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新技术十篇

时间:2024-05-06 17:48:05

新媒体的新技术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1

一、研究内容

(一)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建议被调查教师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被调查学生最好是小城镇或农村中学以上人群,因为这些人应该同时经历过使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使用黑板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二)MOOC的产生对自主学习、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同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针对MOOC对成人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则采用访谈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可使调查的范围扩大,有利于结果更接近现实。

(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具备怎样的特征,采用采访的方式,调查学习者对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优缺点的观点和是否会使用这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原因,找到已有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应该改进的地方,提出对改进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自己的建议和对未来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预测。

二、研究思路

(一)被调查地区教育局统筹、领导,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指导、组织实施。教育局和专家的指导能保证研究调查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化,调查表更加完备,被调查人群更加全面;学校的参与则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分别制定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学生表、投影仪+黑板和单一黑板教师表、MOOC对自主学习学习理念影响表三个不同的调查表,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针对各个年龄段、各个人群采取调查,保证调查结果不片面,不真实。

(三)在进行采访和访谈的调查方式时对不同职位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至少应包括20种不同职业的人群,每个职业应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大于或等于20个。才能保证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对于一些职业的被调查者我们应该提前预约,在保证不影响他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把调查更好的进行下去,这也是我们对别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礼貌。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有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三个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的制作、改进和访谈问题的制定,被调查人员的范围选定等方面采用行动研究法。

2.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自身的洞察力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研究行为和意义建构。整个研究过程在自然情景下以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最终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或描述并呈现一个情景,达到对教育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符合条件的20种不同职业的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的研究资料,对此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从中归纳总结出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量的研究: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投影仪+黑板的使用与原来单一使用黑板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和针对MOOC对自主学习理念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中。

(二)研究步骤

成立课题组,对各个城镇及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和当地政府、教育部、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沟通,确定被调查人群的区域;绘制问卷调查表的初步模型和问题类型,讨论要调查的问题并记录。大致绘制好问卷调查表后向专家请教,请专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改进;课题组内所有成员一起根据被访谈人员的划分,制定出问题;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划分,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分别同时进行不同工作的调查,对于调查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能立即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但最后需要把突发状况及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突发状况,在小组内总结时提出并进行全员讨论解决,必要时请教这个方面的专家或自己的导师进行解决;将调查完成后的问卷调查表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总结中各种情况的问卷结果,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把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划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记录;总结性评价,总结这个调查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调查中干扰变量可能会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分析,还有就是对以后再进行研究调查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不足。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2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传播 媒介管理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普及,都改变和重塑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转型。以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与传播的新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活动平台。

但当我们沉浸在由传播新技术营造的美好世界中时,却始终不应忘记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互联网等新媒介在给人类的交流与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诸如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的传播;犯罪或组织对于互联网的利用;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窥探个人隐私,传播网络流言;利用网络故意诽谤或制造传播虚假新闻信息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并且为大众传媒的规范与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传播新技术的魅与惑:新媒体“失范”

新媒体“失范”,主要是指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因基本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以及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乃至失灵而导致的传播活动混乱失序的状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垃圾信息泛滥

传播新技术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毫无疑问,数字化与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并在保证传播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了传播效率。人们可获得的信息数量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垃圾信息也大大增多。

2、网络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

以传播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与开放的交流平台。与之相伴的,是交往的难以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由与权力的滥用,网络色情、暴力、虚假、欺诈等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就是其主要后果之一。

3、网络暴力的盛行

所谓“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网民以暴力语言对当事人进行群体围攻、对个人隐私恶意披露,乃至迁移至现实世界中对当事人进行行动和言语侵扰的行为。

二、技术与社会环境:新媒体“失范”的深层动因

网络媒介既面临着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样的传播伦理问题,也面临着影响全球化、易于侵犯个体隐私权等新问题。这些新旧问题产生或加剧的直接诱因固然是传播新技术,但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1、网络传播控制与保障言论自由相冲突

网络传播独特的逻辑拓扑结构为自由开放、及时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网络传播内容的难度。目前大多数国家对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较为宽松,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是因为网络传播控制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相冲突。面对保障言论自由的基本法律或条款,政府在控制网络传播内容时往往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稍有不慎便会因触犯公民言论自由而招致抗议。

2、网络传播控制与网站追求经济利益相矛盾

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提高网站点击率,进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商投放广告,获取生存资本与经济利益,新闻网站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追求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与独家性;而我国网站新闻采编权的缺失,又迫使其不得不主要依赖于新闻生产时间的压缩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生产时间的压缩带来的是网络新闻生产把关环节的缺失或骤减,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者新闻职业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对于媒介伦理要求的不了解与不执行。再加上网络新闻把关机制的不健全,网络媒介虚假新闻泛滥,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大量传播就不足为奇了。

3、网络环境刺激下个体行为的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即使是环境里最小的不安因素,也可能导致“正常人”表现出异于日常的行为,有时这种作用的结果还很惊人。网络虚拟世界恰是这样一种表面看来不受控制、不用对自己行为负责,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数,易于导致个体行为异常的交往环境。已有的调查也证实了网络环境易于导致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被激怒,不再克制自己并做出非理。

4、媒介管理机制滞后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媒介管理机制已不能管理和制约具有跨疆域、互动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等新特点的网络媒介生产与传播活动,这种管理机制上的滞后只会导致新媒体“失范”进一步恶化。

三、媒介管理与社会控制机制的调整与重构:缓解新媒体“失范”的可能性

在任何时代,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总是在发现与解决技术变革所导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日臻完善的。无论控制或指引的力量强大与否,其介入技术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要性。

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对于传播新技术的控制,我们既要发挥使用这些技术的媒介组织内部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要借助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媒介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变革以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调整与重构等多方面制定应对策略,进而充分发挥传播新技术的积极作用,减弱并控制其消极影响。

1、变革媒介内部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

媒介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决定了媒介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并最终影响到管理结果。要适应传播技术的发展,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媒介管理观念。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和迅速及时打破了传播传统的地域界限,互联网的交互性又为网络传播的自由发展及传受身份的自由转换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使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重在信息前对其加以严格控制的媒介生产管理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于网络媒介的管理必须既要有控制的观念,又要有自由的观念。

在媒介管理模式层面上,过去对传统媒体实行的审批把关制度大部分已不再符合对新兴媒介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控制信息质量比控制信息总量更为重要,对于内容的把关需要借助于信息者在之前的自律和媒介管理者在信息之后的审核。

2、调整与重构传播新技术的法律、行政控制机制

技术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偏离和违背技术规范与社会规范的行为加以调节、引导和限制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通过法律、行政、道德以及教育控制等多种综合手段实现。

本世纪初不少国家针对互联网传播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探索有关传播新技术的法律控制与行政控制问题。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先后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垃圾信息的控制。但是我国在法律控制传播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方面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以及执法资源的不足、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

在行政控制层面,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由公安部、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全国依法打击网络色情的专项行动。2009年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将互联网内容监管的范围从色情扩大到低俗内容。因为有政府作为施控主体,这种联合整治行动效果显著。目前普遍存在的担忧是,这种联合行动惩治是否到位,效果能否持久。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对于新媒介传播的法律控制与行政控制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根本上加快专门立法的进程,并配合行政控制手段的使用,来缓解新媒体传播活动中的“失范”问题。

