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十篇

时间:2023-11-10 17:40:31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认为 可以试着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复习导入时,融入一两道与新知识有关的题目,学生在练习时,就会感到困难,产生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维。知难而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趣,自我发现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进行释疑,先将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打开拉直让学生思考:拉直的这段铁丝的长是长方形的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几条边长度的和?应怎样计算?然后,我又取出另一相同的长方形铁丝圈,从一组相对的顶点处剪开,并问大家:这时长方形的周长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怎样求,周长怎样计算?然后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在计算上更简便?第二种方法中括号里求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通过这样演示、议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把学生的感性知识转化为了理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设问 思维 情景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 探究式问题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进行。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而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提高的,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学中要采取哪些方法或手段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设问来调动。日本的课堂设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下面就《原电池》的教学中,利用设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几点探析:

1 采用情景式设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设计情景式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原电池》的教学中,在导入新知识时,利用实验创设一组情景式问题:①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稀硫酸中;②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同一杯稀硫酸中;③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同一杯稀硫酸中;④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分别放入两杯稀硫酸中;上述实验各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的现象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对四个实验进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点评正误:实验①锌片上有气泡;②锌片上有气泡;③铜片上会冒气泡;④锌片上有气泡。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惊讶,进而发问:为什么?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式问题,在上述的问题情景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造成悬念,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情景式问题,把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出来,让思维从解决问题开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维的良好环境,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积极性也就被启动。

可见,在每节课导入时,联系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 采用启发式设问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情景式设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接下来要持续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就《原电池》的教学中,当思维启动后,继续创设启发式问题:①铜和锌浸入稀硫酸中现象为何不同?②发生的具体反应是什么?③电子转移情况如何?④连接两金属的导线有何作用?⑤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是多少?⑥该装置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组问题分层给出后,均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因为思考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讨论后,掌握了本节知识点: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式等,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设问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但要是关键性的,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沿着思维的阶梯,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潜力。启发式设问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要循序渐进,分层次给出,使学生造成连续的思索,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把思维的积极性一直持续下去,在主动获取知识后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3 采用探究式设问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动力。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发展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得以实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这就说明,利用探究式设问可以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临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激发其旺盛的创新激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式问题或实验,为更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思维积极性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能不断向前发展而具有创新性。

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掌握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后,设问:①不用导线,只用电解质溶液和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怎样可以形成原电池?②利用生活中的食物代替教材中的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可以选用哪些食物?探究其效果如何?③根据反应Cu+2FeCl3 =CuCl2+2FeCl2,怎样才能设计成原电池?这一组问题给出后,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化学性质方面思考,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多种创新的想法,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第②问,可用西红柿、苹果、橙汁、酸奶等食物。得出答案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答案的可行性。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探究式设问的提出,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了那种习惯于单纯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定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可以让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转向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养成辨证思维习惯,进而上升为创新思维。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创设问题,使问题内容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并符合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达到的区域),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创设,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和原理,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课堂设问是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王志高《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合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前言: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的思维联系,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处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状态下,学生很难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更多具备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为此,作为体育科教师,我们有责任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本学科教学中“运动技能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非要求学生去发现、发明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而是凭借体育教材,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新课标教学实施,对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有了少许感受和思索。笔者认为:在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加大右脑潜能的开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撰文分述如下,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课堂和谐氛围欢快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时,就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实践也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动机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心情愉快,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关怀,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情境引入想象引导

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云南举行的“中国《十城市》第十八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就有很多课例充分运用情境教学的原则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如昆明唐晓芬在“跳远”教学中,首先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何种环境需要人采用跳跃?学生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出现了“过河”、“过土坑”、“过障碍物”等多种回答;教师又提出:过小河可用什么方法?学生们又七嘴八舌地回答:“坐船”、“趟水”、“跳跃”等等。教师又再提出:水里有危险又没船,怎办?学生们回答,“跳过去”。这种不直接显露目的,而是师生共同创设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想象的空间就越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见多识广”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3.激动融入竞争铺垫

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我希望你……”的语气表现出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进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点评时,我特别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之”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三是竞争激励。心理学家托伦斯的“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的实验”表明,竞争条件下,学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均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四是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如在一次跳绳教学过程中,分组练习让学生熟悉过绳感觉,由于单人跳绳技术善不熟练,练习方法过于枯燥。这时,有一小组3位同学把短绳连接起来跳,后来越接越长,在抡转的长绳中央跳动的人越来越多,欢笑声、喝彩声越来越大。于是,我在课后讲评时对创编这种练习法的小组集体大加表扬。结果,一个小集体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仅“跳绳”一个项目,同学们就练出五六种边练习边竞赛的方法。

