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1:34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增设的新罪名。目前,法学界对本罪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试就本罪的构成要件、本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等作一些探讨。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338之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为了正确认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本罪的构成要件。(一)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 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侵害客体,在研究中歧见纷呈。有人主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和国家为保护环境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以及公私财产权、人身权。有人认为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还有人认为是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秩序。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体的特征,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污染环境犯罪,本罪的客体除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外,主要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国家为了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条例》等法律、法规。违反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即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的侵犯。除此之外,笔者以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还严重侵犯了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虽然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但在《宪法》第26条关于环境方面的规定和《环境保护法》第1、第6条的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质内容与环境权是一致的,而且举国上下正实实在在的享受着由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所保障着的环境权益,一旦有犯罪分子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也就侵犯了公民实际拥有的环境权。因此,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益都是重大污染环境罪所侵害的客体。(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而行为对象、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内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客观方面则囊括了以上三项内容。1.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这里的违反国家规定并未存在于《刑法》本身中,而是体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的决定或命令里。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禁止向水体排放或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能排放等。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应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等。又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处置的活动;禁止混合处置属于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等等。行为人违反上述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就是本罪的危害行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具体行为方式为排放、倾倒和处置。所谓排放是指把各种危险废物直接排入土地、水体、大气的行为,包括溢、泄、漏、跑等;所谓倾倒是指通过车、船、航空器或者其他运载工具,向土地、水体、大气倾倒危险废物的行为;所谓处置是指以焚烧、填埋或者其他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2.行为对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具体包括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 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所谓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放射性的废物是指放射性元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是指含有传染病病菌的污水、污物、粪便等废物的统称;有毒物质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为生物摄入后能导致生物或其后代行为反常、遗传异变、生理机能失常、机体变形或死亡的物质;其他危险废物则是指上述列举之外的,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一般废物不能成为本罪的行为对象,如行为人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的是一般废物,则不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3.危害结果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为结果犯罪,构成本罪客观上要具备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即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加以认定,如该行为造成重大环境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则构成本罪;如该行为仅造成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则不构成犯罪,应依照环境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根据刑法第338条规定,可将“严重后果”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二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如何认定“严重后果”,其标准刑法未予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未作出司法解释前,可根据司法实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年颁布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作判定,该办法按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危害程序,分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等四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1)由于污染与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可能导致伤残后果;(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犯罪 主体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能够对自己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所以本罪的犯罪主体即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另外,根据《刑法》第346条之规定,单位可构成本罪,因此,本罪的犯罪主体亦包括非法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刑法》将单位作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对构成犯罪的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单位的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自然人犯罪论处,这对于惩治环境污染犯罪,打击单位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可以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那么此5种单位是否都可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呢?笔者认为,除国家机关外都可构成本罪的犯罪主体。因为国家机关“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它是依法从事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工作职能的单位,这些单位或其代表人并不直接从事开发利用环境和生产经营的活动,因而不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事故,都是伴随着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所以,本罪的绝大多数犯罪主体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够产生危险废物并足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那些与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危险废物直接相关的人员。(四)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包括了故意与过失两种形态,两者合称罪过。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法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构成本罪必须是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是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而仍然实施,过失不构成本罪。二是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既可以出于故意,也可以出于过失。三是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否则不能以本罪论。笔者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的,行为人对这种事故及严重后果本应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 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至于行为人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这一行为本身,主观上既可能出于过失,也可能出于故意,但这并不影响本罪的过失犯罪性质。在刑法理论上,犯罪的类型可分为结果犯与危险犯。结果犯是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其主观方面主要依据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而危险犯是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状态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该罪并不要求出现某种危害结果,所以其主观方面主要看行为人对于实施特定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可。从《刑法》第338条之规定可看出,本罪以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所以本罪属结果犯,其主观方面应根据行为人对某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认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是某些学者混淆了结果犯与危险犯对主观要件的不同要求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相似犯罪的界限(一)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侵犯的是同一类客体,客观上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中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行为,犯罪行为对象仅限于进口的固体废物;而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属于危险犯,即构成该罪无须危害结果的发生,只需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将使环境受到威胁的危险状态就已足够;而本罪则为结果犯,必须有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发生。第二,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违反国家规定,并可能污染环境而故意为之;而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二)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均为过失犯罪,客观上都造成重大事故且后果严重。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厂矿等企业、事业单位正常的生产安全;而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和公民的环境权。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各种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三)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均为过失犯罪,所造成的重大事故都与危险物品有关,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行为对象是特定的,即能够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物品,包括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品;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其犯罪行为对象是危险废物。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为。第三,犯罪的主体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是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职工,而不能是单位;而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四)与投毒罪的界限 因违反国家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导致的重大环境污染罪与因向河流、水源等投放毒物导致的投毒罪于客观上的危害结果或危险状态极为相似,但两者在构成要件方面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第一,侵犯的客体不同。投毒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制 度及国家、单位、公民的环境权。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投毒罪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向河流、水源等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则表现为向水体等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行为。投毒罪是危险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物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为结果的加重犯。而本罪并不处罚危险犯,只有出现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时,才构成犯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以犯罪论。第三,投毒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第四,犯罪的主观方面不同。投毒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而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2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投放毒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即该种行为已经对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己威胁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所谓毒物,是指含有毒质的有机物或者无机物,如砒霜、敌敌畏、氰化钾、西梅脱、1059剧毒农药等。鸦片、大麻、吗啡等虽然也是毒物,但不包括在投毒罪的毒物之中。投放毒物的场所很多。为了毒害群众,有的在公用的自来水池、水渠、水井、公共食堂的水缸、饭锅以及公共食品中投毒;为了毒害牲畜,有的在牧场的饮水池和牲畜饲料中投毒;为了毒害家禽,有的在饲料中投毒,等等。

    投毒罪是危害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现不特定多数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财产遭受毁损的实际结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物的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构成投毒罪。如左某因工作和家属安排等问题与领导龙某发生矛盾,由对龙的不满情绪发展到投毒报复。某日,左某从家里存放的三种农药中选择了毒性较低的杀虫咪,用青毒素瓶装了一瓶,趁龙家元人之机,投放在龙家的饮水缸里。由于龙的妻子及时发现,未造成后果。此案中,左某由不满发展到投毒报复,主观上具有投毒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将农药杀虫咪投放到龙家水缸内的行为,由于龙某上有老母下有妻女以及亲友等。这些人(还包括家禽、牲畜等财产)都可能受到毒害,因此,左某投放毒物的行为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家禽、牲畜等财产的安全,已构成投毒罪。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成为本罪主体。根据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所谓故意,也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公私财产的大量损失,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投毒的动机可以是各种各样,但不同的动机并不影响定罪。

