经营环境,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以及调整税收政策,通过投入国债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等,不仅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出口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推动了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及科技发展潜力的提高。

4、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七年共增加就业岗位700万一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年均增长率达到近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 8%,并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国家利用国债投资300多亿元进行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改善了生态环境。

5、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体而言,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是恰当的,并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

自1998年下半年起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当年的国债发行量即为 3000亿元,累积国债余额为7838亿元,2000年上升到4000亿元,累积国债余额为13011亿元,2003年达到6283.4亿元,累积国债余额为18810亿元。通过这些国债,各级政府安排了近万个投资项目,再加上各种来源的配套资金,估计可以使社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0亿元。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不过,1993年中央政府债务依存度为23.1%,1994年以后急剧上升,在1993年至2000年间国债依存度平均增长速度为20.42%,造成最近10年来债务依存度一直超过15——20%的国际安全警戒线标准。过高的债务依存度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仍不稳固,通货紧缩阴影仍未完全消除情况下,国债投资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即使仅仅出于扭转经济政策之边际效用递减趋势的考虑,政府便应对现行财政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决定于2005年开始推行稳健财政政策,渐次替代积极财政政策。

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在当时周边国家相继发生金融危机,进而爆发经济危机导致国家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情况下,及时提高内需以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就战后许多国家的财政经验看,在反危机、稳定内需、刺激社会投资以及增加劳动就业方面,这种财政政策的短期效果是明显的。虽然仅仅靠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长期增长问题,何况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还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某种长期的负面影响,如居高不下的预算赤字和日益增加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只要政府承诺对国内实现充分就业目标负有责任,它也只好采取这种带有明显权宜之计色彩的经济政策。就是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审慎财政政策是各国政府用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2]

扩张性或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和加大公共支出,进而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通过刺激社会累积需求的形成,实现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紧缩效应,这些紧缩效应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首先,政府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势必减少公共储蓄,由此造成的货币需求压力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这就是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挤出效应”;其次,财政扩张可能引起的本币升值将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从而促使汇率上升,进而降低国外需求,对经济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增发国债和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政策工具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有效地进行了需求管理,而且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和期限结构的加长,人们开始对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产生担忧;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汇率传导产生“紧缩效应”的迹象有所显现。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积极财政是否产生显著的“紧缩效应”进行必要的检验,以此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淡出”,或者是否应该加强经济政策组合中货币政策成分等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3]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食供应靠挖库存维持平衡,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重。主要表现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机制尚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很大,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依然突出,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加。这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再加上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4]

“稳健”就是稳重、稳定,健康、科学、健而有力,它具有“中性”的特征,相对处于比较平稳的轨道上。过去的财政政策,要么是“扩张”,要么是“紧缩”,而这一次就有了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选择——“稳健”。相对于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因为它不是一个暂时的、临时性的选择。它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还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把总量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选择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有利于改革环境的改善,把宏观调控和财政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可为今后的财政货币体制改革和创新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回旋余地。[5]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2005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6]

稳健财政政策的三重内涵:

1、适度。稳健的第一重内涵是适度,一方面指财政政策力度不大也不小,政府财政支出在保证对经济增长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在保证微观主体消费、投资需求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将财政赤字缩减到合理边界。应该说,这种适度性可以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名言来简要概括:“国债如果不过分的话,将给我们一种国家的幸运”。另一方面,稳健财政政策的适度性来源于“渐进式”改革的轻微震荡性。稳健意味着财政政策的转型是不温不火的,运用的是“目标明确,小步微调”的高超宏观调控手法,将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化为最小。因此,稳健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对财政政策刺激作用的瞬时放弃,而是在长期中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赤字财政的依赖程度,将中国经济增长引领到更加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来。

2、避险。稳健的第二重内涵是避险,即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两方面的风险。应该说,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也是避险的政策选择,那时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内需不足的巨大风险,而政府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刺激了总需求,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政策动力,将通缩风险有效化解。但时移事异,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新带来了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风险,稳健财政政策通过对政府支出的抑制避免了通胀风险的集中。此外,七年间发行的9100亿元国债直接带来了高额财政赤字,2002年及2003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达到3198亿元,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纪录。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将使国民储蓄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进而导致国内资本存量较少,经济缺乏长久增长的动力。而稳健财政政策的适时推出避免了中国经济陷入赤字漩涡的风险,保障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安全性。

3、公平。稳健的第三重内涵是公平,即促进了财富在代际间的合理分配。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可能刺激了一代人的消费,但如果这种积极财政长期化,将使得这一代人过多消费,买单的将是下一代人,也就是造成了财富在代际间的不公平转移。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政府在上一代人身上多花的钱总是要靠税收来弥补,而承担这一税收义务的很可能是下一代人,债务将成为赤字财政政策留给下一代人的遗产。这种财富跨代再分配造成了福利天平的倾斜,稳健财政政策及时终止了赤字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重新将国债负担交回受益的一代人,促进了长期中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总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是与时俱进的明智选择,“适度、避险、公平”的三重内涵注定稳健财政政策将成为中国经济理性前行的政策保障。[7]

二、稳健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目的是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是中国经济稳健推进的政策保障。

第一种观点认为,做如此选择的基本考虑是:

第一,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说整体过热也好,言局部过热也罢、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要归结到体制缺陷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而且其最终的解决,都要依赖于改革举措的到位和市场体制的完善。所以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过程,自然要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相衔接。在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棋盘里,谋划致力于稳健的各种举措安排。

第二,在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惯性和对于财政支出规模控制的体制缺陷双重作用下,财政支出规模的控制并非易事。2004年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势头又大大刺激了各方面增加支出的欲望,从而很可能因此抬高2005年的财政支出规模盘子。鉴于用在推进改革举措出台方面支出的扩张效应相对较小,在财政支出总规模难以控制甚至急剧增长的条件下,把增加的钱尽可能用到推进改革的支出项目上,通过支出结构的调整尽可能减少它所带来的扩张力度,显然是可以着手的个适当策略。

