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的知识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2:06

科普类的知识

科普类的知识篇1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部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部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科普类的知识篇2

1 地学科普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如大气圈、水圈、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大陆与海洋,山脉与盆地的形成等;地球物质构成,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的成因、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地质事件,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在地表的反应,如火山、地震、海啸、断裂等;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简言之,地球科学是探索地球成因和演化、勘探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

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直观性、亲近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地学科普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普教育的主要学科。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各类地质博物馆是地学科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时,各类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夏威夷现代火山公园、中国的黄山地质公园等实地地质科普基地不断涌现。随着地质理论的发展(地球板块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等),各类声、光、电地学科普形式日益生动和便捷。

我国地学科普基地主要分布于国土资源系统,包括科技博物馆类、地质公园类和实验基地类。国家地质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据国土资源部信息,我国目前认定的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有地质博物馆类36个,地质公园类61个,实验基地类8个。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进入认定之列。

尽管我国地学科普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是数量、质量以及科普方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

1)地学科普基地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有13.4亿人口,40多万所中小学,1.7亿中小学在校学生。每个省仅有1~2个地学科普基地。

2)科普馆大多面向大众,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趣味性不强。大多数博物馆仅仅以实物和标签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对标本实体的解释简单专业,不够生动形象,忽视了观赏性和趣味性,难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兴趣。

3)地学科普馆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动手参与不够。事实上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与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矿物标本的质、形、色的观察,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到宝玉石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丰富的理化知识和实用价值,激发着学生的动手兴趣。

4)许多场馆、地质公园与旅游经营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5)由于科普基地十分稀少,以及上述种种原因,地学科普实际上仅仅是一游而过,走马观花,达不到科普的目的,更谈不上科普进课堂的要求。

总之,推广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建设,无论是对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和科技能力的智育教育,还是热爱祖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素质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民的科普教育,也是地质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的可行性

学生需要、国家鼓励、社会支持,当前普及中小学地学科普教育基地的条件全面成熟。

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科普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把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21世纪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律规划,全面明确了科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2011年,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为此联合下发《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通知。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为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受学生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激励,社会办科普全面兴起。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在专业力量的支持下,在校园内开办了科普基地。以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例,2011年,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在城市、中心教育区和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科普基地,全面推广地学科普基地建设的时机日趋成熟。

3 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内容和形式

现有地学科技博物馆的不足表明,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并引入现代计算机手段。科普内容包括以下主要形式。

3.1科普内容

1) 实物标本。

矿产资源类:如图1所示,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矿石标本。介绍这些资源的性质、产地、用途、冶炼加工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普及矿产资源知识,了解祖国宝藏,感知资源的稀缺与可贵,培养爱国主义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矿物晶体类: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构成。矿物晶体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稳定化学成分、规律的内部质点排列和独特外观形态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矿物成份、结构和形成条件的千差万别,不但赋予了每一种矿物不同的品性,而且呈现出鬼斧神工、美轮美奂的大自然艺术品的气概。矿物晶体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自然、地理、艺术甚至民族文化知识,是学识结合,兴趣教育的难得素材,如图2所示。

古生物化石类:化石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石化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形体,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素材。化石形态的直观性,以及所反映的生物演化过程,对中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吸引力。

根据学校特点和周边教育资源的分布,以上内容在基地建设中可以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古生物化石(图3)可作为辅助内容。

2)科普贴图。一类是有关地球演化的示意图,要求把专业性和通俗性相融合。第二类是矿产类,形象表示我国典型矿产的分布和数量,配合矿产标本,起到热爱祖国、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第三类是资源利用类,包括矿产开采—冶炼加工—产品的过程,特点是每一个过程融入相应的理化知识说明,让学生学识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增添宝玉石加工的过程。第四类,配合学生动手参与,张贴一些物质理化变化过程的图表。

3)电脑演示。结合展示内容,采用触摸屏,生动展示地球演化、地震、火山、生物进化、矿产资源、矿物晶体等知识。为增强学生兴趣,还可植入知识问答内容,开展互动参与。

4)动手实践。这一环节是当前地学科普中普遍短缺的内容。准备一些矿石、矿物晶体小标本,化学试剂、折光率测试仪、显微镜及其矿物岩石薄片等。①让学生亲自触摸标本,感受实物质地;②学生用化学试剂,亲自实验不同矿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增强和巩固化学知识;③用折光率测定仪、硬度仪等简单物理仪器,测定矿物的物理性质,增强和巩固物理学知识;④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感受地质学家是怎样鉴定矿物。