3、重构网络传播的伦理道德

传统的媒介伦理道德的确立与维护,主要依赖于媒介自律、行业组织的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其中媒介自律是实践传媒伦理道德的根本。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自律的精神并未改变,但实践主体与实践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实施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介自律的实践主体是新闻媒介与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新闻职业工作者。但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的自由转换,使从未接受过新闻职业教育的普通大众也成为新闻信息的者。如何使这些普通的网络用户理解并遵守媒介职业伦理道德,起码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是网络媒体伦理控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离不开网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提高与网络传播法律规范的健全和有力执行。

其次,实践环境的不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目前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不同的是,网络媒体因跨越时间和疆域的界限以及存量空间的近似无限性而要面临更多的乃至全球性的竞争对手,生存环境更为残酷。在这样一种“先生存而后谈道德”的环境中,如何协调坚守职业道德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恐怕是网络伦理控制必须面对的第二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惟有期待网络媒体进入良性竞争环境以及法律与行政控制手段发挥强制作用。

实践主体的变化以及网络传播新技术的个人化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媒介自律可能会向着以个体道德为主要自律规范的方向发展,其理想目标就是每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将适合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和客观要求的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和内心道德准则化为个体化道德,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届时,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自律的传播者,将内化于心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良心,以个人为单位,为保障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而贡献一份力量。

与传播新技术相伴而生的种种网络传播失范行为,不仅妨碍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对整个网络社会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革新传统的媒介管理观念与模式,构建包括政府监管、法律法规、道德自律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社会控制体系是实现网络传播健康发展与网络社会有序发展,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需要不断思考与调整的探索之路。■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3

一、博客连接师生的心

博客可以将工作、爱好、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日常在学习、生活中想到的、看到的及时累积起来,并与学生交流与共享。工作几年来,越来越感到当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笔者是幸运的,在工作的第一年就有了多媒体设备。这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笔者在第一年工作中所带班级成绩优异。于是,建立了班级博客,孩子们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夜深人静的时候,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班博彼此畅叙心声。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丹尼同学成绩下降很快,多次找她究其原因未果。在一次博客留言中,她用悄悄话告诉笔者,她的父母离婚了,这对她打击很大。知道以后,笔者多次找到她的父母,进行了解,并把孩子的心结打开。从此,丹尼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还有一次,笔者看到学生留言,“老师能不能带我们出去玩、散散心呀?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了。”看到留言后,笔者利用放假时间,组织班内孩子郊游,增进彼此的感情。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新技术和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也给小学课堂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对以往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

随着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设备不断投入教学实践,为以前只能靠教师语言、肢体等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新媒体技术使得教师可以通过精美图片、动画影片和音乐等声音视觉甚至味觉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还能更方便地使学生接受教师教学,更快地领会教师意图,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强烈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下面以新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学生年龄小,孩子们很难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为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思考,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例如,笔者讲北京课改版《曹冲称象》的时候,孩子们觉得很无趣,也不认为曹冲聪明。在课前,笔者准备了Flash版的动画片,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当时的社会,曹冲才7岁就可以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可以说,他已经是了不起的孩子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在启发前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之中,学生从接触到学习到理解领会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教学也容易完成。

2.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新媒体优势很多,例如:电脑、投影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等。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用教师的语言、动作、挂图等手段,让学生理解教学情境。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经历浅、知识面比较狭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新媒体的应用,将图形、声音等媒体进行融合,还可以将运动的和静止的事物一起展现,突破时空限制,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跳跃式地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和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讲授《遥控星星》这节课时,笔者先提问,晚上天上有什么,同时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下转页)

(上接页)

通过移动探照灯,学生看到了天空中的星星、月亮等,学生一下子就集中注意力,随着探照灯的移动开动脑筋,集中注意力观察会出现什么。课程的一开始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制作的动画,让学生看到晚上天空中的景象,学生听着音乐,教师指引学生跟着动画和音乐想象,想象夜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恰当设计运用的多媒体技术,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中的成功运用引发的思考

前阶段,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魅力教师”展示活动,张龙老师的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两位教师的精彩授课,接下来是互动评课。张老师讲的是人教版《桥》这一课,当狂风暴雨来袭的时候,村民争着要通过这座小桥,讲这个情景的时候,张老师利用了音乐作为背景,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当时的情境。当孩子们读到“像泼、像倒”的时候,语气更加强烈。配上音乐,仿佛整个礼堂都陷入了洪水之中,情况紧急。同时,孙世梅老师讲《苏武牧羊》的时候,也配上悲凉的音乐突显当时的凄惨情境。在互动评课的时候,有很多教师问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是否需要配乐,不配又会有怎样的效果?两位教师都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不配可以,但有一点欠缺。短短的几句话就道出了多媒体效果能更好地呈现给学生,把静变动,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与展望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 新媒体 设计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分析

作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代表,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特点主要有连结性和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设计活动是创作者与创作作品以及环境融为一体,在创作的过程中与系统和他人交流产生互动,将创作作品赋予自己的创作思想,由意识转化为艺术品,最后出现全新的创作作品,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另一位代表人物本杰明-威尔在《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中提出了与罗伊-阿斯特不同的观点,弥补了罗伊的忽略之处,他强调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和个人创新思想,更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和主观意识,他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只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一种手段,最主要的仍然是创作者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杰明明确的提出了艺术创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关系,为后来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2 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

2.1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技术影响下的新型艺术形式

传统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自己喜爱的艺术元素以及其他主观思想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创作,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人的主观创意对艺术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方法,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艺术设计也因此具备了很多的优势。艺术设计在强调主观创作思想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利用,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延伸新兴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2.2 新媒体艺术设计传承传统设计的理念和审美观念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传统艺术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外在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还是内在的思想、内涵等都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补充。一件艺术品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必须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是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求,第二是满足人类的审美要求。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原来的艺术设计中添加了数字媒体等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在传统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使得艺术设计内容更加生动。

2.3 新媒体艺术设计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明显,新媒体艺术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新媒体艺术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它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信息也越来越多,信息内容也更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更加通俗更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具有了商业特征。

2.4 新媒体艺术设计丰富了艺术内容

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内涵,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媒体艺术设计、数字电视中的艺术作品、虚拟空间中的艺术作品等等。

3 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设计的内容和内涵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存一系列的问题亟需解决。

3.1 缺乏足够的艺术理念

数字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随之拔地而起。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功能性需求,具备了更多的商业价值,艺术家们为了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出艺术品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了艺术设计的本身特质,也就是艺术审美价值,因而整个艺术设计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和功利性。艺术家们缺少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没有自己的创意性思考。这些艺术设计违背了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中,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不仅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同时要符合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讲究艺术本身的美观。

