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制度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0:35

科普教育制度

科普教育制度篇1

论文摘要:社会化知识转型中,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为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在社会知识化发展中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提出

由于社会的知识化转型,持续传播不断更新的社会公共科学知识,实现公共科学知识的社会共享已经成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时代社会使命,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的可持续发展也由此成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为此,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活动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与组织下,对26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基地实地调研。本次调查共向261个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放问卷,实际回收问卷188份,其中有两份问卷为无效空白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86份。有26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提交了目前无法填写问卷的具体原因。扣除26个基地,在剩余的235个基地中,问卷回收率为80. 0%,有效问卷占79. 1%。本文以实证调查的一手资料为分析依据,着力探讨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科普教育基地良性运行的可持续性和科普教育基地良性运行中的发展性。其基本理念在于实现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首先,公平性的实质含义有:强调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科学素质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科学素质愿望。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科普教育资源与环境,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科普教育资源的权利。为消除科普教育资源的鸿沟,必须均衡地配置科普教育资源。其次,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强调的是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有其临界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的承载能力。最后,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强调的是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对所有区域都是共同的。结合我们对全国科普基地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全国科普基地可持续发展仍需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2. 1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

现有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省区布局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量在平均数以下(见表1)。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东部地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总量和平均数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北京(30个)、上海(20个)、天津(13个)、广东(13个)和云南(12个)(见图1)。其中,除云南属于西部地区外,其他4个省份均来自东部地区。国家科普基地布局不均衡的状况背离了科普的公益性原则,更背离了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要求。

2. 2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

调查发现,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运行的制度建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中国科协科普部2004年制定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此后,一些省、自治区、较大的城市的科技主管部门或科协制订了所在地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一些专业学会如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均制定了所在专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办法;也有国家主管部门和专业学会联合制定专业科普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办法;在落实科普税收优惠制度中,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对全国的科普基地认定也有相应的规定。可见,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制度建设主体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而且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在统计的186个基地中,有152个基地建有规章制度,占81. 7%;有21个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占11.3%;有2个基地明确反映它们单位建有制度但执行不好;还有2个基地缺乏基本的规章制度建设。

2. 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支撑

我国《科普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都明确规定对科普实行税收优惠。然而,科普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的真正实施还有赖于科普基地的认定制度配套支持。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5月联合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科技部颁布实施了《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这两个部门规章对科普基地的认定制度作了初步安排。对科普基地的认定范围、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审核准入制度、年度管理制度等做出了规定。

上述认定制度对于科普基

地的税收优惠制度实施是重要的制度支撑,然而上述制度实施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认定范围过于狭窄。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科普机构、企业科普教育机构、集体科普机构等难以得到相应的认定。第二,认定条件过于笼统,且不完全。认定条件中对申请认定的主体资格没有具体规定,致使实际认定中存在操作困难。认定条件中对保障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运行的科普人员的教育、培训均没有规定。第三,认定程序强调行政认定,忽视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专业认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第四,审核准入制度增加了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实施的成本,也使得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难以落实到实处。

2. 4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

第一,人员学历层次不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小,不足40%,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地的发展后劲与水平。

第二,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 8%。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主题多样的科普活动,为切实提高其科普教育的覆盖范围,科普活动理应契合知识社会的发展,求新求变,满足更多受众的多样化的科学知识需求。科普服务项目的开发、科普活动主题策划、科普知识传播路径策划愈来愈需要植入专业化策划的理念和一定数量专业策划人员的参与。

第四,专业人才资源的持续开发严重不足。在调查统计的186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近三年有组织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的基地占59.1 %,有组织中长期培训的占54.3%,但仍然有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缺乏必要的科普人才持续成长与建设机制。作为示范性、标杆性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状况巫待改善。

3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合理配置全国科普教育资源,促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均衡发展

第一,确定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我国在法定的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上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奠定计量实现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财政支出的技术基础。

第二,根据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评估需要均等化地区的财力和财政支付能力;调整和改革政府间关系,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明确政府间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提高地方政府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宏观层面明确了政府间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提供的事权范围之后,还应该解决事权落实所需要的财政能力问题。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中央政府尽快制订全国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框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最低标准。二是完善省以下政府财政的科普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三是建立政府间各项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问责制。

第三,改革和完善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科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质量。应当结合政府转型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的契机,在加强科普社会组织管理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的科普资源的公共服务。科普社会组织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和标准,为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的科普资源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把社区科普、旅游科普、公共卫生科普、灾害治理科普、科普教育等通过政府购买科普社会组织服务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去做。形成全社会关心科普、参与科普的局面,真正实现科普教育和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的社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逐步消除科普教育资源的城乡体制分割。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要坚持以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为导向,要制定并实施科普基地社会公益设施配置标准和规划,大力调整科普基地的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科普教育的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科普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使包括迁移人口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科普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逐步统一城乡科普教育资源的利用,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接受科普教育的制度。

3. 2制定全国统一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制度

为消解科普教育基地制度建设的混乱状况,促进全国有限的科普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应尽快由国家制定全国统一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制度。统一的基本理念应为:服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权与限权;公开、公正、公平;便民、利民;权责一致;法治。其基本制度应由以下几种主要的制度构成:主体确认制度、资格准入度、严格程序制度、人文关怀制度、运行保障制度、有条件的撤销制度。其主要实施机制应当包括:政府推动机制;科协和专业协会的领导、指导机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服务对象的确定化机制;服务内容的适时化和创新化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监测、评估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优惠政策的协同实施机制。

3. 3建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长效化机制

我国实际执行的税收优惠制度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5月联合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科技部颁布实施了《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中的制度安排,这两个办法中的制度安排不是长期的,而是有期限的,由于实际执行的科普税收优惠制度是有期限的短期制度,致使科普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难以形成长效化的机制,这既不利于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的长期规划,严重制约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活的积极性、创造性,更使得科普教育基地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为此,应当在落实法律法规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同时,形成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建议在《科普法的实施细则》制定中将科普活动税收优惠制度细化,通过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实现科普教育基地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化、长效化,或者制定专门的《科普活动税收优惠实施细则》。

3. 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科普教育基地人才资源开发

首先,适应社会知识化转型的需要,全方位活化科普人才资源外联合作机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需全方位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一方面与高校建立双向的实训基地,建立“互促共进、优势互补”的双赢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与同行业界建立诸如“人才互换、人才资源共享”的交流、整合机制。同时,还应聘请学界、业界等各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到基地讲学、培训,拓展基地员工的科普视野和知识技能;或者聘任相关专家担任基地顾问,指导和参与基地日常科普工作,活化基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基地人才结构。

科普教育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方针与目的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教兴碚、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扬县政府主导效果,充分调动全社会力气一起参加,大力增强全区公民科学本质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具体发展,为加速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和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为推进富民兴碚、构建调和打下坚实基本。

二)工作方针

全民参加,县政府推进。提高本质,促进调和。

三)工作目的

科学技能教育、传达与普及有长足发展,2020年。公民科学本质建立构成比拟完善的组织施行、前提保证、监测评价系统,公民科学本质在全体上有大幅度提高,到达全市提高前辈程度。

科学技能教育、传达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年。公民科学本质分明提高,超越全市均匀程度。公民基本构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法,科学本质工作机制及社会各界一起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式初步构成,科学本质建立基本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本开拓与共享、群众传媒科技传达才能、科普基本设备)初步坚持,公民提高本身科学本质的时机与路子分明增多。