第三,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一个最为根本且在传统体制下几乎找不到对应物的因素,在于体制的改革。这一点,恰好印证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制度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因而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可以也应当着眼于“以改革促增长,以改革促发展”。

第四,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财政一直扮演着为推进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角色。改革启动初期,它以财政的减收、增支为代价,调动了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为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创造了条件。进入到改革攻坚阶段,又是1994年的财税改革为整体改革步入制度创新之路打下了基础。鉴于中国财政在支持改革方面的传统和经验,也鉴于当前财政收支存量(甚至包括增量)调整的难度和风险,以财政自身收支的不平衡和财政自身的改革来推进整体经济体制变革的成功,也是一个当然之举。[8]

第二种观点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此外,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社会资金较多,也有条件调整财政政策的取向。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9]

第三种观点认为,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会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债投资经过了前几年的大力度扩张,社会民间的投资已经跟上来了,在一些领域已经逐步替代国债投资。2003年全年、2004年上半年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国内贷款的增幅都比较高,其中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提高到10%以上,国债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适当下调不会影响经济大局。

稳健财政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打压过热行业。财政政策转型尤其是国债投资的适度调整,将会明显减少国家对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引导银行相应地减少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的贷款规模,从而抑制对生产资料及投资品市场的需求及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并为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抑制通胀提供宽松条件。

新的财政政策对债券市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在去年1100亿的基础上,降为800亿左右。不仅如此,国债的发行结构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在目前的利率环境下,财政部可能会更倾向于发行一些中短期的国债,并采取滚动发行中短期国债的办法,达到控制发行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债券有望迎来新发展,这既是发展直接融资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国债规模缩小后许多投资者的需求。有人预计,今年在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制度、银行间市场投资者参与投资企业债券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大动作。

财政政策趋向稳健后,将完善税制、规范征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稳健的财政政策将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上述两项改革可能会同步推进,政府将就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改革给出一个过渡期,以使外资企业的宏观税负总体不出现大的变化。值得关注的还有,出口退税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在今年首度携手,虽然实际效果尚有不确定性,但目前信息显示,大多数企业和老百姓都有理由期待从中获益。[10]

第四种观点认为,在确定财政政策时并没有选择“中性”,而是选择了“稳健”的表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手段为基本调控手段,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对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然起到决定性作用,即财政政策的主体依然是各级政府。因此,对宏观调控的行政干预过多,产生了争相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较为严重的体制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控制为中性,但从“积极干预”转为“影响中性”不能搞“急刹车”,否则无论是经济全局还是财政本身都无法承受这种突然的变化。所以,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最终的目标,但受当前具体情况的约束而不能马上实现。

其次,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性特点和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这是财政政策的“一般”。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则是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的,是财政政策的“特殊”,具有中国特色。因为我们目前要执行的财政政策并不是理论上完全意义的扩张、紧缩或中性,而是为了达到中性,采取相对紧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产生扩张效应的政策,出于一定的政治愿望,我国政府将其定位为“稳健”。因此,“稳健”和“中性”既是一致的又是相互区别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达到中性财政政策之前,“渐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是财政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最后,“稳健”应强调“稳”中有“变”。稳健的要求与政策固定不是同一种含义,“稳健”并不是“不作为”而应强调“稳”中有“变”在这样的原则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具体作用方向和力度。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政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总之,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政策中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财政政策理论与我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它促使财政更充分地履行职能,稳健的财政政策既要抑制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膨胀,又要防止政策突变带来的紧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以调整结构为主线,适当减少扩张,“渐进”地实现中性目标,促进经济工作的具体任务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11]

第五种观点指出,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发长期建设国债就是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判断财政政策是否积极并不是只看某一项支出的变化,而是应总体来看。发国债只是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建设性支出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具体表现。增加支出最终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增加,赤字的增加才是判断财政政策是否积极的一个标准。

积极财政政策目前不是退出不退出的问题,而是紧缩不紧缩的问题。现在经济已经过热,财政政策应当配合宏观经济环境适当收紧。目前,财政政策可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减缓国债的发行速度。如对现有工程冻结规模;对新建项目要严格论证,延缓投资。

应建立一个政策调节工具箱,例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在必要时可以用作宏观调控工具。目前没有必要采取行政措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应该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而行政性措施的介入,将会极大地打击民营企业的积极性。[12]

第六种观点认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就业,增加产量有不少弊端。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型”、“政府依赖型”经济日趋渐旺,这与市场经济基本准则多少有些背道而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少学者都赞同中国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应更加重用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因此,在中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货币政策有效性将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应更加重视公共财政而不是国家财政,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或竞争性行业之中,唯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政府的“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建立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扩张性财政政策都在竞争性行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便是一个小小的悲剧。[13]

第七种观点认为,根据宏观经济学的IS一LM模型,在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的不同区域,亦即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不同的运用效果。在经济萧条阶段,货币政策效果微弱,财政政策效果显著;在经济复苏阶段,货币政策效力递增,财政政策效力递减;在经济繁荣阶段,货币政策效应明显,而财政政策却几乎没有效力;在经济衰退阶段,货币政策效力递减,财政政策效力递增。IS一LM模型说明,在经济周期运行的不同状态下,应当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运用,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运行走出了相对低迷的状态,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周期,但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规模过快膨胀,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新变化,客观上需要重新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关系,以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对经济金融运行变化情况的正确判断,见事早,行动快,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适时适度地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货币信贷结构,以“适度从紧”为取向的稳健货币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货币政策取向已经调整的情况下,如果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不转型退出,那么一方面随着市场利率上升,继续增加国债发行必然面临成本提高的困境,另一方面财政投资规模继续扩张,势必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取向从积极转向稳健是协调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巩固宏观调控效果的科学抉择。[14]

