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范围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5 02:54:18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1

【关键字】 信息系统 项目 范围

2015年10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参与了**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指挥平台升级改造项目的建设,该项目投资约300万元人民币,建设工期3个月。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功能:1、地上与地下指挥所通过有线通信实现音视频的互联互通;地上指挥所和机动指挥车视距通过无线短波图传,单兵4G和卫星通信(动中通)实现音视频互联互通。2、既有视频信号和新增信号源均实现数字化高清网络传输。跳出以往通过高清、标清视频矩阵的束缚,对视频信号源通过IP的形式直接通过网络处理器传输到各显示单元大屏幕上显示。3、地上指挥所、地下指挥所均可直接控制三个指挥单元的信号传输,通过分布式控制器与信令主机的通信,摆脱先前以地上指挥所为通信枢纽的模式,实现分布式控制。在本项目中范围管理尤为重要,我作为项目经理,除对其余管理领域进行恪尽职守的管理外,特别对范围管理从制定范围管理计划、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五个方面进行了管理。

一、制定范围管理计划

范围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范围定义不清、范围蔓延,影响项目的完成。在正式制定计划之前,我查阅了项目章程及初步范围说明书,查找了公司的组织过程资产,根据项目特点再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制定出了一份初步计划,随后召集所有项目干系人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了一份详细的、科学的范围管理计划。

二、范围定义

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需要在项目前期定义一个明确的项目范围以及详细描述,形成项目详细的范围说明书。在项目的早期阶段我带领项目团队,进驻客户现场进行研讨,查看了先前的信息化集成用户说明,现场观摩指挥平台操作,然后召集了项目干系人进行业务交流收集意见需求。我用原型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做成项目DEMO,以PPT形式演示系统升级后实现的功能,形成需求文件。做好文件后召集项目主要干系人对系统功能做评价,并根据客户要求不断改进系统功能,最终形成了双方认可的完整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三、创建WBS

我根据项目的特点,利用公司整理出的WBS模板,召集公司相关领域专家和项目干系人召开会,最终决定把项目的可交付物作为WBS分解的第一层内容,形成一个树形 WBS。按照项目功能划分工作组,参照8/80小时原则,以一个较粗的粒度进行项目控制,实现无遗漏且相同层次的工作单元应有可比性且无交叉从属。有的功能实现需其它功能完成后方能实现,则需要采用滚动波式计划的方法。例如:地上指挥所、地下指挥所和机动指挥车互联互通需在综合布线、显示单元高清改造、视频信号数字化网络管理等工作完成后方能开展综合调试,所以我们将软件安装、调试作为近期完成的工作,综合测试作为远期工作。最后项目的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经双方确认后装订成册并形成范围基线。

四、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是一种阶段性的验收,但又是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希望客户能尽快确认以便开展后续工作,而客户则认为什么都没看到无法确认。对此,我通过两方面沟通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通过和客户方主任多次解释,虽然项目范围确认是正式的,但并不意味着项目范围一成不变,只要走标准的变更流程且审批通过,均可以变更。另一方面,我要求项目团队重点对客户的潜在操作人员多进行沟通,认真进行操作培训,详细介绍项目的实现,用他们去影响客户对项目的认知。这样消除了客户的顾虑,高效地完成项目确认。

五、范围控制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2

根据基于格网的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测绘管理部门可以编制非常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地形图修测计划,从而避免重复测绘,节约测绘费用。

【关键词】格网;地形图信息;AutoCAD ObjectARX;SQL Server 2005

Research and Actualize of Manage Topographic Map Information ON GRID

LIN Zhi-gang

(Suzhou Surveying & Mapping Institute Co.,Ltd.,Suzhou Jiangsu 215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 the changed information, updated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planning information of digital topographic map on grid instead of sheet. Finally,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topographic map information based on grid.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map changed information, updated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planning information on grid, managers can compile very detailed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plan, so as to avoid reduplica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economize.

【Key words】Grid;Topographic map information;AutoCAD ObjectARX;SQL Server 2005

0 引言

地形图是基础测绘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只有具备现势性的地形图才能更好地为城乡规划、建设服务。要保持地形图的现势性,必须根据地形图的变化情况,及时地对其进行更新。国家对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也提出了“持续更新”的要求[1]。

传统模拟地形图因其受载体形式的限制,均以“幅”为单位进行管理。当前我国的1:500、1:1000数字地形图沿袭了传统模拟测图时代的分幅方法,一般采用50cm×50cm分幅方法。然而,对于反映地形图变化状况的地形图变化信息和反映地形图更新状况的地形图更新信息而言,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图的图幅并无任何关系。因此,对于地形图信息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对地形图的管理,换言之,就是能不以“幅”为单位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

本论文以一种比地形图图幅更小的划分单位―“格网”为基础,研究管理地形图信息的方法,达到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测区内地形图现势性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目的。

1 地形图信息

本文研究的地形图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各方面状况的描述、反映和记录,而不是指地形图本身所包含的房屋、道路、等高线等地物、地貌要素。其其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图的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这些地形图信息一般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空间分布范围,另一方面是地形图信息的具体内容。

地形图变化信息是指地形图变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此外还包括发现变化的时间(巡视时间)、发现变化的人员(巡视者)。

地形图更新信息是指关于地形图更新过程及成果具体内容的记录。本论文所指的地形图更新信息主要包括更新方法、更新的数据源信息和更新的过程信息。

相关规划信息是指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成果。规划信息具体包括建设工程规划放线测量项目的名称及编号、项目的完成时间、完成人员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用地红线范围等。

2 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方法

2.1 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的含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份: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1:500、1:1000、1:2000地形图一般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和40cm×50cm矩形分幅,10cm×10cm为一个坐标格网。

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指在空间上以格网为最小单位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从实现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将地形图信息赋予了相应的地形图格网。在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时,格网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来合理确定。

2.2 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方法

本文主要以1:500、1:1000地形图为例进行研究,地形图格网的划分在地形图图幅的基础上进行,格网的编号也在地形图图号的基础上确定。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建立整个测区的地形图格网的索引。

