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5:25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1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对比

[DOI]10.13939/ki.zgsc.2016.38.160

由于环保、节能等要求,我国的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装配式工程成为了一个合适的选择。相对比而言,许多发达国家相对应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1]。因此,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中体现出的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可适当借鉴装配式建筑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相关经验。

1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研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建筑体系。由于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2]“十三五”期间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将重回重要的地位,国家将大力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内随之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如:《CL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4年)等,与此同时,一些法律法规也在筹备建设当中。[3]

1.2 我国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

标准在建筑预制装配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在我国,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实践,致使许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因此导致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

1.2.2 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与传统式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有许多特点,如:装配式建筑需要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因此构件的质量需要纳入评估当中;装配式建筑中含有一些非定量因素,必须考虑到相关数据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相关规定中传统的评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装配式现浇建筑的评估。

2 相关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及其法律法规

2.1 美国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建筑预制外墙和结构预制构件两类。美国的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期间开始实施配件化施工和机械化生产。现在美国每16个人中就有1个人居住装配式住宅,装配式住宅成为非政府补贴的经济适用房的主要形式。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开始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逐渐与美国建筑体系相融合、趋于完善。由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CI)的长期推广,美国的装配式住宅的相关标准规范已逐渐完善,其编制的《PCI设计手册》及一系列技术文件保证了美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 日本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1968年提出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推出了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在此期间建造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经受了1998年阪神7.3级大地震的考验。

日本的相关标准包括建筑标准法、建筑标准法实施令、协会标准、企业标准等,其中日本建筑学会(AIJ)制定的装配式结构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为日本的装配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预制建筑技术集成》丛书、《预制混凝土工程》(JASS10)、《混凝土幕墙》(JASS14)等。

2.3 丹麦装配式建筑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丹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大量企业开发了装配式建筑的相关部件。目前丹麦的新建住宅中通用部件达到了80%,既满足了多样性的需求,又达到了50%以上的节能率。丹麦推行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丹麦是一个将模数法制化应用在装配式住宅中的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模数协调标准即以丹麦的标准为蓝本编制。丹麦地处欧洲,欧洲的《欧洲规范》《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统一标准》(EN13369)、《模式规范》(MC2010)等均为丹麦预制混凝土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3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路

3.1 确定并落实相关的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作为行业准则,能使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相关流程保持健康、高效,促进其发展。在标准规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组织国内外骨干企业、国内外相关专家,对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基础性调查,并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提出和落实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等标准规范,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此外,还需结合新的政策等,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原有规范、制定新的标准规范。

3.2 确定并实施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体系

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能解决装配式建筑市场混乱、难以管理的现象,能进一步保证相关标准规范的落实,并保证建筑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重视,以促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发展。

确定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说刻不容缓。根据装配式建筑较发达的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装配式建筑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以及随机性影响,从装配式的各相关阶段(设计、预制件制作、施工、验收等)进行质量考核,并符合系统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

3.3 完成装配式建筑规范与我国建筑体系的融合

完善的建筑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协调性、统一性、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将会陆续有一些规范出台,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令这些规范与我国现有的建筑体系相融合至关重要。

所谓融合,首先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我国建筑体系不冲突,二者需在原则、实施、监督等方面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提出建议,保证最基本的协调。

除了保证二者不冲突以外,还要考虑这两者与我国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及国情的协调统一。二者都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阶段的要求进行不断的修正与改进,达到“随国情变、促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军庆.装配式建筑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2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政府及企业各部门逐渐提高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关注力度。为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加强对国内建筑行业转型工作的思考,运用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价方式来辅助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确保在施工环节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能够满足工程所需,转换原有的施工管理方式,找寻安全风险因素所在位置,避免存在施工质量问题。

1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1.1安全风险指标与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1.1.1人员与机械设备评价指标机械设备与劳动力作为装配式施工的重要组成因素,员工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安全教育与培训、从业人员质量;机械设备的选择、安拆、养护以及维修等环节在工程质量管控期间发挥出重要作用,可加强对管理因素的了解(如图一所示),落实员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通过网络环境的宣传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水平,发挥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实质作用,根据吊具的选型及数量来稳定构件生产环节,使机械设备在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环节高效应用,满足各项工作的连贯性要求,规避此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1]。

1.2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所实际的物料种类较多,工作人员需通过预制构件、临时支撑系统、施工工具来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其整体质量进行勘察,在质量满足安全标准会开展后续工作。因此,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可规划为构件运输及安置、构件生产、工具应用以及临时支撑系统四个方面[2]。1.2.1构件运输及安置根据构件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完整的预制构件运行方案,使其在运输环节不会受到环节、运输设备及台架影响,加强运输防护措施的应用,避免构件出现破损、变形以及断裂;根据施工现场配置设定专用堆放场所,按照不同规格、种类、施工次序划分所需摆放位置,降低构件倾覆概率,以提高其应用性能。1.2.2构件生产可通过预制构件的方式来掌握此项系数,以混凝土、钢构件为例。在操作前期承包部门需根据自身资质来制定完整的管理方案,保证内部安全机制的合理性,结合各单位的规模进行分析,检测构件的实施状态,实现对建设单位的监督,使检查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设置驻厂监理人员来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及管理,若存在隐蔽操作,可在监理签字后实现浇筑,保证成品构件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所需,运用盖章签字的方式来提高施工环节的整体安全,确认好各项标识后即可出厂。1.2.3工具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预制构件的安装较为重要,内部连接构件种类较多,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各个区间操作质量的验收。其中包括螺栓、钢筋、灌浆套筒等常用构件,需在一一检验后应用在施工环节,确保施工工具符合国家建筑施工标准,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来增加后期的设置,以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内的连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吊装期间吊索、吊架以及吊具也需在安全验算后进行使用,通过定期检查,抽样调查的方式稳定工程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整体质量。1.2.4临时支撑系统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思考,保证吊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稳定安全装置的运行状态,使临时支撑系统的设置与施工安装预制方案相协调,根据内部结构来计算各项参数,保证审批、审查及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外挂脚手架环节[3],临时支撑系统强度不达标,则无法保证构件的平衡,增加安全事故出现的频率。

1.3建筑工程内技术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更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工艺也即将面临革新,展现出此技术的优势。基于此技术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组织设计方案制定以及节点和结构的安装方面。通过施工现场勘察,策划设计文件的方式来实现施工现场全局性的勘探,发挥出科学编制的合理性,结合实际工程所需进行思考,保证吊装、新工艺、专项施工、防护支护方案执行的效率,根据此技术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节点及结构框架的稳固点所在,使点支承式连接、钢筋浆锚搭接等相关工艺可以顺利开展。

