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辅导与训练十篇

时间:2023-11-10 17:40:05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1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

[3]程素萍.高教园区朋辈辅导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子技能实训;焊接技术;CAD技术;技能竞赛

如何改变电子技能实训就是电烙铁加螺丝刀的旧面孔?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电子技能实训,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才能展现中职教育特色。而加强电子技能实训需要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一、基础训练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电子技能实训的基础训练包括以手工烙铁焊接技术为主的基本操作技能、以电子元器件识别、测量和装配为主的工艺常识等三项内容,这是教学实习的重点和基础。

(1) 基础训练内容是学生在小制作、收音机安装和电视机安装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即使学生参加工作后,在生产流水线上以及电子设备维护,基础训练内容仍然是基本的看家本领,并且在未来相当时期内也不会有根本变化。

(2) 基本操作技术是现代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基础。例如当前最流行的回流焊技术,其基础仍然是锡焊技术。

(3) 基础训练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才有条件进一步提高。但是,电子实习只抓基础训练是不够的。这不仅是改变电子实习就是电烙铁加螺丝刀的旧面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4)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元器件层出不穷,特别是第三代组装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制造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电子工艺技术窗口的电子实习,仅仅满足于基础训练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我们的学生如果对当前新技术、新工艺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将来难以面向社会需求,难以适应新时展。电子实习接触先进技术,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电脑和电烙铁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学生计算机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电子技能实训中可以结合现代高科技成果,创造实训教学新的结合点和亮点。电子线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正是这样一个结合点。

电子线路CAD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平台进行电路设计的一项新技术。CAD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强大、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随着CAD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的CAD软件公司相继推出了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CAD软件,特别是由澳大利亚Altium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系统的软件Protel系列,我校现在用的是Protel 2004,具有界面直观、容易掌握、元器件种类齐全,操作方便等优点。Protel 2004可以实现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元件设计、印制电路板图设计及电路的仿真等,可以使我们把CAD与电子技能实训实现链接。

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技能训练后,可以用Protel 2004设计电路原理图,再设计出PCB印制电路板,并进行印制电路板布线和正确性检查,最后手工制作出PCB印制电路板。

这一改革方案的关键是将电脑设计和实际产品制造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生知识结构残缺。它不是简单的CAD加电子制作,而是一种科学、求实的作风训练,是一种现代科技与现行工艺技术融合的演练。但不容置疑的是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最终必须由实际装置实现其价值。计算机设计只有和电烙铁相结合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实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职业中学电子实训一般都会组装、调试半导体收音机。有人认为是“小儿科”,连小学生都会装,对中学生太简单了。我认为,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本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路比较典型。此外就看怎么操作了。首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要只看到一台小小的收音机,要通过这次实训达到举一反三,要会看一般的电子电路图,要能讲出原理,要能简单估算静态工作点,要能对一般的电子电路进行组装调试。因此在教学上,我们的处理方法是:

(1) 提高理论知识。结合电工课程和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讲授并深化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的有关知识,使之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具体化的实在知识。通过对高频通路、低频通路中电容容抗的分析,使学生感受电路基础知识不再枯燥。通过等效电路分析,使学生了解谐振放大器的优良性能。等等。

(2) 工艺训练要精。对于从未摸过电烙铁的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一定要从严要求。我们要提出,如果焊点没有虚焊,表面光洁,大小一致,能够像欣赏工艺品那样欣赏你的成果,才真正达到了水平要求。从这两点来看,“小儿科”论是没有道理的。

四、实训教学与兴趣小组相结合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既没有高深系统的理论,但要做好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的工艺知识功底以及开阔的眼界和思路。电子技能实训课最好由双师型教师和实习辅导人员一起上。我们的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熟悉教学环节,还要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电子产品维修、改造、甚至设计开发的能力。实习辅导人员直接面对学生,具体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他们技术水平和工作作风对实习效果影响很大。教学辅导人员是在有实训任务时参加教学辅导,做辅导师傅,没有学生实训时是实验室的管理老师。

