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市场报告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3:21

能源市场报告

能源市场报告篇1

能源市场洞察调研报告一

1、前言

在新余市,各种产业发展都是非常发达的,但主要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最好的。新能源作为新余市的新型产业,它的发展是非常好的趋势。新能源的产业主要有光伏产业、太阳能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风电产业、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等等。而这些产业在目前发展都是挺好的。新余市新能源产业主要呈现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大、发展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2、新能源产业的现状

2.1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是新余市新能源产业的起步产业、基础产业,更是新能源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在新余市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在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光伏产业现在在企业发展形势稳定。现在有许多的光伏产业发展都是挺好的,很多的企业都在发展关于光伏产业方面的产业。例如赛维、华威、吉阳、华润等等企业。

2、集聚效应日益增加。到目前为止,在新余市注册的光伏产业就有20多家,而投资的有10多家。同时,光伏产业项目也有几十个,并且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强生光电集团非晶硅膜电池片等五个项目

3、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余市的光伏产业项目现在有2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

4、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已经在新余市落户了,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赛维公司现在也已经获得了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批准。瑞晶等企业也在筹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5、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新余市被列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并且在前几年已经争取到了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6个,总容量11.19兆瓦;另外,还有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6个,总容量11.2兆瓦。

6、科技优势明显。江西赛维LDK公司作为新余光伏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技术方面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公司的太阳能多晶硅锭和太阳能多晶硅片两个产品已于去年10月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重点新产品鉴定,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200MW生产线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设备和技术水平上超越了国际大厂商,并且200MW生产能力的形成将占国内多晶硅晶片产能的

65%以上,成为当前亚洲最大的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进入世界多晶硅晶片生产企业前列,被美国著名高科技风险杂志《红鲱鱼》授予亚洲创新百强企业。目前的几项浇铸与切片技术都已处于同行领先水平,并在积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7、人才资源丰富。新余现有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7万多人,拥有全国最庞大的蓝领学校队伍。可以利用我市充分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光伏人才。此外,赛维公司目前已经成功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技术、市场、管理团队,其中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外专家人才和富士康、华为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重点高校合作成立了太阳能实验室,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着力硅材料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推进太阳能这一重要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8、产业基础扎实。新余市已拥有江西赛维LDK、江西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台湾科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太阳能光伏技术及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各种多晶硅铸锭、多晶硅片、石英坩埚、氮化硅粉底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系列等。另外,市委、市政府还在积极洽谈,引进更多的相关光伏企业,以延伸产业链。江西赛维公司产品销售除无锡尚德、江苏林洋、宁波太阳能等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公司外,还出口到世界主要电池公司如美国GE、德国Q-CELL、台湾MOTECH、荷兰SOLLAND等,市场前景非常好。中国中材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我国惟一从事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中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最大的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和相关工程集成及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08年底前形成年产6万只以上石英坩埚生产能力,项目达产达标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9、发展潜力巨大。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持续旺盛需求和广阔应用前景,给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中部地区建设四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江西省成为新一轮投资和发展热点地区之一,而新余以建设成为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自己的光伏基地显得尤为重要。据对我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到2008年、2011年该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可分别达到150亿元和4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25%以上,与新钢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将不相上下,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强劲支柱产业。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光伏产业开始向中国内地进行转移,而且一些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美国GTSOLAR公司、瑞士HCT等世界著名的光伏设备制造商以及日本的有关科研院所等,正在通过多种渠

道和方式与新余市加强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新余市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及一些问题:一是光伏发电的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与火力发电相比电价过高,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有待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企业总体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协调,缺少具有竞争力产业集群,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四是政府相关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够配套完善,有些政策的落实兑现力度不够。同时我市还面临省内其他太阳能企业的强大竞争压力,像近期上马的南昌高新开发区美国通用多晶硅、单晶硅项目,九江新时代公司高纯多晶硅料项目,萍乡市和国内知名专家合作,研发、建设的多晶硅原料基地等。

2.2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

另外,新余市现有企业和技术优势,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动力与储能电池产。现在,电池级碳酸锂及锂盐能达到5万多吨、锂离子电池产能达到2亿多块,预计到2017年,建成世界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有锂电企业5家,其中投产企业3家,另有两家企业在建,全市锂产品种类有40多个,涵盖了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的多个环节。以碳酸锂为主的锂盐产能已达到1万吨,占全国总产能近30%,江锂公司和赣锋锂业两家企业去年电池级碳酸锂销售总量占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江锂新材料公司是我国锂盐行业的先锋企业。赣锋锂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之一,上市在即。东鹏化工公司去年电池级专用氟化锂产量达400吨,居全国首位。

所以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和风电产业乘势而上、不甘落后。 江西华电电力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螺杆膨胀动力机,是世界上综合利用低品质热能的首创技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一期工程500台套项目到年底可全面完工并形成产能,二期工程新增3000台套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企业规划到2012年将形成年产1万台螺杆膨胀发电机组产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化基地。力德风电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从事兆瓦级永磁风力发电机设计、生产的专业厂家。该公司计划投资8亿港元,目前公司一期500台(套)永磁风力发电机项目,年底可全面投产。该公司已设立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德风电公司通过市场、技术和资本运作的有效整合,取得了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稳定供应渠道,拥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稀土永磁磁钢生产基地。

3、新余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发展新余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新余市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引导人们能源消费观念向绿色、清洁、环保的方向转变,促进节约型城市和绿色生态新余的建设;有利于扩大新余的知名度、增强影响、提升形象。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使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更强劲的突破,奠定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所以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一号工程来抓,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出台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对新能源企业在用地、电力、融资、进出口等生产要素给予政策优惠和重点支持。在用地保障上,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预留了光伏产业用地5万亩,在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宜工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园。全市各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30亿元以上用于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新能源产业在建项目建立了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常驻企业,进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全市组织了100支招商小分队,分赴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招商引资。

加强产业规划 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列入新余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有两个正式文件出台,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对于扶持我市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的财税奖励、技术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是就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及其产业的措施来讲,文件的部分规划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政策,落实到位,缩短产业成长时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河北省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打造部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提出了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兑现优惠政策、成立新能源基地科技投资担保公司、协助骨干企业上市、积极申报国家各类计划等形式,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新能源重大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江苏省则计划将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列为国家光伏产业基地,在政府部门的倡议和扶持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光伏产业联盟,并加大科研投入,建造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光伏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市场开发研究,为尽快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主要设备、原料的国产化建造平台,将南京、无锡列为培养光伏人才的部级实践基地。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组织领导,建立科技、产业、经贸、财金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支持的产业发展机制,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为新余市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专项,研究制定《新余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在产业布局上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超前规划,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避免

遍地开花、一哄而起,防止资源浪费

提高创新能力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含量要求高,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关键材料--高纯度多晶硅,95%左右依赖进口,技术基本上被国外垄断,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主要瓶颈。同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低而成本高,特别是光伏应用成本高于火电成本近10倍,直接影响了太阳能产品进入应用市场。解决这些问题,都有赖于科技创新的突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光伏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建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的科技研发力量,组建一个部级光伏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攻克一批对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 一流的光伏人才是发展光伏产业的第一战略资源。只有加速人才聚拢,形成庞大集群,才能更好地释放优质能量,担当好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新余的重要使命。建议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光伏人才战略:一是引进。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加强对外光伏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际上顶尖光伏人才。目前,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吸引最为紧缺的硅原料提纯、硅切片技术、光电转换等方面人才。对于人才特别是相应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通过住房、安家、税收等方面给予充分优惠;二是培养。充分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创办光伏学校或在高校现有专业基础上开设相关光伏专业,培养一批实干型的光伏技术人才;三是培训。对企业的技术工人开设定期培训班,不断充实完善他们的技术知识,补充国际上新的光伏信息知识,鼓励企业员工自主创新。

培育产业集群 加大产业集聚的力度,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努力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成新余市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建议以江西赛维LDK为龙头,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打造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服务。同时,加强光伏产业联盟和与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战略协作,延长光伏产业链。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光伏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品牌,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精心打造具有新余特色的光伏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市仅光伏电池组件年生产能力便达到600兆瓦以上,使新余市成为国内几个重要光伏产业基地之一。

市场调研报告

一、 市场概述

苏州原称吴,又称姑苏,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现辖5县(市)7区,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苏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工艺之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二、 商家格局

苏州观前街是苏州经济文化中心,数百个中外商家毗邻而设,商品种类丰富,消费层次鲜明。老字号风光依然,新商家大批涌入。观前街日常人流量近12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竟达35万。这里的营业额以25%的增幅快速增长。

随着永乐、苏宁、五星等家电专营连锁店纷纷进驻苏州市场以来,苏州的家电销售格局也悄悄起了些变化,改变了传统大型百货商店长期以来在经营家电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但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苏州长发商厦、苏州泰华商城等凭借其良好的信誉、优美的环境、大而全的商品,仍是广大消费者的首选之地。另外一些小的家电商家,凭借其灵活的销售方式及相关渠道也占有相当的一些市场份额。

苏州空调市场调研报告

苏州经济在长三角一直是高居前列的,它不仅有姑苏园林、苏州乐园、太湖美景、观前街这些旅游景点作为支柱产业。而且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亿美元,苏州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财政收入28.6亿元,区内有名列世界500强企业45家,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发展。良好的市场背景,使得居民的消费成熟也理性。据统计数字表明,空调在苏州家庭的普及率为45%以上,今年苏州的空调市场容量近6亿多,可见苏州空调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苏州整个空调市场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均衡态势,这和居民消费的理性化有很大关联。空调销售市场受到家电专营店的一些冲击,专营店中以苏宁、永乐和五星为三大巨头,百货商厦中又以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见长。苏宁空调的销量要略好于其它商家,总体来说连锁的家电专营店的份额较之百货商厦要高,基本上两者之间市场份额比为60%:40%。

