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9-22 17:20:38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 出版企业 资金管理 内控设计

一、前言

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一个占比较小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政策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行业。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新闻出版单位一方面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其市场又受到一定保护,行业竞争压力小。因此,财务资金管理带有明显的事业单位计划经济的痕迹。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意识较为淡泊,管理方法落后于现代企业管理,与新闻出版行业实为现代企业的本质严重脱节。20世纪末以来,国家推动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使新闻出版行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原有资金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体制与市场环境的需求,资金管理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本文从探讨出版企业从何入手进行资金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出发点,为资金管理较薄弱的出版企业找出一条资金管理入门的道路。同时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即能为渴望寻求资金管理之路的同行推开一扇小窗,又能引来专业人士的指导。

二、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及其困难

出版企业的资金管理特点是与其产品特点及业务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出版企业业务运行中的一些“特色”给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一)产品品种数量巨大

出版企业生产的是以一定载体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核心内容是其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出版企业为产品品种数量巨大。比如一个中小型出版企业在销产品品种应在上千种之上,而大型出版企业会达到上万或几十万。这就使得出版企业的存货成为企业资产中一种主要的占用形式,而这种资产在储存、发、退过程中的损耗难以避免。

(二)销售回款周期不确定

由于出版企业在一直实行“新华书店总经销”,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各出版企业早已实现自办发行,但历史遗留的销售方式为“经销包退”,实际上是把滞销的风险全部留在出版企业,出版企业在控制退货与结算方面可施展的空间较小。

(三)产品生产周期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出版物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源头起于作者(著作权方),作者(著作权方)与出版社的配合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进度。在产品写作、编校与出版过程中,作者(著作权方)与出版社之间沟通是否顺畅,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出版进度,甚至出现选题中途流产。因此,出版企业的选题实现程度通常与选题计划相去很远。

(四)政策性影响

出版物这种特殊商品还是一种对政策极其敏感的商品。比如考试类产品。如果国家对某类考试在考试方式、考试大纲上进行调整,则在新规定出现前出版的同类产品则立刻全部成为无法出售的商品,这种无法预料的损失也是出版社必须承担的。

以上各种不可控因素都给出版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无法控制的进程中寻找可控点,成为资金管理的难点和关键。

三、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者没有充分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新闻出版的行业发展具有注重意识形态、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的特点。在传统出版企业中,企业领导者更注重产品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关注选题方向。文化产业改制后企业领导者需要关注市场,但很少关注资金的运营与管理。

(二)财务人员缺乏资金管理意识

在传统出版企业中,财务人员更注重“会计核算”和“财经制度”,企业没有在资金管理方面给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此以往,资金管理几乎被排除在财务工作之外。

(三)缺少资金管理专业人才

在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的前提下,出版企业更是缺少资金管理专业人才的储备,当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后,资金管理的问题才显得日趋重要,但由于知识和人才的缺乏,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资金管理链条和管理模式,仍处于亡羊补牢的被动状态。

四、影响出版企业资金管理效果的因素分析

鉴于上述的行业发展历史,现阶段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多样,并对资金管理的效果产生的很大影响。

(一)管理层思想认识

资金是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现代企业中,企业领导已经把资金管理当作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企业资金管理的流程是成熟而顺畅的,任何资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会得到迅速的反馈,并处理解决。而出版企业的管理层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且不足,主要还集中在如何抢占市场、准确把握政策并判断企业发展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层无暇有效组织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资金管理架构,使资金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在这种管理缺失的状态下,经营过程随时面临资金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且会错失市场良机。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在管理体系相对完整健全的现代企业中,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机构及运营模式,资金管理已渗透到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在这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框架下,企业资金活动被限定在最有效、最安全的监控系统中,对资金的管理也是最高效的。而在出版企业中尚未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甚至未抓住资金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在资金管理中的部门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资金管理工作尚在摸索中,无法形成完整的资金管理链条。遇到问题都是采取临时补救措施,甚至造成了资金损失才完善管理制度。这种被动的工作状况,使得资金管理工作不能成为企业管理中有效部分,更谈不上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资金管理岗位设置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资金管理工作均设有专门的岗位甚至专门的部门来完成,职责划分清晰、责任明确、流程顺畅,与日常财务工作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完成资金管理工作,及时反馈资金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而在传统的出版企业中并没有设置资金管理专属岗位,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在资金管理工作开展初期,多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这种情况使得在面临资金管理问题时,往往无法将应该由资金管理岗位完成的工作同日常财务工作明确区分,削弱了资金管理职能,工作中不能切中要害,也不能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四)监管措施

监管机制是现代企业运行中与各个业务流程并存的机制,业务运行到哪里,监管工作就应该同样到哪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业务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业务运行中的偏差,保证业务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这对资金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在有效监管机制下运行的资金管理系统,才是安全有效的管理系统,能够保证资金管理以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而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初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更谈不上对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管,这必定会给企业的资金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五、完善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

面对上述现状及各种问题,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与运营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提高资金管理意识,强化资金管理责任

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有关资金管理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在资金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管理层应直接参与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组织机构,至少应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岗位,并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管理层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运行的有效性,使资金管理机构和岗位不至于成为“摆设”。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企业应在财务人员培训上应加大力度,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充实专业知识,做好应对准备。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引进有资金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弥补人才上的不足,同时通过专业人才来推动资金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缩短适应周期。

(三)设计内部资金管理与控制流程

改变“亡羊补牢”的被动局面,做好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与修正三个阶段的工作。

第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财务预算是经过现代企业运行实践证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有效进行资金管理事前控制的手段。从这里入手对于之前没有设立相应机制的出版企业来说相对容易,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将“不确定”变为“有计划”。预算管理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可以生产为出发点,也可以销售为出发点,或两者兼而有之,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收支全部在预算中得以反映,并算出下一年度的经营结果。这个经营结果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规划相适应,如果有差异,应分析原因、调整预算,并最终使财务预算的经营结果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财务预算至少以预算的利润表为终点,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完成预算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是预算控制。财务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成为衡量经营业务完成情况的标尺。预算执行情况应通过相应的财务报告及时反馈到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企业领导应针对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作出经营调整,修正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预算的完成。

三是预算调整。对于年度内出现的突发事件,如由于政策的变化使得原来预算无法完成,或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影响预算结果,应降这些突发事件作为预算变动的因素及时调整原有预算,并将新的预算结果作为执行目标。这种调整预算的工作也可视为编制滚动的财务预算,其目的是让预算随时符合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致因为经营出现的新情况使预算失去指导作用。

四是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对于预算执行的结果要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从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偏差中找出原因,如果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应在今后的编制中加以避免,如果是执行的问题,应提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变执行状况。

第二,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资金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流程控制的保障。因此,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覆盖企业资金流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岗位。制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需注意内部控制的几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参见财会〔2008〕7号文件)。对于一时没有条件制订更细的资金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以先制定一些关键流程的控制规范。比如存货、固定资产、销售、费用支出;其他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不断完善。

制定好的资金管理制度要不断根据业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得管理制度不会过时,成为资金管理的依据和保障。

(四)选择适合的资金管理系统,协助业务流程规范化

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仅靠人工完成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存在信息不及时、错误率高的问题,所以资金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流程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资金管理系统往往在规范资金业务流程的同时,还能起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统计分析效率及降低差错率的作用。

(五)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社会中介机构因其专业性和中立性,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起到的监督作用和指导作用不容小觑。新闻出版企业,传统上只把中介机构当作一个审查机构,实际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介机构更是企业管理的助手。作为专业的咨询评估机构,中介机构能发现企业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请专业机构介入资金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设计,并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由于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其往往能提出比企业财务人员更客观和切中要害的建议,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起到很好的帮助。

总之,建立及完善出版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在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出版企业要在认真考量本企业的管理现状及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企业资金管理的途径与方向,以资金使用效率最优化为目标,并本着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内至外、由急到缓的原则,优先解决实际工作中重点控制环节,层层深化,不断完善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对于出版企业财务人员来讲,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本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也将在工作中持续关注资金管理理的发展与新动向,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

(作者单位为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 谈岩华.出版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7):182.

[2] 曾金平.浅谈出版行业营运资金管理[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8(3):35-38.

[3] 靳先德.出版集团母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30):64.

[4] 喻利民.浅议出版企业营运资金之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3):60-61.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模式;机制;控制

一、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项目是指在限定的资源与限定的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就是运用各种相关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就出版社而言,出版的一个系列的图书或一本单独的图书,都是独立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原本掌握在个体编辑手中,很多书最终出版效益不高,或因出版时间没有计划好导致错失市场良机,或因内容定位考虑不细导致读者不买单,或因销售部门忽视导致内容质量优秀的图书没有足够的销售机会,或因各种偶发的外部因素,如纸张采购、印厂、物流等,导致出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总编办公室、印制部、营销部等职能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出版前与编辑的沟通协调,会站在本部门既有工作运行的角度,来一本书处理一本书,导致整个链条效率不高,编辑个体也感到力不从心。如此状况,编辑要提高个体效益,只能多出品种,而品种增多,职能部门又疲于应付,更难提高单品效益,导致恶性循环。

一个成功的出版项目,往往建立在好的选题策划、好的目标市场定位、好的组稿、合理的成本控制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方案策划实施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一个个的出版项目作为企业运作的单元,减少部门制、层级制带来的沟通执行的低效,如此实行项目化组织管理,应该是提升出版社单品出版效率的一种可行的管理选择。

好的策划需要经过多次多方论证,正常的出版社选题流程是编辑个体上报、事业部论证、总编室(部)论证三级。由于图书是个性化需求较强的产品,一旦事业部和社部管理的品种过多,就存在论证不到位或论证偏差的情况,虽然符合事业部规划的大方向,但在具体选题操作定位和实施层面,由于编辑个体经验不足,难免会存在失误。在实施阶段,如能以项目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论证和过程管控,将可避免很多失败和风险。

二、三种项目化管理模式

传统的出版社管理模式是职能化、部门化的管理,最终的考核目标是个人。个人听从部门主管的指令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现有大多数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出版社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成员在部门内执行任务,而无权力调动其他部门的资源。信息的传递和决策效率较慢,部门成员自下而上汇报,部门主管协调其他部门领导或更高级别决策,决策再由各部门领导自上而下传达给部门成员执行。

理想的出版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是弱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强化以目标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化的组织管理。中等规模以上的出版社事业部或分社在整个出版战略规划以及人员管理层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保留这样的职能设置。小型出版机构,完全可以以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组作为组织管理的单元。图2为中等规模以上出版社理想的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变垂直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为矩阵式组织结构。项目实施的责任人、实施主体、协调主体明确,管理层级少,管理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具体而言,仍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项目组织模式。

