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方向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06

能源管理方向

能源管理方向篇1

【关键词】我国 钢铁企业 能源 管理 消耗 节能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钢铁产业迅速发展,钢铁生产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钢铁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也随之增长。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作为能源消耗的重头产业,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钢铁企业的节能优化,减少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世纪之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还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很多钢铁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总量上,对于能源消耗基本没有做出过高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迎来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加大钢铁的生产总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做出了全面的反思,下定决心要做好本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事实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已经占据到钢铁生产成本的30%左右,除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之外,很多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思,反思如何进一步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理想,很多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都是在不断的改建和扩建中所完成的。事实上这也给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想在这种结构复杂、先天设计不足,后天随意变更的钢铁企业中全面科学实施节能减排谈何容易?基于此种情况,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都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却是一筹莫展。

二、未来钢铁企业的节能方向与途径

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可以沿着下面几个方向开展:

(一)建立节能工作的基础

如何建立好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呢?笔者认为钢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须要重视节省能源,对铁水和烧结矿等重要能源的消耗更要投以必要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降低钢铁生产工序中溶剂料以及零部件与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的单耗。众所周知,对于生产钢铁的企业来讲,影响其吨钢能源消耗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铁钢比”。假如一个企业吨钢能耗高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其“铁钢比”就一定会高。但是,要想降低“铁钢比”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这主要是与我国所储存的废钢资源密切相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的很多钢铁企业都采用了扩大电炉钢比例的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精细化道理,实施精料方针,努力提高烧结矿和球团矿的品位,这样才是降低钢铁产业能源消耗的正确途径。

(二)抓住节能工作的重点

所谓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大力提高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生产、转换、加工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遗憾的是,钢铁企业的能源高效转换本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的,它也是钢铁联合企业的3大功能之一。但是如今却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拉大了我国钢铁企业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焦炭、电力等重要能源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高所造成的。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在未来的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手段研究和运用,努力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尽量减少钢铁生产、转换和加工等环节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外,还要努力降低钢铁各生产环节中燃料、电力、氧气、蒸汽以及工业水等能源动力的单耗,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废钢的回收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回收生产过程中所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都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的重点。相关学者通过其研究表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钢铁制造业相比,整整落后他们20%左右,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还要大。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要想降低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技能技术,依靠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可以将以往余热资源的单一间接回收方式改变为间接或者是直接联合回收;还可以将单纯的热回收改变为热电联产。这些都是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能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都不到位,现在突然实施节能减排确实给一些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国钢铁产业的能耗水平仍然比韩、日等国高出40%左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要积极克服,努力进行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巨大的能源消耗现状,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加大节能投入。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钢铁行业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方向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而我国应运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兴国的基本国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有效地提升了国民基本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运营国际化使得国际人才间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既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让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的发展。人才、资金、信息是当今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企业套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导向的基本含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定等活动在企业中对员工行为的管理与引导,让员工掌握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在经营活动中依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经济学理论实施科学管理。其内涵是依据科学的理论思想,通过招聘等手段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让人才可以在企业的运作中有效地实施经营管理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指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个人与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系统,通过把知识与信息进行整合和有效的配置,以此来实现知识系统的不断更新和资源的最优配置结合。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够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在企业中调动和部署企业知识的管理的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导向的关系

企业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表现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占有的商业资源,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物化在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管理理念,即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企业管理的优化和不断更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企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对于知识资源的管理经营。企业的文化经营是企业的精神所在,也是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方面,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管理资源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这决定了在企业所进行的任何管理的活动都不能将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独立的探讨和分析。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企业要在管理中不断引进先进的知识资源,同时在企业中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方向和企业的文化管理机制,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分配和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因素,这就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导向管理具有互相作用、联系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中知识管理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人力资源的相关管理机构和组织在管理方面会配合知识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在管理中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部门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积极促进知识管理的长期发展,保障知识管理组织的人员优化配置。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知识管理的机构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共同组织企业的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宣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员工团结精神。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合作关系也体现在企业的培训中,比如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专题培训等。在相互的协同合作中,通过共同建立良好的业务培训体系和管理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完善公司的业务培训或者知识管理部门的训练成果。

另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一的企业内部人员考核评定工作,也可以通过与知识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制定合理的惩戒奖罚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等。

