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26:12

寄宿生

寄宿生范文篇1

把餐桌文化教育纳入孩子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对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不妨借鉴英国家庭“把餐桌当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了“进餐教育”。一周岁时,就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三四岁懂事后,家长特别注重对孩子饮食营养搭配的正确引导,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五六岁时,就要教育孩子主动保护自己桌前的卫生,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用餐结束时要帮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让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是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弃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同时,教育孩子重视环境教育,不断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懂得文明用餐的基本礼仪。当父母在厨房即将做好饭菜时,就可以让孩子来帮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摆上碗筷,递送和摆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准备用餐。可按方桌、圆桌演示杯、碗、筷的摆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搬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面前调换新上桌或边远的菜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进餐开始时,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动用餐具,并学习帮助家人盛饭,主动询问家人是否需要帮助递送食物。就餐过程中,告诉孩子以自然姿态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时可以请求家人传递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处,并学会询问和关怀他人。吃饭时不挑拣食物,残渣不乱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时要知道挟菜,舀汤的规矩。挟菜时,筷子要干净,要看好,不要在菜盘中乱翻或胡乱翻一阵后又到其他盘子去挟菜;舀汤时应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进餐结束时,告诉孩子不要急着离开餐桌,要有礼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饭,轻轻放下碗筷,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离开餐厅,如果获许,可以轻轻走出餐厅,结束进餐。家庭的每次用餐中,家长要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营造学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围,开辟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相继撤并,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农村学校学生营养餐供应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用餐管理,并通过文明用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课题组在实验学校探索出一条以餐桌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耳濡目染,让餐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学校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了解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营养)搭配时,在取餐窗口设置了《科学营养餐搭配建议》;要求用餐学生保持餐桌面整洁时,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随处吐渣”等提示语。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感染学生。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监督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学校对所有用餐师生进行了桌号划分和取饭顺序规定。每周评选出个人、小组和班级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3.设身处地,让学生亲历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本地旱作农耕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小麦、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过程的亲临体验,让他们在了解旱作农耕文化的同时,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不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深切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和气概。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创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家校互动模式

寄宿生范文篇2

这些寄宿生的犯罪,有许多共同特点,且与社会上的成人犯罪有很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1、犯罪类型比较单一。由于学校环境比较封闭,学校空间比较小,与外界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在校的寄宿生犯罪类型比较单一,受理的案件中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比较多,其中尤为突出的侵犯财产罪。他们大多是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财产犯罪上,这一犯罪特征与他们没有收入、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有很大关系。

2、共同犯罪比例较大。在13人中,有8人系共同犯罪,占总人数的62%,如邱某三人抢劫案件中,三人均是在校附近合租房屋寄宿生,一日晚上放学途中,遇见酒后回家的被害人张某,见张摇摇晃晃在打手机,三人临时起意欲抢劫张某的手机,日后往家打电话方便,于是拳打脚踢抢走了张某的手机。开庭时,邱某说三人在一起互相壮胆,就不害怕了,互相能配合。

3、犯罪手段智能化。在受理的盗窃案中,行为人均是乘宿舍无人之际或乘同学在体育馆内活动等之时实施盗窃书包内的物品,但近二年来,犯罪手段不断变化,出现智能化,犯罪前有准备,犯罪进行过程中有分工。如:被告人张某、温某盗窃一案,张某、温某与同班学生王某是好朋友,王某的父亲是包工头,张某、温某二人商量盗窃王某家,一日张某同王某打篮球,温某趁机偷来王某家的钥匙并到校外配制一把,次日,二人来到王某家盗窃现金5000余元及照像机等物品,并连续作案多起。

4、遇事易冲动。他们大多是冲动性犯罪,作案时不考虑行为后果,案发后冷静下来时,又悔恨交加,在4起故意伤害案件中,有3起使用了水果刀,1起用拳打脚踢的方式。伤害部位大多为头部、面部、胸部等人体重要部位。这4起中致死1人,重伤1人,轻伤2人。案发后均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后悔不己,有悔罪的表现,对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学校,特别是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害和对学校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如:被告人赵某见自己的好友杜某与李某在打架,就不由分说持水果刀,上前就照李某的后背刺一刀,致李某死亡,案发后,赵某后悔不已,本是同窗,理应阻止打架,却拔刀相助。

5、作案地点集中。犯罪地点除学校宿舍外,65%以上都是在网吧、练歌厅等娱乐场所或饭店等地。校外的寄宿生除在学校上课外,其余时间成了无人管,有的上网吧练歌厅与社会闲散人员混,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如被告人焦某与网友(两劳人员)常在一起,盗窃作案多起,而在市郊区整日劳作的父母却以为儿子在复习考大学。

二、寄宿生犯罪原因

寄宿生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个人行为,因而造成寄宿生犯罪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不够成熟,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处在成长期,体内分泌的激素一方面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情绪易激动且难以自控。此时如接受外部刺激易产生冲动,导致行为过激而违法,甚至犯罪。

2、是非观念较弱,思想道德易蜕变

由于我国历来都重视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但从调查的情形,却证明现在学生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却不稳定,容易变化,探其原因,一是社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无数次的实践之中,经过理性思考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准则,人们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得到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形成对社会道德稳定的认同,而寄宿生生活经历简单,社会实践机会几乎等于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大都来自于学校、家庭的教育,难以得深刻认识。二是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强烈地振荡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是非观念。

3、有不健康的心理。寄宿生受着来自学校的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望,当遇到挫折后,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应对挫折的办法和经验,经过几次挫折便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还有一部分处事有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满足享乐挥霍的私欲和高消费的虚荣心,他们唯利是图,往往不惜以违法犯罪手段达到目的。

4、爱慕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现在的寄宿生中,有一种摆阔气和高消费的倾向。一些寄宿生在校穿名牌衣服、使用手机、外出打的,高消费对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是一种诱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寄宿生勒紧腰带宁可少吃饭,节省钱来消费,如吴某一日三餐并两餐,省下钱买高档化妆品,每周定期作美容。再如,被告人李某在浴池洗澡后,误将他人的衣柜打开,见有一部手机遂产生占有之念,于是将手机盗走,并将衣柜锁好。开庭时他为什么要偷手机,他说再过两天是同宿舍同学生日,我过生日时,他送我的礼物挺贵重的,这回他过生日我寻思得买点拿出手的礼物,但父母给的生活费又花光了,于是打算偷手机卖掉买生日礼物。

5、法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作事鲁莽不考虑后果。寄宿生只偏重学习书本知识,法律知识欠缺。很多学生没有用法律规范评价社会行为的意识,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仅凭感觉或用非传统的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来评价社会行为,当他们面对冲突和矛盾时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易感情冲动,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还有的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听之任之,任人摆布,同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助长了违法分子的威风。如低年级的学生常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拦劫,抢钱或衣物等,却忍气吞生,不敢反抗或向学校老师反映。

