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1 16:35:17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1

一、统一认识

寄宿制学生补助资金,是国家为了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学生生活,减轻广大农牧民负担,提高广大农牧民子女入学积极性,使广大农牧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平等、兼顾效益原则,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二、补助对象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家庭贫困且边远的农牧民子女寄宿制学生。

我县实行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寄宿制学生向高中教育延伸的原则,继续对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补助。

三、补助标准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标准为每生每月170元,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1700元。

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每生每天3.00元的免费午餐补助,按每月24天、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720元。

四、严格申报

符合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条件的学生,由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由学生户口所在村、组和乡(镇)人民政府逐一审查并签注意见后,确定享受生活补助的对象,再在学生所在村和学校分别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周,公示结束后上报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执行。

五、各司其职,加强管理

1、寄宿制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办好寄宿制学校负有全面责任。各校要建立健全制度,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做到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要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负责寄宿制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

3、凡属寄宿制的学生,学校要严格建立学生学籍档案(贴有个人照片),造具学生花名册,并在学生学籍档案中注明生活补助标准。

4、寄宿制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质保量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示范作用。

5、寄宿制学校要加强晚自习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应组织寄宿制学生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效益。

6、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居住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卫生安全教育,层层落实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7、学校要严格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的管理,要造具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花名册,学生本人或监护人要在花名册上签字并加盖手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只准用于享受补助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开支,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发给学生,实行帐务公开,做到帐务日清月结,按月公示。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克扣和挪用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生活管理对策

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个学校的办学效果。近几年,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利用教育资源,国家提出对农村部分地区中小学进行调整,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供需矛盾,节省了教育消耗。

一、奇台县×小学寄宿现状

×小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有在校生904人,住宿生406人,学生的入校年龄一般在六岁左右,90%都是农村生源。学校是由一栋旧教学楼改造而成的四层学生宿舍楼,楼内配备设施并不齐全。每个宿舍有二十多张床,没有桌凳。照明设施陈旧,以白炽灯为主,晚上宿舍光线暗淡。宿舍大小不一,大一点的宿舍可住四十多人,小的住十几人。每个宿舍所住学生各年级都有,每个宿舍都有舍长,负责督促本宿舍学生的内务整理和起居,舍长一般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学共有七位生活教师,三位是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岗而来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其余四位均是当地农民。学校的宿舍和食堂都是以商铺形式承包给私人管理经营,寄宿生食堂相当拥挤。

虽然×小学为加强学校寄宿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依据奇台县教育局关于寄宿学校管理的有关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寄宿生的管理并没有完全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实施,导致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寄宿制办学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的经验依据,加之政府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资不足,导致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相继出现,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寄宿生自理能力比较差,生活状况有待改善

1.生活技能方面

小学生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费用,他们经不住零食与玩具的诱惑,生活费用真正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并不多。在了解中发现,×小学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如何安全用电,不知道在突况下如何自护自救,也不了解防灾防险等安全保障知识等。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不会整理床铺,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和鞋袜,更不会整理内务。

2.生活习惯方面

×小学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饮食、锻炼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卫生习惯。有些学生晚上熄灯后不休息,早上不按时起床,导致错过早餐时间或导致上课迟到。有的学生饮食习惯不好,不吃早餐,不吃正餐,贪吃零食或暴饮暴食。在食堂里,饭菜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小学实行“两周一清”校制度,寄宿生两周回家一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换洗衣物的习惯。

3.生活态度方面

前面提到,×小学实行两周一清校的制度,寄宿生90%都是农村生源,家里离学校比较远。寄宿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有些缺失,面对亲情的缺失和枯燥单调的寄宿生活,性格上封闭内向,会出现消极的生活态度。另外,有些学生因在家有父母督促,他们勤快、讲究卫生。而回到学校后却一反常态,变得懒散,且个人卫生也没有在家里的时候好。再加上入校新生和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寄宿期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这一现象与已有研究的结果相类似。

(二)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生活教师队伍任务过重,年龄结构不合理

×小学有406名寄宿生,但生活教师只有七位,生活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的数量,因此生活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理与照顾并不到位。据了解,×小学七位生活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其中,三人是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岗而来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其余四人是直接聘用的当地农民。这些生活教师虽然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精力不足,导致无法很好地完成生活教师的工作,使得学生在生活上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对于寄宿生而言,生活教师虽不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但作为学生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却以很多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2.生活教师缺少岗位培训

与校长的沟通中发现,×小学七位生活教师中只有一位经过简单的岗位培训。这些生活教师只能照顾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与起居,他们不具备培养寄宿生自理能力、独立性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关照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的能力。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未能根据生活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而无法实现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3.政府支持不足,生活教师待遇低

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相应的政策,也没有设定专门的生活教师的编制。社会对生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导致生活教师缺少工作热情,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活教师的工作中。在与×小学生活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生活教师的待遇明显低于代课教师,但他们的劳动付出要远超代课教师,生活教师的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使生活教师没有足够的工作动力。另外,政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教师考核制度,学校也很少给生活教师发放奖金等。生活教师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工作效率就无法提高。

(三)学校、教师对寄宿生生活指导不全面

1.学校对寄宿生的生活指导存在空白

在与×小学寄宿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校在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而部分学生所知道的生活常识大多是从家人或者课外阅读的书籍中获得的。很多刚入校的寄宿生,完全不知道在寄宿制学校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去做,他们对寄宿生活一无所知。

2.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没有依据学生的需要

据了解,×小学生活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一般采用强制性手段,命令是他们最常见的管理方式。寄宿生在生活中犯了错误,作为生活教师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制性方式或方法责备、命令他们。生活教师一定要根据寄宿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全面性