(二)知识管理导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管理机构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计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达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对企业的人员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全面部署。另外,在人力资源考评、员工绩效评估、岗位配置方面,知识管理机构能结合员工的考核分数,提供专业的评定意见。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整合、系统管理方面,提供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通过对这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后备知识库支持,配合人力资源更好地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同时,知识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和构建企业文化,共同营造出一种合作向上,团结一致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在企业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本质联系,由于知识创建和共享的载体是员工,所以员工是其联系的必然纽带。在企业的管理中员工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企业通过对员工的行为和能力、技能、知识等全方位的分析,构建组织和企业的整体知识体系,并通过定期数据维护,不断地提高和更新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和保障,企业的实战管理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程度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知识进行管理。在企业的招聘和选拔中,优先选择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应聘者,使其所具备的知识量和技术能力成为组织的一部分,从而加强企业组织的知识储备。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各方面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另外,运用知识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计部门员工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促进企业的发展。

由于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运用知识管理招聘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员工,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合理共享和创造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提高组织知识管理的方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在企业绩效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人”的管理,通过招聘和培训活动,为企业吸收人才、发展人才。比如企业在招聘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源泉,选用个人能力好和素质高的人员,是为企业输送知识储备的根本保障。通过企业的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惩戒赏罚制度,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而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来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的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企业知识管理导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五、总结

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知识管理导向对于企业知识进行有效性管理及利用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导向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且能够相互作用。在企业中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重要的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的管理和研究,提高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整体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加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02:136-144.

能源管理方向篇3

在人力资源管理替代人事管理的情况下,除了减少传统行政人事管理任务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似乎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为什么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价值在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和价值却难以被充分认可呢?这种巨大的反差根源何在呢?我们认为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本身对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可能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提供价值的方式,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式选择上。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提供价值方式是“职能导向”――为组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做了和已经做了什么,没有重视服务客户真正需求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被满足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计固化了运行机制,只要按流程完成任务即可,但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情况则关注不足,因此在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和价值也不容易被认可。为应对上述挑战,理论和实践界一些企业提出了以平衡计分卡帮助企业从职能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变,也有企业在“内部营销”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客户导向人力资源职能模式的理论,结合某研究院实际需要,提出了基于全面客户观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式,以期对其他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二、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价值

职能导向的模式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质特征在于组织模式以工作内容为基础,专注于职能管理的内,这种模式在运行中往往出现两种问题:一方面业务部门和员工因受到不同职能分支的要求和管理,没有一体化和一站式服务的体验,容易形成繁琐状态和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各职能之间可能产生由权责不清而导致扯皮和推卸责任现象,常见绩效考核与薪酬的工作不协调,规划与人员配置的矛盾等等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这种职能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明显功能缺陷:只关注现有流程,不关注客户需求变化;只在意做了哪些工作,不在意这些工作为组织和员工创造了多少价值。这种工作模式的价值导向是只计“产品”不计回报,它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证明自身在组织价值增值中的贡献。

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要清楚客户是谁,他们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在客户导向的模式中,客户是价值链的起点和最终环节,是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的核心;客户需求表示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期待,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职能发挥和体现的过程。理论上讲,人力资源职能的客户可以分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组织内部并对人力资源具有需求的个人或组织,包括高管、各职能部门、各业务部门、员工等;外部客户是组织外部,包括上级机关、政府机构、其他公益组织等。人力资源部门的客户需求是人力资源职能努力的方向。

三、全面客户观导向的某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职能有很多种,理论上概括为三种模式。沃克模式是Walker(1992)在美国公司实践总结而来的,强调按照内部客户层次来设计人力资源部门,并实现产品提供与客户服务一体化体现了客户感知和体验的重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出现在组织最需要的地方。乌里奇模式由美国学者Dave Ulrich (1997)提出,它的特点是全面而系统,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四个团队和两个中心的运作,倡导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概括了客户导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所有类型,对大型企业集团比较实用。科尼斯模式由Kenneth在1997年提出,严格界定了人力资源职能运作中的客户服务传递机制和管理流程,其设计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氛围四个团队:评估团队、设计团队、公共事业团队和信息服务团队,更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公司化运作的流程,并能够明确给出不同团队的收入来源。在商业性模式运作下,人力资源部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而非成本中心,此模式是最激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述客户导向的模式有各自的特点,本文结合某研究院借鉴项目团队管理的思想,构建基于全面客户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图1 某研究院全面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架构