1.4建筑工程内环境评价指标

在建筑工程实施前期,良好的施工环节作为安全分析评价工作的辅助因素存在。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人员不仅需对现场环境进行勘察,更需对自然环境以及环境进行考察,以此3项指标作为重要的安全评价环境影响因素。1.4.1施工现场环境主要表现为工程运行期间的施工文明,其中包含围挡设置、安全标识、卫生条件、材料堆放、粉尘状况、废气物料、废水排放、噪音及振动控制[4]等施工现场的文明。1.4.2自然环境可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状况进行改变,其对员工的施工所带来的影响较大,风、雨、雪、雾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施工现场带来影响,制约吊装等作业的开展,施工人员需结合实际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如5级以上风力条件下不施工,维护员工的自身安全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1.4.3环境装配式建筑工程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较高,需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加强对此区域治安、电压、电网[5]等状况的分析,在满足项目开展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以降低安全风险产生概率。

1.5建筑工程内管理评价指标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与安全管理期间,各部门需严格遵循国家、政府及公共机关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按照此过程来开展后续工作。在此背景作用下,管理评价体现在安全管理措施、质量管控、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安全事故预防等方面。1.5.1安全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的实施需严格遵循行业法规及国家法律,保证所执行工作的规范性,根据现场要求来策划实际编制,辅助工程运行方案的设定并组织施工设计工作的开展,满足上级规划出的流程安排,使操作人员通过专项方案审批、审查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确保每一份文件都在盖章完毕后开展。这样可保证现场操作与文件方案的一致,实现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运用书面的形式将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及记录,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方便后续安全风险评定工作的开展。1.5.2施工质量管控工程项目部门需履行岗位职责,控制安全检查制度的运行方式,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检查,了解各部门项目质量,通过记录表的填写方式来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通过时间、措施及技术转换的方式来对各项操作进行修正,运用二次复查的方式来提高此工程运行的合理性,进而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1.5.3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在项目工程开展期间需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机制,划分总包单位的岗位职责,通过各方之间的商讨来保证此项目的质量与安全,落实员工岗位职责,实行安全防护工作,保证分工的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并让员工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开展后续工作,保证构件厂家所生产产品的合格性,若需应用在装配施工中需提供相应的检验报告,证明构件生产及运输工作的合理性,通过全过程的监控来运行安全生产程序。1.5.4安全事故预防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运行需秉承着“安全第一”的操作原则,通过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来规避在项目运行期间所遇风险,提高员工对自我安全的重视,在最大程度降低对质量带来的影响,设定预制应急方案,保证预案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防护。

2AHP—ABC评价模型测定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所产生的安全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各项参数及指标设定的合理性,需结合实际工况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环节的指标差异。基于AHP层次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相关指标的测定,掌握施工环节的权重所在,利用ABC的分类方式实现对各区域风险的评定。这样可理清重点风险、施工管理风险等产生的区域,利用模型算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行勘察,发挥出其实际参考意义,保证建立评价、综合风险值集成、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项目工程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掌握综合评价因素所在,规划出6个一级安全分析评价指标:机械设备(R1)、人员素质(R2)、管理(R3)、物料(R4)、技术(R5)以及环境(R6)评价指标。可结合二级指标来将综合风险值集成工作进行转换,根据装配式建筑现场的检查工作对安全风险进行打分,利用算法F=E-(10-G)的方式计算出二级指标权重。其中F作为准则层的基础综合风险测定值;E为指标层权重;G为从1-10的指标风险值。这样可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准则层数、指标数来掌握此环节的安全风险指标。一级评价指标内的权重值可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设定,由装配式建筑施工内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构建出完整的评价指标矩阵,通过基础算法来实现内部权重的继承,这样可以规划出变量因素为R={R1,R2,R3,R4,R5...}2.1.4ABC分类法的在安全风险评价环节的应用ABC分类法(具体以A、B、C的风险等级方式排列)可在二级指标权重设立完毕后开展,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来将内部风险进行分类,掌握风险程度并将其规划为三级,利用数据收集集成。信息分析的方式了解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可得出,总权重在70%以内划分为A级风险,90%以内为B级而95%以内为C级。以机械设备评价指标的风险打分工作为例,将打分项目分为:机械设备的选择与安拆、安全防护、养护三个方面,根据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对各个区间工作的控制,避免A级风险的产生,让管理人员提高对A级风险的重视并将划分规划为重点进行管理,实现对各区域工作的防护;B级风险隶属于次要风险,可对施工人员给予相应提示,掌握安全风险源所在,加强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有组织性的危险防控计划;C级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划分为一般风险,辅助管理人员作为风险预防与参考即可。

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的实例分析

本文为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完整性,以装配式住宅小区为测评实例。若此项建筑占地面积为4.1万/m3.规划出装配率为72%,地基所用面积为1.2万/m3。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聘请施工单位,利用技术人员对不同风险指标进行测定,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打分(具体评价指标如表一所示),这样可以规划出此项建筑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保证装配式施工质量,实现对其中风险值的把控。由图一可知,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工作人员需对人员、机械设备、物料、技术、管理以及环境等指标进行安全风险测评,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层次权重的整合力度,确保通过一致性检验环节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使各区间参数能够与实际建筑工程相协调,根据图中的二级指标来分析安全风险参数并运用基础分类的方式来实现对综合风险值的评测。这样可用ABC分类法来对风险值进行测定,运用计算的方式来实现对风险点的测定。以此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的满足,使技术水平、员工操作能力、设备养护及维修得到一定的提高,将重要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归为A类;工程操作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工作,临时支撑系统,装配式施工中的设备选择与安拆,施工质量及检查以及构件生产等方面规划为B类安全风险;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其他施工安全影响因素规划为C类风险,以此来通过不同级别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测定,这样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操作,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上级领导所下达的指令,开展具有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可增加科学技术在此期间的应用,保证此项工程的实际质量并通过科学评定的方式来实现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量化,通过层次算法来引导管理人员开展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工作,掌握在工程运转期间各项操作的主次之分,制定指标权重的运行方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评定,进而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减少在施工环节的安全风险因素。

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4

【关键词】建筑装饰;技术;装饰材料

每个人对住宅的风格要求不同,装饰理念也不同,它与人的审美标准、文化素养、生活背景阅历及知识构造相关。“现代简约”型、“典雅富丽”型、“复古奢华”型、“中式古典”型、“实用简洁”型等。不同的装饰风格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与对心理和精神的塑造是不同的,因此,人们对建筑物装饰的时候,要考虑装饰完成后的反射效果。风格没有好坏之分,能使人产生共鸣,与人精神追求相统一是抽象的装饰理念实物化后的最佳效果。

