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特点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0:48

城市文化特点

城市文化特点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标识;设计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社会环境正逐步从农业社会体系朝工业社会体系、后工业社会体系转变,城市建设面临着重大的规划阶段。城市标识是城市建设阶段对外界实行城市发展战略、宣传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城市标识作用于城市内部能够提升城市居住市民对所在地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全面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城市标识作用于城市外部能够强化城市知名度,塑造与推广城市形象、品牌,开拓城市相互之间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交流范畴;由此可见城市标识对于促进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标识设计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化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建设都是不断发展、深入。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内容也得到人们的热点关注[1]。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划、竞争不断升级,城市将接受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严厉考验。一些城市在实行建设规划过程中,过度的将发展重心集中在城市经济内容上,而对可作为城市品牌推广的城市标识设计重视度不足,在对外界推广自身的时候通常以有着代表性的城市风景、城市建筑、城市古迹等事物用作城市标识。未能重视设计规范明确的象征性视觉符号,导致外界对城市自身形象认知模糊,对城市自身形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点在城市标识中的体现

城市标识设计中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并非表明上进行复制、仿古或者临摹,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明确找准切入点。基于地域文化特点中提取城市标识设计元素不单单是从装饰纹样、建筑外形等内容出发,还应结合生活实际、审美理念等诸多非物质内容,并且应将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结合,有机综合,促进地域文化特点在城市标识设计中的应用上升到更高的层次[2]。

三、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标识设计

1、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标识图形设计

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城市标识多数通过图形的形式展现,图形按照城市特点、城市文化涵义设计。城市所涉及的内容元素存在复杂、多样的特性,城市图形标识设计可结合城市历程要点、特殊性质以及为人们所熟知内容等,凝聚城市所处位置空间、时间范围内存有的可以显现城市底蕴、属性的明确或抽象的元素,并借助新时期城市建设内容以及城市追求发展目标展开科学合理整合[3]。城市图形标识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城市图形标识即要求彰显城市过去与当下,又必须实现传统与现代并重。

2、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标识文字设计

文字作为传播语言信息的重要符号,经有效的设计处理文字能够灵活地凸显出地域文化特点的易识别性以及艺术性。文字表述存在文化大范围区别、差异的特征,包括汉字、阿拉伯文、拉丁文等,汉字即是中国上下5000年文明的代表。由于各个区域范围文化发展层次存在差异性,对文字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好比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相比于一座现代新起发展的城市,两座城市对外界宣传内容中所涉及文字标识设计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4]。历史悠久城市可以通过多种可突出城市视觉氛围的笔画设计凸显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十三朝古都”西安,其被简称为镐,即由其在西周时被称作“丰镐”得来。现代新起发展的城市可以通过对文字展开二次设计方法,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凸显城市建设目标、蓬勃发展的形象。

3、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标识色彩设计

城市色彩被城市多方面内容多影响,包括城市发展历程、地理环境、传统政治人文及时代特征等,全面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受城市居民对城市标识色彩设计存在不同偏好影响,在城市标识色彩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剧名民意进行系统调研研究,同时要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古迹、城市景观建筑、城市自然风光等多种元素,集结凝聚出城市标识色彩,尽可能为城市居民所接受[5]。

结语:

城市是一个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时时刻刻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于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城市地域文化特点传承、建设。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深入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必将遭受众多复杂问题,如能源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以及区域发展问题等触及城市居住者相关利益问题。再加上,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往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其延续的时空跨度提升,涵盖的内容加大,城市地域文化特点不断丰富,城市定位和城市品牌的发展变化系数增大因此,在为城市设计标识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所设计的标识及其延展应用系统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方如意. 城市标志设计与城市地域文化[J].艺术探索,2010,24(6):111-115.

[2]王守富,孟昭磊.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及其重要影响[J].现代园艺,2014,12(5):79.

[3]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3).

[4]李晓芳. 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运用[J].热点,2009,31(11):61-62.

[5]邱德华.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9.

作者简介:王沛(197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

城市文化特点篇2

关键词:城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宿迁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随着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的齐头并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营造城市的特色,就成了规划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宿迁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将各个层面的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最终营造出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城市特色。

一、研究思路

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活力与特色本质所在,挖掘和提炼宿迁城市活力和特色我们遵循了“融合自然山水、延续历史脉络” 这一基本设计思路。通过对宿迁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的挖掘提炼,将其精髓融入到城市活力与特色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去。

二、城市特色资源解析与评价

自然禀赋方面,宿迁两河一湖一山为主体的自然廊道串联了整个城市,赋予了城市独特的自然结构框架,丰富的绿色植被系统给宿迁整个城市奠定了绿色背景,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身自然禀赋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够。

历史文脉方面,宿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但保护、利用、整合不够,未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未能充分将其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文化活力与特色亟待提升。

空间结构方面,城市整体框架逐渐拉开,从单核心逐渐向多核心转变。从沿两河发展逐渐走向沿湖发展,从“滨河城市”走向“滨湖城市”。但城市发展过于迅猛,框架拉大的同时,过于注重视觉效果,但却忽略了城市空间内涵的塑造。

三、城市特色塑造

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我们重点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自然禀赋层面――两脉串城,山水合融。

自然山水是城市的天然财富,城市的主要自然山水框架形成了城市的自然形态将城市的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就会因为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可让城市更加富有活力和特色。

要塑造宿迁的城市活力与特色,要紧紧抓住城市的主体自然山水框架,即“两河一山一湖”,两河是指大运河和古黄河,一山是指嶂山,一湖是指骆马湖。

大运河――塑造成“城市生态脉”。大运河具有交通性,河面宽防洪要求较高,水质较差,宜作为城市的景观性河流,两侧可预留较宽绿廊,强调生态性,观赏性。以大运河生态廊道为依托,向北串联嶂山通向骆马湖,引湖纳山,形成城市的生态主廊道。

古黄河――塑造成“城市活力脉”。古黄河宽度适合,水质较好,应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力空间打造,强调其生活性,参与性,亲水性,两侧可布置特色公共设施形成滨河特色界面,且两侧绿带不宜过宽,从而形成城市的滨水商业休闲轴线。

