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5:55:58

水环境论文

水环境论文篇1

稻草烧成灰,溶入新汲之水。其汁水定清,冷服,解砒霜之毒,比较有效,旱稻播种时,要及时浸种,使其略微发芽。在北方,如果旱稻尚未长出地面时就遇上干旱,应当安排人力和牛马踩田,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果泥土湿润,就不要让人畜踏进田里。禾苗长出三寸以后,若遇下雨天,应当冒雨薅草。桑蚕技术与水环境。桑树压条育种,要在五月间的晴好天气,取泥土,和水,搅成粥状,晒热后敷在卧条上。到傍晚天气凉爽时,桑树本根和卧条都要浇水。桑苗移栽,先要掘坑。坑内用火粪等拌和软土,加水,搅成泥浆,然后将桑苗栽进坑里。环绕桑树垒起圆形土堆,称为桑隔,要经常浇水。桑隔旁边要修建池畔,以利蓄水。较之荆桑,湖桑叶片含有更多津液。荆桑果椹成熟时,可收集起来,用水淘洗干净,晒干储藏,以备留种。桑葚浸酒、煎汁,经常饮用,对人身体有益。桑叶、桑皮煎水,可洗治风眼、泪眼。嫩桑枝炒过,煎汁饮用,可治消渴之症。蚕蛾摘下蚕连之后,在晴天清晨,当太阳尚未出来时,汲取新水浴连,除掉蛾子的排泄物,挂起来风干。蚕连在三伏天再浴一次,仍旧挂好风干。冬至、腊八节,蚕连先用牛尿浸润,再用新水洗浴。正月十五,用研细的朱砂,调和温水洗浴。腊八节的长流清水,或井中甜水,浸绿豆、白米;一天之后,晒干储藏,以备大眠后磨粉、拌桑叶喂蚕,有助于清热祛病,增强丝绵韧性。水桑叶只有在中午,当气温较高时,才可以喂蚕。蚕沙干爽,表明蚕无病。蚕箔上若出现成片湿润,意味着蚕有病,需要赶紧替换蚕箔。替蚕时,若是遇上阴雨天气,蚕容易受寒,就用切细的软茅铺撒在蚕上,再添桑叶。牛粪和水做成墼子,晒干储藏,可用来烘蚕,提高蚕室温度。若天气暴热,蚕室门外应贮放清水,而蚕室地面要洒些水,透些凉气。不能迅疾缫丝的蚕茧,要晒干,放入陶瓮,埋进地下;日后取出缫丝,应勤于换水。

麦作等技术与水环境

在清代江淮等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种植业是引人注目的重头戏,生产对象繁杂多样。其中,麦子在地位上仅次于水稻。此外尚有玉米、蔬菜、棉麻等作物。1.麦子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淮)水田实行稻麦轮作,需要开沟作畦,避免渍害。对此,王祯《农书》(5)468和沈氏、张履祥《补农书》(6)40都给予相应的注意。包世臣《郡县农政》继续研究这一重要问题。要种植麦类的水田,如果水源近便,先要翻耕板田,用耙子劳平;过些天,放干田水,用锄头在田里开挖泄水沟,分作畦垄。其技术关键在于,沟要挖得深一些、宽一些,以抬高畦面,便于排水。麦子适宜于冬天下雪,抑制其营养生长;春天,泥土润泽,墒情良好,则日后麦穗硕大,子粒饱满。如果春天雨水多,麦苗傍泥土的部分很可能沤坏,变成黄色,名叫“黄疸病”,最为农家大忌。麦粒可略微浸些水,舂掉麸皮,称为麦米。麦子也可以磨成粉,用粗布筛子过滤;然后适当和些水,揉成面筋,成为素食中的主要产品。麦面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叫小粉,可以做成浆。如果麦芒不慎进入人的眼睛里,就取些大麦,煎成汁水洗眼睛,麦芒会很快出来。2.玉米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玉米原产于美洲,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获得广泛传播。此物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可以嵌进石头缝隙,因而比较耐旱。如果干旱过度,也宜于灌溉。玉米熬汤饮用,可治淋沥之症。芋类作物在干旱时要浇水,使土壤湿透。芋头有水、旱两种,水种特别好。区种法可用来栽培旱芋,开区下种,浇水,用脚踏平,以保持良好墒情。甘薯留种,要藏在干爽的土窖里;若受湿,则容易溃烂。粟米若研成粉,加上甘草一起煮,然后漉出汁水,搅和蜜糖,可以解毒。荞麦在本性上喜好雨水,也不是很怕干旱。稗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水而且耐旱。豌豆具有耐旱、耐冻的性质。青豆、绿豆,活生生地研细,和上冷水,可以解砒霜、金石、草木之毒。芝麻要趁下雨之后、土壤湿润时播种,容易发芽出苗。芝麻在收获时,若荚壳湿润而集中堆放,则子粒不能做种;如用来榨油,点火则不明亮。芝麻煎水,洗治一般疮毒,都是有效的。3.瓜、茄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瓜类作物播种,要将种子淘洗干净,然后挖坑,锄碎干燥的泥土,使其润和。下种之后,逢旱天,要频繁浇水。六月下雨之后,农家种下绿豆;八月中旬,绿豆苗翻压到地里,作为瓜地绿肥。冬天,积雪堆积在瓜地,可优化土壤墒情;春天瓜苗出生,不惧干旱。冬瓜一名水芝,可整个削掉硬皮,埋进湿地;一天后取出,泡上清水,对消渴之症有较好疗效。茄子在九月间成熟时掰开,用水淘洗,取出下沉的子粒,曝干收藏。二月间畦种茄子,育苗。当其长出四五片叶子时,趁下雨天,带些苗圃泥土,进行移栽。山药栽培,要先掘坑、挖沟,便于泄水。当干旱发生时,要引水灌入沟,遥遥润泽山药。茶树忌讳水浸根部,若遇干旱,就用米泔水浇灌;若要施肥,可用原蚕矢沤制的粪水。红花要在二月下旬,雨后撒播。四月底,农家趁早晨天气凉快,摘收红花;然后放在碓里舂得烂熟,包进纱布,绞去其中汁水,薄薄地摊在竹簟上,晒干储藏。4.棉麻栽培利用与水环境。为人们提供衣料的纤维作物,以棉、麻最为重要。棉籽留种,也要晒干储藏。谷雨节后,农家用水选法,选择坚实的棉籽,并用沸汤浸沃,然后下种。芒种时节,麻种趁雨后土壤湿润时撒播。黄麻秆放进水田里浸泡,沤成空心,起出晒干,是上好的燃料。苎麻性喜近水之地,夏天播种。隔上一夜,用水浇灌苗圃畦垄,使其保持润泽。如果地皮干燥,就用帚尖洒水。待麻长到三四寸,要整理本田。本田用熟地作畦,浇粪水,使之膏润。苗圃的苎苗要透彻浇水,带上老土移栽。栽下之初,每隔三五天要浇一次水;二十天后,每隔十天浇一次水;以后若遇干旱,也要浇水。麻秆割倒,起剥表皮,用刀刮掉白瓤,将青皮挂在竹桁上晾晒。晒干的青皮用水煮得洁白,就可以分别接成缨子。缨子在水里浸一夜,就可以用来纺线。纺成后,放进桑柴灰水里煮一夜,再用细石灰水漂白。高粱秸秆烧灰,拌水煮麻线,使其变得洁白而柔软。麻线再用清水煮一次,晒干,就能够用来织布。

林、牧技术与水环境

就农业技术体系来看,江淮等地农民在重视种植业的同时,也兼顾林业、畜牧生产。因《郡县农政》有关林业、畜牧技术与水环境的资料不是很多,但有相对重要性,故此分而并论之。1.林业技术与水环境。包世臣《郡县农政•树植》主要论述竹木栽培技术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竹性比较怕水浸泡,但栽种时适宜于趁雨后地湿之机。先挖坑,用稻糠或麦糠拌和稀泥,将竹鞭埋进去,再盖上松土,不能浇水。竹园里应适当多开一些较深的沟渠,便于排水。洗手、洗脸的脂粉水,不能倒进竹园。竹园若萎败,应在腊月间全部砍掉,翻地,用烫猪水浇灌,可使新发竹笋长得非常茂盛。松、柏若采用播种技术,农家要在九月间收取成熟的种子,次年春分用清甜的水浸泡十天;畦垄整治妥帖,浇粪水,搭建矮棚;若遇干旱,要浇水。到谷雨节,还要浇水。榆树只适宜于临进水体的园地。柳树在正月、二月间插枝,要浇水,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湿度。凡是地势低下、有积水的地方,不便种植粮食作物,一般都适宜于种柳树。箕柳适宜于卑湿的田地、特别是河岸一带,当水干涸时耕治成熟,春天漫插柳枝,然后引入水源,任其氵亭积。谷桑皮结成把状,拌上石灰,泡在水田里。三四天后,水气有如蒸煮一般。一个多月后,农家在水里揉去青黄色的脏皮;再用石灰水沤制,捞出来摊在石板上,使其经受风吹雨打。两三个月后,洗出晒干,是为檀皮。槐树种子在夏至前浸泡,待其发芽,趁雨后下种。杉树采用扦插技术,治地成熟,雨后趁湿插下;如果无雨,就要浇水。梨树在嫁接时,接穗要浇些水。农家种石榴,掘坑下种,用水浇,使其经常保持润泽。一般而言,银杏要雌雄连同栽培;若单独种植在临水之地,树影照水,也会结出果实。春分时节,掘出深坑,倒入一些水,将水、土搅成泥浆,然后下种。树木(含果树)若生虫,用鱼腥水浇灌,虫子就会自己掉落下来。若在数九寒天先浇鱼腥水,树在次年就不会生虫。附带一提,《郡县农政•树植》最后谈到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的养殖技术。例如,养荷花,要在正月、二月将莲子抛入池子;也可用藕节,在春天放进池子里,当年就会开花。池子若蓄水较浅,不能养鱼,又要藉以灌溉,应栽些荷花,以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芡实种子放入池子,自会生长。芦苇、菖蒲,都适宜于浅濑薄洲。2.畜牧技术与水环境。关于养牛,农谚有云:“出生不要好,只要窠干食饱”。牛栏要勤于整理,保持干爽清洁。春天,桶里装上蚕沙,浸些水,放在牛栏里,有防疫之效。牛在放牧之前,一定要饮水充足。牛犊刚刚生下来,要用温水洗浴。马驹刚会走路,就能饮水。马饮水有三项原则:少饮、忌饮、戒饮。马若饥肠辘辘,或身体羸弱,或怀有驹子,都不要足量饮水。污浊的水,恶劣的水,泛泡沫的水,都不能饮用。马刚骑过,或刚吃过刍料,都不能饮水。马若出门行走不久时就发渴,人就要下马,让马饮水;若任其干渴、久久喘息而赶路,马必然会很快死掉。羊群在放牧时,忌讳干渴,也忌频繁饮水;应使其缓慢来往于远离水源、有树、多草的区间,间天让它们饱饮一次水。羊圈里要开出小沟,墙角留出洞穴,不让脏水停留其中。若羊身上有痂,先用汤水洗,再涂酸汁;洗涂两次,痂就会痊愈。羊在三月剪毛,身上用河水洗净,再次生出的毛就会白茸茸的。八月剪羊毛,一般天气比较凉快,就不要洗羊身。鹅、鸭要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宜于放养。母禽(特别是母鸡)在完成孵化任务后,要用温水洗浴。雏鸭出壳后,先要喂粟米饭、切细的菜叶,还要给清水喝。水一旦变浊,就得更换。否则,浑水里的杂质会堵塞雏儿鼻孔,使其闷死。鹅、鸭雏儿要在水里稍微呆一会儿,若时间过长,因其肚脐尚未愈合而过分接受水中寒气,也容易死亡。乡土谚曰:“鱼儿离不开水”。包世臣《郡县农政•畜牧》最后论述养鱼技术,与水环境关系最为直接。该篇参考了《陶朱公养鱼经》的部分文字,很可能来自《齐民要术》。(3)457-458当时,江淮农民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条件,饲养白连鱼和草鱼。包世臣引《庄子》言:“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2)208这就是古人在池中错杂分布作成九个小洲的主要技术原因。清代,一些农民对鱼的特性更为熟悉。标准的鱼池要六亩,大约每亩七丈五尺见方。六亩池子,纵横都是十八丈七尺左右,除开九个小洲所占面积,剩下的空间足够鱼行摆尾之用。

