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27 17:54:12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问题;对策

与农村乡镇相比,城市更容易聚集人口、开展生产和生活,从而形成一个人口集中、建筑密集、活动频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各种城市公共危机问题也频频出现,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也给周边的城市区域造成不利影响。面对城市公共危机,需要政府充分运用各种资源,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城市的发展。

1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1.1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公共危机分为自然性公共危机和人为性公共危机。因此其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不可抗因素,即自然环境条件造成的自然灾害。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性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城市公共危机。③人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和行为的失范,从而形成城市公共危机。

1.2城市公共危机的特点每当发生城市公共危机的时候,总能从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中找出一些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和破坏性。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③呈现出连带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化。

1.3城市公共危机的影响城市公共危机发生后,总会给人们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②对社会的正常运行流程带来破坏。③当政府对公共危机处理不力时,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不利于政府社会形象的确立。

2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当城市发生公共危机时,政府采取的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一切管理行为,从我国目前来看,关于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我国目前应对公共危机的综合性法律较少,而单行法较多,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各行其法,协调困难。另外,各地的应急预案多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样板,使得该地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缺乏实践性和地方性。

2.2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我国缺少一个综合性的危机管理机构,不利于进行危机的常态管理,使得城市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3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整。我国在建设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路径单一化、政府内部各部门条块分割,缺少信息共享平台、危机信息的公开不透明不及时等不足,使得在进行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时,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造成对城市公共危机处理不准确、不及时。

3对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根据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外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为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进一步健全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完善公共危机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并强化其地位,使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地方政府认识到它的作用,在危机治理中自觉的去遵守该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各地区在制定本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除了以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为样板之外,还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法律法规。

3.2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组织体系。我国应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公共危机的专门机构来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在这个机构中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网络、信息网络,还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计划建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引导和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形成一个以危机管理综合机构为主导,社会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责任共担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3.3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体系。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工程中,危机信息的收集和运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内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当发生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时,可以直接向最高级指挥反馈,并接受指导,从而做到及时解决公共危机。另外,我国还应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在第一时间为民众提供全面的危机信息,引导民众正确规避危险。

4总结

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除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利影响外,还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的意识,从而促使我们不断的去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本文通过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的成因、特点及影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现在我国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作者:任静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攀春.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2

    论文关键词 城市公共危机 管理体制 政府责任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城市公共危机是属于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国家对人民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对公共存在的危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通俗点说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对城市所面对的危机事件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所以说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二)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国外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经历了种种危机事件之时,为了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稳定,从而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面临公共危机时能够自然有条不紊地管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根本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建立了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并且在这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美国在应对危机时的管理模式是以总统直接领导、由专门政府部门参与的组织体系,并且美国形成了联邦紧急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它建设了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并实行单位一体化指挥,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之时,需要最迅速的获得事故发生的确切信息,从而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采取应急措施,争取救济的宝贵时间,为此建立一套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至关重要。日本在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之时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一体化和危机认识、处理体制,并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向群众传播最新事故状况,从而使中央到危机发生地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3.完备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

    很多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来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在德国宪法中,就直接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直接做出了规定,奠定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外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了如何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例如美国就制定了新的《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并依据此计划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国土安全行动中心。

    4.重视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美国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都特别重视防灾工作,并开展了对预防公共危机发生的各种培训和演练项目,并且施行相关政策和举行各种活动来调动社会对防灾工作方面的积极性。除了在国内重视社会参与,很多国家还积极与国际合作,比如在涉及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活动之时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和破坏,绝大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危机发生国在面对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二、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不足部分的建议

    (一)我国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模式我国自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使各政府部门井然有序地利用自身职能应对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模式只能在一般的危机事故管理中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效率。但是,在面临大的危机事故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部门间联系比较机械,不能灵活地处理相互之间的职能分配,所以我国可以对每种危机管理分门别类的同时,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政府再将社会团体、媒体、民众的力量介入其中,使得在总体上不缺乏秩序但是在事故发生之时又能很好地形成活动机制,增强灵活性。

    (二)对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之解剖我国各个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还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只着重于直接救灾的指导思想,在城市发现公共危机时,还是较多以采用行政应急手段为主,依法行政的危机管理理念并不能真正落实,国际上一些前沿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高新技术还没有具体应用到城市的危机管理之中。对此,我国应当在注重应急救灾的同时,积极创新,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以及公众所能接受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三)对公民的危机意识的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在对公民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管理过程中,虽然也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有所涉及,或者说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并没有付诸多少力道,因此政府在加强本身防范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同时,也应该多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到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艰难以及个人对整个社会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的。

    (四)城市公共危机处理过程政府责任首先,政府在公共灾难、危机发生后,现今处理模式是升级发放救灾物资,下级去执行,这其中的监管问题有待加强。很明显,经过一层层的剥削消耗,到了人民手中救助物资可想而知,所以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宏观方面,制定相关监督处理办法,实际执行方面,可以与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强强联合,以便灾民能得到最好的救助。

    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有一层,重补救,轻防范,这倒是跟我国违宪审查模式有的一拼,虽然这种事后补救模式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为何不预防着呢?很多公共危机都是可以从国家体制到下面执法人员执行的过程中予以避免的,当真只能任其发生吗?对于如何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首先靠国家政策的辅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大家都明白,就是政府肩负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了,要想执行强监督有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关或者规章来约束,现今纪律检查委员会倒是不错的选择,但一般为了能不混淆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职能,最好能建立单独的监督委员会或者机关。另外可以参照日本的危机管理和处理机制,一旦发生灾情,即能通过媒体报道或者网络传播等方式来向给广大人民群众做出预警。另外还缺乏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我国政府有必要予以加强。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3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1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61-05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city public crisis which occurs frequently,the problems of the shortage of structured research data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city crisis case base.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big data and the factu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big data technology,and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functional design,systems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city crisis case base based on the big data.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was that relevant thinking,overall thinking,fault-tolerant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thinking of big data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se base,filling in the coordination work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case base.

