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5:44:16

路线

路线范文篇1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建党初期,经过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期间,同志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理论内容。1943年,他在为党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章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邓小平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此作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不久,就作出了《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随后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后,同志反复强调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论述得更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认为,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人民同甘共苦,坚决反对挥霍浪费,贪图享受。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同志概括得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文集》第2卷第409页)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路线。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实施正确的领导。

可见,群众路线作为党的重要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性质、宗旨提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违背群众路线,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失败。党中央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走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各项事业就有了正确决策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之,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二、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当前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党群关系,败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对此,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上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决不能为了图虚名而不顾实效、走形式、摆花架子,更不能不顾具体实际,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级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同志就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当前,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群众观念淡薄的表现,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官僚主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深刻影响的“官本位”意识。、邓小平同志都多次对种种官僚主义现象予以痛斥,认为官僚主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深刻揭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同样深刻意识到了官僚主义给党的肌体和党的事业构成的危害,列举了官僚主义种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等,并指出,对于“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实质,都是严重脱离群众。反对这两种坏的作风,发扬群众路线的好的作风,在今天来说,很重要的是要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把“三个代表”中所说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具体工作体现出来。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2001年6月3日,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再次提到了的这篇讲话,并指出:“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人民日报》2001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提醒全党要注意群众的呼声,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他强调,对群众的关心要具体一些。现在发生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工作跟不上,没有做好工作引起的”。“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9、228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多次阐明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干部“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714页)他强调,“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从而调动起最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日报》2001年3月6日)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出现一些社会矛盾本来是正常的,但有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却与我们少数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矛盾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本来,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可以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恰恰因为有些干部置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于不顾,作风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有些干部则直接侵害群众的利益甚至群众的人身权利,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有些矛盾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大局,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志尖锐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求是》2001年第1期)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20世纪末的,都很好地说明了脱离群众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我们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任由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泛滥,我们还会在实践中走弯路,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群众路线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989年12月29日,同志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结合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16页)前不久,他在安徽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善于创新,都是老办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胜任的。”密切联系群众等党的重要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办法和手段”。(《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实践群众路线的创新问题,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80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及时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不断进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更是如此。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新的情况下,如果再简单地套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那肯定是不行的”。(《人民日报》2001年5月25日)同样,不顾本地的实际,生硬地照搬外地的新方式新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加紧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群众路线的创新,用以牢牢掌握各项事业的主动权。

路线范文篇2

谁都拥护的道理。然而,实际工作中落实得怎么样呢?在一些

部门和单位恐怕就很难令人乐观了。个中原因,除了学风不正、

言行不一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走群众路线缺乏可操

作性,既无硬指标衡量,又无必不可少的程序约束。

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实现战略宏图,还是完成战役目

标,都不能仅限于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提口号、发指示,而

必须具体分解,细化量化。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容易落实。

毫无疑问,选拔干部走群众路线,也必须具体化。只有具体化,

才谈得上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落实,也才好检验你究竟

是不是真心实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党的群众

路线的实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方法和思

想方法上的体现。选拔干部走群众路线,也就是在干部选拔中

相信群众的眼光,依靠群众的能力,体现群众的意志。既然一

切权力归于人民,既然社会主人有权选择社会公仆,那么,围

绕干部选拔使用,群众就应当享有四种权利:知情权、参与权、

选择权、监督权。

知情权,就是向群众公开,增强透明度。人事代谢是自然

而然的事,选拔干部是正大光明的事,完全没有必要藏着掩着,

弄得神神秘秘。就一个单位而言,缺哪一级的干部,有几个名

额,条件是什么,什么时候选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当让

群众心中有数。只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干部工作才有活力。

过去那种少数人操作,广大群众不知情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

下去了。

参与权,就是让群众介入,体现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上。而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则是重要的政治权利,也是主人翁地位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承认群众是社会主人,干部是社会公仆,另一方面在选拔社会公仆时却把社会主人拒之门外,让主人成了看客,岂非咄咄怪事!只有让群众参与重大事务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从而有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选择权,就是请群众表态,体现民意。知情和参与,都不是结果,而是前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选出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受到群众欢迎和拥护的干部,才是最终结果和最终目的。为此,就要给群众以选择权,不但让群众说话,而且说话算数。我们的干部任用,自然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处理好领导意见和群众意见、党委决定权和群众选择权的关系,既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难题。应当追求领导意见和群众意见的和谐一致。看法上的分歧当然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领导和群众总是分歧,那就值得研究了;如果领导意见和群众意见截然对立,那就更值得考虑了。

监督权,就是让群众当“纪委”,始终有效地对干部实施监督。干部选拔是个系统工程,不能重使用、轻培养,更不能只任命、不监督。放弃对干部的监督,只会害了干部。领导上的监督,有关部门的监督,当然是必要的,然而最直接、最广泛、最有力的监督,还是来自群众的监督。只要群众有权给干部打分,有权根据干部平时的表现决定干部的进退去留和奖励惩罚,有权把干部“举”上去,也有权把干部“拉”下来,那么,干部肯定会谨慎得多。有些干部为什么不把群众放在眼里?为什么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就是因为群众不能决定他的

路线范文篇3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

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陷入了片面夸大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边缘,因而在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极“左”错误。一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二是经济体制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三是政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形而上学的口号,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二、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建国50周年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发展过程,伴随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有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

50年的历史证明,思想路线上的曲折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曲折的根源。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然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

