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3:35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1

当代哲学家对科学发展的两种回应

总体而言,当代哲学研究对科学发展的回应,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哲学界,都存在正反两种不同观点,我将它们分别称作“科学万能论”和“哲学特色论”,前者声称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自然科学加以说明,后者则强调哲学的不可替代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哲学家们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极端反应。根据“科学万能论”的观点,科学发展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所有可能解释的现实方案,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预期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扩展抱有极大希望,表现为以某一种自然科学研究为模板推进哲学领域的问题研究,或者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重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式。20世纪初期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而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路也充分反映了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崇,无论是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还是在认知科学哲学和实验哲学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科学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从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科学主义传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倡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哲学研究,这也带来了当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科学主义的这种历史作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确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影响。然而,这种“科学万能论”的观点明显夸大了科学研究对当代哲学发展的作用,因而存在用科学取代哲学的潜在危险。由于哲学研究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而无法重复等性质,一些哲学家就认为,这些性质保证了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色,因而我们不能用科学研究代替哲学研究。这就是“哲学特色论”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的最初捍卫者来自19世纪后半叶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人,他们坚持严格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并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了精神现象的优先性和特殊性,而后者仅仅是精神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他们还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普遍性的追求与精神科学对特殊性的要求,使得两者之间无法相互取代。“哲学特色论”在现代哲学中是以实证主义传统的对立面出现的,这表现为晚年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忧虑、海德格尔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批判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现代科学文明的反思。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科学的性质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在对待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却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把哲学研究看作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事业,在胡塞尔那里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追问科学意义的形而上学,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则是一种反思性的理智活动。因此,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殊性质。这种“哲学特色论”的观点不仅直接反对把哲学研究混同于科学技术,或者用科学研究方法从事哲学研究,而且试图用哲学的特殊性质反对科学技术的成就,反对哲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反对意见对于提醒我们注意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泛滥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这种“哲学特色论”的结果是把哲学研究完全排除于科学发展的视野之外,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当代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介入

从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图景中可以看到,当代哲学始终在以各种不同形式介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并试图用哲学的方式说明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首先表现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其次表现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可以说,科学哲学研究是哲学家们深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主战场。早期科学哲学家们,如逻辑实证主义者石里克、卡尔·波普等,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板,以科学主义精神贯穿于哲学研究的全过程。虽然后来的哲学发展逐渐表明维也纳学派“统一科学”纲领的失败,但这一纲领体现的科学精神,即以经验为向导、以逻辑为手段、以效果为目的,却在后来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保留了下来,特别体现在具体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当前科学哲学研究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一般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具体科学哲学”,主要涉及不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一般科学哲学”处理确证、语义和科学理论的哲学解释,其中包括了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特征、认知意义的经验标准、理论的相互融合、科学革命、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因果解释、还原论与科学的统一,等等。“具体科学哲学”则包括了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等。此外,在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中,还有逻辑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它们不仅与自然科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独立分支领域。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哲学研究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介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介入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今,认知科学研究已经被公认为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中,哲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与人类学等都被视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科,共同构成了认知科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比,认知科学研究是对人类认知获得的性质、范围、形式和表征方式的基础研究,因而应当属于传统科学研究的理论部分。这些研究通常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与人类认知和心灵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研究,其二是与认知活动特征描述密切相关的表征研究。内容研究部分主要涉及意识的性质和内容、动物认知、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这些与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有实质性的交叉,因而说明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交叉性质。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活跃的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担忧和思考。应当说,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项突破都是在更新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相对于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他者”,挑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个他者不是被人类奴役的客观对象,而是与人类地位平等的另类主体,甚至就是人类自身。难以想象的是,当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元逐个被硅基芯片或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所替换,我们在自我审视或审视他人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审视什么样的对象。因此,在现有的人类社会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自然就会引发大量伦理关切,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就会威胁到人类伦理的一些基本信念。这些都迫使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未来哲学的可能性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2

【关键词】高中生;哲学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引导学生从哲学整体角度塑造正确哲学观念

高中政治课中的哲学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个派系,首先我们从哲学的大范围上来探讨一下学习哲学的意义,哲学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所包含的一部分,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学习哲学的目的以及哲学对其学习者能力培养有关的争论中,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社会都一直充斥着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些哲学的学习者他们本身也被一种夹杂着怀疑和猜测的情绪所困扰,这种疑惑源于对哲学学科的怀疑,并且当这种怀疑上升到以功利的眼光去评判哲学的实用性的时候,学习哲学的精神就已经丧失了。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常站在街头与人聊天,许多年轻人喜欢加入这种带有智慧闪光点的聊天中,从中接触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以闲聊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人们在融洽的环境中人们各抒己见,尤其是那些人生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人,在充满逻辑思考和辩论的谈话中,学会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有些人将自己对哲学的思索继续下去,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并加以传承,柏拉图就是其中的一位。哲学本身都是一种智慧,也是对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其本质都是对智慧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许方向不同,在持相反观点的人的眼中,某派哲学是与真理所在的方向背道而驰,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一种思维着的精神,人如果失去思维的精神,那么只能是麻木不仁的生物,这与庸庸碌碌的蝼蚁无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自然科学更多地体现为将无形的智慧转化成具体的工具来使生存变得更容易,这与原始人最初懂得刀耕火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智慧的结晶使生存变得更容易的体现。而人文科学则是获得智慧的方式,而哲学可以称之为人文科学的始祖,最初的自然科学家就是从哲学家转变而来的,自然科学使知识得以传承,哲学则使追寻智慧的精神得以传承,哲学传播的不是智慧本身,因为智慧无法被传授,也无法习得,能够传授和习得的只是探索智慧的方式,也许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寻求真理的信念。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不同的派系,这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反过来,某些被社会化了的哲学或者该派哲学中那部分被社会化了的理论又对这种社会制度进行维护。这也不能说是哲学的退步,世俗化的哲学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哲学本身追求智慧的纯粹性,但如果在时间的检验中,这种哲学所赞颂或拥护的社会制度被证明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那么与世俗有交集的这派哲学所倡导的智慧就应该被承认,毕竟只有当智慧能够被转化成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实际时,才可以更好地被公众所认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哲学。

