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统管理方案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6:38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能源管理方案 空调系统能耗 能源计量 控制 收益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1.1某大学多功能图书馆建筑面积35019米2,其中图书馆主楼31672米2,地上四层;学术报告中心3305米2,地上两层,全楼设计中央空调系统。

1.2空调系统冷、热负荷参数:图书馆主楼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为2365KW,冬季空调总热负荷为1482KW;学术报告中心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为392KW,冬季空调总热负荷为392KW。

1.3用电负荷参数:图书馆主楼空调系统总装机容量为:夏季,906.2KW;冬季,236.4KW。学术报告中心空调系统总装机容量为:夏季及冬季,124.9KW。

1.4图书馆主楼夏季冷源由制冷机房供给7-12℃冷水,冬季热源为校区内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设置二次换热器,提供60-50℃热水;学术报告中心冷热源均为电力驱动的风冷多联式热泵机组,夏季供冷、冬季供热。

1.5通风区域:一层的书库、学术报告中心一层和二层的报告厅设置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机组,公共卫生间设置吊顶排气扇。

二、能源管理方案设计的目标

2.1提高空调系统管理的效率:调整动态负荷,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提升由于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耗能问题。

2.2改善环境舒适度:根据室内人员状况,调节温度及空气质量,达到人体最佳舒适状态。

2.3降低建筑的能耗:对建筑物内外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能耗模型得出建筑本身的能耗改进空间。

2.4实现分项能耗数据采集及数据互通:保证数据上传到校级能耗监测平台,同时与本校或本建筑其它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互通。

2.5提高设备的性能:通过对空调设备的特性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节能措施,提高设备的效率。

三、空调系统能耗的分析

3.1能耗管理

在空调系统能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各项调节和节能措施的实施,亦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相关。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最难提高的也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加强对空调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更快更好地掌握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技巧。另外,实行实时计量和收费,从源头上为能耗管理提供事实依据,也是建筑节能的一项基本措施。

3.2设备耗能

管理好了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意味着减少了使用造成的能耗浪费。即从主观上帮助系统节能。此外,设备本身的运行能耗也是空调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系统设备的时候,必须考虑设备本身的能效比,采用能效比高的空调设备。

3.3环境能耗

由于室外温湿度在不断的变化,为保持相对恒定的室内温、湿度,必须提供匹配当量的能量补充,由此带来的能量损耗,我们称之为环境能耗。因此,对建筑内外的环境参数实时监测,计算因此产生的理论能量,与实际用掉的电力能量对比,找出系统的最佳运行工况和不同时段的最佳设定参数,提高能效,科学节能。

四、能源管理方案设计

4.1方案结构

能源管理方案的设计包括前端采集和计量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包括空调系统的参数监测、工况的调控,和对其周围相关环境的监测。第二部分是对能耗的分项计量,即主机和末端设备运转的能耗。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DDC设备,其特点为操作简便,可靠性高,独立控制性能好,适合中小系统的控制使用。

第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分项能耗的计量和采集,系统网络平台采用RS485工业总线,逻辑上单层透明,物理上双层隔离结构,自由式网络拓扑连接,通讯可靠稳定。

4.2能源管理方案分析

4.2.1简洁管理原则

我们在方案中首先应用简洁管理原则——精简控制点、减少变量,优化控制环路,避免系统冗余。系统越简洁,过渡期越短,系统越可靠、稳定及可用性好。因此,我们在设计开始前,对系统进行反复的研讨、通过对框图的不断优化,合并功能相同的控制节点,删除意义不大的系统变量,使数据的监测、传输及处理均达到最简的目的。

4.2.2对建筑物空调系统负荷的分析

形成建筑物空调系统夏季冷负荷及冬季热负荷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围护结构各种得热(耗热)量②人体的散热、散湿量③照明散热量④各种工艺设备、电气设备的散热量⑤新风系统的耗冷(耗热)量⑥空气渗透带入的热(冷)量⑦各种散湿带来的潜热量。在以上因素中,太阳辐射形成的负荷在一天内变化幅度较大,而其他因素形成的负荷值则相对稳定。因此从建筑物总负荷的角度分析,波动并不剧烈,变化也不是时刻发生。许多工程实例也证明了通常在工作时间内,负荷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即在不同的日期以及在每一天的不同时刻内温度的变化是缓慢的。当负荷变化幅度增大时,系统并不试图保持温度的绝对恒定,而是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能,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执行机构不会忽高忽低的大幅度动作,延长执行机构的寿命。

4.2.3预冷(热)阶段

每天在开馆前首先进行预冷(热),使楼内空气温度达到设计温度值。此后,能源管理系统再根据冷热负荷进行调节控制,这样就避免了系统极限调节的工况。在预冷、预热时,系统关闭室外新风风阀,可以减少新风带来冷却或加热的能量消耗。

在控制系统实践中,具有一定惯性的控制参数及被控对象是房间的温度及湿度。尤其是房间的相对湿度指标,往往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停止或运行相关设备后,相对湿度值还会沿原来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一个数值区间后再回到受控范围。据此,在系统设计时,要对设备的最佳启停时间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论对受控对象予以调控,达到在保证环境参数达到设计指标的前提下,缩短不必要的设备启停宽容时间,降低系统的能源消耗,缩短设备的运行时间,延长了系统及设备的使用寿命。

4.2.4 空气平衡的策略

暖通空调系统中两个平衡至关重要——热平衡及空气平衡。在建筑物中保证新风量与排风量的稳定比例,是建筑物相对室外环境维持5Pa左右的正压值,是降低建筑物能耗、保证室内洁净度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筑物内所有风机的运行参数均与密不可分。在控制框图及编程中,维持风量平衡、实现楼内正压是必要条件,也是通过软件控制新风风机、排风风机转速的基本依据。但新风量变化时,风量平衡被打破,控制系统就要建立新的空气平衡点,调节排风风机改变转速;如果房间的空气品质发生变化而需要调节排风量时,同样需要控制系统作出反应,加大或减少新风量的供应,仍然维持房间的一定正压值,避免成室外环境的冷(热)空气渗入楼内,增大了系统空调系统的负荷,使能耗持续增加。

4.2.5新风量的管理与控制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建筑物内的新鲜空气供给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传统的做法是对建筑物内的最大人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建筑物所需的最大新风量。据此数据选择新风设备,并在运行中维持一个恒定的数值(最大新风量值)。但建筑物内人员的数量减少时,新风量无法实现相应的调整,带来了新风量偏大,耗能始终处于高位的局面。