×小学对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等缺乏全面

的指导。学校在寄宿生的生活指导或教育方面更多的是在说:在学校不许做什么,却不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更不会关心寄宿生的生活,班主任对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关心极少,学校也极少利用寄宿生的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这一点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教师也很少对他们进行德育,没有用爱心去感化、启迪学生。

(四)寄宿生宿舍管理不严格

×小学虽然制订了寄宿生宿舍管理制度,但并不完善,没有顾及到宿舍生活的每个方面和细节,这就使得宿舍管理工作有时候会“无法可依”。而且学校在执行时也没有完全按照制度规定去实施,使得宿舍管理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另外,×小学也很少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很多新入校的寄宿生对学校宿舍管理制度并不熟悉,因此,他们没有办法安全按照学校制度规定的去做。

三、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寄宿制学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限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大的改革,但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庞大、复杂的工程来说,我国的政策支持还远远不够。×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国家政策鼓励建设寄宿制学校,当地教育局也要求将×小学建设成寄宿制学校,但政府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寄宿制学校所需要的实际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有限,导致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从而使得学校在寄宿生生活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难度

寄宿制的办学方式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办学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准备也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寄宿制学校在建设与管理方面需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所以当出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三)班主任不参与管理,生活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小学的宿舍是承包给私人管理的,寄宿生的寄宿表现跟班主任的绩效考评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班主任几乎不参与寄宿生的寄宿生活管理,这就使得寄宿生的管理缺乏更大的力度。对很多生活教师而言,长时间繁重而单调的工作,与不成比例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对学生失去耐心,疏于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尽职尽责。

(四)寄宿制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小

×小学寄宿生的入学年龄一般都是六七岁,而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或“独生子女”,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很差,进入寄宿制学校以后在生活上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很多事情都依赖于生活教师。而×小学生活教师数量又远远不足,他们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起居与情绪。这也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生活管理的难度。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寄宿制学校宿舍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各项安全指标,宿舍的面积、朝向、通风、采光等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食堂的设计要能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在×小学,学生宿舍人数多,通风及采光较差,各项设施大都不符合学校的宿舍要求。值得高兴的是,×小学正在努力完善这些设施,学校申请的宿舍建设费用已经通过,学校会利用这笔资金为寄宿生配备洗浴设施、图书室和运动场等,尽可能地为寄宿生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洗脚,让学生学会叠被子,整理衣物等。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自理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最后,学校应该多开展类似于“学会自理”等主题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会自理的兴趣。

(三)提高生活教师的选拔任用的标准及待遇

一名合格的生活教师,不仅要负责好学生安全,管理好宿舍卫生,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生活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去看待。因此,学校应根据生活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选拔,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活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学校提高生活教师选拔标准的同时,政府也应依据具体情况设置生活教师编制,提高社会对生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肯定生活教师的劳动价值。此外,政府应该增拨或从现在有的教育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专项基金,适当提高生活教师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于自己的岗位。

(四)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小学在寄宿生管理制度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因此,学校要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据可依。充分调动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生活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每个细节都不出现纰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律性。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师结合起来,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效能。

(五)丰富课外生活,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寄宿制学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寄宿生的生活十分单调。所以,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好和生活习惯,给学生创造发挥自我特长和天赋的空间。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小学在加强宿舍卫生监督,强化卫生管理的同时,还应制定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评估、考核方案。组织多样化的以宿舍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审美情趣,优化价值取向,从而营造自然大方、朴实明快、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达到宿舍文化的教育净化的目的。

总之,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要把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让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寄宿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2]李自天,王军.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的探索[J].现代校长,2006(5).

[3]陈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杨兆山,姚姿.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6).

[5]牛海旺.寄宿制小学管理方法探析[J].华夏教师,2011(2).

[6]邱学礼.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7]吴拉,朱丽莎.浅析当前寄宿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8]杨子晚.如何办好一所寄宿制学校[J].人民教育,2007(2).

[9]张英华.撤点并校背景下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2(4).

[10]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11]徐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9(8).

[12]叶敬忠,潘璐.农村小学寄宿制问题及有关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13]贺武华,琚成明.透过孩子眼睛看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2(7).

[14]龚婷.农村寄宿制学校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5).

[15]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政策分析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1]。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2]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3]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使家庭中儿童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4-6]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广西等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留守儿童问题较普遍的省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本研究对江苏、湖南和北京地区的四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与走读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生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县乡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本文以这些访谈资料和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农村小学寄宿制本身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讨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从政策问题确定到政策瞄准、实施中存在的偏离与不足。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在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例如在北京市某县教委,负责农村小学寄宿部管理的有体美科、综治办等多个科室,这些科室分管小学寄宿部的食堂宿舍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考评等多项业务。在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检查时,几个科室会制定出各自的考评标准联合检查,或者在需要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时,会由业务科室主牵头协调各科室。除此之外,部门之间很少针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交流和沟通。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滞后。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而目前农村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处于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

第一,重制度轻细节。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要保证学校的有序运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根据制度责任到人。在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从每天休息和上课时间的班主任与生活教师交接制度,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和后勤人员的保障制度,到每周寄宿生放假回家时的家长接送签到制度,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管理制度制定中涵盖了各个生活细节。制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按照其内容来执行来管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行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繁多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够自始至终严格落实下去。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日常秩序的安宁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来说,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本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初级目标,但在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这已经成了学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使得学校在管理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过于追求结果使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在寄宿生人数较多的学校,维持晚自习的秩序是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自习时间并没有太多需要集中强化的内容,而任课教师在工作一天之后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在晚自习时间讲授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和教室的秩序,很多老师在晚自习期间给学生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和练习,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增加了压力而真正的边际效率却很低。很多学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寄宿生是不允许说话的,生活教师为了快速制止学生说话往往采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如对说话的学生进行体罚。江苏省某乡中心中学甚至对寄宿生实行“无声化”管理,即从晚自习下课到第二天起床整个过程中都不允许学生讲话。从表面上看,学校安静有序,学校所追求的结果的确是实现了,但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一些老师已经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弊病,班主任普遍反映晚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有时甚至是做重复的练习,这种学习效果并不好。但是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这种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第三,重“管”轻“育”。如果说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是问题的表象的话,那么重“管”轻“育”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更谈不上享受素质教育了。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为了看管好学生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都在一套规定好的模式之内。每天要上晚自习做作业,没有娱乐活动;晚上睡觉不能说话、不能外出;看不了电视;等等,这些都让小学生觉得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