二、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性作用

论及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时,应该运用中国发展现状来证明,让学生在观念上认同,中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的发展前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对于世界,我们要以“地方性”的姿态融入“全球性”。而在获得了人类普遍性之后,我们仍要保持和发展个性,以适合我们自身的方式生存。邓小平说过:“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有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那些仍对资本主义制度盲目崇拜的人,是否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程度,有多少国度可望其项背呢。过去二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并且估计以后在科学发展状态下也不会低于8%。而那些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国度,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曾经对殖民地和其他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侵略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长久而血腥,对受搜刮的国家造成了发展硬伤,难以愈合。即便这样,资本主义制度仍无法维持自身良好运行,当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际,罗斯福的“新政”加大了国家干预经济力度,努力做到兼顾公平,即在资本主义黑暗中寻找着社会主义这一黎明的曙光。而后,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基于对国家滑向社会主义的恐慌,极力想让经济回复到放任自流的状态,但最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去寻求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间的“第三条路”。之后的肯尼迪的“福利国家”政策更是达到了政府干预的高潮。而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形式,仍遭受着源于不同方面的质疑和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源于国民民众对发展成果的满意程度,这也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战略目标模式所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关注的问题。正如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而另一方面,国际大环境中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施压也考验着我们的耐力和决心。一些国家蓄意制造“中国”,想在国际舞台上打压中国发展劲头,在经济上极力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想让中国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产业链低端。然而,那些敌视中国的政要并非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实际,由于长期被掠夺导致的积贫积弱,我们国内生产总值起点只相当于美国的10%至25%,就绝对数字而言,即便中国继续无限期地以10%速度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无法与美国3%的绝对增长速度相匹敌。而军事方面,美国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3.5%,中国则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谋求自强的道路仍被质疑和阻碍,我们只有坚守信念一直走下去。认同我们固有的革命信念,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发挥指导性作用。

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服务性

当前包括学生本身的公众对中学政治课都不无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其理论的实用性也遭到质疑,甚至某些人关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政治性特征,否认其对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哲学通常包含着两个特性,“政治服务性”和“思维服务性”,前者就是哲学的意识形态倾向,发挥其维护某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制度的政治服务性特征,这也是容易引起人们对哲学怀疑的主要原因,而反映在课堂上则造就了学生对政治化了的哲学的抵触情绪,甚至老师也自主给自己所传授的内容和自身定位为政策宣传的工具,并产生同样的厌教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的神圣使命就被瓦解了,不再是以传承探索智慧的精神为目的了,起码在公众眼中哲学已经丧失了提高人们智慧水平和精神境界的学科意义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分析,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也许会让人以更广阔的视域和胸怀去看待和接纳哲学这一特性,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实践的检验中被或否定,而在其指导下的实践也没有倒退或停滞,即使曾有不顺利的社会发展经历,也不应归结于是哲学本身出现问题,如果从客观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就必须承认任何民族都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追根溯源,这与远古时期所需要图腾崇拜的信仰类似,但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信念建立在更有科学说服力的基础之上,作为智慧开启者的哲学别无选择地挑起了这面大旗。这原本是是哲学本身优势的体现,却反而成为了影响哲学在人们心中神圣地位的劣势,这是对哲学不公平的,也不应该因此掩盖哲学的“思维服务性”。

四、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够培养一种富有逻辑的哲学思维能力。“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态度对这种关系做出评价。”[2]学习哲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哲学原理的背诵层面,知识的获得不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获得,在这一点上,哲学教育者们有着深刻的认识。“哲学教学不是把哲学原理作为已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是为哲学原理寻找更多的注解,哲学教学传授的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3]因此,对于学习者就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哲学的素养和智慧是不能单纯通过概念定理的记忆而获得,智慧孕育于知识,但它不会自动转化成智慧,只有把哲学概念中所传授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实际,在对现实事物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出哲学的思辨能力,而智慧就是在这种思辨能力的作用下升华而出的,这是哲学的内化过程,真正的哲学精神的获得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都是试图在培养人们对事物考察、反思和批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用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看待世界和周围的一切。同时可以学到如何辩证的看问题并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它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一概而论,肯定矛盾的存在,不唯心不唯上但唯真唯实,马哲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要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世界,这将有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无论从哲学这一总体角度来分析,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哲学派系的科学性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对政治课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帮助其获得对世界更准确的认识,从而在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作用的基础上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

[3]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2.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3

关键词:哲学哲学素养教学改革

当我们提到“哲学”这个词语的时候,它并不能从情感上激起人们的共鸣。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这些看似古老的问题,今天在许多人看来,是否弄得清楚明白,已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与这些问题相比,人们更愿意看到或得到“经济指标”、“物质利益”。人们不断走向一种物质性生存,哲学逐渐成为一种不可触及的精神奢侈。因此,强化哲学理念,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在时下仍显得迫切和紧要。

一、哲学的本性及其素养

1.哲学的本性

在古希腊“哲学”被称为“爱智”。虽然人们对于什么是“智慧”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哲学这一“爱智”并不等同于人们制造或生产出某个产品。它不是某种具体知识,而是人们对于人本身、人的活动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哲学倡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向善的心理、高尚的情怀对待这些事物。而这正是人们从根本上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这种追求将一如既往地贯穿于哲学的历史使命、现实情怀及未来发展的走向之中。不仅如此,它又超越于现实,以独有的人文关怀、价值理念,让人们在寻求物质利益满足的同时,不断更正、匡扶自己的行为,为着“通古今之变”,寻求生命的根本意义。