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路线范文篇4

一、跨国公司的内控文化实践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它是由一个企业所固有的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是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模范,管理人员通过身体力行,把这些理念灌输给其员工并使之传承下去。美国企业文化专家劳伦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八大原则》一书中指出:几乎美国的每个大公司,都在发生企业文化的变化:老的企业文化在衰退,新的企业文化在产生。这就是跨国企业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体现,而这种精神可以用米勒所述的目标原则、共识原则、卓越原则、一体原则、成效原则、实证原则、亲密原则及正直原则等八个原则来表现。许多跨国企业在坚持各自独特企业文化的同时,都能充分体现出这八个基本价值原则,并拥有一个构思良好的远景规划和员工一起分享。

一个出类拔萃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宗旨体系,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理由,这个指导原则又是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对于企业内部成员有着内在的价值。在劳伦斯·米勒指出八项基本价值中,正直原则是绝对不能妥协的一个原则。秉承正直的企业理念是许多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磐石,它是企业成为优秀组织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公司,总体经营成果往往也能长期保持最佳纪录,如强生、、惠普、宝洁等。诚实正直意味着公司上下都守诺办事、言而有信,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求绝对的诚实正直,提供一种优质产品或优质服务不只是一种“严格按规格说明书办事”的行动。宝洁公司的客户业务发展与服务副总监陈东锋先生阐释宝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时指出,宝洁核心价值观就是宝洁人的领导才能、主人翁精神、诚实正直、积极求胜和彼此信任。公司尊重每一位员工,坚信宝洁的所有员工始终是公司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价值观的核心,做到集体与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此外,宝洁还重视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珍视个人的专长,力求做到互相依靠、互相支持的生活方式。在其全球的任何一个分公司,这个核心价值观都被一致地秉承了下来,这样的企业文化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持相同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全身心地为其工作,员工积极性高、工作开心,人才流失率远低于同类型企业。由此不难看出,企业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准则上,公司的价值观成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生命线。

在独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外,许多外资企业还规划出引人入胜、清晰明确的公司未来前景,即今后10—30年的大胆目标,来鼓励员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这种宏伟的承诺可以使员工直接明朗地看到实现目标后的收益。以宝洁中国有限公司为例,其目标是展望2020年,宝洁产品进入中国的家家户户,遍布各式各样的销售网络,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消费者用品公司。知名跨国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应归功于它独特的、有效的企业文化,他们大都拥有能让员工“虔诚”信仰的企业核心经营理念,使得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员工能依照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精诚团结、有效合作。在新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又源源不断地向其灌输这种有效的企业文化,并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员工个人的工作信条,自觉地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指导原则。最后加以描述出一幅令人向往的未来图景,企业于是就从内控文化上完成了员工“向心力”的凝聚,使大家有了共同追求的明确目标。

二、科学规划企业内控文化远景许多在跨国公司工作过的中国员工,虽然因地域、薪酬、移民等原因而离开这些大公司,但都十分珍惜他们在这些企业中所秉承的价值观。有不少在宝洁公司工作多年的人跳槽去民营企业,竟有移民般的感觉,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可见企业文化之深入人心。现代管理实践证明,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目标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体系的开发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文化活动,同样要制定科学规划,把员工生涯规划与企业长久规划结合起来,很多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就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科技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在中国总会计师·月刊理论研究建立优秀文化时要有效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寻找和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领导人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领头羊对于员工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企业领导一个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价值观、目标感,创造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

其次,规划并沟通企业成功路线。企业的发展计划就是一张引领成功导向图,根据企业的远景规划,在图中可以标明企业目前的起点,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达到的方式,直至将远景变成现实。

再有,创造行诺文化(deliveryculture)。人力资源部帮助企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契约”文化,让大家都把自己工作做好,每个流程、每次作业都要在致力满足顾客要求的基础上成本最低。

最后,授权团队走向成功。企业需要员工的责任心和信心。员工只有感到企业重视、尊敬和信赖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员,才会有信心和责任感。

持良好文化秘诀的外资企业大都强化感情投入,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摩托罗拉的一位经理说过,摩托罗拉是靠企业文化吸引雇员的,你加入摩托罗拉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你就会留下来。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举办过家庭日,邀请员工及其亲属参观工厂及其办公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员工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而感到骄傲。

三、创造企业文化的有效策略如何创造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参照以下五个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

.直接沟通,善于沟通,可以使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中国传统企业组织内部的严格等级制度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级是权威的,不可以质疑的,这使下属对待上司心存顾虑,因此,难以产生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领导层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不但可以博得员工对领导的信任,对公司的热爱,而且还可以使领导获得真实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有利。

.营造信任氛围,建立员工高度参与的工作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很多年青的经理要承担很大的项目,这在传统的国营企业来说是非常少见的。这种信任氛围,使得年青人有机会做一些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良性健康的鼓励和充分信任,使年青人在这里可以放开手脚,发挥潜能。

.鼓励员工在工作场所个性化。让员工自己掌握对工作场所的装饰,员工有权力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自己的办公环境搞得更舒适,员工也可以允许随意着装,现在很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职员上班再也不必统一着装,或整天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个性、随意化的着装已成为新时尚。在一个舒适、自我的工作环境下,员工的工作效率高,也更愿意留在这种有个人自由的组织中。

.帮助员工规划其职业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业发展的管理是个人与组织合作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员工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的和谐。通过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吻合。职业发展管理一方面包括员工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员工是自己的主人,自我管理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另外一方面,组织协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为员工提供培训、换岗的机会,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团队精神。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员工对合作群体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同群体共享成功及实现价值的目标激励着员工为之努力。