3.2 科普形式

1)参观学习。结合实物、相关图片和电脑演示,组织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学知识,长见识,养兴趣。

2)科普进课堂。结合中小学课程教育,在适当环节把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教育课程搬进试验基地,真正做到科普进课堂,课程进基地。要点:学识结合,培养学习兴趣,增加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

3)爱国主要专题教育。结合实物,让学生了解国情,开展热爱祖国宝藏、保护资源环境、厉行资源节约等爱国主要素质教育。要点:我国资源稀缺,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制约;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代价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高消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4 推广路径和条件

根据各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规划和条件,可在城市、中心学区、典型学校建立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当然,一般学校也可以在校区门口、教学楼门厅旁或楼道内陈列具有观赏性的典型地学标本,花钱不多,既可起到科普作用,又可美化校园,增强学校的“气场”。

市级科普基地:科普内容全,以知识普及为主,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场馆面积500~1000 m2,配置实体标本300~500件,标本要求尺寸较大,观赏性强。市级科普基地可以市场化面向公众开放。

中心学区科普基地:科普内容较全,以知识普及和和教育为主,规模中等。一般场馆面积200~300 m2,配置实体标本200~300件,标本尺寸适中,并具观赏性。这一级别的科普基地应配置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

校内科普基地:面向课程的科普教育,规模适度,试条件规划场馆面积,配置实体标本100~200件,要求标本大小适中,配置适量观赏性强的大标本。学校科普基地应配置较为丰富的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实现科普进课堂或课程进基地。

科普类的知识篇3

(1)进行课程结合。由于我们基础教育分工太细,造成知识之间出现断裂,导致学生掌握了片面的知识,随着新的教改的不断出现,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绿色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更需要文理工结合发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开展科普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科研工作者和科协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科普类知识和科技类新闻的关注兴趣不浓,并且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基本的科普教育,大力宣传,积极动员,加强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了解。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里并不能接触到科技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他们更多的是从事平凡的工作,加之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先要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他们的影响传播到更多的人。了解科普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各种生动活跃的宣传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了解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依托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大学生成立科普活动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指定相关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帮助和指导,学校及科研单位对其发展和建设进行支持和鼓励。社团应定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发现、小实验,应该得到鼓励和指导。社团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把不同院系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通过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通过科普基地、志愿者站来进行科学素养培养。高校应该利用自己的图书馆等优势,适量的增加一些科技类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而且对于这些书籍,应该是不同层面、不同难度、不同方向的,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要。增加一些娱乐与科学、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的浅显易懂的书籍,可以使很多文科类的学生通过对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对科普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

科普类的知识篇4

【关键词】科普类书籍 阅读 交流策略

科普类书籍是以现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用科学和辩证的视角剖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书籍。读科普类的书对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可事实上学生不太喜欢读这类书,因为科普类书籍大都枯燥乏味,比较难读懂,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丰富感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阅读交流时如果像文学类作品那样讲讲故事情节、聊聊人物形象,显然行不通。那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交流时根据科普书籍的文体特点、文本内容采用多样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

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一书讲述日常生活中万物的故事,分别涉及城市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对于这些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交流策略。下面笔者就以此书为例谈谈高年级科普类书籍阅读交流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借助图表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还有是读了此书后想知道的另外一些知识。阅读时,可让学生借助下面这份表格,在书中做上不同的记号,也可以将相关要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便于和同学交流。

交流时,重点围绕读懂了哪些新的大自然的文字,用简洁的概括的话语与同学分享,如砧状云是雷雨的前兆;白嘴鸦飞来,表示春天已到;雪花原来有很多形状;北方气流和南方气流相遇会生成旋风;碱液可以消灭麦粒的天敌――象甲虫……把还想知道的知识进行归类,对不理解的知识鼓励课外再读其他的科普读物,适时进行相关读物推荐,激起学生阅读其他科普读物的愿望。

策略二:绘图讲解

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已粗略地读懂了一些大自然的文字,教师可继续引导:那你能揭秘大自然的文字吗?像雪花有很多形状,可到底有哪些形状,你能画出来吗?像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能借助示意图介绍给大家吗?能用流程图来画画水的奇异经历,并介绍给大家吗?麦子的敌人到底有哪些,长什么样,你会画吗?每个小组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认为最神奇的1种或2种大自然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抓住重点,绘制好概念图、示意图或流程图,并借助所绘的图做好交流准备,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下面就是学生所绘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阅读交流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提取信息、绘制图画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并且在借助绘图讲解中使知识点更清晰,阅读的兴趣更浓。

