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1-08 17:19:11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中职生 思想道德教育 根源 建议

随着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凸显,政府及各界愈加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落实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势必将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到一个新的高峰。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繁多,亟待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否则,再过十年,我们的劳动力技能是上去了,素质却愈加低下,人们期待的幸福和谐社会又如何能建成。本文将试图从以下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上看,中职生相较普高生更开朗活泼,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同时在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力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在日常行为习惯上,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导致没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学习中总体表现为被动式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校表现就是,时刻需要老师的督促。如果没有老师,就立刻想方设法地逃离学习这项苦差。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致不能很好地适应离家住校的生活,最终影响学习。以前在生活上任何问题,都家长代劳和约束。来到学校后,课余生活完全由自己把握,结果不少学生沉迷于游戏、网吧上,甚至有人出现打架斗殴、吸烟酗酒、早恋等不良行为,终日无心向学,得过且过。

其次,心理问题多。中职生年龄普遍介于15—18岁之间,正值青春期。他们有着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普遍问题,同时有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的特点。一是成人感特别强烈。许多学生用大人的眼光打量社会,甚至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过早进入成人社会的心理状态。二是就业需要突出。虽然他们总体表现不好学,但时常会为就业问题感到担忧和焦虑,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三是成就动机有待提高。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因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将学习目标错误地定在合格线上;而更多的学生因沉迷于各种各样的不良爱好上,无心向学。

第三是意志力差。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产生的根源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方面

一教育不当。许多家庭教育子女不讲方法。有关学者曾调查发现,家长对子女要求不够严格的占16%;对子女溺爱、娇宠的占26%;对子女采取打骂等粗暴式教育方法的占18%。

二是破裂家庭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传统家庭关系遭受破坏,不良的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大部分问题学生的的第一诱因。另外,一些名存实亡的家庭,由于畸形的夫妻关系,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是“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据对本校后进生的调查显示,此类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的占67%。他们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教育,这种隔代教育又大多表现为溺爱、偏袒、娇宠等不当方法。

四是家长自身的负面影响。目前大部分中职生来自农村或城镇中下收入家庭,父母整体文化程度及自身修养较为低下。有些家长自身行为有失道德风范,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有些父母经常,出入不良公共场所,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

2、学校教育观念和方法有偏差

一学校教育导向有偏差。在中职学校,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师生在技能比赛上的获奖,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技能竞赛,却鲜有资源能用来满足师生在德育方面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二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不少老师缺乏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引导,只是一昧地管理压制。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管理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开除等方法,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三心理辅导不足。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少心理问题,不懂自我调适,过分焦虑困惑,导致心理畸形。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市场环境下,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严重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甚至出现、欺诈、偷盗等违纪违法行为。

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大众传媒中大量的色情、打斗、凶杀和暴力信息,使中职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

三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酒吧、迪厅、游戏机室、台球室等,沉溺于各种各样的不良娱乐活动,结果导致无心向学,逃学、旷课,甚至违纪、违法。

4、中职生自身内在道德觉悟力不够

在对中职生思维能力的调查了解中发现,他们普遍对具体的事物、活动有较大的兴趣,领悟力较强;但对相对抽象的理论、思想意识等问题缺乏兴趣,觉悟力较低。

三、完善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造成中职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是复杂多样的,但作为中职学校自身,仍然要在困难重重的境遇下,不断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结合这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下面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此有所帮助。

形成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在前面的分析上已经表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已经深受社会毒素影响的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适当封闭的校园环境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跟社会毒素割裂。当然,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采取封闭住校式教育管理模式,在这一点上,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在管理上一直对此推崇备至,并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刚刚提到要对中职生进行封闭住校式管理,既然学生不能天天随意进出校园,所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将待在校园内。因此,校园必须成为一个能强烈吸引学生的地方,否则厌学、逃学现象将层出不穷,这样反而适得其反。现今,大学教育都普遍强调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中职生同样重要。由于中职生的成人感较强,就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当然,在具体做法上,现在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发展社团。学生们通过社团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足之处在于,每个学校的模式过于相似。要学生对校园产生强烈的吸引,一定要有独特地适应学生需求的文化氛围。结合中职生热衷娱乐活动的特点,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娱乐设施,并有正确引导。例如,在校园内开放映厅,舞厅,游戏室、网吧等,当然这些所有活动都应该有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监督,避免学生过分沉迷于此。如游戏室、网吧,我们可以限制每位学生每天只能玩一小时;舞厅应该组织舞蹈社团的成员组织大家跳健康有活力活动;放映厅就应该放积极健康的影片或纪录片。如此一来,学生既愿意呆在校园,又能有节制地正确地进行娱乐活动。学校在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宣传引导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提升道德修养。

(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给学生全方位的正能量引导。虽然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采取封闭式管理,但学校、家庭、社会又是不能割裂的,因为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回归家庭。因此,要善于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功能。在结合中,学校是主体、是纽带,家庭是配合,社会起组织领导协调作用的力量。同时,作为主体的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家庭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家庭现实,将学生往象牙塔里带,最后学生毕业工作成家后,将要面临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譬如,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过程中,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尽可能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引导学生从正面去看待父母之间的矛盾以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过程中,应多组织学生去了解社会的好人好事,避免学生只能从大众媒体中一知半解地了解到许许多多的负面信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看待社会的种种现象。最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对学校、社会、家庭具有一个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的认识,而不是割裂,多面的。

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剖析中职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提出几点完善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形成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形成教育合力等给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构建网状的教育体系,以此培养出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张玉番,赵冬主编;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2

为了进一步加大办学力度,消除全乡中小学危房,解决全乡寄宿制学校师生住房拥挤与饮用水困难等问题,不断改善全乡办学条件,为基础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庙乡确定以下教育事业建设项目:①全乡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及饮用水建设;②中学的校园围墙、校门建设。

一、项目建设条件及必要性

大庙乡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办学起步较晚。从1998年掀起“普九”高潮以来,全乡人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尽管如此,全乡仍有危房面积304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694平方米。按照上级文件规定,d级危房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封存处理。目前,全乡学生生均占有校园面积仅8.2平方米,学生住房每生仅有0.5平方米,师生住房全部是土木结构危房,立即停用,中小学将无法正常开课。中学的六配套建设因缺乏资金一直搁浅,学校的安全隐患也因硬件建设问题无法及时整改,对学生也不能实施封闭管理。学校信息闭塞,校园网络不畅通,严重影响教师捕捉教育教学信息。鉴于此,全乡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项目已迫在眉捷,将此立项是十分必要的。版权所有

二、项目建设内容

1、中学学生住宅楼、校园围墙、校门建设;

2、全乡中小学饮用水水塔修建、管道铺设等建设;

3、桂坪小学师生食堂危房改造建设;

4、全胜小学学生寝室危房改造建设;

5、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

三、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建房经费经中心学校精心测算,预计总投资305.67万元。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资金:一是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款;二是请求乡党委政府筹措部分资金;三是号召社会各界捐资助教。

四、效益分析

大庙乡中小学校园危房改造、师生饮用水设施建设、中学校园围墙校门建设、中小学校园网络等项目的完成,将彻底改善全乡师生的生活住房条件,优化全乡各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快教育教学信息的流通。安居方可乐业,安心方可学有所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将大大推进全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有利于贯彻落实“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党的这一方针政策,有利于实现全县“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一“双一”目标。总之,这些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推动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让全县“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特向上级申报此项目,恳请领导予以立项。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3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特性