嶂山――塑造成“城市绿肺”。嶂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景区。随着城市框架向北拓展以及湖滨新城市的建设,嶂山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利用其优质的自然基础,打造成城市的绿肺。

骆马湖――塑造成“休闲之湖”。结合湖滨新城的建设,将骆马湖极其周边打造成为宿迁休闲度假的重点区域。宜对水面与城市交界空间进行重点建设,结合水上游览线路安排,布置亲水型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利用水面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可选择合适地段临水布置城市服务业建筑群,打造形成特色界面,促进宿迁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历史文脉层面――楚风古韵,创新进取。

城市的发展,与其特定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历史的沉淀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核心资源,人文历史反映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城市特色的塑造过程中,要提炼城市的人文精髓,让其在城市建设的物化空间里得到延续。

1、文化品牌化

彰显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提炼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传承文化,再现历史。比如名人牌、传统艺术牌、地方资源牌以及传统精神牌等。

2、文化产业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服务。包装出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旅游产业(雪枫公园、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杨毛嘴湿地、下草湾人类遗址以及骆马湖、洪泽湖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宿迁特色文化旅游)。

3、文化有形化

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形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来。通过文化特色广场、文化特色建筑、文化雕塑等在城市建设中加以体现。

(三)城市空间层面――活力宜居,魅力之城。

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一个城市活力与特色的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最终都要融入到城市物质空间的建设当中去,才能更为直接的体现其价值。

1、优化结构,构造具有独特活力与特色的城市活力与特色分区。

老城区,作为城市传统精华遗存所在,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原则,把老城区打造为“传统之城”;河西新区,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视觉效果良好。打造成具有现代风貌特征的“现代之城”;东部新区,突出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空间特色,突出现代居住功能,打造成“宜居之城”;南部新区,本区其跟宿迁各产业区关系较为紧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产业区提供智力支持,突出其科技特色,打造成“科技之城”;湖滨新城,该区域是是展示宿迁生态特色的重要门户,规划突出其生态特色,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打造“生态之城”。

2、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轴线。

(1)城市活力与特色街道

从整体层面出发,对街道空间风貌进行定位,根据风貌特色,对沿街建筑的风貌、高度进行控制。根据功能与风格定位,完善街道市政设施建设,并布置跟街道特色相吻合的,能反映宿迁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小品。沿街的艺术小品要以宿迁的历史文化和名人典故为题材,如西楚霸王项羽等。

(2)城市滨水活力与特色轴

对城市水系进行分类,明确其功能定位以及性质。对于交通性河道重点控制其绿带为防护性,强调其视觉性、观赏性。对生活性河道重点打造其滨水界面,强调其参与性、生活性、休闲性,对沿河用地、空间属性以及驳岸形式重点考虑。

3、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节点。

(1)广场

通过设置环境小品、城市雕塑以及景观植栽等手段,丰富广场空间的内涵。以雕塑、小品为主题,内容表现宿迁文化特色。

(2)公园

充分利用宿迁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结合众多文物古迹和丰富水系,因地制宜地建设完善的公园体系。。

(3)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

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是指城市空间中重要的历史遗存,结合特色街道和旅游线路,提高文物古迹的使用率和知名度,展示宿迁的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特点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城市发展了,但我国原来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逐渐地失去了记忆,干百个城市差异越来越少,面貌却越来越趋同。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出现的时候,正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的引导,离不开文化繁荣。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它的本质即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不可能生存发展和持久的。文化足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可以再现前人、前朝或远古的民情风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自然风情。是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3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大致包括的几个方面

法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未定级但确有价值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历史价值的风景名胜地;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地段与街区;能够体现历史上城市规划成就及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规划格局、风貌特色和空间秩序。除以上建筑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外.文化传统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戏剧、绘画、音乐、手工工艺、民族风情、传统物产等都属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列。

4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1)建设性的破坏。2)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3)法制不全,执法不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的特点是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的措施,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保护。

5城市规划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给予落实。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的规划格局和历史环境。

3)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整体环境不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6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层次和基本要求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大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保护城市文物古迹。对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石刻、近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经过整修公开展示,也有的在不妨碍保护的原则下,继续合理使用。当前,不提倡恢复重建那些已完全不复存在的“文物古迹”,因为经过重建的已不再属于文物,且不具有文物价值。

第二层次,保护有典型历史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段。历史地段的保护原则是保护整体的环境风貌,保护建筑物的外观和道路、绿化等,建筑内部允许改造与更新。要特别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使这些地段为现代的社会生活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层次,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看城市的历史长短,而在于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关键是要看其保存有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多少。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护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外,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所谓原生态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在特色地域中生长的历史文化。

城市文化特点篇4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文化特色 传承 发展

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塑造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危机,我认为要准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达到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的。

一、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1.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性赋予城市以义不容辞的历史保护责任,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城市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长株潭三市均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城市有形表象下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市群中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已由国家法律法规明确予以保护,需要讨论研究的是如何保护更为妥当,从而在城市特色塑造上发挥更大作用。

2.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城市文化特色运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城市文化特色既是昨天的辉煌,又是今天的财富,还是明天的希望。只有发展与保护二者并重,城市社会经济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备影响力城市发展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振兴,需要创新。

二、传承与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议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今在中国,无论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个塑造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快速发展并举的难得机遇。湖湘大地数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长株潭城市群光辉灿烂的城市文化,三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为城市形象增添了不少文化蕴涵。保护和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发力,建立完善管理、引导、创新、开放四大机制,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整体飞跃。

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在城市运营中,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战略的角度看待文化资源保护问题,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避免把文化资源视为“包袱”的短视行为。要实施“文化先发”战略。经济发展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反过来,文化发展可以引领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特色”研究,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从丰富的湖湘文化资源中,筛选提炼出独具长株潭特色的先进人文思想。长株潭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善于从古代杰出人物中、彪炳千秋的事例中吸取营养,做到古为今用。要充分发挥湖湘人文包容开放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文化开放力度,积极顺应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趋势和潮流,加强对外对内文化交流与合作,把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和努力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使长株潭文化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解决城市文化特色危机,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特色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要编制长株潭城市群文化特色保护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建立适应于长株潭文化资源特点的文化特色概念和文化遗产分类系统;建立适应于长株潭发展需求的文化资源价值观;建立适应于长株潭文化特点和当展需求的文化特色保护理论体系,包括新的保护观念、新的保护思路。