与长三角整个地区的经济相适应,苏州消费者在选择空调上首先考虑的是品牌,一些高中档产品普遍受到欢迎,品牌意味着质量和售后服务。目前,在苏州市场上,空调销售占主要地位的是海尔、美的、新科、奥克斯、格力等国产品牌,这几个品牌占据了苏州空调市场的60%左右的份额。据各大专营店和商厦销售数据显示,海尔在苏州空调市场位列第一,占了约19%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是在于其品牌认知度高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其次为美的,占了约16%的市场份额。新科和奥克斯在苏州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各自抢占了约10%的市场份额,格力在苏州的销量尚可,占据了5%的市场份额。

另外,苏州本地品牌三星空调今年的表现也不错,但由于三星空调起步比较晚,所以全年总的份额相对较低。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春兰在苏州市场上的销量平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程度有关。

苏州热水器市场调研报告

热水器作为一种家庭耐用型消费品,使用寿命一般在5至6年以上,因其与人的安全相关,是消费者购买时关心度最高的一种家庭生活用品。

热水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市场普及率达到了90%。由于使用方便和快捷,苏州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热水器仍以燃气热水器为主,约占热水器市场总量的58%。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经历了多年发展,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其中电热水器的发展比较稳定,其市场占有率为35%。太阳能热水器虽然受气温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对安装场地也有所限制,但其发展仍很迅猛,购买群体不仅在农村,顶层住户也购买太阳能热水器,其市场份额也达到了7%,见图3。

电热水器市场的快速成长,吸引了众多民营资本和国外品牌加入,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家电品牌亦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提高了消费者对电热水器产品的信任度,消费者对电热水器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外资品牌中卖得最好的是A.O.史密斯和阿里斯顿,该两大品牌占据了近85%的市场份额,两大品牌的销售基本是平分天下。

海尔进入热水器市场比较晚,但海尔借助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热水器行业内奋起直追,已完全让消费者接受了其生产热水器的概念,在苏州电热水器市场上海尔也占得了8%的市场份额。

燃气热水器由于其发展时间较早,因而其品牌集中度不像电热水器那么高。樱花、光芒、万和、能率和创尔特是苏州市场上主要的燃气热水器品牌,该几大品牌占据了市场75%的份额。

据商家统计,今年苏州热水器市场容量为3万台左右,其中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长久的影响力和信誉占据了约28%的份额,其次为专营店苏宁、永乐、五星共占了65%的份额,其余由其它大型商场分食。

苏州油烟机、灶具和消毒柜市场调研报告

油烟机、灶具的普及率在苏州市区基本上占到了92%。但随着苏州市区的整体改造,大批老城区的居民住进了新房,这也迎来了一次新房装修的大潮,厨房是一个家庭装修的重点,油烟机、灶具作为家庭必备器具,消费者在其购买上也比较舍得花钱,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好,而且对款式也有不小的偏好。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整体厨房的时尚和美观,且趋向欧式风格,并且比较看重品牌。

目前苏州油烟机、灶具市场上品牌也相对较集中,商家普遍反映方太和帅康两者由于进入油烟机领域时间早,市场占有的份额较大,两者占据了约43%的市场份额,而且两者不分仲伯。老板和樱花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各自占据了16%和11%的市场份额,华帝在进军整体厨房后,其市场定位更加明显,突显其品味和时尚,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约14%的市场份额。其次太太、光芒和普田等也是油烟机、灶具市场的强劲之师,这几大品牌共同占据了15%的市场。

由于整体厨房的现代、整洁、舒适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尔整体厨房在苏州市场也很受消费者青睐。

消毒柜是进入家庭厨房较晚的一个现代产品,普及率较低大约只有35%的市场普及率。但随着人们对家居健康和卫生的重视,消毒柜也成为厨房装修的一个必添物件。也是各大厂家争食的一块蛋糕。近来消毒柜的发展趋势是嵌入式取代立式和挂壁式。

能源市场报告篇2

关键词:平面媒体 区域经济 相关度

媒介经济是整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切经济的共性;媒介经济又是影响力经济,它的双重性使其显示出相对复杂的经济形态。第一是它的接触性,媒介经济的形成首先是凝聚受众注意力的规模;第二是它的消费性,媒介消费者实际拥有的社会消费能力。

媒介经济存在两个依赖:一是对媒介影响力的依赖,二是对广告的依赖。表面上看,媒介影响力与纸媒的议程设置关联度非常强,如果缺少发行经营手段,媒介影响力同样抵达不到峰值。平面媒体影响力与平面媒体的产品销售,即与发行量的关联度密不可分,与实际阅读流量也呈正相关关系。

媒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广告必然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首先是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消费程度,媒介产品的消费依据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也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而广告商对广告的投入依据消费者的社会购买力。广告拟态出个体消费者的经济环境,对社会产品的销售及消费进行了另一角度的测评。

媒介经济存在于社会整体经济中的发展趋势,由多种因素制衡,其中非经济因素,如政治因素,可能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因素的依赖度是最基础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体管理模式、区域群体综合需求、区域经济环境。新疆媒介经济在新疆区域经济环境中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关联作用。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负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的区域性与平面媒体经济的区域性。新疆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决定了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新疆经济的区域性特点延伸到了新疆媒体经济。与内地报业市场的远距离相隔,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局限在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从区域之外进入新疆平面媒体市场的产品数量十分有限,进入者对市场目标的争夺定位在媒介产品销售上,无力于争夺新疆广告市场份额,新疆广告资源被新疆媒体如数囊括。外界难于进入新疆媒介市场,新疆媒介也难于进入区域之外的市场,新疆平面媒体媒介产品完全封闭在本地区域内。

对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地区新型媒体发展势头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媒体在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对平面媒体市场走势的影响也强于后者,处在相对置后的新疆平面媒体获得了一个缓冲时间,中国发达地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缓冲时间为10至15年,新疆平面媒体市场打开缺口的时间表将推后很长一段时间。从一种观点上看,它给新疆平面媒体减弱了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留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但这样的空间,是一个弱势的空间,并不一定完全有利于新疆平面媒体的充分发展。

区域性特点导致新疆平面媒体在区域内竞争,给区域外竞争增加了难度。新疆经济报与南方航空公司联办的《旅游报》在北京市场竞争了三年,这是新疆少有的能在疆外竞争的报纸,一直苦苦坚守到2007年,最终撤出了北京市场。新疆平面媒体试图以成立集团、加快市场化、解决体制不顺等问题的方式改变现状,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平面媒体市场态势,与市场化激活的竞争力形成了对冲。

新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高于发达地区。中国媒介经济始端于改革开放,在二元经济结构框架的土壤上萌生。媒介经济与社会经济存在“种群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决定一个区域媒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媒介经济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媒介经济的活跃因素首先聚合于都市类媒体。以都市类报纸为例,因为寻求最大限度的广告资源是报纸从一开始到现在的唯一经营模式,而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商家追求的高附加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因此,都市类报纸在面世之初就以这一消费群体为经营目标群体,由此打造的巨大广告资源与低价报纸售卖的联盟首先在大中城市生根开花。

固然,“报纸是城市化的产物”,但报纸在经营过程中,一旦以将报纸的影响力向广告主寻租作为核心竞争力时,报纸发行目标选择的参考价值将以广告主的潜在利益为主导,目前报纸流行的销售理论中的“无效发行”,就指的是不能带来广告量的边际发行量,从而以读者为首先选择的报纸发行导向,退到了被次要选择的价值取向。都市类报纸拥有的读者群体的分布,基本吻合二元经济结构造就的消费能力等级分布,也源于纸媒为追求广告资源而在自己认定和人为规划的区域中低价销售报纸的培植,逐渐形成了平面媒体的二元经济结构。

新疆地广人稀,农牧区的人口多而分散,平面媒体的受众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其媒介产品销售的特性又带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新疆平面媒体产品抵达农牧区的难度强于内地其他省份,进入新疆农牧区的平面媒体媒介产品的数量不足以形成影响力经济,新疆平面媒体基本上放弃了对农牧区的利益诉求。新疆党报在农牧区的发行量完全指向宣传的需要。新疆涉农广告本身就少,有限的涉农广告选择了其他媒介,新疆平面媒体上的涉农广告少之又少。

媒介二元结构呈现的结构性矛盾激化了区域性市场进入的泛滥,固定在广告资源争夺上的经营模式限制了媒介经济从内涵向从外延上的拓展,过度依赖追逐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受众导致媒介同质化竞争。《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都市报》的同城竞争态势加剧了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二元结构强度。

由调查得出,新疆各地区主要报纸发行量低,发行量低所带来的问题是平均成本增大,吸引广告的能力低,而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恰恰是新闻媒介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新疆的多数报纸,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纸运行十分困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首先会影响到新闻媒介的传播质量,使新闻媒介的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况。

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对广告的影响。据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08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4203亿元人民币。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达361.06亿元人民币。

新疆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群体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消费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横向比较的结果表明,新疆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仍排在靠后的位置,新疆媒介经济不可能超越社会整体经济。

新疆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第二产业与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广告以推动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为第一大类,新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状况决定了新疆本地广告资源的不足。

新疆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受到新疆区域经济正面因素影响的相关度

新疆经济发展对媒介的传播要求。随着对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成为国家能源资源接替区,基础建设、设施农业、边境贸易等给新疆经济注入了活力。今年,中央提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疆经济大发展,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新疆经济发展向新疆媒介提出了适合新疆经济发展的传播要求,意味着向新疆媒介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影响到新疆媒介经济的走向,影响新疆平面媒体的市场化走向。

在未来的几年里,新疆平面媒体获得的行政广告资源、商业广告资源将呈上升趋势。

生活水平的变化对媒介的传播要求。新疆经济发展,不能单靠一座接一座的高楼拔地而起、一个接一个的大项目落地而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当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时,才能把现代化的气息延伸到城乡统筹的各个角落。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服务业的扩大,社会群体对各类生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它将导致平面媒体广告类别结构的变化。