二、公民科学本质建立四大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本质行动

中小学开设新科学课程,具体提高基本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制订《区中小学生科学本质建立施行意见》落实科学本质教育目的与任务。开展学龄前科学发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使中小学生把握基本的科学常识与技艺,培育科学的立场、感情与价值观。坚持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监测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与校表里科学教育机制互相联接。积极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参与全市甚至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造活动、青少年机械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达行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创造奖等科学教育活动。普遍开展课外科技兴致小组、校园科技节、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普遍开展校表里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坚持科技界和教育界协作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临面的科普活动。应用严重科技事情、科技热点问题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普及维护生态情况、节省资本动力、心思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常识。增强“珍喜欢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对立愚蠢迷信”宣布道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大纲〉通知》〔〕9号)精神,普遍开展中小学安全常识教育。加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能的兴致和喜好,初步看法科学的实质以及科学技能与社会的关系,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协作、综合运用常识处理问题的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建立和治理工作,为未成年人建立校外活动平台。

乡村中学开展通俗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分流教育,提高乡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程度和质量。普及乡村任务教育。有前提的学校推进“双证”绿色证书、卒业证书)教育工作。充分应用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平台,开展乡村科学教育。增强乡村校外未成年人非正轨教育,组织开展科学常识、生活才能、生产技艺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科学本质。增强乡村中学卒业生的技艺培训工作,协助他把握1―2门农业生产适用技能或职业技艺,培育其改善生活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才能。

注重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本质中的主要效果,增强未成年人家长科学本质培训。家庭教育中倡议指导式、鼓舞式、互动式、示范式的教育方法。

用优异、有益、活泼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新闻出书、播送电视等宣传机构和有关文明集团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常识传达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生长营建优越的社会情况。

应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高级院校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本,整合我区科学教育资本。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本质服务;增强区青少年活动中间、区妇女儿童活动中间、区科技活动中间等综合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的科普教育功用,充分发扬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效果。

二)农民科学本质行动

促进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乡村专业技能协会的发展。乡镇一级应稳固完善以科学普及为首要任务的科协组织,并装备专职或兼职干部。坚持健全乡村科技教育、传达与普及的组织收集。增强农业技能推行机构、乡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乡村专业技能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发扬其在乡村科普中的效果。要经过财务支撑、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财产政策指导等办法。

构成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用机制。依据乡村的实践状况,普遍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活动。深化开展科技文明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农技推行月等活动。扩展和健全农业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和科普意愿者步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维护生态情况、节省水资本、维护耕地、防灾减灾常识宣传,倡议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法,对立愚蠢迷信、成规陋习,构成讲科学、喜欢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越习尚,促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浅显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以“农业财产化百万工程”为依托,开展农业适用技能培训。涉农部分、科技部分、群团组织要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活动。深化施行“十百千科技人才下乡村行动”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传达适用技能,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总结推行乡村党员干部现代长途教育、农业播送学校、乡村致富函授大学的经历,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培育乡村青年的科技创新才能。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区乡村适用人才到达10万人。

积极开展农民工的指导性培训、职业技艺培训和岗位培训。加速坚持县政府扶直、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艺培训。依照《―年区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推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和持证上岗就业。鼓舞各类培训机构自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署合同,开展“订单”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十一五”时期,坚持一批掩盖全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

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立工作。经过开展创立活动,深化科普示范创立活动。持续开展市、区级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家庭(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立。推进《科学本质大纲》区的贯实,提高重点人群科学本质、加强基层科普服务才能、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情况等方面获得明显成效,推进我区全民科学本质不时提高。

贯彻中国科协、财务部结合施行的科普惠农兴村方案”探究并坚持我区乡村科普工作鼓励机制。经过“以点带面、典范示范”方法,积极探究坚持乡村科普工作鼓励机制。十一五”时期。评选、挑选、引荐、表扬一批有突出奉献、有较强区域示范效果、辐射性强的乡村科普提高前辈集体和小我,提高表扬条理和奖励力度。全区各部分要结合本身工作加大对乡村科普的支撑力度,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明素养,把握生产劳动技艺。

三)城镇劳感人口科学本质行动

深化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普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法。增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学校建立,普遍开展社区科普教育和培训,重点倡议和普及节省资本、情况维护、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常识,促进经济增进方法的改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法的构成。

施行职工技艺提高方案,增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现代企业准则。开展以提高职工生产技艺为目的的技能创新活动,普遍开展操作竞赛、技能交手、科技常识竞赛等职工教育培训。深化“讲幻想、比奉献”厂会协作”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本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企业技能创新和技能提高。各类企业每年技艺培训审核判定人数应不少于技能工人总数的20%坚持关键工种、关键岗位“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艺带头人”等职衔,并赐与响应待遇。每两年评选一次“区优异职业技艺带头人”

协助退役兵士加强竞争择业和自立创业的才能。持续抓好退役兵士职业技艺培训。

培训内容以民工实践需求和用工单位、工程需求为主。增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交通、建筑、工商、劳动等行业和部分要注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艺程度和顺应城市生活的才能。倡议并鼓舞月均匀运用进城务工人员到达100人的用工单位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标建筑工地坚持按期培训准则。

提高赋闲人员的就业才能、创业才能和顺应职业转变的才能。5.增强赋闲人员再就业培训。

四)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行动

坚持提高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的学习、培训准则。区委党校和行政学校等干部培训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本质列入教育方案,坚持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提高机制。组织、人事部分要将党政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的科技常识学习归入干部实践学习方案和党校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办法加以落实。各单位在创立学习型单位中要把科技常识学习作为主要内容。组织、人事部分在公开选拔指导干部以及公事员录用测验中,要列入与科学本质要求有关的详细内容。

开展相关常识的学习培训,协助广大干部完善常识构造,提高科学文明本质,提高科学决定计划和科学治理的才能,并以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本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本质的全体提高。要将科普宣布道育归入全区情势政策宣传内容,增强指导干部和公事员科学常识、科学精神、科学办法的教育。每年组织举行面向各级指导干部的科普申报会。党政指导干部和公事员要带头参加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科学留念日等科普活动,自觉提高本身科学本质。

三、公民科学本质建立基本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本工程

增强科技教员营业培训,增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员步队建立。坚持中小学专兼职科技教员步队。坚持科技教员步队的不变。增强中小学教员的科学教育培训,将教员科学教育归入教员持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路子开展营业培训。增强乡村教员科学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教员科学本质。鼓舞在碚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坚持全民科学本质教育研讨中间,为我区中小学培育高本质科学教育教员。鼓舞指导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参加我区科技教员培训工作和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指导工作。充分发扬我区青少年科技指导员协会的效果,发展强大青少年科技指导员步队。区级每年培训中小学科技指导员教员50人次。

具体推进本质教育的施行。积极推行任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构建学校科学教育系统。充分发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效果。具体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方案,逐渐推进高中科学课程变革。发动和组织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加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立、教育办法变革和科学教员培训。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员资历认定,制订学校科学教育评价规范,将学校科学教育归入学校的综合评价,将学生科学本质归入学生综合本质评价。