在新的能源管理系统理念中,新风量是一个可变的、始终根据建筑物人数变化而变化的参数。在硬件方面,需要在建筑物内设置一定数量的CO2传感器,监测室内的CO2浓度【CO2允许浓度值一般取0.1%(1000ppm)】。同时,系统收集全部的CO2浓度参数,对全楼进行该参数的加权计算及分析,得出即时新风量的参数,并将新风控制策略下达给系统的执行元件,实现新风量的连续调节。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也是最佳的新风能源管理方案之一。

4.2.6温度控制

室内温湿度的变化与建筑节能有着紧密的相关性。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空调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越高,舒适性越好,同时节能效果也越明显。

4.2.7温度补偿

我们主要考虑了两种温度补偿措施。

(1)设定温度的补偿:由于室内环境参数受到室外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向等的不断影响,因此,在冬季时,将建筑物内的初始平均温度和送风平均温度适当降低,而当室外环境变化需要室内环境系统作出相应反应时再调节室内温度提高,这样既保证了人员的基本舒适度要求,也降低了能耗。在夏季时,当建筑物内人数减少或图书馆的专业设备运行较少时,能源管理系统首先将空调系统的送风机调整至最低允许转速,此时如果而楼内平均环境温度仍在继续降低时,能源系统适当提高送风平均温度的设定值,使房间不至于过冷,保证人员的舒适性,同时也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对于为不同朝向区域送风的空调机组,根据其送风区域的朝向不同设定不同的温度设定值。

(2)送风温度的补偿:主要为获得较高的调节品质,克服系统运行和调节中存在的滞后现象。这种补偿可以较早地根据测到的室内温度、送风量等参数的变化做出正确的校正和调节动作,减少这些干扰对楼内送风平均温度的影响,防止控制系统产生振荡。

4.2.8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控制

在通常的空调自控系统中,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一般由回风温度或室内温度控制。对于大空间或有二次热交换的区域,也可采用送风温度来控制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

基于水阀调节的节能策略中,首要要做到的是保证阀门的“零”开度。各类电动水阀是节能管理系统主要执行机构,在控制过程中阀门开度是节能系统主要调节内容。其中,保证阀门“零”开度是节能系统控制精度的重要保证。换句话说,选择正确流量特性和合适口径的电动水阀是节能系统成功的重要保证。

4.3能源管理方案控制方法分析

4.3.1夜间能源管理

夜间能源管理是指建筑物在进入夜间运转时为了保证维持最基本的要求而对各个能源单元进行的管理。能源管理在保证建筑物最低照度和通风率的同时,仍要确保安防、消防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4.3.2轮循控制

轮循控制是通过对设备系统中的机组定期或按照需要切换工作。相比较把机组中所有设备投入使用而言,轮循控制是按照需要仅使部分机组进行轮循投入,这样既大大降低机组能耗,又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4.3.3能耗计量统计管理

常规的空调自控系统多强调保证舒适度,节能管理则多作为辅助功能进行应用。在衡量建筑的节能措施是否有效时,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数据。且因为舒适度改变和管理的习惯,更容易造成能耗增大。而能源管理系统双管齐下,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对空调系统的单项能耗计量并统计,作为节能管理的事实依据,定期对统计结果分析比较,使节能管理手段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让管理者对能耗的使用更加心中有数。

五、能源管理方案节能收益估算

设备额定能耗明细

设备能耗合计913.7KW,全时出力能耗按80%计算,为730KW。

常规情况下,单日运行平均时间为11.5小时(图书馆),年平均出力为180天,即年耗电为1,511,100度。

5.2按年平均用电150万度估算,采用能源管理方案,可保证节约达到25%以上,即保证年节省用电37.5万度以上。

六、投资回收年限估算

6.1根据5.2条计算结果,节能管理方案实施后,年节约耗电量为37.5万KWh,电费费率为0.599元/KWh,每年节约电费为:0.599元/KWh×375000KWh=224,625元

6.2系统静态除投资(不包括管理、人员费用)为877,413元,投资回收年限(理论值)约为4年;根据实际经验,考虑到管理、人员费用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实际投资回收年限约为5年。

七、其它设想

7.1增设建筑物内的其它设备的能源管理程序及设施。即能源管理系统除对空调系统做节能调节外,还应对照明系统、给水系统等用电做相应调控,达到综合节能。

7.2增设借阅定位集成管理

图书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建议在借阅管理时,采用人员基本定位手段,可对整个图书馆各阅览室的借阅人员做统一管理,以便系统运行人员有效的掌握各分区人员的存在情况,达到人性化节能,使节能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7.3与能耗监测平台集成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2

一 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产生、传播、保存、利用等方法及渠道,人们对各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更大更高的追求,各类社会资源只有实现高效的整合,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资源配置的需要。学校档案资源信息为学校事业的顺利开展、学校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而长期以来,学校档案管理受到硬件投入不足、管理人员匮乏等方面的影响,管理的水平不高,档案资源较为分散,档案信息质量不高,档案管理部门条块独立等现象比比皆是,使档案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学校档案信息作用的发挥,而且造成管理及学校硬件建设上的浪费重复,有悖于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能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难以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最优利用。

学校进行档案资源整合是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学校档案信息作用的有益探索,也成为衡量学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指标。对分散的学校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成,有利于提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充分发挥学校监督综合信息的优势,加快发展战略的建设发展进程。学校资源的整合需依托互联网,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才得以实现。

当前学校档案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数据资源的整合、系统资源的整合、管理资源的整合三个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的整合需通过数据复制、聚集与数据接口等技术化方式,将物理位置相分离的数据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学校档案资源的共享;系统资源的整合则需要充分集结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构建起统一的档案资源管理平台,避免出现档案数据的重复建设、数据不一致等现象;而学校档案资源的整合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因而还需通过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充分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二 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视。学校档案资源整合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没有具体的实例可供借鉴,且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政策性,有众多条文的约束,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领导予以高度的重视,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方能顺利实施。因此,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加强对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视,认真听取档案资源整合情况汇报,根据学校实际修改并实施方案,亲自抓管,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中,切实予以安排、部署、检查、考核,召开档案资源整合工作领导组会议,解决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并成立科学有效的领导管理制度,层层分布落实,做好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落实工作,实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执行情况,提升部门的工作面貌,使职工关系更和谐,环境更美好,工作更认真,为学校档案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氛围及环境。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为学校档案资源的整合拨付专项经费,配置学校档案管理及资源整合工作所需的各项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保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能够满足学校档案资源的需要。