1、装饰案例

以某文艺体育馆为例加以说明。该建筑物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度24m,一层(层高9.45m)是以篮球场为主的活动场;二层(层高7.0m)是以会议、文艺活动兼有的多功能厅。根据上述的功能需求,在装饰方案招标时,装饰理念的要求:一层“活泼、明快”、二层“素雅、活泼”。

一层活动场装饰共有5个参选方案。其中(a)方案用黑色网状吊顶搭配4个巨大的椭圆反光体,给人压迫之感;(b)方案在原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增加一个钢桁架层,属多余装饰;(c)、(d)方案理念空洞,缺乏新奇与特色;(e)方案是让整个空间营造“活泼、明快”,白色吸音板附在黑色钢架结构,增加点缀作用,钢架与高照度的灯具联接起来。以兰色和棕黄色为地板的色调,深度不同的灰色铝塑板饰面装饰墙面,刚好与本建筑的装饰理念相符。

二层多功能厅主要以会议为主,文艺活动为辅的场所。共有7个装饰方案参选。a、b、c、d方案主要突出了会议功能,整体装饰过于严肃,只在局部略有变化;e、f方案侧重舞台,白色主色调,斜顶,只满足了素雅一方面;g方案,顶部弧形处理,呈波浪状,天棚采用银白色铝塑板;舞池光源设置在定中央的弧形状的钢栅处,铝塑板饰面并水平分割条装饰墙面;门是配了红木雕装饰的实木门;音箱竖向设置,镂空木雕设计在舞台两侧。g 方案结合了装饰理念“素雅、活泼”。

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创新

应该让计算机控制的专用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重复的、高精度的加工。让人来设计和指挥生产及安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成”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配车间或总装流水线。凡是进入现场的装饰材料不再是素材,而是经过预先加工的总成体系,是已经适合现场特定部位安装的组件。在施工现场不再见到“切”、“割”、“裁”、“锯”、 “焊”、“钻”、“刨”、“磨”、“敲”、“粘”、“粉”、“刷”、“抹”、“喷”十四道技艺为主的加工过程和影响环境保护的现象。而仅仅是将各种总成件进行搭配安装的过程。“总成”装配式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总成装配式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3D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3、集成模块装配装饰施工方法的概念

装饰工程将零部件加工和构配件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划分开来,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集成模块或若干个集成模块,施工现场只是集成模块在六面体上的安装。而且,加工体系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木装修等几个方面,而是覆盖所有装饰施工内容。

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又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延伸,它要求覆盖装饰工程所有工作内容。目的在于最终彻底消灭现场手工制作现象,使装饰行业摆脱目前落后现状,它带有整个施工方法改变的性质,与木装修工厂化相比较,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具有提升装饰行业整体水平、带动装饰行业朝工业化发展的性质。因此,集成模块装配式装饰施工方法才是装饰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建筑装饰施工应注重节能装饰,提高效益。

4.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

铝是能耗最大的金属冶炼产品之一。减少 1 千克装修用铝材,可节能约 9.6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2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19.1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49.4 万吨。

4.2减少装修钢材使用量

钢材是住宅装修最常用的材料之一,钢材生产也是耗能排碳的大户.减少 1 千克装修用钢材,可节能约 0.74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1.9 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1.4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3.8 万吨。

4.3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

适当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减少了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少使用 0.1 立方米装修用的木材,可节能约 25 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64.3 千克。如果全国每年 2000 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可节能约 5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129 万吨。

5、装饰工程在建筑行业中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步必须进行装饰产业化改革(。引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降低成本,借用市场资源、应用高科技手段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做好人性化、市场化需求研究,并且做好后期一体化服务工程的服务细节等)。二步是进行装饰产业商品市场化。(将采用市场平台化运作,扩张装饰产业业务量,进入国际化超市进行产业化商品宣传、并且给以消费者面对面的需求服务的交流,做到企业形象化宣传、一体化的服务理念。并从零散式业务扩张到集群式业务,达到批量化的业务量,这样就可以达到统一生产和管理,而且降低成本,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实施。)三步是进行装饰工业化生产,以“三统一”、“四个无”效率式工作办法实施。(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需要装饰工程的生产应该以高科技手段和技术、以及采用先进设备来进行细分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安装。并且采用工厂式施工、组合式现场安装。做到无灰尘、无污染、无劣质材料、无质量问题达到健康、绿色环保工程生产。在这“三统一”、“四个无”的效率式工作方法上就可以大大节约生产、管理、安装成本。使消费者的投入成本降低得到更多利益和实惠,让更多的消费者自然消费,而且让社会的人们可以得到舒适、健康、环保的居家环境。)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5

关键词:工程技术 现状 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building technical level is increasingly higher, the attendant tha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world's lea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aterproofing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decorative techniques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three representatives to do a small summary of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Key words: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7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技术简介

建筑防水技术是为防止水对建筑物某些部位的渗透而从建筑材料上和构造上所采取的措施。防水多使用在屋面、地下建筑、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和需防水的内室以及储水构筑物等。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防水技术的发展不仅同建筑本身及结构形势密切相关,还受到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和建筑规模等诸多因素影响。建筑防水技术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是指针对建筑内、外部装饰工程进行设计、造价、选材、施工以及管理、检测等的职业技术、技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之发展同行的建筑装饰行业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在科技与环保理念的引导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建筑装饰自古以来就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给人最多美感的一部分。千百年前古人就会使用大理石,琉璃瓦,玻璃等材料来装饰建筑物,如今新的材料更是层出不穷。

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集成了城乡规划、建筑学及土木、设备、机电、材料、环境、热能、电子、信息、生态等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与技术经济、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带来的是地球资源的紧张,相对于装饰技术,节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展迅猛,在不久的将来,节能型建筑也会是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建筑节能技术将举足轻重。

二、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

(一) 防水技术的现状

建筑防水技术多使用在屋面、地下建筑、建筑物的地下部分和需防水的内室以及储水构筑物等。按其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不同,分为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两大类。材料防水是靠建筑材料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或增加抗渗漏的能力,如卷材防水、涂膜防水、混凝土及水泥砂浆刚性防水以及粘土、灰土类防水等。构造防水则是采取合适的构造形式,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防水的目的,如止水带和空腔构造等。近年来,我国建筑防水技术迅猛发展,包括建筑防水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建筑防水新技术的发展。

1.建筑防水新材料迅速发展

为适应我国基本建设事业高速度发展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都十分重视加快对各种建筑防水材料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

2.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稳步提高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