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对学生来说,寄宿制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集中营”。很多学校只看到表面的秩序和安静,并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学校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不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

第一,生活教师。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将生活教师定位为保姆式管理员,各个学校在招聘生活教师时会经过一些面试,但是聘用的标准和条件却很低。学校为节约成本一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民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学校对生活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完成基本职责,生活教师的奖金与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挂钩,卫生搞好了就是合格的生活教师,而对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并没有要求。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一些素质比较低的生活教师缺少细致照顾学生的动力。

第二,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不同地区对教师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相对于走读部来说,农村小学寄宿部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需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而这些现有的评价体系都没有涉及,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考察的只是实在的可量化的业务水平。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还缺少足够的激励机制。农村小学寄宿部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但是在教师的待遇上,同一所农村小学的寄宿部和走读部采用的是同等的标准,对寄宿部教师的激励不足。对于承担责任较重的班主任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因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也往往由于激励不足在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责任心和耐心。

3.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困难

第一,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县乡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为了增加学校财政收入,有的学校寄宿条件并不完善就匆忙上马开始招生。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在湖南省某乡中心小学,县财政本身存在很大困难,无法对学校给予更多投入,学校身处公用经费不足的尴尬处境还要解决部分教师的自筹工资。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把教师宿舍楼改成了学生宿舍。更多的学校存在资金不足、住宿能力饱和的情况,学生床铺拥挤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由“一村一校”的格局变为中心小学的一个理论上的优势是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能。但实际上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的集中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同样无法正常开设,学生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素质教育无法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生活太单调,缺少娱乐活动和设施。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进一步学习和培养,有的寄宿生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单调生活而逃学。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在规划学校发展时,他们的思路都局限在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上,很少考虑学生教育管理和软环境的改善。

第三,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不同地区生活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普遍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和负担。在江苏省某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每位生活教师要负责大约50名学生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穿衣到洗衣看护、夜间巡查,工作内容简单但强度很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生活教师夜间巡查常常是三班倒、连轴转。而在北京市某县的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的总体比例是23个老师照料2000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岗的生活教师工作负担重,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漏洞。

三、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设施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资金困难、设施条件不足虽然是各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是管理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寄宿生的生活和成长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往往是给予资金支持搞工程建设,而在学校的管理上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2006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9]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10]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湖南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强调学校的建设项目规划,将建设工作纳入到校长的目标管理考核中,重点抓学校的工程建设。江苏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先顺序也是重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危房改造开始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政策制定层面看,上级部门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真正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政策时难免缺少针对性。在有些情况下,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学校负责人对政策的主观理解以及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作为政策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寄宿生及其家长,他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又与政策设计的本意存在一定差距。

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例如,在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补贴由财政纳入预算发放,而有些地方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个别学校迫于资金短缺甚至挪用学校的杂费收入或者变相向学生收费。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围绕农村寄宿制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寄宿生和他们的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最直接和深切的感受。在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中,寄宿生家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上。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比村教学点有很大改善,但因为寄宿要额外增加费用,一些走读生家庭无力将子女送到离家较远的中心校住宿,住在山区的走读生不得不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有些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将村教学点全部撤掉,低年级甚至学前班学生都需要到中心学校上学,距乡镇较远的村庄里低年级学生也不得不寄宿。而在没有专门配备生活教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有些低年级和学前班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生活照顾和安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家庭由此而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劳力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乡中心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是课程表上的“形式”,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和现代化教育是不相匹配的。

四、结语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在寄宿生生活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往往与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而学校在工作中忙于筹措资金对完善管理缺乏动力。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EB/OL].(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06-02-09)[2007-01-03].

[8]教育部.2005年全国“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EB/OL].(2006-04-04)[2007-01-03].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4

——关于××区××镇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考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05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05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05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0个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

2、财政重点投入,保证办学条件。一是适度集中使用资金。把教育、扶贫等各项专项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实行重点投入,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的资金。二是无偿划拨资产。将被撤并小学的校产采取出租、公开拍卖等形式,所得资金全部无偿划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七有”,即有规范整洁的校园、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有宽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卫生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医务室。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5

一、基本情况

年底,县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38所,其中高中3所,职中2所,九年制学校5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初中19所,完全小学104所,幼儿园4所。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县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资源现状,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农村教育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定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惠及最广大人民的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以规模促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全县中小学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先建后撤的原则。列入撤销范围的学校,在并入学校改建、扩建任务完成,能够满足教学、生活需要时再予以撤并。

(三)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已被列入撤销范围的学校,从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四)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统筹的原则。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周期、育龄人口变化周期以及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人口变化目标,在撤点并校时适度考虑人口低谷期与高峰期的教育需求变化和学校建筑使用年限之间的关系,基本做到学龄人口低谷期校舍不浪费,学龄人口高峰期校舍不过度紧张,同时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小班化教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五)学校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学校布点时既考虑学校的教育功能,又考虑文化辐射功能和非常时期安置灾民的特殊功能,使学校建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发展相协调,积极促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顺利实施。

