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维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1-10 17:39:21

科研思维的培养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本科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09-02

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思维能力,指的是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进行专业划分,势必希望通过专业教育,赋予大学毕业生与一般思维能力相区别的专业思维能力,从而在毕业后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并且为更加长远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在实际操作层面,呈现出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从教者不断研究并且提出解决的办法与对策。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于专业的定位模糊。本专业在定位上有自己独特之处,虽然主要内容均来源于国外,但是与国外的类似专业在设置上有一些区别。单就这个专业名称而言,就具有浓郁的本国特色。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于专业的定位并不太了解,把该专业与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行政管理学专业相混淆,在对于专业的认知方面也存在困惑。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从专业角度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存在障碍,其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总体定位和实际实施,因此,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①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本专业在定位上的特殊性,国内数十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除了常见专业课程之外,均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就业起到了好的效果,如华中理工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中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可以达到程序员水平。但是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的同时,特色课程也有可能会对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随意性较大,或者在目的上急功近利的课程会对专业思维产生限制和误导。毕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长期的过程。与一般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它要求一个区别于其他专业其他学生的思维培养目标,它要让学生拥有看问题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围绕一个确定的、科学的、长远的专业思维能力目标来进行。②实践教学设置。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能力培养一般依托在实践教学部分来完成,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也不例外。实践教学部分,一般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验室建设、毕业实习等等方面组成。总体上而言,本专业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方面显得比较滞后。部分学校此专业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实验室教学。而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实际动手所形成的经验其实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实践教学的支持,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不能上一个台阶。

3.师资结构等等其他因素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影响。我国的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培养的高等人才,体现在博士学位获得者层面,相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需求来说,还不太充分。尤其是在专业成立之初,很多任课教师都带有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学科背景。这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但是也可能会使学生在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此外,学校和学科的其他硬件和软件的问题,也制约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如前所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在国内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属于新兴专业,在国外也只有近似专业。因此在专业发展方面,没有现成的成熟的榜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专业从设置到发展成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这种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学生们在对专业认识方面的模糊性。此外,这种背景,也让各高校在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探索性质。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现实原因。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点改革对象。但在我国,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法学门类下,招生也偏向文科学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出文科生为主的法学类专业的特点,侧重于课堂纯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就业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在专业思维培养方面出现偏差和误区。比如地方高校的本专业常常选择以公务员考试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在解决了目前一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思维能力方面的疏忽和长远发展的困境。

3.师资力量培养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从学科特点而言,该专业教师应该来自于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位获得者。但是,国内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且人才容易被分流,因此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专业的教师,很难有专业的学生。

此外,资金等硬件条件不足等等原因,也可能造成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综上所述,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就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困境。

三、加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通过专业的不断完善、发展积累的经验,以及结合对部分相同专业的先进单位的学习考查,提出如下针对性的意见。

1.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文科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总提纲。针对该专业鲜明的文科特色,顺应实证研究的大趋势,应该确立经验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导思想中引导学生注重经验研究;同时,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应该在方案中得到兼顾。同时,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结合专业所在的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可以在方案中增设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起到独辟蹊径地提高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作用。

2.加强专业导论课建设,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对于专业定位感到模糊的新生,进行专业导论课教育,是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要让学生清楚,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学习的大致内容,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走向。了解专业的历史,明确了专业学习内容,让学生基于对专业的理解而进行自我肯定,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对专业的兴趣,并且从中选择自己愿意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专门的专业导论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3.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实验室建设。2000年左右,最早的一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一些国内高校中产生。截至2014年,国内已有98所高校开办了此本科专业。十四年以来,该专业稳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与2004年专业承办之初相比,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了三次修改,期间不断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以及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删减、调整和增设,在兼顾学生需求(尤其是就业需求)的同时,一直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越来越获得学生们的好评。比如增设方法论课程,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较单一的经验学习,提升到方法的教授层面上来,对于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训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实践教学的改进也刻不容缓。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和实验相关,尤其是学科的发展,促使电子政务的兴起和计算机软件在政治科学中的广泛运用,单纯的理论教学早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要求。因此,转变观念,进行实验室建设,是每个开办本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意识到的任务。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如前所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师资相对短缺的问题确实存在。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稳定的具备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人才团队,是各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当务之急。但是,作为从教者而言,积极利用现有的条件,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前者需要学校在资金条件上的大力投入,后者则需要为青年教师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教者应当不断探索解决的路径,使专业思维能力成为本科生毕业之时的宝贵财富,使他们从全新的角度认可自己、发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也促使专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希望通过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为类似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教学理论 实践模式 创造性 思维情景