三、财政政策转变应注意的问题建议

建议之一认为,在由“积极”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稳健财政政策的登场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仍有较大规模的国债建设项目未完工。据统计,完成这些再建工程所需的后续资金大约为5000亿至6000亿元。因此,国债政策的“抽身退步”应是一个逐渐淡出的过程。另一方面考虑到过去几年积极财政政策对GDP的拉动效果,该政策的退出将使GDP增幅下调。这种变化是需要政府加以考虑的。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政策的有机过渡,稳健财政政策的登场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走向平衡。据有关专家预期,大约在2007年前后,可完全取消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近几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对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

第二,要控制和压缩财政支出的规模,严格控制各项政府支出增长。要想方设法控制预算内财政支出的增长,起码不要有超出预算的支出增加。并且在必要时,动用行政性手段扩大控制支出增长的范围,将预算外、制度外政府支出的增长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新情况,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要扩大国债资金实行工程招标采购、集中支付的范围,并适当放缓国债项目资金拨付进度。

第三,要注重在财政支出总量控制下的结构调整。目前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某些行业或地区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结构。

第四,要积极推进税收改革。为了不致进一步助推已经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势头,可根据形势发展节奏的需要,在增值税改革上酌情采取放慢节奏的措施。增值税转型最好在东北试点启动后两三年内在全国推广。至于内外资所得税并轨,也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及时推出。还可以考虑重新启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恢复要同增值税的改革相协调,以免造成彼此矛盾的印象和结果。另外,还应推进和完善农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改革。

第五,要与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起来。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等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等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控”,则是指政府应首要考虑的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15]

建议之二认为,我国在运用稳健财政政策时,必须注意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其长期财政活动实践中得出的以下经验、教训:第一,如公共选择理论所指出的,现代政府推行的赤字财政政策仅在“凯恩斯经济”时期,即“大萧条经济”时期才能起到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的作用。而二战后的各国经济在本质上则属于“非凯恩斯经济”,具有产出迅速增长,就业不断增加且随时可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审慎财政政策会给“非凯恩斯经济”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破坏性后果。这是因为扩张性政策总是把高就业列为优先考虑的目标,而相应忽视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二,不能对审慎财政政策,尤其是对具有明显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长期的依赖。这要求政府必须端正自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和科学界定自己所要履行的经济职能。正如美国联邦政府在其“2003财年总统预算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尽管联邦政府财政开支在2003年将达到21000亿美元,但是这笔支出并不直接作用于投资、商业、劳动就业。联邦政府不必幻想自己扮演“驱动经济”的角色。然而,它却应该为排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创造可使国民实现并享受最大繁荣的社会环境承担责任。

第三,即使在较长时期内财政政策发挥了理想效果,政府也不能据此认为,在稳定宏观经济过程中,为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社会经济目标,通常使用财政政策具有切实的可靠性。2001年7月,格林斯潘在国会组织的一次听政会上谈道:最好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否消除商业周期?以我的判断能力而言,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改变人性的工具。人们经常本能地在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之间进行调整,过度投机的发生或骤然停止一次一次地?明了这种情况。

第四,不能企望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的巨额公债,能在该政策提升社会经济活动规模,进而扩大经济税基情况下,自动得以补偿。有关国家的经验反映,理论上周期性预算平衡在各国实践中均很难自发形成。美国20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的失败就是对这一结论的最好注释。该国最终是在90年代通过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改弦易辙后——采取增加税收,压缩联邦政府支出等一系列强制性做法——实现了预算盈余。如果在考虑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普遍存在的“普利斯效应”,这些国家政府不借助人为手段(如增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根本无法降低财政赤字和偿还巨额公债。

第五,现代政府利用审慎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实施干预活动也许没有根本性错误,但正如某些经济学家担心的那样,从事市场干预的政府官员却可能无力承担起这些任务。例如,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认为,通常有两个原因造成政府的高额财政赤字:一是为实现其充分就业目标所采取的特殊行动;二是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某些不负责任行为,如机构膨胀、资源浪费、迎合利益集团要求、官员们谋取政治收入等。他认为,由于政府被赋予了较大权力,后一种情况往往是造成巨额预算赤字,引发通货膨胀危险,以及政府部门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讲,我国经长期财政扩张,宏观经济正向基本平衡状态发展并使国民经济保持了一种合适的经济增长率,这大体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萧条有方。但是,为了不使这种财政政策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任何严重的后遗症,也考虑到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里实际存在的上述风险,及时按照经济发展大势改变财政政策的性质,调整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就是必要的。按照未来我国经济形势呈现“过热增长”的预期,今后政府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应该有所调整,即逐渐终止或淡出积极财政政策,转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16]

建议之三认为,稳健财政政策,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单纯调控总量,而是在总量调控的同时着重进行结构调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既应在总量调控上松紧适度、把握方向,又应在结构调整上明确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统筹兼顾,不能搞“一刀切”。因此,在实行过程中更应认真谨慎,密切注意实施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收到实效。

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顺利实行,是我国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键,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经济任务提供了根本保障。重点增加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强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三农”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增收节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社会。[17]

建议之四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对宏观政策姿态和操作具有复杂的结构性要求,既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使用,同时也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必须微观化,并讲究内部组合;既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选择“双稳健”的政策组合,又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在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在政策姿态方面,需要对正效应逐步被挤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这个调整,既要降低“积极度”或“扩张度”,实现我们讲的“相对淡出”,又不能一下子停止前几年已经采用过的做法,譬如不能全部停发长期建设国债,不能放弃2003年以来所采取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据此,下一步“双稳健”组合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将宏观经济管理重心从目前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短期的需求管理与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相结合上来;货币政策主要用来完成“防控通胀”的任务,即解决短期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压力等稳定问题;财政政策主要用来完成“保持景气”的任务,即在解决短期稳定问题的同时,主要是解决中长期的供给稳定问题。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方面,应该运用预算支出政策进行短期的需求管理,用调节短期需求量的办法实现短期供求平衡;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中长期供给量变化,改善供给结构,实现中长期供给稳定和结构优化。税收政策要“有增有减、有松有紧”。预算支出政策应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姿态,尤其是国债投资政策方面,要将着力点放在中长期供给能力建设、结构改进和供给稳定机制建设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既要保持货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以巩固前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成果,又要注意赋予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相机抉择、斟酌使用,以应对下一步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8]