策略三:知识竞赛

本书第二辑是《城市里的故事》,讲述了城市里的街道、地铁、电流、路灯、自来水、马戏团、生物园地、剧院舞台等的有关知识。阅读本辑时,可让学生边阅读边对特别感兴趣的、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让自己大开眼界的知识点做上记号,然后根据书中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出考题(要附上答案),来解密“城市的衣食住行”。每个学生至少出10题,题型要丰富,可以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图画形式呈现。(下文呈示的是一位学生出的题)

选择题。

(1) ( A )和( C )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A.地球 B.闹钟 C.星空 D.手表

(2) 鹦鹉每天吃( A )食物就够了。

A.25克 B.250克 C.25千克 D.250千克

是非题。

(1)最早的街灯是瓦斯灯。( × )

(2)大象每天要吃10公斤的糠麸、油饼、黑面包。( × )

(3)照明器具既能表现彩虹,也能表现耀眼的闪电,还能表现极光。( √ )

简单的问答题。

(1)地铁里的空气又新鲜又清洁,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通风机)

(2)无形的劳动者是谁?(电流)

(3)你知道除了书中讲到的最早的蒸汽发电,后来的水力发电外,现在还有什么发电?至少说出2个。(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潮汐发电等)

下面4幅图分别是什么,你认识吗?

在各自出题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知识竞赛题及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答题分必答和抢答,答对加10分,抢答错扣10分,最后决出此次竞赛的冠军组,同时根据编题及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这样的阅读交流不单单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阅读交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内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类读物的兴趣。

策略四:制作海报

科普类的知识篇5

1传统科普读物进行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的可能性

科学普及,侧重点在于普及,内容要求通俗易懂,形式要求轻松活泼,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无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得相关信息[2]。比如,植物类科普读物就与专业权威的植物工具书存在较大区别,后者大多内容专业而晦涩,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如《中国植物志》。传统科普读物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为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内容资源。此外,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国家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举措也使科普读物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具有了可能性。(1)先天优势。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具有数字化开发的先天优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数字化手段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更能优化科普效果。例如,植物学包含大量专业名词,仅常见叶形就多达20余种,如倒卵形、椭圆形、矩圆形、披针形等,难以用文字精确描述给读者,而数字技术正可轻松实现文字知识的图像化。(2)硬件支持。移动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平台所特有的陀螺仪、摄像头、气压计、重力感应器等也为数字化科普提供了硬件基础。例如,植物类科普读物内容丰富,涉及植物与生活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将传统的植物科普读物开发成移动应用产品,就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3)政府扶持。有媒体将2014年定为中国“科普数字化元年”,《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科普升级是必然趋势,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战略决策之一,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植物科普被推到了新的高度,这也使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变得更加迫切。

2传统科普读物资源衍生开发的主要方法

传统科普读物的资源衍生开发不仅吸收原作的优质内容,更在内容编排、形式表达、信息链接等诸多方式进行了改变,为创造性思维、样式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4]。此外,数字化衍生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读物,省却了印刷、装订等工序,更消除了传统出版常出现的库存成本[5]。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开始尝试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主要有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游戏、科普动画这四种形式。

2.1科普网站

科普系列丛书或期刊存在以下共性:知识点全面而离散、书本占空间大、价格较高。因此,许多传统读物如《中国野外观花系列》、“自然珍藏图鉴丛书”等都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站提供部分内容,吸引定向读者。2.1.1离散知识快速检索网络检索是数字化的优势之一,可以让读者在离散而海量的知识中快速得到想要的内容。《中国野外观花系列》是我国目前涵盖野花品种最全的典藏图书,共7册,主编与作者均为实力与人气兼具的新生代科普作家,丛书收录了中国最常见、最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158科796属2090种,精选6400多幅精美生态图片;小开本口袋书设计,方便携带,按花色、花型编排,读者不论是在城市周边、郊外田间,还是在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区、景点,都能够快速查阅遇见的野花。丛书的另一大亮点是配套推出了同名移动版网站(/hbkfwsearch.aspx),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地域、花色和花型等特征在线检索到自己遇到的野花(如图1所示)。2.1.2海量信息轻松获得植物种类繁多,涉及海量知识点,以“自然珍藏图鉴丛书”为例,它包含了《药用植物》《有毒植物》《野花》《树》等多本分册。“大树林”网站(/)有效整合了这些信息。如图2所示,网站分“观赏植物”、“药材植物”、“食用植物”、“多肉植物”等多个板块,包含200余种生活常见植物的精美图片、形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栽培技术等内容,读者可通过直接搜索植物名称或按科属分类找到相应页面,有关植物的详细介绍便可轻松获取。2.1.3读者在线交流互动传统科普途径往往是一对一的,限制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网站支持读者在线评论,同时还能分享、转发到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圈子”里讨论科普内容。如图3所示,“大树林”科普网站的“植物文摘”板块就支持读者评论,读者不仅可以将文章转发到各大社交平台,还能在线留言,与作者互动,与其他读者交流。这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作者能够直接、快速地为读者答疑解惑,其他读者也能参与互动,形成良性的植物科普社交圈。