水环境论文篇2

摘要:象山县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建设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生态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紧密相联并互为因果,水环境对大自然的健康运行十分关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良好的水环境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形式的水污染、水系破坏都将导致水环境的恶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失衡。水环境新问题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新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平安的经济和政治新问题,因此全球范围的水资源紧缺、洪涝威胁、用水平安成为关注的焦点。

1.水生态背景概述

象山陆域面积为1175平方千米,以“七山一水二分田”基本格局组成,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56%以上,暖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吸收和散发热量收支平衡,是人居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但台风活动频繁,常伴有狂风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工程调蓄性能弱,而且河网密度低,潜伏旱涝灾难隐患。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径流总量9.33亿立方米,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呈现自西北东南递减,集中在梅雨、台风期间,为双峰型。年际变化极度偏离均衡,变幅最大为2.83,以及工程地质、地形、沉没移民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水环境新问题更加突出摘要:1、水源紧缺2、水体污染3、旱涝灾难。尤其是近年的旱情所造成的损害,表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支撑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迫使我们重新思索和探究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新问题。

2.水环境目前状况新问题

象山县水环境核心新问题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序建设,目前状况表现为水资源利用量的供给紧缺、浪费严重和水域萎缩;水体污染直接、间接和累积影响着用水平安和健康。

2.1水源短缺堪忧

象山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743立方米,处于全国警戒值水平。但是由于象山的非凡地形条件,可开发或利用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4.9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929立方米。象山境内可开发的蓄水工程潜力不大,估计在现有蓄水工程1.31亿立方米情况下,尚可开发的水利工程蓄水量仅为0.60亿立方米左右,总蓄水容量为1.9亿立方米左右,90%保证率供水量仅为2.8亿立方米左右,年人均仅为523立方米,而优质水仅为2.1亿立方米,年人均为350立方米,这就是象山水资源的总承载能力,属资源开发条件较差的缺水地区。

从万元产值用水量比较分析,离建设节水型社会差距较大。据调查2000年全县总用水量为1.33亿立方米,用水结构摘要:生活用水0.17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1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0.9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417万立方米,就生产用水而言,国内生产总值73.86亿元,万元GDP用水量151立方米,是以色列的4.8倍,日本的6.7倍,美国的2.4倍,德国的6倍。其中农业用水量占73%,农业总产值35.5亿元,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274立方米,耕地亩均综合用水量325立方米,相对偏高。说明用水效率低下,并且得不到合理利用,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巨大,有待于挖掘。

蓄水工程建设滞后。近3年内县城用水量以20%左右速度增加,但主要蓄水工程仍由70年代建设,近10年内仅建成2200万立方米蓄水库容(占16%),目前年人均供水能力仅为374立方米。

用水结构不合理。目前未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科学划分用水类别,工业、农业用水占用大量的优质水源,而适合于工业、农业用水的河口水资源缺乏系统规划利用,分质供水还未得到实施。

2.2水体污染严重

象山县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工业污染,污染物主要是COD。污染面广量大,尤其是农业施用有害化肥、农药,使农作物农药残留量超标;污水直接灌排,城镇、乡村雨污合流,污染循环累积加剧,从而削弱河网水体自净和纳污能力;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开发污水资源化回用势在必行。

依据2003年度《象山县环境质量报告书》,从地表水的16个监测站位及近海海域4个监测断面分析摘要:我县10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库中,除仓岙、三家村水库水质为Ⅱ类,满足象山县地面水功能区划分要求外,其余均为挥发酚、总氮、总磷超标,10个水库中其中营养化的为8个(富营养为4个);河道水质和2002年相比有所恶化,其中南大河流域(东大河、西大河、南大河及横河)水质为超Ⅴ类,淡港流域水质为Ⅳ类,大塘港流域水质为Ⅴ类;象山港、大目洋、三门湾、石浦港近海海域水质均为超Ⅳ类,主要是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其它指标尚能满足Ⅰ类海水水质标准。

2003年全县污水排放总量为1392.56万吨,其中生活污水为727万吨,占总量的52.21%,工业废水为665.56万吨,占总量的47.79%;农业废污物排入水体约1亿立方米左右,是氮磷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农村地下水由于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也污染严重,大部分水井水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源。

2.3旱涝灾难频发

河流综合整治是减免旱涝灾难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工程办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达到净化水体目的,并且赋和一定的生态所需最少合理流量,以满足水体的纳污能力。根据《象山县河道整治规划报告》水系基本格局,河网面积12.7平方千米,占全县平原谷地面积的2.26%,总长度710千米,密度为平方千米1.26千米,正常调蓄量1870万立方米。淤积沉淀底质污染严重,调节性能比较脆弱,河道遇旱干涸,遇洪积涝,是我县河道基本状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河道、水域被人为侵占或者缩小,甚至因水体污染发臭,干脆填埋了事,导致水面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旱涝发生的机率。保护水面,还河流以空间,是我县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绿化用地面积不能低于建设用地面积的30%,水面面积不能小于绿地面积的5%,象山的河网水面率严重不足,并且淤积堵缩普遍,难怪旱涝灾难交替频发,为此必须疏浚拓宽,达到水面率最低要求。

3.水环境防治策略

根据“生态立县”战略思想,考虑“平安、资源、环境”要求建设一个和水和谐的良好环境。针对象山县水环境目前状况和发展需求,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充分熟悉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会随经济发展而增长。自觉推行“政府引导,公众参和,社会筹资,共担风险”的机制,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效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确立防治水环境的基本指导思想摘要:开源和节流统筹;供水和用水协调;利用和保护并重;用水和排水配套;集中和分散结合;理论和实际兼顾。保护和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功能特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摘要:自然生态、空间景观、心理行为、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性,真正突现“显山、露水、映绿”的水生态环境。

3.1城乡水环境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和刻意建设,逐渐成就了当今城镇和乡村。同时,集结在一起的相当人口和经济实体,彻底改变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最为明显的是人类的极端功利化活动,使城乡水面率降低和河道水体遭受污染,原有起储水滞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库塘等水环境载体被填平或埋管填平,城区河流变成开敞式的“下水道”,水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水环境在营造城乡环境舒适性中的功能和地位无可替代,清亮、丰富的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城乡舒适环境全部要素存在基础,水使人类感到心旷神怡,触水、亲水、提供富有情趣的水环境、水景观对城乡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优先保护公众密切关注的水源地,治理生存环境的水体,体现治水生态理念。

象山县城80年代初期河道水面率为6.28%(不包括水库),现建成区为3.2%,水面率几乎减少了50%,而仅有的主要河流水质为Ⅴ类或超Ⅴ类,显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水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状况的热岛效应和视觉效果难以说是个舒适的城市。为此建议在今后加速发展进程中,决不能再让以牺牲水面来换取局部经济利益的事情发生,针对这方面要在深入调查探究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合理的水面率,在相应规划中应以明确体现摘要:新城区建设中水面率不能低于6.0%。尤其在大目涂围垦区域规划建设中,力求以水环境来营造丰富、美丽的新城区,留足必要的水面面积,既可作为县城的滞洪区,又可作为城市景观,丰富的海水资源能保证水体循环。

县城仅存的新华河、南大河、白石泾河的严重污染,已对城市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虽然城市污水厂能截走部分污水,但是由于几条河流水循环的不足,无法达到自净效果,据有关资料统计40立方米的清水只能净化1吨中等污水,城区主要三条河道上断面集雨面积为25平方千米,年产流量为2000万立方米,年可容纳污水为50万吨,远远少于1000万吨排污量,因此即使有5%的污水不能截住,也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现建城区为雨污合流制,要做到80%的截污量困难也较大,因此寄托于污水处理厂使城区河道水质变清恐怕只是愿望。为此建议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水环境,把城区几条污染河道改建成双层河道,仿效日本的经验,下层排污水,上层蓄0.8米左右清水,利用现有的城区东谷湖水库等水量,一个月置换一次清水,年用水量约20万立方米(按4千米计),并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草坡、绿树等)。这样一方面可把城区河道的污水“变成”清水,另一方面在建成区出口截污,可完全截住污水,大大减少在城区中埋管截污投资,假如新城区能雨污分流,县城就能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

