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十篇

时间:2023-11-10 17:40:31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原因

一、我国初中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现状

(一)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初中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学习兴趣不高,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会,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所导致的。因此,有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厌恶,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以消极的方式去逃避在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无疑,一味的逃避只会让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越来越失去兴趣,当心理压力超过一定极限的时候,他们干脆选择彻底放弃

数学。

(二)没有形成全面的学习计划

具备充分的学习计划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根据某研究调查表明,有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养成拟定学习计划的习惯,他们接触数学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靠数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此外,他们需要在数学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去完成某个任务,这让他们的学习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这都是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造成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学习计划,那么他们的学习步骤会变得混乱,学生在这种盲目的学习状态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准备充足的学习时间、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去巩固和强化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

(三)学习方法欠佳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一节好的数学课既要靠老师的精彩讲解,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学生在和老师的这种互动中共同探讨疑问、解决难题,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的讲台,学生不爱发言、不爱提问这一现象在初、高中课堂显得最为普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导致老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另外,有很多学生都有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本身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机械地写下黑板上的内容,而不是理解性地加工记忆,这就是所谓的“读

死书”。

二、缺乏数学自学能力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缺乏数学自学能力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作用,另一个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自身因素

1.目标动机

动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内在激励因素,在目标动机的作用下,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才会把愿望付诸行动。通常在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然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设立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面对、解决一些问题。

2.学生的思维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的过程,特别是数学离不开逻辑推理的能力,这和学生的思维有关,它需要学生用心观察,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规律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在脑海里进行分析加工、推类,从而得出结果,而且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渐转变成抽象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深度。

(二)外在影响

1.老师的教学方法

数学老师的教学策略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在传统教育中,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由于教育经验的不足,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如果老师留给学生的是一种严肃高高在上的形象的话,即使学生有疑问,也不敢大胆地提出来,这样一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学习环境的影响

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对数学信息、数学知识的获取要靠学生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去挖掘。如果老师懂得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这门学科变得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数学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有趣的、和数学有关的故事设置情境问题,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陌生,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得更加活跃

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依赖性很高。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数学老师应该试着“放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给学生安排预习计划,当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给点提示,然后再自己去思考,就这样一步一步直到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三)传播学习技巧

好的学习方法总能事半功倍,学习数学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以及怎样学会观察和分析,笔记怎样做,怎样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名的“遗忘曲线”理论,当学生对自己的记忆特征有所了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记忆知识点。

我国科技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勤劳和汗水,而那些奋斗在科技一线的研究者们身上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优秀的学习品质才激励他们去探索出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当初中生也具备了这种能力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数学领域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策略;衔接

数学课程作为初中阶段一门主要的学科。从一个角度来说,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有效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

一、初高中数学课程衔接的必要性与意义

长久以来,各个学校的数学课程均围绕提升成绩开展,一切学习均是为中考而准备,导致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此,老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除了需要做好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还需结合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层面以及学习方式上,调节教学模式,推进高中与初中数学内在知识间的对接,为使学生由初中到高中完成顺利过渡建立良好根基。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课程衔接的主要策略

1.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方式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按时上课、不早退,做好笔记,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即学生学习技能提升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这对高中高强度学习氛围中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实现,不是一天能做成的事情,离不开长久的正确指导。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刚刚从小学时期走过来,多数学生对中学的理解还较为含糊,假如这时候老师仍然过度地强调提升成绩,有意无意地默许学生不好的学习状态,那必定会造成一定的损失。由此,老师须从学生初中阶段开始,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平常多累计。与此同时,须让学学生养成上课做笔记的好习惯,且需要学会怎样运用笔记进行预习与复习,怎样运用笔记进行理论知识的归纳与提炼。