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发展左脑开发右脑

创造力的形成除了必需的知识基础以外,生理基础也是其支撑之一。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个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目前许多学科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弊端,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如左脚单脚跳素质练习;用左手握乒乓球拍托乒乓球的接力走游戏等等。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游戏或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生理基础。

2.四方观察探究本源

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天生的、强烈的探究事物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而这种本能和需要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并进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球的滚动,然后讲解技术要领,提出低头团身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比较技能较好的同学和技能差的同学在滚动时有何不同。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技能较好的同学滚动的姿势呈球状,而较差的同学的滚动姿势呈三角形,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事物本源,通过自我调整,创设改进技能动作的练习方法,进而掌握技能的重难点。

3.抓住本质拓展想象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而想象正是“创造之母”。体育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而丰富的表象让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如何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的同时,比较表象之间的不同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初一年级耐力跑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班或组为单位创组各种名堂的象征性长跑。有的学生将跑道当公路,自己双腿是快速前进的车轮,几天下来,就跑到广州……;有的班级将跑道比作长江,自己是欢快奔腾的水珠,正在畅游三峡……设计、想象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4.发散求异途殊道同

求异思维亦即发散思维。体育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往往看似不经意之间,但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填补”教学法

用此方法教授游戏时,故意将所讲授的内容或规则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或漏洞,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发现或利用可能出现的结果和修正。如游戏“抗洪救灾”中,可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绵垫);救灾物资:粮食(球)。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又如在游戏“抢时间过障碍”中,有意对其中一组障碍“击双球”的击打方法规则留下漏洞,结果有的学生击完一个再击另一个;有的两个球拿起来用双手击;而最快的是原地只用双手在球面上轻轻击打。由此来引发学生对规则的严谨与公平的讨论,最后提出合理规则条例。

②“变化”教学法

在学生了解了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对游戏的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同样是“追逐游戏”,在低年级作为主教材,主要是采用不同行进方式抓或超过对方,如:逃避饿虎的马、警察追坏人等方法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在高年级可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也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③“多角”教学法

此方法是前两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如在球类教学比赛或游戏中,指出是“攻方”与“防方”的对抗,在“攻”成功时,要考虑当“防”时该怎样抵抗对方这样的“攻”。当你“防”成功时,又要考虑你作为“攻”方时如何寻找“防”方的漏洞。就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竞赛或游戏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成为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是破除学生在对事物认识上的思想惰性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从种种定向思维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

结束语:

尽管中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不可同日而语,但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之力。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是建筑“创新”大厦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4

一、大胆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推陈出新,不墨守成规。一是帮助学生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二、创设问题的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出方向准确、目的性明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出具有奇异感的练习,就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新鲜感,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求知欲就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就可以使人产生探索的欲望,探索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芽。比如在引导学生推导了圆面积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面积时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小组讨论后,大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而有的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认为知道直径可推出半径,知道周长推出直径继而推出半径。对于这组同学的回答也给予肯定,并且向学生说明在求半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尝到了在一题多解中寻找答案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将其激发出来,必须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数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在教师的带动下会极大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情;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这可以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宽松的条件;主动创造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一些方法的限制,形成了定性思维,对知识的使用不会活学活用,从而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学会从多方面出发。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有关梯形的各种问题中,一般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会做辅助线: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作底边上的高、平移对角线。如果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索,他们就可以灵活地做出各种辅助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质疑,让学生学会猜想,勇于创新。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高质量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例如在函数教学中,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决定好上限和下限后,对假设的两个端点进行思考,然后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先猜想后验证,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有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民主和谐 情景 激励 发散性 逆向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74-01

创造性思维是指新奇并且富有价值的思想活动过程。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处于“口令”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很难产生富有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记忆显性思维活动,因此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应该根据当前训练教材中的特点和优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1 民主与和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前提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对体育技能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而轻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老道,呆板,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通常强制学生服从口令,教学氛围滞呆,学生性情抑郁,缺乏主动性。但在民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心情愉快。因此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激情四射,心情愉快,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儿童的创造性便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保持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的人格,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思维比较迟缓的学生,教师应该以优美和蔼的言语激励他们,培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进而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进而主动亲近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激发。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首先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想象和联想的境界,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200米教学比赛中,教师设置对抗组,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触及的情境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越强,学生设置的方案就越具有想象力。这样可以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训练和比赛经验,同时学生的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会得到最佳的培养。

3 运用想象力激发创新激情

在日常教学中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合理的引导学生想象。如技巧中的“单手低手上篮”教学,用“左手托球踏步,右手持球跳步,最高点上篮。简单说话就是‘一小二大三要高’”等形象生动语言表述,同时教师辅以优美的示范动作,通过现场观察和语言启迪,使学生对优美的动作有了初步感知,使动作的程序、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现场感知、在头脑中储存了形式多样的表象,很自然的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体育发散思维是针对不同的体育信息而产生的不同问题,积极地提出多种多样的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可称为求异思维。在体育教学运用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大胆合理的创新训练技巧,使学生从呆滞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发散思维中激发出创新意念和创新意识。