3.2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在整个艺术设计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家们,尤其是一些老艺术家们,他们认可传统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理念,排斥新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认为高兴技术以及新媒体艺术设计不能够称为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并且认为这些高兴技术离自己很遥远,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抱有否定的态度,并且不为这些新媒体艺术设计努力。这些艺术家们过分的依赖传统艺术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难以接受新兴艺术设计模式,并且对这些新兴艺术设计持有批判的态度。实际上,任何成功的艺术设计都是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审美观念。艺术与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更能够满足不同时代大众对于美的享受,艺术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3 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模式,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流行则带来了专业方面的问题。许多艺术家崇尚新媒体艺术设计,并且渴望获得这方面的成功,但是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一知半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只是对这方面有一些笼统的了解,于是设计出的艺术作品缺乏了思想内涵,并且新兴技术运用不当,反而出现了画蛇添足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当前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主要是业余爱好者和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是转行而来,并非专业研究这个行业、这个学科的人才。与此同时,许多愿意接受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培训的人,他们不能够得到非常专业的培训,因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了高兴技术和艺术学习的学科,学习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数字技术等高兴技术的内容,熟练操作这些软件;同时他们还要掌握艺术设计的规律和要求。从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要有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创新,将自己的创作思想通过高兴技术,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来进行表现和传达。如何培养专业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呢?这一问题迫在眉睫,若想在这一领域取得进步和成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来进行差别教育。并且对培养对象方面做出一定的改革,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4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设计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随着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人类发展的步伐,将新兴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够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求以及对美学的理解。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辅助也越来越强大,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必然得到更多的发展,在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要求。比如21世纪以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数字影响的发展、CG特效的发展,这些都体现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并且促进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科技与艺术将会更好的更融洽的结合,新媒体艺术设计将会呈现出更完善的表现。社会和学校应抓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加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性,既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培养,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社会传输更多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不管是娱乐方式还是艺术作品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当然我国的新媒体技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媒体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必将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8(06).

[2]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02).

[3]杨志瑰.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5

1.建立教师的教学资源库,使备课更全面、更便利。

美术的备课,尤其是欣赏课应该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文字为主,这样的课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进行制作、整理。这需要教师从平时的生活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录像、动画或网上下载等,集成到计算机中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供教学时随时提取、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较宽泛的选择余地和较多的便利条件。

2.养成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习惯。

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是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习惯。平时,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布置这一类型的课前准备作业,引导他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特别注意积累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素材,并进行整理、消化、吸收。

二、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实际中的应用

1.图文声像并茂,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各种媒体能够提供有关的画面、动画、声音、活动现场等创设的特定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得到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上《五彩缤纷京剧脸谱》一课时,我在课前导入阶段播放一段京剧表演视频,并将在网上搜集的脸谱起源、从古到今的脸谱艺术、生活中的画脸艺术、各种戏剧里面的脸谱图案等材料,制作成课件供学生欣赏、学习。这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下面《绘制脸谱》的课程做了铺垫,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扩充课内的信息容量,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现在的中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及生活学习中都受到现代高科技的影响和熏陶,他们对教学的要求更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图片欣赏、技法练习等教学方式已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将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美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来源,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这种变化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对于学生而言,主要的收获在于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使他们自信地进行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产生的认识和看法 。

3.提供生动直观的示范,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

新媒体新技术提供了多种教学演示方法,可以插入演示视频、Flash、实物投影、photoshop等展现教学演示过程和方法,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述《素描基础知识——构图》时,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现场绘画或展示范画的方式来说明构图的要求。现在教师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

另外,在画室内进行专业绘画训练时,教师经常做范画给学生看,但由于角度、距离等原因,在示范过程中,多数同学不能很好的观察、学习……大显示屏和DV视频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示范前准备好DV机,找好便于摄像的角度,并将输出线连接电脑,再转投到大屏幕。这样,教师作画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全体学生都可以清楚看到,通过对作品中局部进行放大,更方便了学生研究细节刻画。在进行色彩绘画训练时,还可以将画面效果转换为黑白,方便学生认清素描关系。

4.更好的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节课的好坏,很关键一点是: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很好地解决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钻研的。美术课所讲述的课程内容多,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将轻松解决这些难题。在讲述《素描基础知识——构图》时,教学重点是要学生理解画面构图的种类,如:S形构图、X形构图、十字形构图、对称式构图等等。由于构图形式用语言难以讲解清楚,我采用了名师名家的作品做范例,制作各种跳跃的点及点连成的线来演示画面构图的形式,学生就可以直观看到画面的构图形式,教师略加以引导、归纳,便突破了这一知识难点。

5.为课堂评价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特权,只有教师才能确定学生作品是好是差,而学生通常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不利于自身的提高。将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教学中,为评价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利用实物投影仪等新媒体新技术,可以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某个学生的作业,有利于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及时指出错误,肯定正确的地方,给出评价信息。好的作品在讲评中,全班都受益;不好的作品在讲评中,使每位同学了解原因,提醒自己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品评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6

传播媒介的改变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在科学技术及网络进步的今天,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通过网络和科学技术手段,广大的艺术工作者逐渐以其方式取代了单纯的文字记录,新媒体艺术将更为直接、客观的为受众者呈现了立体的审美效果,它将艺术美感与艺术家理性思维融为一体,以电子、数码、胶片、视频等技术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美感与技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前景壮大与否将会影响传播信息、动漫、数字影像等的发明方式与审美效果。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和完善,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笔、纸下,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新媒体艺术是为受众者在审美效果上呈现出从点到线,以线组面的立体、多维度艺术。无论从横向或纵向上,都显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特征,正是基于这种形式,新媒体艺术演变出了数字与电子效果,更加明显的为人们带来了新鲜的多角度审美特征。

1 科技发展完善了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新媒体艺术在表现手段上为受众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了解是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影像呈现等方式,这就要求传播过程中需要客观、简洁的直观呈现,传播媒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受众者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在艺术上也定会影响对所呈现事物的印象和体验。新媒体艺术有其鲜明的特点。新媒体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的单一性,它将数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介融合,在传播机器、传感器、影视等设备共同结合为一体。新媒体艺术以一种立体、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受众者在虚拟的环境下体会真实的艺术美感体验,不再是传统艺术图片、文字的展示方式,全方面、客观的展现了艺术家的作品与创作理念。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与呈现方式,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消除了“高端艺术”与大众艺术的隔阂,使其拥有了更多的受众群体,在艺术家与受众、艺术作品与受众者审美之间建立了捷径的桥梁,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立性但同时也具有开放、兼容的特质,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为新媒体艺术带来动力与完善,科技推动媒介传播的进步,受众者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而非被动的接受,而艺术家也不再是以其自身的思想创作出单一的作品。新媒体艺术让大众彼此发挥出主体作用,增加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多彩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对新媒体艺术流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媒体艺术以光学、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它仍属于新兴的艺术门类,其发展与壮大建立在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立体的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包括文学、哲学、史学、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它需要多元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新媒体艺术被发掘的意义是将虚拟的技术或艺术,直观的体现给受众者,使其在审美的同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科技发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不断完善,为受众者提供了立体的艺术观察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想象与不断改进的空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利用电脑数字影像、声音、投影等方式,将现实存在的物件用仿真图像代替,为人们带来虚拟但真实的审美体验与环境感受。新媒体艺术的形成不仅仅是传播艺术,更是在传播文化。并且成为了传播文化中一种有效地传播途径。新媒体艺术具有将多种科技融合,将多种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的特征,使其传播具有捷径,传播效果更佳快捷。多种媒介相互融合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根基于来源,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技术是一门相对成熟的体系,它的发展将会使新媒体艺术得到完善与改进,更大程度的发挥其特征与传播效果。

