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应对新型全球化研究

时间:2022-06-25 08:33:41

马克思主义应对新型全球化研究

摘要: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全球化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至今,对于中国来说机遇大过危机。然而时代在变化,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型全球化的诉求。面对提出全球化需要焕颜的声音,新型全球化逐步迈入世界形势的轨迹中,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视角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方法论,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前进模式和方向,中国日益增长的大国地位,都在提醒和要求着中国需要适时提出面对新变化、新趋势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全球化;中国方案

从本质上说,社会要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中,发展观贯穿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时刻与现实社会中的国家、时代变化以及实践紧密结合,是与时俱进的思想。1999年的“西雅图风暴”将新型全球化者的诉求推向世界。对于新型全球化的的推行者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在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下发展的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新型全球化不能成为一种长期发展方向,但他是存在于全球化的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既然存在,就应该正视它,并注意和分析其存在带来的影响。新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样并存,其所涉及到的也都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开放创新的经济布局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的旗帜下,我国提出了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发展理念。即面对新的世界发展形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推进经济在更宽广领域中发展。全球化开始推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围绕的最为关注的也是经济。毕竟经济是基础,从基础上着手,促进更快速的发展,才利于其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等的提升。因此,在反全球化当中,经济的影响因素也是尤为关键。西方国家掀起新型全球化的概念,是由于保护主义渴望重新抬头,但全球化是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之时一个发展阶段,出于对贸易的保护是不可取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十分充足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我国的良好经济形势以及,就业率的上升,都离不开贸易的世界化,虽然近些年来,经济有所回落,但总体趋势仍是上升和前进的,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此时,贸易保护出现,无疑是会造成中国经济大面积损伤。做到及时止损,这就需要中国对此提出应对反全球化的经济方案。(一)自贸区在国内的广泛建立。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西方国家拥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工业性质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则拥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等具有不同战略定位的自贸区。这些也都是全球化的产物。自贸区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此时新型全球化的声音逐渐变强,自贸区的美好愿景是促进世界自由贸易区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的共同发展。面对新型全球化的压力,确保自贸区的正常建设和运营,是新型全球化经济方案的第一步。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意味着再起一座高峰的重要意义,这是当新型全球化到来时,首要应该保护的。(二)“一带一路”新思路的开拓。“一带一路”的提出,本意既是加强友好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又是将中国贸易的产销之路拓宽的更加绵长且宽阔。在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出现乏力、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逐渐展露的大形势之下,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过程中,重塑新型的全球合作治理局面,对于各个在贸易中受益的国家来说都是肩上的一份重责。“一带一路”的倡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就显得更为贴切。因为我们不可能将贸易倒退回最初的壁垒和自我保护阶段,那样既是历史的倒退,也是错误的经济战略考量。而当问题出现之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一带一路”倡议最为符合历史格局的政策性指引。利益是相互的,合作是相互的,共同的成长,共同的发展才是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态势。(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改革开放后不断展露新的头角。中国是资源大国,是劳动力大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在正确政策的指引下,自贸区的建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亚投行的营业,使得中国的贸易往来及其带来的经济动能和效益,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中国的经济政策都是以互利共赢,共商共建的原则实行的,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驱动,拉动互惠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稳固经济平衡,保证友好方的共同利益诉求,促进其经济协同发展。这使得在全球经济网下,中国发挥的是一个经济的推动者的角色,积极塑造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健康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公平正义的政治战略