〔Key words〕big data;city public crisis;case base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展多年,有关专家和学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Birch和Guth把危机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等3个阶段,并且分别论述了3个阶段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1]。Robert Heath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模型,并将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过程分为减弱、就绪、响应、恢复等4个阶段,提出了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理论[2]。王传清、毕强提出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等[3]。

然而,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公共危机案例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4-5]。仅仅依靠传统案例处理模式、联动处理模式等是无法完全支撑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的。由于大数据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科研价值,已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6-7]。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中多形态、多信源、高冲突的危机数据可能与大数据的特征相吻合,在构建数据库、系统模型等方面尝试融入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可能会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好地解决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问题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和经验尝试。

1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尚比较弱,相关文献也仅限于相关模型的构建、数据挖掘模式的构建、关键技术的支撑等。实体研究方面例如兰州大学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团队组织研发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8],该系统收集了2007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四级以上关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网络舆情的突发公共事件案例等。北京天演融智软件公司研发的《中国危机事件与管理案例库》[9],该系统为各类型组织提供一个学习型的集成化危机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平台。但是系统模式、功能模块的构建还需引入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3V定义[10],即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3个V: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面向大数据的思维是多维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大数据思维主要有定量思维、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智能思维、实验思维等[11]。

大数据在城市应用领域有着迅速的发展,目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时空间行为大数据研究及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12];龙瀛博士创建了北京城市实验室BCL,BCL是致力于采用多学科结合的定量方法进行城市研究的非官方学术研究网络[1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可持续智慧城市实验室SU-SMART CITY LAB,SSCL是一个以集成数据与原创研究为依托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机构[14];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北京西城―清华同衡城市数据实验室UDL等[15]。网站也开始重视大数据和城市应用研究领域,例如城市数据派UDParty[16];城市规划云平台CITYIF等[17]。

目前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大数据思维模式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建设尚比较弱,在建设中引入大数据思维,构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尝试突破传统思维造成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所集成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利用大数据定量分析、智能判断等优势,实现对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管理的智能化、大数据化等具有深刻的意义。

2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功能设计

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相关案例库的用户需求,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大数据视域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的总体框架由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危机案例大数据处理模块、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3个功能模块和案例库、工具库、规则库等相关数据库构成。功能模块和功能数据库协同工作,实现危机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功能。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21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

城市危机案例信息采集是整个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也是案例分析及大数据处理的前提和条件。传统数据分析我们主要使用样本分析法,这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获取全部数据的无奈选择。舍恩伯格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18]为了实现大数据的总体数据思想,模块中设置城市数据信息采集、危机案例数据采集、城市危机案例采集引擎等功能项,这一功能主要由人机交互共同实现。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大系统,案例库中城市数据信息的采集不是简单的信息任务上传,采集的数据也不都是结构化的数据,很多数据信息是动态的、隐性的,分析城市危机案例,首先要把城市的全部基本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这是研究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的基础。城市数据信息采集功能项需要在大数据的总体思维下把城市的基本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并存储,这部分主要由人工采集存储。

在现实社会中,危机一般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9]。城市危机不但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高度不确定性等危机的一般特性,而且还具有突发性与紧急性并存、公共性与灾难性并存、共振性与复杂性并存、不确定性与时间的有限性并存等特点[20]。危机案例数据采集功能项需要在大数据的总体思维下把城市公共危机事件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并存储,重点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采集,这部分主要由人工采集和计算机智能采集存储。

由于大数据的量大,案例库设置城市危机案例采集引擎。该采集引擎注重信息源及其内容的全面性,数据来源包括各大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采集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采集引擎借鉴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代替人工智能采集城市公共危机事件,重点采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事件数据、隐性危机信息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等,强调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经3个功能项获取大量数据后,经过数据集成形成最初的危机案例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大量数据的聚集地,没有经过系统处理和加工,交由危机案图1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结构图

例大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22危机案例大数据处理模块

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处理数据的流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普遍适用的处理流程分为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数据挖掘四部分。危机案例库可以借鉴大数据处理数据的流程和大数据思维设置大数据处理模块。

经过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集成的数据导入到分布式案例存储集群,经过专业化信息工具处理进行简单的数据清洗和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及计算集群对存储于存储集群的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汇总等,形成具备一定功能形态的城市危机案例库。例如把非城市公共危机范畴的数据进行筛除,对自然灾害危机、意外事故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安全危机等案例进行分析和分类汇总等。

由于危机案例库更多的要体现大数据思维,更重要的在功能上还要体现智能化,所以要进一步应用大数据视域下的核心思想,引入大数据的关联思维、容错思维及智能思维对城市危机案例库进行深层次地数据挖掘。与简单的数据清洗和分析分类不同,数据挖掘在过程上具有发散性,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法的计算,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级别数据分析的需求。

221关联数据挖掘

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常常关注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的因果关系,试图通过有限样本案例来分析总结其中的内在机理,但是这些有限的危机案例样本数据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出案例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危机案例之间的隐性关系,获得更多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利用显性化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数据获取和数据预测,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决策推理。在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关联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案例库用户检索案例、检索决策、进行决策推理、向用户推送信息等。

222容错数据挖掘

由于小数据时代人们获取的危机案例样本量比较少,所以比较注重危机案例数据的结构化和精确化。舍恩伯格指出:“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利用,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16]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容错思维,适当忽略一定层面上的精确性,接受一定程度的错误和混杂,可能在数据的宏观层面获得更多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帮助决策者进行数据获取和数据预测等。在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容错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案例库用户进行决策推理、向用户推送信息等。

223智能数据挖掘

大数据时代要求数据库处理数据从线性等简单的思维向智能思维转化,这是大数据处理的显著特征和核心内容。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智能思维,可以对城市公共危机案例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智能判断、科学预测等。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智能挖掘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撑危机案例库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各项功能的协调运行提供智能化支撑。

在关联挖掘、容错挖掘、智能挖掘等相关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撑下,对城市危机案例库进行大数据处理形成城市危机智能案例库。该库可以有效支撑案例库用户的案例检索、决策检索、决策推理等功能。

23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

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的检索需求与决策推理需求。由城市危机智能案例库中的案例数据库、决策数据库、决策推理模块等构成。数据库和功能模块协同工作,实现用户检索与决策推理的设计功能。由智能决策推理形成的新决策方案充实到决策数据库中。用户的检索效果与决策推理效果反馈到案例库的数据获取模块与大数据处理模块。

3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实现

基于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功能设计,结合大数据技术,给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系统实现。

31案例库的系统架构

在构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功能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案例库的系统架构,其核心部分如图2所示。图2城市危机案例库的系统架构图