分类广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向读者提供大量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实用信息,读者能够通过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小分类广告满足了受众所需要的“售屋租房”、“求学辅导”、“出让转卖”、“家政保育”等信息。小分类信息范围的扩大、量的增加,其基础由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作支撑。

新疆平面媒体小分类广告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类别的广告。《都市消费晨报》、《新疆都市报》分类广告占版面积每天保持在4至6个版。两家都市类报纸小分类广告的年收入分别达到4000万元和1000万元,从过去广告经营中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大亮点。

传统报业发展到今天,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再度利用已经成了关乎今后报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课题。报纸广告将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信息源。新疆平面媒体目前小分类广告同时采用两个通道,即在纸介上后,又借助于网络。网络利用纸媒信息建立起了面向公众的信息资料库。

区域经济环境改变促使新疆平面媒体调整盈利模式。平面媒体遵循的一般经营模式是,增强媒介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发行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广告的吸附力。从广告的服务对象来说,广告主选择投放对象,首先关注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读者的阅读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美誉度,看重的是广告投放的效果。从产业构成上说,广告、印刷、发行是传统报业的三大产业支撑,尤其是报业的广告经营。这种传统的报业经营模式从现代报纸诞生以来一直在延续,在广播、电视的挑战下,其运行轨迹依然如故,未做大的调整。

近20年,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向纵深蔓延,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世界报业的经营模式多元化。日本《读卖新闻》把保险业作为报业集团经营的主营业务,默多克新闻集团在多元产业优势互补的推动下涉猎全球传媒资源,包括中国的新媒介资源。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平面媒体中遍地开花。

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改变,新疆平面媒体经济的环境也将改变。《新疆经济报》报业集团以亚心网为依托探索报网融合的经营模式,目前形成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新疆平面媒体一致有着清醒的意识,增加非广告经营收入,调整广告在媒介经济中占比居高不下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平面媒体转变盈利模式的关键。虽然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对新疆平面媒体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对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的经济状况在西北各省区中并不是最落后的,而且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新疆在全国仍然是属于后列的。媒介经济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平面媒体广告的拉动,新疆GDP在逐年增加,新疆主要平面媒体广告额及新疆各主要地区平面媒体广告额也趋于上升趋势。(本文为“平面媒体市场化走向与其分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晓枫:《中国传媒资源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传媒发展指数》,2007年至2008年。

能源市场报告篇3

2004年,江城武汉的减肥市场竞争呈白热化状态,药品类曲美、澳曲轻、西丽亭仍然挺立市场;新晋产品康丽源减肥茶、三九减肥胶囊、旗人减肥胶囊来势汹汹;众多小品牌则采取终端拦截战术大行其道,恰逢当地发行量最大,辐射范围最广(湖北全省覆盖)的《楚天都市报》在2月份推行极具诱惑力的版面优惠政策,一时间,翻开报纸,满眼是各种减肥广告,而且以康丽源减肥茶、三九减肥胶囊、旗人减肥胶囊为代表的减肥新品更是借力强势出击,以一个星期四期半版的频率在楚报上展开了广告大战。熟悉武汉市场的业内人士都知道,自从西丽亭在2002年首创半版高品投放策略以来,武汉市场的药品广告投放逐渐呈大版面、高频率的投放趋势,这样的一种竞争环境,首先让那些实力不济、或不愿意豪赌、崇尚理性操作的经销商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在众多的竞争产品中,康丽源以低至14.80元的价格对市场进行的高频广告轰炸,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有人断言,康丽源绝对是在烧钱,如此高频的广告,利润再高,不过几块钱,能支撑多久,恐怕谁不敢打包票赚钱。更有一部分未上市的减肥产品则在等待康丽源强劲的风头过去,以尽早实现上市计划。

未曾想,直到3月底,康丽源、旗人、三九等产品的广告不但未间颓势,反而随着减肥旺季的临近越发密集,这对于等待机会上市的WL减肥茶显然形势不利,WL减肥茶同样属于低价位的茶类减肥品,这在2004茶类产品风行的江城武汉毫无优势可言。

如何在高度同质化的茶类减肥市场中实现突围呢,WL减肥茶在媒介的选择上显示出独特的战略眼光,从而实现了以市场细分成功突围,以更为理性和较低的成本的投放策略实现了丰厚的利润。

武汉本土媒体除电视及电台媒体外,一般医药保健品大多选择报纸媒体进行广告投放,而在这些报纸媒体中,又呈现以下特点: 报  纸 发行范围 发行量 读者群 广告价格排名楚天都市报 全省 90+30万份 市民报纸,受众广泛 最高楚天金报 武汉 40万 年轻群体居多,零售量大 第三武汉晚报 武汉 70万 家庭订户为主,中老年群体 第二武汉晨报 武汉 40万 年轻群体居多 第三

在这些媒体中,康丽源等选择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两个一线媒体集中进行广告投放,针对这种状况,WL减肥茶分析认为:

1)、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虽然发行量大,对武汉及省内地级市场影响力很大,但同时广告价格也高,且康丽源等已经先入为主,采取跟随策略,很难占优;

2)、一线媒体广告价格高,投放必然要以高频率、大版面广告进行支持,成本风险大。

3)、金报晨报发行量相对较小,价格比较低,读者群主要以15—32岁左右的年轻群体居多,但是医药保健品一向在这两个媒体上投放较少,效果无法有效界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WL减肥茶做了一个报纸读者消费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一线媒体读者反映目前报纸广告太多,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而二线媒体读者则反映,平常报纸广告较少,一般如果做的有新意的广告,会比较关注。通过调查,WL减肥茶还发现,不同的报纸都有一部分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体,这就意味着如同数学上的交集一样,各媒体的读者群既有重合也有非交集。通过以上的调查,WL减肥茶果断的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选择金报和晨报这两个二线媒体作为主要投放媒体,在产品剂型相同、价格相差不大,甚至广告平面诉求雷同的情况下,以报纸不同的读者群来作为市场细分切入的标准,这样既保留了广告营销模式启动市场短平快的特点;也能在最大程度上迎合茶类减肥潮流的同时规避广告与竞争的双重风险。

决策一出,WL减肥茶立即开始了上市前的准备工作,由于二线媒体价格相对便宜,使WL减肥茶也能够按照一周2到3次的频率进行投放,于是,在武汉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四家媒体,一线媒体以康丽源等为主;WL减肥茶则以二线媒体为主,开始了版面与频率相等,广告风格类似的广告。而且,其后WL减肥茶紧跟康丽源等的促销策略,手法如出一辙,居然每次活动也效果颇好,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看似热闹的江城减肥大战,真正赚钱的并不多,WL减肥茶由于对媒介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以理性而不失技巧的广告投放策略避开了强势竞争对手的广告锋芒,以比较低的代价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前些时,笔者碰到该产品操盘手,谈起今年的减肥市场如何竞争激烈,他笑言自己是一个偷偷胜利的人。

能源市场报告篇4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经济使人们的审视心理逐渐成熟,如今报纸广告经营的难度日益增大。:如何在巩固、扩展老的广告客户资源、稳定已有的广告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广告市场,是报纸广告经营面临的紧迫问题。

以往传统的广告策划主要是靠“拉广告”和“打价格战”吸引广告客户。在报纸广告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一些大的广告仅靠拉是拉不来的,靠降价最终损害的还是报社的利益。广告客户选择报纸媒体投放广告也不仅仅只看报纸的发行量,还要从报纸的信誉、质量、读者群等综合指标来考量。长期以来,报纸广告经营者还没有建立起媒体与广告客户的利益是相互融合的经营理念,在广告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的经营模式下,许多经营者的观念还往往不自觉地停留在卖方市场的定位上,在传达广告信息的角色中多满足于客户上门做广告和广告公司广告,所以面对激烈的媒体广告竞争,报纸广告经营很难占据有利地位。如何根据纸质媒体的优势去创造新的广告需求、开发新的广告资源呢?笔者认为,广告策划的创新关乎报纸广告市场的生存和发展。

一。细分广告主市场,创造广告机遇

对广告主市场细分,就是要通过精心的广告策划活动从市场中找出对广告市场非常重要的大客户。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方面是按行业去细分广告主市场。广告策划以各行业为目标,在深入分析、掌握各行业的经营情况的基础上,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策划,积极主动地激发出各行业的广告宣传意识,吸引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广告宣传中来,以此创造新的广告机遇、培育新的广告市场。如《河南日报》广告部2002年策划的“省会知名医院形象展示”广告活动即是行业广告策划的成功例子。众所周知,省会各大国有医院向来是不屑于做广告宣传的,源源不断的病人、自身的体制、长期的政策优势和国有的牌子使它们成了“太上皇”。但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特别是一批民营专科、特色医院进入医疗市场,它们以服务、质量、价格等优势吸引了患者;此时,各大国有医院也面临管理、服务、形象、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和压力。该策划在深人分析医疗市场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各大国有医院做广告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基于此,广告经营人员成功游说省会几家大医院形象广告,也引起了其他国有、民营医院的关注,它们纷纷加入到广告宣传行列,激活了医疗广告市场,从而开掘出医疗广告的新天地。

另一方面是按读者关注的新闻“热点”去细分广告主市场。“热点”新闻是被社会广泛关注并与读者有切身利益关系的新闻报道,热点新闻能创造广告价值的原因是报纸刊登的“热点;具有很高的阅读率,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新闻信息,往往又使报纸自身成为新闻市场上的“热点”。而报纸通过参与、组织新闻热点报道,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起人们争相阅读,提高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报纸广告策划应该紧紧抓住每个新闻“热点”可能带来的广告机遇,配合即将报道的新闻“热点”提前为相关的客户策划广告方案,积极宣传并注重引导,激起客户的高度关注,带动广告客户参与活动并投放广告。《大河报》策划的2004年高考热点新闻活动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高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04年高考前两个月,《大河报》就着手策划了“现代教育成果展”大型教育展示会、见面会,对省内外各大高校的情况进行考前集中宣传,各高校积极参加展示校情并接受家长咨询。《大河报》又配合活动精心出版了“教育专刊”,用新闻的形式全面解读高考,内容涉及招生信息;问题解答、心理咨询、科学饮食等方面。由于该活动策划周密,信息渠道畅通,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吸引了大批高校和民办高校做广告,为报社带来了良好的广告收益。