党的报告在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谋划。对中国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最直接是经济方面,但究其背后,对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性质而言,都对经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是深深根植于经济的。从全球化的表现来看,最直接的反映在经济领域,然而政治格局也在其背后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若不重视,将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其国际地位以不同往日,我国军事和国防能力的不断攀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世界性的政策引导,在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中国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地位。在全球政治模式具有多元化的情形下,寻求一个公平正义的政治战略,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需要恪守的大国职责。(一)军事国防现代化稳固大国地位。主席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我国在军队建设方面为实现全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制定,是符合军旗永跟党旗走的政治要求。国防和军队实力的增强,对我国政治的发展起到基础和堡垒作用。军兴支撑民族兴旺。加强国防和军事力量,是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为接近的时刻。捍卫祖国和平,维护我国安全,保证国家安全的环境,是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拥有稳定的国家安全环境,才有信心更好的推进政治环境的优化,稳固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才能让中国政治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发展的更加健康,长远。然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越壮大,面临的外部压力就会越大,国际问题将会越频发出现。因此,努力建设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是在面临反全球化政治影响当中尤为需要关注的。只有建立更会与之相适应且强大的军队和国防力量,才能在威胁到来之时,能够从容面对。(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伙伴关系。主席在2015年提出了希望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秉着“结伴不结盟”的原则,广交朋友,从而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而这种伙伴关系秉承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关系,是相互之间没有附属关系,没有阵营和站队之别,不设有假想敌。伙伴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求同存异的伙伴。构建关系网络,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打破传统的冷战思维,为当今世界处理国家间关系提供新思路。在政治格局上,为世界关系在如今错综复杂的形式面前,探索新出路,同时也展示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全球化亦或是反全球化的突变出现时,都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表率作用,不因经济利益而动摇其和平友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彰显出要将积极维护世界稳定和平安全的秩序而恪守规则,并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三)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决策者。在全球化不断推进,新型全球化势力逐渐显露的如今,世界政治依然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西方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优越性,却也难挡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不仅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中国走的是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也是特点鲜明,与众不同的。在新型全球化日益显现的今天,捍卫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坚守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维护和加强我国特色的政党建设,在世界政治格局面临撬动和改变的可能性面前,随时都应保持清醒且稳健的脚步,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正确的指引,以我国的政治收效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参考和帮助,同时,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推动世界格局朝着积极健康多元的态势前进,做世界格局的决策者。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翻涌之时,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了起来。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世界文化的各种形式涌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崭新的文化气息和新鲜的文化体验,与此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展现新气象。中国文化在此推动下,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迎来一阵阵的“汉文化”热浪潮。中国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越来越根深蒂固。而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全球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同时,反全球化的本质我们也需要认清。在二者相互博弈之间,我们唯有实现新的超越,才能在这矛盾时段以中国文化来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文化之林,不仅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也能够对人类文化家园增添新的砖瓦。(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涌入带来文艺界新思路。文化的相互交流,从很早的文明时代就已经有了。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从直接影响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这种相互交流既促进了文化本身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给了世界人民加深相互之间了解的机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使得自全球化以来,世界相互联系逐渐紧密,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涌入中国,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思路。自汉至唐,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我国佛寺庙宇开始具有印度佛教特色,并经历了传入、繁荣、衰落等阶段。其中,禅宗是中国化之后的最为代表和发展最好的佛学宗派。其主要思想是“佛性”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等,十分符合中国人民当时的生活处境和期望。中国化后的禅宗佛学不仅对世界佛学有了丰富,也成为中国佛学思想的代表。同时,禅宗文化也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一定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思想就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朱熹所讲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源于禅宗的“顿悟”说。中国化后的禅宗文化又再次于南宋传入日本,19世纪下半叶开始,又传入新加坡、泰国等,甚至在美国出现了“基督教禅”运动。不仅如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文学、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在文学方面,中国的翻译文学最先是进行佛教文学的翻译,印度佛教《百喻经》对中国寓言故事的创作带来了启蒙。而在建筑方面,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大多以佛教为主题,并带有印度文化的特点。世界文化从佛教文化的发展上就可窥见“输入-吸收-输出”这样的一个交流过程。世界文化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汉文化”的输出带来汉学热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鼓励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汉学热,成为了世界文化其中的主题之一。随着世界多地孔子学院的不断建立,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的数量与日俱增,带动世界人民掀起了汉文化学习的浪潮。文化彰显的是民族精神的价值,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在全球化下文化交流的增多,带来世界文化的繁荣。而正当文化交流日新月异,如火如荼时,新型全球化的出现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一定的阻挡。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继续保持汉文化的对外输出,并在困难面前,如何继续开拓,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既是促进世界文化保持平稳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自信感染到世界更多的角落,播撒在世界文化之林,同样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球化需要焕颜的声音出现之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甚至出现冲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能。为了不减退汉学热潮,我们在实际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应该一改过去的传统传播方式,结合当下的国际大环境,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媒体的传播能力也是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有效途径。通过媒体的力量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宣扬,再借助其他的形式配合,推动中国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孔子学院作为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基地,能够系统的通过教育的方式进一步让全球人民客观的认识和了解真是的中国,感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中外文化的友好对话,也是增进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途径。海外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汉语,这是全球化的功劳,也是中国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向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而反全球化的抬头,可能会造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疑虑,我们需要通过结合留学生本身的文化认知,用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诠释中华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尽可能的消除留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三)发扬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观——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共享者。全球化的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首先,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能够让中国文化辐射面更大的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向中国文化的特色向外传递。其次,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能够使得中国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秀养分,这利于中国文化的大树成长的更加茁壮,这对于中国建设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西方外来文化的涌入,也有助于中国文化正视其中落后的糟粕部分,能够将中国文化整合的更为精致。全球化在给中国文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危险。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世界文化格局也有了轮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目前也有着一定的划分。关于世界文化格局的划分有很多种,不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专家小组研究的将世界文化划分为八个文化圈,或是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划分的12种文明,再或者是我国季羡林、汤一介等知名学者提出的四大体系,中国文化都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体系。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当中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互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对立和冲突。中国文化的日益光辉,给西方社会中的不怀好意者造成了一定的忧虑。“中国威胁论”等层出不穷,这既不利于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知,也违背了中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外交理念。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格局中有霸权行为,在文化格局中亦是存在。在文化体系当中偏向希望将文化“西方化”,向世界人民灌输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同时也携带着对中国文化在全球蔓延的不安诋毁,这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生存面临的困难。

新型全球化的意识下,这种威胁和困难将会更突显。维护中国文化,首先要从我国自身做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扛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大旗。同时,与时俱进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必须要遵循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责任。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既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在面对其他优秀文化时能够勇于创新。同时,可以促进世界文化格局的稳定,文化是包容的,具有多样性的,多元就意味着不能只有西方一种文化的存在,而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具有特色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体系,是世界文化之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我国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共同繁荣的交往理念,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发展,既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能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共享者。新型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虽然从器物和制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来比,还存有一些差距,但中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面对国际形势的急转,正在欣欣向荣道路上前行的中国应该及时自我审视,自我创新,在新的时代下,不输其他大国,依照自身的发展,继续拓宽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道路。

参考文献:

[1]彼得•A•霍尔.资本主义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党的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耿玥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