如此看来,哲学的存在与人们追求物质性生存并不相悖,恰恰相反,人们的物质生存离不开哲学的精神依托。它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以特有的方式,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以人为本,提高哲学素养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在关注自然、社会的同时,当然也少不了对人自身的理解和追问。因而,哲学教育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受教者的哲学素养,锻炼受教者的哲学技能。从人本理念出发,“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1)培养哲学精神

哲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像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从哲学的本性出发,这种哲学精神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唯有通过这种理性思维活动,才能不断激起我们对真理的积极探索,从而推动人类认识和社会的发展。

(2)锻炼哲学技能

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哲学有其自身的规范和表述方式,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有着独特性。因而,对于学习和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来说,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其哲学感觉。这就需要通过解读实实在在的生活,从中发现并体会有趣而又深刻的哲学道理。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可以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哲学的有用之处。再者,哲学为人们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它需要通过职业化实现其专业化。有了专门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的人才,才能纠正哲学非专业化的弊端,才能培养哲学的学术品位,才能推动哲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鉴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哲学教学改革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学术理论水平能否稳步提高的一项长期工程。

1.转变从教者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哲学教学中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把哲学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传授。很多大学成立了哲学系,建立了诸如马克思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专业。这在推进哲学专业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在某些研究者那里,哲学正在蜕变为一种象牙塔里的玩偶,或一种通常意义上的谋生工具而丧失了其特有的本性与功能。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它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因此,作为哲学教学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己对哲学的热情带动学生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之中,变教授学生现成结论的过程为智慧激发的过程。

2.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

这里讲的“不同模式”,主要是指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就哲学理论本身的发展,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思想性的历史,又反思历史性的思想。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以赋有时代现实内容的思索去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就需要有专门的理论人才从事哲学研究,从而使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辜负人们对其寄予的厚望。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哲学的分工越来越细,各种部门哲学不断涌现,哲学对自然与技术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诸如科技哲学、物理哲学、数学哲学等等,无不说明这一时代特征。还有许多与人文社会学科联系的哲学问题,如平等与效率问题、合理性问题、自我问题、交往问题等。如此看来,哲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这一发展趋势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的哲学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非哲学专门研究领域对哲学人才的需求。

3.灵活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一种参考。就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说,虽然教科书不下百种,但它们其实都是苏联同名教科书的翻版,表述略有变化,但基本内容框架不变。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一些结论性的条文予以表述。这样的编排简洁明了,一语中的。但是要想把这简单语言背后的“道理”讲述得形象生动,就得下一番苦功了。哲学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思维过程。从古至今,哲学莫不是在各种理论的相互碰撞、相互批判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是形象而又深刻的。因而,哲学教育工作者就得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结合哲学史的有关内容,做到史论相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对话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要融入“现实的”话题,接受当前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给哲学带来的挑战,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为“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感受其生动、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魅力。

总之,要想扭转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民族的灵魂却遭受冷遇的局面,我们必须从思想深处理解哲学及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施以各方面改革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哲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4

【论文摘要】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奥的哲学,我们应该仔细地探索哲学与美的关系,以便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存在的自我认识,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宁静的认识,哲学思维具有极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技术无所不能的时代,人们在物质层面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但并没有相应的精神上同样程度的自由感和满足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应该仔细地探索哲学与美的关系,以便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奥的哲学,只有哲学和美学兼容的思维才能破译它。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的自我认识

人类在自我对象化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把握世界的理论思维方式,即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在内的科学思维方式,包含伦理思维在内的宗教思维方式以及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包括概念的处理、原理的论证、方法论的讲解等。

哲学从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对象,哲学不是片断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哲学要解决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因而它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根本特点,决定着哲学能从主客观的关系中思考和把握对象。

人类正是通过这种把自身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的方式,在一定距离之外来批判地面对现实世界。哲学这种把自己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的方式,使自己与现实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使人们在看现实世界的时候,觉得它充满了诱惑,你永远有所得,也永远无所得,引导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入梦,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开拓道路,不断地在探索中升华自己。距离产生美,人与世界的距离带给人们对世界感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距离为人们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思索常驻,生命永驻。在这种距离中,我们学会了创造,领悟到寻找精神家园的惆怅和欢愉。

哲学给予人生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并对这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切的分析,凡此种种,使我们看到了宇宙人生中的浑然天成、融洽无间。杂合中的统一,展示了宇宙在对立统一中的和谐,无论是深沉敏锐的概念分析还是痛快淋漓的哲理阐述,以及蕴藏无限机趣的逻辑推理,都给人以畅达、抚慰的美感。它告诉人们:你们可以安身立命,斡运大化,进而生生不息了。

二、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

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是由一个个“?”号组成的,什么时候哲学没有问题,哲学也就终止了生命。问题永存,哲学永存。“为什么”是哲学生存的方式,也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惟一方式。

哲学不是一种完成态的静观知识,它是一个不断跃进和提升智能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爱智能”的运动。爱智能,是所有哲学的共同家园。“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而不是真理,”哲学永远在路上。

探索中,激情为沉重的思绪所代替,跌倒了,爬起来,人性的冲动在痛苦的重压下变得更为迫切,对问题情境的破解使人生披上了悲壮而又怆然的色彩。这种悲壮美是贯穿人生始终的永恒过程。

对事物的哲学探索之所以美好,还因为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任何一个发现,即使是天才的发现,如果把发现之前的各种推理、假设都记录下来,那么,废料和各种各样的愚蠢荒谬的推断数量之多会使我们大吃一惊。”而发现的魅力也正在这里。当我们用严谨的思维、刻苦的冥想对这些“废料”、“推断”进行筛选,当我们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皓首穷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喜。

