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2:1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1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要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部门首先必须综合运用先进的、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规划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反馈全过程,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衡量标准,科学评价,以期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应遵循如下五点原则:

(1)重视编制环节,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政府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这一点是价值规律无法替代的,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完全寄托于市场配置是错误的,必须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编制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强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2)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途径。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规划的有效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管理更要靠对规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来进行,即着力经济、法律、政策上的宏观调节,实行土地利用功能区域总量、质量上的中观控制,强化建设项目和具体用地单位、土地类型的微观管理。在这些管理层次上,宏观目标要明确,中观控制要得力,微观效果要明显。2)增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保障土地利用总图规划实施。投入是实施规划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其中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3)加强用地计划管理和审批总体规划是用地计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的依据。凡是进行建设用地审批,安排土地开发计划,进行农业用地结构调整,都应按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在城乡土地资源开发和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时,均应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实施。

二、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决策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要求,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模的科学预测,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一套独立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以专门章节做出的。作为国家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政府决策行为,应该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行到监督反馈各个环节的决策机制。

三、强化监督反馈决策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配置土地资源所做出的一项政府决策行为,政府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享有决策权力,而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难以审慎地运用决策权力,自然就难以防止和避免决策失误,给人民利益造成这样那样的损失。以往我们的许多决策失误,都与我们没有注意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有密切关系。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上下级的决策权责关系,防止上级对决策的不当干预而无法分清和承担责任的状况继续存在。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还要明确同级领导机关中不同领导成员的决策权责关系,防止因不同领导成员的决策权责关系混乱而无法分清和承担责任的状况继续存在。

与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相联系的是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这本来应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长期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与我们长期领导关系上的权责不清、权责分离直接相关,也与我们不把决策失误当作不能容忍的失职、当作判断一个领导者够不够格的重要依据的观念有直接关系。

四、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价、监督相衔接的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决策机制是由编制机制、实施机制、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编制、实施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得以实现的过程机制,而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则贯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过程,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保证。四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先进的规划理念为指导,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只有构建起这样的决策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权威性等,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1)建立以年度计划与跨年度规划相结合的土地宏观调控机制。随着国家对地根、银根两个基本问题的高度重视,土地供应政策上升到与信贷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土地管理的职能从需求管理向供给调节转变,土地供应这一宏观调控的功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土地政策的调控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规划和计划能否真正被贯彻执行,土地供应政策充分地体现在规划和计划当中。目前,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年度计划为主,缺乏中、长期土地开发供应计划,计划在年际的协调相对不足,各年度计划的统筹协调性较差,与土地总量调控的宏观性特征相背离。单一的年度计划限制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联系。因此,应在现有计划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中、长期计划的相关内容,完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体系的时间序列,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相关内容在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中的有效实现。

(2)注重“三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对区域未来的发展起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需要重视发挥土地总量调控的功能。在各种规划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高于其他规划的上位规划。《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政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法》第六条也规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3)建立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供地依据的考评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需求与土地供给相对有限的矛盾日益加剧,营口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城镇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扩张过程中,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的问题,所以,营口市的发展必须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与保护相互促进的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2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文章从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人手,在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鄂尔多斯;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1-29

作者简介:巴特尔(1959 -),男(蒙古族),通辽科左后旗人,助理工程师.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载体,也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和保证。规划实施期间,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中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又决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导致部分地区的实际用地需求远远超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限制,违规、违法用地风险日益增大。尤其是国家和自治区的能源、变通、水利等重点项目修改规划增多,各旗区对建立规划滚动修改和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日益高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已成为当前一段时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人手,在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

1 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主要用地指标实现情况

1.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为8688160.57h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67760.5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99%,耕地面积为411500.43hm2; 建设用地面积为151314.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4%;未利用地面积为1760792.5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27%。

1.2 规划主要用地指标实现情况

根据《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390060.37hm2,2006~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4242.OOhm2以内。根据全市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耕地面积为411500.43hm2,与规划目标年相比,耕地面积多21440.06hm2,增加耕地主要来源为耕地储备库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增加了耕地面积。

规划到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26700.OOhm2,但在旗区规划修编过程中实际多划定基本农田面积3673.62hm2。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要求,在规划实施中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可占用多划定的基本农田,到2013年全市涉及占用多划定基本农田项目18个,占用多划定基本农田面积l46.18hm2。

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36796.56hm2,到2013年底建设用地总规模为l51314.31hm2,建设用地总规模倒挂l4540.74hm2。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设用地规模严重不足,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规划编制实施期间,对鄂尔多斯市的建设用地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尽量做到规划布局优化。但是,规划实施中,出现了建设用地的布局改变,部分园区和城市建设布局发生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布局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用地布局与实际用地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局部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提供全面的土地保障有一定的距离,导致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制约了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2006年以来,鄂尔多斯市使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平均为2172.35hm2/a,到2012年,使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达2754.04hm2。如按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2172.35hm2计算,预计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达147633.6hm2,建没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缺口在10837.04hm2。

