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2:20:07

新思索

新思索范文篇1

Web是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人们开始习惯每天在Web上去浏览新闻等信息,人们常常访问如搜狐、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页面停留也只限于首页及感兴趣的新闻条目。近年来“博客”、微博和SNS等逐渐火爆,RSS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注意,很多门户网站支持RSS,例如Yahoo!公布了其RSS提要的地址,了国内、国际和政治新闻版面的不同提要,订阅后可以得到了一张最新新闻标题的列表,并提供了新闻报道的导语段落。另外,通过GoogleNews上的搜索结果转换而来的RSS源,来自全球上千个英文媒体上的某个关键词内的讯息,也都随手可得。聚合工具收集和组织这些定制的新闻来源,按照你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传送到你的计算机上,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来修改它的格式。对于用户来说,RSS是一种在他们需要的地方、时间并以他们希望的方式获得信息的工具。有了RSS后,内容消费者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冲浪和从新闻网站下载。但同时,更多的站点不支持RSS等技术,此外,RSS仅对标题搜索,无法实现对内容的全文搜索。如何实现对更广泛应用的站点实现新闻聚合,这就可以利用页面跟踪技术。页面跟踪系统是一种专门关注于页面动态更新的信息服务系统。页面跟踪系统实现“定向”、“主动”跟踪。这种新型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变化的反映要及时,时间敏感度很高。页面跟踪需要从用户选定的多个页面中提取信息,从本质而言是一种“聚合”工具。因此,很容易将其与RSS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有用的新闻聚合服务。

2关键技术

2.1页面跟踪系统

Web页面跟踪系统一般由需求描述(profile)、信息搜集、更新检测、变更通告与展示这几部分组成。首先由用户给出一定的跟踪目标,然后系统自动针对这些跟踪目标进行反复的状态查询和内容检查,如果系统判定目标发生了变化,则向用户发出相应更新信息通告。页面跟踪系统的输入是用户需要跟踪的目标网页集合,这里引入频道(Channel)的概念来表述,和RSS中频道的概念是一致的。Channel频道是一组用户需要跟踪的网页的总称,频道代表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个用户可以设置多个跟踪频道,对于每个频道,用户可以指定一些跟踪的参数,如服务器,超时设置、下载文件类型等。我们利用一个页面跟踪系统-“ChangeSpider”,它主要有三个模块:信息搜集器Crawler:负责搜集指定网页集,以及检查页面文件状态。专门针对页面跟踪进行优化,内部实现一个线程池。更新检测模块ChangeDetector:负责检测页面不同版本间的变更。通过简化更新检测的功能来提高效率;任务调度与控制模块TaskManager:负责发动和控制其他模块,并实现更新调度策略。

2.2RDF/RSS格式介绍

RSS是一种XML格式,用于为内容整合客户端提供选择性的、汇总过的Web内容。把新闻标题、摘要(Feed)、内容按照用户的要求,“送”到用户的桌面就是RSS的目的。RSS是一种“轻量级、多用途、可扩展的元数据描述及联合推广格式”,它遵循W3C的RDF规范。RSS有RSS0.9x/2.0和RSS1.0两个主要版本系列,此外,Google也推出了自己类似的格式Atom。RSS和Atom机理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为Weblog、新闻或是其他Web内容创建聚合的XML文本,以便其他站点引用。下面主要基于RSS1.0。RSS规范描述了XML风格的元素的一个简单子集,这些元素可用于为网站内容创建汇总。汇总可能包括一个网站徽标、一个网站链接、一个输入框以及多个“新项目”。这个(或者多个汇总)称为一个RSSfeed。RSSfeed由内容提供者的网站与推广,再由内容整合者的网站(也称为“门户”)使用,或者由独立的桌面工具使用。RSSfeed可人工生成,方法是创建并向网站一个RSS文件(例如latest_news.rss)。RSSfeed作为一个有效的XML文档,可从一个可选的XML声明“<?xmlversion="1.0"?>”开始。遵循RDF规范,构成一个RSSfeed的剩余的RSS元素必须用<rdf:RDF>和</rdf:RDF>标记封装在根元素内,将rdf命名空间前缀与RDF语法架构关联到一起,并使其成为文档的默认命名空间。除根元素外,RSSfeed通常由4个主要元素构成:<channel>,<image>,<item>和<textinput>。<channel>元素是必需的,<item>元素至少要出现一次。<textinput>和<image>元素是可选的。

1)<channel><channel>元素包含Channel(RSSfeed的来源)的一个简单描述。属性rdf:about="resource_URL",(resource_URL可能是一个不重复的URL,指向feed提供者的主页;也可能是RSSfeed自己的URL)。<channel>元素包含以下子元素:<title>是频道的名称/标题。<link>是与频道内容对应的包含了完整内容的那个网页的URL。<description>是与<channel>的内容有关的简单描述。<image>只当存在一个外层<image>元素时用到。它有属性rdf:resource="image_url",其中的image_url是与频道对应的一幅图像(通常是频道徽标)的URL。<textinput>只当存在一个外层<textinput>元素时用到。它有属性rdf:resource="textinput_url",其中的textinput_url是用户输入表单的目标URL。<items>是包含在feed中的内容项的列表。

2)<image><image>元素指定了与一个频道对应的图像,最好选择88x31像素大小。它有一个rdf:about属性,该属性的值与<channel>中的<image>的rdf:resource属性值相同。<image>元素支持以下子元素:<title>是图像的备用文本(HTML标记<img>的alt属性)。<link>是图像源的URL,通常是频道提供者的主页。<url>是频道提供者网站上的一幅图像的URL。

3)<item><item>元素指定一个项目,比如新闻文章的大标题,它的超链接指向频道提供者网站上的完整内容,并后跟一段简短的描述。该元素构成了RSSfeed的动态部分。每个feed都允许使用1~15个item。<item>有一个rdf:about属性,其值与<channel>中的<items>的相应列表项的rdf:resource属性值相同。<item>元素支持以下子元素,<title>是一个项的名称/标题。<link>是与一个项对应的完整内容URL。其值与rdf:about属性的值完全相同。<description>是可选的对一个项的简短描述,它出现在超链接的itemtitle之后。每个item最多可以使用一个description。