充分教育仪器设备、音像设备、核算机等教育器材。积极发展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增强学校特殊是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本设备建立。坚持健全学校科技活动室、实行室、藏书楼。乡村中小学具体建成卫星采取站和核算机教室。

构建分歧职业、分歧工种、结构合理的职业技艺培训基地。加强在碚高级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用。鼓舞和支撑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明技能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科学教育教材建立。

二)科普资本开拓与共享工程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法,坚持有用鼓励机制。加大对优异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市科学技能普及工作奖”作品征集活动。扩展对获奖作品的宣传,吸引和鼓舞社会各界参加科普作品创作。坚持科学技能研讨开拓新效果实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资本的机制,鼓舞我区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撰写科普读物,进行科普讲演和传达。制订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舞和吸引更多社会力气参加科普资本开拓,增强科协与科技治理部分及首要科普资本支配部分的协调,加大科学研讨资本和科学普及资本的统筹,扩展我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实行室、大型科研配备的科普应用率。增强区科普协会组织建立,加大科普创作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归入相关专业业绩审核范围,科普创作作品可归入新闻、出书等相关系列职称评定范围。

享用相关财产发展扶持政策。增强科技、教育部分与高校、新闻媒体协作,积极发展科普文明财产。将科普资本开拓归入新兴文明(构思)财产目次。扶持科普类播送、影视、动漫内容的开拓和制造,推进科普创作的市场化、财产化。

充分维护常识产权,严厉执行相关律例、规章和规范。发明公共科普信息资本公道运用的法制情况。

三)群众传媒科技传达才能建立工程

知足群众对科学常识的需求。鼓舞、支撑新闻媒体开设“科学与生活”等科普栏目,加大媒体科技传达力度。增大电视、播送、报刊、网站科学常识的播出时间、数目和版面。提高科普宣传质量。新闻媒体的科普宣传要进一步切近群众、切近生活、切近实践,要实时应用严重科学事情、科学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提高新闻媒体科普宣传的层次与质量。积极打造在科普宣传上有普遍影响的媒体精品。

坚持并扶持我区有特征、掩盖率高的科普网站;大众信息网、县政府网站和各本能机能部分网站要加大科普、科技宣传力度,打造科技传媒品牌。促进科技信息和科普常识的传达。

大力扶持科普出书物在乡村和偏僻地域的刊行工作。鼓舞编印面向乡村和偏僻地域的科普材料、科普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发放。

指导大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法应对突发事情。提高我区媒体关于公共卫惹事件和严重天然灾祸等突发事情的反响才能。

四)科普基本设备工程

规范科普设备的建立与治理。充分发扬我区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效果,发扬现有科普设备的效果。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治理方法。各有关部分要增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指导和服务,对现有科普设备进行机制变革和更新革新,充分内容、改良服务、激起生机、发扬效果,知足大众参加科普活动的需求。年,完成一批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革新建立,扩展我区科普教育基地数目。逐渐坚持和完善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或免费开放政策。

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备建立和运转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发扬藏书楼等公共文明设备的效果,将区科学宫即科学本质教育活动中间(暂命名)建立归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立方案。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用。十一五”时期,至少建有一所综合性、多功用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合,对已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间等校外教育活动场合要加大公益性科普设备投入,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用,使其充分发扬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科普效果。体育场馆要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科普活动开放。

充分发扬各基本设备的资本优势,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教文明基本设备的科普教育功用。坚持科研院所、重点实行室、工程技能中间按期向社会大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准则。整合应用社会相关资本。发展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各行业系统活动科技服务资本,坚持“活动科技馆”为城乡社区、学校特殊是乡村地域供应科普服务。

年,增强基层科普设备建立。增强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室等社区基层公共科普设备建立。全区每个社区要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一个科普画廊。增强村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立,提高乡村基层科普服务才能。年,力争全区100%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村庄科普员)并有用发扬效果。深化推进和施行“十百万万基层文明设备建立工程”乡村播送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乡村片子放映“2131工程”加速施行“农家信屋”工程,构成全掩盖的出书物公共借阅收集,推进乡村经济科学发展。

四、保证办法

一)对境表里机构和小我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完善政策律例。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鼓舞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有关精神。群众传媒增强科技传达、昌盛科普创作,高校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专门人才培育,科普文明财产等制订相关政策,对综合类科技科普报纸和音像成品、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捐赠、科普设备建立等科学传达、普及活动在市场准入和税收上赐与优惠,对科技馆、向大众开放的气候站和高校、科研机构向大众开放的科普场馆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加大经费投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能普及法》和《市科学技能协会条例》有关规则。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区、镇两级财务预算,保证《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顺畅施行。各有关部分和单位要依据各自本能机能,增强指导,落实责任,推进《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鼓舞社会力气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事业实体、捐资建立公益性科普设备和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并享用国家和市的有关优惠政策,逐渐构成财务拨款、单位投入、社会资助和普遍吸纳境表里机构、小我资金的多渠道科普经费投入机制。

三)为我区科学传达、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培育专业人才。要依照《公事员法》增强科协的机构和组织系统建立,支撑科协按章程自力自立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与公民科学本质建立的积极性,发扬他专业和技能专长。支撑科技专家自动参加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常识的传达。增强步队建立。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营业学习,提高在职科学教育、传达与普及人员的科学本质和营业程度。支撑在碚高校开设科学传达、科学普及专业。

四)制订并施行《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方法》市区科学普及工作奖励方法》坚持完善科普兼职人员和意愿者鼓励办法,坚持完善鼓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表扬奖励力度。表扬奖励在公民科学本质建立中作出主要奉献的小我和组织。

五)并将其归入我区社会发展目标系统。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大众科学素养查询、评价,做好监测和评价。坚持我区《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的监测目标系统。并提出响应对策和建议。

五、组织指导

各部分、镇街一起推进施行。区全民科学本质工作指导小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监视检查《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施行工作。区全民科学本质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有关日常详细工作。全民科学本质行动方案大纲》区委﹑区县政府的统一指导下。

科普教育制度篇3

【关键词】青少年宫 青少年 科普活动 现状 分析

一、最大程度发挥青少年宫科普基地指导中心的作用

(一)健全管理体制,抓好科普教育的落实工作。认真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建立了两个管理体制。

1.基地自身队伍的建设,有青少年宫的主管领导主抓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由青少年宫科技中心负责全体科技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科研活动,并制定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定期检查、评估总结。

2.由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科技总辅导员、科技教师组成的各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校科技工作计划的制定,通过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操作落实、检查评估。两个管理体制的建立,统筹了全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力量,形成了科普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紧密协调的格局、强化了科普教育的整合力。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成功的关键。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必须非常熟谙,精通,才能保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且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所限定的内容,要避免照本宣科,真正把知识讲“活”,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教师必须掌握牢靠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所教学科的内容应非常精通,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讲解,教师的学问,要像金字塔一样,既博大,又精深。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以外,还必须掌握好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激发学生去追求美的价值,美的知识,从而自觉主动得去揭示科学知识领域的奥妙,知识如同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教师如能拥有这株大树,即博学多才、多才多艺,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就灵活,联想就越广泛,表达就越富有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才多艺的教师,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又可信,亲其师信其道,方能激其行。

二、青少年宫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足以体现我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视。可是如今很多青少宫对青少年教育只重视各项技能的培养,没有对科普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青少年宫的领导者、老师和家长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注重学习成绩,忽略科普思想教育为目前的主要状况。