地形图信息的格网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

获取的原始地形图信息在空间上一般表现为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所谓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就是将不规则多边形范围线转化为规则的格网范围。

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过程如图1所示,该过程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同一坐标系统下进行,二是规则的格网范围必须完全包含不规则的多边形地形图信息范围线。

图1 地形图信息范围线格网化示意图

地形图信息范围线格网化的同时,根据其坐标值,可以计算相应格网所属的地形图图号,进而得到格网的编号。经过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可以得到多个与之对应的格网,这些格网通过编号可在整个测区范围内进行统一管理。

(2)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

地形图信息内容的格网化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将原始获取的地形图信息内容作为属性赋予地形图信息范围线,二是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以格网编号为关键字,赋予相应的每个地形图格网。为便于管理,不同类型的地形图信息范围线可以设置不同的图层、颜色等。

3.3 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可以通过格网编号在整个测区内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包括存储、查询和统计等。

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是对格网化后的地形图信息进行管理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存储在数据库文件中的地形图信息,可以利用数据库的查询语言,根据地形图信息中的某项或者多项具体内容进行单一条件或多重条件的查询和统计。

建立地形图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工作就是定义数据库表,确定其数据结构。

本文根据实际需要定义了格网表、格网巡视记录表、地形图变化内容表、格网更新记录表、格网放线记录表、项目信息表、项目类型表等七种相互关联的数据库表。

3.4 地形图信息的入库

地形图信息的入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完成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绘制、属性输入,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格网化,二是利用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接口,以格网为单位将地形图信息范围线的属性数据传输至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库表中。

3.5 地形图信息查询方法与结果输出

地形图信息查询包括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规划放线信息三类信息的查询。地形图信息查询主要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以数据库表中的任一字段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满足多重条件的地形图格网,可在满足单一条件的地形图格网中继续查询,进而得到查询结果。

从数据库中查询得到的满足设置条件的所有格网,可在图形编辑软件中展绘出来,并根据需要定义图层,输出为图形文件。

4 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以《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例,介绍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以AutoCAD 2008为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Visual C++ 8.0)和AutoCAD ObjectARX 2008 SDK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而成。

4.2 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系统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功能,一是基于AutoCAD 2008平台的图形处理功能,二是基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平台的数据库管理功能。系统参考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设计[2]。

根据系统需实现的功能,将系统分为图形绘制、格网计算、数据交互、数据库管理、查错纠错、成果输出六个模块。

4.3 系统应用

4.3.1 利用系统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

通过查询地形图更新信息,实时掌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成图时间,了解地形图的新旧程度。

4.3.2 利用系统快速统计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

通过查询地形图变化信息,以格网为单位,快速统计出测区内所有地形图的现势性情况,为地形图修测项目的立项工作提供客观、充分并且定量的依据,并可利用系统输出地形图现势性情况统计图。

4.3.3 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

利用《苏测院数字化地形图现势性格网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快速获取其他专题信息,如某年内利用建设工程竣工图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地形图修测项目更新了多少面积的地形图,某年内完成了多少规划放线测量项目,涉及多少个地形图格网,于是可以预测这些区域的地形图即将发生变化。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是一个效果良好而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较之基于图幅管理地形图信息,在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基于格网的地形图变化信息、更新信息及相关规划信息,测绘管理部门可以编制更加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地形图修测计划,从而避免重复测绘,节约测绘费用。

以AutoCAD 2008为操作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地形图信息进行系统、高效的管理。可以实现海量地形图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查询,是基于格网管理地形图信息方法的较好解决方案。

5.2 展望

本文研究了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方法,并介绍了开发基于格网的地形图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但该系统中格网大小是在开发时就被固定的,不能更改。于是就有一个不足之处:格网划分过大,可能导致对地形图信息的管理不够准确,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格网划分过小,可能导致数据库记录个数成倍增加,降低系统运行效率。如果格网大小能够在系统中自定义,而不是在开发时事先确定,对于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3

一、ERP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实现了程序自动化

ERP的运用使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日趋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便捷化。ERP将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工步骤转变为电算步骤,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操作,实现了自动化,避免了人工误差,省去了人工操作中的繁杂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各部门建立了密切的线性练习,极大的密切了企业各部门的内部联系。

(二)信息收集的范围扩大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主要针对的是财务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涉及部分其他业务往来信息。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受到地域范围、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信息收集不全、数据收集不准等情况[2]。ERP经营管理体系有效运用后,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了各部门的信息,实现了各部门和各领域的资源共享,打破了数据库的地域限制,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能够有效地对业务内的所有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进行准确地、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使信息收集的范围扩大。

(三)实现了业务处理的实时性

ERP系统的有效运用拓展了信息的传播途径,缩短了信息传达的时间,打破了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闭塞性,全球范围内联机管理,对所有信息进行整体整合,财务会计业务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达,缩短了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财务会计信息业务处理的时效性。

二、ERP给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风险

ERP经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用给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风险与利益同在,ERP体系也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系统风险和人为风险。虽然ERP实现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程序自动化,扩大了信息收集的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ERP系统本身较为复杂,在实现了信息全球化的同时,使信息传播和业务处理的环境变得极为复杂多样,不易操控。一旦运行失常,就会给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极大损失。

此外,ERP体系中集中着大量宝贵的数据及信息资源,一旦这些资源管理不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就面临着数据流失的危险,而这些企业私密数据及资料一旦流失或被不法分子盗取就会为企业经营和运行造成极大的困扰,给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案

ERP体系给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风险不可避免,那么企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有效的规避风险,发挥ERP体系的最大优势,促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大发展 ?以下笔者进行了分析。

(一)制定内部的控制制度

ERP体系的风险性与生俱来,为了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最基本的就是要制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控制制度,在对ERP体系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合理评估每个操作环节的风险性,对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同时企业还可以对ERP体系进行进一步开发,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强化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管理

加大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建立完备的员工考核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各部门相互监督,从而实现部门透明、相互牵制的效果,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