1.院领导HR支援团队。该团队主要任务是满足院领导班子对人力资源的即时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转移到其他团队中,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领导班子吸收个别人力资源专家组成。此团队在为院领导班子提供服务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是汇报者、执行者。

2.研究所(部门)HR专家团队。该团队把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集中起来,供研究所(部门)利用专业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专家团队成员掌握HR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擅长战略性和整体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此团队在为研究所(部门)负责人提供服务过程中,该团队是作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人力资源活动。

3.员工HR服务团队。主要提供与福利相关活动、工资活动、人才开发和培训活动、人事活动等与员工日常密切相关的服务。此团队在为员工提供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咨询者、倾听者、信息提供者。

4.专项HR事务团队。主要满足研究院特殊工作需要的非常设机构,面临特殊问题可成立“×××小组”,如“研究院整合管理小组”。

5.外部客户HR团队。负责与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相关事务、寻找外部咨询专家等事务。此团队在为外部客户如政府机构提供服务中,应积极体现良好守法者的公民形象。

在得到高层认可确立了基于全面客户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架构后,管理模式的运行还需要完成以下过程:培训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以客户方式开展工作;培训研究所(部门)负责人如何行使他们的角色;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手册;开展有效的HR客户关系管理;开发HR服务的标准并对其评估。

能源管理方向篇4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党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木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基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必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的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能源管理方向篇5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党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木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基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必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的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最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到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要求其它领域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能源管理方向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变革  组织结构再造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组织、指导和调节,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不过100多年的历史,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系统化开始于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泰勒的追随者中,亨利·甘特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吉尔布里思夫妇的研究中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先看到工人,并且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而后来的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表明,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把人当作社会的人来管理;西蒙和布法利用现代数学促进了管理人性观向理性经济人的回归。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的复兴促进了以人为本管理哲学在实际中的运用,这些管理先驱的思想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组织实践上开始出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也从单纯的人事管理过渡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消亡可能性对其变革的激励作用 

    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新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智力资本化、知识经济的兴起、需求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消亡,要么变革。进行组织结构的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组织员工流动性加快,智力资本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如何开发和利用组织员工的潜能提出了挑战,而个性化时代的兴起又对组织员工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获取、整合、奖酬、调控、开发五个职能将很难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 

    惠普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惠普公司的价值体系称为惠普之道,它强调信任员工,发展企业,主张企业取得的竞争性成功要建立在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和整套制度基础之上。因此惠普公司在创建后的二十年内一直没有设立人事部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进行,有些主管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生产部门经理的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降低生产部门经理对于人力资源的关注,会导致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理念的不同而出现无法招聘、管理、培训满足部门需要的员工,降低公司的绩效和盈利,破坏公司的价值体系。惠普公司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不仅靠优厚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靠向员工提供良好的提高、成长和发展机会,帮助每位员工制定他们满意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依靠科学的测评工具让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结合公司内部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从而给员工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这些工作中部门经理的作用功不可没,惠普公司的案例说明了人力资源部门所处的尴尬境地。 

    而组织现存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成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部门而引起的弊端也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消亡可能性的一个原因。这些弊端包括:(1)由于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具有自身的目标、自己的政策、自己的工作方法甚至自身的利益,人力资源部门和组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员工绩效考核、薪资培训甚至晋升职务方面存在部分的冲突。(2)部分组织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从人事部门向人力资源部门转换中,管理方式、目标设定换汤不换药,没有充分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目标约束,对员工之间存在的观念、能力方面的差异不理解,倾向于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没有制定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人力资源激励和管理办法,容易导致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计划脱离公司的实际状况,无法有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3)由于现代企业员工众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机构无法对每一位员工的能力、潜力了解清楚,员工在组织内部处于被动的地位,“服从企业安排”将无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积极性,员工成为满足于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是不符合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要求的,因此,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参与成为促进组织绩效改进的必由之路。 

    人力资源部门消除的可能性是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最大的威胁,也是最大的促进,按照现有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方式继续下去,将无法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变革具有必然性。组织是人力资源共同组合发生作用的场所和环境,即使取消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权的组织机构将仍然存在,或者将其职能合并到企业其他的部门中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消亡的可能性对于部门的发展将会具有推动作用,促进人力资源部门的变革和组织结构再造。

    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方向 

    组织人力资源变革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定义: 