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宁静的认识

关于哲学,哲学家们说法各异,但无论如何,哲学总是与人类对于自身的根本困境、对于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密切相关。哲学的内容实质上是人的生存,它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哲学思维把人类自身的认识作为对象,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再认识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哲学反思,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更纯化的形态上对主客体的关系的再思考,将自己获得的关于对象的认识升华到抽象的理论形态,进而形成思维中的纯观念体系。哲学思维以认识本身为对象所形成的理论中,包括了认识论。这说明,哲学不仅要思考外在的东西,也要思考内在的东西,还要思考内在东西与外在东西的关系。

四、哲学思维具有极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5

关键词:哲学教育 哲学观念 反思批判能力

我国哲学教育规模之大、在国内文化教育的地位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哲学,领悟了哲学精神,具备了良好的哲学素养,在现实中能挥洒自如地应对各方面的生存挑战呢?大量的事实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广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哲学教育而产生对哲学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却把哲学当作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的学科,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的学科;学生很难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且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哲学教育的结果如此地不尽人意?有人说,是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哲学等人文学科就相对边缘化了,因此,不再有人会费尽心机关注那些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东西,尤其像哲学这样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问。也有人说,是因为哲学学科本身发展停滞不前,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而使其遭致受冷落的厄运。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忽视――哲学教育工作者对哲学教育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错误地理解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也许这才是造成目前哲学教育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

我们过去的哲学教育,特别重视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层面的掌握,与此相关,还存在着哲学过分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从而使哲学教育变成永恒真理的灌输和时政论证,使哲学教学活动演变为政治、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全忽视了哲学教育的神圣使命――传承哲学智慧,提高人们的哲学素养,让人们更智慧地生存。这样的哲学教育,瓦解了哲学,消解了思想,使哲学教育原本具有的重要意义被蒙蔽、被篡改。如今我们在思考有关哲学教育的问题时,应当澄清一些模糊不清的教育理念,明确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哲学观念,提高人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正确哲学观念的塑造

哲学知识的传授不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它是为培养人们正确的哲学观念,激发人们自觉的哲学意识服务的。哲学观念即人们对哲学学科总体性的理解及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方式,是我们通过系统地学习哲学理论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再反观哲学本身,所得出关于哲学本性的认识。哲学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哲学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有何价值;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敏锐的哲学意识,能否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一些事关全局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形而上的思辨玄学,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它离得太远,大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有关逻辑推理的学问,那么哲学对科学家来说是思维的有效工具和技巧,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依旧用处不大,可有可无;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解为人生哲学,关于生存智慧之学,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而把它当作我们通达智慧生存的钥匙,提携我们精神的伟大力量。

接受系统的哲学教育,掌握哲学理论内容和理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领悟哲学家的哲学观念(哲学观),从而才能形成我们自己对哲学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因此,对哲学观的把握是我们学习哲学的重心所在。简略地说,哲学观或称“哲学理念”,就是哲学的自我观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是从哲学理论知识中提升出来的精华。展开来说,指哲学家对与哲学活动本身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态度。这些问题包括哲学的主题、对象、性质、方法、结构、功能、任务,哲学的孕育、形成、演变和未来命运,哲学与现实、哲学与时代、哲学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哲学活动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家的形象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其中,哲学的性质问题或“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哲学观的核心。

然而,由于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提升智慧的动态过程,所以,“哲学是什么”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规定。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的变革出发,去看待和评价各种不 同的哲学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发展史。一部哲学史,同时也是哲学观的演变史。

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看,哲学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哲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哲学是以“知识总汇”的面目出现的,其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探究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构成、人类社会的演化等等。当时人类精神关注的重点是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探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这个阶段的哲学观主要表现为追求高度的抽象概括,以便对当时的具体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获得更加广泛、更加一般的超越于具体科学知识之上的普遍规律的知识。当时的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

到了近代,哲学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向,由本体论的哲学转向了认识论的哲学。这时的哲学不再刻意追问世界的本原、本质、虚实、有无,而是转向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深入的考察。康德就把“我能认识什么”、“人类的认识何以可能”等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课题。他要为人类的理性划定一条界限,以保证人类认识的真理性。这时,人类精神关注的是自身认识的有效性、合理性问题,把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变为对自身认识能力的探求。这时的哲学总体表现为以逻辑性和反思性的理性主义。

步入现代,哲学正在发生新的转向,但由于这场“革命”方兴未艾,对现代哲学的性质尚无定论,然而,可以粗略进归纳为以下几点主要特征。哲学由对认识真理性的关注转向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哲学不再仅是关于世界的普遍知识,也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及人的生命意义的学问。各派哲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向人的现实生活回归的趋势;其次,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普遍不满,都试图寻找一种主客相融、和谐共生的思维模式,要求超越理性的界限,转向包含非理性在内的新视域。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我们没有权力用今天的标准去宣判历史上的哲学的是非好坏,但却有权而且必须依据我们对历史的把握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提出并阐明符合自己时代标准的哲学观。因此,学习和反思反映人类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点的思想材料,对于学习对象不仅较为容易理解,而且学习者的哲学意识也易于培养或激发出来。我们有必要重点学习集中体现哲学专业特色、充分代表时代水平又蕴含未来走向的现当代哲学,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哲学,理解哲学的当代价值,从而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反思、批判能力的训练

学习哲学,绝不止于背诵几个哲学概念和原理,而要学会用哲学的方式反思和批判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断地怀疑,反复地思考,批判的反思是哲学的真精神。“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①哲学向一切现存的权威挑战,向各种识见挑战,向原有的理论及其前提挑战。它从不轻信任何事物,总是怀着挑剔、质疑的态度来审视周围。哲学就是永不妥协地怀疑和批判。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开始于“惊异”,惊异中就包含了怀疑和批判。罗素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它寻找任何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只有先批判性的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出现任何拒绝它的理由之时,才接受它们。”培根正是以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提出了妨碍人的正确认识的四种假相,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笛卡尔正是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了其哲学体系。哲学的怀疑和批判是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它们是为寻求真理扫除障碍的手段。哲学的怀疑还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它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意猜测和臆断,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明显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精神,她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

