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玉石雕刻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7:10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1

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13年的这一天,在雪域高原西藏拉萨市,西藏牦牛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并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西藏牦牛博物馆建设的人士的捐赠。

 

这一天,西藏蓝雪工贸公司总经理曲尼贡布为牦牛博物馆专门制作的玉石牦牛雕刻艺术品如期完工,并将其赠送给了即将建成的西藏牦牛博物馆。

“小货郎”投身民族艺术行

康巴汉子曲尼贡布的老家在四川省德格县藏区,按照家乡的传统,曲尼贡布十几岁就外出经商,他们曾将江南沿海地区堆积在库房里的布匹、鞋帽等轻工产品销往尼泊尔、印度,赚得钵满盆满。

 

而当他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并已经在拉萨成家立业的时候,由于尼泊尔政局动荡,好几车布料的销售款都打了水漂。鞭长莫及、心灰意冷的曲尼贡布想到在西藏投资开发民族品牌生产玉石产品,他相约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学者朋友阿旺次仁到内地和西藏各地考察、调研玉石雕刻艺术文化。

 

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现在能见到的西藏最早的人类艺术遗迹就是西藏岩(石)画。西藏的玉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的民间传说,聂赤赞普曾将天降的经书、塔模等佛教圣物封存于洞中,并以黑玉石雕刻佛塔作盖,于是便有了西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件黑玉石雕刻作品。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在曲尼贡布的老家德格附近有个地方叫扎溪卡(即今川西石渠一代扎溪河流域)自古就是藏族石雕文化的繁盛地,至今还有以家族和师徒组合形式承揽佛教信物石雕工艺的宝贵人才在藏区各处宗教圣地流动劳作。

 

机缘巧合,曲尼贡布在拉萨找到了几代从事石雕石刻艺术的来自扎溪卡的两位优秀艺人,自此开始了双方的合作。

刚开始,曲尼贡布是想利用开发成熟的西藏仁布玉和琼结玉为主要原材料。后来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想法的黑色蛇纹石玉。

当时是曲尼贡布的企业和西藏达孜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当曲尼贡布为心仪的石材四处奔波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在达孜县帮堆乡的学员们向他推荐了当地山上出产的一种奇特的黑色宝石(当地艺人多用作宗教品雕刻用料),经西藏相关机构鉴定为蛇纹石玉。

 

阿旺次仁后来告诉我们,蛇纹石玉是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玉石品种,在中国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已出土了大量的蛇纹石玉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产地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玉石品种之一。

 

蛇纹石质玉的质量评价一般从颜色、透明度、质地、块度等方面进行。一是颜色越鲜艳越好,越均匀越好;二是透明度越高越好;三是质地越细腻越好;四是块度越大越好。蛇纹石质玉产地多、品种多、产量大、硬度低,是中低档玉料,远不如翡翠、软玉珍贵。因此其价值应特别注意做工的精细程度。

 

迄今为止,曲尼贡布和他的公司是在西藏从事蛇纹石玉开发和加工工艺的唯一一家企业,麾下聚集着一批西藏最好的蛇纹石玉雕刻艺人。

“这是藏族人的手艺,一定要学好”

今年25岁的晋巴次旦是玉石雕刻厂的师傅,虽然年纪不大在西藏黑玉石雕刻方面却已经算是个“老人”了,他的技艺已然超过了师傅们,成为西藏黑玉石雕刻的第五代传承人。

 

晋巴次旦告诉记者,他的家在日喀则仁布县,在学西藏黑玉石雕刻之前,他就已经跟着一个河南师傅学习了几年绘画和汉族玉石雕刻,当时主要雕刻麒麟、牦牛等动物。

就在晋巴次旦进入仁布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刻的同时,在拉萨做生意的曲尼贡布开始接触西藏古老的传统技艺黑玉石雕刻技艺,他了解到作为西藏传统文化之一的黑玉石雕刻,并没有很好地保存和发扬,也没有专门开发这方面产品的工厂。曲尼贡布找到两位在拉萨已经小有名气的雕刻大师,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村成立了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主要加工西藏黑玉石等工艺品。

 

而在几年后,晋巴次旦的玉石雕刻技艺终于学有所成了,这时候他以前的老板听到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正在招收学习西藏黑玉石雕刻的学徒,他觉得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技艺,他告诉晋巴次旦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定要学习西藏传统工艺,并且想办法把它发扬光大。于是,他带着晋巴次旦来到拉萨,拜师在传承人土登加措门下,正式踏上学习藏族传统玉石雕刻之路。

 

晋巴次旦一再说,“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手艺,所以一定要学好才行啊。”

