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十篇

时间:2023-11-20 17:30:18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1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性服务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2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内部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47-03

1 引言

随着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而内部实验室是污水处理厂必要的配套工程之一。这些实验室主要负责对进厂污水水质及处理设施各工段的水质进行检测,以指导污水处理工艺的调整。因此,其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程度直接关系着污水处理厂能否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出水水质的自我检测也是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内部实验室通常规模较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1],通常也不对外开展检测工作,因此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层及检测人员对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了解较少。笔者根据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相关标准规范[2,3],结合工作经验,认为污水处理厂内部实验室应通过强化技术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措施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

2 强化实验室的技术管理

实验室至少应从人员、设备、标准物质与试剂、检测方法、环境条件、记录等6个方面来强化技术管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2.1 重视检测人员的岗前培训

检测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检测结果的质量。实验室必须重视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应确保每一名检测人员在上岗前均已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环保系统或排水管理部门等组织的培训,掌握基本分析技能,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要重视培训结束后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

2.2 细化仪器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要正确配置仪器设备,其检出限或量程应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档案中至少应包含使用说明书、验收记录、检定/校准证书、维修记录等资料。

制定仪器设备操作作业指导书。由于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对其能否正常运行及使用年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在作业指导书中明确维护保养方法并指定专人开展相应工作。

制定仪器设备的周期性检定/校准计划并执行。对仪器设备进行合格(绿色)、准用(黄色)、停用(红色)的三色标签管理。应在检定/校准计划中明确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如有些分光光度计兼具可见光及紫外比色功能,则应对不同波段的性能进行检定,不能只检定可见光区或紫外光区。此外,应注意正确使用检定证书中给出的修正因子。检定证书除了给出仪器设备是否合格的判断外,有时会同时给出检定修正因子,如果没有按给出的因子对仪器设备的示值进行修正,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分光光度计的检定证书中给出了波长示值误差,则在检测过程中,只有对仪器的波长示值进行修正后,才能获得准确的波长。

2.3 控制标准物质及试剂的质量

标准物质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性、实现量值溯源的重要基础。实验室应优先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如果使用自配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溶液的试剂必须是优级纯,且在保质期内,性状良好,未发生潮解或风化。配制标准溶液的量器必须是经过检定的A级品。严格按照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过程进行配制。标准溶液配制完成后必须进行验证,以确保浓度的准确可靠。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有:用有证标准样品进行考核、与先前配制的标准溶液进行比对、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等。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必须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保存,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当溶液出现浑浊、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时,应重新配置,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此外,试剂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对新购的试剂,必须通过空白试验等方式,确认该试剂能否用于检测。如果空白值异常,说明试剂质量有问题,应通知物资采购部门,避免采购同厂家、同批次的试剂。最好能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保证所采购试剂的质量。

2.4 确保能正确运用检测方法

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制定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并发放至相应的检测场所,保证在检测过程中能随时查看。应有专人关注新标准的,保证检测方法的现行有效性,防止误用过期的方法。

对新上岗人员或在新方法的应用前,应要求相关人员开展AQC[4]试验,每日做2个全程序空白和1个标准曲线,从而计算出检出限,当此检出限小于或等于方法规定的检出限时,证明该检测人员能正确运用该检测方法;否则,应查找原因,重新试验,直至合格为止。

2.5 合理配置检测的环境条件

各检测方法特别是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实验室应满足相关要求,方能获得可靠的检测数据。如天平、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如室温、湿度、风速等)有特殊要求,实验室最好设有单独的仪器间,配置空调等设备,且空调的出风口应避免直接对着仪器设备。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环境条件应恒定且满足要求,并应在使用登记中对环境条件进行记录。

此外,某些检测方法之间因分析试剂存在相互干扰(如某些方法的分析试剂可能是另一种方法的检测对象)而必须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检测,实验室必须予以关注。

2.6 完善检测过程的记录

实验室内记录包括检测记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应制定规范的记录格式,确保能再现检测过程。要求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即时记录,严禁事后补记。涉及计算过程的,应有复核和审核人员签字确认。

3 建立实验室内部检测结果质量监控机制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监控是保证检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通常的内部质量监控措施有以下几种,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运用不同方法对检测结果的质量进行监控。

3.1 实验室平行样

实验室平行样是判断检测结果精密度的主要指标。每批样品应加做不少于10%的平行样,其允许差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5]的要求。此外,可以要求采样人员加采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一并送实验室检测。

3.2 实验室加标样

实验室加标样是判断检测结果准确度的主要指标。条件允许时,每批样品应加做10%的加标样,加标回收率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5]的要求。

3.3 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可以通过空白试验或加标回收率质控图来监控检测结果是否受控[6]。当有7次数值呈连续升高(或降低)趋势或者数值超过警告限时,应立即查找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3.4 标准样品考核

实验室应定期通过标准样品考核来核查标准物质是否准确有效、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测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是否处于可控范围,以此来实现持续改进。

3.5 人员之间的比对

人员比对也是实验室内开展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实验室可以指定不同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的相符性判断不同检测人员之间是否存在误差。

3.6 密码样

实验室可以通过密码样的方式来检查检测结果的随机误差。实验室管理人员将同一样品分成两份,编成不同的编码送至实验室检测,根据两份样品检测结果的相符性来判断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3.7 实验室间比对

各实验室应有意识地定期与当地环境监测机构或其他实验室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同步采样、同步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相符性来判断本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质量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4 结语

污水处理厂的内部实验室在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前,应把上述质量控制的方法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有计划的措施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更好地指导污水处理工艺调整,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 卞金良,李剑敏.关于小型污水处理厂实验室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2):103~1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4] 师 培.水质氨氮AQC实验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8):131~133.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3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节能检测

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室内装修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也使得诸多新型的装修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室内装修中,然而,由于一些室内建筑装修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尤其是污染物的散发不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从而对室内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也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避免这方面问题的继续发展,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取样,再通过对样品的检测了解室内污染物的情况以及相应的空气指标,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加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检测效果,从而推动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高质量进行。