四、我国航天企业的内控文化理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我国航天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到企业中,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企业品牌,一种企业精神价值;体现到员工身上,则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一种凝聚力。

依据航天企业固有特点,兼顾我国传统文化,参照财政部意见稿内有关企业内控文化规定,结合国际上知名企业的做法,笔者认为,航天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文化可以总结如下:

(一)整体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不是指成就,而是一种精神和一种动力。航天企业要培养广大员工形成追求和谐、民主、责任以及奉献相结合的整体价值观,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爱岗敬业、进取创新、团队协作和遵规守纪的精神。

(二)高素质的领导者领导人的素质对于企业至关重要。领导的任务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价值观、目标感,创造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领导人应当树立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强化风险意识,避免因个人偏好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

路线范文篇5

一、组织工作必须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密不可分的,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的前提,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这是我们正确认识组织工作在党的事业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把钥匙。

列宁曾经说过:在正确的路线提出以后,在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后,事情成败就取决于组织工作,取决于组织实现党的路线的斗争,取决于正确的挑选人才,取决于检查决议的执行情况。在我党历史上,同志多次指出,党的组织路线,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组织路线,革命事业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他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路线决定组织路线,组织路线必须服务于政治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政治路线是正确的,组织路线也会是正确的,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党的组织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政治路线错了,必然会产生错误的组织路线,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的组织也会受到削弱和破坏。在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确立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确立之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解决好组织路线问题。他深刻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2]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的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3]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4]他还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5]这些精辟论述,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高度重视解决好组织路线问题。同志多次强调,组织工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他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之后,建设一支坚决而有效地执行党的路线的干部队伍,是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领导班子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他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一个是“关键性工程”,一个是“基础性工程”,这既高度概括了当前组织工作必须办好的两件事,又准确表明了党的干部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在新时期党建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和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党的基本路线是强国富民的生命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可靠保证。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顺利贯彻落实,保证坚持这条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二、组织工作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必须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工作中心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毫无疑问,各方面的工作都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冲击、背离这个中心。党的组织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这个中心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不动摇。在这个问题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起来说做得不错,坚持了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这一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对经济工作了解不够;有的把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错误地理解为党组织直接去抓经济,而放松或忽视了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冲击或削弱了。应当明确,组织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通过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来实现的。组织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这里说的“服务”,是指把党员教育好,把干部培养好,把领导班子配备建设好。

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明确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要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提高全面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把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作为党的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党的组织工作要同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密切结合、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同各项业务工作密切结合。这样,党的组织工作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才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因此,党的组织工作一定要积极服务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努力克服党的组织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做到党的组织工作和经济、业务工作一起抓。三是要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的组织工作。

三、高等学校要以多出、出好人才,多出、出好成果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

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创造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高等学校要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最重要的就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因此,高等学校的组织工作要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首先,高等学校的组织工作要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组织保证,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代人。他们的“德”如何,“革命化”是否合格,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总是千方百计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企图遏制和演变中国。这使我们既面临着国际性的、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剧烈竞争,又面临着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们的思想既有深刻的积极的影响,又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要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竞争、机遇、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得快速发展,保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更加主动的地位跨入21世纪,作为高校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人培养好。所谓把人培养好,就是要使培养的人才既红又专、有德有才,而在红与专、德与才的关系中,德和红是首位,是关键,就是说合格的人才首先德要好,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过硬的思想,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人培养好,离不开组织工作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为此提供组织保证。

路线范文篇6

“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28年11月李立三同志根据中共六大一的路线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的谈话之中,他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p565)但用语不大明确。1929年9月,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不仅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且赋予比较明确的含义。这封指示信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所到地区,“群众在军事力量掩护下勇气倍增,一切行动自然是政治的或军事的,但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红军四军经过许多群众未曾发动的地方,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号,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在论述筹款工作时,提出“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论及没收地主豪绅财产问题时,又提到“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2](P35、36、39)这里已包含了我党群众路线的一些基本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不能单纯地打仗、从事军事斗争,而要把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问题作为重要的任务;文产阶级政党应当通过细心的群众工作,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党的事业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从而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依靠群众,而不能“单独去干”。

