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十篇

时间:2023-11-16 17: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1

【关键词】新媒介;艺术表达;审美观念;创作观念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70-01

从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史来看,人们总是有着一种能将一切媒介和表达方式艺术化的天赋和潜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新媒介,人类会本能地去探索这些媒介的艺术表达能力。新媒介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一种与传统单一媒介艺术相对的艺术表达形式。新媒介艺术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人们去感受和体验之前未曾感受和体验过的世界。新媒介艺术的形成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的达达主义、行为主义、激浪主义以及观念主义艺术等潮流艺术流派,而这些当时的新潮流艺术流派的重要特点就是颠覆了人们对架上艺术的传统审美标准,使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渐开始从纯粹的静态审美转变为对过程的一种审美体验。因此,作品瞬间的意义和创造者的创作水平以及新颖的创作思维在艺术品的展示中更为重要。艺术的传达、表现、渲染都要借助于艺术媒介来实现,艺术媒介在整个艺术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新媒介艺术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多方的争议,人们对它的看法有着诸多的误区,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性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对新媒介艺术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研究方法的缺乏,更加深了人们对新媒介艺术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媒介艺术的内涵及其现有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描述了新媒介艺术在发展中的观念演变,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媒介艺术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在探讨新媒介艺术的内涵时,要理解“新”和“媒介”这两者在新的时代有着崭新的指代。有的人将新媒介艺术的“新”理解为技术的先进性,这样的理解忽略了艺术的本质,更多地强调了艺术的表现工具。“新”和“媒介”是对艺术表达形态的不同层面的界定。“新”是相对于传统的静态视觉艺术而言的,“新”是个相对动态的标准,对于传统而言,动态影像、装置艺术是“新”,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数字艺术、虚拟艺术更是新的媒介艺术。因此,“新”的本质是不断变动和推进的,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指代内容。同时,“新”还体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它可以被理解为科技进步为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所创造出的新的可能性。“媒介”指的是艺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新媒介艺术是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延伸至艺术上的表现,因此,新媒介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消费这些新技术的主体。达达主义艺术运动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新媒介运用的起源,它就是质疑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切艺术法则,破除了传统美学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为探索艺术新形式创造了新氛围。

二、新媒介艺术发展中的观念演变

新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初是将身体、实物、电子等媒介作为作品的媒介因素混入绘画、雕塑等艺术中的混合形态;其后逐渐发展成多种新兴的媒介相互混杂,共同作为艺术作品的媒介的统一形态,具体表现为带有表演性的行为艺术、观念影像等,此时,媒介已由艺术媒介开始向新媒介艺术形成过渡;此后,随着各类新的艺术媒介的自身运用及媒介语言的成熟,新媒介艺术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存在,进入分离状态;最后随着艺术表达需求的改变,新媒介艺术开始进入综合形态。在新媒介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发现新媒介艺术的形成是伴随着媒介因素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发展的。随着媒介因素的发展,出现了身体媒介、实物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形式多样的媒介艺术形式,这些媒介艺术类型又通过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来完成自身媒介艺术的表达,实现艺术表达的整个过程。

三、结语

艺术媒介在艺术的表达中以及在整个艺术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艺术媒介就没有艺术作品的诞生。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对新媒介艺术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并未能从整体上对新媒介艺术有整体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也使得人们对新媒介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依然要深入地探讨新媒介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更好地推动新媒介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当代数字化媒介艺术的图像转换[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6-29.

[2]王一川.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J].人文杂志,2014,(11):44-46.

[3]李勇.新媒介文化的形态及特征论略[J].新闻界,2011,(5):99-103.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界面设计

当今,人们已经步入到科技发达的划时代。一切社会文化、工作生活、贸易往来、商务活动等等都离不开数字化。对于新媒体艺术界面设计,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经典艺术设计的藩篱之中走出来了。70年代出生的人在童年时用弹弓打鸟,今天的孩子却在iPad等电子设备上用愤怒的小鸟攻击着呆呆的小猪。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个关注新媒体的设计时代。新媒体的形式丰富、多元、生动,新媒体的艺术颠覆、新颖、灵动。它主要是指现阶段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技术、网络为基础的各种媒体形式,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媒体形态,例如网络视频广告、电子游戏、电子杂志、网站、数字电视节目等,具有鲜明的连接性和互动性,深受各类人群的喜爱和关注。

1 界面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是创作者艺术设计独立性和自我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示,同属于数字化艺术的范畴。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用户交互界面的创新衍生是不断前行的,在新媒体艺术的各类设计元素中,不论是文字、图形,还是影像、声音,美观生动的交互界面设计是在第一时间抓住眼球的要素,设计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新媒体的用户交互界面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惊叹新媒体艺术设计带来的华丽的界面效果的同时,用户界面的设计理念也深入人心。界面是软件与用户交互的最直接的层,界面的好坏决定用户对软件的第一印象。而且设计良好的界面能够引导用户自己完成相应的操作,起到向导的作用。同时界面如同人的面孔,具有吸引用户的直接优势。设计合理的界面能给用户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和成功的感觉,相反由于界面设计的失败,让用户有挫败感,再实用强大的功能都可能在用户的畏惧与放弃中付诸东流。传统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新媒体艺术界面设计中的画面感和交互性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设计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着相当的优越性,它不仅仅限于视觉设计,它还延伸到了听觉、触觉等设计领域,在视觉上包括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要素,在声音上由语音和各种音效及配乐等要素,新的媒体手段使得信息传播的手段更加立体化和综合化,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和智能化。

