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十篇

时间:2023-11-07 17:28:54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寄宿制 管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教育效果,因此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快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然而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样,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利也有弊。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工作的实际,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依靠勤劳和科技逐步实现了小康生活,有能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纷纷进城外出务工,非常希望没有后顾之忧,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更加封闭的学校里安心学习这样他们可以在外面安心地务工经商。此外,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硬件建设显著提高,有能力适时发展寄宿制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悄然兴起成为必然。

二、寄宿制学校让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的办学水平上不去,社会、家庭、学生都不认可,学校就没有出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就目前而言,各校主要是拼时间,而寄宿制学校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时间提供了可能。

以我校夏季作息时间表为例:学生早上6点起床,6点30分吃早饭;6点40分到7点30分是早自习;7点40分上4节课一直到11点20分午休。下午13点上课,一共5节课,一直上到下午5点20分;晚上6点10分继续上课,一共3节一直到晚上9点;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如此周而复始。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以上,每天上课节数达13节。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有了充分的保证,加之老师充分发挥敬业精神,学习成绩的确普遍提高了。

三、寄宿制学校让学校管理有了保证

由于办学条件差,农村学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学生都是走读的,学校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安全隐患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后,管理也实现了封闭。以我校为例,学校修建了比较标准的围墙,教室、寝室和校园关键点都安装了监控器,修建了门卫室。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全天候24小时带班巡视,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处理。同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领导带班制度、校警日常巡视制度、白晚班带班制度、门卫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由于管理上抓真抓细抓实,最大限度地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闲散人员动辄进出校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师生安全感明显增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更加放心了。

四、寄宿制学校学生身心健康成为问题

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的确功不可没,可是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加上升学压力,一些孩子长期处于压抑之中,心情焦躁不安,性格怪异,经常有些反常举动。

2、学生体质显著下降。学生在校时间虽然长,可是活动时间并不多,国家规定的每天在校活动一小时几乎没有落实;有的学校担心学生在玩中出现意外,甚至连学生的体育课都不上,学生一天就是坐在凳子上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体质明显下降。寄宿制学习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五、寄宿制学校让学生成为笼中小鸟,割裂了和社会的联系

现代社会强调角色和责任意识,可是由于学校封闭式管理,学生一旦进入校园,犹如进入了笼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知识懵懂无知,社会责任感简直无从谈起。

去年九月上旬,在东海发生了日方在我附近无端逮捕我渔民而引发的事件,为此我曾向我学生做过一次简单调查,询问有多少学生知道此事件,班上有40名学生,仅有一人知道;当我问及在哪里时,绝大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显得非常陌生,真是悲哀至极,都初三了,连是祖国的领土都不知道。其实这也不能都怪学生,现在的学生哪有时间看电视新闻呢,在家里家长不让看,怕影响学习;在学校更是没有机会看;课堂上,地理课作为小科开卷考试,翻书能找到答案就可以了,谁还会顾及这些考试都不考的东西呢?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不断培养,可是由于和社会割裂,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一些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课有名无实。

六、寄宿制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急于求成

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加要慎之。因为各校的办学能力不一样,一些学校在教室、寝室、食堂、师资方面还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不可贪大求快。有的乡镇为了抢生源,把本应该在村小就读的五年级学生也统统集中到中心校就读,造成不少实际问题。例如:由于学生多,就餐时学生分批次吃饭,而且是站立吃饭,时间相当短,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寝室由于学生多安排不开,只能骈头胝足而居,每个学生床位甚至不足60公分;由于师资紧张,课堂上也是大班教学,教学公平很难实现。此外由于农村交通条件较差,加之路途比较遥远,所以一些低年级学生只能集体雇佣私家车,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上学和返校的人身安全也面临考验。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2

毛豆推荐

北京宝乐园宠物寄养服务中心

入住档案:金毛寻回猎犬

体重:30kg 入住:9日 花费:500元

北京宝乐园宠物寄养服务中心, 2000平方米的室内喂养空间、150间超大犬舍、60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空间。每间犬舍包括室内和外院两部分,每间室内面积10~15平方米,外院面积5~9平方米。每间院子都设有防晒网、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可对寄养宠物的日常生活进行实时监控。