2.2 出台的重大政策对规划实施产生影响

在规划实施期间,国家、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出台了一些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的政策,有一些政策方向是本轮规划编制时预测到的,但是有些政策是全新的,如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十个全覆盖”工程等。这些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对《规划》的实施及对规划目标的实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土地利用供需形势、规模、结构和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规划不能更好地服务这些土地利用政策和形势变化,缺乏适应性。

2.3 新增建设占耕速度快,补充耕地规模不足

受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制约,鄂尔多斯市耕地开发利用存在困难,其宜耕、宜建土地集中分布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周围,数量有限,导致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占补平衡”难以实现。根据统计,到2013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规模为3288.83hm2,平均每年占用411hm2,远大于规划下达的平均占用耕地面积282.8hm2目标。

2.4 建设用地规模严重不足,城乡建设用地“倒挂”,规划实施面临尴尬现实

《规划》确定到2020年,鄂尔多斯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36796.56hm2;到2013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51314.31hm2,比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超了14517.75hm2。2013年,鄂尔多斯市城乡村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8010.7hm2,比规划的城乡村建设用地规模超了16209.83hm2。出现建设用地严重“倒挂”的原因:一是规划实施以来,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城镇、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用地需求量大;二是随着国家、自治区政策变化,鄂尔多斯逐步向国家能源战略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转型,工矿用地需求量大;三是规划基期年建设用地规模较大,新增建设用地空间不足。

2.5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鄂尔多斯市虽然在规划实施期间不断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但是,与目前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相比较,城乡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是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内涵复杂,居住、生产、畜牧养殖等用地类型混合其中,数量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人均用地超标;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布局松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较差。应该进一步对鄂尔多斯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潜力挖潜。

3 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和措施

3.1 尽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为适应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用地矛盾和突出问题,建议依法对《规划》进行修编,调整各项规划用地布局和空间管制分区范围,并追加新增建设占用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适当核减重大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和耕地保有量,为鄂尔多斯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用地保障。

3.2 进一步强调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地转用,寻求既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供应,又保障非农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突出用途管制这一核心内容,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对土地利用分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实现土地配置最优效率的目标。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协调了本区域用地增长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倡导节约集约用地,保护农地和生态环境,控制城镇用地盲目扩张,使城镇规模以理性方式增长。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适时、适度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一方面保证用地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随意占用,通过规划引导城镇和T业建设的有序集中,保障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3 拓宽用地渠道,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执行期间,耕地补充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全市耕地补充潜力越来越小,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要依靠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废弃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进行及时复垦、复绿或者复耕工作。盘活已批未用土地,促进工业企业往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并制定相关措施激励各类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的开展。

3.4 争取未利用地专项指标专项使用,不受年度计划指标调控

要在工业园区布局、单独选址项目上尽可能安排未利用地,为争取政策,争取指标创造条件。同时,要多方面积极呼吁,争取在使用未利用土地的政策上有所突破。实现使用未利用地“在规划期内总量控制,专项指标专项使用,不受年度计划指标调控”。

3.5 建立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鄂尔多斯市土地供应总量偏大,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总体而言,一方面土地资源供应紧张,而另一方面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严重,如果不建立良好的市场调控机制,这一现象还会继续蔓延。因此,应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核评估,反映集约利用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控措施。这有利于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缓解建设用地供求紧张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的转变。同时,加大农居点复垦整理力度,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居住环境,促进土地整理由农用地整理向建设用地整理转变,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l]王万茂,董祚继,王群,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夏春云,严金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2).

[3]李冀云,周勇,聂艳,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与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3

第一条  为统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级规划、市(地)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镇)级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均应遵守本办法。

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并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提出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以及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和步骤。

第四条  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第五条  规划的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相适应,一般在10年以上。同时应对土地利用的远景目标,作出轮廓性的展望。

第六条  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级、市(地)级、县级、乡(镇)级5个基本层次。在各层次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按自然区划或经济区划,进行跨省的、跨市县的、跨乡(镇)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上一级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下一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规划编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亦可采取两级规划同步编制。在上级规划未编制时,也可根据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先行编制本级规划,并把规划成果及时向上级反馈。

全国和省级规划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的指导性战略规划;土地利用比较单纯的地区,也可不搞地区规划,只把省级规划的指标分解到县。市、县规划要和城市规划相协调;县级规划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规划;乡级规划是实施规划的基础,其重点是把县级规划中提出的各类用地规划指标分解到村,落实到地块。