1.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模式

大多数出版社都会承担一些部级、省市级重要的出版项目,这些项目或关系国家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或关系到历史文化传承,政府和出版社层面都会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来实现这些重大出版项目。这类出版项目往往出版周期长、投入大,很多需要三到五年的规划和组织才能完成出版。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理,可以成立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将原先需要分散到事业部和个人的一些重要出版项目集中起来,统筹规划选题的论证、申报、实施。项目部门可以对外寻找专家资源支持,对内直接协调原不同事业部需要参与项目出版的编辑,以及印制部门和营销部门相关人员,协调项目的出版进度、流程、成本预算、决算。由于重点项目的出版是长期、多项目并存的,且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出版、结项等流程与一般市场类图书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成立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必要。

2.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有些出版项目,尤其是大型市场类图书的出版项目,存在需要跨事业部组织的情况。由于市场类图书从论证到出版需要的时间均比较短,因而需要利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出版任务,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迪士尼出版项目的管理上,就采用了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由一位社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对外与迪士尼层面进行统一的沟通,对内协调选题规划事宜。社领导协调外语事业部与基础教育事业部共同论证和规划不同的产品线,并直接领导相关编辑落实具体的工作。项目组与印制部门、营销部门相关人员在选题论证和实施阶段会反复共同商议成本、工艺、渠道、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印制和营销的建议,修正一些初期选题操作的想法以及调整印制工艺、纸张的选择,最大程度解决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避免了产品定位不准、产品设计不理想、营销实施滞后等问题。由于是项目组与各部门共同决策,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编辑部门、制作部门、营销部门由于一些环节疏忽而互相推诿、抱怨的情况。即使有处理得不理想的环节,项目组成员也可当作是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实施中进行改M。

3.事业部下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事业部规划下的重点图书出版,可以采取这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事业部主任是项目负责人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本部门的资源完成项目的出版。如果不是,需要赋予项目负责人足够的决策权和协调权,必要时帮助项目负责人协调内外部资源。市场类重点图书项目的出版,非常有必要设置责任营销的岗位,明确责任营销在此项目中的地位和职责,在内部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并承担一些营销方案的落实工作。在初期组建项目组时,事业部主任、营销部主任甚至分管社领导需协调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后期操作实施阶段则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整个项目的出版乃至营销方案的实施。

三、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营机制

在从以人为管理对象的行政组织结构向以生产为导向的项目组织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渐进式和改良式发展。尤其对于年出书300种以上的出版社,首先要抓好重点图书、重点项目的出版,建立重点图书和重点项目的组织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营机制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项目的遴选机制

什么样的图书能入选重点项目,每个社需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方向来考虑。有些项目符合社重点规划的学术或市场方向,预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又具有操作实施的可行性,则很容易入选重点项目,按项目化方式组织管理。有些项目符合一些长远的规划方向,但短期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需培育和进一步进行实施论证,也可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入选重点项目的选题和系列选题,除正常的按职能部门实施的选题个人、事业部、社部三级论证制外,还需进行更深一级的实施论证,学术类图书需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论证把关、市场类图书需会同营销部门更进一步论证消费者定位、产品形态定位、渠道定位、营销方式定位等。只有进一步深入会同相关外部、内部人员论证,清晰、明确的目标选题才能入选重点项目。

2.项目组人员遴选构成

由社部组织的国家重大项目、市场类重点对外合作项目,一般由社领导或事业部主任直接担任负责人,而由个人策划申报并入选社内重点项目的,则由策划编辑担任项目的负责人。各类项目负责人在选题操作实施过程中组建项目组十分必要,项目组人员的构成,一般由负责人、编辑人员、设计人员、印务人员和营销人员共同组成,印务和营销可以从相关部门选择一位代表。重大系列项目则一般需要事业部主任、印制部主任及营销部主任共同参与组成项目组。负责人需要具备很好的业务能力及协调能力,掌控项目进度,跟踪计划执行。

3.项目组成员考核与激励

出版社对于编辑多采用创利考核的方式,编辑的收入一般由编辑加工工作量和创利提成两方面组成。由于一些周期较长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或处于培育期的项目,其经济效益短期很难实现,导致参与重点项目的编辑短期收益得不到保障,因而重点项目需制定单独的激励措施,如立项奖励、基金获得奖励、完成奖励,以保证参与重点项目的编辑人员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均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让编辑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重点项目的出版上。而市场类的图书项目,经济利益的追求目标明确,除了正常的单书创利结算之外,为鼓励整个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益,可以前置一些更高的码洋、销售册数和利润目标,达到更高目标后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以鼓励项目组为了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而努力。项目组成员除了编辑之外,一些参与项目的印务、营销或财务等相关人员在原有部门内有特定的岗位考核要求。项目组的运行,需要明确这部分参与人员的责、权、利,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收益回报预期,才能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四、图书项目化管理的过程控制

面对大众消费者的市场类图书项目,需要涉及的市雎壑ぁ⒉品形态论证、渠道开发和营销方案等会比较复杂,而且市场机遇可能转瞬即逝,短期内需完成从论证到开发,并迅速实现销售的过程。故在项目初期立项通过到最终实施完成,过程环节的控制非常关键。笔者在承担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迪士尼出版项目负责人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过程控制。

1.建立选题实施论证机制

选题从立项阶段的初期设想到真正实施,中间常常会有很多改变。故项目重点立项并成立项目组后,项目负责人需进一步召集项目组成员进行实施阶段的再次论证,从目标消费者描绘、产品形态如何设计到渠道如何选取,营销宣传往哪里走,都需要反复商议、进行内外部调研和论证,以使项目组全体成员明确并建立信心。这样的好处是,前期反复论证,心中有数,后期操作方向清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较小,即使有些环节经市场检验不理想,也不会影响到大方向的决策。

由于前期论证清晰,内容、设计方向明确,在组稿阶段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避免了由于内容结构问题、设计问题在后期编辑加工阶段反复调整、修改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并保证了质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迪士尼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产品线,尝试使用了项目计划表,从预计最合适的上市时间倒推,为编辑加工和设计、印刷的每个环节制定了时间表,由不同产品线负责编辑统筹整个进度流程。由于整个项目有多条产品线在并行,项目计划表的制定,使得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和部门都非常清楚整条产品线的进度,以及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时间明确、责任目标明确,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3.成本与定价策略的实施论证

决定定价的因素有成本,也有消费者心理接受度。在选题实施论证的过程中,目标消费人群的描绘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产品如何设计,采用何种装帧和工艺,以及成本和定价。其次,产品预期主要通过哪类渠道销售,也会影响定价策略。如果以实体店销售为主,则定价就是消费者购买价,如果产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则定价可以略高,以打折后消费者实际购买价推测消费者心理接受度。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设计、纸张变动也会影响到定价,项目组会对不同工艺、纸张所呈现的图书分别打样进行实物比较,以确认最终形式和定价。成本与定价的策略论证,贯穿选题初期立项到论证实施的整个过程,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反复推敲最合适的定价策略。

4.营销策划及实施

与此同时,生产实施过程中,营销工作也已前置,并统筹在项目进度计划表内。在整体设计方案定稿之时,就开始操作营销传播文案,营销传播文案分渠道版和消费者版,并以微信为主要传播方式。在书出版之前就开始渠道预热、网店预售等,针对消费者的营销计划也提前设计,在书上市和出版后一段时间稳步推进,并根据上市反馈调整营销传播方向、渠道陈列方式以及跟进促销方案。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3

摘 要 文化体制背景下诞生的文化类企业集团,集团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尚未达到系统化。但是,作为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出版类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本文基于我国出版类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现状探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提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质量提出有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出版类集团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类企业集团进入了完全市场化经营与运作的阶段,出版类企业集团间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这就迫使出版类企业集团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来应对当前的变革,从而有效提升其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当前出版类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1. 出版类企业集团现行财务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出版类企业集团财务工作开展的前提即为明晰的产权关系,但由于当前业内企业所处的特殊背景,大部分企业的产权关系其实并没有随着企业的转制得到很好的理顺。例如,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所开展的财务管理活动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出版类企业长期所依据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已不适合当前的需要,必须予以彻底的转变。再如,会计制度的转变必然会导致会计环境的变化,在此环境下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企业转制的需要。

2. 出版类企业集团财务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出版类企业集团建立起的管理机制存在合理性,但在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得到实质性推进的过程中,出版类集团在机制改革方面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出版类集团实行的事中控制过于形式化,造成了企业内部效益的下降和资产的流失,又比如出版类集团实行的事后控制缺乏相应的事前以及事中监管,导致事后控制缺乏力度。从出版类集团财务管理的现有情况看,出版类集团财务监管方面的不利性因素存在如下方面:一方面集团财务管理机制的设计缺乏机构保障,不利于集团对成员单位实施财务监管,另一方面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容易产生利益主体倾斜,不利于出版类集团利益的目标实现,此外,出版类集团财务管理上下层关系不够合理,不利于对财务成员的有效监管。

3. 出版类企业集团预算体系不够健全

不健全的预算体系造成集团企业资源浪费,文化体制改革下,企业集团财务预算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提出企业集团的年度发展总目标,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但是,现有的出版类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仍是以编制为主,执行为辅,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大多数业内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仍无法有效落实集团经营计划和财务目标,更谈不上对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导致预算管理的资源分配存在随意性大的弊端,其预算编制与执行尚存在较大差距。

4. 出版类集团成本费用控制水平较低

改制前,有些出版单位对成本费用缺乏实质性控制。常常根据以前年度数据计算出本期成本结转率,然后根据这个结转率对成本进行结转,必要时人为调整结转率,这种方式使成本结转缺乏准确性,容易发生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开源与节流是提升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有关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出版类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对于提升出版类集团企业的资本积累以及经济效益,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压低成本与费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这种不良的影响也就体现在集团的整体利益管理上。

上述我国出版集团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可能还没有明显的暴露出来。这是因为,现阶段出版领域尚未完全放开,出版集团还能获得一部分的相对垄断利润,但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入,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下,出版类企业集团势必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完善我国出版类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积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国内各出版企业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所属不同部门的财务行为,利用统一的财务报表计量体系及其方法,控制资金流向,避免各部门间财务账目的条块分割,以达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支持主业发展、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财务费用等目的。例如,出版企业集团应摒弃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建立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为主的新财务报表体系,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依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下属单位报表体系进行有效合并,从而可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为真实、公允、可靠的会计信息。再如,企业还应适时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模较大、下属单位较多的出版企业集团可筹划成立资金结算中心,通过该中心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调度、归集、拨付与使用,从而实现对企业资金的全面监控,有效防止因资金分散、过度沉淀现象所导致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难题。最后,在市场化下经营的出版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防范,积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成本控制、发行销售、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对影响出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2.推行出版集团全面预算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应重视预算管理,尤其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对出版类企业集团来讲同样重要。在既定经营目标与程序之下,出版类企业集团应合理规划和反映企业未来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出版集团企业总体计划的数量加以表征。具体而言,出版类企业集团展开全面预算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以及财务预算三个部分,其中要在集团组织结构上设置层次较多的管理部门,权衡集团整体目标与成员单位个体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并以预算计划进行协调。同时,在预算编制阶段可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调动集团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应强化集团内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增强集团凝聚力和协调性,推行预算控制手册,将预算责任落实到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调控措施,及时调整预算偏差;在预算考核阶段,企业应将绩效评价与之充分结合,通过绩效评价来形成对预算管理的有力支持,以起到合理激励或以儆效尤的作用。

