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十篇

时间:2023-11-16 17:27:21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9-01

思维是创造人类文明与科学的源泉,它能够以客观的角度揭示现实规律,并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与个体的进步。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养成与成长的重要时期,在人才型社会的促进下,初中数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目前,初中数学的首要教学目标便是发挥学科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一、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学生逻辑思维兴趣进行激发

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大多数的数学理论是源自生活,并且能够作用于生活。而兴趣是学生探索欲望的根源,能够引导学生钻研知识,爱上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将现实生活运用到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与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所有学科的教学基点都是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将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最后实现掌握逻辑思维方式、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建立数学教学内容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无形中学会逻辑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对典型题目进行综合列举,让学生在解题中掌握其中的步骤与技巧,以此来揭示出解题的基本规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相似三角形”题目多是图形与习题相结合的出题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图形的基本观察,找出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再根据习题条件与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给出结论。这样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

三、做好学生思维基本功训练

(一)深入探究数学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的深入探究中,教师可以选取较为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两条平行线被一条直线所截,会出现几组对顶角、相邻角?学生的答案会有1组、2组等,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答案给出明确解释,这种开放性思维训练,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利用判断数学命题的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判断题:在绝对值相等的前提下,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必定互为相反数。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学生在进行命题判断时会深层次的分析相反数的概念,由此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概念。

四、利用做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的题目类型多样,例如证明题、思考题或者讨论题,这些题目可以对学生逻辑思维模式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练习此类题目,并在联系中进行规律总结,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要做到计划性、目的性。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可以借助辅助线来解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这类题目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也更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五、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帮助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此思维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个别学生擅长几何类题目的解答,而个别同学则擅长函数类,教师不能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例如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点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他们不能进行空间几何的构建,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或者是现场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类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盲区需要反复指导。

六、结束语

初中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成为创新型、全面性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各科综合为手段,并实现初中数学的优势最大化,使理论结合实践、知识结合能力培养,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成长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B,2012,6(2):89-89.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2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3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教育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G633.6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新教材中,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内容多一些,翻阅当前的教科书,似乎有相当多的知识通过探究得出,纯粹通过逻辑推理给出的东西很少了。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因为教材相关的内容或者教育局没有相应的规定就忽视对初中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引导初中学生不断的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习事物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思维逻辑的兴趣,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为人从事的所有的动都需要在思维的指导完成。而思维又时刻与人相伴,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随处可见。所以,作为一名有思想、有上进心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去激发初中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渴望。许多教育专家表示,兴趣是人类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源泉,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原动力。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只有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极大的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逻辑思维的问题。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初中数学的重要性,而且要合理的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老师只有在教好初中数学基础课的同时,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和逻辑分析,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思路,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寻求题目答案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同时老师要注意结合初中数学知识,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另讲一套,应该尽量做到方法得当,松弛有度。

三、训练逻辑思维本领

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要学习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维。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初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来训练初中学生的的逻辑思维本领。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抽象的,所以,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会从身边的细小事务出发,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概念真正的含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本领,比如:在讲绝对值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懂,像|4/3|=4/3,|-4|=4一类的题目就有些迷糊了,再加上字母如:|6-a|之类的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老师应该将绝对值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绝对值比做我们在走路,向东方走为正,向西方走为负,那么-4就是相当于向西方走了4米,那么行走的距离还是4。除此之外,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初中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推理证明训练和空间想象训练是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的选择,同时老师也应该要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而且还要学会做有技巧性的题目,像课后的思考题、应用题、附加题等等。初中的数学课后练习题和测试专题是初中数学复习和巩固的主要资料,只有让初中学生经过大量的训练,才可以逐步加强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初中学生在遇到数学甚至是生活中的难题的时候具有独立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资料,要目标明确的进行相应的训练,而不应该盲目的选择一些题目却不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最后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五、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

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是不相同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一样,所以,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注重低思维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例如: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做有理数的加减的时候分不清正负,像7-9就不知道是多少,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教他们当两个数相减的时候,用大的那个数的数字减去小的那个数,符号取较大的数的符号就可以了。此外,老师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初中学生在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熟练所有的知识点,做到对所学知识心中有数。

五、结论

简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还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学生要很多。因此,初中数学老师需要长期督促学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练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5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给材料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本身的性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成分不断增加。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理性材料日益积累,构成思维的素材,成为构建相应的数学认识模式的知识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构建四则运算系列的模式,掌握几何形体知识的结构大都需要丰富的材料。总的是遵循具体形象——形象抽象—逻辑抽象的规律,并带有某种创造性的萌芽。

三、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唯一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系统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气氛;概念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呈现跳跃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文本中的知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文本语言表达具有简洁性,知识呈现具有跳跃性,制约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将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需要在跳跃性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例如在学习“直线、线段与射线”的认识的时候,这两个公理“两点能确定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不能够要要学生简单的记住这两个公理,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缩短这种跳跃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材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的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复杂性等等,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充分的有效的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所以讲清概念对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

3.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学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老师在这方面要多加关注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2(06):32-33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数学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是理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式.素质教育有一个重要改革趋势,就是弱化推理证明,强化图形直观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势,综合学生自身的特征和数学教学的特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进行综合的思考,促进数学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理性思维,并不是在数学教学中才可以培养.数学的理性思维应贯穿于学生的生活,让理性思维真正地指导其学习.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素质教育减少了推理题的要求.其实这并不意味素质教育对理性思维培养的削弱.只是出于整体的考虑,减少推理题,可以在另外的方面增加理性思维的训练.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综合考虑全国教育模式提出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时,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对于某一数学难题,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开展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智力竞赛.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时也触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

数学教育要注意学生主体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小学数学教育,可以采用稍微娱乐性的数学理性思维训练的教育方法.用游戏以及抢答等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初中学生可使用激励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或者是分组解题、团队协作等,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愿意思考,才有可能进入理性的道路.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换几个方式进行问答,或者改变一些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解析,或者用同类型试题进行类比解答.