五、专业发展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加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推进职业学校的电子技能教学改革,各地纷纷举办了各级各类电子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为中职教育的教学更好地把准市场脉搏,使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导向标杆。狠抓技能大赛可以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中职学校的全面建设。技能大赛同时也提升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1)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大赛以技能为载体,有效促进技能训练,推动课程改革,优化专业教学,加强专业建设,为学生就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把大赛看作切磋技能、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舞台。在全社会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气。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3

笔者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想真点子。出金点子,才能真正写好作文,对此,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高中作文集训进程表。要把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每周都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设计教研,每周进行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备课;坚持做好札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专题论文交流、发表。

第二,坚持集训渐进化、有序化。如:高一可侧重训练“明确主旨”、“理清思路”,等内容;高二可侧重“锻炼语言”,“精心设计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高三侧重要求学生写散文,写美文。主训学生写“感悟人生”类的散文。培养学生感情维度的多元化。作文思维的哲理化,着力营造作文的亮点。

第三,推行“242”工程,即坚持每周2节作文集训课:实施4个“作文流程”,理论导航――实战演练――即堂评改――优生面辅:夯实2点“细节”:训练量采用大作文为主,小作文为辅的办法,如利用小作文进行仿写句子。句群训练和进行扩展语句训练,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写出人物个性、凸显人物言行举止和写出事件原委、激起文章波澜等某一方面的专题训练;进行横列式、对照式专题训练,进行某一开头如险岭奇峰开篇法训练等等,各个击破,与大作文专训相得益彰。

第四。坚持训练学生写提纲。提纲是谋局布篇的必要准备,而提纲就是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每次作文时可采用思路标志法,依次让学生写出标题、主旨、开头、正文所分段落,结尾,总论点、分论点及例证、结论等等,让学生学会“按格”。

第五,坚持训练学生使用“三比之法(比喻、排比、类比),使学生作文增添色彩。可要求学生每天熟记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字(例子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可以是一些优美的句子),认真洞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提升,领悟万物之“情”,感悟万物之“理”。一周仿写一则例句,扩展一个句子,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边角时间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六,抓好作文评讲课。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让师生共同找出认识上的差异。分析评价,具体做法是;可把学生分成四人或五人小组先教给学生快速批改方法,并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分原则让学生对作文划分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或采用诸如三点跳视法、语感检查法、对立统一法,病灶切除法等对作文进行量化评分,然后抽组交流。接着教师展示事先颇具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大家“会诊”。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写“修改设想”反思作文得失,并将其一并附于作文之后,以便以后参考。课后,教师再次浏览全班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当面辅导。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训练;探究

G633.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训练是必要的,这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就如何对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时,才会去进行认真的思索和研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到问题的思考当中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非要将准确答案说出,而是要学生在举一反三的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锻炼。其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提问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数学习题,数学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寻找答案,具体如下:在我国玉树地震之后,灾区情况严重,急需要大数量的帐篷,为灾难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江西的一个服装厂为了支援抗震救灾活动,决定转产,工厂原来有5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6条儿童服装生产线,他们计划在三天时间内制作1000个帐篷提供给灾区人民。如果使用1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05个;如果使用2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3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78个;问题: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平均每天可以制作帐篷多少个?同学们在阅读完这道数学习题之后,给出了不同的两种解法:

甲同学:设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y个。

x+2y=105

2x+3y=178

根据题意得出x=41,y=32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乙同学给出的解法为:178-105=73(个)

105-73=32(个)

73-32=41(个)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们针对两种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鼓励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于这道一元一次方程题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解法更加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习题解答,准确性比较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乙同学的解法简单明了、不繁琐、不嗦,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这样激烈的讨论氛围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开阔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加深了他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以“填鸭式”的教育为主,教师一直“讲讲讲”,学生被动的“听与学”,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喜欢进行提问,更加别提数学思维的培养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展开同桌一对一的数学互评活动,让同桌之间找出对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错题,因为学生本身可能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回避,但是利用另一方进行纠错,进行提问。长此以往,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本身是具有拓展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由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初中教材中关于几何部分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学习初中数学几何部分这一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在解答几何问题中,关于辅助线的添加问题是关键所在。当学生面对一道几何题苦苦思索而得不到解题思路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辅助线的添加问题。但是往往在几何图形的证明题中都不会明确的告诉同学是否应该添加辅助线来帮助解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添加辅助线之后能否进行几何体的证明,以此来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上就可以利用辅助线的添加来证明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将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为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包括两个三角形,所以其内角和为360度。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一定要注重对数W教材的掌握和了解,挖掘数学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5