犬舍内配有专用犬床、上下水、通风换气设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星级宠物宾馆。服务中心还专门开设了4间豪华犬舍,超大面积、超大活动空间、专人喂养。另外还配有宠物医疗室、美容室、洗浴室、育幼室、隔离室等配套服务。

上门接送:犬类单次寄养七天以上可上门接送,仅收取成本路费。 需要上门接送请提前至少一天预约。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薄村(南中轴路西侧)

电话:010-61267501

可乐推荐

杭州小铁宠物学校

入住档案:苏格兰牧羊犬

体重:14kg 入住:4日 花费:240元

小铁宠物训练学校及宠物寄养中心是杭州最早提出专业寄养概念的寄养中心,在你不能照顾狗狗的时候,这里就是它的第二个家。宽敞整洁的独立起居宿舍,规范而全面的管理制度,每天都会记录狗狗的生理和行为状况,若有异常现象,训练有素的护理员可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或通知主人;宿舍直接连接封闭的室外小院,学校内还设有封闭大操场,保证每只狗狗每天的自由活动。提供基本美容清理服务,可每日为动物提供梳理和清洗耳朵、修剪趾甲等服务,并与专业的动物医院合作,提供狗狗的日常保健及紧急医疗服务。在这里,狗狗可以开心驰骋在大草地上。细心周到照看狗狗的管理员,特别是校长、宠物行为训练师对狗狗的正向的爱心教育,让狗狗的离家生活不但幸福满满,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掉狗狗身上的坏毛病。

团团推荐

CKC国际宠物公园(北京)

入住档案:阿拉斯加雪橇犬

体重:35kg 入住:5日 花费:1400元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 管理

一、引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 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 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 :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 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 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 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 ,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10)赵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挑战教育公平 华章.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4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18—01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将农村小学的教学点进行了适当合并,随着寄宿制学校工程的实施,其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在校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挤占,且内容单调枯燥,组织管理松散。为了使寄宿制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重视学生课余活动的开展,科学地分配寄宿生的课余活动时间,丰富课余活动的内容,提高寄宿生课余活动的质量。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效果明显,但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却十分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1. 老师和家长并未认识到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性,仅将课余生活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未能正确认识课余生活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独立个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寄宿生的课余生活被长期忽略。

2. 寄宿生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目前,寄宿制小学普遍采取“以课代管”的方式消极地消化课余时间,以上课的方式强行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致使寄宿生课业负担增加,导致了他们对寄宿生活的排斥。

3. 寄宿生课余活动枯燥无趣。在空间上,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寄宿制学校普遍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仅限于校园狭小的范围内;在硬件设施上,寄宿制小学普遍缺乏娱乐活动设施,学校几乎没有音乐室、课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等供学生学习之余放松的场所。

4. 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严重不足,寄宿生课余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仅有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加之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因而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教师无激情、无精力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活动。

二、丰富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课余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要科学管理学生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又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因寄宿制小学学生年龄小,又正处在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因而更要发挥课余生活的作用。

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有效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具独立性、创造性;有利于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视野;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余活动,既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锻炼,也使学校更容易制订出因材施教的方案。

其次,科学合理分配寄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课余活动时间。这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有相应的制度,如张掖市教育局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寄宿生在校学习时间。此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寄宿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不被挤占。

第三,加大对课余活动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丰富课余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寄宿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寄宿学校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等捐资助学,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还可设立音乐、美术、棋类、体育等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看报、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应逐步建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新机制,将教职工编制分配向寄宿制小学倾斜。加强专任教师和生活教师的协调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形成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5

为切实加强我校农村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杜绝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根据琼海市教育局印发的《琼海市农村学校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案》的文件精神,我校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开展了学校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1、学校都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任组长,安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及总务为成员的学校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学校与各班班主任每学年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与义务并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校长切实负责,安全分管具体抓综治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安全分管负责,学校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的领导机构。