(二)从技术层面促进学校档案的资源整合。适当、成熟、先进且通用性强的技术方法是有效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而当前学校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技术选择不当、成熟度不够、过时、数据库异构,系统软件五花八门,信息资源孤岛等现象仍是影响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的突出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为学校档案的资源整合提供了较多的新方法和技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诸如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方法及手段,将传统介质的文献资源和已经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进行系统有序的保存、整合。同时采用诸如Java B/S等先进的开发技术,建立学校档案资源整合系统的多层架构,包括系统层、平台层、应用层、决策层,其中系统层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软件支撑平台;平台层包括系统管理平台、中文数据库平台、报表平台和安全平台,是资源整合软件的架构基础,保证技术软件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扩展性和集成性;应用层涵盖用户注册、数据采集和转换、权限控制、系统维护等多个功能模块,处理学校同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各项业务功能;决策层提供学校档案的信息辅助决策与服务。诸如XML等先进的计算机接口技术也为学校档案资源的整合实现数据的汇总和转换提供了路径,促进学校档案资源系统结构的统一发展,为学校档案资源的便利、快捷、有效使用奠定基础。

(三)推进学校档案的信息化进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化的网络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广泛分布,包括政府办公、医院看病、企业生产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尤其在学校档案方面更为明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是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可以说此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事业跟随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学校档案作为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学校档案的信息化进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档案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信息时代下学校档案人员除了要掌握学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利用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成利用者所需信息的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或采用其他服务方式提供利用。同时还可以培训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学校档案,掌握微机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校档案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建立全面的档案安全体制,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是推进学校档案的信息化进程非常重要的举措,建立电子归档制度和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设立档案信息系统的防火墙,采取重要文件异地备份保存制度,同时严格执行保管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做到规范操作软件,有序利用档案。三是建立完善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和网络系统。电子文件管理体系需要依靠多部门来完成,如网络技术部门和档案部门互相传送文件可以借助管理网络,选择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专用系统来传送文件。同时建立档案完备网络系统,计算机和数字化操作的综合应用,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部门内部的服务器网和社会服务网等局域网相结合的整个网络体系,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处理。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3

一、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曝露的问题

首先,档案归档管理模式陈旧目前。我国档案归档已经慢慢地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的目录管理以及全文管理,同时,电子档案归档也逐步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归档管理而言,其模式却并没有实现同步的发展。管理中对归档部门业务引导方法效果不佳,没有管理好兼职档案人员,对于归档文件的质量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其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作效率低。企业或者部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于档案管理的流程他们都比较了解,熟悉系统的运作模式,明白业务规则制定以及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业务规则存在形式是代码,而代码在计算机系统中不集中,计算机系统灵活性和友好性都较差,所以规则的修改和调整需要由档案工作人员将意图告诉IT技术人员,然后再由技术人员对业务规则进行修改,这就导致了业务规则调整的时间变长,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再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较高。很多人认为信息系统上线运作后就代表工作的成功,然而这却仅仅是工作的开始,在后面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完成。系统的维护、软件的升级、数据库的开放等等,这些后续的工作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维护费用昂贵。然而,档案业务人员对于系统的维护工作不懂,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公司进行,这势必会造成维护费用的提升。最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寿命过短。许多档案部门为了省事直接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交给外包公司来完成,然而最终能够成功开发出合适系统的并不多。因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比较迅速,管理规则以及操作制度等变化较快。档案管理部门种类不同、级别不同,则业务管理标准也不相同。业务规则经常发生变化,而规则每变动一次就要对软件进行一次修改,经常有系统刚要交付就有出现需要修改规则的要求。

二、业务规则管理及其系统原理

业务规则是描述信息,它主要功能是对业务逻辑结构进行验证,影响并控制业务逻辑。业务逻辑的处理方式正是受到了业务规则管理而发生改变,业务行为采用结构化的业务规则数据表示。业务规则与程序之间相互独立。所以在编写程序时,可使用专业术语,对业务人员开放业务系统。业务规则系统属于工具和机制的综合,包括了多个组成部分。规则集成开发环境、规则语言框架、规则管理工具、访问控制、规则库、规则引擎等。规则集成开发系统主要是对规则进行调整。规则语言框架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存在方式不同,有程序设计形式、数据库处理语言形式以及业务规则语言形式三种存在形式。规则管理工具面向更加多样化的对象,向他们提供入口,方便他们对规则进行调整。访问控制主要是设置访问权限,保证规则数据库的安全。应用程序主要把对象和数据交给规则引擎,规则引擎调用对应的规则,发生动作。总的来讲,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了管理规则、部署规则、分析规则、定制规则和设计规则,这些功能共同提高了业务规则管理的水平。

三、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档案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首先是档案业务规则集成开发的环境,它主要集成业务编辑器和编译工具,管理业务规则等工作。依据图形界面,能够方便用户建立业务模型对象。其次是档案业务对象的模型,它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描述,记录档案业务的约束条件和名称等。业务规则语言是通过业务对象模型提供词汇。第三是档案业务规则语言,语言模型能够为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提供了业务规则的语言,语言通过系统的处理后,以代码的形式传给规则引擎,由它进行执行。通常情况下对业务人员提供受限中文业务规则语言,对技术人员提供Java之类的语言。第四是档案规则库,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存储作用。当用户将规则输入后,系统编译后将其存储在档案规则库,规则引擎可以对档案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调用和执行。有些公司还对档案规则库进行了分类,方便使用。最后是档案业务规则引起,其工作流程大致是创建对象、加载更换规则集、数据集合的提交、命令、得出结果。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4

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在这信息化浪潮中发生着巨大改变。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使无纸化办公成为了必然,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道路。数字化建设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迅速和准确。

1.2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档案所包含的原始凭证是最真实可靠的记载,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当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开始关注获取档案信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了。与传统档案载体相比较,数字化档案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不会损坏到原文件。所以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准确及时的为各个领域提供便利,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1.3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档案数字化建设之所以会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是由于传统的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存在着几点显著的差别。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成本高、容量有限,而且一旦遭到破话,将难以得到恢复。而数字化档案载体成本低、容量大,数字档案可以通过备份避免档案受到损害。再加上纸质档案工作繁琐、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数字档案只需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的在很短的时间检索到所需的内容。最重要的差别是数字化档案可以满足人们在建筑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多维需求,这是传统模式不能相比的。