一是在“新”上下功夫。在现实辅导员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我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新的一代,在个性方面,在思维方式上面,就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有一定的不同,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探求新的方式方法,不能照搬照旧普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和学生时代的学生管理方式。

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不是主观臆断凭空而来的,它是在与领导的学习中,在与前辈的沟通中,在与十八个辅导员的交流中总结、试行、完善,而进一步健全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探寻到新的工作思路。

二是在“信”上做文章。“诚心能使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只有付出诚心,表露实意,才能让陌生的学生变得熟悉,让学生成为你真心的朋友。

三是在“心”上交朋友。与学生相处,不能积虑,但一定处“心”,多一份情感交流,就多一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若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交融,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最大欣慰和成功。深入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引路人,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工作中,对待学生我一视同仁,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因为我知道“"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学生,学生会用怎样的态度对你,你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你”。

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就是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能走进学生的心中。心与心的交流,不是仅靠几次班会就可以建立的,要在一天天接触,一对一交谈中逐步实现。主动、热情地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经常性地深入寝室,尽可能地参加学生的郊游,用心去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打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让他(她)对你不设防,这就是与学生交心的做法和所要追求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说是一种境界,它是我所努力的方向,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造诣。

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说,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才能使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充分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一名学生满意的辅导员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也将继续为之努力。

对于作为辅导员的我来说,军训是与新同学密切接触的机会,是认识新同学,了解新同学的好机会,也是为同学们的成长成熟而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日子,在30日的会操演练中,我所带的10汽修获得了继教院先进连称号,其中熊艺斌、赵喜同学还获得了院级优秀标兵称号。

军训虽已结束,但它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们更加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替别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相信同学们能继续发扬军训中焕发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作风,把军训成果转化为优良的学风、校风,取得更大得荣誉和成绩。

通过军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近20天的军训,同学们学习和把握了有关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意识。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军人生活,真切地感受到军人的深刻内涵和神圣责任。从而树立起了“祖国安危在我心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庄重使命感,认识到新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还要努力拼搏,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同时,新生们还了解了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学会了队列等军事技能。

通过军训,培养了新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学会了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用修养来规范自己。新生们懂得了齐心协力,才会取得成功;要团结友爱互助,要有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把自己磨练成一个有用的人。通过军训,我们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较快地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和凝聚力。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6

关键词 新兵 团体心理辅导 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校级课题“基层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系统”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赖耀霞,杭州士官学校基础部军事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部队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方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团体辅导的概念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 翻译而来的。由于翻译习惯上的不同,也翻译为团体谘商、团体辅导、团体咨询。此外,还有团体训练的概念,与上述概念有所交叉。有学者提出,在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把团体训练、团体辅导及团体咨询三者截然分开。

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而言,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即通过团体成员间相互作用,促使成员在团体中观察、体验、学习与感悟,以达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目的的过程。90年代中期,团体心理辅导开始走向应用。目前在企业、学校、医疗机构、行为矫治机构等都有广泛的应用。有学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德育目标的实效性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学者探讨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个性培养的应用价值。借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设计,帮助新兵顺利度过新训期,是对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新兵的心理特点分析

参军入伍,是人生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身份和环境的改变,许多新兵在新鲜感和好奇感过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

(一)自我意识较强,适应部队生活环境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新兵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需要往往在第一时间被满足,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个性倾向。新兵当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了部队失去了众星捧月般的呵护,遇到困难免感到不安。面对军营严格的管理、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及高强度的训练,新兵很容易出现适应问题。有的新兵不能正确对待上级的批评,有的新战士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却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有的人甚至认为别人有意针对自己;有的认为训练强度太大,难以忍受;有的泡病号,以逃避训练。诸如此类的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兵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二)强调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渴望受肯定,心理应激能力较弱