第七条  编制规划遵循的原则:

(一)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统筹安排各项用地;

(二)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三)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原则;

(四)坚持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两者矛盾时,前者应服从后者;

(五)实行公众参与和充分协调;

(六)注重规划的实施。

第八条  国家土地管理局是全国规划的主管部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是本级行政区规划的主管部门。各级规划的范围包括该级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规划。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对规划工作的具体领导和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办公室,挂靠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规划具体编制工作。

各有关部门派联络员参与规划的编制,向规划办公室提供有关资料和本部门用地规划,反映本部门对规划的要求和意见,参与规划的研讨。

第十条  规划的基础数据必须准确可靠,符合规划所需精度要求。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一致。

第二章  编制程序与规划内容

第十一条  规划工作一般可分为准备、编制、审批等三个阶段。

第十二条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相关资料等。

第十三条  规划办公室根据上级规划控制指标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土地资源实际状况,初步提出规划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经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据此确定编制规划的重点和具体要求。

第十四条  编制规划通常包含以下工作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现状分析,提供土地利用的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总结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指明土地利用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二)土地需求量预测。一般由各用地主管部门提交规划期间各部门用地变化预测报告和用地分布图。规划办公室对预测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土地评价重点了解各类后备土地资源和用途需作调整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适宜性,为分析土地利用潜力、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方针。在进行土地利用的现状、需求、潜力分析研究基础上由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根据规划目标和用地方针,对各类用地的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各类用地,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措施。

(六)土地利用分区规划。通过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把规划目标、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省级以上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各区土地利用的特点、结构和今后利用的方向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县级以下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具体用途、要求和措施;市(地)级规划分区可结合具体情况,参照省级或县级规划要求进行。

(七)分解下达下一级规划的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为编制下一级规划提供依据。

(八)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各种行政、法律、技术和经济的措施,保证规划的实现和落实。

规划内容的核心是编制各类用地规划平衡表和划分土地利用规划区。前者反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各类用地数量平衡,后者反映各类用地空间布局。

第十五条  规划方案要经过与有关部门和上、下级政府充分协调,必要时也可依据不同侧重点编制2~3个待选方案,进行比较论证,确定最后推荐方案。

第三章  规划成果

第十六条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主要图件及附件。

(一)规划文件:包括规划(送审稿)及规划说明。

规划(送审稿)是政府的法规性文件,要求文字简炼、准确,避免论述性、说明性文字。规划说明是对规划的具体解释。

(二)规划主要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图件比例尺:省级为1/20万~1/100万,一般为1/50万;市(地)级为1/10万~1/50万,一般为1/20万;县级为1/2.5万~1/10万,一般为1/5万;乡级一般为1/1万或1/5000.(三)规划附件:包括专题研究报告、部门用地预测、其它图件、有关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

第四章  规划的审批

第十七条  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审定的各级规划(送审稿),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和变动。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章  附  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4

区域情况:安徽省池州市殷汇镇位于池州市南部秋浦河岸边, 318国道、芜大高速、铜九铁路贯穿全镇。全镇总人口 5.4万人,面积15321.69公顷,其中农用地12954.23公顷(耕地面积3143.88公顷)、建设用地1660.51公顷、未用地706.95公顷,现有17个行政村,集镇人口1.5万人,殷汇镇人多地少,地区锰、铜、煤、沙石、石材等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年随着开发的深入,公路、铁路、高速的全面拉通,工业水平全面提速,开发用地急剧增加,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城镇建房情况方面整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选址分散、分布杂乱,二是新房数量多和占地面积大;三是随意性强,监管困难。随着殷汇镇经济的发展,农民个人建房用地面积偏大(多为200~250平米/户)的问题日趋严重;新农村建设和工贸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新生用地多;老村庄改造利用规模小,中心村集聚布局不明显;庭前屋后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当前对农民建房用地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将会成继工业项目用地之后的又一用地“大户”,成为耕地保护“红线”前的又一大敌。

综上述问题,我国大多乡镇在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土地利用规划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引导和控制用地的重要手段,其显著特征是超前性、控制性和指导性。我国小城镇的大发展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而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却是在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才开始的,其间相隔了8年之久,然而本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准为1996年,具体编制时间为2000年,这对当时耕地保护、节约用地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政区域的调整,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适应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镇、中心村的建设。因此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显滞后,失去了前瞻指导作用。不仅如此,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缺乏科学、长远、严密的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正是这些原因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城镇建设用地粗放、管理混乱