2、抓好重点工作,学校印发了《琼海市南俸学校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并及时召开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集中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学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限期整改。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值周监督,值日坐班,值校看校”的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实行封闭式管理,来客登记,未经允许校外机动车辆不得进入学校。值班教师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做到学生在,教师在,教师在,学校领导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确保各项工作抓好、抓细、抓实。全力以赴打造“平安校园”。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安全氛围。通过黑板报、专栏、广播等形式在校园内经常宣传安全意识,结合安全活动周等形式印制并发放安全材料,与派出所密切配合,每学期举行安全法制讲座,将校内的安全与家庭安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安全,想安全,抓安全,安全伴我在校园,平安校园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为深入开展学校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确保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重点对学校校舍、消防、交通、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校园安全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特别是关键地方如教室门窗、消防、寄宿生住宿、早中晚餐的防腐防毒留样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1、校舍及宿舍安全。认真组织开展了校舍设施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及寄宿生宿舍、厕所、教室等安全管理情况。每月学校安全巡逻小组在政教主任带领下对校舍进行排查。

2、提高校园消防安全能力。认真开展了消防安全检查,对学校用电、用水、防火等安全进行定期检查,配置了重点部位消防设施,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电线、电器设备安全、完好。

3、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各校园200米内的小卖部、饮食摊点及易燃易爆物品经营场所进行了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学校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了巡逻制度。同时完善门卫上班责任制,校外来客进出校门必须登记,还学校一片宁静与安全。校园周边无违规经营的网吧;无非法宗教活动场所;无存在引发涉校涉生暴力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和倾向,门卫保安能及时关注报告周边动态;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基本正常;无非法贩卖管制刀具问题;学校附近无生产、经营和储存有毒、有害的危险品的工厂企业。

4、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成立了学校安全领导机构,明确了校长是学校相关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严格实行“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师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了安全领导小组、安全制度、安全方案等,建立了各种突发事件的详细应急预案。

5、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在每周升旗时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强调用电、用火、防水、交通安全、过年过节放炮等问题。使学生对安全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的能力,使学生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有了提升。

6、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学校安全法制教育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有按规定和要求开展“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周)”、“防灾减灾”教育、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防盗窃、防诈骗等系列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紧急疏散和自救逃生等演练.

7、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学校早中晚餐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食堂有食品流通许可证;食堂从业人员有健康证。学校领导定期不定期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整改意见通知,及时监督整改。

8、寄宿生住宿安全管理学校对寄宿学生的管理要求严格,有专门的寄宿生管理老师、有完善的寄宿生管理制度、有详细的寄宿生登记表、有对寄宿点的检查记录等等,确保寄宿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校常年没有围墙,安全隐患大,管理压力大,现经过整改,学校围墙修了一部分,仍有一段未完成。

2、由于是山区学校,学生住得比较偏远。致使学生住宿人数比较多。学校现有382个住宿床位,但学校住宿学生目前住了474个学生,安全及管理压力大。现在动工的第二栋学生住宿楼目前正在修建,相信这栋学生宿舍楼建好会大大缓解目前的局面。

3、学校的电线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经向电力部门申请,已经进入改造阶段,但还没有改造完成。

四、整改思路

1、提高认识,加强安全教育领导和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认真组织开展对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并组织师生开展法制教育,学校制定了相关安全工作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预防于未然。

2、严格实行安全责任制。学校建立领导安全巡视制度和教师巡查制度。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6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学生形成性格气质能力、完成预期学业的主要场所。近几年,私立学校增多、高年级住校生、单独或几个人合租房屋也日渐增多。随着寄宿生的增多,学校管理跟不上,造成寄宿生中出现了一些违法、甚至刑事犯罪,其人数虽少,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引起的震动却是相当强烈的。

从近几年我院受理的案件看,2003年受理的寄宿生犯罪案件1件1人;2004年2件3人;2005年2件4人;2006年3件5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经过对这些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寄宿生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预防寄宿生犯罪,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寄宿生犯罪特点

这些寄宿生的犯罪,有许多共同特点,且与社会上的成人犯罪有很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1、犯罪类型比较单一。由于学校环境比较封闭,学校空间比较小,与外界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在校的寄宿生犯罪类型比较单一,受理的案件中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比较多,其中尤为突出的侵犯财产罪。他们大多是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财产犯罪上,这一犯罪特征与他们没有收入、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有很大关系。