通过知网检索发现,不少文献中关于校园媒体的定义还停留于在媒体的定义上再套上校园的空间范围,且较少有文献从本质上探讨校园媒体的特性。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到,“传播媒介是指信息传播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或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①。如此以来,高校校园媒体就包括校报、校园杂志、校园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招贴、展板、横幅、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校园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QQ校园号等。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展。

校园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它具有封闭传播与开放传播的二重性。目前就全国高校普遍的校园电视台来看,校园媒体其实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安徽省众多高校中,仅有池州学院拥有政府审批的开路电视台,其余拥有闭路电视的高校只能在校园范围内播出。校报、校刊、广播台、宣传栏就更是如此。因为受众有限,传播的力度薄弱。虽然校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传播的范围和手段上具有一定的校园区域封闭性。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当涉及到校外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时,校园媒体又会拥有一定的开放性。校园媒体在涉及例如大学生失联事件、G20峰会、美韩萨德部署等校外事件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社会性,学生们会以社会未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发表言论,这个?r候校园和社会之间界限并不明显。此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校内新闻可通过新媒体跨出校园的蕃篱。

依据封闭性和开放性,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大类:(1)封闭性媒体:宣传栏、招贴、展板、横幅等;(2)开放性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QQ校园号、网站等;(3)可开放传播的封闭性媒体:广播、电视、校报、校刊等。

二、高校校园媒体的功能

校园媒体在半开放半封闭的运营环境下,迅速吸收和发展新的传播手段,扩张了原有的媒介功能。

(一)传播新闻资讯

校园媒体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这一功能被放大,其涉及范围从校园拓展至全球,传递速度接近于直播,人员参与直接跳出了校园的圈子,打破传统校园媒体的局限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信息可单向进入校园,而如今,校内新闻可实时传播至全球,网络舆情控制就变得极其重要。

(二)营造校园文化

从古至今,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和谐高校文化的形成有很多方法和途径,但是借助高校校园媒体的手段去建设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途径。以池州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制作传递学校教学理念的电视节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节目中渗透出,“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树立仁的思想,不应仅仅是以自己的家人为亲,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女,而是彼此之间互敬互爱。

(三)引导校园舆论

在新媒体时代中,校园媒体变得多元化,不再是官办媒体一家独大,众多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占领了受众的视点。“校园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刊登学校新闻,进行学术交流,服务全局,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②对于校园主流媒体来说,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加强道德理念宣传,促进沟通和交流,积极引导舆论,杜绝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风气。

(四)教育手段的改革

如今提起人才的培养手段,除了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还会利用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去辅助教学。大学校园的媒体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校园电视出现后,以其信息量大,视觉听觉冲击力和极强的现场感等优势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校园媒体。而校园网络高速率的信息更新、图文并茂和大信息量等特点对校园电视造成冲击。在教育手段方面,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联合起来,充分挖掘整合高校的文化资源,将课堂搬上屏幕和网络及至新媒体,甚至补充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提升了校园媒体对教育的辅助作用。

三、高校校园媒体的运营策略

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校园媒体更加多元化,官方的、非官方的,不同部门的信息平台,新媒体、传统媒体,如何协作,形成更好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内容的全媒体传播

校园各媒体往往属于不同组织机构,就以官方媒体来说,校级层面就有新闻中心的校报、网站、新媒体;团口的网站、新媒体,二级学院也拥有院刊、平面媒体等,这还不包括非官方的自媒体。媒体之间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资源共享,经常会出现新闻重复报道的情况,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校园媒体没有进行资源整合,这实质就是媒体资源的浪费。

为了避免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层面可委托新闻中心成立校园媒体联盟,将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平台进行采编统一,做到一个新闻事实只需要通过一次采写编,就能进行多个媒体平台的同时报道,实现内容的全媒体传播。

(二)优化校园媒体资源的配置

学校不同的内设机构拥有不同的媒体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成立媒体联盟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独立的、各自成区域划分的各个媒体联合起来,将每种媒体里杰出的人才、设备、信息来源集中起来,发挥最大的行动力,满足师生们对于获取信息的各种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园媒体整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吸引更多的受众。

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的配置,首先,将各个媒体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我们可以将《看校园》栏目、新闻中心和校报组织起来,搭建一个全校性的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媒体资源,汇总和分享校内资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避免了新闻遗漏和撞车现象。

其次,报道内容的特色编排。各个校园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平台的特点,报道的时候有所侧重,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凸显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再次,做到校园媒体联动报道。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可以利用迅速快捷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初步的信息出去;校园电视通过动态画面和同期声,传递最有说服力的信息,让观众有最直观的感受;校报利用其可以反复阅读和存档的特性,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了解新闻背后的意义和原因;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则可以通过转发和更新,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新闻,提高收视率和话题热度。

(三)调动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高校校园媒体应充分利用这类专业的师生力量生产媒体内容。

近年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看?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以互动和联动的方式参与到媒体内容的采访、写作、摄像、编导、传播等过程。通过各个专业术业有专攻的分工合作,提升节目质量,扩大校园媒体的影响力。

在完成校园媒体节目内容的制作中,亦打通了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策划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一系列的流程可以为这类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挖掘有特色的制作理念,通过参与栏目实践制作,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为走向职业岗位搭建桥梁。

注释: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4

学校文化从属于教育文化,指相对于家庭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等而言的那部分,而教育文化又从属于社会文化。在不同文化相互交合的边缘地带必然存在某些差异,有的差异不显著,如家庭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没有显著的不同,文化沟不明显;而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十分显著,文化沟明显。那么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他们之间的隔离有何特征?笔者认为必须从文化的四大特征即器用特征、规范特征、认知特征、艺术特征人手深人分析。①

(一)隔离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下列特征主要针对学校文化而言,作为其属概念的社会文化不一定具备这些特征,或没有其明显,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因而学校文化的特征便可以用来说明两者相互隔离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器用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集体性。所谓器用特征,即文化的物质要素,相当于物质文化。以建筑文化为例,学校中的建筑相比于社会建筑具有自身特点,极具封闭色彩的围墙不仅起着安全保卫作用,更有将外来的不良干扰拒之门外以确保校内的宁静、洁净的功效。这种封闭性直接影响了校园内的其他深层文化因素,使整个学校染上一层“世外桃源”式的“象牙塔”色彩。再由于学校中集体性人群的大量存在,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室、餐厅等无一例外作为公共场所使用,个人缺乏私人空间(一些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宿舍、教室内添加锁、床帘等分隔个人空间的设施)。这些器用特征逐步内化为师生人格上的封闭性与集体性,使得他们对同类更易认同,而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隔离甚至对立。

其次,从规范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较强的受控性和叛逆性。所谓规范特征是指文化中的制度因素,相当于制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受控于诸多社会因素,比其他文化更不自由。具体可从控制机制、控制手段两方面分析:②从控制机制看,学校文化不仅与其他文化一样受着文化定势、文化传统等非正式控制系统制约,而且受正式控制系统—文化统治集团制约,如课程总是社会文化统治集团控制的重点。相应地,师生的文化规范也远远多于社会上其他成员,师生的道德水平变迁更易引起社会的惊异,如关于“教师师德下降”、“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感慨其实是对学校文化潜意识的控制。再从控制手段看,对学校文化的控制可以从法律、纪律、规范、经济、舆论、信息等多方面进行,如经济方面的普遍拮据,使学校这座“象牙塔”显示出“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更迁腐、尴尬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社会文化受控性较小,文化主体自主性较强,失控的可能性也较大,如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甚严,对自己则上班混、下班赌,完全混同于“大染缸文化”。