(六)确保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不流失的原则。严格执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进行登记管理》通知规定,凡列入撤销学校的校产属国家集体投资的,原则上由教育系统调剂使用,确需改变用途的,由教育、财政部门及闲置校所属镇联合审定,并经县政府审批后改作他用。

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规划

(一)中期规划(—2015年)。

—201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全县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增长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均衡发展等趋势,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当超前的原则进行调整。确定学校办学规模和服务半径的基本原则是:1万人以下的镇设1所中心小学或设1所九年制寄宿制学校(义务段生源在500—700人之间);2万人左右的镇设1所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暂保留2—3所非寄宿制完全小学;3万人以上的镇设1所寄宿制初中、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暂保留3—5所非寄宿制完全小学。寄宿制初中、寄宿制中心小学服务半径7.5公里。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2.5公里。高中学校服务半径15公里。普通小学按240人规划,中心小学按600人规划;县城和蔡家坡镇初中按1500人规划,其他镇初中按900人规划。

到2015年,各学段布局调整的规划目标如下:

1、普通高级中学3所:高级中学、蔡家坡高级中学、益店高级中学。

2、职业高中1所:县职业教育中心。

3、特殊教育学校1所。

4、义务段初中16所、小学54所。

5、十二年制学校1所:陕校。

6、九年制学校3所:陕汽学校、西机学校、七0二学校。

7、公办幼儿园28所。

中期达到的效果:

1、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完成。在保留的16所初中中,已改建和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的初中6所:县一中、蔡一中、蒲村初中、安乐初中、故郡初中、孝子陵初中。到年计划建成新的寄宿制初中7所:青化初中、益店西街初中、麦禾营初中、祝家庄初中、枣林初中、县三中、五丈原初中。到2015年将县二中、马江初中、蔡二中3所初中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全县初中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另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刘家塬中学旧址改建,寄宿制,容纳300名学生)。

在保留的54所小学中,已建成和新建的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小学有5所:蒲村镇鲁家庄小学(旧校舍改建)、明德小学、曹家三原小学、联合小学、安乐落星堡小学(旧校舍改建)。到年,将青化镇中心小学、蒲村镇中心小学、益店镇中心小学、雍川镇麦禾营中心小学、祝家庄镇驸马庄中心小学、故郡镇常马中心小学、枣林镇中心小学、故郡镇禹王庙小学8所小学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学校。到2015年,将安乐中心小学、雍川镇马江中心小学、益店镇宋村小学3所小学建成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学校,改扩建落星堡中心小学、鲁家庄小学师生宿舍。全县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其中建成寄宿制完全小学14所,每个镇达到1所。

2、各校点能满足各类学生上学需要。

(1)高职中学校5所:高级中学(4000—5000名学生)、蔡家坡高级中学(3000名学生)、益店高级中学(2000名学生)、县职业教育中心(2000名学生)、陕校高中部(1000名学生)。5所学校可容纳12000—13000名学生。2015年16—18岁人数约为14306人。在下一个人口高峰期到来时,4所高职中最大校容达到15000人左右,完全可以满足高职中阶段学龄人口高峰期的教育需求。

(2)初中16所,加上原4所企办学校初中部,每校平均规模按900人计算,可容纳学生18000人,2015年13—15岁初中段学龄人口约为12071人,平均每所初中规模为710名学生。在下一个人口高峰期初中段学龄人口总数为15000—18000人之间,全县初中校舍可满足初中学龄人口就学需要。

2015年县城内有4所初中(含已按1200人标准建设的孝陵初中),可容纳学生7500人。蔡家坡镇有4所初中,加上原4所企办学校初中部,可容纳学生8000人。县城和蔡家坡初中校舍完全能满足进城落户学生和插转学生就学需要。

(3)小学54所,加上原4所企办学校小学部,每校按500人计算,可容纳29000人。2015年6—12岁小学段学龄人口约为21027人,平均每校规模为412名学生。在下一个人口高峰期小学段学龄人口总数为24000—30000人之间,校均规模可达到400—600人之间,小学校舍可满足小学学龄人口就学需要。

2015年县城和有11所小学,蔡家坡镇有18所小学,每所小学按平均400人规模计算,29所小学共容纳11600名学生,完全能满足进城落户学生和插转学生就学需要。

(4)公办幼儿园28所(含县城、蔡家坡地区规划幼儿园8所)。每园规模按360名幼儿规划,可容纳10080名幼儿。2015年我县3—5周岁幼儿人数约为10050人。据预测,下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5000—6000人之间,28所公办幼儿园加上民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三年学前教育期幼儿园数完全可以满足18000名左右的幼儿入园需求。到2015年新建的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儿园和城关幼儿园完全能满足幼儿的入园需要。蔡家坡城区新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儿园再加上企业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同样也能满足幼儿的入园需要。

(二)长期规划(2016—2020年)。

随着城镇一体化和镇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2016—202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围绕县城、蔡家坡地区和撤并的中小学实施,各学段布局调整的规划目标如下:

1、普通高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蔡家坡高级中学、益店高级中学、陕九高中(蔡中能征地新建或扩建,则撤销该校高中部,不能则变为蔡中分校)。

2、职业高中1所:县职业教育中心。

3、特殊教育学校1所。

4、义务段初中14所、小学52所。

5、九年制学校1所(枣林九年制学校)。

6、幼儿园28所。

长期规划达到的效果:

1、满足人口变化周期需要。学龄人口变化周期约为30—35年(即一个人从出生到他的孩子开始上学)。至2020年左右,我县学龄人口总数有较小提高。据预测,到2020年,我县3—5岁幼儿人数约为11560人,6—12岁学龄人数约为23465人,13—15岁学龄人数约为8665人,16—18岁学龄人数约为10131人。到2020年,全县共有公办幼儿园28所,平均每所幼儿园规模约360人;小学52所,平均每所小学规模约450人;初中14所,平均每所初中规模约600人;高、职中5所,平均每所容纳约1700人。各学段学校(园)数均可满足学龄人口就学入园需要。县城、蔡家坡地区学校也能再接收40%的农民进城落户子女上学,各镇寄宿制学校都能满足学生全部住宿,全县中小学布局基本上调整到位。

2、满足校舍建筑周期需要。建筑物使用年限约为50—80年。灾后重建项目校和改建、新建校舍均按寄宿制学校标准建设,70年左右产生危房的几率较小。规划建筑的校舍既能满足学龄人口高峰期入学需要,也能满足特殊时期灾民避难需要。

3、适应教育改革需要。一是基础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优化,全县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二是能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部分空余校舍转办幼儿园,分流部分中小学教师到幼教岗位和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岗位,师资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大局稳定。

五、保障措施

在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工作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一)大力宣传,提高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思想认识。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促进当地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将有利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到学生自愿、家长理解、干部配合,逐步使调整方案落到实处。

(二)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具体落实调整规划、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和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减少和避免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协调,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县教育体育局和各镇、村、组要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下,合理处置空余校舍资源,空余的校园校舍首先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或用于农村的文化事业。撤并学校的所有可动资产,一律并入新校,任何集体和单位不能挪用。

(四)多措并举,加强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保障和完善学生学习及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管理和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切实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安全问题。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6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村学龄人口锐减。针对这种状况,国务院在2001年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提出了“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因布局调整而带来的 “上学远”和剩余劳动力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寄宿制学校开始在全国农村受到重视。江苏省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生源减少和留守儿童减少等现象,开始建设寄宿制小学。本文以苏北L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成本结构及分担现状,并提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成本分担的政策建议。

2 农村寄宿制小学成本结构及分担现状

2.1 农村寄宿制学成本结构变化状况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由于省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基建上由于有资金和政策保证,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难的是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新增加的成本,由于没有政策的支持,仅靠学校自身很难解决。

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课余时间的管理使得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成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住宿管理运行成本

宿舍是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的最明显区别,规范的宿舍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都是9-13岁的小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宿舍的管理必须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教师,以关心学生,指导学生生活,这一点对低龄寄宿学生尤为重要。调查显示100%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师生比大约在1:3左右,由于没有正式编制,这些人员大都在社会上聘请,月基本工资在1300元以内,按每年工作10个月计算,聘请一个生活指导教师年成本为13000元左右。一般支出大约在6万左右。外加上宿舍的水电维修开支一年总数在20万元左右。

2.1.2 食堂运行成本

食堂是寄宿制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又一要素。小学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食堂不仅要解决学生吃的饱吃的安全,还要力争让学生吃的好,因此,食堂运行除了煤、水、电、人员开支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严格的管理措施。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障。起初,把食堂外包出去,但质量很难保证,价格也偏高。后来改为自己经营,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菜价不能定的太高,又要保证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几所寄宿制学校平均一年支出尽增加8万元,处于亏本经营。

2.1.3 学生日常管理成本

由于学生住校,在校时间增加4倍,因为学生寄宿,原本由家庭分担的时间和职责全部转移到学校来。如课余文化生活,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食品安全管理,就寝保卫,学生生病应急处理等都需要学校安排老师去管理,由于属于额外工作,势必要有加班补贴,一年下来,这不是个小数目,每年也有近七、八万员的开支。

2.2 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行成本分担现状

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新增成本是如何进行分担呢?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分担机制有以下三个特点:1)学校从办公经费中分担。在调查中发现,样本寄宿制小学一学期生均管理成本约为1000元,而调查县每年拨给学校的公用经费是小学600元,但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并没有区分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这一拨款标准对非寄宿制学校已经基本可以维持开销,但寄宿制学校生均管理费要远远高于非寄宿制学校。许多学校出现亏空和寅吃卯粮的现象。2)学生家庭分担。寄宿制学校每年只能向学生收取300元左右的住宿费,一年有十万元的费用,学校还要补贴4万元左右才能保证宿舍的正常用转。3)教师隐形分担。寄宿制学校每天从起床到就寝新增大量的学生管理时间,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度过,生活老师从空间和能力上都很难进行这方面的管理,这段业余时间的管理责任最终落到了教师身上。学校在公用经费运转很紧张的情况下,无法全额补偿教师的额外劳动,只能采取象征性补贴的形式给老师发点补贴,聊胜于无, 教师实际成为这部分新增成本的隐形的分担者。

3 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行成本分担的政策建议

3.1 办公经费拨款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要有所区别

由于国家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办公经费就成为学校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办公经费划拨标准的制定一直依据原来的标准,而原来标准的出台的背景是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寄宿制。因而确定标准之初并没有考虑寄宿制的特殊性。在现行标准下,非寄宿制学校基本上可以维持正常开支,而寄宿制学校生很难保障正常运转。经测算,管理一名寄宿生所耗费的管理经费相当于1.6名非寄宿生,考虑到满足寄宿条件的基本设施和人员配备并不是严格与寄宿学生数呈严格的比例关系。因此要根据寄宿人数的多少制定拨款标准,根据对几所学校的调查,认为400以上按非寄宿制学生的1.6倍标准,200-300人按1.7倍标准,100-200按1.8倍标准。100以下按2倍标准并且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划拨办公经费。对于财政转移的县,要考虑国家、省、市三级财政给予支持,来保证寄宿制的正常运行。