2.2科普App

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移动应用(App)备受关注,其强大的便携性更吸引了非常多的纸质读物开发App产品。多肉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盆栽植物,市面上关于多肉植物的读物很多,如《萌多肉小典》《多肉肉多》《700种多肉植物原色图鉴》等,以此也衍生出一些多肉App,如“多肉植物”、“多肉植物宝典”、“好多肉”等,如图4所示。2.2.1图像式信息表达科学知识能否有效普及给普通大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表达是否通俗易懂,而科学知识又常不太容易仅凭文字表达,因此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觉化设计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的眼球[6]。传统的植物科普读物受传播媒介的限制,在内容呈现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字加配图这种简单的信息表达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树百科》囊括了世界上1000多种树木的彩色图鉴,展现了树木的各种形态,读者能轻松掌握识别各种树木的知识和方法。“树木百科-TreesPro”是基于《树百科》开发的一款App,继承了《树百科》的内容与展现形式,收录了北美200种植物,读者能够从中看到树木的外观、大小、花、叶、果实等特征。如图5所示,App界面充满绿色气息,整套植物图标高度提炼不同植物的株型、叶片、花形、果实等特征,设计精美,识别性强,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使其印象深刻。植物学中文字相近的专业名词非常多,读者难以辨别且容易混淆,这种图像式的信息表达比文字更为生动、直观。2.2.2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与植物进行交流是科普读物应该追求的境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能够调动读者多维度的感官,增强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第一次发现丛书走进森林》是畅销20年的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读物,在其基础上开发的基于iPad的App“第一次发现森林”真正做到集游戏、娱乐、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其交互性更是令读者耳目一新。如图6所示,读者用手指轻轻滑动屏幕,茂盛荫浓的森林便成了金黄色,代表着秋天的来临。此外,用手指点击屏幕后种子会长成花朵,还可以用手指拨开落叶、摘下蘑菇。2.2.3互动式知识传播传统出版资源的衍生开发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将纸质图书转变为App,二者可以互动进行、配套推出,将传统纸质读物与数字化读物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豆豆的旅行》就是一款互动式的儿童植物知识科普绘本,它兼有纸质绘本与配套App。绘本负责故事的推进,主人公豆豆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花朵,花儿们会普及植物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进入App相关页面(如图7所示),可以用耳朵听故事,可以点击毛毛虫、瓢虫进行简单的互动,可以看到绘本中花儿们“活”了起来讲故事。这种科普方式将读者“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发现”,虚拟与现实互动,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绘本中的角色真正“跃然纸上”,科普效果更佳。

2.3科普游戏

网络游戏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也是传统出版资源衍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7]。植物百科类图书是常见的传统植物类科普读物,根据《中国小学生百科全书:植物王国》开发的“植物点点看”是一款植物科普休闲小游戏,游戏以森林、沙漠、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为背景,融入生动的植物知识,玩家只需学习一定的植物知识就能闯关成功(如图8所示)。2.3.1趣味性在休闲益智小游戏中加入通俗易懂的植物知识,比起朴实的书本,更能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科普效果。“植物点点看”的游戏场景是飞驰的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尾气,成功种植相应生态系统内适合的植物可减少尾气值,60秒内尾气槽满则游戏失败,反之,通关成功。游戏利用人们的求胜心理,鼓励玩家学习一定的植物知识,以游戏的趣味性带动科学知识普及。2.3.2碎片化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将内容和时间碎片化。小游戏可以实现两个碎片化的完美结合。在“植物连连看”游戏开始前,玩家可查看“植物札记”,其中介绍了游戏中各植物适合的生态系统及相关知识,在消磨零散时间的同时,也学习到点滴的植物知识。