对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作了准确、完整的论述,为它的牢固确立和全面执行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同志。早在1929年12月,同志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论及纠正单纯军事观点的方法时就指出:“党对军事工作部分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3](p548)1933年至1934年间,同志写的一些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和农村调查报告,反复阐述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反复论证了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聚集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形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的道理。他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而要动员群众投入革命战争,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使群众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从而拥护革命,“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4](p59、62)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他已经把群众路线看作我们党在革命活动中应当普遍实行的方式与方法。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他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说无论是革命工作还是经济建设工作都来不得官僚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主张实行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群众化的方式”。[5](p124)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一义中,他指出:“查田运动是一个剧烈的残酷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动最广大群众热烈起来参加斗争,形成群众运动,才能保障阶级路线的正确执行,才能达到消灭封建残余势力的目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一切不做宣传或宣传不正确、不认真、不普遍,查阶级、通过阶级与没收分配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6](p269、274)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经过10多年的实践,对于各项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总结,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错误的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正确的就是群众路线。抗日战争中后期运动的深入展开,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重大发展,同志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1943年6月,同志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精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且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p569)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重要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此,党的群众路线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有了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p834)在党的七大上,同志用鲜活凝炼、铿锵有力的语言说明了群众路线的威力,道出了我们党无往不胜的奥秘:“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7](p592)解放战争时期,同志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人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他说:“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7](p644)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的新情况、新要求,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同志致力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同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他认为,群众中蕴藏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无限的创造力,党的领导机关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组织群众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群众路线,可能也会发生毛病,但毛病会比较少一些,错误比较容易纠正些。1957年春天,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他说:“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9](p459-460)1958年的“”运动,严重败坏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大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志在领导全党纠正“左”的倾向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问题。他在1959年3月29目的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等人的意见。一定要有他们占压倒多数的人到会发表意见,对立面才能树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10](p167)同年夏天召开的庐山会议的前期分析“”的教训时,同志把“群众路线有没有?有多少?”列为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之一。[11](p80)可惜由于随后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运动,这些正确认识没能坚持下来。到了1961年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同志重新提出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这一年4月,他在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列入应当进行重点调查的“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中,并且提出要“向群众寻求真理”,端正党风。[11](p268)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面对当时严重困难的形势,同志提出:“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但是,如果不向群众和干部说明情况,不向群众和干部交心,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还对你感到害怕,不敢讲话,就不可能发动他们的积极性。”他疾呼,共严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不应该怕群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他谆谆告诫与会的从中央到省、地、县的领导干部:“同志们,我们是干革命的,如果真正犯了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利于党的事业,不利于人民的事业的,就应当征求人民群众和同志们的意见,并且自己作检讨。”他率先坦诚地检讨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中的错误及由此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承担了“第一”责任,为全党树立了向人民高度负责的榜样。同(㈣蛳∞s删同志即使在晚年,在他错误地发动了“”,群众路线完全为破坏性的群众运动(称之为“运动群众”更确切)所代替的情况下,仍然阐述了一些正确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例如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要搞恩赐,不要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等等。总之,同志为形成、发展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这个过程,正是思想从酝酿到形成、到成熟,又不断发展的过程。完全有理由说,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从而创立和推进思想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确立和贯彻群众路线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思想是群众路线的载体,群众路线是思想的灵魂。

当然,群众路线同思想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尤其是、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都为它的形成、发展和贯彻执行作出贡献。这里特别要提到刘少奇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若干精彩论述。1945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因此,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他还详细地阐述了为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坚持的几个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12](p348、342、348-354)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联系1958年以后觉的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他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还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受到了歪曲,不少同志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什么是群众路线,把一些体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反群众路线的东西,违背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他批评了那种“把群众运动当作是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象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的错误看法,指出:群众运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决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更不是群众路线”,“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13](p400-401、404)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深刻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涵义,他说:“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他着重强调了处于执政地位的我们党实行群众路线的意义:“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反对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的倾向,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14](p217、221)刘少奇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对群众路线理论的精确阐述和创造性运用,大大丰富了思想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宝库,成为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这一切清楚地表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历程,毋庸置疑是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产物,这本身就是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及其丰硕成果,充分显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性和强大威力。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从理论上说,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运用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乃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的实质,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既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革命,又是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的革命,它不但区别于历史上驱使大多数人为极少数人谋利益的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也区别于形形色色的由少数“英雄豪杰”包打天下的天马行空式的革命。《共产党宣言》说得明白:“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p283)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向反动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还是执掌政权后的建设工作,不仅要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唯一宗旨,而且要无限信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由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来完成革命的各项任务。马克思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16](p609)《国际歌》也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锻造的一种工具,它的责任只在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自己解放自己,而不是包办人民的事业,代替人民的斗争,企望把一个美妙的世界恩赐给人民群众。我们党信奉这一真理,坚持这一原理,鲜明地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党要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把亿万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认识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是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只能来源于亿万从事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以保证人民的事业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犯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但是,“从群众中来”,不是简单的直观的反映,而是要能动地进行科学的抽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分散的、零碎的群众意见,经过综合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即是说,把群众的意见化为领导的意见,是一个辩证的认识过程。经过“集中起来”之后的领导意见,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因而就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实际运动。然而,认识过程并没有到此完成,领导的意见还需回到实践中去,就是经过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即“到群众中去”(这是形成集中的、系统的领导意见的目的之所在),通过群众的实践检验领导意见是否正确,并且使其得到修改、充实、提高。至此,一个认识过程才算完成,一个新的认识才又开始。由此可见,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既是领导思想逐步深化和丰富的过程,也是实际运动逐步展开和推进的过程,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从实践上说,源于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革命的环境极端艰苦和恶劣。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作为革命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只有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深受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残酷压迫、剥削的广大民众,有着摆脱三大敌人压迫、剥削的强烈愿望,很容易被动员、组织到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来。我们党从亲身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有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险的关口也能闯过,再凶残的敌人也能战胜;一旦脱离人民群众,不仅寸步难行,而且必将陷入灭顶之灾。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如同志一再比喻的“鱼水关系”,[9](P454、460)又如斯大林多次讲述的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与大地母亲的关系。[17](p148)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畅行无阻;英雄安泰靠在大地母亲身上,一往无前,无敌天下。鱼一旦离开水,不仅发挥不了特长,而且很快就会枯死;英雄安泰一离开大地母亲,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当即毙命。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对如此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通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规律,深刻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牢牢扎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同他们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善于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率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就是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先进性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18](p646)