城镇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规模的扩大。但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盲目追求超规模,加之项目、资金和第二、三产业集聚规模不到位,必然导致粗放用地。我国许多小城镇人均用地量均超出了国家规定的人均100m2的标准。据统计,1995年我国村镇人均建设用地155m2,建制镇149m2,分别为设市城市现状人均用地水平的1.53倍和1.47倍,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远远大于设市城市。此外,全国城市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 m2以下的城市占38%,其人口占全国设市城市人口的63%,人均建设用地高于120m2的城市占46%,其人口占全国设市城市人口的24%。这其中77%为小城市,占全部小城市数量的60%。

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乡镇土地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在实地操作过程中,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人数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几点思考

增强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始终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做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将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领导为第一负责人。”

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树立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使耕地保护工作从“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向“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转变,同时在根本上扭转基层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不强,依法依归批地用地的自觉性不强的现状。二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安排非农建设占用用地和因灾毁地,有效控制耕地减少,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加大非农建设占用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鼓励各类建设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三是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管护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并向粮食生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倾斜。四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做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

拓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思路

根据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果和本次规划期间池州市土地利用背景,本轮规划修编思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协调耕地保护、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之间关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土地利用保障。具体概括为:客观预测土地利用需求、理性确定规划目标、充分利用政策空间、统筹制定土地利用方案 。近年来作者对规划思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在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这种思路是基于经济增长是土地利用最大的驱动力,使用地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通过改变外部环境的办法来影响土地利用决策主体,从而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组织方向。在众多影响规划的因素中选择经济增长因素作为外力,构建两者的共生系统,即土地——经济系统,并以此作为分析平台,在产业用地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用地——产业”分析法,揭示经济增长与产业用地及其两者的内在联系。使用地结构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化,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对用地的指导作用。

调整农村居民点与企业用地布局,提高用地集约度

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企业用地的整理,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益提高。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要从单纯的规模控制向规模控制与土地集约度考核双重转变,对城镇和居民点用地利用要提出土地集约度和规模控制指标,在规划过程中集约度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不允许扩大用地规模;加强对城镇用地在利用空间布局上的统筹安排,按照土地利用效能原则明确城镇重点发展部位。优先安排重点开发区建设发展,整合企业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一般性蔓延;农村居民点要优先保证中心村建设用地,从严控制零星居民点,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

善与创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法规措施

法律法规措施的总知道方针是:强化省、市级的地方法规的建设。国家应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中心的规划实施运作体系。中央政府应抓紧《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规划法》、《土地规划条例》、《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等法规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省、市级地方政府也应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总之,通过建立以保障规划实施基本法律为核心,专项法规和地方法规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济调控措施

经济调控措施总的指导方针是:在既有制度框架下,运用多种经济手段、综合调控、大胆创新。①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推进土地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②创新规划指标的分配方式,不同级别的规划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用途的土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为保障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兼容。规划指标可为控制性指标、指导性指标、机动性指标和浮动指标。部级土地利用规划除部级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外,全部采用刚性指标。自上而下,刚性指标渐渐减少,弹性指标逐渐增加,到乡镇则只保留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为刚性指标,其余均为弹性指标。这样就构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战略体系框架结构。

监督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5

文章标题:县领导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在这里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国家、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省、市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要求上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中央领导对规划修编工作寄予厚望,高度重视。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控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调控作用。总理最近批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7月12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在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土地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各地要进一步明确规划修编的指导方针,即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8月11日和9月7日,省、市政府都就此项工作分别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

当前,一方面我国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减少,耕地保护任务艰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等各方面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所以,新一轮规划修编丝毫不能放松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应该说,国家耕地保护的大政方针和总盘子不会变,在此次规划修编中也不能降低保护耕地的要求,更不能借机随意扩大占用耕地面积。任何期望通过规划修编达到降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想法都是与规划修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是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相违背的。把规划修编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就是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坚决克服随意扩大占用耕地的思想倾向。这是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对此,我们一定要看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此次规划修编的目的和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领导关于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务院、省、市政府对规划修编工作的要求上。

二、抓住重点,积极推进,认真做好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

国务院决定,在开展规划修编前,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3月份这段时间,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为明年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准备。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要求,我县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应抓住以下重点,积极推进。

一是认真开展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规划实施评价是修编规划的前提,也是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7年开始修编,20xx年12月批准实施。由于上一轮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基础调查不够深入,数据资料不够准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不能完全衔接,规划建设用地预测不到位,耕地保护缺乏刚性措施,特别是对乡级规划研究不够,造成规划调整频繁。为了吸取上一轮规划编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价,提出改进规划修编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增强新一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扎实做好基础调查工作。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县发改委、城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出行业发展规划思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搞好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与保障措施等项专题研究,为编制规划大纲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使基础数据更加详实可靠,全县要开展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彻底摸清全县土地资源家底,为切实提高规划修编质量创造条件。