(一)认识不足,导致青少年科普知识匮乏。

1.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老师和家长只重视文化课的成绩,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已经成为阻碍科技教育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平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另外学校的教育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青少年的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虽然也一直在强调重视青少年科普素质,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使得科普教育目标仍旧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缺乏详细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科技时间活动未列入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中。忽视文化课以外的科普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是青少年科普知识可烦的原因之一。

2.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资金上,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导致科技教育经费来源少,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科技教育的项目因为资金的匮乏而无法展开。其三,青少年宫的师资力量缺失,目前很多青少年宫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培训教师,一般都是由老师兼职担任科普辅导员,因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兼职科普技辅导员水平不足,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恶性循环。

3.青少年宫的校外科普教育在科普教育中作用没有得以发挥。虽然科普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但学校也需要一个理想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单靠学校一己之力也达不到最终的目标。目前整体社会环境还显得科普氛围不足,现在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如电视、报刊等,而缺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现在许多城市都举办全国性的读书展览会,展出书目百万种,但优秀科普读物少,普遍存在价高、质差问题;另外,个人购买书刊毕竟有限,而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馆、阅览室很少,所以应该在青少年宫的图书阅览室里多购置科普类的图书。

(二)改进措施。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青少年宫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1.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青少年宫的科普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科普教育活动以专题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充分利用各种特定的宣传日,开展全区性大型科普活动,科技周前夕,策划科普周开幕式和系列活动等。

2.奖励在科普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将学校、家长和青少年宫这三种力量形成合力,并且尽可能给青少年宫科普教师创造进修机会提高业务水平,调动科技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了科技活动的潜能,提升了科技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完善了激励机制,对在科普教育中取得成绩,做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3.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科普基地培训中心的作用。在青少年宫科普基设置:无线电工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航模、舰摸、车模、机器人、TTS 科技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环保与生化实验室、天文台等科普内容。将青少年宫的培训课程与学校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科普教育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把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素质。将科普知识放在课程结构中,做到科普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

总之, 重视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少年宫科普教育的特点,在少年宫科普教育中,小组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群众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给每个同学以展示才能机会的原则和方法都体现了个性教育的特征,注重少年儿童的个性教育是少年宫科普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群众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制度篇4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升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崛起武陵山,领先于东南”宏伟目标的实现。

今后5年,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

政府推动——各乡镇人民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将《纲要》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加大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显著提高。实现以下目标:

——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大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疾病预防、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大力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明显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继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巩固市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切实开展科普示范工作,确保2013年申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基本国情、市情和县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加大科技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

——加强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广泛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教委):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责任单位:县教委)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委)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反对等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责任单位:县教委、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政法委、文明办)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百名科技专家进乡村学堂讲科普活动”、科技馆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委、团县委、妇联、科协、县经济信息委、环保局、水务局)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责任单位:县妇联)

——新闻出版、新闻媒体、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报社、文联)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建成并开放,加强现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科委、民宗委、财政局)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活动,培育和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提升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和动手动脑能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责任单位:县科协、教委、团县委、环保局)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继续开展培训和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传播的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在农民身边建立科普示范和惠农服务的长效机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重点是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特别是边远乡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牵头单位:县农委):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按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的部署要求,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责任单位:县农委)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农委、组织部、党校、妇联、教委)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之春等活动,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卫生局、文广新局、文联、食药监局)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县级科普示范乡镇等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着力培育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发挥好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基层欢迎、社会满意、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支农惠农项目,重点培育和扶持2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责任单位:县农委、县科协、县民政局、县科委、县供销社)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县城和乡镇科普画廊、村科普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经济信息委、科协、市政局)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在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加大对城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形势的稳定。

2.措施(牵头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扶贫办)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责任单位:县经济信息委、科协)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经济信息委、教委)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着力于增强社区居民健康寿命,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拓展科普工作增进社会服务功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居民团结友爱、互助共荣的协作精神,营造依法表达诉求、科学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以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调动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广泛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开展大型政策咨询活动,宣传普及法律常识、法规知识和国家有关政策知识,引导社区居民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司法局)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环保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安监局、卫生局、环保局、妇联、文明办、食药监局)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将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和科普示范家庭。(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民政局、科协)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经济信息委)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人力社保局)

——县委党校和县行政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责任单位:县委党校、组织部)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科协、人力社保局)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牵头单位:县教委):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教委)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科委)

——加强科学教育与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立县科技辅导员协会,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责任单位:县教委)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农委、组织部)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县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增强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职教中心、农广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责任单位:县委党校、教委、农委)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集成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加大优质科普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科普资源建设格局,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巩固和拓展现有科技场馆的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2.措施(牵头单位:县科协):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创作,支持优秀原创科普作品。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队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责任单位:县文联、财政局、科委、科协)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县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责任单位:县文联、科协)

——逐步集成县内现有科普图书、资料、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科委、科协)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文联、农委、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气象局、扶贫办、文广新局、财政局)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责任单位:县科委)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县广播电视台科技节目的播出密度要加大,《报》科技专栏的版面扩大和刊发密度要加大,各类科普资料的品种与发放量等要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

——将“科普论坛”打造成特色科普品牌。

——充分发挥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科技传播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鼓励各类媒体兴办科技栏目,重点支持有广泛影响的精品栏目。(责任单位:报社、广播电视台)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报社、广播电视台)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的发行工作。(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切实办好“科普论坛”,坚持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协承办、相关单位支持配合的机制;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每届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科普”主题,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责任单位:县科协)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进一步加强对新建科普基础设施的指导,重点利用好现有设施,多开展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升科学素质提供场所和阵地。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乡镇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工作站,在村(社区)建设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惠农、科普惠民服务站,并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为农村、社区和学校特别是边远乡村提供科普服务。

2.措施(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办法,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协)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协)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科协、民政局)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县科协、民政局、经济信息委、国税局、地税局)

——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教委)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责任单位:县科协)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县委办、政府办)

进一步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措施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委、科协)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和《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财政局、发展改革委)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责任单位:县委研究室、政府研究室、投促办、教委、科委、科协)

——加强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营造多元化推进落实《纲要》的繁荣局面。(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协)

——落实表彰和奖励的政策和措施。(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

(二)经费投入(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公益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县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将科普工作经费按全县总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实施经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乡镇)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投促办、科协)

(三)队伍建设(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培养专业化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人力社保局)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科协)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专兼职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坚持每年表彰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工作者。(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责任单位:县科委)

——稳定乡镇科协工作者队伍,各乡镇要为科协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促进本乡镇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科协,各乡镇)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责任单位:县科协)

六、组织领导

(牵头单位:县委办、政府办)

——县政府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并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各成员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相关任务纳入相应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有关单位,各乡镇)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乡镇总体发展计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责任单位:各乡镇)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责任单位:县科协)

科普教育制度篇5

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党的*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创业创优”新一代江苏人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教育、科技行政部门与科协组织和广大中小学要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领导和规划,集成力量和资源,创新方式和方法,务求普惠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普及为主”的原则,突出抓好科普教育、科技活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政策保障有力的学校科学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公民素质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目标任务。“*”期间,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所有中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部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中小学都有科技教育的活动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中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示范性、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项目、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示范基地。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

(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全省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高中技术课程,下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注重在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设计安排科学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实践活动。