当然,我们所谓的批判决不能是无根据,无理由地胡乱猜疑和任意批判。笛卡尔曾严肃地说:“我的怀疑并不是由于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③哲学家在进行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时,往往需要援引他们未加怀疑的预设、公理作为展开思考的前提,这些前提有的是科学的基本定理,有的则是人类的“健全常识”,还有的是逻辑思维的规则。因此我们说,反思和批判必须以深入、仔细地研究为前提,依据合理的理由,符合逻辑地进行。皮浪式的极端怀疑主义对我们是有害无益的。罗素说得好,“如果我们接受彻底怀疑主义者的态度,采纳一种对一切认识都加以排斥的立场,并且要求某种不可能的东西,而且我们的怀疑论也始终不会被驳倒。因为任何反驳,都必须从论辩双方共同具有的某点知识出发,裸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哲学的认识批判若想取得某种成果,就不能用这种方式糟蹋自己。”④哲学的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指向重构和创新。通过反思、批判,我们认识到现存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局限,并在矛盾冲突中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从而构建起理想境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有“破”有“立”是哲学的根本精神。哲学的智慧正是体现在不断地克服矛盾,克服创造新生事物,永葆勃勃生机。

哲学的反思、批判对人的价值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来自传统和常识的基本信念,没有怀疑和批判地"跟着感觉走",而这样做有时是非常危险的。不可否认,传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是从历史中传承而来的文化精华,人在既定的环境下生存,不可能割断与过去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听任未经检验的传统支配我们的生活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例如,当初如果没有哥白尼对传统地心说的挑战,可能我们永远与科学无缘。另外,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共识,意见有时也夹杂着愚昧和偏见。人们出于情感因素或习惯力量,一般不愿意对生活中的基本信念提出质疑。而且,人活于世,难免遭遇不愉快的境遇,或者自己无法把握的状况,是信念支撑着我们走出迷雾,所以它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对信念满腹疑虑,丧失对它的确信,会使我们失去行动的勇气和能力。但是,“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持之永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⑤哲学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审视传统和陈见,批判日常生活的信念前提,提出新方向,确立新价值,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为深刻、合理、完备的基础。

哲学的批判蕴含着创新,在揭示现存事物的局限性的同时,揭晓未来事物的走向,构建理想境界。“批判活动的实质是以否定形式实现人与世界的肯定性的统一。”⑥在对原有的概念框架、思维定势、信念前提反思之后,批判蕴藏在其中的不足和局限,提出更加完善的理想体系。哲学的这种独特的批判功能不是简单、刻板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并做出公正的评价,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人与世界的理想状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理想家园。

哲学的批判活动增进了人的自由意识。从总体上看,哲学的批判活动有着双向的理论效应,它既指向所批判、所反思的对象性意识或理论,又指向从事批判活动、反思活动的主体自身。就前者来说,通过哲学批判活动和反思活动,对象性意识或理论实现了解释方式的转换和理论层次的跃迁;就后者来说,伴随着哲学批判活动和反思活动的展开,主体的自由意识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加强。哲学的批判活动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既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形式,主体的自由意识之所以能够这种反思和批判活动中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否认有所谓超越批判的终极前提。由于一切理论对象都要经受批判的检验,一切思想前提都不能免于追溯更为基本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批判和质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理性是自觉的,意识是自由的。由此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哲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精神武器。

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植

哲学教育有助于接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更智慧地生存。

近年来,关于哲学教育塑造世界观的功能的提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认为这意味着把哲学界定为关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无疑的知识和具体条文,认为这会导致哲学过分意识形态化,政治庸俗化,最终会宣判“爱智慧”的终结。其实不然,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来所展示的是哲学家对人及其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根本的看法,而他们又总是在为确立和论证对待人生、社会、世界和宇宙应该具有的基本信念和一般原则而不懈地在努力着,他们一直试图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提供理想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问。另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得出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最充分、最全面、最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他们的哲学理论可能超越他们以往时代的理论但决不可能超越他们尚未经历的时代。因此,一部哲学史所展现的是对世界和人生总体性问题的解释方式的转换和理论层次的跃迁,同时展现了不断更新和提升的人类智慧。哲学教育传授哲学基础知识,理所当然也传播哲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这个时代的哲学教育,应该主要介绍代表时展水平的哲学,因为它是我们时代“在哲理层面上的极限性认识”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把哲学原理当作生活的常识、刻板的教条来灌输和教化,这无异于宗教的布道,是对自由批判的哲学真精神的蒙蔽和破坏。被动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再正确,也不可能真正植根于心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真正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哲学教育在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哲学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但是该能力所需的哲学特有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论证的技能是可以传授的。良好的哲学训练,能使我们思维更加严密,思考更加深入,尽可能避免片面性、表面性。另外,哲学史的学习在帮助我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凡是不知道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陈修斋先生曾说过:“要树立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此指导我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即立身处世之道,也只有通过学习哲学,通晓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种种已有和可能有的学说和观点,然后通过自己深入思考和比较以及实践的检验,来判定其是非优劣,择善而从之,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综合和创造才行。”⑧独立地思考,反复地比较,批判地学习以往哲学家的思想,有利于开拓我们的哲学视野,解放我们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哲学的精髓,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引我从头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哲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放弃哲学只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当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政治),确立它是人自身发展之精神需求的观念;放弃以知识传授及真理教化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转向注重哲学素养的培植,转向对人们的寻根精神、创新意识、高尚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江畅.走向优雅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省略.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舒远招主编.智慧的芳香――哲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5]郭湛主编.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欧阳康.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教学与研究,2001年10期.

[7]段德智编.陈修斋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8]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主编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页9.