二、借助重大新闻事件,实现广告搭载

随着构建主流媒体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介入重大题材报道。强化策划意识、积极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是各大报纸提高宣传艺术、增强宜传效果的重要措施。

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由于其有事实、有分析,有横向、纵向的深度解读,其本身就容易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也往往使报纸成为数天或一个时期读者关注的对象,这也正是加大广告量、吸引广告客户的良好时机。报社广告经营人员可以在重大预见性新闻发表之前,经过精心策划,制造某些直接或间接联系,提前向企业界及广告公司宣传广告方案,调动客户做广告的积极性,使其搭载的广告在短期内汇集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重大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为开辟新的广告市场提供了条件;利用重大新闻事件策划广告是新形势下开发创造广告市场的重要手段。

三、搞好新闻报道策划与广告经营策划联动

能源市场报告篇5

抢占制高点,重塑报纸主业

在欠发达地区,广告经营仍然是当地地市报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曾几何时,报纸仿佛是一艘全能“战舰”,灵活性强,运行自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受众的需要开始分化,随之而来的是广告客户对于广告推广的多元化需求,纸媒这艘“战舰”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广告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功能配套的庞大“航母舰队”。全媒体的兴起则为形成这样一个“航母舰队”提供了可能。

在全媒体时代,摆在欠发达地区地市报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全媒体的信息平台。最理想的广告投放模式应该是广告客户在某家报社投放广告,其内容能够同时在平面媒体、户外传媒、网络、手机报等多种载体上呈现,通过图文、视频、彩信等多种形式到达不同受众人群,广告客户进而能够实现极为精细的客户分类,直达最有效的投放效果。所以,欠发达地区地市报需要克服资金、人才等制约,尽快丰富和完善传播载体。近年来,江苏连云港日报社致力于打造全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先后整合连云港新闻网和苍梧晚报新闻网成立连网,主推视频新闻,相继和当地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合推出移动和电信手机报;在城市繁华地段、路口建设了近百块高端阅报栏,打造了自己的户外传媒阵地。

当然,全媒体并非“大而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才是全媒体建设的核心。对此,浙江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技术统领数字化整合建设,嫁接、融合集团新、老媒体,实行“全媒体”经营之路。为进一步夯实“全媒体”的广告经营,为客户提供了更大的媒体传播平台和更多元化的广告产品。同时,温报集团的广告和发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还下设专门办公室,采用“信用分”管理方法,规范集团“报、网、刊”等媒体的广告经营秩序,使温报集团各媒体在“全媒体”架构下广告经营逐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地市报除利用新理念进行整合外,还可以寻求强强、强弱联合。2005年,由深圳、汕头、湛江等12座珠三角城市的19家地市报及部分县报组成了广告联盟。联盟的成立,实现了区域各城市报之间的新闻与广告资源的共享,拓展了更多领域的广告客户。2007年初,山东省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和《威海日报》确定建立市场联盟关系,组建两地报业市场联盟,实现广告资源的无缝覆盖。2009年底,宁夏银川晚报社将2010年商贸家电、房地产、汽车、金融教育、餐饮旅游等6大类广告的进行了公开招商,并于2011年1月16日与众望广告公司、银川钰水广告传媒公司、天合盛世广告传媒公司、剑龙影视发展公司、银川博格广告装饰工程公司等签订了广告合同,使《银川晚报》广告收入超出上年,达到600多万元。

积极拓展印刷业务,全面进军本地高端印务。欠发达地区的印务市场十分不成熟,印刷企业体量小、数量多,但市场总额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连云港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连云港市注册的印刷企业达213家,销售总额12亿元,其中只有3家企业超过5000万元,且没有一家从事出版物印刷。2010年,作为连云港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印刷企业的连云港日报社印务公司,销售额为2000多万元,占全市的份额不到2%。

与连云港日报社印务公司情况相类似,欠发达地区地市报印刷厂(印务公司)大多占当地印刷市场份额不大,因而进一步挤占、拓展本地印刷市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技术、设备等制约,承揽本地的高端印务呈现空白或准空白现象,大多数高端印务被送往相对发达的城市印刷。面对这样的发展机会,欠发达地区地市报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人才等优势,积极拓展中低档印刷业务,全面进军本地高端印务。一方面可以大胆引进外来资金,通过合资合作做大做强,使技术再上新台阶,全面抢占本地高端印务市场。2011年,山东潍坊报业集团就与大众报业集团合资成立潍坊大众印务有限公司,打造山东半岛区域内的印刷龙头企业,并通过国资部门审批,厂房建设、设备购进等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另一方面可借鉴一些出版策划机构的运作模式,积极与大型出版社洽谈事宜,利用好现有的人才,适度引进出版策划人才,加强图书出版的策划工作,做大印务市场这块蛋糕。

深入开掘发行资源,提高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不少地市报的发行往往局限于自己报纸的发行和投递,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为了破解这一发展瓶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早在2005年就与一家运输公司合资创办了长江报业捷龙快车公司。现在,该公司已经成为武汉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配送公司,年创收1000多万元,社会配送收入超过70%。

同时,欠发达地区的地市报可以利用自身运输资源开展物流配送服务,把发行网络建成物流配送网络,还可以主动寻求合作伙伴组建一城一网。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利用中国宁波网开展团购,山东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利用青岛新闻网开展网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抢抓发展新机遇,着力延伸文化产业链

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以及在资源、平台、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产业链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如何在做大做强报业经营主业的基础上,抓住中央和各省大力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全力发展与报业紧密相关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大地市报必须应对和破解的新课题。

充分利用报社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业。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与房地产业、旅游业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烟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国际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等活动,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产业形态。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地市报纷纷涉足这一行业,比如定期举办房展会、车博会、文博会等,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11月初,连云港日报社与当地企业振兴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共用振兴集团旗下的振兴国际花卉城。报社不用花一分钱,就得到了室内展厅1.2万平方米、室外场地4万平方米的使用权,使报社发展会展业有了非常好的载体。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欠发达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一样,也拥有各自独特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只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够充分限制了资源的开发。但是,这也给处在这些地区的地市报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2006年,河南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商丘华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倾情打造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海风情园,是该市首家以生态为主的休闲活动场所;浙江省舟山日报社深入挖掘濒临失传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群岛渔绳结的文化内涵,将其开发成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色的礼品,并积极布局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2011年11月7日,湖北随州日报社携手旅游业巨头旅游百事通,使全国性超大连锁旅游超市旅游百事通正式进驻随州市……这些尝试均是地市报借力资源优势谋求新发展的生动案例。

充分利用宣传阵地优势,培育本地演出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这种做法也早已被广大地市报社所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09年1月,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泰州报业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营业性经营许可证,连续承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泰州”和“歌舞青春•助威泰州”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社会反响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如山西长治日报社仅2010年就先后成功举办或承办了“五国马戏表演”、“国粹京剧国家优秀曲目长治巡演”、“地球小姐绿色环保大赛”长治赛区比赛、大型说唱剧《解放》等有影响的演出,繁荣了长治市的文化市场,同时带动了报社收入的增长。

充分利用宣传阵地优势,大力开掘和发展艺术品收藏业。这方面,盐阜大众报业集团利用宣传优势,用版面换书画家的画作,再通过运作实现营收是一生动案例。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盐阜画院院长金城君介绍,仅2011年10月的一次画展,画院的100多幅作品就被人订购一空。

此外,2011年11月,连云港日报社旗下的苍梧晚报社利用《苍梧一周》周刊的平台与连云港市书画院合作,根据双方协议,每周刊发一名书画家的作品。如果画作通过报社平台展示出售,报社可提取一定的费用;如果画作出售不成功,作为版面展示的回报,每名画家要提供两平尺以上的画作,报社年底集中拍卖。可见,这一既弘扬中国文化又能为报社带来收益的活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地市报人的兴趣。

结合报业自身优势,大力开辟业外经营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处在其间的地市报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党报的品牌、人力资源储备、创新策划能力等),走独资、合资合作之路,大力开辟业外经营。

有资料显示,地市报的房地产、汽车等占整个报社广告总额的比重都比较高,充分说明这两个行业对于广告的需求很大。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这些产业发展也不够充分,市场潜力比较大,这就给欠发达地区的报社发展产业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前几年,徐州日报社抓住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机遇,注册成立了徐州报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与当地品牌开发商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贵州六盘水日报社涉足房地产与酒店茶楼娱乐业,每年收入占报社总收入的近50%;连云港日报社2010年通过购置土地,建设标准的长安马自达4S汽车销售店,注册成立了报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2011年已销售汽车300多辆。

此外,欠发达地区地市报在拓展经营的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报社信息平台的优势,发展一些市场潜力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好、发展风险比较小的产业。山东聊城日报社早在十几年前就介入了多元经营领域。从八达广告信息中心、聊城日报计算机中心到温泉大酒店、鲁西骨科医院,从松散型经济实体到紧密型经济实体,从行业内经营到跨行业经营,报社的多元经营稳健发展,三产资产(包括参股、控股)总额已超过1亿元,被誉为“欠发达地区报业多元经营的一个典型”。

能源市场报告篇6

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三国演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关键词:市场意识。至1997年成都报业市场上一家败落两家做强的雏形初现。