2 科技使创作者与受众者具有交流

在体验中,创作者与受众者应是互动、交融的,创作者与受众的交流是艺术与文化有效传播的重点,新媒体艺术的优点恰恰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了桥梁,消除了有距离的欣赏或被动接受文化,在审美实践中,创作者与受众群体建立交流,实现了艺术作品或文化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并依托于科技逐步实现了在审美的同时提高传播媒介技术与传播文化的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缩短,利用数码电子等多媒体手段在创作与欣赏中形成交流与互动,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模式。使创作与欣赏密切相关,让文化与艺术的产生与被接受形成了多维的空间。传统艺术模式认为,作品创作结束于作品完成,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科技手段,将整部作品的创作既体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融合了受众群体的广泛意见与思路,这种新生的思维创作模式更加人性化,直观化,也更容易被受众群体所接受,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目的与效果。

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创作者与受众群体一同完成的,否则将失去其自身的意义,艺术作品需被创作被接受,而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接收效果,作品被创作后被受众群体主动接受并将其信息继续传达才实现了作品的内在意义也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意义。新媒体艺术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将受众者带入了多维的审美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下,新媒体艺术实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者互动与交流的特征。

目前,新媒体艺术在不断发展,各类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受众者也在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欣赏作品,逐步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的审美理念,但对于新媒体艺术这一新生的学科,完善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新媒体艺术的进步仍是首要任务,这一时期的过渡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带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宽广的前景。同时,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必将使该艺术门类达到突破。科学技术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是融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它的发展将带动新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及方式方法上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文化、艺术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积极地效应。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7

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从事技术活动中,将事物纳入了这种规范之中。由于现代技术逼迫人,人在无形中逐步由技术的主人沦落为其奴隶。最后人类像失去了精神家园一样,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本质。对人的威胁起初并不是这些处于可能致人于死地的机器和设备,现代技术的威胁早已影响到人的本质了,即“人的异化”。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本身就是这种技术本质的一种有力证明,随着社会发展,新媒体技术不知不觉把人推到了危险境地。

1、超时空性。人们只在新媒体技术下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如只需动一下手指利用飞信的群发功能给亲朋好友发个祝福,尽管时间缩短了,但却拉大了与身边亲人面对面相处的距离,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催生了大批“宅男宅女”,足不出户,只是依靠新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新媒体技术系统一旦瘫痪,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人们最终沦落为“信息动物”,无法对超时空性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审视,自主性逐渐消逝,被信息需要异化。

2、开放性。在新媒体媒介的传播中接触到一些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言论,落后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逐步侵蚀人们的头脑,从此不断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等;人们也成为一种媒介,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在博客贴吧以及论坛上发表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言论的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有事问百度”的固定思维支配下很容易让人们轻信一种非逻辑性的垃圾信息。

3、虚拟性。虚拟空间让我们处于一种被媒介和信息支配的危险境地,慢慢列入怀疑与被怀疑的对象。在虚拟环境下的交往中无法准确判断交往对方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交往过程中隐匿了很多无从考察超人际的信息,我们缺少了那份面对面交流时的语气和眼神流露出的一种真实性,让人们心存怀疑,导致人们之间以及人们与新媒体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4、交互性。人们在这种交互性中迷恋各种大型网络游戏而不务正业的事例不胜枚举;一则冷笑话也道出了这种交互性的危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不在我身边,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玩手机。“电视人”,和“鼠标土豆”一族等网络名词的出现,说明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已经处于一种病态状况。

二、新媒体技术的拯救

如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一段诗词:“哪里有危险,哪里便有拯救的力量”,所以,人也开始有了拯救的转机。“恰恰是技术之本质必然于自身中含蕴着救渡的生长”,而人类该如何进行拯救呢?海德格尔认为借助于艺术,诗意栖居,诗意的东西贯通一切艺术,贯通每一种对进入美之中的本质现身的显现。“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而救渡的道路便愈是开始明亮地闪烁,我们便变得愈是具有追问之态。因为,追问乃是思之虔诚。”新媒体技术本身危险与拯救并存,针对以上新媒体技术的危险性,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找拯救的途径:

1、自身加强对新媒体技术认识的自律性。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进步与发展,人类是新媒体的主人而不是让其反过来统治人类,新媒体只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在新媒体技术面前,我们享有自。另外,我们要加强自身自律的能力,提高自身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2、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实现新媒体技术正确引导。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人们提高辨别新媒体技术的利弊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家庭中家长教导孩子从小学会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识;学校要对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分清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用科学和理性的社会舆论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抵制腐朽思想。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幼儿教育 重要性

现代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方便。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从幼儿抓起。不断增加的幼儿数量,同时对幼儿教育质量的高要求使得教育方法越来越关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幼教改革的重头戏。近两年,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已在幼儿园中得到广泛应用。

1 新媒体概念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对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我们应用较多并且比较熟悉的包括博客、QQ、MSN等。这些产品均是在生活中不断接触的,其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就不赘述了。

2 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自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高校为此增开了相应的网络传播专业或新媒体专业。同时,高校教师也紧跟潮流,最大限度的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大学的课堂中,多媒体技术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譬如利用投影仪,借助PPT的功能下,教师将所要传授的内容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放到PPT上,同时根据自己的讲课喜好等设置放映的动作、片子的顺序等等。在大学课堂中,这种形式已经被普遍应用,提高了每节课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量,同时,更加趣味性的PPT动作、动画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大量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资料等供课堂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动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新媒体技术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平等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文化传承主客体的即时交流。

在中职教育中,新媒体的运用既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中职课改的理念。中职生活泼好动、重实际操作轻理论知识。新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对多媒体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即时插入实际操作视频录像,并且在讲解基本知识理论的同时配以实际操作的经验、讲解视频等,改变了以前讲解理论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新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借助这一有效媒介,将教学内容有声有色的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对知识、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一味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不能很好的传递知识。同时,会逐渐使幼儿对知识产生厌倦情绪。枯燥乏味的讲解,相比在多媒体辅助下的活灵活现教学氛围,教学质量自然就会很不一样。新媒体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幼教改革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3 新媒体对幼儿教学方法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幼儿教育中,新媒体技术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新媒体教学可以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整个的学习的过程生活化。在教学手段上教师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孩子快乐自主地学习,同时也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首先,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改变影响了教师的观念与教学方法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拿着印刷的课本,有时加上自己的动作等,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孩子们往往也都是拿着书本或者更为卡通一些的课本,面对着书本上的图画,加上老师的讲解,每个人根据自己内心的不同理解来吸收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都会花费很多心思在考虑如何能更好的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同时能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兴趣点等等,避免一味的讲课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视野,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模式,把以往教学中单一、固定的教具教学模式,变为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体验,从而让教师摆脱了制作教具,从四处查找教学材料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幼儿的教育、了解幼儿的学习特性,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制作相应的教学器材,使课程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

其次,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质量。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大都是填鸭式学习,孩子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成不变的讲解,一动不动的图画,一行行的拼音文字,确实对吸引注意力有一定的不足。新媒体技术,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们就像在家中看电视一样,在学习教师的新媒体课件之后,开心愉悦的汲取了知识。

新媒体技术确实给教学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改变新媒体教学方式,向幼儿孩子更好的传授知识,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打好根基,为我国的振兴强大培养好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骆秀曼.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154

[2]赵冬梅.论新时期幼儿教育新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4(09):157.

[3]赵艳,王世梅.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06):78-80.