由上可知,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坚持群众路线既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根本条件,又是实现正确领导的首要前提,还是保持其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决定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群众路线这个思想的活的灵魂时,作出一个深刻揭示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高度浓缩党的历史经验、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论断:“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19](p834-835)由此可知,是否尽心竭力地坚持群众路线,千真万确是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如果说,坚持群众路线在我们党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现阶段,就尤其重要。这不仅是因为这一事业无比宏伟、艰巨,面临着许许多多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没有亿万人民的积极参加,是决不可能成功的;而且是因为作为这一事业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连续执政50多年,这既使它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征程中做出越来越多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赞誉,又使它的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更易于滋长骄傲自满、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特别是由于长期大权在握,更易于受到权力的消极作用的腐蚀,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颠倒了党与人民的位置,似乎党不是人民的工具,而成了人民的主宰,不是党组织听命于人民,而是人民唯某些党组织之命是从,不是党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人民为某些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种好处,不是党组织和党员细心倾听人民的呼声,而是人民接受某些党组织和党员的训示,等等,从而拉大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近几年来,党中央一再提醒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0](p53、65)这句话的前半句阐明了我们党的特点,反映了我们党光辉战斗的历程,后半句指明了执政的地位更易于使党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对于执政党的极大危害。这是一个正确把握党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里说到的危险性,在我们党连续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显得更现实、更严重。因此,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厉行群众路线,就具有更加实际、更加紧迫的意义。

当前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教育,唤起全党对群众路线的自觉。现阶段党的群众路线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不少党组织及其领导人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今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许多人对群众路线的思想知之甚少,对群众路线的作用体会不深,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当大力宣传群众路线的方方面面,包括群众路线的由来和发展,群众路线同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的关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及其丰功伟绩,等等,使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坚持群众路线在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经济社会生活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具有更大的迫切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应当着重宣传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立党为公,说的是建党的宗旨、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这个“公”而奋斗,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富裕幸福这个“公”而奋斗,决不谋取一党之私或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利益。诚如同志所申明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共产党并不是一个只图私利的小宗派、小团体。不是的,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的。”[7](p483-484)执政为民,说的是党执掌政权以后的作为,就是要运用国家权力更有成效地为人民谋利益,这是立党为公的宗旨在执政时期的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党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实际,贴近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掌握民意,既充分重视专家学者的见解,也注意倾听普通百姓的诉求,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任何决策都要以广大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取舍的依据,既不强制推行领导机关认为适当而大多数群众反对或暂时不理解、难以接受的决策(这类决策可能是领导机关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作出的,并不真实反映大多数群众的实际需要,也可能是大多数群众还没有那种自觉和自愿,实现的时机尚未成熟。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应当暂时搁置,重新研究),又满腔热情地对待大多数群众强烈要求而领导机关尚未意识到或不准备实施的事项(出现这类事情,可能是领导机关落后于群众的表现,也可能是群众不了解情况所致。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应当认真检讨,积极应对)。一言以蔽之。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所有这些,正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在地包含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入人心,也就在实际上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当前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应当在硬约束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的制度,形成严密的机制,促使全党对群众路线的遵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基本上停留在思想教育、组织要求的层面上,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向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灌输群众路线的思想,启发其自觉,调动其热情;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提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要求,以党性观念为依托,而不大注意制度建没、用刚性的约束保证其实施。这套办法在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时期和执掌政权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备尝夺权的艰辛、深感民心的重要,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的职业革命者手里的时期,是有效的,可行的,这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但是,在我们党连续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手里的条件下,仅凭这一套办法就不完全行得通了。新一代领导者是接过现成江山的人,没有打江山时期那种由无到有,天下之心,寸寸收之,日积其功,如履薄冰的经历,缺乏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趋势的切身感受,他们在思想信仰的坚定、政治立场的鲜明、历史使命感的强烈、工作作风的扎实、自我约束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同老一辈领导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少老一辈领导人同人民群众在长期并肩战斗中形成的那种谁也离不开谁的深情厚谊,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思想教育、党性要求这些软约束就远远不够了。这也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应该说,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尽管其内容有待深化,其方法也须改进。党的所有文献,从历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章和报告,到各级党组织制定的文件,党的领导人的每一次重要讲话,到党的各级组织从事各项活动的部署、安排,等等,无不载明群众路线,无不倡导群众路线,力度不可谓不大,份量不可谓不轻,然而其成效却很难令人满意。这说明,在现阶段,单纯的思想教育、党性要求,已无法使群众路线得到切实执行。群众路线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群众路线的实现形式必须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一味地照搬老办法。应当在坚持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党性观念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的同时,开辟新的途径,尤其是建立制度,形成机制,用刚性的约束力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1](p333)这是对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应当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细化为各种具体要求,用一条条制度规定表达出来。要尽可能全面,凡是群众路线涉及的问题,都要有相应的规定。例如,每一项重大决策,应当在什么范围,通过什么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要求,运用什么方式作出;对于群众的疾苦、群众提出的问题,应当由哪些部门、用什么方式去处理、解决;哪一级干部,应当由什么人、在什么范围,采用什么形式任免,如何实现党员和党外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各级领导人如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社情民意,如何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等等,都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相互配套,前后呼应,对于制度规定涉及的各方面问题,都要赋予确切的涵义,有准确的解释。要有惩处性规定,不仅要规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还要规定不照此办理,后果如何,该追究什么责任,追究谁的责任,由谁通过什么方式加以追究,等等,既易于认知,又便于操作。此外,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通讯的发达和信息传播的便捷,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了新的要求、新的特点,获得了新的形式、新的途径。对于这一切,也应当积极探索,逐步通过制度反映出来。总之,要把群众路线的种种要求用制度安排体现出来,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形成一套用制度管人、以制度治事,遵循规定一路顺风,违反规定到处碰壁的机制,即是说,把抽象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使基本上属于说服、劝导性的软约束变成制度安排的硬约束。这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只不过使他们的行为更规范一些罢了;对于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强制力,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得执行,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成为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执行。

切实做好上述两方面工作,党的群众路线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l]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A].人民出版社,1985.