1.4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

如果能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做的出色,就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是为国家更好的服务,达到社会资源共享的效果。档案数字化建设之所以说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因为数字化建设可以克服地域的限制,实现大规模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使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时效性。因此,应该加快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服务。

2.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

2.1建设系统工程,实现信息共亨

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管理、扫描录入、系统管理、光盘备份、查询管理、安全措施等一套硬件加软件的系统。由于各大型机关、企业日常工作中,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文字档案,需要进行录入、保管,因此该系统应采取双服务器、磁盘陈列存储、高速扫描仪集中扫描、光盘和磁带双备份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还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通过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上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2提供科学技术保障措施

在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创新要多样化,譬如信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长期可存取技术等。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性,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促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2.3实现数字档案统一管理

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问题,要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对管理体系的加强、提升体系标准化、增强研究体系的支撑体系等。在管理制度上,也要从不同方面来完善。譬如,要改善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文档管理,健全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建立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时,必须依据国家确定的国家信息化相关规定来制定,同时还要与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办法相结合,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从而使整个数字化建设标准统一,步调一致,有利于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系统之间,乃至整个城市、国家和国际之间的互通互联。

2.4完善纸质档案规范处理

由于之前的档案馆存储的文件等信息主要是纸质文件、图纸、照片和录像带等。所以,现在大部分档案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档案资源从各种不同的载体全部都转化为数字档案资源,从而实现网上数字信息的传递。首先,对提供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优先进行数字化,将档案信息的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摘要、提纲、重要数据等数字化。然后,利用相应的设备,分阶段依据不同的载体,采取不同的方式,着手实施必要的数字化处理。只有通过数字化的转换,才可使大量的馆藏的固定化的信息被激活,使信息管理技术得到发展,从而适应新世纪中高速高效的网络环境。

2.5加强数据系统设施建设

数据库建设已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建设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设施的优化,需要配备适应数字档案信息发展所需的软硬件。档案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适应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的办公设备,保证能够满足档案资料从输入、存储、管理到利用的数字化管理全过程的需要,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加工。同时,还要配置先进、适用和可靠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有序性、完整性、可读性以及安全性,此外,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极大地方便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开发效率。

2.6建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网络犯罪的手段也愈加高端,如今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譬如,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和虚假有害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要利用杀毒工具、访问级别控制、防火墙、加密技术和病毒防护技术等全面堵截,防止网络文件被非法破坏。在加强软硬件以及网络安全维护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然因素对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应对地震、火灾、冰雪和洪涝等突发自然灾害对重要档案造成的破坏,避免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数字档案的存放如果能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样会大大降低损失率。数字档案在保管条件上要求高,在选择存放地点时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将档案的安全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5

鉴于以上现状分析,笔者从数字档案资源的新环境,来思考在云环境下,如何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数字档案资源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对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认知和运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云技术的特征,根据数字档案资源共性,在笔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云技术中数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来搭建数字档案资源云服务平台的框架体系、云存储架构、云服务平台、云终端生产流程以及政策与机制等内容,对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云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体系的构建

1 分析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定位价值

分析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价值取向,构建全国性、区域性“云服务”平台,利用“云存储”更好地保存档案、提供利用,借助“云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低碳经济”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来改变档案信息获取和知识传播的方式。这是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指导性基础研究。

2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云服务”的框架体系

主要研究云计算技术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影响、对档案实践工作的变革,研究云计算平台中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组织、关联、导航与可视化服务,构建云服务环境中数字档案资源选择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架构、存储结构、安全体系、服务平台及流程化管理与保障机制等。设计相应的计算方法,构建“云存储”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元数据注册系统、元数据仓储系统、处理流程、管理流程、评估规划、数字签名、加密、过程管理等技术实施框架。根据这些内容,搭建云平台中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结构体系、资源存储系统架构体系和计算方法、资源管理安全体系、资源共享服务与应用体系。这些体系的构建是对分布在异地环境中数字档案资源,集群在云服务架构中,对共享资源元数据进行计算,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封装,以便于数字档案资源“云服务”系统的查询、用户需求的匹配。因此,笔者给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云服务”结构方案如图所示。

3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统一的、可靠的“云存储”平台

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把数目庞大,分布不同地区,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数据整合起来统一管理。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实现各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数据与“元数据”的相互转换,在不改变现有数字档案资源数据的定义与存储结构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元数据”访问接口供上层调用。实现双区域异地备份技术,划分资源区域对,每对区域备份对方所有数据,一旦某区域故障可立即转到另一区域访问或恢复,在不增加专门的备份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备份和容灾措施,提高存储的可靠性。同时要详细设计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具体方案,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科学管理系统平台,来构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平台中的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库,来安装政务内网数字档案传输平台客户端及加密隧道,以加密数字档案提交包向档案馆报送数字档案或目录数据。

4 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云服务”平台

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包括,(1)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开发统一的资源访问接口,接收应用层的请求,根据请求的参数,访问下层的云数据,返回相关“元数据”给应用层;(2)实现请求认证服务:针对一个服务请求,根据请求的类型、应用程序具有的权限、所处的网络环境等验证请求的合法性;(3)实现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对于返回给应用程序的数据,采用128位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码,再进行传输;(4)实现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根据请求的参数快速地搜索和发现资源所在的区域,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接口均采用Web 2.0技术,使用SOAP协议,兼容各种终端和操作系统。

5 研究“云终端”数字档案资源生产流程化与应用软件的开发

研究数字档案资源生产流程化,运用国际元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IEC 11179),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访问和聚集的平台,从而把分布、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在组织、收集、开发等各环节之间的有效流转。是面向整个社会层面,而不仅是单一的机构内部,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内外各环节的统一与协调,使得所有参与部门在大的流程上协作,在小的流程上规范,并且,制定统一标准,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整体优势,以“云服务”方式进行收集、归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以“云服务”方式实现馆藏档案的检索利用,成为最前沿的管理服务窗口。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Windows、Android和苹果操作系统的数字档案资源访问“云终端”软件。用户利用数字档案资源访问“云终端”登录云服务平台,请求平台提供的服务。

6 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的政策与机制

政务信息、民生档案、城市记忆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网络资源等原始信息,有着各自的存在意义,反映着不同领域的社会记忆。政策与机制设计不能厚此薄彼,对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要做的不是进行过多的人为选择,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本原,必须根据它们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系统方案与具体实现措施,并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利用“云存储和云服务”特性,构建“低碳经济”档案资源共享新模式,改变档案资源获取和传播的方式;研究云技术与数字档案资源的组织管理、处理流程、资源共享与获取、资金运营、系统平台等服务系统的创新,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的“云服务”。