2 界面设计的特点

界面设计是以人为主体和机器进行互动的媒介。它涵盖了硬件界面与软件界面,它是一种集多种学科于一身的交叉性的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因此,人机界面设计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明确。优秀的界面设计是有着鲜明的主题和创意构思的,按照大众观赏心理模式和受众接收能力来有效的传达和表现出来。设计不是只有构思和美感而已,也还要在增强作品艺术性的同时,更关注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艺术灵魂和视觉震撼力,这样来承托出设计主题内在深刻的涵义。(2)形式与内容要完整。设计作品的好坏都离不开内在好的创意和构思外形。内涵深刻的创意是构成设计元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基础和灵魂;构思外形是让设计内涵外在表现出来的重要艺术手法。设计内涵包括设计主体、外在形式、方向等重要元素的总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创作者完美的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3)交互性与持续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即时的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也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交互设计的主要使命是通过对界面设计和用户操作行为的设计提高可用性,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直接面对的界面上,界面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作品的印象,它是作品展示的平台,承载着作品。(4)强调整体。界面的整体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性,创作时要求其统一完整。这样观赏者就能迅速、快捷的了解熟悉它,并能给观赏者有着一种内部完整、外部炫美的艺术质感。界面独有的艺术魅力就是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3

关键词:城市数字媒体;视觉艺术;创新策略

一、视觉艺术综述

视觉艺术,指的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可以供人们观赏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建筑艺术、雕塑、影视、工艺品和实用装饰艺术等类别。视觉艺术的造型手法多种多样,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不仅包括二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而且还包括一些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形式。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的真实性。雕塑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服装艺术等都是传统的视觉艺术,动漫艺术、环境艺术和影视艺术则是新兴起的视觉艺术形式。

二、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一)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特点

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创新思维的,而数字技术是视觉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渐影响着现代视觉艺术的动态过程,创新元素体现在视觉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利用数字媒体,视觉艺术从业人员可以积极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和同行业在艺术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利用先进的创作工具和新的材料,尝试创造新的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完美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视觉艺术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视觉上的创新,注重新视觉的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让视觉艺术的内涵朝着视觉传播和艺术消费方面延伸,使视觉艺术的理论更为成熟和丰富。例如,电影的视觉艺术设计是人们利用光效媒介的产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展现在荧屏中,使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识更加深刻。然而技术不是艺术创新的目的,而只是视觉艺术创新的手段或方法,艺术创新的好坏取决于利用视觉艺术创新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于视觉艺术从业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作为视觉艺术工作者,要注重思考事物的本质,通过独特的视角来推动艺术的发展,增加艺术的功用和娱乐性质。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传播

在数字媒体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视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与社会生活中其它的传媒工具相比,这种媒体介质具有更加强烈的表现力,它在社会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通过形式各异的手段传播着,视觉传播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视觉艺术形成中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与以往的视觉传播艺术相比较,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数字传播艺术更加鲜明地传达出传播学的专业性。从详细分析来看,在科技和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通过数字技术、专业设备等不同形式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当代社会发展环境下的数字媒体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着新媒体飞速发展中所独有的“新”和“媒介”的专业特性,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它所承载的媒体技术更加形象具体。动态的数字媒体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往往更加形象具体,通过网络计算机作为传播技术的动态媒体,相关从业人员便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便捷的资料搜集和艺术创作。同时可以通过新型的专业技术,将视觉艺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同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通过数字技术、新兴媒体去传达出新媒体发展中丰富多变的行业特性,同时激发艺术创作者创造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

三、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创新的表现

(一)视觉艺术的创新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科学技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很多领域都陆续引进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视觉艺术而言,互联网的发展和远程传输、传播技术的应用给艺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在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作用下,新媒体艺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沟通,视觉艺术的风格和特色也更加彰显自然、传统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虚拟艺术的创新成为主流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虚拟艺术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转而更加重视艺术意境的构建,希望向人们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多维的视觉体验。视觉艺术中的虚拟意境指的是创作者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把幻想的世界转变成内心事物,然后再通过对虚拟时空的重现进一步实现人为时空的构建。

(三)视觉艺术创新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视觉艺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视觉艺术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视觉艺术的创新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持和后盾,现在的视觉艺术主要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网络等载体作为主要传播形式,从而产生了一些比较新颖的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