2.融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高中时期的学生来讲,单一依赖于老师的灌输式授课,难以真正提升学生本身的学习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性,灵活巧用,实现自学的本领。由于不论是怎样的课堂,让学生“学会”仅仅是一种结果,让学生“会学”才是至高境界,其也被作为新课改的主要观念之一。在这一领域中,老师可根据初中生的特征及所传授的内容,编拟课题,指导阅读,诸如概念的陈述和阐述,命题、定理的证明方式和思路等,让学生边回答边阅读,对于概念的要求会举例、会联系,对于定理的要求会应用、会分析,解题需要尽量一题多解,一章完结之后会运用图表总结要点与结论,能够前后对于理论知识进行互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体积式子由锥、柱到台,从多面体至旋转体,由浅入深,最终再由台体体积式子h(S+SS′+S′)3,而当S=S′,S′=0的时候,其就依次是V柱、V锥这类由个别到一般再反馈一般的有序原则,以此顺序进行传授,就能够使得立体几何的思维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实现。假如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方式,这一转化的思路一样能够在高中立体几何学习中运用到,学生就可以在高中和初中数学学习间搭建起一个互相联系的纽带。

3.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形成

初中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其思维水平还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有限,与此同时,因为小学时期的基础不同,加之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别,导致学生间的发展潜能差别相对较大。而到了高中时期,高中数学不但拥有了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与普遍的实用性,且拥有严格的体系性,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就要求老师从初中阶段开始,就要结合学生的本质状况,因地制宜地展开差异化教学活动,个性化指导。然而,新课改也指出:“数学教育应当面向所有学生,进而在培育对象上由面向极少数学生转化为面向所有的学生;每个人均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当中将会取得不一样的发展。”因此,老师须结合学生的本质情况,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经过有效地分组,分层展开教学,差异化指导,最后使学生能够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共同发展,为高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新课改给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会,但也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广高中和初中数学课程间的衔接提供了平台与可能,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地

总结与提炼经验。此外,还需进一步提升本身的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这样才可以结合实际状况,提供一套具有实际运作价值的高中、初中数学衔接方案。

参考文献:

[1]宋金喜.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2).

[2]张春萍,王贵文.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8(S1).

[3]王世美,吴旭鸯.谈在新课程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08(05).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3

考验一:在前线的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新课改的需求,要怎样的转变观念摒弃原来固有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要怎样去协调新课改提出的方案与固有教学传统的冲突。

考验二:前线教师在面对全新内容、全新的结构、全新的教育形式、全新的教育体系,是否能克服困难,克服原有的定式以最快的速度去熟悉并且掌握新教材的要点,要怎样在新的技术平台帮助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新教材。

考验三:怎样解决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考验四:怎样调整更切合职中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难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面针对我组开展的课改教研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改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课改的实施。例如,基础模块(上册)集合与函数这一内容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练习册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对口高考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知识,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教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职高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教师则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多次进行学习活动,加强研讨交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堂的建设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也是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就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每个人都想一个教学点子,那么这么多人、这么多点子就会让教育工作进行得有较高的质量,也会非常的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组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我们组主要是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非常有活力,新颖点子也非常的多,又都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受学生的喜欢,从而可以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但是他们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新老教师的长处和优点融合起来,所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些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有一定的距离,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主要是关心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有一些衔接问题

在初、高中衔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如: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再如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我们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2.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是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3.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

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四、对初高中衔接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我组教师一致认为课改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在组内公开课以及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马婧红老师、张红老师、邓志强老师、韩雪峰老师等及本学期承担公开课的武晋川老师、张小玲老师都走在课改的前沿,一致认为他们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回顾本学期武晋川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独立学习、相互讨论,有学生汇报、提问、上讲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计,由于教师的充分信任,学生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自然放松,积极参与,真正把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变成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本节课充分挖掘知识载体,有机融入了数学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训练,渗透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具体体现在:

1.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先学后教的基本模式是本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以前有一种观点是:因为教材基本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编排的,所以认为学生看书学习看不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教材灌学生,而更强调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学习,才符合认识和认知的规律。实施新课改之后,一方面新教材的编写已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诸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已能呈现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终究要放手,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用教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其终生受益。因此,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应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达成有效、高效课堂。