三是重点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我县地貌形态以山地、丘岭为主,耕地保有量为99.8万亩,人均耕地仅有1.51亩,土地资源十分紧缺。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起来越突出。因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认真研究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治,继续抓好以“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规划修编奠定基础。

四是科学预测建设用地需求。要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要求,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现状、城市化水平、人口、城镇规模现状等方面因素,科学预测未来建设用地规模,并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 地减少挂钩,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坚决克服和纠正贪大求多、不切合实际、盲目扩大用地规模的做法。在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需求的同时,重点保障小城镇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从根本上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是加强相关规划衔接。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在“十一五”规划中充分体现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要求。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有利于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圆满完成。

为全面完成我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我为常务副组长,国土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我们要认真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县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精心组织,扎实安排,抽调专人负责,保障人员、时间、措施“三到位”,加强基础调查和信息系统建设,为编制规划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信息支持。根据(32号)文件规定,地方各级规划修编及其前期工作经费,由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要求,县财政部门要据此抓好资金落实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规划专业队伍的管理,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好规划机构资质审查认定工作。各部门要在10月15日以前,完成规划实施评价、重大问题研究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并向县国土资源局写出报告,以保证10月底前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我国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的规划。

1、土地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 农村土地规划及其管理主要涉及到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存在缺乏专业的土地规划的知识,同时,乡镇农村土地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陷,使得规划农村土地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

1.2缺乏动态性 对于区域内的土地自然属性、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细致的分析,这样导致土地利用过于简单化,从而造成其指标预测精确度下降。加上规划本身的约束性,有些规划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出调整或者更改,之前的规划方案就可能作废,或者是很难做出相应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规划,在原基础上做表面工作,编造相关数据,使得土地规划成为僵化的形式,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与现实脱节,削弱了规划指导控制作用,规划也就越来越脱离实际。

1.3缺乏可操作性 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安排也只是根据有关部门现有的规划展开的,创新能力极其低下。且在一些土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观点缺乏新颖性,土地规划方案执行性不强,无法体现土地规划的预测性、先进性。土地规划的问题比较严重,利用土地的目标、实施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别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规划出现雷同。

2、土地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2.1规划方法问题

2.1.1部分规划思路、规划方法不合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了保护耕地的理念,强调在规划上实现耕地数量的不减少,这种规划的思路不能全面、综合地贯彻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规划方法和资源配置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层层下达指令性控制指标的规划方法是失败的,耕地保有量,并未保住,建设用地总量也没有控制住。另外,过于强调规划的控制,缺乏弹性,不能很好兼顾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划指标地区分配的不合理。同时,指标分解过程中任意性较强,为保证部分硬性指标,不得不大幅减少其他指标,以达到总体平衡。规划目标不合理,实际用地必然要突破指标的控制,在土地管理上产生问题,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2规划分类体系不完善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五级规划都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类型进行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规划内容基本一致,重点不突出,模式僵化。②以县、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实施性规划,作为整个规划体系的基础,仍停留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规划的深度不足。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专题规划没有系统规定,专题规划编制不够规范和全面,导致相关的规划目标的预测依据不充分。④规划划定的土地利用分区的分类较粗,针对性不强,尤其是与各部门规划的内容差异较大,难以衔接。

2.2规划的实施保障制度方面

2.2.1公众参与度不足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上而下指标控制的规划方法,规划编制过程没有公众参与机制或公众参与度低,造成了缺乏公众监督以及公众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了解,从而使规划编制和实施失去群众基础,导致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群众认同而增加困难。此外,虽然规定了镇级规划的公告制度,但不少地方没有认真执行。

2.2.2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未理顺 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跟随城市规划走的现象普遍存在。

2.2.3灵活性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后,规划的调整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这虽然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但也造成了规划执行的灵活性不足。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低层次机关为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地级市人民政府,这样涉及规划调整的,没有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条件,不管项目类型、用途以及不符合规划的面积大小如何,均应上报审批。其间经过的审批层级较多,程序较为复杂,耗费时间长。

3、解决土地规划中的问题的方法

3.1深入规划体制改革 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与编制实施空间规划密切相关,有效解决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力和综合管理力,减少规划数量,严格界定各类规划的范围,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3.2提高专业化水平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以及社会结构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对规划编制也要不断地进行相关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无论规划做得多详细总会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规划应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调整,不能为了追求稳定而不进行相关的调整。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对规划进行调整才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土地规划的复杂性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各类关于专业用地及相关法律策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确保规划水平,提高规划的现实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要尽可能多利用科技手段作为分析政策影响、跟踪区域问题、筹划重大决策的重要支撑。