(五)广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每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节”和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班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深入开展科普教育。认真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科学家(或科技专家)讲座”,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少年科学院”。

(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因地(校)制宜、重在普及、遵循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学考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种植饲养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普遍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较高普及性的科技竞赛活动,重视开展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科技竞赛,并努力发现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能的科技创新人才苗子。省每年举办“高中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和“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等系列科普竞赛活动,并努力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七)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进农村学校系列活动,省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技大篷车”和“流动科学宫”等科普进农村学校活动,努力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各地各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教兴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普遍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四、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八)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科学课程新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新师资。要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满足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的需要。强化科学课教师的培训,将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培训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分级培训的要求,全面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期间,全省各中小学(含职业学校)都要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三星级以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省级优质初中和小学要尽可能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市、县教育部门和乡镇都要设1名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负责对所辖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各级科协要积极组织广大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大学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要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提高专职科学课教师队伍和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小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承担课外科技辅导工作应核定工作量。

(九)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基地。“*”期间,每个市和县(市、区)都要建成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并配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备设施(如机器人工作室、科普活动室、计算机室等)。积极鼓励和推进社区、乡镇建设青少年科学活动室,为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健全省、市、县(市)的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命名制度,每两年命名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

(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切实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省所有中小学都要建成合格的科学类课程实验室,满足中小学生科学课程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需要。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建科学工作室,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都要创造条件建立创新实验室。职业学校要建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各中小学都要进一步充实和配备科学实验仪器,特别要重视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合格实验室建设。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必须配备15%以上的科技类书籍。要在各级科技馆建立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机器人、科技模型、未来工程师科学工作室和计算机活动室等。

创建江苏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站,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校通”网络平台对中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组织编写和推荐一批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普读物。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十一)充分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各级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及其它校外科普教育基地,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供学生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支持和配合当地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各级科协和所属学会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专题节目,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五、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

(十二)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科技和科协等部门,要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负责中小学科普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集成相关力量与资源,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牵头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职责,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要把科学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科普教育制度篇6

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遵循着渐进式变迁的模式,改革中选择和运用的政策工具较为单一,强制性工具和混合型工具使用频率较高,自愿性工具使用较少;三个阶段运用的政策工具较为稳定,强制性工具主要运用了规制和命令性权威性工具两类,混合型工具主要运用了信息与倡导和诱因型工具两类;这几类政策工具在不同阶段和政策对象上的选择和运用差异较大。在未来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仍需加强政策工具规划、丰富政策工具箱,发挥政策工具的互补性。

关键词: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政策工具

一、引言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中央政府和高等学校始终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相对较系统和完善,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试点探索、规范化和制度化三个阶段。[1]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本科教学评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如张晓鹏[2]、陈玉琨[3]、赵立莹[4]等都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框架、价值反思、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二是对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研究,如周湘林[5]、肖兴安[6]、安力[7]等学者从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决策模式、历史演变、院校层面的政策决策等方面开展过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由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解释力,不断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其中政策工具理论也被用来解释教育政策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如殷凤探讨了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类型的变化情况[8],张端鸿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变化规律等等[9]。虽然政策工具在政策执行中非常重要,但从政策工具的角度探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成效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本研究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改革中的政策文本和重要事件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和分析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种类,探究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描述各个阶段政策工具应用的变化趋势,为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政策实施中的政策工具选择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与选择

政策工具是政府执行政策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连接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政策目标必须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10]。达尔和林德布罗姆早在1953年就对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进行过研究,但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政策工具理论才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很多学者都对政策工具做过分类,如麦克唐奈和埃尔莫尔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和制度变迁工具(McDonnell&Elmore,1986);林德和彼得斯把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财政补助、管制、劝诫、权威、契约等(Linder&Peters,1989);施奈德与英格拉姆则将政策工具划分为权威型工具、诱因型工具、能力型工具、象征及劝说型工具和学习型工具五类(Schnei-der&Ingram,1990);豪利特与拉米什也提出了一个政策工具分类模型(Howlett&Ramesh,2003),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较广。豪利特与拉米什根据政府介入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的程度把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型工具三类,具体见表1。对于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豪利特与拉米什综合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认为应根据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复杂程度两个因素来讨论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国家能力是指政府机关可以影响社会行动主体的组织的能力的大小,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是指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所须面对行动主体的数量和类型的多少,这两个因素组合方式决定着政策制定者选择何种政策工具。[11]本文将运用豪利特与拉米什的自愿性、强制性和混合型政策工具三分框架,对中央出台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蕴含的政策工具类型进行分析,并运用豪利特与拉米什的政策工具选择框架探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各阶段影响政府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三、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历史回顾

(一)试点探索阶段(1978-1989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78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之前,为我国普通高校教学评估改革的试点和探索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是扩大高校的办学自,逐步恢复被破坏的教学秩序。由于恢复教学秩序和完善教学改革的需要,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等一些高校在某些教学活动中开始了评估的尝试,随后尝试评估改革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一些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开始了评估工作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努力和尝试终于受到了中央的重视,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办学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予以整顿和停办。”其后,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一批政策和文件,均要求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1985-1989年期间,我国开始了更为广泛的以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为中心的学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试点工作,并形成了基本的评估模式。根据笔者的统计,从1978年至今,中央政府或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的普通本科教学评估相关的政策文件共有42项,其中1978-1989年6项,占12.1%;1990-2002年15项,占35.7%;2003年以来有22项,占52.4%。因此,在探索阶段,高校教学评估制度是自下而上逐步展开的,但由于政策文件数量少,评估工作尚缺乏规范的制度和体系。

(二)规范化阶段(1990-2001年)1990年10月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到200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改革的规范化阶段。这一阶段,许多高校继续进行对学校、学系、专业评估工作的积极探索,在高校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政策性规定,也是我国高校评估实践走向规范化的开始,在这一阶段国家相继出台了15项政策文件以规范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专门的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逐渐从高校评估中分离出来,有了专门的评估领域,明确的评估任务和内容,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初步建立,并走向规范化发展。

(三)制度化阶段(2002年至今)从2002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来,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迈向了制度化发展的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水平评估三个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并作为评估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标准,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对全国592所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拉开了我国五年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序幕,且这项工作在2008年基本完成。据笔者统计,从2002年起,教育部先后了普通本科教学评估方面的政策文件22项,占1978年以来此类政策文件的52.4%。其中,为规范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秩序,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严肃评估纪律、成立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选聘评估专家及委员会、规范评估工作基本程序和工作以及各类评估人员职责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日趋完善。2008年以后,教育部采取多种形式对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评估标准和形式单一、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定位不明确、整改环节薄弱等[12],被评高校过分重视评估结果和等级而出现的疲于应付、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总结反思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估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2013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明确提出审核评估将作为今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形式和制度,开启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新时代。总之,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是从自下而上的实践和探索开始,又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和完善的,遵循着渐进式变迁的模式,并且政策工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运用

笔者梳理和归纳了各个时期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政策中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采用的政策工具不断丰富,三类工具配套应用于政府机构(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评估人员,也包括自愿性的评估组织与个人。从政策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来看,强制性政策工具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应用较多,自愿性工具应用较少。从政策对象上来看,对高等学校和评估机构使用的政策工具较多,对政府机构、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性自愿组织使用的政策工具相对较少。其中,对高等学校使用的强制性政策工具在减少,自愿性政策工具在增加;对评估机构和人员使用的强制性政策工具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均在增加;对政府机构主要使用强制性政策工具,兼有混合型政策工具,工具种类较为稳定。