已经有绘画和雕刻基础的晋巴次旦,学起西藏黑玉石雕刻来非常快。学习黑玉石雕刻的基础,是学习绘画,从最简单的祥云、莲花等图案,到佛像头部的比例,再到整个一尊佛像的结构、线条和比例。聪明勤劳的学徒,光是学画画都需要两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绘画基础的学徒,才能开始学习黑玉石雕刻,这个过程也需要三至四年。

 

黑玉石雕刻过程非常繁杂,第一步当然是上山采石。这种石头质地精密、细腻透明,一般产于拉萨河中游北岸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帮堆乡,但是产量非常少,很不容易找寻。石头采回来,先根据要雕刻的佛像或者香炉等形状大小切割,切割好的石头首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白灰,然后按照尺寸比例画出基本的线条,进行粗加工,雕刻出佛像的大致模样。“接下来是细加工,也是整个雕刻过程中最繁杂最谨慎的部分,技艺较好的雕刻师,心中已经有了一尊佛像的样子,不需要再画,靠记忆和感知来雕刻。不熟练的雕刻师,要画一层,雕刻一层,再继续画继续雕刻,这样重复十几次,才能完成。”晋巴次旦说,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和谨慎,要全神贯注,从佛像的头部开始往下依次雕刻,粗的地方用小锤子细细地敲打,细的部分就用刀子慢慢地刮磨。“一旦走神,一锤子敲下去,把不该敲掉的部分敲掉了,很可能一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作品就被毁了。”想起那些“废品”,晋巴次旦还心有余悸。

一尊约莫20厘米高的佛像,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最大的一尊约莫1.2米高的佛像,三个人差不多雕刻了一年,才完成。细加工完成之后,就用牦牛皮进行抛光,然后上油,有的还需要在佛像上镀一层金粉。最后一道工序是开光,这样一件黑玉石雕刻工艺品才算完成。

 

晋巴次旦说,加工这些石雕制品,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法大致有以下四种:“捏”:就是打坯样,也是创作设计过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画草图,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镂”:是根据线条图形先挖掉内部无用的石料。“剔”:又称“摘”,是按图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雕”:是最后进行仔细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晋巴次旦

告诉我们,结合传统的习惯,还可将石雕制品按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又可以分:

浮雕 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分,又分为浅浮雕及高浮雕。

圆雕 是单体存在的立体拟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

镂雕 也是一种雕塑形式,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当然还有透雕等其它雕刻方式。

玉石雕刻是一项工作量大、周期性长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技术,雕刻人员从早到晚都要盘腿坐在垫子上进行工作,晋巴次旦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但是每天早晨,他还要趁着大脑清醒、思维活跃的时候,读一会书。“主要读一些跟西藏文化和佛教历史有关的书,比如西藏雕刻的历史,我雕刻的某个佛像的传说故事,这样可以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西藏黑玉石雕刻,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西藏黑玉石雕刻。”晋巴次旦说,白天工作结束后,他还要跟其他学徒一起学习两个小时画画。

 

晋巴次旦讲述从艺故事

尽管专家认为西藏蓝雪工贸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十一世纪成型的南亚风格”,但曲尼贡布一再说他的理念无疑是开创具有西藏本土风格的玉石雕刻艺术,而且作为商人他很喜欢“人要衣饰,佛要金饰”这类的古训。作为公司主要技术把关人,晋巴次旦对此并非完全赞同——

 

“我到了蓝雪工贸公司以后才开始正真从事藏族黑玉雕刻工作,这就必须要求有唐卡艺术功底,我们就白天学雕刻技术,晚上学习唐卡绘画。不仅是学线条了,特别还要学习大象、山羊、金翅鸟等动物和树叶、山水等自然景物,因为佛像周边都要雕刻这些东西。你光知道雕佛像,不懂得这些技艺你就只是一个瘸腿艺人,在我看来反而要把学习这些放在前面。当这些东西用我们的手立体地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可比画在纸上还要漂亮多了。这样学了六年。我自己感觉刚开始就抓大件比较舒服,因为怎么拿都顺手,而且线条比较粗糙,容易掌握,一开始就雕刻小件反而不得要领,容易毁件。 所以我要说我在这里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扎巴、巴桑、土登嘉措老师等,特别是扎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鼓励我们。土登嘉措老师技术高超,他带我们两年多,他的先辈是康北大德杂巴珠仁波其的高徒,有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现在我也是他的传承人之一,他对我们提高绘画技艺帮助很大,我们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请教,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晋巴次旦认为,黑玉石雕刻最大的难点是要把平面的设计稿如何以立体的雕刻作品表现出来。把平面的设计稿放到四四方方的石材上很容易,但是一刀一刀的下去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立’起来太难了,也会浪费很多石材。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好的绘画基础,能把平面设计稿的立体关系理解透彻,包括图纸上看不见的镂空部分等。