四、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策略

(一)加大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力度

在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新型的视觉艺术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这是推动视觉艺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以往的视觉艺术创作中,人们进行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对图像、文字等静态元素的总体设计,并且把它们作为传播艺术和审美的创作标准。在视觉艺术展现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形式去展现艺术之美,这便使得传统的艺术创作过分依赖图像和文字表达去传递艺术形象,并由此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存在着不可避免地手法僵硬、表现单一的创作弊端。而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数字媒体技术可谓给视觉艺术创作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通过技术手段把动态的数字媒体、远程传播以及动态交流等快速融入到视觉艺术创新中,以此不断提升人们的视觉享受。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视觉艺术创作便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艺术设计和艺术传播,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此外,在数字媒体的媒介传播下,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消费理念得到逐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这已然成为信息技术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动态的数字艺术形式使消费者能够欣赏更多的艺术创作,在媒体技术的传播下,视觉艺术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用虚拟艺术促进图像世界向视觉世界的转变

在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文字和图像已然不能满足艺术创作和信息传播的强烈需求。而注重以虚拟艺术手段为创作媒介,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使得艺术理念不断变化更新。随着摄影技术的产生,使得艺术创作这种对于声和光有着更加广泛的创作需求日益发展,特别是电影和电视的创作。新型的视觉艺术发展使得人们的视觉享受从黑色逐步转变到白色,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在新的技术手段下,视觉艺术对创作内容有着强烈的形式要求,通过视频化的传播形式,让视觉艺术不断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精神发展需求。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种全新的视觉影像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电脑合成虚拟的动态影像,不断丰富艺术的传播方式。在虚拟影像的辅助下,人们逐步追求形式多变的意向世界的创作设想,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感受多维动态和艺术享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3D技术便成为这一时期动态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以立体技术创作为手段,不断发挥艺术创作的丰富想象力,通过虚拟的艺术介质传播独具特色的空间意境和视觉盛宴。

(三)推动视觉信息的跨界创新

视觉艺术创新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除了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在艺术创作的理念方面也发生着创新,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是创新的外在表现,而理念和思维则是创新的内在表现。在新想法的促使下,视觉信息创新就成为新的视觉艺术创新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只有用专注的精神和端正的态度去审视创意和创新设计,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视觉信息、视觉元素,使得创新更具革命性、取代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视觉艺术设计时,要关注视觉信息的背景、内涵和时代意义,看得透视觉信息背后强大的关系系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长处,通过思维融合和信息整合创造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

五、结语

从以上对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的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特定时代下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数字媒体新环境也被互联网和手机所取代,使视觉艺术的发展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城市数字媒体的语境下,视觉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摆脱传统艺术消极影响的束缚,进行艺术创新和变革,开启视觉艺术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叶阳.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4(07):44.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4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20世纪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事件;而新媒体催生的新兴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回顾这几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新媒体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不变,它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却是相对明确,综合性、跨学科和交互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形成一门全新的艺术。与任何一门艺术学科一样,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目前人们还没有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特别是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到范畴界定的提出与讨论,再到理论的探索与建构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面临的一种命名的困惑、一种身份的焦虑、一种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到逐步转向对学理的关注。本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新媒体艺术探讨的文章书籍,如黄鸣奋的《彼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2002)、许江、吴美纯主编的《非线性故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2003)、张朝辉、徐翎的《新媒介艺术》,以及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2007)等等,从不同层面阐述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可是,透过新媒体艺术现象背后以其本体特征作为理论研究重点的讨论尚显不足,学科的整合、多向度比较和“理论――分类――发展史――批评”的体系构建存在严重缺失,特别是有关新媒体艺术批评方面,其理论基本空白。笔者借助“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新媒体艺术批评”作关键字搜索,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章屈指可数。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作品欣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任何艺术品沟通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它对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其根基扎入在其它相关学科之中,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相关艺术类形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新媒体艺术批评。但新媒体艺术又与其它艺术有本质不同,它不但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从具有视听效应的材料装置到互动的电脑系统,从超媒体到人为的虚拟环境,从网络到网际空间,这些相互约束和相互影响的内质自始自终地贯穿在这些艺术形式之中。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多个不同领域的技术,使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存在巨大区别。

二、两种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批评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立足于探索作品的审美因素、文化内涵以及表现方式。简言之,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一道真诚地传达艺术作品的“美感”。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艺术家更好地创作;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引导欣赏者进行鉴赏。

新媒体艺术批评顾名思义,是建立在对新媒体艺术这一对象分析上的艺术批评,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以及新媒体艺术现象等给出客观的鉴别、评价、界论,使受众更客观地接受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美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艺术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它背离了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创作标准,转而崇尚用科学技术和新媒体设计出来的新形态的作品,创造一种特殊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与气氛。这种情境与气氛便是如今的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它们的形式十分多样:数字音乐、数字图形、数字动画、全息照相术、互动装置、互动数码电影和电视、互动戏剧、虚拟空间等等,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艺术。这种纷繁的艺术形式,带来了评判和取悦标准的混乱,也带来了新媒体艺术审美领域里多变的模式,这既是新媒体艺术的独特价值,也是今天艺术领域内不拘一格的样式,是对传统艺术的延伸。这也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要“整体”地观察和把握事物的特征,达到接近新媒体艺术的本质特性。

