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3:15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突出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技术进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都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国“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宏观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就愈发显得至关重要。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绝对量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1994到2004这11年间呈波浪式发展(见表1和4页图)。其中,2001年为发展的波谷,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处于该时期最低水平,为395.22万人,在校生人数1170.34万人,也仅高于1994年的水平。此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到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66.2万人,在校生人数为1409.2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43.26%和20.41%。中等教育学校数量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4年最低为14454所,比最高年份1997年少7775所。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职工数量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

相对值上,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无论是从招生数还是从在校学生数方面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分别从1994年的65.20%、62.61%减少到2004年的40.80%、38.83%,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24.40%和23.78%。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比较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不能适应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2003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9.6%,有近4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全国每年有八九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而直接面临就业。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制约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滞缓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教育部已经明确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了争取到2007年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等具体目标。但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经验还有待总结,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育经费相对不足

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总计5733.58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424.46亿元,仅占总支出的7.40%,中央教育经费支出、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也仅分别为0.84%、8.29%,远低于同期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等类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而且全国、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内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低,分别为6.64%、0.79%和7.31%。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水平与教育部门提出的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还很不相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不仅绝对量和相对值较小,而且动态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所占全部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见表3)。1999年到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从349.58亿元增加到424.46亿元,只增加了74.88亿元,增长幅度为21.42%,远小于同期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88.18%的增幅。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1.47%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7.40%,减少了4.0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绝对量从711.51亿元增加到1802.65亿元,增加了1.53倍,相对比重也上升了8.09个百分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近1倍,相对比重略有上升。

(二)政府及社会重视不够

近年来,中央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加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视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相应地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也很不合理,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较为紧缺。以深圳为例,据2005年《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分析,深圳真正存在的不是“民工荒”,而是“技工荒”,深圳技能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报告预测2008年深圳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缺口将高达38万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瓶颈。

(三)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欠佳,办学环境和体制有待改善

总体上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自身管理,还是从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还都相对落后,综合素质欠佳。此外,教育部2005年《关于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通报》显示:近年来有700多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被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了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办学受到严重削弱,不少学校停办,相当一部分行业企业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被改作他用,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我国本就弱质的中等职业教育无异雪上加霜。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还有待改善,尤其是对职业教育而言,涉及部门较多,不免会出现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现象。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民营化、市场化改革还不理想,民办职业教育只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的10%,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参与性差。

三、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案例分析

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是该市一所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山西省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该校近年在加强学校建设、拓展办学规模、培养专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等方面颇有建树,其办学经验和发展历程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三校合并,进行资源整合

2002年,为了集中孝义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孝义市财贸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卫生学校合并组建为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三校合并对孝义市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大大增强了该市职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为职教中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丰富专业设置

孝义市是一个煤铝丰富的资源型地区,以煤、焦、铝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重化工业及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有较大需求。针对人才市场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职教中心自2003年开始增设了煤化工、电子商务、旅游及酒店管理、煤矿机电等专业。3年内,学校专业由6个增加为10个,班级由14个发展到28个,学生由670多人增加到1870余人。这些新增的适应地方人才需求的专业的设立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就业预期,不仅扩大了学校招生规模,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为一批农村青年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校企合作,拓展办学资源和就业渠道

职教中心成立伊始就将增进学校和企业合作作为学校拓展办学资源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学校先后与楼东俊安公司、金晖万峰煤矿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煤化工、机电等专业学生。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的就业渠道逐步畅通,使企业技能型人才资源日益丰富,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三赢局面。

(四)灵活办学,作为企业技术人员及农村劳动力的短期培训基地

学校除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外,还利用自身教学场所和人力资源优势,作为企业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短期培训一般为2~3个月,培训形式为企业提出培训要求并提供资金,由学校招聘学员(也有企业指定)、提供教学场所和设备以及教师,学生培训合格后到企业就业。2004、2005年学校为华庆铝业公司、楼东俊安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多期专业技能短期培训。近两年,学校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也进行了初步尝试,配合农业局共短期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余人,就业率达90%。