 

黑玉石优点很多,是雕刻佛像绝好的材料。第一它材质不是特别细密,容易雕刻,第二,它很容易出颜色,它本身底色很好不说,当把佛像雕好后用砂纸给它打磨,然后上藏青油反复磨擦,多上几次油以后石料充分吸收油份,颜色越来越好看,然后就可以上金饰或彩饰。

 

从信徒或佛家的角度讲人要衣饰,佛要金饰,一般佛像制品都要作装饰。但晋巴次旦认为保持石料本身高贵的颜色是最好的也是最美最自然的,这在欧洲早期艺术中体现得很明显。“我去年参加全区非物质展示活动,因为我们的玉石作品涂抹了太多的东西,很多观众一看就说是木雕的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黑玉石雕刻不了解,另一方面就说觉得粉饰太多反而把石雕艺术的特点湮没了。”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2

梦想――创业原动力

梦想是创业的原动力,孙静带着梦想走进了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他被一家企业相中,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毅然留在了东海水晶城他父母开的店铺。在父母的帮助下,他花费600元从徐州一家企业购进了一套别人淘汰的雕刻设备,开始进入水晶雕刻探索阶段。为了降低成本,他首先在平板玻璃上练习线条的运作,利用在校所学习的技能,逐渐掌握新雕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尝试在平面玻璃上雕刻图案、花纹,为以后专业立体雕刻打下基础。通过几个月训练,他进步飞快,很快开始圆雕练习。圆雕俗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各个侧面。这一技艺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工艺要求高、难度大。经过艰苦练习、不断摸索,他用16天时间,创作出自己的处女作《年年有余》,荣获当年中国东海水晶节优秀作品奖,并以200元价格被买走。看到自己的雕刻品受到他人关注,还变成财富,创造新的价值,他更坚定了走水晶雕刻之路的决心……

奇想――艺术之逢源

为了实现自己雕刻大师的梦想,2008年夏天从学校毕业后,孙静在父母的帮助下,在东海水晶市场创办了“晶工坊”,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实践探索中,他深刻体会到水晶雕刻品从原料设计到成品效果,要展现雕刻设计师的创新构思,使产品达到艺术的境界,让工艺与天然原石结合,从而提高每一块原石的价值。有一次,在对一件带有“猫眼”的水晶原石雕刻设计时,“猫眼”周围有许多杂色不好处理,他拿着原石坐卧不安,苦思冥想,却无从下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只美丽的瓢虫趴在树叶上,一时间灵感顿现――把那块原石设计成瓢虫状多好啊!于是他捉住瓢虫,飞快跑回工作室,潜心琢磨,利用瓢虫形体的自然弧度,去掉原石的杂色,又可保住“猫眼”旁需要的俏色,一举两得,他兴奋不已。从此以后,他踏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水晶昆虫雕刻。为了更好地了解、熟悉昆虫,他查阅了一系列昆虫书籍画册,并制作昆虫标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制作的小昆虫水晶系列作品,既价廉又物美,受到市场青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开发出了甲壳虫系列水晶雕刻精品,拥有了自主的知识产权,个人资产已过百万元。2008年,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昆虫雕刻作品荣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2008年4月,他在扬州荣获“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铜奖。2009年10月,在第三届江苏省“晶城杯”水晶工艺品大赛上,他的水晶雕刻作品《百年恩爱》《全家福》分别荣获优秀奖、铜奖。目前河南、福建等地的一些雕刻人士每天光顾他的店铺,参考他的昆虫系列雕刻品,寻求创意灵感。

理想――“雕虫小技”走向世界

在孙静的工作室,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天生原石必有用,就让点石成金成现实。”当初东海水晶工艺行业的初生牛犊,如今已是助理工艺美术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雕刻之余,孙静坚持撰写雕刻的心得体会,总结雕刻技法,普及水晶专业知识。他的《浅议水晶的鉴别》一文刊发在艺博网,《俏色利用》等多篇论文荣获省级专业论文评比奖项。同时,为了扩大视野,他还积极与全国各地玉石雕刻大师联系,切磋技艺,号称“水晶雕刻第一人”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宫廷玉雕大师苏鹏等都是他的益友。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3

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 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 《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 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 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 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 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4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师

苏州工艺美术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1976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师,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1992年因父亲开办玉石雕刻厂,开始在家从事玉器雕刻工作,曾遍访名师,向上海、苏州和扬州等工艺名师求教。技艺渐进,擅长于人物、动物、仿古和花鸟等作品的雕刻工艺。1999年来到苏州对苏作玉雕空、飘、细作品赞叹不已,立志创作出属于自己特色的玉雕精品。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玉翰林(林光)玉雕工作室。现为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的常务理事,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这几年林光在玉器作品中推陈出新,创作出不少令人惊叹的作品。他的作品曾多次在部级和省级玉雕展中获得荣誉大奖。作品深受港澳台客商的青睐。