2.注重精神,升华特色。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民族和区域文脉传承蕴含的优秀素质和先进理念,是城市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某种导向、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十分重视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塑造,如深圳提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青岛提出“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等等。当前,长株潭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并把凝聚、培育城市精神的过程,变成树立敢创敢干、勇创新路新思想的过程,如武汉市提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宜昌市提出“团结奋斗、争创一流”的城市精神,荆州市提出“筚路蓝缕、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提炼与弘扬的过程,就是城市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培育与弘扬的过程。

3.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城市文化特色不外乎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风情特色等几个方面。因此,在城市文化培育、弘扬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一要突出建筑特色。从规划开始,就走差异化道路,突出长株潭本地特色,使城市在空间布局、道路设计、建筑风格上与众不同,强化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记忆。二要突出自然特色。长株潭自然特色鲜明,有山有水,有河有湖,山水园林特色突出。要因地制宜,做足山、河、湖、水、桥的文章。三是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长株潭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宝贵资源。要继承城市历史文脉,围绕人文资源定位城市建设风格,设计城市建筑景观。要注意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对历史原貌加以保护。四是突出艺术特色。要加强城市道路、广场、特色建筑物的艺术设计,加强城市雕塑、城市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的建设,加强对演出团体的支持,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市民艺术素质的培育,使城市形成浓厚而独特的艺术氛围。

4.和而不同,彰显个性。长株潭文化南北兼有、东西共存、多彩多姿,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从艺术角度讲,文化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当然很好。但是,从思想角度讲,各演各的戏,各唱各的调,达不到统一,形成不了合力,又是一件坏事。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文化需要有特色,有个性,但也不能杂乱无章,要统一在湖湘文化的旗帜下。长沙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根据“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和“湖南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都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株洲与湘潭要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各地实际,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街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5.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城市是市民的居所和精神家园,城市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对市民的关注与关心。无论是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挖掘、发现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并努力为市民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同时,要大力强化市民对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要强化市民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城市文化特色是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的大事。从根本意义上说,市民既是珍贵文化特色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特色的传承者。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促进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够使居民具有强烈的城市主人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着力塑造具有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包容心的文明市民,不断增强城市居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6.深入研究,挖掘内涵。名牌城市崛起之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寻找自己的主题文化。一个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就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永远找不到自己航行的方向,而反观那些在历史中形成了主题文化的城市,却在风浪中走到今天,而且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第一,要创造有国际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体系。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的确立,必须借助于如电视、报纸等有一定覆盖面的颇具影响的新闻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外省有很多城市在中央电视台做城市文化的公益广告,而湖南省一家也没有,这一缺环应尽早补上。第二,经常性地举办一些高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持续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等。近年来许多城市的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市的节庆活动,利用自己城市独特的节庆活动提高本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本市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如宜昌国际旅游节、武汉杂技节、荆州龙舟邀请赛等。第三,设立专门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为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提供咨询、规划和监督。今天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有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运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展开实践。例如如何在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特区”,给予特殊保护政策的课题;如何利用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有利时机,实现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课题,等等。

参考文献:

[1][美]朱克英.城市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丁力.试论西安城市文化特点及其建设[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8]蔡云辉.论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4).

[9]朱雪梅,王国光.立足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广州[J].城市开发,2003,(10).

[10]展宝贞,战秉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3,(5).

城市文化特点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 生态设计 景观构建

一.城市生态景观构建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重建与景观设计受到了我国当前国情的影响,从城市再生视角对于景观设计的整体综合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保留原有的城市物质结构,利用社会网络以及相关的经济功能完成对于城市的景观构建是以城市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融合内容。一般来说,生态性景观设计师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源空间来实现城市资源平等分配,保证在城市环境中能够引入生态观念,是民众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设计的特点和效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物资和空间都处于极为容易被塑造的状态之下,所以在城市生态视角下进行地域文化的阐述与融合,能够保证了城市的景观构建在地域文化以及生态设计的多层次影响下实现其基本功能,保证生态性和地域性能够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从现代话城市发展背景下来看,景观设计兼具视景与地域综合体,其现实内涵已经覆盖了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等一系列的公众环境。以生态性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无论是从现代化建设视角还是城市发展视角,都能够将公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基本需求带入到区域环境设计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以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来完成人们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城市景观的多重需求,也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性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保证在生态性景观设计中能够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城市公民生活品质,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传承了古代艺术文化,增加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多元素的影响下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生态性视角下城市地域景观构建内容

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下,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的地域情况设定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保证其景观设计在满足生态性设计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固有的,不同城市的不同设计相关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历史遗迹能够与城市的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此来完成生态性和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应用。本文从城市景观发展与坚实的实践内容入手,基于景观设计功能的角度探究生态性和地域性的融合,通过对于我国及国外多个城市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分析,以此来总结生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景观设计空间中的作用发挥。

1.生态性景观设计空间构成

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大致框架,空间结构是景观的基本物理属性,通过对于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形状设计来完成基本的空间构成,保证空间结构能够完成城市对于景观设计的基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空间结构是展现地形、照明设备等景观元素的容器,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之下,合理的应用树木等植物来分割空间结构,能够保证生态性特点充分在空间构成中发挥作用。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性空间结构保证了城市景观与其他建筑与相结合,成为了景观展示与建筑功能相关联的平台,使城市的地域文化能够在建筑特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其空间设计特点。

2.生态性景观设计服务功能

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中与群众接触和互动最为频繁的建筑设计内容,保证其实用性以及服务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以保证以生态性为原则进行服务功能的设计,能够从居民的健康角度入手来提升景观设计的应用效果,保证其生态特性能够激发居民锻炼和欣赏的欲望,以此来保证城市居民能够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生活。

在生态性的设计基础之上,城市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在地域性特点下得到保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地域特点是其宣传自我的关键,而良好的地域性景观设定能够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居民能够更加亲身的体会到历史发展中城市所流传的文化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的基本发展内涵,使居民能够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科普。