云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体系的内容构建的方案

1 基于云计算技术中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元数据注册系统的设计

在“云服务”平台中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注册系统(Metadata Registry,MR)是对档案资源元数据的定义信息、置标方案、转换规则、著录规则、应用指南等规范标准进行登记管理和检索的系统;并支持“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规范的发现、识别、解析、调用、接口、查找、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转换、挖掘和复用。因此,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注册系统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可靠、可扩展和可持续的“云存储、云服务”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规范及其应用系统的登记管理机制等。

2 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云计算”服务的管理系统

运用“云计算”服务技术后,数字档案馆只需将所有数字档案资源交予选定的云服务提供商,并与提供商签署信息安全协议,从而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无须知晓存储的过程、存储所在的服务器位置,便可完成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存储。然而,由于档案这一事物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往往会涉及国家安全、信息保密等问题,故不便将所有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全部公开,需要进行挑选、鉴定,在全国档案工作中规划出统一标准,将适宜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的数据放置于公有“云计算”中,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数字档案资源查找、利用等服务。而针对不便于公开的数字档案资源信息,则宜置于拥有基础架构自的各数字档案资源私有“云计算”中,通过账户身份登录认证方可查询,这样可以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

3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来构建“云计算”中数字档案资源统一的元数据仓储系统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元数据要素规范与标准(ISO/IEC 11179)中《元数据登记的元模型和基本属性》支持数据元素的共享和复用。显然,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访问和整个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仓储(Metadata Repository),它是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访问和聚集的平台,从而实现异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的集成。另外,要建立一种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交换的途径(即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交换协议),不同系统中的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均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来互访,从而把分布、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数字档案资源元数据管理。

4 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建设必须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中

“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的数据中心,它将分布在大量计算机和存储设备(包括本地或远程设备)上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包括内存、I/O设备、计算能力CPU、带宽、存储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以服务方式按需提供给网络用户。各地数字档案馆可以运用网络服务媒介搭建的平台,将各馆的数字档案资源与存储资源有机地整合,统一存储于虚拟的资源库中,分布在各个地域的档案馆都可以共同使用服务器、数据库、路由器、交换机等各种系统设备,进而降低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荷量。数字档案资源共享与管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的实现,有利于科学地转换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的思路与方案,可以将视角由对实体基础设施的投入切换到虚拟设施中,并将其作为服务便捷地提供给用户。

5 实现数字档案资源“云计算”服务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构建

1 市、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与需求

1.1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地市都在逐步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与接收工作,但与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需求相比较,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仍然处于研究探索和初级应用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济源市档案局自2001年购买使用世纪科怡软件,档案馆首先使用网络版开始馆藏档案目录加工,2005年在全市基层单位推广应用世纪科怡单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档案馆积累了一定量的目录数据,基层单位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有了一定基础。通过对全市档案工作的调查,发现在工作中还出现一些问题:软件推广需要基层单位资金投入,影响和制约了工作开展;基层单位利用单机版软件进行分布式管理,形成了信息孤岛,不能综合利用;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移交只能脱机实现,不够方便快捷;世纪科怡软件后续维护升级困难,不能及时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提升技术水平;各档案管理软件和其他信息管理软件信息交互,集成程度不高;不便于档案局随时掌握基层档案现代化工作进度,对基层单位档案指导、业务检查不能进行预估;不能实现网上办公;电子档案信息数据集中程度低,利用网络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的程度低,服务面窄,服务手段落后,滞后于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等。这种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有适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发展。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笔者对济源市档案局馆、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分析汇总了各方面对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强烈需求。济源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普遍反映电子文件和档案数据安全存储和备份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档案管理软件应规范统一、全市统筹升级;和市档案局、馆业务上应能直接沟通、衔接,业务交流、咨询应能互动;业务工作申报、电子档案及目录移交应能在线进行;档案信息查询应能通过网络跨单位提供,方便已公开档案信息共享。

档案局馆的同志们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应搭建统一的档案工作网络平台,各单位电子文件、档案信息数据应达到区域集中管理、收集、存储备份、利用、移交,并通过档案鉴定、数据划控等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档案局馆能够在线指导各单位档案工作,审核档案业务,完成业务统计,并通过网络平台通知、公告等。

市信息管理部门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中一种重要资源,其共建共享程度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克服各基层单位因分布式管理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统一系统网络环境,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集中、管理和提供查询利用,是社会各方面的现实需求,建立市、县区域性档案管理网络平台,成为必然。

2 市、县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构建方案

建设市、县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是档案信息集成、共享和交互的承载物,通过平台可以集合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并为不同用户提供集成的、便利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环境。平台要求业务集成、数据格式统一、系统整合、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保障在区域内IT资源一次共建,多家共享使用,能够有效避免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解决“信息孤岛”等实际问题。平台还要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开放等级鉴定,以便在不同的网络上,或者赋予特定利用者查阅不同档案的权限。根据档案工作需求,结合当前现代化环境,确定市、县构建区域性档案管理网络平台方案。

2.1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环境构建。随着电子政务的全面推广应用,各地市政务网网络高速通道已基本搭建完成,网络框架延伸到了各政府机关,安全系数较高,为构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档案部门要紧紧依托各地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软硬件资源优势,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对市直各机关单位中产生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信息,实行集中采集、归档,统一管理,做到数据规范、安全保密、资源共享,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政务网根据权限调阅、查询公文和档案资料。这样既融入了资源建设大局,又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建设成本。

2.2 以档案局馆为中心构建。区域性档案管理网络平台要以各地档案局馆业务和基层档案室业务为核心内容,在“统一软件,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下,以档案局馆为中心建设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平台。要面向各基层档案馆、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全宗为单位管理各单位电子文件和各类档案数据,实现非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在线接收、归档和提供利用,突破目前档案馆、室文件和档案分布式整理、单一提供利用的模式,加快全市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统一提供利用。

2.3 建设档案工作基础平台。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要成为开放式的档案系统基础支撑平台和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支撑平台。平台要支持分布式业务系统和基层馆分布式系统的扩展,对外部系统提供服务支持,确保数据的交互。系统应提供多元化、细分化的档案利用,其中基层单位对档案采集、整理、鉴定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开放服务,系统对不同用户类型提供相应的查询利用方案,满足本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外单位机关人员、一般群众等不同利用者的利用需求。要把平台建成电子文件统一存储备份的平台、档案开放数据快速、综合利用的平台和档案工作标准、规范统一的平台。