2.4科普动画

动态的图像搭配音效,能全方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使动画很适合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孩子想知道的新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图书在低龄儿童中非常流行,包括《有趣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神秘的宇宙》等10册。为了迎合儿童读者,出现了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开发的科普动画《十万个为什么》(如图9所示)。2.4.1寓教于乐在我国,动画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其色彩明亮、造型设计可爱,非常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严肃、生硬的科学知识难以激发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科普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避免了刻板的说教,能够生动形象地传播知识。在《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动画中,将蒲公英播种比喻成生宝宝,将植物汲取水分和养分比喻为喝水,这些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儿童科普。2.4.2亲子互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受到广泛关注。动画与纸质读物相比,能支持多人同时观看,便于亲子互动。植物科普动画中涉及的知识往往有趣而贴近生活,如“向日葵为什么喜欢看太阳”、“开花的时间是谁定的”、“仙人掌的刺是武器吗”等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会有的疑问。此外,《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动画中的小故事常包含几个角色,父母陪伴孩子欣赏动画后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向孩子提问或扮演动画角色,增强亲子互动效果。

3关于传统科普读物进行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的思考

尽管在传统出版物优质内容基础上衍生开发的数字读物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3.1版权混乱

我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表示:“目前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版权,对于大众数字出版来说,解决好版权问题是关键。”[8]直到2001年《著作权法》修改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才在法律层面上得以确认,到目前为止,仍处于认知和探索阶段。基于传统图书的数字化衍生产品,在版权问题上更为复杂,如果不从根本上阻断侵权,数字化产品衍生开发乃至数字出版都将步履艰辛。以《哇塞!植物原来这么聪明》为例,这本畅销120万册的儿童科普图书在“电驴大全”能免费下载到扫描版,可见侵权问题十分严重。

3.2内容平移

如今,移动应用商店中有大量的植物科普App,如“养花大全”、“插花宝典”等都能找到相应内容的纸质图书,然而这些App不仅内容上没有创新,界面设计也不够美观,阅读体验较差。传统出版物的资源衍生开发并不意味着把纸质出版物中的知识直接照搬到网站或App,而目前有的数字化衍生产品甚至连内容组织结构、版式设计等方面都不做任何修改,读者无法享受数字资源带来的互动体验,更无法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去解读抽象的概念。[9]

3.3本末倒置

长期以来,我国科普读物大多仅限于单向地传输科学知识,涉及科学精神、科技价值、科学思想的著作很少,给读者“板着面孔”说教的感觉,令人生畏。[10]国内很多畅销植物类科普图书引自外国,这充分暴露了科普编辑团队的薄弱。一些开发团队成员甚至仅由设计师与程序员组成,缺乏植物专家,望文生义地传播错误的植物知识。传统出版物的核心优势是丰富而优质的内容,这是数字化衍生产品的基础,如若本末倒置,过度注重表现、传播形式,而忽略内容、人云亦云,会造成同质化出版物竞争的加剧。因此,科普读物必须树立自身品牌的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4结语

科普类的知识篇6

关键词:少儿 科普 图书 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8-02

1 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现状

近几年,全国图书市场增速明显减缓,少儿图书却出现了逆势增长的可喜势头。2012年,在我国整体图书市场中,少儿图书的出版份额已达13%。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2012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少儿图书市场的增速为4.66%,而同期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速仅为0.27%。参照发达国家少儿图书的出版份额,专家预测: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码洋将会达到整体图书市场的16%~25%。也就是说,少儿图书出版市场还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从图书的码洋比重和动销品种数来看,少儿科普是少儿图书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第三大细分板块,仅次于少儿文学、少儿卡通类。少儿科普类图书所占的码洋比重超过了10%。在2000年以前,少儿科普图书曾是国内少儿图书中最大的板块,《十万个为什么》等超级读物伴随了千万少年儿童的成长。而2000年以来,少儿科普图书陷入低迷状态。直到2008年起,少儿畅销书总榜上才开始出现少儿科普图书的身影。2008年上半年,少儿科普类的图书码洋比重从2007 年的6.09%上升到12.16%,自此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开始复苏。

2 当前畅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品种

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少儿科普图书主要有三类:百科知识类图书、科学游戏类图书和科学漫画类图书。

科普类的知识篇7

2005年科委科协简要总结

一、组织实施科技项目

1至10月,完成部级、市级、区级各类项目197项(包括农医类)。复审验收跟踪项目66项。完成262家科技企业换发证工作。其中:

申报部级各类项目25项。申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19项;申报部级新产品1项;申报部级火炬计划2项;申报部级重大科技项目3项。

申报市级各类项目93项。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32项(9项获资助),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计划9项(其中4项获资助),上海新市火炬计划7项,组织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1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再创新计划项目2项;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二等奖1个,3等奖1个);组织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首批获批7家);上海市科技创新人1人(神力)。