    二、认定(一)投毒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本条增加了投毒这种行为方式。对投毒行为直接适用本条之规定。故只要行为人实施的投毒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即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投毒罪的既遂。如果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则应依照本法第115条规定处罚。

    (二)投毒罪与以投毒为手段的行为的区别不论在何种场合投毒,投毒行为的具体指向如何,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会引起不特定多人或者不特定多禽畜中毒伤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就应以投毒罪论处。如果投毒行为只是指向特定的个人、特定个人家庭饲养的禽畜、承包的鱼塘等,并有意识地将损害结果限制在这个局部范围内,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应定投毒罪。应根据实际情况,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等。

    (三)投毒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如果行为人违反毒害性物品管理规定,也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但这种罪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的重大事故,且只能由过失构成;而投毒罪则不受这个范围的限制,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3

1.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①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②拒报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③不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④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⑤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

2.建没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人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3.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4.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5.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这里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6.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7.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8.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另外,我国《刑法》第338、第339和第408条是关于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内容。

其中,第33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339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的,依照本法第152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408条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为依法惩治有关环境污染犯罪行为,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包括:

(1)致使公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的;

(2)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5亩以上,其他农用地10亩以上,其他土地2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3)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2500株以上的。:

“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包括:

(1)致使1人以上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轻伤,或者1人以上重伤并且5人以上轻伤的;

(2)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或者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

(3)其他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形。

“后果特别严重”情形包括:

(1)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2)致使水源污染、人员疏散转移达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3)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15亩以上,其他农用地30亩以上,其他土地6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4)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1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7500株以上的;

(5)致使3人以上死亡、10人以上重伤、30人以上轻伤,或者3人以上重伤并10人以上轻伤的;

(6)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4

当前,《原子能法》仍处在征求各部门意见的过程中,③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核能领域“母法”较为滞后。④二、核安全生产的范围与界定核安全生产,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的理解是在核设施和核活动中,保持正常的运行工作状况,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适当的辐射危害。按照《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必须保障工作人员、群众和环境不致遭到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辐射照射和污染,并将辐射照射和污染减至可以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而《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可能或者已经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造成重大辐射后果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笔者认为,核安全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核安全生产是指涉及核材料及放射性核素的开采、加工、提炼、纯化、保管、运输、存储、应用、管理、移交、防化、销毁、深埋等诸过程以及核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设计、施工、建设、运用、核销、封存、废置等诸过程中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主要包括放射性物质管理、前端核资源开采利用设施安全、核电站安全运行、乏燃料后处理设施安全及全过程的防核扩散等。狭义的核安全生产是指在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为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可能的放射性危害所采取的技术和组织上的措施的综合。该措施包括:确保核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限制可能的事故后果,应急事故的后续性处理,等等。本文所指的核安全生产,主要是指狭义的定义,并基于此展开对核安全生产事故犯罪的刑法治理机制讨论。

核安全生产事故犯罪的类型化分析

目前,在我国现行刑法明确的452个罪名中,直接涉及核安全生产的罪名仅有“走私核材料罪”,其他的罪名均以“危险物质”和“危险物品”涵盖。然而从现实的核安全生产事故可能涉及的范围来看,其深度和广度更为宽泛,目前在我国行政法规中属于核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受到行政制裁并进而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由1986年的《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93年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两部行政法规和2003年颁布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进行规制。(一)核安全生产环节和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环节犯罪的类型《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二条对核安全生产的主体、设施和行为予以明确规定,仅在第二十三条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从对该条文的法律语义分析,如若在核安全生产环节和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环节违规操作,可以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和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来进行刑法治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进一步把刑法治理的对象确定为核电厂,补充了《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不足。从对该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的语义进行分析来看,可以以罪,生产、作业安全事故罪,不报、谎报事故情况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妨害公务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罪名进行调处。(二)核安全生产前环节的犯罪类型《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两部行政法规的缺憾是,未能从核安全生产前的环节进行规制。对于这一疏忽,2003年10月1日施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填补。该法第七章法律责任,除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之外,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八条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依次可以以罪,罪,非法制作、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污染环境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走私核材料罪等罪名进行调处。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5

《刑法》第338条规定:对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杨军武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始末

由山西运城市人杨军武独资兴办的天马纸厂邻近引黄干渠,自投产便未配置污水处理设备,产生的含有挥发酚等有毒物质的污水都积存于附近的污水坑中。1997年10月上旬,纸厂污水坑决口,大量污水流入与引黄干渠仅一闸之隔的壕沟里,将壕沟中的引黄支渠淹没。14日下午,杨军武以修理干渠闸门启闭机为由提起闸门,致使部分污水流入干渠。次日早,引黄管理局发现干渠被污染后,责令杨军武即时排除。杨军武虽采取了措施,但未能完全排净,亦未将闸门堵严。当日15时许,引黄管理局五级站开机通过干渠向水库管委会管辖的樊村水库供水两小时。16日早,引黄管理局发现有大量污水随同供水同时进入水库,原库存41万方水已被污染。

引黄管理局发现水库被污染后,没有及时通知水库管委会,随后管委会将被污染的水供给供水公司,使公司供水系统遭严重污染,被迫停止北城区供水三天。

运城市人民检察院以杨军武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为由,向运城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引黄管理局、水库管委会和供水公司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相关损失。

法院查明,被告明知有毒污染物积存于壕沟中,仍违反有关的水污染防治法律,将其排入干渠,严重污染水体,致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因被告犯罪行为给三原告造成经济损失,故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运城市人民法院于1998年9月判决杨军武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五万元;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损失若干。

杨军武对此判决不服,上诉至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中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民事赔偿合理,审判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

上述案件是新刑法生效后最高法院公布的首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判例。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在进行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的同时,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污染者做出刑法上的否定性评价能够体现法律的惩罚性功能,并能发挥示范、教育和威慑功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为环境犯罪的典型,厘清其构成要件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类犯罪的特征。

我国现行刑法将犯罪构成要件分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客体是犯罪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或利益,如财产权利、生命健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等;客观方面是指犯罪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备的,犯罪后果虽然不是所有犯罪必需的构成要件,但在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中一般都需造成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则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和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具体到本案中,则要求杨军武必须符合上述要件方能构成犯罪。从客体来看,其明知挥发酚是有毒物质,仍将含该物质的废水排入干渠,违反了相关的水污染防治法律规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21条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从客观方面看,被告须实施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的行为,且必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至于“严重后果”的标准,目前尚无具体规定,实践中通常参照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公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被告开闸使有毒污水流入干渠,严重污染了水体,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就犯罪主体来说,凡是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及单位都可构成本要件,被告显然符合这一条件。最后,本案在主观方面属于过失,行为人对污染事故及严重后果本应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到但却心怀侥幸。至于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这一行为本身则常常是无意为之,但这并不影响本案的过失犯罪性质。

