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篇

时间:2023-11-17 17:47:3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1

【关键词】农村 污水 设施 管理

江苏省太湖流域(以下简称“太湖流域”)农村污染排放总量占总污染负荷的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全面开展,太湖流域建设了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农村水质,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设施在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早、推广快,一些问题也较早地表现出来,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应给与高度关注。

1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现状

(1)设施覆盖率不断提高。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载体,太湖流域累计已建成5800余套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保留村庄处理设施覆盖率已超过40%,太湖一级保护区内规划保留村庄覆盖率近90%。地方政府对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策措施,例如常熟市制定了《加强全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武进区出台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暂行规定》等。

(2)设施运行率普遍较低。据抽样调查,太湖流域已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不到50%,约10%的设施已废弃或拆迁。设施运行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污水实际收集量与设计规模差距较大。大部分农村地区实际居住人员为老人、儿童居多,用水较为节俭,加之污水收集管网入户率还不高,产生的污水和收集到的污水量均较少,设施规划的处理能力与实际收集水量出入较大,长期以往造成设施闲置荒废。二是运行维护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设施建成后,大多交由镇村运行管理,部分镇有几十套设施,加上提升泵站,一年运行管理费用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镇村财政大多比较紧张,有些地方为节省费用,出现“迎检运行”现象。三是布局选址不尽合理。少数设施建设时未考虑长期规划,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人口减少、村庄撤并,处理设施逐步废弃。

(3)设施运行效果亟待提升。江苏省目前尚未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设施运行效果良莠不齐。一是早期项目建设水平总体偏低,部分工艺不合理。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各种工艺一哄而上,仅太湖流域就有120余种处理工艺,使用率在1%以上的工艺类型有17种,部分工艺不适合农村地区夏季及早晚水量大、冬季水量少;节假日及冬季污染物浓度高、平时及夏季浓度低;可生化性强,反硝化碳源不足的特点,处理效果较差。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地方化粪池建设不标准,渗漏现象严重;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雨期收集水量超过处理负荷,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影响处理效果。三是缺乏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在设施建成初期,由于设备厂家负责调试维护或镇村安排专人管理,处理效果较为明显。但在设备厂家维护期结束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护,同时设备不断老化,导致设施运行效果不佳。

(4)监管制度仍需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环保、住建、农业、水务等多个部门负责建设管理,各部门工作自成体系,重建设轻管理,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地方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太湖流域已有锡山、武进、常熟、吴江、吴中、相城等6个区(县)实行设施统一委托运维,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出台相关管理规定,还存在工作要求不具体、监管措施难落实的问题。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的建议

2.1选择切实可行的治理路线和处理工艺

推行接管优先、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治理路线,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厌氧、生化等)、生态处理工艺(氧化塘、湿地等)或者是组合工艺。尽量选择免工艺参数调节、免设备调度、抗水质和水量变化能力强、维护简单的工艺设备。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范、施工标准与监管体制尚未建立,工程建设随意性较大,责任不明确。有关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适宜工艺(设备)的建设和制造标准、技术规程等,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科学性、实用性。

2.2加快现有处理设施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

流域各地应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调查摸底,对存在工艺缺陷、设备损坏等问题的要安排经费实施改造,确保已建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将配套管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尤其是完善支管网建设,打通“最后一米”,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由于区划调整、人口减少等原因不适合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建设经济实用的氧化塘、人工湿地等,防止污水直接入河。

2.3建立完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

认真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参照常熟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四统一模式,在县(市、区)级层面整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统一打包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运营,发挥专业力量优势,降低运维管理成本,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规模化效应。参照吴江区“区、镇级财政分别承担50%的运行管理费用”做法,加大市、县、镇财政投入力度,尽量降低村级组织投入比例或者不安排村级组织支付运维费用。发动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开展帮扶工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领域。

2.4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2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巢湖市;治理现状;治理规划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的重点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强调整体性,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系统分析研究[1]。我国对于生活污水治理的研究开始于城市,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2]。生活污水治理的研究方向逐步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本文主要对巢湖市12个乡镇和1个街道的农村生活污水现状进行梳理,探讨成因,为下一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建议和借鉴。

1规划区域整体概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中部,位于合肥、芜湖之间,临近长江,环抱巢湖。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本次规划区范围包括巢湖市的12个乡镇和1个街道。共涉及1044个村庄,其中中心村115个,自然村929个[4]。

2治理现状分析

2.1用水现状分析

农村地区用水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2005年是我国展开大规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元年,在此背景下巢湖市的饮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加强。目前巢湖市各乡镇供水由乡镇自来水厂或民营水厂供水,基本全覆盖[4]。

2.2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目前巢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排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缺位,造成了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难,污水治理压力日趋严重的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农户居住不集中,污水管网全覆盖有难度且不经济,而且在一直以来的农村生活习惯中没有污水处理的观念,农户日常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沿道路边沟或路面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或随意排放渗入地下,使得一些建设完成的污水处理设施使用率低下,造成设施浪费和村镇水体污染的双重问题。巢湖市近年来由于水灾的影响,导致很多乡镇污水治理设备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是沿巢湖周边的乡镇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需要运营维护,导则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巢湖市很多乡镇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由于资金的缺乏处于停运的状态。