2、共同犯罪比例较大。在13人中,有8人系共同犯罪,占总人数的62%,如邱某三人抢劫案件中,三人均是在校附近合租房屋寄宿生,一日晚上放学途中,遇见酒后回家的被害人张某,见张摇摇晃晃在打手机,三人临时起意欲抢劫张某的手机,日后往家打电话方便,于是拳打脚踢抢走了张某的手机。开庭时,邱某说三人在一起互相壮胆,就不害怕了,互相能配合。

3、犯罪手段智能化。在受理的盗窃案中,行为人均是乘宿舍无人之际或乘同学在体育馆内活动等之时实施盗窃书包内的物品,但近二年来,犯罪手段不断变化,出现智能化,犯罪前有准备,犯罪进行过程中有分工。如:被告人张某、温某盗窃一案,张某、温某与同班学生王某是好朋友,王某的父亲是包工头,张某、温某二人商量盗窃王某家,一日张某同王某打篮球,温某趁机偷来王某家的钥匙并到校外配制一把,次日,二人来到王某家盗窃现金5000余元及照像机等物品,并连续作案多起。

4、遇事易冲动。他们大多是冲动性犯罪,作案时不考虑行为后果,案发后冷静下来时,又悔恨交加,在4起故意伤害案件中,有3起使用了水果刀,1起用拳打脚踢的方式。伤害部位大多为头部、面部、胸部等人体重要部位。这4起中致死1人,重伤1人,轻伤2人。案发后均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后悔不己,有悔罪的表现,对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学校,特别是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害和对学校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如:被告人赵某见自己的好友杜某与李某在打架,就不由分说持水果刀,上前就照李某的后背刺一刀,致李某死亡,案发后,赵某后悔不已,本是同窗,理应阻止打架,却拔刀相助。

5、作案地点集中。犯罪地点除学校宿舍外,65%以上都是在网吧、练歌厅等娱乐场所或饭店等地。校外的寄宿生除在学校上课外,其余时间成了无人管,有的上网吧练歌厅与社会闲散人员混,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如被告人焦某与网友(两劳人员)常在一起,盗窃作案多起,而在市郊区整日劳作的父母却以为儿子在复习考大学。

二、寄宿生犯罪原因

寄宿生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个人行为,因而造成寄宿生犯罪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不够成熟,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处在成长期,体内分泌的激素一方面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情绪易激动且难以自控。此时如接受外部刺激易产生冲动,导致行为过激而违法,甚至犯罪。

2、是非观念较弱,思想道德易蜕变

由于我国历来都重视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但从调查的情形,却证明现在学生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却不稳定,容易变化,探其原因,一是社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无数次的实践之中,经过理性思考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准则,人们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得到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形成对社会道德稳定的认同,而寄宿生生活经历简单,社会实践机会几乎等于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大都来自于学校、家庭的教育,难以得深刻认识。二是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强烈地振荡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是非观念。

3、有不健康的心理。寄宿生受着来自学校的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望,当遇到挫折后,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应对挫折的办法和经验,经过几次挫折便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还有一部分处事有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满足享乐挥霍的私欲和高消费的虚荣心,他们唯利是图,往往不惜以违法犯罪手段达到目的。

4、爱慕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现在的寄宿生中,有一种摆阔气和高消费的倾向。一些寄宿生在校穿名牌衣服、使用手机、外出打的,高消费对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是一种诱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寄宿生勒紧腰带宁可少吃饭,节省钱来消费,如吴某一日三餐并两餐,省下钱买高档化妆品,每周定期作美容。再如,被告人李某在浴池洗澡后,误将他人的衣柜打开,见有一部手机遂产生占有之念,于是将手机盗走,并将衣柜锁好。开庭时他为什么要偷手机,他说再过两天是同宿舍同学生日,我过生日时,他送我的礼物挺贵重的,这回他过生日我寻思得买点拿出手的礼物,但父母给的生活费又花光了,于是打算偷手机卖掉买生日礼物。

5、法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作事鲁莽不考虑后果。寄宿生只偏重学习书本知识,法律知识欠缺。很多学生没有用法律规范评价社会行为的意识,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仅凭感觉或用非传统的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来评价社会行为,当他们面对冲突和矛盾时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易感情冲动,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还有的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听之任之,任人摆布,同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助长了违法分子的威风。如低年级的学生常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拦劫,抢钱或衣物等,却忍气吞生,不敢反抗或向学校老师反映。