(三)建立风险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

ERP体系的运用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工作,防患于未然,以备不时之需。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当中我们通常能够对系统风险做出很好的预测和处理,但是对人为风险的防范意识却极为缺乏。对此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预测和应对机制,防范任务因素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破坏。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4

【关键词】 互联网 集成定制 信息系统 两化融合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不断融合,个性化需求与规模化制造之间的矛盾正在通过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不断调和。尤其是制式装备的规模化、低成本生产与个性化的需求正在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扩大信息收集范围来进行规模化定制。如制式服装的生产,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工厂按照计划生产制式装备,根本不了解装备主体的需求,更不用说个性化需求。如90年代前的军装、警服的配给。基层单位按照大致需求领取制式服装,再由着装人员进行挑选和试穿,排在后边的人员往往不能领取到合适的服装,而只能借助于腰带等附件来固定和美化。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化提高,成本较低,但浪费极大,且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第二阶段,基层单位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管理或手工管理,采集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后交给上级单位指定的生产单位进行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但由于管理范围偏小,且管理程序复杂,不能实现规模化制造。因此,单价或单套的价格以及业务的管理费用都不低。

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集成定制阶段,是通过互联网来收集更大范围内的制式装备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对需求信息进行归类形成大规模需求订单,从而满足大规模低成本制造的同时,还能较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如警员对警服的需求除公安部、司法部的统一规定外,还有腰围、腿围、袖长、裤长、领围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管理的复杂性将大大提升,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思想来实现。

二、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及其关键因素

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Large-scale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LIMIS)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演变,并成为制式装备的主流范式。是指在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和管理内,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和柔性管理手段,集成供应链上业务管理体系、生产制造工艺、柔性物流、智能识别以及标准化配置等资源和要素,以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生产,为体系内个体进行定制的管理及服务模式。涉及到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集成定制的标准,同一体系内的个体信息采集,信息分类及统一的定制和分发步骤,历史数据管理与装备计划生成,以及信息安全管理(见图1)。

1、大规模集成定制的标准。按照标准经济学说理论,制式装备产品与配发标准与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发展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关系,即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会促进制式产品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发展,从而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增进;而大规模集成定制的发展也可能进一步推动国家相应制式产品和配发标准化体系的发展。

制式装备产品和配发标准首先需要将制式产品的组件、工艺等分为可标准化和个性化两个部分,如制式服装的组成部分需要固定,号型需要在可大规模制造的号型范围内,从而在将定制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实现单品数量规模化,甚至每件衣服的个性化标识如名牌和编号的规范化表示也有助于规模化集成定制。

2、体系内个体信息采集与信息综合。由于制式服装的个性化和规模化集成定制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将个体信息采集范围扩大,为便于个体信息采集的有效组织,最好将范围固定在某个纵向系统内。如司法、公安系统的制式服装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后需要有便利的制式服装采集方式,一般采用基于互联网的中央数据库管理,通过互联网或金盾安全网络体系,体系内个体可以方便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联网申报或修改自己的个性化数据,在范围扩大时,相同个性化需求可通过中央数据库进行归类,从而实现规模化集成定制。

3、历史数据管理与装备计划生成。按照制式服装配发标准和历史数据管理,对规定时点前的制式服装信息进行分类,并生成当期装备生产计划。主要考虑制式服装发放周期、发放历史、新增人员、服装信息修改等因素,通过数据遍历,并按标准对比进行数据抽象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制式服装装备生产计划明细,在明细的基础上按照需要生成各类统计报表。

4、信息安全管理。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是系统正常运行的生命线。首先,系统的安全,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安全是当前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关键课题之一,安全稳定也是其标准配置;其次,大规模集成定制涉及到某些重要体系内的个体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相当重要且需要保密,信息安全管理就成为整个体系的重中之重;再次,个性化需求与集中统一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系统使用主体的多样性和功能需求也是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难题。

三、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大规模定制系统构建与应用实现

1、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数据设计与实现。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涉及到的对象包括:人员、服装、着装单位、厂商、仓库等。人员信息的数据结构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证件号码、入职时间、职称(警衔、军衔)等基本信息外,还要包含其帽子、上衣、裤子、套装、鞋、衬衣、雨衣等各类服装着装号型,证件号码最好是身份证号,能唯一区别数据记录的号码,入职时间可以通过计算作为是否应该发放某服装的依据;服装数据包括服装发放标准和着装档案,服装标准主要是制式服装配发类型、发放周期等,而着装档案是结合人员类别、职称、着装号型等信息形成的服装档案,制作服装生产计划之前的某个时点的服装信息作为本次计划的基本信息,不能在计划生成期间进行修改,按照人员着装信息和着装标准生成每个成员的着装档案,并生成服装生产和发放计划;其他对象和数据流的数据结构按照需求进行设计。

2、制式服装计划管理逻辑设计与实现。制式服装计划生成来源于当年的发放规划和制式服装人员着装档案,而人员着装档案则来源于人员基本信息和制式服装着装标准。所以制式服装计划管理逻辑设计主要涉及到人员基本信息、制式服装着装标准和本次发放规划三个实体,这三个实体相互作用形成制式服装的每次计划生成。首先,人员基本信息中身份证号、警号等关键字信息及其各类服装基本信息如鞋号、帽号、上衣号型等依据其人员类别和各类别人员制式服装配备种类生成其人员着装档案;其次,通过更新的人员着装档案按照当年配备制式服务规划生成制式服装计划并管理。

3、制式服装信息传递和机制设计与实现。制式服装装备单位主要是国家公检法和司法、军队等高等级管理单位,其信息传递和机制设计首先要满足保密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个性化所依赖的互联网信息采集和传递需要。其信息传递和机制设计中要考虑个体到本级组织,再到上级组织的需求。尤其是信息传递后的审核机制要与其相适应。

