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产品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7:10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1

【关键词】耕耘机;技术方案;推广应用

引言

田土耕耘田间机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人工耕地脱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力紧张的状况,农村对微型耕耘机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微型耕耘机品种较多,性能指标各异,适用性不同,为此,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与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成立课题组,联合开发研究了一种适合四川丘陵地区使用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

本文论述了微型耕耘机研究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推广应用前景等内容。

1.技术方案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178F、186F、187F系列风冷柴油机为配套动力,变速箱和行走箱为工作机,通过齿轮直接将动力传递出来。变速箱采用两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倒档采用插入式直齿啮合,行走箱采用两级锥度齿轮减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本机型设计为两个前进档一个空档及一个倒档。两个前进档的好处是:根据地形及土壤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耕作速度,以达到最佳耕作效果,增加倒档是为了在遇到耕作死角无法前进时,可以用倒档将机器倒回开阔地,用倒档再配以其它附加机具可实现多功能耕作,如抽水、喷淋、开沟起垄等。为减轻整机的重量,但又保证强度及可靠性的情况下,变速箱采用铝合金材料,行走箱采铸铁材料。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采用改型的摩托车用湿式摩擦离合器进行离合。这样做的优点用采用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农机上,一是性能可靠,二是节约成本。

2.主要技术特征

2.1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企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纽带,是产品质量可靠的保证。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产品标准化的建设,并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终端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用户。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同样秉承四川兴明泰机械公司标准化这一最大技术特征,打造标准化高的产品品牌。

2.2 EM型微型耕耘机标准化率

全机总项数:245,标准件项数:90,标准化率:36.7%。

2.3 基本参数的确定

耕耘机发动机功率与土壤的地质坚实度,含水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动机功率设计依据是土壤坚实度为850kPa,土壤绝对含水率为25%,植被密度800g/m?与基本参数。经初步计算、额定功率定为4kW/3600r/min ,12小时持续功率为3.7kW/3000 r/min ,燃油消耗率为314g/kW.h,油消耗为6.8g/kW.h,根据以上发动机基本参数,选定市场上流通的F178风冷柴油发动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最大耕深≥ 10cm,平均耕深10cm。

2.4 与国内同类技术的比较

根据市场调研及样机试验得出:国内微型耕耘机快档转速一般在100rpm~160rpm之间,慢档在60rpm~80rpm之间,倒档在40rpm~50rpm之间。根据这样的要求并结合所使用发动机的额定转速以及各箱本的结构对各齿轮的齿数及模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

3.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开发项目确定为“EM型微型耕耘机”后,课题组派出技术人员对西部地区生产微型耕耘机的几个厂家的微型耕耘机和以汽油机和柴油机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厂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再带着以上问题对微型耕耘机进行了专门调研。

在微型耕耘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了认真按照国家质量法和标准化的要求,课题组制定了“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企业生产规范,作为生产和检验该产品的依据。该规范参照JB/T10266.1、GB/T10266.2中微型耕耘机技术要求条件及试验方法的有关章节,作为指导检验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产品生产要求,对微型耕耘机的安全性能和主要技术性能及产品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并征求了部分商、农机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市场该类产品存在的大架强度不够、行走箱受力结构不合理、机体质心漂移、离合器防护罩螺钉紧固困难、扶手操作手感欠佳等问题进行了逐项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其改进方案,对有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工装夹具、检验方法及生产手段制定了严格的方法和规定。

4.技术成熟度

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长期致力于农机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技术开发能力强,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通用柴油机及终端农用机械产品的民营企业,在发动机装配和研发上有独特的优势及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开发和生产耕耘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耕耘机研制过程中,利用兴明泰公司现有的生产质量控制手段及设计思路移植到农业机械上,结合农机生产实际情况,选定微型耕耘机这一项目,充分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研制开发出具有兴明泰特色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此款微型耕耘机不仅在强度与平稳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设计上比传统的微型耕耘机有了重大的突破。

5.推广应用情况及市场前景

5.1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农业机械化快速崛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发展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农业机械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广大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

5.2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目前微型耕耘机产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课题组人员分别到重庆市的江津、永川、壁山、涪陵和我省的武胜、广安、梁县、南充、西充、阆中、苍溪、巴中、广元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农机销售商和用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观摩了部分耕耘机的现场操作,倾听了农机使用户对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和功能性能要求,亲自参加了农机事故现场分析会。经过调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EM型微型耕耘机的特点我省及西部多丘陵的地貌特点吻合良好,适宜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编,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

[3]《旋耕拖拉机基本设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 JB/T 10266.1-2001 微型耕耘机 技术条件.

[5] JB/T 10266.2-2001 微型耕耘机 试验验方法.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2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户;可持续生计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退耕还林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不但可以缓解退耕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还可以使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然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必然会对农户的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广西某地区为例,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通过比较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进而探讨如何使农户可持续生计获得发展及保障,提出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建议,进一步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

1 退耕还林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

1.1 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生计”概念,从此,可持续生计分析成为一种理论及思维框架,被用来在操作层面上指导工作,应用广泛。可持续生计分析是指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目标、优先重点以及范围的分析和确定,选择是否进行发展项目的增加,进而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一种有效方法。

1.2 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

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对退耕区农户退耕前后的生计情况进行评估,形成了可持续农户生计研究框架(如图1)。在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中,农户是在一个较为脆弱性的背景中获得生存,这种脆弱性背景是指造成贫困并使其持久化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生产大环境2个方面;他们有一定资本,不仅包括金融财产还包括个人的知识、社交圈、技能和决策能力,其中,最主要的5种资本分别为人力资本(H)、社会资本(S)、自然资源(N)、物质资本(P)和金融资本(F);同时,他们会受到生计策略、战略干预等外部干预因素。

2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

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对广西某退耕区进行调查统计,得出退耕前后农户收入对比情况(如表1)。调查统计得出,退耕还林后短时期内农户收入由于政府补贴和非农收入,会呈现增加的趋势,此时政府的补贴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户种植业和林业收入呈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退耕还林后种植的主要是生态林,并且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补助期以内种植业和林业收入无法达到正常标准,由此可见退耕还林会对农户生计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的生态林只有38%可以现期收益,收益情况还十分不稳定。针对大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后使得种植业无法满足基本生计,而林业短期内收益相对较低。因此,相关补贴至关重要,否则返耕的可能性很大。

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恢复成森林植被,主要包括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个方面的内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但减缓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还增加了绿化率,起到了固土、养地及净化空气的目的,使生态环境转向良性发展。如调查研究的广西某退耕区完成退耕还林1.5万hm2,周边荒山造林种草2.5万hm2。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流含沙量相比减少24%~26%。可见,退耕还林确实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能够解决退耕区农户的生计问题,那么该工程应予以广泛推广。