案例库系统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器,实现对各类数据库、系统、第三方应用的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案例库系统对采集的案例数据进行清洗、抽取、处理等操作,生成案例数据索引;案例库系统是通过分布式系统建立数据仓库,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挖掘功能;数据服务层为其上的数据应用层提供各类数据接口。用户权限系统可以从数据的各个层面进行嵌入。

32案例库系统的交互环境

在案例库系统功能、系统架构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案例库系统的交互环境案例库交互环境中的案例检索的部分功能实现如图3所示。

在案例检索交互界面中,设置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等功能。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检索界面的左侧,设置危机属性、危机描述、利益相关、案例分析等功能链接。以“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为例,危机属性包括天津爆炸的时间、地点、主要影响、危机领域、危机类型、所属行业、危害程度等各项数据;危机描述包括天津爆炸案例的前兆、紧急、持续、结果等阶段的具体数据描述;利益相关主要是指危机利益相关者数据分析等;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危机案例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后进行处理结果的展示,包括案例数据对比分析、案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宏观指导、数据智能判断等,例如港炸案例数据分析、图3案例检索交互测试界面

化学品爆炸案例数据分析、智能爆炸案例数据统计等。

4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依据案例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功能结构和系统实现,在案例库中嵌入了大数据思维,从技术实现和功能需求上为城市危机管理的减缓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但是系统实现方面还有很多挑战,例如如何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如何实现大数据的智能算法等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功能模块的系统性、精确性、效用性等;工作流程的逻辑性、系统性、规则性等;案例库系统实现的稳定性、实用性、创新性等。

参考文献

[1]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2]Henth R.危机管理[M].王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8-21.

[3]王传清,毕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2,(9)31-36.

[4]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5]James Manyika,Michael Chui,Brad Brown 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Z].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

[6]Divyakant Agrawal,Philip Bernstein,Elisa Bertino et a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Big Data[EB/OL].Cyber Center Technical Reports,February,2012.http:∥docs.lib.purdue.edu/cctech/1.

[7]Pattern-Based Strategy:Getting Value from Big Data[Z].Gartner Group Press Release,2011.

[8]兰州大学.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EB].http:∥/.

[9]麦尼哲中国危机管理资源网[EB].http:∥.cn/index.aspx.

[10]Grobelnik,M..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Science,and Society[R/OL].http:∥/eswc2012grobelnik-big-data/,2012-01-02.

[11]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N].学习时报,2015-01-26.

[1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EB].http:∥/intro/info-5000.shtml.

[13]Beijing City Lab[EB].http:∥/.

[14]可持续智慧城市实验室(SSCL)[EB].http:∥116.236.160.182:1310/SmartCity/SuSmart/lab/FirstPageCN.

[15]清华同衡城市数据实验室UDL[EB].http:∥/.

[16]城市数据派UDParty[EB].http:∥/

[17]城市规划云平台[EB].http:∥/.

[1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1-01.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4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资本、信息、地域集聚的社会庞大系统, 是大量人群聚居生活的地方,是我们理想的家园,美丽的栖息地。1900年世界人口只有一成居住在城市,现在已经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进入新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更加加剧,我国城市化速度以每年1500万人口在增加,处在快速发展期,这一现象是世界也是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城市的扩张,原有城市的改造更新,新旧城市的衔接融合,成千上万的新居民的涌入,流动人口的膨胀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特别是中等城市、大城市,超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与扩张,使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待解的难题刻不容缓。危机对城市威胁大、影响范围广,单体灾害极易引发更为严重的系列性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并且,就危机的特征而言,危机具有威胁性、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危险性的双重效果性,不仅会造成公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创,甚至更为严重的,会引发环境恶化和民众情绪的恐慌,从而阻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我国GDP的6%。

二、城市危机管理现状

近些年城市所发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极端天气、安全生产事件(频发的矿难、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疾病传染的扩散和水体污染以及特大火灾等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如始于我国南方的非典、海啸台风的登陆、各地频发的冰雪灾害、洪涝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环境污染、民族冲突、、社会泄愤事件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给社会发展和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如何构建适合国情、适合需要的危机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及时地规避、应对与处理这些突发性危机事件,预防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发生后的损失,而且在危机发生后也能使政府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应对危机。构建科学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建立及时高效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综合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为提高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对危机综合管理,建立危机管理评估体系与对危机管理提出预警是当前政府管理的重中之重的课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危机管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快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危机的综合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还比较薄弱,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行政管理学科以来,主要是对正常状态下的公共行政进行研究,而对非正常状态下的行政管理缺少专门的研究。“9·11”事件和“非典”疫情后,危机管理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都相续建立危机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门成立了公共危机管理课题组,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我国学术界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我国学者对危机管理的论述仍散见于危机管理的专著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而专门论述危机评估的专著寥寥无几;二是更多停留于宏观的、粗线条的研究,而对危机管理系统的微观的研究不足;三是跨学科研究不够,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学与管理学等领域,而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较少;四是危机管理指标缺少量化,危机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许多专家提出的指标设置不统一、不全面。总之,目前我国危机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研究格局,对危机评估的研究定性多于定量研究,视角单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危机评估要比危机管理的任何环节显得更加重要。避免或减轻危机发生的损失是对危机综合的管理和利用,而不是对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诺曼·奥古斯丁认为,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是在危机潜伏期,但是“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它却经常被完全忽略”。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好些城市多年来强调唯GDP的结果,致使城市停留在管理方式粗放,管理体制落后,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情况比较严重。 总体上缺乏统筹、协调和规划。城市基层组织、非政府组织、民众参与度不高。城市功能弱化,基础设施陈旧,公民危及防范意识和公共道德淡薄 ,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将城市管理仅仅理解为一般意义的前工业时代的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范围的“小城管”, 在危机发生的处置上,常常是领导仓促上阵,左右配合不灵。临场指挥不当,延误最佳时机,未能把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更有的面对危机突发,束手无策,其所指定的应急预案,拉不出来,排不上用场,形同虚设。更有的领导稀里糊涂已被问责。

三、城市危机评估的意义

探讨城市危机评估的建立这一论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危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我国近几年才得到重视,而关于城市危机评估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集成研究,并加以融合、贯通,使城市危机评估机制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危机评估,并构建了城市危机评估指标和方法,为危机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5

【关键词】 中小型城市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指挥系统 预案

我们都会注意到,一座城市看上去建筑密集、车水马龙、灯火辉煌,非常繁华,但是表象的背后常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威胁。且不说如纽约遭遇到的恐怖袭击事件,一个城市如果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出了故障,城市的局部乃至整体都可能陷入瘫痪,难以短时间恢复。这就使得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许多地区纷纷进行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1 我国中小城市已进入危机凸发期,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城市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