三、新媒体艺术批评特色对比

那么,新媒体艺术批评究竟在艺术批评方面有哪些发展呢?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身份”的不同,传统的艺术家的身份往往是单一的,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这些领域的艺术家,他们往往是各自领域里精妙绝伦的大师,他们都非常“擅长”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人们,不一定人人都接受过单纯和专门的艺术训练,他们可以是科学家、程序编写人员和电脑技术人员,他们掌握了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知识和创作力。新媒体艺术家们有一些是专职的,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维持生计,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利用业余闲暇,靠兴趣投入自己热忱进行创作,以此不断寻求新的艺术梦想。他们所能方便接触到的设备资源,加上自己不断创新的思维,都是维系他们创作的重要条件因素。这与传统艺术家们通过成为一名产品设计师、项目策划师或大众媒体顾问等,通过自己的艺术品直接获取利益维持生计完全不同。正如新媒体艺术家克里斯达.索末尔和劳伦特.米格诺诺指出的,他们从未在美国展览中获得过回报,只从欧洲和日本的一些组织中获得过一些资助。另外一种情况是,与传统艺术家合作,艺术家提供观念与形式的创意,他们则是后台的技术实现者,他们是艺术创作中新的主干力量。虽然这些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却是即将成为艺术主流部分的新媒体艺术,在艺术范畴内占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所以新媒体艺术批评在对艺术家进行评论时,必须考虑到新媒体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不能单一的思考,传统的“齐常化”判断失去意义。

综观艺术史,艺术中的主要变迁都与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密切相关,深受影响。如西方的解剖原理、远近透视等,但是技术只是传统艺术实现的手段而已,从来不会构成艺术自身的“硬件”条件,并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艺术的可视性,而由长久积淀下来的艺术的精神传统潜在地控制着当代的艺术批评。新媒体艺术却大不相同,该门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与技术发展平行,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由于技术的空前使用,对新媒体艺术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数字艺术所依赖的数字技术、装置艺术所依赖的录像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组成部分以及自身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批评不会像传统艺术批评那样崇拜精神传统,而应该体现时代精神,注重对技术性的考察和探究。

艺术作品的独立意境,从来不用考虑其他过多的因素。而新媒体艺术是跨领域和跨媒介的艺术。新媒体艺术批评不能像传统艺术批评那样只顾画里,不顾画外,新媒体艺术批评是一种大科学、大美学的批评,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媒介因素的影响。

传统艺术批评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发现,传统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通过与艺术作品的对话,或是经历相同的悲欢,或是通过与把握将思维与意念转化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过程,最终达到审美的发现或者是心灵的共鸣等。然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形态上有着质的不同,它摆脱了对材质的依赖,形成了一种非物质的、用时间衡量的境界,突破了传统审美准则,形成了虚拟领域的审美范畴。新媒体的虚拟特征给艺术感受者带来了强大的错觉力量,否定了现实,创造了另一个虚幻的空间,在这个虚幻的空间有着自身的意蕴和无穷性,同样在这个虚拟的空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使得新媒体艺术审美变得复杂,也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没有固定的标准,使得人们在评价一种新媒体艺术时不得不考虑给自身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震撼。

传统的艺术创作者和受众是分离的,创作的直接交流很少。而新媒体艺术中的互动数字系统,是开放的多维的系统,在这系统中,“受众”也可称为“互动者”,他们不仅是新媒体艺术领域内参与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互动作品中实现基本交互的角色。他们在与作品互动时,对于作品的内在运行是一无所知的,只能将对作品的初步认识转变为接受审美的交互过程。在新媒体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受众显得是如此的重要,他们不仅能够表现出接受一件作品时的态度,也会意识到作品反映出的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往往是创作者所不知的),当他们手持鼠标、靠近传感器装置或通过肢体改变作品界面的原有面貌的时候,受众变成为新界面状态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一个作者的替身。作品的开放的、可进入的结构空间,使得新媒体艺术产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复杂结构有所区别,互动艺术打破了固定物质化的程式体系和超越了由传统艺术总结的经验与结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预先突破了西方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是为在艺术作品、内容与受众之间交换信息而创造了一条通道。这个通道能够建立一个可对话的网络作品、可感应的互动空间、可导航的娱乐装置等,它可以足够地开放以适应各种交流,而不局限于单向的反馈中。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比传统艺术批评更要考虑到受众,考虑到互动者的感受和体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和批评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它受许多方面的影响,无法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批判。要么基于对技术的考虑从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手段方面进行评价,要么抛开技术因素从传统美学范畴内单纯地对艺术效果进行评价,要么在机器范畴内对装置本体进行评价,要么从作品的人文意义以及社会意义进行评价,甚至可以抛开一切从计算机运用创新程度进行评价,但无论采取哪种评价,对艺术品来说都是不可靠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使得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实现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和评价标准,也许我们可以从其基于某一方面或者是人为观念或者是意识评判进行评价和检验,但无论如何对新媒体艺术的评价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结语

当前,在欧美国家,新媒体艺术以强劲的势头,已经形成了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创作体系,数以百计的国际媒体艺术节、大型活动与互联网都不断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交流信息的平台,为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新美学形态与应用技术可以快速的在国际上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