(五)多渠道争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

随着专业、班级和学生的增加,校园规模、校舍面积和实验基地的不足就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职教中心积极多渠道争取办学资源,除向政府申请财政支持外,还采取借贷、租赁等形式,拓展办学空间,2002年至今,学校办学空间已由原党校扩展到果品公司、农机局、农修厂等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

(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职教中心建立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学习成绩。严格务实的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升学率达98%,本科达线率达25%,真正实现了该校“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职教中心的社会信誉增强,社会对职教中心的认识也不断改变,有过去的学校上门求生源到目前家长走后门找关系上职中。

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自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逐步重视。但是从前述分析可见,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中央和地方的分类来看,截至2003年前的一段时期内,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所占比重不仅较低,而且还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部与财政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从2004年到2007年拟安排约201亿元,在全国支持建设2000个左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计划每年安排中央专项资金5亿元,地方提供相应配套资金,用4年左右时间加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的1000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

可见,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已经有所加大,但仍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因为,其一,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其二,与几年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相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是相对不足;其三,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德国为例,据统计,该国培养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约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1/3。德国政府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的校舍、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均由国家出资建设。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非凡的成效,使德国劳动者素质、工业技术和经济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二)提高地方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在我国,一般是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或普通高校教育的学生才选择职业教育。总理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变革、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等做铺垫,才可以形成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重视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和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更多地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地方实用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县级政府部门更应当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促进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

(三)多渠道拓展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给予民办职业教育更多优惠

在国家财政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渠道,吸引多种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企业投资或合作办学。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开办中等职业学校,在税收、用地、补贴、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并增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的合作关系特点,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本有机结合,创新和发展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拓展职业教育投资渠道,还可以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各类企业选用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2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由规模扩张到精神内涵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呈现出层次不清、关联性不强等状况,成为阻碍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一、职业教育发展及作用

(一)职业教育产生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劳动者群体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转变劳动者自身的生存状态,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通常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从事于社会岗位生产型劳动的劳动者群体。

最初形态的职业教育是占代传统作坊中的学徒制度,小学徒们在固定的时期内抓紧学习技能,并且在作坊中工作,实现工学一体化,从简单的工作到繁冗的工作,逐渐掌握熟练的工艺技能。而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当今德国推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依然还有一定内容的保留。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作坊,而人们的劳动技能提升,社会岗位对劳动者群体的数量需求逐渐增加,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劳动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了。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我国职业教育重要作用

1.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物质性生产资料的增加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必然会需要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技能。而物质性的生产资料的提升过程具有商业性特点,并且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属于社会过程,是当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

2.通过提升社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来转变其生存状态。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依然较低,劳动者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只能从事薪水较低的简单劳动岗位。而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让较低素质的社会劳动者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让他们可以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劳动。一方面,可以转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当前的研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缺少较为科学的界定与划分,从具体方面来说:首先,对于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普遍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存在人云亦云的状况,并没有针对我国现状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缺少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论点。其次,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使用典型教学案例不够重视,缺少系统性的分析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再次,对于某些基础性概念缺少必要认识,甚至会出现误区,例如,院校教育模式与方式之间的关系概念混淆不清,对于一些教育类研究文献中将职业教育模式混淆为教学方式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许多教学方式研究的文章是通过理论性的研究学者共同完成,部分内容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得教学研究成果与当前教育实际不符。