和田玉是中国的国玉,是因其材质的精美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而决定的,且不论它长达七千年的历史,而只从中国的皇家、哲人赋予它中华美德和中华精神来讲,称为国玉当之无愧。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和田玉作为权利身份的标记;作为物质化的精神体现;作为规范国体的礼器;作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法器;而成为尊贵、正统、权威的标志,一直被中国人所接受、所敬仰。所以说,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当之无愧的国玉,是玉中之玉、玉中之王。

林光认为,纯粹的一块玉石是不具备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的,中国的玉牌创作应冲破旧式樊篱,多些文化艺术修养,少些世俗与媚俗;多些审美趣味,少点与美学元素毫不沾边的那些白字连篇的谐音符号。而制作与创作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手,而后者是用心、用生命、激情以及难以扑捉的灵光一闪。因此,前者是可以复制的,后者却具有唯一性,可遇而不可求。对于一件玉雕作品,设计应该小中见大,而对于治玉的态度却应该大中见小,要处理好每个细节,正所谓细微处见功夫。

在他看来,玉雕就是一种哲学,它不仅仅靠学习或工艺来掌握,而更需用思考才能表达你的情感。对一个玉雕艺术家而言,精神与灵魂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玉料和设计的关系很难说谁先谁后,有时可能先有玉料,而后设计玉雕方案;有时也可能是先有玉雕方案再去选择玉石。通常都是因材施艺,即先有玉料,后行设计。选材要讲究玉料的质量和大小,不能有大的裂纹和瑕疵。若是应具体设计而选材,更要选择质地、颜色和特性,以便与设计的主题相和谐。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5

1975年7月出生于上海,自幼系统的学习书画和雕刻。1990年开始对玉石雕刻和设计创作进行长期的个人研修。2004年初开设玉善堂玉雕实体店铺。结识刘忠荣、翟倚卫大师,之后在长期合作中受到两位大师的教诲指点。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励。2005年初创立个人工作室。并开设玉善堂网店,推出个人风格玉雕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2010年11月获得中级工艺美术师职业资质。2011年当选海派玉雕年度新秀。2012年1月评为上海玉雕大师。2012年3月获得国家玉雕高级(一级)技师职称。2012年5月评为海派玉雕大师。2012年7月评为中华玉雕艺术大师。目前在上海工艺美院进修玉雕设计专业。

王凯的玉雕作品以中国画及书法的画面美感、人文意境与温润内敛相结合,秉持花乌、山水和人物题材先入画再入雕的理念,尤其擅长莲花题材、宗教人物和仕女的玉雕创作,以唯美、写实、婉约或禅意作为鲜明的艺术特色。

王凯雕刻的荷花莲蓬已经颇具特色,王凯的莲花雕刻题材,布局疏密有致,画面素雅清秀。在工艺上多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花瓣厚薄相间,富有质感,在一瓣花瓣上就有阴阳面的体现,莲花和荷叶都雕刻出了卷边的自然效果,给人一种素雅、秀气、灵动的感觉。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上,他也多用莲花做为衬托,很好的提升了作品的格调。

新书画玉雕是现代人文玉雕的一个流派,它比现代人文玉雕更注重中国传统书画的继承和运用。作为新书画玉雕的代表,书法也是王凯的强项,这是他从小的书画训练打下的扎实功底,所以阴刻书法已经成为他作品的一抹亮色和点睛之笔,使他的作品极具意境和文化内涵。

(本文作者为中国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副会长)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6

关键词:玉雕 产业 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德宏州有珠宝企业298户,从业人员9064人,个体工商户4873户,从业人员48946人,市场空间是广东四会4-5倍,但从事玉石雕刻的人仅有广东四会十分之一,市场与加工的严重不协调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从玉石加工成本和市场价格来看,德宏加工一个玉雕产品(指的是低档产品),其成本是广东的5倍以上。而在广东若是同样的产品,其价格至少便宜两倍。如此悬殊的差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宏玉雕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玉雕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找出问题的根源,再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德宏州的玉雕产业做出合理的调整。

1 德宏玉雕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德宏玉雕产业的时代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玉雕产业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如新石器时代,玉雕的纹饰简单,雕琢粗放,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夏商周时期,玉雕的造型和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已有圆雕技术和俏色应用,出现了实用装饰玉器,如盘、勺、匕、大刀等;汉代玉雕,设计丰富,并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和镶嵌工艺技术;明清时期,玉雕器形多样,使用广泛,工匠技艺高超,艺术风格追求诗情画意、写实逼真,透射着浪漫气息。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德宏玉雕结合本土文化博采南北之长,广泛取材,运用高浮雕或圆雕的技法,充分利用玉石毛料的三维空间,玉雕作品也因此极具立体感。