今天,在一切皆可为艺术、一切皆可为创作材料的时代里,艺术家不再会把自己局限于对某项媒体技巧的专攻中,而更多地应主题理念、展览环境的客观条件,寻求科学技术与主体素材相结合的新方法。新媒体无可置疑地为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的可能。长久以来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架构体系,容易使人们专注于一套传统的理解方式,使我们很难体味新媒体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如何运用现代批评为新媒体艺术创作以及发展做出贡献是值得探究的,也是新媒体艺术理论发展中亟待填补的空缺,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深刻地了解新媒体艺术,构建完整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 舒可文.相信艺术还是相信艺术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3. 王瑞光.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思考[J].南方刊论.2008.12

4. 张志伟.设计批评与艺术批评[J].装饰.2002.4

5. 李雪.设计批评与艺术批评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8.7

6. 颜翔林、沈虹.审美发现――艺术批评的核心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

7. 许鹏.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8.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9.童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10.胡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特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3

11.葛红兵、叶片红.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之我见[J].艺术百家.2007.04

12.祝明杰.当下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国际视野[J]. 电影文学.2007.17

13.傅文斯荔.当代新媒体艺术探讨[J].大众DV(大众摄影.下半月).2007.2

14.肖永亮. 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A]. 廖祥忠. 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

15.肖永亮. 文化创意和新兴艺术[J]. 艺术教育2008.8(总第181期).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5

关键词:数学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成为当下新兴的、广受关注的信息传播手段。其中,数字媒体艺术成为艺术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更好地向受众传达艺术的内涵和思想,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丰富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进而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新媒体随之产生,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也迅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是借助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作为手段,将人的艺术感性思维与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结合作为内容的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作为主要手段。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它已经成为现阶段世界艺术设计领域最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从界面到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媒艺术充分融合。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1.空间展示设计

在展示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有效地拓展设计空间,丰富设计者的思维,更好地赋予展示设计人的思维与情感。提供所要展示的事物与展示场地是进行展示设计最基本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是整个展示设计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4D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四维空间的展示效果和受众参与过程的体验与思考效果。在进行空间展示设计时,通过借助多媒体声光电技术,配合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与动感座椅,可以提高人们的体验效果。同时,辅以情境需要的雨雪、光电等效果,构建出符合艺术情境的实际空间,通过对受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直接刺激,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时间的流动、受众的活动都可以使空间展示的效果更加明显,将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有效结合,使受众实现视觉等多方面的随意转换,感受设计者的创作思想与主题表达。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展示设计者拓展创作空间,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保证艺术展示的效果,同时使受众的互动体验更加逼真。

2.二维展示设计

借助二维展示可以体现展示设计的优势。随着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二维技术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以静态形式多样化与从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变化两种形式最为明显。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借助二维展示的文字与图像功能,实现静态的信息传播,而数学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等先进的技术形成多样性的、动态的二维展示形式。尤其是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以向受众更加清晰、细致地进行艺术展示,还可以通过漫游的方式进行多空间的联动,借助动画的形式实现对艺术的展示,促进受众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3.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展示关注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展示设计通过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带给受众更为直接的冲击力,从而有效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交互式展示要借助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实现受众与展示设计有效的互动体验。

4.网络展示技术

人员通过借助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展示艺术——网络展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更加成熟。越来越多的展示设计者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展示设计者通过新媒体和网页等平台向受众传达自身的作品。

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艺术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思想等融入艺术创作,同时借助科学技术完成艺术创作,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使艺术创作成果更具思想和人性。展示设计不同于其他设计,它是一种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设计类型,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设计方式和手段。通过在展示设计中创新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才能有效地发展展示设计,凸显其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价值工程,2014(28).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体,并朝着人性和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这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科技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充分利用科学和技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科技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将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对艺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使新媒体艺术成为主要的艺术之一。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互动性的表现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参与性

新媒体艺术的设计需要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参与,参与是新媒体艺术互动性的表征之一,也是价值是否能实现的关键。离开观众的参与,新媒体将毫无价值可言。受众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时,作品吸引受众,受众产生参与的倾向,并真正参与到任何作品的互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新媒体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游戏性

受众产生活动倾向或在互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其游戏心理支配和驱使产生的。新媒体艺术中视、听、语言等元素对受众的冲击力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其中,视觉冲击最重要,是艺术家进行设计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游戏、娱乐最常见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AR)逐渐成为互动媒体艺术设计的创新方式,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并使其与观者具有实时互动性。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带来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逼真性,视觉、听觉已达到逼真模拟现实的程度,触觉、气味模拟技术也已成为可能。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

艺术家在对新媒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参与性和游戏性的目的是表现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秉承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可以更好地实现作品的传播,更好地表达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所以,参与理念和游戏理念无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艺术中的主题性指的主要是表现艺术家在作品中投射的感情,它是新媒体艺术的核心。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的特征分析

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最大优势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互动性,互动性在网络艺术中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作为一种充分利用光、电的新的艺术形式,网络艺术需要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把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传统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往往是单一的,需要受众进行感悟,并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而新媒体艺术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和受众互动、交流。