(二)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

当前依旧存在着推崇知识理论文化教育,忽略职业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是培养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取向与传统教育观念是相悖的。由于受到传统“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的巨大影响,职业教育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甚至会遭到歧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失调严重,导致人们缺乏理智地去选择普通教育。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职业院校的招生专业只是集中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会计管理、汽修等专业,然而涉及医学、畜牧业等专业几乎没有。职业院校这种专业设置方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进程,使得这些专业出现了饱和状态,而新的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就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而根本出发点并没有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没有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本导向。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广大生源,教书与育人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多数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当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后,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显露出厌恶学习、违反校纪等多种问题。然而,教师们难以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甚至会抱怨这些学生很难教。而一般教师的说服教育难以起到效果,从严处罚学生又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引起强烈抵抗。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成才,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们亟待解决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人才培养观念与心理学理论角度着手,充分认识与理解学生群体,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很有才,需要帮助他们成才,就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从细微着手来规划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可以说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们的一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全日制院校学生为主的,而对于社会人员的短期教育培训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近几年,虽然我国政府提倡,院校有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善建构,因此,依然带有明显的学习教育特征。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其中要包括在职业教育一线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对于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要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构、专业课程改革、专业教材建设等成果从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优化发展。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开展类似于专家论坛的交流活动,为我国来自职业教育不同领域中的学者们进行交流讨论构建广阔的平台。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扎实稳固的文化课程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的基础,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并且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也面临着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整合、选修、必修等形式来组织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兴趣、个性化发展与实际需求,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深入挖掘与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我们需要转变重视专业课程,忽略文化课程;注重专业技术培养,忽略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注重眼前就业,忽略自身未来发展的倾向;学生们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强化我国政府统筹,进而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通过实践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主导,而是要强化政府统筹功能实现健康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想强化政府统筹工作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需要由国内重点职业院校带头,引导其他团体机构、企业与其他院校参加,以专业化发展作为纽带,进而共同创建实训基地,以校企模式作为发展重点,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四)树立专业技能实用、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从职校的收费标准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势必导致职校收费标准提高。在我国,一般来说,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职校所实行的高收费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二)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办学形式。

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要多方扶持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原因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发展”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共识。政策大环境的不断变好,当前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膨胀”,高职教育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职业教育,选择做一名高级蓝领。因而,近些年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教学水平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进步存在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在很多人眼中,高等职业教育依旧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高等职业教育,认为其只是在高考失利或本身成绩不佳的情况下的一个“备胎”,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式”的,而非“主动式”的。这种无奈的选择和尴尬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杂疾缠身”的不良状态。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

纵观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学上存在浮躁心理,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这种功利性、盲目性的办学模式无疑是一种“照猫画虎”的行为,显然没有把高职教育落实到实际之中,同时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可以说,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和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无疑会降低高职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越来越差、越来越走下坡路的恶性循环。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单纯读书学知识具有更高的认可度,而对于高职教育则存在“歧视”。“技术工”“打杂的”这种不良标签都透露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社会氛围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招生、发展等各个方面。招生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学生的素质和水平相对来说都较低,因为大多数在高中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正规的大学教育,继续将读书作为自己以后的出路。高职学校的“不正规性”是很多学生心中的共识,因此很少会有学生直接选择高职教育,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中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这与国外高职教育红火、繁荣的场面是大相径庭的,这也是需要我们的政府、学校深刻反思的问题。

3.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师资一方面要具备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现实中往往很难找到这种“双才”皆备的教师,不是学校招录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教师只会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知识,就是企业人才只会实践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很多高职学校会选择外聘教师或者去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工人来学校做兼职,但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外聘教师和技术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甚至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高职教育的定位不清

高等职业教育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阶段,其设置的本意是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高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可以说,高职教育在设置之初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专一性。它不是为了单纯应付整个社会“全面化”的人才需求,它的目标集中在工厂,集中在一线。而当前的高职教育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高职性”,过于追求高学历、高知识,从而忽略了技术和实践的重要性,这种高职教育从层次和范围上都是不太妥当的。另外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级技工、技师的培养需要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为依托,几年的学校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拥有相关证书,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证书也只会变成一纸空文,职教学生变成“夹生饭”,高职教育证书自然也会相应贬值。

2.对高职教育的引导存在误区

当前社会中大部分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我们发现自己又不懂何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可以说,从人才宏观统计的角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从实践上对人才的具体培养却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实,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无客观划分标准。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应用和研究显然是交织、相互影响的。与此同时,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发展形势日新月异,职业转换可以说已是大势所趋。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适时转变就业岗位在当今社会是十分普遍的,专业与职业的不匹配在当今社会上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高职教育这种妄想在学生入学的那一刻,就决定学生一生的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3.专业性高职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高职教育一方面需要书本教育,另一方面又需要实践性的工厂技术教育,为此,高职教育的教师也往往是工厂的优秀技术工人。那么问题出现了,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企业肯定也愿意提供优厚的待遇挽留,与此同时,在企业里的人才也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更好的成绩。而高职教育能带给他们的并不多,另外,从客观方面进入教育领域工作的学历、证书等门槛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许多高职学校评比人才的标准过于功利性,对学历的过高要求,对职称的盲目崇拜,这些隐性的行业标准对真正能够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显然是苛求,对比之后,工厂当中的优秀人才大多会选择继续留在工厂,从而造就了高职教育人才缺乏的尴尬境地。