4 对退耕还林的几点建议

4.1 加快城镇化建设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户离开了农村迁到了就近的小城镇,实现积聚效应.这样既可以在农闲时进城务工增加收入,又可以在农忙时尽快回归土地,对于增加农户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增加政府补贴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减缓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必定对农户生计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加大政府补贴,农户将会陷入贫困,返耕可能性会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举步维艰。

4.3 发挥地区特色产品优势

由于种植业和林业经济效益并不乐观,那么发挥地区特色产品优势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大中型养殖基地,开拓外销市场,带动一些小规模养殖农户,将地区品牌的价值充分挖掘。同时,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对荞麦、豌豆等作物,规模种植,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4.4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户土地减少而无法满足生计,农户的生存发展必须走外延式发展道路,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因此,可以利用退耕还林形成的经济果林等绿色景观,将其与旅游业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促进劳务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

4.5 加大农户培训力度

退耕还林后很多农户成为剩余劳动力,为了使这部分农户获得收入,应加大对其培训力度,让其掌握一定的致富技能,发展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做到细化分工、增加就业;或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运输、餐饮业级信息等技术等行业,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分化,增加收入。

4.6 增加林下经济作物的技术推广

如:高山地区种植天麻技术、中丘陵地区种植田七以及食用菌等项目。

5 结 语

综上,我国大面积推广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户生计维系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解决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本文以广西某地区为例,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净影响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并提出应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加政府补贴、发挥地区特色产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及加大农户培训力度,来增加农户可持续生计,进一步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克松.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探讨[J].绿色科技,2014(02):131-132.

[2]李金香,龚晓德,夏淑琴,等.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基于宁夏盐池县农户的调查[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03):279-281.

[3]郭欢欢,李波,于海跃,等.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10-114.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3

1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

设施农业包含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栽培三种不同的技术层次。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前者反映现阶段设施农业的技术水平,而智能型温室则更接近“工厂化农业”,代表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2设施农业机械的现状

适合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和收获等农艺特点并主要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简称为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设施农业种植的品种繁多,且受设施空间的限制,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较慢,应用较少,配套水平也不高。国外对温室中作业机具进行了系统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许多作业项目如耕整地、播种、间苗、中耕和除草都已实现了机械化。我国设施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大部分作业均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农业机械品种、作业内容较少,但随着我国对农机产品加大研发和推广,设施农业机械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应用较多的机械主要有,

一是耕整机械。设施或大棚内的耕作机械更是用户急需的,现有产品的机型不多,应用较普遍,多为借用现有的露地用小型耕耘机械,其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低,而且作业质量不稳定。近几年针对温室、大棚等特殊耕作环境,国内研制生产了一些小型耕作机械,有的微耕机还设计有多种作业功能,考虑了兼顾露地作业,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与耕作配套的设施农业机械还有地膜(残膜)回收机,机械回收残膜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护设施内土质,使其符合环保要求。但地膜(残膜)回收机现有机型作业效果还不太理想。

二是卷帘机械。卷帘机械主要是针对日光温室使用,现在的推广数量较大,它以省时、省力、效果好逐渐被农户接受。

三是其他机械。①配套栽培机械,设施内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种各样,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也各有特点,各不相同。移栽机、穴盘播种成套设备等机械只是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普及推广。②植保机械,小型喷雾机现在也在设施中应用,但由于汽油机喷雾器污染环境,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应用不普及。电动喷雾机正逐渐推广,但存在着电池容量较低的缺点,作业时间和寿命亟待提高。

3今后推广发展的方向

设施农业机械的发展应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土壤环境,在耕、种、收主要生产环节研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机械,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3.1开发专用微耕机。现有的微耕机稳定性、适用性还有待提高,要求机体和质量小、动力足,操作舒适,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尽量减少发动机对设施环境的污染。

3.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便捷,能分别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多种作业,操作手柄能上下左右调整,以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

3.3开发穴盘育苗播种成套设备。在机械化育苗移栽工艺和机具设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微耕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先以半自动机型为主,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4

关键词: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基层政府以人为本

退耕还林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一是退耕还林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有着积极作用;三是有力地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四是有利于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集约经营,加快产业化进程;五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1]

退耕还林主要是在中西部生态环境恶劣的农村开展,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这些地区大多数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因此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能否得到农民的信任,难度比一般三农问题要大得多。退耕还林打的是一场持久战,这中间自然会与广大农民的现实利益相冲突,要消除这种矛盾与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抵触情绪,就需要国家以人为本,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在现阶段,为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退耕还林条例》,其中明确了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实行现金补助和提供种苗补助的扶助政策,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2]

国家制定的政策只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所指向的对象才能受益。在退耕还林工程里基层政府好比建筑工地上的包工头,横向、纵向上都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横向即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民生活的影响,纵向即退耕还林的长远目标和全局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天全县兴业乡进年来的退耕还林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民生活由于退耕还林带来的改变以及当地乡政府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基层政府在退耕还林角色如何扮演的问题。

兴业乡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四川省天全县2001年开始退耕还林,被评为“退耕还林示范县”,朱镕基曾来这里视察,对该县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按照课题要求,重点调查了在该县具有典型意义的兴业乡退耕还林的情况,从政府和农民两个角度来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兴业乡有农户1350户,共5000多人,土地总面积6130亩,其中90%为山地,于2001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迄今全部农户参与其中,退耕还林面积达2500亩左右,有三分之二的退耕地种上了竹子、桑树等经济林木,三分之一已经成林。[3]五年过去,兴业乡的生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以前遭破坏的植被重新批上了山坡,滑坡和塌方事故不再频繁发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里居民用水以山泉为主,由于植被恢复,很多断流的水道重新出水,而且水质提高。靠近县城和市区、临近藏区的优越地理位置,重见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位于有“三雅”之称的雅安市的兴业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业得到开发,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

粮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对退耕农民的粮食供需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政策规定,退耕的地应该是25%以上的坡耕地,兴业乡25%以上的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土质差,土壤肥力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及其他小杂粮,其粮食亩产水平不高。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实施,国家提供的补助落实到兴业是每亩补助225元到230元,基本保证农民以前土地上的收入水平。我们通过与农户交流,了解到退耕还林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一面。虽然很难有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但起有利影响是现实存在的。一是退耕农户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势必会在剩余的耕地上适当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农用物资、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二是农业生态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有力于提高粮食亩产水平。