(一)试点与探索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这一阶段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政策主要采用的是混合型政策工具中的信息与倡导和诱因型工具,具体包括舆论宣传、鼓励号召、社会声誉、权力下放等。当然,这一阶段也有强制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对办学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予以整顿和停办。对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分析可知,在这个阶段国家对教育管理的行政能力强,但对高校评估工作管理相对较弱,高等学校、政府机构、评估机构与人员等政策子系统复杂程度较低,按照豪利特与拉米什的政策选择模式,这一阶段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混合型政策工具。因此,在评估政策的试点和探索阶段,中央政府对高等学校主要采用混合型政策工具,中央下放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鼓励和号召高校进行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评估专家、政府机构等政策子系统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二)规范化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在这一阶段,对高等学校的政策选择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包括设定和调整标准、建立和调整规则、法规、监督、处罚、考核等规制;对政府机构的政策选择也是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主要侧重于命令性和权威性工具,包括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能力建构、政府间协定、政策试验、指示指导等;对评估机构和专家人员仍是强制性政策工具,包括机构改革、机构能力建设、命令指示等,如1992年规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1998规定成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等。从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的分析可知,在规范化阶段,国家行政能力增强,经济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高等学校、评估机构与人员等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有一些增加,但仍然比较简单(政府机构自身的改革是一项较为简单的指令性改革)。按照豪利特与拉米什的政策选择模式,决策者可以采用规制、直接提供、命令性和权威性工具等强制性政策工具。因此,这一阶段是我国高校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建立和规范时期,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度重视,表现为国家行政能力增强,且政策子系统比较简单,对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改革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对高等学校的政策选择主要以规制为主,对政府机构和评估机构主要采用命令性和权威性工具。在这一阶段自愿性工具和混合型工具的使用情况与第一阶段变化不大,只是对高等学校增加了信息公开和学习教育两种政策工具。

(三)制度化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进程中,强制性政策工具箱中的规制工具和命令性、权威性工具太过刚性,需要更多的混合型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因此,在这一阶段,与政府职能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趋势相适应,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在混合型政策工具选择方面增加了更多的诱致型工具,如权力下放、信任、程序简化等。由于2013年教育部下发的《审核评估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探索和逐步推进管办评分离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这意味着政府领导下的本科教学评估模式将会逐步退出,以市场为导向、有竞争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将会逐步进入高校评估领域,承担起本科评估的责任,那么自愿性工具将会越来越多。从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分析可知,这一阶段,虽然政府将部分权力归还于高校,中央政府将部分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但国家行政能力仍然处于强势。虽然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逐步规范和制度化,但所有本科院校必须在五年内全部接受教育部本科评估,致使短期内接受评估的高校数量多、层次杂、任务重,加之媒体对本科评估的报道褒贬不一,政策子系统越发复杂,特别是审核评估中将第三方评估机构引入。按照豪利特与拉米什的政策选择模式,国家能力强、政策子系统复杂程度高,一般采用自愿性政策工具,但由于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政策子系统中的自愿性组织和第三方评估市场发展均比较滞后,这一阶段对高等学校、政府机构和评估机构与人员的政策工具选择还是以强制性政策工具为主,特别是规制工具和命令性、权威性工具。同时,与前两个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混合型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有了较大的发展,混合型政策工具中的权力下放、信任、程序简化被广泛地应用在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中。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遵循着渐进式变迁的模式,政策工具的种类不断丰富,三个阶段使用的政策工具的大类基本一致,但具体条目却有很大的差异。从政策工具箱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强制性政策工具使用频率最高,但三个阶段都只使用了规制和命令性、权威性工具两种强制性政策工具。在强制性政策工具选择方面,在规范化和制度化阶段选择和使用的政策工具基本一致,与探索阶段相比减少了处罚和制裁等工具,增加了机构设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能力建设、政府间协调等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在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和评估机构三类主体,且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与政府机构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基本一致。在混合型政策工具选择和使用方面,三个阶段都采用了信息与倡导工具和诱因型工具两类政策工具,在信息和倡导工具箱中都选择了信息、信息公开、舆论宣传、鼓励号召等工具,但在诱因型工具的选择方面差异较大,在试点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了社会声誉,在规范化阶段增加了权力下放,到制度化阶段更是增加了信任和程序简化等工具。混合型工具兼有强制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特点,可以作为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可以规范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和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参与和接受评估的积极性,另外可以通过信息公开、舆论宣传等形式接受社会、生师、家长及用人单位的监督。

在自愿性政策工具选择和使用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其后的一些与本科教学评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都有类似的规定,这些政策和文件都提到了自愿性工具中的自愿型组织和服务。但由于我国正式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一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展开,致使这类工具在政策执行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在审核评估阶段真正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自愿性工具中的市场工具也将会被选择和使用。通过对我国三十多年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制度改革中政策工具选择和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新一轮的审核评估改革阶段,规划政策工具时应该注意:分类规划、综合运用,发挥政策工具的互补性;丰富政策工具箱,尝试新的政策工具;加强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执行力度,推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法治化进程;积极开发和利用混合型政策工具箱,做好政策宣传、学习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估信息公开制度;培育和壮大第三方评估机构,引入市场机制增强评估活力,真正发挥自愿性政策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国栋,袁益民.高等学校审核评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3-10.

[2]张晓鹏.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总体框架的若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2):3-11.

[3]陈玉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问题与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8(2):5-7.

[4]赵立莹,刘献君.本科教学评估:理性反思与现实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17-20.

[5]周湘林.教育政策四维渐进决策模式构建与分析———以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演进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29-33.

[6]肖兴安,陈敏.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历史演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71-77.

[7]安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政策在院校层次的执行[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9-23.

[8]殷凤.近年美国教育中的政策工具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2-16.

[9]张端鸿,刘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1):50-54.

[10]朱春奎,舒皋甫,曲洁.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工具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1(2):116-132.

[11]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80-281.

科普教育制度篇7

一、加强机制建设,推进普法教育向纵深发展

1、建立组织机制。区教育局建立了普法教育组织体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市南区教育系统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督导室、团委、教育科、安全科、体卫艺等部门和科室,制订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加强联合指导监督,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各学校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协调和督查普法活动的安排部署和落实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制度、有考核,使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落实到位。

2、健全运行机制。区教育局和各学校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普法教育制度,做到“五有”,即有规章制度,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检查评比,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常抓不懈。各学校还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符合法律原则与规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

3、重视队伍建设。各学校安排综合素质高、教育能力强、法律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自身素质。区教育局还高度重视整合利用社会和各部门的资源,为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供人员支持。区教育局联合区综治办开展了“校园综治工作站”工作,整合了全区11个部门的资源,为每一所中小学都配备了“综治服务联络员”,并把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作为他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区各中小学共聘任了法制副校长、校卫警官、交警辅导员、消防官兵等近200名“综治服务联络员”,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加强主渠道渗透,拓宽普法教育实施途径

