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2 04:32:06

高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篇1

(一)理论基础: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契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委托关系源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及分工的专业化,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以激励和规范人的行为。委托理论在社会经济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广泛存在委托关系。高校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二级学院是体现学校专业性的一线环节,在学校管理层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层与二级学院呈现委托关系。为了在这样的委托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避免二级学院因为其专业性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高校积极推动二级财务管理的改革,遵从现代管理学中“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另外一方面,将财权下放,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资金自,探索实施规范化的改革措施以平衡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利益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促进高校健康良性发展。

(二)政策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的制度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迁,目前高校已从过去计划型向自主型逐步转变,高校的收入来源也不仅仅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是以财政拨款、事业收入资金并重,辅之以校办产业、特色创收及社会捐赠资金等多渠道资金。对于规模较小,或资金构成较为单一的高校,适宜走“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传统体制路线,而规模较大,资金构成较复杂的高校集中管理易导致发展活力受限。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改革,就是在应对经济发展新政策形势下对高校传统财务管理的优化与提升,通过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机制,合理分配二级学院经费,有效平衡财权与事权的关系。

二、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弱化学校行政权力,提高内部管理的活性

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行政化特质,由于管理权过分集中在学校层面,导致教学部门自主发展意志受限,学术特质无法彰显。因此,突破“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进行二级财务管理改革,将财权下放,赋予二级学院一定的管理自,使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学术特点与发展预测以做有效的资源分配,有助于增强二级学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绩效考核对二级学院发展指标的评价,高校实施二级财务管理改革,可以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发展活性,促进二级学院树立现代的理财观,克服被动思想以自身发展目标为前提主动整合资源,对节约教育资源,提升高校整体发展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协调集权与分权关系,实现整体发展目标

高校二级学院财务改革的重心是平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协调委托关系,促进整体运作效率以达成整体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层面要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二级学院的责任与经费自主范围,以整体目标的达成预测为起点进行经费的预算和分配,因此,经费的分配与绩效的考评是严格以学院整体目标达成为基准的,二级学院须以整体目标的达成为己任行驶自己的自,克服局部发展过分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的弊端,对于高校实现整体发展目标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三、构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机制的思路

(一)完善二级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1.明确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指出,高等学校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推行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改革,需构建清晰的“学校负责人—财务处费负责人—二级财务负责人”经济责任层级,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责任与权力明确划分,实行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的分级管理制度,将经济责任制贯穿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这其中,要弱化职能部门原有的管理权限,将一些管理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关键是财权下放。通过将财权的下放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平衡高校中的委托关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专业特性,强化二级学院的发展自主性。

2.健全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开展二级财务管理改革,高校整体的财务管理架构的搭建是基础。首先,高校进行学校层面的宏观管理不能放松,高校财经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委会集体研究确定。高校成立“财经工作小组”对财经事务进行审议、咨询和指导,成立“预算委员会”审议年度经费预算,由这些专业机构对学校整体二级分配的计划进行指导和评议。另外,《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5号)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的权威作用,可参照设立“财经工作委员会”协商议定高校预算决算中教学、科研经费的安排、分配及使用等。其次,高校财务处应不断完善财务处的管理职能,做好经费预测和下拨工作,调整核算办法,增强信息化水平。最后,要建立起二级学院的财务运行机制,虽然需要由学校财务集中办理结算事宜,但为了管理的到位,二级院系应配备专门的二级学院财务事项联络员,负责完成二级学院的预算、经费具体安排,日常财务收支台账,年度结算登记等内部财务事宜,与学校财务处做好管理对接。

(二)健全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实施二级财务管理改革,原有宏观层面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将不能全面指导改革后二级学院的财务行为,因此体现二级学院财务管理特点的制度体系需建立与完善。首先,学校层面的财务制度应根据改革特点,设置指导性特点的财务制度,规定二级学院的财务职责范围与权限。其中要包含二级财务经费分配办法、年度核算办法、创收经费分配办法等。其次,二级学院层面,在学校宏观财务制度的统领下,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相应拟定一些明细的规章条款,例如二级学院内部经费使用细则、创收经费使用发放细则等,规范经费使用办法。财务专业层面,因为是“同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因此财务的日常核算与报账业务仍然需统一经过学校财务处,关于具体的财务处理业务,学校财务处相应的要完善原有的财务办事流程与办法,以服务广大教职工为宗旨,配合二级财务改革进行制度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三)构建二级财务管理预算机制

1.树立目标管理理念

预算可视作为组织内部的契约,以制定发展目标与约束条件,平衡委托人与人双方的利益诉求,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预算不仅仅要发挥费用控制功能,重要的还是发挥事前的资源配置与布局作用。随着高校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必须摒弃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而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参照企业化的预算管理,树立目标管理理念,将学校整体的目标结余作为年度经济运行目标,将二级学院的经费划拨、年度绩效考核与其挂钩,推动二级学院遵循市场规律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增加生源、扩大社会影响力。当然,由于高校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对于预期结余的制定一定要以保障生均培养投入为前提。因此,对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需充分考虑高校年度的发展计划,包含教育教学定位、招生规模等因素,对目标结余的预算要充分预计为未来发展规划所需积累。

2.合理制定经费下拨方法

财权下放是二级财务管理改革的聚焦点,合理制定二级学院经费划分的标准,对于提高二级学院发展积极性,同时保障学校整体利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高校财务核算、预算中引入管理会计中成本二分法的理念,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综合衡量目标结余对日常计划与工作的反作用,对合理预测招生规模,控制教育成本有显著的作用。根据成本二分法,可约定高校教育成本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指的是教育成本中与学生相关的支出,固定成本指的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又分为院级和校级两个部分,各包含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及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等。二级学院经费下拨的过程是高校整体发展规模与目标结余的预测过程,具体推导模型如下:学院收入Y=学生人数*生均拨款*各类学生调整系数+学生人数*学费标准学院支出X=学生人数*生均变动成本(含学生活动费、实验实训费、教学仪器设备等)+学院固定成本(含人员支出、公共支出)事业结余=ΣY学院收入-ΣX学院支出-校级固定成本(行政经费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上述收支不包含二级学院的创收收支,学院创收分成=(创收收入-资源使用费)*留存比例,ΣY表示各学院的收入合计,ΣX表示各学院的支出合计)根据发展规模的预测,以上年度固定支出情况为参照,结合当年通货膨胀情况、学院发展定位变化等客观因素,测算高校整体的目标事业结余。二级学院与校级管理层面全面沟通,平衡宏观与局部的年度工作计划,再次核定固定成本的增加额,最终确定的二级学院支出即为当年的二级学院可使用经费总额。收入预测以招生规模及生均拨款为基准。