    (一)面向组织目标的变革 

    以组织目标为部门目标,分解组织目标到不同的部门。促进组织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改变被动的管理者状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组织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设定和分解与组织的策略甚至营运计划结合起来,确保内部人力在素质与数量上,均能配合执行组织策略。 

能源管理方向篇7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对整个国土资源的需求是刚性上升的,但同时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中央对国土资源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土资源管理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相当一个时期都将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承受着双重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像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制度上的缺陷,发展中的风险,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创新的机遇。金融危机正倒逼着政府管理职能、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土资源系统不仅要按照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而且还要按照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要求,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转变管理职能的良机。

转变管理职能,就是要敢于冲破“安于现状不想改革、畏首畏尾不敢改革、视野狭窄不会改革”的状况,勇于“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真正使我们的管理职能从微观走向宏观,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变“大家围着我们转”为“我们围着大家转”,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转变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和增长方式凝固化、固定化的束缚,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并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要从单纯的资源管理走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化管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从单纯的满足需求走向需求和供给双向调节,从供需失衡向可控性平衡再到动态平衡的方向迈进,实现资源管理更加理性、更加综合和更加平衡的目标。

能源管理方向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导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124

1 引 言

在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呈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招生热潮,但与这股高校招生热潮相伴而生的却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失衡状态,即相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缺乏,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很差,由此反映出高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严重缺乏的问题。

2 相关概念的阐述

2.1 独立学院的含义

教育部于2003年 4 月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 “8 号文件”),确定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相对独立办学、吸收各方优势资源的“民、独、优”原则。同时,为与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相区别,将这种学院一律改称为“独立学院”。独立学院是由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教育,是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2.2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是某高校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成立并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力为社会培养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显个性,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的 36个专业(包括2015年新招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均是以此为目标。

本院应形势的需要,在2015年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新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此专业的人才培养自设立以来就是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该专业所在的系原有两个专业――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学,从2011级行政管理学生分为两个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基层行政以来,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直受到学生的青睐,出现分方向时的一边倒现象。

3 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从收集一些兄弟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然说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是可以发现这些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较缺乏;②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③培养方案中不太注重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④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⑤具有相关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匮乏。针对上述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只有不断改进更新,才会更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笔者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的期望,便对广东省某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问卷调查,最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掌握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情况,然后再结合当下用人单位用人选人的标准与要求,设计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教育,以便更好地与未来的职业工作接轨。

3.1 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围绕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计划及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些人际沟通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更新教学理念

实践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教书育人着眼于培养实践型的专业人才这个目标,突破以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操作能力比传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新探索,与时俱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实践型人才。这样的教学理念更新不仅体现在任课教师上,还要体现在学生上,学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选择此专业学习时也要做到积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变被动填鸭式的学习为主动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互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培养自我学习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自觉运用理论,完成知识的迁移。

3.3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多教会学生的是理论知识,按章节授课的方法,而现代企业和用人单位更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工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探究式的专题模块,并创造性地驾驭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互动体验为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为配合专业的招生,前期就在专业内进行分方向的教育,各方向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人力资源方向的同学开设了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分析原理与应用、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并借助全系教师在各自的课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在《领导学》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相应课程内容的展示,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主要是以PPT为主,中间有学生自己拍摄的视频,有网上找到的相关视频,也有学生自导自演的小品。

3.4 增加学生教学实践学时

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广东省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购买了南京奥派公司的人力资源教学软件,配合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可以吸取并消化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家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与这些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另外也积极联系了一些企业公司单位让学生去参观学习,并努力促成部分优秀学生在这些地方实习。积极建立各种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拓学生实习渠道,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假期,让学生有组织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接触现实,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佳.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能源管理方向篇9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一直以来,医院采用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但在当前内外环境不断复杂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发展的需要,不仅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而且很难有效的发挥出人才的优势。因此,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应用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创新,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柔性化和横向的管理水平。

一、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产生的背景

我国医院一直采用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来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但当前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而且组织结构也开始禹扁平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对管理层级进行精简,保证信息的畅通性,以此来降低组织管理费用及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还有利于组织应变能力的提升。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都是最高管理层对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直接管理和控制,不仅缺乏横向管理和控制,而且具肋产强的管理层主观色彩,这就导致实际运营过程中市场因素缺失。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链式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并在一些行业中进行应用。在链式管理模式中,更强调内部市场化运作,有效的将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进行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的都是纵向管理方式,因此将链式管理模式应用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进行重组,并对人力资源使用、开发、配置和引进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链式管理方式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和横向活动,使个人和部门能够有效的参与进来,有效地规避了传统人力资源垂直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二、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特点