3.3严格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 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计划编报程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包括农用地转用、耕地保有量、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等指标在内的年度用地计划。公路选线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其他行业建设发展规划的编制涉及土地利用的,亦应遵循节约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3.4改进规划动态性 改变传统的静态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一种全新的动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用动态的规划方法来制定具有动态特点的规划方案。用动态方法可以把规划划分成几个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指标要求,这样对于实施者来说就容易把握了,规划也就容易得到落实。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土地规划问题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姚存卓.浅析规划管理部门在存量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规划师,2009(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7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工程质量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对土地进行计划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有效措施,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科学的推行土地开发整理措施,是增加我国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效手段。

1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方向及趋势

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中,提出“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为今后的土地整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依据

2.1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还有省级相关的政策文件。

2.2项目规划设计技术文件。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预算书、变更设计文件及图纸、招投标文件及合同、核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的各项项目管理制度、有关施工记录、所有材料、构件和设备的之间合格文件、年度验收意见。

2.3技术标准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验收规程》、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环保、交通、城镇(村镇)建设等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

3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及分类

3.1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整用地结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

3.2土地开发整理的分类。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开发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

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选取

4.1利用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农业利用,种植作物其应具备整理条件不同的要求,各种土地开发整理首先必须具备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光温条件和具有可供灌种水源条件,其次田面要平整,并有能够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条件。

4.2地域差异性原则。因我国多山地丘陵、平原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域性差异明显,划分一般按照因地制宜,地形、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条件的差异性进行划分。

4.3田、水、路、林综合开发治理的原则。根据田、水、路、林综合开发治理的不同,确定田块平整质量、土壤耕作质量、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业经济效益等五项工程质量标准。

4.4设计易以量化、易以施工和检查验收的原则。根据稳定性、生产性、主导性、空间变异性和质量的差异性,分别确定田块平整工程质量指标等级、土壤质量指标等级、农田水利工程和交通道路工程质量指标等级。

5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5.1程序尚未成熟,机制有待完善。国内土地开发整理真正开展应该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农业合作化、公社化、学大寨等阶段后,仍需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土地开发整理机制。因此,程序上难免存在一定缺陷,项目专项资金管理还不很理想。

5.2 不同部门步调不一,设计理念有待统一。不同部门对相同项目区投入资金,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局限了总体规划的思路。同时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同,对项目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门策划者本身对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内容重复建设,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规避

5.3 重数量,轻质量。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地方单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数据上的“一本账”,对于后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不够重视,耕地质量问题往往不能顾及。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措施视觉上大都难以辨别,难以技术检验,工程量审核只能通过签证来体现,效果也是滞后的。

6土地开发整理对策与措施

6.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目标责任。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单靠一个部门难以为继,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争取多渠道投资,加大项目投入力度。项目所在地相应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督促检查和协调,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质量保障。健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县、镇、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6.2完善科学规划,硬化治理措施。为使土地开发整理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开发整理一片、成功一片,土地开发整理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为基本前提,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及措施,实施对土地综合治理,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按规划确定的用途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要树立精品意识,凡是被纳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和项目库的,要及时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科技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方案,上报审评,使规划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6.3坚持招标制度,强化工程监督。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项目工程实行招标制。招投标可以择优选定设计、 施工、监理单位;控制工期,确定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对推动项目规范化管理,确定项目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对项目实施专业化管理,要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度,项目法人要聘请专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的建设活动进行咨询、顾问,并与承包方实施项目建设签订各类合同。

6.4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机制运转正常。土地开发整理从立项到实施,从项目管理到资金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国家、各省投资的重点项目要全面实行公告制、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五制”管理方式,项目库项目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平衡推进,稳步发展。要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引导和调动集体和个人投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方集资搞开发整理。相应完善提高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土地开发整理与建设用地审批挂钩制度、异地占补平衡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竣工项目奖励制度、镇村干部责任考核制度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康、良性的运作机制,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1]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生活-2012年 第20期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8

[关键词]总图设计;规划;用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优的空间利用是当前总图设计与规划中考虑的重点。通过规划和设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厂址和运输线路选择与节约用地

众所周知,厂址选择涉及产品方案、市场营销、资源、能源环保、用地交通多种因素,总图运输包括用地分配和运输方式选择等项工作内容,在厂址选择中往往它能起到取舍方案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厂址选择恰当与否又将影响总平面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占用农田和建设投资的多少,厂址与运输的协调性。结合物料运输选厂,常以距离短便捷为好,因为这样线路占地少的工程,基建费和经营费都省。

三、土地规划的原则

1、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完善土地审批程序,严格土地审批手续。在建设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供应量,在用地选址时,考虑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在审批用地项目时,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

2、完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应设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基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到少花钱,开发整理一片,成效一片。同时建立服务体系,对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物资、资金、技术等服务,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需严格按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有使用费用。这样一方面用地单位会从实际经济效益出发,主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又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经费来源,从而有效保证了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的实施。