3.2 增加学校人员编制或用工计划,采用多种用工形式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宿成为管理的内容,那么其管理体制的设计就应相应做出改变,就要有专门的人员去承担管理的职责。不要一味的什么事都让教师去承担。首先这些职责原本就不属于教学范畴,不是专任教师职责所在。其次,教师即使去做,也不一定做的就好。特别对寄宿的小学生来说,食宿管理不能看作是是简单的看看管管,而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学校的食宿场所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生活教育的地方。这需要管理者既要有很强的职任感和爱心,还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一定的儿童教育方法和儿童健康保健知识。因此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接受过儿童教育方面专业训练。才能从事好这项工作。目前,部分学校采取聘请社会人员充当生活指导老师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极不合适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政府要安排正式编制,如果编制确有困难,可以采用人事或用工合同,实施同工同酬,工资由财政提供。使生活指导老师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把食宿管理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减轻专任教师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科学的生活教育,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

寄宿制学生除了食宿以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娱乐。已远远超出生活老师的管理范畴,需要有老师进行管理与组织。另外,还有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食品安全管理,就寝保卫,学生生病应急处理等都需要学校安排老师进行全程跟进。适当的增加教师编制,学校可以有富余能力去安排人员专门和兼职从事这些工作,使这些工作有序进行。除此以外,由于寄宿,造成工勤人员的增加,学校可以采用合同制的办法招收工作人员,由财政出钱,做到同工同酬,减少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好寄宿制的后勤保障工作。

3.3 学生家庭适当分担,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对于寄宿制的办学成本,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适当地分担一些办学成本。毕竟本应有家庭承担的许多职责转移到学校来,而这些职责不是义务教育免费的范畴,学生家庭理所当然要分担,当然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要适当的减免。寄宿制很大程度上是撤点并校的结果,撤点并校提高了办学效益,但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财政理应给予寄宿学生适当的补助,减少由于撤点并校给他们带来的负担,这种补助实际上也是原有教育投入的适当转移。

【参考文献】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7

“一刀切”带来的后果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之后,有效遏制了一些地区盲目撤并学校,河南、新疆、安徽、江西、河南、宁夏等地立即停止撤并学校。撤点并校从推进到叫停,从本意优化教育资源到现在问题丛生,和地方教育部门简单的行政操作有很大关系。国家审计署5月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校)。盲目撤点并校的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学校调整的规划,往往是拍脑袋决策,并没有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有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居民反对,强制撤点并校。

有专家学者指出,国务院关于撤点并校的条款经常被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地引用。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撤点并校”以狂风骤雨态势横扫了农村,成为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场狂欢”。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该条款对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教育布局作了非常完整和细致的描述,对这一条款的完整引用非常有必要,因为事实上,这一条款经常被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地引用,从而导致强行撤并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上述的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却弃之不顾。

扭曲的政绩观所致

盲目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又推进了低龄寄宿,并把它作为政绩到处宣扬。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湖南省沅陵县加大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80万元,拨付低龄寄宿生生活补助1300万元,撤销村小和教学点335个,建成低龄寄宿制学校41所,8756名村小和教学点学生集中到低龄寄宿制学校就读。这一做法被列为湖南省辉煌“十一五”教育改革重要成果。低龄寄宿的弊端众所周知,但是,在沅陵县低龄寄宿居然被当成成绩在宣扬,居然成了所谓的“教育改革成果”。从中可以发现该县教育观念的落后和政绩观的扭曲。

据了解,沅陵县从2005年就开始推进低龄寄宿。该县还在2010年举行了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创建五周年庆典活动。在庆典中,该县居然树立了农村低龄寄宿学校创建五周年纪念碑。碑文将低龄寄宿描述为“沅陵县委、县政府恪守科学发展观,戮力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庆典中,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德明指出: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的创建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然而,低龄寄宿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却被选择性的无视了。有专家指出,从儿童成长的角度,低龄寄宿远远弊大于利。

就是这样一件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居然就成了政绩工程。谢德明指出,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一项农民受惠的“民心工程”、惠及子孙的“经济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工程”,是沅陵县教育的一大品牌和创新性成果。