第二阶段 :1998年―2001年, 战国七雄,关键词 :同质化。“七报大战”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日益趋同化,最终导致七报一面。面对《华西》和《商报》的领先优势,其他五张报纸施以“近身肉搏”战术。新闻定位、版面设置以及广告模式都逐渐趋同。接着竞争渐次演变为价格战、发行量欺诈、广告杀价、向竞争对手派“卧底”等。导致优势报纸进一步做强的空间被严重挤压,后进者成长的门槛被原始性的竞争抬高。

直到2001年5月,在报业结构的调整中,《蜀报》和《商务早报》被叫停,《四川青年报》后来办了一段时间,终因资金不足基本退出竞争。两报的订户各自转入市委机关报和省报集团。成都报业无序竞争的阶段至此结束。

第三阶段 :2002年至今,两军对垒,捉对厮杀,关键词 :集团塑造。

2002年9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立。2001年7月1日,《成都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正式刊出,而《成都晚报》则重新定位,成为一张全新的都市类报纸。9月,两报与《成都商报》一起,组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至此,成都的报业竞争正式步入两大集团“两军对垒”阶段――《华西都市报》VS《成都商报》,《四川日报》VS《成都日报》,《天府早报》对《成都晚报》。六张报纸“捉对厮杀”,其中的重头戏当然是《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的对峙。

在报纸采编内容上的竞争对比

1、《华西》“边缘化题材”向“中心性新闻”演化

在成都,新闻报道创新曾经是《华西》制胜的法宝之一,它依靠差异化的社会新闻、市民新闻打开了市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素质的提高,加之其他报纸对《华西》报的模仿,造成成都报业市场上大部分报纸都纠缠于市民新闻报道,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华西》主动扬弃低层次的社会新闻,力求从“边缘化题材”向“中心性新闻”演化。

早在1998年3月,居于优势地位的《华西都市报》就率先提出“迈向主流媒体”――强化时政报道的力度,压缩社会新闻,杜绝商业化炒作,同时培养财经新闻、科技新闻等新的兴趣点。希望通过提高报格来培养报纸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2、《商报》的内容风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商报》想办成一份精英报纸,要体现社会良知、张扬理性精神,可几年下来,却一直不被市场接受,打不开局面。第二阶段:奉行“胜者为王”,走所谓的“野路子”,用人上大量用一些综合型“窜窜”,他们虽然素质良莠不齐,但却各怀绝技很快就让商报的各个版面新闻来源充盈,也敢于报道一些市民关注别的媒体又不敢报道的内容,其间也有一些关于性、暴力等题材的球式的报道,大走市民化的路线。第三阶段: “收编转正”, 并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以后,内容方面逐渐向主流化、正统化靠拢。

两报的发行对比研究

《华西》零售和订阅的比例是1:1,都约为21万份,《商报》零售和订阅的比例为2:1,零售约40万份,整订约20万份。

在目前中国的媒介监查机构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广告客户一般是不容易了解到一张报纸的实际发行量和订户情况的,他们对报纸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在街上对报纸的上摊率和零售量的调查,商报注重零售的发行策略为它的广告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零售大于订阅的发行策略未必就一定有绝对的优势。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来看,零售客户是流动性变化性很大的人群。而订阅客户却是相对稳定的群体。在这样一个整合营销的时代,客户的详细资料是含金量很高的,如果《华西》能充分利用手里大量订阅客户的资源,在订阅报刊时不再只是按传统的方式只记录客户最基本的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电话、住址、订阅起始时间)而是科学地完善客户登记表,如可以增加职业、收入、家庭构成、家庭成员情况等,建立一个完备的客户数据库,并对数据库加以有效的开发有利用(如做针对性很强的直邮广告等),相信这一举措能对《华西》相关的广告经营有较大的帮助。

广告方面的市场竞争对比

在广告方面,华西和商报都实行了广告制。本文主要从两报的价格体系来管窥两报的广告经营竞争

1、《商报》的刚性价格战略

中国的媒体在广告经营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打折。近几年媒体市场竞争加剧,一些媒体的折扣可谓惊人:4折、3折都有。在这样一种潮流下,商报却多年来一直坚持8折,哪怕对长期合作的联通、移动等大客户也是如此,这便是商报的刚性价格战略。笔者以为在中国媒体目前打折成风的情况下,一直做到“刚性价格”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也足见《商报》的远见和品牌及市场意识。这一策略令《商报》避免了陷入目前许多报纸广告价格混乱的泥潭,以自信的姿态,稳定的价格,塑造了《商报》的广告品牌,建立起了统一的、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社会形象。

2、《华西》拟出台的“三广告刊例价格体系”

《华西都市报》是一张区域组合性报刊,其在四川报业市场,本埠(成都)与外埠(二级城市)发行量平分天下。其在二级市场上21万的发行量从社会效益来讲,确保了《华西》大报的地位。但是从经济效益来讲,却是实实在在的包袱,外埠21万份的发行量每年就是八、九千万的发行成本,但从广告回报来看,外埠广告却只占到《华西》整个广告总量的不足 5%。也就是说50%的发行量对应的是不到5%的广告量。对于这一发行和广告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华西》的高层一直在思索解决办法。以下思路正计划出台:变过去的单一广告刊例价为“三刊例价”,发行《华西》全省版 +城市版,实行A刊例价,即华西报发行覆盖全省的版面广告价格,B刊例价即覆盖成都的版面广告价格,C刊例价即覆盖二级市场的版面广告价格,将发行量与广告价格对应,把外埠的发行优势转变为广告优势。

四川有十个较发达的二级城市,每个城市每年报业广告市场额度在 2000万以上,这十个城市总共就有2亿元的报业广告市场,如果《华西》能够顺利实行“三刊例价”利用自己在二级市场上的品牌、发行、资源优势整合当地报业媒体资源,这也许是《华西》再创辉煌的重要战略举措。

读者对两报市场竞争的看法

(样本300份,随机抽样,地点:售报亭、超市、电影院门口、商场等)

分析 :从读者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华西》的读者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商报》在印刷质量、送报时间等服务上要明显优越于《华西》,统计数据中最为引起我关注的是:虽然有47%的绝对多数人认为《华西》更有社会责任感,但是在选择看哪份报纸的时候却有52%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看《商报》。

思考 :《华西》对大型活动的策划能力是比较强的,其在读者心中也是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但是其在将策划能力转化为盈利能力的链条上,却出现了“断裂”现象。《华西》总编刘为民的话让我们深思:“在这个市场化的竞争中,报人输给了商人。比如《华西》做过的经典的策划 ――孩子回家行动”。《华西》把被拐卖到河南的川籍儿童接回报社,并帮助他们寻找亲人。《华西》还策划过许多类似的慈善活动,的确能在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让华西名声大噪。但是我们拿出去的版面、人力那都是效益啊,我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市场利益。”

能源市场报告篇7

“整合传播”概念源自美国营销界,从1998年开始在国内流传,如今已成为营销广告企划界进行项目策划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新闻炒作”与“媒体公关”,就是广告企划部门在为广告主服务时利用传媒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是广告公司获取广告主信任的不二法门,因此,在广告界“整合传播”几乎成了一门显学。

依据广告人的说法,整合传播的目标是致力于经营品牌关系,以此获得顾客的信赖和忠诚,达到积累强大品牌资产的目的;“整合传播”就是研究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目标受众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受众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被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而在竞争趋向规模化的报业成熟地区,市场细分越来越明确,资本的意志与市场的力量促使传媒在扩版增容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向实用性倾斜,大量“精而专”的版面如家电、汽车、通信、电脑、食品、药品、房地产、旅游等向各类特定人群提供定向服务的主题资讯平台,为广告主与读者构建了一个个可以共享互动的交流沟通空间,也对传媒的报道传播手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整合传播不仅是为了适应资本的意志和营销的需要,更是传媒谋求自身发展的“方法论”之一。

媒体立场:以我为主,以市场为用

整合传播对媒体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一个最有价值的信息本身蕴藏的所有附加值多点扩散,精准解读,利用自身掌握的话语权与传播通道的优势,引导受众正确地去全面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趋向,从而有效回收“公众注意力”以获取广告主的认可,并通过广告版面的价值转化来实现赢利。所以简单而言,整合传播就是媒体调动一切传播手段与资源对一个“有用信息”进行立体报道主题引导的市场拓展方式。

这里强调的“有用信息”,应该既是广告主希望消费者透彻了解的商品或服务内涵,也是媒体从新闻价值判断觉得必须对受众提醒强化的新知资讯,因此是否选择整合传播,媒体的基本立场应是:以我为主,以市场为用。

“以我为主”,就是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合传播对媒体而言是能够有利于阶段性的广告拓展,而且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与方式进行报道应该以媒体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用”,就是说一次大规模的整合传播对所指向报道对象的市场发展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即使主观上有为某一品牌做推广的功利目的,也不能厚此薄彼,为了突出一个产品而打倒一大片。只有遵循这两个基本原则,才能既保证媒体的投入有恰当的回报,而且对媒体品牌的公信力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从而使媒企之间的合作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

以广州地区竞争最为激烈的房地产报道与广告为例,可以说明整合传播在媒体争夺眼球的较量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房地产广告几乎成了广州主要媒体的生命线,各家媒体都希望能吃上这块肥肉,而由于市场惯性,房地产广告基本上还是集中于广州某报,虽然很多媒体都辟出了房地产专版,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进行市场挤压,但收效甚微。而异军突起的南方都市报一路攻城拔寨,广告营业额一再翻番,其中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我们通过与发展商的良性互动,以整合传播的手段打造了一个华南地区最佳的房地产报道与广告刊载平台《广州楼市》,并且在南方都市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这个大品牌已经确立“新主流媒体”市场形象的基础上,依托分品牌“广州楼市”的凝聚力,锁定目标受众,策划市场热点,实施房地产报道、广告、发行三个轮子整体运转的套餐服务,终于在惨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赢得了约30%的房地产广告份额。

下面结合南方都市报房地产报道与广告拓展的几个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简述对实用信息进行整合传播的具体做法。

(一)宏观“造势”,领跑市场

2001年出现了“中国楼市看广东,广东楼市看华南”的奇迹,用著名策划人王志纲的话说,“华南板块的引爆如同在中国房地产的最前沿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而引爆这颗原子弹的导火线,就是南方都市报对华南板块密集有序,高效到位的整合报道。

我们当初决定不惜版面、人力把华南板块“炒热”,是从市场上了解到珠三角最有实力的开发商星河湾、南国奥园等麋集到了这块面积两万多亩的土地,大家圈地抢盘,动辄上千亩甚至几千亩,这则信息让我们意识到一场在这前所未有的“新造城运动”中,金刚厉兵秣马,彼此之间的信息战、心理战、开发战、广告战、营销战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的报道资源,而且开发商也希望有一家媒体能够贴身报道他们为开发高质量的居住空间而做出的一切努力,把“华南板块”打造成广州潜在购房一族的注意力焦点,不仅是市场之需,同时也会为报社带来丰厚的广告回报!