1、建立普法教育课程体系。各学校坚持把法制教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认真抓好法制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工作,逐步建立了较完备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各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扩展学生的法制视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2、多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此,各校尤其注重学科教学的渗透功能,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找准一个“点”,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结合点;设计一个“法”,即在学科教学中精心设计渗透的方法,既要不违背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又要有机渗透法制教育,做到含而不露,润物无声。

3、重视环境氛围营造。各学校充分利用专刊、橱窗及班级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法制宣传画、法制剪报;利用学校电视台和广播,宣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通过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让师生了解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全体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

三、加强载体建设,搭建普法教育一体化平台

1、加强校内载体建设。区教体局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让法制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动,取得良好的实效。一是体现常规性。区教育局在3月份和9月份设立了“法制教育周”,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观看一部安全、法制教育专题片;开辟一期安全、法制或预防主题手抄报;开展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一次法制教育主题征文;举办一场安全、法制专题知识讲座;征集一条法制宣传标语等。每个法制宣传周主题不同重点不同,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体现创新性。区教育局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的法制教育新途径,联合区综治办、市南区法院在中小学尝试开设“少年模拟法庭”,让师生了解和认识了法庭审判案件的一般程序,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而且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亲身实践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区教育局在大学路小学组织了一次“少年模拟法庭”现场会,全区中小学师生代表200余人进行了现场观摩,取得了“少年模拟法庭、教育儿童少年”的良好效果。三是体现针对性。区教育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开展了不同的教育活动,比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法制童谣”进课间活动,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编写童谣、背诵童谣、传唱童谣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到普法教育;在中年级开展“我与法制”小故事评选活动,将学生对《交通法》《消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理解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高年级和初中开展“安全法制情景剧”剧本征集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表演、观看小话剧的形式,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科普教育制度篇8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领导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改革经验;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工作,及时总结,为下阶段的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

——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要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三、实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4.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各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的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问题。

5.省教育厅及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课程政策、计划,加强对所辖地区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

6.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要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要建立德育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实验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要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开展前瞻研究,重视政策引领

7.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进一步发挥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教师的作用,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设计、研究、实施、指导、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成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整合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和支持力度。

8.省教育厅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学校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样本学校要围绕新课程实验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造经验,逐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样板学校。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规划,建立相应组织,做好对新课程实施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形成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9.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本省实际,逐步制订颁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仪器配套标准》、《浙江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全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序、扎实地向前推进。

10.省教育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各学科、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学校应帮助教师认真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式教材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提早结束新课。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找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抓好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水平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政策,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要优化整合各类师资培训和教研机构的资源,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工作,努力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

12.在部级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师院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县级和学校则应结合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1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研、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专业服务的作用,为高中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机制

14.由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教科书选用建议,再由省教育厅在征求各市意见基础上确定我省使用的教科书版本。省教育厅将加强实施新课程后全省普通高中教学用书的管理,及时颁布《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组织征订未列入《目录》的教学用书。

15.省教育厅将制订全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地方课程立项、审查、选用、评估和淘汰制度,同时建立开发、实施、评估学校课程的制度。没有通过审查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

16.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特别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各市、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17.省教育厅将逐步建立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相衔接的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基础教育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及时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工作的保障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重大的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1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2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彻底改变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按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教学能力、师生关系、校本教研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要在全省电子学籍管理的平台上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规范纪录的内容、格式和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科普教育制度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吸引力;本科职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对于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建议和措施有:应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中职生实行全免费和提高生活费补贴的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教毕业生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快改革招生制度,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优先对口招收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适度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的比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衔接,探索中、高职学制与课程的贯通模式,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立交桥”等等。要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就应在借鉴国外先進职业教育模式、加大投入、改革招生制度、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比例等的基础上,建构完善“一个龙头三个放开”的省域职教体系。

一、成立本科级的“龙头”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或学院)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全国各地对职教的政策扶植与投入来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投入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这仅仅对“断头教育”、“终极教育”的职教的投入,是治标不治本的投入。因此,建议各省市自治区应加大投入,成立一所本科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或学院)。这所本科级的“龙头”职业大学的建立既是解决学生发展的希望——中职生、高职生(包括想学技术的普通高中学生、普通大学生、成人学生)的大学梦想与机会;又是解决职教教师发展的希望——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对口师资培养、進修、深造等问题;还是解决中职与高职学校办学的希望——理论指导、技术创新与引领等;更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虽然有培养高端型技能人才的义务,但企业更希望获得招来就能产生效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职业教育的学校、师生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希望、梦想、机会与普通教育实现了基本的权利均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另外,只有建立了本科级的“龙头”职业大学,通过同层次的对比、竞争等,才能对普通本科教育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目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尽人意,高技能型人才又严重匮乏;而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甚至秉持即使是大学毕业即待业也要选择上普通高中、上普通本科大学。这不能仅仅归责于“学而优则仕”、不想“走工人路径”的文化生成;还应该归责于普通本科教育改革缺乏同层级的其他大学(职业教育大学)的外部竞争动力:一旦有本科级的职业大学参与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竞争,普通本科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進口与出口质量)才有可能被触动,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地变革。目前,国内仅有一所公立本科级职业教育大学,其它的都仅是高职高专,个别民办本科大学其性质近似于职业教育本科学校,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本科学校。这是与我国社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是严重不相符的,也是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的根源所在。

二、“三个放开”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虽然目前学界提出搭建“立交桥”的职教体系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但不仅仅是搭建、打通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普本的“立交桥”,还应该放开普通高中生与中职生、普通专科生与高职生、普通本科生与职业本科生(本科职业大学建立起来之后)等的相互转学和学分互认等机制;放开本科级职业大学,使之和普通本科一样既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招收中职、高职毕业生、成人学生——不能限制职业本科大学只能招收职教生、成人学生;同时放开专业硕士、博士招收的门槛和中职教师参考普通中学教师评定职称的门槛等。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关键是要放开中职升高职、升普本的限制。目前,国内仅有浙江、上海等几个省市的中职升高职实行了保送制,而且保送的比例都还较低。另外,全国其它大部分省市中职升高职还控制在5%这个范围。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中职生直接升普本的先例,中职生要升普本,只有通过自学高中课程,以社会考生的名义报考普本,这不得不说是严重伤害中职生公平教育需求的表现。对此,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仅要放开中职升高职的比例,而且应放开中职升普本、职本的门槛限制。

三、加强中职与高职,高职与职本教育的课程衔接建设

组建了“职业教育大学”、也就搭建起了中职升高职、高职升职业教育本科或普通本科(中期选拔考试)。这只是教育制度及体系建设问题,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中职升到了高职、从高职升到了本科(含普本、职本)之后,这些从中职或高职升到高职或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能否跟得上直接从高中升到大学(或大专)、已经学了2年职业教育基础课的学生的学习進度,1年(大专)、2年(本科)之后能否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值。如果中期选拔考试后升上去的学生,不仅职业教育基础不牢,而且职业技能也只是略知皮毛,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此,根据国内外目前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也必须建构起完整体系的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当然,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削弱高职、职教本科的基础技能及文化基础教育质量来迁就中职教育,必须奠基于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统一的前提;必须考虑不少中职和高职学生毕业后有可能直接就业而不一定都要升高职或本科的特殊现象。当然,东部教育发达的个别省份在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办法中设置了“职业技能科目”,这是值得可取的尝试,但是更应该构建合理的中职与高职、职本的课程体系。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力缩小收入差距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進入中职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市收入较低的阶层。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出是“万不得已才读中职”的现象。究其根源,既有教育质量、学习效率的原因,也有教育公平、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的原因。