2.4 与档案馆数字内网系统、档案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网联通。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要预留规范接口,能和档案馆数字内网系统、档案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网等的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数据有条件接入转出。当各基层单位的到期档案实物移交进馆时,对应的不档案信息数据可以直接从平台数据库迁移到档案馆内网数据库;平台上的已公开现行文件数据可以定期从平台数据库直接接入档案信息网站数据库;电子政务网上流转的电子文件数据可以转入平台数据库,实现在线移交和接收,确保档案信息能够多渠道、分层次提供给不同利用者。

3 济源市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应用实践

3.1 实现馆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济源市已有119个部门接入了电子政务办公系统,覆盖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镇办、高校和有关企业,全市大部分立档单位都在其中。建立在政务办公系统上的档案管理平台以全宗为单位管理各单位电子文件和档案数据,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软件系统,档案业务标准和档案馆接收标准一致,数据格式一致,门类设置一致,档号规则一致,平台设有现行文件专门模块,通过网络在线接收电子文件、档案及其目录,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综合档案馆之间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有效衔接和共享。业务流程如图1:

3.2 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平台支持对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数字档案和资料的综合管理,实现了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包括:分类编码、信息采集、文件归档、移交接收、档案划控、借阅利用、编研等,实现了基层档案室各种门类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如图2。基层单位按照各门类档案实物管理的模式同步进行数字档案的管理,平台支持各单位文件收发文登记管理和归档管理,各单位的文件不论发文和收文,一次输录相关信息后,可以直接根据需要在线逻辑归档到相应的档案类目内,实现适时归档,一次录入、多次利用,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鉴定划控、权限划分、统计、移交等各个环节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完成,规范了全市档案管理工作,简化了工作程序,充分体现了档案现代化管理高效、便捷、实用的特点。

3.3 实现网上办公功能。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在实现档案室的档案数据采集、整理、鉴定划控、档案移交外,还实现档案局馆业务网上办公功能,实现档案局(馆)的网上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工作办理、通知公告,支持单位与档案局馆间、各单位间的在线交流、信息沟通等。

实现在线业务指导。平台专门开辟了档案局馆与档案室、档案室之间的互动沟通平台,档案局能以通知、公告形式信息,通过消息等形式传递意见和建议,远程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基层档案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到业务监督指导的“零距离”、“零延误”。单位间可通过信息交流、消息传送等形式,互相沟通、交流工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实现在线工作办理、业务统计等功能。档案局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业务标准规范的,基层单位可以通过平台专门模块,进行档案整理合格证、档案管理规范化认证、档案移交、档案工作人员备案等的申请,档案局馆相关科室根据提交的内容(各类档案的归档文件目录等)进行在线审查,并对部分单位进行实地抽查,这样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如图3。系统可以对合格证达标情况等进行某个单位每个年度情况统计和某个年度所有单位的情况统计,切实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区域性的档案业务网上办公,使区域性档案管理平台真正成为全市档案工作的办公平台。

3.4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统一了系统网络环境,分布式管理、集中式利用,各单位档案信息资源能及时通过网络有效集中,共建整合后的档案资源将成为公共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允许范围内积极稳妥地对外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既方便服务大众,又提高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有近100个单位开始使用平台进行档案工作管理,存储数据10万余条, 各乡镇办事处、涉农单位完成了从2004 年以来的非永久档案的原文挂接。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SuperMap,档案管理,数字档案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国土信息资源,实现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托。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行业管理模式,它融现代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应用技术为一身,代表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向。

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复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对档案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人们渴望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迫切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档案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档案馆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当今信息时代,如果档案工作不能紧跟社会步伐。瞄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加快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一味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止步不前,守着金山找饭吃,无疑是不现实的[1]。

本文立于国土资源信息化需求,基于SuperMap探讨国土资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希望能给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SuperMap概述

SuperMap以共相式思想的核心技术,为跨平台提供了基础;全面基于 SOA 的架构体系,方便系统集成和扩展;开放式服务架构,满足任意层次的开发需求;灵活的企业级应用系统部署;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完整的 GIS 功能,允许在权限范围内被广泛的访问和使用;基于网络的 GIS 服务,允许分布于各地且采用不同技术的资源协同工作;松散耦合的服务,允许与其他标准业务系统集成;支持多源服务无缝聚合,便于 GIS 数据和 GIS 功能共享;分布式多层次空间服务集群,通过多个 GIS 服务器的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性能;支持广泛的应用开发环境,Java、.NET、AJAX、Flex、Silverlight 、html5等;提供三维服务(数据、制图与分析)、支持三维终端、支持二三维一体化应用。

基于SuperMap GIS软件平台开发GIS应用系统,主要专注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档案管理、统计、军事与公安等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开发,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其它领域的应用系统。其中,档案管理可以直接为最终用户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也可以与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合作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与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合作方式包括:直接参与项目开发、为用户定制专业GIS应用模块、提供成熟的行业应用源代码和解决方案。

2 系统建设原则

2.1.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

为了确保系统的基础性,实现档案管理信息的共享应用,该项目的实施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使系统产品――数据资源能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政府各部门所接受和使用。为此,在本方案中,对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遵从国家、行业以及针对本项目制定的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标准规范体系[2]。

2.2.创新性与先进性原则

紧密结合“十一五”的相关精神,在该系统的建设中突出自主创新以及重点突破,保持信息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在充分分析当前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业务需求,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同时,开发或配置先进、高效实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整个系统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以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同时,充分考虑系统后续发展的技术和应用需求,为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提供全面的保障,在设计和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能力。

2.3.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

系统建设方案将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最经济,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硬件和软件配置、系统开发和数据库设计上充分考虑在实现系统全部功能基础上尽量节约经济成本。

同时,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需要,为业务管理提供最优的应用和管理工具。具体做到:界面友好、易于使用、便于管理维护、数据更新快捷和系统升级容易,具有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满足用户在不了解技术的条件下,能够很好的使用系统处理业务以及定制、调整和维护系统功能[3]。