1.2 现代玉雕的创新与突破

近些年德宏玉雕作品的艺术风格逐渐体现出创新的理念。工匠大师纷纷尝试在传统的雕刻技法中融入现代的雕刻技术,同时大胆创玉雕题材,适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特点,迎合了现代审美情趣。其中,出自德宏瑞丽奇巧轩主王朝阳之手、名为“喜怒哀乐愁”的五只斑点狗;由付学立创作的“刘海戏金蟾”、“金玉满堂”、“金猴献寿”、“灵鸟听经”等作品,都充分体现出近些年来德宏玉雕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1.3 现代玉雕产业市场的特点

玉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主要用于收藏和装饰。玉石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纷纷将玉器作为配戴、高增值藏或观赏的摆饰,玉器本来就价格不菲,而人们的大肆追捧又使其市场价格再度攀升。

实际上,玉雕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雕刻工艺。如玉雕师肖军的作品“搏杀”,曾以十六万元美金在拍卖会上成交。而这部作品所用的玉石材料实际却是价值几十元玉石毛料。这块毛料上有一点深红色的“脏色”,肖军经过巧妙的构思,把它刻成一头豹子与野猪搏斗的场面,脏色巧妙地设计成野猪吐出的一滩血,因创造了上万美金的价值。就德宏玉雕产业市场来说,价格也是不断攀升的同时,好的玉料也越来越少。

2 德宏玉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原因

2.1 缺乏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品牌效益差

玉雕产业在我国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基本上都是处在相对小区域、小行业、小作坊式的封闭、零散的手工、半手工产业,即使在解放后成立的国营玉雕厂,实际上只不过是部分工序分工的大作坊。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缺乏从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交流、新技术设备的开发运用、资源的储备和开发利用及保护、国际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引导等方面的战略规划。

2.2 缺乏基本的行业标准,市场行为不规范

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都有其统一的“行业标准”。但是玉雕加工业一般都是自发性的,长期以来都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因玉雕产业的特殊性,国家相关部门也无法制定出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和引导玉雕产业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玉雕产业中屡屡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公平交易或次品低价的无序竞争状态,从而引发消费信任危机。玉雕产业混乱的市场竞争行为,使德宏玉雕产业的信誉及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停滞,同时玉雕文化产业也无法全面实现招商引资,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

2.3 创意和工艺创新不足,时代感召力不强

目前,多数玉雕产品在题材选择、设计及工艺等方面,都是采取传统的加工工艺,泛泛地表现“福禄寿”的玉文化。玉雕产品往往都缺乏新意和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使玉雕产品与现代新生人群消费的结合度差,不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引导。既有优秀继承又有现实创新的精品,极度稀少,使得观赏、把玩、珍藏的精品市场成为“无米之市”。

2.4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空白,工艺大师匮乏

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云南德宏州目前仍然沿袭着师带徒、父带子的传统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传统的模式有助于保持各家所谓的“独门绝技”,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技艺失传,严重制约了从业人员的技艺切磋交流和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才严重稀缺,人才输送力量微薄。近些年,德宏依靠政府支持创办了瑞丽国际珠宝学校等一系列玉雕技能培训班,并积极引进玉雕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才培养体系的空白,有效缓解了人才紧缺的压力,但对于市场人才需求量而言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3 对推动德宏玉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玉雕产业要走战略发展之路

产业的发展主要在于整体的战略发展规划。国家只提出玉雕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执行方面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区域性战略规划,从而实现资源、产品、质量、销售”一条龙”。因此,必须将让市场主导玉雕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始终坚持创新的经营理念;以确保产品质量。经过有效的调整,使四个阶段能够有机结合,不但要多出新品,还应该多出精品,将玉雕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2 注入特色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从中国年代久远的玉文化发展中提炼出玉文化的内涵,并融入典型的现代文化。玉器都易碎、易损,不便于摆放和佩戴,若要玉器具备其应有的价值,首先要刻有自励语、治家格言、祝福等,由此增加玉器的文化内涵,使满足人们互赠和自勉需要,同时也可以作为传家、收藏等的载体。其次,一部分玉雕产品选用了西方文化及典故作为雕刻题材,这样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市场占有率,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玉雕品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造品牌价值就相当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经营已成为玉雕企业制胜的法宝。因此,德宏玉雕产业若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创新经营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使玉雕产品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并致力于在产业中打造龙头企业,把产品做“精”,从而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逐步引导玉雕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协作化方向发展。