3. 加强出版类集团的财务监管

财务总监制,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监管模式。1987年,深圳市在全国最早成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率先采用了该制度;经过数年实践,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总监制度,既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符合《公司法》及企业经营自的要求,又能有效的行使出资人权利,对国有资产进行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确保国有资产经营安全增值的一项科学制度。从理论上说,财务总监应对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保证企业财务会计活动健康运行,并在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领导下,总管企业整体的会计、报表、预算工作。从监管职责来看,财务总监主要负责建立科学、系统、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财务监控体系,制定公司资金运营计划,统领公司整体预、决算工作,筹集公司运营所需资金,审批公司重大资金流向,主持对重大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的风险评估、指导、跟踪和财务风险控制,参与公司重要事项的分析和决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及对外投资等事项提供财务方面的分析和决策依据。目前,各出版企业集团亟需引进财务总监制,以加强对公司财务管理的监督。

4.有效提升成本费用控制水平

当前,出版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应突出以下方面:第一,采购成本控制;由于采购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40%~60%,因此加强出版采购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实行招标采购,使供应商在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选择;其次,采用定向采购的方式,选择综合方面最佳的供应商,并与其长期合作;最后,签订适时采购合同,以减少库存,稳定供应渠道。第二,印刷成本控制;首先,重视新出版物的出版设计,确定开发新出版物需与落实其出版开发成本同时进行,并制定目标成本;其次,改善出版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及流程,降低管理层面的成本。第三,售后服务成本控制;首先,注意出版市场相关信息收集,通过搜集读者和客户反馈信息以制定相应措施,提升客户群满意度;其次,对客户和读者进行回访和满意度调查,以客户的需求价值为基础,能保证客户满意的最小值在其成本之上,并对回访和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

三、结语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更为复杂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于出版类企业集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发展的核心环节,更要基于市场发展的需求构建适于集团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制度,最关键的是基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实际,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环境,理顺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应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能够满足集团自身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出版社 退出机制 等级评估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48-04

随着各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出版业步入了“后改制时代”。转企改制为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让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出版集团34家,其中上市公司10家,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但是,如果说体制改革已经大功告成,恐为时尚早。因为,作为改革整体方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退出机制迟迟没有出台,使得一些已经不具备生存能力的出版社依然无法合理地、顺畅地退出,出版社“只生不死”的局面并没有打破,出版业仍然处在一个没有优胜劣汰的封闭系统内。退出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版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这一问题应该要引起业界、学界的关注,也要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由于没有引入退出机制,出版社没有“出局”的压力,即使在转企改制之后,一部分出版社仍然没有创业的激情,依然没有建立新机制的动力,还在过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日子,因为不管经营情况如何,照样可以顽强而自在地生存。正所谓“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甚至连那些基本依靠与民营书业合作、以收取“管理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已逐渐成为一具“空壳”的出版社仍然不言退出。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出版社退出机制,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要求,也是建立良好出版生态的客观需要,这将有利于出版社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利于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其意义自不待多言。需要说明的是,已经明确为公益性的出版单位,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1 退出的类型

出版社转企改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重塑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出版社退出机制就是要将那些出版能力极弱或者已经没有生命力却又占据有限出版资源的出版社清退出场,把有活力、有能力的主体不断吸纳进来,实现出版行业的吐故纳新。

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是指市场经营者因为出现阻碍继续经营的特定事项而主动终止经营或者依法被强制终止经营,经清算后由行政主管机关核准注销,从而终止市场主体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的法律程序和制度[1]。市场退出机制是一个综合体系,依据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部分退出市场和完全退出市场两种[2]。出版社的退出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1 退出部分市场

就是对出版社的出书范围和出版活动作相应限制,让其退出特定领域的图书出版业务,而在非特定领域的出版活动则仍然可以照常进行。具体来说,出版辞书、地图、中小学教辅图书、养生保健类图书以及一些专业图书等都必须具有相关资质,达不到资质要求的不能出版这些领域的图书。

各出版社在成立之初,新闻出版总署便对其出书范围作了明确界定,有着明确的专业分工。各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定位和上级的要求来策划图书选题,使得各社的图书板块特色鲜明,出版社的社名与图书分类呈现对应关系。例如,科技社、少儿社、美术社、文艺社、教育社、古籍社等,从社名就可以看出各社的主攻方向。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很多出版社不顾专业分工,不顾自己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只要什么书赚钱、什么书畅销,便扎堆出版,使得 “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甚嚣尘上,各社图书的专业分工日渐模糊。这将导致出版业的滞胀,品种过多而精品太少,一方面图书泛滥成灾,一方面是“无书可读”,使得图书市场在表面的饱和中呈现反常的萎缩,同时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例如,前两年全国2/3以上的出版社都以不同的方式涉足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事实上,相当多的出版社并没有从事教辅图书出版的资质,更无编辑出版中小学教辅图书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新闻出版总署采取了果断措施,于2011年8月17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从出版、印刷、发行、质量、价格、市场等方面明确提出了管理措施和要求。严格出版单位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管理,出版单位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符合资质要求,不具备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选题,不得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3]。

新闻出版总署加强对某一类图书的出版资质审定,让一部分出版社拥有出版该类图书的资质,从另一方面说,就是让其他出版社退出该类图书的出版市场。准入和退出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政府加强出版客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出版市场除了执行市场主体准入外,还有市场客体――产品即出版物也实行市场准入。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特殊产品例如中小学教材必须通过审定才能进入市场,国标教材必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才能进入教材目录,省编教材也必须经过各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能进入市场。其二,是指符合质量要求的出版物才能进入市场,即出版物应在内容、编校、设计、印制质量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严重不合格的将运用市场退出机制淘汰出局[4]。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特别提出,对不符合质量规定和标准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责令停止出版发行、全部召回销毁。

1.2 完全退出市场

退出全部市场也称之为完全退出市场,是指出版社由于自身的某种原因或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主动或被强制终止全部出版经营活动、完全停业的情况。完全退出市场意味着出版社彻底退出,不得再从事图书出版的任何经营活动。这种退出也可以理解为严格意义上的退出。例如,当出版社经营恶化、已经严重亏损或者出版的图书违反相关规定并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时,行政主管单位可以撤销其图书出版许可证,让其完全退出市场。

2 退出的途径

2.1 主动退出

如果有出版社愿意主动退出,其实,退出渠道是畅通的,而且手续也较为简单。2011年3月19日公布的《出版管理条例》(修订版)第十八条规定,“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的,由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并经主管机关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报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家出版社主动提出退出的先例。

2.2 被动退出

被动退出包括以行政为主导和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出机制[5]。以行政为主导的退出机制――行政淘汰,是指当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时,行政主管单位责令出版社停办而让出版社退出的一种方式。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出机制――竞争淘汰,是指出版社转制成企业之后,就必须要成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要面对读者、作者的选择,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得有勇气和能力承担优胜劣汰的结果。这种退出机制是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 具体的措施

如果是出版社主动退出,自然无需行政主管单位再采取任何措施,只需要依法按程序办理就可以了。而被动退出机制则必须有相对应的具体措施才能让出版社合理地、无争议地退出。

3.1 加强对出版社的监管

我国目前尚没有《出版法》,这一点曾深受众多学者质疑。其实,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都没有一部专门的《出版法》。我国目前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在一定意义上就扮演着《出版法》的角色[6]。《出版管理条例》“第八章法律责任中”,有多条对出版单位的经营活动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例如,对于出版社“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名称、书号;利用出版活动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擅自中止出版活动超过180日;出版物质量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等行为,可分别依据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之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简言之,就是当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已经违法或者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时,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让其退出。

3.2 认真落实年度核验制度

《图书出版管理规定》(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对出版社的经营活动作出更加具体的约束和更加详细的要求。例如,第四十条规定,“图书出版单位实行年度核验制度,年度核验每两年进行一次”。第四十二条规定,图书出版单位如果存在“出版导向严重违反管理规定并未及时纠正;违法行为被查处后拒不改正或者在整改期满后没有明显效果;图书质量长期达不到规定标准;经营恶化已经资不抵债;存在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等情形,则不予通过年度核验。“对不予通过年度核验的图书出版单位,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图书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

以上两条措施与以行政为主导的退出机制相对应,是建立在依法行政基础上的让出版社被动退出的有效措施。

3.3 完善并落实出版社等级评估制度

由评估而建立的退出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则,不是行政性退出,而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估,对出版社的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和资产运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根据出版社整体运营结果实行退出,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出机制的主要措施。

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进行等级评估是我国出版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首次评估是在2008年,原计划两年一次。评估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包含了全面考察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的基本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反映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要求。“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制度设计,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是一个行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标志,是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7]。通过评估体系,政府可以在制订规划、出台政策、配置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出版社更好地发展,并促进出版社的优胜劣汰。评估的结果是将参评出版社分成A、B、C、D四类,A类(一级)出版社将获得更好的出版资源,例如,每年申请的书号数量不受限制,同时在重点项目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评定中都能得到额外的政策支持。而对于连续两次被评为D类(四级)的图书出版单位,则将实行退出机制。

3.4 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在建立出版社退出机制的过程中,行政主管部门不但要加强事后监管,同时要加强事前提醒,当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刚出现风险时就应当介入,建立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信息系统是承接出版社评估机制与退出机制的中间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给那些在经营上存在风险的出版社一个改进的机会。

对出版社而言,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年度核验是预警,由评估而引起的退出是最终措施。所以,笔者建议以后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每四年进行一次等级评估,这样评估的结果将更具有权威性,更具有实质意义。另外,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得出结果,如果每两年进行一次,行政主管部门本身、出版社都会觉得时间仓促。

4 事前的准备

4.1 出版社必须是彻底意义上的企业

虽说现在的出版社纷纷说自己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但相当多的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基本属于浅耕作业,处于“前企业阶段”。出版社由“国有事业单位”脱胎为“国有企业”之后,又秉承了许多国有企业的顽疾。如果不是彻底意义上的企业,即使是推出退出机制,无论是单位还是出版社的员工都感觉不到真正的压力,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出面讲好话、打招呼的现象必将在所难免。在对出版社的管理中,条块分割的情况由来已久。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社只进行行业(业务)管理,而行政管理则由各自的“主管单位”承担,即所谓“谁主管、谁负责”。然而,恰恰就是这些“主管单位”时时成为一些“问题”出版社的保护伞[8]。