(二)装饰技术的现状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优势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也是发展的比较成熟。在现在的装饰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还是我国传统的装饰工程技术,它的优点是取材广泛,使用方便,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便宜,而且对于一般功能性的要求都可以满足,具有较高的装饰效果,性价比高,和我国实际人均消费水平非常相统一。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兴起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并保持了2O年高速持续发展的行业,建筑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部品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幕墙专业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有的工种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建筑装饰行业常用的各种电动工具已经在全行业得到了普及。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走装饰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的路子,这种应用全新生产方式的示范工程已经显示出工期短、质量好、无污染等特点,是当前通常施工方式无法比拟的。

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费用过高

所有建筑装修施工的过程都要是从最小的原料开始做起来的,所有的工序都需要在施工现场完成,所以原料都是通过单体作业来生产的,因此,花费的工作时间和产生的费用都会非常的大。

(2)微观方面

建筑装饰的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抹灰工程,这是一门相当古老的手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工作,动用很多材料,既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劳动,还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就算是这样,它的质量依旧无法保证,还是会出现墙面空鼓,墙体裂缝,现浇板裂缝等等的问题。

(3)宏观方面

建筑装饰行业一直采用手工制作玻璃粉为主的方式作业,从而导致行业整体上存在着滞后现象,与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脱节,因此必须要改革这种手工作业方式,可以通过实现行业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定会对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让产品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让它的质量更好,更高。基本可以预见,实现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是这项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

(三)节能技术的现状

建筑能耗是指消耗在建筑中的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消耗的能源。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合,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CO2排放以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形式多样,广泛应用于供热,照明,制冷等领域。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种:

1.围栏结构节能技术

墙体采用岩棉,玻璃棉及聚乙烯塑料等高校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来降低外墙传热系数。采取增加窗玻璃层数,窗上加贴透明聚酯膜,使用低辐射玻璃等措施可以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除了门窗,屋面也可以采用保暖材料或者架空型,砂石保温型和倒置型等保温结构。这样可以保证室内温度。

2.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

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宇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的关键技术。主要通过变水量,变风量和变容量这三种方法。关键技术基于供热对系统各环节的物理特性进行控制。

3.太阳能,水能,风能应用技术

在煤矿,石油日益紧缺的今天,充分利用自然能成为节能措施中重要的一项。太阳能广泛应用于热水器,光电板动力和集热锅炉中,风能和水能目前主要应用于发电,以代替部分火力发电厂,减少能耗。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热电冷联产技术,热泵技术,空调余热回收技术等。

三、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防水技术的发展

根据我国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今后必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符合环保标志产品标准要求和技术性能优良的防水材料,以适应我国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建筑防水材料及其施工应用技术的战略要求。建筑工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防水技术也随着建筑工程的变化不断寻找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沥青油毡作为防水层防水,改善混凝土性质的结构自防水技术等传统防水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而在未来将有更多新兴材料和技术。

今后,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生产和施工应用技术,均应结合国情,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使我国的防水材料逐步实现生产技术高新化、生产设备管道化和机械化、产品的生产、施工与使用过程环保化、防水工程用的材料系列化、施工用的机具配套化,为把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而努力奋斗。

(二)装饰技术的发展

伴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住宅面积正在大幅度的增加着,因此,住宅装饰消费必定会持续的火爆下去。在装饰行业上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实现工作技术的全面工业化,完全规模化,全部品牌化,以及集约化。因为只有工业化才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工程质量是否完善的根本保证,企业能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关键便是其规模化和品牌化,在是否能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完好的服务产品上,这是一种基础。因此,建筑装饰施工将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在采用集成模块装配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装饰技术的全面工业化。木制品装修的工程化在建筑装饰行业来说基本已经实现。木制品装修工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配件的制作提前做好,待到达施工现场以后,直接进行安装,配件实用机器加工,用机器进行组合,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批量来进行的,这是整个装饰施工技术实现全面工业化的缩小版,这也是装饰施工技术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三)节能技术的发展

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节能产业倾斜,其次在节能技术的研发上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节能技术的推广上也要积极的去引导企业。在现有的能源基础上,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减轻我国现在能源和环境压力。我国拥有巨大的建筑节能技术潜力。建筑技术节能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用能设备和系统。下面就材料,设计和用能三方面对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材料:传统的建筑保温节能墙体材料有烧结多孔砖,烧结空心砖等,近年来涌现出的新材料包括应用于墙体的加气混凝土和保温砌模,珍珠岩岩棉和泡沫塑料,应用于门窗的热反射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和中空玻璃和金属面夹心板。

设计:在很多环节可以进行更为科学的节能设计,最具代表性的是屋面节能技术和通风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叶琳昌,防水工程中的工程哲学分析.新型建筑材料.2008年12月

[2]沈春林,建筑防水工程施工.防水技术与管理丛书.2007年8月

[3]雍静,李北海,杨岳,建筑智能化技术。2008年1月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6

1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现存问题

1.1外界电缆架设问题在进行外界的电缆桥架、安装等过程中,经常因为接地不够牢固,或是没有进行接地检测,或是电缆终端没有检测到位。假设没有将电缆牢固好,施工企业对电缆的分类不到位,致使出现施工杂乱的现象,更严重的话会导致由于电缆过热,而发生火灾,造成不仅仅是人员伤亡亦或是对环境、物质等多方面的伤害。

1.2配电箱架设问题配电箱中的吊钩、接线箱等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来设置,致使坐标发生串位,灯位、吊扇等安装位置出现较大的偏差。配电箱位置不牢靠,因为振动等原因,导致泥土进入配电箱。对配电箱的防腐防锈处理不及时,主要因素就是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马马虎虎,施工人员之间不能有相互配合。

1.3电气材料、设备质量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进,我国取得巨大成效,但在有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存在有些企业,为了个人企业的业绩,在选择电气材料、相关设备不能择优选择,更严重以次充好,购买许多没有许可证证明的电气材料,导致导线熔点低、绝缘性差、电阻率高等问题。这些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导致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业主的安全问题和企业的信誉问题。

1.4室内敷设钢管存在问题首先,钢管的规格不合理,致使不进箱。其次,钢管管口施工中产生的毛刺没有清理,对管口没有进行维护,容易导致钢管内堵塞。其三,钢管弯曲时半径太狭小,造成钢管扭曲、扁、凹等现象。其四,钢管管道外部的水泥保护层过薄,而且钢管的敷设长度过长或过短。

1.5缺乏技术人员目前,民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已经进入现代化、专业化阶段。在建筑行业中,急需要专业、负责任的技术人员来满足社会现状。我国当前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技术人员的手段、资质水平普遍不高,与现代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不相符,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社会实践经验少,致使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给工程带来危险隐患,由此可见,只有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脱离实践获取的经验知识是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只有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解燃眉之急。