3.3 规范玉器市场,引导健康发展

玉器产业的规范化经营决定着玉雕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一定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玉雕和玉文化市场的管理和鉴测队伍,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依靠国家标准,规定市场秩序;考察、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的方法,对翡翠玉雕行业标准进行论证,并建立更加简化、细化、标准化的质量与价格标准;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组织专家按照玉雕工艺、生产过程,制定出统一的价格标准。通过上述措施,来促进公平的进行市场交易,才不会沦为空话。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之后,消费者便可根据自身需要来挑选玉器,从而放心大胆的完成产品交易。因此,玉石产业行业协会要及时把握市场、分析市场;成为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中心。加强行业自律,争取行业政策,发挥协会在行业的人才聚集优势,服务、指导企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引导行业内的专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把行业的事情办好,引导行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把整个行业做大做强。

3.4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提高从业素质

人才质量决定产业的发展。玉雕产业需要设计、加工、营销和管理等多环节、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只有具备专业水准和高素质的团队,才能雕琢出玉石精品。因此,玉雕企业一是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不同风格技术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促使其独立生产、经营,以尽快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着力玉雕技艺的培训,对人才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有效的措施留住玉雕人才。同时,开办玉雕技术学校,组建设计开发部,邀请专家讲学指教,是玉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市场及生活环境,”广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使人才能”产得出、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才能使德宏玉雕产业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德宏宝玉石协会根据行业现状,已经启动实施了部分岗位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培训”和”等级鉴定”工作。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7

曹国斌的作品题材主要以瓜果花草为主,形式多以立雕和浮雕件。他设计制作的挂件、手把件和摆件都很具有玩赏性。每件作品都是经过他巧思熟虑设计后精心制作完成。他的设计注重布局的合理、完整、主次分明;造型上追求写实的同时又加入了大胆的夸张。在工艺方面。他讲求结构关系上层次清楚,块面处理舒展、平整、圆润;线条强调流畅,飘逸,力度;在根脚等细节处理上干净、清楚。工艺精湛特点鲜明。作品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形态生动逼真,惹人喜爱。同时又在作品中融入写意因素,使作品在生活的基础上有一种艺术的真实。他的瓜果蔬菜类作品,因S形曲线的流畅运用,也具有一种摇曳之姿,在静态之中加入翩翩起舞的蝴蝶、憨厚祈福的蝙蝠、精灵可爱的老鼠。使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呈现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乡村风俗画,有一种淳朴之美。

曹国斌十分敬业,因此获得了不少艺术成就。他在开始玉雕工作的第二年2004年就获得了安徽滁州玉器厂“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7年他的作品《瓜蝶连绵》荣获中国玉雕玉石作品“天工奖”的银奖。 2009年作品《腰缠万贯》和《瓜蝶连绵》均获的中国玉(石)器“百花奖”之银奖;同年,曹国斌荣获了“海派玉雕大师”称号。

2010年作品《金玉满堂》《三多》《扬眉吐气》分别荣获中国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神工奖”创新金奖,银奖,最佳工艺奖。

2010年作品《三多》《福寿》分别荣获2010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银奖铜奖。

《中国和田玉网一玉界电子杂志》第22期专题“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栏目对曹国斌进行了个人专访。他的个人介绍及多个作品还被录入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玉海聚英》一当代海派玉雕大师精品集。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8

这件作品的主体由玻璃种翡翠雕刻而成,佛高12.5cm,体量较大,且通体具有玻璃光泽,质地细腻,颜色较为纯正、明亮,水头十足。在翡翠“种质”评价中,玻璃种翡翠是最高等级,是翡翠之中的上品、极品。从原料价值判断标准来看,这件翡翠艺术精品的翡翠用料种、水、色俱佳,堪称玻璃种翡翠之上品,其翡翠玉料价值就不可估量。

此作品出自中国当代玉雕革新派代表人物邱启敬之手,在整体造型设计上,邱启敬引入了西方“装置艺术”的概念,将玉佛放置于菩提树下这一涅悟道的场景之中,精妙地再现了静谧神圣的禅宗意境。

翡翠菩提树宽50cm,恰到好处的寥寥雕琢尽显优美姿态、自然气韵,搭配通透的玻璃种翡翠佛,体现出工艺精致与豪放的强烈对比,在隐与未隐、虚与不虚之间,展现出了“三乘之所归”的涅之道。

虽是源于传统的禅意题材,但作品异于传统写实的造型手法,更见韵致空灵,充满东方文人传统意趣和自然主义的古典美感。

邱启敬被称为中国玉石雕刻界的“怪才”,出生在具有数百年石雕艺术传统的福建寿山,少年时期就崭露出过人的石雕天赋,22岁时,其寿山石雕作品《大山》便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金奖”。