90后新兵强调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和确立时期。一些新兵有一定的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担心别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许多新兵入伍都是抱着一定的理想和愿望的,有的想升学提干,有的想入党立功,还有的想学习专业技术。每日面对艰苦的训练、枯燥单调的生活,感到理想中的军营与现实反差太大,不免心灰意冷,产生失落感,对军事训练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当个人的价值观和军营的管理理念之间产生碰撞和冲突时,有的新兵觉得被“冷落”,容易产生沮丧、自暴自弃的心理。部分新兵可能会在矛盾中迷茫,严重时便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在新兵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个体咨询所不具备的优势,非常适合在新兵营集中展开。

(一)武警部队连队编制的自然存在

团体的客观存在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新训期间,新兵营班、排、连、呈建制的人员编排,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同时,班排内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打破战士之间的陌生感,增加亲密感,有利于连队凝聚力的产生。

(二)军队特有的管理体制为团体成员相似的生活经历创造了可能

刚刚入伍的新战士,年龄相近、经历相仿,他们都经历着人生的彷徨与困惑,他们经历的问题大多具有共性。军队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官兵们同吃、同住、同娱乐、同学习、同劳动,共同生活,联系密切,军队适应问题、官兵关系问题、兵兵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这些共同的发展性问题,理所当然成为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主题。

(三)新兵入营训练期心理问题的凸显,需要拓展心理教育与疏导的形式和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军人顺利度过新训期,成为一名合格士兵的必要条件。据调查显示,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10%以上的新兵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因适应障碍导致新兵退伍的现象,呈现上升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新训这一关键时期,培养新兵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关键。

三、新兵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策略

团体心理辅导是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到新兵经常性思想教育中来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根据十八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必须针对战士不同时期的思想特点,开展解疑惑、打烙印的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特定的团体活动,如心理剧、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等,把战士不同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和教育者的引导,帮助战士认识自我、探讨自我、调整自我。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在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新兵连队中自然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为新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创设具有新兵营文化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心理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心理现象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根植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中,带着文化的深刻烙印。团体辅导中的个人取向、非指导式咨询、价值中立,与军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指导式咨询、价值评判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因此,把西方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军队具体实践时,必须进行调整和改良,开展符合新兵心理特点的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突出重点。新兵入营阶段是熟悉部队与适应环境的阶段,结交新战友、熟悉条令条例、融入部队应是这一时期的重点。90后新兵,他们的普遍特点是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教育者就应该为新兵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比如开展“大胃王”、“姓名接龙”、“最佳拍档”等活动可以使新兵尽快相互熟悉,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通过分享交流,可以让新兵自由表露当兵以来的感受,使大家正确看待刚入营的迷茫和不适应。其次,要选好主题。笔者对225名基层官兵的问卷调查显示,基层官兵认为新兵需要改善的心理素质前几位分别为:心理承受力、勇气与团队意识。因此,教育者可以开展以心理承受力、勇气与团队意识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开展“感受失败”“挑战极限”等活动,磨练新兵的意志。通过开展“风中劲草”、“心有千千结 ”、“穿越电网”等活动,让新兵在竞争中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对班排的信任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连队凝聚力的建设。教育者可以邀请新训班长现身说法,使新战士获得适应军队生活的有效经验,从而缩短新兵的入伍适应时间。

(三)机制运行新兵营团体心理辅导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7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8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组对学院2004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追踪调研(04级学生于2004年9月至10月军训15天)。学生工作组向206名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军训期间内容的安排、军训强度、军训是否要改进等。本次调查,共发了206份问卷,回收189份,回收率达到91.75%。经过统计,38.1%的学生对军训期间的内容不满意,44.9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军训的形式是否要改进上有71.96%的学生认为需要,仅有19.0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但在是否愿意参加军训的问题上,仅有34.92%的学生认为不愿意,剩下的均表示愿意参加,同时对军训的强度有53.97%的学生认为应该再高些。由此分析可见,军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教育作用,但也反映出同学们对军训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经过调研分析,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的法规是:《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另外,在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