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防治路径

2.1防雷电保护设施等方面的加强在防雷电这一方面,安装避雷针以及接地设施时要严格按照规则要求,埋下接地装置,安装接地导线的前提上安装避雷针,最后进行接地检测。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定期的维护这些装备设施,避免接地导线出现问题,一旦查出,要及时的检修,保证这些设施安全可靠的运行。或者当有些电气材料设备没有接地,那么设备的外壳需要接触地面,同时要把配电箱放置到明显位置,以便检测安全性。

2.2严格要求产品材料的质量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的电气材料和设备是保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前提。如果采用劣质的电气材料,再高明的安装技术也无法排除安全隐患,尤其是隐秘工程。由此,这就要求电气材料和设备的质检员严格自检,禁止流于形式,无视电气材料质量。在企业生产电气材料或设备时,电缆和导线要使用绝缘导线,耐压程度、熔点度数、导线根数都要满足其功能需要。为了保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可以安全牢靠正常运作,提高电气设备的完好几率,要严谨检测,定期维修,使电器材料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下运行,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

2.3对小细节的排查小细节的施工,在后期不仔细排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问题的出现。所以要求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相互配合,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精准的检测管理,尤其是细节部位和隐秘部位。施工企业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施工工序。严格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深化科学检测,在对过去的操作手段保留的同时,还要确保检测出数据的错误,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探讨,以便发生意外及时补救,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2.4室内敷设钢管防治措施首先,在钢管进入箱后,盒子后部不应留有空隙,用螺丝钉在盒子外部进行牢固。其次,建筑电气安装室内钢管加工时,要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及时清除钢管中的堵塞物质。其三,进行钢管弯曲时,要采用专业的定型弯管器。其四,加强敷设钢管设计的技术人员工作,降低交叉敷设钢管的可能。其五,对敷设钢管要做好防腐防锈,尤其是焊接部位和加工部位,要进一步涂抹防腐漆。最后,钢管的长度要按照设计和规定的长度才可以应用在室内敷设。

2.5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培养在进行电气安装工程的前期工作中,需要整个施工队伍的有序配合,保持工作中最佳状态。这就需要选择高水平、高标准、高技术的技术人员,避免因为技术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做好前期工作,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防治出现质量问题。为了能够展现技术人员知识化、现代化、专业化,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从事电气安装工程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给技术人员提供晋升的空间,进而加快其专业知识和素质提升速度,提高思想觉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时代的需求。

3改进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重大意义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排、技术、配合与电气材料设备固然重要,但只有将产品的材质、功能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创新,才能最终增进产品的质量。当然,要求技术的提升,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技能,从而提高整体施工团队的水平,从根源上减少人为的差错,将安全质量放在首位,确保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只有遵循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管理规则,加强管理,针对每个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问题,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措施,将建筑电气安装工作做好。

4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7

关键词:施工技术;工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大众对衣食住行等要求的提高,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大众住宿要求的提高必然对建筑施工技术带来更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结合当前施工技术现状来看,未来的施工技术将是环保的、信息化、自动化的,而若想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对现代施工技术现状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对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划,在稳步发展中不断的创新、进步。

一、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对基础施工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地基是工程建设最为基础的部分,关系到后续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在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地基多为桩型系列,该基础使施工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与提升,并且随着我国施工技术不断的应用与成熟,该技术已经逐渐与国际间发展接轨,其应用之广泛在现代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尤其是混凝土灌桩技术。现阶段的混凝土灌桩其桩孔的深度已经能够达到104米,同时桩径也能够达到3米。除此之外,我国在锤击、振动沉管灌桩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了大直径沉管桩、静压沉管桩以及振动沉管扩底等灌注桩技术,大大提高了传统灌桩技术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在桩的检测方面,我国的检测技术更是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

(二)对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深基坑支护可以分为很多种,在我国,主要可以分为一下几种,分别是排桩技术,土钉墙技术,水泥墙技术以及下连续墙技术等。此上几种施工技术当中,复合土钉墙这项技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发展的最为迅速与完善,在土质较软的地区应用的尤为广泛。支护墙刚度是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一个必须重视的要点,而地下连续墙技术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已经能够提高支护墙刚度达30%之高,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人防工程以及地铁车站等工程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能。除此之外,采用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技术,还能够解决桩多以及软土区桩承载力不足的弊端。

(三)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相关于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有很多种,例如混凝土的泵送技术,我国的泵送高度能够达到492米,在世界上也是出于领先地位的;混凝土的外加剂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使我国成功配置出了适合多种工况作业的混凝土类型,比如说水下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以及纤维混凝土等等。在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工程中,所应用的浇筑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较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的主楼,其基础的底部达到了7.5米的厚度,电梯井的厚度也达到了13.5米,足以证明我国在该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发展。

(四)对钢结构的安装技术进行的现状分析:施工建设水平的提高不断攻克了一个有一个建筑难题,建筑水平也不断的更新改变。大跨度的公共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兴建起来,为了满足大跨度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在钢板箱型柱焊接以及高强度螺栓等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并成功应用了钢结构预应力这项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钢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例如斜拉体系以及预应力网架等施工工艺,有效提高了钢结构安装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且降低了施工难度。

二、建筑施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桩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建筑施工正在向全国不同地域发展,因此,由于地域的不同,所选择的施工技术也有所不同。例如,对地质条件比较差的地域,首选挖孔桩技术,保证建筑安全性,对高层建筑,应首选钢管桩技术,杜绝挤土桩在沉桩过程中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应加强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用,桩检测是确保工程安全性、稳定性的主要环节,在严格按照章程应用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指导桩地检测与验收,确保施工各环节的可靠性。

(二)深基坑支护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深基坑支护方面,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到具备预应力的地下连续墙这项施工技术上,该技术是提高支护墙刚度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在刚度提升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墙的厚度以及支柱数量。除此之外,基坑还应当向着大、深的方向反战,适应更加复杂的环境,而受地下环境空间所属权限制,新型锚杆与内支撑技术应当扩大推广与使用。

(三)建筑装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大众对物质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导致建筑装饰也必须随之不断的发展提高,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因此,建筑装饰技术也随着不断的发展起来。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筑装饰正在不断的向着施工装配化、配件生产工厂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建筑装饰技术的施工水平。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提高了装饰的质量,减少了施工时间,对降低装饰产生的污染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讲究的是美观性、实用性、适用性、安全性等共存,因此,在未来,诸如石材干挂技术、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点式幕墙技术以及木制品集成技术等必将因满足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被广泛使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未来工程建设发展必将变得更加复杂化,而要想进一步提高工程的建筑质量、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等建筑需求,就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施工技术状况,不断在实践中改进与创新,并结合建筑行业实际发展状况,明确把握施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稳扎稳打,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献文,谷霄峰,任崴,王亚芳.试论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J].建材与装饰,2013(14)