三、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1.转变思想,准确定位高职教育

简言之,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技术性”“一线性”与“高等性”“职业性”的错综复杂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复杂性。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克服浮躁、攀比心理,不能过多考虑“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技术性”与“一线性”。

一个高职学生生存的根本在于知识与技术的结合,“一线性”其实就是指实践知识。“技术性”又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通过课本知识学来的“书本技术”,为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达到理论与知识的高度结合和统一就变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高职教育”只是高考“备胎”的错误观念,充分了解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能对高职教育存在过于懈怠的态度,应该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高职教育,对待每一位高职学生,须知,在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今天,高职学生必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和支柱。

2.建立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从政府方面说,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当今中国的发展正是到了一个极度需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阶段,在这个重视人才、创新、技术的时代,高职教育不应被埋没在角落,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应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合理、公平的政策环境和经费保证。从自身方面来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高职教育能否“腾飞”,关键点还是在学校自身。学校缺乏资金,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多方、多角度筹措资金,形成多渠道办学投入机制。可以通过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去努力。努力筹措资金,努力建设优秀的实训中心和体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服务人才培养,实现产学研结合,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以建立高素质的“双师”队伍为标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建设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特殊性,教师和工程师这两个看似不同的职业在一个高职教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如何让高职教师及时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这便需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实现。要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深入企业行业,到实践中寻求真知,通过挂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工学结合,加强院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学校应坚持服务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校社联携”,搭建起校企互利、互惠、共赢的新局面。高职学校要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同时与国外优秀的高职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通过开设“订单班”、编写订单教材,实现与企业更加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有工作,工厂满意、学校满意三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定期安排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熟悉企业,掌握岗位职能,增加社会经验。另外,要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方法,比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及“行业导向教学法”等,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一次深刻的“变革”,真正做到人才培养“订单式”,校企合作“公开式”,教学模式“国际化”的办学目标。笔者作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校企合作,校社联携”的开放式教育机制是其发展高职教育的宝贵经验和突出特色,同时充分利用德国、西班牙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先进设备,大幅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是当前丰富我国教育模式、定向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应该打破制度的天花板,扩展发展空间”。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从制度上“破冰”。在两会上,高职教育再次被提到,一系列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设想也不断被提出和讨论。笔者作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从近年来中德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也看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的突破和进步,特别是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2014年以来,对于开办应用技术大学的论证和探索又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之路。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依然坎坷,但我们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广大前景,看到它对于企业、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我们理应选择坚持,选择做大、做强中国的高职教育,真正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让高职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24-02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体制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1999~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61.19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36.15万增加到595.65万,毕业生从40.67万人增加到139.49万人。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278所,在校生达到133.79万人。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根本任务和发展思路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末,教育部颁发了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3、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4、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有明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升

尽管因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办法不尽合理及中国儒家文化“重学术、轻技能”的传统,但是十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也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提升,越来越被重视。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学校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在政策还是经费投入上,高等职业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办学特色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办学条件雷同,人才培养模式也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招聘教师方面仍是唯学历、学科是从,忽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教学无法呈现高职的特色。一些高职院校较多设置“短平快”的专业,缺乏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超前预测。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但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1)沿袭高等教育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本科压缩型”。

(2)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计技能型”。前者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表现在:

(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

(2)教学与市场贴近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

(3)专业设置不当,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需求分析不够,致使“产销不对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毕业生缺乏适应性和转岗能力。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通过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增强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把现有的重点高校、非重点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都统称为“高等院校”,以纠正轻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偏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应提高实践性环节所占的比重摒弃传统的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所处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岗位的操作中不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能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岗位的具体特性和课堂理论知识之外的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三)结合职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把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之一,将职业资格认定与职业考试紧密结合。学校要研究劳动准入制度、行业职业技能标准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传统观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来不断进行改进与创新。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高职教育的改革,要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 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 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 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 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 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 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民.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 12.