2.3农村生活污水现状问题成因

巢湖市目前有93处污水处理设施分布于各中心村;此外利用中央农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完成了56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自2016年以来,共筹付各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近1.5亿元[4]。尽管巢湖市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①资金投入压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公益性的工作,而且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维护,结合巢湖近年来污水治理工作实践来看,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长此以往难以维持污水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转,全面展开农村地区的全域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很大,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资本的行动方案亟需出台。②认识偏差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要基层干部群众的配合,由于认识偏差加剧了治理工作的难度:污水管网敷设难度大,由于农村住户在建房修路时未铺设污水管道,也没有考虑到为日后污水管网建设留足空间,在后期规划铺设管网时,需要开挖的路面面积较大,影响了部分农户的日常生活,导致其不愿意配合管网建设工作;污水处理设施难落地,基层干部宣传出现偏差,致使部分农户认为污水处理设施会散发臭气,影响人居环境,导致其不愿意污水处理设施在村庄内部选址建设。③污水收集管网欠缺农村地区前期由于农房建设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等原因,绝大多数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比较滞后,污水收集辐射范围不大,导致污水收集率不高。

3治理规划方案研究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巢湖市地形复杂,各种限制性要素

相互重叠,不同村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千村千面,因此不适用于统一的污水治理模板,需要按照各个村庄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分类治理思路。①纳管集中收集处理模式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近且施工条件优越的村庄,村庄内的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后利用城镇污水治理厂进行治理。该模式投资少、工期短、方便管理,首先能节省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在后期管网及设施的运营维护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根据巢湖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采用这一模式。②美丽乡村中心村实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模式适用于美丽乡村的中心村,农户生产生活中的产生的污水通过规划建设的管网统一收集后集中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处理。③居住相对集中村庄实行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模式一般用于农户集中居住的村庄,通过建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敷设污水处理管网,集中收集邻近村庄的生活污水,最后排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④不能纳入污水管网的采取联户小型污水净化池处理模式用于3、5户成群分散居住的农户,将农户生活污水进行联户或独户收集后排入小型污水净化池单独治理。⑤自然村单户采取户改厕模式用于独门独户建房生活的农户,这种情况敷设污水管网或者开挖净化池的处理方式都不够经济,一般通过户改厕的方式进行兜底处理。

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安徽省农村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江浙地区污水处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巢湖市不同村庄的地域形态及污水排放现状,除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其他村庄,规划采取以下污水治理工艺。3.2.1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①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2/O法)生活污水依次流经厌氧、缺氧、好氧三大功能区,主要利用微生物菌群去掉污水中的有机物、N和P。②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污水进水运行后,按时间顺序形成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和待机等操作的操作周期,不间断处理污水。SBR反应器中轮换出现缺氧、厌氧和好氧环境,可以去除BOD、SS、N和P。③地埋式无动力化粪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将厌氧微生物加入到普通的化粪池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质进行发酵及分解,最终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示意图3.2.2分散式污水处理工艺①分散式智能净化槽污水经过沉淀分离、过滤、曝气、沉淀等一系列操作后净化排出。但相比于化粪池或沼气池而言,其投入成本及运行费用都较高。②庭院式污水处理工艺指小型的化粪池+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一般分为单户型和多户型两类。单户型:工艺构造包括住宅化粪池及户内排水管道,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就近排放。适用于居住分散且房屋周围有空闲地的农户。多户型:多为2-5农户共用一处污水处理系统。适用于居住集聚且周围没有空闲地的农户。

3.3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管理

3.3.1市域层面巢湖市作为统筹主体,做好监督领导工作,深入村庄展开调研,积极与镇村进行对接,推广最前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讯和模式,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确保有政必施、施之有效。同时建议巢湖市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整体或者分片区打包形式进行第三方维护管理,统筹项目资金。3.3.2乡镇层面乡镇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村庄污水治理情况造册管理,分村到人;落实具体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组织业务培训课程,帮助相关责任人进行业务能力的更新升级;定期开展乡镇层面的月度自查自纠工作,以评促进,并给予成绩优秀的乡镇一定的资金奖励。3.3.3村级层面村级层面首先做好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的日常管理工作;村两委组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科普大讲堂活动,提高普通农户对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视度和配合度,倡导“污水治理,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鼓励农户参与到污水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去,对表现良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3.3.4农户层面农户应有主人翁精神,主动学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知识,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主动检查自家生活污水的接入和处理情况,其次自觉爱护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

4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3

关键词:保山;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形成机制;治理模式

中国共产党保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碧水蓝天”工程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要求云南作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是对生态立市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碧水蓝天”工程的关键在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污染治理。现实来看,社会污染源主要有城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农村污染三大类。本文主要针对农业农村污染中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污染情况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借鉴的污染防治及其治理模式。