建议之五认为,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有以下一些要求:

1、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作用。我国前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萧条,当时紧急的情况使得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了,政策更多地倾向于行政干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市场是基础,政府是补充,重在弥补市场失灵。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财政应由直接投资转向间接调控,启动社会投资,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2、稳健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规划。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方面构成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所以,探讨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在这几方面都做出适当的安排。当前,主要方向是缩减国债规模,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税收体制,加强税收征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及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公共卫生、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努力压缩财政预算赤字。[19]

建议之六认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控制赤字,增收节支,并要将把握好“有保有控”的区别对待作为关键,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利、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

第二,政策调整要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相呼应,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以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这些领域中配置资源的优势。应注重通过各种手段的实施,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平台,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力量和微观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并将这些纳入“五个统筹”的宏观环境之中。

第三,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对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要扩大国债资金实行工程招标采购、集中支付的范围,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应当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相互呼应。

第四,注重调节收入分配,改善社会预期、鼓励消费,并积极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逐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第五,大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做大经济与财源“蛋糕”,应成为长期的不懈追求。政策转型中应不断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审时度势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应特别关注“乡财县管”、“省管县”等改革实验并积极总结其经验)和配套推进“金财工程”、“金税工程”。把短期调节和中长期的改革及结构优化有机结合,在“标本兼治”中突出“治本为上”的思路,使财政政策的合理转型与解决长期性、战略性、体制性的难题并充分发掘效益潜力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良性互动。[20]

建议之七认为,需着力推进几个“瓶颈”项目的改革。

第一,推进税制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已得到比较明晰的论证。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已对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安排。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采取适当的举措使其尽可能快地全面启动起来。归结起来,制约新一轮税制改革启动的原因原来主要是“收入震荡”——担心税收收入因此而减少,近期又增加了“逆向调节”——担心已经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因税收减收而呈现更热的势头。故而,能否破解这两大难题是尽快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以减收为代价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固然会产生扩张效应。但平衡预算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减税和增支都可带来财政的扩张性效应。不过两者比较,后者的扩张效应肯定比前者来得大。既然新一轮税制改革可能的扩张效应同税收增长“直通”为财政支出的不适当膨胀比起来,已经变得相对次要。那么,利用税收收入高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增量为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买单”就是一个同稳健的财政政策相协调的“正向调节”之举。

第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中国的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瓶颈”项目。诸如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金融改革、就业和再就业制度改革等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到位。

应当说,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意义,人们的认识不可谓不清晰。同样的道理花在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改革事项上的“钱”,较之花在其他政府支出上的“钱”所带来的扩张性效应要小。在当前的形势下,它同稳健财政政策致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第三,推进农村改革。在“五个统筹”中,城乡协调发展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财政的角度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且由此入手解决“三农”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政府应当做且必须早些做的事情。现在的任务就是乘势而上,搭乘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列难得的火车,全面而系统地推进农村改革将其引向更深层次。无需赘言,它所带给我们的收益亦是双重的,既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和稳健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21]

建议之八认为,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有控有保”。所谓“控”,就是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政府首要考虑的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而“保”则体现为政府资金在使用重点上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22]

资料来源:

[1]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 林跃勤《中国金融》2005年第1期

[2][16]稳健财政政策实施方法的选择 聚源数据库《光华管理学院网》2005年03月09日

[3]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紧缩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检验 刘金全、方雯《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7期

[4]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金人庆《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年第1期

[5]稳健财政政策非临时性选择 陈东琪《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期

[6][9]财政政策为何要由积极转为稳健 金人庆《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期

[7]稳健财政政策的三重内涵 程实《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5期

[8]解读稳健的财政政策 高培勇《经济》2005年第1期

[10]我国财政政策的重大调整 傅勇《沪港经济》2005年第1期

[11]财政政策为何舍“中”取“稳” 阎坤、于树一《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期

[12]当前应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彭龙运《证券日报》2004年5月22日

[13]关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一些联想 王秋石《审计与理财》2005年第1期

[14]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组合出台影响深远 本刊评论员《南方金融》2004年第12期

[15]我国财政政策应实现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 李永良《学习论坛》2005年第1期

[17]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刘学侠《理论前沿》2005年第2期

[18]“双稳健”政策协调配合 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陈东琪、宋立《金融信息参考》 2005年第1期

[19]财政政策如何稳健 阎坤、于树一《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5期

[20]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 贾康《中国金融》2005年第1期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6

1982年出生的马女士和同岁的先生在2008年初结婚后,一直过着甜蜜的二人世界生活。考虑到先生的年度收入并不十分稳定,两人又想在2010年生育宝宝,马女士希望能对家里的资产做更加合理的配置。

先生年度收入不稳定

马女士是名财务,每月2800元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很稳定。先生与朋友合伙开了家食品零售公司,为超市提供货源,每月的工资收入为5900元。

“他的月收入还比较稳定,但年度收入就难以保证了。”马女士说,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考虑,先生每年大部分花红都会留作公司扩张之用。随着近年来公司毛利率的下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去年先生就没有领取花红,只有一笔15000元的年终奖金,使得家庭年度收入的稳定无法保证。马女士自己的年终奖金基本维持在每年10000元,加上存款利息2000元,家庭年度收入有27000元。