立项并实施区级各类项目79项。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8项;认定15家企业为奉贤区高新技术企业;区高转项目5项;创建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区级科技发展基金立项46项(农医方面)。

完成其它各类复审、验收、跟踪项目66项。创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1个;配合市科委完成上海市种子资金项目验收6项;配合市高新办完成现有5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工作(其中:48家企业通过复审,3家企业自动放弃);完成国家863计划执行情况跟踪调查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跟踪调查2项;完成项目鉴定5项,成果登记3项。

完成各类科技计划统计。完成262家科技企业的网上年检工作,换发科技企业联系服务证267份。完成完成2005年奉贤区春季网点土利用动态监测简析。

二、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至9月底,专利申请量640件,完成年指标任务的128%;办理专利申请专项资助22项,资助经费14600元;确定区第二批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2所;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6项,技术交易额3072万元;更多经典尽在组团参加《2005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有4项新技术成果及产品获金奖。

2006年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教兴市主战略,继续推进《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和《奉贤区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努力营造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落实科普“六进”工程,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科技工作目标任务:

申报、落实部级、市级各类科技项目130项以上(不包括区级项目),同比2005年118项递增10%左右。其中:

——申报部级各类科技项目不少于20项。其中部级创新项目12项,部级新产品1项,部级火炬项目2项,其它5项;

——申报市级各级科技项目不少于80项。其中市级创新项目12项,市级新产品6项,市级火炬项目6项,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项,市级农业攻关项目6项,其它30项;

——落实区级各类科技项目不少于32项。其中:区级科技领军企业1-2家,区级创新项目15项,区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项,其它10项;

——农医类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不少于45项。其中农业类30项,医疗等其它行业15项,继续支持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若干。

——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家、区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2家,通过重点扶持,争取在2006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0亿,比2005年100亿左右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13%增长至15%。

——实施科技“小巨人”扶持计划。每年挖掘并着力扶持10家销售额800—1000万左右、科技含量和利润率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争取在3年之内形成一批5000万元销售以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

——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不少于600项,申报市级专利培育试点企业5家,争创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申报并争取批准上海市著名商标1个以上(原我区全国驰名商标1个,市著名商标9个,今年申报5个还没结果)。争取上海市名牌产品1—2个(原我区有市名牌19个,今年申报4个,还没结果)。

——申报市级专业科普博物馆2家。(其中:化妆品行业1家,食用菌行业1家),争创市级科普基地2个,创建区级科普示范工程12个;

——进行各类科技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拟在2006年年初,由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科技大会,表彰科技“五大奖“,按照科教兴区纲要,总结2005年科教兴区工作,布置2006年工作任务;二是出台《奉贤区科教兴区战略配套政策》(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科技发展基金、专利基金等六个管理办法),使全区科技型企业申请各类区级项目或资质认定,有明确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三是利用科普“六进”工程、“科普宣传周”、“三下乡”、“科普教育基地”等载体和阵地进行全民科普教育;四是发挥媒体作用,利用现有的科技网站、科技刊物、科技天地、电子大屏幕和科普画廊等有效的宣传阵地,积极宣传科技政策、法律、法规,培育企业科技创业文化,优化科技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依靠现有的各类科技资金支持,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加快推进科技企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科技产品水平。

一是实施科技兴区推进计划。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科技兴区规划纲要。按照“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要求,形成并实施2006年科教兴区各部门年度工作要点和目标,进一步构建社会所需,政府所能的全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认真组织科技项目。坚持突出重点(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市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四个层面)培育特色项目,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部和市科委各类政策,了解掌握全区科技型企业发展态势和主要行业发展势趋,为区政府提供建议;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使一批科技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基金(资金)的资助,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促进科技企业产业化。三是打造科技领军企业。按照我区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年内培育1-2家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支持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科技进步向纵深推进。四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政策聚焦10家目前1000万左右销售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3年内可成长至4000—5000万销售企业。五是支持社会事业类科技项目。关注农业科技特色基地建设,发挥农业、医药等传统基础业科技方面的软课题研究,重点帮助农业种、养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三、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专利申请的量和质

围绕实施科教兴区的主战略,以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为抓手,积极鼓励发明创造及自主创新,加快知识产权传播、服务中心建设,为推动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全面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我区2005年至2010年“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研究具有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情况,掌握信息动态,把握工作重心,使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教兴区”战略的总体部署相适应。二是促进知识产权对创新体系建设功献率。要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学普及和技术转移服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产学研结合,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我区专利申请的量和质。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增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能动性,抵制非法专利产品流入市场,积极主动介入纠纷调解工作,保护专利产权,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发挥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构筑一条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便捷通道,方便专利的检索,开展持证上岗培训,确保专业人员的工作水准。举办大型知识产权论坛报告会。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对依靠科技进步的认识,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科普类的知识篇8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