根据《刑法》第338条“对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之规定,两审法院对被告的判决并无不当。

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协调

环境犯罪除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外,往往还造成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如本案中对三原告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节约司法资源,我国设置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该诉讼受理犯罪行为导致人身权利侵害或财物毁损带来的物质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必然损失(精神损害赔偿不能在此程序中提起),且必须在立案之后一审判决宣告前提起,法院亦应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过分延迟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

附带民事诉讼同刑事案件一并审理,除上述特殊规定外,其仍适用民事诉讼原理。在环境犯罪附带民事诉讼中,其仍依照环境侵权诉讼审理,如适用无过错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环境诉讼特有的制度。在公诉机关能够证明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可以直接适用这一因果关系主张损害赔偿,只要证明自己是正当原告且具有物质损失即可,这充分体现了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价值,在本案中也有着充分体现。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6

负责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的检查,严格按规定登记。对不符合要求进入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礼貌劝阻,对可疑情况提高警惕,及时报告,确保安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安保职责及流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安保职责及流程一

一.工作准则与态度

(一)工作准则

1.服从领导—不折不扣地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及工作调配; 2.严于职守—坚守本职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串岗或睡岗;

3.正直诚实—对上级领导、同事和客户要以诚相待,不得阳奉阴违; 4.团结协作—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要互相配合,同心协力地解决困难。 5.勤勉高效—发扬勤奋踏实的精神,优质高效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

(二)工作态度

1.礼貌—这是员工对客户、供应商和同事最基本的态度,在任何时刻均应使用礼貌用语,“请”字当头,“谢”字不离口; 2.乐观—以乐观的态度接等客户;

3.友善—“微笑”是体现友善最适当的表达方式,因此以微笑来迎接客户及与同事相处;

4.热情—尽可能为同事和客户提供方便,热情服务;

5.耐心—对客户的要求应认真、耐心地聆听,并尽量在不违背本公司规定的前提下办理;

6.平等—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客户,不能有贫富之分、厚此薄彼;

二.仪容仪表修养

(一)着装

1.保安员冬、夏装按公司保安统一服装着装。

2.上岗着装保持干净整洁,扣好纽扣,不得敞开外衣,卷起裤脚、衣袖、领带必须正。

3.制服外衣衣袖、及领处,制服衬衣领口,不得显露个人衣物、饰品,制服外不得显露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衣袋内不得装过大厚物品。

(二)仪容仪表

1.精神振作、姿态端正,不准留长发、大鬓角. 2.着装整洁,帽子戴正,结正领带,扣好纽扣,不得敞开外衣,卷袖挽裤腿、内衣不得外露,手机、锁匙扣。

3.物品不得露于衣服处,衣服口袋不得装较大物品,武装带要扎紧。 4.执勤时要佩戴好工作证。

(三)举止修养

1.举止文明、大方、端庄、稳健。 2.用语文明,谈话自然。

3.精神振作,姿态良好。抬头挺胸,不得弓腰驼背,不得东倒西歪,前倾后靠,不得伸懒腰;不袖手、背手、叉腰或将手插入衣袋内,执勤时不准吸烟、吃零食,不得搭肩挽背。

4.不得哼歌曲,吹口哨、跺脚。 5.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杂物。

6.注意检查和保持仪表,但不得当众整理人上衣物。

7.不得将任何物品夹于腋下,不得敲桌椅或玩弄其他物品。

三.保安员交接班管理

(一)职责

1当值保安队长/组长负责交接工作的讲评、检查工作。 2当值保安队长/组长负责所管班组的交接班工作。 3当值保安员负责具体工作的交接。

(二)工作程序

1按时交接班,不迟到、不早退、交班队员在接班队员未到达前,不准自行下岗。 2交接班时,交班队员需将本班的治安情况,需特别交代事项等向接班队员交待清楚,并做值班记录,交接班双方签字,以备后查。

3接班时遇有突发事件,由交班班组负责处理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接班班组要积极做好协助工作。 4出现下列情况不准接班

A)上班情况未交代清楚,工具、装备、钱物等未交接清楚或有损坏尚未分清责任,工作区域周边设施不完整;

B)上岗人员未到岗接班,下岗人员不准下岗(下班);

8发现各项记录、登记本上有乱涂乱写现象,及工作台、工作室不清洁的不予交接;

9在交接过程中,发生事件时,应立即停止交接,由交班人员负责处理,接班人员协助;

四.保安员值班管理

1恪尽职守、坚守岗位。在执勤中,不准闲聊、打闹、干私活、看书报;不准抽烟、酗酒、打瞌睡;不准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串岗。

2仪表端正、文明执勤。严格按规定着装上岗,并做到着装整洁、仪表端正大方,用语文明、服务热情、周到。

3遵守法纪、不图私利。保安员在担负执勤、治安维护工作时,要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图私利,不收受贿赂、不徇私舞弊、不陷害好人、不放纵坏人。

4认真执勤、确保安全。保安员在执勤工作中,要认真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疑点,确保责任区内的安全。

5严格落实巡视检查频率,交接班制度。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积极配合班、队里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6值班时要注意自身的形象,非特殊情况,不得群聚。

五.保安员依法管理

(一)法律知识

1.治安管理主要是:必须通过现行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依靠各种先进设备与工具,防止和终止任何危及或影响公司财物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财物不受损失,工作,生活秩序正常,比如火警、偷盗、水管破裂、滋扰以及噪声等,还有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流氓活动以及各种破坏活动的预防与阻止。

2.正当防卫的定义: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必要损害的行为。 3.正当防卫的条件:

1)必须是对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3)防卫的目的必须正当; 4)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实行;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为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者的侵害行为,又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4.防卫过当的定义: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5.防卫过当的法律责任: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6.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

7.紧急避险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8.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可见,紧急避险因具有合理性、正义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关键在于要控制损害的程度。

(二)保安员权限 1.对治安、刑事案件等现行违法犯罪人员,有权抓获并扭送公安机关,但无拘留、关押、审讯、没收财产及扣的权力。

2.发生在公司内的刑事、治安案件,有权保护现场、保护证据,维护现场秩序以及提供与案件有关的情况,但无现场勘查的权力。

3.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公司的规章制度、规定,劝阻或制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公司内。