在支出方面,家庭月基本开销2500元,衣、食、行、娱乐外加1500元(包括自动转账扣除的383元马女士万能险保费)。

月结余4700元中,马女士会将1000元做银行零存整取,2500元用作基金定投。今年年初刚刚参与定投的她已经获利50%左右,基金市值接近3万元。

年度支出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先生两全保险10900元保费,二是过年过节人情费5000元左右。至于旅行费用、车险保费则都由先生的公司买单,不需要家庭列支。如此一来,在不考虑公司花红的情况下,家庭年度结余有11100元。

家庭资产中暂无房产

虽然马女士一家并不拥有房产,但他们也不需要支付房租,两人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公公今年年初以老人的名义所购买的,无偿提供给两个小辈居住。96平方米的屋子两人住着还略显宽敞。

马女士表示现在的经济实力并不允许他们考虑太多,所以他们并不打算在短期内买房或换房:“如果将来宝宝出生房子拥挤了,到时换房也不迟。”

看来,马女士夫妇打算继续先“啃老”。

现在,马女士家庭有现金及活存4万元、定期存款1万元、市值75000元的股票、3万元基金及10万元的小轿车。

这个没有任何贷款的家庭,目前净资产为25.5万元。

家庭保障不尽合理

先生的两全保险除了提供身故保障和每年定期分红外,对意外身故、重大疾病也提供保障。据马女士介绍,这份为期15年的保险会对意外身故赔付30万元,对重大疾病的理赔会根据不同条款而分别对待,满期后会返还保单现金价值。

马女士自己的万能险期限20年,期间的身故保障是20万元,到期后返还所有缴纳的保费,但没有红利提供。对于这样的保险情况,马女士想听听保险专家的建议。

希望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率

除了基金定投带来的收益,马女士今年投入股市的7万元也赚到了5000元。初尝投资的甜头后,她对理财有了更大的兴趣。

“我先生的公司现在面临的挑战还是挺大的,他本人的收入也并不稳定,我希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保证家庭财务的稳健。”这是她选择理财的主要原因。希望理财师对她家庭现有的投资给些建议,并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配置方式。

“我们现在的优势是比较年轻,也没有什么贷款烦恼,因此风险的承受能力应该不差。”马女士希望每年可以有平均10%-15%的投资收益率。

马女士积极理财的第二大动力来自生育汁划。打算2010年生育下一代的他们希望可以在宝宝出生前筹集足3岁之前的所有花费,并一点点积累日后的教育金。“现在的学费不停上涨,比我们的工资涨得还快,不投资可是跟不上的。”

谈到将来庞大的育儿花费,马女士不免有些忧虑,她希望能够通过理财让育儿变得轻松一些。

资产配置分析和理财建议

胡立力

一、家庭资产状况分析

“80后”的马女士家庭处在家庭的形成期。在速一时期内,家庭基本开支将会逐渐增加,同时保险需求增加,需要通过一定投资,加快资产积累,着重考虑子女养育费用安排、保险安排、养老安排等。首先,看一下马女士家庭量化指标:

马女士家庭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家庭流动资金偏高马女士家庭有4万元的活期及现金,紧急预备金倍数在10,流动资金过高,建议合理利用部分流动资金,以提高资产投资报酬率。

家庭以金融资产为主马女士的总资产25.5万元,无负债还款压力。资产主要为金融资产,资产平均投资报酬率2%,相对偏低,如何调整目前资产,兼顾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较为关键。

家庭风险保障不完善 马女士家庭保险费年度总支出1.5万元,年保障支出占家庭年总收入的11.7%,保费支出不少,但保障并不全面,建议稍作调整。

二、资产配置相关建议

马女士提出的生活安排主要有以下的目标:一、完善家庭保障;二、筹集宝宝生育金和子女教育金积累;三、进行资产配置保证家庭财务的稳健,每年可以有平均10%~15%的投资收益率。据此,有以下资产配置建议:

马女士和先生目前购买的保险是储蓄型的保险,在健康保险方面还保障不够充分,双方都需要增加健康保险作补充。

马女士家庭目前的可用资产15.5万元,每年的结余6万多元。就宝宝的生育费用和三年内的养育费用,按照马女士目前的资产和收支情况,可以满足。子女的教育金积累,建议马女士家庭通过基金投资的方式来实现。

目前马女士的先生年度收入并不稳定,希望通过资产配置保证家庭财务的稳健,同时马女士希望每年获得10%~15%的投资收益率,但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在目前家庭资产并不充裕情况下,建议马女士以稳健投资为主,选择基金作为主要投资工具,长期平均投资回报率约7%-9%。

三、具体投资建议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7

对于年收入在50万-100万元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的建议是他们的家庭资产配置可以考虑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要满足现阶段的支出需求,说白了就是要留够一些储备资金以供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来说需要为家庭预留出3-6个月的日常生活费用,并购买一些保障类的保险。其次是将家庭余下来的资金进行投资,追求相对高的收益,在通胀压力下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风险保障配置方面,俗话讲“贫穷和富有只是一场疾病的距离”,这句话对于那些忽视保障、在财务规划中没有做好合理完备“防御体系”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除现有社保外,要尽快对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收入主要贡献者,购置较充足的保障性商业补充保险,例如必要的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障性保险等等。

保障问题解决后,就要注意投资了。投资需要根据自身家庭的状况为整个家庭进行规划,比如需要通盘考虑自己的养老、孩子的教育,或是短期内的购房计划等等。此外,还要结合家庭目前的储蓄存款和未来的结余资金,考虑如何分阶段地实现所有家庭规划。毕竟中产阶级大多处于职业生涯和理财需求的高峰期,这阶段的理财成果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家庭财务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中产阶级的资产和收入状况优良,自认为有风险承受力,但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然而,现在大家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市场,因此建议他们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孤注一掷,尽量避开风险过高的投资方式。