6、家庭溺爱多,教育少。现在的寄宿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得到溺爱,住校后,家长更是对其生活上关爱倍致,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子女的需求,子女定期回家时,也只是关注分数,关注吃穿用,而在对子女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教育,则是既缺乏了解,又疏乎于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不求上进,缺少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逐渐滑向犯罪的泥滩。有位家长,得知儿子犯盗窃罪,起初颇感震惊,认为自己儿子在校成绩名列前茅,吃穿用都不缺,怎能偷别人的东西呢,直到开庭时才相信。

7、学校管理不善。目前,一些学校管理存在着问题,对寄宿生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空间、贪玩厌学、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不良行为,未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未给予及时或适当的处分。由于学校纪律不严密,管理混乱,各部门不履行职能,班主任和负责日常生活的教师不认真负责,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以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任其发展,最后导致犯罪。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发生矛盾特别是互殴后,学校也未引起重视,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没有将犯罪苗头消除在萌芽中,以致犯罪后果最终发生。

三、预防寄宿生犯罪

寄宿生有其特殊性,应根据其年龄及犯罪特点,原因,积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1、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强化对学生法制教育。从对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的寄宿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强化对寄宿生法律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聘请公、检、法部门人员,通过个案的剖析或展示图片、放录像等形式,经常给学生讲法制课,让法律伴随他们健康的成长。

2、学校应加强疏导工作,避免矛盾的激化。一旦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有争执、殴斗的征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解和开导。建议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特别注重法律问题的咨询,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难问题,及时找这方面的心理教师和法律专业工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便于沟通,将他们的逆反情绪得到及时纠正,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3、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的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消费观念上,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倡和鼓励自我奋斗、自尊自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精神和理念,消除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同时要加强治安管理,要让学生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理,做校园的主人,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寝室的安全保卫工作,杜绝盗窃等犯罪活动的发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发现矛盾,及时解决,防止事态恶变,消除不安定因素。

4、严格限制性措施,防止后果的发生。限制性的措施,是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认定和分析,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前提下,事先的一些限制性的行为规范,以消除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漏洞,防止犯罪发生,最佳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只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法规,才能使那些免疫力低的未成年人无法接触到负面的影响,也就能制止或者减少犯罪。5、学校和家长应建立联系制度,共同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学校不仅要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要定期将学生在校方方面面的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家长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外的情况,这样可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家长要在关心子女成绩、生活的同时,要更重视子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提高。

寄宿生范文篇3

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学生形成性格气质能力、完成预期学业的主要场所。近几年,私立学校增多、高年级住校生、单独或几个人合租房屋也日渐增多。随着寄宿生的增多,学校管理跟不上,造成寄宿生中出现了一些违法、甚至刑事犯罪,其人数虽少,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引起的震动却是相当强烈的。

从近几年我院受理的案件看,2003年受理的寄宿生犯罪案件1件1人;2004年2件3人;2005年2件4人;2006年3件5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经过对这些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寄宿生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预防寄宿生犯罪,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寄宿生犯罪特点

这些寄宿生的犯罪,有许多共同特点,且与社会上的成人犯罪有很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1、犯罪类型比较单一。由于学校环境比较封闭,学校空间比较小,与外界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而在校的寄宿生犯罪类型比较单一,受理的案件中故意伤害、抢劫、盗窃比较多,其中尤为突出的侵犯财产罪。他们大多是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财产犯罪上,这一犯罪特征与他们没有收入、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有很大关系。

2、共同犯罪比例较大。在13人中,有8人系共同犯罪,占总人数的62%,如邱某三人抢劫案件中,三人均是在校附近合租房屋寄宿生,一日晚上放学途中,遇见酒后回家的被害人张某,见张摇摇晃晃在打手机,三人临时起意欲抢劫张某的手机,日后往家打电话方便,于是拳打脚踢抢走了张某的手机。开庭时,邱某说三人在一起互相壮胆,就不害怕了,互相能配合。

3、犯罪手段智能化。在受理的盗窃案中,行为人均是乘宿舍无人之际或乘同学在体育馆内活动等之时实施盗窃书包内的物品,但近二年来,犯罪手段不断变化,出现智能化,犯罪前有准备,犯罪进行过程中有分工。如:被告人张某、温某盗窃一案,张某、温某与同班学生王某是好朋友,王某的父亲是包工头,张某、温某二人商量盗窃王某家,一日张某同王某打篮球,温某趁机偷来王某家的钥匙并到校外配制一把,次日,二人来到王某家盗窃现金5000余元及照像机等物品,并连续作案多起。

4、遇事易冲动。他们大多是冲动性犯罪,作案时不考虑行为后果,案发后冷静下来时,又悔恨交加,在4起故意伤害案件中,有3起使用了水果刀,1起用拳打脚踢的方式。伤害部位大多为头部、面部、胸部等人体重要部位。这4起中致死1人,重伤1人,轻伤2人。案发后均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后悔不己,有悔罪的表现,对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学校,特别是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的损害和对学校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如:被告人赵某见自己的好友杜某与李某在打架,就不由分说持水果刀,上前就照李某的后背刺一刀,致李某死亡,案发后,赵某后悔不已,本是同窗,理应阻止打架,却拔刀相助。

5、作案地点集中。犯罪地点除学校宿舍外,65%以上都是在网吧、练歌厅等娱乐场所或饭店等地。校外的寄宿生除在学校上课外,其余时间成了无人管,有的上网吧练歌厅与社会闲散人员混,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如被告人焦某与网友(两劳人员)常在一起,盗窃作案多起,而在市郊区整日劳作的父母却以为儿子在复习考大学。

二、寄宿生犯罪原因

寄宿生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个人行为,因而造成寄宿生犯罪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不够成熟,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处在成长期,体内分泌的激素一方面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情绪易激动且难以自控。此时如接受外部刺激易产生冲动,导致行为过激而违法,甚至犯罪。

2、是非观念较弱,思想道德易蜕变

由于我国历来都重视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但从调查的情形,却证明现在学生是非观念和思想道德却不稳定,容易变化,探其原因,一是社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无数次的实践之中,经过理性思考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准则,人们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得到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形成对社会道德稳定的认同,而寄宿生生活经历简单,社会实践机会几乎等于零,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大都来自于学校、家庭的教育,难以得深刻认识。二是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强烈地振荡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是非观念。

3、有不健康的心理。寄宿生受着来自学校的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望,当遇到挫折后,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应对挫折的办法和经验,经过几次挫折便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还有一部分处事有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满足享乐挥霍的私欲和高消费的虚荣心,他们唯利是图,往往不惜以违法犯罪手段达到目的。