[2]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

[3]选集[M].东北书店,1948.

[4]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

[5]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

[7]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8]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A].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人民出版

社,1982.

[9]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

[10]建国以来文稿:第8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12]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

[13]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

[1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

[1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7]斯大林文选:上卷口[M].人民出版社,1962.

[18]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C].人民出版社,1982.

路线范文篇7

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精辟概括,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加以贯彻,才会有效地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必然要有激烈、反复斗争.要经历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尤其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初始阶段,更需要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告诫我们,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并未给我们描绘出具体的蓝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全面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实际情

况,深人了解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愿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又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杜会主义改革的巨大成就雄辩证明:没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就不会冲破落后、保守思想束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人民群众所迸发出来的改革热情和创造力,改革也不会取得巨大成就。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根本保证。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这就决定了党在履行她的义务和责任过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一方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总是与社会发展进程、趋势相一致的。这样,党就要不断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集中反映人民群众要求,指导人民群众正确实践从而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另一方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克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人们在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是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相对立的,它直接阻碍党的宗旨的切实贯彻。尽管造成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有诸多的客观原因如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等,但是从主观上来分析,割裂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有机联系则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狭隘、片面地理解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群众路线,往往把个别事实、局部现象、主观经验等作为求是的依据,并把在这一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视为真理,盲目引导人民群众违背自身的利益去行事,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所以说,实现党的宗旨,从根本上要保证对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正确理解和贯彻。解决了这一问题,才会使我们党的干部把党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才会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关心群众疾苦,把党的宗旨落实体现在各项具体活动中。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也是科学决策的根本原则和正确方法。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由于制定和执行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使我们的事业得到重大发展。同时我们也承认,在具体工作指导和某些政策措施上也出现过缺点和失误,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此,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呢?“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确定任何重大政策的时候,必须以经得起精确的客观检验的事实作为政策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政策应当是从千百万人着眼,而不是从几千人着眼。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这再明白不过地表述了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必须符合最大多数群众利益,得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决策的主体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到群众中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倾听群众意见,经过民主地研究、讨论加以比较、归纳和概括,初步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决策方案最后,从中筛选,作出最佳决策。可见从决策的依据、方法来看,做到决策科学化,丝毫离不开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指导和贯彻。在贯彻执行决策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指导。为了使正确的决策达到最佳效果,不仅要对决策内容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而且,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和本部门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坚决加以贯彻。同时,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工作,把决策的内容要求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于决策实施效果的检验和反馈也是实施科学决策程序的重要环节。因为客观实际情况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平衡的。这样,就会使决策的预期目标和现实的实际结果总是存在着不一致之处,总要反映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这就要求决策主体深人实际,深人群众,追踪调查,试点分析,认真总结,并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标准加以衡量检验,以便对决策的内容及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完善以及纠正偏差,避免在社会实践中造成重大的失误。

路线范文篇8

论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所作出的独特创造。它鲜明地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群众路线思想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树立牢固的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一、群众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年月,在他所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提到了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并赋予了群众路线概念以比较明确的含义。其中提到:“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

群众路线这个新概念很快就被所采用。年月,根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其中也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这个决议的核心内容、中心思想就是解决“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队伍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同时提出了“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的工作方法。在这里,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进一步在党内、红军中加以深化,完善和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含义和内容。由于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四军党内得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很快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形成,这样就为建立一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新型军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年月,在江西寻乌进行大规模城镇调查,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他赋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高度意义,即离开调查研究,便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进行正确的实践,便会离开正确的思想路线走向唯心主义,从而危害中国革命。《反对本本主义》反映了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的密切关系,说明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反对本本主义》是系统论述调查研究问题的最早的一篇专著,集中了调查研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反映出思想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大力提倡“群众化的方式”。年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观点的内容,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提醒全党“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要把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做到细致、落实,要注意工作方法,要反对官僚主义,抛弃命令主义,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这一时期,群众路线思想较集中、较完整的叙述。

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各方面丰富发展,达到成熟的重要时期。从抗战一开始,就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他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最根本力量。年底,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批评了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是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的群众,赶到敌人那边去,使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处于完全孤立的地位。年月他写了《论持久战》一文,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论述了充分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走全面抗战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对群众力量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最精辟的论述,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原理在无产阶级的军事学说中的具体运用。年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完整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内容,把党的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联系起来,确定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个重要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此,党的群众路线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有了鲜明准确的表述形式,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就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斗争愈是艰苦,就愈是需要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密切地相结合,愈是需要共产党人的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密切地相结合,而彻底粉碎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我党一切领导同志必须随时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同主观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不知道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极大地妨碍党的工作的发展。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必须广泛地深入地提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年,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完整的理论阐述,概括出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其一,它是指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其二,它是指我们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刘少奇还把群众路线提到了我们党的阶级路线、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的高度,而要求全党同志加以贯彻执行。它标准着群众路线的科学体系已日臻完善和达到成熟。