1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1.1 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检测的质量,才能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合理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障体系[1]。首先,在检测之前,应保证检测设备的可靠性,这也是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很多质量检测人员都会将室内环境的质量管理放在重点,经常会忽视对设备的质量检测,经常会将一些带病的设备投入到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工作中,从而对室内环境的检测质量造成极大地影响,因此,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需注重各项基础检测设备的质量。其次,应保证检测过程的质量,主要包括药敏检测、处理、对检测结果的处理以及编制审核报告等,确保各项环节全部达到规范的标准,切实有效地保障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1.2 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

所谓质量体系内审,主要是针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运行的效果进行定期审核,并根据审核的结果来对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评价[2]。在内审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及时有效地将其扼杀在萌芽中,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给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造成影响。

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内审的过程中,为保证内审的有效性,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营机制,同时,在内审的过程中,应要求工作进程与所制定的内审检查表以及相应的内审人员跟踪整改的结果,以此来提升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对质量管理的审评工作不能满于现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的评审体系也应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实验室资源配置的优化必须重视起来,并及时解决检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断地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夯实的基础。

1.3 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

在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一个标准化实质性的控制过程,因此,要保证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需要做好标准化的动态管理工作,对实验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3]。

由于室内检测实验室的环境经常发生变化,而在此过程中,室内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将会给检测设备使用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使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质量下降,因此,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对室内空气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检定核查,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改进和调整措施,确保室内环境检测的质量。

1.4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需要做的几方面工作之外,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4]。如,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质量监督人员应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认真对检测过程中相关的控制点进行监督和控制,一旦发现质量隐患,应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还应注重对检验依据、检验程序、检验数据以及检验样品的监督。对实验室的相关检测基础硬件进行改善,主要是从检测基础硬件配置的精度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改善,同时要保证检测基础硬件配置适应市场的发展,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进一步保证硬件配置使用的精度。

2 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节能检测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节能检测来实现环保和节能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5]。(1)在热源、冷源处直接采取采暖耗煤量的指标或耗电量的指标,然后再求出建筑物相应的耗热量指标或好冷量指标,将其称之为热(冷)源法,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工作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2)在建筑物外,应直接测取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好冷量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求出建筑采暖过程中的耗煤量指标以及耗电量指标,将其称为建筑热工法,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该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有助于提高节能效果。

除此之外,现场测试热流计法、非接触红外热像技术、热箱法等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室内环境检测中,对室内热环境进行室内平均温度的测试,以及对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和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同时,对维护结构的密封性能也进行测试。当然,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角度上出发,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应注重对导热系数的检测影响因素的控制,在没有配置显示恒定压紧力装置的条件下,检测结果的误差必然会存在,因此,在实际试验温度以及压力测量下,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来减小测量的误差,为室内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提供有利的帮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其检测的标准将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效果,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因素,对检测的质量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关的检测监督、质量管理等工作。通过文章对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其节能检测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合理建立实验室质量保障体系、合理做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积极做好标准动态管理工作等几方面的质量管理内容展开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节能检测方法,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瑾,孙伟.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核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9).

[2]冉爱华.论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外资,2013(13).

[3]陈建华.浅谈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广东建材,2011(1).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4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是指为适应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而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或方案、实习指导书、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等。如环境认识实习、课程(课间)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其相对应的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硬件方面是指为完成实践性教学计划而配套的实习场所、仪器设备、实验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实验材料和相关辅助设施等,包括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三废”处理厂(场)、野外实习地区、环境问题突出和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等。

按照环境类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需要很大的投入,仅靠环境科学与工程院系来独立建设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而单独建设所有需要的实验室,将因课时的有限性而使实验室在大部分时间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设置在综合性大学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除专业性很强的一些实验室需要单独建设外,其他实践性教学都应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基础教学条件好、科研力量强、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利用已有的公共课、基础课实验条件和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条件,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实验室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高效运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教学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公共课实践教学统一化,学科基础课实践教学合作化,专业课实践教学规范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化。

一、公共课实践教学统一化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公共课是指全校各个学科专业都开设的课程,或者是指学校大多数专业开设的课程。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公共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体育、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当然,这些课程中有的不需要实验室,有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外语听力实验室、程序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体育器材和实验场地等。对于公共课所对应的实验室和实验条件,如果各个学科专业都分别建设,一则没有必要,二则难以建设好,还会因重复性建设造成浪费。就拿计算机实习机房建设而言,各学科分散的建设将无疑造成重复建设,既不能形成适应教学的规模,又达不到科技发展所要求的水平,还会造成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管理混乱。因此,公共课实验室不宜在各院系建设,应在全校层面上建设。

公共课教学实验室具有普适性、更换快的特点,它的建设形式和内容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建设水平要与科技发展同步。公共课实验室的功能覆盖面很宽,技术装备要求高,经费投入量大。要充分发挥公共课实验室应有的作用,高效运行且便于维护,必须由学校职能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筹管理,对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开放。对公共课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应集中财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现代化程度高的公共课实验室,从而满足全校公共课的实验要求,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保证质量。显而易见,实施公共课实践教学统一化是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优化教学、优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基础课实践教学合作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既有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有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并且有课间实验实习的课程较多,要求有相应的实验室作为教学的支撑。如大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检测化学、化学工艺学、电工电子学、工程测量、工程制图、CAD基础、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学、地球科学概论等。要建设满足这些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室,不仅需要很大的实验室空间,而且要有相应的数量众多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显然,这么多的实验室,全部由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来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计划呈阶段性使用实验室的规律,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时多则36~54学时,少则仅有8~12学时,由此导致实验室空闲时间较多,甚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基础学科实力强的特点,本身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实验提供了良好条件,如物理学的三大力学实验室、化学学科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检测化学等实验室;力学专业的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实验室。因此,要利用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拥有仪器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配置高的实验室条件,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已有实验室适当进行合作性建设,同时,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利用计划,从而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

另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制图、CAD基础课程属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实验室应联合学校内所有开设此类课程的专业,如力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在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室管理处的直接参与协调下,统一建设该类基础课的实验室,真正实现学科基础课实习的合作化。