与受控性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文化必然带有更强的叛逆性③,即对控制的不满与反抗,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改造。以儿童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可以发现这叛逆有几个高潮期:一是幼儿期的第一反抗期,主要表现为生物性的反抗,如不听父母的话,拒绝帮助;二是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为心理性的反抗,如对父母及教师的逆反,自我意识增强;三是青年期的批判期,主要表现为理性的反抗,如对学术权威、社会现实的背叛与反思。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学校文化的这种叛逆对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五四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都证明了学校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文化对时代的敏感性与叛逆性。校园在某种程度上是革命的摇篮。

再次,从认知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更多的基础性和快捷性。

艺术特征与认知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学校文化就其艺术特征而言基本上可归为“雅文化”,“象牙塔”之喻正是一方面突出其封闭,一方面突出其洁白、高贵相对于鱼龙混杂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更加洁净、雅致,人们对于青少年时代太多的美好回忆就是一证。而“校园文学”、“校园歌曲”的几度盛行也表明,在文艺百花园中学校文化以其清新明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不可讳言,与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相比,学校文化显得有点单纯与单薄,“校园文学”的主题不出学校范围,“校园歌曲”也常迷失于感伤、怀旧的基调中,其生命" 力与社会文化中锻打而出的大文学、大音乐相比显得过于幼嫩,从而影响了其文化价值。

从以上四方面特征可见,学校文化处处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与社会文化保持一定距离,长期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的人们便时时感受到“象牙塔”与“大染缸”的对峙与隔离。

(二)隔离的根源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隔离?笔者认为应从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学校机构的社会性质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等方面分析。

1.从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看:自从教育伴随人类而诞生,已走过了形式化、制度化的漫长历程,进人如今这种专门化乃至产业化的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承担着将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将人类文明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儿千年积累的人类文明快速有效地灌注到青年一代的头脑之中,教师、课程、教法、考试等一系列要素必须像工厂一样运转,原先的个别化教学因教育对象的扩大也必须改为集体化教学,原先的与社会生活互相融合的大教育最终演变成如今围墙内的教育,“塔”由此而形成。

2.从学校机构的社会性质看:学校首先以一种行政性机构存在,必须接受社会的严密监控,接受经审验的课程设置;学校是一种非生产性机构,必须接受来自社会的经济养料;学校还是一种以传递知识、观念为主体工作的机构,其人员多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在社区划分中,学校往往被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骄傲”,④慎重选择其地理位置、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尤其是处于“塔”尖的高等学府某种程度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综合声誉。上述性质决定了学校文化必然与周围的社会文化有明显的鸿沟,“象牙塔”之喻形象地展现了学校在其周围环境中“鹤立鸡群”的现象。

3.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看:现行的学制下受教育者多处于氏7岁一24、25岁这一年龄段,是人一生中的早晨与春天,而现行教育的一次性、不可回归性也决定了人们将高度重视这仅有的十几年,对学校寄予极高的期望。儿童的年龄特征使校园内的文化呈现出青春型、非功利型及前喻型的风格,周围的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共同维护着这座封闭而洁净的象牙塔,不要求生活其中的师生混同于社会文化。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离开早已习惯的校园,走向真实而复杂的社会,才会猛然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其结果必然是要么退回校园继续原有的文化生活,要么磨去身上的校园痕迹以融人社会的大洪流。可见,这座象牙塔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是人们共同构建而成的。

(三)隔离的功与过

社会文化良萎不齐的现状说明,适当的隔离有利于青年一代在相对洁净、相对高雅、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文化自身的许多特点是积极向上的,可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总体而言,“象牙塔”之喻褒大于贬。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长久的隔离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毕业生们往往要在走向社会的头几年吃大量苦头,甚至完全改变自己在校园获得的价值观;这道深深划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沟裂只适应于文化隔离多于文化交融的封闭社会。而今,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文化共生浪潮,“象牙塔”已越来越暴露出其狭隘、自足的弊端。打破隔离,跨过文化沟,寻找架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鸿沟上的桥梁是我们当代人的当然使命!

二、关于架构

前面过多地分析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隔离,仿佛给人一个印象,两者之间是截然分离的,没有丝毫关联。其实隔离是相对的,从文化空间的视野看隔离是局部的,从文化时间的视野看隔离是暂时的。架构作为隔离的对立面,一直存在、正在加强而且将来必然取代现存的隔离,从而使二者最终走向文化共生与通用。

(一)从以往看,一直存在着一条文化的暗桥

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是连续的,文化间的隔阂也是相对而言的,就如同“沟”的形象只是高度的下沉,沟底并非不存在相连。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在与社会文化相对峙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文化桥,可以用下列两例说明。

1.学校文化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社会文化经层层筛选而来。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具有上文阐述的一些特征,如基础性、受控性、高雅性等,但从源泉看仍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社会文化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学校文化只是师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其实都是脚踏社会与学校两条船的双面人。教师一方面在校园里与学生、同事相处,感受学校内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与家长、亲友及其他社会人相处,从未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学生在教室里、放学途中以及家里三个情景中可能要进行三种角色的转换,即听话的值日生、互相追逐的玩伴、撒娇的独生子女。可见学校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垄断人的生活,人的活动本身便时刻充当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暗桥。

(二)从当今看,文化间的隔离正日益松散

如果说本世纪前期,学校教育仍能保持自身的封闭性立于社会文化之一隅,充当人类的“桃花源”的话,那么到本世纪中叶,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 化的进程也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鸿沟逐渐变得没有必要与难以为继,具体可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分析。

从外部看,大众传媒的强大攻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使学校文化逐渐丧失其文化的权威性,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兴传媒已经以其明显的吸引力与优势冲击了学校的文化围墙,堪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第四大组成部分”⑥,成为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另外,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的复制与远距离实施成为可能,原先的文化隔离必将成为历史。

从内部看,学校文化的主体醒悟是隔离不再的内部动力。随着本世纪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学校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主体性经历了最初的自在、自知开始走向自觉与自为,关于校园文化的大量研究就是明证。这种主体的觉醒使学校文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真正清醒地放眼社会,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道路。例如,不少有识之士探讨了学校围墙的文化含义并揭示了其弊端,如果说前些年大学拆除围墙运动还主要是面对市场经济而采取的应答之举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社区教育以及网络学校等都是学校教育主动向社会敞开怀抱。醒悟后的学校文化将更理性地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的文化间性与文化通性之辨证关系,隔离终将变成融合。

(三)从未来看,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

将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生前文曾提到,隔离的根源之一是受教育的一次性与不可回归性,人们还只能在一定年龄段内接受学校教育。这种体制固然有其心理学基础,即年轻时可教性更强,但伴随而来的理论脱离实际、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动机欠缺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界。教育发展到今天,种种迹象表明终身教育是大趋势,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全人类的理想。从文化角度看,终身教育就是打破现有的学校与社会的藩篱,让任何年龄段的人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将接纳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⑦整个社会将通过多种机构以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络既使每个人都可能接受教育,又使社会文化逐步提升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化社会。到那时,学校将不再是“象牙塔”,而成为每个人随时可进可出的“加油站”;社会也不再是令人优虑的“大染缸”,而将成为每个人乐于生活其中、享乐其中、奋斗其中的文化大花园。

隔离变成了共生。学校的围墙可能还在,但不再肃静森严,而成为一道道点缀在城市与乡村的美丽的风景线。

注释: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

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控制以引导社会热点事件的走向,维护和促进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以网络社会推进现实社会的制度变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心理需求和表达需求,因此通常选择互联网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高校网络舆情也随之产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特点分析