[4]李默.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06):70-73.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9

关键词 新闻;技术生态;媒体转型;技术即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1-0094-06

当今时代纷纭变幻,一方面是聚合、纵横捭阖,第六次科技革命浪潮和第三次工业产业革命中,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互联网、信息通讯和计算机为人类呈现了全球化构造的全新世界图景;另一方面是分裂、裂变,矛盾、冲突、动荡令前景晦明不清。作为观察、记录和诊断当下征候的媒体和新闻业,其最为重要的的思想活动永远是变动不居的信息及其流动,因为它既连接历史记忆,又支配对于未来的想象。

开放、共享、合作、协同的互联网精神呼唤新闻业的创新,也倒逼纸媒体的变革。互联网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控着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生存、生活必须的信息需求已然在这里得到满足,如余额宝、滴滴、在线教育和医疗,马航失联飞机、文姚恋的报道中社交媒体拔得头筹。媒体的社交化唤醒新闻的流动价值,新闻聚合的网站、博客、微博让“无纸化”传播大行其道,纸质形态失去了意义,采编印、发行的高能耗也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出版周期、客户关系的掣肘着纸媒体,同时遭受紧缩和打压的市场化报刊面临生死关口。在客户端、二维码登录、APP应用的软件化等概念过气后,纸媒行业距离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还很远。互联网电商020是线上到线下,传统纸媒的020模式究竟怎样呢?

笔者拟从技术演变对新闻生产全方位的影响出发,用生态学观点反思新闻生存的意义以及媒体的价值。

1 纸媒的终结与新闻的新生

关于“报纸的消亡”早已成为热点话题,从媒介生态的视角看报纸的何去何从是一种思路。文化学者王蒙曾经慨叹“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一些知识分子、学者都在反复提及一个问题:“一个没有报纸的世界是怎样的?”或者另一种问法是:报纸究竟在当今世界上还有何种存在的价值?那么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是,未来新闻的发展中,新闻和报纸需要彻底分开么?

首先,媒体是分层的(比如在英国的市场化小报、中度市场化报纸、精英报纸)、新闻是分类的,有提供严肃新闻的,有娱乐大众的,我们相信严肃报刊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在新变革和市场冲击中已经自乱阵脚的情势下还要保持高质量新闻的品位殊为不易。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天定在分析文姚报道的“周一见”事件时,认为:“娱乐媒体生存状态,某种程度上是观察社会开放程度的风向标。但现在我国情况恰恰是严肃媒体与娱乐媒体界线模糊,必然导致新闻与娱乐界线模糊,造成媒体这种窘境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于管制过死,媒体在真正重大事件报道中空间逼仄,八卦反受默许怂恿。像时政、经济,乃至文化等领域,因为条条框框过多,严肃报道难有作为,媒体无法充分施展拳脚,只好剑走偏锋,‘黄色小报化’的媒体生态自然出现……”,如《南方都市报》小三广告事件中透视出大报风范与小报作派的双重报格。

就全球语境而言,在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经济方面,小报、都市报、娱乐类报刊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满足低层次需求,然而只有社交媒体才能满足人们期望建构社会网络、获得尊重的需要。新闻出版者(商)不明白的是媒体披露丑闻的影响力还赶不上可爱猫咪的视频,因为根本上娱乐业务的规模比新闻更大,实际上采购媒体资源的机构和广告商并不区分哪些是用搜索引擎寻找新闻的顾客,哪些是出于娱乐目的而被Facebook点赞(like)的及推特提到(mention)吸引的顾客,所有免费内容都将平等竞争,点击量将决定一切。

其次,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盛行,传统新闻受到更大挑战,比如截稿时间、新闻价值、新闻的真实与事实等。“媒体偏见”涉及新闻专业主义、职业伦理的问题。媒体偏见通过集中、聚焦或者不平衡甚至利益潜藏的报道引导大众,媒体精英的影响很大,以至于许多其他社会组织及其社会理念被排斥在主流传播渠道之外。而受到关爱的群体或观点则从媒体的偏爱中得到了扶持。包括新闻业在内的多数媒体产业都在表面上遵从伦理准则,然而这些条款缺乏伦理理论方面的基础而且仅仅依靠新闻评议很难做到监督。

再次,社交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自我圈禁”显然不合时宜,作为传播整合社会的媒介参与者,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媒体从业者的自我放任加速了纸媒陨落。从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争到《新快报》陈永洲事件,对媒体的负面印象更甚,乃至评论者称从一度期许的社会良心变成令人失望的同流合污者。

传统报业拥有核心作者群、支持鼓吹者和忠实受众等多种拥泵,媒体、宗教和知识分子很相近的一点就是“神秘化”,现代媒体打破了对秘密的控制,今天的互动式媒体使每个人都能出场和在场;知识分子已经被祛魅了,他们只是这个“言论的公开市场”上的一种参与者而已。按照西方社会学观点,知识分子主要可以认为3种:依附权贵者、保守派和自由派以及自我放逐的知识分子。除了第一种人,大部分知识分子与社会主流特别是主体民众主动或者被动地疏离了,缺乏主动介入社会的热情和行动的勇气、条件。这么多年来经济学家做了许多解释、分析等而预测往往不准,这种结果使得经济学家失去了政府信任和公信力,甚至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曾经声称要取消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奖成果及其应用至少说明只有卷入、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那么当我们谈论报纸时谈什么?我们习惯于由众多报刊和电视网构成的“大众媒体”系统,将“大众媒体”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换个角度看,今天的报业(新闻业)甚至“大众媒体”会不会只是历史的异常现象呢?或者是“偶然”现象?文化学者通过“历史学家的想象”与复原,我们大概可以窥见某种“偶然”。汤姆・斯丹达奇认为,社交媒体和所谓“网络化新闻”的互联性映射了报纸被发明之前的媒体的运作方式,而且特别指出

那时地方小酒馆和咖啡屋扮演信息生态系统的中心角色,在他看来,大众媒体只是历史的一个“插入语”。

作为“一位关注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领域里突出的思想家”的克莱・舍基说:“任何职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存在很久、让人们感觉它们似乎从来都在的职业,其成员们有一种倾向,将对于特定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等同于有关世界的深刻事实”。这种“倾向”或者价值观,正如我们所知,是指报纸(新闻纸)的报道编排、从业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那么,对今天的报纸尤其致命的是 随着全球化、多元文化价值观和选择的到来,用户的自生产、信息获取、数字出版等变得简单便捷,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报纸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如果不能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那么报纸就会终结。

2 回到媒体的本源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在武大新闻传播学院讲座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与新闻本源”的问题,这与此前他技术进化的彼岸表述同出一辙。报业研究者刘鹏博士在浙大传播大讲堂第三十五期讲座时提出了“新闻文化的自我救赎

网络时代报纸价值重塑的思考”。

媒介学者胡泳认为,媒体从来就是个人化和社会性的,当我们以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如博客、Twitter和Facebook时,我们其实是在重返过去。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与其说是重返过去,还不如说是数字媒体或者新媒体正在回归媒体(媒介)的本源:作为开放、关联、对话、网络化的中介(参见维基百科“媒体(介)”词条)。

随着文本媒介技术的进化,我们又似乎“恢复”了前印刷时代的手写文本。当书信、日记(志)等个人隐私信息经由互联网渠道生产并公开展示之时,当照相术变为个人化媒体的自拍之时,当人们满足于电纸书、电子版等移送终端浅度阅读以及手机的视觉快餐之时,文字和图像、图画的书写和阅读的需求被稀释,这样在电子屏幕媒介文本的手写和印刷上个人就得到了简单易行的实现。