4、爱慕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现在的寄宿生中,有一种摆阔气和高消费的倾向。一些寄宿生在校穿名牌衣服、使用手机、外出打的,高消费对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是一种诱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寄宿生勒紧腰带宁可少吃饭,节省钱来消费,如吴某一日三餐并两餐,省下钱买高档化妆品,每周定期作美容。再如,被告人李某在浴池洗澡后,误将他人的衣柜打开,见有一部手机遂产生占有之念,于是将手机盗走,并将衣柜锁好。开庭时他为什么要偷手机,他说再过两天是同宿舍同学生日,我过生日时,他送我的礼物挺贵重的,这回他过生日我寻思得买点拿出手的礼物,但父母给的生活费又花光了,于是打算偷手机卖掉买生日礼物。

5、法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作事鲁莽不考虑后果。寄宿生只偏重学习书本知识,法律知识欠缺。很多学生没有用法律规范评价社会行为的意识,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仅凭感觉或用非传统的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来评价社会行为,当他们面对冲突和矛盾时缺乏理性的思考,而易感情冲动,甚至做出违法行为。还有的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听之任之,任人摆布,同时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也助长了违法分子的威风。如低年级的学生常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拦劫,抢钱或衣物等,却忍气吞生,不敢反抗或向学校老师反映。

6、家庭溺爱多,教育少。现在的寄宿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得到溺爱,住校后,家长更是对其生活上关爱倍致,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子女的需求,子女定期回家时,也只是关注分数,关注吃穿用,而在对子女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教育,则是既缺乏了解,又疏乎于引导,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不求上进,缺少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膨胀,逐渐滑向犯罪的泥滩。有位家长,得知儿子犯盗窃罪,起初颇感震惊,认为自己儿子在校成绩名列前茅,吃穿用都不缺,怎能偷别人的东西呢,直到开庭时才相信。

7、学校管理不善。目前,一些学校管理存在着问题,对寄宿生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空间、贪玩厌学、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不良行为,未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未给予及时或适当的处分。由于学校纪律不严密,管理混乱,各部门不履行职能,班主任和负责日常生活的教师不认真负责,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以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任其发展,最后导致犯罪。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发生矛盾特别是互殴后,学校也未引起重视,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理,没有将犯罪苗头消除在萌芽中,以致犯罪后果最终发生。

三、预防寄宿生犯罪

寄宿生有其特殊性,应根据其年龄及犯罪特点,原因,积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

1、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强化对学生法制教育。从对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的寄宿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强化对寄宿生法律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增设刑事法律常识课,聘请公、检、法部门人员,通过个案的剖析或展示图片、放录像等形式,经常给学生讲法制课,让法律伴随他们健康的成长。

2、学校应加强疏导工作,避免矛盾的激化。一旦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有争执、殴斗的征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解和开导。建议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特别注重法律问题的咨询,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难问题,及时找这方面的心理教师和法律专业工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便于沟通,将他们的逆反情绪得到及时纠正,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3、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的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消费观念上,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倡和鼓励自我奋斗、自尊自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精神和理念,消除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同时要加强治安管理,要让学生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理,做校园的主人,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寝室的安全保卫工作,杜绝盗窃等犯罪活动的发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发现矛盾,及时解决,防止事态恶变,消除不安定因素。

4、严格限制性措施,防止后果的发生。限制性的措施,是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认定和分析,在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前提下,事先的一些限制性的行为规范,以消除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漏洞,防止犯罪发生,最佳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只有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法规,才能使那些免疫力低的未成年人无法接触到负面的影响,也就能制止或者减少犯罪。

寄宿生范文篇4

对寄宿生用餐全过程文明行为的要求,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并严格执行。对学生的制度要求,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受到耳濡目染、亲和渗透的效果。如进餐厅时,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你做到了吗?”的提示牌,告诉就餐学生自觉排队取餐、在餐厅内不大声喧哗、节约一粒米等警示性语言。在取餐窗口标明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搭配推荐方案,并将菜品份量再小化,避免学生打一份吃不饱,打两份又吃不完的现象,让学生能吃饱又不至于吃剩而浪废。同时,在餐桌面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等提示语。通过各种形式的提示设置,让就餐的每一位同学能轻松自然的了解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

二、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影响学生

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设立共青团员示范岗,加强文明用餐的监管力度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先让一至三年级学生取餐,接着四到六年级,然后是初中学生和教师用餐。监督的内容包括在取饭窗口自觉排队打餐,就餐时不得喧哗,注意清洁卫生,不准将饭粒、菜渣掉在餐桌上或地面上等各种不良行为。特别是在取餐时按个人食量打取,不得有大量的剩饭,在吃饱的前提下,不得浪费,更不能有意挥霍饭菜。学生用餐应准时到指定的区域桌位就坐(一般按年级和班组划分餐桌号)。所有就餐的师生,在就餐后应把自已的餐具放到指定位置,不得随意乱放。就餐后不得在餐厅停留等。就餐的师生如对饭菜质量有意见和要求可通过值班教师和桌长向食堂管理人员反映。

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用餐”主题班(队)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更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五、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开展户外实践活动

寄宿生范文篇5

为认真做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财教[2008]7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补助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包括在学校住宿、在亲戚朋友家寄宿的和在社会上租房住宿的学生。优先资助孤儿、农村低保贫困家庭的寄宿学生、“三残”寄宿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以及部分低收入家庭寄宿学生,尤其是低收入的三峡移民家庭的寄宿学生。

二、补助标准

(一)2012年春季学期,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生(含特教)每生每天补助4元,按125天计算。

(二)2012年秋季学期,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生(含特教)每生每天补助4元,按125天计算。

三、规范工作程序

(一)确定补助学生数。按上级下达补助经费和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根据镇情、民情和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全县各校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数(见附表)。

(二)公开补助信息。县教育局将补助的条件、各学校的补助学生名额,申请补助程序等进行公告,同时学校将本校的补助名额、补助条件对象分学期在校内公开。

(三)抓好环节落实。

(1)申请。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名额下达到学校后,各校立即组织人员根据规定的补助条件,认真摸排,确定对象,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申请报告、申请表格,申请表格要经所在的行政村(社区)盖章。

(2)评审。学校成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组成人员为正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评审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担任评审组组长,对申请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困难程度进行逐一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评审小组会议要有规范、完整的会议记录。

(3)公示。学校将拟补助的学生名单要在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村、镇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可采用公示栏、墙报、广播等方式,公示内容包括受助学生的总数及名单、受助金额,同时公布县财政局、教育局设立的举报投诉电话。县财政局:;县教育局:

(4)上报。公示无异议后,学校要及时将受助学生名单、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教育局审核确定。县教育局进行汇总审核。

(5)申诉。学生本人或家长(监护人)在公示期间内,可就公示名单或本人家庭应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意见,向所在学校或县教育局提出申诉。

(四)做好发放工作。县教育局将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分类整理后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打入享受补助学生家长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专用存折”。

(五)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学校要将学生的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评审会议的会议记录等造册、归档保存,做到专人管理,保存三年。县教育局建立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档案,将分配文件、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等分学校登记造册,保存三年。

四、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学校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按照县统一部署,深入细致地做好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覆盖范围、补助对象界定等政策的落实和管理工作,确保应享受补助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纳入政策范围。