(1)缺乏统一的权威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结构。我国中小城市政府普遍缺乏专门、常设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迟缓,各部门彼此独立,事件控制办法单一,跨部门协调动员机制不畅通。(2)缺乏快速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少宏观综合协调机构。我国目前尚未把突发公共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种小城市政府的规划目标,在日常管理中,突发公共危机的信息预警能力不足,在突发公共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过程中,政府往往显得被动。(3)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中小城市政府由于没有立法权,只能出台规范性文件或实施办法、细则等、法律效力明显不够。一旦有突发公共危机发生,往往是现抱佛脚,因法律依据不足,纠纷不断,难以及时迅速有效的处理问题,且随意性大。(4)重救轻防,缺乏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的理念。突发性事件管理包括预警、识别、隔离、救援和善后处理等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而忽视事前的预防和事后的反思,缺少相应的信息预警机制来防范危机的发生。相当部分政府官员在内的大部分公民缺乏危机教育,社会、组织、个人的自救及呼救意识和能力落后。

2 中小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构建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包括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中、事件发生后的所有管理活动。通过寻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后果,就能够通过降低风险和实施预防措施来更好地进行应急管理。有效的应急管理应该包括准备、预警、应急、管控、善后等五个环节。简而言之,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达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源、范围和影响,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突发公共事件冲击的反应,以便迅速有效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2.1 准备

现实生活中,应急预防和应急准备是最容易被轻视和被忽略的地方,加强应急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应急准备,以减少和避免事件的发生,并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同时在事件发生后能使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内,然后促使事件向积极健康方面发展。

(1)实施有效规避。规避突发公共事件经常被管理者疏忽,成为应急管理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环。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在事件发生时,建立沟通机制,公布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能力,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各种演练和培训,让民众学会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在全民中培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文化”。(2)强化预案管理。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主体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其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及时、有序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至关重要,但各地发生的许多突发公共事件表明,不少地方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预案在应急处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预警

应急预警是整个应急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和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比单纯的某一特定突发事件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

(1)广泛收集信息。信息的“谎报、瞒报、迟报、漏报”,以及决策者的“信息疲劳”等,皆为大敌。从“非典危机”与“松花江重大环境污染”等事件的发生于蔓延,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信息的重要性。(2)认真整理归纳信息。信息整理环节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信息整理以哪些对象为重点,以什么类型的情况和内容为重点;二是初步判断这些对象可能引发哪些危机或契机;三是从中确定哪一类信息最为重要,哪一类潜在的危机或契机构成重大影响等。(3)准确及时作出应急预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报告是有关决策机关掌握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2.3 应急

(1)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事件发生后,对于工作优先次序的选择,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评估,以区分应急中需要处理的各项事宜的轻重缓急,做到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统筹兼顾。(2)及时启动预案。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即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的程序和范围,紧张有序地进行应急工作。(3)应急介入、控制事态。首先,要畅通信息渠道;其次,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控制事态;再次,发挥政府规范导向功能,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带领公众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2.4 管控

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组织赖以运转的结构和机制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趋于严重瘫痪和混乱,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应急管理人员就必须寻求一系列可行的办法,争取在对短的时间内控制事件,迅速恢复法律和社会秩序,将事件造成的破坏和利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5 善后

(1)妥善做好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受害人援助制度,使事件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程度;及时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确保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尽快恢复重建。恢复重建应以人为本,必须法制化是两条重要原则。(3)对应急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对预防、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第二,对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要深刻剖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分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提高今后应急管理的能力。

目前,各地正掀起中小型城市应急指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高潮,本文基于我们所进行的中小型城市(区域)应急指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规划的经验,提出一个业务体系和信息平台框架,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西乡塘社区;治理;建议

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城市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休闲娱乐等功能。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中,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参与机制, 构建了城市危机应急管理的应对网络, 特别是辅助警察、邻里街区守护者等社区组织的危机治理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目前,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也逐渐为我国政府所重视。探讨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促进和谐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

1.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一个或连续多个突发性紧急性的灾难性事件的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的管理。危机管理是非常态化管理, 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需要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决策者当机立断进行决策。目前,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由政府和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构成,而基层往往是危机发生的第一现场,基层的责任感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将对政府的危机决策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将掌握信息动态的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纳入危机管理的体系之中, 并赋予相应的职责,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危机问题。

城市社区是基层管理组织者,又是各类灾害危机事件的直接发生地。它能够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也可以依靠行政组织网络延伸的力量, 协助基层政权实施危机中的社会动员。危机发生前, 社区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宣传、排查等工作来提升整个社区的风险意识和防灾能力,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危机发生时, 社区可以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决策者,并根据当时情况组织动员居民志愿者自救和互助来应对危机并等待救援,努力做到使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小化;危机发生后, 社区的基层组织可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补充物质救援等工作,来缓解危机带来的破坏和冲击, 加速危机后重建和恢复。由此可见,社区的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

2.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2.1及时掌握信息

社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场所, 它掌握地理位置等物质状况, 也熟悉居民经济社会状况和人口状况。广西南宁市西乡塘社区东靠可利江,南接大学路,西毗广西区强制戒毒所,北邻南宁水电技校,面积约6平方公里。该社区范围包括广西民族学院等大小20个单位,有1950户,19323人。当发生危机的时候,西乡塘社区能够及时掌握情况发生的信息, 包括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2.2易于资源配置

社区所能调配的资源包括社区医疗服务、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等物质资源。危机时刻社区能够根据指示快速、有效地将各种物资集聚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的过程中去,易于达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如:2012年6月发生的西乡塘区坛洛镇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突发事件,西乡塘区党政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进行部署,使得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22户共81名群众从之前住的帐篷搬进了政府安置的板房,吃上了暖饭,用上了自来水。

2.3强化危机沟通

危机中,社区工作者通过以感情、信任为基础的社区人脉,有秩序地组织起分散的居民,通过楼道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等具有群众基础的代表告知真相,稳定秩序,避免非理。西乡塘区党组织一直推行“社区党员中心户”制度,带动了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也强化了沟通,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治理模式奠定了基层沟通基础。