从印刷术时代走来的报纸文本,其新闻生产的传统流程在互联网模式面前显得有些可笑了。在技术驱使下,民众的力量得到释放,由此普通人与媒介的关系上产生更多的关联,互联网提供通道,民众吐槽、“晒”与“秀”无需严格审核和过滤,省略了信息的采制、分发等中间环节,社交媒体、自媒体提供链接、筛选、聚合和搜索等技术。

纸媒必须抛弃作为单一的内容提供者、启蒙者形象和传统的信息设置、控制的做法。在回应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时,贝索斯认为,作为新闻业者,我们必须停止把自己视为一种叫作内容的大众化商品的生产者,而开始认识到,我们身处某种服务业,其产出是知情的个体与社区。互联网思维真正深刻之处在于对社会生态的改造,互联网具备充分自由的连接、去中心化的结构,以及信息高效流动,这些都会导致新闻生产流程、组织架构的变革。

3 互联网能拯救媒体么

互联网能拯救世界吗?谷歌(Google)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和智库主管贾里德・科恩合著《新数字时代:重塑人类、国家与商业的未来》(The New Digital Age: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作者认为:“一般而言,互联鼓励并推动了利他行为,人们要想提高整个世界的生活质量,最佳方式就是促进互联与科技机遇”。

信息社会科技造就了新的流动空间,新科技正在把社会各方面变得互联网化

目前重点是智能、移动终端、物联网等,零售、金融业、传媒、娱乐等传统实体行业的改变或改造尤其如此,互联网改变了面向生活的消费,信息文化消费终端包括也在发生改变,如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革新性媒体产品。14年法兰克福车展奔驰公司推出Car-to-go智能电动无人驾驶汽车,概念是对于汽车不求“to have”、但求“to use”,其核心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就像互联网技术CDMA码分多址,通过用户使用的稳定匹配(这里是指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稳定设置中匹配不同市场主体,比如年轻实习医生和即将入职的医院、学生志愿与录取学校、婚姻中配偶匹配)有效满足个体“租借”需求,甚至将来还可实现处于不同城市自有住房的交换,以及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Instagram、Tumblr不就是提供“以用户关系为中心”的服务而大获成功的么?

科技不但侵入人们原有的生活,而且逐步进展到冲击固有的思想理念和思想方式。新闻作为时候的代言人,永远表达当前最活跃的思想活动一方面聚合及其外化构造、呈现了全新世界景观,另一方面是文化冲突剧烈、社会思想分歧加速。

在社会转型、技术演化的背景下,受众、用户和价值的耦合成为其核心要素,互联网颠覆媒体的原有模式,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观。

3.1 用户及其关系的改变

1)报纸读者相比传媒用户有较大差别。营销的套路、方法没有变,变的是营销对象。当下“90后”乃至“00后”是丰裕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对于商品功能或者功能商品的关注退居次位。

2)碎片化市场背景下未来企业的转型跨界。随着开放、丰富和即时获取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丰裕经济环境下每个层级的需求对应的企业们都面临着碎片化市场。未来企业都将可能转型跨界,比如成为咨询公司,中粮福临门食用油还是搜狗输入法,2B还是2C都需要说服用户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案。互联网会率先淘汰那些以贩卖信息为主业的行业例如媒体,其次是改造那些因拒绝转变为咨询公司而使得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行业,例如在线教育,而移动互联网会加速这种情势。

3)移动互联网存在用户“转移成本定律”,特别是一个垂直市场的容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用户转移成本。一般而言,用户转移成本越大的市场里,所能容纳的同类应用数量越少,这就是“转移成本定律”,对于开始探索互联网化的媒体尤其如此。

3.2 产品或服务的免费化、准免费化

科技改变了媒体的商业方式,数字世界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体系,许多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必定会被免费化和准免费化,在未来可预测时间内,冰箱和风车还不可能变成视觉形态的物品或者新闻。后信息时代信息不断丰富,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低,稀缺的或者说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即经过深加工的信息,例如Google提供搜索、工具、物质需求层面的解决方案。

3.3 新生态环境下的新闻及其从业者

新闻行业所秉持的新闻专业主义本身并没有错误,关键是社会文化生态改变了,媒体立场、文化价值观只是受众多元化抉择中的一种而已,媒体需要兼容并包。

那么,互联网能拯救媒体么?

4 技术即媒体

按照传统的媒介理论,技术是推动媒介传播前进的车轮,口头、语言、文字、广播电视(电报电话等)、互联网(计算机)代表了人类传播史五次传播革命,代表性的技术因素带来了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复制和在全球的流通便利。那么,今天,技术即媒体,而且优先于媒体。比如,Twitter催生社交媒体,微信促进社区型自媒体的发展。

技术即媒体也即生态,而且是正在与人(体)相互关联的生命体。从人脸识别到语音软件Siri、指纹(iPhone5S的Touch ID)、声纹的识别,上述个人化应用以及浏览器、入口等操作系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生态,逐步智能化的互联网、新媒体把人的肉身卷入技术生命体,正在崛起的物联网以及蓄势而发的软硬件的匹配性应用如健身、医疗等,把人们带入了更为“沉浸”的“美丽新世界”

不需要区分线上线下的。

商业主导的技术文化生态正在颠覆、摧毁传统媒体及其文化价值观,并且催生新的意识形态。其中足以威胁传统新闻生态有几点。

其一,全球化时代各种技术不断汇聚在一起,交织、演化出新一代技术形态。古往今来文本媒介技术进化的社会机制中,商业成为唯一重要的推手。Web2.O技术促进媒体使用的个人化,创造了自媒体、社交媒体的神话。

其二,媒体要成为商业巨头们生态系统的一环,才能实现用户价值到商业价值的转换。“大众媒体”世界是由旧有的商业模式造就的(内容完全来源于真实世界、现实生活),由小变大,由地方而及全国、全球,大众媒体逐步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意识形态。

传统上一般认为,社会经由传播连接而存在,传播整合社会的功能始终是由媒体来秉持的。今天,新的媒体技术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是互构、伴生的,甚至在在某一阶段技术还要胜于商业的发展。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WiFi等无线网络,其业务构成渐渐形成了自身的营收模式:点击率、用户注册量、浏览量等创造了数字时代的广告价值。

从大众门户走向个人门户,从把关人走向传受两者关系的融合,从千人一面的文化消费到线上线下的聚集、秒杀,互联网整合了各种媒体、文化形态,正在与物联网携手形成新的生态圈,新的生态圈对于大众媒体、大众文化做出了重新定义。

其三,在线上、线下传播的关联中,媒体要实现与用户的“价值交互”。当永远在线/在屏无处不在时,在大数据支撑下,信息能实现与人的最大匹配。在社交媒体、自媒体上,人们通过信息以及价值交换实现分享与使用的目的,降低了门槛和交易成本,传统纸媒的信念是信息创造价值,而社交媒体的不二法则是即时分享创造价值。

“技术即媒体”的关键在于其意识形态的宰制,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人们在意识形态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生存状况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知之甚少,占主导地位的是经验型技术形态。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实体型技术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开始借助所掌握的自然规律去驾驭自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新技术革命以后知识型技术形态取得主导地位。