4)<textinput><textinput>元素用于呈现一个HTML表单字段,以便提供用户的输入。它有一个rdf:about属性,其值与<channel>中的<textinput>的rdf:resource属性值相同。<textinput>元素支持以下子元素:<title>是输入字段的标题,例如Submit或Search。<description>是简短的输入字段用途说明,例如:Submityourfeedback。<name>是输入字段的名称。<link>是提交输入字段的目标URL。其值与rdf:about的值相同。利用这些元素,你可以创建一个RSSfeed,并将其保存到一个.rss文件中。一些站点有标记为“XML”或“RSS”橙色图标,表示支持RSS聚合。

3应用系统设计

本文在页面跟踪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对不支持RSS的网站自动生成RSS数据,并设计新的一套用户服务支持新闻聚合。在标准的订阅模型中,有出版者、发行者和订阅者三种角色。对于出版者来说,RSS是一种提供结构化信息的方法。以新闻的应用为例,新闻的站点每小时一个包含最新新闻列表以及相应链接的文档,而这一文档可以被其它站点收集并显示在其索引页面上,并且这个站点自动同步更新,以获取最新的新闻。其实就是把索引页面与新闻源站点的动态内容相连接而已,RSS则为此提供了一种组织单个信息和集合信息的有效结构。系统架构如图1,在原页面跟踪系统的Web客户端扩充支持RSS,同时可以访问页面跟踪的用户服务接口。每个频道对应个RssFeed文件。每日(可配置)生成一个Feed,当日更新增量方式添加,blog如何(何时)更新自己的feed,ChangeSpider也同样方式处理。本系统可以对已有RSS再聚合,在Intranet环境下,页面跟踪服务还可下载RssFeed中的URL,甚至全文索引,从而提高缓存效果。应用实例-新楼盘信息查询系统基于上述架构,本文设计了一个“新楼盘信息查询”系统,应用ChangeSpider的检索功能,设置了一个跟踪13个房地产信息URL的频道,由ChangeSpider自动的搜集新闻并作全文索引,系统提供一个检索界面,客户可以输入关键词对这些楼盘新闻进行检索。例如,要从采集的新闻中检索有关武汉新开盘楼盘的新闻,设置检索关键词为“武汉楼盘开盘”。

新思索范文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有职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积极改变自身指导思想,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校会计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发展。然而,毫无疑问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最终导致学生在会计方面的学习水平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总之,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很多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会计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会计改革的深入也使中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一)中职会计培养人才的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根据国家规定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可以在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组织或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工作人员和能在本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中职会计教育确定其教育目标为能够从事会计职业的专业会计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的会计学生却并不受社会和市场的欢迎,究其原因就是中职学校现行的教育目标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适应。

(二)中职会计教育过分注重技术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

毫无疑问,会计是一项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管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它涉及各种专业法规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具有更高素质和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事实上,很多学生所真正学到的会计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在遇到新变化和新知识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应对和解决,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很多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三)会计教育过分强调与各种资格考试的衔接

社会的发展使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很多学校为了促使学校能更好的,更容易的就业,把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与各类会计资格考试相关的模式,都是为了学生能考取会计证或注册会计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导致学生所接受教育的面变得越来越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会计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多数中职学校都积极的采取措施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会计教育在这段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创新者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可以通过改革专业设置,革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会计教育的创新。

(一)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急需大量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会计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会计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同时,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前提下,中职会计教育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合并或撤销那些不宜设置或已经过时的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教育创新要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下功夫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关于中职学校跨级的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要谋求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中职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的过程整既要对会计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要对语文,艺术和政治等相关科目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例中去,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是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和掌握会计知识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学校当前会计教育的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亟待提高。因此,中职会计教育在创新教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老师的教育能力,做到科学安排老师教学,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条件。同时,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培训班和推荐老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促使中职学校在会计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等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过程中的作用。

新思索范文篇3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必要性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都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在众多的科技企业无法进入股票市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做大,以便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发展科技债券,一方面放宽科技贷款的发行条件,逐步实行注册制;一方面,加强科技债券的交易市场。长期科技债券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还款压力。

新思索范文篇4

一、当前我国市场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体育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福利发行与销售暂行办法》都未明确税收在我国发行和销售过程中的地位,而是比照营业税执行或免税。从税法理论上讲,我国对的纳税规定是按照国家已有的税种,把经营视为一般商品生产,对经营的各环节参照纳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发表性文件,我国税收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对各级福利发行机构的福利收入,包括返还奖金、发行经费、公益金,暂免征企业所得税(财税字[2002]59号)。第二,对体育和福利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财税字[1996]77号)。对福利机构以外的代销单位销售福利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征营业税(财税字[2002]59号)。2005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电脑福彩点代销福利取得的任何形式的手续费收入将照章征营业税(财税字[2005]118号),即参照服务业中业征收5%的营业税。第三,对个人购买福利和体育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的,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1万元的,应按税法规定全额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国税发[1998]12号)。

二、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分析

(一)对中奖偶然所得征税的方法设计不合理。

首先,现有的征税办法中对中奖所得未规定必要的费用扣除。购买是彩民的一种投资行为,他们会为此发生必要的资金支出和开支费用。若仅以中奖所得不是勤劳经营而来而给予费用扣除上的歧视是不恰当的。凭心而论,中奖概率动辄百万分之一,要中一个大奖,彩民花费的资金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在此不排除有个别幸运者资金小而中大奖的情况)。因此,我们国家既然把中奖当所得征税,就必须考虑为取得这项所得而支付的费用,允许纳税人进行合理的费用扣除。其次,对偶然所得的征税办法也有争议。对一次中奖收入不超过1万元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1万元的按20%的税率全额征税,尽管此种方法计算简便,但明显欠缺公平,在1万元交叉点附近往往容易出现税额增加超过征税对象数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这种税收政策上的设计不合理往往会扭曲纳税人处理奖金的行为,势必会给市场的有序经营带来一定程度的副面影响。