河道整治是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手段。河网整治重点是恢复提高其基本功能,通过疏浚和其他必要的工程办法,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以建设工程办法、改造河道和控制水流为手段,向防洪、水资源利用和河流环境整治的综合性管理方向转变,着力于以流域系统的整体生态的恢复,营造生物的多样性来改善水环境,避免水体脱离生物群落,降低自净能力。尽可能不要裁弯取直,保持自然河流中河岸线不规则主流、浅滩、急流相间的格局,护岸尽量少用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等构造,以保留水土交换空间。鉴于目前采用砌石护岸渠化式河道整治方式,不宜大范围推广,在河道整治中应充分考虑河流固有的适宜生物生育的良好环境,砌石护岸不宜高于常水位,在河岸的高水位沉没处应增加绿化,保障鱼类和动物的生息环境,在确保河道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美丽的自然环境,并实现和布满魅力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

3.2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重的水资源形势和目前的节水意识、水平的矛盾,要求创新节水工作模式,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对我县来说,除了强化水危机意识提高全民节水保水积极性及大力推广应用节水保水新技术(例如节水型器具使用等)外,关键要从以下两点做文章摘要:一为加强规划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组建统一水务管理机构,实行水源规划建设至供给网络运行管理和治理保护过程的系统控制。在摸清我县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认真探究制定包括水资源中长期供给、供水水源、节水、污水资源化、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优水优用原则,科学划分用水类别,非凡要控制好优质水源的使用,保护优质水优用于城市居民生活。加强城市污水、雨水、微咸水等非传统水的开发利用,凡是能够利用上述非传统水资源的工业企业和城市市政用水,应大力应用非传统水源,努力节约优质水资源。二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水环境容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压缩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产业,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发展;积极发展节水型的产业和企业,并通过技术革新改造等手段,加大企业节水工作力度,促进各类企业向节水型方向转变,努力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耗水建设项目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和节水办法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用水户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办法到位、节水制度到位。此外要进一步深化供水价格改革。城市用水要按照用水性质,实行分类计价,实行阶梯式水价和季节性浮动水价等制度。

3.3合理开发水资源

象山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1.31亿立方米,90%保证率可供水量为2.0亿立方米,相应水资源总量5.1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率已达39.2%,已属合理开发范围上限。假如考虑规划水库后,开发率将达到55%,超过水资源开发率的上限值。过度的开发将对下游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国际公认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率不宜大于40%,而我县部分河流的开发率已超过此值,当然我县河流短促且近距离入海,所以相对影响会少些。

对我县来说合理布置项目储备是必需的,但项目开发上只能适度超前,非凡是规划2020年90%供水保证率需水量为2.98亿立方米,靠我们以大量移民为代价来极度开发水资源,显然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节水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非传统水资源主要集中于河口,河口水资源的利用是今后我县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办法,当然这要有统一规划,河口水资源利用是入海前的最后利用,最大优点是不影响环境且投资省。我县主要47条河流总集雨面积(不包括平原面积)746.45平方千米,其中水库拦蓄面积为300.44平方千米,直接入海6条河流集雨面积为81.68平方千米,由海塘拦蓄的集雨面积为364.33平方千米,因此如何利用好这364平方千米的河口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2.88亿立方米水量,90%保证率1.6亿立方米),应作为我县开源重要方面来考虑。河口水资源的利用关键在于分质供水,假如能利用30%河口水资源,就几乎能替代我县规划建设的水源工程。爵溪工业用水利用南庄平原河道水就是最好示范,西周及我县北片是我县临港工业产业集聚区,具备利用河口水条件,且河口水资源丰富,非凡是涂茨、贤庠、黄皮岙区域水库蓄水能力较弱,但河口水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应充分考虑利用河口水,这样才能解决近期发展的用水矛盾。同时,为将来有充足河口水源,水资源的保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目前除南庄平原外,其它平原水质均在Ⅲ—Ⅳ类,这是我县的资源财富,有关部门应落实专门保护办法。

水环境论文篇3

如果是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则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修建的是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则会对气候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对降雨会产生影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存在本身,就使原有的地方由较大面积的陆地变成了水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水气不断地蒸发,空气逐渐变得湿润,就会形成一定的小气候,最终形成降雨。根据相关历史数据统计,只要在一片地区增加一定的水域,就会产生雨水效应。因此水利水电工程首先影响到的是降雨的过程。由于这种变化,对气温也产生了影响,年平均气温或有可能升高或降低。要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在工程建设前期就要认真研究该工程对生态的影响,结合当地的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适时调整工程设计,才能引导工程对气候变化产生良性影响。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库蓄存了主要降雨期的洪水,防止了对下游河流两域的水灾,对两岸居水来说是好事;如果下游地区在干旱季节水库也可适当地放水,有效解决部分旱情;但是,它也会形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在非汛期,它截断了上游的河水,导致下游河流或湖泊等因失去水源而干涸;也因此会使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下游河流因水流减少,也会导致自然净化能力减退,进而影响到水质的变化。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产生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如果没有充分的考虑地质结构,周边环境的地质情况常常对当地的地质产生重要改变,进而会引起各种地质状况。地质结构是一个已经经过调整后相对稳定的构成,如果刻意对其发生改变,它本身就会再次形成调整。在历史上有很多事实表明,修建大型大利水电工程后会发生地质自然灾害,如地地震、塌岸、滑坡等。这是因为大型水利工程水体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此重大压力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某处的地层发生重大变化以至于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

四、水利水电工程对土质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附近的土壤有足够的地下水,对作物的生长有好处,在良好的壤情下,作物生长得旺盛,有利于粮食的丰产。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有可能存在的。一个大型的水库可能会导致附近的土地被水浸没,失去了部分良田。如果水位上升的话,会引起地下水位随之上升,土地可能会变成沼泽,甚至出现盐碱化。

五、对民生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水库建成之后,对民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我国的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由于当地的水气变得充分,原有的干燥气候变得湿润起来,有利于蚊虫孳生,最终形成了小范围的疾病传染。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都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也正是有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新建一所水库时,设计方案中就会首先考虑到这类民生问题。另外,由于兴建水库,也有可能会导致移民现象发生。原有居民的生活条件、土地使用情况、生活水平等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居民在迁到新的地址后,能否迅速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也应是考虑的内容。

六、对文物等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果在某个地方计划兴建水利工程,也要考虑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不但要认真考虑,还要高度引起重视。因为一旦工程被设计出来,如果地点在国家保护的文物所在地的话,即使工程已经开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终也会被迫停下来。既浪费了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影响损失。如果是在自然保护区附近,各种需要保护的的动物、植物,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更应认真分析,仔细对待。

七、各种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不论经济总量还是每个人的经济情况,与历史相比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令人担忧,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非常强调发展的速度,每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高速发展。但是发展不等同于增长,发展既要速度,也要质量。作为一项水利建设工程来说,更应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现在大家思想认识已经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已得到公认,关键的就是在执行的时候能否到位,能否不被本部门利益所诱惑。水利建设工程师及施工单位要学会因事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合理规划工,周全设计,尽量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尽可能少的负面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避免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要重视长远利益。水利水电工程经常是为了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而要搞的工程建设,有的是为了解决一个区域发电的问题,有时是为了充分利用有效的水利资源。但是不管怎样,在规划之时,应有大局观,不能仅仅盯住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综合考察,以保证工程可持续发展。

2.遵守法律法规,选好工程地址。工程建设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考察所选的地方是否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否属于风景区,是否属于地质公园,是否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区等。从规划开始就把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等作为项目建设必然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认真的评估,务实论证。

水环境论文篇4

1000多年前,一小队玻利维亚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在太平洋区域的一次最富戏剧性的探险。他们从现在称为库克岛的岛屿出发,在没有罗盘和完全陌生的海里向西南方向航行了1000多里。他们的航行以发现太平洋上最大的两个岛屿而告终。由于岛屿陆地突起的海拔和宽广的面积形成了环岛海洋大气的垂直对流,发现者因此称这个岛屿为奥特雷(aotearoa),意为“白云之乡”。500年以后,第一批欧洲航海家发现了这个岛屿,并给它起了个名字-新西兰。

十多年前,新西兰人民开始了另一个历程,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历程与1000年前毛利人开始的航行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新西兰:(1)宣布新西兰为无核区;(2)采取了一系列的资源私有化措施和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福利国家所必备的措施;(3)按照自然疆界重新划定了内部政治行政区划;(4)明确采取可持续原则为管理所有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主要国家政策。此外,这些改革的速度之快和广度之深同样令世人注目。

最近的一项改革是《资源管理法》(resourcemanagementact,以下简称rma)。《资源管理法》于1991年由新西兰国会通过,并经1993年修正。这是一个国家法案,它授权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统一的环境政策指导下进行资源管理。这个统一的环境管理政策是以保持环境的生命可持续能力为目标,资源管理必须满足子孙后代合理的、可预测的需求,必须避免、补偿或减缓自然资源利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通过这一法案的进程中,新西兰政府正如当初毛利人在完全陌生的海洋中探索一样;因为,即使在20年来可持续原则已经在联合国大会和决议中作为智慧的思想被强调,但在和新西兰国情类似的现代国家中,还没有一个国家把可持续原则明确宣布为一项调整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指导性原则。

由于《资源管理法》涉及的是跨越空间和多因子的环境管理,我们在这里选取了新西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静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的综合管理不同的是,水资源管理需要更高水平的地方政府间的和团体间的密切合作。这对《资源管理法》的实施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文还将考察其他环太平洋英语国家和普通法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共同关心的、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议题。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展示新西兰实施《资源管理法》的经验及其与其他国情类似国家在处理类似社会-环境问题上的关联。此外,还可为其他人士在研究新西兰在水资源管理时提供参考;这正如新西兰一样,它也在仔细研究环太平洋国家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经验。

跟以前英联邦殖民地一样,这四个环太平洋普通法国家互相之间能分享到更多的管理各自国民与国有自然资源关系方面的法律经验。上述几个国家都存在着三个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政府部门纵向等级关系和横向平级关系。《资源管理法》的立法是第一次对国家环境政策在各个环节的实践进行了概括,同时区域和地方政府已经广泛地被授权实施《资源管理法》。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资源管理法》以一个可更新水资源许可系统取代了渊源于传统普通法原则的开发利用的习惯法规则。但是新法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虽然不是强制令-即利用水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进行的尝试。此做法产生于10年以前,那时中央政府正急速推行国有资源(如能源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的私有化。10年以来,新西兰已经实现了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向新自由政治经济国家的转变,与此同时,它也寻找到了可持续管理私有化了的可更新资源的新方法。

第三个问题是,新西兰政府和土著毛利人在自然资源管理权限上的未决问题。《资源管理法》中某些条款和上诉法院的一些重要判决已经引起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二新西兰的环境政策改革