三、专业课实践教学规范化

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环境要素的监测分析,如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监测分析、室内外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监测分析、噪声监测等等;二是生产工艺流程类,如污水处理工艺、大气除尘工艺、固废处理处置等工艺流程;三是性状识别和图件制作类,如污染物的种类和存在状态、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环境现状图件的绘制、环境工程设计图件的绘制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既要考虑理工相兼的特性,又要考虑专业规范。尤其是环境要素监测类实验室的建设,要根据我国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分析监测技术规范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建成适应环境科学发展的标准化实验室,才能使学生受到符合技术规范的环境专业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环境保护技术人才。

对生产工艺流程类的实验教学,应以模型化为主建设污染治理实验室。因为污水处理、大气除尘、固废处理处置都是企业行为,处理设备或装置规模庞大,在学校不可能建设此类实验室。而相对适宜的是建设污染治理模型实验室,就可以进行“三废”治理实践教学,再辅以参观污水处理厂、烟气除尘、脱硫装置和垃圾填埋场等实践教学,就能够保证环境类专业课教学的质量。

污染治理教学课间实习模型化具有“方便经济、直观生动、整体全面、安全省时”等优点,厂区实习又具有“建筑宏大、现实真切、实效显著”的特点。可见,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污染治理教学实验室建设实现模型化、规范化非常必要,也非常现实。

对性状识别实践性教学,可利用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各种标本和薄片进行教学,如土壤、植物、动物、岩石、矿物等标本及薄片。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只需要购置一些专用的仪器设备即可,如生物显微镜,微生物培养、驯化和利用装置等。图件制作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图、环境产品开发设计图、环境功能(分区)图、环境规划图等,另外还包括对各种专业用图件的识别和判读。目前,绝大部分图件的制作和判读均已实现了计算机数字化。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保护人才的需要,就应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环境图件制作专业实验室。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化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不仅要充分地利用校内实验室条件,而且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保护环境的能力。校外环境专业实践性教学有认识性实习、课间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环节。除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范围比较广、受地域限制小外,其他三个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学时都由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基本确定。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要按照专业教学要求,预先优选实习地点和路线,确定实习内容,制定实习计划,并编写实习指导书。即: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保持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环境实践性教学实习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适合环境实践性教学,能够满足教学计划要求,选择可观测的环境现象多,或者“三废”治理技术方法全,或者工艺流程技术先进,或者环境管理水平高的地区或部门。其次要考虑食、住、行方便,距学校远近适中,教学费用低,教学效率高。再次要考虑稳定性较好,便于产、学、研相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多变的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三废”治理技术水平高的工厂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的地区,实施清洁生产或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单位等,都是可供建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对象。尤其是大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火力发电场、防沙治沙站、自然保护区等都是建设环境实习基地的首选地点。

环境实践性教学实习基地的规模应以一次性接待30~60名学生实习为宜,因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使用往往是一年一次,每次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如果实习基地规模太小,则不能容纳一个班级,造成实习不能按计划时段和计划学时进行。如果规模太大,则会増加投入,有可能造成浪费,在管理上带来不便。

实习基地一般都依托在稳定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建设,按照实习内容和相关条件,可建设有食、宿条件的实习基地,也可建设无食、宿条件的实习基地,一般要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实习基地建设的有关事宜,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显著位置挂上实习基地的标牌,以示合作培养环境保护人才关系的确立。由于实习基地仅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启用,其余时间都挪作他用,因此可以不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委托挂靠单位管理。实习基地应实行学校和挂靠单位共建、共用,互惠互利。

五、结论

根据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性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对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环境保护人才非常必要。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5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1引言

室内环境质量与人类身体健康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希望自己居住的室内环境能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为此,我国特地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2020)等国家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明确了室内空气质量中物理性参数、化学性参数、生物性参数、放射性参数的标准值及检验方法[1-2]。然而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检测质量出现偏差。因此,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个检测环节,减少影响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准确和可靠。

2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

2.1根本目的

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的根本目的是根据建筑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对室内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准确判断室内环境质量,再进行检测质量评价,为居住者提供真实和准确的数据信息[3]。

2.2基本要求

无论采取哪一种检测方法检测室内环境,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质量。基于此,检测过程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保证检测质量的有效性。在室内环境检测过程中,需在特定的时间内和位置上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并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技术。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检测质量的有效性。(2)制定出完善的检测计划。在检测工作开始之前,不能漫无目的展开检测,必须要制定出完善的检测计划,特别是要在布点、方法选择、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以保障室内环境检测工作顺利、高效和精准开展。(3)保证检测质量的可比性。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要加入质控样品,以保证实际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4]。

3影响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因素

3.1封闭时间

在对室内装修过程中挥发出来的甲醛、苯系物等有机化合物浓度进行检测时,对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工程,检测工作在门窗关闭的情况下完成。由于自然通风换气的建筑物体受门窗开闭大小、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换气频率难以确定。因此,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应将敞开门窗和充分换气的房屋关闭1小时,此时甲醛、苯系物、氨等有机化合物浓度最接近换气1次的平衡浓度。大量实践证明,在门窗关闭情况下进行检测可以有效避免检测工作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如果墙壁有空调和排风扇等的预留孔,也应暂时封闭[5]。另外,在封闭和检测过程中,不宜进行影响检测工作的其他活动,比如使用燃气灶或者吸烟等。而对于使用集中空调的建筑物体,检测工作在房屋门窗关闭后的24小时后进行,此时测得的氡、甲醛等有机化合物浓度与建筑物体在交付后的浓度基本保持一致,这主要是因为氡浓度在室内累积的过程比较缓慢,且其释放到空气中后会出现衰减,这也是使用集中空调的建筑物体要在封闭24小时后完成检测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是影响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检测人员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与检测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由于检测机构对检测人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检测机构为了追求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检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导致有些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渐下降,使其无法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检测工作[6]。当下,随着建筑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材料不断走进大众视野,室内环境检测工作难度愈加明显,但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却停滞不前,导致检测质量不具可靠性,无法正确评价室内环境健康状况。