[2]管剑开.对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及现状的再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0)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8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节能技术

1引言

电气安装节能技术是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中不可或缺构成要素,在建筑电气安装中节能措施的应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这就需要电气安装人员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节能技术的应用,注重设计中的各项标准,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从建筑电气节能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建筑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尽管已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电气安装节能技术。

2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不能只简单的为了满足节能需要,还必须达到实用性与具体性的要求。简单来讲就是在满足保证建筑物用电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电气安装工作,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对电气设备的功能也应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安装电气安装,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业主对于舒适度与使用性的需求,提升业主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2.2节能性原则

电气安装节能技术的应用,应以优化资源利用、节能环保为指导原则,从技能、环保多方面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保障施工设计的节能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并且,电气安装节能技术使用前还应对可能耗费的资源进行精准计量,找出建筑电气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分析,采用有针对性节能措施进行弥补,最大限度的降低能量消耗。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的平稳有效推进。

2.3经济性原则

电气节能设过程中需对能源消耗及投资问题进行慎重考虑,使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确保建筑电气设备满足负荷容量与电能质量要求。尽可能的选用节能设备,利用节能技术减少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投入最少的成本,保障电气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人们的用电量的正常供应,通过应用有效的电气节能技术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3建筑电气安装的节能措施

3.1电气节能技术在动力与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供配电系统应的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坚持具体化与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电气建筑工程特点与供电条件,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调节供配电系统网络结构,选择最佳供电方式,以经济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供电系统提升供配电系统效率,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节约能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最关键的施工设备就是配电变压器,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主要通过它来实现。因此需要从变压器选择入手,优化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方式。①选择配电变压器时,应对SCB10、S13、S11、等节能变压器进行首要考虑;②变压器低压侧网络,按照负荷分布与容量的具体情况,形成闭环网络,从而能够及时依照运行过程中的负荷状态及时对负荷开关进行切换,优化并联变压器组合形式,使电气负荷始终保持在的正常运行状态,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③尽量采用单独配电变压器对负荷较大的如建筑中央空调等电气负荷进行专供供电,在天气较为凉爽的时间段,可通过停运专用空调变压器,减少因能源消耗,降低电能转热能的损耗;④配电变压器的数量与运行方式的选择,最佳的就是采用建筑电气负荷与容量相适应的配电变压器,使变压器始终处于低耗工况区的情况下,从而保障供配电系统运行的平稳高效运行,达到降低线路电能损耗的目的。

3.2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在照明系统节能

节能技术在照明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科学选取照明方式,结合照明区域具体情况,科学选取最为科学的照明控制方法。依据GPRS、Internet等通信方式,利用现场网络地址控制技术、总线控制技术等,采取多种“预设置”控制手段,通过完善的对于照明区域及时间段的光照度的科学管理,从而能够以最小的物力、资金投入来满足照明的需求,实现节能照明、智能照明和舒适照明。②合理选择照明光源,依据配光、效率色温、显色指数及使用寿命从等方面综合考量,结合建筑物的实际类型,挑选最为适宜、节能的灯具。灯具开关、附件控制设备的选择,最好需具备无频闪、高光效、低能耗等性能。想要选择最为合适的照明光源,首先需对灯具价格、照明光效、场所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保障所设计出的照明光源的科学性。③更新升级灯具控制方式,结合照明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采用节能型的灯具控制方式,通过增加照明开关点或分区方式对灯光进行控制。如病房、卧房等室内场所,将调光开关作为床头灯控制方式更为恰当,而室外及公共场所,采用利用程序、声控开关、光电等灯具控制方式更为适宜(见表1)。

3.3节能技术在电气动力系统的应用

电气动力系统实现节能设计。首先需对电气设备负荷容量进行科学计算,选择最为恰当的电动机,并运用最为先进的该科技技术,如变配电就地补偿及中心集中补偿等。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电气动力设备的实际需求,选择最为恰当的如软启动、变频节能调速等节能技术。结合电机具体运行工况,利用控制设备如软启动器与变频器等,对电机输入电源频率进行自动调控,使电机设备始终在高工况状态下运行,从而在保障电机设正常工作的同时,减小设备开启时的电流,使得电气设备的所产生的消耗最大限度的减少。

3.4节能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智能控制手段的进步,促使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设备系统也引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为实现建筑电气更加高效的监控管理。建筑电气设备监控系统性能与在技术的逐步完善与更新,达到了对建筑电气各类机电设备的全方位控制,实现了对建筑中包括照明、配电系统、系统空调等的动态的实时监控。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目的在于有效的避免无用的能源损耗,确保所有设备功能均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对电气系统的节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梯系统、空调系统、制冷系统、与给排水系统的有效控制。提高节能效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场景控制、定时控制、定点控制,以多样化、具体化的照明工作模式,有效地减少灯具的工作时间,满足了控制多点、定时及动态的要求,有效节约建筑工程中的电能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型电气安装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安装是一项集自动化、智能化等复杂性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了多种设备与各个小体系,电气安装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电气安装,对提升电能使用效率,减轻电能消耗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电气设计安装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节约能源的使命感与紧迫感,严格遵循电气方面的原则,将节能技术更好的融入与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时刻坚持提高技术与节能原则的统一,积极推广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行业环保节能的长久目标。

作者:何卫克 单位:汕头市顺达建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建筑节能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7):371~380.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9

Abstract: The fabricated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main tool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apers about the fabricated buildings and BIM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fabricated architecture and BIM technology, then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fabricated architecture. It aims to realiz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of project lifecycle management in fabricated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finally form a coher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in the fabricated building.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信息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

Key words: fabricated building;BIM;information management;lifecyc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1-03

0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等理念的不断深入,装配式建筑正在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现浇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有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减轻噪音、施工污染少等特点。而BIM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对建筑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BIM技术在新型装配式建筑中的可行性应用进行了研究:我国早期对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进行结合的是周文波等人;随后齐宝库等对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了BIM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常春光、吴飞飞把BIM和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中进行了推广;白庶等人分析了BIM在装配式建筑各阶段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BIM技术的发展,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阶段着手,探讨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整个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使得装配式建筑在BIM技术的结合下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工地上用预制的构件装配而成的建筑。从20世纪初,装配式建筑就初露头角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直到60年代英国、苏联、法国等国家做了首次尝试,装配式建筑才得以实现。装配式建筑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开,因为它有建造时间短,成本低等的优势。

1.1 建设工期短

根据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可知,装配式建筑是把在工厂中预制好的构件直接在工地上进行装配,大部分都是用机械进行作业,取代了好多手工作业,从而节省时间。在工厂进行预制构件的时间并不包含在建设工期中,在工地上的操作就是把构件进行装配,节省了钢筋捆绑、抹灰等工序,从而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