4、制式服装规模化集成定制的界面设计与实现。规模化集成定制系统既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界面需求,也有大数据表格化管理的需求,甚至还有基于数据库的后台处理逻辑和前台动作与结果的展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对于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处理和实现已经是最基本的了,关键就在于技术框架的选择和技术人员的掌握熟悉程度;另外,大数据表格化管理也是最新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结合大中型数据库和网页的分页显示技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而前后台衔接,尤其是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的逻辑关系复杂,涉及到的业务关系较多,前后台的编程、信息的展示需要良好的配合,并在运行要快速的显示结果,通过互联网编程和数据库编程相结合,也可以很好地实现。

5、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大规模定制系统安全实现。制式服装装备单位主要是国家公检法和司法、军队等高等级管理单位,其信息传递和机制设计首先要满足保密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个性化所依赖的互联网信息采集和传递需要。在高等级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最高管理机构来构建信息加密、传递和解密所需要的安全证书方式。可以通过非对称加密方式确定公私钥,然后在服务器或审核系统中保留本单位、下属单位及个人的公钥,将私钥发放给各应用单位及个人,建立通用安全的加密算法进行加解密,确保各类各级信息传递、处理的安全性。

四、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仅是业务的信息化,而是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不仅仅是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结合,降低成本等,而是制式服装管理业务流程重组,是真正的变革。

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在警服、军装和行业制服等领域,司法、公安、法院、检查院、军队等领域通过应用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服装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降低服装管理费用、服装制作费用,同时,还可以以该信息系统为线索,重新组织服装管理业务流程,为其他制式装备提供参考。

2、制定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标准和规范。公安部对制式服装和总后勤部队军装的配发及制式服装管理都有完整的标准,而对该标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也容易实现,但信息系统标准的不统一也会影响各警服、军装管理领域对信息系统的推广。制式服装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应该由相关领域各管理部门牵头,服装软件开发公司参与,组建权威的信息系统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在多方面调研后进行制定。

五、结论

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来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同时不降低工业化制造的效率,不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在制式服装、电器、家具定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其系统构建的关键是业务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同时信息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推广大规模集成定制信息系统时,要做好制式服装、装备等领域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并制定好制式服装、装备配备标准和信息处理标准。

(注: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2013项目(2013JK0116)支持。)

【参考文献】

[1] 唐光海:电子商务下的大规模集成定制系统(ISMC)[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经由收费为主的经济管理为中心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数据为核心的建设发展阶段。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可细分为医疗临床业务、医院运营管理、患者服务及医疗业务协同四大领域,并通过一个底层互联互通集成平台打通以上四大领域,在这些业务领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构建出医院的数据中心(临床数据中心、运营数据中心等),并基于这些数据展开研究与利用,以指导医院的日常运营管理和临床活动过程,让医院的整个管理“智能”起来。基于以上这些需求,医院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子系统已多达220多个。这意味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应用范围广(涉及全院医、教、研、人、财、物、管理等全科室信息化覆盖)、建设周期长(一般3-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投入资金量大(三级医院评审中要求每年对于医院信息化的投入要不少于收入的1%)的系统性工程。

目前,我国缺乏医院信息化起步阶段的标准,医疗信息化厂商对于产品的研发基本上都是以某一个医院为原型,展开个性化的业务研究和定制开发,后期再向产品化方向调整,整个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甚至重复研发现象十分严重。随着越来越多的HIT厂家加入到医疗信息化行业,其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抢占产品的高度乃至占领市场,厂商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忽视了信息化系统在医院中实施的过程管理,以至于在国家、医院及厂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由于信息化项目管理能力的缺失,最后造成项目延期、质量不高、用户满意度差,甚至是整个项目的失败等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医院管理层和决策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投入的信心,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整个项目建设成败的首要条件。下面笔者就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项目范围管理、沟通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范围管理问题

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规模大、研发周期有限、系统复杂,以及多家咨询、研发、集成、实施单位共同参与等特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范围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子系统间的衔接部分,由于功能界定不清、接口承接归属模糊,造成实施单位间出现互相推诿、延误工期等现象;对产品范围及工作范围定义不够明确,工作分解结构缺乏合理性,建设工期及投资缺少精确预期,导致项目范围多次调整,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和里程碑的实现,项目后继工作不能及时跟进,以致造成范围失控、无法按时通过验收等。

(二)沟通管理问题

项目的沟通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与项目的所有干系人都息息相关。项目团队成员之间、项目组与医院之间、项目各成员协作单位(HIT厂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将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使信息系统建设偏离既定的阶段目标和方向。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沟通管理问题,如:由于项目会议事前材料准备不充分,影响会议整体效果,会后没有形成会议纪要或会议纪要邮件发送不及时,对后续工作的展开造成延误,进而影响项目进度;项目实施工程师在与医院相关部门人员沟通过程中,由于选择了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或是缺乏沟通技巧,如不注重说话方式及沟通礼仪等,降低了用户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对项目实施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无处不在,具有随机性和必然性。尤其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风险发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引发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项目风险管理意识,也就是失败意识;另一方面,是项目风险难以有效监控,导致了项目计划的变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对项目风险没有预估,导致了项目的延后。例如:在收费系统上线前,需要对POS机进行接口连接和测试,上线前1个月,供应POS机的厂商说机器在上线前两周肯定能送到,结果由于其他原因,机器在系统上线前两周没有送到,影响了系统上线。对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没有规范的解决流程,致使问题扩大化。又如:在HD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施上线过程中,神经内科病区护士反映打印机只打印出一张白纸,上面带有一行字,内容是“YY-MM-DD”格式的日期。最初问题只是偶尔出现,而且只限于此病区,由于电子病历系统正处于上线期间,因此,实施工程师怀疑是电子病历系统不稳定所致,将问题定位为低级别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印问题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其他病区的打印机也开始陆续出现该现象。实施工程师并没有调整问题级别并上报此事,最终影响到护士站、医生站、门诊收费等各类打印机的正常工作。

二、具体应对措施

(一)范围管理改进措施

1.加强医院方面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认识,对全院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对各子系统实施范围、项目干系人职责进行明确界定。

