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5:17:39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爱情观 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0-02

、教育部在2015年7月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再次强调,各高校必须“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由此,在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一些教学专题,譬如“理想信念”、“爱国”、法律常识等比较容易涉及实践环节,而在大学生恋爱观教学中,我们无法让学生去进行一场恋爱体验,因此针对如何设计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接受教学理念,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传统课堂的“爱情观”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书本,从爱情的定义、特征以及大学生恋爱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讲解。虽然内容很重要,但纸上谈兵的空讲模式,很难让理论“内化于心”,更不要说“外化于行”。毕竟,每个人在恋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在理论中一一找到答案。关于爱情的懵懂和一知半解,使很多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有很多随意性,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影响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

二、“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探索

正确恋爱观的灌输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也不能只为单纯的“走出课堂”而实践,必须要明确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科学而周密地策划实践教学方案,使其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实际效果。为此,本理论的实践教学分“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及“课堂延续”三个环节。

1.课前实践准备

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恋爱心理,在正式授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制作恋爱问卷,在校园里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出的数据,引导他们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调查什么”“如何调查”,实践所关联的恋爱观理论内容等。教师要对课前的实践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进行清晰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课前实践活动的实效。

另一方面,在课前开展“我父母的爱情”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访自己的父母,回归自己成长的家庭,反观父母的恋爱与婚姻,总结通过成功恋爱走向成功婚姻的必备特质。

2.课堂实践授课

课堂内的实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一场“故事会”来引入新课,在故事中引发他们理解恋爱的含义。由调查问卷,引发学生自己总结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好坏。由学生课前的实践结果来总结新课理论,无疑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吸引力。第二,抓住学生的情感点。根据大学生情感丰富而波动的心理,设计诸如“大学里谈恋爱会得到什么?”“大学里谈恋爱会失去什么?”这样的实践讨论主题,唤起学生参与实践讨论的激情,满足学生的正当感情需要,形成正确的选择。比起教师直接告知大学里该不该谈恋爱,这样的实践性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实践教学更是学生理性情感体验的场域,情感深化和发展的载体。第三,抓住学生的困惑点。 从什么是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大学到底要不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以及区分异性友谊与爱情这五方面展开课堂大讨论,通过各种情景假设,让学生去实践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譬如,在讲授“选择对象要冷静”的知识点时,设置“网恋可以尝试吗?”“该如何拒绝他人的追求?”等场景;在讲授“表达爱情要含蓄”的知识点时,设置“如何表白最能打动她?”“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合适吗?”等场景;在讲授“爱情要忠贞、理智与和谐”的知识点时,设置“男友约我周末出去开房怎么办?”“女友老是耍小脾气怎么办”等场景;在讲授“失恋不失志不失德”的知识点时,设置“表白被无情的拒绝了怎么办?”“我们的爱情不被家人认可怎么办”等场景,以上场景通过文字描述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体验到恋爱中的种种困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课后实践延续

为了防止学生课后没多久就抛之脑后,专T设置课堂延伸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分两步,一是在听课后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把当天听课的感想和决心对未来的自己做个提醒。这封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受进行总结,要求主题明确、独立思考、感悟深刻。写好交给老师,由老师一年后统一寄出;二是在每年思品课的教学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新生,把自己在爱情上的经验教训或感悟寄语师弟师妹。这样,在给下一届学生讲授该知识点时,又多了一份来自同龄人情真意切的嘱托,这样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师的言语更有影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

三、“爱情观”教学师生互动贯穿实践主题

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更加考验任课教师的责任和智慧。爱情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主题,教师在课后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答疑和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需要教师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譬如可以要求学生关注其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言论,教师要在公众平台上摆明观点,展开讨论并密切关注学生的留言,发现不恰当的言论,及时沟通。这样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能长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四、“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

“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注意全方位、综合性并贯穿全过程。既要综合考核学生对待课前实践、课内实践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热情,又要考察他们能否把所学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关注调查问卷等实践成果的质量,还要关注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投入与表现,尤其是检查他们在解决实际恋爱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评价者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班级小组成员。比如那些在课堂上信誓旦旦远离不文明恋爱举止,课后却抛之脑后,恋爱行为不雅,恋爱观念扭曲的学生,是要在学期末的小组成员互评中降低分数的。

笔者在“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上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会将教师作为普通的“说教者”而加以排斥。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授课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正确恋爱观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专题创新实践教学,可以经一步推广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其他专题上,这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不断提高课程的时效性,使实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走出教室进行参观访问,而是贯穿每一个专题的课前、课中与课后。

参考文献:

[1] 白海燕.“我从何处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12卷123-127.