1.2 节能环保,可持续

现在国家一直提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装配式建筑正是符合了这一要求才得以迅速发展。在装配式建筑中好多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如钢模板,木模板等,这样就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工厂中生产好的预制构件直接运输到工地进行装配,所以在施工现场减少了施工噪音,同时还避免了尘土飞扬,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3 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传统建筑的现场施工中,经常会进行高空作业。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不够高,并且技术水平有限,导致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甚至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就使得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在装配式建筑中就大大减少了以上问题的出现,在工厂进行预制构件的生产大都是低空作业,不存在高空坠物等现象,在工地进行预制构件的装配是由专业人员操作的,并且大部分都是机械化操作,因此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所以说装配式建筑能够很好地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安全隐患。

1.4 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

因樽芭涫浇ㄖ的预制构架都是大批量的在工厂进行生产,然后直接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所以对脚手架和模板的使用就大大减少了,这样不仅节约了施工成本,还减少了传统建筑中的一些现场施工流程,缩短了工期,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1.5 便于施工,受气候条件制约小

传统的建筑施工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冬季施工时好多工序必须停止,在雨季也有许多条件的制约,所以会影响整个施工进度。而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作业是可以在室内进行操作的,外墙板、内墙板、预制梁、预制柱等在工厂中进行生产,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再将这些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

2 BIM技术原理及其特点

BIM技术的基础就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相关信息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建筑模型,来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换言之就是一种数字信息的仿真。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2.1 BIM技术的可视化

可视化顾名思义就是能蚩醇、能够得到的形式,可视化在建筑行业的运用中有可观的前景。传统的读图就是拿到施工图纸,看着这些线条进行空间的想象,对于今天复杂多变、形式不一的建筑来说不太现实。而BIM技术把图纸中的这些平面化的线条进行三维立体的展示,让工作人员一目了然,能够形成一种通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不仅如此,在BIM技术的帮助下,工程中的设计、建造、运营等都可以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2.2 BIM技术的协调性

在建筑业中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业主之间都要时时刻刻进行配合,做好协调工作。BIM技术的协调性能够很好地解决各方沟通不到位的问题。BIM技术可以提供协调数据,具体操作就是对建筑物建造前期存在的不同专业间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然后生成数据。另外BIM技术还可以解决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之间的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之间的协调等等。

2.3 BIM技术的模拟性

BIM技术的模拟性并不是单单的对建筑物模型进行模拟,还能够对虚拟的事物进行模拟。在设计阶段可以进行节能模拟、热能传导模拟、日照模拟等等;在招投标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项目的发展时间),就是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来进行实际施工的模拟;另外还有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来对整个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在整个工程的后期运营阶段也可以进行模拟,例如对一些突况人员的紧急疏散进行模拟。

2.4 BIM技术的优化性

BIM技术在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可以做到更好的优化。在工程中,优化受到时间、信息和复杂程度的制约。合理地优化是在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而这一点就是BIM技术的优势所在,它不仅可以提供建筑物实际的所有信息,还可以提供建筑物发生变化后的信息。对于现在复杂程度高的建筑物,BIM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可以对其实现优化。

2.5 BIM技术的可出图性

BIM技术的可出图性并不是指出一些建筑设计图纸,而是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和优化后,出一些关于综合管线、综合结构留洞的图,以此来消除一些错误,甚至可以做一些建议改进的方案。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在全寿命周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在现代建筑业中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预制构件。而且整个项目的参与方较多,导致信息不集中,在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和组装中就会出现配合不协调。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准确及时的收集到各构件的信息,使得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能被很好的把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最后对于已经完成好的装配式建筑,当出现某个构件损坏或者不合格的情况时,由于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和处理,导致整个建筑物的损坏。而把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就会很好的帮助解决以上问题。

3.1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规划阶段的应用

在这个阶段BIM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优势是协同一致、相互关联、参数化,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建筑中出现的一些设计冲突造成的设计变更问题。第一,BIM技术在该阶段可以进行选址的规划和场地分析。在整个项目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场地分析,它影响着建设项目的定位。而传统的方法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也不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处理等等,但是在BIM技术的帮助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空间信息和场地条件,对其进行数据建模。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决策者进行场地分析和规划选址;第二,可以利用BIM技术绘制图纸和建立模型。与传统图纸相比,BIM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所绘制的图纸中的每一个图元都是由工程含义的,例如构件的空间尺寸、材料的属性等等,这样就有了模型参数的关联性。在BIM建立的模型中,任何一个构件的模型参数发生变化,随即构件也会发生变化。BIM模型还可以进行实际的施工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根据BIM技术的可视化特征,各个参与方就设计方案可以进行沟通;第三,BIM技术可以解决设计的冲突检查。传统的方法都是根据设计图纸通过想象来对建筑物的立体图进行还原,没有科学的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就导致在施工的时候会出现与设计不符现象,导致方案重新修改,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而结构师利用BIM技术,如果设计过程中出现管线冲突,在BIM模型中就会显示出来,可以进行及时修改;第四,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工程造价计算。传统的造价还是用人工来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和计算,这样就会出现计算失误,而有了BIM软件,可以为造价人员提供大量的工程量信息以及定额信息,既节省时间也降低错误率,并且预算和实际的误差。

3.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生产制造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制作阶段,把BIM技术和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将含有构件的材料种类、几何尺寸、安装位置等信息的RFID芯片植入到各类预制构件中。又因为RFID标签编码具有唯一性原则,所以在构件的生产、存储、运输、吊装等过程中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BIM的作用体现在不仅可以为构件的生产管理子系统提供构件的有关数据,还可以把每个预制构件的存储、质量监测、生产等信息返回给BIM数据库。这样在BIM与FRID技术的完美结合下,可以实现预制构件零缺陷、零库存的目标。

3.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建造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BIM技术的主要应用价值有以下方面:第一,能够随预制构件的库存和现场管理进行改善。在实际的施工现场构件找不到或者构件找错等情况是时有发生的,所以只有严格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才可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在这个阶段利用BIM技术和RFID技术的有效结合,就可以对这些构件实时追踪控制。它们结合的优势就在于获得信息准确且传递速度快,能够减少人工引起的误差;第二,利用5D施工模M对施工、成本计划进行优化,对工程质量的进度进行控制。基于3D-BIM模型,又引入了时间和资源维度形成5D-BIM模型,以此来对装配式建筑的各种资源投入情况和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形成一个动态的施工规划。另外在模拟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施工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避免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5D-BIM模拟还可以使整个项目的施工流程和成本资源的投入更加直观的展现在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面前。