尽管受中国传统的“重理轻文”观念影响,但近年报考文科的人数却有增无减。文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堪忧,大多数文科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人文社科研究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这不仅与我国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也与我国的文科教育缺乏创新、学生没有真正的钻研和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有关,学新闻的学生去当文秘,学社会学的去售楼,这些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崛起。所以,在文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践研究就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创造性人格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能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灵感型、潜在性、敏锐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没有单一的思维形式,也没有专门的一两种思维形式,而是根据主体的不同情况、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思维运行的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获得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常见的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两相思维、组合思维、角度转换思维等等。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互为排斥又互相补充,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成功,不无例外地都是依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全面的创新人才。只要设置合理的学科体系,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提高创造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从小学开始,发达国家的学校就鼓励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所以,美国和英国文科的发展远远领先我国。目前,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然相对落后,不仅无法适应国内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在国际上也缺乏竞争力。以新闻传播学为例,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大都是跟随世界上主流学科的思想,总结居多,没有创新。理论落后,也致使在新闻的领域,中国也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成为信息霸权的受害国。文科人才是否能谈得上是创新型人才,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其思想言行和研究成果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高校中的文科教育能否创新和突破,将直接影响我国在未来世界新格局中的发展地位。创新文科教育 ,培养文科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势在必行。

要在文科领域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必须克服传统文科教育中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重书本经典、 轻社会现实和重师承、 轻批判的倾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和课堂实践,按层次提出以下几点模式建议:

1.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感氛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在教师启发之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也说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1.1 创设具备创造性人格的心理情境。创新性人格主要包括学习关注、自信心、自主性、批判性、坚持不懈等,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引起学生内在的重视和需求,一切外在的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创设具备创造性人格的心理情境。目前,我校已经全部实现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这为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提供了可能性,如在审美文化与影视传播课程中,教师可以讲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影片的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上观赏影片,探索影片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和创作中的闪光点,在学生高昂的学习关注中完成课程的教授。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数据分析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正情绪

0引言

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大量信息蕴藏其中,是潜在用户决策支持的有价值资源。如何挖掘海量用户生成内容催生了数据分析人才的市场需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预计,美国在2018年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50%~60%,甚至可能更大。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数据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具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倍增。

1数据分析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数据分析人才能对行业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量化的分析依据。2007年,复旦大学首先在国内开始培养数据分析人才,随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分析上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可知,数据分析人才应该系统地掌握数据分析相关技能(主要包括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商业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种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在数据人才一章中明确指出,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要从本科阶段开始,要注重运用算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计算思维能力是数据分析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自2002年以来,我国计算机教育专家将计算思维能力归结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必备的4大专业基本能力,并且强调计算思维能力是其他3项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能力)的基石。那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依托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数据分析人才?计算思维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抽象与分解、递归、启发式等方法解决计算求解问题。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可在算法与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以下简称算法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因而算法类课程是本科阶段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重要课程。

然而,在算法类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较为常见的问题:

(1)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学生要达到灵活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算法的核心思想,但由于算法类课程中许多概念抽象,一些经典算法较为复杂,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体会到理论学习意义和动手实践乐趣的学生很少。

(2)系统能力培养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由于算法类课程相关的综合设计课内学时少,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知综合设计,并对其进行分析、开发与应用。

由此可见,在算法类课程的现有教学环节中,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机会较少,必须结合当前数据分析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算法类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以达到夯实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3在算法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方法