建国后,我们党十分重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执政掌权以后,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他提醒全党“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全国范围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们可能产生的危害,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因此,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中滋长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学习群众路线思想,就是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一,尊重社会存在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根据这一命题,我们就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应用这一命题来看待社会,我们就不能不得出应该尊重社会存在的新命题。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否则,就要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中。在社会存在中,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民群众。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群众,是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力量。所以,尊重社会存在,最基本的是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英雄,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随着历史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遵循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以历史观与方法论两者统一的方式去推进“心物之辩”。这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是他成功的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刚在探索革命人生时,就立志要“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在给他的还朋友萧子升的一封信中,他写道:“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这一思想使的群众观点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充实、完善,终于形成了一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是在“五四”时期完成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年月,他在长沙主编了《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长篇宏论,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巨大作用,指出:“我们竖看历史,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年在给蔡和森的信中,他更进一步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的根据。”从此看出,已经有了较为自觉的唯物史观的世界观,有了明确而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并以此来分析中国的具体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如,他认为,工农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年在农讲所给学员讲课时指出,工农是中国生产的主力,“国家的财富其实都出自他们身上”,“农民为生产阶级,并占全国人口大半,所以占很重要的位置”。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又指出,不仅物质财富是工农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创造也离不开工农群众,他说:“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

再如,他认为革命不是少数集团、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行动,革命的胜败归根到底取决于阶级和群众的力量。中国革命的成败决定于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年月,在湖南进行了为期三十二天的考察后,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民群众的力量之伟大。他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还论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观点,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突出地体现了的农民运动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思想。在《报告》中,提出,革命的领导者要树立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绝不能包办代替,为群众包打天下。对人民群众和群众革命运动的态度如何,是检验革命党和革命领导者的试金石。

尊重群众就是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倾听群众的呼声,要为人民谋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有一段最能代表共产党人宗旨的格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因为时刻不忘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牢记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人民群众负责,这就是群众路线的本质。在纪念张思德同志时,他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在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时,他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年月,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结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在分析年的任务时,我们一切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和灵魂。失去这一点,仅仅把群众路线当作某种方法来使用,便会陷入视人民群众为工具的英雄史观泥潭之中。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其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就必须坚持依靠群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没有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人们就无法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人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才不断扩展和深化,才不断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社会才由此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社会的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一切实践活动就会停止,社会活动就不能进行,更谈不上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只有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获得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最后胜利。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不断地向前推进。在革命战争时期,他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使革命战争获得了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枯拉朽,纵横捭阖,化险为夷,一弱胜强,把革命的航船驶向胜利的彼岸。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旗帜鲜明地站在农民一边,紧紧依靠广大农民,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把国民革命推向新的高潮。他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成功地实行了红色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深刻地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下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显示出无穷的力量,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自拔,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依然坚持依靠群众的观点,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出人间奇迹,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他经常强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巨大能量,强调革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强调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当中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强调不要脱离群众,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要支持群众的热情,不要向群众头上泼冷水,等等。正是充分地发动、依靠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还对建国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不但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加了,而且脱离群众对人民造成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这一事实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更加重视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他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他还进一步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只,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的考验。”所以,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教导干部,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

其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要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认识是实践的源泉,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然而,社会实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人的认识不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机械反映,而是透过现象对社会实践进行本质性的理解、把握。所以,人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获得对某一社会实践本质性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并把这一认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由此不断反复,人们的认识不断获得深化。把这一认识规律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促进了我党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不断前进。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个别一般再个别在一般”这两个认识论公式运用于领导方法,提出了“群众领导再群众再领导”的新公式,说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领导者要取得正确认识,不但要靠自己亲身的实践和经验,更要依靠群众的实践,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要求我党干部、党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反对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行为。只有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我们才能认识工作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才能明了群众情绪和群众要求,才能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措施,制定详尽的计划,由此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

同时,也十分重视“到群众中去”的必要性。“到群众中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必须把政策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变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力量。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为,善于使群众懂得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斗争,由此把群众号召起来,组织起来,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形成不可抗拒的革命潮流,取得革命斗争的节节胜利。其二是,让形成的思想认识、意见、决策在实践中、在群众行动中经受考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所创立的群众路线无论在革命或建设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得以致胜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当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应当随着时代的要求,有一套新的办法。如,如何在强调提高自觉性的同时,以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群众路线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

《列宁全集》,第卷,第页

参见金冲及主编:《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早期文稿》,第页

《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冯文江的听课笔记,转引自雍涛:《哲学的历史发展》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选集》第五卷,第页

《建国以来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路线范文篇9

群众工作包括三个部分:工会、妇联、青年团。企业党群工作是指企业的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和群团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服务的。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党群工作做好了,也是一种生产力,因为党群工作担负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人的工作的,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党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企业中,必须加强党群工作,在选择干部职工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不断统一思想,在油田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不断建设工作队伍,凝聚广大油田职工的力量与思想,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的创新性发展。在培育职工时,要注意创新精神和艰苦不懈精神的培养,时刻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动力,对广大职工的基础思想工作不断巩固,建立相应的精神支柱,以油田发展、构建和谐为理想。同时,为了推动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从各个方面改进和创新油田企业的党群思想工作,比如机制、方式、内容等,总之,所建立的党群思想工作体系一定要与油田企业的内外发展相适应,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进一步开展党建工作,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