4.出入公司内的人员、车辆及其所携带、装载的物品,按照公司的制度、规定进行验证、验物,但无人身检查权。

5.公司内进行安全防范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6.执勤中遇有违法犯罪人员不服制止,甚至行凶报复的,可采取正当防卫,但不得波及无辜人员或防卫过当。

7.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和管制刀具的可疑人员有权进行盘查、监视,并报告安保部及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9.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有权劝阻、制止和批评教育,但没有对其处罚的权力。

10.违法犯罪行为有权制止,但无处罚、裁决的权力。无权受理或处理民事纠纷、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

11.对有违法犯罪的嫌疑人,可以监视,并向公安机关或保安部报告,但无侦查、扣押、搜查的权力。

(三)保安九不准

1.不准超越法定职权从事搜查他人住所、扣、没收财物、扣押他人证件或财物等行为。

2.不准故意刁难、辱骂、侮辱他人人格,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3.不准殴打他人或教唆殴打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4.不准为违法犯罪活动通风报信,充当保护伞。 5.不准私自为他人提供有偿服务。 6.不准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安保职责及流程二

一、保安员的主要任务

负责管区内的治安保卫、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参与社会联防,维护管区内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证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交通秩序,尊老爱幼,帮助业主协助创造和谐、舒适的社区环境。

二、保安员纪律

1、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管区、保安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2、服从管理、听从安排、廉洁奉公,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

3、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4、注意仪容整洁,讲究文明礼貌。

5、值班时禁止喝酒、吸烟、吃零食;不准嬉笑打闹;不准会客、看书报;不准做其他与值班执勤职责无关的事。

6、不准包庇坏人,不准贪污受贿,不准徇私舞弊。

7、不准与业主发生口角,对待业主应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8、爱护各种警械器具装备,不得丢失、损坏、转借或随意携带外出。

9、不准利用娱乐之便作变相。

10、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有事外出时必须请假。

三、保安员的职责

1、保安员上岗必须穿着制服,佩带装备,端正仪容;纠正违章时先敬礼,必须做到以礼待人。

2、值班保安员要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抢劫工作,认真检查设备设施,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即查明情况,排除险情,并及时报告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确保管区的安全。

3、坚守岗位,提高警惕,发现可疑人员立即盘查并报告。

4、执勤中不准擅离岗位,要勤巡查,要有敏锐的目光,注意发现可疑的人、事、物,预防案件、事故的发生,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5、严格控制外来车辆及闲杂人员、小商贩进入管区,外来车辆进入管区,一律实行本小区管理制度。

6、值班期间,对岗位发生的各种情况要认真处理,并且做好详细的书面记载。交接班时移交清楚,责任明确。

7、遇到紧急、突发性重大事件,要及时向主管领导请示报告。

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按时按规定交接班,不得迟到、早退,更不能误班、漏班。

9、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对管区内的住户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及治安保卫的宣传工作。

10、执勤中玩忽职守,对工作不负责,造成一定损失的,要追究当班保安员的责任。并视情节的严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11、积极配合其他班组的保安员,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把好管区的大门。

12、对工作中成绩显著将给予适当的奖励,由于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后果的,将给予适当的处罚。

13、热情听取小区内业主的投诉及建议,能解决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报上级主管领导或物业公司办公室。

安保职责及流程三

(一) 各责任岗保安员职责

1.负责各责任区内的楼宇,通道,停车场,绿化地,车辆及其它公共场所的治安防范管理。在当班时间内对本区域的安全负有主要责任。

2.负责管好进入责任区的车辆,保持道路畅通,车辆停放有序,检查停放的车辆是否已上防盗锁;注意司机和车辆在开车前有无异样,发现可疑立即查证,以确保安全。

3.负责责任区内的清洁、绿化及公共设施设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物业公司保洁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4.负责责任区内装修施工人员管理。装修材料不准随意堆放,在规定时限内不准施工,防止影响其他住户休息;余坭、装修垃圾要及时清走,不准放入垃圾桶内。 5.负责接受业主投诉,收集业主(住户)的意见,及时通知物业公司,主动热情为业主(住户)排扰解困。

6.做到亲情服务,让小区业主感受到管家式服务的温馨。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门岗保安员职责

1.着装整齐,按规定上岗交接班,忠于职守,在岗时不得与其他无关人员聊天。

2.负责认真做好门卫日常工作,基本熟悉并掌握小区业主情况,做好本岗位范围内的清洁卫生工作并监督相邻区域卫生情况。

3. 负责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的检查,严格按规定登记。对不符合要求进入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礼貌劝阻,对可疑情况提高警惕,及时报告,确保安全。

4.熟悉小区内区域地形、楼宇结构、单元户数、楼座排序、物业范围道路走向, 各种设备、设施的分布位臵、操作要点规程及全面的园区物业情况及装修、出租状态。对辖区周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指引来访客人行走,树立公司服务形象。

5. 严禁收废品人员、推销人员、小商小贩、广告张贴等闲杂人员进入小区内,不准装修队擅自进入小区自找“生意”。

6.禁止2.5吨以上货车进入小区,严禁危险品进入小区。 7.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监控中心保安员职责

1.监控室值班的保安员要全面熟悉监控室内的设备功能和使用程序与方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负责监控中心电视屏幕的监视工作,并密切监视消防控制屏和电脑显示系统。全面观察和掌握各个区域的治安动态,发现问题正确分析,果断决定,及时报告并与有关岗哨取得联系。(此岗有调度其他当班岗位的权利)

3.负责对重点部位和可疑情况的电视录象工作。 4.负责录象带的保管工作。

5.负责查出报警位臵,及时调动保安员现场查看并处理。 6. 负责接受白天和夜间业主的投诉,并及时通知有关专业组进行处理,积极主动为业主(住户)排扰解困,业主(住户)反映的有关问题要主动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争取尽早解决。(未能解决的详细记录待第二天早晨通知相关工作人员)

7.做好资料保管和____,无关人员不准进入监控室,不准向无关人员谈及监控室的运作情况和值班情况。

8.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巡逻岗保安员职责

1、负责按规定巡逻路线和规定时间巡查所辖物业,巡回检查时,必须携带一定的防卫器具,发现撬门、撬锁、撬窗等情况时,能处臵的应及时处臵,若能力有限需要增援的,应迅速电话或对讲机呼叫其他岗位保安员请求支援。