管理能力低下的体现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8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科学规划不够,对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保障不足《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局,增加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负责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管理和考核”。[3]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上科学性、前瞻性不够,对寄宿制学校建成后,保障其有效运行的能力不足。如A县教育局局长说:“为什么撤并或新建、改扩建?新建或改扩建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基本是凭经验,通过“拍脑门”式决策,科学规划没有技术支撑。”B县一位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说“我们是保‘吃饭财政’的国家贫困县,县财政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已不容易,没有能力再增加更多本级财政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B县的另一位教育行政人员补充道“:我们目前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校舍和食堂建设,对学校基础设施的附属设施设备投入的经费缺口比较大”。C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说:“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寄宿制学校的校长急需培训,但是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培训。寄宿制学校及教师应该有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此外,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医务人员等的配置只停留在给寄宿制学校“提要求”的层面,并未给予编制安排。(二)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重制度轻落实,重“看管”轻“培育”,缺乏必要运行经费访谈中,一位校长如是说“:我们寄宿生的各种日常管理制度非常详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监督、考评、激励机制,这些管理制度很少能自始至终落实下去。另一位校长谈到“: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学校往往把确保学生‘不出事’作为最终目的。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多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培育。学校育人目标不足。”多数学校都表示办学经费短缺。一位校长如是说“:教育局规定学校不得收取学生住宿费、饮水费、电费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学生住在学校产生的各种日常开支费用都是统一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而这些列支就超过了上级部门拨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一半。食堂工勤人员和宿管人员的工资也没用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学校支付,我们入不敷出。”(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用房及附属设备设施多不达标,但绝大多数学生仍表示愿意选择在学校住宿的就读方式调查显示,样本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了诸如寄宿生信息档案等各种较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然而,学校宿舍用房及其附属设施和必要设备薄弱。表2数据显示,45%的学生居住8~16人一间寝室,23%的学生居住16人以上一间寝室,说明学生寝室拥挤。观察发现,宿舍没有储藏室;小学生基本两人一张床。这与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学生宿舍一般由居室、管理室、盥洗室、厕所、贮藏室及清洁用具室组成;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平方米;学生宿舍应保证一人一床”[4]等要求相去甚远。寝室的供水与必要设施紧张,如51%的学生和45%的学生分别认为自来水供应和厕所蹲位仅基本够用。观察发现,寝室基本没有设置桌凳。由于自来水供应不足,宿舍厕所多数只在清早和晚上时间供水开放使用;宿舍楼全天没有热水供应。与此同时,寄宿制学校均没有为低龄小学生配备生活保育员,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小学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要配备生活保育员”[5]不相符。此外,调查的23所学校中,仅一所新建学校有澡堂设施,其余均没有,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在学生宿舍楼的厕所里安有一个简易洗澡喷头,临时解决学生生活所需,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寄宿制学校要建立浴室,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6]要求不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问及“如果你能够选择,你愿意住在学校还是住在家里?”62%的学生选择愿意“住校”。就其原因再做进一步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家离学校太远(71%),父母外出打工(11%)、喜欢寝室集体生活(8%)、寄宿学校教学质量好(10%)。诚然,调查显示,初中生家离学校平均9公里,小学生家离学校平均6公里,多数学生靠步行上学。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住校就读。可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十分必要。(四)学生对寄宿学校饮食质量满意,但认为学校食堂的附属设施设备不足调查显示,样本学校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基本都建立了诸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等制度。学生对学校饮食质量满意。表3农村寄宿制学校饮食管理调查结果由表3看出,多数学生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膳食营养搭配科学、卫生,食堂干净整洁,工勤人员态度和蔼。学生普遍反映:“学校比家里吃得好”。这主要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如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政策;201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同时,《G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食堂一律自办自管,实行公益性、零利润原则”。[7]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学生的饮食营养条件。但是,学生认为学校饮食管理设施设备不足,如58%的学生认为食堂场地狭窄,71%的学生认为就餐桌凳不足。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在食堂门口三两成群地或蹬着或站着就餐;一些学校学生分时段到食堂轮流用餐;一些学校则由班干部到食堂为全班同学取餐到教室用餐。(五)寄宿学生在学校的人身、财物安全危险仍然存在,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由上表看出,学校均按《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了诸如严格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学生请、销假等安全管理制度,并开展宿舍公共设施的常规检查、维修等。但是,当询问“您在学校曾经有过的不安全经历是什么?”,学生的回答集中在“被人殴打”(20%)、“被人勒索食品”(24%)、“被人勒索钱财”(13%)、“被校外闲杂人员骚扰”(20%)“、没有”(23%)。这说明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危险仍然存在。进一步访谈发现,寄宿制学校均未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这与《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学生规模500人以下(不含500人)聘用2至3名、500人至1000人(不含1000人)聘用3至5名、1000人以上按不低于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三的比例聘用专职保卫人员”[8]不相符。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公共汽车车况安全无保障,学生经常乘坐超员超速、无牌无证或人货混装驾驶车辆,交通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对于学生往返学校乘坐的交通工具,尽管国家与地方都有明文规定,如《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组织学生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9]《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规定“:加强校车管理,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制度”。[10]然而,西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均无财政能力给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也不能保障学生均乘坐经检验合格的交通工具。因此,学校一般鼓励学生结伴步行。但是,农村学生住家离学校路途遥远,且西部农村地区山路崎岖,路况复杂,天气恶劣,学生步行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隐患非常严峻。(六)寄宿制学校缺乏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卫生室”和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和学校卫生室,致使46%的学生表示在学校生病时不能或不完全能获得及时救治。这与《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学校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或者兼职卫生保健教师”,[11]以及《G省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寄宿制学校要设立学校卫生室”[12]条款都不相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缺乏既拥有医师执业证书、又愿意留在学校领取低酬劳的医务人员。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访谈发现,寄宿学生普遍思念父母,自信心相对不足,人际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能力急需提高,留守儿童个性孤僻。然而,这些学校均无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机构,使得学生的心理困惑或不良情绪在学校得不到疏泄或缓解。(七)寄宿制学校教师工作量大,许多学生表示其学业成绩住校和未住校相比差异不大,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访谈发现,寄宿制学校教师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学生的生活保育/管理员、心理辅导员等角色,要管学生的吃、穿、住、行、学、心,身兼数职,变成了学生的“无限责任人”。教师责任的不断扩充不仅影响其投入教学研究的时间、精力,也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家庭幸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许是寄宿制学校的目的之一,然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住校和不住校相差不大。可喜的是许多学生表示,他们现在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与自己原来所在的村小或乡镇所在地初中相比,开齐开足了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使他们得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学习内容。但寄宿学校校园文化资源匮乏、生活单调,如当询问“你每天课外活动期间主要从事的活动是什么”,学生的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活动”(49%)、“学习功课”(20%)、“和同学闲聊”(14%)、“其他”(8%)“、洗澡洗衣服”(7%)“、文艺活动”(2%)。在随后的观察发现,学生所说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在运动场或校园其他公共场所无组织的自行打球或玩耍。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外活动期间收看不到电视节目,阅读不到各类报刊杂志,没有学生社团、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有教师表示“:下午六点后,校园就基本变成了关着学生的‘空城’”。