在具体的投资策略和风格上,建议应以长线投资为主,并尽可能地去选择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在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对资产进行组合配置。再具体一点,投资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投资理财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投资组合意在寻求投资绩效或安全,将各种不同性质、种类的资产加以组合,分散风险,如何配置则可依个人需求而定。把握好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力求取得最佳组合效果,才是投资中的正道。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8

[关键词]金融风波;财政政策;税收;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35-03

一、财政政策的短期运行状况

1.1998-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能够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即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时候,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额以达到供求平衡。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体现了组合政策目标,包括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安定、增强人民信心、改善出口竞争力等。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以期达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增强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和吸引外资,规范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标准,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的办法;清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基金,减轻企业负担370多亿元。金融危机过后,虽然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很快出现了好转的势头,但危机产生的影响远未消除,甚至有加剧的趋势,而且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形势不容乐观。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中国出口形势依然困难,国内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企业效益不高、经济增长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2005-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4年12月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 2006年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年头,着力点有所侧重,更多的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透视公共财政。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大;二是科技投入资金规模加大,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大。2007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继续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本定位仍然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但我国经济是否会走向过热是需要注意的问题。2008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009年至今向积极财政政策转向。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做法是: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这和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计划是紧密结合的,投资的比例依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达45%(1.8万亿元),灾后重建达25%(1万亿元),农村民生建设9.25%(3700亿元),生态环保8.75%(33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7%(2800亿元),产业结构创新4%(1600亿元)和医教文卫1%(400亿元)。[2]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3]

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分析。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当资产负债表衰退发生时,无论是企业还是私人,由于外部的冲击――资产泡沫的破灭,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偏好――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转移到负债最小化,为了不使技术上已处于破产的资产负债表问题显性化,企业和私人都会忙于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借贷不足进而导致信贷紧缩、流动性停滞。此时,货币政策失灵,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应对衰退的不二选择。[4]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其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民间投资,增加了税收,培育和扩大了消费需求。其三,国债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作用已经明显显露出来,企业技术水平明显上升。同时规范了收费制度,减轻了社会负担,从而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消费的心理预期并增加了社会保障投入,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使国债规模达到2万多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接近3%。[5]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由过去的高涨期转入低迷期,从宏观的财政政策来看必须作出具体调整。从实施财政政策的具体效果来看,当时我国已处于复苏的“拐点”。经济中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经济增长速度上升较快,“保八”前景明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消费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货币信贷快速增加,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工业企稳增长,农业总体形势稳定。随着宏观经济的企稳向好,2009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状况也随之改善,虽在总量上财政收入规模尚未完全恢复,但月度数据已呈良性增长态势。[6]

2.稳健财政政策效果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钢材、汽车、房地产等过热行业开始出现降温迹象或者局部出现降温,农业、教育、能源等相对落后行业开始看到较好的发展前景。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和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中国经济继续持续平稳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有效防止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局面的发生。降低中央财政赤字,由2004年的3192亿元减少到2007年的2000亿元,相应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下降到0.8%。其二,鼓励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积极促进节能减排的落实。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23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十大节能工程、中西部城市配套管网建设、“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二是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比上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比上年的1.44%有所提高。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3.5万元,比上年增加2.1万元。其三,采取积极措施,调整进出口。2006年后积极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工具对出口贸易进行调整。几番调整对2007年的出口贸易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年出口增长下降到25.7%,比2006年下降了近1.48个百分点。仅2008年第三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就给企业增加1500亿元的利润。此次调整兼顾了短期应对危机,长期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等诸方面的影响。

三、中国未来财政政策的思路

1.重视政策组合拳的运用,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从实施效果来看,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作用巨大。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政策调控乏力现象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中国国情适当配给政策,诸如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等,尤其是要加强土地政策的运用。因为,通观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即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跨越式发展,不能脱离土地而孤立探讨;另一方面,在城市,房地产市场时而动荡不安,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基于土地的特性,重视土地政策的工具,配以其足够的宏观调控职责,使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2.立足国内实际,创新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税收、公债等。财政政策的实施应以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宗旨。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消费的拉动作用。从需求的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消费与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投资需求则是一定意义上消费需求的派生,最终要依存于消费需求。没有消费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也将相应萎缩。所以扩大投资可以作为启动经济的手段,但不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措施。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资源和需求上,依靠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依靠民间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稳健型财政是财政政策未来的主要选择。统筹考虑调整经济结构、民生改善、体制改革、科技投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着眼“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态势,必须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较高的增长速度总是伴随着较高的物价涨幅;而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则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固定资产增长持续高位运行,物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继续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调整中央政府投资结构,有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保留一定规模的财政赤字,有利于保持宏观调控的政策操作空间,更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以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7]

4.稳定财政政策,改善财政运行环境。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使用工具、扶持对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能否维持一个良性的财政运行环境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和实力。应把握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具体做法是:减少长期建设国债项目资金规模,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自主投资增长能力;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一般预算支出结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改革;健全其他相关税收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支持和促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继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和农村扶贫开发等工作的支持,逐步将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科技文化等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

5.强化预警机制,防范政策风险。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和干扰世界经济的罪魁。因此,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一方面,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必须着眼于政策的落实,不能束之高阁;另一方面,警惕财政政策的风险性,并科学规避、防范和化解。一是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全面清理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全口径债务定期报告制度。二是合理控制财政赤字,改革国债规模管理办法,将国债管理由年初确定年度发行规模改为余额管理,并建立完善的政府偿债准备金制度。三是积极化解各种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化不良资产损失,化解金融财务风险。四是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全方位监控体系。在现行政府部门职能体系框架下,可以考虑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金融运行预警机制和公共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以提高政府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主动性和有效性。[8]

参考文献:

[1]金人庆.实行稳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1).

[2]许柳鹏.国际金融危机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比较[J].法商论丛,2009,(6).