(二)我国中奖所得的税负水平偏轻不符合税法的基本原则。

目前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相比而言,西欧、美国、日本发行较为规范和成熟。他们实行的是综合所得税制,并配合累进税率课征,其实际税收负担率在25%—35%之间不等。而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项所得税制,并采用比例税率,其实际税收负担率在20%的水平上。两者相比,后者的税负显然比前者低出5%~15%,难以体现税法的量能负担原则。另外我国目前对中奖所得采用的比例税率,同属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的其他征税项目相比,其税收负担明显偏低,不符合税法的横向公平原则。例如,2006年1月10日某纳税人购买电脑体育得到120万元的奖金。如果这120万元按照应税工资、薪金所得征税,其适用税率为40%,则其年应纳税总额为34.78万元(采用2006年个人所得税扣除限额1600元计算),实际税负为28.98%.如果这120万元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征税,因为有加成征税的规定,适用税率为40%,该纳税人应交纳的税款为47.30万元,实际税负为39.42%.但如果这120万元的收入是中奖所得,则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偶然所得征税,该纳税人只须交纳24万元税款,税负仍为20%.经计算比较相同数额的收入,中奖所得税负低于上述两类勤劳性质的所得税负约45%~97%,且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等量的收入,中奖所得的税负会越来越明显地低于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的税负。

(三)“过度”的营业税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转。

我国目前对代销单位和站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按照服务业中业征收5%的营业税,相对于2005年我国30866亿元的税收收入而言,这点小利是“微不足道”的(2004年国家征收站营业税约1900万元,其仅占“蛋糕”中的一小部分,据测算2004年我国的偶然所得税高达17亿元)。而对于代销单位和站,这笔营业税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据估算,目前全国站佣金一般只有营业额的6-8%,如果营业税就占了营业额的5%,靠剩下的1-3%站要想维持正常经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代销单位和站没有安身立命的场所,全国市场要想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甚至还会出现市场崩溃、大量人员失业、经济萧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改革我国税收的政策建议

行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它承担着增加财政收入和聚集社会福利资金的使命。确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和规范市场,是业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明确规定中奖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比例税率对中奖所得按全额征税,不扣除为购买所发生的费用是不合理的。对购买中奖所得作必要的费用扣除是税收政策“以人为本”的体现,既是对彩民长期投入心理上的安慰,又减轻了彩民的税收负担。由于彩民的费用支出税务机关无法得知,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个技术性问题。当前有一种提法是:允许中奖个人每次可扣除1万元后,就其余额按20%征收个人所得税。笔者以为,此种做法有待商榷。对中奖者来说允许一次性扣除1万元做到了应扣尽扣吗?若某彩民中了2万元小奖,这一做法合情合理。可当某彩民中了500万元大奖,这一做法就未免不够人性化了。对于大奖与小奖的扣除设置一个具体的扣除额显然是不够公平的,建议采用如下扣除标准:当中奖奖金不超过10万元时(必须超过1万元,1万元以下免税),允许纳税人每次定额扣除费用1万元后再纳税;当中奖金额超过10万元时,可参考对劳务报酬的费用扣除办法,采用10%的扣除比例定率扣除费用(笔者通过多组数据检验,此法比较公平)。

(二)引入累进税率调整中奖所得的税负水平。

由于我国目前对中奖所得采用20%的比例税率,不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横向比较还是与个人所得税中其它征税项目比较,中奖所得都存在税收负担偏低的问题,不仅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而且也有失横向公平原则。同时我国当前对中奖所得的征税办法在1万元交叉点附近容易出现税负跳跃式增加,税收增加与所得增加不对称的现象,不能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鉴于中奖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国家可拟照劳务报酬课税中加成征税的办法,同时引入累进税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表所示。

中奖所得适用税率表

级数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1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200

2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3010万元

3超过200万元的部分4030万元

注:1.此表为作者对中奖所得提出的操作办法。其中速算扣除数一栏是根据速算扣除数公式计算得来(速算扣除数=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款-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款)。

2.每次中奖所得不超过1万元的不适用此表,根据税法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实行该累进税率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整体税负好像有所增加,但由于扣除了10%左右的费用,整体税负基本无变化。例如100万元的中奖所得若计算费用扣除后按累进税率应交税款18万元,税负为18%;同样150万元的中奖所得应交税款30.5万元,税负为20.33%;500万元的中奖所得应交税款150万元,税负为30%;通过这3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中奖金额超过150万元时,税负才超过20%(符合此种情况的人数在总的中奖人数中所占的比例甚小)。显而易见通过对中奖所得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规定费用扣除标准和引入三级超额累进税率),使其实际税收负担率在18%-30%之间,这使中奖金额小的纳税人税负比原来降低,中奖金额高的纳税人税负明显上升,更好地体现了量能负担的税收原则,税收负担更加公平合理。

新思索范文篇5

一、开展新时期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新闻宣传报道的永恒主题,也是新闻宣传报道的恒久生命力,不会创新的媒体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新闻,因此,在信息纷繁、呈现碎片化新媒体时代里,开展媒体新闻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媒体新闻创新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期,各类媒体的新闻都是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广大读者得不到想要的新闻,同时优质媒体资源也被白白地浪费。在读者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已经严重制约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成为突破新闻的同质化倾向一个重要的途径,媒体的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新闻的竞争力上,也体现在新闻创新上。注重加强媒体新闻的创新,就能有效避免新闻的同质化,使报纸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二)新时期媒体新闻创新是媒体赢得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新时期媒体的新闻报道极大地拓展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空间的同时,也迫使人们提高对信息传媒的选择判断力和理性思辨力,因此读者对媒体要求的提高,加剧了媒体的发展压力。媒体新闻创新,能够带来媒体发展的新境界,能够引领媒体发展的新趋势,能够解决媒体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媒体新闻创新已逐渐成为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赢得竞争力的关键转机和重要途径,不进行新闻创新,媒体就会在市场中失去先机,影响竞争力的巩固和塑造。

(三)新时期媒体新闻创新是满足读者新需求的现实要求

新时期,媒体和读者的契合,始终贯穿于媒体新闻传播的整个生命之中。媒体新闻传播的实施取决于新闻媒体,但却根源于读者,可以说读者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确定着媒体传播的成败。在读者口味不断调高的今天,新闻如果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解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只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采用逆向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质疑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才能把媒体新闻做得有声有色,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也契合了新时期下读者的新期待,满足了广大读者对于媒体新闻的新要求。

二、开展新时期媒体新闻创新的途径

新时期,新闻创新应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创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媒体新闻创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拓展报道领域