3.生态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与生态性城市景观设计服务性对比,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中最为感性和有历史感的体现,更能够展现出城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作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文化内涵主要满足于不同人群对于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一个成功的共享性景观文化内涵设计,可以保证景观设计更具城市文化归属感和地域特点,能够快速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而已生态性特点来分析,我们可以认知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其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就是现代化生活与自然地重要关联,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从生态性上服务于民。

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外在方面,文化内涵主要展现在植物、设施等视觉元素的应摆放应用中,而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内在方面,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美学、文化等方面传播。所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及地域性都能够在你不同领域的元素应用中的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

三.城市生态视角下地域性景观构建方法

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生态性还是地域性,都是其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态视角来看,空间、公共设施以及资源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式,可以全面保证景观设计从多个角度满足城市的基本需求,使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满足于居民的生活需求,一次来保证在公共设施的应用中充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1.空间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空间合理能够完成对于有限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现生态性景观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保证空间设计土地的充足性,能够使其充满保证在一定空间中不同公众可以和谐相处,其生态性能够在空间设计中被展现出胡来。除此之外,空间设计的适宜性是保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够促进公众市民在景观设计空间中进行群体交流,使景观设计的基本任务得到体现。

2.公共设施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环境问题之上。景观设计中将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改良,保证其能够适应不同人群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就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效果,而其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还能够充分保证自我的节约特点,以完成生态性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保证不同的人群可以在公共设施中完成交流与互动。在公共设施设计下,理性的设计需要与感性的生态观念结合,利用直观感受来进行设计,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满足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而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其景观设计想要保证生态性与地域性的融合就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加入城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内容,无论是诗句、绘画还是建筑风格等元素都可以在公共设施中进行使用和摆放,这样既保证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够使生态原则与地域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被体现出来。

3.资源共享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需要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富含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资源中结合自然资源的生态特点完成两者的融合与实践。在自然资源方面,绿色生态的重要性被充分展现,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低碳资源来完成子元素合计,保证减少景观元素所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以综合性、循环性为特点,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发展一体化,将河流、道路等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向结合,减少设施重叠下的资源浪费。而循环性能够保证将废弃的材料、土地等重新投入使用,充分借助自然之力完成景观设计。

在社会资源上,其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的的应用,将原有的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社会基础设施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能够快速使资源达到广泛应用,从多个角度保证生态特性和地域特性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作用,从城市再生性视角的角度提升了景观利用的可持续性。

4.情感融合

对于城市来说,景观设计的不同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以及文化元素,环境的不同直接决定着居民的情感认同以及归属感,而生态性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情感融合就成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利用地域文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保证了将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上传承城市应有的文化精髓与灵魂。因为地域性的不同,所以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以尊重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无论是古树山湖还是厚重城墙,都能够利用不同的历史人文特点进行不同的城市建设,彰显不同的城市魅力。深入挖掘城市原有的历史特点,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共享原有的城市情感元素,保证传承当地的地方特色,是完成地域风格特性建造的手段之一。

四.总结

从城市生态性视角来看,其景观设计需要从城市文化基础、居民特点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探究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融合,保证景观设计与城市内涵结合呼应,历史元素与生态元素相结合,在完成城市建设地域风格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景观设计的基本生态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的景观设计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说明了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相结合,新型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正在不断影响着当前的景观设计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1)

[2]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1)

[3]曾忠忠.城市湿地的设计与分析――以波特兰雨水花园与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

城市文化特点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价值选择;社会目标;城市特色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等,是城市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然而,自l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导致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单一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消退。有学者称,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要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立足我国城市特色危机的现实,可分为城市化进程初期的无特色意识下的“特色危机”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空间市场化下有特色意识的“特色趋同”危机[1]。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对矛盾。城市规划更不是破坏城市特色的天敌。同样,城市特色也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特色能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宝贵的机遇,而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也为城市特色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将城市特色与城市规划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品位和竞争力。所以,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 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其核心问题是城市特色定位研究,即基于城市规划进程来准确定位城市特色。

二、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构成特点,涉及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城市特色具有空间层级性,城市在不同地域空间层面上其特色是不同的[2]。我们要打造特色城市,使城市成为一个更加宽容的空间,就要尊重各种创意。譬如,郑州如何去建设? 是否可以试着将郑州建设成一座幽默之城? 将一些幽默大师的一些动作,制造成一些蜡像,建一座蜡像馆,或收集全世界幽默创意,建若干座幽默雕塑,放到郑州东风干渠、熊洱河或金水河畔。城市要有各种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有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

城市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结合,需要体现出创意的魅力。幽默的创意,以及一些行为艺术的雕塑, 矗立在金水河畔,将大自然赐予郑州的金水河与人为的创意完美的结合,展现这座城市的幽默品位。让城市留给历史的是人文思考后的文化精髓。这里面就凝聚着一种创意,体现着人文元素。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城乡布局形式,尤其是首都城市可以说各具特色,如棋盘式的雅典,辐射式的罗马,枝状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华盛顿,可谓各领,而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就构成了这些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正因为大量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创意之中,才会让漫步于夕阳下,行走在河边,流连于云卷云舒中的人们,有思考的空间。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气质、底蕴、特色的内在依托,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风貌的形成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风貌一般指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韵,表现城市气质和性格,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程度。城市特色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城市整体风貌特征,是价值观和文化在城市规划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如西安古城,从地理上讲,“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灞,西枕龙首”,其四周的龙首塬、青龙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形成了它的界限。

那么,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城市特色呢?关键还在于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加强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强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古遗址、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历经13个王朝,建都历时1140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唯一超过千年的都城。其中,以周秦汉唐的历史地位最为显赫,因此,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被湮没在地下;汉唐盛世深入人心,但唐长安城自唐代末年废弃至今也已经1000多年,现已被明清以来的建筑所覆盖。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的雄姿已不复存在,其遗址除部分仍现于地上外,富丽堂皇的宫殿、衙署和寺观早已荡然无存。旧城区是西安古都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古城特色的集中展示地。保护好古城的古都风貌,对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作用。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就必须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