2、注意发现有无不正常的气味,嗅到异味,见到异光、异烟迅速寻找来源在何处,如能处理的立即处理,如问题严重及时通知管理员与业户到现场处理,如有火警立即扑灭。

3、检查园区内各楼道(道路口) ,四周围墙和较隐蔽黑暗的角落,发现疑点及违章行为,必须及时劝说制止和处理,特别是出现斗殴、凶杀、火警等严重民事或刑事事件时,应及时报警,同时告知物业公司安保领导。

4.负责查询可疑人员,及时将推销及闲杂人员劝离辖区内。

5.监督检查业主(住户)装修现场的治安消防情况,及时处理违章装修,监督业主将装修建筑垃圾倒放至指定位臵。

6.负责巡查辖区内设备用房、公房、公共设备设施和清洁绿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物业公司。

7.巡查、监督管辖区域,制止业主将家养的鸡、鸭放出至公共区域;巡查发现业主养公鸡、养狗有半夜鸡叫、狗吠扰乱小区安宁现象应及时报告物业公司进行处臵;巡查是否有业主在小区内遛狗拉大小便,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8.巡查、监督管辖区域,严禁业主高空抛弃垃圾至地面,制止不按指定地点乱扔垃圾行为,经劝阻,屡教不改者,及时汇报物业公司相关管理人员。

9.巡查、监督管辖区域,严禁业主在规定的时间外大声放音乐、猜码、喧哗,影响其他业主休息,发现上述情况,巡查保安员应入户及时劝阻和制止,经两次劝阻制止仍不停止时,做好登记并上报物业公司相关管理人员。

10.负责巡查管辖区域内的车辆停放情况,严禁车辆乱停乱放,凡是不按规定停放的车辆,张贴温馨告示并做好登记,协助门岗对再犯者进行罚款处理。 11.巡查管辖区域,发现其他问题要做好记录,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登记,由班长做好统计后一并汇报给物业公司办公室。

12.负责顶替需要短时离开岗位的保安员。 13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保安员交接班制度

1、接班保安员要按规定着装,提前10分钟上岗接班,在登记薄上记录接班时间并使用打卡机。

2、交接班时,交班的保安员要把需要在值班中继续注意或处理的问题以及警械器具等装备器材向接班保安员交代、移交清楚。

3、交班保安员要等接班保安员对管区巡逻一遍进行验收后才能下班,接班保安员验收时间无特殊情况不得超过接班时间15分钟。

4、接班保安员验收时发现的问题,由交班保安员承担责任,验收完毕,交班保安员离开岗位后发生的问题由当班保安员承担责任。

5、所有事项交接清楚后,交班保安员在离开岗位前,在登记薄上记录下班时间并签名。

6、接班人员未来,交班人员不得下班,若接班人员未来,交班人员下班,这期间发生的问题,两人共同负责,没有发生问题,则分别扣发两人的工资。

校园保安员奖惩制度

1、奖励细则:

(1)、发现并设法抓获各种违法犯罪分子者。

(2)、保安人员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成绩显著者。 (3)、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分子及侦破案件,成绩显著者。 (4)、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绩显著者。

(5)、为搞好管区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积极出谋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效果显著者。 (6)、拾金不昧者、对业主始终如一,亲情服务者。 (7)、年终被评为“先进保安员”者。 (8)、被评为区、市、县政府“治安模范标兵”者。

(9)、凡在执勤中,日常管理中完成规定目标,无违纪违章行为和其他处罚,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圆满完成者。

2、惩罚细则:(100分)

(1)、保安员在值班时看小说、玩游戏机、或进行其他与值班无关的事情。扣5分 (2)、保安员在值班时睡觉。扣15分 (3)、保安员值班时擅离工作岗位。扣5分

(4)、酒后执勤(上班前3小时不准饮酒)并造成一定后果。扣5分 (5)、未按时交接班。扣5分

(6)、执勤时,保安员着装不整、佩带不齐。扣5分 (7)、未经批准,私自替人顶班。扣5分

(8)、与业主发生口角者,或与业主动粗者。扣15分

(9)、不按规定进行执勤登记,交接班不清楚,互相推卸责任者。扣5分 (11)、巡查不细或私自带无关人员进入重要警卫目标。扣5分 (12)、无故不参加保安部会议或集体活动者。扣5分

(13)、不服从上级分配或随意顶撞领导且屡教不改的,扣15分 (14)、执勤时不佩戴岗位证者。扣5分

(15)、执勤中玩忽职守,疏于防范,致使责任范围内发生门、窗被撬,发生案件和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处罚,直至开除。

(16)、对主管部门及保安部下达的工作任务,未能如期完成,又没有正当理由者。 (17)、扣留物品不登记,不上交;捡拾物品不报告、不上交者,另处以罚金。

(18)、违反保安器械使用规定,随便转借和使用,对无故损坏、丢失保安装备或其他执勤设施的,按原价赔偿。

(19)、在突发性事件或紧急情况下,临阵脱逃或坐视不管者,视情节处罚,直至开除。 (20)、保安员监守自盗或以权谋私,经他人揭发并查明属实者,解除聘用合同,情节严重者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7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所以,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犯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由此可见,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4个相互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的: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处罚的法律基础。所谓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水上、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等各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如《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内河避碰规则》、《航海避碰规则》、《渡口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违反上述规则就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在实践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例如,公路违章的有:无证驾驶、强行超车、超速行驶、酒后开车;航运违章的有:船只强行横越,不按避让规章避让,超速抢档,在有碍航行处锚泊或停靠;航空违章的有:违反空中交通管理擅自起飞,偏离飞行航线,无故不与地面联络,等等。上述违章行为的种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是违章,就具备构成本罪的条件。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时间上存在先行后续关系,则不构成本罪。

    4、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从始发车站、码头、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车站、码头、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从空间上说,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从时间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如果不是发生在上述空间、时间中,而是在工厂、矿山、林场、建筑工地、企业事业单位、院落内作业,或者进行其他非交通运输活动,如检修、冲洗车辆等,一般不构成本罪。检察院1992年3月23日《关于在厂(矿)区机动车造成伤亡事故的犯罪案件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在厂(矿)区机动车作业期间发生的伤亡事故案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因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应按刑法第113条规定处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刑法第114条规定处理;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发生的,应当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由此可见,对于这类案件的认定,关键是要查明它是否发生在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铁路、公路上。