3.3仪器设备

室内环境检测质量不仅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还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支撑,检测设备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同样很大。如果检测设备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有些检测机构不能及时更新仪器设备,使得仪器设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质量缺陷,即使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再高,还是会影响最终的检测质量。另外,在对室内环境检测过程中,由于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严格,使得室内中的有害气体快速挥发,也给检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3.4检测方法

保障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当前,检测机构受能力、经费等问题的限制,不能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较为先进的检测方法,而传统的检测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检测要求,检测人员也不能根据建筑物体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检测方法,使得检测质量失去严谨性。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的居家环境和室内装饰材料的检测数据中可以看出:甲醛、苯系物等有机化合物浓度的平均超照率为80%和75%,而71%的疾病发生都和室内空气质量有关系,这给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5布点方位

众所周知,建筑物体的内部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体内部结构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采样点。在一般情况下,检测人员会按照统一的布点标准来布置采样点,完成检测工作,进而给业主或者居住人员提供一个准确的检测结果。

4室内环境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4.1选择最佳检测时间

在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之前,先关闭被检测对象的门窗,并封闭预留孔,避免室内的甲醛、苯系物、氨等有机化合物的扩散,之所以要在油漆干燥后的7日内开展检测工作,主要是因为此时油漆的成分基本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在这一时期内进行检测,其检测质量也比较可靠,这也是室内环境检测工作开展的最佳时间。

4.2提升检测人员能力

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对检测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不断提升检测人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检测机构应将检测人员的培训结果有效性、能力验证结果等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中,以进一步地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其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检测人员,检测机构为其创造对外学习的机会,逐渐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检测队伍。

4.3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对提高检测质量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使用仪器设备之前,要认真检查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的状态,或采取期间核查、功能性检查等方式确保仪器设备状态的可靠性。一旦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者缺陷必须停止使用。性能完好的仪器设备不仅能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提高检测质量;(2)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方法、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3)在仪器设备使用之后,要及时清理仪器设备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如果发现故障,要尽快维修,使其能够恢复正常[7]。时下,随着室内环境检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仪器设备也应与时俱进,检测机构要淘汰落后设备,不断引进先进设备。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又提高了检测质量,还能满足当前室内环境检测相关标准要求。

4.4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室内环境检测方法有很多,具体选择哪一种检测方法需要检测人员根据建筑物体的内部结构和标准要求,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以此保证检测质量。其中,甲醛检测是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甲醛检测吸收法、乙酰丙酮光度分析法、酚试剂分光光度法、荧光法等都是可用的检测方法。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还能保证检测质量。

4.5认识了解环保材料

纵观当前建筑市场,环保型装饰材料琳琅满目,并非环保材料中就一定不含有害物质,只有正确使用这些装饰材料才能确保室内环境的质量。而人们在对环保材料的认识和了解上,不应听他人的一面之词,而要对其给予科学的检测,以此准确地判断出装饰材料的建筑性能,从而使室内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为居住者提供健康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4.6严格控制检测参数

在室内环境检测中,通常还会使用到气体体积进行衡量。但是,由于气体的质量与体积、温度和压力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根据这一特性常用的方法为间接衡量法,这一方法会使气体浓度出现变化,降低检测质量。因此,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室内气压、体积等的参数,保证各参数之间的一致性,以提高室内环境检测质量水平。

4.7注重样品采集管理

在日常的室内环境检测工作中,由于简单,样品采集工作常常被检测人员忽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如果样品采集方法不正确或者不规范,即使实验室分析再精准,质量控制措施再严格,都难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另外,样品是室内环境中获得的实物证据,妥善的管理方法是提高检测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样品采集后及时送往实验室分析化验,因为当样品超出了规定的保存期限会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影响检测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室内环境的质量评价,也会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从合理控制封闭时间、提升检测人员能力、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合理选择检测方法、认识了解环保材料、严格控制检测参数等方面做起,提高环境检测质量,保障室内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GB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S].

[3]杨嵛.室内环境检测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1):159.

[4]韩林增,赵欣然.室内环境检测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J].环球市场,2016(20):57~58.

[5]夏海波.室内环境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11):42~44.

[6]郭琦,王艳艳,宋月.关于室内环境检测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及思考[J].低碳世界,2016(22):21~22.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6

三号楼项目位于大学城高密度的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项目承载着联系周边北大、哈工大和信息图书中心的枢纽责任。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指引,要求项目在裙房和建筑塔楼尺度、首层架空连廊、地下空间、裙房等部分考虑与周边邻近项目连通。我们的设计进一步在不同高度、不同空间之间与周边项目建立更密切的立体生态连通。大学城的核心区不仅仅是把各个学校大楼简单地摆放在一起,而应提供一个跨学校与专业的更加便捷交流沟通的大平台。设计中,我们安排了穿越连接各个功能活动目标的通道,有结合地形穿行中庭的坡道,也有通过廊桥连接不同标高的空中平台。同时预留了对图书馆、北大、哈工大和南侧山体的连廊接口,从而使不同高度的公共空间实现立体穿行。我们希望在未来,当师生们偶然穿行于建筑中,一个海报、报告或是谋面都将在这些创新型人才群落中碰撞出难以估量的可能性。

2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修复

设计希望将人工环境与基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首先,从水系统设计入手,将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核心区建筑密度较高,设计提出邻近建筑共同建立统一的水处理和循环系统,并与大沙河、核心广场湿地等结合在一起。各栋大楼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首先蓄存在建筑塔楼高区的雨水蓄水池中,通过自然重力浇灌高区的立体绿化,多余的雨水与建筑下层平台的雨水一起进入地下雨水蓄水池和临近广场的人工湿地。建筑内的卫生间污水也集中通过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形成中水回用到各个楼层,成为滴灌、渗灌立体绿化的水源,同时用来冲洗卫生间洁具,实现雨水分级蓄存和中水循环利用。第二,建立立体的生态补偿体系。设计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空中绿化平台等措施,补偿建筑基地和道路所占用的原有场地绿化面积,从而实现高层办公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并为高层中的空间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建筑在塔楼顶层部分采用庭院式布局,结合逐层退台式绿化花园,营造类似地面院落式的研究办公环境,并为环境类研究项目提供室外实验场所。塔楼部分结合“Z”字形平面布局,错层设置悬挑的绿化露台,均匀地为各层实验教学空间提供开放的院落空间。这些院落空间在东、西区分层且错层布置,结合深圳地区对跨层露台的面积计算规则,使得这些露台不占用项目的总建筑面积指标,形成室内、半室外、室外的三级过渡空间。