4、土地利用计划检查

土地利用计划下达后,还必须对用地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检查。首先,要检查用地计划贯彻落实情况。计划执行单位是否把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本单位实现的目标,是否制定了执行计划的相应措施,以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四、合理布置节约用地

1、合理缩小建构筑物之间间距

在厂区总平面布置中,建构筑物之间间距在满足工艺、运输、消防、防爆、防噪、卫生等安全防护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又考虑各建构筑物间的消防通道后,可以对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进行适当缩小,以减少厂区的占地面积,也可降低资金的投入和能量的消耗。

2、合理综合管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管线沿道路敷设,通常敷设在道路两侧。为达到减少通道宽度以节约土地资源,在管线布置中,可将地上地下的管线分别集中布置。在满足管线各自工艺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防止其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共架、共沟。架空管线能够沿建构筑物平行铺设时,可挂建构筑物外墙壁、柱子,充分利用建筑物外墙空间敷设管道。

3、合并厂房

在厂区总图布置中,根据车间的生产性质和特点,对于一些生产工艺特点相同、使用功能相近、联系密切、能够合并的生产厂房尽量合并;另外对于一些变配电设施布置时,尽量靠近其负荷中心,能和其使用用户合并尽量合并。合并后的厂房,多个建构筑物合并成一个建构筑物,就不用考虑建构筑物之间防护间距要求。另外,还能使各车间之间的外部运输变为车间内部运输,缩短工程管线及运输线路的长度,减少能量的消耗同时节约用地。此外,还可以向空间发展,厂区多采用多层建筑,即竖向合并。

4、充分利用厂区空地

在进行厂区总图布置时,尽管已经十分注意了节约用地,但由于设备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及客观条件等各种原因,厂区内仍会留下一些空闲土地,如铁路线路的扇形地带、高架建构筑物及高架胶带通廊底下、架空管道下面、不规则建构筑物附近等。对于这些土地,可以合理的布置一些辅助建构筑物,如仓库、厕所、变配电室、机修等。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零散空地,还可以进行绿化种植,不仅美化厂区环境,而且扩大绿化面积,也相对的节约了厂区用地。

五、土地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

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土地目标、功能、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土地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土地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土地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土地。

2、加强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对土地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土地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土地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土地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土地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土地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

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六、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功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9

对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括动实行经济和资源环境双重核算,是当今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共同要求和疗向.也符食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在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已有的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成果,建立适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主要途径存一是继续完善产业投入一出为特色的国民经济校算体系,井将非市场的经济活动和土地利用活动纳入核算体系,二是整台行政区(区县)与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中小流域)之间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自然条件的空间相关性;三是以自然环境景观单元为空间单元.运用自然资本耗损一灾损估算方法估算产业用地及其空间结构的资源环境效益。

借鉴伦道夫2004年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估算土地利用引发的自然灾害、人类环境健康,区域水文循环改变、农业等各类生产性土地质景改变、生态资源改变,能源与物质消费改变,文化遗传和社会特征改变以及环境公平性冲突等可能带来的自然资本毁损和灾损,将备产业用地的总自然资本毁损和总灾损纳入国民经济恢算体系的投入项之中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及其实施要充分考虑经济规律和循环经济理沦,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把积极的经济手段与政府的规划意图.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采用既定的经济保障措施,通过歧府投资、发行债券、经济补贴、设立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以及运用价格、税赞奖金.罚款.信贷等手段来日导七地开发资金、调节十地开发效益的分配等方式。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制定神贴奖励制度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确保规划实施。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企业用地,应借鉴法国巴黎部市区规划炎施管理中的经验。政府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过程中,对属于公益性的项目.主要自政府负担项目实施所需璎的资会或采取各级政府投资分担的政策-对属于竞争性的项目,_圳主臻是通过市场机制付渚实施,政府可采取诱导基金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导和啕控。巴黎市对都市中心区的企业开征“拥挤税对从都市区迁出占她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或企业,予以60%的拆迁补偿费用尤其是从都市区迁出的各类机构,均可享受到l5~20%的投资津贴,井赋于其在远郊更大面积土地的开发权政府还可以建立开发基金或奖金,鼓励和促进符合规划的开发项目,并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土地规划项目的实施。此外,还可借鉴德国政府的经验,即主要采取调整经济政镶如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投资商按土地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如对于符合规划,开发商上报国土部门并得到批准后的项目,政府就给予开发商整个项目建设费用16%的投资补贴,这样便会使土地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韩国的做法也值得学习。韩国一方面是对土地规划项目给予财政投资(含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如在韩国前三轮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其规划项目所需资金的50%来自财政金融投资。另一方面是制定财政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对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投资数量、投资空间选择上进行诱导。