从报刊退出的经验教训来看,如果报刊已经实现充分市场化,那么退出操作要简单得多;但对于传统事业单位报刊的退出,其过程要复杂和困难得多[9]。

4.2 事先确定拟退出的主体

行政性退出毕竟不是主要手段,由市场来作出选择的退出机制将是出版社退出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出机制,多采用关、停、并、转等市场化手段。

在大多数时候,出版社的退出并不是“突然死亡”。以下三类情况将作为出版社退出的主体:第一,市场生存能力弱化,既无优质的作者资源,也无畅通的营销渠道,基本依靠与民营书业合作、日渐“空壳化”的出版社;第二,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负债严重,已经成为主办和主管单位负担的出版社;第三,在上一次评估中被评为D类的出版社。

与事前准备工作相对应,还得有相应的事后处理机制。要重视解决出版社退出之后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因为这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事后处理机制主要包括人员的妥善安置、债权债务的合理处理等。

建立出版社退出机制,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的中国出版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其诸多细节如步骤、方法、事后处理机制与配套措施等的设计将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智慧。优胜劣汰既是生物的进化规律,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即便是完整的退出机制出台之后,仍然没有一家出版社符合退出条件而退出,这也恰恰说明了因为有退出机制的存在而促使每一家出版社都发展得更好了,说明出版业进一步壮大了,或者这也是出台出版社退出机制的作用和目的所在。

注 释

[1]夏秀渊.我国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9(3):50

[2]陈春建.对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12):21

[3]杨晓芳.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亟待加强:访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负责人[J].中国出版,2011(8,下):3-4

[4]黄先蓉.我国出版客观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08(3):13

[5]谭云明,栾明月.试论我国报刊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新闻界,2007(1):13

[6]黄先蓉,周莹.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新闻前哨,2008(9):28

[7]朱胜龙.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将促进优胜劣汰[J].出版参考,2008(10,下):12

[8]马业.退出为何这样难[J].新观察,2006(6):20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出版企业 财务管理 运营资金

一、转企改制后加强出版行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出版行业转企改制的深入完成,以前的事业单位缺乏企业运营机制,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了。出版企业必须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更加适应转企改制对出版企业的管理需要。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未来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出版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出版单位财务人员大多数本身并没有建立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这一观念,多数出版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单位地位低,领导及其它相关业务部门不重视,认为财务部门只是单纯的执行和服务部门,财务人员只是单纯的算账、记账先生,财务人员不具备管理能力,没必要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因此,导致财务人员甚至财务负责人参与管理的底气不足,权力不够,说话无执行力度,生产经营信息获取不及时,完全难以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出版企业大多没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核算办法,导致日常工作中各种违规现象经常发生,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永远处于一个无法控制的状态,例如大多数的出版企业不重视非现金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存货管理制度,存货不设专人管理,职责不明确,退货入库不及时甚至不入库,不入账,导致存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存货资产流失严重,管理不到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出版企业财务管理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财务管理中的各种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

(三)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预算管理薄弱。事业单位体制下的出版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财务管理基本不实行预算管理,不编制预算或者有预算但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效果差。缺乏严格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不重视市场的调查与预测,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编制不科学,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预算效果达不到预期。

财务分析工作薄弱。出版企业的财务部门每年也会定期按照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统一要求撰写财务分析,但财务部门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仅以数字论数字的财务分析模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分析的需求,财务部门所出具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分析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分析内容不够全面等等,无法成为管理者做出决策进行宏观管理的依据。财务部门财务分析能力薄弱。

(四)缺乏资金运营管理能力

大多数出版企业,企业整体资金循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图书出版和发行回款。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一是财政性补助,二是发行回款。目前图书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网络销售、实体店经营和系统发行,近年来随着系统发行量的逐渐委缩,网络销售对各省市实体店铺销售的冲击,以及名省市新华书店整合,改制,出版企业发行图书在途数量加大,账期延长。图书结算周期长,造成出版企业资金回笼效率低,信用风险大。而现在的出版企业大多采用商业信用政策,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比例不断增加,应收账款管理水平有限,业务部门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导致大量应收账款在规定账期内无法催回而形成呆死账,从而使出版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导致企业危机。

财务人员获取生产经营信息落后,甚至无法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要见到领导签字批示就执行付款,使得企业在资金使用上随意性强,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不实行预算管理。在现金充足时,没有制定有利的投资方案,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而有些出版企业各业务部门,在不考虑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下要求财务部门大量的支付各种费用,盲目使用资金。同时账款结算时大批量的退货导致资金回收效果下降。退货率逐年的上升和盲目的造货量致使库存图书不断积压,企业资金基本占用在发行环节和库存图书上, 企业新书出版受到了资金限制, 财务风险增加。

此外,不少出版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对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非现金资产的管理,财务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三、提高出版行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财务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工作始终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个角落,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列、会计账簿的登记,到最终生成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表,为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使领导了解财务状况,并据以做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大量繁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必须从记账、算账转移到预测、决策上来,为了更好的适应出版企业财务工作特点,出版企业必须拥有或者努力培养既懂得计算机知识,又懂得各相关税收法律知识,并且精通财务知识等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出版企业的财务人员自身要树立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观念,加强经济管理、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能够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使会计工作更加简洁高效,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未来出版企业的发展迫切的需要复合型财务人才。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6

改制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战略部署以来,8年的时间,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河北出版集团也在这场变革中摸索着前进。在改革中,他们不做表面文章,不回避实质矛盾,改得到位彻底。

2005年,他们率先在新华书店系统实施了转企改制。2008年又全面启动了集团的整体转制工作,2009年6月注册成立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场脱胎换骨式的企业化改造由此拉开帷幕,清产核资、土地处置、人员安置、机构调整等一系列工作逐项得以落实。

在人员安置方面,由于离岗退休政策和设立职工权益保障金的做法得到了员工的认可,《集团事转企改革人员安置方案》职工表决同意率达到87%,在199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有110多人选择了离岗退休或自谋职业,整个过程平稳顺利。同时,集团还为358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了聘用待遇问题,稳定了人才队伍。

在资产和土地处置方面,对18家成员单位的全部资产进行了清查核实,摸清了企业家底,核销了不良资产,优化了资产结构;对全系统455宗1860多亩土地进行了清理评估,其中对267宗划拨土地进行了作价出资,转增国有资本2.2亿元,使集团资产状况得到改善,发展后劲得以增强。

在干部调整方面,涉及职务变动的有72人,其中提拔43人,交流31人,可以说调整人员多,涉及范围广,不管是提拔任用的,交流使用的,还是没被提拔、没作调整的,大家都能从大局出发,欣然接受组织的安排,表示要保持一种进取心,在自身岗位上继续建功立业。

在顺利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他们正在积极谋划股改上市,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实现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整合

转制前的河北出版集团,产业链条不完整,板块优势不突出,部分企业存在小、散、弱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这次转企改制中,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强化集约经营,打造板块优势,提高竞争力和发展力。”杜金卿如是说。

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兼任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任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并将相关资源进行重组整合。这一创新举措,意在充分发挥人民社、少儿社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人力资源和经营管理优势,带动相对比较困难的科技、花山出版社走出困境,创造辉煌。

集团内编印发各环节、人财物各要素的优化重组也全面展开。他们整合集团教材租型印制和省外营销推广业务,组建了教材经营公司,教学用书和“农家书屋”图书的市场推广力度加大,成效明显;统筹运营集团公司产业园区和重点投融资项目,成立了投资发展公司,拓展了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整合集团各社2报6刊,组建了阅读传媒公司,努力做强报刊传媒业务板块,力争打造名刊名报;整合集团公司在北京的出版资源,组建了北京颂雅风出版传媒公司,拓展集团公司在首都的出版窗口和发展阵地;整合集团公司印制业务,理顺了产业链条;整合集团公司物业服务资源,组建了物业服务公司,盘活了物业服务资产;整合仓储公司和外贸公司,成立了出版物资贸易公司,统一经营集团公司出版物资采购、仓储与销售业务;组建出版物销售公司,统筹运营集团公司一般出版物的市场营销推广业务,集中打造冀版品牌,等等。

创新

杜金卿认为,转企改制只是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在这次体制改革中迈出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真正实现“化学反应”。在完成体制政策层面的改革任务后,他们在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资产管理、员工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等20多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精心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

在建立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他们重新设置了公司组织架构,完成了总部中层管理干部和各子公司经营班子的调整配备工作;在积极推进员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他们制定出台了《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员工管理暂行规定》、《员工考勤管理暂行办法》,与总部员工和各子公司经营班子签订了新的企业劳动合同;在推进企业薪酬体系建设方面,他们制定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集团公司总部薪酬管理办法》和《子公司经营层年薪制方案》,集团公司总部和各子公司经营班子正式实施企业薪酬体系;在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方面,他们制定实施了《子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集团公司总部员工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和《关于设立董事长奖励基金的决定》;在建立完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制度方面,他们制定实施了《重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财务总监管理办法》、《集团公司财务开支管理办法》等等。目前,各子公司正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扎实推进企业机构调整、竞聘上岗、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等改革工作,干部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发展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集团决策者精心谋划、积极推进的“出版产业创新工程”,正日益成为该集团加快战略发展布局的重要“棋子”。

该工程以精品出版工程、数字出版工程、河北数字出版产业园、石家庄国际图书大厦、京东文化产业园、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为支撑,占地3000多亩,总投资约135亿元。目前,总投资3.4亿元、建筑面积10.3万平米的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预计2011年5月竣工;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计划 2011年竣工投入使用;京东文化产业园项目二期工程出版物发行物流中心也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石家庄国际图书大厦已经进入项目报批阶段,将建成省会一流的大型书城和文化消费场所;其他项目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和推进。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7

一、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布置,从200x年4月开始,全省新闻出版行业深入开展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和优良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学习方式上,各地各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员学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省局集中举办了机关处级干部、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市州直管市新闻出版局长、新华书店经理、报刊社主要负责人的学习班,各市州也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轮训,把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各地将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相结合,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出版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联系实际,对照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各地各单位认真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查找自身在坚持群众观点、推进先进文化等方面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对照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认真查找在新闻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对照党的出版方针政策,认真查找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联系作风实际,对照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从编辑、出版、发行、印制及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等不同岗位,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员工等不同层面,认真查找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工作流程中存在的有损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形象的问题,查找利用业务工作牟取本单位和个人不正当利益、群众意见大、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各新闻出版单位重点检查出版导向问题、买卖书号刊号版号及其他违规出版、低俗之风等问题;新华书店系统重点检查摊派发行问题,研究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书刊印刷企业重点检查违规承印、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重点检查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地各单位对查找出的问题认真清理,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省新闻出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更加牢固,增强了坚持正确新闻出版方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促进了我省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出版繁荣