3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形态设计

建筑形态对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深圳建科大楼的实践经验,在深圳地区采用适宜的形体布局可以大大节约建筑的空调和照明能耗,并改善室内的空间环境品质。建筑分为塔楼、裙房和地下三个部分,设计针对各部分特色,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组织自然通风和采光。塔楼部分是建筑的主体,项目实验室和研究室为主要功能,分析出以两个8m跨度为标准进深更适宜于实验室空间需求。将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为“Z”字形布局,有利于项目所在地过渡季节主导东北风的均匀进入室内。同时“Z”字形的布局增加了建筑临窗的面积,有效改善了自然光环境。在通风采光较弱的区域布置核心筒和交通配套设施。裙房部分面积较大,进深也较大,且东西北三面都临近高层建筑,致使边界采光条件不利,设计采用在中部设置采光通风中庭为低区建筑提供良好的天光和适宜的进深布置。裙房部分的首层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错层的布局,将内部高差处理成中庭台阶庭院和报告厅,结合周边架空连廊和生态楼梯,将类似冷巷的、有遮蔽的低温空气通过中庭部分引入建筑,形成良好的内部空气流通。地下室部分因为场地局限几乎全部在裙房下面,设计利用首层空间设计下沉式地下庭院,将地面光线通过采光顶、导光管等引入地下空间,用绿色植物和自然采光通风,改善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实验环境。

4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功能布局

现代大学实验建筑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各种新需求,建筑内部功能分为相对固定的特定实验室和通用可变实验室两大类。针对一部分有特定空间及环境需求的实验室,设计将其安排在地下室、首层、裙房及塔楼的不同部分。对通用型实验室,我们也充分考虑可预期的各种实验室变化带来的设计需求。地下室除了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以外,还考虑设置一些精密实验室,以隔绝外界不利环境对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的影响。裙房底层布置先进制造学科的整车实验示范平台和材料学科的重型实验室,在底层另一侧设置公共报告厅及各个学科的公共实验室,方便使用。在五层结合裙房的屋顶花园设置公共会议等功能,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塔楼顶部布置有大量通风柜需求的实验室,满足环境学部及材料学科的需求。顶层有光电示范基地,将建筑本体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实验展示平台。清洁能源采用单晶硅太阳能光伏遮阳棚和垂直轴微风发电机,为大楼提供清洁能源补充,也成为大学城迈向绿色生态的标志性新形象。建筑在荷载、用电负荷、空间高度、通风设备、护构造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功能变化发展的需求。总之,延续建筑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综合绿色建筑护设计

绿色建筑的外表皮设计不仅仅是传统围护和造型的问题,还需要综合解决遮阳、通风、采光、降噪、降温等需要,本项目的外立面设计希望体现绿色生态立体绿化和单元式可灵活变化的遮阳构造。理工科的实验室使用中需要灵活配置通风柜和外挂排气管,往往都被迫在平整的外墙上伸出长长短短的管子。针对这一需求,建筑采用外挂混凝土预制遮阳格栅,与建筑主体之间形成通风管线夹层,方便进行管线的安装和维护。同时每个方格都预备可以灵活安装的半透明遮阳模块,可以根据室内实际的布置需要,遮挡或打开相应的方格单元,以改变室内的光照环境。建筑通过遍布建筑四周的多种立体绿化形式,希望构建网络化的大楼生态系统,为师生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为植物和小动物提供继续在这颗“大树”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设计采用水平花池遮阳系统和模块式立体绿化,用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作为建筑重要立面的组成肌理之一,让自然的变换形成建筑最具特色的标志。

6基于BIM的三维精细化设计

BIM为项目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精细化的设计平台,使得项目较为复杂的功能布局,可以更加直观地在设计者和非专业的使用方之间进行展示、沟通。性能化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设计,也可以基于三维信息模型进行更加准确的模拟和设计。绿色建筑需要更加精细化的三维工作平台来支持,跨专业的协同也可以在三维环境下更加顺畅和准确地进行。

7结语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7

关键词: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 污水检测

0 引言

石家庄市桥东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是河北省为改善城市环境、恢复生态平衡,营造宜居宜看城市,保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是省、市环保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自2000年4月份启动起来,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我厂在设计施工阶段及运行阶段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出水合格。为了做好水质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使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更好的生产运行服务,我厂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对分析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过程,是检测实验室检定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检测实验室的工作必须体现科学性、公正性。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的取得建立在有效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检测分析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而检测分析质量控制力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将检测误差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从现场取样监测到实验室样品的化验以及监测数据的汇总上报,整个过程都有全面的质量保证措施。

1 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

1.1 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的意义 建立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高质量水质检测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水质测定的重要部分。

环境监测工作中,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是一综合过程,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质量保证是水质检测中心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错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水质检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水质检测质量保证包括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措施,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水质检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时,为了获得质量可靠的检测结果,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到的有效数据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准确可信,就必须建立完整的水质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1.2 质量保证(QA)

1.2.1 定义 质量保证是指从接收检验样品起,到实验室发出报告止,为确保实验室最终报告结果的正确性所进行的全过程,包括采取的各种行政和技术上的措施和方法。

质量保证是确保实验结果质量的基本条件,其实施程度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和最后报告的每个参数。质量保证取决于良好的质量控制程序,并经良好的质量评价程序加水质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以鉴定。因此,要求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责任时刻注意解决影响实验结果的每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1.2.2 质量保证内容

①行政机构。质量保证是整个污水检测工作的组成部分。要实施全面质量保证,要求实验室加强自身管理,保证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和检测人员相对稳定,并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②实验室规范化。实验室的设置及其建筑、设施、设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③人员培训及其评价。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实验室的业务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操作。实验人员应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在岗培训,从不同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检验水平。在开展质控前,每个实验室检验人员都应对质控的重要性、基础知识和一般方法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在质控的实际过程中不断进行培训提高。实验室主管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意识,领导整个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实验室检验人员定期作出评价,包括工作的准确性、工作效率、执行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出勤率以及上岗资格等。