[3]宋凯,刘国旺.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9-03-07.

[4]解保华,李彬联.积极财政政策的冷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9,(12).

[5]李林红.从“积极”到“稳健”――中国财政政策的适时转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

[6]闫坤,张鹏.2009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N].经济参考报,2009-07-30.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9

累计财富是您的梦想吗?投资理财是您的兴趣所在吗?

海尔纽约人寿近日推出的“生财智道投资连结保险”将帮助您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梦想。该款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和保障的双重功能,公司除了为被保险人提供基本寿险保障外,还通过个人帐户为投保人提供投资收益回报。年龄从60天到65岁均可投保该产品。

特点:

1、收益性

自主投资,专家理财

成长型投资帐户:

投资专家帮助您进行高比例的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可能收益高,风险相对也高,从而使投资者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资本利得。

平衡型投资帐户:

投资专家为您构建稳健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固定收益产品组合,力求为投资者提供长期、均衡的投资回报,风险中等,可能的收益中等。

稳健型投资帐户:

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投资专家帮助您构建稳健的货币市场投资组合,力求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长期的投资回报,公司同时提供给客户三个投资帐户之间资金随意转换的权利,使客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投资帐户。

例如:张先生在年初股票证券市场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的前提下,选择将70%的资金投入成长型帐户,当股票基金市场大势呈现下降趋势的时候,可以选择将资金转入平衡型帐户或者主要投资于稳健的货币市场渠道的稳健型帐户,保证了资本金的持续增长,从而规避了一定的证券市场投资风险。

2、流动性

续存取现,由您掌控

“生财智道投资连结保险”保证客户可以随时通过趸交额外保费追加投资,没有限额,不需财务核保

同时,客户随时可以全部或者部分提取个人账户价值,满足子女教育或者自身的养老等财务需求,在投保四年之后,我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

例如:张先生从30岁开始投保“生财智道”,每年交费1万元,投保20年,共计20万元。目前,有一子,出生60天。在张先生48岁的时候,可以从帐户中提取5万元,作为孩子的教育金;到张先生60岁时,为了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每年提取3万元,作为退休金。

3、保障性

双重保障,惠及全家

身故保险金

为“基本保险金额”与“个人账户价值”之和

全残保险金

公司为客户提供了两种更加人性化的保险金理赔选择:

方式一:基本保险金额与个人账户价值之和

方式二:客户可以选择只领取保险金额,保留投资帐户,资金可以继续复利滚存,以备未来的养老等资金需求。

总而言之,海尔纽约人寿“生财智道投资连结保险”是一款专家理财、存取自由、兼顾保障的投资型产品,可助您自主投资、保障无忧。

免费服务热线: 8 0 0 8 2 0 5 8 8 24008205882

案例一:

海尔纽约人寿的客户张先生为公司财务经理,年龄30岁,年收入10万。2年前未婚的他已经为自己购买了身故保障、重大疾病保障、以及意外医疗保障,年交保费5000元。现在他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太太28岁,中学教师,年收入5万元;儿子出生刚满30天。

通过海尔纽约人寿保单周年检视,寿险顾问发现张先生在保险投资方面有了新的需求:

结婚生子,家庭责任增加,深感目前的保障不足;

希望可以在孩子上大学的时候领取50000元作为大学费用支出;同时也希望可以在退休时每个月都能领取2500元的养老金;

目前还可增加保费预算为: 每年10000元;

根据“风险偏好”的评估,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为“平衡型”

方案:

于是海尔纽约人寿的寿险顾问为客户提供了购买“生财智道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选择,并作出如下投保方案:

年交保费10,000元,以交费30年为例,保单的主要利益:

1. 身故及全残保障:

30-55岁,由于家庭责任增加,在原保障的基础上增加12万身故、全残保额至孩子大学毕业;

56岁后,孩子大学毕业工作,已经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家庭经济压力降低,其他保障不变,保额降至最低;

身故保障为身故保额与当时帐户累积价值的和。

全残保障,张先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身故保额与当时帐户累积价值的和。另外一种是申请基本保险金额的给付,保留个人帐户继续有效,方便客户继续投资。

2. 账户价值领取:(按中档投资回报率计算)

48岁后,由于孩子大学费用支出,一次性领取8万元用于学费等开支;

客户可从61岁开始,每月领取退休金3000元,直至帐户价值结束(80岁)。

总体看来,由于张先生事先已经做好了基本身故保障和医疗保障,因此该份万能寿险计划能够较充分的满足了张先生在教育金、养老金和家庭保障方面的要求。

案例二:

海尔纽约人寿的客户李先生,30岁,公司销售部经理,月收入9000元。经过海尔纽约人寿的“家庭财务保障”分析发现他已经基本做好家庭保障,但养老部分仍需补充。李先生关心投资理财,但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不懂证券、外汇等金融投资工具,目前只有银行的活期储蓄;根据“风险偏好评估表”的评估,李先生具备一定的风险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属于“激进型”。

海尔纽约人寿寿险顾问为客户提供了“生财智道投资连结保险”的新选择,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

70%的资金放入成长型投资账户,主要投资渠道为:50%-100%投资于依法公开上市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市式证券投资基金;0%-50%投资于各类债券、银行存款以及监管部门批准的新投资项目。

20%的资金放入平衡型投资账户,主要的投资渠道为:30%-70%投资于依法公开上市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市式证券投资基金;30%-70%投资于各类债券、银行存款以及监管部门批准的新投资项目。

10%的资金放入稳健型投资账户,主要的投资渠道为:50%-100%投资于依法公开上市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各类债券;0%-50%投资于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货币市场工具以及监管部门批准的适用于本帐户投资策略的新投资项目。

方案:

公司提供给李先生随时可以在三个投资账户之间进行资金转换的权利。

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篇10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列报;会计稳健性;效果分析