(二)严肃工作纪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费给予补助是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将补助资金用到最需要补助的贫困学生身上,不得因补助对象不准而引发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县教育局、财政局将加强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全程跟踪,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虚报冒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专项资金等违反政策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并视其情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2011〕76号)精神,为做好市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惠民工程我县工作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以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为重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充分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关爱,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严格按照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后的基本标准和自治区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足额安排应由县级财政分担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及时将补助资金下拨到财务独立核算的农村中小学,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寄宿生的遴选、公示、生活费的发放工作,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三、工作内容

(一)补助对象。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对象为在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要按照学生家庭困难程度进行资助,优先资助特殊教育学生、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孤儿、低收入家庭子女和独生子女。

(二)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每生每天补助4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即:初中寄宿生1000元/人·年;小学寄宿生750元/人·年。

(三)补助资金用途。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费补助。

四、经费筹措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按5:5的比例分担,自治区承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与县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

五、工作安排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评选按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年评定一次。

4月份:广泛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让学生、家长、教师充分了解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有关政策精神,做好前期摸底调查工作,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申请。

5—6月份: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申请表》,附上有关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学校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成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认定要求对申请补助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并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各校将拟推荐2011年春季学期享受项目资助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5个工作日。自治区财政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下达到市、县财政局、教育局,由县财政局、教育局将补助资金(含县级承担经费)拨付所属学校。由学校根据财政、教育部门核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和补助标准,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及时将生活费发放到学生手中。

9月份:学校向学生宣传“为民办实事”教育惠民工程的政策,做好前期摸底调查工作,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申请。

10—11月份:各校将拟推荐2011年秋季学期享受项目资助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5个工作日。自治区财政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下达到市、县财政局、教育局,由县财政局、教育局将补助资金(含县级承担经费)拨付到各学校。由学校根据财政、教育部门核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和补助标准,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及时将生活费发放到学生手中。

12月份:12月10日前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发放工作。由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等部门组织督查验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总结上报县政府办督查科。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教育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监察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各镇政府分管副镇长担任。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

(二)明确责任,互相配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进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各学校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负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审核汇总,资助工作的督导检查,资助专项资金的管理,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县本级财政性专项资助资金,并加强资助资金的统筹、归集管理,检查和监督资助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民政部门负责核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好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家庭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核实工作;监察部门负责专项经费依法依规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各镇政府负责督促本镇各学校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宣传工作,监督检查各学校资助资金发放情况。

寄宿生范文篇6

一、当前我国乡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降低,乡村人口向城市不断流动,乡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近些年,村民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使本就稀少的生源不断向城镇学校转移,生源稀疏已成为乡村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为此,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便开始着手对乡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因地制宜调整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由此开始了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教育改革。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策略是以乡镇为单位,通过“撤点并校”的方式,把教学点和一些办学条件差、生源少的学校并入办学条件较好、生源较多的学校。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大量撤并导致“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大大提高,由过去的平均5公里扩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达到20公里以上”[2]。家距学校较远的儿童面临上学距离远、交通不安全等问题,为此教育部门创建和改建了大量的乡村寄宿学校,越来越多的乡村儿童步入寄宿行列。《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小学生寄宿人数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4%,中、西部地区该比例均超过10%,其中西部乡村地区为17.2%[3]。在乡村教育的“撤点并校时代”和“后撤点并校时代”,寄宿学校为乡村儿童提供了平等入学的机会,并为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质量提供了机遇。

二、乡村寄宿学校管理的问题

乡村寄宿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和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乡村寄宿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管理体制、与家庭和社区互动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管理的问题。1.基础设施简陋受制于国家、地方用于乡村寄宿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的不足和乡村地区经济的落后,乡村寄宿学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寄宿生生活条件的保障与改善。乡村寄宿学校中,基础设施不完备突出表现为与寄宿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宿、饮食、活动场所、安全等方面。以住宿为例:乡村学校发展中往往忽视寄宿生生活设施的建设,新建宿舍少,通常由学校的旧建筑改建而成,室内住宿人数多,空间狭窄。有研究者对四川南充乡村地区寄宿学校的宿舍空间进行调查,发现单间宿舍住宿人数8人、10-30人、30人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4%、30%、36%[4]。另外,宿舍里没有暖气、电扇等调温设备,也没有卫生间和洗漱间,放着便桶的宿舍空气可想而知。简陋的住宿条件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笔者进行调研的河南省,长期睡地铺的寄宿生不少人患上了风湿;另外,艰苦的寄宿条件还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2.学校内部管理不健全乡村寄宿学校往往因为管理观念落后、人员配置不完整、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造成整个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和管理缺乏制度性的统一安排乡村寄宿学校在管理上时常呈现分裂状况,由此导致两种极端:要么重教学轻管理,要么重管理轻教学。前者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成绩上,轻视对寄宿生学校生活的管理,对学生课外生活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后者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上,保证学生“不出事”是底线,把教学质量置于次要位置。以学生课外生活为例:重教学轻管理的学校,不注意寄宿生课外生活的管理引导,导致寄宿生的课外生活单调无趣。笔者在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调查时发现,除了国家安排的每天8节课外,还有一节早自习、两节晚自习,每节45分钟,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如此,校长对此的解释是:“你不安排早晚自习,那学生岂不是要玩疯了,万一出点问题,谁负得起责任?”无论把管理仅仅看作教学的辅助,还是把教学看作管理的手段,都违背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这一教育原则,不利于寄宿生的健康发展。(2)教职工编制不完整,教师负担重,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受教育资金不足的限制,乡村寄宿学校的人员编制不够,许多中心校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校医、宿舍管理员、食堂管理员、心理辅导教师以及安保人员。笔者了解到,教师的负担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以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教师为例:他们平均每天有六七节的课时(晚自习值班不计入),分别负责六年级和三年级的语数外的教学,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是十分繁重的任务,还要轮流安全执勤、每天查寝,负责宿舍内学生的人身与财务安全,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沉重的寄宿管理工作负担,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使教学上出现备课时间不足、上课常显疲态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相互牵扯,学校的寄宿管理工作也难以细化和深入。(3)学生心理发展面临困境,缺乏疏导寄宿生离开父母到外村或者乡镇上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分离焦虑,还要面临独自解决生活问题[2],大多数寄宿生会不适应寄宿生活,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孩子。有教师告诉笔者:每年新来的住宿生,多数都要哭几天,才会安静下来,好几个月都不愿意到学校去;一旦学校推迟了放假时间,年龄大些孩子也会因想家而偷偷抹眼泪。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冲突和困扰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常见问题。寄宿生远离父母、得不到亲人关怀和帮助,而学校由于缺乏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班主任缺乏专业训练或者没有精力顾及学生的心理起伏,大多数的寄宿生只能独自面对,常常处于无助状态。在远离家庭、缺乏教师关爱、同学之间相互“排挤”的生活氛围内,寄宿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4]。学生的心理困境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疏导,学生心理在无法自我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畸形,可能对学生一生的幸福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上述三个方面,既是学校寄宿管理不健全的表现,也是影响学校寄宿管理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三个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整个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对寄宿生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3.缺乏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位寄宿生在校期间,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和其它村民的照顾、呵护、引导、教育等等,他们的生活几乎完全处在父母的视野之外。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寄宿生已不愿意与父母交流,通常一句“就那样”打断了父母的交流企图,亲情关系面临危机。寄宿生远离家庭所在的村落,由于寄宿学校通常出于安全考虑而采用封闭的管理方式,学校成为了李书磊所言的“村落中的‘国家’”,学生活动范围被限制在校园之内,在乡村环境里读书的孩子几乎与乡村社会隔离。有研究者将走读生和寄宿生对比后发现:“走读生对地方性知识理解要深于寄宿制学生,亲子关系也要好很多。寄宿生对环境的陌生感使其很难融入集体之中”[7]。研究者认为:“乡村寄宿制学校制度使乡村社区和家庭功能弱化,降低了社区和家庭对儿童的影响”[8]。寄宿生长期与家庭、社区、乡村文化相隔离,学生与家庭的亲情日益淡漠,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的热爱也正在慢慢消解。