②参见《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省略.

③ 转录《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186.

④ 参见《高校哲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省略.

⑤ 转录《智慧的芳香――哲学概论》,主编舒远招,科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页326.

⑥《哲学素质培养》,主编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页68.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6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反思当今的哲学”。从内容看,所谓“反思”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反思古、今、未来的哲学及其关系;二是反思东、西哲学及其关系;三是反思形而上的哲学与形而下的人类现状的关系。作为三个维度“反思”的表现和结果:大会展示和突出了东方哲学主张的“宽容”、“和解”精神;强调哲学思考先于哲学学科,强调哲学能力要对改善人类现状负责。此外,作为“反思当今哲学”的结论之一,学者们诠释“全球化”的要点是“全球化就是对这个星球的每一种文化的认同,即本土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反对以某一种文化为中心”。从而使得长期因国内少数学者的误导而深陷迷雾的“全球化”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澄清。

2·大会概貌的东方色彩

2·1世界知性的盛宴

自1900年首次在法国巴黎举办以来,世界哲学大会以其影响力先后被誉为“头脑奥运会”“智慧奥运会”、“哲学奥运会”、“世界知性的盛宴”……哲学大会的标识,是红黄蓝三环编织在一起,这个“环结”很容易让人想起体坛奥运会的“五环”。不过,把世界哲学大会喻之为“奥运会”,不是因为标识,也不仅仅因为哲学被称为高居于各学科之上,概括各学科规律的“科学的科学”。更重要的是,世界哲学大会的涉及面几乎覆盖了全部的“智慧”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哲学大会突破了学科的藩篱,成为“全球各学科研究者的盛会”———而不单单是纯哲学研究者的聚会。以分会场设置为例,除了美学与艺术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形而上学……等传统哲学和相关分会场,还涉及数学、自然科学、图像和符号、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经济学、人权、人格、人类学、文学、文化、历史……以及有关儿童的哲学、有关性别的哲学……可以说文、史、哲、理、工、农、医、法无所不包……参会学者多来自非哲学学科和行业。在他们当中,有学医的,学法律的,学历史的,学文学的,学文字学的,学环保的……有搞出版的,搞国际经贸的,搞行政管理的……

会议期间,主会场和54个分会场加上“会前会”共召开各专业会议500余次。大小演讲约两千人次,可以说每一种思考和智慧的成果,都能在这里找到研讨和展示的舞台,每一种创新的思想,都可以找到研讨和论辩的对象。正是不同专业和职业学者的加盟,使得世界哲学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知识分子盛宴。同时,全球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也反映了哲学、智慧与现实的关系:当一种学科研究的触须达到形上层面,在哲学的高度研究问题的时候,这种学科的研究才称得上深入和成熟;另一方面,哲学只有落实到对各种学科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才配称为“科学的科学”。否则,即便是阳春白雪,居高临下,也只能悬浮在“学问”的半空,成为虚设的花瓶。

2·2大会鲜明的东方色彩

“反思当今哲学”涉及到人类世界方方面面许多重大问题。但从全体会议的主题发言来看,大多数的观点始终围绕着东西方智慧的同等价值,尤其是着重揭示和展现东方哲学、东方智慧的话题来展开。正如大会组委会致辞所说:“在过去的108年时间里,世界哲学大会一直是在西方举行,而且内容以西方为主。本次在首尔举办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首次在东方举办,而且更在于它为东方智慧与西方智慧一起正式进入讨论主题而提供了一个平台。”[2]16

对于中国哲学来说,本届大会的贡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增设了展示东方(中国)哲学的三个分会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第二,汉语首次被设为官方工作语言。我认为这两大举措尤其是后一项举措,对于展示和张扬以汉语文化圈为主的东方智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大会致辞的东方色彩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彼得·坎普的大会致辞对哲学和本届大会主题“反思当今的哲学”的内涵做了具体的诠释:“哲学始于各种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家……真正的哲学是世界性的。”[3]15这里的“各种文化”和“世界性”两个概念,明白无误地传递了一个信息: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同等重要。这话对西方中心主义痼疾无疑有消解的意义。

坎普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将使我们重新思考哲学———这一语境下的“全球化”,显然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美国为内核的“全球化”———坎普还指出:“作为理性守护者的哲学,只有在我们时代人类的焦点能够被准确把握并重建理性对话时才能够存在。因此,反思当今的哲学就是将我们的哲学能力应用到当今的人类现状。”[3]15这话深刻揭示了哲学本身的价值在于:具有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到这里,可以说彼得·坎普从古今、东西、上下的三维角度为“反思当今的哲学”定下了基调。

在“反思当今哲学”基调下,开幕式发言的官员致辞大多强调了“宽容、和解”的意义和价值:韩升洙提出“敞开心扉,发扬宽容的精神”去应对地球村充满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主张;大会组织委员会议长李明贤表示:“现在我们应该努力做的是发挥综合性思维与自然和解,并引导那些被束缚在文化屏障之内的人们互相和解。”

韩国科学院院长金泰吉在致辞中指出:“哲学活动意味着深刻地思考。”他在简要介绍了道家、儒家、阿拉伯、印度智慧及其意义后,重新挖掘了长期被淡化或漠视的哲学本源问题:“我们知道,先有哲学思考,而后有哲学———哲学思考既是世界各种文化都存在的智慧形式,又是比哲学作为学科更反映智慧的人类遗产。”①这一重申,从源头上反思了哲学研究的根本价值。这对仅仅把哲学作为“学问”,偏离为改善人类现状做贡献的倾向,无疑有矫正的意义。总的来看,开幕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反思当今的哲学”,强调了以宽容、和解的态度去寻求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发展道路。而这一话题的思想内核,与东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是不无关系的。