3.4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的运营维护阶段,BIM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各构件运行情况以及财务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第一,在物业管理方面BIM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和相关设备进行连接,BIM软件可以提供建筑物的各项参数来判断其运行情况,这样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另外BIM技术和RFID技术结合在设施管理和门禁系统方面还有很多的应用,各个构建安装上电子标签后,工作人员在进行维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阅读器很快找到相关设备的位置,在维修过后把相应的数据再次记录到电子标签内,把这些信息数据在存储到BIM的物业管理系统中,通过“提供数据――维修操作――维修记录――信息集成”这样一个过程,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建筑物设备的运营情况。第二,装配式建筑在进行扩建或拆除的时候,运用BIM技术针对建筑结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检测,可以避免结构的损伤。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资源回收作用,运用BIM技术可以了解到寿命结束的建筑物中哪些构建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既减少能源的消耗,又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4 结语

为了响应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装配式建筑正在逐步成为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而BIM技术的融入弥补了装配式建筑中信息难以收集、处理等缺点。把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使得装配式建筑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在BIM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结合RFID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的管理效率。所以对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天华,袁永,张明媛.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BIM与RFID的应用[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3):28-32.

[2]王延魁,赵一洁,张睿奕,等.基于BIM与RFID的建筑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研究[J].建筑经济,2013,(11):113-116.

[3]孟森,刘欣,张世洋.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J].工程建设,2012,44(5):74-78.

[4]齐宝库,李长福.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研究[J].施工技术,2014(15):25-29.

[5]常春光,吴飞飞,等.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0-174.

[6]白庶,张艳坤,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11):106-109.

[7]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12.

[8]何关培,李刚(Elvis).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周文波,蒋剑,等.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2(22):72-74.

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建设

1新型城镇化与装配式建筑内涵

新型城镇化内涵总结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于本着人本化原则实现城镇化,促进人口的科学聚集,并设置公共产品提供完善保障,促进人口的合理转移,确保社会就业的稳定有序。第二个层面在于高质量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城乡的统筹化建设。第三个方面在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以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生活与生产。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将传统建造过程中的现场作业引入到工厂之中,通过工厂生产建筑构件并运输至现场进行施工,而后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链接在施工现场装配的建筑。例如预制混凝土建筑、混合建筑、钢结构建筑等。装配式建筑依照科学标准进行设计,由工厂负责生产,通过装配施工、一体化装修、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最终实现了智能化应用目标。

2装配式建筑内涵发展状况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省市政府设置专职单位,出台工作意见与措施,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综合试点,2015年新增项目约4000万m2,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占到全年面积的2.6%。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正视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力争在10年中将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比例提升到新建筑总量的30%,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然而,纵观近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该项工作仍旧存在一些不足问题,即理念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成本问题。理念层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将装配式建筑错误认为是政府保障工程的试点项目,不可在公共项目、商品住宅中大量应用。一些人将装配式建筑错认为主体结构装配,忽视了装修、产业链等环节。还有人将装配式建筑人作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没有考量到钢结构以及混合结构工程。技术层面,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逐步变成一项标准规范,然而无论从设计理论或是采用技术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木结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存在较多不足,导致木材加工效率较低、成本投入较高。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各个工作环节应衔接紧凑,然而,我国当前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现场作业模式进行设计,招标、验收管理、设计规划、生产施工等工作互相脱钩。该类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形成了衔接的空白,造成管理真空,不但使成本大大增加,也影响了建设效率,对确保项目质量极为不利。成本方面,由于我国没能创建形成质优价优的行业环境,因此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并不明显,导致开发建设方一直持有观望态度。

3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

伴随全球能源需求的大幅提升,各个国家对节能建筑建设水平的要求标准持续提升,他们更加重视全寿命周期之中如何控制能耗总量。为有效应对行业人才短缺、缺乏住宅的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规定,推动节能建筑发展。因此,我国正直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快期,应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建设,因此应加快应对理念认识、管理控制、技术应用以及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首先,应明确装配式建筑核心内涵,对其功能优势进行广泛宣传,为大众普及质优价优的认识。技术上应扩充研究开发投入,激励企业单位负责牵头,创建产学研平台,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管理工作中应依照装配式建筑核心特征,调节立项许可、审查评估、成本造价以及定额、生产、招投标、开工许可、监督管理、质量验收等工作机制,突破陈旧模式。成本管理环节,应大力推动标准化设计,降低模具种类,提升周转效率,引入总承包管理模式节约成本投入,开展产业链员工培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4.1快速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涵盖城镇建设发展必须的各类能源、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项目,同时还包括行政工作、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以及商业服务等。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总量规模,优化质量,给予充分保障,方能提升现代城市承载水平。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港口项目以及地下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预制混凝土处理技术,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地铁工程,采用盾构管片可达到良好的防水以及支护作用,地铁工程质量水平在很大层面与盾构管片的质量密切相关。铁路工程更是将预制混凝土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不仅常规桥梁以及轨枕工程实现了广泛应用,高铁建设也大范围应用高强混凝土生产功能构建,为高铁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2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筑行业始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支柱,体现了关联作用高、产业链规模大,集成程度高,拉动社会效益明显的优势。传统行业通过手工作业,呈现出能源应用水平较低、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存在常见质量通病,无法彻底根治等问题,是建设行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积极扭转粗放扩张模式,推动内涵集约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应积极应对处理产业水平低、机构失衡、浪费宝贵资源的问题,杜绝城镇化低质量、低效率建设。装配式建筑通过现代制造技术、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信息化系统,将项目设计、组织施工生产以及运行管理等各项环节进行统筹集成,转变现场工作的粗放模式为工厂化生产,产业和管理以及精细化装配的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工期,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科技密集化生产管理替代以往密集手工劳动生产的模式,取缔落后、低效产能,使各项技术实力大幅提升。同时,还可全面激发集中化管理生产的核心优势,推动装备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较大力量。

4.3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引入生态文明理念至城镇化发展之中,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出,绿色建筑比重应从2012年的2%提升至2020年的50%。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全面优化建造技术质量,建设出优质、环保、绿色的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可以说掀起了建造行业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因此引发建筑材料市场的全面变革。同以往现浇筑工程建筑比较,装配式建筑通过干式生产代替以往的湿式生产,更是取缔了脚手架以及木模板,可大大节省木材、水泥、水资源、保温材料、电资源的应用,同时可大幅缩减建筑垃圾量,避免引起大范围的扬尘污染以及噪音污染,最大化的缩减了对四周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创建绿色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5结语

总之,基于装配式建筑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我们可明确建设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核心优势,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积极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快速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方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取缔传统生产作业模式,以装配式建筑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戴国琴.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3]王元京.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2(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