一、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现状

据《保山统计年鉴2016》的统计结果,保山农村人口约175.5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8%。随着保山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居住日趋集中,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使得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废弃物堆放也在不断增加。在农村,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现实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场、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制约,垃圾处理方面,依然是各家顾各家,各人顾各人。乱倒垃圾、乱丢废弃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水环境。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增多,再加上农民环境意识不强,各种包装袋、果皮等物乱扔,村里大街小巷、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农村没有固定的集中垃圾堆放点。为了处理方便,村民把垃圾往河沟里随意倾倒或露天堆放在城郊和乡村,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农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环境恶化,许多沟渠和河流变成了“黑河”,使农村饮水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以腾冲为例,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境治污力度的加大,腾冲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有所缓解,但生活污水污染情况却日益突出。2015年底腾冲市共有户籍人口6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92万人,按人均日产生活垃圾0.8公斤计算,全市每天产生农村生活垃圾319吨。为解决好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早在2012年该市就引进了安徽宣城“自燃式垃圾热解炉”技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 “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明光模式”。截至目前,该市已在辖区内15个乡镇建成“自燃式垃圾热解炉”107座,正式投运102座,覆盖全市130多个行政村,日处理生活垃圾达300吨以上。“明光模式”运转以来,虽然处理设施后续运行投入压力大,但极大缓解了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以自然湿地、氧化沟、氧化塘为主,多数村寨坐落于山间水尾,群众居住零星分散,污水难于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多以直接排放为主。据概算,全市农村居民每人日平均用水量约为80L,按照污水转化系数取0.8计算,全市农村污水产生量约为1264.48万吨。为探索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该市于2010年至2013年在和顺、固东两镇引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投资建成湿地污水处理系统。2015至2016年,为进一步解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短板,通过考察调研,腾冲再次引进A/O一体化生物处理工艺,并在固东镇银杏村、清水乡虞家营投资试运行,其中固东镇日处理150立方米,总投资156万元,清水乡日处理100立方米,总投资78万元。近年来,腾冲虽不断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但因污水收集困难、处理设施投资大、后期运维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广大农村生活污水仍处于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环境状况,成为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农村居民生活废水和废弃物污染的形成机制分析

(一)受生活习惯及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通不高,从而导致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受客观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和农民自身的主观意识不强息息相关。长期的小农经济意识、传统的生活习惯加之所受的教育程度制约着农民没有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中就没有体现出对周围良好环境的爱护与重视。

(二)受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使农村不能形成如城市一样的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没有受到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应有的重视,除某些水源保护区的村镇有简单的污水处理装置外,绝大部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污水处理率低,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排放的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农村村镇几乎没有完善的排放管网,村镇之间、村镇与城市排水管网间的距离远,污水管网系统的投资费用高,给生活污水的收集和集中处理带来难度。

(三)组织和管理滞后,使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的收集处理举步维艰。受国情市情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尚未形成由政府主导建立的集中建设、服务与管理的农村分散污水治理的实施体系,农村分散污水及U弃物治理与城市集中污水及废弃物治理还未能处于同等重要的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地位,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的倾斜扶持力度远远不足,尚未能形成立足长远的统筹规划。

三、目前农村居民生活废水和废弃物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375亿元,对近8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饮用水水源地等进行了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背景下,保山市的农村村容村貌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的收集处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和运行模式主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治理相关标准和技术模式缺乏,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和引导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规范》《农村生活垃圾简易卫生处理处置技术规范》《农村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除此以外,农村地区尚未建立乡镇和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模式等,亟须摸索适合保山当地条件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治理技术与新模式。

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各级财政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现有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主要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大约1∶1的比例进行投入,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受资金限制,目前保山70多个行政村中仅少部分得到整治。已整治行政村中仍有大部分存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后期运营维护资金缺乏的问题。缺乏长效机制和多元化融资机制,现有资金投入与资金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保山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进程,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三是缺乏生活污水及废弃物处置收费机制,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中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现阶段,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处理收费机制还很不完善,仅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四是主体多元化引导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尽管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已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但仍很不完善。一些地方仅靠政府推动,村民和企业实际上并未参与进来,缺乏创新机制和优惠政策引导。引导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制约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

四、形成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有效模式的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特征,使保山在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方面面临极大的挑战,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发展缓慢。根据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必须尽快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切实改善当前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薄弱环节,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在现有的治理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顶层设计方面:

一是强调政府主导,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突出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中的主体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予以细化和量化。从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优化资金使用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项目和第三方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强调各级财政资金加大投入,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要求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出涉农专项资金要从“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转变,从“前补助”向“前补后奖”转变,允许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服务。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回报机制,提出建立利益相关者费用分摊机制,存在差额的部分由县(区)级财政兜底解决。

二是突出市场规范,健全回报机制。强调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基于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以效付费”机制;完善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和居民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摊机制以及县级政府资金缺口兜底的保障机制。鼓励采取组合开发模式(如厂网一体、供排水一体、垃圾收运与物流业捆绑),高低收益相搭配,吸引市场主体投入。坚持资源化利用优先,引导市场主体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资源化收益获取合理回报。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强化以效付费机制的建立。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创新治理模式,完善市场机制、提升治理效率。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注重以整县或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采取PPP模式实施建管一体,加强建设和运维,鼓励城乡统筹、推行互联网+环境治理模式等。构建付费机制激励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治理服务供给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从“买工程”向“买服务”转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付运营服务费用及后续委托运营的依据,建立起挂钩机制。

四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农村环境治理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引导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支持这类企业进行项目融资。通过财政贴息引导商业银行向从事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市场主体提供贷款,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社资本参与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提供融资支持。鼓励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向采取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的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五是支持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是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支撑。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引导先进的适用技术的开发。

基层落实方面:

一是建立因地制宜的收集处理模式。靠近城市(含县城)周边的村镇,把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较大以及地处非环境敏感区的村镇,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处理方式,鼓励采用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工艺。同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就地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能够覆盖的村镇,生活垃圾可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方式处理;交通不便、运距较远的村镇可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处理”“户集、村收、村处理”等方式,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等技术进行处理。