《吃的真相》台湾版出版方

台湾的本土科学书籍,一般展现在自然科学领域,比如昆虫学、地理学等,作家不少,作品也能贴近读者。但这类书籍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一般都是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松鼠会最大的突破在于,他们在一般人认为的非科学领域去介绍科学知识。我向通路介绍《吃的真相》这本书时,书店的采购人员第一个反应也是将这本书归到饮食文化类,但是我比较倾向于归到科普类别。这本书跟我们以往出版的科普类书籍的不同,在于他所讲述的是关于民生的科普。而科学松鼠会网络上策划的“科学的美丽”这个专题,让我非常的期待,或许可以出版一本叫《美的真相》的书。提到美,很自然会联想到艺术,但松鼠会却是从科学的角度诠释什么是“美”。

与“吃”有关的书籍,坊间多是美食书或者是饮食文学书,很少有从科学的角度来写饮食的书,《吃的真相》却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就连推荐人都认为“这本书所采用的非主观的写作方法非常特别”。而且这本书的写作笔调非常风趣、幽默,所介绍的都是跟民生紧密相关的知识,也紧扣时事。虽然与时事有关的例子、用语,对台湾的读者来说会有一些隔阂,但是,其他部分与西方此类书相比,因为饮食习惯、态度、烹饪方法、食材选用方面的相近,更贴近台湾读者。

科普书要吸引读者,我觉得有两种方式:一是他所解释的现象或是描述的题材要贴近民生,要能为民众解惑;二是,要能给读者惊艳的感觉,如果《美的真相》出版了,我很想知道艺术系的学生读完这本书会有怎样的看法。科学松鼠会之前出版的两本书,虽然也都是从生活的角度介绍科学知识,比如为什么挤出来的牙膏很容易滑落这类日常生活的现象,但这类书台湾之前比较多的引进西方、日本的作品,相较起来反而特色不够鲜明。

吴程远 多样风格诉求吸引眼球

远流出版公司科学业书、财经企管业书总编辑,《科学人杂志》编辑总监

两岸科普书出版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大陆现阶段科普书的出版比较像是台湾1990到2000年代的状况。经过一二十年的出版,介绍常识性科学知识的书在台湾已经有不少,读者也都具有常识性的科学知识。大陆人口众多,科普书销售和出版量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2007年大陆在校研究生约120万,各类高等、专科在校生约1885万,高、初中生约1.03亿。所以,一本书(假定是本好书)只能卖5千、一万本,我想一定有些特别原因!在通路和行销上可能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科普类的知识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趋激烈,科普事业愈加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普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参与这项社会工程。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存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更使得图书馆从事科普教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礼会责任。

1、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图书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1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科普教育,离不开充足的科学知识资源。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没有任何机构能像图书馆那样,把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文献信息都有序地汇集起来,并进行广泛的传播。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门类齐全完整,收集的文献信息全面、系统,它既有丰富的纸质书刊资料,又有海量的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这些宝贵资源无疑是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知识源泉。

1.2 公共图书馆拥有开展科普教育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受众面之广是学校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年龄、资历、健康、考试的限制,向社会一切求知者敞开大门。而且,它还可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公众终身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另外,我国已初步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以深圳地区为例,截至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64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6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34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同时还布点16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不断延伸的服务范围、扩大的受众群众,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3 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设施

为了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使其在信息网络、信息咨询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今公共图书馆已经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区、数字图书馆,具备了信息网络环境。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更快捷高效地,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

2、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2.1 优化馆藏结构,打造科普的信息阵地

丰富的科普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公共图书馆一是要想办法多购一些具有较高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献,加大读物的入藏量。第二要不断优化馆藏图书的结构。在重视科普文献的数量的同时,提高文献的质量。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设计目标馆藏160万册,目前已购置图书110余万册,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长期以来,在馆藏资源建设中,不断优化馆藏结构,重视科普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共同发展。我馆建立的经典读物阅览区、e读站、信息大世界等是很好的例子,收藏了大量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资源保障。

2.2加强科普文献的宣传和导读服务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必须使公众能够方便地阅读科普文献。为此,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编制新书通报、捧荐书目、设立科普文献架(室)等形式,主动向读音推介各种科普义献,将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引导到科普内容上来。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好奇心强、接受力快,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阅读科普文献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资源,及时向读者公布,方便他们利用。这样做既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普文献,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3积极组织各种科普推广活动