1、形成的即时突发性。由于高校网络应用的普遍性,以及大学生思想处于活跃期,使得大学生比外界更容易大学生针对相关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身意见,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经过传播和汇集形成公众意见,迅速形成强大的校园舆情影响和压力。[1](p78)其诱发因素往往在时间上具有偶然性,网络平台又突破了传统媒介在地域上的限制,高校舆情往往会随着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而突然爆发。

2、态度的理性缺乏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过程,缺乏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易受到外部负面因素的煽动。因此,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在表达自身利用诉求的过程中,希望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让其心中隐含的观点、态度、情绪得到更好地倾诉,但由于网络高度自由和开放性,他们个人言行较少受到控制,加上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催生了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言辞和行为的非理性。

3、传播的主动交互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互联网网站、校园BBS、手机QQ、微博和手机视频等是大学生和接受信息的第一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了解和关注,随时上传、和分享所见所闻,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并以最快的速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进行转发和评论以吸引更多的人对该事件的动态进行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得普通民众拥有更为广泛的话语权,引发舆情信息在网络平台中飞速传播和舆情浪潮的持续发展。

4、内容的广泛多元性。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当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焦点事件、校园公共事件和社会突发事件。校园公共事件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联系,都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对其发表看法,引发集体共鸣,并希望借此把自身诉求反应给高校管理部门;大学生群体以其自身优势往往在第一时间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了解分析,各自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激烈探讨,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理念分析

1、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堵”到“疏”的转变。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很容易使高校网络舆情偏离正常轨道,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堵”为主向以“疏”为主转变,提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内化思考,将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变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以良好的高校舆论环境引导教育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网络宣传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给大学生以正确导向。

2、角度定位上,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尽早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点讯息进行了解、掌握,及时变“主动”为“被动”,以权威的信息和真实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情主阵地,是掌握高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的主要方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依托各高校党委宣传处、学工处和各类学生组织等政工机构,并设立舆情观察室,对全面收集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对高校网络讯息中的敏感词汇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并主动公布真相,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乃至误解。[2](p65)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在舆情危机发生之前定下讨论基调,并以理性说服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3、具体操作上,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舆情的封闭状态,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传播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诉求和表达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信息时代,完全封闭的高校舆情系统不仅难以生存,而且一旦学生了解学校公共事务的渠道和诉求渠道受阻,将对高校的舆情引导甚至校园的和谐发展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只有对高校网络舆情实现从“封闭”到“公开的”转变,保高校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开透明,畅通大学生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对高校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开放性网络平台,才能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常、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提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日程上来,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总体安排。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预警,涉及到所有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调动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联合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管理网络,以确保舆情危机发生时对学校资源的统一指挥和调动。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建立长期从事高校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公关工作的高校舆情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继续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教授在高校网络舆情领域的顾问咨询作用,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家指导,教师学生广泛参与,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2、保证高校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畅通。对于拓宽大学生信息表达渠道,提高网络舆情表达中学生的“安全阀”机制,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学生舆情自主管理部门并培养学生骨干,以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全面、准确、及时收集高校舆情信息,以便获得高校舆情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及时对高校群体性网络事进行遏制,保证高校系统平稳的运行。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不透明和封闭性很容易形成受众的误解,因此开放、透明、高速、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手段。高校管理部门需要按照管理信息透明公开的原则,建立开放、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系统,达到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3](p168)同时,建立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完善官方微博,了解公众的关注方向,通过网络及时相关动态信息,实事求是地将客观真实的信息告诉学生。将正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高校舆情危机的化解。事实上,主动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质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考验,不仅不会破坏大学的育人形象,而且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诉求表达的尊重与包容,增强高校管理者的公信力。

3、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支撑,以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在网络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适当的立法时效,当某类网络事件或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时,应在适当的时间区间内根据实时网络环境和实际情况实现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二,注重立法程序的整体协调性,在构建网络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网络法规与现行刑法、民法、行政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第三,随着网络领域的不断扩展,法律法规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具备相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力求避免出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4](p2)面对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很多大学生感到茫然和困惑,未能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和敏锐的判断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应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入手,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和净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的筛选与网络技术管理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在对网络安全管理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加大对大学生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的提供,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系统,以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和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4、完善高校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警,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对问题发生做出准确预警,因此,构建意见收集机制并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5](p55)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紧紧抓住与高校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信息,通过建立系统的高校舆情收集制度,对收集到的高校舆情信息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殊性,既要注重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要注重高校学生与普通网民之间的差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相关的法律,以提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始终把舆情信息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融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够系统的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8

[2]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3]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

[4]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4

[5]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作者简介

杨爱杰(196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6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1、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领,根据“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净化文化市场和网络文化环境为工作主线,以制止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清除网上违法有害信息为重要任务,坚决制止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坚决打击非法报刊和盗版出版物经营活动,保护知识产权;深入开展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为进一步净化我镇社会文化环境和推动我县文化市场朝健康、繁荣、平稳、有序、和谐方向发展作出贡献。

2、工作重点:坚决防止严重危害整治安定、社会稳定的非法出版物和违法有害信息进入文化市场或滞留网上,坚决防止发生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色情等文化垃圾泛滥的重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损害利益、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侵权盗版重大案件查处不力的情况。具体包括:(1)实施“南岭”工程。严密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2)及时屏蔽和删除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传播的各类有害信息,完善网络管理防控技术手段和工作机制。(3)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严厉查缴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害出版物,严禁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上刊播。(4)坚决查缴各类侵权盗版制品。(5)严肃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报刊。(6)加大网吧管理力度,特别是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传播,坚决取缔“黑网吧”。(7)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检查。

二、集中行动步骤

在全县开展集中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三月下旬至4月30日。主要任务有五项:(1)组织对所辖地区报刊出版和发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查找报刊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2)继续整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3)对网络上违法有害信息进行集中整治。(4)继续加大对出版物市场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检查力度,坚决防止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色情出版物泛滥和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物出现“反弹”。(5)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开展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在各中小学校开展“拒绝盗版,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阶段:5月15日至7月31日。主要任务有四项:(1)以出版物印刷企业、外资印刷企业、只读类光盘复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地区,以承接境外出版物印刷品印刷的企业和只读光盘复制企业为重点检查对象,对印刷、复制行业集中整治。(2)在运输环节,加大对出版物的检查力度,防止非法出版物和侵权盗版制品传播扩散。(3)学校暑假开始后,集中检查各类出版物市场,重点查缴以未成年人为销售对象的有害印刷复制品。(4)加大网吧管理力度,借助技术手段坚决堵住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传播,依法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传插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着力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坚决取缔“黑网吧”。

第三阶段:8月15日至11月15日。主要任务有五项:(1)高密度检查文化市场,特别是国庆节前后,要进一步强化防范措施,加大检查力度。(2)提高对入境书报刊、音像制品和软件制品的查验率。(3)加大出版物进口监管力度。(4)密切关注网上舆情信息动态,严密封堵境外有害出版物和政治谣言等有害信息。(5)办结一批非法出版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三、主要工作任务

1、严厉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要毫不放松地把封堵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作为政治任务、政治纪律来对待,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绝不能让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在柏塘印刷、在柏塘发行、在柏塘市场上出现。

2、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要坚决关闭取缔或屏蔽散布政治谣言、渲染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页、网站。要按照中央外宣办等7部委联合开展的政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要求,集中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同时,加大网吧管理力度,特别是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在网吧传播,坚决取缔“黑网吧”。

3、严厉打击非法印刷活动。要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取缔无证照地下印刷窝点,对专用作案工具和印刷生产设备依法没收,铲除其死灰复燃的土壤。