[2] 张慧敏,杨帆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10 56-59.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一、“读—议—读”,披文入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在描写台湾老师和学生上课学习国语的情景中。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几个步骤:一读,让学生自由读,尝试揣摩语调情感;二议,启发学生概括情景内容(学习国语),把握情景特点(严肃、认真),感受情景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一笔一画”“很认真,也很吃力”“一遍又一遍”“火热的”“真挚的”等词语的意思),从而领悟情景内涵,把握朗读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三读,通过示范读、对比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逐渐加深体会,并真切再现台湾人民心灵深处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议—读—议”,景中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出现在作者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情景中。教学时,我抓住“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一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这动人的情景”是指什么?(2)从哪些表现可看出“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3)“这动人的情景”为什么能吸引我?(4)教师和孩子对“我”的表现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借以承接上文情景,理解本段情景,体会作者此时此景中被唤起的强烈感情,体会台湾师生由此产生的学习国语的光荣感、自豪感。接着抓住“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更起劲”等词语的情感导向,指导学生反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作者此时此景的内心中去。最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感受课文中老师、学生和作者不同心境和同样深厚的爱国之情。

三、“议—读—再议—再读”,读中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出现在课文结尾作者参观了小礼堂后的情景中。这次出现,既是与上文呼应,也是全文的总结,更是作者爱国之情的最高升华。而这句话所在的意义段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教好这一段,我采用了两步议读的教法。

1.议—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什么叫民族精神?从哪里看出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引导学生从礼堂中伟人像的更替上理解“民族精神”“爱国情意”;在此基础上,以台湾老师的语言和作者的感受为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5自然段,仔细体会台湾人民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以及作者为之深受感动的情感。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一、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感知课文内容、中心、结构,奠定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基础

首先,组织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中心、结构,获得粗线条的教材结构图,构成学习本课的先行认知结构。本课主要写谁?读了课文,你喜欢高尔基吗?他哪些地方值得你喜欢?课文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高尔基热爱、关心少年儿童的?通过初读、讨论,让学生对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品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大概知道,课文是通过高尔基让孩子给他照相来表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从而,为对学生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实事求是,有根有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奠定基础,提供本课德育的固着点。

二、具体理解阶段――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情朗读中,进行运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分析问题的技能训练

首先让学生细读有关段落,弄清楚孩子怎样请求高尔基,高尔基是怎样同意让孩子给他照相的,并讨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然后通过表情朗读来感受“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敬爱与恳求。接着,组织学生精读高尔基认真配合孩子照相的段落,深刻理解写高尔基听从孩子吩咐、主动配合孩子照相的语句(如“咧开嘴笑”“拿了张报纸,按吩咐坐下”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诚挚而深切的关爱。待学生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用自己的动作语言来深刻感受老一辈对下一代的爱。最后还要提问:当孩子因忘了装胶卷而哭着跑了以后,高尔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不仅不生气,反而还那么着急地叫孩子回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仔细读书,通过讨论和表情朗读来加深对高尔基优秀品质的体验和理解。这样把“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与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施教,不仅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而且由于坚持了对高尔基其优秀品质的“实事求是”“有根有据”的分析,因而对学生同时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三、总结升华阶段――在联系实际、升华认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提问:本文突出写了高尔基的什么特点?高尔基为什么不接待记者采访,却一直惦记孩子照相的事?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应用抽象思维方法,对已获得的具体、形象的教材进行归纳综合,形成具有充实、丰富内容的整体的高尔基形象。接着提问:高尔基为什么那么爱孩子?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对教材内容、中心进行评议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高尔基站在这个高度,特别关爱少年儿童,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通过讨论,达到深刻理解教材、升华中心、提高认识、获得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目的。最后,还要向学生提问:在家里、在学校,你感受过别人对你的关爱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关心下一代的。人人都在关心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呢?让学生认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而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为社会、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结合型教学认为,必须从本源抓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初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只有这个目标,才能将各种纷繁的德育内容统一起来,五爱教育才有坚实的根基,只有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我们还认为,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只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可能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才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从知、情、意、行不同角度全面、统一施教。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从本源抓起,构建学以致用的德育结构,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才可能获得事半功倍、高质高效的效果。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

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小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1小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一

这一年过得非常快。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是我生命里重要的一年。

在工作中,我以优秀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我认真备课,多听课,上课后反思。要感谢的人很多,我的进步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帮助。这个学期我听了很多课,从听其他老师的课中,学到了许多教育的招式,有的可以在我的课堂中运用,有的需要改进。

本班现有学生xx人,其中男XX人,女xx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将本学期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并能从义项上了解字的含意。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较为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但仍需加强。

3.阅读叙事性作品,能做到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在诵读优秀诗文方面,能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能利用图书、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二)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在交际中基本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但流畅性上和准确用词上还需加强。

(三)习作:

1.懂得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较具体,感情较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来表述。

3.学习了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如建议书、演讲稿等。

4.学会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综合性学习:

1.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会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能讨论、演讲,学会了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这个学年,我担任五(2)班的副班主任,配合班主任梁老师一起努力把班级工作做好,在向梁老师学习班级管理经验中,我的班级管理水平有了提高。下个学年,我希望自己可以当班主任,承担更多的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更加勤奋的工作,为新地小学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我就可以做的与其他优秀的教师一样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善于从失败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并运用各方面的力量解决问题,就可以很快地成长起来。