随后,邱启敬去了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得益于中西方文化交集、融合的精神启示,邱启敬的艺术自觉被唤醒。2005年毕业之后,他毫不迟疑地把犀利的当代意识之刃带入了相对保守的中国玉石雕刻界,以一组命名为《大迁徙》的石雕人脸作品在当代雕塑界一举成名,也将寿山石从工艺美术传统雕刻的领地带入了当代艺术关注人生的视野。

邱启敬的艺术在不断的文化冲撞中恣意生长。他一方面追求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达精神世界,表露出对传统工艺中僵化的形式主义的蔑视和挑战,一方面他在深入认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美范式后寻找到了创作上的精神皈依。

从2010年开始,邱启敬开始在创作中使用和田玉、翡翠作为一种新的媒材来表达这种想法。在仿山人系列玉雕作品中,邱启敬倾注了对古典美学的敬仰与重构。以青花和田白玉为材质,传统山水、花鸟、人物被分解成创作元素,因材施艺,巧妙雕刻,展现出了中国山人的笔墨趣味:残山剩水、孤鸟怪鱼、朽木衰草、败荷寒江,非今非古,物我两忘。此系列作品被称赞为“将中国玉雕引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范式”。

邱启敬的玉雕创作,总体上来源于儒道释并举的文人趣味、仙幻境界与般若智慧。“涅”、“禅意”、“清玩”、“清趣”等系列是他的最新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兼具了东方造物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表征,杂糅了儒道释的精神高标,还出现了一种超越自然与现实的神秘而虚幻的气息。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9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第一个石头是愚蠢的,它没有忍受住眼前的苦难,虽然最后它也为人作出了贡献,可其实它的贡献本来可以更大的。第二块石头是聪明的,它知道自己的质地不如第一块石头好,想比它好只有意志比它坚强,它做到了,所以成为了佛像。有人抱怨石头经历了两周就变成佛像受到万人膜拜而我们学了6年却一无所有。我想说,石头在两周内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巨大痛苦,我们在六年的学习中最多就是疲倦和劳累,很少受到什么伤痛。而且难道作为一个佛像没有自由,一动不动真的很快乐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成功是为了享受生活的,不是为了一个虚名。

我们每个人都像鸟一样,想飞,就要先振翅;想吃虫,就要起早贪黑;想成功,就要不懈努力!很少有人能吃到免费的馅饼,除非馅饼促销。当然卖馅饼的除外。王安石的《伤仲永》就记载了一个天资好的孩子因为不努力而逐渐平凡,方仲永小时候的“四岁成诗”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可见无论天资多好,后天不努力,亦是枉然。就像雕刻一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精美的玉石不经过长久的雕刻也不会变的精美动人,再有天赋的人不经过勤奋的努力也不会成功。爱迪生是发明大王,有人曾说他是天才,可爱迪生却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汗水只有灵感的话,也不会有那个“发明大王”

我们一直在说两块石头,又有谁注意到了那个雕刻师呢?他虽然成功了,但是他面对第一块石头的时候心软了。我不禁想问,如果他狠下心来好好雕刻质地较好的第一块石头,不因石头的言论而动摇自己的决心,所制造出来的佛像会否更加完美?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要创造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持之以恒,完成到底。

人生亦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雕刻师,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的雕刻心灵,塑造灵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件艺术品,我们都想让他更加完美、辉煌。

我们要雕心刻魂,雕刻我们的心灵与灵魂,哪怕受伤也不能放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句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底。“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像雕刻家一样雕刻一件东西没做完就放弃,就是在浪费机会!

对于雕刻师而言,每块石头就是一个机会。雕刻师发现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却没有坚持到底。有人曾经说过:“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但我必须说:它同样属于不懈努力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石头,雕刻师也有很多机会,我们的机会也不少,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

时间。我们或许有时间去发现机会;或许有时间去抓住机会;但是我们绝对没有时间去浪费机会!为什么说浪费机会就是浪费时间呢?因为如果我们抓住机会却没有进行到底,下一次有这种机会就很难了。所谓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在一个机会上进行了努力而没有坚持到底,这些努力的时间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我们和雕刻师不同,他手中有两块石头,两个机会,可以退而求其次。但我们的面前不一定有那么多机会,所以一旦进行一件事情,就要做完,做到底,否则便前功尽弃了。很多时候我们下定决心要学习却因为贪玩耽误了,一拖再拖,这样是不行的。只能说明你意志不够坚定,必须磨练意志克服诱惑,在这方面有很多好榜样。比如高位截瘫仍取得许多文凭的张海迪;比如说耳朵失聪仍不停创作的贝多芬;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凿壁偷光的匡衡等等……他们都有坚强的意志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可以没有他们的成就,但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学习要制定计划,但如果只制定计划却不实施的话,计划只是一张废纸!