2.4.开放性与合作性原则

开放性是系统设计好坏的重要衡量要素之一。由于机构、人员、业务处理过程以及业务表现方式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具有方便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可定制维护能力、可快速移植的能力等等。以提高系统对业务调整的应变水平以及再开发的水平。合作性的原则表现在系统的技术思想以及实现对用户应该是透明的,通过面向业务模型的开发体系使得合作双方能够很好的进行交流,能够使局内业务人员在不了解系统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参与系统的搭建式开发,另一方面,作为开发一方,需在与业务人员交流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业务处理的过程和细节。

3 档案系统设计

3.1档案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SuperMap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SuperMap建立档案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图

3.2软硬件环境

(1) 硬件环境

档案管理系统系统所涉及的硬件主要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个人工作电脑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对硬件配置无特殊要求,当前主流服务器与PC机即可满足需要。有条件的单位为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可依据当前的基本条件对设备进行扩充:

数据库服务器可采用多机集群模式;客户端提高处理器与内存容量,对经常处理图形的用户可适当采购配置较高的图形工作站。

(2) 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主要是操作系统的选型,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各类微机和图形工作站操作系统。

(1)数据库服务器端操作系统

数据库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建议选择Windows Server2003及以上版本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2)应用服务器端操作系统

数据库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建议选择Windows Server2003及以上版本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3)各类微机和图形工作站操作系统

客户端操作系统建议选用Windows 2000/XP /2003Professional/Vista /Win7系列操作系统。

3.3安全与保密

① 安全与保密建设的内容

基于SuperMap的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主要包括中心机房的安全、网络平台系统的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机房的安全建设主要包括: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防雷系统、静电屏蔽系统。

网络系统的安全主要:内网平台的安全、外网的安全、防病毒系统等。

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包括系统的使用权限的确定和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数据的安全与保密:主要包括数据存放的安全、数据操作的安全和数据使用分发的安全及数据传输的安全保密。

② 安全与保密建设要求

(1)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必须有负责网络安全的专家或技术人员的参与。

(2)网络安全建设方案必须和网络建设方案同步生成,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3)国土资源信息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在物理上完全分开,广域网信息系统必须有加密机制。

(4)县级和县级以上单位的土地、矿产资源数据应制定相应的保密级别。

(5)国土资源服务信息系统提供对外数据服务必须提交保密审查。

(6)合作单位在建设、研制和开发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保密机制下进行国土资源的数据使用。项目完结后,必须将数据和数据库成果完全移交国土资源部门,除留下经双方认可的必要的可用于演示的数据和数据库外,其余应全部予以销毁。凡涉及军事用地、保密单位用地等及以上单位周边用地的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和合作单位必须进行保密教育,在保密机制的保障下进行系统和数据库建设。

4 小 结

基于SuperMap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为了顺应新时代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加强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同时其也是目前档案事业机构应值得推广的一项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Ⅱ].大连大学学报,2012(03).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8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推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

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4)多范围

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

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

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3)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为民生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例如,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承建的“数字城建档案馆系统”,将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领域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并实现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从民生角度出发,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和档案网站构建档案信息总和服务平台进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够打破馆际界限和“信息壁垒”,集成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各数字档案馆间业务处理,实行统一认证、统一浏览和统一检索,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网络环境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建设与当前各种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公众常用的地图软件、出行租车软件以及团购软件等,通过开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移动应用或平台,创建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中的数字档案信息以立体或平面图及文字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激发国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活力,实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作者:陈胜 张萍 丁玲 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注释:

①林琼.国土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与建议[J].中国土地,2015(7).

②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

③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

④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⑤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3(4).

⑥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EB/OL].⑦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⑧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⑨“多规合一”:找准方向绘蓝图[EB/OL]

⑩马骏,贾斌.基于GIS的西安市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系统[J].测绘技术装备,2002(4).

11.安庆市城建档案馆.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J].2003(4).

12.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03).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9

关健词:城建档案;知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这一方面为城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城建档案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知识管理理念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创新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催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与城建档案工作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知识管理首先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推崇和实行,但作为融合多种学科成果、富有前瞻性的学科理论,其影响已快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城建档案工作承担着保存城市珍贵记忆、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城建档案工作要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将这种全新的理念融入其工作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自身工作的价值,为城市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对城建档案管理的理论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超载的涌现,知识管理必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档案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面迎接知识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摆脱固步自封的局面,真正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建档案管理原则的创新

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遵守特定的规矩。城建档案的管理伴随着城建档案的形成而产生,其管理过程中的原则也是已被固化了的,但是,被大众认可的或者固化的原则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创新、查缺补漏才会不被社会所淘汰。①幵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建设档案的知识管理平台,让参加城建档案管理的人员能把他们获取的新知识添加到城建档案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中去,与此同时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也可以吸收、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来丰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库。②发掘性原则。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者应该意识到知识管理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产品以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所以城建档案管理者需要明确已有的城建档案相关知识的价值,并挖掘出来更多有用的价值。

③激励性原则。城市建设档案管通过建立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绩效机制及奖惩机制等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档案管理人员实行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激励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建管理工作的水平。

④共享性原则。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者在交流、共享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更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知识,获得很多有用的、最新的城建档案管理知识。

2.2城建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

知识管理对城建档案管理内容的创新即是对城建档案知识的管理理念的创新、对城建档案知识的获取途径的创新、对城建档案知识的共享途径的创新等。深入到知识管理领域的城建档案管理内容会更加丰富。

①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创新管理是对人及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要寻找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最好组合,以实现在管理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传播和共享知识及信息;提高组织创新及应变的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策略。

知识创新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建档案知识的规划组织以及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知识管理政策的制定;②有关城市建设的知识资源的识别、审核、信息资源体系的构建和城建档案信息系统的维护;③城建档案知识资源的幵发及创新,包括城建档案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城建档案知识资源的潜在价值的开发;④城建档案知识管理成果评价,即城建档案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和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的评价。

②知识服务管理创新

城建档案管理在知识服务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幵发使资源数字化和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各种资源的构建使内容创新化;专业知识学科的拓展及对信息资源的广泛了解使服务手段智能化;对不同对象的深层次了解使服务对象个性化。知识服务管理的创新有助于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理解城建档案知识服务的内涵及本质,从而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由一般传统的服务转向知识型、先进性。

③人力资本管理创新

人力资本管理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将部门中的人作为资本来进行投资与管理,并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情况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从而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本管理体系的要求能提供最新发展的趋势和解决问题的最新方法方面的信息。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又是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建立于员工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的。人力资本管理更关注人员的可持续发展。其可以通过培训及激励等多种方法来提高他们的价值。