2.将用户需求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整理、需求编写及需求确认四个关键过程,明确每一关键过程的成果输出物及项目干系人职责,并要求用户需求必须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可行性、必要性、无二义性、可验证性、可修改性、可跟踪性及优先级划分的要求,以提高需求质量,避免出现模糊需求,为后续需求分析、系统需求基线形成、系统测试乃至最终系统交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需求变化、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项目实施的变更。通过建立科学的变更流程,运用项目变更控制系统,根据变更的影响范围和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利用范围、成本和时间的三角形关系,制定不同的变更控制方法,将变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求变化,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以达到各方满意的结果。

(二)沟通管理改进措施

1.充分识别项目干系人,对其利益、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沟通管理策略。

2.建立更加完善的沟通管理体系,形成沟通管理标准,使项目相关信息能够按照统一的过程和模式,及时创建、收集、发送、存储和处理,保证项目干系人之间无障碍、有序、高效的沟通。

(1)建立项目会议机制,对不同类型会议的召开进度,会议成员、会议目的及成果物进行明确规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交流活动非常重要。通过定期举行各类项目会议,可以有效加强项目干系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及相关各方的合作与配合,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2)建立项目报告机制。对报告内容、报告规则包括邮件报告规则进行规定,通过提交报告,让项目相关干系人了解项目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风险,以便于进行项目信息共享,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情况。

3.在沟通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依据沟通管理策略,灵活选择沟通方式、沟通时机,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三)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制定更加完善、可行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细化风险识别及分析工作,减小识别偏差;提高项目实施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制定更加全面的风险应对规划,针对不同的风险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加强风险管理的实时监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风险发生后的不良影响。

建立项目问题管理机制。如发现可能影响项目目标的关键问题,及时与相关干系人沟通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防止问题演化为危机。医院、项目管理组和分包单位指派专人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记录到《问题管理表》,定期进行问题分析(如例会、里程碑或日常工作中),找出问题的根源。问题管理流程采取逐级汇报机制,问题发现方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及时上报,由上级单位协助解决。

三、结束语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作为现代化医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在医院日常管理和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得到如下结论:

(一)在项目范围管理中引入过程化的思维,对项目范围进行充分规划、严格定义,提高工作分解的合理性,可增强范围管理的可控性,提高项目费用、时间和资源估算的准确性;严格、高效、实用的项目变更处理流程可有效化解或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求变更所引发的不良影响。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6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含义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就是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实际的工作项目方案与系统软件、网络交互、数据整合和分析等技术结合起来的应用方案。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与企业的产品经营、客户的满意程度等关系密切,所以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企业的经营和运行都离不开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项目是企业发展和经营活动中设定的临时任务,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就是企业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特点,联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定了各自独特的集成项目。而不同的项目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设定,所以不同的项目管理都需要结合项目情况,要考虑到成本等关系客户体验感的重要因素。要想顺利完成企业的工作项目,就需要企业的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合力做好技术提升和工作管控,提高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效率。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的范围不完善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活动中,项目管理范围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项目管理范围关乎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只有事先设定好明确而完善的管理范围,才能让工作人员掌握面临不同事件的正确应对措施,这样方能节约工作人员的反应时间,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企业的实际项目管理活动中,通常并没有事先规定完善的管理范围和工作制度,管理工作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也有不足,不明确的管理范围使得项目的开展常常会遇到阻碍。

(二)企业技术水平不足

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其实在集成项目管理方面的技术仍残存在不足,企业的工作人员水平不够,在项目管理上无法完美贯彻执行管理要求。很多的企业由于规模不够,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技术型人才,管理人才同样缺位。人才的缺失和现有员工的能力水平不足,导致企业管理工作面临困难,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提升和管理升级,因此给企业的财政和经营带来不小的负担。

(三)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企业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仅要确保45自己拥有一支技术高超的工作队伍,更要做好事先的项目风险评估。任何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除了科学的项目规划和合理的工作安排之外,管理人员应当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测,这样才能对项目的可行性有准确的认知。然而很多企业的风险评估并不全面和深刻,没有及时发现其中的隐患,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不能及时应对降低风险。

三、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在进行项目管理工作时,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做到制定合适管理制度。制度中不仅要包括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更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项目的内容设定保证项目质量的条文。在工作中加强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应对不同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二)加强项目管理范围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域,而是与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经营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交叉。对于企业的产品、客户独特的需求、项目的成本、工作的流程等各个方面都是信息系统集成的内容。想要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必须做到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充分提高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规范好项目的管理范围,优化管理工作程序,缩短工作人员反应时间,短时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三)完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项目的关键在于实施,所以管理项目最重要的也是把握项目实施过程。针对客户的对象分析和与企业产品相关的项目设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重点,必须加强每一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项目的安全可靠,把控好项目的质量。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充分收集有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利用,提升项目团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项目管理

1 引言

项目是指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从项目的定义,可见项目具有的一些特征:第一,目的性--项目的开展一定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是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第二,约束性--项目是在指定资源和指定时间的范围内进行的;第三,临时性--项目是有生命周期的,每个项目都有其确定的开始和终止;第四,人为性--项目是一种工作任务,存在任务的指派人和被委托人。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展的快速化和现代商业的更加专业化使几乎所有的企业或机构都会和项目有联系,而很多项目都要涉及到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项目。从国内外信息系统项目实施的情况看,项目的成功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项目也正在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2 信息系统项目及其特点

2.1信息系统项目概述

现在的信息系统已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人员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用户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并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用户的投资效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最终帮助用户获取更大的利润。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系统项目主要是指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或称开发项目,是根据用户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将各个分离的“信息孤岛”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并使之能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2 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

信息系统项目和一般的项目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例如都具有时间与资源的约束性,生命周期性等,但由于信息系统项目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密切关联,因而具有区别于一般项目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信息系统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不明确: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客户常常在项目开始时只有一些初步的功能要求,没有明确的想法,也提不出确切的需求,因此信息系统项目的任务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小组所做的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论文参考网。

(2)需求变化频繁:客户需求随项目进展而变,导致项目进度、费用等不断变更。尽管已经做好了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签订了较明确的技术合同,然而随着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进展,客户的需求不断地被激发,导致程序、界面以及相关文档需要经常修改。而且在修改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才会被发现,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不断监控和调整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