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新闻报道必须重视读者的选择。新闻事物是立体的、多样性的,其包含着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内容信息。新闻报道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全面反映,需要对新闻事件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新时期的读者心理期待中渴望新闻多视角,新闻媒体不仅要交代新闻本身过程和细节,更应涉及前因后续及周边影响等。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谓角度迥异天地宽,大胆创新,变换角度,另起蹊径,拓展报道领域,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会议报道中,跳出一般会议消息常规角度的窠臼,不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于会议之中,而是把新闻视觉扩展到会议之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抓住与会议主题的关联点,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1]。另外可以从其他媒体不太关注的地方挖掘新闻,比如在一些地方法令法规、政府规章政策,以及人大政协提案议案、职能部门调查报告中可以挖掘提炼新闻线索,这样做出的新闻往往能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吸引读者。

(二)创新报道形式

一个好的媒体新闻点,要在同质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媒体语境下,读者的耐时性差,如果新闻的语言无聊、乏味、信息缺失都会让读者流失。如何尽可能在最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好的传递信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题时代”,读者在阅读新闻时,更多地是阅读新闻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这说明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报道形式就是能够使媒体新闻更好看,要把“枯燥的、艰涩的、难以理解的”信息,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一看就懂的”,在具体的报道实践中,那些富于艺术色彩的新闻标题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新闻标题题目的创新是创新报道形式的重要方式。比如运用修辞等方法,就能使新闻题目耳目一新,生动形象,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如《体坛周报》在2008年奥运会使用《独生子的挫折》这一标题,把刘翔作为“四年来十三亿中国人的独生子来看”,样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另外,运用口语化新闻标题,也能收到奇效,比如还是关于奥运会《乒乓跳水要“包圆儿”》的新闻,“包圆儿”口语气息浓重,读者一看就能明白我国的乒乓和跳水两个优势项目会夺得大满贯,这样处理使得新闻更加通俗形象和生动有趣。创新报道形式要使新闻报道可亲、可敬、可信,避免模式化和高大全;要以人为本,多从平民视角着手,突出个性色彩;要注重实事求是,将其人性、亲情、局限性得体地体现出来,要能满足读者求知、成才、成功、致富的愿望,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选择[2]。

新思索范文篇6

一、大关县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决策。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我县农村税费改革经历了深化完善、逐步推进。通过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农民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农村社会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解除了多年来捆绑在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基本实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1、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启动以来,我县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努力工作,主体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配套改革平稳推进。

一是在省、市税改领导组及办公室的帮助指导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税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处级干部包乡镇、乡村干部挂片到组到户等各项责任制度,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宣传,认真研究,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结合我县实际,实事求是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严格按照“三榜一印”的要求,圆满完成了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产的核实;科学编制并逐级报批了税改方案,认真落实到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减轻、规范、稳定”的总体要求,“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一建立”的税改政策落到实处,基本实现了“三个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标。

2、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县、乡镇成立督查指导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乡镇进行督查和指导。在督查和指导中,发现个别村组对计税土地核实不准、计税单产核实过低等问题进行了调整,及时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明确任务、责任到人。通过县四套班子领导分片挂钩到乡镇,相关部门挂钩到村,县乡抽调工作人员包乡、包村、包组的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任务,使整个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县乡干部在深入基层中,切实贴近了群众,认真解决了矛盾和问题。

3、政策落实情况。

方案批复后,县税改领导组及时研究,认真部署,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到户工作,并对政策落实的时间、内容要求、责任对象、情况反馈、检查督促作了具体安排。由于措施有力,方案具体,责任明确,全县上下干部思想统一,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在工作中实现了几个到位:

一是制度落实到位。全面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项目,认真执行“四取消”政策,对各乡镇、各收费部门的4项制度,即涉农收费及价格“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一费制”、村级订阅报刊“限额制”、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行为“责任追究制”,对照税改“八不准”,进行了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两工”的规定。通过检查,未向农民征收已取消的提留、统筹、屠宰税和烟外农特税,更未发生强行收费、搬东西和突击清收“尾欠”的现象,也未发生上访,农民群众比较满意。

二是农民负担减负落实到位。通过“四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一建立”政策落实后,改革前农民实际负担与改革后相比,大幅度减轻,改革前农民应负负担1334.1万元。改革后农民应承担的税收负担为325.08万元,改革后农民的税收负担比税改前农民应负负担的税费减少1009.02万元,减负率为75.63%.

三是农民负担监督机制落实到位。经过县乡税改办的努力,全县共填写、制作、发放《农民负担监督手册》和《农业税纳税登记证书》各60010册,占应发数的100%.在负担卡内填写了农民应承担的农业税负担,让农民群众充分知情,确保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村级制度建设落实到位。按照税改有关政策和《》、《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精神,认真制定了《大关县关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投劳暂行管理办法》和《大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的试行意见》,并将这两项制度落实到村;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如筹资投劳绝大多数村民同意办的就办,不同意的就坚决不办。78个村(居)民委员会实行了“村账乡管”。

五是在全县范围对52824户农民种植的224791亩土地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202万元。

六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贯彻落实“地方负责、乡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拟定了《大关县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大关的农村义务教育作了短期和中长期的规化。

(1)在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完成了全县的教办撤消工作,按地方负责制的原则,实行各乡镇人民政府明确一位副乡镇长分管本乡镇的教育工作。当时撤教办11个,涉及人员编制数68人全部分流到各中心完小或村级学校,充实了第一线的力量,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

(2)强化县级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实施了由县教育局统一核算管理全县教育投入的格局,包括人员工资经费等所有投入核算均由县财政直对教育局,由教育局根据全县各地实际,统筹调配支付,一是保证了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二是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除小学教育由地方管理外,实现了初级中学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3)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县有中小学校点334所,在原有校点375所的基础上减少41所,减少了10.9%.2005年撤并校点4个,排除危房面积4000平方米。计划到2020年全县撤并校点103所,在原有375所的基础上减少27.5%.七是明确划分了县、乡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支出范围。按照国务院、省、市有关农村税费改革的县乡财政一般预算范围,拟定了相应规定,对上级给予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合理地、及时地下拨,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运转,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上级给予我县的转移支付资金已全部直拨县教育局、各乡镇基层政权和补助农村五保户等支出。八是认真清理乡村债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乡村债务虽然不是农村税费改革本身带来的,但村级债务制约着农村税费改革纵向推进,尤其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给村级债务化解带来很大难度。截止2003年底,我县乡村债务累计达4286.73万元,其中;乡级4063.66万元,村级223.07万元。债务中属农村社会公益性债务2902.02万元。九是乡镇撤并工作已全部结束,债权债务及财、物、档案的清理移交清楚,人员安排恰当,干部队伍配备齐全,内设机构运转正常。