1.3 质量控制(QC)

1.3.1 质量控制(QC)系统按生产需求配备中心化验室,拥有一整套先进检测设备,确保水质检测的数据对工艺生产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保证生产各环节正常运行。

1.3.2 质量控制措施

①化验室具备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和管理程序。

②水样的采集、存放应按照有关规定的方法执行,并填写采样记录。

③水质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应有相应的控制手段和管理规定,原始记录齐全。

④为保证水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检测记录或检测报告实行逐级审签制度。

2 筹建期间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通水前委托石家庄市排水检测站对总退水渠夏户桥进行检测。

初设时,进水设计值COD 500mg/l,BOD 250mg/l,SS 320mg/l,TN 65mg/l,TP 6mg/l,氨氮40mg/l。从初设到施工期间,委托石家庄市排水检测站进行水质监测,由于监测的实际值高于初设设计值,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工艺,提高了进水设计值。通过总退水渠夏户桥的污水水质的检测数据,为石家庄桥东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运行阶段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1 试运行阶段对进出水质的质量控制 2006年委托石家庄市排水检测站,每周三次取样为期一年的检测。采样地点:①细格栅前。②4号初沉池进水。③4号初沉池出水。④1号生物池。⑤3号生物池。⑥5号生物池。⑦1号二沉池。⑧5号二沉池。检测项目:PH、CODCr、SS、TN、MLSS、氨氮、BOD5、TP……

石家庄市桥东污水处理厂化验室每天分4组到细格栅、初沉池,生物池,二沉池,进出水口等取样点取样,然后一一进行分析化验。每个工作日测定COD、BOD5、SS、氨氮、碱度等项目来反映污水处理的效果。检测生物池活性污泥浓度、30分钟沉降比、镜检等项目来反映活性污泥的状况。通过测量浓缩机房、脱水机房污泥含水率等项目来反映污泥脱水效果。检测消化罐的进出泥有机物含量,反映消化罐的消化效果。

3.2 正常运行后桥东污水处理厂采取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2.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监测的质量保证从大的方面可分为采样系统和测定系统两部分。实验室质量保证是测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分为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目的是保证测量结果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室质量保证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实验室基础工作之上。

分析检验的目的,是从采样、分样和样本分析检验结果来推断总体研究对象的某个特性。为了保证分析检验的质量,必须建立起有效测量系统。分析检验的质量保证是由样本质量保证和测量过程质量保证共同组成。为此分析检验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化学计量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可靠准确,才能保证各个分析实验室所得的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是分析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部门(QA),QA负责厂规范执行,内外部质量审计、质量统计和考核。牵头组织制订和修订厂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经审核、批准后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对质量管理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各工段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管理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建立对实验设施、仪器设备、试验记录、试验方案、实验过程进行检查的工作程序,以及对总结报告的检查和质量保证措施。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内容:①人员的技术能力实验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有严格的标准,要考核合格,才能上岗。②检测报告的质量和技术人员的水平密切相关。③仪器设备管理与定期检查。④实验室应具备的基础条件:a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制度;b技术资料;c实验室环境;d水;e器皿;f化学试剂;g溶液配制和标液。⑤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全员检测水平,才能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化验室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与实用性的一种手段,要强化化验室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三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监测质量,一项水质检测报告单的发出,其结果的准确性受分析前、中、后三个方面的影响,而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及全自动生化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准确性,因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尤为重要。如何为化验室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这就要求取样人员不仅要正确采集水样标本,还应熟悉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知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应该包括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控制。

3.2.1.1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采样的质量保证要确保采集的样品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符合真实情况。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最根本的是保证样品真实性,既满足时空要求,又保证样品在分析之前不发生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建立采样质量保证责任制度和措施,确保样品不变质,不损坏,不混淆,保证其真实,可靠,准确和有代表性。

3.2.1.2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的控制措施。①正确选定采样时间、地点、采样方法以及样品的保存技术等。②采集和盛装水样容器的材料应满足化学稳定好,保证水样的各组分在储存期内不与容器发生反应。③采样时要先用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2-3次,然后再将水样采入容器中,并按要求立即贴好标签。④认真填写采样记录。

3.2.2 仪器设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后应填写仪器设备状态和使用记录。②根据仪器使用要求,提供相应的场地、环境等条件,满足检测需要。其中天平室应保持相对稳定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天平室内不得存放挥发性或腐蚀性物质,亦不得存放与称量无关的物品。③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要有详细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④检测仪器和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按照检定周期送交由国家授权的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定。⑤经检定的计量仪器设备和标量器具,应根据检定结果分别贴上合格、准用、停用标志,任何人不得更改。⑥仪器设备和标准计量器具检定证书应存档保存。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实验室,必须有严格、完整的QA、QC体系,呈循环式的不断提高,使水质检测的质量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厂化验室质量管理的QA、QC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8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环境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06-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实践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加上高校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包括各种实验室,例如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在一些实验室中使用了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辐射物质,由于操作人员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同时,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当前实验室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探究,注重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实现对实验室的科学合理地利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常见问题

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安全事故主要来自于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实验材料的管理不当等,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将各种实验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带来环境污染。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1 实验室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在高校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各种硬件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增大。例如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没有从基础保障、环境保护、使用效率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估,加上实验室内部的一些设施设备老化、线路老化,因此出现各类安全隐患的几率增大。

1.2 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前提,高校实验室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安排专业人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当前有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的院校即使设置了安全监管岗位,但是安全监管人员没有及时发挥作用,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预防,而且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不及时,最终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2.高校实验室环境无污染问题

高校实验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较重的实验室类别主要是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和生物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使用各种试剂,产生气体等,在实验过程中师生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空气和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会产生一些腐蚀性较强的液体,硫酸就是其中一种,有的学生不按照规范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将其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不仅会对管道产生腐蚀,同时还会浸入地下,对地下水源产生污染。再比如在实验室中生成一些污染废气,例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进入空气中,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影响,但是长期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大气质量改变,对人体也会带来较大危害。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策略