4、严厉打击非法批销窝点。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深挖隐患的地下非法批销窝点。严厉打击和清理不法书商、书贩,清楚其储存、发行、运输的网络,打掉非法发行团伙,彻底清除非法出版活动的条件。

5、严厉打击侵权盗版 出版物。要组织力量,全面清理并取缔销售盗版书刊、音像和计算机软件的无证照经营者及游商、地摊。要加强对集贸市场及各类展销活动的管理,坚决清除销售侵权盗版制品的商户。要进一步规范教材辅读物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印刷、销售盗版教材教辅读物行为,尤其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定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检查。教育部门要严把关口,管住管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职工,对组织购买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的学校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发行企业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盗版盗印和销售盗版出版物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印刷发行秩序,出警印刷发行业健康发展。

6、严厉打击非法报刊。要及时查处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报刊。特别是非法夹带、邮寄入境的境外反动报刊,以及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出版的非法报刊和一号多刊等形式出版的非法报刊。坚决取缔擅自设立的非法报刊记者站、编辑部等办事机构。特别是对繁华街区、旅游景点、车站等报刊零售市场,以及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报刊投放点,要进行认真清查,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的秩序。

四、工作要求

(一)抓住重点,重拳整治

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政治。一是严密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坚决防止境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境内并进行非法印制、刻录、销售。新闻出版、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市场查缴力度,加大对地下非法印制窝点的扫除力度;海关、铁路、交通、邮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入境、承运物品和有机物品的检查力度,严把入口和流通关;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要加大对制售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刑事打击力度,做到严密监控、立体防范、露头就打,并追根溯源、严查彻底,使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在博罗既没有生存的空间,又没有流动的渠道。二是加强互联网监管,及时屏蔽和删除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的各类违法有害信息,坚决防止严重危害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非法出版物和有害信息滞留网上。要按照中央外宣办等7部委联合开展的政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要求,集中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三是大力扫除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非法出版物,坚决防止损害问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色情等文化来及泛滥的重大事情发生,四是坚决查缴给类侵权盗版出版物。五是严肃查处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报刊,特别是非法夹带、邮寄入境的境外反动报刊,以及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出版的非法报刊和一号多刊等形式出版的非法报刊。六是严厉打击各类文化经营场所违法违规行为。

(二)落实责任,完善机制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权社会共同配合,各级各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按“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各职、各负各责,逐步完善与健全县“扫黄法非的”领导机构和严打机制。网管、通管、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同作战,采取严打高压态势,深入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查处取缔“黑网吧”的工作力度,做到发现一户清除一户。文化部门要组织开展查处网吧违法经营行为专项行动,着力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坚决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下载、复制、、传播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的行为。广电部门要加强对广播影视节目的审查把关,重点整治医疗专题类、有奖竞猜类、情感故事类、选秀类、暴力类、涉性类等节目,着力净化荧屏声频。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重点清理小报小刊摊点和音像制品店,严查色情口袋书和音像制品、有害卡通画册、非法小广告等不良出版物。教育部门要会同文化、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认真落实有关规定,清理经营性网吧、站,清理整治成人用品店和洗浴按摩场所,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三)抓好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利用墙报、横幅、标语、展览等手段,大力宣传非法出版物发行活动的社会危害性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理解、接纳和拥护“扫黄打非”工作,而其以实际行动主动关注、支持和参与“扫黄打非”工作。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扫黄打非”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宣传社会先进典型,总结宣传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曝光一批典型违法犯罪案列,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091-02

1 引言

校园网是高校信息和管理的重要平台,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校园网的强大功能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校园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网中的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何避免网络中的攻击、如何避免计算机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如何保证校园网的畅通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校园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

2.1 病毒的侵害

校园网中的用户众多,每天许多用户都要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而当今Internet上的许多的资源都暗藏病毒。如果某个用户的计算机上没有安装防病毒系统,那么该计算机就极易被病毒感染,当网络中的计算机被感染后,病毒就通过Internet进入了校园网内部。而现在的决大多数病毒除了具有传统病毒的一般特性(可传播性、隐蔽性、可执行性、破坏性)之外,还具有传播速度极快、扩散面非常广、不易防范、难于彻底清除等特点,如蠕虫病毒、冲击波病毒、振荡波病毒等,这些病毒往往能够在很短时内里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由于病毒在网络中大规模的传播与复制,将极大地消耗网络资源,造成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严重时有可能造成网络广播风暴甚至导致网络瘫痪。

2.2 网络攻击

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计算机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设备接入Internet,如果对网络访问不加限制,那么Internet上所有的网络资源都可以被任意访问。从校园网的安全角度考虑,对于任何一个Internet用户都有必要加以防范,因为任何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是校园网的攻击者。攻击者通过设置特洛伊木马、WWW欺骗、端口扫描等方法对网络进行攻击,一旦攻击成功将对学校的数据造成极大的威胁。比如一些黑客入侵学校的Web服务器,篡改学校的主页损坏学校形象,或对学校Web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攻击数据包导致学校的主页难以访问。

网络攻击不仅来自于外部,还可能来自校园网内部。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比例要大大高于来自外部的攻击。这是因为校园网内部的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同时校园网用户中绝大部分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在学生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网络攻击的巨大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他们把校园网络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而这种不安全因素对校园网的破坏力往往更大。

2.3 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系统安全漏洞指的是系统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缺陷,特别是操作系统,因为这些软件一般都比较的复杂、庞大,有时会因为程序员的疏忽或软件设计上的失误而留下一些漏洞。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漏洞。因为系统漏洞的存在,使得针对系统漏洞的网络攻击和蠕虫病毒也层出不穷。攻击者针对系统漏洞进行攻击,入侵成功后将获得系统的相应的权限,进而盗取重要资料或对系统进行破坏活动。目前学校的计算机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使用Window2000/xp操作系统,而Windows操作系统是不太安全的,因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漏洞比较多,由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引发的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此外,应用系统也不例外,如IE、Office办公软件、Ms-Sql、 Oracal等软件也存在安全漏洞。

2.4 管理上的欠缺

网络的整体安全仅从技术和设备入手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套对工作人员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这是因为内部人员对网络的结构、模式都比较了解,若不加强管理,一旦有人出于某种目的破坏网络,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目前国内的高校中还很少有学校具备完善的校园网管理制度。同时,在对设备的操作方面也应设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如没有规范的操作,把交换机的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者允许用户从任何地点登陆核心交换机之类的问题都会给网络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在对用户的管理方面,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用户管理方法。有的学校即使有用户上网守则,但也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难以取得违规用户的行为证据,这些都是管理上的缺陷。

3 校园网安全应对策略

3.1 建立网络防病毒系统

在非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杀一般都是靠单机版的杀毒软件来完成,但在校园网环境下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这是因为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只能防杀本地计算机中的病毒,且单机版的杀毒软件各自为政,在病毒库的升级以及病毒的统一防杀方面很难做到协调一致。

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可以采用集中式病毒防杀系统。该系统包括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模块。首先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防病毒服务器,即系统的控制中心,然后采用客户端安装或网络分发的方式将客户端软件安装到每个工作站上,并设置每个工作站接受服务器的管理。管理员只需利用控制台软件就能对联网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病毒清除,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校园病毒的爆发。如果有新病毒库,只需对服务器上的病毒库更新,客户端就会自动到服务器上下载并更新病毒库。集中式病毒防杀系统因它的病毒库更新及时方便、防杀行动统一彻底、系统稳定可靠、用户参与少等优点成为了校园网的病毒防治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3.2 构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网间访问控制的一组组件的集合。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的授权。设置防火墙是保护内部网络免于外部网络攻击的重要措施,在Internet与校园网内网之间部署防火墙,就在内外网之间建立了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防火墙可以限制对某些不安全端口的访问,能封锁特洛伊木马,并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和禁止某些协议的运行,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入侵检测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行为的识别和响应的过程。入侵检测系统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入侵以后,会及时进行记录事件、断开网络连接和报警等操作,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校园网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校园网内的恶意攻击行为。