从整体上,一个较高层次的数据分析人才应该掌握7大版块的知识结构,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提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展现以及数据应用。以数据分析人才驱动为导向,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算法类教学方法主要是把算法类课程中算法分析与设计的思想融入数据分析中,用数据分析中的实际需求驱动学生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以7大版块中最重要的数据挖掘版块作为载体,在算法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1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设计

目前,国际权威学术组织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CDM)已评选出数据挖掘的10大经典算法:C4.5、k-means、SVM、Apriori、EM、PageRank、AdaBoost、kNN、Navie Bayes和CART。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应用问题,结合这些经典数据挖掘算法布置实验任务,对每一实验任务制定实现该任务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并实现这些实验任务。

以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好创意的“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为例,说明实验项目的设计。

(1)实验目的:针对来自国内互联网的生猪历年消费者情绪数据,挖掘消费者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

(2)实验要求:采用Apriori算法,对近期国内五花肉价格及生猪价格进行预测。

(3)实验内容及步骤:首先,对原始的生猪数据清洗是分析消费者情绪与生猪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其目的是删除无关数据;其次,统计与消费者正面情绪或消费者负面情绪同时出现的相关指标,并根据自定义的最小支持度阈值获得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的频繁项集;最后,根据自定义的置信度对获得的频繁项集进行筛选,得到有意义的频繁项集。

(4)预期实验结果:解读最终得到的频繁项集,将挖掘的结果反馈到生猪养殖户,让其掌握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

个别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拓展,从互联网大数据中找出其他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猪价格预测先导指标。

实验任务的编码完成后,还要求学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撰写规范的项目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等。教师可通过报告清楚了解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针对计算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再布置另外的实验项目让其训练。例如,在“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实践项目中,要求项目报告中有目标场景、需求理解、方案创意说明、模型数据选取、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原型系统介绍等。

3.2算法类课程教学内容拓展

由于本科阶段算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完成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基础知识,不包括数据挖掘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算法类课程中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与算法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巧妙融合。为此,教师需要详细分析实现每个数据分析任务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按照书本相关内容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并编写授课计划,体现算法类课程精华内容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融合。为了保证学生对数据挖掘算法的深入理解,需要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在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好创意的“互联网情绪指标和生猪价格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预测”竞赛中,指导教师们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讲解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思想、原理、特点等。学生在学习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递归与分治思想、回溯法思想;理解了树型存储结构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性能的改进。通过这样的实践,参赛学生完成的作品清晰展示了他们在学习算法类课程中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

3.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跟踪

为了改进软件工程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收集应用于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项目、授课计划、项目报告、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通过跟踪他们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分析曾在算法类课程上得到较好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检验提出的方法。由于本研究的对象还没有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故只进行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成绩与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的分析。通过两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认真完成实验项目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普遍高于不认真的学生,这充分说明基于实际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能有效改进目前算法类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还准备通过学院学生管理部门跟踪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时修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为探索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4充分利用移动平台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算法类课程学习的成就感,在算法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3~5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开发算法类课程教学App。该App的功能模块主要有算法类课程的教学资源、10种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讲解教案、基于数据分析任务的实验项目、学生作品展示区和交流区。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每一个团队开发的App进行互评,最终选用得分最高的课程教学App为下届的学生使用。由于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与及时,学生对算法类课程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在移动终端普及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另一方面能营造一种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尽管教学App的开发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副产品,但也正是这种副产品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正情绪,让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法学教育;法律思维能力;模式建构