(一)背景

随着1984年政府的换届,新西兰开始了一项经济、行政和社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在很长一段时期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劳工党借着实施改革和恢复经济的允诺于1984年竞选成功,并维持了两届执政期(1984—1990)。此间,国会推行了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方面的改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和经济的深刻变化。虽然1990年保守党以压倒多数的选票战胜劳工党而重新执政,但仍然坚持推行早在6年前劳工党执政时开始的财政及其他改革。

改革的导因是新西兰面临的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低速徘徊的经济增长、高额的外债、非互惠的出口贸易、超预算的政府开支等。那时,新西兰推行的是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制造业尤其是农业制造业,得到高额的政府补贴。

行政和经济改革的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不断扩张的国库和预算危机可能只有通过建立更具市场因素的、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制才能得以恢复。“新西兰经济改建的动因是,面对日趋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和全球资本化而产生的危机感。过多的经济干预和过多的经济保护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严重障碍。”(注:原注⑦,chriscocklinowenfurseth.geographicaldimensionsofenvironmentalrestructuringinnewzcaland.46proe,geographer459,460(1994)。)同时,已成共识的改革思路是:必须削减政府干预,让国有资产资本化和私有化;政府部门在职能和机构上都要服从精减的原则;社会服务的开支也必须削减。

此项改革无论从涉及的范围、进行的速度以及改革所引发变化的深度,都令人瞩目。在几年间,新西兰完成了从狭隘的保护型经济向最开放、非干预性的西方型经济的转变。同时,许多社会“安全网”解除了,公共服务也急剧减少。

某种程度上说,在此项保守党重建经济的活动中,似乎只有环境行政和立法得到了加强。克里思·库克林(chriscocklin)和欧文·富塞舌(owenfurseth)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在经济重建的过程中,环境伦理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灌输和培养之后,业已深入人心,主导着新西兰政经生活,即便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福利遭到削减时亦不例外。”(注:原注⑧,同原注⑦,第461页。)

新西兰环境行政的改革和立法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阶段,始于1984年,鼎盛于1991,而1984—1991年的7年成为最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三个时期为:

(1)1985—1988年,重建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

(2)1988—1989年,重建区域政府的职能和管辖权(1989年地方政府修正案的通过);

(3)1988—1991年,改革相关资源和环境管理、使用和分配的立法(1991年《资源管理法》的通过)。(二)重建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

新西兰实行由一个国会主导的单一型的政府体制。虽然在中央政府下还存在地方政府机构(如区域政府议会和市议会),但地方政府的职权完全来自中央政府的授权。新西兰的政体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自下而上的行政体系。

新西兰中央政府着手环境事务管理的起始时间确切地说与美国相吻合,始于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清洁大气和水法》的通过,也就是美国政治所称的“现代环境年代”。1972年新西兰政府建立了环境委员会,这是在中央政府内设置的一个很小的办公机构,专门负责政策咨询和环境评估程序的建设和实施。此外,许多其他政府部门,如能源部、农业和渔业部、林业部、土地和测量部,也了直接涉及环境事务的命令和规章。

1981年,两个独立的政府环境行政综述分别产生,一个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作出,另一个由新西兰自然保护委员会(ncc)(注:全称为natureconservationcommittee,这是一个非政府的自治委员会,在民间的资助下从事公益事业。)完成。后者揭露了现行体制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环境行政过程中各政府部门缺乏协调;

2.政府各部门所的有关开发或保护自然资源的命令和规章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

3.在某些资源管理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职能配置是重叠的。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针对环境体制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还指出,按照现行的行政体制,新西兰很难应付经济增长和经济多元化的挑战,也很难度过80年代早期的经济难关。

当时在任的中央政府对这些综述所提出的建议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应。1984年的大选预选,劳动党把环境议题纳入了政治日程。大选后,胜利的劳动党随即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实现大选中提出的允诺。

自由的劳动党采纳了右翼的财政措施,开始了经济和行政的改革。财政部提出的改革中心思想得到了劳动党决策机构及时的赞同,由此新西兰开始步入市场为主的经济管理。甚至当时新任的环境部长也宣称:“改革的基本点在于我们深信一个开放、更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将恢复新西兰的经济增长,并提高新西兰人的生活水平。”(注:原注①③,rogerblakeley,balance,inenvironmentmeetseconomics(environmentalcouncilandministryfortheenvironmented.1987)。)

在着手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行政改革也明确了要求,即增加透明度、落实责任制和提高行政效率。环境领域的行政改革目标也是一样,这就必须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目标,“必须避免相互冲突的职能配置……,行政必须透明公开,……,要向公众开放并接受公众审查……,而且,必须严格法律责任。”(注:同原注①④,同上。)

行政公开化和严格法律责任这两项目标在重划政府部门的职能界限中得到落实。政府部门的环境职能被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负责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是负责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改革和环境行政的改革直接产生两个变革:

(1)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权的转变。

以经济效益为主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被授权给一系列的国有企业(简称soes)去负责。这些企业直接依据法令从事资源开发活动,同时必须遵守严格的商事规则。例如,原先的国有煤炭资产转给煤炭公司经营,国有土地转给土地公司经营,国有林木转给了林业公司经营,等等。一些资源,如商用林还被私有化。不难预料,通过重新划分职能,行政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战略性改革将更加证明私体所有权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发展。

(2)环境行政机构的改组。

改组后的环境行政机构的设置分为三块:第一个机构是保护部(简称doc),负责保护新西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管理国家公园、陆地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第二个机构是环境部(简称mfe),负责向政府提出环境政策,监督《资源管理法》的实施。环境部是按照1986年《环境法案》建立的,当时它的职责是管理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本质价值,保护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能,保证子孙后代的合理需要(注:原注①⑥,这三项职责的表述最早出现在环境部1986年组织法,后来被1991年的《资源管理法》确认为国家环境政策,参见rma,supranote4.anddiscussioninfraparth.1.)由此可知,设立环境部的思想与1987年联合国在布伦特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可持续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持续思想亦被司法裁判人员适用于裁判过程,以此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个行政机构是环境国会委员会(简称pce),也是依据《环境法案》成立的。实际上,这是国会民间申诉调查委员会,负责对环境议题进行独立调查并将结果报告给国会。(注:原注①⑧,ringer,supranote9,at136.)

1984年以后的环境行政还出现了两个处理争议的司法机构,一个是计划法庭,处理资源分配和资源利用的纠纷;另一个是怀特基法庭,负责处理毛利人的资源权益争议或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意见。当上述法庭对诉愿请求只作出处理意见时,这些建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约束力。

总而言之,中央政府的环境行政重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最重要的成果是把原先较小和较弱的环境委员会发展为多个行政机构,并佐之以责权明确的立法。但是,新的环境行政体系的主要不足在于保护部经费匮乏。环境部主要是一个平衡开发活动中自然资源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构,保护部才是真正在中央政府中负责环境保护的支柱机构。保护部的经费从组建时起就不足。现任的中央政府对环境事务态度冷淡,近年来经费几遭削减,以目前的财政预算环境部难以发挥基本职能。例如,公园的保护虽迫不急待却经费不足,更不用说其他宏伟的工程,如保护濒危野生物种等。

(三)重建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

地方政府的建制可以溯源到1852年宪法,依照该宪法设置了6个省(后扩展为9个)。省制实行了20年后被废除,原因有二,一是省政府规模太小不能很好地集中财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省政府所辖甚广不能代表分布在农村的小群体居民们的利益,而众多的、散状居民群体分布正是当时新西兰典型的社会结构特征。

1876年地方政府体系重新建立。省制废除后,新西兰模仿英国的地方政府体系建立了郡、市、城区为一体的地方政府。随之,又附设了一套行使特殊职能的政府组织,如防虫害委员会、港务委员会和电力委员会。通过不断的分解设立,地方政府的机构日益庞大。19世纪晚期,地方政府机构的总数为450个,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已达到了1000多个,虽然几次尝试建立强有力的中层地方政府以使地方政府体制更合理,但都不成功。

至1984年,地方政府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精简机构的改革怎样努力,新西兰仍然存在着近700个地方政府机构。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几乎无权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集权的一个后果是,政府的服务总是以如何行使好自己的职权为出发点而不是首先想到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的服务流于形式,政府漠视民众的需求。中央集权还导致了国家高度介入经济,这已成为80年代新西兰改革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80年代行政改革开始以后,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此项改革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重新创设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行政框架,而从重新制订地方版图的依据、重新划分地方行政版图开始,进行了全新的、彻底的地方行政的建设。

1.关于地方行政版图的划分依据

重建地方政府的区划版图的任务交给了地方政府委员会(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简称lgc)。在划定地方疆界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问题是依据什么来划分。地方委员会在确定了通过地方的空间整合来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思路后,结合新西兰的国情提出了地方行政区划依据:

(1)有利于利益不同的群体的协调;

(2)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传递的效能;

(3)尽可能有利于人口普查;

(4)尽可能接近地理上水流域的分布。

2.关于地方行政区划

在地方政府委员会还在研究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资源管理的立法改革就已经在进行了,这两项改革的互行有助于资源管理行政的建设。根据地方委员会最后做出的行政疆界划分,新西兰设置14个区域辖区,即区域政府,区域辖区的区界直接与水流域界限吻合。地方委员会认为,水流域分布应当而且已经成为新西兰行政区划的基础,因为对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海洋、大气)所进行的管理,或者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支配活动,都必须结合自然分布的状况。

与14个区域辖区同时建立的还有72个区地方政府组织,即市或区政府,它们是根据“不同利益群体”而作的划分。

3.关于现行行政区划的评议

首先,对现行区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设置存在争议。在疆界确定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过大的区域辖区不大可能实现对不同利益群体实施行政管理,因而有人主张将现有的区域政府一分为三。

其次,依据水流域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域也存在异议。与地方委员会的意见相反的观点认为,此法既不符合不同群体利益,也不适应生态的现实状况。水流域界限划分法与环境生态管理最不协调的该属海岸带管理,因为海岸带界线模糊,管理的重点各异,相邻区域管辖权复杂;而新西兰又是一个岛国,此法没有兼顾这个地理特点。

再次,行政区划中的群体利益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追求行政区划的空间合理性与兼顾利益不同的居民群体的分布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故而还引发了广泛持久的疆界争吵。群体利益上一个典型的问题是新西兰政府与土著毛利人的关系。毛利人想借这次行政大改组恢复其在中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中失去的权利。总之,虽然行政改组努力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可无论从地方政府重组过程看还是从其结果看,在对不同群体利益重视的程度上并不均衡。

即使存在上述对地方行政区划改建的批判性评议,但普遍地还是认为目前遵行的行政区划大致上还是与环境生态管理的需要相协调的。

(四)《资源管理法》

1.目的和原则

《资源管理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几乎涵盖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总括性法案,而且它的立法目的立足于“可持续管理”。1984年立法改革初始,新西兰一共有100多个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令。法律所设的重叠繁冗的管理使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许可过程变得拖沓而费时。立法的缺陷,再加上已经展开的行政改组(尤其是行政改组中重要的资源管理决策权的转移),使得资源管理立法的改革呼之欲出。基本上说,资源管理立法也应当与地方政府改组同时进行和完成。

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一样,追求经济效率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思想贯穿了资源管理法改革的始终。最初,财政部倡导的自由市场路线占了上风,几乎每一步改革都要反映自由市场的精神。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主义者积极的宣导,改革最终放弃了过分市场化的做法。

《资源管理法》共分15章。第二章是争议最大的,规定了法案的立法目的和原则。第二章的重点是第五节,开宗明义宣布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注:物质性资源,physicalresources,指供人类生产和生活之用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这里可持续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使用、开发和保护,使其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良好发展,满足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同时:

(a)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

(b)保持大气、水、土和生态系统作为生命支持体系的功能;

(c)避免、补救或减轻任何开发活动所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注:原注③⑨,rma,supranote4.at.Ⅱ。15.)