3.实施创收经费、结余经费留用制度

高校二级学院根据自身资源及社会影响力开展的培训、社会服务等获取的创收经费不纳入二级学院经费下拨的基础,独立划分下拨标准,按“(创收收入-资源使用费)*留存比例”作为二级学院创收分成,弥补创收活动的日常支出、教师报酬等开支。二级学院在完成年度经济运行目标前提下的经费使用结余需在绩效考核完成教学发展指标的前提下,核定可留用,其中一部分划分为对二级学院完成年度经济运行目标的奖励,一部分划分为二级学院未来发展创新的基金,余下上缴学院增加公共开支来源。通过结余经费留用制度,真正体现财权的下放,加强二级学院的发展自主性,激励二级学院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提升动力。

(四)优化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高级财务管理篇2

【关键词】 高级 财务管理 管理人员 具备能力

一、引言

能力是一种实践大于理论的概念,现代的能力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从整个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每一个成功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包含有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自我全面认知的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对事物的应变能力、强有力的表达能力、快速的心理调节能力、井井有条的组织能力及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每个人的知识是每个人能力提示的基础,但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反比例,同时,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并不等于素质,素质的概念相对于能力而言是较大的。

随着职位的不同,对于职工能力要求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职位也有不同的要求。对特定的岗位提出相应的胜任能力要求,其客观依据在于各该岗位的职能和责任。

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与责任

这里所述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总会计师、公司财务副总经理、企业财务总监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主要的负责人,其主要的岗位职责为实现对于企业内财务的全面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部汇总,同时负责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由企业总经理解聘的,主要为企业经营者负责。同时随着企业类型的不同,企业内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主要的职责有:企业财务投资管理、企业融资管理、企业财务报告及企业税务管理等。

在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内部还设有总财务会计师,其主要的职责与企业内部财务副总理职责相当。此外,企业财务部分的负责人,还负责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参与到企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当中。

三、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利能力及对整个企业的经营调控能力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其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的财务管理能力。作为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具有广博的知识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均需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其中。其实际的业务范围大大超过了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范畴,包含企业经营、企业生产、企业管理、企业金融及企业运行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处理专业的财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处理企业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其他工作,这就给其知识的广度及知识的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体现。

2、具有高尚的企业财务职业道德

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往往担任有企业的财务总监、企业总会计师及企业财务方面等主要的职责,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活动及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的监督。此外,随着我国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包含的各种资产逐渐增多,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各种诱惑也逐渐增多,这给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抵抗诱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深层次分析也是对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财务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企业财务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等原则,只有具备有加强的财务职业道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将公众与国家的利益放到工作的首位,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更好的帮助企业人员管好“钱袋子”,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3、掌握科学的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从整个企业的运行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方面较广,同时需要与其他各个部门打交道,全面的协调好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给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科学的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同时,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将企业领导者的发展战略意图传递清楚,同时制定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财务制度,为企业战略市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务工作支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放手培养,激励下属,和下属一道建立学习、创新、提升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文化;要运用职位赋予的权力和人格魅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扩大对团队的影响,顺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增加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注意处理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关系,才能使各个工作顺利展开,取得较好的财务管理效果。

此外,对于企业的外部发展而言,企业为了赢得发展所需的资金,需要与政府税务部门、银行部门、审计部门及相关的单位做好沟通工作,还需要协调企业股东与这些单位的沟通,能够将双方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递与对方,从而更好的为企业赢得发展所需资金,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4、掌握获取、解释和传递信息的技能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时的向外界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因此,这就需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监督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正确的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同时满足企业债权人与企业股东的需求。其次,还必须具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需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报表进行核查,准确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出报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明确出各个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准确的验证各个项目的逻辑性关系,全面的发掘出其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仅仅具备一定的计量技术与数字记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具备有较强的商业意识,能够用准确的数学思维,将财务信息中存在的各种商业意图与意识表达清楚。第三,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能够从大量的财务信息中,准确的提炼出各个部门所需的财务信息,为各个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出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5、具备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对于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能安于现状,应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工作的核算方法与流程,从而更好的使其适应其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不应局限于财经专业和财务管理本身,还要学习和接受任何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新生事物和未知领域,并保证其团队成员都富有创造性,熟悉各部门和管理领域,能够自觉探讨改进商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此外,创新主要为工作方法的创新,而不是随意更改会计制度和企业规章。

四、提升我国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策略分析

首先,应当全面的加快我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的步伐,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方法,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财务教育师资队伍、会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我国培养出来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工作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应全面的借鉴、继承及创造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针,全面的综合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经验,同时应全面的思考国外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养的方法,从而使培养出来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的思维,掌握更好的思维方法,逐步的在我国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机制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基础知识的培养,逐步的拓宽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走出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出来的财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修养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其次,应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培训工作制度,保证企业内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更好的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不断使其知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更新。其次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将考核的结果与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最终的薪酬待遇水平直接挂钩,同时考核的方式应尽量的注意实践性考核,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学的培训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好的使其掌握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最后,要勤奋实践。学习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实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财务管理人员要勤奋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财务管理的新方法。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全面的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对于更好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应当切实的认识到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兼析中南大学财务管理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2] 刘玉廷: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 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J].交通财会,2010(4).