为了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西安从第一个城市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保护“四大遗址”并将其规划为公园绿地。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专门制定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汉唐文化特色作为古城西安的文化定位,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汉唐文化保护和展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重振汉唐雄风,彰显千年古都的风貌特色。通过数年的努力,不但使古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整修,以城墙为主体,墙、河、林融为一体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形成,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在平面布局上显示了隋唐长安城的传统风貌。而且,建成了一批以唐文化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新唐风”正成为古都西安中外古今融合的代表,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形成了盛唐文化特色,如西大街、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文化新区,老城顺城巷改造、大唐西市、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相结合,古长安城形象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独特风貌,也使古城西安的汉唐文化特色不断鲜活起来。

三、把握建筑风貌,构建“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

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便是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递的。一个城市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建筑风貌都可以反映城市的特色,而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则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在地域的历史、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外墙材料、细部处理等表现出来。建筑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调,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宋皇城”复兴规划中,为了使建筑风格体现传统风貌,通过以坡屋顶、挑檐等创新建筑形式,营造宋皇城城市意象。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开封城市的色彩定位,青砖城墙、灰瓦、朱红门廊,体现古都浑厚、宏大、端庄、典雅气度的建筑气质,形成了城市和谐的整体面貌。城市艺术、饮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古都开封的一张名片。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也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但创新不等于模仿,继承不等于复古。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层面,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内涵,科学技术元素的融入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文化艺术元素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因此,当今城市规划,要彰显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彰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和谐的宜居家园

城市是人的现实居所,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规划如若置人的需要于不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营造和谐舒适的城市人居家园是城市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发展的落脚点。因此,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核心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强调“人、城市、自然”应该是一体的,相互协调。

城市规划在注重特色塑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将更多的自然元素融入到城市与建筑之中,加大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关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等。如西安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视大水大绿环境的规划,先后规划建设了环城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雁塔广场、曲江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泸灞生态区等,使人与环境更加和谐,也使得西安这座古城越发充满生机与活力。

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在城市特色塑造中,促进城市建设向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谐性成为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特色。

结 语

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协调互动是城市特色定位的最终目标。将科学规划与打造城市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品味和竞争力。

首先,城市特色定位需要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反馈,即根据城市规划与发展要求,明确体现城市规划的特色内容。同时,城市规划需要依据城市特色的定位对其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修正、实施。城市定位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特色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其次,加强对城市特色内容分析,包括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掘潜在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好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城市特色建设。城市特色建设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规划、景观规划等方面得以实现。因而,准确的城市特色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城市文化特点篇7

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东北地区,城市雕塑同样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点。本文以东北地区几个主要城市的城市雕塑为例,探究东北地区城市雕塑的特点及其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不同方面。从这些不同城市的城雕主题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在东北地域文化影响下东北地区城市雕塑的特点。

一、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城市雕塑是东北特殊革命历史的纪念

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发展历史不过一二百年,回顾这些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大多数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东北地区饱受日、俄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出现的雕塑作品都带着那段历史的沧桑烙印。如大连旅顺的子弹形“战迹碑”“表忠塔”“忠灵塔”等。其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东北地区也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印记。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策源地,东北地区产生了大量英雄题材的雕塑作品。从历史时期的老解放战争城雕,到前几年在哈尔滨道外区靖宇公园落成的抗日英雄杨靖宇雕塑,都是在围绕着东北地区抗联这一特色来进行的。很多地区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类表现东北抗战题材的雕塑作品还将有更多。同时,苏联在东北解放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大量表现苏军纪念性雕塑,也是东北地区城市雕塑的一大特色。为了纪念在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为了纪念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铭刻历史,东北三省各个重要城市均有大量的苏军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塔、甚至苏军坦克纪念雕塑等。其中1954年9月在大连建立的《苏军烈士纪念塔》,曾荣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建国后与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一大批表现政治题材的城市雕塑作品。其中沈阳的中山广场是全国惟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雕塑广场,其组雕《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雕功之精细、严谨,堪称那个时代政治题材雕塑的典范。

由此可见,解放战争时期及苏军进驻东北三省解放的特殊时代特征,都成为建国后和建国之初东北地区城市雕塑所反映主题的重要来源。是东北城市雕塑题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作为城市文化定位的标志,城市雕塑体现了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拓展

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造就了东北地区城市雕塑的不同营销策略,这些城市雕塑在结合本土地方资源的同时,也体现其地域文化与历史。

作为东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大连的城市雕塑更多的是从营造一个综合旅游城市的形象方面入手。与中国很多城市不同,大连的城市雕塑充满了生活情趣。很多雕塑作品都体现大海的主题。滨海路、几个主要海滨景区及主要广场的城市雕塑均充分体现了旅游城市的特点。位于大连老虎滩公园的石雕《老虎嘴的传说》把老虎滩的一个美好的传说融于一块长4.2m、高2.5m的巨石之中,赋予传说以永恒的生命。星海公园浴场的石雕“驯海”,独具匠心地构思出富有青春魅力的少女坐像,造型生动、影像清晰、意境深远。燕窝岭的雕塑“学燕童”也成为滨海路上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城雕的艺术价值也引起了全国雕塑界广泛的关注。

号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也在“清文化”方面拥有厚重的历史资源,因此极具文化连贯性。几年前沈阳尝试以“清文化”为主题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并取得双赢。如今,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选择制作大型历史雕塑来突出它的城市特点。目前打造“清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文化品位,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

与其他大多数城市不同的是,长春市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品牌来做。在一般“城市雕塑”的意义上进一步拓展,更注重其学术性、艺术性及与整个城市规划结合的特点。

长春力图为城市打造独立的雕塑区,最有特色的是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的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长春市的这种以公园而非传统景观区作为承载主体的城市雕塑规划模式,可以看出长春市所做的城市雕塑专项规划,眼光相对开阔,在结合地方化路线的同时,结合国际化路线,并且以国际化为优先,走一条国际化的“城市雕塑”规划路线。力图将城市雕塑的发展作为城市整个营销策略的一个手段。

三、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象征,城市雕塑打上了东北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痕迹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城市在城市雕塑创作方面也有一些与老工业区结合的雕塑作品出现。例如,以长春一汽第一台重型卡车下线等历史事件创作的城市雕塑,反映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化基地的特点。