(一)网络艺术的及时交互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的及时交互性更强,实现了对信息的动态更新,这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和及时,避免了传统媒体线性方式提供信息的弊端。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过程中。通过使用鼠标或触屏,人们可以筛选信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减少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浪费的时间,提高受众收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摆脱时间、空间对人们获取信息的限制。网页艺术设计交互性更加明显,在进行网页设计的过程中,网页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的具体情况不断修改和调整网页。这和印刷品设计、电子出版物有明显的差别,其在制作、印刷、出版后处于一种稳固的状态,很难进行修改和调整。网页设计却时刻受经营目标和用户的反馈意见的影响不断更新、完善。

(二)网络艺术的超链接

无论如何,超链接的问题是网页艺术设计和电子出版物设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超链接是互动性的一种体现。通过超链接,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可以在不同页面、不同链接之间实现自由跳转。超链接的出现使得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网页之间切换,摆脱了传统的线性接收方式,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超链接,浏览更加方便、快捷,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获取。新媒体艺术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但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还具有多维性、持续性、版式不可控性、交互性和超链接性。正是这些特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有可能在实践中融入大众传媒,也充分表现出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三、结语

互动媒体艺术设计作品相对于只能提供被动体验的视频影像来说,具有独特的体验性特征,能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并且观众能与之互动,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必须依托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相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借鉴优秀的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将为人们作出更多的贡献,更加重视个体,强调个人风格,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12):96-97.

[2]高蕾.新媒体艺术中互动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2(23):94.

[3]梁佳潼.互动的艺术——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6,6(6):305.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7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是与绘画、舞蹈、音乐及雕像艺术一样,拥有较强文艺性、审美性及思想性的艺术类型,主要是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资源而完成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包括数媒技术,又包括艺术元素,在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充分地切合现代审美理念,提升国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并使艺术作品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更有效地丰富现代艺术的内容和范畴。而在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中国元素融入并应用到数字媒体中,能够使数字媒体拥有全新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征,更好地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融合起来,提升数媒艺术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效果。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融合性在概念界定层面上,数媒艺术主要指通过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所完成的艺术创作过程,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媒体的边界,使数字艺术成为动画制作、绘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与关键依托。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数媒艺术能够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使传统艺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属于数媒艺术经典《清明上河图》,该作品能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原始画作中的人物以动画的形式诠释出来,进而在柔和灯光和古典音乐的烘托下,再现“清明上河”的场景,在这里,融合性主要体现在古典元素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指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体平台的高度结合。

(二)交互性在我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完成后是不需要更改和调整的,并且受众在观看并欣赏艺术作品后往往难以及时地将反馈呈现给艺术家。但在数字媒体出现后,艺术作品和受众的沟通交互逐渐变得可能,能够有效地影响,并引导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在新时代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文化在数字媒体中的影响和冲击所形成的。受众在数媒艺术观赏中,会本能地提出反馈和意见,让受众有意或无意间参与到数字体艺术的创作中,譬如在绘画、雕塑或民间艺术直播中的弹幕等。

(三)虚拟性虚拟现实是数媒艺术有别于我国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点,艺术家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将作品呈现在虚构的场景中,为受众营造出不同寻常的感观体验,譬如《魔戒》和《紫禁城》的空间场景都可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真实的、等同比例的还原,使作品和受众得到完美的衔接,使现实和虚拟得到有效的对接,使艺术和科技得到完美的融合。而这种虚拟性又为艺术作品的规模性、范围性传播提供了支持和条件,可以让作品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及时而有效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感受数媒艺术的思想特征和审美内涵。

二、中国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水墨元素通常来讲水墨画拥有黑白分明、气韵生动、文化内敛的特征及特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与锤炼的过程中,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内容及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能够使其成为各类艺术作品的“灵魂载体”。譬如将水墨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便可使动画作品呈现出水墨画的意境和神韵(如《小蝌蚪找妈妈》)。而将水墨元素与现代数媒艺术向融合,又可有效地展现并发挥出水墨元素的时代特征及文化特点,使艺术作品拥有较强的氛围感和文化感。

(二)剪纸元素剪纸艺术是古老而传统的艺术类型,是始于民间而发展于民间的技术门类。所以在艺术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与民间传统和人文习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大部分的剪纸艺术都能够表达出中华民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盼望和渴求(譬如表现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剪纸作品等),因此剪纸艺术拥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民俗性,具备较强的生活特性,而将其运用到其他艺术领域,则可呈现出较强的画面表现与民俗特点。譬如《猪八戒偷西瓜》和《人参娃娃》等,都是剪纸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的有机融合。

(三)彩陶元素彩陶艺术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始于半坡文化,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之一。而在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彩陶艺术逐渐成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题材,并广泛应用到不同的设计作品中。而在现代数媒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彩陶元素能够将我国古朴的文化内涵生动而全面地呈现出来,使其更好地创新并优化现代数媒艺术的表现类型,让受众在彩陶文化元素的烘托下,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数媒艺术作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

三、中国元素在数媒设计中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巧妙融入并应用中国元素能够极大地提升数媒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其更好地营造并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与思想特点,进而有机地融入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及工业设计等领域。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数媒设计师在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以内容模仿、照搬硬套为主,难以在内容上做到自主创新,更有甚至只是改变了其他作品的符号和颜色,无法有效地呈现出中国元素与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艺术性。