一、国内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第一,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及其原因。笔者曾在2013年12月末做了一项调研。调查的对象是,在随机挑选的几所法学院校中随机选出数十位在校本科生和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调查的内容是,让这些学生(老生)思考笔者现场提供的关于法律方面问题的生活案例。调查结果显示,大概有70%的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现有的法律条文;大概有10%的学生以这问题太难或是课堂上没学过为由拒绝回答;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主要是结合理论和实践),采用逻辑思辨的方式为案例提供解决方案。这份调研报告所显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学院校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即欠缺应有的法律思维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其一,本科生自身的问题。即不正确地求学法学知识,所谓的方法论错误。他们常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纯属机械性记忆、理解和运用。法学实践就是到律师事务所或是相关司法部门打小杂。其二,教师教学的问题。暂且抛开学生培养法律思维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刚开始求学的学生难不了对法学求学方法论的认识存在误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对他们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三,法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本科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教师教学的问题,在当前中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下,应该主要归根于法学教育问题。首先,当前的法学教育过于重视行政式教学,其次,当前的法学教育以“工匠式教育”为主要模式,即以职业培训教育为模式。把学生类比成工匠,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些“工匠”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技术”。第二,培养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法学教育是追求卓越人才的教育,它的中心任务应放在对法科学生如何运用法律原理的能力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期,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应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但是在教高[2011]10号文件中也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即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对只是死板地输入,无法很好地法律思维,形成自身的法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学之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只为了养成律师或法官,而是要培养法律人能够认识、理解‘法’在社会应有之机能为何,使其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予以分析、判断之能力,这就是培养法律专家所共通的素养——法律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它是检验法学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法学院校的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本文提及的法律思维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学本科生需同时具备理论性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理论性的法律思维能力指学生具备了体系化、网络化的灵活的法律知识框架,同时能不断挖掘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扩大框架;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指学生能自信地将理论化的法律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备逻辑分析能力,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并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二者是并重的关系,法学教育应该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并建构一定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二、国内外法学院校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

翻看了相关文献和参考文书,国内外一些法学院校有着值得思忖以及学习和借鉴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笔者重点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如下几种模式。通过下文的比较分析,会发现它们的目标都是:意图改变传统的教学和求学模式,追求多样的灵活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性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第一,读书会的模式。西北政法大学在课堂之外设立了“终南山法学小组读书会”,它是一种在院校领导、青年教师指导和广泛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参加下,由学生和教师自发组成的以研讨法学原著为主要内容,采用主题报告、评论或者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思维碰撞和融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能力、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终南山法学小组的读书会模式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很好地利用了课余的时间,在课时之外实现教师和学生间平等、自由的交流;在知名学者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理论性思维、通过逻辑突破涵摄限制。当然,读书会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即它只以理论性思维培养为目标且是精英式培养,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压力。第二,导师辅导的模式。导师辅导模式指院校通过分散学生集体学习的方式,任命每个教师负责指导几个学生,其中指导的内容是不受限制的。这种模式它一方面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因为它是一个教师负责少数学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法律思维的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采用“一对少数”的方式进行创新性因材施教,避开记忆流,采用灵活的自主的交流方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很理想,特别是在本科阶段。主要原因是导师辅导主要集中在抽象理论的指导,总体上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并且这种模式留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过大,这样学生积极性、自觉性、重视性和主动性欠缺或是交流的重心偏移。第三,研讨会的模式。研讨会培养模式为德国法学教育最是常见,即学生在参加研讨会之前需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力准备某一论题并撰写论文,研讨会开始时学生需先宣讲论文,然后评讲自己的思路,再由学生和教授评论。研讨会的最后,学生需要上交一份报告。这种模式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通过舌枪论剑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思维,因此,德国以研讨会及其他类似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法律精英。由于这种模式以理论性研讨为主,所以在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局限性和读书会模式相类似。因而在2013年,德国颁布并实施法学教育改革法,用于弥补理论性教学的不足。第四,法律诊所的模式。“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最早源于美国的教学改革,它的理念是重视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诊断,从而“对症下药”。〔4〕西北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院校中最早采用法律诊所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但大体都是针对本科3年级以上的学生。西北政法大学的诊所培养模式的有很多优点,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诊所类型,同时它重视实践效果,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规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类似一个机构),让学生真实投入现实中产生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感(类似在工作),即以律师或是法官、检察官等身份来审视问题,以求形成自己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逻辑思维。这是不同于只停留在虚拟层面上的模拟法庭培养模式的。