    利用大型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定交通肇事罪,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利用非机动车,如自行车、三轮车、马车等,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使人重伤、死亡,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即能够同时造成不特定的多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害,而驾驶非机动车从事交通运输活动,违章肇事,一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失重伤罪。第二种意见见认为,它虽一般只能造成特定的个别人的伤亡或者有限的损失,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况且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非机动车违章行车有关。因此,上述人员违章肇事,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如果因其撞死人而按致人死亡罪论处,因其撞伤人而按过失重伤罪论处,是不合理的。目前司法实践中,一般按第二种意见定罪判刑,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主体不能理解为在上述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一切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仅指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驾车人员,而应理解为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具体地说,包括以下4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如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以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为要件。

    (四)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其关键要查清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另否具有因果关系等。倘若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虽有违法行为但没有因果关系,如事故发生纯属被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笔造成,或由自然因素,如山崩、地裂、风暴、洪水等造成,则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事故发生并不排除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或有其他介入因素,这里就更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及其介入行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作用。只有查清确实与行为人的违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则才可能以本罪论处,否则,就不应以该罪治罪而追究刑事责任。例如,行为人高速超车后突然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人穿越马路,便打方向盘试图避开行人,但出于车速过快,致使车冲入人行道而将他人压成重伤。此时,行人穿越马路作为介入因素仅是发生本案的条件,肇事的真正原因则是违章超速行车,因此应当认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构成本罪。

    ( 二)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过失;在客观方面,都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犯罪,应严格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1)前者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虽然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构成该罪主体,但他们也必须是在操纵交通工具、交通设备,与交通运输人员不同的,仅是他们不具有交通运输人员身份;后者的主体为一般主体。(2)前者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严重后果是由于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引起的;后者的发生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严重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以外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马虎草率、粗枝大叶,不细心谨慎引起的。

    (三)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

    两者都会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后果,但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对于致人重伤、死亡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则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四)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两者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以驾车撞人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构成为犯罪。

    (五)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不之处在于,一是侵犯交通运输安全的侧重点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主要是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重大飞行事故侵犯的是航空交通运输的安全,铁路运营事故罪侵犯的是铁路交通运输全。二是在客观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内容略有不同。三是犯罪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交通运输人员和非交通运输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包括空勤人员与地面人员;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铁路职工。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8

论文关键词 交通肇事行为 飙车 醉酒驾车 交通肇事罪

2008年12月14日,被告人孙伟铭无证且醉酒驾驶,连撞5车后逃逸,致4死1伤,2009年7月23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肇事司机孙伟铭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9年5月7日,被告人胡斌驾驶非法改装的三菱跑车在杭州住宅密集区飙车,将正走在人行横道上的谭卓撞飞,致其当场死亡,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肇事司机胡斌有期徒刑3年。

2010年12月5日,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连续撞倒正在赶路的7名青少年中的5人,3人当场死亡,另外2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洛宁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准逮捕谷青阳。

上述飙车和醉酒驾车等恶性交通事故近年不断发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且同为超速、醉酒驾驶的恶性交通肇事事故,几个案件的处理却迥然不同,由此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议。刑法规定,对于交通肇事罪,最高刑为十五年有期徒刑;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刑为死刑。那么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究竟该当何罪?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展开讨论。

一、交通肇事行为的概念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驾驶人在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

尽管现在交通工具已经极为先进,交通基础设施十分发达,也有少数人将交通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比如兜风、寻求刺激,但是在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交通也是一件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基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一旦交通工具进入公共道路或场所,就必须遵循交通规则,按照旅行或者运输的目的来使用。纯粹以的兜风、飙车、寻求刺激或者赛车为目的的行为,应当在特定的场所进行,一旦这些行为发生在公共道路上或场所里,就不能被视为交通行为,发生事故后当然也不能被视为交通肇事行为。

二、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根据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交通肇事罪具有以下特征:(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2)客观要件: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但是,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个规定实际上将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修正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即交通肇事罪也可以是危险犯,当然也可以是故意犯罪。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是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各种不常见的危险方法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但与上述危险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这里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危险方法;其二,其他危险方法应理解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或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法会危害公共安全,会发生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两个罪名的区别与联系

由这两个罪名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他们的主要区别与联系在于:(1)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是具有现实危险性的行为或者造成严重后果,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观方面只要具有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性行为即可;(3)最新刑法修正案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后补充规定:“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意味着,交通肇事行为在满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时也可以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

(一)醉酒驾车行为

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醉酒驾车行为的定罪量刑要仔细区分:(1)醉酒驾车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行为人在客观上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观方面一般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这类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处拘役,并处罚金。(2)醉酒驾车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种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据此分析,引言中提到的醉酒驾车案件,分别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尽管肇事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是醉酒驾车行为人在交通肇事时,意识上是不清醒的,没有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肇事行为在主观上是过失,而不是故意,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在主观方面是故意,所以就不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且如果把造成严重后果的醉酒驾车行为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理,那么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就被无端架空。

(二)飙车等类似行为

1.飙车等类似行为的性质:飙车等类似行为的行为人,在客观上是驾驶交通工具以超出正常的速度行驶,在主观上是追求娱乐、刺激。而前文已论述过,交通在客观上是正常运用交通工具,主观目的是旅行或者运输。所以,飙车等类似行为在本质上不是交通行为,而是一种娱乐行为,一种危险行为,因而飙车等类似行为造成的事故也不是交通肇事。

2.飙车等类似行为的定罪量刑:飙车等类似行为:(1)在主体上,一般是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在主观方面,行为人为了追求极速带来的刺激和快感,以超出正常的速度驾驶,对于极速行驶可能给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的重大威胁是心知肚明的,因而对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后果也是持积极的希望或者放任态度的,因此是直接故意(须知,交通工具是机器设备,是需要通过人的操作来控制的,即便是技术高超的赛车手也只是在赛车场上表演技术,而对于人群密集的街道或者闹市区,根本谈不上由于轻信自己的开车技术能够避免造成严重后果的说法);(3)在客体上,由于交通工具在公共道路或者场所超出正常的速度行驶,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4)在客观上,行为人在公共道路或者场所极速驾驶交通工具,是一种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行为。据此,飙车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9

员工安全责任书范文(一)

为切实保障每位员工的人身安全,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牢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特订立如下安全责任书:

l、新进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并按时参加各类安全培训和安全应急演练,努力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2、上下班途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遵守劳动纪律,熟悉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本岗位不安全因素特点,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安全规程及各种安全制度,记录清晰、真实、整洁,并保持工作场地清洁,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

4、保持本岗位生产器械有序摆放,未经批准,不得拆除安全防护装置,不得动用其它机械设备(包括车辆),爱护各类防护设施和标语。

5、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器具和消防器材。协同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发现异常妥善处理,及时上报,并认真做好记录。

6、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日常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