(3)智力密集型:信息系统项目工作的技术性很强,信息系统开发的核心成果——应用软件需要掌握软件知识和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经验的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项目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需要大量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人员流动,则会对项目开发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5)与信息技术的密切关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信息系统项目提供了更有力的辅助开发工具,另一方面也使项目面临复杂的技术环境,因此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和驾御能力与项目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6)受人力资源影响很大:信息系统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开发特别是软件开发渗透了人的因素,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为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必须充分发掘项目成员的智力才能和创造精神,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

以上的这些特点说明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具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难度性,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3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是一类特殊的、复杂的项目:首先,其主要资源是人,而人是最难管理的;其次,其核心是软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件是无形的,对其质量的评价也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另外,其需求具有多变性。这些因素导致信息系统项目的复杂程度高于任何其他项目。因此必须采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指导。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项目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管理过程来实现项目要求。项目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根本就没有项目管理意识或项目管理不当,信息系统项目就必然会失败。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运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也可以用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但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其他项目一样,主要包括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风险管理。与其他行业的项目相比,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更为突出,另外还要进行信息系统软件配置管理。

(1)项目整体管理:项目整体管理是为满足各方需求而进行协调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它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执行、整体变更控制这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彼此相互影响,同时与其它领域中的过程也互相影响。项目整体管理是实现项目成功的关键。

(2)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是指对项目包括什么与不包括什么的定义与控制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启动、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核实和范围变更控制。

(3)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对任务或者活动进行系统的安排。包括细分每项活动、活动的顺序、活动的持续时间等。项目时间管理主要包含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时间估算、制定进度计划、进度控制六个阶段。

(4)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根据项目的范围,考虑完成项目的途径,基于项目的时间安排以及工作结构分解,对项目持续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开支或者支出进行预算、控制、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

(5)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保证项目承诺要满足的需求所需的过程,主要有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论文参考网。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对所需人力资源进行识别、记录、分配项目角色、职责和汇报关系,使每个参与项目人员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地发挥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开发。论文参考网。

(7)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组内外部信息传递的方式与手段,其目标是及时而适当地创建、收集、发送、储存和处理项目地信息,主要包括沟通计划编制、信息发送、绩效报告和管理收尾。

(8)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其主要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和风险应对控制。

(9)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获取所需的物资、信息或服务以最好地满足项目需求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购计划编制、供方及资源选择、合同管理等。

(10)项目配置管理:在这里,项目配置管理是指信息系统软件的配置管理,它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包括配置计划,配置标识、配置项控制、配置审核等。

4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与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及其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有关。按照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的特点,可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收尾等六大过程。

(1)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初始阶段的重要工作,从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投资的额度、投资的效益、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及风险、采用的技术、所处的环境、融资的措施、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全面的评价,以最终确定项目是否可性。包含的内容可归纳为: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运行环境可行性分析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等。

(2)项目需求分析:在设计系统之前就对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体需求和期望做出分析和评估,详细考虑需求的实现方式,确定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及模块间的关系,对系统的信息标准进行统一确定,并据此明确项目成果的期望和目标。包括的内容有:需求变更控制、需求跟踪、需求状态记录等

(3)项目计划:拟订、编制和修订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工作计划方案、资源供应计划、成本预算、计划应急措施等工作。项目计划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贯穿整个项目直至项目结束为止。

(4)项目实施:组织和协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组织和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以便成功完成项目目标。

(5)项目控制:项目控制引导项目各方面朝着实现项目目标的方向去努力,它所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制定标准、监督和测量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差异和问题、采取纠偏措施等工作。

(6)项目收尾过程。项目收尾管理是为了使项目干系人对项目产品的验收正式化而进行的,它所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制定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移交与接收条件,并完成项目或项目阶段成果的移交,从而使项目顺利结束。这是由一系列项目文档化和移交性、验收性的工作所构成的项目管理具体过程。

5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常用工具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工具是用来帮助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更好进行项目范围、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常用的工具如表5-1所示:

表5-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

管理领域 管理工具 范围管理 ①工作分解结构法(WBS)②收益成本分析法③结构管理法 时间管理 ①横道图 ②里程碑表 ③PERT/CPM网络图 ④挣得值评价技术(BCWS,BCWP,SV,SPI) 成本管理 ①参数成本估算技术自下向上参数估算技术③成本累计曲线(S曲线) ④生命周期成本⑤资金预算工具(NPV,IRR,回收期) ⑥挣得值评价技术(BCWP,A CWP,CV,CPI) 质量管理 ①标准质量控制技术 ②标准质量控制技术③Pareto图 ④鱼骨刺图 ⑤基础统计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 ①激励和项目团队建设技术 ②目标管理 ③责任矩阵 ④资源横道图 ⑤资源需求直方图 风险管理 ①风险管理过程分析法 ②假定情景演练法 ③蒙托卡罗模拟法 ④基础统计技术 ⑤决策树

6 结束语

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使得各行各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项目在商业和政府机构中诞生。由于信息系统项目的复杂性及特殊性,长期以来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一直是信息系统领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项目管理内容及项目管理过程等的了解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项目成功。

参考文献

[1] 曹汉平,王强,贾素玲.信息系统开发与IT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国青,郭迅华. 信息系统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大卫·L·奥尔森.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导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

近年来,交通管理正在逐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日益为高速公路建设者所重视,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为道路的日常管理运营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手段。现将该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规划介绍如下。

1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功能定位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为面向公众出行者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为道路运营管理者提供高效、快速的后台管理奠定良好基础。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实施与设计应充分考虑管理者、出行者等各方面管理和服务需求。在原有监控系统基础上,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信息服务功能,以安全管理理念提升中心管理系统的功能、业务流。提高面向安全尤其是紧急事件情况下的管理效率,提高安全管理的服务品质。为此,应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考虑。