从兴业乡政府角度看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兴业乡从恢复生态和群众利益出发,根据上级文件,与当地实际想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一)、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即对那些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群众,通过移民搬迁使他们彻底改善生存环境。兴业乡政府对交通无法通达、自然灾害频繁地区的农户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搬迁。每户划定相当的住房面积,补贴五千元帮助农民建房。当地原料丰富,价格低,实行农村税改后,建造一栋平方的成本不到一万元,也就是说搬迁户自己花费的费用在三四千元左右,大多数家庭能够接受这个数字。对于我们关于搬迁户可能失去正常生活需要的土地资料的担忧,乡政府的答复显得有点无奈。搬迁一般在本村范围内进行,责任田由村委会进行就近协调,至于自留地,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农户对房屋旁边尚未被占用的态度享有使用权。有的退耕搬迁户由于土地缺乏,只能到以前的土地上耕种。对此,乡政府正在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不过总体而言,搬迁户的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对政府的安排基本满意。一项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态移民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够以人为本,正视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使农民放心。

(二)、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村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电力等。[4]

兴业乡政府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修路、教育等建设。近几年投资三十万元,基本建成乡道和村道网,改写了兴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于2003年争取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发展联合会下设机构“小扁担”基金会捐款30万元,用于全面修葺中心小学教学楼,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

强化民兵组织,加大治安巡逻力度,组成50人的应急小分队处理突发事件。经过整顿,有效地打击了黑、黄社会组织以及封建迷信行为。2002年成立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吩咐了老年人和当地的文化生活,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

为了解决电网建设弊端,2006年7月全县召开会议讨论线路改造方案,用电高峰期电力不稳、受自然天气影响变化大的状况有望在2007年底得到解决。

(三)寻求退耕后续产业发展。乡政府有农业技术信息员对农户的副业如蚕、长毛兔等无偿进行技术指导。兴业乡在政府的引导下已经有七家中上规模的山地鸡养殖专业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天全县的气候适合竹子和猕猴桃树种植,2005年天全县与外地投资商达成意愿,引进投资900多万元建造“红阳”果品加工厂,进行猕猴桃加工。兴业乡指派的果树种植面积为1500亩,到2006年7月已经有1400多亩面积决定栽种。每亩土地可栽种110到115株树苗,种苗成本费为每亩275元。县信用联社对承包40亩地以上的农户进行贴息贷款。猕猴桃树可林间套种,因此不需要砍伐已栽种的林木,三年成材,估计亩产在四千斤左右。在政府的监督下农户和公司签定协议,销路基本不成问题。按照工厂预定的收购价五角到一元每斤计算,每亩收益为2000元到4000元,也就是说只要不受自然灾害影响,一年即可收回前期投资。兴业乡政府现在的工作是宣传动员,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打消农民的顾虑,争取今年的11月栽种季节把种苗重下去。

从农民角度看退耕还林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我们从掌握的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兴业乡退耕还林是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的。在税费改革中,朱镕基说过,“现在的数字,咬一口流出很多水来”。从乡政府角度并不能完全了解其对农民影响,政府描绘的也许只是国家的远景和蓝图,农民怎样看待退耕还林才能真正反映现实。我们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看到了农民从退耕还林中受益颇多,但与此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退耕还林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当地的特点,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中西部退耕还林农民面临的困境。

第一,剩余劳动力没有合理转化。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兴业乡有三千多青壮年劳动者,该乡唯一的工厂芒硝厂招工用人流动性很强,大概为本乡提供300多个临时性的工作岗位,非技术工人工资为每月300到400元。绝大多数人加入到农民工的大潮中去,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乡政府对这部分人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资料说明。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缺乏一技之能,待遇差,合法权益的不到保障。

案例一:陇窝村村民李某2003年去广西务工,被卷入传销组织,家里拿不出6000元赎金而至今未脱身。

案例二:马子村马某今年才17岁,三年前辍学进入雅安市一家面粉厂打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右手掌被机器轧碎,终身残疾,工厂方面给了他一年的工资大概6000元让他回家养伤。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用法律手段来获得更多的赔偿,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强调性告诉我们工厂许诺等他伤好后可以回到工厂工作,工厂对他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用法律来伤和气。我们不知道工厂的许诺会不会兑现,我们也不知道其他的村民碰到他这种情况是否也像他说的那样“幸运”。

同时还有一些人由于家庭因素或健康问题赋闲在家,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问题滋生。在当地,之风盛行,打架斗殴事件常有发生;当地有很多村民加入名为“门徒会”的组织。这些不良风气都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第二,儿童问题严重。兴业乡85%以上的儿童为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了,他们很难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留守儿童问题对兴业乡教育造成很大困扰,教学质量上不去,辍学率高,九年义务教育无法保证,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我们发现这里有单亲家庭和后妈现象十分普遍。原来是因为很多妇女受不了家庭贫穷、家庭暴力和交通极其不便,丢下孩子离家出走。虽然这种情况在退耕还林前就存在,但实行退耕还林后,有很多情况是妇女出去打工,走到外面便不再回来。这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利于健康成长。我们在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时,有不少孩子跟我们说“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难受”,有的“感到孤单无助,被抛弃”。

第三,耕地林地保护不到位。一方面,种地效益低和有的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被撂荒,撂荒地在该乡占耕地面积的3%左右。另外一方面,一些农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毁掉退耕还林的成果,“退林还耕”。

第四,政府的后续产业规划没有跟上退耕的脚步,退耕五年了才号召农户在退耕地上种植猕猴桃树;“红阳”果品加工厂与农民只签三年的合同,农民不敢承担较大风险投入资金。政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增加退耕农户的非种植业收入并没有实现。“失地”又“失业”,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远不如退耕还林之前。大多数农民没有想过补助期满后的出路的问题,认为政府总会有办法解决。有的农民甚至告诉我们,补助期满后,林木还没有成材,如果政府没有对策,他们就只有再度开荒种地。

第五,退耕还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而当地有很多退耕户却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退耕还林:千百年来农民总是牺牲品,退耕还林为长江中下游的人造福,理所当然需要拿我们的利益做代价。政府引导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做到位,导致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上发生扭曲。

退耕还林中基层政府角色如何扮演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山高皇帝远”,他们真正能看到的是县、乡政府的举动。事实上基层政府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将国家的各项政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以方面了解农民的情况为国家提供准确的信息。县乡政府最贴近农民,更容易获得和把握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和服务的需求信息,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失真,从而使公共指出的安排更有效。与中央和省政府相比,由县乡政府进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信息搜寻费用低,安排的项目针对性强和更便于引导农民参与等优势。[5]

退耕还林工程是以县为最小单位开展的。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实行五级政府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自小,无法宏观上制定政策,但是它与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具体负责单位,承担着将国家政策因地制宜落实,核查退耕还林状况和成果,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任务。从兴业乡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县乡政府在退耕还林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职能如何定位,才能使得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调动退耕区农民的积极性,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坚持不懈得搞好退耕还林工作,需要县乡政府实事求是,认真落实和兑现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不做表面文章,把工作做细、做深,落到实处,保证群众得实惠。同时县乡政府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制约,退耕区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处在贫困线上,亟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农民自己没有勇气和条件制定远景规划;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难免不为生存需要破坏即使已见成效的退耕区,出现“退林还耕”的恶果。这就要求县政府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动,心为民所系”。工程的实施既要照顾农民眼前的利益,还要着眼于农民退耕八年后的生计,建设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使农民有稳定而较长久的收益,实现生计和生态双赢。