(二)主题不深中国元素与数媒设计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深化并凸显设计作品的思想主题,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人文性。然而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将中国元素直接应用到作品设计中,没有深入思考作品主题和文化元素的内在联系,导致重形式和轻主题的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地彰显数媒艺术的主题意蕴,使作品沦为形式,其中较为明显的例子,便是设计师不加考量地应用祥云、青花瓷等元素,导致外在形式和内在主题难以得到有机的契合。

(三)缺乏经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媒艺术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在文化元素应用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设计师很难把握中国元素与数媒作品的内在联系,进而使中国元素广泛地、大量地、直接地呈现在作品的设计中。譬如堆砌水墨元素,直接应用皮影形式。虽然这能够从形式上提升作品的感官体验,然而却违背了艺术作品与中国元素磨合与调整的原则,极大地影响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而在经验缺失的背景下,过于重视中国元素的应用性,又将导致艺术作品脱离现代文明的文化范畴,呈现出“复古”的文化内涵,难以契合当代大众的审美心理,进而无法发挥中国元素的文化优势。

四、中国元素在数媒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艺术内容,彰显民族特性在数媒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元素拥有较为鲜明的人文内涵及思想底蕴,能够帮助设计师提升作品的思想与形式,使作品更加契合受众的文化心理。而在实际的数媒作品创作中,设计师应根据主题需求,来确定并选择合适的中国元素。首先,主动学习并探究传统文化内涵,明确不同元素的表现形式、发源发展及创新方向,进而在掌握中国元素的内在机理及外在表现后,才能更好地选择并表现中国元素。其次,要摒弃照搬抄袭的思想,遵循数媒设计和艺术创造的发展规律,着重于内容层面上行的创新,使中国元素成为凸显民族特性和作品主题的抓手,继而让中国元素真正地融入数媒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二)凸显文化主题,兼并多样元素数字媒体能够有效地契合现代受众的文化心理与审美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在作品创作层面上,数媒艺术能够兼并和融合多种艺术类型,使中国元素能够有效地融入其中。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数媒设计师需要根据主题元素的内涵及要求及现代社会民众的审美体验,在主题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使数媒作品更有观赏性、民俗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但中国元素在数媒作品中的运用,绝对不能过于注重形式,应根据思想及主题的表现需求进行选择,使图案和符号的应用,深入地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可采用水墨元素、剪纸元素、彩陶元素来呈现主题,也可将西方元素与古典元素相融合,实现主题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积累实践经验,发展数媒艺术在社会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的当下,数媒艺术秉承时展的理念和精神,积极汲取西方艺术作品的思维和理念,并在中国元素应用上做到取长补短,以此转变了传统的直接抄袭与拿来主义,真正创作出属于国人自己的数媒作品。而要想实现这点,首先应要积累经验,通过借鉴西方优秀作品,开展社会实践,使中国的数媒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征及特点。其次,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让经验积累,从现实实践发展为理论探究,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发展格局。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8

上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到了今天媒体艺术已经不只是影象艺术表现。而是包含很多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第二届新媒体艺术展上,遥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机器人艺术、软件艺术、毫微艺术、游戏艺术……等大量的新鲜名词层处不穷。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艺术必然会冲击到我们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改变人类的生活,它会引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一、新媒体艺术的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

我们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等科技手段使其与人产生交互。从而更集中、更高效、更节能的传播信息,达到广告效应。

这里关键在于“有机结合”和“交互”。显而易见这两点也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上最重要的功能体现。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被工程师和艺术家利用科技和艺术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这使信息更加生动;并且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其他的科技手段使其能够与受众产生交互,人们可以有选择有目的的接受信息,这使信息传递更集中更有效,不仅节约了信息传递成本更增加了效率。

二、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新媒体艺术是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集合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视觉信息占70%,听觉占20%。其他感觉器官占1O%。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以视觉途径来实现,从最早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有声电影的上映,人类传递信息的途径大多数只局限于单一的感官系统。有声电影的问世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多种手段传递信息,并且艺术家的参与使其更生动更引人入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其他感官信息加入进来。例如大连老虎滩四维影院具有世界先进的环幕四维影视技术,采用六部大型放映机同步放映环幕立体影像。根据影片情节在放映过程中辅以震动、坠落、拍打、喷水、造风、烟雾、泡泡、闪电等特技特效。呈现完美的四维影视效果。这是人类结合信息传播手段的典型案例。但是现在这种媒体形式造价昂贵,还只停留在单一的表现阶段并没有应用到真正的信息传播领域中来。

第二、新媒体艺术是人机交互的艺术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与机器对话的语言,人机交互的概念应云而生。MAC视窗系统的问世使计算机的使用者不再只限制于专业人员,并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最便捷,最高效的专业工具。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通过键盘鼠标的交互方式,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有待于开发和实现。触摸屏幕的问世给人机交互提供了更方便的手段。现在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信息展示和交换平台上。

交互的实现使信息传播更生动更高效,主要体现在:

(一)生动性。交互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具有实时性和节奏感。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和信息平台对话,从而使观众更有兴趣、更主动的接受信息。