200x年全省共出版图书5436种,其中新出图书2951种,总印数21963.79万册,总印张1564772.58千印张。各出版社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紧扣时代主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了出版繁荣。一是抓好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工作。截至2004年底,我省已完成和正在出版中的“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76项,约占总量的92%。重点图书的出版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围绕工作大局,出版了一批服务中心工作的出版物。围绕“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100周年”,我省精心策划了一批纪念邓小平同志的重点选题,其中有7种上报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出版社向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四川广安图书馆捐书1855种,8944册,总码洋157885.7元。报送“纪念建国55周年”重点选题12种,这些图书已相继出版,对弘扬主旋律,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服务“三农”图书的出版工作,我省出版单位共申报了《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养殖高招系列丛书》等36种服务“三农”图书专项选题,初步改变了我省目前“三农”图书品种偏少,结构不合理,选题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的现状。加强“未成年人读物”选题的出版和宣传工作,各出版社重点组织了一批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特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优秀选题。目前,已经出版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中华三伟人》、《红色风暴》丛书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省《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目录》,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精心组织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评奖工作,组织出版社申报参评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共有11个出版社的35种图书参加了这次评奖。开展第二届湖北图书奖和湖北省“2003年最有影响的10本书”的评选工作。组织音像电子出版物评奖,我省共有21种参评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12种音像制品参评国家音像制品奖,7种电子出版物参评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四是全省出版、印刷、发行部门共同努力,圆满完成2004年度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和印制工作,连续第21年实现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出版发展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出版改革的要求,结合我省出版业的实际,我省进行了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一是以组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为标志,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组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方案》,省委省政府以鄂文[200x]xx号下发了《关于同意成立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批复》,200x年10月12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次出版体制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出版产业发展规律,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集团化建设为突破口,以重塑既能够保证正确导向又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市场主体和现代市场体系为着力点,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改革的原则是政企(事)分开,局社分设,管办分离;目的是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后,省新闻出版局主要进行新闻出版业的宏观调控、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主要从事出版业的经营,担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这次改革既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管,同时又有利于促进新闻出版业的繁荣,为我省出版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必将对我省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二是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原局属各出版单位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适合产业发展特点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制度。三是在进行出版改革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湖北出版产业科技园项目立项和土地征用工作进展顺利,已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征用土地800亩。充分利用贸易洽谈会的机会,全力招商引资。4月和6月,我局参加了第8届中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和鄂港经济合作洽谈会。其中省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与香港美雅印刷公司签署了合资建设精品图书制作公司项目,引进港资共计2000万元人民币。积极筹备参加首届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获得最佳组织奖、招商奖等三项奖励,新成立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在博洽会上首次亮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博洽会期间,举办了湖北版权贸易成果展及洽谈会,展示了近十年来我省出版单位引进和输出的1000多种出版物,进行了版权贸易签约仪式。四是加强出版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了18名骨干编辑到纽约大学出版中心接受培训,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美国BEA书展、开罗国际书展、澳大利亚书展和莫斯科国际书展等,在台湾举办了湖北图书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中国编辑学会的委托,我省承办了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学者与会,本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对于宣传湖北、促进我省出版界同国外及港、台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加快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强化监管

局社分设后,省新闻出版局面临的重要工作是进行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监管。为此,局党组专门召开二次中心组学习会议,转变观念,明确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监管措施。

1、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新闻出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进行了新闻出版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并报省法制办,省政府已正式公布我局的行政许可项目为19项,废止了一批不符合法定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新闻出版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编印有关法律法规汇编,对全省各市州新闻出版局和出版社负责人进行行政许可法的培训,组织机关干部参加省政府法制部门和湖北日报联合举办的知识竞赛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2、加强图书出版管理,规范出版行为。坚持履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对出版社的重大选题进行重点审查,对于涉及《备案办法》规定内容之列的选题,要求按程序报批,认真审读书稿,把问题消灭在出书之前。对违反规定出版《边缘》、《意汇》等图书的出版社进行了处理。加强对增补选题的管理,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14家出版社共报送增补选题计划785种(册)。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出版,加强书号管理,制止个别出版社在书号使用方面的散、滥情况。开展图书质量清理检查,重点检查教材教辅类图书、辞书质量,我省自查教材教辅类图书595种,其中编校质量优良品181种,占抽查总数的30.42%,合格品357种,占抽查总数的60%,不合格品57种,占总数的9.58%。

3、继续进行报刊治理,巩固报刊治理成果。报刊治理工作重点是党报党刊不规范的征订发行、个别市州在县市报停办后未经批准拟出版县市专版等,防止出现反弹。开展报刊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今年共培训8期共1071人。做好记者证核发工作,全年共核发记者证4549个,为采编工作的正常开展准备了条件。开展内部资料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地遏止了内部资料出版秩序混乱、向企业拉广告、摊派发行、有偿宣传等违规行为。加强记者站的规范运作,从2003年底开始,我局分3批对报刊社记者站进行了清理,共审核重新登记记者站128家,比清理整顿前减少了60家,基本完成了记者站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报刊监管力度,杜绝违规行为。坚持以预防为主,多次召开报刊管理通气会,提醒报刊社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局同省委宣传部共同下发了《湖北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六不准”》及实施细则,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开展评比报纸“最佳版面”和“最差版面”,先后对部分报刊的违规行为发出了“违规警告通知书”,并对违规严重的报刊进行停刊处理。狠抓审读工作,管理“关口”前移。全省共成立报刊审读组42个,选聘报刊审读员652名,对全省报刊实行了全方位的审读,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报刊审读工作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2004年9月在全国报刊审读工作会议上,我省在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4、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一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了《湖北省2004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多次召开“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层层动员,精心组织。二是健全“扫黄”“打非”机制,完善制度措施。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及时调整充实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全省上下进一步健全了党委、政府直接领导,“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主管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上阵,各有关部门依据职能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扫黄”“打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证了“扫黄”“打非”工作的落实。同时,全省推广了武汉市的“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明确了“扫黄”“打非”工作范围、工作职责,普遍建立了考核奖励机制,使“扫黄”“打非”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信息搜集反馈机制、大案要案备案通报制度。三是针对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治理,主要是对政治性非法出版物、色情“口袋本”图书、有害卡通画和游戏软件、教学用书及发行使用秩序、城乡集贸市场、出版物零售店摊和不法游商、境外注册非法报刊、网络文化市场和网络传媒的专项治理,专项治理净化了我省出版市场,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四是深入开展“打团伙、破网络、端窝点”斗争,依法查办大案要案,重点查办了武汉市“511”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案、江淑安非法出版案、叶俊龙非法经营案、宜昌市光盘案。五是加强宣传,强化“扫黄”“打非”舆论监督,省和各市的主要媒体今年以来关于“扫黄”“打非”的宣传超过1000次。“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明显了成效,据统计,200x年全省取缔关闭非法经营店档2248家,查缴非法出版物3275025件,查处非法出版案件760件。

5、进一步加强印刷复制业管理。认真开展全省印刷企业年检工作,年检后核定出版物印刷企业280家,比年检前减少5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302家,比年检前减少14家;内部资料印刷企业53家,比年检前减少6家;出版物专项企业39家,比年检前减少6家。全面开展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的要求,制定了《全省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专项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取缔无证照印刷复制窝点,切实加强对印刷复制企业的监管,查处大案要案,打击侵权盗版。目前专项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切实加强书刊印制质量监督,开展200x年度书刊印制署优质产品检测认定和全省书刊印制质量检测认定。认真做好条形码的日常管理工作,全年共申请制作条形码3142条。进行全省印刷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我省印刷业的数据化管理水平。

6、加强著作权管理,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全省开展打击盗版教材教辅和盗版软件的专项治理行动,共查处侵权盗版案件400余起,收缴盗版教材教辅和盗版软件76万余册(盘),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动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成立了由韩忠学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湖北省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省政府部门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软件正版化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完成了对省政府部门57家单位软件使用及需求情况的调查统计,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大力宣传著作权法律知识,提高社会成员的著作权保护意识。200x年3月25日—26日,根据国家版权局与欧盟知识产权合作计划,举办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项目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对于学习和了解国际版权法律知识、增强版权保护意识,促进湖北出版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庆祝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省版权局与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在湖北出版文化城开展了庆祝第四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认真做好版权服务工作,全年办理作品自愿登记84件,办理出版外国图书合同登记29种,办理引进涉外电子出版物著作权认证6件,代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8起。

五、加强新闻出版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是我省出版系统的改革年,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在改革中,注重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动员干部群众为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正因为有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我省的出版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局党组同原局属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出版经营及其他业务工作一起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全省新闻出版系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去年开展行风评议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回头看”工作。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全省新闻出版行业的行风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加强新闻出版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出版专业人员、发行员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工作。继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对全省部分新闻出版单位社长(主编)、新闻出版执法人员、报纸新闻采编人员、民营书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200x年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要转变观念,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在市场中实现“双效”。二是要继续优化出版产业结构,提高出版物质量。三是加大依法行政和工作落实的力度。

200x年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要点

200x年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现*一年,也是我省新闻出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转变职能、强化监管的重要一年。200x年我省新闻出版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导向,深化出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监管,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省新闻出版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和谐湖北提供强有力的出版文化环境。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宣传思想和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努力在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2、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3、有关出版单位要围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组织出版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学术著作和通俗理论读物,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形成一批学术精品和文化精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我省新闻出版业现状,总结*规划实施情况,编制我省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制定我*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规划、*图书发行业发展规划、*印刷复制业发展规划、*”报刊业发展规划。

5、积极协调、争取落实出版经济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培育扩大农村出版物市场、支持湖北出版科技园和动漫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6、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完成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选题出版规划的出版工作,对重点选题要实行项目责任制,努力将重点选题出版成精品。认真组织实施200*年年度出版选题计划。

7、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出版物结构,出版一批有市场的常销书和畅销书,突出特色,努力形成湖北图书品牌。重点做好理论读物、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读物、服务“三农”读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读物的出版工作。

8、大力发展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申办部级动漫生产基地,发展我省网络游戏动漫文化产业;支持出版单位跨媒体经营,积极推动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业的发展。

9、调整优化报刊结构,科学布局,在立足现有报刊的基础上,培育名报名刊,提高报刊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10、探索多种出版物营销方式,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和图书分销网络,逐步建立规范现代的图书流通体系,提高鄂版图书市场占有率;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开拓农村出版物市场,广泛开展“送书下乡”;组织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和第十五届全国书市。

11、加快我省印刷复制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大力支持发展高档印刷、彩色印刷、商业印刷和包装装潢印刷业;支持新华印刷科技工业园的建设。

12、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加大版权输出和引进力度;开展出版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参加法兰克福等重点国际书展;组织参加20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13、做好出版物和书刊印刷质量的评奖工作,鼓励出版更多的优秀出版物。200*年重点抓好“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国家音像电子出版物奖、湖北图书奖、“200*年最有影响的10本书”、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评奖工作等。

三、强化社会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保证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