[3] 刘颖斐、黄梦云:基于高层次财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J].财会通讯,2010(33).

高级财务管理篇3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定位与目标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针对高校财会类专业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课,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与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相比较,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扩展了管理主体。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将单一的财务管理主体扩展为复杂的财务管理主体,如投资者、经营者以及财务经理等多个层面。

第二,由保障型、战术型向战略型财务管理发展。立足于价值增值和竞争能力,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研究财务预算、控制、分析、重组对战略支持问题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财务战略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在权变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背景下,以价值管理为基础,对人本管理及行为管理中的财务机制性问题进行研究。

第四,管理对象的延伸。高级财务管理在研究财务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商品经营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引入了人本管理、资本经营和价值管理。

正是由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所适用的财务管理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所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更为先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专业性更强,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其它财会类专业课相比,该课程在各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延伸和深化,综合应用了会计学、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将财务理论的综合性、全面性一一体现出来,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日益发生改变,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更加深刻,既影响财务管理内容的变更,又促使财务管理的方法发生重大改变。目前,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中既包含对所有企业通用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包含对特定行业在特殊时期的特别理论。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针对一般理论进行阐述,而高级财务管理着重研究特殊理论,是财务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其专业性是财会类专业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与其他课程相比,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是针对那些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研究目的性更强。因此,公司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教学目标

随着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高级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渐调整为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往往在大三开设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但在教授过程中偏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界定,使高校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授的不同阶段注重对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例如,中级财务管理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真正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使学生了解财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掌握有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不断的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主流教材的梳理与评价

(一)教材梳理

不同作者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有着很大的差别,笔者基于国内主流教材的编写视角进行分析,对其涵盖的内容进行梳理:

1.基于投融资视角编写的教材

这类版本的教材基于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中面临的投资、筹资和利润分配三大财务决策,对公司财务的核心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阐述。

代表性的教材有陆正飞、朱凯、童盼等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该教材的上篇着重介绍了投资、筹资与股利理论,以期为企业在日常营运过程做出的一系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该教材的下篇旨在解决特殊的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一公司购并和重组中面临的财务问题。又如,刘淑莲、任翠玉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基于投资融资视角,阐述了理想资本市场与非理想资本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理论。

2.基于特定视角编写的教材

这类教材基于特定视角,以专题的形式,与典型案例相结合,对企业面临的特殊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代表性教材有王华兵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该教材在介绍高级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分专题讲解了财务管理实践中将会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和重大问题,包含管理用财务报表与财务预测、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与应用、企业并购运作、金融衍生品与企业风险控制、资本运作以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内容等。又如,张先治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提出了他在公司理财、资本经营、管理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方面的见解,形成了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学术思想体系。王化成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主要针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企业破产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以及小企业财务管理等专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二)教材评价

基于投融资视角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各章节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然而,基于特定视角编写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特点是各章节自成体系,针对性较强,但结构往往较为松散,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性较差。针对此类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笔者发现,其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了对企业并购、资本运筹、财务体制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讲述,对当前热门、难点问题都有所提及,主要区别在于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问题、企业破产、重整与清算问题以及国际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目前搜集到的2000年以后出版的教材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在理论教学内容之外附有案例,部分教材甚至是在教学内容展开时以案例为导引,这体现了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很强,教学中案例研究的作用很大。

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对民族院校来讲,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来做调整,以体现学校的特色。

(一)内容模块设计

在以教学为主的民族院校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授内容的选择应当更加注重内容模块必须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映出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当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理论基础、专题模块以及案例分析三个层次。

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知识部分主要是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当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定义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教材理论知识部分的设计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概念和定义等用途的讲解。很多教材中对某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文字叙述,但对其存在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提及很少。学生读完后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架构,从而无法理解问题的本质,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用简单易于理解的文字对形成过程进行描述,而对定义及其应用范围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学习目标。

2.注重公式关键点的讲解。在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有许多的公式,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较为复杂,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在公式推导的编写中要注重对重要公式的关键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而不要求做到面面倶到。

3.在教材的每一章节增加经典案例。在很多教材的编写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推导及讲解,忽略其应用,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教材编写时就要给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的空间,引用生动有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过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安排:以公司财务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为理论基础,包括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大股东与管理层关系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公司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理论在实践中较为复杂和高级的应用,如资本结构与融资、股票发行与资本市场估值、股利政策制定、企业兼并与收购、企业税收筹划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难以理解,授课效率低下。因此,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利用生动、形象的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师的上课效率,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判断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结合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建议,编写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案例部分,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挑选合适的案例。在案例挑选时,要根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进度和教学计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最好是教学对象所熟悉的经典案例。另外,通过对比分析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也可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案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点。

2.在教材每一章节之前引入相关案例。在对国内主流教材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材的案例在每一章节之后以讨论题的形式呈现。因此,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在课程讲解之后进行案例的分析,但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由于财会类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前,拥有基础性的财务知识,教师可在讲授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每一章节内容之前,引入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层面对案例进行剖析,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加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撰写案例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目标。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不受学术权威的束缚,运用大量的事实、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结束语

高级财务管理篇4

一、教学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对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的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些方法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之间的矛盾。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分析现行高校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独立运行,模拟法人实体,使二级教学单位逐步成为面向社会的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将更适合目前我国高校二级教学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二级教学单位不单独设立会计机构,由财务处会计服务中心实行记账。

二、科研型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的科技人员是我国科技队伍的主力军,高校科研经费的数量和档次反映了师资队伍素质和整体研究能力,是高等院校水平的标志和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高校科研收入多元化,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资金的管理和核算也越来越复杂,许多科研资金的财务管理要求已超出了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范围。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科研经费都实行了专项管理,从经费的收入、支出、日常核算已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科研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

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完善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新模式:

第一,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在一级财务的管理和指导下开展业务。亦可设立独立的账号,开展如日常借款、购置、报销等核算业务,向一级财务提供科研经费的预决算、定期报送会计报表,同时按规定根据项目级别的不同编制项目经费使用报表,进行会计分析等。