二、税费改革引发了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改革推动了农村分配关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增收。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从税费的局部改革到免征农业税,使广大农民从城乡分治的多取少予体制中开始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了税赋的零负担,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达到了减负增收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理预期。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使长期以来被固化了的城市偏好财政制度开始得到扭转,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农村。在城乡分治的二元财政体制背景下,政府及其财政基本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财政上对待“三农”采取“多取少予”,甚至是“多取不予”的政策,而且这种思维并被固化为一种制度安排,从而形成了在广大农村基本上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资,资金来源是靠向农民收取提留款,靠向农民集资和摊派。由于长期的制度性歧视,使国民经济的循环在城乡之间中断,城乡发展失调,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不足与缺失,不仅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农民增收,加重了农民负担,导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瓶颈因素。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坚持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了以前主要靠乡村和农民自己投入的机制,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向农村辐射。

三是农村税费改革使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城乡分治的体制安排,乡镇政府虽然身处农村,但其职能主要不是服务,而是作为城市及其工业汲取资源和完成上级政府交办任务的一个管道,不断向农民收取农业税、统筹提留款,督促农民完成粮食定购任务、计划生育等工作,以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安全、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治安秩序。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催粮要款,刮宫流产,其他啥也不管”。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政府在这一方面的“事”确实大大减少了。在新的城乡关系变化中,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及其改革的目标日益清晰的凸现出来,逐步向以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转变,向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转变,向以指导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服务转变。把乡村干部从过去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缓解干群矛盾,改善和重塑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农村税费改革中显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改革措施力度与新形势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有“应付差事”之嫌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大幅度减收,乡镇管理的事务大为减少,但乡镇机构设置多、职能界定不清、供养人员多、政事不分、政经不分、政企不分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一是精简人员可能反弹。二是减人不减支反而增支。三是稳定与改革的矛盾交织。社会稳定是目前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约束,各级政府都不愿意看到在继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之外再出现一支下岗干部的上访大军。因此,改革就很难动真格的。

纵观乡镇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基本是一个机构和人员不断扩张的过程,减员增效的局面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最大的阻力主要不在乡镇,而是在上级政府。基层干部反映“下动上不动,越动越被动,下改上不改,改了还得改回来。”目前,造成乡镇政府机构多、人员多、事务多的根本原因还是县级及县以上政府和部门。即县级政府人浮于事的情况日趋严重后就向下转移,蔓延到乡镇,而且首先涉及到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然后由近到远扩张。这不仅表现在政府内部,也表现在政府机构向事业单位的蔓延、由近郊单位向远郊单位的蔓延。

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税费管理,切断了县乡政府随意向农民收费的途径。县乡两级财政收入的减少与其庞大开支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使县乡财政和村级运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既有体制因素,又有政策原因:

一是二元体制下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制约还未根本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只是对各级政府财权进行了调整,事权仍维持原有体制,县乡政府除了提供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多种地方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承担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大量改革成本。而实际上像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都是基本国策,本应当由中央政府或各级政府共同负担,但现在这些责任却都由县乡政府承担,这在取消农业税后,相应财力保障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只能使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偏小。转移支付资金总量的不断增大,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资金快速增长,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其因减免农业税费而减少的财政收入相比还较小。据有关学者统计,全国税费改革之前,政府和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及摊派,实际从农民手里每年要收1500多亿元,而中央财政的补助2003年仅为305亿,2004年也只有510亿。由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较小,财政困难的县对省市财政依赖度就不断提高,也就是说这些县的运转主要靠上级的补助,与自有收入完成情况关系不大,这既不利于促进县乡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也容易滋生等、靠、要思想,还会出现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的失效现象。

三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我县乡镇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经济为主,非农经济规模小,盈利能力差,财政贡献小,基本没有稳定和强大的税收来源。农业税就成为乡镇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取消农业税后,在其他税源不能马上成长起来和财政支出减少很小的情况下,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四是乡村债务包袱沉重。在税费改革前,绝大部分乡村都存在严重负债,税费改革中虽也采取了一些化解办法,但收效甚微。

五是“乡财县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县乡财政困难一方面是由于不相匹配的事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收入来源所致,因此,“乡财县管”或“村财乡管”这种只改变财务管理形式的方法只能解决标而治不了本。同时,必须看到,无论是“村财乡管”还是“乡财县管”,从主观上讲,其理论假设似乎都是上级对基层的情况更熟悉,上级比乡村对农村的公共需求更了解,而且更负责任。但从客观实际看,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所谓“乡财县管”其实就是“乡财县用”。因为“有些县连转移支付都敢挪用更别说乡镇的钱了”,“乡财县管”实际就是上级对下级的不信任。

2、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无法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

尽管近年来农村义务管理和投入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农村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普九”欠债长期得不到解决。二是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较差。三是教师队伍缺编现象仍较普遍,代课人员队伍庞大。为什么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县乡财政困难,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的需要。二是教育投入缺乏有效保障。三是教育长期负债运行,形成恶性循环。

3、农村公共品供需脱节的现象变得更加严峻。取消农业税后,由于乡镇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显得有心无力。村委会要供给公共产品,也因取消了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一事一议”的限制,也变得十分困难。以水利设施为例,村内可以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但是跨乡、跨村的道路建设、水利修复就难以开展。同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农民从政府部门很少得到技术服务。

4、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依然存在。在国家增加投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无视国家规定,采取“钓鱼”政策,要求农民提供配套资金,在税费改革中,各级各部门虽采取了多种改进措施,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行业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在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村容整洁的突破口来抓,由于政府投资有限,不少要求农民出资出劳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就有可能再度掀起加重农民负担的“高潮”。