上述前三点是从教育本身出发,创造、形成教育均衡的对策。教育最终是为了社会发展:改革人事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是从体制上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保证。同样是接受中等教育,为什么高中生可以升大学、大专,而中职生只有极少部分能升高职?同样是接受高等教育,为什么普通本科生可以考公务员,高职生几乎没有考公务员的可能(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是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社会产业发展还将需要大批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员;广大农村、乡镇还严重紧缺技术、专业人才,即使在同一地区,普通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实际收入、社会待遇根本不能和公务员相提并论。对此,应加大力度改革人事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提高中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五、加大东西部合作办学,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东西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现象: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设施先進,教育资源富裕,但是生源严重不足;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严重不足,生源却相当富足。对此,应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协作办学。这样既可以提高职业、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还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职教育毕业生,东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吸引力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科普教育制度篇10

一、总体目标任务

1、进一步强化科普联席会议制度。

一是要继续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科普政策和《科普法》的落实,组织协调好重大科普活动,探索科普工作新做法。二是联席会议继续实行例会制度。每年召开1-2次全体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全市科普工作的重大问题,负责成员单位的联络和协调工作。三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中心,完善科普,以机制创新推进科普管理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推进科普惠民实效。

一是通过开展2014年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科学分析数据值,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指标提供参考,二是大力推进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打造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协会员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惠民”乡镇行等品牌活动,力争全年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于150项,普惠百万市民。三是继续深入推进惠民惠农服务站和科普场馆建设,成立市科普志愿者总队和市科普讲师团,开展“社区科普大学”试点工作,年内新增科普惠民服务站22个、科普惠农服务站10个,新建基层科普场馆2处,打造“科普惠民”升级版,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科学技术的恩惠。

3、推进民生科技普及。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开展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规划的研究论证。围绕社会热点,重点支持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示范应用,在争取国家科技惠民示范工程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南京大学生态研究院资源优势,以首家省级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为平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科技素质培训,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的科技素养。

4、组织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集中精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办好几项重大科普活动,集中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集中展示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风采,集中反映公众对科技的实际要求,包括科普宣传周、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特色科普展、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力求在内容、形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办出特色,造成效应。

二、重点工作安排:

(一)科普管理重在制度化。

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在加强科普工作规划和组织重大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协调有关方面各自做好职能范围内的科普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例会制度和汇报交流制度,全年召开联席会议二次,传达上级精神,交流工作情况,商议部署科普工作。

2、认真分析市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十二五”规划中科技事业的内容,继续做好省级工程中心,国家和省重大产业、科技专项等的申报工作

3、加强组织协调,总结经验,将科普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和镇场科技工作年度目标工作之中。

4、继续开展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以此建为契机,提高科普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营造创造生态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做好相关工作。

5、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各级科普工作网络,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和新建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继续发挥新闻单位的阵地资源优势,结合日报小记者班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打响小记者班的科普品牌。发挥报社青年骨干力量,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团总支全年任务中,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

6、积极筹措落实科普专项经费,按照人均5元,全市530万元安排科普事业经费;确保全市科普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科普宣传力求长效化。

以发挥媒体优势,创建精品栏目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7、按照省、市科普基地管理规范,提高各级科普基地宣传普及的效果。进一步做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统计工作。

8、发挥电视、广播的宣传优势,办好“田”、“专家零距离”、“新农村”、“卫生天地”、“科技之窗”、“环保新视野”等科普专题专栏。

9、组织环保讲师团到各开发区、镇(场)开展各类环保科普培训;报网互动,丰富媒体的宣传手段。依托我局自办刊物《环境保护》、环保网站、世纪以及零距离等地方门户网站动态性的宣传环保科普工作;组织环保志愿者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各类环保科普的宣传活动。

10、发挥《日报》的党报宣传喉舌作用,及时报道我市科普工作动态,适时登载科技知识;结合《民生新闻》、《民生服务》、《卫生园地》等栏目,宣传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典型事迹;办好“科技”、“环保”、“卫生园地”、“科技创新”等科技、卫生、农业、环保等专版和专题科普栏目。做精科普工作专题报道。结合科普宣传周、科普行动日和其他重大科普活动,精心谋划,改被动报道为主动策划,在加强报道数量的同时提升报道质量。做细科普新闻报道。在继续加大对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的报道外,要把视角更多地投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扩大科普教育面。

11、建设和更新改版“科普网”、“虞城科普网”、“文化网”、“农业信息网”、“非遗网、文博网”、“公众环境信息网站-环保”等一批精品科普网站。

12、继续办好部门自办的《生态》、《科普新视窗》、《现代农业特刊》、《环境保护》等刊物,增加科普内容的比例。充分发挥“虞城科普网”、《科普新视窗》宣传载体和信息平台作用,年内,上报党政信息不少于10条,科协网站信息不少于1500条,不断激发科协组织正能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动科普事业在高平台上实现新发展。

(三)科普活动通俗化、社会化。

以形式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的活动为重点,提升科普活动效果,加强社会影响。

13、通过低碳社区的创建,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居民代表委员会、驻街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美丽的家园,建设一批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社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低碳社区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好“共建生态文明,同创低碳社区”的巡回公益活动。

14、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对基层年轻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长期、纯专业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内人员全员继续教育计划,年参加各类知识更新培训及实践不少于15天;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继续在各县市中保持领先地位。加强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扬州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涉农研究院建设,与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型合作社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继续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展示、农业物联网技术展示等途径,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

15、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深化科普工作方法改革,加强科普资源建设,鼓励团组织建立科普工作阵地;大力开展青年科学素质培训,以各级各类青年培训为抓手,提升青年科学素质,采取“独立办、联合办、参与办”相结合的形式,提高青年科学素质;全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技能比武、导师带徒、创新创效等途径,依托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带动青年提高职业技能。

16、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支持科技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创建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着力加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引进、建设与管理,注重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率,着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2件。继续开展科技进步奖、优秀专利奖等奖项的评选,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新创业,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继续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输送一批科技人才。

17、继续加强对我市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培育新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的科技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是青少年活动中心、蒋巷村、沙家浜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落实各项科技活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活动中心在全市科技教育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教育档次。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节、第八届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营造青少年学科学、爱科普、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18、围绕创建健康城市,开办健康教育学校、孕妇学校、健康俱乐部,开展专题健康教育;加强卫生新技术的普及和卫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中医院合作的“中医药博物馆”,积极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提升中医药文化,

19、继续科普文艺宣传:文化惠民村村演、组织参与第十二届科普创作文艺汇演、开展全市数字电影免费巡映活动。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数字化管理、数据库建设、情报咨询等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继续办好图书馆市民课堂,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并做好延伸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图书馆与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校地合作建成的三大中心,对外开放“市科技文献信息查询中心、地方文献阅览研究中心、公共图书流转服务中心”。

20、继续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进一步抓好文明职工、职工之家的创建和评选活动。继续加大评选活动力度,树立典型。同时,加大各个阶层的职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从文化、环保、科技方面满足不同阶层的职工的要求。继续探索市总工会企业服务中心运作模式,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美,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教育、卫生等领域扩展,以实现为职工维权和为企业服务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