3.3 使用VLAN技术

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每一个VLAN都包含一组有着相同需求的计算机工作站,与物理上形成的LAN有着相同的属性。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提高网络安全性、简化网络管理。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来谈谈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发挥的突出作用。

由于不同的VLAN有着各自独立的广播域,而广播只能在本地VLAN内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广播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提高了带宽传输效率,并可以有效地避免广播风暴的产生。例如在我校就对每栋学生宿舍划分两个或两个以上VLAN,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一栋学生宿舍的VLAN产生了广播风暴,也不会对此VLAN之外的网络产生影响。

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以后,不同VLAN的之间将不能直接通信,VLAN间的通信必须通过三层设备(路由设备)。我们可以通过路由访问列表和MAC地址分配等VLAN划分原则,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和逻辑网段大小,将不同用户群划分在不同VLAN中,从而提高了校园网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如果结合相应的网络技术还可以方便的控制校园网用户的登陆地点,例如开启交换机的认证功能,校园网用户在登陆校园网前首先要进行身份认证,我们可以将认证帐号绑定到具体的VLAN中,这样只有具备相应VLAN认证帐号的用户才能在指定的VALN登陆校园网络。

利用VLAN技术可以根据学校的部门职能、对象组或者应用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划分为一个逻辑网段,在不改动网络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地将工作站在工作组或子网之间移动。利用VLAN技术,大大减轻了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的负担,降低了网络维护费用。

3.4 软件系统的安全配置

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软件都有漏洞。作为网络系统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及时将软件的补丁打上。比如,校园网中的服务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大多是win2000/xp的操作系统,因为使用的人多所以发现的漏洞也就特别多,这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随时去了解微软公司的有关操作系统的安全信息,如有相关的补丁程序或升级包就应当及时地从微软的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对于其他的软件系统(比如:Linux,Oracal,Sql)也应当密切关注其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因软件系统漏洞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在服务器上刚安装好时会自动启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这样不仅给系统增加了额外的开销,而且带来了系统的安全隐患。对于服务器上不需要的服务我们应及时将其关闭,比如我们可以关闭web服务器的telnet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应该关闭不必要的tcp端口。

3.5建立人才队伍,完善管理制度

在校园的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校园网的合理规划与建设,还是日常的维护及管理,都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只有网络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在校园的建设中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使网络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才能及时快捷的处理校园网中的各种软硬件故障。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的操作规范制度(比如对密码的设置方法、系统权限的分配原则、核心设备的访问规则等)、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网络故障应急措施、机房的出入制度。校园网的管理需要建立制度更需要执行制度,严格地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是校园网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4 结束语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和管理制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问题又将不断出现,如何长期保证校园网高效可靠的运行将对网络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随时掌握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校园网的安全体系,使校园网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 肖军模,等.网络信息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8

预防小学幼儿园学生性侵害工作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小学、幼儿园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预防性侵害未成年人事件的发生,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我校本着对学生的安全、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开展预防性侵害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保护学生免受校园性侵害。按照洋县教体局《预防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性侵害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如下预防学生性侵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中、省、市、县有关预防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遭受性侵害要求为指导,不断健全预防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遭受性侵害工作体制,形成保护中小学生、幼儿身心健康长效机制,让学生们提高自我保护安全意识,知道保护自己的正确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加强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预防中小学生、幼儿免遭性侵害工作的管理,特成立XXX镇小学防性侵工作领导小组。

长:xxx(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XXX(中心小学副支书)

XXX(分管安全副校长)

XXX(中心园园长)

员:学校领导(逐个署名)

XXX(杨湾完全小学校长)

XXX(XX完全小学校长)

XXX(XX完全小学校长)

XXX(XX完全小学校长)

XXX(XX完全小学校长)

预防中小学生、幼儿免遭侵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中心小学(xxx)副校长办公室,(XXX)任办公室主任,(xxx)具体负责日常事务。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洋县教体局《预防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性侵害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教职员工管理,把好入口关,加强对临时聘用人员的准入资质审查,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

2.开展预防性侵安全教育。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每个班级利用主题班队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特别是针对女学生以及家长进行预防和警示教育,普及预防性侵害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在校园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关注异常表现和行为的学生;进一步完善宿舍的门禁制度;对校园周边的围墙,视频监控等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对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线索和苗头及时进行确认核实,并反映给相关领导。

4.加强宿舍管理,完善监管责任。开展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培训,严格落实学生夜间点名,就寝巡查,所有男性包括老师和家长一律不得擅自进入女生宿舍等制度,明确学生宿舍实行

“封闭式”管理以及女生宿舍聘用女性工作人员等要求,强化宿舍规范化管理。

5.建立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接送交接制度,建立中小学生性侵犯案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在学校内遭受性侵犯,学校或家长要立即报警并彼此告知,同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家庭的信息,避免再次伤害。

6.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音像、书籍等出版物,打印店,网吧等专项整治,打击渲染反动,色情,暴力的游戏软件和淫秽色情等违禁内容的网站,严防宗教,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宣传品流入校园。

7.切实加强教职员工管理。将师德教育、法制教育纳入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及考核范围,加强考核和评价,落实管理职责;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品行考核,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关注教职员工队伍心理状况及工作状况,防止个别教职员工出现极端心理问题,及时预防个别教职员工出现的不良行为。

8.夯实家校联系。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尽量多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特别要做好学生离校后的监管看护和教育工作。

9.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将预防性侵犯教育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学后、放假前等重点时段集中开展,纳入对教师的常规教育,落实到学生经常性的培训学习之中。要将预防性侵犯教育作为学生自护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将其作为女童,尤其是住宿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指导的重点内容。

四、工作要求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 微博; 传播; 中小型高校;重视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

本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11zy073)之一1 高校网络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在高校网络传播的特殊形态,是指在校园网络空间内师生对社会及校园现象和问题的观点、态度和建议的集合,并且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一向为全社会所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转型期间兴起的新词汇,其主体是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其传播平台渠道十分广泛,涉及高校新闻网、高校BBS、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公共电子信箱、微博、播客、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多种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和师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园管理事务和学习工作情况、生活情感交流,以及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的关注等。高校网络舆情传递着师生的情绪态度,表达着他们的观点立场,在网络空间里经过有规律的整合和冲突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也受到学界的关注,就笔者目前搜集整理到的论文成果来看,主要论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内涵为主,外延的研究有待加强)、产生原因和内容特点、传播规律和管理现象、引导和控制、以及技术架构问题。仔细研读后发现实证研究较少,而且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缺乏深刻的观点和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补缺。多数论文研究的客体是笼统的“高校”,基本没有对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研究成果,笔者就自己在中小型高校的工作经验来看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这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大校,也包括各类中小型高校,一流的教育事业需要各种规模类型的学校共生互补,满足各类型学生的需要。中国的区域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发展中小型高校正是目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要求。一般认为中小型高校是指在校生在15000人以下,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少,地理面积较小,有着较强的地域和专业特色;例举北京地区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89所院校中,中小型高校约占一半多,[1]可见国家对发展中小型高校的重视和社会的需求程度。目前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其传播效果也受到了影响,需要有关部门吸取各方经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传播平台,在全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2 目前主流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主要有高校新闻网、高校BBS、百度贴吧、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QQ、MSN)、微博,还有对高校来学生来说非主流的如电子邮件、维基、聚合新闻、网络新闻跟帖等其他舆情传播渠道,这些平台各有优劣,在目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应该是互补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未到互相取代的地步。