三、改善乡村寄宿学校寄宿管理的策略

对乡村寄宿学校中管理问题的改善,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三个问题。1.推行乡村寄宿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校寄宿管理必须协调与学校其它工作的关系,从整体上系统构建乡村寄宿学校的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寄宿学校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改善寄宿生的基本生活条件。要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在增加中央教育财政、地方教育财政对乡村寄宿学校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教育经费的投入;统筹经费使用,合理分配基础建设、寄宿生生活补助、教职工聘用等方面份额。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标准,加强乡村寄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寄宿生补助,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住宿、饮食和活动条件。其次,完善教职工聘用和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对寄宿生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不足、教职工缺乏相关知识技能是影响乡村寄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本着教育公平的理念,增加乡村教师的数量,放开寄宿学校后勤人员的编制限制,加强乡村寄宿学校教职工关于学生发展、心理、交往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完善寄宿学校教职工的聘用和管理制度,减轻教师负担,加强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再次,确立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准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挖掘寄宿生管理的育人价值,将之作为乡村寄宿学校改善内部管理的标杆和衡量其管理水平的标准。具体而言,这个准则既应包括招收寄宿生学生资格的底线性标准,也应包括根据地方经济文化设定的理想标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应该包括学校基础性建设的硬件标准,也应该包括衡量学校内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执行等的软件标准,还应该考虑寄宿生的身心感受。一个全面的标准,应该包涵寄宿生整个完整的学校生活,从学校资金投入、学校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2.加强以“关爱”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对寄宿生活最大的不适应在于:寄宿意味着生活在一个与家庭迥然不同的制度化的生活和心理环境。学生最先感觉到的是离开父母后的无助、孤独以及学校制度性生活的人情冷漠。改善寄宿学校的生活氛围,需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着手,加强以宿舍和班级为单位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以关爱为核心的寄宿文化氛围。寄宿学校的关爱文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对学生投入更多感情,主动去了解、理解、关爱学生,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爱关系;其二,引导寄宿生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友爱关系,特别是“大”学生对“小”学生照顾,营造宿舍内部的关爱文化;其三,建立寄宿生和走读生之间的理解和关爱,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关爱文化。这样,不仅为寄宿生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文化氛围,缓解学校生活环境的紧张关系,也可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减轻管理的难度,更可以通过这种文化培养学生愿意关爱、感受关爱、善于关爱的品质。3.加强学校和家庭、村落之间的联系,进行亲情教育和乡土教育受学校封闭管理的限制,学生与家庭、乡村、社区的交流受阻,对家庭和社区的感情日益淡漠,更因为长期不参与乡村的社会文化活动而对乡村的地方性文化产生陌生感,有些乡村的学生已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学校应坚持开放的管理理念,加强与家庭和村落的联系,建立交流机制,既让家长和社区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也要对家庭和社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构建适宜学生发展的校外环境,使学校和家庭、村落形成教育合力。另外,学校可通过设置免费电话、家长探访时间等方式,为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家庭或者社区参与墙报、班报、讲故事、做乡土调查等形式的亲情教育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与父母的亲情、对家乡及其文化的热爱。乡村寄宿制管理问题从主体上说,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村委会、村民、家长、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参与,从整体上建立有利于寄宿生健康成长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规避寄宿生活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王景,张学强.当前我国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6).

[3]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xxgk_141305.html.

[4]蒲培勇.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研究———以四川南充地区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5]薛媛.农村小学寄宿生与走读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基于广西东兰县切学乡x小学的考察[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寄宿生范文篇7

一、结合党建,服务教育教学

汉东中学作为全县处于民族地方的寄宿制完中,在学校学生的管理中注重党支部的作用,通过建设有战斗力的党支部,来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校党支部以服务教学,保障教学为宗旨,以“学纲要,促均衡,创先争优提质量”为主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树立党员干部形象。广大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在履职和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师党员争做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承担高质量的公开课(示范课),带头进行学术讲座,并成为学习组、教研组交流发言的带头人。后勤保障的党员同志更是认真的处理每一件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做到了食宿安全保障有力。总之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创一流业绩。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吗,我校认真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学习形式不拘一格,有举行报告会、看录像、开辟专题宣传栏、印发问答题、进行自测、写学习心得体会、论文等。同时,把学习活动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使学习活动扎实有效进行。在时间安排上,定为每周二晚上为学习时间,并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及学校中心工作,适时调整学习时间,使学习更有时效性。通过组织党员学习,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今年根据调研发现,着重解决了学校发展、寄宿生管理等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领导,明确管理责任。

学校把"艰苦创业、勤政廉洁、同心同德、追求卓越"作为领导班子的建设目标。把"规范、和美"作为行政管理目标,对各处室提出相应的子目标要求,即教育教学上"善学、求实、创新";学生管理上"耐心、严慈、引导";后勤保障上"热情、及时、到位"。具体就是学校从每个学期一开始便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寄宿生管理管理工作小组,学生处主任任组长,各班班主任为小组组员,统一分担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负责对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对各工作部门岗位职责的制订、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每个教师签定安全责任书,与班主任签订住宿生食宿安全目标责任书。认真研究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我校的健康和谐发展。

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将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充实到教育教学岗位上来,认真选配好班主任工作人员、学生生活指导教师、生活管理教师(宿舍管理员)和门卫工作人员。班主任、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应具备教师资格,生活管理教师(宿舍管理员)和门卫工作人员应从严选聘。学生食堂从业人员、司炉工和其他后勤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从业准入资格(或卫生合格证)方可上岗。从各方面保障学校寄宿生的安全。