在剖析技术构成要素及其演进时,我们也要关注旧技术衰亡的条件、机理与轨迹,也会帮助我们深刻地领会技术进步创新过程。

互联网媒体貌似没有自己的立场、倾向和相对独立清晰的价值观,这一点就如商业媒体“以上仅代表嘉宾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的免责申明。现在大多数网站和社交平台都已开放自由、兼容并包为宗旨,比如据Quantcast数据,2013年11月Upworthy网站以同性婚姻和消除贫困等自由派的事业来吸引人们观看视频,这在观点市场的竞争中是非常有利的。

5 面向未来:做技术,还是做媒体

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互联网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坚持媒体(媒介)本色,还是跨界做技术?在互联网的多屏发展中,移动端无疑目前独领,桌面电脑、电视以及其他固定终端屈居其下,应用程序App会取代Web么?在门户网站、论坛等已然老去之时,新媒体的布局发生较大改变,浏览器之争的关键着眼点是未来登录入口的占领,报纸该如何自处?如果把新闻和纸质形态分开,新闻该何处存身呢,就国内的管制环境看,新媒体(包括自媒体博客、新兴网站等)的喧嚣和现实媒体的对话/对峙还要持续发酵一个阶段,就目前报纸变革,纸媒和新媒体的相互嵌入还需要新思路。德国学者菲利普・穆勒的《马基雅维利・net》一书中借用马基雅维利“旧的原则虽曾令人满意,但是不再适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名言,指出:与此相似,新的网络社会思想先驱者首先要思考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思想精神上的不足。人们的吸收外来思想是缓慢的,特别是与利益、结构、观念等传统习俗相关的。

2014年3月CNNMoney报道和各大咨询机构报告:美国互联网史上首次出现用户个人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APP使用互联网的时长比例超过电脑。11微软Build 2014年4月开发者大会通过跨平台策略提升在移动终端竞争力。14年移动终端如何商业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在移动终端各自发力。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大手笔并购都意在巩固自身生态圈,鲜有投资新闻媒体的意向。新闻媒体只有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扎紧篱笆,做好手机客户端、App等已有的内容平台,将来在移动终端上商业化布局伺机而动。

传统社会“印刷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媒体的报纸”的功能是“唤醒、凝聚某一地”,安德森把民族看做是一种“想象共同体”,勾画了印刷传播何以引发现代的民族主义意识,进而生成民族国家的知识系谱。在个体传播彰显、杂语喧哗的网络时代,“碎片化”传播下,国家、社会如何连接和开展协商合作?“Web2.O”时代“开源”是新宠,作为平台的媒体/媒介在其“参与架构”中如何安排受众、信源、实现“开源”与把关?媒体如何与受众互动实现?众筹方式、大数据和云端战略对于媒体的价值何在?这些改变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

未来报纸的数字化从“Newspaper”到“NewsScreen”,要做一些改变,限于篇幅,本简单分析与判断,如下。

5.1 “新闻的开放性未来”中,新兴“科技”“商业”营销重塑了新闻伦理

互联网让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是数据,一是知识工作者。公众通过自媒体、社交媒体参与“新闻”生产是必然的,这样就更新了“新闻”的含义。

其一,按照pop(分别是个人自媒体、机制媒体、媒体平台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的分法,未来新闻会在不同媒体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特征。

严肃、高质量的新闻大体上还是由专业或者职业媒体人来把关,国内多位研究者都以美国芝加哥学派相关学者成果作为未来新闻的指引。因为新闻的“公共传播”或者“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社会化写作和阅读;专业类新闻比如财经新闻一枝独秀,这里仿佛就是新闻天生的竞技场,特别是中国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前提下,全球化经济同呼吸、共命运,财经媒体的国内外发展相连,这就华尔街见闻这样的初创企业带来了良机,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谓“新闻创造价值”。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则完全由社交媒体把持,软性资讯已然转化为一种商业服务,社交媒体的新闻匹配和推送模式与其精准营销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这样就可能新闻与传闻、谣言、流言等近亲甚至广告伴生,新闻“真实性”面临极大挑战。自媒体、社交媒体相对传统体制媒体的挑战是商业“病毒式推广威胁新闻业生态”,BuzzFeed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搜索和发送信息链接,方便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创始人乔纳・佩雷蒂不遗余力地推广“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

其二,利用协作众包破解新闻专业主义的魔咒。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宣传”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弥漫于我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在这里,观点与信仰一直为“社会管理者”所操纵,而他们更关注实施控制而不是促进自由,更关心如何维持人们“有所选择”的假象,而不是鼓励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自由。这是对媒体偏见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今天部分媒体。

专业记者和普通公民、自媒体人的社会合作是必然的,就像在科学研究中“众包”的探索,使得新闻专业人士、研究者和有经验的普通人可以协作完成一个报道项目。采用分布式新闻的赫芬顿邮报、野兽日报莫不如此,在中国这个门槛要高得多,比如自媒体网站钛媒体、虎嗅网等。

国外自媒体新闻区别于体制性媒体,不拘泥于网站、论坛、新闻聚合、手机App或者其他组织形态,比如对美国海岸海滩环境污染的公民监测网站就是由素未谋面的积极分子组成,无薪水、办公室,只要电脑和互联网等必要条件即可,另外众筹新闻也有探索。国内的情况是,一些热点新闻事件可能会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比如PM2.5自测的集体行动中就推高了这一类新闻的关注度,作为公共性的考量,国内社交、自媒体等社会化传播还得与报纸及其网站论坛等大众媒体合作;与风生水起的国外公民新闻或者公共事务、公众网站相比,国内的公共传播重任当然要由大众媒体来担当。

其三,从大众门户走向个人门户,受众阅读层面囊括类新闻、各种软性资讯,扩大了新闻的范畴,同时媒体又要面对碎片化、去中心、小众传播的受众阅读。不是每个“麦克风”都会去做草根自媒体,大多数人还处于信息饥渴焦虑中,普通个体的信息过滤中需要权衡重要性、兴趣(比如创客等各种趣缘文化客)和利益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实现“实时、个性、定制”的受众注意力和内容传输的稳定匹配,做小型化、免费化市场的设计方案,使用精确算法达到和受众的精确匹配。媒体就有可能依托高质量的内容创造价值。就如公共传播的内容层面而言,慈善、应急、救助、环保、科技、科普等公共信息服务可成为新的增长点。

5.2 加强用户关系维护,提升消费体验很重要

大数据、可视化似乎已成定局,加强解释性新闻和评论以及用户社交体验极为关键。

1)“所见即所得”的窗口界面发展至今,阅读的意义发生改变,视觉文化得以巩固与发展。移动化终端上报纸阅读还需提出更为精细的技术解决途径和方案,比如小型化、视觉体验和创意设计、多元化产品、衍生品牌。一副来自数据可视化公司Cart oDB的Twitter分析图,向我们展示了2月1日到25日间提到乌克兰的推文的集中度,其“高亮”显示整体看就像战争地图的截图。