14、按照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守土有责”、“关口前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选题工作管理,严格规范选题报批,特别是重大选题的备案制度;加强对出版物的审读,完善审读网络和审读制度;加大依法查处买卖书号、刊号、版号以及出卖报刊版面、一号多刊多版等违法违纪律行为。

15、加强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的管理,规范出版行为;清理整顿非法网络出版活动,对已批准设立的网络出版机构进行年度核验;开展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加强对教材教辅出版质量的管理,做好出版社的年检工作。

16、巩固报刊治理成果,防止报刊摊派和变相摊派行为反弹,维护报刊出版发行秩序;加强对综合类、文摘类、新闻类、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管理;清理市州报驻县市记者站和2002年以来批准的改版期刊;对非法报刊、非法记者站和工作站进行集中整治。

17、规范出版物发行秩序,严格惩处各类违规行为,建立发行企业违规档案;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市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市场。

18、开展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对各地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制定《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印刷复制业管理的意见》,加强印刷复制业的日常管理,努力创造印刷复制业良好的生产秩序;做好印刷复制企业的审批和年度核验工作;做好条形码的管理工作。

19、加强著作权管理,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打击盗版教材教辅、盗版软件、非法复制和销售音像制品、网络侵权行为;做好省、市、县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建立湖北省版权保护中心,积极推进企事业建立和完善版权保护制度。

20、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起草并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湖北省200x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督办力度;按照全国“扫黄”办的要求,组织参加“全国‘扫黄’‘打非’工作成果展览”。

21、大力推进“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解决出版物市场管理任务繁重而执法人员、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22、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新闻出版业全面繁荣和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社会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的职能。

23、进一步加强新闻出版立法和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闻出版法规和办事程序;依照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对机关内设处(科)室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制定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程序;加大新闻出版普法力度,做好“四五”普法的收尾总结工作。

24、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加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和完善湖北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网,筹建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政务大厅。

25、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和约束,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行为公开、公平、公正。

26、加强新闻出版统计工作,建立湖北省新闻出版行业统计数据库,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7、注重对出版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规范,发挥其新形势下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各类行业协会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完善功能,做好服务。

五、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和机制改革

28、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探索一条新闻出版改革与发展新路。

29、创新新闻出版运行机制。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要实行新的事业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其喉舌和宣传作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要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企事业单位要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0、培育出版物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和培育我省出版、报业、期刊集团的改革和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我国出版物市场上既能够坚持正确导向又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市场竞争主体,成为我省出版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力支持出版单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

31、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印刷复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利用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控制力。

32、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出版产业环节,积极支持、引导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他出版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发展。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新闻出版队伍素质

33、切实加强新闻出版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省新闻出版系统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继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务求取得实效,培养、提升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

34、认真贯彻全国闻出版系统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湖北省“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加强我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做好出版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发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职称评审和岗位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出版队伍。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8

10月17日,正值中共十七大召开的第三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的一番关于新闻出版类企业上市的言论,给波澜不兴的中国文化产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是日晚8时,柳斌杰以十七大代表的身份接受了《光明日报》、人民网、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的群访。在谈到出版改革时,他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它他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敏感的媒体很快注意到了这一表态对过往监管政策的突破。两天前,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放开新闻出版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

由于消息来得太突然,大部分出版和资本人士还毫无思想准备,很多人最初的反应不是欢欣鼓舞,而是怀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长期看,出版业有望在中国传媒市场化改革中率先形成突破;短期看,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国泰君安资深分析师谭晓雨说。

事实上,柳斌杰的上述言论并非一次突如其来的个人表态,而更像是决策部门深思熟虑之后的“吹风”之举。

《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期,、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的人员频频外出调研,并多次召集业内人士研讨。在此基础上,一个小组已经在北京郊区进行了数周的封闭式工作,负责起草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草案。一位参与起草的人士透露,在不长的时间内,有望出台更具体的改革措施。

虽然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目前仍然处于试点阶段,但是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话说,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改革力度,已“不可逆转”。

辽宁出版后发先至

秋冬是传统的图书销售淡季,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却异常繁忙。整个10月,他都带着集团的上市筹备班子,频繁往返于沈阳、北京、深圳三座城市之间。

在10月17日的那次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证实,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出版企业,辽宁出版集团已通过了上市辅导,正在等待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以前曾考虑把集团的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现在辽宁出版集团公司不再剥离,实行整体上市,其中就包括七个出版社。”柳斌杰说。

中国政府过去不允许新闻出版企业的内容业务上市。目前在香港、上海、深圳三地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闻出版类股票有博瑞传播(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0)、赛迪传媒(深圳交易所代码:000504)、北青传媒(香港交易所代码:1000)、新华传媒(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25)和新华文轩(香港交易所代码:0811)。它们都是将经营业务从编辑业务中剥离出来单独上市的。

拆分的结果,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被人为切割,大部分传媒股上市后都因成长性不足而表现乏力。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同质竞争严重,市场风险也被人为加大。一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都对拆分上市的做法表示反对。

主管部门显然已意识到,这一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希望解决的行业发展问题。在解释为什么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时,柳斌杰说:“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书,而不是围绕出书进行的发行、印刷等服务。股市上的共同规则,上市出版企业也要遵循。”

他进而表示,“在中国,报纸实行审批制,如果报纸刊号被吊销,就全部都没有了,在股市上会有很大的风险。香港联交所也正是在这方面有些顾虑。我们今后将通过逐步扩大股份、收购等办法,扩大报业上市的整体性,解决关联交易的矛盾,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

“整体上市”,意味着新闻出版企业从此可以将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一起打包上市,这对于渴望通过上市做大做强的新闻出版企业,和希望能从文化体制改革中分一杯羹的投资者,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辽宁出版集团并非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也不是最早启动上市融资计划的,但是最终在新一轮整体上市抢跑中中了“头彩”。

根据公开资料,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最早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出版机构。目前,集团旗下共有23家企事业单位,包括11家出版社、两家连锁书店和两家大型印刷厂,年出版图书、电子和音像制品4000余种。2000年,集团进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试点,结束了与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当年出版改制的标志性事件,集团董事长任慧英自动放弃了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职位,当时轰动一时。2003年6月,辽宁出版集团成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财经》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此次计划上市的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辽宁出版集团资产的最优质部分,包括集中了集团全部教材出版业务的辽海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原辽宁画报出版社),辽宁电子出版社,辽宁音像出版社和集团所有的印刷、发行、零售业务。不过,承担了一定政策性出版任务的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辽宁民族出版社暂时没有纳入上市范畴。

平安证券副董事长陈敬达表示,这五家出版社没有纳入上市公司主要是“政策的原因”,未来条件成熟后,不排除继续将其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此次公开募股(IPO)的主承销商由平安证券担任。

一位参与了辽宁出版集团上市筹备的人士透露,辽宁出版上市直接得到了中央主管领导的关注。在十七大召开之前,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专门接见了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对集团上市计划表示支持,柳斌杰当时也在场。

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董秘费宏伟对公司上市计划将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持乐观态度:“我希望今天下午就能过会!”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市场认购情况,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投资者对这一出版企业首例整体IPO计划反应相当正面。上述参与上市工作的人士透露,虽然还未正式首发,公司已经在考虑增发新股和其他并购计划。

辽宁出版集团最早曾计划赴香港H股上市。不过,受内地股市一路狂飙的鼓舞,辽宁出版最终还是决定在A股上市。

传媒企业上市冲动

希望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的,远不止辽宁出版一家。

2007年1月初,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在一次文化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为加快出版市场化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将重点支持六家企业上市。

事实上,近一年来,受股市持续向好的影响,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据悉,在主管部门的案头,目前至少已有13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上市申请在排队等候,其中既有湖南、四川、广东、江西这样的地方出版集团,也有重庆《电脑报》这样的专业报纸。

重庆《电脑报》创刊于1992年,目前旗下已经拥有《电脑报》《数字世界》《爱车》等20多家报纸和期刊,并拥有一家IT门户网站――天极网。2002年,《电脑报》与香港TOM集团合资成立了经营公司,TOM集团以2亿多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49%的股权。

在今年10月17日的媒体“吹风会”上,柳斌杰曾透露,“我们正支持重庆的《电脑报》整体上市。”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主管部门和《电脑报》都希望能尽快上市,但是受制于股权结构和股东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上市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多家地方出版集团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上市的迫切心情。在10月17日举行的一次出版论坛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用“开弓没有回头箭”来形容集团加快推进整体上市的决心。

早在2001年底,湖南出版集团就曾希图借壳丹东化纤(现*ST丹化,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98)实现上市。当年12月,双方一度达成了口头意向,四个月后,转让突然以“政策障碍”为由宣告搁浅。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再次与诚成文化(现S*ST万鸿,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81)签署协议,以6000万元的代价受让原第一大股东海南诚成企业集团2350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3%),但是此项交易同样未能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许可。九个月后,借壳再度宣告失败。

与已经完成了转制工作的出版企业相比,尚未完成转制的新闻企业的心态则要复杂得多,上市难度也更大。

国内最大的报业集团广州日报自2000年起谋求在国内A股上市。当年10月底,广州日报社以资产置换的方式,获得三板市场的清远建北(后改名为粤传媒)36.7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随后报社发生重大人事变动,加上监管部门对三板转主板的政策一直不明朗,粤传媒上市计划一拖就是七年。

2007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终于批复,同意粤传媒在A股首发上市。按照程序,公司还需向发改委补充一些文件,通过后才能获得正式的批文。上周,粤传媒终于拿到了这个盼望已久的批文,10月19日在各大证券报上刊登了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招股意向书》及《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

按计划,粤传媒在10月22日至30日开始初步询价,11月1日确定发行价格,并进行网上路演。预计11月中旬将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粤传媒高层表示,尚未听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允许新闻企业整体上市的说法,此次发行新股仍将按照原计划进行。但他表示,如果主管部门真的有这样的政策变动,他们下一步会认真研究,在具体操作中调整思路。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也对新闻企业上市持谨慎态度。他表示,虽然政策允许,新闻企业自身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操作难度很大,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像我们这样的官方网站,如果上市了,性质是什么?是否会改变国家媒体的性质?”他认为,如果管理部门对这些敏感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恐怕新闻企业未必有勇气主动来做这件事。

人民网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目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负责编辑业务的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是事业单位,负责经营业务的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则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何加正认为,与其他官方新闻网站相比,人民网上市具备一定的便利条件。一方面,它已经是企业化运作的独立法人,不存在转制的障碍;另一方面,负责国内新闻网站管理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人民日报社也都支持将人民网列入上市试点,不存在审批障碍。

同样属于国家骨干新闻类网站之列的新华网,目前则没有上市的打算。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网总裁周锡生解释说,新华网目前只是负责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经营业务则由总社统一管理,因此,暂时还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蜀道难”