三、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目标已养成学生“九要九不要”的个人生活和卫生习惯为主。“九要”:要定时定量用餐,要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便后要洗手,要睡前洗脚刷牙,要按时作息,要勤换衣服勤洗澡,要勤剪指甲勤理发,要按军训要求整理内务,要凭有效证件和班主任假条进出校门并登记。“九不要”:不打架偷盗,不吃不健康食品食物,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夜不归寝,不上网打游戏,不翻越围墙,不抽烟酗酒、不穿奇装异服。

四、关心生活,关注学生的安全

学校利用各种讲座和黑板报的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行为规范的教育、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对低龄寄宿学生实行生活辅助,对生病学生及时安排就诊就医,学校配备医务室和校医,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校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完善保卫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及各种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定期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学校购买校园方责任险,为学生购买平安保险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抗安全风险的能力。

学校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把学生宿舍建成安全、文明、卫生、舒适的学生之家。制订了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夜间巡查制度,并认真检查实施和登记。生活指导教师和生活管理教师(宿管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按军训要求进行房间清理、摆放物品、铺床叠被、洗漱刷牙、洗衣刷鞋等内务整理,培养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学校要求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和宿舍管理员应保持全天24小时在岗,作好就寝前学生清点工作做好登记并进行室长签名制度。每晚查铺2—4次,对学生冷、热、生病、学生缺席等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并登记上报。开展文明星级寝室创建、评比活动,在学生宿舍形成文明守纪的良好风气。班主任每周必须查寝室2——3次,清点学生人数,指导学生就寝,并实行签到制度。

保障学校食品供应的安全。食堂、超市坚持公益性、服务性原则,纯利润控制在5%以内,收益主要用于改善食堂条件和资助贫困学生,建立健全食堂的规章制度,改善食堂卫生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预防饮食卫生安全事故,杜绝食源性中毒事故的发生。学校食堂建立试尝留样制度、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和台帐登记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校食堂、超市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饭香菜好,花样品种不断变化。学校建立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实行食品卫生事件责任追究制。并定期对食堂、超市清洁蝇和安全进行检查登记制度,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灭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现在我校寄宿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寄宿生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滞后,给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困难。农村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上学难问题。

(二)关爱责任缺失

农村寄宿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长外出打工,缺少亲情和关爱,性格怪癖,不合群,生成绩不好,没有上进心。学生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差,自理能力低。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有了较大改观,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

(三)学校负担加大

安全事故隐患大,一些学生上学要跋山涉水,过河过桥,过公路、铁路,一些地方使用“三无”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违章接送孩子上学等现象无不令人胆战心惊。后勤人员少,后勤工作难保障。学校领导、教师轮流护送学生往返学校,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甚至要轮流照顾学生生活起居,白天督促学生午睡,夜晚巡视到十一时,甚至在宿舍里值夜。学校的领导、教师既为人师,又要为人父母,除了备课、改作业、上课外,还要打理学生衣食住行,额外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四)管理水平滞后

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

六、目前我校寄宿制管理方面的想法

(一)保证教育投入,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寄宿生远离家人来到学校,学校成了他们的一个新家,学校要想尽办法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既然要让学生住得安全、生活方便、文明守纪、学习进步,就得从衣食住行诸方面全面考虑。国务院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是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建立财政专户,做好规划,严格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不断地改善宿舍、饭堂及各种配套设施,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居住条件简单,生活设施不完善。学校应取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学宿舍楼。比如我校前年寄宿生的条件相当的简陋,学生宿舍楼没有卫生间,床铺老旧,宿舍拥挤,改善办学条件。暑假期间着手进行改造,每层楼建了公共卫生间,每个宿舍更换了床,粉刷了墙壁,添置了橱柜,装饰了窗帘,还统一配备了生活用品,宿舍焕然一新,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为课外活动创造条件。在校园内建设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设施,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施营养早餐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由一袋牛奶、两个鸡蛋以及馒头构成,由学校统一组织发放。

(二)严格制度管理,让每一个寄宿生健康成长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寄宿生常规管理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应把强化寄宿生的管理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1、制度管理

为了确保住校生健康、安全地学习、生活,使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我校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寄宿生各项管理制度,修改并制定了《寄宿生安全工作制度》、《预防火灾等公共突发性事件预案》、《值班教师工作职责》、《生管人员职责》、《女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阶段性目标》等。组织相关人员和寄宿生进行了学习,提高认识,做到寄宿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行生管组负责制,生管教师像父母一样关心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对寄宿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主动、及时地进行了处理、教育。每个星期,学校都有值周领导参与住宿管理;每个月末,学校都按时召开寄宿生工作会议,主要由生管老师介绍住校生一月来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各常规班班主任们出谋划策、畅所欲言,有力地促进了各有关教师去关注寄宿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存在的问题不推卸责任,而是动用全体智慧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做好寄宿生工作,看着每一位寄宿生的点滴进步,大家既累又快乐着。

2、生活管理

首先,德育处要召开寄宿生会议,学习管理制度并把管理制度下发到各宿舍。制度内容包括:《寄宿生在校一日常规》、《星级宿舍评比细则》、《宿舍卫生检查标准》、《优秀宿舍长评比标准》、《文明餐桌评比标准》、《寄宿生安全协议书》、《寄宿生公物保管协议书》等。这些制度对一个住校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个时间段的各项活动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以培养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约束性,也有利于对寄宿生的整体管理。其次,要分工负责寄宿学生的管理。生管老师负责学生餐厅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凡是学生就餐时间和学生在宿舍的时间都要有生管教师在场,学生上课时间还要生管教师在宿舍值班,管理好学生的就餐、住宿的纪律和卫生,照顾好生病和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严格落实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宿舍卫生的“三个面”整洁(即地面、墙面、床面),宿舍内务整理的“四个一条线”(即被子、鞋子、牙具、毛巾),学生个人卫生的“五勤”(即洗澡、换衣、剪指甲、洗袜子、理发),作息时间的“四统一”(即早起床、午休、开关门时间、熄灯),出勤的“四点名”(午饭、晚饭、午休、晚休),卫生的“两检查”(早上、下午)等。任课教师负责晚自习前学生吃饭、休息和晚自习的管理,不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出勤和纪律,还要负责学习的辅导,尤其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宿舍门卫人员负责学生就寝以后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处理学生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负责学生全面的教育管理以及学生早上整理内务、清理宿舍卫生和早锻炼。

3、安全教育管理

寄宿生安全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牢记安全,事事做到安全,人人讲究安全,处处注意安全。首先,学校设有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生管老师、班主任任成员,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细化具体工作,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其次,对学校一切设施实行定期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学校特别重视。第三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提高后勤人员责任意识,特别是生管老师的责任特别大,应及时掌握学生去向,善于发现孩子思想动态,并做好耐心细致工作,因此,我们制定的生管老师责任书特别详实,内容特别多。第四做好饮食安全是寄宿制学校关键环节,从卫生防疫、职工健康体检,以及住宿生乙肝化验、入库食品检验登记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杜绝任何隐患发生,切实保障每位寄宿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五要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通过班会课、晨会对学生进行交通、防电、防火、攀爬等安全教育。第六要在宿舍区内设置安全教育园地,印发安全教育手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掌握安全知识。