二是建立健全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运管机制。1.明确责任主体、管理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就是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管理主体,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委托第三方运营、组建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纳入集镇环卫运转体系、责成所辖村(社区)运营等模式,确保污染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多元化运行维护经费投入机制。坚持因地制宜,通过财政补助、社会帮扶、村镇自筹、村民适当交费等方式筹集运行维护经费。3.推动村民自治管理。指导村(社区),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等方式,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投放、运输、处置、收费等管理制度,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的能力。4.强化监督考核。各县(市、区)环保局,各园区环保分局,要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工作,督促规范运行,杜绝造成二次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发生。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等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成效与项目资金预算安排联动机制。对设施稳定运行的乡(镇),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支持,优先安排项目;对设施运行情况较差或无法正常运行的,要通报批评、核减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生态环境浓厚氛围,采用村民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开展农村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低碳节能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乡风文明,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和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并通过增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对周围良好环境爱护和珍视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保山统计局.保山统计年鉴2016[M].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4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杭州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55-01

中共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杭州市委十一届五次会议也把建成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中国先行区”作为杭州市发展目标。杭州市农村区划面积广,覆盖了大量的水源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杭州”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杭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成为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杭州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1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目前,杭州市共有行政村2 057个,其中103个村将撤村建局,剩余1 954个行政村含7 03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11.38万户。早些年由于观念、资金和技术等原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发相对滞后,农村绝大多数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排出室外后任其渗入地下,污染严重。2003年,杭州市开始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随后开展的“百千工程”“生态市”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丽乡村”“四边三化”和“三江两岸”行动等工程中,都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点实施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和水体质量得到切实改善,桐庐县更是成为了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2013年,杭州市“清水治污”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要推广桐庐经验,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2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化建设和规划不到位

由于农村与城市在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水量变化大、广而分散等特点,其治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等现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没有提出明确的技术和污水排放标准。加上治污资源稀缺、财政资金有限、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等原因,不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或简单参照城镇排水规划模式,或存在明显的项目导向性,重工程轻规划、规划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导致一些项目技术方案选择不当,收效甚微[1-2]。

2.2 基础设施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历史欠帐较多。截至2013年8月,杭州市1 954个行政村中污水纳管率60%以上的有674个,占34.5%。其中,桐庐县全县183个行政村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农村常住人口纳管率高达87%。其他区、县(市)农村常住人口纳管率除淳安县达到67.7%外,其余都在40%以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不广、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域全覆盖”要求差距明显,任务还相当艰巨。

2.3 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较低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缺少系统的质量监督和验收、运行维护、工程资料备案等制度,一些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或虽有专业设计,但由村级自行建设,因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活污水治理缺乏专门的基层管理机构和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大多数设施由村民自行维护,管理能力、技术支撑和检测能力不足,导致已建成的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较低,一些设施甚至处于“零管理”状态。部分污水池污水入池率低,湿地阻塞、杂草丛生,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造成次生污染。

2.4 投资和运行维护经费短缺

目前,杭州市市级财政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拨”的方式,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一般按照项目总投资的30%予以奖励,区、县(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配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由村级组织负责具体融资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获得财政补助。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本密集度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又只能弥补部分成本,因此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特别是财政比较困难的区、县(市)和集体经济薄弱、融资困难的行政村,污水处理很难开展或进展缓慢。另外,污水处理设施建好后后期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相应的补助措施尚未到位。

2.5 对治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为政府主导,处在政府推动、群众被动参与的阶段。绝大多数农民还维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污水处理效益没有直接感受,再加上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观需求不高。不少村干部更重视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对污水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兴趣不大,甚至有抵触情绪。此外,相对城市而言,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相对薄弱。

3 治理对策

3.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确立规划先行机制

在国家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下,借鉴美国、日本等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国家的经验,在杭州市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污水处理技术和排水标准,避免“拿来主义”和“一刀切”现象。广泛开展普查工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加强市、县规划建设系统和各类专项项目规划与乡镇、村的有机衔接,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3.2 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切实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计划,大力推行截污纳管工程,并在2~3年内实现杭州市农村厕所改造全覆盖。全面考虑各村地形地貌、村民居住分散程度、集体经济状况和处理后的污水净化情况等,因地制宜,选择效果稳定、维护管理简便、费用低廉、工艺流程简单的多元化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分散处理采用小户型成套设备处理模式等[3]。此外,可以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环境敏感和污染严重区域,如“农家乐”旅游区和饮用水源地等先行实施,以点带面,统筹推进。

3.3 建管并重,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随着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迅速推进,管理制度必须从只重项目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属地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市、县、乡镇、村4个层面的责任范围,特别是村级层面的责任边界和内容。进一步理顺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建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建设、运行、监督等方面的合作[4]。完善审批、准入、监督、验收和维护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项目负责人和绩效考评制度,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绩效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评。在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专业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兼(专)管员制度,着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和污水治理设施养护能力,确保治污设施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4 拓宽融资渠道,财政补助向特殊地区倾斜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基金、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河道整治资金等多项农村涉水财政资金。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处理有偿化制度,出台税收、信贷、征地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资金投入[5]。在后期维护和管理上,出台相应的“以奖代补”政策,推广滨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体委托外包”方式,通过进行公开招标,逐年确定环保企业进行委托服务管理,建立第三方负责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此外,杭州市县(市)主要处在上游,承担着保护水源的法律责任,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市级财政补助要向上游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

3.5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识

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舆论引导,使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变村民和村干部传统守旧的想法,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自主治理观念。强化村民参与制度,在生活污水治理设计、选址和投资过程中,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通过村级“一事一议”制度,鼓励村民积极投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调动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专业人士、群众、新闻媒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党代表等力量,加强全社会参与和监督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4 参考文献

[1] 黄幼钧,李生荣,徐建英.杭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5):49-52.