2.回归课本,充分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授课素材,从例题到反馈练习全部取自教材,透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完全掌握了教材的脉络,精细到系数的安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实,课本中的例题通常都是精要的基础题,既是透过知识解题的示范,也是思维训练的经典,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课堂中的例题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必须认真研究,分层设计,这些练习题内容丰富,题型全面,也完全可以作为训练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灵活性及应变能力的好素材,其中不乏看似平淡却很精彩的题目,忽视对这些题目的研究和运用,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教师不要盲目地依赖教辅材料,务求以本为本,充分挖掘课本的使用价值。

3.淡化课件,追求本真自然

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使用完整的课件,只是用了几张PPT,中途在学生进行汇报时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学生的答案,没有靠声像设备来创设情境牵引课堂,而是依托教材,从问题的源头出发,任师生的思维无拘无束自由发展,不断引出新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图像变换如果利用动画演示(本节课课件中未做动画演示)效果更直观生动,多数教师却认为我校学生思维方式应逐步由倚重直观形象思维向偏重理性思维过渡,动画演示只是一时的效果,深入理性的思考更能持久。事实上公开课应更多地考虑常规的教学实际,努力寻找适宜、便捷的教学方法,追求本真自然以提高其普适性。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4

我们所说的思维创新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科学文化和理论为支撑点,在各类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向社会提供经济、思想价值,属于一种新观念和新创造的思维模式。思维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在这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中,创新能力的大小则意味着竞争能力的大小。社会的任何需求都会体现在学习中,初中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对社会的新需要也要面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怎样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能够被社会接纳的创新性人才是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创新看似和初中数学的教学没有关联,然而在实际中,创新的思维模式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假如一个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那么他在思考问题时就会比别人更加深入,更加能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可以快速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创新能力不强的同学在课堂上可以听得懂,那是因为有老师一步一步的带领,但是,题目的类型一旦转换,学生就无从下手。这就是造成同学们之间数学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具有创新思维模式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因为,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我们可以看到, 在国家颁布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注重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够再继续全盘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了,因为学生们总是被困在传统的思维框架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思维以及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重要而且是必须的。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种方式是疑问教学。疑问教学就是在教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而给出一个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最好来源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就让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变得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学生们如果可以自己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答问题,那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同学们在思考过后依然不能解答疑问,在老师的讲解下也会对此疑问印象深刻,这样就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带着疑问听讲,教学效果也会变得非常明显。疑问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先精心准备问题, 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引导学生们去质疑,去讨论问题,然后再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最后老师可以根据总体的情况解答自己所提出的的疑问,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疑问教学。

如在讲解三角形一章时, 可以先提出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要在三个村子中建立一个小学,建立在哪里,三个村子的孩子上学路程是相等的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推算后, 教师再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这样教师既引出课题,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分析,运用三角形公式和其它的知识计算得出正确答案。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点是重视最后十分钟。如果只有老师解答同学们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就会有依赖性,思维也会变得懒惰。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去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模式。所谓最后10分钟是指,在课堂或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全部交给同学们自由讨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论对错。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可以调动大家去思考问题。思考对数学创新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学生肯思考,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智慧,新颖的思考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老师要时刻谨记加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相信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时时要思维。不论是书本练习题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大量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和例子。身为数学老师要多多留意这些,瞅准机会把这些素材和例子拿给学生们,让他们多多思考,多多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学生们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脑子只有越动才会越灵活,创新思维才能早日被训练出来。而老师这时要做的就是统统把它们发掘出来,见缝插针地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老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时常灌输创新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的做题思路宽广起来 ,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独立解题的良好习惯。

第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有了前三种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接下来就要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例题: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两班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据图表可知,学生们会非常容易计算得出两班的平均分都是80 分,请根据你所学的数学统计知识,预测在本次数学测验中这两个班的成绩哪一个班会更好呢?请你说说预测的理由。

这样类型的题目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经常出现在练习册和试卷中,因为这样的题来自现实世界,题目不难。但是面对“哪一个班的成绩会更好一些”的问题时,就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运用公式计算了。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14-02