城建档案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可以釆取运用招聘的内涵,如发掘人员的增值潜力和附加值;进行适合的教育培训,提高必要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其有更好的创造能力;通过绩效指标和考核的管理方式进行定期的分析来不断调整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

④知识产权管理创新

随着无纸化办公设计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普遍应用,城建档案的记录、存储和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前的城建档案管理日益趋向数字化管理。城建档案馆在应用数字化档案时,需要建立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我们提倡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各地城市建档案馆之间的资源交流。与此同时,们城建档案工作者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同时,积极应用知识管理参城建档案知识的产权的管理,建立新型的城建档案信息体系。

2.3城建档案管理职能的创新

城建档案的管理职能不仅包括对城建档案实体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行政管理职能。对于城建档案的管理职能的创新也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①城建档案管理的内、外化

所谓城建档案管理的内化是指城市建设的领导高层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及机会推广知识管理的机制所在,使城建档案建设内化?。通过向城建档案管理人员阐明知识管理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组织及个人的价值,使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人员认识到知识管理对组织及他们个人的发展的帮助,从而产生运用知识管理与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这样才能提升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内化为城建档案管理知识。城建档案管理知识的内化包括对城市建设相关学习的输入、整合、分析及存储。

城建档案管理知识的外化是指内化的知识信息的应用,并与外部知识整合的过程气包括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传播、应用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实质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知识资本产出的过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外化包括内部的知识外化和外部的知识外化,即内部知识整合与外部知识整合。

②城建档案管理媒介

媒介就是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气现阶段,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的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出现了如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采用电子化及网络媒介等手段实现对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管理,为社会提供实用的城市建设档案资源信息査阅及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介收集社会公众提供的最新的城市建设资源和信息,从而达到城建档案管理职能的创新,有传统的比较单一的职能发展成互动互利的管理系统。

③城建档案知识共享

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有城市建设档案及信息的累积延续性较强、相应的前置性强、内容和数据庞大、专业技术性高及可利用性强,利用率高等特点?。而现阶段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查询和利用及管理维护,违背了城市建设档案集中保存管理的原则;此外,各个城市的城建档案管理资料的不均收藏的状况导致很多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被垄断、闲置或无法查询、利用效率低下。

所以,要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其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城建档案馆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城市建设系统档案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涵盖城建系统全部信息流和档案类别的数字化框架,通过整合资源、幵放信息及查询等途径,把城市建设档案和信息资源结合从而达到充分收集、归档、保存、高效利用及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知识管理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实践创新

知识管理由于其含义的针对性和适用的广泛性,可以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完善。本文着眼于知识管理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技术层面的应用,即构建“城建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建立“城市建设博物馆”、挖掘城建档案“隐性知识”及其档案化、建设城建档案工作效益“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等。

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水利;档案;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是一种最有效的整合各种信息的方式。随着社会化信息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获取程度越来越高,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各项活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因此,如何加强档案资源共享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利系统档案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水利系统档案资源共享是做好水利档案系统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

1 水利系统档案全面实现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优秀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为水利工作人员快速准确查找到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可是一直以来,水利建设过程中都是注重建设轻于管理的工作模式,为水利工作的后期档案管理中带来了许多制约因素。目前,在水利系统档案实现全面资源共享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档案工作意识不够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档案工作中也有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但是,目前仍旧很多水利工程的档案资源管理工作依然延续着以往的传统模式,不但效率低,保密性也不强,而且在后期信息维护上有很大的难度。由于传统模式的惯性思维,在实现资源共享上只收藏不应用的现象还是存在,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实现建设资源共享的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只关注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却不从整个单位的档案资源共享的角度去考虑;还有的看到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是却不注重信息的分类,只要是相关的信息就录入到电脑,使得档案资源没有实现真正共享。

1.2 网络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很多档案管理工作都逐渐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不但使得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成本也较低,具有很多人工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还能更好的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伴随着水利系统的各项管理技术与设备的变更,对档案资源共享实现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快,但是目前各种网络管理不规范,软件落后,技术不足等各种原因,加上水利系统档案管理是一个强大的工程,涉及的项目之多,数据之广,分类之细,并且水利不同单位建立的数据库也不一样,一般是根据自身需要自建自用,给整个水利系统档案的资源共享的进程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阻碍。

1.3 资源共享存在网络安全问题

当然,在水利系统档案管理逐渐实现网络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也会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给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目前在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的软件只是用于简单的查询,很多重要档案并不能通过网络实现网络存储和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果将所有档案信息都在网络传递,需要非常强大的软件技术水平,不但在水利操作系统和CPU芯片的安全性上要得到很好的保障外,后期的维护工作也很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技术力量不足,一旦发生病毒或者黑客入侵袭无法解决是时,不仅对水利档案网络系统构成安全隐患,对整个国家的机密安全也带来威胁。

2 水利系统档案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

水利系统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是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共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

2.1 以领导为核心,做好资源共享的统筹规划

水利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水利为中心,涵盖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的信息整合体,综合性极强。通常情况下,一个水利工程工作的开展包含很多部门,信息量也非常大,要做好整个系统档案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很多工作人员因为工作量的巨大随便应付对待。因此,必须将强组织领导,以领导带头,统筹规划,将部门,人员、以及资金进行配备,科学规划,为实现水利档案资源最佳共享方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2 完善水利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水利档案管理部门是整个水利单位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汇总了整个水利单位的所有信息,和其他每个部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要做好水利系统档案的资源共享工作还必须形成一套以档案管理部门为核心,各工程承建单位和部门为网络的档案管理机制。在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有相关的专业化的工作知识,同时还得加强培训工作,从档案资料的成、使用、收集、整理、归档等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控。将所有资料装订成册,统一入库,当然,有些资料是相关部门利用率较高,或者部门要存留档案的,应加快部门档案的数据库建设,并与水利档案馆数据库实现兼容。

2.3 强化服务,提高效率

首先争取实现所有水利系统档案的网络化,因为目前水利档案资源只实现了部分网络化,一些重要文件资料以及图画因缺乏相关网络设备和技术仍没有实现,所以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全面实现信息资料数字化。其次,建立水利档案网站,让非保密信息主动公开,实现共享资料不出门。

3 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系统档案的资源共享进程还处于初步阶段,要完全实现水利档案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在这项工程中,全面的统筹规划,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足的资金,完善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行业特点的档案管理、信息共享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明清.谷城县强化档案建设,服务旅游产业[J].湖北档案.2012(09)

[2]李丽君.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共享[J].兰台世界.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