5 抓住激励时机,激发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训练中,抓住激励时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形式不同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同时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理想激励措施:根据学生学习和教学比赛中情况的表现,用“你行”、“坚持再坚持”、“再努力一点”“你是我们的骄傲”等语言鼓励,通常用“我相信你不赖”、“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理想,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目标激励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行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使完成既定的教学和训练目标,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体现。

肯定激励措施:自尊和荣誉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标杆,恰当的运用这个标杆,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加强表扬、减少批评和责骂。特别是对待“学困生”,因为他们经常在学习中处于失败状态,他们会自然地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产生恐惧感和自卑感。随着时间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意志就会逐渐消沉,形成“困上加困”的恶性循环。所以当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所表达出来的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的心里感觉到 “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进取意识。此外,竞争激励和成功激励也是教学训练中,常用的教学激励方法。具体的激励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6 强化逆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有目的的从正确动作的反面动作开始,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学生就会产生迫切需要解除自己的心理所困,更能激活使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得到激活,同时也激活其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6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维,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性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课标这一基本观念,凸显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路搭桥。下面就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做法:

1 激发兴趣,诱发思维激情

兴趣是从事任何活动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学习兴趣又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互为统一的两个方面,思维是萌发兴趣的动力,兴趣则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在几何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点燃学生心中探求知识的好奇之火,利用好奇心理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这节课,在揭示了各种三角形的图形之后我说:"只要你们先把量出来的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告诉我,我马上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马上拿出了量角器,通过度量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所量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我亦马上回答他们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得出老师回答得很正确,这时,学生显得十分惊讶:老师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啊!怎么知道的呢?求知欲开始萌发,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大家通过拼图(见图(1))、折图(见图(2)):

得知三个角的度数之和是180度,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问学生:"谁能想出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怀着极大的兴趣,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拼剪活动之中,通过剪拼他们分别拼成如下几种图形:

剪拼完后他们又争先恐后让老师看他们剪拼的图形,尤其是与别人剪拼不同的学生,更是希望老师看到他们的成果,此时,学生的兴趣极浓。于是我接着问:"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抓住了知识的关联因素,运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纷纷汇报结果,答出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所拼图形之前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常常是由在实践中碰到的要解决的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诱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2 动手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如何做好这一过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一做、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中,把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我让每个学生用十二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体积是十二立方厘米的长方体,看看有几种摆法,学生根据长方体计算公式摆出了各种图形(计8种),并很快得出体积,列出如下多个算式:

(1)4×3×1 (2)2×3×2 (3)3×2×2 (4)12×1×

(5)3×1×4 (6)2×1×6 (7)6×1×2 (8)1×1×1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拼摆,不但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虽然体积形状变了,但体积大小没有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没有变。这样,不但深化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对书中 "一个正方体溶积是216立方分米,把这一箱油倒入另一个长方体内,已知长方体的油箱长8分米,宽5分米,这油箱中油深多少米?"这一难题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并加深了理解。

又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求阴影面积的图形(如图(1)),刚开始学生举手回答的人数不多,这时我让学生每人在一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如图(2)),然后问学生这个图形阴影面积会求吗?同学抢着回答,于是我又让学生将图(2)对折成图(3)

再将对折后的图(3)剪成4个一样的图形让学生拼摆,看能拼摆成几种图形,结果,学生拼摆出如下图形: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实践能力;设疑启智;自立探究;发散性思维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育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图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教学都应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教材中的插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够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获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生激发兴趣的调查和分析,我们遵循以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以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点拨为支点,以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互相质疑、交流与讨论为主要学习形式,建立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先思、再导、联想、感悟”,介绍如下:

1.先思: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学生提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我肯定了他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他课后自学三角函数中的正切知识,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问题开始,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再导:引导参与,讨论交流,体验创新

问题创设:针对学生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

集中讨论:选取部分小组的学生,述说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讨论,如何达成共识,谈收获,议疑难,让教师和学生仔细听,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收集。同时对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调控学生的课堂纪律。

小组交流: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再次暴露问题。

教师点拨:这一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时,不断阐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再进行突破和创新。

3.联想:开拓思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不断总结,归纳整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4.感悟:体会数学本质和内在规律,拓宽思维。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8

【关键词】英语;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创新意识指的是以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才能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习者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问题,能深刻地地掌握英语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英语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在语境的创设中激发创新思维