第二章的立法也认可了法定的“国家重要情事”,认可了《怀特基条约》-这是毛利人和英格兰皇室在1840年签署的基本法律文件。

2.责任的转移

rma一个基本原则是有关资源利用的决策应取决于受这些决策影响最大的公众的意愿。地方一级的许可授权要重视区域的差异性,要给予公众按照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状况计划资源管理的选择权限。(注:原注④②,cocklinfuruseth.supranote7.,at165.)立法规定了区域和区政府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区域政府负责水、土壤保护、海岸资源(不包括渔业)、地热资源、大气质量、自然灾害和有害物的管理。(注:原注④③,rma,supranote4.art.Ⅳ。30.)区政府(市和城区政府)负责土地利用和噪声控制的管理。

实现法案目的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制订区域政策公报(regiona-lpolicystatement,rps)。区域政策公报是一个综合区域资源环境管理的文件,它旨在通过阐明区域环境管理的目的、政策和方法以达到区域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全面管理(注:原注④⑤,rma,supranote4.art.Ⅴ。59.),是可持续管理的立法原则在区域一级管理上的具体演绎。立法同样要求制订区域计划(注:原注④⑥,rma,supranote4art.Ⅴ。59.),借此区域政府明确各项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

区政府同样要求制订区计划。区计划必须阐明重要的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区计划不得与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违背。

3.环境后果评价(assessmentofeffects)

《资源管理法》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控制的对象是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开发利用活动本身。这也是有别于以前计划法的重要之处。后果(effect),根据第一章第三节,指的是:

(1)任何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

(2)任何暂时的或持久的后果;

(3)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后果;

(4)任何可积累的后果,指长时间以后或混合以后在规模、深度、频率上的后果;

(5)任何可能性很大的潜在性后果;

(6)任何可能性很小但潜在性很强的结果。所有根据《资源管理法》作出的许可、授权和命令必须通过后果评价。法案的附件四对后果评价的各个方面作了指导性规定,包括相关物,风景和观瞻效果,居住区的实际干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后果评价还必须包括可替代方法和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后果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虽有共同之处,不过后果评价是《资源管理法》的产物,与单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它是全面性的评价。后果评价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全面环境管理的特征,是资源管理立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4.水资源权的分配

在这方面《资源管理法》的规定与传统水资源管理有着重大的不同。从殖民时期开始,新西兰适用了关于濒水权的英国普通法原则的大部分条款。按照普通法濒水权原则,濒水(流水)的土地的所有权者即使没有该濒水的所有权,也享有合理利用该濒水的权利。1967年《水土保护法》(waterandsoilconservationact,wsca)授权政府管理新西兰的流水,并制订了获得水权的许可制度(由地方水委员会管理),这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濒水权。

《资源管理法》重申并继承了1967年的《水土保护法》的水管理制度,仍采取水资源利用许可制,但在具体做法上作了变动,如水资源利用的许可由区域、区政府作出。《资源管理法》对现行的水资源利用许可制订规定了三种形式不同的申请。申请者可向其所在辖区的区域或区政府提出以下的申请:(a)引水和适用水的许可;(b)向地表水排放物质;(c)任何影响海岸带的水质和承量的改变。(注:原注⑤①,philipmilne,thewaterregime:managementofwaterundertheresourcemanagementact1991,inresourcemanagementwr8(s.condieed.1991supp.1994)。)管理机关可以作出许可、否决、有条件许可的决定,申请者按所申请的方式利用水资源。管理机关的行政决定可以到新西兰计划法庭-一个专门为审理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案件而设立的法庭。

14个区域政府依照1989年《地方政府法》成立时,以江河流域的河界为限取得各自的流水管辖权,同时还取得大多数的区域环境决策权。因此,大多数水资源的申请都是向区域政府提起的。区政府在审查水资源许可申请时,必须要确认该项申请与《资源管理法》所制订的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一致。申请者必须交“环境后果评估书”,帮助区域政府决策,区域政府有权决定许可的有效期限;如果区域政府没有对许可期限作出具体规定,依据《资源管理法》条款,许可期限为5年。

三改革后的环境政策的实施:水资源管理之未决问题

(一)地方主义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某些方面看,《资源管理法》的国家环境政策的改革建议性强过规范性。与一些美国环境卫生法(如《清洁大气法》、《清洁水法》)一样,《资源管理法》规定了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可持续资源管理),授权中央政府内阁各部(尤其是环境部和保护部)制订、《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和条例,并委托区域政府和区政府日常行政执行权。

新西兰和美国在实施法律上的最大的差别是,在新西兰颁布《资源管理法》的4年当中,中央政府尚未统一的国家标准指导具体的资源管理。这就留给区域和区政府相当广的自由裁量权来判别具体的个案管理是否符合“可持续管理”。中央政府并不是没有权利制订国家标准,rma规定环境部可以(不是必须)制订国家环境标准(注:rma,supranote4.art.Ⅴ。43.)。但从目前《资源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来看,环境部似乎不希望在授权管理中取得主导权,当然在《资源管理法》明确规定应当有环境部采取部级行动的资源管理中,环境部责无旁贷。例如,《资源管理法》有一条强制性规定,由环境部制订海岸政策公报。rma规定在“国家重要情事”方面(如保护湿地和濒水环境、野生动植物带、保护毛利人的人文环境),区域和区政府享有管理权。

因此,难怪有人质疑,《资源管理法》是不是只是一部“平衡法”,允许区域政府和区政府压制法案所追求的可持续目标,以使资源可持续管理不至于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资源管理法》设定了一个“绿色底线”,不达到这条底线(环境保护标准),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就不可以许可资源开发申请。1991—1995年间,中央政府对《资源管理法》赋予它们制订统一环境标准上的消极表现,似乎暗示着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资源管理法》可持续管理与资源管理个案申请中时,享有很大的自。

可是,1994年10月环境部长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支持《资源管理法》的“绿色底线”论,主张《资源管理法》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含有变数的环境标准,它同样是各级政府在环境质量管理上和资源管理上必须遵守的标准。它还引用正好反映他的观点的较早时《资源管理法》的司法解释来证明他的主张,而闭口不提那些反对他的《资源管理法》司法解释。这是否表明在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以指导地方政府实施水资源管理方面中央政府正扮演着更独断的脚色?在这点上,我们尚难定论,但至1995年为止,已有迹象表明情况可能如此。

(二)资源分配问题

《资源管理法》关于具体的资源分配机制规定甚少。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正是合理的法律弹性所在,允许资源管理机关探寻可替代的分配机制。环境部长就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资源管理法》不应在探求可替代性分配机制上给现行资源分配机制制造不正当的框框。

《资源管理法》还是有一些条款是规定资源分配机制的。如水和大气的排污许可的转让,禁止向已有排污许可权的一方转让排污许可权。水排污许可的转让还有更严格的限制。

早在1967年《水土保护法》颁布以来,水资源的分配就遵循着“先占先有”的原则。现在,根据《资源管理法》,这一原则在不损害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得到继承。“先占先有”原则是区域政府进行资源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区域政府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可能碰到两个问题:

其一,当资源利用的方式不符合有效利用的时候,此时区域政府必须制订资源利用的可替代的优先计划。

其二,因“先占先有”而产生的资源分配的时间差问题。如果资源使用者预先处理其使用权,在资源分配的前后两位使用者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机会成本。当现行的资源利用许可到期以后,申请人又会就新的许可展开申请竞争。要不要允许现有使用者全部或部分得到再许可?如果前项许可的资源使用人已作了长期使用的计划性投资,而又得不到继续使用资源的许可,则还会出现如何补偿的问题。凡此种种难题,在未来的资源管理中,行政机关都将遭遇到。

在新西兰资源管理法协会的1994年年会上,环境部长说,《资源管理法》的实施已被打上了保守主义的烙印。他具体分析了《资源管理法》中资源分配机制所体现出来的保守主义。他指出在保守思想指导下,目前资源管理方法与传统的没有什么不同,在可替代方法上的创新也鲜有进展。某种程度上,此番言谈至少说明资源分配上的保守倾向以及在环境生态科学不确定性影响下《资源管理法》法案本身保守的一面。

但是,环境部长呼吁要继续资源分配可替代机制的追求,尤其是可交易的许可制。毫不奇怪,他对立足市场的分配机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因为《资源管理法》本身就已责成环境部长具体负责考虑和调查经济手段的运用情况。

《资源管理法》鼓励在水资源管理中采取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虽然环境部长在提到保守主义时把水许可交易所受到的限制(依照《资源管理法》水许可交易限定在同一流域进行)作例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管理法》的关于水许可交易的条款实际上在水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立足市场的资源分配机制;而它关于水许可交易只准许在同一流域的许可持有者之间进行的限制恰恰反映了可持续管理的原则。

一些资源管理机关开始思考采用可交易许可制度。环境部长指出该项制度比起其他资源分配形式来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上的优势。不管事实是否如此,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可交易许可制度同样有执行上的难点,例如,市场竞争性-许可量大的使用者可能要维持其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此外还有资源初始分配的其他问题-市场规则和平等理性之间平衡如何。不过,人们对此仍有疑惑,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否同样有效地处理资源分配中的机会成本问题,特别是在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持有许可量大小不等的资源使用者的条件下。