2.大学生参加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形式重于内容,军训作为素质教育有走过场之嫌;军训作为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但目前进行的普及型军训使得大学生的兵役义务并未完全履行;军训作为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举措,但大学生军训并未被列入国家和军队的预备役训练管理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军训目标的实现。

3.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必须用法规制度来规范,才能使军训在高校中健康地发展下去。

4.军训具体内容各高校不统一。参训学生一律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课,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以国防建设为基点,有的着重于实用性的军人素质训练。因此,围绕军训的主要目标调整和统一学生军训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5.高校与中学的军训内容缺乏纵深的延续。目前高校军训内容陈旧,是对中学军训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训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丰富。因此,军训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6.军训教学方式单一。室内课堂讲授仍旧采取灌输教育方式,缺乏多媒体技术参与,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室外训练缺乏互动,学生体力上付出不少,精神上也感觉疲惫,难以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好。

7.军训教育成果难以巩固。通过军训,学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一定的进步,但若在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军训,甚至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此巩固军训的成果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问题,高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训工作的同志们应当认真思索,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军训的新局面,针对军训工作不断进行创新。

二、中外大学生军训模式的比较

世界各国均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军事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培养适合国际复杂局势和高科技战争要求的后备力量,从而使本国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外大学生军训模式

自从200年前的拿破仑在巴黎理工学校开创军事训练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在高校开展了以军事科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目前,突出的国家有美、英、俄、法、德、印度、越南、波兰、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其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由军队负责的平时课程教学加集训的专门“军事团体”,但由于高校学生军训受各自国家政策、目标要求、经济实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其具体实施上仍有一定的区别。如:美国采用的是由军队军事学部负责的贯穿一至四年级的校内两时段教学加基地集训的“军官训练团”的模式;英国采用的是分陆海空三军在高校中组建专门的预备军官训练团模式;俄国采用的是国防部负责的分散训练加野营集训的合同制模式;印度采用的是军种对口施教的每周六节课教学加两次野营的“学兵团”的教育模式。也有个别国家如以色列、叙利亚等国,采用由国防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学校实施的国防教育的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军训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军训试点是从1985年开始的。经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军训路子。中国高校军训模式是:一是设立学生军训基地,由部队承训。学生真正能体验到部队生活,“军味”浓。二是部队到地方高校进行军训,属部队承训。是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形式,利用高校资源,在部队教官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军训。三是高校自训,就是利用经过训练的高年级学生或学校复转军人组成学生军事教官队伍。少数高校采取这种形式,经济上较为节约,但“军味”较差。四是在高校内进行军学共训,这是一种以部队优秀教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的军训形式。主要是由高年级经过军训,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暑假期间由部队教官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可作为新生军训教员。当然还是以部队教员为主,学生教员为辅。

从中外军训模式看,中国模式多样,不统一。要想高质量地发展下去,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人才,还必须统一军训模式。国外军训历史悠久,模式统一,值得我们借鉴。

三、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组织大学生军事训练,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军训大纲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训练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根据近二十年军训的工作实践,并且结合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七大平台,谋求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军训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增强国防观念。让学生了解军队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军队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评析,让学生理解在21世纪的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特色国情中,中国军队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军事技能训练平台

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使大学生初步掌握士兵必备的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术技能。了解基本战斗类型和基本战斗样式,掌握我军先进战术思想和基本战术原则,研究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立足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增加现代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等,力求把大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最新军事知识信息,及时融入到训练当中。针对技能训练的特点,组织大学生到驻地部队、军队院校观摩分队战术训练,增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军训站点,为大学生发表军事言论、研究军事思想、探索军事领域构建平台。

(三)军事理论教育平台

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应当采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教学。为此要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资料;二是军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要系统、技术含量要高、信息量要大、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影像资料,提高教学软件的动感和流畅性、互动性,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上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学术研究动态,以便接近理论前沿。

(四)对口专业战术平台

要充分发挥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专业战术训练。

(五)深化拓展素质平台

高等学校的教育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差别不同的教育方案。

(六)辅助教育平台

针对军训师资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国防生的补充辅助作用。近几年来,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这些国防生通过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学习训练,军政素质比较好,能够进行军事训练的辅助教学。同时,让高年级国防生参与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养成教育平台