正确判断形势之后,我们马上投入“造势”,先是与具有强大市场策划能力的王志纲工作室结为战略联盟,由王志纲从学者的高度通过南方都市报发出华南板块是“中国大盘的样板田”的铿锵论断,引发业界人士的反驳、怀疑与思考。在该论点成为舆论焦点之际,我们不失时机推出一份24版的“华南板块地产特刊”,从区位、规划、建筑、环境、材料,甚至会所、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的角度详尽解剖楼盘的综合品质创新能力和内在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加印几十万份在广州潜在购房者比较集中出没的场所派发,在读者中形成了南方都市报第一个掀起了华南板块神秘面纱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又调动要闻版、经济版、文化版,以领导访谈、专家预测、老板对话、楼盘直击、消费者评说等形式,从城市发展、住宅郊区化、楼盘个性化、消费分层化等角度对华南板块进行持续的大面积报道,使该区域迅速成为读者的注意力焦点,在让发展商感受到读者已经对华南板块的一举一动满怀关注之后,我们又促使华南板块的发展商共聚一堂,在南方都市报联合发表了《新世纪宣言》,共同喊出“为把番禺建成未来新广州最适合人居的地区而奋斗”的呼声。通过这样的铺垫,华南板块的发展商认识到了南方都市报的市场策动能力和在主流购房者中的直接影响力,他们不仅把企业动向第一时间通告我们,使我们抢占了关于该板块新闻报道的领先权和制高点,还把大量的广告预算转投南方都市报,出现了报道与广告共赢的局面。

其中的新楼盘星河湾更是从与南方都市报的整合传播合作中尝足甜头,他们同意我们与广告公司的精密策划,大胆地一口气推出独立成叠的广告特刊《星河湾生活杂志》,整整28个版印制精美的超常规广告调动各种时尚元素来表现星河湾高品位的楼盘形象,赚足读者眼球,使星河湾一举成为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而我们与星河湾合作产生的房地产广告新载体“媒体楼书”,也成为其他实力发展商与南方都市报进行深度合作的首要选择。

由于我们的造势相当到位,而且对华南板块关注的潜在购房者几乎都是南方都市报的核心读者群,因此出现了华南板块谁与都市报合作紧密谁的楼盘就比较好卖的情况。有一家企业因为嫌我们不能给他们较低的广告折扣,几乎不在都市报投放广告,我们在对华南板块整体报道时也就没有将其作为重点,结果是只有这家楼盘销售业绩最差,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整合传播强烈的市场渗透力。据粗略估算,华南板块的系列报道为报社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广告收益,而市场统计数字表明,我们对华南板块的造势报道几乎成了购房指挥棒,在2001年广州房地产销售十强中,华南板块占了六席。

(二)中观“借市”,推波助澜

作为后起之秀,要赢取广告商的信任,必须使他们的投入与产出比原来的选择更经济有效,因此如何带动广告,如何使发展商的广告投放拥有更高的附加值,是我们在策划房地产专题报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像“华南板块”这样的题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规的报道还必须从动态变化的市场中捕捉热点,而在房地产作业中,竞争激烈、热点散乱、众声嚣闹、理念层出、观点驳杂,不仅市场本身需要强有力的梳理,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亟需一个能互动交流直接沟通的平台,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所谓“中观借市”,就是借助阶段性的市场热点来确定报道主题,所谓“推波助澜”,就是针对一些已经呈现的市场趋势,进行全面深刻鲜活细致的分析,把热点炒得更热,让新产品、新概念、新的服务更加深入人心。

每次确定选题后,我们不仅广泛搜罗密集的相关资讯,还会召集报道主题涉及的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广告策划师、房地产市场研究专家、政府官员以及消费者代表进行沙龙式的漫谈或主题研讨,就一些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论辩,引导开发商与购房者换位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以求互相理解并获共识。我们的记者则全程介入,分工合作盯紧重点人物,这种交互式的集体采访既全面且效率奇高,往往在会议开完的第二天,我们特别报道的文章就已完成,而参加会议的发展商因为对我们的报道主题有充分了解,能够预见我们的特别报道对市场的冲击力,因此大都会选择销售概念与报道主题相对接的广告来强化目标人群的注意力。而我们为了增强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往往会加印一定数量的特刊在目标人群比较集中的区域定向派送,这种中等规模的整合,充分调动采编、广告、发行三个轮子向同一目标推进,效果尤其明显,“山景楼盘绿色风暴”,“临江豪宅亲水社区”等房地产营销经典案例,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种运作。

(三)微观托市,激浊扬清

所谓“微观”,是指关注的问题非常具体,不是纵论市场、不是营造概念,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托市”一词有点夸张,但恰当到位的报道对市场的确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激浊扬清”,就是针对市场上一些似是而非争论较大的焦点话题进行辩论分析,探求真相,弄清实质,答疑解惑。

这种操作模式结合了媒体对开发商的服务性,对消费者的引导性,对市场的建设性,并且与自身的广告收入有直接关系,所以一定要客观公正、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千万不能滥用话语权,为了短期的小利益而损害了媒体的品牌形象及公信力。

比如,前段时间,房地产市场与发展商争相办学,大盘与名校纷纷联姻的新动向,“教育地产”成了不少楼盘的大卖点,它一方面有效促进成交,但也惹来了不少质疑:发展商办学收费是否合理?质量怎样?如何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媒体没有深入采访便对这一楼市新生事物横加指责,人为加深了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随后很多媒体也加入“声讨”的行列。一种普遍的貌似公正的观点是:开发商为制造卖点而办名校无可厚非,但滥办“名校”扰乱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并且高收费使一些业主无力负担,影响了适龄孩子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这个敏感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开发商成为千夫所指,他们迫切希望有一家主流媒体就此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于是,我们的《教育地产》特刊应运而生。

由于话题比较敏感,我们非常谨慎,不仅前期的采访深入细致,还专门举办了一次专题研讨会,组织办学的发展商,与大盘合作的名校负责人,教育、规划部门的官员,入住“教育地产”的业主代表共聚一堂,就如何实现“双效多赢”建言献策激烈争辩。我们则从中也梳理出了“实行国有公办与国有民办双轨并行,用教育带动地产,靠地产商的实力解决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最终实现教育和地产相得益彰,对社会、学校、房企、业主四方都是一件好事”的报道框架,于是大胆地确定特刊主题――“发展商办学有理!”,在旗帜鲜明地为发展商鼓劲的前提下,整组报道多角度地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规划是否过硬过死》、《办学,不得不吐的苦水》、《克隆名校的保障体系》、《收费高是否等于不合理》、《收费双轨制困难了谁》、《业主必须有选择余地》、《教育部门的话语权》、《不要因为不理解而夸大矛盾》、《政府才是“救世主”》等文章犹如一颗集束炸弹,对市场、对消费者、对有关主管部门产生了很强的冲击,澄清真相,消除误会,促进理解,还原了“教育地产”应有的市场魅力,也使南方都市报获得这一类型发展商的尊重与信任。

这种“托市”报道,在市场淡季特别能显示出媒体的力量,也比较能够实现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把握一定要恰当。

媒体的底线:不失实、不做广告性新闻

“注意力”是媒体实现赚钱的终端产品,整合传播说到底就是如何开发读者的注意力资源,特别在这个信息大量过剩又迅速耗散的时代,是媒体凸现独家报道姿态以及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既能保障相关信息、理念的有效到达,又能够锁定目标受众、吸引更多读者,因此“整合传播”已成为媒体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策略,南方都市报娱乐板块推出的“华语传媒大奖”、“星动会”,经济板块策划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广东行”、“酒业财富论坛”,体育板块制作的“金彩足球”等,实际上也就是整合传播在专业新闻的有效运作,而很多媒体也竞相制作大型特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家对这种传播策略的重视。

可以说,在实用服务板块,“整合传播”是大势所趋,只要能够把“目标信息”、“核心理念”有效、高效地传播到位,任何标新立异、超越常规的做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我觉得媒体在这问题上必须坚守两条底线:不失实、不做广告性新闻。否则为了蝇头小利误导受众透支品牌影响力,无异于慢性自杀。

成功的整合传播对媒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损害品牌形象,而应该是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获取公众长期信任的纽带,是读者注意力资源的核心尺度,而“真实、权威”是影响传媒公信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能源市场报告篇8

【关键词】市场反应;A+H股;社会责任报告

引言

在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方面,已有一些文献进行了研究。总体看来,结论不尽相同。有些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不能引起显著地市场反应(Guidry和Patten,2010;施平,2010;江炎骏、徐勇、刘得格和周美华,2009)。有些研究则发现引起了显著的市场反应,但其中的反应有些是正面的(朱松,2011;宋林和王建玲,2010),有些则是负面的(李正,2006)。