7、员工可以自觉对本单位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

8、不得乱倒剩饭菜,不得随地大小便,不准吵闹斗殴,努力搞好个人的卫生及室外场所的环境卫生。

9、遵守国家明文规定的交通法规和车辆管理(包括职工、摩托车),无驾驶证的人员严禁驾驶任何车辆,有驾驶证人员严禁驾驶三无车辆和准驾不符的车辆,严禁酒后驾车,不开超速英雄车,不强行超车。

10、员工在工作期间,因不正确操作设备或不按流程进行作业造成不安全隐患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的,责任全部由工自己承担,对此造成财物损失的,矿长有权要求员工或其监护人、利益人赔偿。

以上规定,望认真执行,切实做到。若有违反,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情况严重者,将处罚款乃至除名。

此责任书一式两份。

矿长:

员工:

年月日

员工安全责任书范文(二)

为了切实保障每位员工的人身安全,使员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牢记心中,落实到行动上,特订立如下安全责任书:

一、安全培训教育

新进员工应按时参加公司或部门的各类安全学习培训和安全应急演练,努力学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二、日常工作安全

1、上、下班途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遵守劳动纪律,做到三熟,即:熟悉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熟知本岗位不安全因素特点。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安全规程及各种安全制度,记录清晰、真实、整洁,并保持工作场地清洁,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3、保持本岗位工作地点和通信设备整洁,生产施工器具摆放有序;未经批准,不得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爱护各类防护设施和标语等,不得私自拆除挪作他用;非本人操作的各种设施、设备、仪器、电脑等,非经允许不得使用;不得擅自拉接照明用电等电线。

4、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器具和消防器材。协同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发现异常应妥善处理,及时上报,并认真做好记录。

5、公司对特殊岗位员工提供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员工必须正确佩(穿)戴和使用,妥善保管;进入特殊岗位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或他人有无违章或冒险作业。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6、日常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遇有严重人身危险而无措施保证的情况下,员工有权拒绝作业。拒绝各种违章指挥。

7、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完好。

8、不得在工作场所内吸烟,不得烧电炉或明火取暖,了解消防栓、灭火器位置及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9、禁止吵架斗殴,员工之间如发生矛盾,应报部门负责人或行政部予以协调处理。

10、在职期间,保守公司商业秘密,如客户资料、商务政策、技术资料等。公司与关键岗位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按协议条款执行。

11、按时参加公司组织的员工健康体检活动。

12、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并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建议。发现安全事故时,应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并积极参加事故抢险,如实向事故调查人员反映情况。

三、车辆使用安全

公司严格管控车辆使用,包括商品车、试乘试驾车、公务车及维修车辆等。严禁无证驾驶及酒后驾车,严格依照XXXXX﹝20XX﹞行字第02号《XXXX公司车辆管理办法(暂行)》相关条款执行。员工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驾驶期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系好安全带,不开超速车,不强行超车。

四、出差安全

1、员工外派出差,应按照公司规定填写《出差申请单》,并严格按照申请单填写的出行方式出行,不得私自改变;未填写者,财务部可拒绝报销当次出差费用。驾驶公车出行必须系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如因违反交通规则发生事故,事故处理办法参照《XXXX公司车辆管理办法(暂行)》的相关条款执行。

五、严正申明

1、除在公司加班、因公司委派事务出勤、外出救援的三种情况外,员工在休息日及非工作时间(即8:30-17:30以外)的活动纯属个人行为;如发生意外或事故,与公司无关。其中,员工加班时间以考勤机打卡记录为准。

2、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认定为工伤,事故责任的判定以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为依据。

3、出差期间,如在外处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事务(如外出游玩、娱乐、消费、探亲等),发生了意外,不算作工伤,公司不承担责任。

以上规定,望认真执行,切实做到。若有违反者,年终不得评先,由此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视情节严重程度,公司将处以罚款乃至开除。

此责任书一式两份,公司、员工各执一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XXXXXX有限公司(签章):

年月日

员工(签字):

年月日

员工安全责任书范文(三)

为了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落实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杜绝特、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第一热源与员工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以此遵守。

一、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决定、规章制度和本岗位操作规程。

二、服从领导和现场负责人的指挥和管理,不违章作业。有权制止他人违章行为,有权拒绝违反安全劳动保护法规、安全操作规程的指令。

三、严格劳动纪律,不得私自串岗作业,工作时不得打闹、开玩笑或从事与工作内容无关的其他事情,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严禁带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

四、在工作中,因个人违章行为或不按规定流程作业等造成不安全隐患、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的,由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除对事故负有全部责任外,并应承担伤者全部医疗费的,造成财产损失或他人伤害的,视情节给予经济赔偿或追究刑事责任。

五、积极参加各类安全生产会议及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自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技术水平;能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本岗位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掌握必要的现场急救知识;按规定实施安全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并按要求整改到位。

六、熟悉本岗位安全环境,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做到不带病作业严格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生产情况,为接班人员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七、不得打架斗殴、偷窃他人财物和公司物品、破坏公司和他人财产、不得做威胁公司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爱护公司的财产物品,并妥善保管自己的财物,不得将贵重物品或现金放于办公场所,如因此引起的财物丢失等不安全事故,均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八、应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安全工器具、消防器材和劳动保护用品;对本岗位、班组、部门发生的异常及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有责任保护好现场并如实上报,有义务参加事故抢险及善后工作。

九、在上班期间不服从公司及第一热源规定私自外出人员,若因此造成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的,由私自外出人员自行全部负责。

十、在下班时,需认真检查本部门场所照明、设备或其他用电设备是否断电、办公室门窗是否锁好。因人为因素引起火灾事故、安全事故及责任区内失窃等,造成损失的,应根据公司有关制度追查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外,责任人须对此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处罚。

十一、不得在公司提供的宿舍或其他场所内进行黄、赌、毒等违法违纪或不道德的行为,不得擅自允许非本公司人员进入或住宿,一经发现,第一热源有权利予以处罚。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公司有权将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并追偿其因此所造成公司的所有损失。

十二、不得在宿舍和值班室躺在床上吸烟、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等不安全行为,如引起电击、火灾等人身伤亡等事故或其他损失,责任人须对此承担全责,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所有损失。

十三、发生任何事故应及时上报,无瞒报、漏报现象,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开展事故调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未发生事故的部门亦引以为戒、警钟长鸣,防止同类事故的再发生。