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有效的将单位的主要业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联系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性化管理

利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由原来的精确化管理开始向模糊管理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而且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管理过程中更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并对各个管理单元充分放权,有效的促进了管理结构和管理链条的变革,有利于实现管理机构的精简及管理层次的减少。

2.对称性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属于利益非对称性管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没有横向的管理和控制,上级直接控制和管理下级,利益非对称性较为明显,而且管理工作很难到位。利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各个环节与利益具有非常紧密和联系,而且各个部门也能够有效的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来。

3.链式管理

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中,依托于人力资源价值链来理清一些相应的关系,以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链为基础来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依靠人力资源业务链来进行。

三、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业务链

人才业务链主要包括人才工作、人才项目链。人才工作链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项目链是构建培养体系、人才使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是否发挥作用主要是看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其实践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提升和发挥。要想实现人才发挥作用,就要为人才提供相应的平台。医院要根据医院人才资源状况和工作的实际,要进行工作平台的搭建,形成不断发展的工作链,为人才价值的实现,为人才能力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才项目链是以项目为牵引,形成人力资源培养、使用的项目体系。例如疾病链、科研链等。医疗及其服务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必须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一系列的项目链中提升人才,使用人才。

2.人才发展链

医院人力资源发展链主要包括人才荣誉链、人才梯队链。人才荣誉链是人才从地位、荣誉的角度发展。人才梯队链是人才从职业角度发展。

人才能力的发展,要建立以工作荣誉链和职称荣誉链为核心的人才荣誉链,着重建立人才激励体系。人才梯队链就是建立不同年龄阶段人员结合,能力、知识匹配的人才队伍。医院要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方式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人才梯队链。

3.人才政策链和人才信息链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需要以严格的制度为依据,这样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医院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信息畅通开辟必要的渠道,使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医院各项工作有序的开展。

四、结束语

在人力资源式管理模式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应用过程中,需要确保信息的畅通性,并进一步对相对政策和制度进行规范,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柔性特征,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使医院能够更好的与当前市场发展要求相适应,为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义,周凌明,徐幻等.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实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7).

能源管理方向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其实践性,与市场上企业的管理需求密切相关。但囿于种种限制,在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是一种常态,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为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一、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于时展

从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始,现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念上,虽然有不少高校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的探讨,但是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所谓“教学模式是构成专业、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1]。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讲授为核心进行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关注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理论部分教学和学生关于静态知识和内容的掌握,但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单向传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出现脱节。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在于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市场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联系紧密,学生更希望获得的是贴近于现实、贴近于实战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时间。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上有着浓厚的西方痕迹,这和日新月异的人力资管理实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水土不服,难以指导或者贴近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引进教材的滞后性,我们选用的未必是西方国家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出现偏差,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我国的背景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地方化、特色化方面我们还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现实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大多数采用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有着其合理的因素如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也无法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管理实践,提高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学生自身的变化要要求放弃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多、更加具有个性和参与性,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只有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就业导向指导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进策略

(一)转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一方面,各高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应当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现场演练或者实训,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职业素养和技能双提升。另一方面,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和标准,着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的、复合人才,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充分挖据自身的知识内涵,为其就业提供广阔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境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时俱进,并积极借鉴各类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创新符合社会就业导向的新教材和新课程大纲,避免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的动态的把控,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应当有针对性的提高专业学生的重点技能、实践训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并通过校企合作,督促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提高其专业技能。其次,要革新人资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应用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感染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而且应当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或者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内涵,并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强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硬件

硬件的提升能够带给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高校应当对落后的教学硬件进行更新和升级,比如,教学设备、场地等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积极引进社会教学资源,不断借鉴社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另外,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适度提高对人资管理专业教学硬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来提高人资管理专业“产学研”水平。同时,高校还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其不仅包括学校的场地资源,还包括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教师队伍的壮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师储备,为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指导。

社会对于高校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需要,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就业导向的指导,达到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能够通过W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提高自身适应未来就业的能力。只有不断优化就业导向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董临萍,黄维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建设与案例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