面对高中学生,数学教学应更加深入.高中学生在知识积累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他们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需求.高中数学教学在某些程度需要和学生一起去深挖,把学生当做助手而不是接受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我们进入理性思维培训的方法论中来,学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强迫学习,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达到这个要求.

三、数学推理题的思考训练

在学校进行数学理性思维训练,最直接的莫过于大量习题的训练,但是习题也要有目的性.不能搞题海战术,这种战术只会麻痹学生的思维,让其进入惯性的圈套.我们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积极思考.虽然素质教育减少了推理题,但是我们可以继续引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运用的不是套路,而是学会的方法.推理题的训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口头的阐述,也可以在作为附加题,鼓励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来讲,无论对与错,只要是一个逻辑的思维,就要进行表扬.然后教师再对这种逻辑思维进行点评,纠正其不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更愿意与教师接近,甚至愿意配合师进行课堂的演练.学生需要鼓励,也需要训练.

推理题需要选择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试题.因为学生的年龄都处于青春期,活力旺盛,他们更愿意去接受有意思的事物.

四、进行深入题的研发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8

一、在法则形成的过程中,着重培养思维的基本方法

计算法则说明了计算操作的顺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整数笔算加法法则:“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不仅有先后之分,而且反映了概念、性质等知识相互联系的规律,学生把握这种规律,就是把握了形成法则过程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因而教学时必须挖掘教材隐含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同时,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计算法则的学习,逐步掌握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6÷2,可按下列逻辑顺序进行:

第一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提出把2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该怎么分?学生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得出每一份是13根。

第二步,抽象。撇开具体的小棒,直接联系算式,提出:“2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把它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应该怎么分?”学生根据已经建立的表象,不难口算得出,先分2个十,再分6个一,得13。

第三步,概括。教师可提出:“在竖式里怎么表示前面的口算过程呢?”教师边板演,边与学生一起概括法则:先分2个十,每份得1个十,商就写在被除数的十位前面,分掉了2个十(10×2),从26中减去,余下6;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商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分掉2个3(3×2),从6里减去,差为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所以每份是13。这样在形成法则的过程中,也使学生获得了如何通过具体事例,逐步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又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34×23时,在明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即34×3和34×20然后联系算式的意义,34×3表示3个34是多少,34×20表示20个34是多少。合起来就是23个34是多少,于是学生自然会把前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得出计算的方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必须使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算理和算法。由于算理反映了数学概念、性质等知识的内在联系,它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条理性等特点。而算法又以简洁的语言形式出现,因此学生正确的表达算理和算法,就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内容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有根有据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综合计算中,着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展创造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多种多样解法,从中发现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得得了培养。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于练习题的设计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9

一、加强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观材料,使组织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2.要积极进行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进程。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为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一要加强变式练习;二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三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1.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2.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3.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中的其他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是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后面的则是对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

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篇10

摘要:许多学生对学习论文逻辑学有畏难情绪。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逻辑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学教学 学习兴趣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学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它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在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逻辑学教学必须强调实用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逻辑学教学要体现理论教学的实用性,要沿着现代逻辑的发展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贴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将理论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教学中既要坚持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又要适当吸收现代逻辑的科研成果。教学体系上,保持了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论证、思维规律的理论框架,对相对抽象的不太结合工作实际的现代逻辑演算做了一定的取舍。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太吃力。讲解逻辑学理论还应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逻辑学的基本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普通逻辑时的最大感受就是枯燥乏味,对它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力求把普通逻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普通逻辑教学趣味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系统讲授逻辑学原理的同时,可以穿插许多有趣的逻辑故事、逻辑典故,努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如果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教学,而是单纯地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地进行推导,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合的逻辑故事,逻辑故事要与所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不能为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知识性。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针对该章节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倾向认真分析,对所教内容如何切入,怎样激发学生兴趣,需要补充哪些内容,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教学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游刃有余。

3.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由他自己去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高。他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他的学习越加积极,兴趣也会越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多方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事例和文案进行分析,教师选择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尝试,动脑思考,给学生创造发挥见解的机会,使其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提供问题或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最后,教师要做好问题总结,讲透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逻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在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逻辑故事、教学案例和一些符号、公式等,所以,可以把它们制成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智能化。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有启发性。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普通逻辑的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备课、讲课的速度和效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也便于学生能下载或复印讲义,节省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从而更专心于听讲和思考。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创没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民主、平等的情境,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绪论中,为了说明学习逻辑学可以驳斥谬论,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人为了驳斥“上帝是万能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命题:“上帝能不能制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他是如何利用这一命题来驳斥“上帝是万能的”这一论点的。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他们引入了积极思维的情境。然后,我明确指明思维活动方向,启示学生:以“如果上帝能够制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为前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将这个前提变为否定句,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因此非常乐意跟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就逐渐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对逻辑运用的一些典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逻辑分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思维方法的应用训练,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做练习,多做高质量的习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题的过程就是虚拟实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自己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要勤思考,要多想想,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能不能有别的解答?要在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使用逻辑的习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军.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