1.高校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1.1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及时更换设备。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培养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要积极加强对各种老旧的设施设备的更换,应该要配备专业化的安全监管人员,对高校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安全监管人员可以实行轮岗制,确保对高校实验室实时监管,对各种出现故障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换,从而确保高校实验室的设备正常运转,减少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

1.2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第一,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提升高校实验室运行水平、确保高校实验室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设计实验室使用规范,并且要求教师以及学生遵守,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杜绝与防范。第二,要加强对责任制度的完善。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要设立完善的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要对实验室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从而能够引导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加强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现和解决。

2.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

2.1 制定适当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实验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师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明确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措施和排放标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实验,减少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力度。

2.2 适当购置和使用化学药品。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化学药品的合理购置与使用,防止出现浪费。尤其是在化学实验室的各种制剂的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满足实验要求的产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推广微型实验方法,节约实验试剂,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对实验废弃物进行统一管理。为了防止实验人员对各种废弃物乱排放,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试验管理员要积极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使其养成自觉习惯对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员也要对实验室进行综合管理,对实验室进行清洁,确保废弃物的排放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对此要积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孩子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该要积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的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实现对实验室的严格管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洪霞,潘新法,刘朋.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2)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9

关键词:煤质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对煤炭检测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量值溯源、依据标准、检测环境、质量控制等过程进行探讨,使其能够科学、公正、准确地为社会服务。

一、人员管理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的素质与水平决定了检测能力的高低。因此煤质检测实验室在人员管理上需做到如下几点:

1、配备相应的管理与技术人员

根据试验的繁琐程度、周期的长短,通常每名试验人员承担二至四个检验项目为宜,且最好是按承担的项目试验周期长短、简繁程度搭配。任务繁忙时,可穿行试验,如做煤中水分分析的时候,可以烧制灰样,即不影响检验的质量,又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人员的能力

所有从事现场抽样、检测实验、签发检测报告、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参加国家煤质检验中心及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也可根据专业需要,专向培训。

上岗授权必须明确具体到授权的检测项目名称、签发报告的范围、具体操作仪器设备等。

对于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需具有相应的学历及煤质检测工程师以上的职称,熟悉煤质检测业务、具备多年从事煤质检验的工作经历,熟悉煤质检测各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对检验数据的正确与否做出最终判定。

3、确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制定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任职条件,如采制样人员须具备煤炭采样、制样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严格按GB475《商品煤样采取方法》、GB474《煤样制备方法》进行采样和制样;检验人员必须具有开展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它标准进行检验的能力。

4、专业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并具体到人,结合其承担的检验项目,进行:法律法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职业操守的培训与学习。新上岗的检验人员,还需增加对拟承担的检验项目,进行存留样品再检测培训,合格后,方可授权上岗工作。

5、档案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立专(兼)职的管理人员,建立和管理人员档案,对所有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建立档案,人员档案一定实行动态管理。

二、仪器设备、量值溯源、标准物质

仪器设备是保证煤质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获得可靠数据的基础。

1、煤质检测设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需建立健全的设备档案。设备档案的主要内容有:设备名称、供应商、设备型号、接收验收、鉴定证书、使用及维护记录、故障或修理记录等。

2、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如煤样破碎机、磨样机应定期注油,更换三角带;量热仪应定期检查水量,特别是夏季,应及时补充水量等。

3、煤质检测实验室应制定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按国家强制检定设备目录的要求,对强检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对我国尚未建立计量基准,不能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设备,制定自校准计划,编制自校准规程,定期进行自校准实验,同时,还可以进行设备比对、能力验证来证明设备的准确性。

4、仪器设备应做好状态标识,并随着检定的结果而进行更改。状态标识的信息一般包括: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设备自编号、使用人员等。

5、每台仪器设备都应指定(以授权方式)专人操作,操作者应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无关人员不得操作,需要时制定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6、在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出现过载或操作不当等错误,或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必须停止使用该设备。修复后,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功能指标已恢复方可投入使用,并对过去进行的检验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追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7、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量值必须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际单位制,因此,必须绘制仪器设备的校准量值溯源框图,以确保量值溯源。

8、煤质实验室使用的标准物质主要是煤标准样,其作用有三点:一是作为校准物质用于仪器设备的定度,二是作为已知物质用以评价检测方法,三是作为控制物质,与待测物质同时进行分析。因此,煤标准样在煤质检测中的重要性是任何物质无法替代的。标准物质的购买、使用应有专人管理,煤标准样应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具有CMC标记,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依据标准

检测标准是煤质实验室检测工作的依据,除煤灰粘度的测定项目(暂时借用DL/T660)外,其余均为国家标准。因此,为了保证检测标准的现行有效性,应设置一位专职(或兼职)的国标管理人员,除了负责登记收发检测标准外,还应及时关注标准的更新,保证检测工作依据的现行有效。对于过期的标准及时做好回收、归档、销毁工作,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四、检测设施与环境

检测设施主要是指场地、能源、照明(采光)、采暖、通风等。检测环境(指室内)主要是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冲击振动等。检验设施和环境直接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检验设施和环境需要满足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制样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排尘设施,即防止煤粉尘对制样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又排除了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检测室应阳光充足,采暖良好,在同一房间区域内安排的各项目间无干扰;有独立的天平室和煤质储样室;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等的化学检验项目,应设置通风橱,并在通风厨内操作。

对检测室的设施与环境应监控,如天平室及发热量测定室温度应保持在20℃-30℃左右。

对于煤质检测时产生的废弃物做到合理处置,处置应符合环保要求。

为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工作区域应设标识,如在检测室的门外应有“检测区域非工作人员免进”、在制样室和相关的检测室应有“检测区域禁止吸烟”、在马弗炉旁应有"注意安全,防止高温"的标识等。

五、结果质量控制

在煤质检测过程中,由于诸种因素的变化会使得检测可能发生突变或渐变,这种质量的下降如超出标准的要求,将会对检测质量带来风险。因此,必须采取适时监控的方法,对检测过程进行监视和分析,使其保持规定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为确保煤质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必须建立并有效实施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出具的检验数据或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篇10