2.4迅速作出反应

由于社区是危机发生的第一现场,居民是危机影响的直接对象, 社区是危机事件的第一应对者,必须在危机发生和政府救援到来之前控制危机于萌芽状态,对应对危机迅速作出反应。危机的控制效果直接关系到社区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正是在迅速作出反应的情况下,6月份发生的塌陷事件,坛洛村塌陷区域、安置点社会秩序良好,广大群众思想稳定,相关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社区缺乏危机管理的能力和公信力

不仅仅是西乡塘社区,基本上所有的城市社区及其中的居委会具有身份上的模糊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社区利益表达功能弱,缺乏公信力。就目前而言, 社区内部仅有社区警务站承担应急职能。大部分居民所反映的问题牵涉到的是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协作配合。

3.2信息互动渠道不畅

面对社区居民大量诉求,社区的协调能力显得比较滞后。社区的街道办属于协调部门,而解决居民问题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如果协调部门和职能部门配合有力,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如果一方不作为,另一方没有直接约束力,会导致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成为不稳定因素诱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

3.3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有些部门为了完成上级指标而不顾本社区实际情况,导致出台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中与社区居民发生冲突,引发社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如某些部门在没有充分调研和审核,为了消除“无主管小区”,盲目采取物业管理社会化,结果,由于部分物业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到位,许多工作不作为,引起居民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

4.构建西乡塘社区公共危机合作治理模式的建议

4.1加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导和核心, 因此政府的指导与支持对构建西乡塘社区公共危机合作治理模式非常重要。政府应承担社区危机管理的指导工作, 给予社区强力的物质及人员支持, 加强应急能力培训, 并且鼓励社区的自主创新, 与时俱进, 吸收社区广大居民参与危机预案和应对政策的制定, 提出意见和建议,使预案更贴近民众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4.2加强社区的危机管理规划

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统筹规划社区资源, 预防为主,系统防范,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 尽量做到社会参与,合作共享,使危机管理协调有序。建立相应的社区危机管理机构, 平时多做宣传,积极吸纳志愿者参与其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使信息化管理适应社区遭遇危机的处理要求, 能够提供完整的系统灾害信息和应对信息。建立西乡塘社区网站, 实现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对接, 便于查询和调用, 并及时更新维护。另外,还可以与相邻的北湖社区等相互签订应急救援的协议, 当危机发生时建立危机管理和救济的合作圈。

4.3塑造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 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培训和演习, 比如:在西乡塘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广西民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相应的火灾消防知识培训和演习,让社区成员亲身参与操作,培养社区成员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加强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借助危机事件的社会性以及与每位居民的利益相关性,使每位居民充分认识到,危机预防和危机应对是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华楠.城市社区公的公共危机管理治理模式初探—以上海市华阳社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09.0516.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7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公共安全”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且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公共安全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每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对于管理部门来讲,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一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科技在其中如何发挥关键的支撑作用,也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北京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9・11”事件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也促进了我国各类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出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公共安全问题,总理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经济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正式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将公共安全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

北京是一个具有上千万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超级大城市,作为首都,其国家属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连锁、放大效应,因此,北京的安全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9月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各类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基本制定完毕,由此,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的框架基本形成。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呈上升趋势,而大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又进一步加剧了灾害事件的后果。综合的应急管理是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的有效途径,要整体协调社会各层面有关灾害应急管理的责任和能力,加强应急联动,搭建包括预测、应急响应、恢复和减灾过程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这就给公共安全工作中的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北京市在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攻关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科研攻关。

首先是“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全市相关部门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为市政府相关部门应急指挥奠定了基础。北京应急指挥系统由决策、系统技术支撑和决策实施三个模块组成,领导机构为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公共危机应急决策指挥综合服务平台的应急处置数据库对远程获取的实时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并会同各行业应急专家小组编制、调整应急处理方案。围绕上述应急指挥体系,还建设了应急通讯保障和信息管理体系、应急物资供应体系,建立了快速反应救援队伍,确立了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机制。2008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关于北京城市综合风险的相关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将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开展综合风险评估,实现北京市应急管理的“平时”、“战时”结合。这项工作完成后,可有效提高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能力,提升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科技提升北京公共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其中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北京市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在安全生产网络化综合监管体系、网络化综合监管共性关键技术、大城市重大危险源综合监管防范系统、安全生产企业综合监管、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及标准编制、安全生产专用检测设备及标准装置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解决了监测现场无干扰介入的难题,完成了北京市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测系统的建立及调试工作,完善了城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构建了集政府、供应商、用户三位一体的科技兴安服务体系,为市安监局对全市重大危险源进行远程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市安监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远程实时监测,并在全市十八个区县逐步应用。与此同时,用于紧急事故发生时现场指挥的“安全生产移动指挥车”的研制也正在进行中,这项科研工作的完成,将开发出用于一线应急移动指挥所的应急救援微型信息系统,借助立体监测与应急救援信息融合集成与处理技术,将应急救援指挥所一公里内的音频、视频、监测数据等多源信息及时传输至现场临时指挥部,为应急指挥提供后果预测、决策支持等功能。

“水”、“气”、“电”、“热”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堪称是城市的血脉。北京地下管线主要有上水、燃气、热力、雨水、污水、中水、电力、通信、有线电视,总长度约4万公里,且布局结构极为复杂,所以其中的安全隐患比较多,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如京广桥的塌陷事故就是因地下水管年久失修泄漏冲垮部分桥基而造成的,还有煤气管线泄漏、水管崩裂造成路面积水等等。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化系统,为地下管线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了基础数据,但如何有效监控地下管线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指挥中心收到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设施突发事故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是科技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下一步生命线系统科技攻关的重点。为此,我们已经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科研计划,在生命线系统运行仿真与风险预测技术及系统搭建上开展研究,准确确定全市生命线系统的薄弱环节和动态风险,为城市生命线的日常监管及应急处置奠定基础。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工作面,深入开展城市公共设施突发事故的预测防范与应急处置研究,在加强重大危险源及危险化学品监控的同时,完善在线监控设备的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城市安全的监管能力。

近年来,北京地铁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鉴于所处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地下工程隐蔽性、复杂性等问题,地铁安全控制与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近年来,北京市在地铁工程建设安全风险控制、地铁火灾烟气控制、地铁人员疏散等环节开展积极的研究,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规范、系统、可操作的北京地铁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通过模拟仿真,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铁建设及运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地铁建设对市民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危险化学品(包括烟花爆竹)在库存及运输中的监管也是城市安全的重点内容。北京市2003年成立了“北京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中心”,该中心围绕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以及废弃处置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为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了北京地区危险化学品的发生,为全市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及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