三、国内法学院校对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建构

在法学教育改革方面,考虑到出台类似德国的《教育改革法》需要一定的过程,因而笔者结合国内的教育国情即逐渐转变传统记忆性教学,暂且只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围绕理论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建构如下模式。第一,理论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其一,想象型教学和脑图型学习。这是由导师辅导式和研讨会式引发的设想。导师辅导式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思维碰撞,研讨会式的一大特色是学生能直抒己见,想象型教学和脑图型学习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并创新了这些特色。想象型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模式,它应该成为法学教师教学的主流方法。它的关键是让学生不受束缚地想象和理解,是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将抽象的法学概念或是命题有形化,同时又要造成恰当类型的混乱,仿佛每一个法学概念或命题都是看得见的又四处蹦跳的小精灵。通过想象型教学,一方面教师教学轻松,另一方面学生能饱含兴致,通过想象深刻理解和反思理论问题。脑图型学习是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培养理论性思维能力的模式。脑图型学习源自“头脑风暴”,即借鉴图表的方式,把自己头脑所思索的或是人与人间所交流的形成无限制的头脑网线,并将该网线一一记录下来。脑图型学习的关键作用是有着哲学上所阐述的非线性作用的特征,即1+1>2的效果。其二,聚会式交流。这是由西北政法大学的读书会模式引发的设想。考虑到读书会模式会带给学生压力,笔者构建了类似社团交流的培养模式——聚会方式的交流“。聚会式交流”即要求学生和教师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畅谈,只是畅谈的内容必须限定在法律相关的问题、事宜,参加聚会的人通过畅谈能形成一定的理论性逻辑思维“。聚会式交流”应该成为法学院校的一项品牌教学模式,让每个人(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师,同时也都是学生。法学院校应该隐形地把学生和教师在“聚会式交流”中的表现当成他们素质(教师是教学质量等)考核的评判标准之一。第二,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引导他们将理论性思维同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实践性逻辑思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虽然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已经在多所法学院校践行,但还是处在雏形阶段尚未成熟;二是模拟法庭的发展成熟度相较诊所式更高;三是模拟法庭模式的虚拟程度较深,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笔者借鉴了法律诊所式的优点和模拟法庭模式的发展程度,在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上,构建了法律援助型模拟法庭模式。法律援助型模拟法庭模式包含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公益性援助的性质。二是具有模拟法庭的性质。当然,该模式能否健康运行前提需要各法学院校向校内校外宣传“公益性法律援助”,以求获得大量的案件。其次,虽然该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应该设定一定的实践性绩效管理机制,避免该模式流于形式。最后,学生自主性应起关键作用,需要学生明确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援助型模拟法庭来。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建构理论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希望能对国内法学本科生的法律思维的养成和提升有所帮助,对国内的法学教育改革有所借鉴。培养一大批具备卓越的法律思维能力的法律人是你我共同的追求。

作者:何佩佩 刘风 单位:福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瀚主编:《法学教育研究(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邱联恭:“法曹养成教育之课题与展望”,载其所著《程序制度机能论》,自印本1996年版。

〔3〕邱昭继:《读书会与法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载王瀚主编:《法学教育研究(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7

摘 要:我国中医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要保持传统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其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中医教育

加强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对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其重要性以及途径与方法作以探讨,敬请同道指正。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日前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研究生比较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相对缺乏自主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在中医院校的本科教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偏多,而欠缺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动手能力的训练也因科研资源限制而略显不足,这样的本科生源,较难在研究生阶段开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本校按学科发展的要求虽然调整了一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新了一些课程的内容,但是研究生课程仍然存在灌输传授多,启发引导少和内容陈旧的现象,不但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不利于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还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中医药研究生比较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经典理论的深化、研究和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继承为主、创新不足的现状,难以适应当今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急需在培养过程中予以改革。

1.2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内核是创新,而中医院校是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教育是中医药教学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发现新的成长点,才能使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中医药研究生不仅是我们中医药未来的高级人才,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正如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专家会上的讲话中所明确指出的:“面向21世纪,我们要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2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能力的具备必须以高度智慧的创新思维为前提。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育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上,而想象力又与个人的好奇心的强弱和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相联系。高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拥有健康的身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外。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训练。因此,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倡导一种全方位的,多元的,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诱导出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把蕴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的教育观。