[2] 刘超,虢清伟,王劲松,等.广东省东江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8):3599-3602.

[3] 吴杰,童祯恭,刘占孟,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4(4):58-60.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5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为促进我市农村环境保护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漯河市审计局于2013年4月对全市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此次审计涉及全市两县三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7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项目资金2 578.5万元,使示范区内村庄生活率达到≥9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自来水普及率≥95%,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等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1 我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漯河市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资金均能按要求拨付使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转,项目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水管网不完善,造成污水收集难,污水处理后排放难。在开展项目时只看重对工程建设的过程,不重视完成的实际成效,没有考虑到从几个方面来治理农村环境,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经审计实地查看多个项目设施,实施区实际的污水处理量相当低,查看进、出水口基本无水进出;有些项目都安排在离农民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不仅增加了管网的布局和建设的成本,而且项目也未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很难真正地收集和治理生活污水,远未达到项目实施计划要求,造成了管看不管用现象。如在临颍县几个村由于排水管网没有完善,新型社区正在建设;有的是小区入住率不高生活污水较少,收集污水量小,导致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2)运行费用得不到有效保障。“重建设轻管理”,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需要的经费;各县、乡财力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环保管理机构,缺乏环保专业人才,拿不出资金长效运行所需经费,影响整治工作的推进效果。

(3)生活垃圾处理滞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在加上农民对随手乱扔垃圾的陋习难改,就形成了垃圾遍地,垃圾围村的现象比比皆是,路旁、河沟、地头到处都是倾到的生活垃圾。各种塑料袋满天飞舞严重的污染环境,甚至有些农民为了图省事,不负责任的就地焚烧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不经设备处理的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烟雾直接污染了大气。

(4)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养殖小区、畜禽散养密集区和养殖专业村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可这些粪便极少数是经过事先处理过,大多数是直接排放水体和随处丢弃或直接还田,会将饮水源地造成污染。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对已建成的污水管网要及时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县环保部门及村委会应积极与县污水净化处理中心沟通协调,争取早日将村污水管网并入县城镇污水管网,确保项目完工后无遗留问题,彻底解决项目区污水处理问题。

(2)加强对项目建设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立村级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市郊和城郊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市县处理”模式;少数偏远、有条件村庄可直接收集处理,防渗掩埋,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市郊和城镇周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相对集中的多个村庄统一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连片治理;相对偏远、分散村庄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保障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提出了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环保部下达《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十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4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实施治理的村镇采取“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0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近半的省份进行了整治,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同样被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现就以编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讨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方法及存在问题,便于今后更好的稳步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给后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人员以参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村庄为单位。实施内容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就以上几方面,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分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2研究区域概况

眉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处于境内,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境内形成了东西沟塬相间、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863km2,辖8镇,1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

眉县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2.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18亿m3,水资源总量为3.54亿m3,全县平均径流深283.7mm,平均径流总量2.448亿m3,按多年平均值计算,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国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属于贫水区域。

3项目规划时限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整县推进,涉及全县8镇的12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规划为2012~2014年。为确保项目逐年,有计划的推进连片整治工作。规划2012年实施4个镇24个行政村,农户数12364户,145组,共计47846人。2013年实施7个镇48个行政村,农户数27507户,355组,共计106645人。2014年实施7个镇51个行政村,农户数28846户,382组,共计108925人。

4眉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眉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通过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处理处置设施运转费用高昂,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广泛的参与热情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县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据计算,眉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7.6万t。调查显示,眉县还有3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简易填埋为主,距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还有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两部分。灰水主要为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黑水主要为冲厕排水。经计算可知: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240万t,其中BOD年排放量约为144t、COD约为288t。目前,眉县除了首善镇的葫芦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废水(灰水)的人工湿地处理试点外,其余村庄均无相应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旧村改造中虽然建设了简易污水管网,但未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渗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沟渠后进入水体。尤其是各镇周边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给眉县周边流域水体水环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围环境均带来严重影响。

4.3饮水水源地保护方面

8个示范镇区中除了汤峪镇的楼观塬村和营头镇的街道村部分村组的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镇的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眉县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307处,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处、地表水源共有50处。目前已有92处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措施,还有215处未划定保护区范围,尚未设置标志牌和界桩等警示标志及隔离保护措施。个别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矿库遗留矿渣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杂物任意堆放,存在潜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问题。

4.4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

眉县涉及的养殖小区共计19个,其中养牛小区9个,养猪小区6个,养鸡小区4个。经计算,年排放污水量约2.5万t,CODCr、氨氮和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41.5t、 37.3t和28.1t,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产生量见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对大气、水体、土壤、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示范工作内容及实施计划