第二,根据课题经费来源和项目性质分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学校资助,每个课题设经费卡,进行专项管理,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手段进行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分析,推广使用Ic卡管理和校园查询系统。

第三,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和审批制度,减少财务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有章可依。每年初,各科研课题组根据科研活动的进度和经费结余情况,编报本年课题组经费支出预算草案,各项支出数的预算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或合同规定的标准,并参照以往年度的实际支出数。按照支出具体用途详细测算,对于确需发生的科研仪器购置费要从严从紧控制,要列明购置的必要性及金额。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草案由院校的科研主管部门和二级财务部门审定,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有没有超出本课题经费现象。经审定后,再由二级财务部门正式批复下达给各课题组,并负责对预算的检查和监督。

三、后勤服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是一个涉及人事、资金、财务管理等诸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由于高校后勤涉及的行业较广、类型多样以及各高校改革的力度不同,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采取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差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要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制,做到既有利于学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中财务管理形式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

第一,分散管理和核算。对于规模较大、业务相对独立的各经济实体,允许其财务中心单独设立财务机构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后勤集团设立财务部,负责对各实体财务中心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经济实体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各经济实体决策正确性,减少盲目性。在这种财务管理方式下,可以通过实行集团领导下的“会计委派制”。集团财务部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财务人员到各经济实体担任财务主管,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使集团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经济实体实施控制。

第二,部分集中与部分分散管理。即根据行业特点的需要,允许某一经济实体在其内部设立财务机构,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但要接受集团财务部的监督和管理,其余各实体财务中心集中到集团财务部管理。目前这种财务运行方式在各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的高校由于财务中心改革得早,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比较规范,一般允许实行独立核算。有的高校财务中心改革刚刚起步,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往往倾向于将财务集中到后勤集团财务部,由后勤集团财务部统管。这种运行方式从本质上没有克服“分散核算”的缺点,不利于后勤集团内部资金调度,反而还会激化各财务中心之间的矛盾。

第三,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目前这种方式是主流,它要求后勤集团下属所有各经济实体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所有财务核算和管理都纳入后勤集团财务部进行。财务集中规范管理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统一制定财务的规章制度、收支计划、核算办法等;统一财务管理的职能机构,将分散在各财务中心的资金统一集中管理和调配,增强集团整体的竞争能力;统一管理和调配财务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财务管理,如果财务管理不规范,就会影响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因此,必须站在改革的高度去对待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工作。要理顺各种财务关系,其中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财务集中。只有财务集中了,集团的各种政策才能得以有效的贯彻实施。

上述三种方式在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同实际情况时各有利弊,在选择财务管理方式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整体改革的财务管理方式。

四、校办产业二级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有高校校办产业的体制和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

高级财务管理篇5

【关键词】两级;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绪论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分院、传统的普通专科学校或省部级以上的普通中专学校或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由于成立时间短、在校生规模小,财务管理普遍为一级管理。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在校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基于学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需要,传统的财务运行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以分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财务管理应运而生。在这种管理体制中,分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二级核算实体,在教学、科研、社会培训和服务、行政管理等方面拥有较高的自。

1.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1.1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1.1.1 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单位最高领导担任,成员为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负责审议批准方案的执行、调整及奖惩。

1.1.2 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工作。一般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提出、审核、汇总、报批用批复预算方案,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的实现。

1.1.3 单位责任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体制和其他基础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审批、考核等提供基础数据。

1.2 搞好预算编制与执行,硬化预算约束

应改变长期以来实行增量预算的老办法,实行零基预算,细化预算科目。强调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基本做到人员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建立教学基础设施专项建设项目库、公用服务体系建设、专用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建设项目库,根据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不断更新、完善,使专项建设目标和学校总体规划相适应,在分院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指导下工作小组认真研究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之间的关系,组织有关部门对分院的重大收支进行预测、研究、协调,以有利于对办学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在此基础上组织预算的具体编制。将预算执行责任与责任主体的收入直接挂钩,建立科学完善的业绩考评制度,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1.3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财务集中控制

1.3.1 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实现收支平衡,超支不补原则。通过刚性执行预算,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

1.3.2 完善分院内部治理结构。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如分院的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需职工代表表通过,避免“暗箱”操作,使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

1.3.3 财务制度的完善,通过内控制度明确支出审批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1.3.4 不断增强财务审核质量,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越是实施二级财务管理的单位就越应加强会计监督。

1.4 建立审批制度,提高经济行为合规程度

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审核流程,使经办人、验收人、部门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人等每个环节的所有人员明确报销审核(批)的流程路径,通过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审核与把关,为最终负责人的批准提供保障。

1.5 多渠道筹集资金

1.5.1 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稳定经费来源。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可信赖性,为分院有关部门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作好服务工作。

1.5.2 规范和加大对学生收费管理的力度。学生学杂费是高职院校自筹经费中的主体部分,是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另一个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5.3 利用分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补充经费来源。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形式有:技术推广服务、专业人员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让和应用研究合同等,通过直接向雇主提供特定的劳务知识服务而获取收入已成为重要的经费补充渠道。

1.6 加强资产的管理和控制

核查资产,摸清家底,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动态考核。对分院尚未入账的资产核实入账,完善院、系、部、处、室的资产管理,做到账实相符。分院还应借鉴政府采购的先进经验,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以节约资金、保证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探索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级示范院校,2010年开始,学校拟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校院二级财务分级管理体制。学校对二级分院实行经费总额动态包干制度,从有利于学校和二级分院稳定发展、有利于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有利于激发二级分院办学活力、有利于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出发,以分级管理为核心,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以资源为基础的初次分配、以绩效为导向的再分配、以学校宏观调控为补充的办学经费分配体系,主要做法有:

2.1 财务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组成由校长任主任,财务处长任副主任,并由财务、纪委、人事、教务、科研、后勤、基建和绍兴市公共实训管理中心(我院与绍兴市共同投资2.2亿建设和管理)等各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学校财经管理委员会,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由该委员会集体决定。财务管理室在财务处领导下,负责编制学校综合预算和各项财务收支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等。再次,设立资金绩效考核室,为解决校际财务部门缺乏对二级分院财务部门在资金用途、资金效益上的监督与考察问题而设的围绕校级财务部门向二级院校划拨的资金利用效益考察方面的部门。最后,设立二级分院财务室,主要负责分院资金的管理,对分院资金进行集中核算,保证分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2.2 财务管理方法的优化

学校在分权、授权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下,可以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整合学校的业务、资金和信息,实现学校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的目标。以分院为内部独立核算单位,赋予了分院一定的财权,分院可以在学校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和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下自主安排经费的使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各种培训班,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开发,积极筹措发展资金。

为此,学校前瞻性地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统一学校的各项收支、编制学校的综合财务预算,了解学校的总体收支情况,及时分析调整学校的财务方针政策,特别是财务分配制度,从政策上保证和引导学校和分院的财务资源流向于学校重点发展领域。

2.3 监督体制的建立

学校制定了经费分配办法使用管理试行办法,鼓励经费拨款向教学、科研方向流动,比如教学运行费不得低于所拨当年学费的25%,办公经费不得超过当年学费收入的3%,将创收收入用于教学和实验设备的学校实行3:1配套的鼓励政策,且对该部分设备免收设备资产占有费等。

2.4 经费包干原则

2.4.1 统一领导、资金集中、核算集中

学校统一领导各二级分院财务,实行统一的财务制度。分院开展各种教学、科研、创收等活动取得的各类收入全额纳入学校财务,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学校对二级分院包干经费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向二级分院提供有关会计统计信息。

2.4.2 分级管理、财权下放、权责结合

二级分院对包干经费进行管理。二级分院应遵守学校财务制度,本着“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激励、量入为出”的精神,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行使计划、使用、审批包干经费的权限。

2.4.3 统筹兼顾、超支不补、节余留用

二级分院对包干经费的使用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优先保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开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的预算不能留有缺口;学校对包干经费超支不补,节余留用。

参考文献:

[1]张纪元.完善高校系院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09(6).

[2]楼燕芬.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8(5).

[3]邵一鸣.完善高校二级财务管理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4]张记元.完善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09(6).

高级财务管理篇6

1、实行农村村级会计委任制

农村村级会计委任制是指由乡镇政府透明化招聘会计人员,择优录取,委任到辖区内的村组,从事财务工作,参与村组的内部管理,代表政府监管村集体资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被委任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乡镇政府负责。这样,会计人员便能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职能,真实地反映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核算、成本费用等经济状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2、建立会计记账制度

在有些地区可以推行农村村级会计记账制度。农村村级会计记账制度,是指在“三个民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管)和“四权”(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处理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由各村的报账员定期将收支票据送乡会计服务机构记账的会计管理方式。本质上,被的单位即各村仍是独立的会计主体,村负责人依然直接审批核定所有支出凭证,记账的部门,则凭其高素质的专业能力为村里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会计记账业务。保证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强化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农村经济基础管理的规范性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实施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技术手段上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完善会计科目,健全总分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存款日记账等基本会计账目,彻底根除“流水账”、“本本账”。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套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账户体系,统一规范村级的账目结构,防止账外账、小金库等不法财务行为的发生。可在政府的协调与支持下,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本地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软件,切实提高农村村级会计业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促进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三、完善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审计监管

1、政府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明确农村审计的机构以及审计范围、任务、审计程序及职权、奖惩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落到实处。

2、县、乡两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审计干部任免制度和审计制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农村经济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制度,规定凡纳入委托管理的集体财务,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开发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等都要进行审计。如集体土地征用、上级划拨、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使用、村内“一事一议”、村办企业上缴、集体投资收益等资金的使用,都要加大其审计力度,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并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四、实行农村经济透明化,强化农村经济的民主管理与监管

1、规范透明化内容。透明化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透明化暂行规定》中规定的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公益事业项目等方案的实施,都应向村民透明化,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村集体的所有财务活动,包括集体企业上缴收入和改制企业股权收益等,都要纳入透明化。要细化透明化内容,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透明化,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透明化代替明细透明化或搞“大而化之”的假透明化。

2、透明化时间要及时,做到月结月公布,设立固定财务透明化日,日常财务活动要坚持每月透明化一次,形成一月一透明化的制度,对于重大财务活动应随时逐笔公布。

3、透明化形式要多样化。透明化方式要以透明化栏为主, 各村要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坚固耐用、防风防雨的村务透明化栏。同时,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其他形式做好透明化工作。

4、透明化程序要严格。财务透明化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与,由会计和审计人员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审核合格的加盖“审计专章”, 并将收支情况列入财务透明化榜,交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同意后,加盖民主理财小组专章并在村务透明化栏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管。

高级财务管理篇7

在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企业所有板从资本所有者转移到了职业经理人,资本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一关系。由于目标函数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作为委托人的资本所有者需要对作为人的职业经理人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以避免人的道德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薪酬激励是一种短期激励方式,包括基于工作的薪酬、基于技能、知识和能力的薪酬和基于业绩的薪酬。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方式,包括向高级管理层赠与公司股票和要求高级管理层、员工购买公司股票。近年来,中国金融保险业高管天价薪酬愈演愈烈,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激烈争论,引起了中国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极大关注。高管天价薪酬是高管对公司贡献的体现还是对股东财富的掠夺?高管天价薪酬以及巨大的薪酬差距产生了怎样的激励效果?本文利用深市和沪市全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Jensen和Meclding(1976)指出,薪酬和晋升能够对人努力产生强激励作用,同时还可以减少偷懒和搭便车行为。Baker、Jensen和Murphy(1988)认为,高层管理当局的薪酬对企业业绩的敏感性过低,以至于不能提供有效的管理激励。Jensen和Murphy(1990)又研究发现,管理薪酬的变化对公司业绩的变化并不敏感。Kostiuk(1990)的研究表明,CEO薪酬与公司的规模有关。Mehran(1995)研究发现,薪酬的形式、而非其水平更能激励经理增加公司价值,公司的业绩与基于权益的管理薪酬相关。Lambert,Larcker和Weigelt(1993)发现,薪酬差距和公司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Main,Reilly和Wade(1993)发现,高管团队薪酬离散度和公司盈利性之间具有正向关系。而Siegel和Hambrick(1996)发现,在管理层共谋比较严重的行业,较小的薪酬差距会带来较高的股票回报率。