5、农民的承包地纠纷急剧增多。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种地要交税,负担较重,一些农民不愿意种地。而现在农民既不交税,国家还给一定补贴,土地再一次成为农民最关注的热点和乡村干部十分棘手的难点问题。

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以来矛盾积累的集中暴露,有些是伴随改革的深化而出现的新情况;有些是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有些是涉及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的矛盾。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必须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否则农村税费改革就难以跳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正如温总理所说的,“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完成了税费改革,不搞好相关的配套改革,取消农业税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是难以巩固的。”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宏观环境

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必须深入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环境。

1、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税费改革将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面攻坚阶段。

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而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场重大改革。“农民负担”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的实质是仅靠农业、农村的税收收入,以支撑政府应当向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在国家税收之外,还必须向农民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费”来弥补不足。这实质是通过税外费的形式提高农业、农民的实际税率,造成农村税制混乱,为向农民乱收费的行为乃至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开通了可以随意搭乘的便车。针对这一矛盾,国家从税费合并的并税式改革到全面取消农业税,真可谓是釜底抽薪,不仅摒弃了基层政府加重农民负担的合法依据,也使农民数千年来第一次进入了无税时代。农村多少年来已没有出现过这种所有农民一致叫好、绝大多数干部称赞的改革了。但毋庸讳言,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和“压力”始终存在,“黄宗曦定律”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随时“复辟”的可能,既有深刻而复杂的体制性原因,又有城乡经济利益的制约。从经济和社会背景看,是我们还没有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壁垒;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看,还没有越过只对上、不对下的“压力型体制”的阶段;从农民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关系看,村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可以说,农村税费改革想解决的许多问题都不是税费改革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在新阶段推进改革,不能只在税费改革上做文章,而应当着力研究税费改革背后的大体制、大政策、大机制问题即农村综合改革。

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造成农村改革步伐缓慢、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分制的二元结构体制。目前,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在非农建设中失去土地。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到农民的不合理负担,从低价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再高价出让出去到农民工的低工资,农村和农民作出了重大牺牲。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仅仅只进行农业、农村内部的改革,还必须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因此,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尽快完善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建成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2、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历史机遇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党中央制定了“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增长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发展观,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动力源泉。

一是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置,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作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确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从2006年起中央又提出“三个高于”的政策原则,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有条件实行过去多年想改而未能付诸实施的改革。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尽管现在花钱的地方很多,但与以前相比财政盘子大了,底子厚实得多了,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业、农村。所以在这个时候,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仅十分必要,切实可行,而且正逢其时。

三是农民盼望深化改革,各级政府支持改革,社会各界关心改革,共同构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干部群众都希望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尤其是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随着农村税费的全面取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愿望更为强烈。

四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探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五、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多,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力争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这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一级是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基层政府,只有乡镇机构改革到位,机构精简、职能配置科学,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在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府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减轻农民负担。而税费改革之后,农村形势出现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的实质性转变,要成为国家扶持农业、服务农民的基层政权。

不同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对乡镇政府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乡镇政府改革应根据乡镇所处地域的经济状况、农民组织化程度、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进行。乡镇政府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和“整齐划一”,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基层政府体制。

从试点地区乡镇改革的实践看,乡镇改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县城驻地及部分城郊结合部乡镇,或工商业基础比较好、群众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考虑撤销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二是有一定工商业基础,但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可维持现行乡镇建制不变,重点放在理顺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明晰事权和财权上,通过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对地处偏僻,资源贫乏,负债严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乡镇,可进行有效归并、重组,实行“扩乡”的办法。

四是对少数民族集聚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

第二,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财权事权统一的新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用好纳税人的钱,办好老百姓的事。二是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运转,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按照这样的要求,县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要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加强的职能要增加财力支持,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一是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鼓励在地方支出责任界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逐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目前我国政府体系内财权和事权的现状是,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基本事权向下转移,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又跟不上的情况下,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矛盾突出。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区域性公共物品由地方相应级别的政府提供。很显然,转轨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大量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要由省以下地方政府来提供的,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承担着宽广、具体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亟需在明确各级政府合理职能分工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条件下,使基层政权的事权、财权在合理化、法治化框架下协调,使制度安排具备职责与财权尽可能对称的机制。

二是建立上级政府对县乡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必要增长机制,以保证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有关事业正常的经费增长需要。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方式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转移支付在结构上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转移支付”主要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安排支出,增加地方财政实力,解决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纵向不平衡问题。这包括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等。“专项转移支付”则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综合改革必须充分运用转移支付这一财政政策工具,逐步使县乡财政持续、健康、稳定运转,确保县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公平化。

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总结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办法,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

四是探索“省直管县”试点,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植税源,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如果县乡财政不能自保,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是调整事权,不仅是县乡事权,也包括县以上政府与县乡的财权与事权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

第三,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目前,投入保障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不明确,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农村综合改革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农村全部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同时,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第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促进农村教师提高素质。第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政府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向农村倾斜。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从实际出发,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妥善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乡村债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当前关键是要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这是一场任务更艰巨、内容更丰富、责任更重大的改革,它涉及农村分配关系调整和上层建筑变革,是解决一系列农村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1、农村综合改革不再是农村内部的改革,而是涉及到统筹城乡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也不再是财政部门或者是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加快建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部门,要主动投身到改革中来。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更是责无旁贷,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2、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必须适应这一要求,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解决农村的投入不足问题,不仅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支持。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特别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问题还没有从制度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要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加大对农户和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保证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3、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立起能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场体制。

4、积极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治理结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广大农民广泛地参与各类市场经营活动,农户已经成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在这个大背景下,利益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从当前农村的利益结构看,数量较多的农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往往缺乏能力和渠道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利益关系的失衡使得乡村社会出现了较多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纠纷,由此乡村社会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逐渐增多。从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出发,完善乡村公共治理已经成为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现代乡村公共治理有多重目标,但是最基础、最现实的目标是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民权益。

农村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也是新形势下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探索。但从实践看,这一制度不健全,还不能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事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基层干都要适应农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新形势,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5、抓好农村相关配套改革。重点做好“三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二是要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和规范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三是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探索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积极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大力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

五是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六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综合配套、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6、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应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一,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条例》。