通过个案分析,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作者认为县、乡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县乡政府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退耕区的状况,其次要掌握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为工作提供依据。小组包括数据统计、政策分析,农业技术,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治安管理等几块,实行问责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部门,有效避免出现问题时干部之间你推我、我推你的局面出现。建立清晰明确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有的干部不顾退耕农民的生存,掠夺农民基本生活所需土地资料以求虚假政绩的行为。同时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对挤占、挪用退耕还林资金和克扣补助粮食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不可再生资源,是退耕还林和粮食生产的基础。县乡政府要坚持严格的土地保护,并保证粮食安全。

县乡政府要组织人力物力切实作好已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国家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定退耕还林合同。退耕还林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土地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二)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退耕还林方式;(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四)管护责任;(五)资金和粮食的补助标准、期限和给付方式;(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七)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八)违约责任;(九)合同履行期限。[6]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的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效地防止破坏林地的情况发生。

国家规定,退耕后南方人均耕地为1亩,北方人均耕地为2亩。而现在有的地方耕地严重不足,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像四川人均占有耕地由1999年的0.79亩下降到现在的0.67亩,县乡政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民耕地前提下进行退耕还林,尽快、全部复耕撂荒耕地,鼓励农民提高精耕细作程度,调整农业结构,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再次,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解决八年补助期满后农民何以为继的问题。退耕还林的关键于建立长效的机制保证农民的生活,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使成果得到巩固。西南一些地方搞林竹业、速生林繁育,发展造纸业,有的地方发展药材、食用菌等,形成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县乡政府相对农民而眼,具有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和处理全局工作的能力,要探求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模式,提倡大规模承包经营。做好农业风险处理工作,给承包者提供贷款和拓宽产品销路。

政府要建立农产品支持体系,对农产品实行一些保护政策。但市场不相信眼泪和善心,县乡政府应该从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帮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招商引资,增强本地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四,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规模生态移民工程。即退耕搬迁户统一居住在有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统一划定的区域内,有利于管理以及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不便问题。

第五,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退耕还林配套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城市居民已经享受了公共产品的好处和便利,农民之所以要进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要进城来享受城市公共产品。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到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很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公共产品的好处。[7]中西部退耕还林地区这方面建设更不健全,县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公路、水电、学校软硬件设施等条件,提高退耕农村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的能力和教育的条件。

2、采取措施使劳动力合理转化。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弱,缺乏集体谈判能力,是造成农民工弱式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为主要农民工输出地,县乡政府应组织相关机构力量对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和上岗培训的机会;与当地或外地的单位签定用人合同,给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并做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

3、开展留守儿童管护工作。可在农村学校实行寄宿制,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管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抓好妇女、老人工作。防止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土地权、选举权;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建立农村娱乐中心,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关注老年人,建立老年人活动协会,完善五保户救助制度,建立敬老院,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保障。

从退耕还林开始到现在,所取得的成果无疑是显著的。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抽象的数据,在它们的下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在暑假的走访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农民的可亲可敬,他们的生活尽管由于退耕还林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他们对党和国家并没有多少怨言,相反对国家充满着信任。政府的政策措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许小小的一点失误或工作不到位,便能将农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基层政府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其应当掌握到农民的具体问题上,让国家制定了政策措施与当地的实情不相冲突地得到实施,最终保证退耕还林在保证农民的现实利益的情况下取得全局性的意义,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刘薰词《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退耕还林条例》

《中国社科院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

兴业乡2005年年鉴

--------------------------------------------------------------------------------

[1]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5年期。

[2]《退耕还林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点。

[3]摘自兴业乡2005年年鉴。

[4]《中国“三农“问题分析》,刘薰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2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5年期。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5

项目名称:县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

主管单位:县发改委

县农牧局

建设单位:县畜牧中心

建设年限:年3月至年3月

建设地点:县、乡、村。

建设规模:在以上四个村选择退耕还林户325户,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资金概算:新建暖棚畜舍325座10725平方米(其中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计429万元;引进良种1950头只(其中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每头(只)400元,计78万元;培训费6.5万元。以上三项总计513.5万元。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县位于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山地交汇地带,总土地面积3331平方公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位于东径104゜01'—104゜48',北纬33゜23'—33゜46'之间。

2、气候

境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复杂。西部高山地带寒冷潮湿,东南部峡谷地带暖热微干,半山地带微温湿润,气候明显的呈垂直分布,海拔1138—4154米。年平均气温8.7℃,绝对最高气温34.3℃,绝对最低气温-16.9℃,年降水量482.5—775.8毫米,≥10℃积温2628.8℃—4212.2℃,年日照时数1950—2085.1小时,年均无霜期160天。

(二)社会经济情况

村位于镇中部,有4个合作社,205户1310人,耕地面积1426亩,人均1.1亩,人均纯收入1490元。

村位于乡中部,有2个合作社,105户427人,耕地面积564亩,人均1.3亩,人均收入978元。

村位于乡北部,有6个合作社,280户1381人,耕地面积3255亩,人均2.4亩,人均收入710元。

村位于乡南部,有2个合作社,130户563人,耕地面积448亩,人均0.8亩,人均收入1350元。

项目区畜牧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文化素质高,且气候相对冷凉,适宜于暖棚养殖。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户享受国家直补政策,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户的生活很可能会再次陷入困境,由于我县山大沟深、气候冷凉、土地瘠薄,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广种薄收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住退耕还林成果,使其“稳得住,不反弹”,就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2、我县天然草场和牧草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很好地管理和维护,草场退化严重。通过发展暖棚养殖,可以促使退耕农户对现有牧草资源的管理、养护和合理利用,使退耕还草成果得到巩固。其次,发展暖棚养殖,还可以调动退耕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我县退耕还草面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我县是典型的农牧业县,农牧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而畜牧业又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项目区农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优越的饲草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发展暖棚养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由于近年农副产品市场低迷,农资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逐年增加,边际效益下降,实现粮食和秸杆转化增值,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趋势明显增加,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县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国道212线贯通全县境内,交通运输便利,信息网络发达,为项目产品的外销和降低运营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

4、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科学规范。项目建设单位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有职工35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人,中级技术人员6人,初级技术人员8人。全县25个乡镇设有25个畜牧兽医站,有专业技术人员53人,可从牧草基地建设、草种选择、良种引进、暖棚畜舍建造到全程运营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逐步形成无害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模式。使每一个生产环节到最终上市产品均达到国际无公害产品标准,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份额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四、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退耕农户为对象,坚持农户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普遍规划与集中布局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遵循规划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计,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1、项目规划与退耕农户相结合,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及退耕地没有收益的贫困退耕农户。