此次全面放开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出版企业再度充当急先锋,决策部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中国的出版社转制工作始于2000年。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决定,除保留各级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全国500余家出版社全部转制为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出版社成功转制,并成立了23个出版企业集团。在这些出版集团中,处于第一方阵的有北京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

从收紧到开放,出版企业的改制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开放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印刷、发行和新闻广告经营、发行领域,但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当年9月国务院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文化公司。

但是,上述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不顺利,企业改制过程中各种“中国特色”的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政府的传媒管理体系十分复杂:包括传统书、报、刊在内的纸质传媒主要隶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和影视传媒隶属广电总局管理,网络、手机等新传媒则分别隶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述主管部门只负责传媒行业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关行业命脉的人事和导向问题,则统一由宣传部门管理。

多头管理、多层级管理,无形中加大了政府系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协调难度。事实上,整体上市不仅对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政策管理和行业归口管理部门来说,也是新的实验。

有一个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故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于2005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准备时机成熟时上市。新股东加入后,企业获得了数亿元的富裕流动资金。不过,集团管理者们却发现,要把这笔钱“有效率”地花出去,事实上并不容易。由于目前出版企业跨地域兼并尚存在着不小的地方行政阻力,集团又不想把资金投到自己不熟悉的非主业领域,最后,管理层决定趁着股市持续飘红的大好时机,投向资本市场,数月之后,获利颇丰。

类似世纪出版这样“钱花不出去”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对此,国泰君安分析师谭晓雨认为,上市即意味着原有赢利模式的重构,钱花不出去,恰恰证明这个行业的规模还很小,资源的流动性远远不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则认为,世纪集团“钱花不出去”自有其合理性。他指出,虽然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但实际上,文化企业在真正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地方上各种有形无形的行政阻力,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并不通畅,人为切割现象比较突出。

另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则是书号。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5年,全国图书发行销售收入493.22亿元。但是根据《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图书市场40%的畅销书是由没有书号资源的民营图书工作室策划的。

仅北京一地,这样的图书工作室就超过了2500家,其中一些实力强大的,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正规出版社的“编外编辑部”。由于行业政策限制,这些民营图书工作室始终处于“灰色地带”,其出版书号绝大部分是从正规出版社以有偿方式获得的。

中国的书号准入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实施,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修改的《出版管理条例》继续沿袭了这一制度,其用意是为了确保出版社和出版物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号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可在地下市场交易的有价商品,完全失去了当初监管的目的。

一位负责出版物监管的宣传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人具有了发表权和公开权,书号准入这样的做法已经非常陈旧了,管理部门也在反思,“我们到底在固守什么?是在固守一套陈旧的方式,还是真的在固守导向?”

“意识形态”与“当然董事”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心问题可能还不是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偏低,而是管理部门的监管方式能否随着市场的开放而同步改善。一些市场人士就表示,企业改制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管理部门允许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固然令人鼓舞,但是市场更看重接下来有哪些具体细则,政策上有哪些可操作的空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传官员透露,管理部门批准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的意图很明确,一方面,希望通过资本市场,促进行业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会要求上市公司通过公司章程和制度的安排,确保“文化安全”。

这位官员透露,辽宁出版集团的上市计划中,就在公司章程中设计了特别条款,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管理层考核等手段,确保国有出资人即使是在股权被稀释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对董事会的控制力。

他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辽宁出版上市公司董秘费宏伟的认可。他认为,“导向问题”解决得很顺利,没有构成公司上市的障碍。

从另一家同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省级出版集团的操作中,可大致窥见“导向”的制度安排。该集团于2005年成立了股份公司,国资委对集团国有资产实施授权经营,由集团代为行使出资人权利。股份公司在股东大会议事规则中确定了“金股”原则,规定有一股为“金股”,在股东大会上可对股份公司最为重大的事项行使一票否决权。

同时,股份公司董事会设置当然董事,经宣传部门批准后由集团派出,无论公司股权比例如何变化,均拥有半数以上的席位,公司董事长在当然董事中提名产生。

这份文件还规定,股份公司董事会下设有编辑委员会,承担集团重要编辑政策的制定和重大出版项目的决策。董事会当然董事为编辑委员会的当然委员,且保证当然董事占委员会人数的一半以上,编辑委员会议事程序中凡涉及到出版导向的议题,当然委员可以一票否决。

此外,文件还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当然董事、监事会主席和若干专职监事均需经宣传部门审定,方能由集团委派。股份公司董事长、当然董事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和指标,还包括政治导向、社会效益方面的任务和指标。

据了解,上述公司的“金股”原则借鉴自新加坡传媒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谭晓雨指出,这些案例证明,监管部门可以把舆论导向列入公司章程,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品的质检条款,在商业框架里实现导向要求。但另一方面,要避免部门长官意志干扰正常市场秩序,惟一的解决之道是通过行业立法,明确游戏规则。监管部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条例已列入十一五立法范畴。

就在两个月前,、新闻出版总署曾在成都召开过一次调研会。一位与会人士透露,主持调研的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和改革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朱涛在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发言对此前的产业政策多有突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支持新闻出版企业整体上市,对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国有股可以少于50%。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9

一、20__年主要工作

(一)抓学习

一年来,全州新闻出版人员能够认真的开展学习,州局还建立了每星期一必学制度。一是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十七大精神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好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用大讨论活动的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认真学习业务方面的书籍,从法律法规学习,日常检查、举报受理、文书书写、案件办理、信息与统计等内容进行长期有效地强化和完善。为实现新闻出版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实现新闻出版稽查的高效率、新闻出版行政执法的高质量、稽查队伍建设的高素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三是积极参加省局的相关培训,增强我州干部的综合能力,促进我州新闻出版的健康发展。参加培训共4次,培训人员10人。四是组织系统人员参加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学法用法知识大赛,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行业法制化管理水平。

(二)抓管理

1、抓好出版物经营单位年检工作。根据省新闻出版局的通知精神,我局及时转发到各县市,要求在4月份以前做好辖区内的出版物发行单位年检登记工作,共年检合格61家。

2、完成印刷企业年度审核登记工作。3月份,根据省新闻出版局云新出印[20__]13号文件精神,迅速组织,明确各印刷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相关审核资料,今年共审核登记印刷企业28家,三小印127家。

3、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程序。按照行政许可的程序,逐项对我们许可的事项进行对照,清理不规范程序,所有行政许可项目都在政府信息网公示,进一步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在执法上加强了文书书写、案件办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统一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服装,充实现代化办公设备,提高执法效率,全州基本能保证有照相机、摄像机,目前稽查车有3辆。

4、全力做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云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云办通[20__]8号)精神及“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请各州市尽快成立农家书屋工作机构和明确工作职责的通知”要求,及时向州委、政府汇报,成立了“__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州委常委、副州长、州委宣传部部长田大余担任,副组长由州委副秘书长赵立新担任,下设办公室在__州新闻出版局,负责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二是做好第二批农村党员书屋建设,已将第二批116个书屋名额,直接分到县市,其中潞西市25个、瑞丽市10个、陇川县21个、盈江县30个、梁河县30个;三是积极抓好农家书屋的选址、完善书屋管理等各项工作。

5、持之以恒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一是起草并以州委、州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德办发[20__]18号《20__年__州“扫黄”、“打非”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二是健全“扫黄”“打非”机制,完善制度措施。今年以来,各县市各部门及时调整充实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全州上下进一步健全了党委、政府直接领导,“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主管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上阵,各有关部门依据职能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扫黄”“打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证了“扫黄”“打非”工作的落实。

(三)抓整治

1、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根据云南省20__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的部署,开展了第一、二阶段的“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出版物市场、印刷行业、农贸市场、

学校周边及路边游商。共出动212人次,出动车辆71辆,检查经营户905户次。查处经营非法出版物的游商摊贩3个。收缴非法出版物1740册(盘),其中盗版音像制品1393盘,盗版图书347本。

2、印刷企业的整治。根据第21次全国、全省“扫黄打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__州州委常委、副州长、州委宣传部部长、州“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组长田大余提出要杜绝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在__印制、发行和在市场上出现及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相继下发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州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州部署,及时下发相关文件到各县市(区),要求组织开展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期间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全面整顿、注重实效,圆满地完成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据统计,全州出动检查人员936人次,检查印刷复制企业313家次。查处变更场地不向原批准设立的部门备案的印刷企业停业整改1家。

3、非法出版物的整治。一是开展了查处盗版教辅的专项行动,根据省局总队查处的“6.24”案件,七月份展开了对盗版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云南省内指定发行的中小学录音教学磁带、发行盗版教学磁带的当事人在州市是否存在非法网络的检查,未发现此类出版物;二是举行了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活动。4月24至26日各县市分别对查缴的非法音像制品及书籍进行销毁,出动人员44人,车辆15辆,销毁非法音像制品14872盘,书刊786本;三是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当地主要街区利用摆摊设点、悬挂布标、展示正版、盗版图书、光盘、发放宣传单,此活动共出动38人,车辆12辆,发放宣传单6400份,悬挂布标7条。四是展开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查处工作。对《变革》、《名人暗面》《污点名人》等非法出版物进行查缴。五是坚决打击利用交通运输渠道贩运非法出版物,与各单位联发文件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未发现有此类贩运;六是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相关的整治。与州工商、州公安、州广电、州教委等部门联合开展“虚假违法广告”、“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教育收费”等专项检查。

4、做好奥运会期间的整治。一是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和奥运期间的应急预案,明确值班人员、时间,并要求当值人员24小时开机保持通讯畅通;二是做好“迎接奥运.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项行动全面清查出版物市场;三是组织开展奥运会前30天出版物市场集中清查行动;四是开展了加强奥运会后出版物市场监管工作。据统计,奥运会期间的整治共出动1584人次,车辆 辆,检查经营场所6636家,收缴非法出版物12120本(盘),其中非法音像制品10042盘,非法书刊2078本,查处案件21起,受理举报5起,办结案件5起,取缔非法游商6个。

一年来,我局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在克服人手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屡禁不止,这些人都是今天一个地方明天一个地方的摆摊,查处工作难开展;二是印刷企业超范围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执法力量薄弱,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二、20__年工作思路

1、继续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程序,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内部分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

2、认真抓好市场监管。继续加大对出版物市场、印刷企业的管理力度,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创新工作思路。

3、优化市场布局和结构。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手放开,优化结构,服务基层,为民办事,扶优扶强项目,大力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印刷企业,提升印刷企业的竞争力。

4、继续做好农家书屋的相关工作,力争举办一期管理员的培训。

5、抓好查办大案要案工作,加大对非法经营活动的刑事打击力度,根据群众举报和案件办理中获得的线索,追根溯源,顺藤摸瓜,配合有关部门打掉从事走私、翻印、制作、贩运、销售等非法经营活动的犯罪团伙,端掉其窝点,铲除严重破坏出版市场经营秩序的根源。

6、抓好精品出版印刷工作。认真把关内部出版物的印制,争取印制能获奖的内部刊物;大力支持__州团结报社印刷厂、民族出版社印刷厂印制正规出版物工作,争取获省上的印制奖项。