1.1加强路面状况监测,提高公路行车安全

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恶劣路面状况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湿滑路面最为不利。我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1994~2003事故数据统计,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高速公路地区,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19~1800mm,热带气旋所过之处多有暴雨。而高速公路存在个别凹型竖曲线底部,位于超高过渡段,易造成路面排水不畅,有必要通过路面状况监测设备有效监测雨天情况下的道路积水、湿滑等状况,从而为雨天管理措施、救援措施提供有效保障。

1.2可变车道信息,服务公众出行者

该高速公路是城际高速,互通与大桥较为密集,属于重点监控对象,目前设置的悬臂式和门架式情报板提供实时的信息,覆盖范围受限;在限速方面,若选择固定式四度标志正对小客车和大型车的速度控制,对于应对突发气象等条件的灵活度不够,同时八车道高速公路考虑到驾驶员的视认性、气象、突发事件影响等情况,采用分道限速。

1.3通过安全管理的业务梳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通过对交通流量控制预案、接口、实时性、与现有监控系统融合、满足集团监控中心的需要。

2软件功能设计

根据本项目重点目标,是强化交通状态识别、车道控制、应急处置三个方面的功能,针对这三方面内容提出了如下设计方案。

2.1交通状态判别模块

本模块根据识道路设备别出来的交通状态或交通事件类型,并结合气象信息、基础设施状态信息等,初步划定事影响范围,搜索影响范围内互通立交入口处的可变情报板,前方道路事件信息和诱导绕行信息;在初步划定的影响范围内估算交通流特征状态参数。定义事件对主线同行的影响程度,根据实时判断,当影响程度严重扩散到影响范围边界时,反馈重新对事件的影响范围进行划定;当事件处置完毕交通恢复正常时,控制逻辑结束,可变情报板提示正常的路况信息,可变标志提供正常的限速信息;当事件未处置完毕,且其影响未超出当前影响范围时,对影响范围内其余的可变情报板分别进行处置。对在估计的排队长度范围内的可变情报板前方事件信息和车道关闭信息;对在估计的排队长度范围外的可变情报板前方事件信息和限速信息。本次改造过程中增设的遥感式路面状况检测器基于红外光谱原理实时采集反射波长,测量路面覆盖物的类型和厚度,评判路面状况,进而计算湿滑系数,确定路面安全性,这些数据也为交通状态识别和决策提供了重要参数。

2.2可变车道控制

通过分车道控制交通流,能有效梳理交通流量,提高道路在复杂交通状况下的同行能力。基于交通状态识别可变车道控制软件模块,依托视频监控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结合路面状态子系统内功能进行信息采集与获取,通过可变车道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实现信息控制与。

2.3紧急事件应急处置

基于事件管理子系统,结合目前路公司或向管单位指定的紧急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开发紧急事件应急处置子系统。根据高速公路紧急事件的性质和救援措施,系统主要针对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危险品车辆事故或遗洒、泄露等事故、火灾事故等紧急事件。紧急事件应急处置软件系统包括以下几点。救援物资布局显示,图形化显示相关救援物资的位置、数量。并定期检查救援物资库存、质量等情况。紧急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根据各个事件的性质,可能出现的路段范围,确定适当的救援方案。方案包括了需要调用物资的种类、数量、位置,需要调用火警、交通警等警力情况。疏散方案,救护车辆情况及各类救援车辆人员行使的路线引导。事件及救援过程全程记录,利用计算机强制记录、防篡改、视频强制记录动能措施,对事件现场、事件处置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监控,确保事后总结救援进程时,资料完整,可靠。应急预案演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交通仿真技术,定期与交警部门、医疗救护、特殊救护器具使用保管单位等联合演练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出改进建议。

3结语

在将原有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规划中,应根据高速的具体条件,着重加强路面状态检测功能,以应对多雨天气和特殊线形,才可能是服务管理平台更加有针对性。制定应急预案,能够提高道路管理者应对各种紧急事件,提高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9

【关键词】 营运船舶;船舶检验;管理系统

随着国家对水运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内河航运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营运船舶作为水路运输的主要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优势。但营运船舶具有不同于陆上交通工具的特点:(1)受航行条件影响,如气候、船闸、航道的宽度和水深、航区等;(2)受货源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船舶均在货源区域运营;(3)船舶分布较为分散,安徽籍船舶分散于全国各地从事营运。这些情况都给营运船舶的检验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船舶所有人,使船舶在安全的监管下处于适航状态,安徽省船舶检验局积极谋划,根据安徽籍营运船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等地及沿线,部分船舶分布在全国其他地区的状况,在江、浙、沪、长江沿线等地区共派驻6个驻点组,在全省范围内抽调验船师进行统一培训,并对船舶就近检验,优化检验程序,积极主动作为,由被动接检转变为对船舶公司和船舶经营人或船舶所有人进行主动宣传,切实把好营运船舶检验质量关。

由于船舶常年处于营运状态,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经营人容易忽视甚至错过营运检验时间。如何高效管理营运船舶,了解报检船舶的地理位置分布信息和脱检船舶的地理位置情况;如何在检验日期到期前及时通知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经营人,并告知有关船舶检验机构新的检验动态。就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建立营运船舶检验预警通知和管理系统的思路。

1 营运船舶检验预警通知系统

1.1 营运船舶数据库的构建

营运船舶数据库由表1表5组成。

1.2 短信预警通知系统的思路

在船舶适航证书到期的前后一段时间内,将通过短信发送船舶检验预警通知,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1)给定检验日期范围,如1个月(或者一定时间范围)。

(2)通过数据库查询满足给定条件的所有船舶信息:检验日期范围内的船舶经营人、船舶所有人联系方式;检验日期范围内所有船舶的名称;船舶的检验种类及适航证书具体到期日期。

(3)利用“短信发送模块”通知船舶经营人或者船舶所有人船舶检验到期时间和新的检验动态,或者发送指定内容的短信。

(4)短信发送模块创建:利用NetBeans开发工具中JAVA的多线程执行程序模块Sleep的功能及在固定时间段调用短信收发设备发送短信,实现短信自动发送后并记录,通过系统自动完成短信预警通知功能。