大学生军事训练所产生的教育成果,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应当保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处处体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饱满的爱国激情、良好的军容风纪、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极大的集体荣誉感。要让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军人的角色,在思想政治、军事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体会到做一个新时期军人的感觉,认识到军人的使命和任务,学习到军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领悟到军人的光彩和荣耀。

四、大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意义

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创新研究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方法和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的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多媒体教学、对口专业战术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军事技能训练、深化拓展素质、辅助与养成教育等七大平台。从政策上提供宽松的环境,组织上保证军训质量,制度上完善军训成果的巩固;建设性地强调行为训练与理论教学并重,集中训练与课余活动(包括网上教学)相结合的设想,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贯彻军事课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军训效果

军训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的七大平台,强调内容和形式并重、集中和分散教学结合,即:提高处世能力与增强思想意识并重,集中教学训练与分散学习活动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军训大纲和军训质量的落实。这种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军事教官、学生辅导员、国防生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高校学生军训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学生军训的吸引力,提高其效果。

(二)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普及和长期坚持国防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军训工作离不开部队的大力支持,这是军训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全国所有高校都由部队参与主训,这无疑给部队增加了巨大压力。军训创新研究设计了坚持学生军训由部队支持,国防生辅助的模式,减少承训官兵的比例,不仅可有效地减轻部队的压力,也可保证学生军训的质量,有利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使学生军训工作普及和长期坚持。

(三)军训创新研究有利于巩固军训成果,深化拓展素质

军训创新提出让高年级国防生经过培养后承担军训的施教任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有指导地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军训,不仅为军训培养了师资骨干力量,也为军训成果巩固在组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从深化拓展素质的角度提出训管衔接、教养一致,不仅从工作上而且从规章制度上对军训成果巩固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军训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军训创新研究符合实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军训创新研究是针对高校扩招后对部队承训教官需求量大和所有高校都将开展学生军训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军训模式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它不仅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减轻军训对主训部队的压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又可在部队承训官兵的指导下让高年级国防生施训,保证和提高军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在学生思想作风和身心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军训工作还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精心策划,科学运作,在总结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军训工作的创新思考与研究,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军训工作创新研究的同志们应当不懈努力,深入研究探讨军训工作内在规律,大胆提出军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任宏权,雷金火.高校军训“2+1+1”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

[2]胡斌.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战术训练[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26(7).

[3]裘静芳.对高校军训工作引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初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3).

[4]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5]宋海峰,叶全利.对大学生军训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05(4).

[6]朱信号,龚衍丽.大陆与台湾地区普通高校军训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9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信息化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14-01

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化进程,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与认知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要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信息化素养与技能,以满足时展对高校辅导员能力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辅导员工作的优势。

1 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B发展意义

信息化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的时代意义。

1.1 提升职业技能

信息化时代,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素养将有助于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发展。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接受能力强,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认知方式与活动方式烙上了信息化痕迹。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将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素养,使之更好地胜任新时期辅导员工作需要。

1.2 拓展互动渠道

信息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开放性与即时性越来越强。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将优化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有效拓展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渠道,使辅导员能够利用全媒体平台实现与学生快捷的互动,不再受传统互动时间与空间制约,抢占网络阵地,创新辅导员工作思路,渗透新方法,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1.3 缓解舆情危机

全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又带来新的问题,

在虚拟网络中,不少大学生迷失自我,或者受到不良舆情影响,思想上出现波动,成为网络负能量传播的推波助澜者,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将使辅导员能够参与学生网络活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即时的关注,有助于辅导员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

2 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思考

2.1 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主发展意识

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首先取决于自我提升意识的觉醒,只有将信息化素养发展内化为自我需求,辅导员才能从内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1.1 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高校辅导员要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技能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平台、微平台的使用,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信息,获取信息,参与网络舆情互动等,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技能开展辅导员工作。

2.1.2 熟练出入虚拟网络环境

网络互动成为当前大学生互动的主流方式,网络化的虚拟交际环境已经形成。辅导员要有效开展工作,必须要熟练地进入学生虚拟网络环境,包括主流的网络交互平台,例如微信、MSN、微博、QQ等。辅导员只有熟练地、自由地进入,才能实现虚拟舆情的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2.2 强化宏观设计,构建高效培训机制