还有些研究也比较了A+H股上市公司环境和社会责任事件的在两个市场的反应比较。万寿义和刘正阳(2012)基于紫金矿业突发渗漏环保事故的案例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和H股市场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H股市场与A股市场的反应程度呈显著差异,并且H股市场的反应更为敏感。万寿义和刘正阳(2012)的研究只是对单个案例的研究,本文将对A+H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两个市场的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许家林和刘海英(2010)选取125家央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2010年间公开披露的100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多用定性型语言,热衷宣传企业的功绩,但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绩效指标披露分散,且可读性和可比性差,少有企业编制关键绩效指标表,信息披露水平不高。

笔者对A+H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水平和披露指数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不少企业操纵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不是完整、客观的信息。本文共整理了66份A+H股企业的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并运用指数法依据2006年全球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报告指南》(第三版)中的关键绩效指标对 66家A+H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质量评分①,评分如下:

表1 A+H股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的质量评分

A+H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SRDIi) 平均值 最高值 最低值 样本量

0.2841 0.6408 0.0612 66

从表1中可以看出,A+H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量化评分结果不尽人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SRDIi)最高为0.6408,最低仅为0.0612,而总体披露水平没有超过0.3。可见A+H股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整体质量同样不高。

低水平的信息披露势必不能起到决策有效的作用,也不能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加之A+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和大陆市场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相同,本文提出研究如下假设:

A+H股上市公司社会报告的将不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经过筛选后选取了66家A+H股上市公司的2010社会责任报告样本。上述样本中剔除了财务数据和交易数据缺失的样本,为了避免IPO效应所选公司均为2006年之前上市,并且在报告窗口期间没有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报告样本来源于上交所、深交所、香港联交所网站,社会责任报告日期来源于巨潮咨询网和商道纵横等,股价等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 19.0软件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来研究A+H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日在不同股票市场的市场反应。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报告日后两个市场分别的超额收益率(AR)和累积超额收益率(CAR)的研究来验证不同资本市场对此事件的反应程度。异常收益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越强烈,其中异常收益率(AR)采用以下市场调整模型计算,即:

ARit=Rit-Rmt

其中两个市场股价的平均总体涨跌幅分别采用恒生指数(香港)和沪深300(内陆)。公式中,Rit为第i支股票在事件期t的实际收益值,本文使用的标准事件窗口是(-3,3),其中-3是公告前三天,3为公告后三天,0则为公告日当天。在单个公司的AR基础上,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累计异常收益率(CAR):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表2和表3显示的是66家A+H股上市公司在不同两个股票市场社会责任报告前三天和后三天的市场反应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为香港市场,表3为大陆市场。从表2和表3可看出,A+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联交所的市场反应只有报告第二天是显著为正的,而在内地市场的反应均不显著,基本支持了假设,即A+H股上市公司在两个市场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同且质量不高,使得该信息披露没有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

表2 A+H股在联交所社会责任报告的超额收益统计情况

事件窗口期 平均值(%) 标准差(%) P值 样本数目

-3 0.2348 2.6679 0.477 66

-2 -0.093 2.2518 0.737 66

-1 0.2535 3.4783 0.556 66

0 0.1082 3.1066 0.486 66

1 0.0605 3.4117 0.086* 66

2 0.1382 2.5288 0.144 66

3 0.4202 2.8677 0.238 66

(-3,3) 0.3455 5.1939 0.461 66

注:*表示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表3 A+H股在大陆市场社会责任报告的超额收益统计情况

事件窗口期 平均值(%) 标准差(%) P值 样本数目

-3 0.2436 3.1072 0.514 66

-2 0.1549 3.1226 0.688 66

-1 0.5617 3.6359 0.214 66

0 -0.1527 1.7705 0.778 66

1 -0.323 3.2604 0.424 66

2 -0.254 3.5151 0.559 66

3 -0.2991 2.4358 0.322 66

(-3,3) -0.0059 5.0216 0.450 66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关键指标披露评分结果可看出,A+H股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不高,披露不够完善且对于投资者来说可利用价值较低。许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只是配合法律法规而走的形式,缺乏有用性,也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市场反应。第二,以社会责任报告日前后作为事件窗口来研究市场反应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某个社会责任事件带来的市场反馈,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应有的市场反应可能在某个事件发生时就已经以股价变动的形式反映在股票市场了,而不一定等到社会报告后才有相应的市场反应。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以66家A+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双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两个市场的反应。结果显示,A+H股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两个市场的反应均不显著,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A+H股上市公司在两个市场的报告内容相同,且报告质量不高、选择性披露正面信息较多、披露不够客观完善等。为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上市公司应提高报告质量。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联交所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发挥外部监管作用和推动作用,以提高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三大交易所应根据我过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定合理、可行、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引和规范,使得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及最终披露,都能够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和质量。

注释:

①评分采用指数法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进行量化,考虑到指标分量的差异,评分参照里克特量表的方法,设置0-5分,0分为未涉及,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SRDIi,则为第i 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披露实际得分之和,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最佳披露得分的比值。

参考文献:

[1]何丽梅.我国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短期股价效应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8):48-54.

[2]江炎骏,徐勇,刘得格,周美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123-128.

[3]万寿义,刘正阳.交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紫金矿业突发渗漏环保事故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2,22(1):62-69.

[4]徐家林,刘海英.我国央企社会责任披露现状——基于2006~2010年间10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6:77-84.

[5]施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价值——基于678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0,06:99-103.

[6]宋林,王建玲.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市场反应——基于汶川地震捐赠数据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0,6:82-88.

[7]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8]朱松.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2011,11:19-23.

[9]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2006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R].2006.

本文系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回应及改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视角”(09YJC630005)、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A+H股上市公司不同上市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比较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

杜帅君(1990-),男,现就读于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能源市场报告篇9

策划 周志懿

采访 周志懿 徐颉 王志勇 彭波

执笔 徐颉

8月11日,成都机场断电造成航班延误,记者乘坐的前往昆明的飞机也延误一小时,或许是巧合,本次关于昆明报业市场的采访与成都有着颇大关系。

2000年前,诸葛亮入滇,对孟获“七擒七纵”,以战促和,千古流传;10年前,成都报人携资本进春城,“吹皱一池春水”,激起昆明报战十年。

昆明作为中国报业十大战场之一,既有群雄并起的盲目混战,也有争夺老大的战略会战,还有韬光养晦的品牌暗战。从1999年到2009年,昆明报人的理想、智慧和战术,为城市报业竞争史留下悲壮一笔。

这一场“战争”,从1999年《成都商报》注资600万元合办《云南信息报》开始,至2003年《成都商报》撤资结束。5年时间里,曾经只有《春城晚报》一枝独秀的昆明报业市场可谓群雄并起,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都市类综合日报高达9张。

2008年,《传媒》回顾传媒改革三十年中国报业发展历程时,将1980~1995年划分为晚报崛起阶段。自1978年12月财政部特批了《人民日报》等首都数家新闻单位联合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后,中国报业迎来发展的第一个春天,纷纷复刊、创刊的晚报作为省市党报的“第一个儿子”,取得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第一阶段的硕果。从1980年起,一度停刊的《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和《新民晚报》相继复刊。1989年,全国有晚报38家,1990年44家,1992年66家,1993年增至100家,形成全国晚报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1993年元旦,《安徽日报》创办的子报《新安晚报》,成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最后一家省级晚报。

由于党报的“特殊使命”,党报在面对改革时仍不能放开走进市场,而晚报按照市场的路子大胆探索,以面向市民的“面孔”赢得了市民的喜爱,加上同城没有太多竞争者,拥有广告话语权,发行量和广告收入节节攀升,甚至每年以几近翻番的速度增长。《春城晚报》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创刊的晚报,作为日报的晚刊、党报的补充、茶余饭后的消遣,风光无限,以副刊优势和主打社会新闻赢得读者和市场,被誉为云南人离不开的“米线”。有人曾这么描述:1987年,每天下午3点到6点,昆明街头会出现两列长队,一队在取牛奶,一队在取晚报。《春城晚报》如全国其他晚报一样,成为日报社的经济支柱,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平稳发展,从4开4版、4开8版、4开16版、4开24版不断地扩版,增加广告收入,积累品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纸市场化进程加快,在垄断性市场背景和优厚的利润诱惑下,办报激情充斥着整个中国报业市场,《华西都市报》的诞生和成功,开启了中国“都市报时代”,并拉开了中国“报业大战”的序幕。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诞生,以城市民众为读者对象,为市民的生活办实事,打破了以前由《成都晚报》独占鳌头的局面,拉开了成都报业竞争的序幕,发行和广告增长迅速。1995年2月公开发行的《成都商报》在运作半年之后,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华西都市报》的经验,改变原来着重经济报道的策略,走综合性市民报的路子,逐渐开始同《华西都市报》展开竞争。据统计,1997年1月,《成都商报》的发行量为22万份,《华西都市报》为26.5万份,两报广告收入达到1亿元左右,基本持平。至此,成都报业中市场化报纸的楚汉争霸愈演愈烈,在成都市场上拼杀得如火如荼。由于成都市地处内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限,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有限,《成都商报》在其“借壳上市”后,采取资本输出的方式进行异地扩张,或和本地报纸合股,或独立创办报纸,同为西南地区的昆明颇具吸引力。

1998年,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793.9亿元,昆明市为547.9亿元。据2002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昆明总人口578.13万(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103万人),共有家庭户167.4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05人;市区人口约200万。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昆明和成都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多,语言相似,文化认同感较强,尤其是1944年“川军入滇”抗战滇缅之事,时至今日仍为人怀念。同时,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的王天玺重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提出要把云南省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战略,鼓励当地报纸虚心学习内地和沿海办报经验,支持引进先进的办报模式和管理人才,“云南应当办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报纸,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买报读报”。最为关键的是,当地报业市场尚未充分开发,根据广告额占GDP的1%~1.5%和报纸广告占总广告额25%的测算标准,理论上昆明1998年的广告市场总额应为5.48~8.22亿之间,报纸广告额为1.37~2.06亿之间,而实际上,,多年来稳居云南首位的《春城晚报》,1999年的广告收入为7000万元。