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对话,对话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才有意义,离天了情境,我们所说的英语对话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在真实的英语教学中,无论老师有多大的本领,教师是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来体验的,但是可以对情境进行必要的模拟,正是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真正得到激发。比如,老师和学生可以对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时的情景进行模拟。比如,学生可以敲下身边的东西,说“May I come in?”然后再把待批的作业本给老师说:”Here’s my exercise book.”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也就会变得更为活跃。又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时,英语老师可以打破其故有的教学常规,让一名同学扮演新来的同学,让其他同学站起来询问一些有关于它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正是在一问一答中,就很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内心深处那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激荡出来。

二、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氛围的宽松与否有关,在一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初中学生那张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施展,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也会有很大增加,学生的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创建自由而宽容的学习氛围,决定于师生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建立。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学习显性知识,更需要学习如何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理解自己及他人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从而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掌握高超的课堂沟通技巧,从而为学生刨设最佳的教学氛围。营造宽松氛围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学会认真的倾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更需要倾听,这种倾听不仅是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达平等与尊重的信息,同时,倾听也是一种机智的教育艺术。英语教师在倾听中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人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氛围。

第二,进行积极有效的表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如何准确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信息、思想信息和情感信息,如何表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语言是师生沟通的主要工具,而非言语交流可以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眼神、手势、表情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幽默而恰当的语言,传达情感信息的非言语交流都是课堂沟通技巧,营造良好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有效沟通与表过,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英语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三、在学案的设置中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英语的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为此,要求学生要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充分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思维方法,再用思维方法指导初中英语的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英语基础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激发。由于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英文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的方法。“自学”,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让学生理清英语课文的脉络,了解英语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共学”,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画龙”,教师“点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此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结合,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起来说,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现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只要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31-0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就是实现国家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教育领域进行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成为栋梁之才创造条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水平,为以后有效处理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提高中学生计算机水平有所帮助[1]。

2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工作就是更新教育观念。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够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育,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2]?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 我国大多数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传统的教育观,这使得计算机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定偏差,无法实现在计算机教育中渗入素质教育,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应当以教师为宣传和教育对象,宣传和教授素质教育相关内容,不断影响教师,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从正确的教育观出发对学生进行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计算机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长久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使得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意识,严重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一直开展传统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按照教师安排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相应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会受到严重影响。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科学技术有很大程度提高的今天,科学技术合理地、适当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中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在计算机教育中,有效地实施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活动趣味性、教育性、引导性,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的科学技术,使多媒体具有播放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功能,将其应用于计算机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探索问题[3]。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计算机教育,根据计算机教材及相关的课外读物,编制多媒体课件,保证多媒体课件中包括部分思维训练内容。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知识,并在关注多媒体播放内容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些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部分产生疑问。在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对疑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打破固定思维,这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火花[4]。

强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的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是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的特性,促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可以带动学生能动性、探索性,更好地投入到计算机课程学习研究中,从而发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被激发出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呢?首先,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挖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其次,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播放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引发学生进行内容思考和分析;最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引出一定难度的计算机综合设计主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运用多媒体教学知识进行主题设计[5]。

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计算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单纯地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来教授和影响学生,这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佳的做法是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实践活动中,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角度出发,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计算机实践活动。在具体开展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来完成实践项目,同时还需要发散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实践活动中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消极的学习心理就会消除,学生只会一味地参与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此种状态下学生的精神状态是最佳的,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容易跟随着创新思维来动手进行实践活动,相应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进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素质、意识、智力等方面得以提高,对于促进学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非常有意义[6]。

5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人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的情况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培养创新人才。计算机教育作为当下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计算机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华英,王晖.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郭芳.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M]//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中数学 方法和技巧 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备课,精心设计问题,注重课堂提问,通过某种教学提示来向学生传递所教内容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刺激,或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示。传统的课堂提问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提问而轻反馈,或是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等等,还有就是碎问碎答,只是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进行深入思考,思维懒惰等结果。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众多,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巧妙地选择,恰到好处的应用,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良好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有效提问,激发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我在教学《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时,我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如下展示: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然后,我有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查字典,思考“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学生们都纷纷动手翻阅工具书,通过讨论得出:“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最后,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提出什么是集合的问题,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提问,先是对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然后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提问,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引入新课后,教学效果显著。

二、有效设计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强调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而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的有效的问题锻炼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我在教学《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时,我先展示北京奥运会奖牌榜:北京奥运会中国跳水队获得全部8枚金牌中的7枚。用高台跳水的例子研究:

(1)当t

(2)当t>a时h(t)的单调性是_____。

(3)当t=_____时运动员距水面高度最大,h(t)在此点的导数是_____。

之后,我设计问题,导数的符号有什么变化规律?

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演示在t=a附近:

(1)函数值的比较:h(t)-h(a)的正负号;

(2)动点切线斜率(即导数)的发展变化。

这样的课堂导入和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用高台跳水的例子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用两个例子使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悬念猜想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能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给予正确引导,给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解出方程x2+5x-6=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之后,我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备课和设计问题,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循序渐进地进行有目的,有引导性的课堂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