城市文化特点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

0引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而且能大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现阶段,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新时展方向,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特色,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合理引入和使用地域文化元素,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为此,本文从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域文化元素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1.1城市公共艺术

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态统称为公共艺术。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摄影、雕塑、环境艺术,而且包括壁画、音乐、装饰及表演等众多表现形式,充分展示艺术文化在公共空间的交流性、开放性及共享性。

1.2地域文化

区域文化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并在传承中起到一定作用的文化传统,同时是特定地域传统、生态、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其形成过程漫长且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但在一定阶段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河流域,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河洛文化,对洛阳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以及树立城市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精髓,每个城市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脱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支撑。城市公共艺术是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地域文化是彰显城市公共艺术特色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以地域文化为内涵,否则,必然会丧失独有特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随着城市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在建筑和公共艺术上逐渐趋同化,导致城市公共艺术看起来非常相似,缺少自己的独特性,毫无特色。可见,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合理运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使城市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并赋予城市公共艺术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是在有效整合地域文化之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景观。

3城市公共艺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因

3.1未深入探究地域文化特色

当前,很多城市设计都以现代化设计为主,重点关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当设计人员在选择建筑材料和设计技术时,通常会更多地留意和关注现代城市设计特点。尤其是一二线发达城市往往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代特点给予更多关注,而忽略城市设计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无法最大程度发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价值,进而导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3.2公共艺术设计艺术性缺失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时,也不再以城市经济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而是更看重城市文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综合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准确掌握城市发展特点。但是,一些城市在设计中往往忽略城市人文特色,未将当地文化特色有效融合到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中,而是一味借鉴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最终使城市设计丧失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3.3部分城市忽视公共艺术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时,必须重点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但仍有部分城市规划时,为彰显城市建设的现代性,往往更加注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有效整合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忽视公共艺术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没有充分融合区域文化元素,才忽略区域文化元素的展示,导致现在很多城市公共艺术同质化严重,缺少自己的地域特色。

4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

4.1提炼地域传统文化元素

地域性传统文化通常具有浓郁的区域和民族特色,并承载着一个一直努力奋斗生活的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有效整合区域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要素,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相关内容,更好地彰显城市精神。例如,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拥有丰富的陶瓷艺术,精美的青花瓷、玲珑瓷和珐琅彩等,不但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景德镇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充分展示和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有效萃取传统文化精华,将景德镇陶瓷工艺有效整合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进而彰显江西的独特景德镇文化内涵。又如北京的一些城市公共设计灵活采用北京胡同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不但传承和发扬了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效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水平。

4.2有效整合地域性自然景观要素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自然景观元素必不可少,是其中最重要的素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地域独特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可以充分彰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在具体设计创作过程中,应主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景观,结合具体设计作品的实际空间功能,有效将区域自然景观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烟台公共艺术设计为例,因海洋是烟台自然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将海洋景观的设计元素合理整合到烟台滨海广场动物雕塑喷泉的设计方案中。根据海水涨潮产生的冲击特点,在动物雕塑的口部设计喷嘴,获得较理想的动态景观设计效果。此外,烟台还将地域自然景观的海洋元素运用到许多公共设施设计中,如滨海路公共自行车站的波浪形屋顶设计,大大提升了公共设施设计的艺术性和地域性。

4.3体现地域建筑文化元素

区域性城市建设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详细分析和提炼传统建筑元素,给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从而创造出个性化、地域化及人文文化的新符号元素。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历史建筑和景观墙可为设计师价值发挥提供重要场地,通过铺装艺术记录城市历史变革,让游客在体验乐趣的同时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非物质精神形态和区域自然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文明的积淀,人类历史、社会活动、民众生活习惯及民俗风情是人类生活的历史痕迹,地域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按照装饰性、互动性的设计原则,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进步的过程,将城市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积淀和时代精神充分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中,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极大丰富公共艺术设计内容,不断提升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典故和民俗具有无限的思想容量。以烟台为例,艺术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在滨海广场创作了《华侨商贾》《古董商人》等雕塑,用凝固、静态的雕塑形象充分反映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开埠文化为主题,充分、生动地展现了烟台早期的历史风俗。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必须严格遵从与地域文化互动的原则,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心理、行为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艺术美的体验,充分展示设计之美。独特而个性化的地域特色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思想源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选择最具城市特色和最情真意切、最感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或民俗风情来表达。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真情流露,向公众展示一种富有同情心的视觉形象和人文内涵,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又在情感上与公众产生共鸣。

4.4运用地域历史文化元素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除去历史,无从谈文化”。每个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性格,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源头活水。设计师运用艺术语言充分展现一个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取和提炼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用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合理地反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最能体现民族性、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以景德镇、烟台市为例,研究区域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共艺术通过不断发现、整理和提炼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灵活运用与环境外部形式、风格相统一的艺术语言进行再创造,并通过雕塑、模型、园林及城市景观的综合设计充分表达和诠释,彰显所在城市区域的历史人文价值,从而突显自身的文化象征和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

[1]刘华清.日照市王家皂怡景公园滨海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9.

[2]韩璐.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9):54-55.

[3]黄惠谊.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研究———以广州西关建筑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7):97-99.

城市文化特点篇9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一、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概况

山西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属于温热型旅游市场,以五台山、乔家大院、晋祠等为核心,成为中部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前几年山西以晋商文化和大院文化为市场切入点,使得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1~7月份,山西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16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25%,国内旅游收入42.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仅从增长速度来说,超过了河南。

山西的旅游产品整体形象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地上文物占全国的60%。山西对外推出旅游产品的三大品牌,一是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二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三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尤其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在山西省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从目前的态势和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看,山西旅游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入境的游客(尤其是国内游客)有由核心旅游景区(点)向新旅游景区(点)扩散的趋势,这给运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运城市海外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目前,运城市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旅游业务联系,来运城的国际游客已经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东南亚、港澳台是最大的客源市场。WWw.133229.Com这一点与西安和洛阳的旅游市场相同。2000年,运城接待国际游客1.6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达500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运城旅游的匡际游客最少将达到5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0%。

(二)运城市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运城市国内旅游占文化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后仍是运城旅游发展的重点。2000年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08年,接待国內游客将突破10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15亿元,年均递增15%和18%。