2、合理布局,成片规划,相对集中,稳步推进。

3、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五、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暖棚羊舍150座4950平方米,猪舍175座5775平方米;引进良种羊900只,良种猪1050头。

1、乡坑里村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80只(每户6只)。

2、村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引进良种羊420只(每户6只)。

3、乡老树川村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引进良种猪600头(每户6头)。

4、乡白杨村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引进良种猪450头(每户6头)。

六、设计方案

(一)暖棚设计方案

1、规格:长5.5米,宽6米,后墙高1.8米,顶高2.5米。

2、方向:暖棚背北朝南。

3、设计要求:(1)饲料道水泥摸面,要求光滑,便于清理。

(2)畜床水泥打底,表面粗糙。(3)内墙水泥摸面,要求表面光滑,便于清洁消毒。

(二)生产技术方案

1、借助项目实施,推广以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为主要内容的“五良”配套生产技术。

2、品种改良:引进良种,改良当地品种。

3、青贮工艺:青贮原料铡短——入窖——压实——发酵——出窖——饲喂。

4、氨化工艺:麦秸铡短——溶化尿素水喷洒——入窖——压实——出窖——饲喂。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1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260万元,农户自筹253.5万元。

1、乡坑里村发展退耕农户80户,新建暖棚羊舍80座264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0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2.8万元,农户自筹52.8万元);引进良种羊480只,每只400元,投资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6万元,农户自筹9.6万元)。共计投资124.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2.4万元,农户自筹62.4万元。

2、村发展退耕农户70户,新建暖棚羊舍70座231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6.2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引进良种羊420只,每只400元,投资16.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4万元,农户自筹8.4万元)。共计投资10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4.6万元,农户自筹54.6万元。

3、乡老树川村发展退耕农户100户,新建暖棚猪舍100座3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1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6万元,农户自筹66万元);引进良种猪600头,每头400元,投资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万元,农户自筹12万元)。共计投资15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8万元,农户自筹78万元。

4、乡白杨村发展退耕农户75户,新建暖棚猪舍75座2475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0元,投资9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9.5万元,农户自筹49.5万元);引进良种猪450头,每头400元,投资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万元,农户自筹9万元)。共计投资11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5万元,农户自筹58.5万元。

八、项目的组织管理与运行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对我县畜牧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全部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1、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发改委、农牧局、县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及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规范、资金使用等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并对项目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督察,及时发现和解决方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健全管理制度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暖棚养畜建设项目建设的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追究制。实施农户由村委会提出,乡镇政府、农牧局、畜牧中心共同审核确定。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技术要求开展,确保及时完成项目建设。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由农牧局拨付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单位直接面对项目农户,经项目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下拨补助资金,制作农户签字花名册报账。

4、人员培训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暖棚养畜建设项目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事暖棚养殖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基础。乡镇政府与县畜牧中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退耕农户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九、环境保护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粪尿虽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如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改善生态微循环,促进该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1、通过退耕还草和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豆科绿地,减轻放牧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通过积肥发酵、沼气发酵方式,对粪尿杀菌、消毒、脱臭,从而减轻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十、效益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从第三年开始,每年可出栏肉羊5000只以上、肉猪2000头以上,退耕农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加快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退耕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解决我县肉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并能大大促进我县草产业和草食畜的开发,同时又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6

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年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政办〔〕21号)文件精神,经研究,现将年全市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分解下达(详见附表),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发展粮食生产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层层分解下达到村、落实到户。要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休耕、闲置的耕地要千方百计组织农民进行复耕。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耕地抛荒,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确保粮食生产用地的需要。加大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抓好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的发放工作,把各种补贴款“公开、公平、公正”地兑现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要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快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奖励和扶持种植大户,引导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沃土工程”,进一步提升农田地力。继续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动“五新”技术进村入户,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超级稻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抛秧、旱育秧及水稻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单产。推广“五新”技术综合集成、组装配套,推进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提升实施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提高粮食优质水平,示范推广一批优质水稻新品种,落实市里下达的优质稻推广面积指导性计划,提高粮食优质率,力争使粮食单产和生产效益有明显的提高。

三要为粮食生产提供全面保障。要确保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的足额到位,加快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调运和供应,延长农资供应时间,增设供应网点,及时把农资供应到千家万户。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农资打假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以保障用种、用药、用肥安全为重点,强化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产品质量抽查、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宣传引导等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确保农技干部在岗在位,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指导农户科学种田,主动帮助农民选择高优品种、传授栽培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民种田水平。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及早落实各种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做好防灾救灾各项准备工作,科学指导农民落实农作物防寒、防冻、防涝和防旱的各项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7

关键词:云南;粮食安全;策略

随着云南省人口中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求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传统束缚,拓展粮食来源渠道、种类、区域等,以下的思考是确保云南粮食安全的策略思路所在。

一、藏粮于田

粮源于田,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应在确保云南省8970万亩耕地“红线”基础上,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对农田水、土、气、生等基本生态因子进行系统保护与改善,提高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一)加强粮食耕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明确指标,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亿亩,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8970万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关系,科学推进以土地整理为核心的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耕地质量的整治与建设上,要大力推进以坡耕地“坡改梯”为主体的耕地综合整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小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润滇工程”,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增加农业灌溉供水量。二是开展灌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以面积1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实施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完善水源工程的输配水渠(沟)系,发挥灌区改造整体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提升灌区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实施12个大型灌区和55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达到40%,2020年达到45%。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灌等节水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减少输水损失。加强水费计收,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

(三)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

突出山区、半山区,兼顾坝区,以改造坡耕型、缺水型、渍涝型为重点,以保土保肥保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为标准,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与科技措施并举,坝区重点建设完善田间斗、农、毛渠,做到渠、路、桥、涵、闸配套,改串灌、漫灌为沟灌,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达到能排、能灌、能机耕,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的高产稳产农田。力争至2020年累计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使全省高稳产农田达到500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达到1亩以上。

二、藏粮于科技

(一)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围绕提升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土肥新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能力,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主,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手段,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建立全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分区域、有步骤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和耕地农田的分等定级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地力等级。提升土壤有机质,实施粮作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大力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在粮食作物集中的山区、半山区,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集水蓄水节灌、生物篱固土节水、秸秆还田覆盖等节水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积极实施有机肥,提高示范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二)加快植保工程建设

在近期国家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工作中,云南被列为国家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麦条锈病冬、春、秋季主要菌源治理地,国际性迁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初始虫源阻击区域,以及外来性有害生物重要阻击地带。按照国家农业部对于植物保护工程二期工程建设要求,建立起省、州、县、乡四级云南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体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体系,以及县以下基层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体系。按照病虫害发生区域性特点,组建植物疫情阻击站、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试验站,实现对危险性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阻击、对重大病虫害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