关键词 : 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一、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鲜明的特点是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动态地反映某一地区或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其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环境案件仲裁、政府环境决策,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提技术监督、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环境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更为重要,它涉及面广,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排污监测,与排污对象接触最紧密,直接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涉及到水、气、声、渣等方面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另外,国家各类环境基础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基层监测报表数据。由此可见,基层环境监测事业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地位。

经过近30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已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为实现我国各阶段的环保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加大,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呈加剧蔓延趋势,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监测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制约着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与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的要求,而目前新的环境形势要求环境管理体系必须日臻完善,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先进科学,环境监测能力必须大幅度提升以满足现代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当前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建设,以适应现代环境管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

由于县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成立较晚,许多都是从其他部门分家出来的,而且地方政府对基层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始终难以改变。从机构设置上看,联属关系太重,许多地方监测站与机关合属办公,财权物仍由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形式上是法人机构,实际意义上却没有完全真正行使独立法人的权力;从办公条件上看,基层监测站办公用房和实验室监测业务用房面积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监测业务用房标准要求,设备仪器无法摆放或摆放不合理,安全使用距离不够,而且通风系统不好,达不到有些监测仪器使用需要恒温、恒湿的条件要求;从监测装备看,基层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落后陈旧,档次低、品种少,仪器的质量、性能、灵敏度、稳定性差,自动化程度低,一些必须具备的基本监测仪器设备、监测车辆甚至都配备不上、配不齐,与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满足不了环境监测的需要,保证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方面看,许多地方基层监测站人员编制设置不合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依然使用排污费开支,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硬件指标建设不达标

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各级环境监测站按照新修订的《全国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总体上明显提升,尤其是地市级以上城市监测能力大幅度提升,达到一二级建设标准。但是,对于基层监测站来说,由于数量多,基础差, 底子薄,这些资金分散投入到各个监测站点,相对来讲微乎甚微,了不足道,要想使投入资金在较短时间内转化形成一定的监测能力,是不可能立刻实现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硬件指标建设不达标,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测仪器配置不全,满足不了监测工作的需要。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能力建设要求,基本环境监测仪器配置需要达到87种,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需要达到21种,而目前大部分地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只配置拥有其中的一少部分,与三级标准要求还相差甚远,许多地方日常必须使用的基本监测仪器都配备不足,导致日常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二是监测用房面积不达标,尤其是实验室面积过小,满足不了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三级”标准要求,实验室用房要求不低于1000平方米,办公用房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而目前许多地方基层环境监测用房面积根本达不到上述标准,并且实验室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恒湿等设施配置不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日常化验和监测业务的正常开展。

3、基层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落后

基层环境监测站基础差,底子薄,监测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导致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目前,许多地方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于水质常规性质量监测,仍然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人工化验分析为主要手段,自动化程度极低,监测数据准确程度受采样人、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实验室化验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采样样品,可能因为化验时间及不及时、人的因素、监测仪器的先进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监测结果。对于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除国控重点源要求上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外,非重点排污企业各地方并不做要求,仍然以人工监测为主,不利于实时对排污企业的监管。目前,许多县级城市没有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系统,不利于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定期公报。对于人口大于1000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没有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只靠人工监测,不能及时反映水质变化情况。此外,基层环境监测由于监测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反应能力差,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监测数据,不利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决策的制定。

4、基层环境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以及物理和生物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并对环境质量作出正确评价的系统工作,具有专业性强,质量、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环境监测背景调查、布点采样、实验分析以及分析综合等每一项工作都蕴含着一定科技含量,非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完成,需要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来完成,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队伍中专业性人才缺乏,有的监测人员非本专业毕业分配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有的监测人员甚至没读过一天书,完全是一点一点掳成的,工作也只是机械的照抄照搬,缺少对监测结果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缺少对异常数据迅速识别和判断的资深能力,影响了监测数据的质量。有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于国家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上集中配备的高精端仪器,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没人会使用设备。此外,基层监测人员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中高级人才相对匮乏,技术储备差,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和解决监测工作中难点问题。

5、资金缺乏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中,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仍然认识不上去,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的博弈中,仍然热衷倾向于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就更少。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站,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人员开支,办公经费,仪器采购支出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部依靠排污费开支,有的地方人员开支、办公经费虽已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经费安排有限,不能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由于监测仪器价格昂贵,有的仪器一台就需要几十万元,基层环境监测站根本就无力购买。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仅靠中央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

三、加强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1、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硬件能力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环境监测工作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先进的、必要的仪器设备,无论监测人员手把有多熟练,技术有多精湛,面对问题也将是束手无策。基本监测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加强有机污染物监测和前处理仪器的基础条件;应急环境监测仪器是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为实施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和政府决策依据的基础条件。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条件。因此,基层环境监测站切实加强硬件能力建设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大监测仪器设备配置力度。各地基层环境监测站要根据本地实际环境状况,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加大环境监测基本仪器、应急监测仪器的配置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一级、二级标准配置仪器,确保日常环境监测工作和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强监测用房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三级标准1000平方米以上,并做好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恒湿等设施,以确保实验室仪器摆放位置合理,实验安全系数高,化验数据精准。如果没有条件完成实验室三级标准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站可与几个企业联合共同建立一个综合性、规模相对较大的实验室综合检测平台,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提高

2.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效能

要彻底改变基层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落后这一长期历史局面,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建立高灵敏度、新型动态分析检测和多参数检测自动监控系统,与重点排污企业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联网,实时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监控;二是要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管理,确保饮水安全;三是要加强城市地面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时对本地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定期公报数据;四要配备便携式多指标水质、大气等采样监测仪器,做到实时监测,实时读取数据,为应对环境和突发环境事件,快速而准确提供数据。另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数据综合分析体系和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及时性,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3、加强监测队伍技能培训和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要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加强监测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要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科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监测技术人才;三是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骨干带头人,发挥业务骨干的能人效应,坚持以强带弱不断提高监测队伍整体素质;四是注重高端人才引进,提高中高级人才比例,合理调配新老人员结构,促进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优化。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