2 营运船舶检验管理系统

目前,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VIMST 5.0)已有船舶检验日期范围查询的功能,但只能了解船舶检验的状态,不能直观显示船舶地理位置等其他船舶检验的重要信息。

船舶在线查询系统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已逐步发展,弥补了船舶位置无法直观显示的重要缺陷。2010年4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颁布了《国内航行船舶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管理规定》,对沿海200总吨以上、内河100总吨以上的船舶提出了船载电子海图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AIS)设备的配备要求。AIS设备的沿海信号覆盖率达到99.97%以上。自2010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开始建设内河AIS岸基网络系统,覆盖范围包括黑龙江和松花江水系、京杭运河和淮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以及长江三角洲等航道网。随着AIS设备的强制安装以及岸基网络的逐步覆盖,若将这些信息化手段加以利用,把营运船舶动态查询系统和电子海图引入到船舶管理系统中,可以直观地了解船舶实时位置分布状况,并结合船舶检验的具体情况,更合理地派出检验人员实施法定检验;同时能够了解部分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脱检船舶所处位置,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从而使营运船舶管理更加便捷、有效。

以实际应用为例,根据一艘船舶在岸基AIS中显示的基本信息(见图1),通过查询,可以清楚地了解此船在南京至仪征的途中(见图2),缩放相应比例尺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该船的地理位置(见图3)。

利用信息化方式管理营运船舶是必然趋势,通过此种手段,将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以下是营运船舶检验管理系统中船舶位置获取的基本思路:

(1)根据设置的条件查询出所有船舶,通过AIS显示的数据,获取所需船舶的AIS信息包括:MMSI、经度、纬度、出发港及目的港等;

(2)将获取的AIS信息(MMSI、经度、纬度)通过位置信息转换表转换为地理位置,得到船舶具体地理位置信息;

(3)在电子海图上叠加显示所查询船舶的位置和航行信息。

信息系统范围管理篇10

目前在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

目前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一般拥有不同年代、不同方式获取的部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格式不同、来源各异,有CAD格式的数据,也有MapInfo格式的数据,有经过编码的也有未经编码的数据等。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采用传统的图纸保存,有的采用文件方式保存,有的以数据库表的方式保存等等。

1.2生产模式并行、成果形式单一

当前数字化生产模式多采用“一体化并行生产模式”,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产品制作在同一个软件内完成。但由于当前数据采集软件大多只是从软件操作的方便性出发,而较少从数据使用的角度去考虑数据组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数据成果形式单一,要么只能满足建库,要么只能满足制图,导致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浪费,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1.3数据更新不力、现势性差

数据的现势性是数据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必须采用有效的更新机制。以前所采用的数据更新方式往往比较零散,更新速度慢,难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1.4管理手段落后、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

由于多采用传统的文件或图纸方式管理空间图形数据,数据容易丢失、损坏和泄密,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随着图纸年久损坏,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将难恢复。

1.5分析手段单一、信息利用率低

城市规划部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的分析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较为单一。而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给空间分析带来了新的方法;特别是多种信息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的支撑下可采用各种专题图来表达和分析。

1.6难以深层次利用、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

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城市规划部门大量的规划和其它信息资源与基础地理信息还没有统一管理,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提供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城市信息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能通过多信息的综合分析,为制定21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1.7目前勘测管理工作与国家要求的“五统一”原则有距离

即: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统一的高程系统,统一城市地形图的图幅分幅和编号,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城市勘测基础资料。

2城市数字化的总体目标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统一测绘成果,实现数据共享,采取地形和地籍两图并测的方法,对城市全域航空摄影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实际成图范围为1864平方公里的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更新测绘工作(分3种比例尺):132平方公里范围的1:500比例尺现势地形图及完整的地籍图库;560平方公里范围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及154平方公里的村庄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1864平方公里范围的1:5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

2.1建立一套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监理、转换、入库有效模式;

2.2建立数据分层、分类编码体系,实现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

2.3制定影像图生产、建库方案,满足城市DOM和DEM数据生产、建库和应用分析要求;

2.4建立开放、稳定、安全、共享、海量、连续无缝的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空间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系统;

2.5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转

3城市数字化系统

为实现建设全市范围的准确、动态、高效的共享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目标,针对目前基础空间数据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分以下六个阶段来完成:

3.1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

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对工程分项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它涵盖了航空摄影、控制测量、两图测绘、内外业监理质检、两系统开发建设、组织架构等方方面面。

3.2航空摄影、航摄底片扫描及监理阶段

航空摄影及航摄底片扫描由某信息技术研究所中标,项目监理由市测绘院承担,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对中标单位提出的“市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技术方案”进行了论证,明确和规范了航空摄影的技术路线与指标,对方案中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3.3数据生产阶段

由专家组按照科学规范的评分规则认真仔细审阅了投标单位标书,确定了12家作业单位。按总体设计提供的数据作业方案、数据整理方案、过程监理方案、质量检查方案和数据提交方案等要求,对地形、地籍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之成为符合规范的入库数据。

3.4数据建库阶段

数据建库阶段是本项目的核心内容,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空间数据库、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的监理和入库工作。组织邀请了省内外专家组评审,确定了某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和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为数据内外业监理单位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单位。

3.5动态更新阶段

动态更新阶段从数据库的建成就已经开始了,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数据的修测、补测、监理、入库更新形成一整套实时更新管理办法。

3.6系统应用阶段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是基础空间数据建设社会化服务的终极目标,通过管理系统中的基础空间数据为政府提供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环保、水利、统计等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持平台。

4数字化的主要特点

4.1数据共享,一次采集数据,地形、地籍共同利用。

4.2两图并测,比分项施测节约经费约30%。

4.3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严格的质量标准、优化的工作方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4.4一律实行全过程招投标制度,使各投标单位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机制下,同等参与竞争,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并请两局纪检部门参加,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地完成,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在有效的监理机制下,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促进施工单位、监理、业主三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成果的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4.5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建立UGIS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具体实际情况的数据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技术方案体系,建立一个全市统一数据规范的开放型的基础空间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