目前,还没有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新西兰资源管理机关仍在努力探寻最佳的分配机制。某种程度上而言,《资源管理法》为此项探索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它赋予地方政府的宽松的自治权,更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法律前提。最后,应当强调的是,评估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必须以立法原则-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标准。

四结语

水环境论文篇5

1.1水土流失的影响

众所周知,贵州山区的地质条件极为恶劣,山地的高低不平也会给水流失现象严重。对山区进行小水电开发时,建造取水坝、厂房以及引水扭枢纽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再加上工程进行之前对地质勘察不足的原因,更会造成滑坡、垮塌等现象,对土地土质造成破坏,一旦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其保持水分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的产生。

1.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山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其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在对山区进行小水电开发施工的过程中,闸坝的修剪、厂房的建设、材料厂和推渣场的设置、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可能会对部分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对大面积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1.3对水环境的影响

山区小水电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大量的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可能会流入到附近的河流或渗入地下水流,对附近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对一些机械进行清洗维护时,所产生的含油污水对水源的污染更为严重,导致附近河流水源的PH值发生变化,无论是附近水域还是其中水生物都受到严重的破坏。

1.4生态水问题

目前,贵定在建的两个水电站均属引水式电站,每个电站均有近4公里的引水隧道,而水电站开发商受利益驱使,有可能大量引水发电,从而极易造成原河床生态水无法保障,影响到原河床生物环境的用水需求。

1.5库尾沙化问题

水利设施特别是大型水库建设,库尾沙化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库尾的沙化将造成部分农田无法耕作,农作物减产,特别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水库建设中的库尾沙化问题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1.6其他的影响

山区小水电开发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机械,而机械的运行会产生噪音,对附近居民以及生物造成声环境污染。另外,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在爆破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化学污染气体对大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此外,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物垃圾等随意丢弃的现象,会对附近的卫生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山区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2.1完善小水电开发环境保护

立法山区小水电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好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在环境保护立法上的控制不够全面,对此,必须要完善小水电开发环境的保护立法。首先,应明确环境保护立法的主体及权限,并根据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特征来完善和改进确定立法的程序,尤其是在立法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法律背后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利益问题,要巧妙运用立法技术来进行协调,提高环境保护立法运行的效率。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应确定立法的侧重点,主要是侧重于生态环境的防范,同时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由于山区地质地貌、地形特点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完善预警机制时,必须要重点考虑到山区所具备特点,同时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山区的经济、社会及需求等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性。

2.2建立健全的山区小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

我国对于山地区域不断开发,山区小水电开发已成为山区开发的重点工程,为了避免山区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持续性污染,应建立健全的山区小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机制。首先,应对以往山区小水电开发的机制进行分析,了解传统发展机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今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山区小水电开发机制。其次,要对山区小水电开发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要本着山区小水电开发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为原则,确保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在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山区的小水电工程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山区经济、资源、环境等的发展。

2.3全面提升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近些年来,山区小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突现出来,从整体情况来看,主要是因为人员对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而引发的,因此,应全面提升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山区大多数都处在偏远的位置,在山区居住的人民具有生产力水平偏低、经济条件较差、人口素质较低、生产工艺不发达等特征,大多数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都不高,未能认识到生态环境在受到破坏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作为小水电开发监督部门,要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员了解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富足自己的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而确保贵定小水电开发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2.4加强对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监督和管理

贵定县小水电在开发过程中,如果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严重,对此,必须加强山区小水电开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山区小水电开发过程的监督管理,由于小水电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施工机械操作、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市场场地的占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影响的不仅是小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严格对每个施工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施工不合理,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就必须及时改进,确保山区小水电开发的规范性。其次,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监督和管理,山区小水电开发的过程中,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尽量不要去对其产生影响,一方面要保证整个开发过程的规范化进行,另一方面要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到最低,确保小水电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对水电站引水过程中保证预留生态水的监管,监管部门要严格规划要求,督促电站预留生态水,特别是在枯水期,要随时抽查生态水预留量,做到宁可不发电,也要保证生态用水量的排放,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第四是库尾沙化问题的解决,要求生产企业制定处理方案,要将库尾沙化治理作为电站的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尽量将库尾沙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实现电站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结束语

水环境论文篇6

【关键词】《本草纲目》;环境医学思想;水;健康;污染

Abstract:Thewaterenvironmentalideasin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byLiShizhenwerestudiedfromfiveaspects:theimportanceofwater;thecharactersofwaterchangedwithsoil;selectionwatertoprotecthealth;waterpollutionandmanagement.ItisconcludedthatLiShizhenhighlightedandputforwardnewideasaboutthewaterenvironmentonthebasisofhistorywaterenvironmentalideaandexperiencesfromobservationandaction.Mr.Liisoneofthefamousmedicalscientiststostudywaterenvironmentalideaprofoundlyandindetailbefore16century.Li''''sideasisvaluableuntiltoday.

Keywords: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Environmentalandhealthidea;Water;Health;Pollution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其中还蕴涵丰富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对水环境医学思想有精辟的论述;注意到手工业污染会导致疾病,对铅中毒、砒中毒、煤气中毒、毒气中毒及防治都有详尽的记载;记载了蝇、蚊、虱、蚤、臭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介绍了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记录了众多的杀灭虫害的方法和药物;对寄生虫有详细的论述,指出饮食不洁是肠寄生虫病的致病因素;提出梅毒流行与岭南瘴毒有关,等等。这些都成为后人研究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环境污染与防治的重要史料。可以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主要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在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其中《本草纲目》所蕴涵的水环境医学思想尤为突出。兹就其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如下。

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

李时珍认为[1]:“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如果人饮水不够,水津不能上输于脾,脏腑组织失于濡润,可致口干唇焦,口渴,心中烦热,皮毛不泽,小便赤涩短少等。既然水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李时珍在明代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现代研究表明,人体中七大营养素,水居第一位。正常人体每天需要2000ml的饮水量,水在人体内占有的比例大,作用也大,它作为人体内唯一的溶剂具有消化食物、循环血液、运输营养物质、促进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调节体温、腔隙间、排泄废物等功能,与人体的衰老、寿命、免疫、代谢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水参与了整个生命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代谢。几乎整个生命现象和活动都离不开水,都有水的参与。如果没有水,人体就运转不起来。

旧本本草书水类共32种,并散见于玉石部,而李时珍对水非常重视,《本草纲目》把水集中为一部,并把水列为各篇之首,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共43种,其中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2种,唐陈藏器《本草拾遗》26种,宋·掌禹锡《嘉祐本草》4种,《本草纲目》新增11种。水“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李时珍观察到大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包括雨露霜雪)到达地面之后,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渗至底层或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所以把水分为两类,其中天水类13种,地水类30种,并分别载录了其“释名”“气味”“主治”“发明”,有些载有“附方”,其中收录旧方19首,《本草纲目》新增方50首。

2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

《周易》[2]云∶“人乃地产,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金石草木,尚随水土之性,而况万物之灵者乎?”李时珍从《周易》和张从正的《水解》中得到启发,指出[1]:“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地域不同,土中的成分就不同了。水从土中来,水性、水质也随之变迁,水不同了,其与健康、疾病、治疗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列举了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这个观点。李时珍在“流水”一药中指出[3]:劳水就是扬泛水,即张仲景所说的甘澜水。取用的方法是: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勺高扬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该药具有“宣吐痰饮”的功效,是因为“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并引虞抟的《医学正传》云∶“甘澜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也。”

李时珍还认为梅雨[4]沾衣及物之后都生黑霉,故也叫做霉雨。霉雨的形成是由于“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这种雨“人受其气则生病,物受其气则生霉”,所以这种雨水不可以用来酿造酒醋,否则人吃了之后会产生疾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指出古人对此早有真知灼见[2],如《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皆应其类也。”又如《河图括地象》云:“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州角徵会,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其气刚勇,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会,其气平静,人声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商羽合,其气驮烈,人声捷,其泉咸以辛。”《管子》云[2]∶“齐之水,其泉青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痟酲。水性之不同如此。”

李时珍认为水井的深浅程度也影响水质的好坏[2]:“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

3用水应有选择,以保健康长寿

李时珍认为[2]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有饮井水、泉水、江水、湖水、河水、池水的不同,故其水质亦有差异。不同质量的水与健康、疾病、治疗发生不同的关系,所以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则不能不有所选择,以使人体保持健康长寿:“人赖水土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李时珍在“流水”[3]一药的“集解”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大而江河,小而溪涧”都叫流水。流水“外动而性静”,“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中的止水不同。但是同是流水,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二者又有不同。因为“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所以,当流水入药,“岂可无辨乎”?李时珍在“玉井水”条下引陈藏器云:“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有延生之望。今人近山多寿者,岂非玉石津液之功乎?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久服神仙,令人体润,毛发不白”。可见,择善饮水,可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4医应择水疗疾,以达最佳疗效

既然同是水,其成分、性味、功能、主治会有差异,那么,医药用水,就应该有所选择,用合适的水煎药治病。古代医家在这方面有些做法颇值得借鉴,李时珍在此举了几个例子[2],如“昔有患小溲閟者,众不能瘥。张子和易之以长川之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溲”;“《灵枢经》治不瞑半夏汤,用千里流水”。可见,医家用水治病,不能不有所选择。另外,李时珍对古代的两个巧用冷水治愈痼疾的医案特别推崇[2],一则出自于《后汉书》,华佗用冷水治愈一妇人经年不愈的寒热注病,一则出自于《南史》,徐嗣伯用冷水治愈房伯玉将军的冷疾。李时珍认为二人所病都是伏火之证,《素问》所谓诸噤鼓栗,皆属于火也。治法是火郁则发之,而二位医生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符合《素问》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并感叹道:“二子之医,可谓神矣。”

李时珍认识到水“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水的气味、性能、主治随之变化,故其《本草纲目》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各种水分别阐述了其气味和主治,其中《本草纲目》新增的水十一种。

5污染之水气味俱恶,应加以处理

李时珍在“井泉水”[2]一药的“集解”中引汪颖云“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认为井的位置与井水的好坏很有关系,井水的来源不同,其质量也有着高低之别,“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李时珍对于地下水污染的记述,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水污染状况的记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然而,饮用健康的水对于人类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污染的水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优质饮用水的标准之一是干净的,不含细菌、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水受到污染之后,要通过处理成为健康的水才能饮用。李时珍认为[2]有城市的沟渠污水杂入的受污染的井水“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用时必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这也是我国较早的对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水源后的应对之策的记载。