(二)国内研究综述魏刚(2000)研究发现,公司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级管理层的年度报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经营绩效(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也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2003)对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效果。林浚青、黄祖辉、孙永祥(2003)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张俊瑞、赵进文、张建(2003)研究发现,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金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每股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金报酬与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杜兴强、王丽华(2007)的研究发现,股东财富的增加会使高层管理当局的薪酬有所增加,高层管理当局薪酬随着公司本期和前期权益净利率(ROE)以及总资产净利率(ROA)的增长而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方式、薪酬水平、薪酬差距进行考察,对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财务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高管激励机制对公司财务状况(用“每股净资产”表示)、经营成果(用“每股收益”表示)和现金流量(用“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表示)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公司建立激励机制,是为了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应把公司的经营业绩与人的薪酬挂钩,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确定人的薪酬,即为业绩付酬。据此,提出假设一:高级管理层薪酬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1),包括:高管薪酬与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H11)、高管薪酬与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H12)、高管薪酬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显著正相关(H13)。

锦标赛理论把人看成晋升竞争中的比赛者,在顺序竞争的锦标赛中,赢家将获得全部奖金。所以,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鼓励基层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排序竞争,从而降低监控成本,提高公司绩效。据此,提出假设二: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2),包括:高管薪酬差距与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H21)、高管薪酬差距与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H22)、高管薪酬差距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显著正相关(H23)。

其中,“高级管理层”是指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独立董事,不包括外部监事,不包括在股东单位或其他单位领薪的高管人员,不包括当年任职、没有领全年薪酬的高管;“高级管理层薪酬”是指“高级管理层”人均年度薪酬;“高管薪酬差距”是指“高级管理层”人均年度薪酬的标准差。

(三)计量模型对于假设一,采用计量模型之一:

NSit=a0+a1APSit+a2EPSit+a3CPSit+Uit (1)

对于假设二,采用计量模型之二:

SSDit=β0+β1APSit+β2EPSit+β3CPSit+εit (2)

在C+tjt~型之一中:NS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高管薪酬,用第i家公司第t年“高级管理层”人均年度薪酬表示。APS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EPSit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收益,CPS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uit是第i家公司第t年的残差。

在计量模型之二中:SSD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高管薪酬差距,用第i家公司第t年“高级管理层”人均年度薪酬的标准差表示。APS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净资产,EPS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收益,CPSit表示第i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εit,是第i家公司第1年的残差。

(四)研究对象与样本本文以天价高管薪酬备受争议的金融保险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深、沪两市全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CSMAR数据库选择样本:组合选择沪市A股和深市A股:在行业中,选择金融保险业,共有27家上市公司。

(五)样本数据生成和处理(1)在CSMAR有关数据库中,查询并导出“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2)在Excel中对上述数据进行筛选,仅保留2005年12月3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年末数据,并将数据不完整的予以剔除。于是,得到计量模型所需要的全部自变量数据。(3)在巨潮资讯网中,查找样本公司2005―2007年的年度报告,可以得到每一家样本公司每名高管的年度薪酬。(4)计算每年每一家样本公司人均高管年度薪酬及其标准差,即得到了计量模型所需要的全部因变量数据。

四、统计分析结果与研究结论

(一)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表4、表5。

(二)研究结论人均薪酬和薪酬差距都只与每股净资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均薪酬和薪酬差距并不是基于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流,而是与公司的净资产直接相关。具体如下:

从表1可知,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很高,高管之间薪酬差距很大。高管人均年度薪酬最大值高达1049万元,最小值为10.7万元,平均值为129.46万元;高管人均年度薪酬标准差的最大值高达935万元,最小值为1.89万元,平均值为80.51万元。

从表2、表3可知,(1)人均薪酬与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为0.634,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a1为50,825,t值为4.439,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表明,人均薪酬与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即假设H11成立。(2)人均薪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为0.334,且较显著(显著性为0.053);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a2为19.105,t值为0.249,但不显著(显著性为0.805)。这表明,人均薪酬与每股收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够显著。所以,假设H。:不成立。(3)人均薪酬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94,且不显著(显著性为0.598);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回归系数a3为-24.713,t值为-2.333,且比较显著(显著性为0.027)。这表明,人均薪酬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之间只有微弱的相关关系;而且,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减少,人均薪酬会增加。所以,假设H13不成立。

从表4、表5可知,(1)薪酬差距与每股净资产的相关系数为0.560,且在0.01水平上显著;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B1为40.070,t值为3.575,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表明,薪酬差距与每股净资产显著正相关,即假设H21成立。(2)薪酬差距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为0.279,但不够显著(显著性为0A10);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B2为50.400,t值为0.670,但不显著(显著性为0.508)。这表明,薪酬差距与每股收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够显著。所以,假设H22不成立。(3)薪酬差距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29,且不显著(显著性为0.872);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回归系数B3为-27.232,t值为-2.626,且比较显著(显著性为0.013)。这表明,薪酬差距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之间只有微弱的相关关系;而且,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减少,薪酬差距会增加。所以,假设H23不成立。

高级财务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 二级管理 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学院两级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共同选择。二级单位的办学、财务自逐渐增大,如果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容易产生财务上的疏漏,引发职务犯罪,也加大了办公费、科研费、劳务费等项目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学校整体财务管理的成本。因此,内部控制在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中更为重要,是二级单位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各高校需要探讨的。