图书馆要根据公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尤其在每年的“全周科普宣传日”“全周科技活动周”和“世界环境日”之类的科普纪念日期间,应积极举办或参与组织科讲座、科普沙龙、科普图书征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演讲、科普知识展览、科普信息宣传以及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前来参加,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市、区科协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儿科普活动,如读书活动、展览、公益培训、科学小制作比赛、科普知识讲座等,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学术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就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撒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开展活动的形式如下:

2.3.1科普电影

本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引领成长”的服务宗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五、周六晚及节假日期间,开展“少图影视剧场”活动。主要分为六个主题:科普教育、经典回放、温馨亲情、快乐成长、神秘科幻、开心动画。科普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月选取少儿喜闻乐见的影片播放,例如《微观世界》、《迁徙的鸟》、《自然之谜》等科学记录片,《咆哮的地球:大冰冻》、《愤怒的星球:海啸》、《超级机器:核潜艇》等科学透视系列。

2.3.2 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区位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楼大厅,有72块展板,可展出80至200幅作品。展区利用丰富的馆藏及社会各界资源,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展、科普展及其它主题系列展。

2.3.3科普讲座

少图讲座――科普系列活动作为品牌活动之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少儿馆不仅在常年利用馆内阵地开展科普讲座,还走进社区、学校宣传科普知识。

2.3.4科普实践活动

深圳少儿馆于2009年7月启动“梅兰竹菊荷”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主题的公益培训。亲子观鸟活动、生命安全教育、科技手工制作等日常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各行业的科普机构开展工作,推广科普教育。为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翠红.公共图书馆科普工作探讨――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

[2]胡金杭.利用少儿馆优势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2)。

科普类的知识篇10

科普期刊主要任务是为了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农业类科普期刊作为科普期刊的一个分支,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载体,其读者对象主要为农民、农机推广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近些年,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作为传统媒体的农业科普期刊却没有顺势取得长足的发展,反而出现了发行量下降,刊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减少的局面。

1 农业科普类期刊面临的现状

1.1农业科普期刊内容逐渐丰富

农业科普期刊主要读者以实用有效、定价低廉、通俗易懂以及符合农业生产的时令为主要特色,读者对象为广大农业工作者。在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初期,大众化的读者定位给农业科普类期刊带来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农业科普期刊发行数量逐年增长,发行量多的甚至达到百万份。每个省、市(区)几乎都有自己主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刊物。初期,农业科普期刊主要刊载的文章以新作物品种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逐步进入买方市场,为配合农副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大多数农业类科普期刊增加了广告和信息等相应的市场行情栏目[1]。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刊物又增加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法律、就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农业、生产需求的不断扩大,刊物刊载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种植养殖到相关的政策法规,从农民生产生活到相关的信息广告,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面面俱到。

1.2 农业科普期刊发行量逐年下降

农业科普期刊的发行量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阅读需求的大幅减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大多数农业科技知识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网络查阅学习,对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农业科普期刊的需求逐年减少;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承担农业生产的老弱妇孺,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操作方式,学习新技术的热情不高[2];三是科技需求不足。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设备,新技术推广服务的投入,但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所占比例依然不高。科技对农民的收入被弱化,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是学习来增加收入;四是农村发行宣传难度大,发行费用偏高。受地域限制,农村邮递设施设备还不完善,到村的包裹信件邮递时间长,丢失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刊物的订阅。

2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科普类期刊提出了市?鱿阜值囊?求

农业科普期刊强调实用性,基层农业工作者是刊物的主要读者。读者订阅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农业科普期刊所刊载的内容要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家鼓励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大了相关财政项目资金投放力度,加快了财政对农业补助的管理制度。从单一的农户小规模经营模式到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规模化的经营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精细分工。传统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3]。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求农业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专而精,农业从业者对科技的需求也从传统的“大而全”逐步变为“小而精”,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也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农业科普类期刊从以前的“广而全”的面面俱到做到“小而精”针对性强的知识普及。

3 细分读者市场,加快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也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为了建立稳固的读者群体和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期刊也要做到读者市场的细分。以一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基础,做到刊物的细分。通过细分读者市场,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避免雷同,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建立稳定的读者群体。通过读者群体的细分,刊物的定位也更加明确,所刊载的内容也更有目的性,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期刊的广告效果也更加明确,可以为广告商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回报,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信息,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