另外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什么雕刻师能刻出精美的佛像?因为他有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合适的工具,有了技术加上机会,方能成功,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像雕刻师的技艺或工具一样,有了它才能雕刻。就让我们以我之所学,雕我之心,刻我之魂,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吧。

学习玉石雕刻技术篇10

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可以说一直与玉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而中国人对玉石的情感,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中国人敬石、爱石,乃至将玉石赋予生命的色彩,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到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石猴孙悟空”,《石头记》中的“通灵宝玉”,还有熟为人知的成语故事“米芾拜石”等等,都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玉石的尊崇与喜爱之情。

1、中国的玉器文化

中国的玉器文化蕴育在石器时代。距今约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经使用水晶制作的工具。新石器时代初期和中期是中国玉器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从考古学家发现大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中都有玉器的存在可以证明,内蒙古辽河地区一带的红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等等都有精美的玉器。

玉是一种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的“美石”,以玉为材料制成的物品统称为玉器。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用来形容玉器再贴切不过。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灯彩石玉,在研究玉器的过程中都要弄清楚,并且进一步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

人们常说的玉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气质,除了材质和制作工艺的因素外,玉器的用途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原始时代的玉器就开始被用作陪葬,大多数具有宗教和祭祀的性质。在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后,这种祭祀的宗教性又进一步与礼制结合,出现了大量的礼器,并且系列化,从而使玉器具有了更多、更明确、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秦汉以后,礼玉重要性开始降低,装饰性的玉器和生活用玉器成为玉器设计和生产的主流。佩玉成为礼制的一种需要,其装饰性和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礼制的功能,这与人们赋予玉器更多深刻的人格意义有直接的关系。《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士人君子成就人格、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2、玉器中的“玉山”、“玉海”

在玉器中,除了礼玉、佩玉、葬玉之外,还有比较特别的另一部类,即用于陈设欣赏和生活使用这一品类中的尺寸较大的“玉山”、“玉海”。

我国目前所保存的最早的一件大型玉雕――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元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这只黑玉酒瓮,玉质青白中带黑色,造型如酒瓮,口为椭圆形,高70厘米,长182厘米,宽135厘米,周长493厘米,中越三千五百公斤,是整块玉石雕成,内膛深55厘米。玉海外壁周身浮雕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龙、海马、海鹿、海犀、海螺等,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渎山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这件玉海被乾隆特地在北京北海南门西侧的团城建亭陈设。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从工艺上看,因材施艺、量料取材,整个造型古朴庄重、温室设计气势宏大,雕刻精致、细腻,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玉器,高224厘米,宽96厘米,整块玉材原重10700公斤,是根据请公众收藏的宋人的画稿,此玉山由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从造型上看,整个玉山以天然玉石为基本造型,匠师们随形施技,采用浮雕、凸雕、深雕等技法表现送礼的山峰、峭壁、树木、山石和栈道等,用立雕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多种姿态动作。玉石有天然的纹理和色泽,用得巧妙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古代玉器碾琢中所说的“巧色”,大禹治水图玉山就充分利用了材料众多的纹理和多变的色彩,表现嶙峋的巨石、参差的树木和大小远近的不同景物,获得了绘画难以呈现的效果。表现大禹治水的场面同样开阔壮观,展现着民工们开山劈石的劳动场景,生动而气势撼人。乾隆在玉山背面的题字上告诫子孙说若以此玉器展现圣贤宏伟业绩尚可,若仅仅为了观赏,万不可再做。

会昌九老图玉山仅次于迄今世界琢玉史上最巨大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材巨大,玉雕精美,十分引人注目。玉山重832公斤,铜座重842公斤,通座高145厘米,玉山高114厘米,最宽处90厘米,厚60厘米。描绘唐代会昌五年白居易、胡果、刘振、张浑、卢真、狄兼谟、郑据等九人在洛阳香山聚会晏游的场面。玉质呈青色、匠师们运用凸雕、透雕、平雕等技法,按高低远近的透视关系和比例,雕琢出各具姿态的九位文人或品茶,或对弈或抚琴或观鹤的生动情景:正面山下有两老翁立于桥上作交谈状,后随一童肩负包袱。山腰有亭台,亭内两翁对弈,旁坐一翁观战,亭侧一童子煮茶。左侧石岩下一老者,手扶童子顶,两人举目,欣赏远景。右侧一老者,手执龙首杖,艰步登山,一童子捧盒随后。背后山腰平台上,

一长者盘腿而坐,桌上置琴,轻轻弹奏,旁一长者和书童倾听,近山顶石壁上阴刻篆书“古稀天子”四字图形印,下有隶书“会昌九老图”五字。山峰虽然并不高峻,却有仙山之气,山下流水潺潺,更添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