4、学习管理

一是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充分利用晚自修的时间。四是加强个别辅导。五是学校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学习经历,促进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如书写评比、读书活动、作业展评、美术作品展览等,让寄宿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5、生管人员的管理

生管老师是寄宿生生活的主要管理者,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校要配足生管老师,特别是女生管老师,在评优评先等方面要优先考虑。生管老师要有耐心、细致、责任感强,做到责任明确,做好工作。还认真学习有关学生管理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把寄宿生的事放在心上,要经常过问、及时检查,对寄宿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拔舍长和其他管理人员帮助管理,帮助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他们了解寝室情况,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全面了解寝室的情况;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怎样洗碗、洗衣服,如何共同相处,如何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等;要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大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在寝室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氛围。

(三)勇于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寄宿生管理体系

1、建立爱心驿站

设立爱心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鼓励教师自学心理学,我校一名教师拿到了心理咨询证,在寄宿生管理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橱窗和黑板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鼓励学生投稿,奖励优秀投稿员,校园广播多开辟学生参与的栏目,如:优秀学生采访、学生读自己的作品、点歌、猜谜语等,学生特别爱听广播,特别喜欢参与。

2、开辟爱心工程

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后要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民心政策。各学校要努力争取到这一“爱心工程”的资助,帮助寄宿生解决实际困难,也希望各级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从本级财政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与国家的专款配套捆绑补助使用,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学生受益。此外,全社会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救助贫困学生积极牵线搭桥,建立贫困生救助资金,救助补助寄宿生。

3、加快信息化建设

随着各校规模的扩大和在校人数的增加,对宿舍管理不能停留在土办法上,还必须将它全面纳入信息化的轨道上来,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将学校制度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党员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生管老师要重视细化管理,从生活小事到学习,处处关注学生,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宿舍大家庭的温暖。根据寄宿生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学习互助,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自由的在合作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寄宿生范文篇8

一、中职宿舍文化特征

中职宿舍文化是中职寄宿生长期实践活动过程中共创、共建、共融、共享的一种精神氛围,具有多样性、随意性、感染性和动态性等复合特征。

1.多样性

中职宿舍文化是一种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宽泛的群体文化,其内容既体现出积极健康与消极庸俗并存的一面,也体现出传统性与非传统性、前卫性与落后性共容的一面。中职宿舍文化主体家庭背景各异,兴趣爱好不同,个人品德修养有别,个体价值取向迥异等,必然体现出宿舍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宿舍文化氛围必然影响中职寄宿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的养成,也给中职寄宿生的养成教育过程带来复杂性、重复性和艰巨性。

2.随意性

宿舍是中职寄宿生身心最为放松、私密性相对较高的场所。与宿舍外部环境相比,无教师监督,无太多顾忌约束,寄宿成员地位平等、角色相同。他们的心理、思想、情感、语言、行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和自主性,也最易显露出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比如中职寄宿生可以在宿舍内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抒发个人独特见解;可以把自己在正式场所不想或不能讲的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的挫折与困惑,与舍友真情倾诉;可以在劳累疲倦时随意躺在床上,抑郁烦闷时会大声哼几曲等。对中职寄宿生而言,这种随意性宿舍文化特征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引导,这种随意性特征就会对中职寄宿生产生正能量效应,能起到锻造品质、健全人格、规范行为、完善自我等作用;如果不注意合理引导,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助长部分寄宿生不端品行、不良习惯、不健康心理等方面形成。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宿舍文化随意性特征的深层次研究,弃其不利因素,探其有利因素,从而有效地促进中职寄宿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3.感染性

与校园其他文化相比,宿舍文化对中职寄宿生养成教育的感染性特征更直接、更强烈持久。它能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渗透、感染、熏陶,能更深层地引起寄宿生对宿舍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制度文化、环境氛围及其行为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支配个体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等。它往往不是靠外部强制或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完成,而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悄无声息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因此,中职学校要针对宿舍文化感染性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研究,充分依托与发挥宿舍文化载体作用,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宿舍文化教育资源,着力创设符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有感召力的宿舍文化传播路径,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确保中职寄宿生养成教育效果最大化。

4.动态性

宿舍文化的动态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职生身心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易于接受、趋同社会上许多新兴事物、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并通过个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隐性方式或显性方式展现出来,促使宿舍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处于一种渐变的、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动态性特征反过来又影响着中职寄宿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尤其随着当今社会时代的变迁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借力网络媒介,形成巨大的网络文化冲击,也势必影响到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进而影响到当代中职生包括养成教育在内的各方面发展,从而决定宿舍文化动态性特征对中职寄宿生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密切关注与研究社会变化所引发的各种文化思潮对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影响,捕捉良机,因势利导,为中职寄宿生的养成习惯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中职宿舍文化构成要素

1.宿舍物质文化

宿舍物质文化是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必备的物质条件,是中职寄宿生正常进行宿舍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中职寄宿生得以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完善便利的宿舍物质设施、人文厚重的宿舍景观、优美高雅的宜居环境等不仅能为中职寄宿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奠定基础,而且能较好地彰显出宿舍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舒适宜人的宿舍环境,能潜移默化、有效地影响中职寄宿生的道德养成、情感发展、行为规范等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相反,糟糕难耐的宿舍环境,无疑会极大地影响中职寄宿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效果、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因此,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宿舍经费投入,夯实学生宿舍安全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学生宿舍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学生宿舍日常服务能力,努力打造融教育性、思想性、美观化、趣味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中职生宿舍物质文化,使之真正成为一部立体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科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宿舍精神文化

宿舍精神文化是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最能体现出中职生宿舍文化的内在本质与深层内涵,主导着中职生宿舍文化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它是中职寄宿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淀形成的,集中表现在中职寄宿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成果。加强中职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有效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能提升中职生的综合核心素养,有利于形成团结友爱、民主平等、和谐舒适的宿舍氛围,推动中职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不少中职学校过度注重改善宿舍硬件设施,片面美化学生宿舍环境,简单地将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多开展学生课余生活,忽视宿舍精神文化这一灵魂工程建设,忽略宿舍精神文化的引领、导向作用,致使宿舍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最终影响到中职寄宿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制约着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生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要紧扣宿舍精神文化内涵,改进中职宿舍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宿舍内外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创设集思想教育、文化娱乐、养成教育、学习生活、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宿舍网络化教育平台,多方拓展中职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方式和时空领域,积极营造良好的中职宿舍精神文化氛围,充分借助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等精神文化载体,内化于心,科学引导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有效同化中职生的思想、品德、心理与行为,促使中职生养成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