6、家庭溺爱多,教育少。现在的寄宿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得到溺爱,住校后,家长更是对其生活上关爱倍致,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子女的需求,子女定期回家时,也只是关注分数,关注吃穿用,而在对子女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教育,则是既缺乏了解,又疏乎于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不求上进,缺少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逐渐滑向犯罪的泥滩。有位家长,得知儿子犯盗窃罪,起初颇感震惊,认为自己儿子在校成绩名列前茅,吃穿用都不缺,怎能偷别人的东西呢,直到开庭时才相信。

7、学校管理不善。目前,一些学校管理存在着问题,对寄宿生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空间、贪玩厌学、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不良行为,未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未给予及时或适当的处分。由于学校纪律不严密,管理混乱,各部门不履行职能,班主任和负责日常生活的教师不认真负责,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以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任其发展,最后导致犯罪。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发生矛盾特别是互殴后,学校也未引起重视,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没有将犯罪苗头消除在萌芽中,以致犯罪后果最终发生。

三、预防寄宿生犯罪

寄宿生有其特殊性,应根据其年龄及犯罪特点,原因,积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1、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强化对学生法制教育。从对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的寄宿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强化对寄宿生法律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聘请公、检、法部门人员,通过个案的剖析或展示图片、放录像等形式,经常给学生讲法制课,让法律伴随他们健康的成长。

2、学校应加强疏导工作,避免矛盾的激化。一旦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有争执、殴斗的征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解和开导。建议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特别注重法律问题的咨询,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难问题,及时找这方面的心理教师和法律专业工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便于沟通,将他们的逆反情绪得到及时纠正,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3、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的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消费观念上,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倡和鼓励自我奋斗、自尊自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精神和理念,消除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同时要加强治安管理,要让学生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理,做校园的主人,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寝室的安全保卫工作,杜绝盗窃等犯罪活动的发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发现矛盾,及时解决,防止事态恶变,消除不安定因素。

4、严格限制性措施,防止后果的发生。限制性的措施,是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认定和分析,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前提下,事先的一些限制性的行为规范,以消除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漏洞,防止犯罪发生,最佳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只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法规,才能使那些免疫力低的未成年人无法接触到负面的影响,也就能制止或者减少犯罪。

5、学校和家长应建立联系制度,共同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学校不仅要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要定期将学生在校方方面面的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家长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外的情况,这样可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家长要在关心子女成绩、生活的同时,要更重视子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提高。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7

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近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政协委员刘佳晨、朱军等26名委员向两会递交联组提案,此前,26名委员专门分3组前往3地调研留守儿童问题。提案建议,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健康问题,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尤其是放开重点小学和城市公办学校招生限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顺利上学。

健康出现偏差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朱军:在受教育方面,农村很多学校的条件比较差,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堪忧。同时,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缺乏保障,由于缺乏照顾,也就造成很多孩子成为犯罪分子拐卖、害的对象。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受到的关爱全面缺失,极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是一两年才回来一次,和孩子聚少离多,沟通非常少,导致很多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缺乏感情依靠,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也使得一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等心理。全国妇联2010年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一个让人揪心的现状是,尽管孩子们在关爱、生活照顾等多方面都缺失,但部分孩子觉得很正常,他们认为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是为了赚钱让他们上学。孩子越是这样“懂事”,越让人心里不好受,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的状况,可是孩子们已经觉得很正常。当这些孩子走过童年、少年,真正开始有思想有判断的时候,一些问题可能才会显现,也许那时孩子们也会对自己的成长方式有所反思。

建寄宿制学校和托管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组织部部长张黎明:对于已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对学校的教育安全等加强管理。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及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可以去,有人管,有人继续教育。对学校而言,要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状况调查摸底,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结对,进行精细化管理,给予经常性的教育、心理引导等,严厉打击侵犯留守儿童的行为。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强对其规范管理,适当配备心理、生活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关爱帮扶。政府应从部级层面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在留守儿童集中大省的农村社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内容纳入其中,依托现有基层公共活动设施等建立儿童之家,配备必要的图书、文体活动器材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救助服务、家庭教育指导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应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农村教育投入的重点,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逐步扩大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范围,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实在的帮助。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乡村学校;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资源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及所属地域支配阶级对学校布局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学校布局调整则是基于上述因素对学校地域分布、规模大小等进行的调适与整合。本文着重探讨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问题及其负面影响的规避。