新思索范文篇7

过去测量磁场强度的单位是奥斯特(Oersted,Oe),采用和推广国际单位制(SI)以后,测量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特斯拉(Tesla,T)或高斯(Gaus,Gs)。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nT=10-9T=1gamma(γ)。特斯拉的换算关系为:1T(特斯拉)=109nT(纳特)=1012pT(皮特)=1015fT(飞特)=1018aT(阿特)。

磁场强度曾经用过T、F、Be等几个符号表示,许多文献中曾采用F、Be。文章中为了规范、清晰采用国际标准单位T。

1.光泵磁力仪

光泵磁力仪是高灵敏的磁测设备。它是以某些元素的原子在外磁场中产生的蔡曼分裂为基础,并采用光泵技术与磁共振技术研制成的。

按照量子理论,在外磁场T中,具有自旋的亚原子粒子(如核子和电子)能级简并(degeneracy)解除,分裂为一些磁次能级(或称为蔡曼能级),在光谱上的表现,就是谱线分裂,这就是蔡曼效应,蔡曼因此获得1902(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分裂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与外界磁场成正比。当粒子在分裂的能级间发生跃迁时,就会发射或吸收电磁波,其频率与磁次能级间的能量差成正比,测定这个电磁波的频率,即可测定磁场。

光泵磁力仪是目前实际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中灵敏度较高的一种磁测仪器。它灵敏度高,一般为0.01nT量级,理论灵敏度高达10-2-10-4nT;响应频率高,可在快速变化中进行测量;可测量地磁场的总向量T及其分量,并能进行连续测量。

光泵磁力仪的种类甚多。按共振元素的不同,可分为氦(He)光泵磁力仪和碱金属光泵磁力仪,共振元素有氦(He4)、铷(Rb85、Rb87)、铯(Cs133)、钾(K39)、汞(Hg)等。对碱金属而言,受温度影响较大,如铯(Cs133)元素在恒温430C左右,方可变成蒸汽状态,而只有在蒸汽状态时才能产生光泵作用。对He3、He4而言,因其本身是气体状态,无需加热至恒温,只需将它激励使其处于亚稳态,就能产生光泵作用。这些条件在设计与制造仪器时,必须予以重视。

光泵磁力仪未来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光泵光源及共振元素的发展程度。法国曾用可调谐的激光器代替常规的氦灯制成光泵磁力仪,由于谱线的选择性较好,激光又比氦灯的光要强,因此提高了磁力仪的灵敏度,达到10pT/Hz1/2。美国的R.Slcum博士利用二极管激光器作为氦同位素光泵磁力仪的光源,并申请了专利,与氦灯光源相比,灵敏度提高一个量级。最新的激光光泵氦(He4)磁力仪的灵敏度已突破1PT/Hz1/2的界限,达到0.4PT/Hz1/2,而用高频激发的灯室作为光泵的光源的氦4航空磁力仪达到了20pT/Hz1/2的灵敏度。在共振元素的选择上,为了提高精度,需要选择谱线较窄的物质,碱金属符合谱线窄的要求,但需要一定的温度(40-55℃)加热为气态。现在已经有很多利用碱金属制成的磁力仪,前不久问世的钾磁力仪,由于谱线很窄又不重叠,方位误差很小,维修方便,分辨率达到0.1pT,在取样率为20Hz时,灵敏度可达到0.014nT。因此钾光泵磁力仪在光泵磁力仪中占有优势地位。当然随着灵敏度,取样率的提高,其价格也显著提高。

2.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

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灵敏度极高的磁敏传感器。它是以约瑟夫逊(Josephson)效应为理论基础,用超导材料制成的,是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的核心。

SQUID由两个用很薄的绝缘体隔开的超导体而形成两个并联的约瑟夫松结(Josephsonjunction)组成。约瑟弗松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前一年(1972年)J.Bardeen、L.N.Cooper和J.R.Schrieffer三位物理学家由于共同研究建立解释超导现象的BCS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SQUID可以检测非常微弱的磁场,足以检测生物电流产生的微弱磁场,人类心脏产生的磁场约为10-10T(0.1nT),人脑的磁场约为10-13T(0.1pT)。如果有一个恒定的电流维持在SQUID中,则测得的电压随两个结上相位的变化而振荡,而相位的变化取决于磁通的变化。量子理论得出的十分重要的结论是,若有一超导体环路,则它包围的磁通量只能取Φ0的整数倍。

Φ0=h/(2e)=2.0678506(54)×10-15Wb≈2.07×10-15Wb=2.07×nT.cm2这就是磁通量的量子化,Φ0叫做磁通量量子。如果磁场发生变化,则Φ0的个数也跟着变化,对Φ0个数进行计数就可测得磁场值。超导磁力仪是矢量磁力仪,它测量垂直于超导环路平面的磁场。

SQUID灵敏度极高,可达10-15T,比灵敏度较高的光泵磁力仪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它测量范围宽,可从零场测量到数千特斯拉;其响应频率可从零响应到几千兆赫。这些特性均远远超过常用的磁通门磁力仪和质子旋进磁力仪。

量子超导磁力仪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同时不足之处也相对十分明显,超导材料自身易碎、不易加工,成本极其昂贵且SQUID磁测仪器要求在低温条件下工作、需要昂贵的液氦(或液氮)和制冷设备,这给SQUID磁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许多困难。在超导领域的这场竞争中,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超导从低温向高温的方向进步,同时生产设备和技术也持续的提高。可以预计,量子超导干涉磁力仪随着超导技术的发展将会在许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原子磁力仪

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物理学家科恩-唐努吉(ClaudeCohen-Tannoudji)指出,原子磁力仪是通过测量所含电子自旋已被极化的原子在磁场中的进动(旋进)来实现的。最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M.v.Romalis教授和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的J.C.Allred等研制成一种完全利用光学方法测量磁场的新型原子磁力仪,因此有人将这种磁力仪称为全光学磁力仪(allopticalatomicmagnetometer)。