李时珍在“粮罂中水”一药的“集解”引陈藏器云[5]:“乃古冢中食罂中水也,取清澄久远者佳。”古冢就是古旧的坟堆,其中的食罂会有灰尘,甚至受到污染,食罂中水当然也水质不佳,故要经过澄清才能使用。

李时珍在“新汲水”的“发明”中引禹锡曰[2]∶“凡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亦且损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饮水疗疾时,新汲清泉不通过澄淀,就直接饮用,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不仅无效,而且影响人体健康,再次强调了澄清水质的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中指出[2]:“雨后水浑,须擂入桃、杏仁澄之。”雨水,尤其是暴雨会把地表的泥沙、尘土甚至污染物渗入或冲入井中,使井水浑浊,甚至污秽不堪饮用,对雨后污染的井水,李时珍主张擂入桃、杏仁以澄清水质。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的“集解”[2]中还指出造井时使用好的材质,或加入适当的药物,可以保证水质的洁净,以保证人体的健康:“凡井以黑铅为底,能清水散结,人饮之无疾。入丹砂镇之,令人多寿。”井以黑铅为底,不仅能使井水清澈,还能使人喝了之后不生疾病。井中加入丹砂,则能够使人长寿。

李时珍在上面所提到的煮沸、澄清之后再饮用的做法,是民间处理饮用水以保证健康的措施。这些做法一直沿袭至今,仍然不失为有效之法。

李时珍在“井泉水”一药的“发明”[2]中指出:“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浓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人们凿井时应该选取土质好的地方,并且要深掘井,这样井水源远,经过多层渗透和过滤,能够保证水源的洁净,少受污染,可以供人们食用,并且有利于人体健康。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与实际价值。

李时珍在“温汤”一药中引胡仔《渔隐丛话》云[6]∶“汤泉多作硫黄气,浴之则袭人肌肤。”温汤也叫温泉,它的下面有硫黄,能够使水有热度,水中也有含有硫黄,可以用来治病,但硫黄是有毒的物质,所以指出,“有砒石处亦有汤泉,浴之有毒。”同时引陈藏器云:“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随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入。”当病人进入这种含有硫黄毒的温泉治疗之后,会非常体虚疲惫,所以那些无病之人就不要轻易进入。李时珍已经充分认识到水中矿物质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不利,要慎重使用。

李时珍在“热汤”一药中引汪颖云[7]∶“热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热汤《本草纲目》叫百沸汤,仲景叫麻沸汤。热汤能通经络,主治熨霍乱转筋入腹及客忤死。将水沸腾也是洁净水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水要是烧不开,将对人体健康不利,会伤人元气,发生腹胀的症状。

李时珍在“热汤”一药中引汪颖云[7]∶热汤是“甘,平,无毒”之物,而“铜瓶煎汤服,损人之声。”可见,用铜瓶煎药,是铜元素进入药中,这种含有铜元素的药对人的声带有损害作用。在那时科学技术不太发达,完全是通过观察与临床来获得这种信息。现代研究表明,重金属对人体有害。

古人早就认识到水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有诸多精辟、睿智的见解。李时珍在总结、归纳了历代水环境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新的观点,指出“水乃人之命脉”,而地变水性亦变,水变功效亦迁,因而日常用水应有选择,以保健康长寿,医应择水治病,以求最佳疗效。另外,李时珍还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继承传统的环境医学思想,揭示了水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记载了消除城市生活水污染的应对之策。可以说,李时珍一方面对前人的有关水环境医学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总结与概括,同时也加入了自己深刻的新的见解,是16世纪以前对水环境医学思想论述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位医家,尤其是他非常重视水,把水视为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物质,把水单独分出来,并放在各部之首的做法,影响了后世本草著作的编写体例。另外,李时珍“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的观点,可以说有振耳发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目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0.

[2]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井泉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6.

[3]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流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5.

[4]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雨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2.

[5]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粮罂中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68.

水环境论文篇7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洪涝灾害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国家由于受工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发展环境和全民生态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的影响,迫使水文水资源领域急需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并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相关技术进行转进推广应用,对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也应该提出新的举措。

一、近年的水文水资源环境状况

近些年,由于人为地进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天气的变化也很频繁。洪涝灾害的突发性越来越明显,对于预防控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二、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的科技需求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水灾、旱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进展迅速的不良产物,而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水文水资源领域重要的研究任务就是,如何保证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同时保证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稳定供需平衡作用。结合目前急需完成的任务,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科技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科技在减灾方面的应用,例如防洪、抗旱、海啸预报等。通过卫星遥感、雷达测雨、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科技、新设备的应用,在提高防涝、抗旱、预测预报海啸等极端水文事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减灾能力。(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能力。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通过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展,所谓的开源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流域洪水、城市雨水的利用;节流则是通过普及节水灌溉、水净化等节水技术,控制水资源的浪费。(3)加强水文水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通过强化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护水源地的水资源避免污染。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各地水文水资源的生态条件准确检测,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受影响的因素,并予以处理,做好保护水资源的生态和保护工作。(4)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健全提高管理水平。利用公共基础软件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使相关信息得可以共享,避免信息采集方面的重复工作。另外,针对例如水文监测分析、水资源评价等一些专业性强、适用性广的领域,开发并使用相关软件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软件管理的手段,提高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管理水平。

三、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的措施

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开展。完善防洪减灾的工作,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指导,加大水利科技的投入,深化对水文水资源环境的管理工作。

3.1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预防灾害的技术学习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的水旱灾害损失较为严重,占据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大半比重,进而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管理全国的湖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专业机构,对全国的防洪减灾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也是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的重要力量。因此,努力提高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加大防洪减灾的意识宣传,让全民拥有自觉的防汛减灾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国家的损失。

3.2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围绕防汛、抗旱减灾方面的重要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向上级防汛抗旱主管机关提供江河湖库(水库)的雨量、水位、蒸发量、流量等信息,还要开展土壤墒情和地下水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为了做好工作,建国以来国家水文局有关专家制定了一整套水文水资源测验规范,报讯规范,水质监测规范以及地下水监测规范,这是做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要文件,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不能打折扣,要一丝不苟的做好管理工作。

3.3数字水文站网的建设

水文资源是我国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水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年各种地质和水利灾害的影响,加强对水文站点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获得准确情报,对水文站网进行数字化建设至关重要。水文站网的数字化建设依托水文信息采集自动化技术、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海量的存储和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水文站网的数字水文站和水文站中心网建设,可以在加强水文遥测点的建设上,做到对各级河流的实时监控。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水文站的建立已经实现对雨量和河流水位的自动监测,水文站的水资源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对各个水文站点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整理,最后进行应用。水文站网的建设,可以促进相关的水文信息存储和分析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水文站网的信息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分布和共享,对全面的水文情报预报体系进行全局流域的覆盖,促进对防汛和抗灾的监测。

3.4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水文水资源灾害监测系统

水文水资源的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较强的专业知识,对气象、水利、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知识都有涉猎。因此,作为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将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引入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和科技技术的发展,水文领域的相关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地理信息技术综合了地理科学、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应用使水文工作不断系统化和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管理为主,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的提取和编辑,在数据的集成、查询和空间分析上具有重大的实用性。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水污染的控制、水管网信息管理、水文情报预报和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相关的前期预测,才可以充分发挥防洪减灾的效用,也可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促进生态用水的发展。加强对各地河流和雨量的监控,可以进行及时的流域内水量的调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3.5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

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建设中,做好水文预警预报工作很重要。不仅可以实现水利防灾减灾,也是新形势下防汛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完善的预报机制、信息宣传的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水文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水文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还要对水文预警预报的设施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布局,根据流域内的降水特点进行合理监测。将水文预警预报体系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依靠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完善各种预警信息的平台建设,加强各种水文预警预报知识的宣传。

四、结论

综述全文,水文水资源的建设关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建立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的监测系统,促进水利建设的长远发展。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水文环境的监测,建立完善的水文预警预报体系,完善防洪减灾的防护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翰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J].管理观察,2013(3).

[2]张艳萍,张丛明,柳广玲.浅谈造成洪涝灾害严重的人为因素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25).

水环境论文篇8

1.室外环境绿化及水景的排水小区室外绿化排水主要是雨水的排除,采用的方式为雨水口或排水沟。雨水的最终出路是市政雨水管道。传统的绿化雨水排水是地面径流与地下渗流相结合,地面径流是利用绿地的标高比周边道路的标高高,依靠坡度重力散排至道路上的雨水口,地下渗流是利用土壤的自然吸水性、渗透性下渗到地下水中。室外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处的雨水口一定要根据总图专业提供的地面等高线平设置,设计人员不能凭主观想象来布置。实际工程中经常发生将雨水口设在高点的现象,使雨水口起不到作用。对环境设计公司设计的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喷泉等室外景观,其雨水的排出应根据下沉式构筑物排水管的标高来确定,当其排水管的标高与欲接入雨水检查井下游管道的标高差大于300mm时,可重力排出,否则应设集水池,采用潜水泵加压排到雨水管网。水景水池均应设泄水口,并设格栅,泄水管管径按12~24h将水池泄空考虑。水景水池的泄水不允许排到污水管道。应引起给水排水工程师注意的是环境设计公司有时会忽略水景水池的溢水口设计,尤其是在暴雨时不允许水位升高或溢出水池外的情况发生时,溢水口的设计尤为重要。溢水口可结合水景水池采用溢水井的方式。许多城市已将雨水的综合利用提到议事Et程,雨水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地面铺装等地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利用的措施。雨水利用的设计衡量标准是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雨水总量。北京市雨水利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按一年考虑,即小于等于一年重现期的雨水应在小区内解决,而不应进入城市雨水管道。雨水利分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用于生活杂用水;雨水问接利用是指雨水经土壤渗透净化后补充地下水或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地下水层。工程中应首选土壤渗透,这是最为简单、可行的雨水利用方式。为此,在室外雨水设计时应与营、图专业配合,提出绿地竖向标高的要求,即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须低于周同地面,二者高差应在2O0mm之内。庭院、广场、人行道等建议总图专业选用透水性材料铺装,停车场采用嵌草砖等,小区内的雨水管道采用穿孔混凝土管或穿孔塑料管,使小于或等于设计重现期的降雨,渗入地下,大于设计重现期的降雨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排小小区,进入城市雨水管道。

2.地下室上部绿化排水为解决地面停车不足问题,许多住宅小区庭院下部设有地下停车库上部进行绿化,设置水景;部分住宅楼的雨水、污水管道及其检查井也在车库上布置、这就要求车库上必须有足够的覆土层,不同树木要求的覆土层是不同的,综合考虑,覆土层应在1.0~1.5m之间。由于绿化下面是不透水的车库顶板,因此必须考虑设排水设施,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不会因土壤中水的含量过多发生烂根或其它疾病而死掉。常用的排水方式有二种形式。一种是采用穿孔塑料管,外包透水性滤布,上部设砾石。穿孔塑料管采用成品软式透水管,管径采用DN100,管道布间距在4m左右。另一种是采用塑料肓沟合战渗排水材料,其特点是开孔率高、抗压强度优良、排水量大、耐久性好等塑料盲沟有圆形管材和矩性片材供选择车库顶部的排水叮采用矩性片材满铺或问隔铺设。在渗排水材料上需铺设滤水布,但不需要设砾石,可直接回填种植土上述二种方法均需在绿化周边设排水沟,收集绿化土壤中的雨水,并将雨水排出地下室范隔。

二、结语

水环境论文篇9

关键词:水文大循环;城市;水环境代谢;给排水系统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s, face to the explosion, increas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dern city of new type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basic idea metabolic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in hydrology in the system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according to "protect" and "use" function subarea.