2.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有研究报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基础学科的大厦已经建立,而相邻学科的结合大多是空白的,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往往来自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中医药要发展、创新,除了扎实地掌握中医药知识,还要求必须掌握现代医学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科课程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合理架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的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除保证学位课程课时之外,优先考虑前沿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活跃研究生思维。

2.3改善教学方式强化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善目前的教学方法,减少满堂灌。在指定参考书和中心议题后,更多地让研究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来解决问题,让课堂“活”起来,让研究生“动”起来,使研究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探求知识并有意识地注意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增强学习、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使研究生在实践中自己“心悟”,培养增进自身的创新思维。

2.4创造培养环境据教育理论的调查和分析,非智力因素对于成功所起的作用可达80%,学术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能力,须依赖于知识,但知识仅仅通过传授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人才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成长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启发其探索问题的趋势性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努力去强化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一方面多给研究生提供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上多辩论、多讨论、多探索、多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掌握研究热点、产生新思想火花,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8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创新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质。创新思维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指从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新颖的思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思维首先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类比思维、丰富想象和科学预测力。创新方法包括遵从思维规律,打破思维常规,克服思维定式。三者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

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种:①提出新的问题;②解决新的问题;③发现并纠正已有知识中的错误;④通过实验验证一种理论或假说;⑤用新的方法解决老问题;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过去用复杂方法解决的问题;⑦把特例推广到一般结论。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可以通过录取比例和生源结构来衡量,录取比例越低,招生来源越广泛,质量就相对越高。2005年、2006年招生人数较多,基本为录取比例达到1:1.1,学生来自多个院校,2007年以后生源不足,录取比例低,录取分数偏低,甚至要通过破格录取来满足需求,生源的质量有所降低。

(二)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于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进行论文实践动作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削弱了其主动思考的动力。现行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限制了课堂授课的效果,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学内容多和本科教学内容重复,新思想、新进展体现少,虽然在授课中对学科最新动态有介绍,但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陈旧老化抑制了研究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尤其是从本校直接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部分学生仅仅围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的课程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投入和导师精力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障,如有的重点学科学生由于经费充足,可以参加一些较重要的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但有的学生在校二三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受到限制,创造能力差,更是缺少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导师往往把精力用在申请项目课题上,而忽略甚至轻视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

(五)创新动力

对于研究任务的内在兴趣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完全处于外部动机的驱动下,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研究生要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巨大压力,缺少平静、宽松的科研环境。

三、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不同点在于“研究”。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就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究精神。一方面通过开设“研究生讨论”课程,由本方向的导师集体授课,增强不同学科知识的兼容和交叉;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选题目或导师命题撰写综述,参加由学科负责人主持的学术报告会,为全院教师和研究生作专题报告,以此加深学生对学科前沿进展掌握程度,并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运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研讨式、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着较高学术水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教师与具有一定见解、思维活跃的学生之间产生多种思维风格和学术观点的交叉、融会,形成有益于研究生个人研究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不断提高。

(二)拓宽课题来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培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题开发与研究实现的。动物医学专业导师课题来源广泛,除国家和省级财政资助的课题外,还积极争取地区政府和农垦总局的科研资金,以及来自企业的横向资金支持,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为科研实验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为研究生争取更多参加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修养的机会。

(三)导师管理制度

导师的培养过程就是培养研究生对新问题的寻找和处理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并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导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导师的合格评估,实行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及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等情况对导师进行审核,明确岗位需要。

加强学科组内导师间的交流指导,通过导师群授课、实验室共享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在有学术问题时可以向其他导师征求意见,克服了只找自己的导师商量,而很少征求其他导师意见的局限性。教学团队的出现为导师组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供了组织基础,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导师各自负责独立的研究方向,相互交叉,导师和导师组成员之间建立互补合作、主次分明的合作关系。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1-02