完整版人事管理制度篇10

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这次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报刊出版工作的形势和主要任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创新报刊管理工作思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报刊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一、当前报刊出版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报刊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刊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与监管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如何应对挑战,守土有责,完成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折不扣地履行管理职责。

(一)报刊业改革、发展和报刊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按照中央对报刊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在强化日常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营造良好思想文化舆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报刊出版态势平稳,报刊管理扎实有效。报刊出版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报刊出版质量和两个效益都有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单位在市场的磨砺中,适应市场的机制逐步完善,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对报刊内容导向的监管,积极推动报刊出版单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监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总体上保证了报刊出版的正确导向和良好秩序,促进了报刊出版业健康发展。

报刊出版管理法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近两年总署面对报刊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结合报刊管理工作实际,相继出台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逐步把经过管理实践检验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新闻出版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这些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开展了规范新闻记者证及报社记者站管理工作、制止报刊发行中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对规范报刊出版工作,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刊管理工作切实转变职能,机制和手段不断创新。近年来,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改善宏观调控,增强为社会和公众的服务功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实行报纸的评估论证制度,建立报纸的准入机制;《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指导行业发展;建立中国记者网,对全国记者队伍的从业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查询;召开“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构建行业交流平台,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管理部门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报刊内容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报刊出版工作在主导社会思想意识、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的责任很大。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加强报刊内容管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对报刊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给报刊监管带来难度。这几年,报刊出版领域搞“有偿新闻”、买卖刊号等不正之风,利用“假新闻”赚昧心钱,以低俗内容迎合读者等现象和问题时有出现;社会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一些报刊社的出版环节;报刊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远未遏制,非法出版活动屡禁不止,等等。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场驱动的反向调控作用。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报刊业改革的同时,精心引导报刊出版单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新技术的发展给报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丰富了报刊出版载体形式和手段,比如手机报刊、电子报刊、网络报刊、卫星版面传输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确保报刊出版正确的导向,报刊出版行为的规范,扩大新闻出版的管理广度和深度,巩固和扩大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对我们管理部门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也是对我们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使报刊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报刊出版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有所淡漠,把经济指标作为硬任务,把社会效益作为软任务。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报刊出版领域的发行、印刷和广告等环节,已经出现了许多民营、合资和外资企业,他们是发展报刊业的重要力量,但也在如何加强导向管理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总署也据此制定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带动我国报刊出版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深化改革和繁荣发展

报刊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我国报刊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报业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报刊业改革

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包括报刊业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报刊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报刊业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报刊分散、弱小的局面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报刊业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实现,既缺乏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报刊集团,也缺少一大批市场定位准确、运行机制灵活、“专、精、特、新”的中小报刊群。同时,报刊业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很大。

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转为在面上逐步推开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的部署,综合性试点的地区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非试点的省市要先选择一些地市、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然后在面上逐步推开;少数还不具备试点条件的省市要逐步创造条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下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相对于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来说,报刊业的改革更加艰巨复杂,更需谨慎从事,积极稳妥。从报刊业改革的角度讲,我们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单位经验,巩固和扩大试点单位成果。总结试点改革单位的经验得失,分析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探讨如何改进报刊出版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有8家报业集团、报社纳入试点范围,他们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改革难题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报业集团、报社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众多非改革试点的报刊出版单位也进行了劳动分配、财务管理、用人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传统体制机制的一些弊端得到了有效的革除。这些都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署将对报业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调研,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政策措施等。把试点单位的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开,扩大成果。

二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报刊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应该看到,随着传媒技术更新步伐加快以及新兴媒体市场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报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报刊业发展的需要。要使传统的报刊业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占领市场,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改进经营方式,增强活力,激发和提升报刊业的竞争力。一方面,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这些报刊社是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体制不变,机制要改,一定要努力在搞活机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报刊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转制单位要认真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

三是加快现代报刊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报刊市场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发行渠道体系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报刊市场价格战、广告战、发行战等无序竞争行为还没有完全制止,非法报刊及违规广告印刷品挤占市场空间,报刊业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报刊出版浪费严重、交易成本高等制约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市场瓶颈问题还普遍存在。我们要着力提高报刊出版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期刊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从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通过多媒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推进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扩大报刊市场容量。同时,发挥大中城市报刊业中心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报刊市场。要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刊市场体系,提高报刊发行和服务工作水平,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报刊。

四是调整优化报刊结构,科学配置报刊资源。我国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实现对报刊总量和结构、布局的调控,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调控中主观因素起着一定作用,一些报刊出版单位的创办、变更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脱节。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出版单位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缺乏对自身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盲目追随市场,造成报刊品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报刊业结构,推动报刊出版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综合性报刊(传媒)集团。同时,支持中小型报刊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在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通过优化报刊结构,切实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报刊散滥问题和结构失衡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

五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稳步进行。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根据报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报刊业的改革。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为政治性、公益性报刊社完成各项宣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出版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总署要支持各地在严格报批程序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出版管理规定,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存量调整、结构调控。对实施改革的报刊出版单位只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遵守法律法规,因事业发展、适应市场而对现有出版资源进行调整、变更,总署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报刊集团和有条件的报刊社到海外去经办各类出版、发行实体,创办以“走出去”为目标的报刊。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健康繁荣发展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报刊业发展模式转变。近年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报刊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但我国报刊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型、数量型的。这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报刊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数量、结构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速度较快、结构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报刊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是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长期以来,报刊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掩盖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额很大,但利润很少、积累很少,发展没有后劲,经不起风险的考验。为此,报刊业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实现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要在经营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对报刊出版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要从侧重发行量、广告额、经营总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向利润、积累、实力等效益型指标,要重点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连接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要把内容生产好并通过市场带到受众的面前,靠的就是市场主体的经营,所以经营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报刊出版单位要从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善经营结构,并向立体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有条件的报刊业集团要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刊业经营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改变单一经营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甚至是某几类广告经营的模式。目前,已有很多报刊出版单位在这方面有所探索,跨行业挖掘有助于传媒业发展的互补性资源,利用自身的品牌,投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不但增强了实力,扩大了报刊社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资产增值,立体化经营的效益已经逐步显现。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市场空间。由于国家对报刊业实行总量控制,报刊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报刊出版单位要根据市场需要,盘活报刊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报刊集团要充分利用报刊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改变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报刊结构不合理,产品布局忽视细分市场的问题,特别是要注重改变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同质化结构问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以党报为龙头,不同定位的系列报刊共同发展,全方位覆盖各类读者市场的目标。

报刊出版单位要增强新市场的开发能力,扩大覆盖率,提高影响力。要把市场开拓重点转向一般中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农村,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广大群众的报刊阅读需求的满足度还很低,而且也是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实际行动。虽然当前农村市场的开发存在一定困难,但报刊出版单位有责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合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数字化、网络化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报刊出版单位要深入研究这种趋势,清醒认识新技术对报刊业形态和盈利模式的重大影响,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调整报刊业传统营销结构,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嘱托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努力探索卓有成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管理途径和管理方法。

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基本完成;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工作重心、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各类新媒体技术和载体形式的兴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新闻”和“出版”的概念被不断诠释。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研究体现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报刊出版管理办法,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符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行政管理空间和社会服务领域,以“有为”推动“有位”,不断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水平。

(一)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实现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抵御各种敌对势力渗透,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只有根据传媒业特点,在行政管理政策、管理手段上实现创新,才能为传媒市场主体的经营创新、载体创新和内容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也好,改善报刊业经营也好,都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报刊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为报刊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必须强化以下几种观念:

一是强化依法管理的观念。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工作。要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单位的社会监管,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物的导向和编校质量监管,依法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和报刊市场的监管,依法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报刊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立足于报刊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切实为报刊业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树立“管理不是最终目的,服务应是根本宗旨,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始终把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三是强化管理关口前移的观念。各项管理工作一定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通气会、打招呼、提要求的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针对性,要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及时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

不断翻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催生着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以及网络、手机等传播载体,给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全面履行报刊出版行政机关的政府职能,必须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

在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上,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报刊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这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总揽全局、规范市场、调控市场、优化报刊结构的手段,也是促进报刊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文化发展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制定本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报刊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战略转型。

二是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完善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相结合的报刊出版调控机制。扶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优质报刊,淘汰劣质报刊,促使报纸出版市场有进有退,实现动态平衡。要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报纸出版可行性论证指标体系”,提高报刊出版准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报刊出版单位明确办报办刊方向,完善微观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建立报刊出版的“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报刊出版单位的出版活动进行全面评估,不符合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报刊不得继续出版。还要将审读工作纳入报刊退出机制,使内容管理真正成为退出机制的硬性措施,报刊内容导向、编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出版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特别是在导向上出现严重问题的,一定要坚决退出报刊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的管理目标。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报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制度,进一步增强全行业的信用意识,努力创造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三)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手段

结合报刊出版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是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掌握管理的主动权。要重申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和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密切关注境内外报刊出版物市场和网上舆情动向,始终保持对政治性非法报刊和出版物的高压态势,发现苗头,坚决打击。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总署从2003年开始建立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新闻记者证核验网络系统,实现新闻记者证申领、审核、年检、注销、吊销、查验、举报等核发与管理全过程的实时网络化。今年又建成了中国记者网二期工程,将全国合法报刊的出版许可证全部上网,供出版物市场监管部门和广大群众核验比对。这些工作,有效遏制了假记者非法活动的势头,同时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新闻记者的从业行为,对报刊出版实施有效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运用行政、纪律、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报刊市场监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报刊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报刊的发行市场秩序、广告市场秩序混乱,对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总署会同有关部门对报刊发行秩序进行了规范,报刊市场恶性竞争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从报刊零售价格、发行促销、广告经营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各地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

四是落实责任制,坚持守土有责,把属地管理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上管理第一线,敢抓敢管,对危害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报刊社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的规范和管理,对一号多版、一号多刊、买卖刊号、非法融资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建立新型人才管理机制

(一)抓好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

新闻出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十分敏感。要强化政治家办报刊的意识,把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到实处。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胸怀全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可能对报刊出版工作带来的影响,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报刊社的领导班子建设,对那些党组织不健全或社长、总编等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报刊社,要督促主管主办单位加以改进或调整。

(二)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规范从业行为

报刊从业人员是报刊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导向、依法从事报刊出版活动的行为主体。近年来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疏于管理,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违规违纪的从业行为,导致记者队伍和记者站出现种种问题,如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摊派发行,甚至少数记者借批评报道敲诈勒索基层单位等等,危害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新闻队伍整体形象,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

建立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加强报刊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一方面考察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政策法规水平;另一方面考察从业者的新闻基础理论、新闻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要为报刊出版从业者确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职业准入门槛,改变目前门槛过低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新闻出版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全面提高新闻出版队伍素质,优化新闻出版队伍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