首先由激光器产生一定频率的偏振激光束照射气态钾原子,使钾原子跃迁到高能级产生极化,待测的外磁场使原子的极化发生变化,从而原子的磁矩绕着磁场方向进动(旋进),用另一束激光来检测上述变化。即可测定磁场,磁力仪的核心是一个充满了气态钾原子和缓冲气体氦的气室。用一束起光泵作用的圆偏振高功率的激光照射气室,钾原子最外层未配对的价电子吸收激光后进入自旋极化状态.电子的自旋指向圆偏振方向。此时用一个单频二极管激光器发出一束垂直于光泵激光束的取样激光,检测电子自旋在待测磁场中进动(旋进)时电子自旋的取向,取样激光少许离开钾的共振频率,并且当它通过极化了的气态钾时,激光偏振角会转动。转动的角度与自旋指向取样光束的角度成比例。将取样光束聚焦投射到光电二极管阵列上。即可形成磁场的图像。

M.V.Romalis等指出,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principle,或不确定性原理),原子磁力仪的极限灵敏度δB=1/(γ(nT2Vt)1/2),式中γ是旋磁比,n是单位体积内工作物资的原子数,T2是横向弛豫(自旋驰豫)时间,V是体积,t是测量时间。由上式可见,在γ、t给定的条件下,要提高灵敏度,必须让n、T2达到尽可能大的数值.而为了提高空间分辨率,V又不能取很大的数值。

M.v.Romalis教授等研制的量子磁力仪正是巧妙的提高了n与T。M.V.Romalis等把钾原子密度增加到n≈6×1013cm-3,是通常的10000倍,并加进大密度(2.9atm)的氦作为缓冲等方法,避免了自旋弛豫,即保持大的T2数值,获得提高测量磁场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优异成果。灵敏度达到0.54fT/Hz1/2,经过改进后还可提高10-2-10-3fT/Hz1/2,空间分辨率达到毫米级。在弱磁场中工作时.这种磁力仪的灵敏度可能达到10-18T的数量级,那将比SQUID灵敏1000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磁力仪不需要低温条件。受M.V.Romalis教授等研制的新型原子磁力仪的启发,目前美国已经有公司提出根据频率调制磁学-光学转动原理设计灵敏磁力仪,转动率与磁场成比例,用极化测定方法测量。

新思索范文篇8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经济的发展使中职会计专业日臻成熟,为企业的财会管理输送了人才,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中职会计专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会计技能,以满足市场中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计教育并没有在观念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仍旧过分注重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分数,在质量上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会计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没有达到实际的会计教学效果。二是教学重心不明,仍将教师的教学作为中心,忽视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课程亟待改善

中职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两类,会计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就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三成多的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其它课时为专业课,这就造成了专业选修课偏少甚至没有,课程比例从而失衡的局面。这种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就业过程的竞争。同时,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也存在相互重复的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没有注重主次之分和个体差异,对于每个学生所学习的几乎都一样,严重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对学生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所以,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掌握必备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但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难以承担实践性教学的任务。由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只懂理论知识,对实务操作(比如珠算、点钞等)却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操作脱节,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关于中职会计教学的创新

1.中职会计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以文化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而中职会计教学工作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会计工作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具有多变能力的要求。同时,知识产品的出现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吸收新知识和高判断的能力,只有掌握新的会计方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风向标。

2.创新中职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路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合理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打破传统,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首先,结合中职会计教育的自身特点,坚持市场为导向,转变为以学代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次,要避免重复内容课程的出现,融合各类不同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整个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最后,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实习会计培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会计专业的最新消息,了解市场会计动向,增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知识结构,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

(2)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虽然目前中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但实习的时间却非常少。中职会计专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实践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大致分为校内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两类,模拟实训是利用教学的有限条件进行课堂实训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会计基础课程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单的制作等,同时还可以强化会计课程中珠算和收银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是开展校企合作,中职应高度重视企业与学校人才的交流,在两者之间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双方合作关系,为学生开设社会实践的窗口,为学生创造会计实习的基地。中职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实务,比如,各种单据的制作、发票的保存、发票与存根的鉴别。通过这些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成为会计教学的主体,自己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试讲时,要认真对试讲的过程做好记录,找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事后补充,同时,要随时做好提问的准备。在试讲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比如:凭证填制没有错误,但登记账簿时却出现错误,归纳导致错误出现的情况等等。这样,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大大提高了会计学习的兴趣。

新思索范文篇9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必要性和科学性新课导人,要根据一定教学内容来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的无关的不能随便添加。让这一部分导语,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正因为导人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那么导人必须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引人人胜,也不会对学生掌握新知有帮助。

2.导入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注意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要考虑学生实际生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活动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具有趣味性,那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3.导入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虽然导人有五步骤,但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一般情况下,两三分钟就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而且形式要多样,不能每一堂课都用同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人胜的作用。但将导人引入课堂时,可能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要求导人能够自由收缩或改动,具有灵活性。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新课导人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下面就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总结一下我常用的几种新课导入法。

1.音乐歌曲导入法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的英语教学同样需要音乐。一些鲜明轻快的英文歌曲不仅光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轻松进入正题。所以,在讲授新课前播放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健康又明了易懂的英文歌曲,既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授Starter中的英文字母时,先用录音机播发英文歌曲ABC,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字母的学习上,轻松欢快的曲律改变原来学字母的单调气氛,不论唱、听、说、读、写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寓美育于英语教学一种形式。

2.复习导入法古语说:“温故而知新。”可见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我们教师经常通过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但这种方法要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例如,我在教授7BUnit3FindingyourwayVocabulary这一部分时通过ReadingC2的地罔让学生复述Reading部分所学内容,阐述双胞胎的逃脱路径,记下学生所用词组:turnleft/right、trafficlights等,自然导入VocabularyRoadsigns部分进入新课。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进入正题。

3.作业导入法这种方法也十分普及也很有效,而且语数外皆可用。它要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教师通过设计的问题进行提问或检查,使学生产生压力感,用心思考急于求解,便能迅速地将注意力集中。而且这种方法形式多样,学生既可熟悉各种题型又可适应各种教学活动,不论听说读写均可练习到位,十分受教师们的欢迎。

4.游戏导入法游戏导人法就是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开始上课时,给学生分组进行说写单词接力赛,要求下一位学生说的单词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和上一位学生说的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词汇,又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还为下面词汇教学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这种方法可以活跃气氛,把枯燥无趣的复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教学,可以使学生既兴奋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课上,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新思索范文篇10

1.管理理念的创新

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份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地拓宽思维,超前发展。

最后,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今天的国内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2.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是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是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精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3.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4.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便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