5.1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方面,研究一种高效、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规程及规范\[1~7\],结合眉县的实际考察情况,考虑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发与下渗的损失较大,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按70%考虑,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25L/d·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5L/d·人。由于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渭河水体,其排放标准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研究过程中随即抽取首善镇第五村、段家庄村、横渠镇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样进行检测,检测水质结果见表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的自然生态净化处理工艺,其中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水冲式厕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分散处理技术;镇区及周边农村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卫生条件好(水冲式厕所普及率高)、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集中处理技术。根据眉县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眉县适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处理法,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以自然生态处理法为主,即人工湿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经计算分析,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共建设89处,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为14套,分散式处理设施为75套,污水主干管总长度57.68km。其工程量和总投资见表3。

5.2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应实现分类收集,并且分类收集应与处理方式相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机垃圾(农业果蔬、厨余等)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的方式收集。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无机垃圾结合当地废弃物收购系统,对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险废弃物运至指定危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其余不可利用无机垃圾填埋或进入周边镇垃圾处理系统。眉县垃圾处理模式见图2。

图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据计算研究,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75kg计算,人口增长率为3.14‰,到2015年,预测全县日垃圾量为125.35t。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眉县每10户配置2个垃圾收集桶(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红、绿二种颜色分别代表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每50户配置1辆保洁车(三轮手推车)和1名保洁员;1个行政村配置1辆机动三轮车、1个垃圾分类收集房、1个有机垃圾堆肥房和1个3~5亩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眉县大部分连片村属于经济较发达和欠发达的村庄,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在垃圾填埋处理的同时,建议建设自然通风静态堆肥场。

眉县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由收集与清运项目、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构成,项目总投资3352万元,其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见表4所示。

5.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畜禽养殖治理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根据对国内同类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的类比调查,各种畜禽粪、尿及污水的产生系数详见表5和6,眉县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7。

根据现场调研,眉县全县畜禽养殖户234个,其中80%无处理设施,需要建设10m3沼气池188座。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分布20处,需要处理池容积为3600 m3,建造干粪堆池57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57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20处。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8。

5.4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根据眉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眉县农村饮用水需要开展8个镇110个村组215处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最小15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砖墙围井或铁丝网封闭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点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铁丝网封闭(泉水也可采取砖墙围泉)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同时对保护区实行生态恢复治理,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保证水源水质合格、水量稳定。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观察水环境变化,掌握水环境变化规律,确保供水安全、正常。

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建立围栏和标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9。

表9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结语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包括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镇与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大方面,总投资费用:8510.3万元。项目实施后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受益人口26.5万人,收益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不低于95%。可以说从根本上提高了眉县农村环境面貌,对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居民对于环境的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加强宣传,并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议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环保协调、融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巡察制度,保证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有效。对于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更高效的节能处理设施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 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试行)\[12\].西安:陕西省环保厅,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02-04

Processing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in Rural Areas

Zhao Huali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ukou District,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With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especially in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level.Rural area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tive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sewage in rural area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rural sewage treatment by referring foreign experienc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choose different processing modes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operation of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It wa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ewage treatment project.

Key words:Rural areas;Domestic Sewage;Processing paths

自然生B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更加突显。《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水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是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的水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目前,农村地区水环境形势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很多污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就排入周边水体。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落后产业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低等诸多挑战。搞好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1 农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在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延伸,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广,农村地区的风貌将迎来新的变化,农村地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1 新型城镇化 城市功能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利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后,为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6年2月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6〕8号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并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环境安全、良好生态服务,具备保障安全、宜居、健康等基本需求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城乡环境管理二元结构也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

1.3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乡村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洋溢的乡土文化气息给都市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第三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指出“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文件也都提及了美丽乡村建设,可见整个“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都将大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2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农村污水是在农村地区由于村民生产、生活产生的综合性污水,其中以村民日常的生活污水为主。一般来讲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于4个方面:厨房污水、生活洗涤污水、厕所污水以及其他污水,其中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的成分特征和污水水量存在明显的不同(表1)。

以上各部分污水当中又以厕所污水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最主要的来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很多农村地区都配有抽水马桶,从而产生大量的冲厕污水,冲厕水污染则成为这些地区存在的污染问题。由表1也可以看出,厕所污水虽然污水量占比只有25%,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占很大比例。N房污水则是村民日常洗菜、做饭、洗碗等作业产生的污水,洗涤污水主要由洗衣、洗浴等环节产生,这部分的水量占比较大,但是其所含的污染物较少[1]。

目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成熟的体系还未建立,污水治理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目前住建、环保部门及各地相继了一些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等文件,但是缺乏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编制、审查的具体规范,因此常出现收水范围不合理、工艺处理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无法科学合理地指导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建设。比如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建设,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量不匹配,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只能间歇式运转,同时有些处理工艺也选择不当,造成处理效率不高。比如管网配套不到位,管网建设经费要比污水处理设施的费用高许多,故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只管建个污水处理厂,但是收水管网配套严重不到位,导致污水厂收水不足或干脆没有运营。另外,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污水的处理还存在管理水平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缺乏专门的运营和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地区环保部门目前仍主要着力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而对工程的监管不足[2]。