Key words: looking hydrology; The city; The water environment metabolis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文明发展进程的同时,与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需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生存环境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环境代谢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后的泰安市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河道水体污染日趋严重。“谁污染、谁治理”,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成了我们这代人不可推辞的社会责任。治水须治本,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相匹配的城市给排水系统设施是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保持良好的环境代谢,需要将城市、生产绿地、自然保护区这三个领域间以及各领域内的资源利用、循环和再利用结构进行重组,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空间和能量的消耗,降低环境负荷。

1给排水系统的局限性

1.1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以“充足、低价地供给清洁的水”为目标。为了保证清洁水的集中供应,必须获得充足的清洁水源,但这易受到流域水文大循环中径流量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供水量,这就是给水系统的限度。给水系统通过集中供水供给各种用途的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高达80~140 L,均为可供饮用的优质水。为保证供水水质,大量的原水通常需从水文大循环的上游位置取用,使用后水质发生变化,变为BOD 150 mg/L左右的污水排到城市下游河道。

1.2排水系统

城市排出的废弃物,以水的形式排出的量最大。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当前许多城市,除了新建城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外,大部分旧有城区还采用雨、污合流系统。通过合流管道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排水设计标准低,在城市排水中,设计标准通常是用排水系统所能排泄的某一暴雨所发生的频率或重现期来表示。由于气候、地形、土地利用情况的不同以及城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不仅不同的国家之间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在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常为0.33a~1a,一般不超过5a,特殊重要的地区也不超过10a,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而言比较低。而且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使得排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严重不足,加上管材质量及管道坡度控制不严格等问题,造成雨季路面积水严重,平时污水外溢,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而排水管道的规划年限相对于城市总体规划较短,随着城市规划发展,原有的管道布局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市政建设需求。在排水管道的改造上,旧城区排水管网的改造是重中之重,其既要根据旧城区改造规划所确定的原则进行,还要考虑到原有建构物的特点及相应功能情况。污水即便是通过生物化学处理,BOD去除95%,水质达到BOD 7.5mg/L后再行排放。如果要求城市下游河道的水质保持BOD 3 mg/L这样的良好水平,排出的水则需要2~3倍量的清洁河水加以稀释。城市推行污水处理势在必行,以降低能量消耗,同时减轻下游的污染负荷。

弥补流域水资源不足的对策有两种:一是在上游大规模筑坝,雨季大量蓄水,旱季放流,使平常可利用水量接近流域水文大循环的平均径流量,即所谓“径流的时间平均化”;二是将近邻利用率低的河流进行流域变更,把水输送到缺水的流域,即所谓“径流的空间平均化 (流域变更和长距离调水)”。

给排水系统的水处理流程实际上是效仿地球水文大循环中,在生态学、地球化学作用下自然发生的水质变换过程,通过集中施加电力等能源,达到比自然过程快得多的水质变换速度,去除BOD。

2按用途分类的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

目前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给水以“充足、低价地向市民供给清洁的水”为目的,排水则以“促进城市卫生和发展、保护公共水域”为目的,给水和排水系统分别建设,并列存在,而忽略了二者都是水文大循环中串连的环节,未将两个系统融为一体,共同嵌入自然体系之中。传统的给排水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容量能够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需要的基础上,但是当人类活动的规模相对于自然已变得较大时,在满足生活要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未来的城市水环境代谢体系要在“水资源按用途分类并重复利用,维护最低的价格(最小的能量消耗)”的方针下,设计“供给必须水量并满足必要水质”的水供给系统,将“用水和排水(水代谢)的城市要对水环境负直接责任”作为技术和经营的原则。用达到饮用水要求的优质水供应各种用途,着手于建立“将人们的需要与地球环境加以综合考虑”的新型城市水环境代谢体系。

3小结

对于人类活动集中、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来说,设立并列的二元输水系统,并强化闭路循环,对环境保护区(自然体系)和环境控制区(城市体系)进行明确划分,建立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的水环境代谢空间。在生态系统的链接中,必须建立城市水环境代谢环境保护体系和代谢体系;环境控制区( 城市)内的人类活动不能越过环境区域界限而波及环境保护区。环境空间的局限化和降低能量消费是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保持和恢复自然水环境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方向与宏伟理想。

参考文献及作者简历:

1丹保宪仁《环境情报科学》,1981,10(1):17

水环境论文篇10

唐山市京唐港曹妃甸港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由取水泵站、输水管道、净水厂和配水管道四部分组成。

取水泵站建在陡河水库东侧,包括引水渠、进水池、取水泵房及管理站,取水泵房规模按远期18000万m3/年考虑,土建工程一步到位,近期取水按9000万m3/年(24.7m3/d)设计。取水水源为陡河水库。

考虑到供水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两条输水管线,其中上游从取水泵站开始穿山丘及塌陷区段采用钢管,钢管直径D=1200mm,下游直至进入工业园区水厂段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管道直径D=1400mm。

净水厂建在林雀老堡岗子以南海岸上,待工业园区总体方案落实后,准确确定水厂位置,净水厂构筑物按以下内容设计:一座1.5万m3/d折板絮凝斜管沉淀池;一座1.5万m3/d气水均质滤料滤池;4座6000m3蓄水池;一座3000m3清水池;一座24.7万m3/d二级泵房;一座加矾间;一座加氯间;一座废水池和回用水水池;一套附属建筑(含综合楼、食堂、浴室、机修车间、仓库、车库和锅炉房等)。

根据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设计,配水管网考虑5000万元的管网投资。

2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治

2.1工程外部环境状况

工程取水泵站位于库区,除与碱厂取水泵站相邻外,周围无村庄,无工矿企业。取水口周围没有养鱼及旅游等污染因素,因此,取水泵站所处的环境质量较好,适合城市集中供水水源的取水外部环境条件。

工程输水采用压力管道输水,沿途污染物不可能进入,管道敷设在公路两侧及农田内,没有穿越任何污染区,符合城市集中供水原水输送的外部环境要求。净水厂位于工业园区内,交通便利,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对水厂管理人员不会造成危害。

2.2对陡河水库的影响分析

供水工程实施后,将每年从水库引水7535万m3。供水量是从引滦入唐的水量中调拨,陡河水库统一调配。陡河水库建于1956年,总库容5.152亿m3,调蓄水量0.684亿m3,属大型水库。因此,工程的取水量在水库的可供水量范围内,不会产生破坏生态平衡、危及水库枯竭等不良的环境影响。相反,引地表水入开发区,增加了工业园区的地表水量,可以减少工业园区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使地下水得以涵养,防止海水倒灌和地面下沉。

2.3工程运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3.1取水泵站运行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取水泵站在运行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噪音的污染。因为工程位于陡河库区内,周围无村庄、无工矿企业,况且水泵采用高效低噪音水泵,水泵安装高程在水库低水位以下,与站区地坪高差在10m以上,故噪音对周围环境及管理人员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2.3.2输水管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输水管道走向,沿途大部分为公路及耕地等,同时沿农田敷设的管道在施工后进行还耕,且采用管道输水,几乎无渗漏,不会造成土壤的盐碱化。但是在特殊条件下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输水管道为有压供水,当管道出现事故时,可能局部跑水,特别是公路、铁路、重要交叉部位、重要设施所在地,应要严格注意,防止出现事故,一旦出现事故要及时抢修。

2.3.3净水厂运行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净水厂的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有下述三种,即:(1)氯气发生泄漏事故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2)水厂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锅炉房烟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现对这三种因素分析如下:

2.3.3.1氯气发生泄漏事故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为杀灭水中的各类致病菌,水厂多采用加氯作为消毒手段。工程投氯点设在清水池前,投氯量为2毫克/升。氯气具有刺激性,有毒,如氯气泄漏到空气中对人和生物都有危害性,能伤害人的呼吸器官,严重时造成肺部窒息而死。按国家“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内氯气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所以在净水厂设计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危害。在工程中拟采取如下防范措施:①加氯设备采用全真空加氯机,该加氯机可使厂区内加氯管道呈真空状态,一旦加氯管道发生损坏时氯气不会泄漏到空气中,同时加氯设备自动关闭。②在氯库和加氯间内设置排风扇以排除氯库和加氯间内可能漏出的少量氯气。③在氯库和加氯间内设有氯气报警仪和一套氯气吸收装置,当室内氯气含量超过1mg/m3时氯气报警仪自动报警并自动启动氯气吸收装置,将含有氯气的空气吸入氯气吸收装置的中和塔内,使氯气和中和塔内的碱液产生中和反应,生成NaClO、NaCl和H2O,从而达到防止氯气泄漏到室外的目的。④在加氯间值班室内设有氧气呼吸器及防护用具,供在发生漏氯事故时操作从员排除故障时使用。综合水厂运行经验证明,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可以避免因漏氯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2.3.3.2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水厂噪音产生的来源主要有送水泵房和锅炉房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产生的噪音,其中主要为送水泵房内的水泵电机所产生的噪音。为解决噪音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设计中拟采取下述防护措施:①在设备选型时优先选用噪音低、效率高的机电设备。②为保证操作中人员的健康,设计中应对值班室采用隔音作法,值班室和送水泵房之产的观察窗和通行门均设置双层门窗,并在室内进行消声处理。③在泵房周围进行绿化以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2.3.3.3锅炉房烟尘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通过在锅炉烟道上安装有效的消烟除尘设备以减少排烟量,同时选用燃烧充分的锅炉型号,使燃煤得到充分燃烧,减少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