一、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及人们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为应对上述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进行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工作。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小学和初中分别由766072所和71953所分别减少到491273所和65525所,11年里,小学平均每年减少24981.7所,初中平均每年减少584.4所。”[1]2001年5月,国务院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2],此后,我国正式开始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3]。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4]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表现出以下四种特征。一是在方式上以撤并为主。撤并均以布局不合理、危房数量较多且生源相对不足者为重点对象,通常做法都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至于何所学校停办、合并等,主观人为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在地域上以乡镇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我国传统乡村教育被纳入到官办体系始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在西方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的官办小学一开始就是按国家既定行政区划进行的,这种现象也是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普遍情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推行“撤区并乡建镇”后,由于撤并后的乡镇政府通常都设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地方,因而,学校布局调整通常都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行政区划内进行布局,调整仅在本乡镇之内,乡镇之间的学校各自独立平行、互不合并。三是在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村外小学就读,为解决上学期间的诸多困难,各地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多都采用“寄宿制”。如此以来,在入学方式上,许多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步入“寄宿”之旅。四是在推进上以行政力量为主。自国家实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各地均将此视为政治任务予以落实,通常做法都是采取“成立班子,宣传开路,现场办公,经验总结,全面推广”。这种行政化的措施,虽然也会考虑学校布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一旦成为政府行为,盲目、偏差乃至失策便会在所难免。因为此时其顾及的已不再是学校布局本身是否科学规范的问题,而是如何按部就班、“保质足量”地予以“完成”和“落实”的问题。的确, “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地制定的”[5],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以行政力量为主的推进方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果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虽然有利于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给生方和校方带来许多问题。

就“生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学生本身的入学困难。我国是一个山地、高原、丘陵占很大比例的国家,目前情形下,广大学生上学本身就已十分不易。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并且,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二是增加了学生所在家庭的困难。撤并之前,因为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因此,学生花销不大。但撤并之后,走读的学生近的还行,远的则至少中餐要在学校就用,即使餐费再便宜,每月亦需开销百余元;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千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另外,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也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毕竟子女年龄偏小,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家长对子女离家寄宿的衣食住行、营养安全、性格、同伴关系处理等担心是不言而喻的。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一天下来许多教师累得腰酸背疼。在许多乡镇中心小学,绝大部分教师的日常作息时间都被喻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从早晨六点半起床一直到晚上备课十一二点睡觉,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此外,停办或关闭也会影响到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致使关闭前的学校不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投资,而且校内和周边的议论也使得师生不能安心教学。的确, “关闭学校是对整合该地成为社会单位的一种破坏,并会使当地居民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认为是该地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或一段时期的结束”[6]。

三、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为确保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强调结果公平”和“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两个特征。前者看似给予了所有学生以起点公平,实则只是表面结果上的平等,而非实质上的起点平等。这有悖于我国推进全民普及义务教育的初衷,因为“单纯的效率优先原则可能会妨碍到平等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更应该立足于道德认同”[7]。后者则以扩大优质办学资源为出发点,普遍关注县城学校胜于乡村学校,关注中心小学胜于片小、村小,关注高中胜于初中、小学;关注县镇公办高中如何拓展优质资源、扩充生源而忽视乡村中小学为生存而奔波、分年危房改造等不良倾向。正是在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盲目扩展下,我国许多地区才会出现将整个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简单化为单纯的“收缩”与“撤并”,进而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乡村教育结构和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异变为为少数优质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进一步明确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适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而非简单的撤并和压缩。另外,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应在确保乡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乡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乡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