3 国外经验

3.1 美国 美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给予了关注,并开始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在美国农村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政府主要是对简易且经济有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鼓励和引导,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包括污水现场收集与就近处理的综合系统,主要用以处理家庭、小型社区或服务区所产生的污水。美国政府对于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还配套了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比如贴息贷款项目,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最高可获得10万美金的建设贷款,比如为本地居民减免一定的税收用以支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营费用等。《清洁水法》在政策和标准方面对美国农村污水处理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目前,美国大概有2 600万套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大约有半数以上的设施运营已经超过30年,这其中大约有10%~20%由于运营监管不到位而导致失效发生故障,引起周边水体的污染。为加强对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运维监管,美国环保署于2003年了《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管理指南》,在指南中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提出了5种管理程度逐渐加强的运行模式[3]。

3.2 日本 日本作为后起发达国家的代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其农村污水处理由政府、第三方机构和用户共同承担责任,且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式有不同的管理和补助办法,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农村污水治理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日本于1983年正式制定了《净化槽法》,以对乡村分散的污水进行全面的规定,该法也成为日本有关乡村污水治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日本的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通过3种模式得到治理,即家庭净化槽、村落排水设施和集体宿舍处理设施。其中,村落排水设施和家庭排水设施分别由农林水产省、总务省、环境省根据《净化槽法》推进,各部门的职责在法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各基层自治体(市、町、村)以及家庭是农村污水治理的责任主体,其中各自治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自身特色,为每户居民选择合适的污水治理方式。目前在日本农村污水治理中,家庭式的污水治理占比在90%以上[4]。

3.3 新西兰 新西兰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采取就地处理系统,包括农场、工厂或单个家庭,但通常是指单个家庭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中大部分为成熟的化粪池。刚开始问题还比较明显,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等都得不到保证,针对这些问题,新西兰环境部提议制定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国家标准,并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在国家标准中,合适许可证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规定:从2010年7月1日起,经过区域议会鉴定的地方,污水处理系统的所有者要求持有合适许可证,证明其污水就地处理系统运行正常并以适当的标准维护。国家标准还对区域议会、系统所有者、检查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5]。

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路径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城市聚集区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方式方法在成果复制与推广上则容易的多,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则更需因地制宜的综合考虑与谋划。但总得来说,投资小、管理方便、运行成本低、运营维护简单的污水处理方式更适合农村地区现状。

4.1 集中处理模式 目前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在城市中应用最多和广泛,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尚不是太广泛。该模式下的生活污水得到统一的收集处理,工艺相对成熟,治理效果好,环境效益明显,比较适合地形比较平缓,村民居住集中,同时生活污水能通过重力自流接入污水管网的地区。集中处理模式采用的工艺有氧化沟、SBR、A2/O、CASS等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受纳水体或者对出水水质有更严格要求的,宜选用人工湿地、生态塘等工艺进一步深度处理,甚至采用MBR工艺,统一集中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稳定,处理效果可以得到保证,主要问题在配套管网和运营管理上,因此在江苏南部等发达城市的郊区,村民居住集中度较高、财力有保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一定的推广[6]。

4.2 半集中处理模式 半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是由德国学者和同济大学课题组在ECOSAN(生态卫生系统)理念下共同提出的一种新型供排水及污染治理模式。结合农村生活污水面广、分散、来源多等特征,半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在农村地区建立水的循环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系统,实现水的分质供应与排放、污水处理和回用、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即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最优化。模式主要围绕3个循环:水、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循环。从源头控制进行分质排放,灰水与黑水分离开来,甚于和雨水一起通过水净化设施用于回用、灌溉农田或者地下水回灌,形成闭合循环;而尿液和粪便通过分类收集与厨余垃圾一起通过发酵或堆肥处理用作农肥,形成闭合营养物质循环;而发酵产生的沼气则可通过沼气利用系统加以回收利用形成闭合能量循环。但是该模式目前推广程度不高[7]。

4.3 分散处理模式 该模式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水处理模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是地形比较复杂,不适宜进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的地区,更能体现出该模式的优越性。传统意义上的分散式处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化粪池以及沼气池等处理工艺,这些传统工艺一方面基建费用比较低,另一方面运营管理也很方便,但是缺点就是处理效果有限,出水不能稳定达标,并且易深入地下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一定污染[7]。目前人工湿地、慢速渗滤、净化槽等或者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等成熟的分散式处理技术也已得到日益推广,且处理效果上也较传统工艺有了较大的提升,投资和处理成本也相对较低,经济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大改善,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8-9]。

5 对策建议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适宜采用简运行、低成本、节资源、工艺可靠且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融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处理模式上,上文所提3种模式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性,同时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加强对其的运行监管,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本文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完善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系统 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作,提高农村镇(街)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并确保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得到有效的安全处置。地方政府应强化管理措施,对镇(街)污水处理厂进行长效管理,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全年正常运行。

5.2 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污水处理系统 新建农村集中居住区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同步进行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对靠近城市、县城的村庄,可将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有条件的区域,相邻的居住点之间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

5.3 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能起到实效。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选取合适的处理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在现存农村分散居住点进行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侯京卫,范彬,曲波,等.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64-965.

[2]鞠昌华,张卫东,朱琳,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6(6):50-51.

[3]黄文飞,韦彦斐,王红晓,等.美国分散式农村污水治理政策、技术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6(7):63-65.

[4]范彬.日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组织管理与启示[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1):24-26.

[5]嵇欣.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治理管理经验的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10(2):59-60.