2)大数据对于新闻源头和受众订阅等有直接影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已开展机器学习团队以及“预测模型”的项目。互联网本身是千变万化的技术,如今成为一种娱乐媒介 比如更为主观和情绪化的新闻,一个吸引眼球的视频标题或者温暖人心的段子就足以替代所有文字,看看Upworthy网站的情绪化标题(“看看这个,6岁孩子为您展示超萌负疚之旅”(“Watch This 6-Year-Old Give You The Most Adorable Guilt Trip Ever”),BuzzFeed上则是10大萌照10 Adorable Photos。《赫芬顿邮报》共同创始人、BuzzFeed网站创始人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意识到,分享与搜索具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搜索是发现信息的途径,而分享则是由情绪推动的。人们会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但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分享的内容要么是那些引起正面反应(比如令人大笑)的故事或视频,要么是那些产生积极负面反应(比如愤怒)的内容。

综上所述,尽管如此,从公共新闻到公众新闻之路仍然充满艰难险阻。

6 结论

媒体平台只是器物之变,科技是人的第二意志。在道与技的关系认识及其处理上中西有较大差别,可能正是中国媒体改革在思想上需要跨越的阻碍。中国古代的道技之辩包含道、儒、释对理论科学、道德与技术、工艺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古代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驾驭之下,奠定其基本伦理。譬如,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认为“好于道”则“进于技”,表达了其认为理论比技术更根本,对技术的限制性理解的技术观,并且成为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观。儒家等的孔子以“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原则,也认为以仁德来驾驭技艺才是最根本之道。

新媒体的新技术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医院;经营与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医疗事业的各项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医院在实施各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展开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实际管理体系,保证医院管理向着更加信息化、高效化、民主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医院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需要积极的探索有效运用新媒体的方法,保证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新媒体优势,以此有效提升医院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医院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新媒体技术概述以及对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概述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在其支撑下发展出了很多的媒体形态,如比较常见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触摸媒体等。这些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被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1]。同时新媒体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其自身拥有的消解力量,能够真正消解传统四大媒体的分界线,消解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消解消息发送者、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这种全新的媒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不同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实时沟通,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应的新媒体软件将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传递,其具有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其不断扩大发展范围的最主要原因[2]。

1.2积极影响

1.2.1医院内部工作

在医院中利用新媒体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有以下积极的影响:一是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各项软件,能够为职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二是通过交流软件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传递各项指示;三是利用电子文件形式传递各种上级文件信息、最新医疗行业动态信息,减少了传递信息浪费的时间。

1.2.2与外部的联系

在当前网络平台下,基本上各家医院都有官方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群众能够详细了解到各家医院的人员结构、医疗团队以及医院信息等。同时有需要的人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站中提示的联系电话、在线客服与医院相关部门联系,便于人们提前了解医院概况,选择适合病情的医院治疗,提高治愈效果。除此之外,医院通过网站,可以随时将医院建设情况、专长、医学知识等展示给人们,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效率,还可以提升医院形象,以此保证能够创建出全新的营销模式和服务形式。

1.2.3与患者的联系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会通过各种基于新媒体技术产生的软件进行沟通和联系,医生和患者也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微信、QQ等与患者随时保持联系。方便患者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也能使医生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治愈情况,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生的好感,还可以真正帮助到患者,发挥出医疗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医生的职业责任感,保证其更加积极地为医疗事业服务。

2新媒体背景下医院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2.1管理人员对新媒体不够重视

在信息技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开始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和模式,以求能够在时展的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医院也开始跟随发展的脚步,积极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促使医院能够在医疗行业中拥有良好的竞争力[3]。但是实际上,依然有一些医院由于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对医院经营管理拥有的积极促进作用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将新媒体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导致医院在管理模式及理念上无法满足现时社会对于医疗事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其积极发展。

2.2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大

关于新媒体在医院日常经营以及管理中的应用,在当前医疗行业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现时大部分医院已意识到新媒体对医院实现积极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积极地引进各种全新管理和经营模式、方法,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真正功能、作用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缺少新媒体应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导致新媒体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很多功能都被闲置;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医院对于新媒体的认知情况不佳,片面地认为新媒体就是简单的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开展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利用传统的工作思维、方法开展工作,导致新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提升相关管理人员认识,加强新媒体应用率

想要保证新媒体能够有效应用在医院实际经营或者是管理工作中,就必须要提高医院内部管理人员的认识,并且通过管理人员的支持,将新媒体真正利用在医院实际工作中[4]。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被应用,提高新媒体的应用率,促使医院能够利用新媒体更加长远健康地发展下去。首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医院中各个管理人员的思想认知,使其能够了解新媒体对于医院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加强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强化领导的使用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多多使用新媒体技术与职工进行沟通,以此保证能够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文化,促使新媒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应有作用;其次,医院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大力推动医院的官方微信平台、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的建立工作,并且及时的安排专业人员关注新媒体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对于新媒体的各种建议。同时积极的使用新媒体宣传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普及各种医疗知识,以此保证能够拉近医院与患者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最后,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管理,促使医生能够通过新媒体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有效的为需要患者进行远程服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还可以提升医院形象。

3.2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减少医生门诊工作量

现下医院的一般就诊方式是很烦琐的:排队、挂号、就诊、再排队、缴费、做检查等,病人的就诊时间在重复等待中浪费,很容易出现患者满意度降低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医疗纠纷,这种影响对患者及医院来说,都是不好的。因此,首先,各个医院需要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减轻门诊医生的工作负担,更加有质量、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其次,实施分级诊疗之后,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能够在专业的医生治疗下保证治愈率,利用新媒体技术减少由于等待而浪费的大量时间,将耽误病情的概率降至最低,提高整个就诊环节的效率;最后,新媒体技术还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些与主治医生直接联系的针对,这需要鼓励医生多利用新媒体,如在时间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就诊后也可及时跟踪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回访复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3.3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

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在医院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对新媒体优势的宣传工作,使新媒体的应用能够落实到医院中每个部门、每个人日常工作中,以此保证新媒体能够真正达到辅助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目标。加强医院中各个部门、人员的思想意识,通过培训等教育方式,帮助医院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意识,使其能够通过了解到新媒体的真正作用,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工作中。医院在积极使用新媒体辅助日常工作的同时,需要向患者和社会群众传递一种新媒体的使用意识,建立起医生和患者以及群众随时联系的平台,有效加强新媒体的重要性。这样人们就会从医院的努力中感受到医院对其的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声誉。

3.4加强内部交流效率,保证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4G、5G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已经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时医院内部都通过新媒体设计出了专属的内部交流、沟通软件,通过使用该软件对医院内部人员沟通、交流产生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医院中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该软件与员工实施及时有效的沟通,或者是传递一些上级下发的文件信息等,保证各种信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对方,提高医院内部信息流转的实际效率;二是管理人员能够将一些医院管理、经营中需要传递的各种指示,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传递给相关人员,以此减少传统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三是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文字、文件或者语音的形式,减少了信息经由各个部门、人员传递浪费的时间,加快了信息传递时间;四是医院管理者在做各种决策之后,需要将医院的改变信息传递给职工,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促使医院中的职工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了解医院动态[5]。

4结语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现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利用新媒体改变原有的工作状态和学习情况,与他人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积极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利用新媒体,能够有效加强医院日常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工作质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医院与社会各界的人员随时保持联系,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解决人们就医难的问题,以此促使医院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巩阳.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0,7(1):277-278.

[2]唐莉,杨培娟.新媒体技术在医院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8(3):253,255.

[3]王妍霖,刘虹.新媒体时代医院危机管理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138-140.

[4]于涵秋,王蕾,杜孟凯,等.新时期医院新媒体管理对策探析[J].中国医院,2019,23(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