其二,确立基于上述目的的学校布局调整原则和标准。国外有学者曾将学校布局的距离分为“物理、文化、时间”三类,并提出了关闭学校的三条标准。[8]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坚守三条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我们可将此标准从原有的以学校距离学生入校的公里来计算转变为以学生入校就读路程所需时间来计算。按照学生步行的时速,应该将学生入学路途所费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为准,因为路途超过40分钟则表明,学生入校就读的物理距离至少会超过五公里,并且,如果考虑到该生入学前起居饮食等所费时间,所费时间可能还会更长,这种情形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入学就读的质量与效率。二是生源规模原则。如果某一人口约1500名的村落,其人口出生率在12%,且其一年级入学儿童在20人以上,那么即可确认该村校设立的必需性,即使该校设备条件再简陋,师资力量再薄弱,也不能被撤除或停办。因为孩提时代因奔赴其他村落入学所带来的不仅是文化不适,还会产生生生之间的人际摩擦,继而导致学业不良。三是“点心”式网状结构原则。我们可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为点、以距离为线架构出一个整体学校布局结构,未合并的乡应形成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单网状分布结构,已合并的乡镇应形成以合并前后两地中心校为核心的双网状布局结构,不能人为地撤除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因为它不仅会影响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还会破坏整个“点心”式网状结构教育功能的发挥。

其三,着手解决当前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凸显的重点问题。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引发的突出问题有三个,即学生就近入学难、家长对寄宿制不放心、被撤并学校各项管理及去向不明。为此,一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教学点。在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规划方案时,我们必须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现实制约问题。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员数量达到一个班级规模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得确保设立至少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二要规范和完善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的设施及日常管理。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也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寄宿制提供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寄宿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无条件者则应为那些在寄宿生身上多花精力与时间的教师制订出相应的补贴方案。三要加强被撤并后学校的规划和利用。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以便依法处置上述资产;同时,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将其闲置不动产有效地利用起来,最好是能将其办成“学校” (如农民学校、活动场所等),以发挥其教育功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88

[3]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 通知[EB/OL],(20064)6-09)[2009-05-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6

[5]戴伊 托马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吴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寄宿女生;留守女生;健康成长;教育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中强调指出:“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那你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因此,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从国家民族的高度,从“潜教育”的角度,把女生教育作为“民族的希望工程”来抓。

随着“高新区”的推进,缺少或没有了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在外务工的家长们没有条件带孩子流动,不少家长将子女送进了家乡的学校寄宿学习。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有了缺失,“留守女生”的问题一下子凸显了出来:由于长期的缺失亲情关爱,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阴影,很大一部分女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出现早恋、受到害等严重后果。中学时期又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情绪波动厉害,在这个关键期,更易引发心理异常,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寄宿女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教育,给她们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空间,让她们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她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会自理自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寄宿留守女生是个特殊群体,她们的日常生活主要在校园,宿舍就是她们的“家”。这些女孩子由于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下,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事事以“我”为中心,面对集体住宿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自理自立,往往觉得遭遇了了不得的挫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将铺床、提水等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此,要充分掌握她们的思想动向,引导她们的行动方向,培养她们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进取的意识、健全的人格,使她们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潜移默化地陶冶她们的情操。

(2)细化日常生活的管理目标,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我们要教育和引导这些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无后顾之忧地去努力学习。

(3)进入青春期,寄宿女生在青春期发育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烦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老师同学又难以启齿,宿管老师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告诉她们一些有关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卫生知识,让她们对身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有一定认识,教会她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及其他注意事项,为她们解除忧虑,开心成长。

二、多角度、全方位对寄宿的留守女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寄宿女生”档案。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学生因家庭情况得不到父爱、母爱,自感没有别的同学的条件优越,而普遍存在自愧不如e人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针对这些情况,记载好寄宿女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寄宿女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女儿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成长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寄宿女生特别是留守女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平安、健康、快乐、聪慧”的教育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3)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根据寄宿留守女生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通过“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寄宿留守女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这些女生的心理动态,可以进行个别交谈、信函咨询,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5)学校还要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寄宿留守女生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有的父母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老师要以父母之情,24小时关注孩子,保证她们在学校住得安宁,学得有效。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成长教育模式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中学寄宿女生正值发育的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在结交朋友的时候缺乏辨别能力,盲目“讲义气”;与异性建立不正常的友谊,对异性过多的关注,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习等,对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开展“家校携手”,班主任、宿管老师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动态,关注其心理,帮助她们愉悦、健康地成长。