(三)加快农机化工程建设

充分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一是加大成熟的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机械耕耙作业水平。二是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重点突出“种、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并在粮食烘干、储藏等技术推广取得突破。建立稻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插(播)、机收推广示范区,以点带面、梯度推进。三是加强机械化植保的统防统治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提高农药效率、降低粮食农药残留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促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型农户的生产力,对粮食安全和粮食自给有着积极作用。大多数农户,特别是在云南土地退化严重和市场边缘化地区的农户,都负担不起额外投入。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在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农户提供一条实际且在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途径,帮助他们消除贫困,获得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在环境方面,可以减缓土地退化、减少污染环境的化学品的使用,因此有益于人类健康。此外,生态农业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态多样性,提供其他关键的环境服务,如提高农业生态多样性、帮助农户更好地应对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等。生产力和农作物多样性同样可以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生态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潜力巨大,如生态农业避免使用合成化肥,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氮的氧化物的排放。耕种豆类作物、作物残余、作物覆盖、农林间作等生态农业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固定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率。通过建立增加农业生态系统弹性的方式,生态农业可以帮助农户适应气候变化。增加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可以提高农户应对气候变化(如:不规则降雨、气温突变及其他不可预料的气候事件)的能力。生态农业建立在强大的地方社区、农户知识和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其中的有机成分,来改善土壤质量。反过来,土壤质量的改善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持土壤湿度。同时,这些条件都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二)深化机制创新,构建粮食生产的生态保护屏障

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畜牧养殖,推进云南农村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型、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四、以特换粮

云南在粮食生产上缺乏优势,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上有优势,经济效益好,农民获利高,因此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菜、果、林等产品作为粮食的替代品,随着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既可用菜、果、林产品作为粮食补充,同时也可用其收入换取所需粮食。

五、森林取粮

森林是大自然的宝库,不但拥有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产资源。森林食品从广义上说,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的制成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食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产业,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资源的潜力会逐步开发出来,森林食品将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

六、境外产粮

与云南相临的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越南还是世界稻谷主产区,稻谷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云南。最初源于禁毒工作开展的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既减少了的严重危害,又能获取短缺资源,补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带动了边境地区特色经济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替代产业和替代经济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发展战略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这将是云南发展的一次机遇。境外替代种植具有较好的国内政策支持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云南实施“走出去”发展替代种植的政策平台已经形成,一大批省内外企业参与替代种植,近年来,参与替代种植的企业不断增加,替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替代种植返销农产品进口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因此,借助境外替代种植,把外汇储备变成资源储备,把粮食进口变为境外替代种植返销,不失为解决云南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策略思路。

参考文献:

1、马文奇,张福锁,张卫锋.关乎我国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业[J].资源科学,2005(3).

2、王铮,郑一萍.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地理研究,2001(3).

3、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3.

4、吕耀,谷树忠.中国食物保障可持续性及其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1999(8).

5、姜志德,常国庆,杨立社,王青.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4(6).

6、韦祖汉.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规避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04(4).

7、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华红莲,童彦,张碧星.云南省粮食供需安全状况及趋势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5).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8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面积,制止耕地抛荒,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全县粮食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9.4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16.2万亩,中稻7.2万亩,晚稻17.5万亩,旱粮8.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21.9万吨。目前已落实早稻面积16.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中稻面积7.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落实旱粮面积6.8万亩,完成计划的80%。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廖桂生任组长,副县长李长清、陈占华任副组长,县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办、农经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物价局、粮食局、农开办、扶贫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孙社生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粮食生产的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和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县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要求,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县长和乡镇长为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县政府分别在月日和5月15日先后两次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全县粮食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各乡镇也召开了两次以上会议对辖区内粮食生产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在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全面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出台了相关政策。我县将国家十项惠农政策内容张贴到了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使国家惠农政策达到家喻户晓。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农村直补政策资金2692.1万元在规定时间内全部落实到位。在认真宣传和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我县还制定了系列倾斜政策,县政府规定对种植粮食3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县财政每亩奖励100元。各乡镇也出台了相应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目前,农户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据统计,种植50亩以上的有380户,其中三星镇白泉村农户邓利祥,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稻80亩,并购买了耕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种田机械化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四是建立了奖惩机制。县政府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责任书,明确了奖罚措施,并将粮食生产工作列入对乡镇综合考核指标。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要乡镇向县政府说明原因。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有序,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防死守,坚决制止耕地抛荒

一是建立了责任机制。我县认真贯彻执行《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的若干意见》(郴政发[20__]5号)文件精神,并将文件转发到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就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进行了电视讲话。乡镇与县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实行一级

对一级负责制,即乡镇长对县长负责,村长对乡镇长负责。因工作不力,造成连片抛荒面积超过5亩的乡镇,对乡镇长进行戒勉谈话。二是建立了监管机制。县政府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由县农业局牵头对全县耕地抛荒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底子,建立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各乡镇实行一月一报,随时掌握耕地抛荒情况。据目前统计,全县耕地抛荒面积204.28亩,其中稻田抛荒167.4亩,旱地抛荒36.88亩,抛荒原因主要是干旱缺水不能耕种和劳力外出务工。对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的耕地,要求所在乡镇采取措施,筹资筹劳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创造条件进行复耕。对因弃农经商或外出务工无力耕种的耕地,要求乡镇督促耕地承包户及时将耕地转包与他人代为耕种,并逐步推动土地流转。三是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县共投资18万元用于防汛工作,投资355万元用于改善稻田水利设施。现冬修水利重点工程龙虎洞右干渠李屋段整修工程、龙虎洞干渠清淤扫障工程及两个小ⅰ型病险水库修复工程已全面完工。全县中型水库蓄水60%左右,小ⅱ型以上水库蓄水50%左右,耕地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提高了耕地地力。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全年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万亩,推广配方肥1500吨。目前已对全县4028户农户的施肥情况展开调查,取回土样4626个,取得化验数据28462个,发放施肥建议卡8万份。通过项目实施,可提高肥料利用率4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50元以上,耕地地力有效提高。三、坚持标准,创建粮食高产示范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了工作方案。我县将20__年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占华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孙社生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推广站、粮油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员为成员。制定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同时落实了项目经费1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今年我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推广超级稻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计划全县推广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达到6万吨。今年我县重点推广了超极稻和中档优质稻,推广品种以y两优1号、y两优7号、准两优527等组合为主,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6.7%。推广秧盘和无盘抛秧、超级稻三定栽培法、改良型水稻强化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12项,先进技术应用面积在85%以上。三是认真办好示范样板。县农业局牵头以三星镇为中心创办了1个万亩连片高产示范片,在附城廖家村创办了1个亩产900公斤百亩攻关示范片。示范片内实行专人负责、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每个乡镇创办了1个千亩示范片,每个村创办了1个百亩示范片。全县共创建大小示范片300多个,通过县、乡、村层层办点示范,在全县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示范网络。