[作者简介]林长龙(1967―),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经历数学活动而获得的对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是与数学活动有关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直接体验与抽象概括。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分成行为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两大类,这两类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以思导行,以行助思,通过数学活动中行为与思维的相互交融,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以思导行,行之有义

在以行为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让思维充分参与活动设计、行为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使学生对行为的目的、依据、组织、方法、效果等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理解。下面试以二年级的《统计》为例加以阐述。

本课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对公路上不同形状车辆的数量进行统计,以此为基础开展有关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具体形式是通过课件播放不同形状的汽车先后经过的情况,学生边观察便记录,最后统计整理。

(一)让思维充分参与行为活动的设计

教师并没有直接开展统计活动,而是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记录不同形状汽车的数量?学生思考后形成了各自的方案,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此时的学生对统计过程还没有具体的经验,因此,教师并不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只是让学生感受到活动之前需要有一个初步的设想,弄明白自己想怎么做。

(二)让思维为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教师随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一轮统计,结果是有的学生快一些,有的学生慢一些,慢一些的学生来不及统计。教师只针对跟不上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为什么有点慢?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快一些?这时,这部分学生开始考虑先进行分类,然后在不同类别上进行统计,或者改变统计的方法,把画汽车改为画图形或打钩。教师此时并不急于揭示那些快的学生是如何统计的,而是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改进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活动方式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三)让思维及时对行为进行监控调整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轮统计,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统计任务,但是统计的结果却有些出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结果不准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忆刚才自己统计的过程,很快发现头一会儿抬起来看,一会儿低下去记,有的时候会漏看。于是就有学生提出,由同桌的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负责看,一个人负责记,这样又快又准。由于思维的及时参与,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方法不断获得调整和改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些有关监控调整活动的具体思维体验。

(四)让思维对行为作出理性的总结概括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三轮统计,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准。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三轮分别是怎样统计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变化进行了回忆和描述,而且较好地阐述了自己思维的过程,充分感受到了行为与思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整个行为活动的过程主要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中逐步完成的,获得的体验也就比较深刻。这个体验不仅包括对行为活动的体验,也包括对思维活动的体验,尤其是获得了对于元认知的初步体验。通过学生的回忆和描述,数学活动的行为和思维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验。这个经验既包括对活动细节的经验,也包括对此类活动整体的经验,因此既有利于数学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数学智慧的发展。

二、以行助思,思之有形

在以思维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让行为激活、辅助、解释和验证思维,使思维因获得行为表象的支撑而更为清晰流畅,逐渐使不同层面的抽象思维活动在心理上变得直观,提高学生的直观能力。下面试以四年级《乘法分配率》为例进行阐述。

本节课教师创设购物的情境,求12盒巧克力的总价(每盒36元)。教师剪出12张巧克力盒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作为教具,学生自带若干个小方块作为学具,用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一)以行为激活思维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出12盒巧克力的总价,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关两位数乘法的解题及计算技能已经基本处于自动化阶段,计算本身就是一个行为活动,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参与。教师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计算和解题活动唤起学生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求12个36的和)的注意,使其意义较为清晰地回到意识层面上来,以此作为后继思维活动的理解基础。

(二)以行为辅助思维

教师随即提出:如果要把12盒巧克力分成两组来计算总价,可以怎样分?怎么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学具,观察并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和解答,请学生上来演示讲解不同的分法和算法,并将算式和结果板写在黑板上。随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算法得到的总价都是一样的?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每种算法中两组的36的个数合起来正好都是12个,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三)以行为解释思维

教师继续追问:把12盒巧克力分成两组来计算,怎样分算起来比较简便?学生自行观察思考,随后教师请同桌两人借助学具互相解释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集体交流、板演。学生基本上选择了“10和2”或“6和6”这两种中的一种,他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直观、具体地阐述,思维过程因此显得直观而清晰,并且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价值以及它与乘法结合律之间的关联。