2.1 高校BBS 

     这是最广为人知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如北大未名站和水木清华站,最高在线人数曾经突破了两万人,一直以来是其校内师生发表言论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地,即使最近几年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仍然是其校内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互动媒介。高校BBS内容来源的显著特点是以校园原创为主,转载自其它网站的内容较少。BBS也被人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交互性强,信息传播量大,传播迅速且范围广,超文本多样化传播。但是有很多中小型高校并没有投入力量建设运营校园BBS,一些学校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关闭了BBS,主要原因在于BBS是简易性注册使用,匿名性发帖,使用者发言的门槛较低,造成言论监管的难度加大;BBS的发言贴十分集中,如有负面事件的渲染则“滚雪球”效应波及校内外,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另外开办一个机制完善、技术成熟、运行顺畅的BBS需要的成本对中小型高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举北大未名BBS[2],它最初架设在IBM捐赠的S/390大型机上,价值约800万美元,后来架设在64位×86的服务器上,软件也是北大投入人员进行改进的,站务委员会成员设有总监、常任站务、技术站务、发展站务、美工站务与账户管理员等职位,且北大校长兼任站长(用户名PKU),委员会有16个分区且都有任命区务人员管理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有一到三位版主直接对区务负责,未名站还设立了仲裁委员会专门处理管理纠纷,未名站同时开放了近千个讨论版面,分布在各分区之下,北大官方还利用未名站的软件硬件设施建立了校长信箱版块,来沟通校内管理各项事务。经过十多年发展,北大未名现在是北大校方正式批准开放的官方BBS,和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站一样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事业中备受瞩目,代表了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而对于资金人力有限的中小型高校来说,设立专门的建设资金和部门来组建一个成熟的有效的BBS,成本高昂且阻力重重。一些中小型高校开办了校内BBS之后因为管理运营不善,并未收到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传播效果,最后渐渐沉寂成了“死站”,不得不关闭;更多的学校是因为担心BBS发言本身的简便性和隐匿性造成“言多必失”,开办BBS之后可能会有不利的负面言论影响学校形象,故而干脆将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推给社会网站,如贴吧和社交网等;一些学校建立的官方BBS公布的是校方的新闻,办成了另一个校园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很低;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己开办的BBS,以学生用户为主,而学校和教师很少参与;因此如何把信息交流和参与人群统一到一个平台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SNS社交网站

    Web2.0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网络生活带来了变革,继BBS之后,社交网站(SNS)成为高校学生聚集的又一个网络舆情集中地。社交网站基本有交友类SNS、商务类SNS、以及校园类SNS,其中校园类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根据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的调查 ,绝大多数班级同学都选择在人人网上注册交流信息。人人网2005年建立时(当时还是校内网)要求拥有特定大学、IP地址以及校园电子邮箱的用户才可以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用户顺利通过注册以后可以撰写日志、上传共享、签名留言,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人人网上上传了自己的真实照片,还可以运用RSS订阅机制运营个人的社交网络。人人网融合了网络校友录、博客、QQ空间等多种网络社交平台,其开放性比起BBS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吸引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更有效果。这类SNS网站最特色之处在于以用户为中心,以关系为纽带形成网状结构传播信息,这和传统的博客类和BBS网站以内容为中心组织版块传播信息是不同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促使了用户对网络内容的贡献。SNS添加了各类有趣的应用程序,如“开心农场”、“偷菜”、“抢车位”等,给用户提供了多元的互动体验,也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分析认为SNS网络整合了传统网络类型信息来源、休闲娱乐、真实身份的社会交往和网络自我价值的实现功能,参与者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实信息,和传统的聊天室和BBS隐匿发言方式不同,促进个人努力地在社交网上去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增强了之间的交互性和活跃程度,建设了一个更加真实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当然SNS网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最根本原因在于商业网站缺乏学校的有效监管和引导,信息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虽然用户数量较多,但是就单个学校而言往往比不上校园局域网内的绝对用户数量;而学校内部网站的信息是公开集中的、成体系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引导、文化建设、价值观传递说,校园官方网站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即使社交网站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小型高校可以吸收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优秀的技术成果,加快自己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功能性和易用性,优化用户服务,而不是彻底将这些工作推向社交网站,自身进步才会有竞争力,依赖于外力都不会长久。

2.3 贴吧

    百度贴吧在高校学生中也颇为风行,特别是一些没有开办BBS的高校学生尤为追捧。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百度的贴吧3进行了调研,在线人数和发帖人数都很可观(有主题7777个,贴子143169篇),用户一般来自本校的各个院系、专业以及年级。但是贴吧没有统一的发言动机和有效组织,发言跟帖多数是无意识的跟风,主题和回应者都比较随意散漫,随意灌水的不在少数,有些帖子并没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较少。大多数以各高校名称命名的贴吧多是学生自发建立,所在高校并没有管理与审核的权限,老师们也很少光顾。吧民可以随意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监管,一些人在贴吧散布不良信息,渲染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高校环境的稳定。贴吧是完全属于学生的公共领域,几乎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并非合适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在没有相关的表达渠道之下的无奈选择,并非长久良计。

2.4 微博

目前微博是最受关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聚合了媒体、社交、应用平台,满足了用户对海量即时信息以及网络社交和个性化应用的需求。2011年12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的网络贴文数量大大高于往年,而且事件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根据IRI统计[3],微博已超过论坛,由去年的第三大舆情源头上升为第二大舆情源头,中国发生的几乎所有热点事件,都会在微博得到有效传播,舆情在经过微博传播后,一般会发生变异、放大,微博引领舆论的特征日益明显;微博用户数量的增加、网民登录网站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舆论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微博具有“自媒体“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借助微博随时随地用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发消息,每个人都参与分享和交流,使信息流通更自由。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据不完全统计[4],微博用户将近7500万人;腾讯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2亿,新浪微博宣布其用户数超过1.4亿;据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微博大会的信息,中国微博用户已达2.3亿人;这些庞大的数字提示着我们网络舆情传播格局新的变化,也对高校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具备成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要载体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高校学生电脑和手机普及率相当高,各校都比较重视校园网的铺设,上网条件便利,高校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越来越多,发微博的人数也在增加;高校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对网络舆情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评论,部分学生也保留着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思考,利用微博发表评论引起他人的围观关注,进而形成舆情。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和获取,虽然网络上BBS、论坛、博客等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但是微博是最便捷、交互性最强、成本最低的平台。微博者没有时间、空间、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终端(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内容,这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快捷的生活节奏、碎片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渴望交流却又止步于生活压力的现状,所以受到广泛追捧。即使是不喜欢发帖的微博使用者而言,在别人的言论里总会找到自己关注的信息,而且微博认证鼓励实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微博人如果被认可,也会成为其他人锁定的信息提供者。微博是借助即时信息建构的信息系统,传统的传播平台没有这种渠道价值,微博平台既能提供即时信息,接收者又可以在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当前微博一般有字数限制,140字左右虽然不能进行深度剖析,但是微博有上传图片的功能,也可以把长文做成图片上传至微博,或者在微博上贴出原网址链接,实现两个平台联合传播。字数的限制是因为微博很多时候是在移动终端(如手机)上使用的,这就对字数有了规定,未来是否会取消这个限制完全有可能,微博就成为了一个定制的社区首页,超越了传统的SNS、博客、论坛的功能。