二、群众路线是助推油田发展的生命线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推动了油气能源需求的增长,多数油田企业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因此,油田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和挑战期。实践证明,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油田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只要建设好干部队伍,为广大职工解决好利益问题,使广大油田职工充分融合在油田的发展中,发挥最优化工作潜能,才能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质量与效益并存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中,建设良好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实行群众路线的基础,还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各项政策实施方面,领导干部属于监督者、执行者和制定者,各个部门、单位都要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干部作风,对整个队伍和整个油田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干部队伍的良好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和谐油田的构建,也是实现稳定油田的需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青海油田始终坚持的活动重点就是局级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到队站、班组及基层中,切实做好调研工作,通过一切形式,比如发放调查问卷、群众座谈等,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对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进行查摆,均在10条或15条。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彻底清查了一遍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在油田企业中,促进了务实风气的扎根。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做好作风转变工作,始终坚持贴近一线工作,做好指挥,积极落实和解决相关问题,使群众可以清楚看到领导干部的改变,不断激发广大油田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为油田的发展谋利益。

2.解决好油田职工的利益问题

想要促进油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有效坚持群众路线,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广大油田职工的利益问题。在历史的创造中,人民群众发挥着根本动力作用,职工是企业实现发展的基础。青海油田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充分融入群众路线的思想,把广大职工作为主体地位,促进油田工程建设和和谐油田的发展。在油田企业中,实施了相应的惠民政策:(1)始终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环保作为首要要求,坚持管理从严,认真落实相关责任,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2)完善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实现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使职工能够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工作;(3)本油田企业已经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了职工的医疗、健身、餐饮和住宿条件;(4)对于职工子女,解决了职工子女的就业及上学问题,并举办了相应的助学活动,真正为广大职工解决了实际问题;(5)同时本油田企业在扶贫帮困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固定假期时,比如国庆节、中秋、春节等,做好送温暖工作,覆盖到了每一位困难群体。

3.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在油田企业的发展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就是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党组织之间,上级为下级服务,党组织为党员做好服务,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充分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科学发展性的党组织。在油田企业中,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动员广大职工具有催化剂作用,促进广大职工全身心投入油田的建设中。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型党组织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建设,以凝聚民心、党心为前提,密切建立干群、党群关系,建立多层次服务管理体系,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与注定性,真正为油田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三、结束语

路线范文篇10

此优化问题包含两个方面:①对顶点进行分组;②在组中求最佳抄表回路。由于此问题属于NP-hard问题,所以只能寻求一种较合理的划分准则,经过初步划分后,求出各部分的近似最佳抄表回路的权,再进一步进行调整,使得各部分满足均衡性条件(3)。此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具体分为3步,具体如下。Step1:采用一定的分区原则,将加权图分成n个区。Step2:按区寻找最小生成树,并在其基础上求解最短回路。Step3:求出每条回路的长度,代入均衡度函数,如果满足条件则终止;否则按调整原则将区域进行调整,返回Step2。1)分组原则首先,以O点为起点,采用Kruskal方法,得到一个基于整个加权图的最小生成树,将其分解,以得到n个子图,使得分解结果尽量均衡。由于在最小生成树上,边权(相邻两顶点之间的距离)接近,可略认为均衡是指各子图包含的顶点数接近。综上所述有以下分区原则:①分解点为O点,或尽可能接近O点;②分解所得的n个子图所包含的顶点数尽可能相等;③尽量使每一个子图为连通图;④尽量使每一个子图中与点O的最短路上的点在该子图内。尽量使各子图的点在子图内部形成环路。(2)调整原则该研究采用边界调整法,其主要目标是在边界对各区域进行调整,以提高各组的均衡程度。具体调整步骤为:①为增强相邻区域的可调整性,规定首先对相邻边界点较多的两个区域进行调整;②优先对均衡度最小的区域和均衡度最大的区域之间进行调整,若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相邻点相对较少,则对每个区域逐级进行调整。

二、应用实例

以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抄表管理为例,集团公司下属多个营销分公司,管辖范围内贸易结算地表总具数约为7.5万具,需入户抄收的户表总具数约为160多万具,抄收路线的不均衡势必给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各营销分公司可根据自己所辖范围的地理特点和表位分布建立适合自己的优化路线抄表数学模型。管辖范围内地表或楼房小区分布示意。以其中一个营销分公司为例,将该营销分公司所在的地理位置看做中的S点,围绕这个中心点分别按地表抄收管理和户表抄收管理建立两个管理模型:一是把各营销分公司管辖范围内在装分布的地表看的各个顶点,边上的数字代表地表营销员抄收的距离;二是把各营销分公司管辖范围内户表所在的楼房小区看做的各个顶点,边上的数字代表地表户表营销员抄收的距离。共有3个抄表员,。以点S为起点,采用Kruskal方法,得到一个基于整个抄表线路的最小生成树。可以看出,从S点出发到其他点共有6条干枝,它们的名称分别为:①、②、③、④、⑤、⑥。根据实际经验,在分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原则一:尽量使同一干枝上及其分枝上的点分在同一组。原则二:应将相邻干枝上的点分在同一组。原则三:尽量将长的干枝与短的干枝分在同一组。由上述分组原则,找到一种分组形式,即{①、②},{③、④},{⑤、⑥}。其近似解。由于该分组的均衡度α0=w(C2)-w(C3)w(C2)=80.63-41.8380.63=48.12%,故该分组的均衡性很差,为改善均衡性,将第Ⅱ组中的顶点38,2,3,39和4划归第Ⅲ组,重新分组后的近似最优解,各组的近似最优抄表线路见图4。由于该分组的均衡度α0=w(C2)-w(C3)w(C2)=68.8-65.168.8=5.38%,故该组的均衡性很好。3名抄表员路程、抄表数目相差不大,因此该抄表路线设计是合理的。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