[2] 陈燕.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科教文汇,2008,11.

[3] 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 教育探索, 2008, 12.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7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职业院校15所。其中,驻蚌高职院校2所,省属中职学校3所;市区中职学校6所;县域中职学校4所。市域内中职学校中,部级改革示范校3所;部级职业学校5所。中职在校学生近5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5万人,就业率达98%以上。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市级统筹、招生改革、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省内外一致好评。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我市作为全省职业教育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市通报表扬。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以赛促教”、教学评比、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职业教师队伍质量。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教师的储备,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动“双师型”人才培训和引进。与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蚌埠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引进、外聘等方式,从企业、科研部门、院校,吸纳储备专职、兼职专业技术教师扩充到职业教育队伍中,。

二是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成立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委员会,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产教融合工作,为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程,提供了有力政策组织保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邀请省内外企业走进职业学校开展应用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到著名企业实习锻炼,支持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教师研学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开设“冠名班”,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加强资源统筹规划。出台政策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支持措施等方面内容。调整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确保教育费附加市本级不低于5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规划,采取“撤销、合并、转型”等办法,将市属22所中职学校先后整合成6所,统一搬迁至蚌埠职教园区;将3所省属中职学校纳入我市教育整体规划;将三县11所职业学校整合为4所,使各县集中力量办好1所综合性职业学校。

四是加强对口专业设置。对接市场导向,立足学校实际,注重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精准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围绕硅基、生物基主导产业发展,及时新增和调整专业配置。着眼谋划长远,精准做好专业项目储备,根据蚌埠市重点企业近三至五年的用工需求,积极做好专业设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等新增专业,已纳入专业设置申报计划。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职业院校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较大吸引力。部分专业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能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二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三是资源整合后的职教园区管理难度大。职教园区的资金、人事、资产等涉及教育、财政、人社、住建、交通等多个单位部门,在职业教育规划编制、政策实施、资金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沟通不畅、工作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合而不和,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四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不均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不够全面,教师参与度不够广泛,存在重证书、轻教学,专业性不够强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聚焦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一是完善职教园管理,成立我市职教集团。成立职教园管理委员会,理顺入园学校关系,加速园区学校之间融合发展。学习滁州安庆经验,成立以职教园区管委会牵头的我市职教集团。集团是以政府引导推动、校校协同联合、校企共建共享、产教深度对接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紧密型、多法人校企联合体,合作各方不改变各自原有的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经费渠道及人员身份。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拓展产教融合平台。鼓励职业学校邀请省内外企业走进职业学校开展应用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到著名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支持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教师研学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开设“冠名班”,实施现代学徒制,“金牌蓝领”、“星级蓝领”等多项协同育人计划,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密切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培训目标。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产教融合培训计划(2020- -2022年)的通知》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畅通人社、住建、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培训信息,在各部门培训政策及招投标程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由市域内职业学校承担培训工作,发挥职业院校培训功能。创新培训内容,提升各中职学校培训能力,科学划分培训领域,做好培训服务工作。

四是创新项目建设,逐步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项目进程。积极推动我市产教融合发展进程,教育局、财政、人社、经信、招商等部门要全力推动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

(二)改革教育方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性

一是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职业教师队伍。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活力,调动教职工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与管理学生的灵活性。加强技能型紧缺专业教师储备,加强“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持续推进“双师型”人才培训和引进。重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素质能力大赛。

二是注重德育引领,技能为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品质良好、职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开展职教园“三室建设”(明朗温馨、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干净安全、学生友爱互助的寝室,开放共享、功能发挥齐全的实训室),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举办、参办各项技能竞赛,不断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坚持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选拔制度,逐步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的竞赛氛围。通过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朗诵比赛、体育运动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寓教于乐,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借鉴滁州“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导企业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一是学校进企。学校在企业设立分校或教学点,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实训场所。二是半工半读。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把企业产品的生产转化成学习的项目和教学内容,“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三是引企入校。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参加企业一线工作,在实境状态下学习专业知识,学校选派实习指导教师辅助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和生产管理。