科研研究是以获取硕士以上学位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后高等教育的主要学习手段,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内涵,学术水准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标尺。医学研究生教育分临床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医学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科研课题、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全能型人才提高竞争实力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科研研究对临床型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是临床型研究生运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进步、推进医疗事业进步的必要途径。

一、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1.科研选题无独立性。目前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择或是听从导师安排,或是多个课题选择一个,或者盲目跟风。听从导师的安排这样非自主进行的课题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研究生失去了创新的积极性,他们知道导师会给自己找课题、想办法,造成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只是“流水线”的产品,不具备解决在以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把科研选题看成是考试的选择题,任意地从导师提供的或者时下最热门的课题中挑选,也不结合实际情况,不考虑课题是否能顺利开展,课题结果会给临床带来怎样的指导意义,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接下来的工作,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存在这种问题比较多的理由是因在临床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工作下班之后精神疲惫,没有过多的精力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没有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国内外进展动态,或者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盲目地跟随大流选课题,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最终造成了消极科研选题,有了混日子、混学历的想法。

2.科研实践能力不足。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一直都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到了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注重临床技能实践的培养,大多数研究生又无科研课题,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研究生更少,即使有科研课题的研究生,由于课题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比较单一,就形成了单一技术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经验欠缺,对科研课题所需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知道的不多,有些研究生的自大心理作祟也不请教前辈,科研实践过程中从最基础的购买耗材阶段开始,就困难重重,在所面临的困难面前,全靠自己“独挡一面,全力解决”,浪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更甚的是有的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不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敷衍了事,毫无根据地胡乱编造解决方案,对科研实践成果也缺乏严谨的态度,没有耐心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寻找可能性,极不负责地对科研数据进行胡拼乱凑,甚至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恶劣现象。

3.科研团体意识不强。医学科研课题往往是由多个实验项目组成的,参与其中的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当前大多数临床型研究生中不乏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明显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团队的力量,不信任其他成员,坚信自己一个人足以完成实验课题,例如医学临床实验课题多数是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模式,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验证一个结果,然后在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动物试验验证结果,最终结合体内外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并指导临床中的应用。临床型研究生可以以同一科室为单位进行实验,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临床工作中的时间,还可以通过小组间定期的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教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临床型研究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期望通过自己埋头苦干得出好的结果,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遇到问题不愿请教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前辈,更不愿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就造成了学术观点陈旧、科研实践能力范围越来越窄的情况。

二、当前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几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工作占有重要比重,而创新思维是对科研选题的创新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保证,也是开展科研研究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把临床型研究生引导向科研实践又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科研实践中对研究生小组间、团队间的合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达到互赢为目的合作。科研人文素养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不仅决定了临床型研究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态度,而且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发展遇见性的培养也起一定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1.科研创新思维。临床型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文献的运用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临床型研究生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查阅专业领域文献资料,了解了最新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动态新进展,还要考虑该科研课题会带来多大的实际临床意义的视角选题。其次,临床型研究生要合理应用时间,积极参与医院之间和科室之间组织开展的创新和科研新方法的学术交流、学习报告和专题讨论,直接感受其他人的创新过程,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型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得到强化培养,以获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科研课题。再次,临床型研究生还可以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注意观察,勤于思考,进行临床总结,就可以逐渐形成一个个需要探索的题目,并利用科研实践知识透过疑点、难点的现象,寻找疑点、难点的本质机制,最终指导解决临床上的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临床型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寻找合适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并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前辈的指导下,先进行多学科实验室轮转训练,轮转训练不仅可以尽快地熟悉实验室环境,而且可以培养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熟练的实验技术,为今后的课题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最大程度地避免科研路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以及经费,同时亲自操作实验的,更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科研能力,极大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另外医学科研具有其特殊性,无论科研项目的取材、科研实验的实施,都可能会涉及隐私、伦理等问题,因此每个科研的设计应考虑其结果对人、动物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最终对科研立项要进行科学的全方位定位。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论文的撰写应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造假、抄袭、剽窃他人实验数据,坚信最伟大的发现往往始于不经意的一次“意外”。