四、强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病虫防治指导,为粮食安全生产提拱技术保障。我县地处湘、粤交界处,是两迁害虫易发地带。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我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防治工作。我县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抓了抗病虫品种的推广、种子处理和加强田间管理等几个农业防治关键环节,在各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带队到各乡镇重灾区进行调查、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及时为广大农户解决病虫防治中遇到的各种新、疑难问题。到目前,累计下乡指导病虫防治365人次,解答1.5万人次的咨询,发放防治技术资料1.2万份,在各乡镇窗口、农药销售点及各订单农产品生产区出防治技术墙报、黑板报260余期,县乡两级贴防治宣传标语560多条,为我县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全县农用物资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对全县110家化肥、农药、种子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未经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10个3160公斤;没收禁止销售的高毒农药60公斤;查封含量未达标的复合肥30吨;依法查处农资违法案件6起。全县农资市场秩序良好,为全县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粮食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了企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了粮深加工的水平和能力,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其中龙峰公司每年可加工粮食3000吨,年产值1270万元,生产基地面积达5000亩,带动发展种植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存在困难和问题

1、粮食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由于粮食生产效益相对较低,而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效益较高,在利益的趋动下,农户种粮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农户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蔬菜,不同程度的存在“双改单”的趋势。

2、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难度大。元月份我县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全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财产造成了特别重大的损失。全县受灾人口达27.9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37亿元,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入春以来又有南洞、永丰、益将等乡镇遭受冰雹和暴风雨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作物及农业设施损毁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紧缺,任务艰巨。

六、下段工作打算

1、加强跟踪督查,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继续加大对基层粮食生产工作的跟踪管理力度,全面落实晚稻和秋季旱粮作物面积,严格按照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的《20__年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的督查。

2、加强生产指导,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做好农业防汛抗旱工作,继续搞好粮食生产技术指导,特别是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确保粮食生产丰产稳产。

3、加强市场监管,全心全力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大对涉农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的相对稳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七、请求解决的问题

1、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我县建设成为粤、港、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我县计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现县政府已完成规划建设用地、机构设置、经费配套等系列工作,请求省厅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列入部级申报项目予以扶持。

2、我县具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生产春兰、寒兰等上百个品种,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由于人为破坏等因素,现在逐步减少,一些品种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9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发展;深松机

中图分类号:S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22

引言

由于传统机械耕作方式的多年运用,风蚀、水蚀越发严重,时常会有农作物大片倾斜歪倒,影响作物的收获,致使粮食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为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再生发展,应积极采取土壤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国内外深松技术的运用已比较普及。土壤深松不仅能够打破犁底层,增进土壤透气、透水性,还可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畜水能力[1-4]。

1 保护性耕作技术

出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直接原因事件是美国“黑风暴”如噩梦一般的到来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进而引发了人们的反省和深思。保护性耕作在我国被定义为“将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基本依靠农药的耕作技术”[5-6]。覆盖秸秆、少耕免耕、化学去草、机械深松是其主要技术[7]。

目前适合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主要有3种。

1.1 宽窄行交替种植模式

该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把平均垄距650mm的种植,变成行距分别为900mm和400mm的种植。宽行和窄行隔年轮流替换种植,每年仅宽行深松一回。秋季收获后在田间地表保留高根茬,根茬经风吹、日晒后自然腐烂直接还田,如图1。该模式光照丰富,透风效果明显,对增加产量有促进作用[8-10]。

1.2 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

该模式在收获作物后,把全体秸秆直接还田。秋季实行深松,待到来年适宜播种的时候,再运用播种机进行施肥和播种。节本增产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十分理想。

1.3 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

该模式将根茬留在地表。播种作业在两留茬行之间的位置进行,种行与留茬行隔年交替种植[8-16],如图2。地表保留的高茬(一般玉米留茬高度为30~50cm),具有蓄水保墒等优势。

2 深松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欧美国家着手探究和开始运用深松技术是在21世纪30年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在深松机械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有系列产品出产以满足各种需求。振动深松机、弯腿犁、主被动联合作业机是国外当前新型深松机具主要类型[17-19]。Willians等人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弯腿犁的研究;加拿大的Harrison设计出了弯折45°的弯腿犁;Sakai等人研制了配套中型拖拉机的振动深松机;土耳其Uzel公司生产了作业深度可达600mm的E979 型深松机;美国Sgubbers等人构思出了主被动联合作业机,此机具的特点是能够减少牵引阻力,且性能有所提升。国外的深松机基本与大型拖拉机相配套,深松效果好,更加适合全面深松。其中,有最大作业深度能到70cm左右的约翰迪尔公司出产的900V型深松机;西劳德公司的悬挂式深松机深松深度超过58cm时,能够作业出暗沟进而排水[1][18-20]。

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一次进地即可完成深松、整地、施肥等多项作业,保证了深松效果,且符合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许多国家对深松技术和深松联合作业机的研究都非常重视。欧美国家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发展方向主要是在大型化的基础上更加精致细密。如凯斯纽荷兰9300型联合作业机配套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幅宽达6.9m;采用了深松弹齿的约翰迪尔2623VT立式联合整地机,可以梳理残茬、杂草[21-23]。

2.2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深松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于深松铲外形的优化设计,解决关于深松机缠绕等难题等都做了多项研究[21]。国产深松机有多种形式,如表1所示。国内出产的深松机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主要有1SQ-250型深松机等[24-25],如表2所示。

2306全方位深松联合作业机(中机美诺设计出产)、1SL-340/550型全方位复式深松机(黑龙江勃农兴达有限公司生产)等是我国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领域的主要产品。虽然深松过后地表比较平整,但是容易出现堵塞,而且动力消散损耗较大,同时在造价方面也并不便宜,所以推广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国外深松整地机械性能优越,并形成了适合自身的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21-26]。我国保护性耕作机具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机具的现实性问题,进行了改造设计,许多新机型相继出现[21-23]。保护性耕作模式的不同,对其配套机具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下,高留茬覆盖地表于种行之间,而现有农机具能够满足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较缺乏,有必要研究此种耕作模式下的配套机具。

3 展望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大家都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理想的发展道路。研究人员越发注重对符合保护性耕作条件的深松技术和机具的钻研,且此技术和机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应用,研制新型深松机及深松联合作业机具十分必要。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秸秆覆盖条件下如何有效防止秸秆缠绕深松铲、如何节能减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使用合理的工作部件布局、合适的机具机架和牵引方式、让机具产生振动、适宜的深松部件种类及位置等都是促进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深松作业机节能、高效工作的有效方法。同时,应使生产的机具更加精细标准,研制出各种系列化产品。设计上,在鉴借国外现有先进机具和技术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使深松机具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振邦.多功能深松机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周春霞.浅谈机械化深松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50-51.