四是做好职教园区展示,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全面开放职教园区实训基地、图书馆、名师工作室、安全体验馆等,组织中小学生到职教园区开展安全教育、技能教育,把职教园区作为展示我市职业教育的“窗口”,成为中小学生的劳动基地、学习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继续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8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发展期,四平市中等职业学校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四平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本文从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中职学校稳定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职业教育;四平市;发展状况;对策研究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4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95-02

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洋务运动时期。随着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及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调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

四平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是东北咽喉要道,地理优势明显。四平经济要获得更快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专业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四平市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这些学校为四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推动全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制度改革打破包分配的背景下,形成普高热,四平市中等职业学校从招生到培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当然,这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一、四平市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规模稳步上升,生源整体素质下降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在校舍、危旧楼改造建设方面总体得到改善,农村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基本全覆盖。国家教育体制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大招生,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存在很大困难,生源数量明显不足,质量严重下滑。职业学校招收学生人数急剧减少,以2010年为例,四平地区初中毕业生总人数为两万人,15000人进入高中,余下5000人被卫校、技工、学前教育等29所中职学校招收,生源在总数上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的要求,生源入数得不到保证,学校不能满负荷运转。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对初中阶段各科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因此,开展文化课教学也比较困难,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二)师资队伍落后,双师型教师匮乏

白2005年起,四平市财政没有新增教师编制,教师队伍不能及时更新,在队伍中出现断层现象,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学校资金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进修。学校招聘教师都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其具备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四平市各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低于20%,按照国家规定,专业教师中具备双师型能力教师的比例不应低于30%。多数教师都是在所学专业方面保持持续发展,极少数教师有时间、有能力、有财力进修第二专业。

(三)地方政府财政薄弱,教育经费支持不足

四平市政府财政薄弱,对教育尤其职业教育投资甚少,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四平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难以更新,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经费要靠学校收取学费进行维持,根本无法进行建设和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只能自行筹措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但是学校筹措能力与经费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此外,还要支付冬季取暖、聘用教师等相关日常费用,因此,学校只能勉强维持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转。

(四)职业定位存在偏见,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

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从招生到培养遇到诸多困难。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与制造、农业技术、医护卫生、学前教育等基本技能工作,认为蓝领职业是不太光彩的事,是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报酬的。尤其是我国教育体制打破了分配制度,加重了对中职教育的冷漠和歧视。成绩好的学生都考取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也都就读高中,拼搏考取大学。中职学校只能招收到学习上懒散慢、成绩较低的学生,而来就读的学生也都自叹无奈来中职学习。

二、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招生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现有招生计划,加大招生统筹力度,严格按照职业普高比例4:6执行招生计划。打击违规招生、贿赂招生等行为,加强招生监督监管,严格把关学生信息源,关注学生去向,严格落实政策。各职业学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就读职业学校周期短、见效快、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优势。学校应大力开展招生宣传活动,开展国家政策如农村学生免学费等宣传活动,做好学生家长思想丁作,对比职校和普高教育费用开支,消除白领、蓝领观念,量身量力入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职学校应开设专项资金,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公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习第二专业,打造一专多能型职业教师队伍。注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完善师资专业结构,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三)逐步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办学资金短缺,教学仪器设备陈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长期以来这种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议市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当地年度财政预算,合理调整教育资金分配,专款专用;按照国家规定足额配套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并及时发放。学校自身也应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泰国;职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泰国的经济突飞猛进,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后的又一条小龙。泰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量投资于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探索泰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泰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泰国职业教育是随着泰国轻工业逐渐从农业中脱离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在1898年,起初是为增强学习者的技能开展的特殊培训,职业教育在泰国就开始发展并被纳入了教育体系。

第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始建于1910年,即在 Maha Phruttharam寺庙和 Ratchaburana寺庙建立的商业学校;1936年“职业教育”正式成为泰国国家教育制度中的一种,并把职业教育划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初中毕业即可入学。1938年,泰国教育部实施了改革,分设了教育局和学术研究局。学术研究局专门负责管理监督职业教育。1941年,学术研究局改为职业教育局,自此,泰国正式成立了职业教育系统;随后几年,泰国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其管理体制,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并接受了国内外的援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政府承认职业教育高级结业证书。60年代初,泰国政府在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书中提出,为配合和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以奠定经济高速发展的智力和技术基础。1971年,泰国职业教育随着泰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授予学位的资格;1975年,28所职业技术学院也被授予学位资格。