4·全体会议的东方色彩

本届大会的东方色彩,在许多方面均有反应。除了汉语成为官方工作语言,设立了儒、佛、道哲学分会场外,还有关于韩国的哲学、东亚的哲学等许多大大小小的关于东方智慧的分会场。在大会专题报告和全体会议中,东方色彩也相当鲜明。而且,从中国视角审视全体会议喷溢的东方色彩,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大会总共举办了4次全会。8月2日上午全体会议主题是:“反思哲学史和比较哲学·传统·批评·对话”。美籍韩裔学者郑和烈(HwaYolJung)②在题为《大道多门、哲学多门》的发言中,先就“全球化”的概念做界定说:“所谓全球化,要和当地文化结合起来,没有当地,全球化就没有意义。全球化是一种没有基点(中心)的中间道路。”与之相对,郑和烈认为:“欧洲中心主义是一厢情愿。过去欧洲把自己的哲学作为主要哲学推向世界。他们(中的一些人)属于种族优越主义者。”郑和烈还强调:“过去……人们总是要从西方哲学去寻找思想资源。其实就解决问题而言,东方的智慧往往更加有效。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往往更加全面。现在,我们不得不再来看东方的智慧……”郑和烈还猛烈抨击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东方哲学就像婴儿,永远不会长大,对阴阳、五行的智慧,他表示不屑,对孔子则是极力贬损。他认为他所认识的道德思想更完美。这些话真是‘太黑格尔了’……”郑和烈主张:“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相互弥补的。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多重性,应该看到哲学的全球和谐的桥梁作用……各种哲学之间,不必看作东、西关系,或者韩国、美国的关系,应该是地球村的关系。”

阿根廷裔墨西哥学者恩里克·杜色尔(EnriqueDussel)教授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更为推崇。他说“老子在过函谷关的时候,写下了五千字的《老子》,说了诸如水滴石穿等很多有哲理的思想”。他表示自己的思想就受到老子的启示。并深刻地指出:道家的“道”,就是对本体的追究;孔、荀、孟、朱熹、王阳明的“有无”说,也是对本体的追究。

如果说希腊哲学才是哲学,就会以偏概全,世界文化之间就不能对话,东西方文化不能对话,就不能发展。

杜色尔认为:儒、佛、道思想在汉代就与印度对话了。在经历了一段以欧洲的文化为中心以后,我们进入了全球对话时代。杜色尔对“全球化”概念也做了诠释:全球化就是对于这个星球所有的文化:印度的、中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文化的认同……①法国的JeanGreisch也讲述了相关的内容。三位主讲人的发言之后,大会当值主席、日本著名哲学家今道友信(TomonobuImamichi)做了总结,也强调了“宽

容”、“对话”、“和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过,世界哲学大会不是“一言堂”。在自由提问阶段,一位西班牙学者针对郑和烈、杜色尔批评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欧洲中心’只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几个欧洲国家的‘中心’,意大利哲学,西班牙哲学,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国家的哲学本来就被‘欧洲中心’边缘化,如果哲学的‘中心’东移,我们岂不是更加‘边缘’。讨论‘全球化’,也应该考虑这个问题……”西班牙学者提问的本身,无疑揭示了一些值得哲学家反思的东西。在东西方文化原点(起点)核心价值观驱动下,早已形成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两种文化相撞,难免发生排异。要把这种“排异”反应引导到融合的轨道,就像要把两种遗传基因合而为一一样艰难。也可以说:“它将是一场创造世界全民性及其新的世界秩序的战争。”[3]15

5·专题会议的“冲突与宽容”

在五次大型专题会议中,最有趣的一场主题是“冲突与宽容”。这场会议于8月4日上午进行。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交锋和冲撞,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做主题发言的三位学者:加拿大J·格朗丁(JeanGrondin)和美国的戴维·拉丝姆森(DavidRasmussen)塞内加尔的艾拉斯·恩笛(AloiseN’Diaye)教授之间,本身就呈现了一场“冲突与宽容”的思想交锋。这场交锋还蔓延到了东方的提问者和西

方的发言者之间。

加拿大著名解释学家J·格朗丁(JeanGrondin)一开口就亮出与大会指导委员会的思想分歧说:“我是在两年前得到邀请,做大会发言的。当我知道被放在了‘冲突与宽容’专题,就有点诧异,我是搞德国哲学和形而上的,和‘宽容与冲突’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我和组委会就发生了争吵……”

格朗丁是当今著名的解释学家。伽达默尔也曾对他赞誉有加。也许是其有足够的学术地位,孕生了这个“牛气”的开场白。

J·格朗丁的主张是:宽容要有前提,不能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宽容。他说:“如果你的邻居开电器到通宵,在你的屋子外宰羊,你能不能容忍?你的女儿和一个很坏的人约会,你能不能容忍?……哲学家以自己的主张名世,不会因为宽容而放弃主张。”他列举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伏尔泰、罗素、马克思、福柯……等十多个古今著名学者“不宽容”的例子,证明哲学家的价值从来不在宽容上。又用国家关系的例子,说明“真理和价值有些是超越宽容的。不能对所有的人事都宽容……”

如果不考虑动机和结果,格朗丁的论证是比较有力的。

但格朗丁论证的旨归并不在“冲突不可避免,宽容不可无限”这里,说到底还是宣扬二元对立的主张。只是把这个主张溶解在一番看似无懈可击的宏论中了。笔者有幸参加了和格朗丁的讨论。关于这种冲突的源头,我以希腊神话三代和中国神话的神王交替的异同为例,对格朗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在尊重格朗丁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请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找出一条东西方之间平等对话的路径的要求。会后,前辈学人今道友信给了我热情的肯定和鼓励。②

塞内加尔的艾拉斯·恩笛和美国的戴维·拉丝姆森的主张与格朗丁相反,他们阐述了“宽容、和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宽容和容忍是对话的基础……尊重他人的思维,这就是我们的道德根基。