(四)以行为验证思维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6

笔者认为,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只有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本质与核心认识清楚,深刻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教师才可能有恰当的“教”,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法”,教师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法”。因此说“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具体上应怎样做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当前流行的做法为“创设情景,诱发思维”,但我在教学中却有另外的看法与做法。因为我觉得当前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情景诱导,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教师期望的思维,因此这种思维本质上还是教师的思维,就算诱发得很成功,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懂了教师的思维,并不能说学生就会了。很多数学教师以为“懂”和“会”是一回事,懂了就自然会了,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我们经常听见教师抱怨道:“这个方法、这些类型我都讲过,学生就是不会”,我们也常听学生说:“上课都能听懂,但下去一做题,就不会了。”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懂”与“会”是思维水平的这两个层次,是思维发展的两个境界,其间的差别太大了。教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会了,而不是懂了。虽然我想通了这个道理,但要在教学实际中落实这个思路却很不容易,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哪里?

传统教法下课堂中的思维本质是教师的,学生思维显然不在课堂中,那就应在课堂外,就在学生课后每天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你一旦深入学生课后的思维中去,就会发现学生每天思维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每天都产生的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思维问题,而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设想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中去呢?

进去了该怎样办呢?其实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常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学生来问题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学生思维问题的机会,这时千万不可简单的把正确解法告诉学生就完了,而应反问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时还让学生把推证过程写出来,看看他们思维上的毛病出在哪里,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的毛病,往往他们知道自已错在哪后正确的解法就知道了。二是在自习课或辅导课上主动去教室与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是统一讲,而是个别反馈。三是从作业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并在其作业本上纠正,或把学生叫来当面解决。

第三个问题:怎么才能有效解决所教学生在每天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大量问题?

从而培养正确的、积极的数学思维。作为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和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尤为重要。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条,也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积极思考,不断质疑,在质疑中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去学好数学知识。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7

尽快掌握自学能力

金伟荣说,小学和中学老师管理的方式和程度截然不同。“进入初中之后,教师的管理会更‘放手’些,会让孩子更自由些。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会不像小学那样,非常地面面俱到。”

在这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预初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换脑”,即学习方法的改变。“不要被动地学习,要主动学习。尤其是要走在老师前面,包括每天放学回家主动的复习巩固和预习。”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学起来感觉没什么不一样,但是,初中的数学难多了,有时上课听懂了,但到了自己做题就不会做。”不少预初学生都会遇上这样的困惑。金伟荣说,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把自己的大脑“切换”到初中数学思维模式。“举个例子,小学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解题,方法就那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做反复练习,在重复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升入初中,孩子在一节课内学到的可能是一个数学概念,老师不会手把手多次反复操练,需要课后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初中数学其实是在做‘换脑’,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

练习和总结同样重要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目的不同。金伟荣说,预初第一学期会涉及“数的整除”、“分数”、“比和比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概念。“对于预初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到的‘数的范围’在扩大。因为以前学生都是在处理整数、自然数的计算,但现在还需要做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因此,很多学生都会遇上一个计算能力的困难。这个学期的突破难点就在于提高计算和分析能力。”

金伟荣建议,计算能力的提高,看似应该多做习题。“实际上,练习确实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听老师的归纳总结,同时,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总结归纳方式,比如,在这么多种的计算方式中,那种形式应怎么做。”

要有“遇难而上”劲头

预初年级开始,数学学科会逐渐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学科考查目的也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并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会突然有不适应感。金伟荣说,到了初中阶段,老师会开始引导学生提高。“每堂课里,老师一般都会准备提高性的问题。作为学生,你要愿意接受这些‘难题’的挑战。有的时候,不要因为题目难了,你就缴械投降,不愿意去做,或者干脆等老师讲解。”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8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在提问过程中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发挥好课堂提问的功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