2008年10月16日,IASB和FASB共同《讨论稿――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以下简称《讨论稿》),对现行财务报表表内信息列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分类列报的新观点。虽然《讨论稿》只是双方达成的初步一致意见,仅表明国际会计之间一个新的动向和可能发展的趋势。截止到目前的进展还不可能改变IASB和FASB现行的列报方式,但是在各国财务报表列报趋同的趋势下,我国会计界应积极关注和正确认识《讨论稿》的新发展、新观点。本文从会计稳健性的角度对《讨论稿》进行探讨,旨在对我国既有会计准则的完善以及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财务报表列报的主要变化

(一)现行财务报表列报的现状

在现行财务报表列报的模式下,要求主体提供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三大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或四大报表还包括了全面收益表或股东权益变动表。除了现金流量表之外,现行财务报表实际上是基于“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报表项目”的递进关系进行表内项目分类列报的,这与目标导向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导向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财务报表之间的联系松弛,各表内在结构不一致,不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状况、财务业绩、现金流量之间的横向分析,也不便于报表使用者发现不同性质活动对企业过去及未来的影响。

(二)《讨论稿》提出的列报模式

《讨论稿》提出的财务报表列报模式是要求主体提供一套完整财务报表,包括: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及附注,并要求分别列报其有关创造价值的方式(业务活动)和为业务活动融资的方式(融资活动)。与现行财务报表列报相比,《讨论稿》提出的列报模式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改变报表项目分类理念和方法。即IASB和FASB支持按主体业务活动列报,根据管理层的意图进行分类而不是按约定俗成的要素进行分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1.主体在经营活动部分应进一步将业务活动与投资活动的信息分别列示;2.主体应根据融资来源分别列报业务融资的信息,即主体应分别列示有关非所有者来源的资金及其变化、所有者来源的资金及其变化两方面的情况;3.主体应分别列示非持续经营与其持续经营和筹资活动相关的信息;4.主体应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将其所得税信息与其他信息分别列示。主体在全面收益表中应单独列示以下各项有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信息:持续经营收益(即来自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的净收益或净损失)、非持续经营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税后金额列示)。

从上述列报的主要变化可直观地看到,改进后的财务报表列报模式优越性主要体现为:有助于辨认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投资、融资三类活动,能反映管理层如何对待和经营企业及其资源的情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计算一些信息含量更高的财务指标和估值分析。

二、会计稳健性的重要性

会计稳健性又称会计谨慎性,在传统意义上是指“预见所有尽可能多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asu(1997)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对好消息要比坏消息有更高程度的确认标准的趋势,即盈余反映坏消息要比好消息更为及时。”

Sterling(1970)将稳健性作为会计实务中最有影响力的原则之一。根据Holthausen and Watts(2001)以及Watts(2003)的观点,有四个方面可以体现会计稳健性的重要性:第一个是稳健性原则促进高效率的契约机制。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经理层薪酬合约的签订,避免经理层虚报利润并因此损害股权投资者的利益。第二个是企业高报利润或资产比低报更容易导致投资者企业,所以企业的稳健性保护了企业。第三个是稳健性原则推迟了企业的支付,因此提高了企业的价值。第四个是上市公司高报利润或资产比低报更容易引起投资者对监管机构的不满,因此监管机构倾向于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三、会计稳健性与财务报表列报

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从财务报表列报的改进历程可以看出,列报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都是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因此,改进列报后的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可以作为检验列报方式改进效果的重要评价依据。而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会计稳健性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一)财务报表列报与会计信息供给

从会计信息供给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是信息提供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生成和向外披露的。在这样一个逻辑下,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有两方面:规则和信息提供者的行为。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契约安排方式的差异会诱发契约各方不同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机会主义行为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契约成本)。在理性预期的市场中,契约成本将完全由违约方来承担,这会促使契约各方有动机缔约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一般来说,契约的人较之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会引发问题,即所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理性的委托人也能预期到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会与人签订契约来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契约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小化生产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契约成本(包括成本),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而会计就是一种有利于契约形成的内在机制。会计作为这样一种机制,要求会计盈余和净资产价值能够及时地反映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行动对企业当期价值的影响。

(二)改进后财务报表列报的稳健性变化

会计稳健性是化解契约签订中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报酬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预期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会带来会计信息(盈余)的虚增,而稳健性的保守做法能够降低虚增行为对会计信息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会计信息中的“噪音”。

具体而言,企业的各参与者使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这就产生了对具有及时性和可验证性会计信息的需求,而稳健性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及时性和可验证性。但是,稳健性所反映的不同消息的不同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的特性,基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并不能在会计契约中明确界定,具体的选择权更多地属于会计信息提供者。在现行财务报表列报下,如在各项准备计提中,会计准则仅规定了当资产发生价值损失时,应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千变万化,减值准备计提的时间和大小只能由信息供给方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因此,稳健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更多地反映了属于企业的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

财务报表列报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地一个初步筛选过程。如果会计准则对列报的规定越细致,信息供给方的可供选择越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信息供给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缓解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讨论稿》提出的新报表项目分类方法是管理层法,这种方法赋予管理层决定对外披露内容和方式的权力,在报表信息分类过程中注入过多的管理层意图和职业判断,报表项目列报的主观性大大增加,会计信息提供者拥有更多的剩余权力,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对会计信息的列报进行选择。从契约理论这个角度,改进后的财务报表分类列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四、结论

本文是基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从信息供给者的角度研究财务报表列报的改进效果。IASB/FASB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法是管理层法,赋予了管理层决定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的权力,用契约理论解释,即管理层的剩余权力增加,而会计稳健性反映了属于企业的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因此,改进的财务报表列报降低了会计稳健性。

【参考文献】

[1] 张金若,宋颖.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9):29-36.

[2] 温青山,何涛,姚淑瑜等.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改进财务报表列报效果研究――来自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实例检验[J].会计研究,2009(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