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虽然地震预测至今仍属

世界难题,但是,世界各国仍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在地震预测、预报上开展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北京市在地震预测上也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北京市地震局及在京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工作,就北京及邻区地震预测及预报开展深入细致的科研,对2003年至2008年间北京地区地震危险进行了综合判定,为奥运安保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

气象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今年春天我国南方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给国家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500多亿。北京常见的气象灾害有雷击、大风、冰雹、雨洪等等。为此,我们与市气象局一起,正在开展北京及周边地区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通过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春季沙尘天气等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范围等规律的研究,以数值模拟和各种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重大气候事件未来发生趋势的预测技术方法。本项工作采取边研究边服务的方法,北京及周边地区年度主要重大气候事件预测信息,并逐步纳入北京市气候中心的业务之中。我们还将在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方面继续开展科研,积极搭建相关业务平台,加快实现气象灾害的信息共享及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此外,为使2008北京奥运会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北京市气象部门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在北京及周边观测站网布局、奥运场馆精细气象预报、突发灾害性天气(雷雨、大风、冰雹等)临近预报、人工消雨作业和气象服务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五大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直接支撑奥运气象预报服务的实用科技成果,提升了奥运气象服务的能力。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这次奥运会中应用,也将为以后日常的气象灾害预报工作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

此外,北京市还在食品、交通、社会治安应急处置以及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等方面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

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和影响,科技是实现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因此,公共安全具有深刻的科技内涵。通过汶川地震的应急救援,可以看到我国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仍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公共安全工作刚刚起步,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研究基础薄弱、研究与实验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与装备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各相关领域还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等等。为此,我们将着重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标准体系研究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开展工作,构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针对北京市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重点围绕灾害监测、综合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及标准开展研究,构建应急管理平台,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和综合抗御灾害的能力。不断汲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步拓展工作面,深入开展科研攻关,加强自主创新,以高新技术支撑城市的安全运行。

同时,结合社区建设,我们也在大力开展群众应对火灾、气象灾害、突发流行疾病、食物中毒、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互救培训工作,使社区应急演练成为一种制度;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科学素养,提升基层组织的应急处置能力;注重少年儿童的应急知识教育,培养下一代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习惯,维护和谐、安定的首都家园。

安全保障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科技是实现安全保障的有力支撑。我们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相关科技的发展,以高新技术支撑城市的安全运行,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外公共安全研究简况

日本的公共安全研究

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经常遭受地震、火山、台风、暴雨、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突发的和人为的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

在20世纪中期,日本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一直停留在应对以自然灾害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公共安全管理的思路才从以治理自然灾害(地震、火山、雪灾等)为主的“单一防灾体系”。转向多灾种(环境污染、化学灾害等)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如首次颁布了自然灾害以外的《关于防止海洋污染及海上灾害法》和《石油联合企业等灾害防治法》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内阁确定了公共安全的管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事件安全3个范畴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

日本现今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是:以法律、制度、功能为依托,以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长官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安全保障会议、金融危机对策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合实施的组织体系。日本内阁官房是负责公共安全管理指挥的中枢机构,作为首相的辅佐机构,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是尽早地获取情报,将其向相关部门传达、召集各省厅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同时负责向外界事件进展状况、政府对策等信息。这种由内阁统一归口进行的公共安全管理不但有利于整合人、财、物等资源,而且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省厅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各自为政、相互保留情报、纵向分割行政的局面。日本政府公共安全的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灾害危机管理、安全危机管理、健康危机管理、环境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和社会危机管理。

美国的公共安全研究

美国国土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与经济相配套的各项管理体系也比较健全,特别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全方面的机制、法律尤为完备。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散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和整合发展阶段。

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是分散的管理,各种灾害的处理有其相应的立法和法案,但主要还是针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其范围比较狭窄,形式比较分散、单一。1962年和1970年初,美国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灾害,如1964年阿拉斯加和1971年旧金山大地震等,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灾害问题并加强了立法。这时的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处理紧急事件和灾害的工作仍然是分散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共安全管理理念涉及到各种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这个时期公共安全管理将原先相对分散的管理变成整合的相对统一的管理。1979年,卡特总统行政命令,要求把零散的、有救灾责任的机构归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如联邦保险管理局、国家火灾防控管理局、国家气象服务局等。FEMA建立不久,就有

不凡的表现,处理了古巴难民危机、三厘岛核电站事件、1992年安德鲁飓风等。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的管理,它的范围扩展到各种危机的应对和国家安全的保护。“9・11”事件以突然的方式检验了FEMA在应对国土安全危机方面的能力。尽管20多年来的发展,FEMA已经具有担负国土安全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恐怖主义活动触角涉及安全的各个领域,所以在应对恐怖主义引发的危机中,FEMA还显得势单力薄。2003年3月FEMA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成为国土安全部的成员,国土安全部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已经进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下的全方位的管理阶段。

美国现行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国家安全危机管理,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面,它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务院、国防部、司法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等有关部委分工负责,中央情报局等跨部委独立机构负责协调,临时性危机决策特别小组发挥关键作用,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第二,社会危机管理机制,负责美国国内治安、执法、劳工权利、民权、移民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它涉及美国劳工部、司法部及其所属的联邦调查局、移民与归化局及各州警察局、消防局等;第三,经济危机管理机制,它旨在解决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财政部是美国管理经济危机的最初机构;第四,道德危机管理机制,它是美国政治生活中鲜为人知但作用重大的管理机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道德危机后开始在联邦及各州均设立了道德(伦理)管理机构,负责联邦及各州官员的廉政监督。

俄罗斯的公共安全研究

俄罗斯自独立之时就侧重于对公共安全的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公共安全研究领域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事故救援、民防、卫生防疫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由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俄罗斯的公共安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公共安全防卫扩展到预防和降低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和技术性灾害(包括危险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溢漏事件)发生的目标上。

1991年5月17日,尚未独立的俄罗斯即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紧急状态法》,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在面对和处理各种危机事件过程中,又相继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1994年通过了《关于保护居民和领土免遭自然和人为灾害法》1995年7月通过了《事故救援机构和救援人员地位法》;1998年通过了《民防法》1999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公共卫生流行病防疫法》。