二、运城市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构成

运城市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分布集中,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占到游客总量的绝大多数,三省以外的游客很少。在这三省内部,游客也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西安、太原、洛阳、临汾及三门峡是运城最主要的客源地。

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占运城市客源市场的86%,其中山西本省游客和陕西游客分别占37%和30%,两者共同构成了运城市的一级客源市场。河南省游客占19%,是运城的二级客源市场,其他省区的游客只占游客总量的14%,是运城的边缘市场。具体而言,运城客源集中在西安、太原、临汾、三门峡、洛阳及本市等六个市,郑州游客也有一定的规模。在这几个城市中,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离运城较近,对运城市的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其游客规模在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中占据首位,是运城最重要的游客来源。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和运城的联系密切,客源比重较大,占22%,随着运城到太原高速公路的贯通使用,以及侯马到太原电气化复线铁路的即将建成,太原到运城的游客规模有望大增。河南省的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由于区位和运城接近,经济实力较强,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洛阳是著名旅游城市,运城如能从洛阳客源中成功分流,将会大大扩大本市旅游规模。临汾和运城距离较近,且两者在旅游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到运城旅游的人数较多,也是运城主要客源市场之一。

三、运城市游客人口统计特征

(一)游客年龄及家庭结构分析

1、运城市国內游客以男性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4.1%,女性占35.9%。游客的年龄结构中,以中青年为主力军,这一群体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文化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应该是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重点争取的对象。

2、运城市游客家庭结构,夫妻子女型家庭出游能力强,其次是三代同堂型,占34%,夫妻二人至及独身生活两类家庭出游能力弱,分别占13%和6%。

(二)运城市游客的文化及职业结构分析

运城市游客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大专以上的游客占58%,其中大学以上的游客占25%,高中中专的占32%,初中以下的只占10%,这说明运城市旅游产品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吸引力较大。职业结构中,干部所占比重最大,为35%,干部、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商业服务者是运城客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群体的游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7%。其余职业群体的游客分布比较均衡,教师占7%,军警占6%,农民、科技人员、学生和离退休人员都占5%。据调查,游客中的商业和个体经营者主要来自于运城市及周边的候马、临汾和陕西韩城等地,这些游客来运城主要是业务上的需要,顺便旅游,这表明运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级经济中心,对周边的商务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文化旅游应该是运城旅游重点开发的一个方向。

四、运城游客需求特点分析

(一)各职业群体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得,来运城的游客对历史文化景观表现出一致性的偏好,除农民以外,各职业游客都把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置于首位,特别干部这一项比例最高,达68%。农民对城市景观的喜爱高于其他阶层,在其需求结构中占38%。游客对自然风光的需求稳定,此项仅次于文化景观位居第二,教师和离退休老人更是钟情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占到其需求总量的30%和35%。游客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比较喜爱,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人对此的喜爱度更高。商务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学生对旅游纪念品的关注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出于天性,学生对娱乐游艺活动的需求是最高的。另外,游客对运城的特色饮食有浓厚的兴趣。简言之,从游客在运城的需求状况中,可以看出运城市旅游产品市场的一些特点,即:以历史文化景观为优势,自然风光为补充,民俗风情、餐饮游乐、旅游商品并存但发展尚未成熟的中等欠发达的旅游市场特点。

(二)运城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关系

运城市以人文景观著称,来运游客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探求不同文化程度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也显得较为重要。为此,笔者做了运城市游客文化程度与旅游偏好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各文化群体游客的旅游偏好表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游客对运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喜爱比例最高,在各自的偏好结构中都占到了50%上,尤其足在大专层次游客中,比例更是高达67%。自然风光是仅次于历史文化景观的偏好,但在游客的偏好结构中,此项比例比历史文化景观所占比例小很多,比例最高的也只有26%,其他都在10%多一点,再次证明运城市文化旅游景观优势显著,对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其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应该作为人文景观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的喜爱度也很高,对风俗风情的开发应是运城文化旅游今后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运城市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度还很低,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城的特色饮食、旅游商品和娱乐游艺活动虽然很有特色,但都是民间小打小闹,没有大力宣传,市场知名度不高,难登大雅之堂,今后应大力开发这几种文化旅游产品,一来可以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市场,二来可以以此提高运城旅游的知名度,扩大运城的旅游规模,增加游客消费支出,提高旅游收入,从而实现更好的旅游效益。

五、运城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

运城市客源以临近省区为主,游客在空间流向和出游空间意向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分布情况

游客在运城各景点的出游率普遍偏低。出游率最高的关帝庙也只有24%,大部分景点的出游率都在5%以下,相当数量的景点出游率仅徘徊在l%-2%之间。即使是名气较大、游览价值较高的永乐宫、鹤雀楼、普救寺的出游率也只有10%左右。相比较而言,西安的一些景点出游率高达80%以上,由此说明运城市的旅游业相对比较落后,游客的出游能力不强。另外一个特点是,游客集中在关帝庙、永乐宫、鹳雀楼、普救寺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文化旅游景观,对其他景点的出游明显不足。几个自然景现的出游率均低于5%,相对而言,夏县温泉、王官峪与五老峰、历山森林公园及黄河小浪底工程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几个景点应是自然风光类景点开发中的重点。

(二)游客来运城出游意向空间特点

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和鹳雀楼仍是人们首先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关帝庙和普救寺两地的出游意向最强,游客选择率在20%以上。游客对其余人文景观的出游意向不强,游客对有些文化旅游景观的出游愿望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一是景点开发的基础较差或景点的可进入性差,再者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或不成功,导致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游客的出游活动。

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出游意向过低,说明游客对运城市文化旅游景点的感知度过低,因而,景点的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城市今后要结合自身资源和客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通过成功的促销宣传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在运城市的旅游活动能力。

六、游客对运城的满意度及评价

游客在运城旅游时遇到的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交通(路况差,拥挤,买不到车票);花费(门票价高,吃住太贵);时间(假期不够长);食宿问题(有钱没处吃住);安全(出门缺乏全感,担心挨宰受骗等)。游客对这五方面反映强度不同。游客对食宿问题反映较集中,占36%,在旅游“黄金周”,游客在运城的吃住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交通是游客担心的另一大问题,这主要是运城有些地区的景点空间组合关系较差,路况较差,给游客出游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花费也是游客担心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比例不协调(旅游时间比较大)及重点景点票价略高引起的。总之,旅游设施和环境是游客印象最差的两个方面。笔者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运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服务设施急需完善和改进。环境较差也是运城市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景区内部和周围环境。游客认为文化旅游资源、服务质量和旅游购物市场都有待大力改善。运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都很丰富,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管理粗放,由于不少人文景观缺乏维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景观开发初级,活动项目单一,服务设施跟不上。景点导游及其它服务项目急需改进,旅游购物市场不发达,旅游商品种类和数量不足,缺乏精品和名牌产品。运城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对游客比较友好,游客对这方面的反映较少。

参考文献:

1、张东明.旅游学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胡幸福.中华旅游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4、运城市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z].