中,发挥出沟通教材与学生间的桥梁作用。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且提出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从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处于愉悦的状态,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是形式问题,主要表现为表面看上去热闹,问答较为频繁,问题提出的较为简单,不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脱离题目,设计的问题较难,学生难以找出答案;提问无目的性,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等等。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在提问过程中注意技巧,恰当地提出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以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提问巧妙地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都有重点与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应重点讲解的地方,而在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进行提问能够将难点突破。例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重难点就是为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能够简单地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在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亮和小红分着吃,两个小朋友都很谦让,这时教师提问:“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齐声回答:“平均分。”多媒体演示将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教师接着问:“那怎么样才知道把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呢?”再次演示将两个半块的月饼恢复成原来的一整块,再平均分,将两块月饼平均分给小亮和小红吃。教师问:“这半块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呢?”(闪烁半个月饼)生:“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K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理解,学生在观察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由此可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与关键处进行提问,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得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提问

对学生进行提问就是为了刺激其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有一定特点的,一般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技巧,提问的语言应生动具体,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同时,提问时应从学生掌握的实际知识出发,把握好提问的度,切忌过难或过易。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找到提出问题的答案。

三、提问应步步深入,启迪学生的智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消化、不断经历的过程,掌握知识也是由浅到深,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寻找关键点,并做出恰如其分的提问,从而逐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师:“怎么得到的90°?”生:“180°的一半等于90°。”师:“这样计算对吗?”(进行课件演示)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此时教师出示任意的三角形进行角的剪切与拼接,学生得出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逐步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提问,并要讲究提问技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带着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对数学充满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探究[J].中华少年,2016(29).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思维篇10

关键词:六七年级 数学 过渡性衔接 教学内容 思想方法

只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材都是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展开,但是从具体教学内容看,小学的知识内容是具体形象的,而初中的知识内容是抽象的。因此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小学阶段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新知的探究,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练习机会多,检查面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初中因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堂上没有多少复习时间,有些知识就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加以掌握与巩固。在近几年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我试着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等途径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初中两学段的“陡坡”,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解决了小学生升入初中之后数学成绩“滑坡”的现象。

一、利用新课标教材,树立大数学意识

在《数学课程标准》(新人教社)下推出的的六年级数学教材重点突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渡衔接,要求六年级数学教师要做到:认真学习新课标,要充分认识新课标、新理念的具体要求;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中小学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明确你所教的内容孕伏着怎样的拓展与延伸,即了解“什么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基础”;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的理念,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延伸,思想方法的衔接与提升

笔者近年来一直关注七年级新生(特别是我教过的小学毕业生)的数学发展水平,在与初中数学老师的交谈中发现,六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做到:内容的衔接与延伸,方法的衔接与提升。

1.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衔接。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受算术思维的影响,所列出的方程往往不能体现方程的核心思想。但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从做好中小学衔接的角度来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在列方程过程中,重要的是未知数要参与运算,如果列出了像1850+298=x这样的方程,说明学生思维方式实质上还是算术的,而不是代数的。而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从算术思维逐步向代数思维转变,无疑是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

2.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衔接。小学阶段的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而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识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说理”,即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顺利实现这个领域的衔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小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并逐步学习怎么说理,让学生多问自己“为什么”,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小学,学生已经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初中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要渲染这样的事实:一个三角形,无论形状如何,无论大小怎样,它的内角和无一例外都是180度,这是为什么呢?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小学时,我们量了一些三角形的内角,发现内角和都是180度,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三角形拿来一一检验,有什么办法让我们能确认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试想,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以上的问题意识,那他们到中学后就不会感到突然的困难了。

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性问题。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图示法、归纳法、对应法、转化法、化归法、分类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类比法等。而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来的,如消元法、代入法、函数法、集合法等。但在小学数学教学时,由于课标与教材没明确指出某节课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因而小学数学课堂经常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且在初中阶段教学中,课标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几类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训练。

其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如三角形、圆的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出现图形,而在五、六年级才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其意义叙述这“像红领巾、三角旗、房架的外形这样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我们周围的很多物体,足球、钟面、下水道盖、车轮都是圆形的”。而初中数学教学对想象、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要求,因而要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已具备的、可接受的知识内容,可以不用直观,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水平。

其二: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如:渗透类比思想方法,训练逻辑思维;渗透转化思想方法,训练发散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