[3]刘志玲.浅谈机械化深松技术[J].现代农业,2015(10).

[4]金攀.美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及发展政策[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1).

[5]王微.中耕分层深松技术研究及深松部件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1.

[6]包文育.东北垄作免耕播种机关键部件研究与整机设计[D].沈阳农业学,2009.

[7]高焕文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J].四川农机,19(4):22-23.

[8]庄维林.行间耕整机通用刀辊设计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1.

[9]王福兰.行间播种机多功能行走轮设计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2.

[10]赵佳乐.留茬行间交替耕作模式配套播种机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1]郭慧.行间耕播机弹性镇压装置研究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4,

[12]倪长安,苗全生,刘玉,师清翔,高春艳,庞靖.玉米根茬破碎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报,2008,39(7): 68-71.

[13]贾洪雷,亮.新型旋耕碎茬通用机的试验与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1998,29(增刊):26-30.

[14]郭红,李静,王玮. 关于旋耕机、碎茬机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47-50.

[15]贾洪雷,亮,郭红,李仁杰,李行.旋耕碎茬工作机理研究和通用刀辊的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0,31(4): 29-32.

[16]李常营.留高茬式玉米收获机切割部件的仿生设计及其切割机理[D].吉林大学,2014.

[17]刘欣,吕霞,王帅.我国深松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2).

[18]杨光明,朱云,张瑞勤,等.我国深松机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湖南农机,2009(9):7-10.

[19]何进.玉米免耕播种深松联合作业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0]丁永凯,丁健伟.深松部件的工作性能分析及其应用[J].农机化研究,1990(2):41-47.

[21]李成鑫.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2] Saeys,W,Mouazen,A.M.,Anthonis,J.,Ramon,H.2004.An automatic depth control system for onlin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 compaction[J].part 2:modelling of the depth control system.Biosystems Engineering,1989(3):267-280.

[23]付乾坤.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的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4]王瑞丽,李宝筏,邱立春,林静.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5]张昭.深松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农耕文化产品设计篇10

【关键词】退耕还林;监测;社会经济效益

1999年,泾川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两轮退耕还林任务43563.5公顷,经过全县人民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2年开始,泾川县在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指导下,开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

1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的方法

1.1样本户的选取调查村选在退耕实施年度最早、退耕面积较大的飞云镇坡头村,为了确保具有代表性,样本户一共选取了10户,其中随机选择了经济状况较好的三户、经济状况一般的四户、经济状况较差的三户。经过14年连续跟踪调查,基本上能够准确代表和反映全县退耕村与农户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状况。1.2数据的调查层次及方法泾川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对象为三个层次、四个内容,一是全县社会经济状况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每年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二是定点调查村——飞云镇坡头村退耕还林后每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三是定点调查户——飞云镇坡头村袁德贵等10个退耕户年度生产、生活、经济收入支出变化情况及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情况的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总体涉及到资源、人口、经济、生态、营林、退耕成果巩固、政策兑现等149项指标,489个调查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适当增减。监测调查数据的方法,主要采取重点入户调查直接获取原始数据。对定点户逐项目、逐指标进行统计调查。1.3调查数据的获取县、村调查数据采取统计报表搜集数据的方法获取,对县级数据通过公开的统计资料和向统计部门、政府单位搜集整理。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向乡镇统计人员和坡头村村干部获取,同时从年度报表数据中搜集整理。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科学性,我们经常与县统计、财政、人社、农牧、水保、气象等部门衔接,实行数据资源共享,并对所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甄别、验证,科学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合理性。

2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初报

经监测调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见显现,对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2.1粮食单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对粮食产量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耕地集约化经营。通过14年的数据调查分析,泾川县的耕地虽然有了一定的减少,但粮食单产由1999年退耕前的每亩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300公斤,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精细化耕作、集约化经营[3]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2.2退耕补助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大幅度减少泾川县累计得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49463万元,农民户均退耕地面积3.7亩,累计户均享受国家钱粮及种苗补助8230元。但退耕还林补助在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占比逐年度减少,通过对比分析,退耕补助所占农户全年家庭总收入的百分比从1999年的26%,降低到2016年的不足1%,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随着二轮补助逐年到期,将面临着部分退耕贫困户没有补助可领的局面。2.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广大农户从传统第一种粮产业逐步转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全县2016年共有8.3万人外出务工。从监测的10个退耕农户看,8个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其中有2个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就有5个。塬区乡镇90%的农户转向了经济收入较高的果品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充分优化。2.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主要包括后续产业、薪炭林、补植补造成果。从监测点的数据看,对农民受益比较显著的是后续产业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和技能培训项目。农村新能源方面:10个监测户全部有沼气池和节柴灶,8个户有太阳灶;技能培训方面:邀请科研院校的教授为农户讲解果树栽植技术和反季节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监测户每年都能够定期参加培训。2.5退耕成果十分显著,生态改善、果品增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新增有林地面积近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退耕前的34.9%上升至现在的38.13%,退耕还林为森林覆盖率贡献1/3的百分点。全县各个山卯沟壑都得到了绿化,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治理,以前比较常见的扬沙、浮尘天气由退耕前的3次—8次到近几年不再出现,野生动物新增4种,据农户举报城关镇芋子沟林场罕见的出现了狼群。刺槐花源利用起步良好,每年有100多家养蜂者来我县林区放蜂,年产蜂蜜300多吨。全国水土保持田家沟风景区和官山林场休闲避暑山庄,年吸引各方游客15000人次,森林旅游门票收入32万元。果品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现在果园面积3.8万公顷,2016年果品产量43万吨,产值18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4300元。退耕还经济林苹果栽植面积0.7万公顷,占全县果园面积的18%,现都进入盛果期,为农户发挥着积极减贫致富作用。2016年成功举办第三届平凉金果(泾川)博览会,邀请国际、国内专家教授参加《第三届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泾川)高端论坛》和《国际苹果发展学术报告会》,极大的推动了泾川果品的知名度。泾川苹果上海推介会成功签约1.6亿元,为广大果农销售打开了新的窗口。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泾川县真正起到了生态良好,果品增收的双赢局面。

3存在的问题

3.1没有设立对照户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只选取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0个农户每年进行跟踪调查,根据退耕前和退耕后每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没有选取非退耕还林工程户进行横向对照监测分析。3.2没有做生态效益监测评估对前一轮退耕还林,仅仅只做了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监测,还应该加强生态效益方面综合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后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监测和价值估算,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3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不仅可以为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可靠详实的数据依据还可以准确反映退耕还林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功能效益,目前,效益监测只有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在做,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监测人员不足,培训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佚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生态林业建设[J].甘肃林业,2011(4):14-16.

[2]史小锋.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调查报告[J].绿色财会,201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