2003年,职业教育局升格为职业教育委员会(OVEC)。其职责是制定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进行资源分配、协调项目等。另外,职业教育委员会也负责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个体经营、社会服务、扶贫设施等。随着泰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职业教育部获得了颁发中专、大专两种职业教育水平证书的资格。截止到目前,该委员会共批准了416个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涵盖了机械、电气、工学、农业、工艺、渔业、旅游、工业、建筑等350多个专业领域可以颁发学位证书。

二、泰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泰国职业教育部旗下共有416所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民间培训机构23所,如下:

类别名称 数量

技术学院 113

工业和社区学院 141

工商管理和旅游学院 3

商业学院 5

手工艺术学院 2

理工专科学院 52

职业学院 39

技术和管理学院 10

农业技术学院 43

皇家金匠学院 1

工业和船舶制造技术学院 3

水产学院 4

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19+4

总数 416+23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也在持续攀升。1960年14万人,1970年25万人,1980年46万人,1990年53万人,2008年68万人。

泰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在教育部之下建立各层次的组织,职责如下:

1.行政管理局:负责法律、政策的实施,制定指导方针和基准,管理、协调各级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活动。

2.政策计划局:制定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分配和监督使用财政预算支出,收集、利用、保存信息情报,发挥IT技术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政策宣传,与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交流。

3.协调合作局:负责与民间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制定教育制度、基准,并进行评价、奖励。对职业教育相关的其他部门进行合作。

4.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鉴定局:负责职业教育的教育课程的制定和资格认定。确定职业教育的方法、对象范围、评价过程和质量认证体系。

5.教员能力开发局:负责职业教育教员的能力开发和评价,进行教育研究和能力培训,制定教员技能提高的制度。

6.研究开发局:管理职业教育研究活动,提出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战略、政策、制度,向教育机构提供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推广使用新的管理方法,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可见,泰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由教育部统领,各机关和职能部门划定责任范围,由上至下分层次构成相互联系的体系。

三、泰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原因分析

泰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分析其原因,最主要是坚持了下列重要举措。

(一)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机制

一方面,泰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极大增强,教育经费成倍增加,成为教育发展的良好前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了产学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泰国的经济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支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

20世纪60年代初,泰国政府就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泰国教育十年发展规划,改革的总趋势是加强职业教育,这是泰国职教能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仅在经费上加大投资,并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厂矿企业都给予支持,动员海外捐赠和外资银行的资助。这些都使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顺利发展。

(三)建立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和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就业需求

泰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骄人的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仅建立起职教本身的完整互动体系,而且把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部贯通,与外部结合互动的有机体系。在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中,形成了从初等、中等、高等相互连接,相互认可又彼此互动的机制。

(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职业教育出力

在泰国,教育部,各专业部,各社会团体及一些个人都在开办职业教育。除了教育部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卫生部开办的护士专科学院,国防部、内务部开办的军人、警察专科学校。为了给社会各方参与职业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泰国努力在职业技术院校和国家层次改善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间的关系,以增进校企合作和企业的参与,建立包括行业参与的国家委员会,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政策和标准的制定,通过节税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五)从实际出发,培养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泰国职业技术教育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另一重大原因是能根据泰国的产业实际出发,培养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的急需人才。他们不盲目照搬发达国家办学模式,而是根据泰国实际,这个实际一是产业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从实际水平出发,他们认为,中等、专科职教最适合泰国需要;从产业结构出发,他们始终抓住泰国80%人口在农村,农业是泰国最大产业的实际,重视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泰国教育部制订的《1990~2000年泰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纲要》中,就特别指出要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教育,落实到每个村庄。所有这些措施,都使职业技术教育同产业联系起来,毕业生都很实用。

(六)非常注重技能的培养

泰国职业技术院校很注重专业实践,把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学校不仅开设了将近一半的实习课程,而且在校内设置系统完备的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如春蓬农学院在校内设有农场、奶牛场、家畜和水产养殖场,还有椰子园、橡胶园等果木区作为实习基地。