十四、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

十五、本《责任书》一式三份,一热源与员工各执一份,公司安监科存档一份。

单位(盖章):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治安管理篇10

信息胁迫被搜集对象或其他相关人员从事某些非法活动之意图。除敲诈勒索这种希望牟取不义之财的非法目的外,有时夹杂着妄图利用获取的情报信息逼迫被搜集对象或其他相关人员从事非法活动的目的进行之竞争情报搜集同样牵涉目的违法。毕竟此类活动在起到帮助企业制定未来决策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若它不受法律规制后果不堪设想。如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德国工业间谍以私生活信息来胁迫美国某生物工程企业女职员出卖国家生物工程机密,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不小损失【6】。故遵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假设胁迫他人从事的非法活动性质如行贿受贿、泄露商业秘密等并不特别严重没有上升到犯罪层面或者被搜集对象等人并未因情报信息而产生畏惧受到胁迫,应由当地公安机关根据我国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应规定对胁迫者课以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法律责任。被搜集对象等人假如真受到精神恐惧震慑进行了非法活动,考虑到他们身不由己之特性也应依法减轻或不予处罚。若此等行为同时还给他人人身、财产等正当权益造成了损害,其他相关人员可依据现行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等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但假如凭借获取之情报信息胁迫他人从事的乃是严重侵害法益,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之非法行为,那么便须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共同犯罪的规定进行处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胁迫者因起到了组织、策划、指挥等中枢神经作用,自然构成主犯。而被胁迫者系被动性参与犯罪,主观恶性往往较小,只要不在犯罪活动中由被逼迫转变为积极主动心态,则成立胁从犯,可根据现行《刑法》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之规定酌情(全面考虑犯罪性质、被胁迫程度和对危害结果发挥的作用等因素)从轻处理。

2仅搜集范围、方式违法的非法搜集竞争情报具体法律责任

对仅调查范围、方式违法的非法搜集竞争情报而言,毋庸置疑,尽管其从事情报搜集初衷系促进企业发展完全合理正当,但基于正当目的未必就意味着实施者可随意妄为无所顾忌。终究目的正当并不一定推断出相应具体活动合法,有时在正当名义下肆无忌惮带来的危害更甚。首先在搜集竞争情报范围违法方面,除非获得相关国家机关或当事人许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决不能轻易开展涉及国家机密、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搜集活动。毕竟跟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资料信息大多是不可以让普通私人随便知悉的重要情报,若它们被私个体广泛获知轻则影响社会安定,重则难免动摇国家政权。英国现行法律就要求私人调查员不得调查和国家机密、政府机关有关联的信息【7】,我国也有学者对普通私人获取过多不该了解的信息可能会引发更多与国家沟通障碍表现了担忧【8】,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更有不少公司互相刺探关乎国家安全的工业机密情报而受到对方国家法律制裁。故假如罔顾立法规定进行了相应情报搜集,实践中就会视情节严重与否承担不同责任。当情节并不严重尚未构成犯罪时,可根据我国现行《国家安全法》第29条“对其非法持有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予以没收”、第28条“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有关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现行《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22条“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国家安全机关也可以予以警告、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等规定对其非法持有国家秘密文件、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安全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之行为处以行政制裁。其间,假设搜集者动用的情报搜集方式也系非法,还要视启用方式严重程度分别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当情节较严重已经升至刑法规制范畴时,则遵照我国现行《刑法》第282条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成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或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此外在具体过程内假设他们还伴随着情报搜集方式违法情形(如非法使用了窃听、窃照设备或侵入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计算机系统等),情节较轻微还应遵照相关法规课以行政法律责任或提讼追究民事责任,情节较严重或法律另有规定上升为犯罪的,又将同时成立牵连犯,可根据从一重处断原则选择数罪内最重的罪名定罪或法律另有规定时实施数罪并罚。其次在搜集竞争情报方式违法方面,由于广义上情报搜集方式按被搜集对象意愿可分成强制性搜集与非强制性搜集两类,强制性搜集因无需考虑对方主观意志(如窃听、胁迫等),往往更易造成较大商业秘密、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损害,法律多禁止私个体启用;非强制性搜集因建立在对方充分意思自治、积极主动配合基础上(如询问对方、调阅公开资料等),遭致的权益损害相对较轻微,法律大多不限制其动用,故应受法律追究的搜集竞争情报方式主要即强制性情报搜集。如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就指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至于其具体法律责任承担,则同样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判断。若搜集者违法造成的后果较轻微,则按照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等相关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或由受侵害人提起民事诉讼实现民事救济。若搜集者违法造成的后果较严重,对社会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则上升至犯罪层面依照我国现行刑法相关条款予以定罪科刑。譬如某企业雇佣的私人调查员擅自潜入竞争对手公司负责人办公场所或住宅实施搜查获取情报信息,假设情节轻微工商管理部门便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5条对企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公安机关也可按照我国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的规定对私人调查员课以行政法律责任。同时受害企业及相关私人还可依据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等提起民事诉讼。假设其情节达到了刑法规制要求,则法院通过刑事审判根据现行刑法第219条“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对企业和所雇用的私人调查员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进行规制。

3目的、范围与方式均掺有违法

色彩的非法搜集竞争情报具体法律责任既搜集情报活动目的掺有违法性质,其搜集范围、方式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乃非法搜集竞争情报承担法律责任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别。毕竟它无论实施目的、涉足范围或启用方式都具备着违法性,其违法程度最大,自然须承担之法律责任也最重。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广东地区就曾出现过某企业打着协助政府“打假”名义实则带有诋毁竞争对手目的而雇佣私人调查员在玩具直升机上安装摄像头潜飞入对方工厂隐私场所偷拍的典型事例【9】,该行为后来是否被追究法律责任虽未见下文,但它无疑便构成了笔者探讨的目的、范围与方式均掺有违法色彩的非法搜集竞争情报行为。不过,因此等情形实质就是笔者分析的前述两种类别之加重版,所以在责任承担方面若尚未达到犯罪程度,则继续遵照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给予行政、民事责任制裁。假若其已上升到了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高度,则须依照现行刑法具体规定实行从一重处断或数罪并罚。例如,倘若某企业未经相关法定部门许可就雇人渗透进入了存在激烈竞争之对方企业进行了牵涉国家机密、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搜集,在搜集过程内更非法派人前往对方企业负责人住宅内大肆搜查还打伤了前来阻止的其他守法公民,兼之它获取的资料信息除用于帮助自身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外更被拿来敲诈勒索相关当事人。这么一来,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82条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第219条“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和第274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该企业及相关情报搜集者情节严重就可能同时成立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故意伤害罪和敲诈勒索罪等四项罪名而实行数罪并罚来追究其具体法律责任。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