2001年以后,俄罗斯又不断完善其关于公共安全的研究,着力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危机,普京总统接连签署了《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和《俄罗斯联邦战时状态法》,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是俄罗斯目前影响最大的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律,它对紧急状态的宣布程度、实施过程、紧急状态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做了详细规定。至此,俄罗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8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

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不论是在危机预警阶段,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救助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但是,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即具备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等多重因素的不确定性。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必然对于某些突发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从而造成损失。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和灵活。公众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意义

1.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增强公民危机意识

地震、洪灾等公共危机事件在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等物质损失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公众生活方式以及公众价值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公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本身完全具备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并且拥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而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并且理解和配合政府采取的各项危机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很多危机事件表明,公民危机意识淡薄、危机防范和处理能力匮乏、应对能力不够,是造成损失的不可或缺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最为直接的“受害体”,是公共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广泛、最直接的群体。引导公民有序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民深刻感受到参与危机管理既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自身不可让与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公民有序参与危机管理,可以提高今后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积极组织自救互救,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作出努力。

2.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

目前,我国的政府危机管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的模式。长期以来,危机发生后我国公众习惯于期待和依赖政府。然而,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公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广泛而有序的公民参与,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同时,极大地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混乱和损失。

3.有效减少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谣言等不合作行为的发生,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由于公众是公共危机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所以,公众难免对公共危机管理提出最具体最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公众会要求政府尽快解决危机,并且希望了解和掌握危机处理的进程和现状。对于危机的解决表达自身意见和想法。公众参与到危机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公众各方面的诉求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架构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使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减少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谣言以及危机现场的抢夺等不合作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济价值

1.有效解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问题

由于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除自身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外,更应注重公民社会乃至市场的全面参与。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自我救助能力,同时有效地促进公众和政府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2.确保解决危机的公共利益取向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逻辑起点。公共危机管理以提供社会公共安全为宗旨,以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指向。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期望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公众不再是被动地了解和执行决策结果,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危机管理的机会和更多的知情权。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建立起强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对危机决策和决策执行的失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

3.帮助政府正确决策,降低危机管理成本

危机爆发后,政府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等约束条件下找到相对合理和满意度应对危机方案,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公众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既有助于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愿望,同时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危机决策得以迅速实施。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有序参与能够及时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缓解由于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和心理伤害,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危机管理成本。

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困境

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在我国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的参与意识薄弱和参与能力低,被动性和从属性强

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涌现出了很多市民竞相为灾区人民献血而阻塞交通,市民自驾车亲赴灾区志愿抗震救灾等感人的事迹。但是,从公民整体危机意识角度分析,我国公民的危机处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仍然习惯于把自己作为危机管理情境中的受助者,是管理客体。同时,由于受到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当危机发生时,各级政府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主观上忽视公民参与。同时,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在危机爆发时,有些公民对危机事件麻木不仁或一筹莫展,同时,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没有参与危机管理的愿望和要求。在多重不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容易造成危机升级,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公民参与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证

公民作为社会预警的发出者以及众多危机事件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证明,有序且有效的公民参与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公民单独行动只能造成混乱和无序。但是,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基础薄弱。公民参与的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等在数量和能量上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某些组织为官办性质,行政色彩浓重,缺乏民间团体的灵活度和创新性。同时,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尚未纳入法律和制度化轨道,对于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以及参与的责任方面没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保障。并且有些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联系沟通,难以有效地参与危机治理。因而,公民有序参与作为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和必要组成部分难以得到保证,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种随意性安排。面对我国目前公共危机高发的现状,建立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机制迫在眉睫。

(三)忽视公民危机应急能力的培养

在国外的大中小学都开设有安全教育、急救等方面的课程,政府与社区、家庭也经常联动做演练。我国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启动了与危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但据200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从未想过在“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学习的地方”如何避难。这说明大部分中国公民没有应急的实际经验。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会贻误避难或抢救的最佳时机,甚至导致局面混乱不堪。由此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明显不足的。从实践上看,危机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性要求,但在我国公众危机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宣传的普及型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危机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措施不到位,具体要求不明确,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护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社会参与的动员体制亟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措施

为了减轻公共危机事件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观念、体制以及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做出适当调整。

(一)转变观念,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官僚思想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官员存在着强烈的管制观念,已经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公众很少有参与政府治理和决策的机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该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在了解公民参与的特殊性的同时,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通过宣传和教育,实现公民参与意识的加强。并且,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如志愿者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现代西方国家大城市危机应对过程中,大量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其中,成为抗击危机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

(二)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共担的责任机制

在我国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中,对是否需要公众及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参与的主体范围、程序、参与的方式以及对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等,做出具体而细致的规定,使公众的参与权落到实处。同时,在危机状态下,政府为了控制危机局势恢复秩序,必须对公民某些权利和自由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此外,整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公共危机。

(三)借鉴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城市应急文化,重视危机研究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危机应急处理中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大城市成功的危机处理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实践中,政府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普通公民、工商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高度参与,已经成为一个中心的事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灾后恢复过程中的自我救助能力,促进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有序化拓展,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

(四)完善危机管理教育机制

建立良好的公民应急文化,对公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危机教育必不可少。当前,在危机状态下,大多数公民缺乏较强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习惯于将自己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对象,没有参与和服务的愿望与要求。归根结底,造成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国家没有重视对公民危机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关于危机教育的内容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必须把对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把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公众中广泛组织经常性的危机培训,进行危机演练。这些措施的运用可以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操作能力,积极配合危机发生期间的危机处理工作,促使公民成为理性的参与型公民,增强整个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

(五)拓宽交流渠道,保障信息及时沟通

在公共危机关头,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各种信息,政府必须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号召共同应对危机。如政府召开新闻会主动地进行信息公布,媒体进行及时公正的报道,引导公众选择正确的行为。公民主动的咨询行为,及时地为不知情公众提供信息。在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中专门设置与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沟通的部门,建立对话交流渠道,既确保政府能得到及时可靠的危机信息,也可向公众传达政府防治危机的信息。政府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公民增强危机意识。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坚持政府宣传的主体地位时,发挥不同宣传主体的优势,使政府的宣传、民间的宣传有机结合。

摘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既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存在着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低,参与的从属性和被动性明显;公民参与缺乏制度化和组织化保障、公民危机应急能力培训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完善城市危机法律制度和危机教育机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褚松燕.公民有序参与:政府治理危机的化解之道[J].河南社会科学,2004,(11):19.