这个学期与上个学期相比,我的教学效果有了进步,虽然离优秀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每一个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靠不断努力工作而锻炼出来的。因此,我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都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教师。我的进步离不开常常的反思。

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我就可以做的更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感谢大家的一年来的帮助。

2021小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人崔俊峰,现从教于上孟小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6月参加工作,20xx年11月被评聘为二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曾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自任现职以来,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工作中既教书又育人,多年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深得家长的好评。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做到出全勤、干满点,任劳任怨,从不计个人得失,服从领导,听从分配。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刻注意加强业务学习,努力进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教改新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精神。积极参加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做到“六认真”。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上好每一节课。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讲到练,习题设计实行梯度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使学生从督促学到自觉学。备课时,在弄懂、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拓宽、加深,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摸清学生知识底数,注意处理好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所学知识、结构的关系,使学生利于接受所学的知识,作为小学教师,我一如继往,运用自己积累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认真对待和管理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自我发展的道路。作为班主任,我知道要取得学生的信服,光有细致的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用知识去征服他们。因此,我认真进行业务学习,将自已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宽、加深,积极参加关于有关新课改的继续教育学习,参加校内外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自已的讲课艺术和授课水平。结合所教学生特点,以教好学生为核心,大胆尝试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从知识上来吸引学生,确实学到一技之长。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注重联系实际,设疑解疑,讲究说话的风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年的实践告诉我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就是了解,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爱还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要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对差生的转化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在班上,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其能为班级着想,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如每天卫生清扫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帮助??。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爱还是责任,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2021小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三

回忆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当着治理全班学生的重担。教师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学校的发展。下面分多少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惜学生,为人师表,有贡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懂得精神实质。而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学习好纲领,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求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长处判断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直而苦楚。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冲破难点,精讲精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个别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课后及时写教学反思,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应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接洽,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4、作业

依据减负的请求,我把天天的作业精心筛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施展主动性和发现性的功课。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宏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情感中尚的情感,它凝固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态、家庭情况、基本知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基本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教学品德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谈谈心,在闲谈进程中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

2、爱就是关心。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正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敬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诚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等同的,这就是教师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主张,懂得他们成熟和天真;信赖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难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警戒和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靠感。

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必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扫除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援助……。用爱心造就孩子对群体,对别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厉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弊病错误,不放荡、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我有义务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梦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想了很多有趣的游戏,不仅使学生爱动的天性被发挥的畅快淋漓,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根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练习,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五、拓展阅读

阅读《列宁简介》、《纽扣》、《列宁参加义务劳动》、《列宁理发》、《不同的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拓展活动

1、拓展阅读。

阅读《微笑》、《从花瓶中学会了诚信》、《华盛顿与樱桃树》、《少年沈从文》、《算数题与文学课》。

2、拓展写话。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9

[关键词]慕课;线下研讨课;教学实践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一直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太显著。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陈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掀起的在线教育技术变革,正以破竹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当前,教育研究者大都肯定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但主要关注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忽视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线下研讨课的研究,也没有关于线下研讨课的活动选材、问题设计、形式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具体研究,线下讨论课的研究仍然是慕课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2015年2月南昌师专开始采用慕课模式对“思修”课程进行实验性教学,到2016年6月已经完成了两轮教学。我们重点对慕课模式下“思修”课线下讨论课进行了教学研究。

一全国统一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按照“思修”慕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开展现场直播课程。现场直播课程是学生在教室观看现场直播,主要是由主讲教师就课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言或提出问题。这种形式的课程其实效果不佳,学生在教室里开始还能认真观看直播,可是一小时后就有点坐不住了,相信课程组也注意到了,所以第二年现场直播课程减少到两次。

二学校自主安排的线下研讨课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0

“读史必须读人,读人必须读心”是近年来史学界探究历史学科的主旋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现鸦片战争的场景,联系鸦片战争发生的国内外背景,运用心理学分析战争“主角”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在北师大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的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锁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的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五、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片、图片资料等。

六、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感知,但他们好奇心、接受知识能力强,教师要相信他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精选《鸦片战争》影视片段,通过影片反映的史实提问。

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

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

设计意图: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并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

2.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总结:

直接原因:英国保护鸦片走私;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间接原因:中国政府禁锢、销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借口。

课件显示:吸食鸦片图和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图,分析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直观鸦片的巨大危害,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并进行“珍惜生命、远离”的教育。

3.虎门销烟

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教师归纳:收缴并禁止鸦片走私;配制戒烟措施;允许中英正当贸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虎门销烟的经过、意义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课本插图“销烟池遗址”。针对本文及图片让学生展开讨论其经过和意义,教师最后指出“虎门销烟”是英国对华发动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思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感受历史中,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创设情景,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5.中英《南京条约》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丧失独立自主地位”“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给予记忆和理解。

设计意图: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6.讨论辩论

现有西方个别人说“鸦片战争”是一场维护商业的战争,请你用史实驳斥(学生先分组讨论、归结并由小组发言人回答)。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课堂小结

首先让各组同学讨论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学习了虎门销烟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以及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和个人都要学会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八、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