在这一背景下,以《成都商报》为代表的“川军”再次入滇,27位成熟报人,由《成都商报》郭平挂帅,斥资600万元,改造云南省计委所属的周报――《云南经济信息报》,改为综合性日报――《云南信息报》,进行报业市场的“攻城略地”。1999年3月29日,改造后的《云南信息报》正式面世,打响“昆明报战第一枪”。

没有宣战书,只有行动,发行、内容和广告三军各显身手,迅速打开当时封闭保守的昆明市场,因此,《云南信息报》当年广告收入在近8个月的时间内猛增到1000多万元,成为仅次于云南日报社的云南报业广告经营大户,《成都商报》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就收回了投资。

《云南信息报》的暂时成功,让业界人士意识到云南报业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尤其是在“传媒暴利论”的激进思想影响下,当年,云南原有的几份机关报在报业整顿的惶恐中惊醒过来,纷纷采取合作办报的方式,从省外引进资金、人才,一改原有的机关报面孔,走上了贴近市民的都市类报纸道路。

2000年,云南省残联下属的《生活新报》获得1000万注资后,前往成都招聘《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向先跃担任执行总编辑,除吸纳一批报业人才外,还招聘了300名发行人员。打出了昆明报业市场“有老大、无霸主”的宣言。与此同时,《东陆时报》也在成都网罗人才,招聘《华西都市报》一采编骨干担任副总编,并将在云南招聘的50余名采编人员带到成都学习。在新闻资源和读者资源上,《生活新报》推出“11万元重奖买意见”,请读者出谋划策;《都市时报》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并推出“投诉灵、反应灵、服务灵”,为读者排忧解难;《东陆时报》打出“时刻听从您的召唤”吸引读者;《云南信息报》加强了本地新闻的采访;《春城晚报》和《滇池晨报》也加大社会新闻和监督报道的采编力度,并于7月推出彩报。在记者采访中,昆明各大报业老总对2000年的新闻报道记忆最深的是《都市时报》“杨天勇犯罪集团劫车杀人案”的系列报道,大家一致认为:该报道不但精彩,而且是《都市时报》崛起的关键一役。

1999年1月18日,昆明日报社旗下《都市时报》由孙学敏担任总编辑,以20万元艰难起家,那一年《云南信息报》8个月广告收入突破千万,而《都市时报》总收入仅有387万元。不得已的情况下,《都市时报》当年年底改版,并于2000年春以0.2元的价格杀入零售市场,发行量从6000份跃升到10万份,但2000年秋因省委宣传部统一零售价格至0.5元,以零售为主的《都市时报》到了生死关头。但2000年8月《都市时报》获得震惊全国的“杨天勇犯罪集团劫车杀人案”独家报道权,由孙学敏亲自操刀,秘密采访,采写《杨天勇犯罪集团覆灭纪实》,成为时报危难之际的“还魂丹”。据《都市时报》现任总编辑介绍,《杨天勇犯罪集团覆灭纪实》连载一个多月,吸引了大批读者,甚至很多读者每天守在报摊上买报,一份报纸能卖5元钱发行量因此报道而增加了4万。

在新闻资源和读者资源上,各家报社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增加了昆明报纸新闻的力度和锐气,工作、会议报道渐渐让位于社会新闻、批评报道,但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也随之充斥着几大报纸版面,甚至有报纸在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爆发后,有“中美要开战啦”的报道。各报色情、凶杀暴力等事件的炒作也不绝于目,目的在于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提高影响力。在此期间,曾经在全国名噪一时的昆明报业价格战不能不提。

2000年4月6日,《都市时报》以0.2元的零售价格进入市场,发行量陡增,并于6月6日举行首次发行量公证大会进行造势。据《都市时报》6月7日的报道,昆明市公证处对《都市时报》6月5日至6月6日的发行步骤进行了全程现场监督,确认实际发行量为104143份。《都市时报》同时承诺将不定期地公证发行量,称“让读者和广告商明明白白消费”。“一石惊起千层浪”,《春城晚报》、《生活新报》纷纷予以反击。6月8日,《春城晚报》在报眼发表消息称“本报发行量稳居全省都市类报纸首位”,并援引权威部门的调查说,目前省内都市类报纸有六七张之多,日发行量30多万份,其中“本报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意思是《春城晚报》的发行量比《都市时报》多5万份。同时,《春城晚报》从6月12日起连续刊登了4篇“昆明地区报业竞争透视”,解读昆明报业恶性竞争及带来的问题,其中是这么描述新办或改版的都市类报纸,“他们的目标是获取高额利润。为了封杀对手,有的报纸不顾成本低价倾销,甚至大批白送;有的乱炒热点,刊登虚假新闻;为了争夺广告市场,发行量不大却吹嘘第一”。6月13日,《都市时报》刊出《发行量: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广告用户来信反击,称“若晚报发行量15万份,那么《都市时报》公证了10万份,剩下的四五种报纸就只有5万份了”。正当《都市时报》和《春城晚报》因发行量问题而引发的舆论战如火如荼之时,《生活新报》用逐日公布开机印数的办法表明自己的立场:6月16日印数13.36万份,17日14.01万份,19日15.24万份,20日16.05万份,截至6月23日,印数已升至20.16万份。同时该报还公布印刷厂查询电话,并宣布改版,百日酬宾,每天12个对开版售价0.2元,广告价格也大幅度优惠。

能源市场报告篇10

及时、准确、有序地做好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我市市场价格动态,为政府积极防范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切实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提供信息支持。

二、依据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规定》和《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及《云南省价格异常波动监测应急预案》、《××州价格监测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因重大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价格监测预警。

四、工作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监测点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作出预警,第一时间向市价格监测中心报告,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二)属地负责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乡镇价格监测点负责对本区域内的价格民动情况进行监测,其他监测定点单位按照市价格监测中心给定的价格监测报表及时上报,如价格异动涉及所监测品种的,要随时上报价格信息及购销动态。

(三)各点联动原则。价格监测应急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当发生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和突出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个价格监测点单位要迅速响应,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努力形成信息共享、点点联运的工作格局。

五、组织体系

(一)组织指挥

县发改局价格监测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因重大灾害、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动预警工作预案及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价格异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刘军局长担任,副组长由陈红欣、杨进辉担任,成员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各乡镇价格监测负责人、县直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组成。

(二)应急工作机构职责

1、制定、修改、启动和实施价格监测预警方案和应急监测工作预案;

2、统一部署、指挥全县的价格异动应急监测工作;

3、负责全市重大自然灾害、商情和突发事件后的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收费、汇兑和本预案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4、当发生价格异动后,进行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上报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等异常性情况,及时发现和报本文来源:文秘站 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5、价格监测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并负责对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价格监测预警的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其它相关领域的市直价格监测点负责本单位的信息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六、应急监测的内容

因重大自然灾害、商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动态、社会反响等。

本预案实施应急监测的商品主要有:粮油、饮用水、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工、农业生产资料、居民日用工业消费品等商品价格波动,主要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执行。

七、应急价格监测的时机

1、当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明显波动时;

2、当市场价格异常已经发生时;

3、国家或省、州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时;

4、国家依法对我县价格紧急措施时。

八、应急价格监测工作制度

1、市场巡视。建立市场巡视制度,按照平时调查和紧急状态下密切监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市场舆情、供求、价格的巡视工作。紧急状态下,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密切监视市场情况,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2、预警和应急值班。实行预警值班和应急值班相结合制度。

各个价格监测点平时固定电话实行8小时预警值班,移动电话要随时有人接听,信息报送网络8小时正常运行;紧急状态下,实行节、假日值班,固定和移动电话要安排专人24小时正常运行,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3、预警报告。要加强日常价格动态的监测工作,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立即向本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做出报告,其他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直接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在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因素的情况下,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4、应急监测报告。当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后,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根据市价格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立即应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对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每天定点监测和市场巡视,24小时密切监测市场开发部,分析价格趋势,并每天报告当地市场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动情况、趋势及已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对策建议等。监测报告每天上午11时前报出,并做好紧急情况的随时报告工作。

九、应急监测的等级界定

根据价格异常波动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影响力的大小等情况,本预案分为一般价格异动监测、较大价格异动监测、重大价格异动监测。

(一)一般价格异动监测。指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平均涨落幅度超过正常情况。如蔬菜价格变动幅度超过30%;食用油、副食品、生猪、鸡蛋、城市居民日常用工业消费品零售、能源、工业生产资料等价格变动超过10%;城乡居民服务、成品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幅度超过5%时,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加强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市价格监测中心。

(二)较大价格异动监测。指在局部区域内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群众的消费心理发生恐慌,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发生地的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24小时进行监测,每日11时和16时以前,向县政府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

(三)重大价格异动监测。全县发生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及其它重大突发事件时,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时,县价格监测中心立即确定临时价格监测点,知价格监测点根据规定的报告品种及市 场异动的商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并及时做出报告。各监测定点单位应当开展24小时价格监测,定岗定职,实行一日一报和随时报告制度,监测定点单位密切关注价格波动品种和整个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原因及影响和发展趋势,了解商品的供求变化情况,发现新的波动苗头及时预警上报。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将每日的市场价格监测分析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对市场突发事件应立即向上级机关报告。

十、应急价格监测奖惩措施

(一)当价格异常波动结束后,县价格监测中心要全面总结经验,对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和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价格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严重的予以相应的处罚。

1、不按本预案规定和应急工作要求实施价格异动应急监测措施的;

2、虚报、虚报价格异动警情的;

3、不遵守保密制度,泄露秘密的;

4、拒不承担应急监测任务或提供应急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