[2]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7.

[3]张红梅.协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长白学刊,2007,(6):68.

[4]王立国,马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62.

[5]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13.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9

摘 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础,如何在危机发生中构建安全社区不仅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保卫社区的安全关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危机管理;社区功能;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倪斌,男,1986年6月8日出生,籍贯:浙江省乐清市,民族:汉,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研究方向:公共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207-01

近几十年,各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我国统计局年年都会公布我国因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危机,而危机管理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热点。现代社会虽然越来越发达,但是却十分脆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种公共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我国是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国家,幅员辽阔,本来就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再加上我国目前实行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很多人错误的理解这一政策,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实行“掠夺式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的无限索取、有限保护导致自然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生态失衡,促使了很多人为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1]

2003年的抗击非典给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政府毫无疑问在危机事件的预警、救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然而公共危机具有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危害性、影响的传播性等特点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当今社会的风险因素及其带来的危机一定程度上又与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不当密切相关。因此,当代国家应急管理机制通常由政府和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构成,注重发挥社会团体、社区等力量的作用,最大可能调动社会资源,群防群治,共同应对危机,呈现出全政府、全社会的危机治理网络特征。这不仅是分权化带来的政府治理变革思潮的体现,也是克服可能存在的政府失灵、实现危机治理绩效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社区在危机管理中是有着有巨大的潜力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化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社区也必将在整个社会的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2]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础,只有千千万万个社区的安全才能形成整体社会的安全。因此,如何在危机发生中构建安全社区不仅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保卫社区的安全关系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基层社区组织不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政府就不可能对危机事件取得实现高效、成功的应急管理。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治理系统末梢的社区组织的健全发展及其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功能的发挥,直接扮演和扩展着城市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角色,对城市整体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3]社区可以依靠行政组织网络延伸的力量,协助基层政权实施危机中的社会动员,又能利用自治的组织特性,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外有关危机管理理论的引介,不同区域类型的危机事件的特点、成因和对策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其中,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作为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以林毅夫、曹现强为代表的制度论者,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机制不健全、制度存在缺陷。这也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危机及政府处理的不得力,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关制度不健全。建立与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或机制,应该借助政治学、制度经济学、组织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构设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制度层面入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这种强调政府危机管理中制度建设的理论,是建立在以政府为危机管理核心力量的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除政府以外其他因素对于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和效力的影响。政府危机管理制度是死的,而政府危机管理的对象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单纯依靠死的制度来弥补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这种研究方法还忽视了非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甚至国际组织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类,以薛澜、王德迅等学者为代表的经验论者,重视经验尤其是国外成功经验的作用。通过介绍美国、日本等危机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有关危机管理方面富有成效的制度建设,为我国危机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以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方法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的起步阶段可以起到非常总要的作用,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尽快缩短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在危机管理能力方面的差距,使我国政府在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过程中少走弯路。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难以继续发挥他的作用,只能作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的一种辅助方法。

第三类,以张成福为代表的全面整合论者,认为现代危机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政府对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资源、模式和策略。张成福在《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提出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应该是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弹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研.政府危机管理与社会参与研究, 2003。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篇10

1.1缺乏危机公关应对措施

危机公关主要是企业、机构等为了减轻或避免危机造成的严重威胁和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定与实施应对策略和管理职能。危机公关在相关公关原则及公关理论指导下,将公关策略、技巧以及应对措施运用到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目前,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还未建立相应的危机公关,不能对突发性危机事件造成的危机局面进行主动改善。一旦危机发生,难以将危机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就目前的公共卫生管理状况及发展来说,企业及机构较为缺乏危机公关,致使危机公关的有效应对措施难以及时到位。

1.2缺乏危机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针对的是外部环境以及组织自身的情况,主要是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使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对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分析,结合公共卫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危机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1]。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较为落后,职能不够明确,出现多头管理等现象,一旦危机引发,难以化解危机,使公共卫生的信誉受到损害。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市场化取向,大部分的卫生医疗费用主要配置于城市,而城市的卫生医疗费用又集中分配于大医院,致使从村出现极度缺乏卫生医疗费用的现象。

1.3缺乏应急和预警系统

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大部分的城乡地区都未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由于人们的危机意识不强,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通过相应的预警系统传递有效信息,难以面对危机的各种情况。而资源储备缺乏和支援准备不够充分,会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公共卫生的管理状况。

1.4缺乏医疗资源

在市场化趋势之下,医疗改革是在必行。大部分医疗卫生经费主要分配于城市是不可避免,致使从村的医疗经费极度缺乏,从村出现就医难、医药少等现象。造成公共卫生的资源过剩和缺乏并存的状况,主要是发达地区公共卫生的资源闲置,而不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缺乏。

1.5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目前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公共卫生管理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认识较窄,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2.6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较为薄弱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的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开始走向市场。在部分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的医疗卫生经费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薄弱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使公共卫生管理部门难以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而缺乏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如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系统、指挥体系、预警和监测体统以及应急处理系统等,就难以在危机发生时,及时应对危机。

2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发生是必然、随机的,必须做好及时应对危机的充分准备。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危机公关体系,以便应对突发性危机状况。人们一定要重视危机公关,按照危机公关的原则来处理危机事件,使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健康发展。

2.2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

企业、机构的卫生职能重心应前移,将医疗放到预防中,明确各部分的职能。应把重点移到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上面,改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的状况。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面向社会,使卫生管理系统的业务集中化、规范化。

2.3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的信息渠道

信息传递在公共卫生管理和遇到突发性危机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通道,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的能力。由于信息公开能够在博取公众信任,避免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随意性的行为发生。通过提高人员素质、配备硬件设施以及提高政府人员的意识等方面,建立并完善信息渠道,使公共卫生的信息通道科学化、大众化。

2.4建立并完善农村的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卫生的保障与全国公共卫生保障相关,在公共卫生得到日益发展的同时,必须将农村的卫生改革作为突破口逐步消灭农村的卫生防疫盲区,促进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规范化。应根据农村的卫生优势,建立相应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医疗防疫网,使农民在看病时,能够看病无忧和防疫有门,从政策和法律上来确保农民得到相应的防疫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5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受到制约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的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必须根据专业与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对各专业人员实行科学编制,使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员能够得到合理配置[2]。通过培训及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提高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和技术过硬的卫生队伍,能够及时应对危机的发生。

2.6建立并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及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