3.宿舍制度文化

宿舍制度文化是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最能反映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表征方式,是维系中职生宿舍良好管理秩序、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维护中职生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中职宿舍制度文化直接引导、规范、约束着中职寄宿生的态度和行为。中职寄宿生正是通过了解、认同、遵循相关宿舍规章制度、宿舍管理体系、宿舍行为准则等,进而内化为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与行为规范,自觉调整自我言行,规范个人举止,维护个人或集体相关利益。如果没有优秀宿舍制度加以约束,宿舍就很有可能成为中职寄宿生滋生懒惰、散漫、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温床。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宿舍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宿舍制度文化水平,坚持人本理念、科学有效、可操作性的宿舍制度建设原则,建立健全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标准,积极构建内容规范化、形式常态化、管理人性化、质量标准化的中职生宿舍文化制度体系,采取教育与管理、指导与约束、矫正与惩罚“三结合”的宿舍制度文化管理策略,建立与完善宿舍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抓好学生宿舍管理“最后一公里”服务工作,引导、教育中职寄宿生遵守宿舍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用制度文化引领、促进、规范中职寄宿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高尚情操,真正发挥好宿舍文化管理的育人作用。

4.宿舍行为文化

宿舍行为文化是中职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同化、示范作用。文明高雅、积极健康的宿舍行为文化能有效影响到中职寄宿生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主动性,能有效抵制与纠正不良风气;而低级庸俗、野蛮消极的宿舍行为文化将会破坏整个宿舍的风气,引发各种不良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中职生健康成长。中职生宿舍行为文化建设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多变、形式多样等特征,吸引着中职寄宿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宿舍行为文化建设,围绕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新时代脉搏,创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宿舍行为文化活动,着重在“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如定期开展文明宿舍、雅室设计、宿舍才艺等比赛活动,引导中职寄宿生自觉吸收、积累、运用先进文化与高雅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其实践育人功能。

寄宿生范文篇9

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生活费是“两免一补”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将这件实事办好,现根据*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根据省、*市有关精神,我市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分三年逐步落实到位。到2010年,争取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金额达到200元。

二、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

(一)补助对象: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

(二)补助标准:2007年:每生每年50元。

2009年:每生每年100元。

2010年:每生每年200元。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1、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在*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日常工作。

2、明确各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的统筹管理,在信用联社设立“*市财政帮困保学资金专户”(以下简称专户),确保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按时到位;会同教育部门确定贫困学生的标准和范围,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等。教育部门负责收集涉及“两免一补”政策的有关基础数据,确定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资助对象;负责汇总贫困学生名册。补助金额经相关部门审核和领导批示后,由财政局教科文办公室直接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万人口0.5万元的财政助学金、“一费制”中每生每期4元的特困保学金、社会各界捐赠等)拨付到受援捐赠中心专户,由中心专户拨付到各中学、教育办,再由教育办拨付到各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作为专门面向社会接受捐资助学的事业机构,要加大对上级政府救助中小学贫困生政策的宣传,加强对中小学贫困生情况的调查和摸底,建立起动态的中小学贫困生电子信息档案库。要通过“一帮一”、“手拉手”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广泛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救助和捐赠。

四、工作程序

1、宣传发动。要在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家长、老师充分了解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的有关政策精神,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2、组织申请。各中学、教育办要认真负责地对本单位贫困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规定的资助条件,确定援助意向。组织希望获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的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填写《湖南省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申请表》,然后上报救助受援捐赠中心。资助人数不得少于下达的资助计划人数。不允许按在校生平均分配救助名额、轮流资助贫困学生或将贫困学生人为集中在某个年级段的做法。

受援捐赠中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布情况,统筹兼顾,将资助名额分配到各学校。名额分配向贫困乡倾斜,并优先资助孤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无力负担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财政供养人员(不含城市低保人员)家庭的学生、农村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救助范围。

3、评审小组审核。学校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成由行政代表、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4、受助对象公示。各学校要根据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下达的资助名额,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困难情况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乡镇及村组范围内予以公示,同时要公开享受资助的条件、金额,以及资助的申请、审核、批准、监督和申诉等工作程序,公示期为7天。

5、申报备案。公示无异议后,各学校要立即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审核确定。

6、发放。财政部门在每年秋季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及时拨付到校。

7、建立台帐。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发放工作结束后,学校应认真组织填写《湖南省享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名册》,并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分别签字后,报送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于规定时间内,将《湖南省享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名册》分类装订成册,上报地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最后将贫困学生数据更新录入网站数据库,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信息档案。

五、工作要求

寄宿生范文篇10

一、目标和任务

根据省、市有关精神,我市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分三年逐步落实到位。到年,争取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金额达到200元。

二、对象范围和救助标准

(一)补助对象: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

(二)补助标准:年:每生每年50元。

年:每生每年100元。

年:每生每年200元。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1、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在耒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日常工作。

2、明确各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的统筹管理,在信用联社设立“耒阳市财政帮困保学资金专户”(以下简称专户),确保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按时到位;会同教育部门确定贫困学生的标准和范围,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等。教育部门负责收集涉及“两免一补”政策的有关基础数据,确定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资助对象;负责汇总贫困学生名册。补助金额经相关部门审核和领导批示后,由财政局教科文办公室直接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万人口0.5万元的财政助学金、“一费制”中每生每期4元的特困保学金、社会各界捐赠等)拨付到受援捐赠中心专户,由中心专户拨付到各中学、教育办,再由教育办拨付到各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作为专门面向社会接受捐资助学的事业机构,要加大对上级政府救助中小学贫困生政策的宣传,加强对中小学贫困生情况的调查和摸底,建立起动态的中小学贫困生电子信息档案库。要通过“一帮一”、“手拉手”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广泛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救助和捐赠。

四、工作程序

1、宣传发动。要在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家长、老师充分了解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的有关政策精神,让这项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2、组织申请。各中学、教育办要认真负责地对本单位贫困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按规定的资助条件,确定援助意向。组织希望获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的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填写湖南省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申请表,然后上报救助受援捐赠中心。资助人数不得少于下达的资助计划人数。不允许按在校生平均分配救助名额、轮流资助贫困学生或将贫困学生人为集中在某个年级段的做法。

受援捐赠中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布情况,统筹兼顾,将资助名额分配到各学校。名额分配向贫困乡倾斜,并优先资助孤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无力负担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财政供养人员(不含城市低保人员)家庭的学生、农村比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救助范围。

3、评审小组审核。学校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成由行政代表、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4、受助对象公示。各学校要根据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下达的资助名额,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困难情况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乡镇及村组范围内予以公示,同时要公开享受资助的条件、金额,以及资助的申请、审核、批准、监督和申诉等工作程序,公示期为7天。

5、申报备案。公示无异议后,各学校要立即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审核确定。

6、发放。财政部门在每年秋季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及时拨付到校。

7、建立台帐。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发放工作结束后,学校应认真组织填写湖南省享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名册,并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分别签字后,报送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于规定时间内,将湖南省享受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生名册分类装订成册,上报地市救助受援捐赠中心,最后将贫困学生数据更新录入网站数据库,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信息档案。

五、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