3.科研合作能力。团体意识就是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可程度,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这种团体意识在医学科研中同样重要,在这种团体意识的指导下,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实验耗材销售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可以使研究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进行某个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某项指标影响的观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可以分两组,一组进行该疾病体外细胞对药物反应的实验,另一组进行该疾病动物体内实验,最后综合分析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得出综合性结论,为工作繁忙的临床型研究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导师在研究生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给予教育和引导,让研究生都能在严谨的学习氛围中成长。销售人员提供的材料是确保实验准确性和高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生应与销售人员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了解最新实验耗材的生产,同时借鉴销售人员提供的其他研究人员对耗材的使用情况,取长补短,吸取经验的选择实验耗材。

4.科研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就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思维品行。临床型研究生在优秀人文文化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可以保持清醒的思维、慎密的逻辑、敏锐的判断,这些思维对临床特殊病例的收集、科研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论文的撰写等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我们需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作、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已成为目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临床实践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社会名流或专家学者的人文讲座,着重导入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日后临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现在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着重于从临床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着手,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事关医学研究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疗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颉.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动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48-53.

科研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29-03

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关系到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显示出重要作用,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较存在明显不足。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creativity)源于拉丁文“creare”,意思为创造、创建、生产和造就。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但就其概念而言没有统一和精确的,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能力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差异。现代创新能力研究的倡导者吉尔福特(Guilford)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输出”。费斯特(Feist)则指出创新能力的观念是“新颖而且适于作为问题解决的方法”。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也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林崇德认为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黄希庭认为“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多数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是既新颖又适宜。随着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有两个“新颖性”和“适用性”两个共同要素,斯腾伯格(Sternberg)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一种创造既新颖又适用的产品的能力”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这一定义是根据结果来判定创新能力,判定标准就是具有新颖性和适用性。

二、创新能力的结构

国内学者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进行了不少研究,创新能力就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准确的表达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移植与隐喻、对比与类比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科学预测力;第三是综合评价能力,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必须要详细具体地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这就需要对已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期顺利解决问题。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格层面的自学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二是认知层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构思能力;三是社会层面的人际表达能力、灵活适应社会的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等。创新能力要素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核心,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创新能力的结构也是仁智互见。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认识:(1)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的主体能力、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和相关能力。(2)研究生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研究组织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构成。(3)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由此可见,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创新能力结构是多因素的,创新能力不单纯是智力化特征的能力体现,也包括思维、性格和精神状态等人格化特征,是一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集成的综合素质;在创新能力的结构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关键,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础,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等能力,还包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完善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创造性人格和认知风格等潜在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组成结构,培养其创新能力需要从培养的各环节做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首先是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没有创新思维的参与,无法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主要后备人才,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促进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自己的载体,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入思维方式培养的内容,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不断注入开放性、自由性、社会性、价值性、精确性、敏捷性、求实性和创造性等创新思维的元素,从而实现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2.积极发展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实践基地不仅给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提供场所,还能进一步促进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所以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积极发展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机会。

3.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机制改革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和目标,核心内容包括明确导师责权、改革招生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和构建奖助体系四个部分。培养机制改革以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为改革的逻辑起点,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提出相对有效的分配方案,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将招生指标与导师的科研等情况相结合,通过选拔优秀生源和完善奖助体系,实现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培养机制改革的措施能否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标,需要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保障。

4.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建立由政府宏观指导、高校主动自律和社会团体监督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等制度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把对研究生的奖助与其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设立专门学术奖项对研究生科研项目及成果给予奖励;在研究生招生、中期考核、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等多环节全程建立淘汰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各项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加快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导师遴选和质量评价等配套制度的建设。通过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完善,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5.建设高层次研究生培养学科平台。研究生培养过程所需要的导师水平、生源质量,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基本是围绕着学科平台来配套的。高层次的学科平台能分配到更多的经费、招生指标和各类项目等稀缺的教育资源,这对创建高水平导师队伍,吸引优质生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只有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才能吸引高水平导师和高质量生源,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Feist G J.A structural mode of scientific emin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4(2):366-371.

[2]Sternberg,Robert J.Handbook of Creativit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