2.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北京市各区县及各有关机构按照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用地区域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应积极借鉴江苏省无锡市在开发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的好经验。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卜。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也要节约合理用地。同时,还要强化对耕地占用税、城镇十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进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3.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措施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水土工程方面做好预防工作,并实施有效的处理方法。这使得编制和实施方案更加重要,其对附近的居民生活、工程施工、环境美化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水土保持的内容

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包括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1]。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到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到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

2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意义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旨在通过对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的调查,分析研究工程的规模、性质、施工方法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及其危害进行预测,本着“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2],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论证主体工程的合理性,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设施的影响,并对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提出经济上合理、客观上可行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达到“防治责任明确 、设计深度对应、投资编制规范、实施措施得力”的要求[3],使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按着科学的治理方案进行施工,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进行重点防治 ,进而有效控制所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同时为主体工程设计、实施及水土保持部门监督、监测及验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对周边居民生活、工程的安全生产、环境美化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原则

水保方案的编制,通过对主体工程的分析与评价,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论证其主体工程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性,从而提出如减少破坏地貌植被和占压地貌植被等要求的优化方案。方案编制应符合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3.1 坚持以“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4],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5],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把生产的动态管理和基础建设管理结合起来,进行总体布局、分区控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3.2 坚持方案设计与地方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相一致的原则[6]。方案编制要做到生产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相结合,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保护项目区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

3.3 水土保持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建设协调一致,满足工程建成使用与水土保持两方面的需求。水土保持措施要体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相结合,治理、管理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3.4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工程建设中各项水保措施的规划布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力求定性合理,定量准确,使水土保持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5 设计的治理措施应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开展综合利用,突出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4 方案编制的重要内容

4.1 具体的工程情况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关键的要属于本工程任务、总体布置、占地数量、水土防治等多各方面的因素。编制人员在制定工程概况内容时应结合工程总体等多个方面对工程做好规划,并建立起暂时性的筹划管理方案,对整个工程做好规划工作,这就需要工程设计中配备相应的统计表格,以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方案 。在整个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顺序、开挖方式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保证该项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4.2 对发生水土流失可能性的预测

4.2.1 预测范围

在预测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将水土流失控制区域划定为工程主体施工区,以及整个施工过程可能对地表土壤造成的影响,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来维护水土安全。在土石方量的开挖、运输、弃渣堆放等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需要积极考虑的问题。在预测阶段,还应该针对工程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这一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施工过程中给地表造成的破坏作用,以及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降低,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2)对施工进行必要回填处理,这样能够在降雨时对水土流失进行严格的控制;

(3)针对施工场地进行结构调整,做好相应抗破坏处理,以保证土壤的稳定性得到加强,尤其是在雨季后防止出现水土流失,并结合水土流失类型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

4.2.2 预测内容

在编制水土方案时需要针对一些突况做好预测,这样能够防止在水土出现异常时做好及时的补充调整。预测的内容主要涉及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等情况。在经济上要针对水土破坏造成的面积与经济损失做好统计;规划出水土保持的具体面积大小;出现的问题可能给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等等。

4.2.3 预测方法

(1)面积预测:主要是损坏水土保持过程中涉及到的面积,并对相关的设施数量做好预测,可运用实地调查和图面量测等不同的方式,对各种形式的工程单元占地类型、损坏地貌程度进行分析后做出与水土保持相关的预算。

(2)破坏预测:主要是针对原地貌、损坏土地等情况,结合工程的设计资料与现场资料情况,针对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的面积做出测量。

(3)水土预测:通常是针对出现水土流失量进行估算,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总量与原地貌水土流失总量之间的差值估算情况,这些最终获得的数据值可作为方案编制的依据。

4.2.4 预测结果分析

对经过测量、预算得到的数据科学分析,主要是参照工程地形情况对水土流失量做出规划,并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以为施工过程创造良好的防治效果,并有效降低施工时给近沟道、道路造成的损坏;将给周围居民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将施工占地进行恢复与保护功能发挥到最大点。

4.3 制定预防目标与防治措施

4.3.1 防治目标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后能够保证项目工程得到有效地维护,合理地控制水土流失的问题,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控制,这对环境是十分有利的。防治目标的确定必须从工程实际出发,使防护作用与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

4.3.2 防治措施

在积极构建防治措施体系过程中需要参照必要的系统原理,对整体和局部的具体情况做好处理,尽可能达到方案投资少、效益好、可操作性强的效果,这样不但能够科学控制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使方案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工程项目的绿化防护;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将项目建设与水土流失相互协调,建立起点线面统一的防护体系,以达到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赵永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3]胡玉平,王慧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研究[J].交通环保,2003,25(5).

[4]周天佑,卿太明.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J].四川水利,2004(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