5、王水成.运城名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城市文化特点篇10

关键词:梅州;江南新城;设计体系,中轴线设计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城镇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各城市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更高的职能分工,不约而同的将新城开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突破点,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省内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与梅州相关的包括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均给予梅州一定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对于推动粤东地区发展,促进广东省区域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过与潮汕地区的紧密合作,对于带动整个粤东北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 项目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为26.94平方公里。规划除上述范围外,还将北部包括芹洋半岛及金山片低丘缓坡地纳入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2.2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7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66%。总建设量约22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区建设量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18万人。

2 新城发展概念规划

2.1 空间发展战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轴、产业发展轴和城市功能中轴线”交汇之处,是畲江工业新城、雁洋核心区与梅州中心城区联系的契合点。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双核”之一的 “城市现代服务中心”,“七个中心”中的“长沙组团”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闲区”两个中心,六园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是未来梅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发展目标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为目标,拉开了江南新城建设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其城市设计由此展开。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南拓的机遇,以生态文明与城市运营为理念,涵纳休闲旅游、综合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规划原则

(1)传承创新的原则。传承客家文化与建筑风格,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同时结合时代元素积极融入创新,建设世界客都展示区。

(2)务实科学的原则。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超前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高效交通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 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构建要点

4.1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多处的历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带动新区文化发展有相当难度。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新城肩负着筹集资金、反哺老城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设计借助城市门户地位,提出三条文化空间发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现。提供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在保存现有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家体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场地因素与建筑细部。新城承载旧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设多,且江南新城毗邻两大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远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量大,考虑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细部的设计上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将快速有效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设施、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传承古城文脉。

(1)宏观层面――聚落再现

空间特色上,新城应继承旧城空间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现状水塘广布的特点构造水乡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间的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区开发,传统的聚落将面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区形式出现现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风格形成的现代聚落难以体现当地固有的文化风情。在新城建设中,适当考虑对传统聚落的再现,城市新面貌与文化融合。(此处不用新开一段)梅州市的传统群落具有三大特点:其一,顺应自然山水地势;其二:以祠堂、风水塘为村落公共活动核心场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环境的街巷空间。充分借鉴和应用客家传统聚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肌理与尺度,形成新旧文化的聚集地,力求营造富有文化传承和新场所功能的地缘空间形态。

(2)中观层面――注重场地因素、建筑细部

规划设计应尊重场地自然环境。在场地设计中,做到以下三点,有利于新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其一,对地区内水体空间及其他自然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分析水体空间的形态、功能、格局等特点;其二,以保护为前提,确定场地的景观格局与特色;其三,分析滨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在具体设计中应有所延续。

规划设计应注重传承与创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上以围龙屋的布局形式为主,即中部堂屋,两侧横屋,后部围龙的结构形式(见图1),室外空间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风水林”的序列(见图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墙、白墙灰瓦、凹式大门、青砖勒脚。利用这些立面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引导新建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综合体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地标典范。

(3)微观层面――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街道空间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观水道、光柱等景观小品,融入客家历史人文的介绍。使人行走其中,犹如在时光中穿梭。将梅州的、客家的标识,如独有的灯笼造型灯饰,融入到街旁景观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中,形成一个系列的景观小品,打造新城环境品牌效应。注重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塑造整体和谐的感觉,刻画出本地区的传统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书中提出: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城市通过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脑,形成个体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化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对应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规划形成“点――线――面”为结构的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

(1)点――公园、广场、商业综合体

江南新城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形成一条产业集聚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长廊、商贸消费长廊、休闲健身长廊。规划节点空间,通过在建筑色彩、环境景观塑造等设计手法,体现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乡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节点空间中注重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复合相融的生活空间。

通过规划廊道,延续山青水绿的梅州风貌,通过绿化、水系等大面积公共空间与城市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山体和水体,规划2条生态廊道。中轴线生态廊道宽800-1000米,长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态绿廊宽100米,长4公里。打造两大景观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注重活水连通,将梅州山城风貌引入到新城景观中,营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体现“森林围城大公园”的当地城市景观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态廊道为边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域的定位来源于地块功能,文化意象则源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耕读传家文化、重乡崇祖文化、客家养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风貌,将江南新城划分“三大区段,九大分区”的功能分区。三大区段:剑英公园区段、文化商贸产业区段、客家万博园区段。划分剑英公园区、文体公园区、金融信息服务区、文化教育区、旅游服务区、世界客家艺术区、客森林文化综合区、泮坑森林休闲区、小密生态度假区。建设景观制高点,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呼应旧城由点状绿地组成“城市花园”与“森林中的花园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

(1)举行节庆的空间

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规划新建广场空间作为串联相邻城市区域的场所,作为提供市民进行特色文化盛会(山歌节、旅游文化节、客家美食节、梅州足球节)、为传承梅州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与表演的空间载体。

(2)提供游览的慢行系统

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城市生活的区域,同时也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地方繁荣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肩负着都市旅游的功能。对于江南新城这一个规划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具有强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区建设初期难以有老城区一样的林荫大道,而具有梅州当地特色“慢活,乐活”的生活节奏,对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规划满足道路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长约7公里人行连贯的轴线,两条共21公里长,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绿道。

(3)文化景观道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时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总结了客家地区新城规划目标和原则,从中就如何构建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在新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规划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