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除了自身推动外,还需要高校基于高校教育发展的大局强化宏观设计,构建高效的辅导员培训机制,使信息化素质提升成为辅导员发展的必修课。

2.2.1 开展信息化素养发展专项培训

高效要基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视角,积极推动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专项培训。高校根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工作对信息化素养的需要,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项培训,使辅导员系统地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能,能够在辅导员工作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

2.2.2 构建长效信息化素养培训机制

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构建长效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培训机制,定期开展辅导员信息化培训,避免培训的短期效应。高校还要根据时展与信息技术的更新,及时更新辅导员信息化知能结构,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

2.3 发挥评价作用,突出信息素质评价

辅导员信息化素养除了内在自我推动外,还可以从外因施力,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2.3.1 完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

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在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的主动性,基于信息化背景,将信息化素养作为辅导员培训与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善高校辅导员评价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辅导员信息化素养自我发展意识,要建立持续的、动态化信息化素质考核,结合辅导员信息化技能比赛活动,促进辅导员信息化素质的高层次发展,例如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等。

2.3.2 突出评价结果的作用力

高校辅导员考评要发挥作用,需要高校突出辅导员考核结果的作用力。辅导员信息化考评结果要与辅导员的续聘、晋职、绩效等相关联,使之成为辅导员综合考评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从功利化的角度提升辅导员信息化素质自我发展的意识。

总之,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势在必行。它不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也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要多管齐下,既激发辅导员的自我发展需求,又着力于外因,共同推动辅导员信息化素养的发展,为高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怀东.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养[J].新媒体研究,2016,(01):90-91.

新思路辅导与训练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603

① 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② 参见、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多学生都会遇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的苦恼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等,其心理负担非常之重。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显得更为突出,他们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少,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向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转换就必须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第二种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在全院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再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在三年内开设系列心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选修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当时光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天之骄子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负荷很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团中央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②。通过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完成从一个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也在借鉴和运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辅导是在团体的氛围中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这里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深奥艰涩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老师的侃侃而谈和指手画脚,通过形式活泼的体验式参与,大学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每一个真实的身心体验,都会令参与者思路豁然开朗,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成才需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周 荣,杨 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后续课程可开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依照团体辅导的原理,围绕有关心理素质主题,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心理成长的一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类课程。

课程主旨是使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力,增强其幸福感。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依据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据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做、二想、三读、四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团体合作、个体成长”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层面的成熟与发展。一做是依照团体辅导,围绕主题,设计活动;二想是通过有关故事和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三读是提供相应心理学背景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四练是提供适合课后练习和反思的作业\[1\]。 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结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开发实践了入学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超越、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相约成功。

将这些主题单元以公选课的方式,供相应年级的同学选修。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通过运用活动互动、体验感悟、同理同情、行为练习、艺术陶冶、案例分析、交流探讨、点评总结等多种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丰富理念、陶冶情操、发展情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中心”,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技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安排与组织

每个单元可根据需要安排2至4个课时。由于是公选课程,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要根据年级或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教室选择空间较大、桌椅可以移动为好。为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进行。

其训练组织模式可表述为:活动体验—个人静思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导师的讲评总结。学生通过做、思、悟、说、练、行等环节,在活动体验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表达交流、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师资的配备与职责

每个单元最好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另一老师配合,可以是专职老师,也可以安排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参与。教师最好具有“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上课前,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内容、详细做好教学实施计划,还要准备足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纸、彩笔等等。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导师”双重角色,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总结讲评等环节,老师又必须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调动与维系

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每节主题单元开始前,可设计相应的热身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发言。通过采用旋转木马法、魔盒法、关键词卡片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注意维系学生继续参与其他单元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强调“互动”,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尽量让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更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相应配套设施与保障

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保障设施,例如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等。最好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相应学习和训练。

如有条件,建设户外体验场所,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在完成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可通过组织举办相关主题讲座、欣赏心理电影、开展心理测量等活动深化学习内容,提升相应心理素质,实现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