二、几点思考

(一)开展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执行督查,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限时整改,同时要完善促进寄宿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如实行寄宿制学校新建或改扩建的审批程序制度;增设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或保育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医务(保健)人员、学校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四类管理人员的编制,并制定其相应的工资、职称等福利待遇政策;建立具有寄宿制学校特性的学校及教师考评、奖惩体系等;在生均公用经费外设定寄宿制学校经费投入标准的钢性政策,或者核拨不同于非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3]制定寄宿制学校医疗救助配套政策;制定由农村寄宿制学校属地医疗机构负责对寄宿学生进行突发疾病救治、流行疾病预防与治疗、常规体检等政策。(二)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GUANLIFANGLUE管理方略和配套设施设备,推进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县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实施寄宿制学校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学生宿舍、校内教师周转宿舍以及其它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设置公共交通线路、站点,或为偏远农村地区寄宿学生提供校车服务;以国家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用水保障工程建设,以确保寄宿制学校有效运行。(三)寄宿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建设和谐快乐校园寄宿制学校应对自身制定的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考评;践行管理育人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人人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开设学校“亲情电话”等;推进学生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规范化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建设和谐快乐校园。

作者:甘琼英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9

一、实施对象

我县普通高中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注册的应届在校生,职中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含高中后一年制学历教育在校生,包括户籍和非户籍学生)。

二、实施项目和标准

1.免除普通高中和职中在校学生学费。

普通高中标准:每生每学年800元。

职中标准:经省教育厅批复,我县职中办学专业和课程按中专标准设置,现在所设班级为中专班。依据《市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方案》的通知,免学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2100元,按省、县3:7比例分担,县级应分担学费每生每学年1470元。

2.免除普通高中和职中国家地方规定的必设科目教材费。

3.补助普通高中和职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贫困寄宿生(指在校住宿上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助面为在校寄宿生的30%。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500元(每生每日6元,每年按250天计算)。贫困寄宿生申请资助程序:享受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寄宿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并要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作适当调整,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具体申报程序是每学年开学初,由贫困寄宿学生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贫困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户口所在地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学校成立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根据县下达的资助贫困生人数比例,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在学校和学生家长所在村或社区公示7天以上。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报县“两免一补”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审批确定。

三、“两免一补”资金来源、管理及使用

1.资金来源。由县财政解决。

2.资金管理。“两免一补”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特设专户,由财政局对相关资金进行严格管理、准确核算、按时拨付。

3.资金使用

(1)免补学费资金支付方式

县财政局根据教育局审核备案的学生人数、免学费标准,每年在春季、秋季开学后的15个工作日内,分两批将资金支付给学校,学校免收学生相应费用。

(2)免补教材费资金支付方式

县财政局根据教育局审核上报的学校教材种类、数量、金额,每年在春季、秋季开学后的15个工作日内,分两批将教材费支付给学校,学校免收学生相应费用。

(3)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方式

县财政局根据县教育局提供的贫困寄宿生名单,每年在春季、秋季开学后一个月内,分两批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支付给学校。在此期间,学校指定银行办理、发放受助学生银行卡。发放情况学校要及时报“两免一补”领导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两免一补”工作领导组

为加强对“两免一补”工作的管理,县政府成立“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此项工作。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发改、审计、物价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局长兼任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规范“两免一补”工作管理

“两免一补”工作实行县教育局、财政局分工协作的办法,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作。教育局负责统计、汇总、审核学校上报的在校学生人数、教科书种类数量以及贫困寄宿生申报等情况,编制经费预算报财政局;财政局负责经费预算、审核及拨付。

县教育局、财政局、审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

(三)加大监督力度,建立防控奖惩机制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篇10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01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福建省、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等地积极探索,创出多种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具有典型示范价值。

■宜昌夷陵区:保育寄宿制

从1996年开始,夷陵区立足山区教育特点,构建了山区农村小学的“保育式寄宿制”办学模式。该模式是指山区农村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离家较远的学生,学校安排他们在校住宿,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自理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形式又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知识传授和生活监护”的一体化管理,以促进学生身、心、智的健康同步发展。

夷陵区山区农村小学“保育式寄宿制”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模式。初步形成了“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教育局进行业务指导,乡镇(街道)政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服务的相关行政村、厂(场)协同管理”的管理体制模式。二是教学管理模式。表现为: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取消复式教学;教师任课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素质教育得到推行,个性特长教育起步。三是学生饮食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凭票自助进餐制、共餐记账制和家长轮流送菜制。其中共餐记账制是针对1-2年级低龄学生设立的,学校根据学生营养需求情况提供合理膳食,学生记账进餐,定时(一般1-2周,最长不超过4周)进行成本核算,向家长收取学生的进餐费,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实物抵交。四是学生洗理管理模式。“保育式寄宿制”小学建有盥洗室、澡堂,还为1-3年级的低龄儿童配备洗衣机;高年级的学生则主要指导他们学会清理简单的衣物。五是学生安全管理模式。重视对学生的上学放学、住宿和校内课外活动安全管理。六是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学校成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开设有晚间活动室等,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010年11月22日―23日,湖北省委政研室就夷陵区寄宿制小学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夷陵区探索的农村保育寄宿制办学模式,率先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办学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之路,其经验在全省具有重要借鉴参考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福建:生活费补助+营养早餐

近年来,福建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4000多所,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办学的相对集中使寄宿生人数大幅增加,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学生的伙食营养差的问题凸显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

从2007年秋季开始,福建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中小学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其中,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补助900元,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部承担。据统计,仅此一项,全省每学年须拿出近2亿元,受益学生达40余万人。

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的基本模式为“一个蛋+一杯豆浆(或稀饭)+二至三两馒头”,由每所寄宿制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福建省每年分春秋两季,在开学初就将补助经费拨付各县(市、区)特设专户,确保各地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组织实施到位,做到寄宿生生活补助专项经费“到校、到人、到肚子”。截至目前,福建省有2000多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实施了免费营养早餐工程。

■四川双流:“全时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