[6]白晓龙,顾卫兵,杨春和,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71-14572.

[7]马伟辉,陈洪斌,屈计宁.农村生活污水的半集中式处理与资源化[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895-896.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8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正确处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大局中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紧紧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重点任务,优先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饮用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重点保障农村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因地制宜,政府主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和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建设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在全县选取并基本完成2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和3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项目。

——建设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建设4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

——加强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和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

四、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

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突出抓好县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局及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二)强化污染治理

1.按照国家环保部部署,积极配合市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配合。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污染企业进行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以及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和农业局按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在服从乡镇及行政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乡镇及行政村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镇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进行集中防治。

此项工作由县城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部门配合。

(三)开展创优活动

按照《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求,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标准。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配合。

(四)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管。要在现有乡镇建保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城建、环保部门配合。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20个行政村建设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3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优先在我县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选择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二)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程

到2010年,创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4个。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考核指标要求,在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对获得称号的乡镇、村予以奖励。

(三)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选取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建设水源周边截污工程,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和办法。

(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0年,完成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重点在工业企业污染较重的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部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工业企业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根据养殖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堆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力求实现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六)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我县要完成1—2个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及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

(七)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建县绿色藠头基地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八)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有关数据和结果,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九)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要在现有环保机构和装备的基础上,加强环保人员和环保装备的配备工作,使之与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财政、卫生、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

县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建立我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的支持计划。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工程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

——乡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三)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广泛开展“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环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 旅游 资源。近年来,毕节地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虽然毕节地区在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投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在毕节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毕节地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一)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

目前,全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河流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的要求。大多数河流已被污染,特别是有机污染超标率高。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干净达标的水。 

(二)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不 科学 使用和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三)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

目前,农村大型养殖场普遍缺乏废水处理设施。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 

二、毕节地区农村村镇生活污水特征及处理要求

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二是农村养殖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废水;三是生活垃圾粪肥堆置渗滤而产生的污水。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而且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排水管网很不健全,因此,所选污水处理工艺应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宜就近单独处理。(2)农村 经济 力量薄弱,因此,污水处理应充分考虑造价低、运行费用少、低能耗或无能耗的工艺。(3)村镇缺乏污水处理专业人员,所选工艺应运行管理简单,维护方便。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要方式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考虑土地处理,现行的土地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慢速渗滤工艺。

慢速渗滤工艺是将污水投配到种有作物的土壤表面,  污水在流经土壤-植物系统垂直渗滤时得到净化的土地处理工艺。它坚持处理与利用结合的方向。在实现污水资源化 、  无害化过程中,把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控制问题放到重要的地位。通过严格的系统工程措施,达到预期的环境效益 。适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快速渗滤工艺。

快速渗滤工艺是指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受重力作用迅速下渗过程中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土地处理工艺。该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将渗滤池分为多个单元,使每个单元在淹水、落干状态下交替运行,以保证渗滤土壤层好氧条件和净化能力得以恢复,同时使截留在土壤表层中的可降解物质充分降解,不致于引起土壤空隙的堵塞而降低其透水性。

(三)漫流工艺。

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生长有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缓、土 壤 渗透性能低的坡面上,污水在地表沿坡面缓慢流动过程中得以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

(四)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湿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使之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湿地上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过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作用下得以净化。

四、毕节地区 农村 生活污水处理组合方式探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必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与措施。本文推荐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该技术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工艺,适合分散处理生活污水,具有投资少、无运行费用、管理方便等特点。该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沼气池技术,污水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一)用途和功能。

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分散处理生活污水的实用和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近期无力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农村。生活污水包括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其特点有三:一是冲洗厕所的水中含有粪便,是多种疾病的传染源;二是生活污水浓度低;三是生活污水可降解性较好,适用于厌氧硝化制取沼气。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根据生活污水的上述特点,把沼气池、沉淀过滤、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融于一体而设计的处理装置。

  (二)主要构筑物和工作原理。 

   生活污水净化技术由格栅、沉砂池、沼气池、沉淀池、人工湿地组成。

 粪便经格栅去除粗大固体后,再经沉沙池进入沼气池,在这里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发酵后排除部分剩余污泥,再与新进入的粪便混合进行沼气发酵。清夜则溢流入沉淀池,在这里与粪便以外的其他生活污水混合,沉淀后的污水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工艺参数。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设计依据每天所处理的污水量,污水量按100l/(人?日)左右 计算 ,其中冲洗厕所用水量按20~30l/(人?日)计算,其他生活污水量为70~80l/(人?日)。污水滞留期为2~3天,污泥清掏周期为150天。

   (四)运行管理。 

合理设计、可靠施工、精心管理是确保生活污水组合净化设施正常运行的主要环节。其中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设立生活污水净化池的地方,应实行专业化施工和承包管理,以保证正常运转;b.建立工程档案和管理记录;c.每年清掏污泥一次;d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火灾,窒息事故。

五、结束语

本文所倡导的生活污水组合净化技术是依托于毕节地区农村环境的实际提出来的,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毕节地区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数达18.83万座左右,这对于生活污水组合净化设施的实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该技术在处理上也有技术保证,近年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将人工湿地技术与沼气池相结合,可以使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于农田灌溉等,对改善当前的农村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 文献 :

[1]姜立晖,刘广奇 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 建设科技2006(1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建筑;环境保护;污水;生活垃圾;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