一、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的现状

高校财务二级管理是指高校在对二级单位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二级单位具有的相应财权和事权核定其经费总额,并对二级单位的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督和绩效考评,各二级单位能够自主安排和使用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同时接受学校的监督和考评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行财务二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各二级单位的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但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困难。

大部分经济业务由二级单位直接开展,形成了学校财务监管的真空。某些领导将二级单位的经费视作自己的小金库,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支出,没有合理的预算和规划。且由于各财务二级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会计科目设置不统一,给学校整体财务核算、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带来很大的不利。

学校和二级单位形成了两个相互博弈的利益团体,学校财务监管的触角很难深入到二级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二级单位从主观上有逃离学校监管的动机。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形成了高校固有的财务监管方式,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后,使监管理念、监管体系、监管手段和方法等问题不断突出。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也使得管理弹性较大,从而导致管理的不稳定。

二、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目前各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普遍达不到其规定的要求。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发展,使得二级单位的内部控制长期被忽视和缺失,内部控制文化始终未能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虽有所改善,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因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多数高校只有针对学校一级的内部控制规范,针对二级学院的内部控制则长期缺位。具体表现为:有的二级单位一直没有建立重大事项论证决策机制,购买重大设备不经过事前申报,大额支出不按规定事前经过审批;有的二级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不相互分离,造成漏洞等等。在此情况下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由统一核算、调拨向各二级单位自主规划,自主使用转变,这虽然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二级单位容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本身的发展需求,而不能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

(二)人员素质不整齐,评价指标不合理

高校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实施独立核算,收支自主把控后,相应的财务工作人员也亟需增加。但由于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往往没经过系统的会计技能培训,对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也了解的不够深入,一些关键岗位上也没有实行轮岗制度,而且也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没有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对二级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考评没有科学的办法,对资金的预算、使用、结果,没有具体的分析评价,对二级单位财务检查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机制。所以,在二级财务单位能够支配收支的金额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经济上的风险。

(三)管理责权利不明确,经济责任制建设不完善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后,二级单位财务自不断增大,但却没有明确和落实二级单位相应的责任,这造成了二级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不对等、职能部门的权利重复交叉、任分解不清,进而导致对资金运作和资源配置的不计后果盲目决策。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财务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监督时,对发现问题常常因缺少依据而无从问责,进而使校内财务监督行为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预算管理不科学、不严格,执行力不够

第一,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在全校可用预算总额的基础上,根据各二级单位预算期内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现有师生人数直接确定预算经费,并没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也没有针对二级单位的年度发展计划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资金上科学预测,很少考虑到二级单位的实际需要,使得预算编制不科学。第二,有的二级单位虽然建有内控制度,但由于平时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没有进行及时检查,监督措施也常常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二级单位内控制度常常形同虚设,不能落实到位。同时由于对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评价和考核机制,也使得学校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常常苍白无力。第三,由于多数高校只对二级单位预算经费总额进行控制,对具体支出项目不进行控制,且二级单位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因此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不能有效执行,不能把预算当作学校内部法令来执行,造成预算执行力不够。

(五)内部审计未发挥审计和监管职能

第一,由于内审部门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来自领导的压力使得内审部门常常不能有效的监管党政领导经济行为。第二,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够重视,使得内审部门的地位往往不高、权威性往往不强,内审部门因此常常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第三,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人员配置较少,且常常局限于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对预决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在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科研研发效果等方面展开的较少。第四,组织人事部门往往在领导干部离任后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先离后审,审任脱节”的事后审计常常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对查出的问题也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第五,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审计力度不大,往往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控能力的几条建议

针对前面所述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借鉴COSO报告的控制环境、内控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框架。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控制度的环境

优良的内控环境能够强有力的推进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把内控制度建设提到高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二级单位考虑学科发展,全面梳理内控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把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等和高校内控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明确目标,构建内控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内控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立内控考核评价方法,避免制度重复交叉、职责混淆不清、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的情况。

(二)针对二级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文件精神,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但对于高校财务二级管理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致使管理上没有最明确依据。在国家没有对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做出具体法律法规时,各高校可以根据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在原则上既为不偏离学校整体经济运行的方向,但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操作性,使各部门的资金预算和收支形成良性的循环。学校的财务总体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各院系及后勤等财务二级单位实施领导负责制,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这既能够完善学校财务管理组织构架的完整性,又起到了各级财管管理部门相互监督管理的作用。

(三)健全校院两级经济责任制

高校财务实施二级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的内部控制。这是为了保障学校财务安全,保障学校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学校财务账目及各项会计数据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实现学校各个二级财务单位的财务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建立以院系级部门领导为主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严格履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这是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的有效办法 ,使学校的经济责任制度与学校的财务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学校财务机制的良好运行。

(四)优化预算收支管理,完善考评体系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二级单位在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经过综合考虑、科学分析,把经过党政会议批准的预算作为学校内部的财经法规来执行,严格遵守,不随意变更和突破。高校财务部门应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预算预警机制,实时控制二级单位的预算经费使用情况。不仅总量进行控制,而且实时监控动态,及时纠正偏差,从而确保各二级单位根据预算使用经费,以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为进一步完善预算收支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个独立的且权威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财务预算编制、组织预算考核等相关情况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并且有专人负责,使财务预算成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学校各二级财务管理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到先事预算、不浪费资金,从而提高财务经费的目标管理水平。在考评体系的建立上,可以根据各院系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经费的的主要来源、数额,自筹经费的年增长率等指标、科研经费的年投入率、以及收入等指标、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如就业、考研等、经费预算与实际使用的效率指标等内容都可以作为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单位的考评体系的评价指标,但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可以适当增加财经预算、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职能,将学校各项经费做到有规划、有预算的落到实处,扩展财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的范围。

(五)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审计监督机制

审计监督机制是内控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明显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财政和教育等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创新针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方式,时常关注高校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制定考核高校内控制度建设完成情况的办法,并定期进行测评。内审、纪检和监察等部门应重点发挥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自身监督体系和机制,结合学校二级单位实际情况,分析内部控制关键点、薄弱点和失控点,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各高校应该把对二级单位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结合,把对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对他任免、奖惩相结合,把监察审计部门监督与校内全体师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从而形成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及时纠正监察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促进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结束语