(2)班主任积极参与对寄宿女生的管理。事实证明,有班主任经常光顾的宿舍要比班主任不闻不问的宿舍在纪律、卫生、学生的就寝习惯等各方面好得多。班主任要不定期召开寄宿女生会议,强调住宿生的纪律和安全,被评为文明宿舍之后给以适当的奖励,鼓励她们继续坚持做好。出现问题的及时上宿舍了解清楚,及时解决问题。在课余时间里,多到宿舍里与学生谈心,多了解住宿留守女生的身体和心理情况等,及时处理宿舍内部矛盾。同时与其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反馈信息,共同关爱她们。

最后,就是要注意缓解压力,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培养积极思考的态度、坚持运动、合理饮食等等。

虽然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而且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寄宿的留守女生的教育工作,这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对寄宿女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切实促进农村初级中学寄宿女生的健康成长,为“民族的希望工程”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寄宿制学校封闭管理方案篇10

为全面落实新余市教育系统2020年春季复学通知精神,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和蔓延,切实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渝水区2020年春季学校复学工作方案》要求,2020年5月12日至18日我们第三督导组由渝水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平同志带队一行五人对下村镇中小学、渝水十小及渝水十一小等十所中小学小进行了认真、细致、全面的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各校都已按照文件精神和要求从以下方面扎实地开展了工作,并强化了担当,压实了责任。

(一)人员管理情况

我们第三督导组所辖区的中小学校师生每日都要按时在“新余市复学平台”中上报自身健康信息,精准掌握每一名师生员工返校前14天的身体状况,并持续对其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进行监测,做到了坚决防止疫情进入校园。同时也加强重点地区入校返校人员管理。辖区内各校积极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了对师生员工中“四类人员”(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发热留观人员)、 无症状感染者以及从黑龙江、广东、湖北、境外入赣人员的管理,严格按上级要求分类管理,层级备案,实行“日报告”、 “零报告”制度。

(二)落实“两案九制”情况

辖区内各校严格按照“一校一案”的要求,制定了“疫情防控预案”、“返校工作方案”,象下村镇中小学、渝水十小及十一小就严格按照要求错峰(或错时)安排不同学段学生返校;建立了完善学校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制度,学生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 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师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等“九项制度”做到要求明确,确保责任落实;并做好相关保障,规范晨、午检和防控工作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分散就座。严禁了学校大班额上课。在疫情结束前,暂停了大型聚集活动、 合班上课,图书馆暂不对外开放,必要时停止使用功能室、实验室等。

(三)物资储备情况

辖区内各校严格地按照省教育厅、省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春季开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的通知》(赣教规划字〔2020〕2号)要求,配齐配足疫情防控所需的体温枪(计)、洗手液、消毒液等防控物资。

(四)闭环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都明确职责,细化实化了“点对点”闭环管理。严格按照“网格化”要求,对学校校园、教学秩序、学校家属楼、学校食堂就餐、师生上放学、应急处置流程实行闭环管理。

(五)教学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认真地做好了复学前与复学后、线上与线下教学安排的有机衔接。认真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制定了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育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认真评估效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新冠肺炎防控、春季传染病防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宣传为重点,辖区内各校都精心准备好“返校复学第一课”; 把“第一课”开成科普课、励志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疫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责任担当。下村中学为此还做了“返校复学第一课”美篇。

(六)住宿管理情况

下村中学寄宿学生严格按照要求一人一床,学生宿舍实行了封闭管理,进出必须实名验证,宿舍之间不允许串门,避免人群交叉。

(七)区域管理情况

辖区内各校校园都按照“网格化”要求,实行划区划片,建立楼门管理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做到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下村中学学校家属楼做到了与教学区域相对独立,严禁外来人员探访及集聚。并按照要求做到了家属楼居民与师生错时、错峰、错门出入,与教学区形成独立的闭环。

(八)环境整治情况

辖区内各校都按要求全面地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了健康校园建设。消除卫生死角,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学前后都对教室、课座椅、公共教学用具、门把手、食堂、住宿区域、厕所、垃圾厢房、隔离区域等重点场所(区域)的环境卫生开展全覆盖消毒和整治;各校复学后日常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卫生清洁和消毒,并认真做好记录。辖区内各样对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都保持通风换气。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卫生间、车辆、教育辅助设备、桌椅、地面等应由专人每日至少 1次进行消毒。食堂、卫生间都设置了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口罩等医疗废弃物都放置有专用垃圾箱,定时地做好了有效消毒处理。

(九)学生返校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