不具有互动功能的信息平台是以往最广泛的途径,人们早已厌烦了这种传统的信息接受方式。电视广告、灯箱广告、报纸广告、广播……等大量单一简单的垃圾信息被堆砌在人们周围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二)针对性。通过交互功能人们能够有针对性的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群,者可以有目的地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从各种途径接受各种各样不需要的信息。者没有目的的投掷信息。在新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中,受众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信息。这使信息的更准确更高效、使信息传递更集约化。

网站、多媒体光盘是现在互动技术的现实体现。人们通过互连网上的搜索引擎有目的的检索信息,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传达信息。比如说现在的多语言版门户网站,不同国家的观众可以选择进入自己习惯的语言环境浏览机场的班次查询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快速的检索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者不再简单的堆砌信息而是把它集中在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人机交互的信息平台上。这些都是交互功能在信息传递上的简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今比较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大连海维多媒体中心开发的volvo-XC90展示平台,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互连网,观众可以方便的对汽车观察角度进行调整。改变汽车颜色,打开车门观看内室,足不出户了解产品性能。这样的方式节省了信息检索者的时间,同时也大量的节约了信息者的成本。

(三)可延伸性。通过对传统表现方式的融合和互动功能的体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媒材和更生动的艺术形式来展示信息。

未来的媒体艺术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平台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多媒体艺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新媒体艺术是以高新科技为依托的。艺术与技术始终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形式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艺术家利用科技为载体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实验性的艺术作品不断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艺术实践中又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要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得以广泛推广。为增强旅游的美丽和魅力,要以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博鳌国际论坛上提出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指导,重视和加强旅游文化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信息时代旅游文化传播的改革与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末,属集成技术性、媒体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的新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跨媒体传播力,正以强劲势头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本文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旅游文化的本质和传播学理论知识,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 Genarated Arts或Computer Graphic 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

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

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

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

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

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篇10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艺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44-01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同时,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

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

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

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年前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当中,艺术家们就用多媒体像公众展示了精妙的绝技:用3D动画模拟山水画、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塑造装置艺术、用数码技术勾勒写意线条……在公众看来,艺术无非是绘画、摄影、展览等,以纸张等印刷品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但这一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以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的概念推向新的境界。

其实在过去,艺术创作虽被视作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活动,但依然有规律和原则可循。比如,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求神”、“求韵”曾被视作一种约定俗成的铁律,而西方现代艺术也十分讲究与时事、热点、社会的结合———但这些创作大多是以纸质媒介为基础的,未来,当多媒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载体时,这类规律是否仍然适用?与多媒体艺术时代相适应的艺术价值观、创作观会呈现哪些面貌?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传统艺术元素将彻底退出,抑或二者并存,有机互补?

在许多资深艺术从业者看来,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P K,关键词不在于“替代”,而是“融合”。业内人士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如何避免短期的急功近利,如何避免沦为一种肤浅的时尚?恐怕要从传统艺术中吸取‘慢’的精韵,比如,一个优质中国画画家,至少要花20年的时间来锻炼笔墨的功力,然而,讲求新观念的多媒体艺术,若领悟不到‘神韵’的寓意,无法吸收‘慢工出细活’的内涵,终究也只是快餐艺术。”江福全建议,除了“慢”元素的吸收之外,如何适应新的艺术介质,传统画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如何把传统笔墨转录为数码符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新生代艺术从业者面前的崭新难题。

“传统”与“多媒体艺术”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在中国,有个受众接受性的问题,很少观众会耐心地看一两个小时的展览,而不少多媒体艺术呈上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故事情节的视觉影像,它和公众的隔离程度太高,有些过于‘曲高和寡’。因此,如何把多媒体艺术化为公众能够接受的符号,如何用一定的‘地域性’吸引观众,恐怕是传统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结合的议题中,重要的环节。”

一些多媒体艺术家尝试与“传统”的结合,已收到部分成效:“比如,年轻艺术家邱黯雄的‘山海经’系列展览,就是中国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优质产物。展览中有中国观众所熟知的神话元素、传奇元素、中国山水画元素等等,数码高科技仅仅起到介质和传播的作用。”

而且,艺术媒介的更新势必带来创作观的更新:“传统艺术有很多趋同、约定俗成的东西,每一个艺术时代,你都能感受到有一种鲜明的风格在里面。当多媒体制作流行后,或许我们将迎来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创作时代,每个艺术家、创作者之间的差异将被放大到极致,这种多样化、差异化或将成为未来艺术的关键词。”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新媒体艺术会对中国的艺术教育构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材和授课套路,都是以一些既成的艺术教学理论为原型的,新媒体艺术方面几乎没能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系统的理论,因此,一套能够匹配新媒体艺术时代的教案、理论和教学模式应当被建立起来,而这个教育模式肯定也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带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尽管从形式上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其实验性和先锋性等特征,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概念,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新媒体艺术仍然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而不是颠覆。因为其创作的核心理念仍然是艺术家借助某种媒介语言生成意义,表达思考和感受,引人共鸣。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们往往是以艺术的观念提出问题、生产意义以及建构想象,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以及感知体验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拉兹罗·鲁斯,乔治·L·威本佳;赵黎明译.包装设计图形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