高校在实施二级财务管理时,二级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关键所在。内控制度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授权控制原则,使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和其他部门或人员形成牵制和制约,不能出现约束黑洞。更要细化明确各级岗位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职责,做到专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监管。高校只有真正做到内部控制,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发生,使工作人员在经济活动中提高自律性,并优化学校整体资本结构,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学校资产的整体安全,最终实现二级单位与其母体高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鸿.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研讨和探索[J].经济师,2014

高级财务管理篇9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开设“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这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具有财务管理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而设置的。

高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是一门综合运用的管理学科。它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二、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高级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对我们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善用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方法,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将“任务”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以学为本”,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详细操作方法是:提出某一观点或问题,围绕该观点或问题,将课程内容组成若干个“任务”,然后通过这些“任务”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任务类型,在教学上应有所区分。通过任务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任务型教学转变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功能,使学法成为关注的重心,将“学”放在中心地位,突出了以“学”为本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当前经管课程中已被广泛的运用。它是指学生按照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老师给出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提出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方法。高级财务管理知识面广和信息量大,单纯以现有的教材为纲,其内容还是十分有限,为兼顾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如适时增加可分离债融资策略、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等内容,以及提高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案例分析过多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经历不集中,容易走神,进而失去学习该课程兴趣。因此,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虽然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学生产生案例疲劳症。

如该课程中的并购、重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含两章甚至更多的内容,其中的案例又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日常实践,因此,有关并购内容的案例有必要让学生加以分析。如可以以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该章节内容分析该并购的品牌、营销等整合策略。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是根据教学内容,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启发、诱导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一方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该种方法要求教师科学采用授课模式,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明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高级财务管理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水平 综合评价

在高等学校扩招和生源逐步萎缩的双重压力下,高职院校教育由扩大办学规模向提升内涵质量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学校的健康有序运行。如何有效评价学校在筹措发展经费、利用有限经费和调整经费支出结构等方面的表现,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影响因素众多,有些因素难以定量描述,有些因素虽然可以定量,但定量后难以评价,通过多目标综合评价来确定财务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高职院校合理安排调度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

1.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U)可由综合实力(U1)、运行绩效(U2)和发展潜力(U3)三方面进行评价[1-3],即有

U=f(U1,U2,U3) (1)

式中U为总目标,U1、U2、U3为一级指标。

通过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一级指标U1、U2和U3可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二级指标。U1可通过学校总经费收入(U)、国家(地方)财政拨款总额(U)、学校自筹经费收入(U)、科研活动收入(U)、教育事业收入(U)、校产上交及经营收益(U)、捐赠及赞助收入(U)、学校年末资产总额(U)等二级指标来衡量。U2可通过师生比(U)、平均事业支出(U)、平均设备费(U)、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U)、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U)、人员经费占总经费比率(U)、教师人均科研经费(U)、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U)、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U)、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U)、自筹基建费用占基建费比重(U)、固定资产增长率(U)、学校融资收入占银行存款平均余额比重(U)、学校其他投资收益率(U)、校产上交及经营收益年增长率(U)、对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U)、校办产业资本金利税率(U)、校办资产资本保值增值率(U)等二级指标来衡量。U3可通过学校年末借入款总额(U)、学校年末借入款占学校总经费比重(U)、学校年末存款净余额(U)、学校年末存款净余额占总支出的比率(U)、学校年末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U)、自有资金动用程度(U)、非自有资金占用程度(U)、年末垫付资金总额(U)、应收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比重(U)、学校资产负债比率(U)、校办产业长期负债总额(U)、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U)等二级指标来衡量。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评定是一个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从定性和定量分析,有的指标可以定量,如学校总经费收入(U);有的指标是定性的,不能定量,如自有资金动用程度(U)。②有些指标虽然能定量,定量后很难评价,如平均设备费(U)。③指标的重要程度不一,有些指标非常重要,有些指标不那么重要。④指标性质不一,有些是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标,有些是越小越好的逆向指标,如学校总经费收入(U)和学校年末借入款总额(U)。

因此,建立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必须确定指标评定的具体方法。另外,不同的指标对方案影响不一样,有必要将权重引入评价过程,对方案做出合理评价。

2.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评定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可消除指标之间因量纲不同引起的不可比性。采用统一的评价角度,对指标实际值的好坏优次程度进行判断,并赋予一定的评分值。在具体方法的选取上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1)定性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于无法量化的定性指标,邀请专家进行评判。采取定性分等的方法进行赋值。将定性指标分为5个等级,分别计分1、0.7、0.5、0.3和0分。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较少,主要有自有资金动用程度(U)、非自有资金占用程度(U)。

(2)定量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多定量指标具有不同的计量单位,不具有可比性。考虑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中,多数指标的最大、最小经验确界无法获取或者获取困难。因此,采用反正切函数对定量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

=tan(u)×2/ (2)

其中:为u标准化值,u为指标U的实际值。

W=(w1,w2,w3)为一级指标权重向量,wi=1。Wi(wi1,wi2,…,win)为一级指标Ui所包含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ij=1,ni为一级指标Ui所包含的二级指标个数,i=1,2,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是一个半结构化问题,对于结构不良问题的指标权重确定,往往由专家或具有现场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确定。

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确定指标评定标准和权重后,一级指标的单评价和总目标评价就可以按照下面步骤进行。

第一步:构造属性矩阵。对于每一个一级指标Ui,构造一个相应的属性矩阵Ai,i=1,2,3。对于一级指标Ui,第k(k=1,2,…,n,n为高职院校数量)个高职院校的第j(j=1,2,…,ni)个二级指标U的取值记为,则所有的构成了属性矩阵Ai。除了比较不同高职院校同一年度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比较同一高职院校不同年度的财务管理水平。此时,第一步中的k表示年度,n表示需要比较的总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