(七)坚持产教结合

这也是泰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产教结合有各种含义,一是职业技术教育要同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从其发展水平的需要办学;二是产业、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办学,工厂出设备,学校出人力,毕业生先满足工厂需要,使学校得到经费和设备上的支持。

(八)坚持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泰国的每所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不仅功能多样且办学形式非常灵活,既担负学历教育任务,培养合格人才,又有职业培训任务,开展短期培训,或支农任务。所有学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也可以实行多种形式,学校分二部或三部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选择,也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很受各方面欢迎。

(九)加强师资培训

早期泰国职教师资短缺,影响发展,影响质量。自70年代来泰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建立了几十所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师资。1975年,泰国又创立理工工业教育学院,大力培养理工方面的职教师资,不仅培养学士学位师资,还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目的是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好。

(十)坚持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泰国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毕业生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吃苦、有技术、有道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来自于泰国职业技术教育始终把教知识技能与传职业道德、民族敬业精神结合起来,其培养目标就定为:“见闻广博,道德良好,学识丰富,善于利用时间造福人群”。在职教院校的教室、实习工厂里,常会看到诸如“诚实、自控、忍耐、守法”,“安全、努力、忠诚、负责”等校训。

总之,泰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对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比研究”(编号2014Y622),主持人:郑庆芳。

参考文献

[1]贾秀芬,庞龙.泰国职业教育的机制、政策与评价[J].职教论坛,2012,(27)..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篇10

近些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也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更是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这也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就对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相关有效的改善对策。

2 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简单来说,就目前黑龙江垦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其主要具备了数量少、办学规模较小等特点。根据近几年的相关调查统一数据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区域内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涨幅度并不是特别明显,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普通高校而言,在校学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多,并呈现发幅度的增长趋势。那么,为何在我国相关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下,仍旧会出现这种两级分化的现象呢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分析得知,引起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观念认知方面。尤其是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其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通常都比较重视普通高校的教育,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意识薄弱, 这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能够不断扩招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些家长的潜意识里面,他们认为初中毕业的学生就应当进入普通高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升入到普通高等院校里,职业院校的学生量也就自然减少,从而形成了普高热、职教冷的局面,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影响。

除此之外,黑龙江垦区农业职业教育水平相对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来讲,这两种之间还存在中很大的一段距距离。根据黑龙江省数据网资料不完全统计显示,农村人口外出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据了总比例中的百分之八十,而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仅占了一小部分, 甚至还有部分农村人口是完全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知识教育的。然而,在面临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员明显缺乏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并不能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可以从事劳动强度大、工资较低的工作。并且,该类型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黑龙江垦区农业人口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造成最终农业产业就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3 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缺乏行业引领目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农业部门缺乏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的行业部门不管职业教育,当然行业企业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更别说产学研的结合了。导致出现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才紧缺严重,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两相矛盾的局面。

3.2 黑龙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单一,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占绝大多数,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发展很慢。职业教育教学周期较长,一般为 3 年。在办学体制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黑龙江省现行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学校本位模式,它按照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通过学校教育培训,向社会供应人才,这使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

4 黑龙江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策

4.1 政府要营造行业、企业参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加快速度制订激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行业参与方面可借鉴法国的经验法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徒培训到在职继续教育均由农业部门主管,包括教育经费划拨、专业和课程设置及人员管理等。教育部门只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教育文凭的对等协调及其宏观管理工作。这有效地强化了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满足了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有效需求。同时倡导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和合作,彻底拆掉“教育围墙”与“企业围墙”。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宝贵的实践工作经验,将地方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人才输送链,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还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4.2 想要确保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变革,建立起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制,通过采取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多样化特点,有以往传统的学历式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培训教育模式而转型。并且,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其真正满足于社会发展中全面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在黑龙江垦区农业中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多功能。

4.3 专业设置要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必须“跳出”农业教育才能办好农业教育,必须突破地域与传统农业专业的局限,才能求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在这一方面,围绕我省对农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拓新和改造涉农专业,沿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加工、管理、销售四个环节,确定农业类重点建设专业,并以此带动相应的种植类、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群的发展,目前正围绕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专业,为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急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