SNS网的核心功能是对人际网络的维护,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微博则一方面延展了网络人际关系,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在使用微博前已经存在并得以在微博平台里继续,并且微博提供给了好友即时信息互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微博是以信息价值为核心的,微博主和粉丝之间是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双 方的互动形成了一个个以微博主为中心的不是很紧密的网络,形成或大或小的圈子。微博使用者最关注的是博主的信息,或者是其的信息对自己有价值,或者微博主本身身份吸引了自己的关注,双方的互动都以信息为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粹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这一点也颇为适合高校官方运用引导校园舆情,因为只有的信息对学生有价值,才会赢得大家的关注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因循守旧的照搬通知条文来运营微博,必须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确定什么是对他们有价值的,才能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如何有效引导监管高校学生的微博是需要高校管理者去思考的。

2.5 其它平台

高校学生还经常使用的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还包括高校新闻网、网络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QQ、MSN)、电子邮件、播客、微博、维基、RSS聚合新闻、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及跟帖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在Web2.0时代,中小型高校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这是学生们表达感情意见的平台,更是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窗口。网络舆情得到正确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环境是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小社会,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校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早些克服交往障碍,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从网络到现实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校园网络舆情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校方应该及时在微博上公布相关信息并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问,也可以增进情感的交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即时向校方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校方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

3 以微博为契机促进中小型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传播

    中小型高校普遍意识到了校园新闻网的建设,这是目前官方新闻的主要平台,也被看做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外界也起到了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但是只是抓校园新闻网的建设是不够的,目前大多数中小型高校的校园网都只是简单学校新闻,缺乏深入的报道,也没有精品版块,谈不上特色;其实很多中小型高校的规模不大,但是专业设置上都颇有特色,这点从学校校名就可以看出,如何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引导校园舆情并且体现学校特色,很多学校还没有深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导致校园官网互动性差和个性服务落后,内容单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建设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要注重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在微博中也要多多宣传本校的学术成果情况和学校的专业特色。

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型高校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开设部门和投入资金自行开发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是有困难的,也难以获得支持,就目前的情况看微博是最适合的校园网络舆情传播平台,成本低而互动性好,随时随地方便互动监管信息;学校在具体运作时同样也要进行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对负责人员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一旦有负面的消息,不能沿袭采取封锁消息、堵塞关闭舆情传播平台的工作方式,要第一时间按准备好应急方案,疏导的效果好于打压,逐渐提高高校的舆情危机管理水平。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日常工作,要加强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新,这样在问题出现时才可以应时而动,不会造成消息反馈处理的滞后;否则在微博式裂变传播的网络环境中,舆情的传播是极容易被放大而成为校园焦点甚至全社会的热点。作为高校的管理方,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和引导机制,要吸取一些高校舆情处理案例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如最近的复旦大学学生黄山驴友事件、清华大学“真维斯”楼、河北大学“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就充分考验了高校的危机处理能力;还要加强和其他高校的舆情工作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和新浪网建立的中国高校微博协会整合的成员建立关系,互通有无,改进工作。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媒介自身,而不是媒介的内容。这句话虽有争议,却深刻地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现状,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播平台发生变革,不仅仅是在内容方面的,更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习惯。在人人有手机的高校,手机突破了时空、电脑终端的限制,可以让人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这正给微博的使用提供了支持。作为中小型高校更是要利用好微博这一契机来促进本校的网络舆情传播事业,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引导舆情,并在校园网的主页开辟专门的舆情传播版块,做到讲究方法,疏导结合,抓好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完整版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079-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数量逐年递增。校园网的建设,加快了学校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实现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共享。因此,校园网络安全便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点。

1 网络安全现状

1)缺乏防火、防雷设施。多数校园网机房在建设的时候,防盗措施良好,包括防盗门窗和监视系统。但多数学校忽视了防火、防雷、防静电设施,尤其是防雷。有些地区是强雷电多发区域,防雷措施更要到位。机房防雷与楼宇防雷不同,不仅需要屏蔽和等电位连接,还要安装电子避雷器,这样才能保证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设备在雷雨天的安全。

2)多数学校缺少硬件防火墙。很多学校采用360等简单的软件防火墙作为学校出口防火墙。但是软件防火墙自身属于运行于系统上的程序,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一部分CPU资源维持工作,而且由于数据判断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些数据流量大的网络里,软件防火墙会使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和数据吞吐速度下降,甚至有些软件防火墙会存在漏洞,导致有害数据可以绕过它的防御体系,给数据安全带来损失。而硬件防火墙是一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专用设备,通常架设于两个网络的驳接处,直接从网络设备上检查过滤有害的数据报文,位于防火墙设备后端的网络或者服务器接收到的是经过防火墙处理的相对安全的数据,不必另外分出CPU资源去进行基于软件架构的NDIS数据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于PC机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应当在学校网络出口配置一台硬件防火墙。

3)人员管理及配备。学校网管员多由信息学科教师兼任,网络管理复杂、繁琐,却不能计算工作学时,所以网管员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很多网管员老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由于基层网管教师流动,一些学校网管老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欠缺。

4)学校内部p2p流量占用大量带宽。学校出口以p2p流量为主,严重影响工作时间内的正常网络访问。常用的p2p软件如迅雷、电驴,即使没有下载,只要运行就会成为种子为他人提供上传,从而浪费带宽。

2 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1)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安全机制。学校要建立以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组员为学校各个职能科室和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络有专(兼)职管理员负责,制定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校园网各项目责任人,学校新闻有专职领导审查,学生日常机房上网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2)完善基础设施。学校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补充完成对机房防雷、防火、防静电等基础设施的增补和改造。

3)限制迅雷、电驴等p2p软件在正常工作时间的流量。能够有效限制p2p方法很多,比如封p2p软件的常用端口; 封p2p服务器的ip地址;使用RouterOs等软件对单个ip流量进行限制;使用ISA Server控制p2p下载软件等。

4)提倡使用正版软件,及时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各类软件安装补丁。相比较而言,及时的为服务器安装补丁,能够更好的防止病毒的侵入。

5)在学校网络出口对学校上网行为进行日志记录,并按法规要求保存90天。有条件的学校应当使用AAA认证入网。硬件防火墙一般都自带有日志记录功能,只要另外部署一台大容量的pc机作记录就可以了。如果暂时没有硬件防火墙,就要购买相应的日志纪录软件,然后部署在校园网络出口处。

6)加强网管员的业务培训,适当体现网管员工作量。学校应当对网管员老师的工作给予认可并计入教学时间。网管员应当积极参加培训,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以期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学校只应当安排两名以上网管员,实现网络管理AB岗。

7)学校开设的留言簿、论坛要加强管理。所有留言必须通过管理员审核,论坛管理员应当是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有较强的政治理论基础、能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校内有较高的威信。论坛的注册要实行实名制。对不能达到要求的留言簿、论坛要坚决关闭。

8)加强对教师和学生文明上网行为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要对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防止他们登陆不良网站。要禁止学生随意安装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要求教师在安装不明软件之前进行杀毒处理。

9)对于新兴的无线网络,要管好用好。无线网络都要配置安全级别较高的密码。

3 总结

网络安全日益影响着校园网正常运行,只有提高全体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管员的网络安全能力,才能更好的为大家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玉军.浅谈校园网络安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167-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