(2)要公正,要相互尊重、了解,宗教对话中,就要容忍,要宽容的理性。

(3)宽容也是对他人和他人文化的尊重。这是对他人合法性的一种尊重。

(4)“宽容”不仅是有宗教自由,还俗自由,还要有更多。

(5)宽容作为全球公正的原则,要有相互的认可……

“冲突与宽容”会场情景进一步说明:在“宽容、和解”的命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观点,两种声音的激烈冲突。不过,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映在一个文化交流的舞台,最终还是会以宽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同一个舞台上,由对立的观点双方平等地、尽情地展示,本身就是世界哲学大会像奥运会一样平等竞争的魅力所在。

6·中文会场的东方色彩

8月2日,台湾辅仁大学陈福滨教授主持的“全球化环境下的亚洲价值与信仰”和8月5日中国社科院谢地坤主持的“儒家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与21世纪世界哲学”两场圆桌会议,都宣布以中文为工作语言。我比较诧异和感动的是,在前一个中文会议上,波兰的聂达安(Niewdana)教授,斯洛文尼亚的罗亚娜(JanaRosker)教授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20多年前,季羡林在给一套中西文化比较丛书做《序》说:“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除了几个汉学家,大多是幼儿园的水平。”而仅仅过去了20多年,在世界哲学大会的会场,这么多西方学者竟然将汉语运用自如,不能不说这是本届大会东方色彩的一道风景。

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持的圆桌会上。美籍华裔学者、国际中国哲学会创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以“儒学创造性的发展与21世纪的哲学”,围绕韩国、日本、中国近百年来的兴衰,高度评价了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成中英看来,韩国近年的重新发展,自强、自尊、不断跟进学习和改造创新,以及韩国在商业方面的成功,都是儒家的成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成功,他们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励志更新的维新精神,也是儒家价值的体现;而日本在上世纪前几十年,也学了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主义,所以遭受了一些(二战)失败……以日本和韩国对比,可以看出儒家的现代价值。

成中英从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关系说明:中国的崛起也是儒家文化的成功。他讲了个20年前的故事说:1988年,日本某大学校长高桥俊(音)在一个国际学术会上说日本准备搞一个儒家基地,联合全世界的儒家,共同发展东亚。

在场的成中英觉得这想法倒是不错,但听起来似乎有点“大东亚共荣圈”的味道。于是他起来反对说,这个儒家基地要建,也该是中国来建。高桥说:中国(国家政治哲学———笔者注)是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儒家思想。成中英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儒家,马克思主义是儒家的变形,是马克思主义适应世界的一种形式,是儒家精髓发展的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使老树发了新芽,根子还是儒家的……”中国大陆的成功,与儒家思想资源也是分不开的。

对成中英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也是儒家”的提法,有的哲学家感到两者实在难以扯上关系。其实,这个“马克思主义”,是在讨论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特定所指的“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点,费孝通生前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李弈园对话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变成了思想,现在又变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也是中国化,同德国的马克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这说明有一个中国文化里边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在那里影响外边进来的东西。”[4]而成中英关于“马克思主义也是儒家”的观点,与费孝通说中国文化有一种“里边”的东西,在“影响外边进来的东西”的说法,在哲理上是相通的……

这次会议的发言形式大概是最有趣的。在成中英教授之后,中国社科院李存山描述并梳理了儒家文化的“情、理关系”;郭沂提出了一种综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宏大哲学体系;韩国的裴坚持用他的母语发言,但在这之前,用5分钟的汉语摘要介绍了他的论文主要思想;台湾师范大学的林安悟则委托大陆学者帮他做了书面发言。在发言之后,中国社科院江怡、四川外语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的费乐仁等人逐一与大会发言的学者进行了内容尖锐、但坦诚和友好的提问和交流。

7·结语

根据大会“反思当今哲学”的主题,我把本届大会的印象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国际哲学界、理论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并非像过去许多中文图书论著中反映的:从西向东覆盖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的全球化”;而是“对这个星球的所有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条件下,特别强调本土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在这些观点中,恰恰包含了对“欧洲中心,西方中心”偏见的警醒和反拨。

第二,东方哲学即东方智慧获得前所未有的认可;尤其是以汉字为标志的东方文化被赋予为地球村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的期待,这一点,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也许是最有意义,最值得玩味的。

第三,世界智慧的头脑正在把哲学和学术由逐渐变成象牙塔中玩具的误区,拉回到哲学的真谛和正轨:以人类智慧的思考去干预生活,指导生活,从而为改善人类现状做出切实的贡献……

第四,本届大会鲜明的“西方不如东方亮”现象,与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无关系。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仍然存在。这种冲突不是一两场顶级会议的某些哲学家的主张可以解决的问题。“东方哲学正式进入哲学之门”,也并不意味着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就会放弃他们的主张。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7

关键词:哲学;公务员;价值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国的公务员队伍是接受过比较高的教育群体。作为实践主体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需要运用哲学智慧来处理公务。但公务员队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情形,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哲学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公务员队伍哲学素养的现状

公务员缺乏学习哲学的系统性。在繁忙的事物性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大多数公务员没有时间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很多公务员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概念。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有哪些,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更不用谈对于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知识的了解。公务员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没有系统掌握哲学的内涵。

公务员哲学素养层次不齐。年轻公务员的哲学知识积累较多,年龄大的公务员对于哲学智慧的应用较多。职务高的公务员比职级低的公务员的哲学素养相对而言高一些。机关公务员的哲学素养比基层公务员的哲学素养高。从事理论工作的公务员比从事具体业务工作的公务员哲学素养高。

公务员运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运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得到凸显。在处理实际问题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很好的按照规律来处理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遇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时不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要求对待群众诉求;遇到新情况时思想受到禁锢,不能按照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处理等。

二、公务员队伍哲学素养不高的原因

缺乏学习哲学的主客观环境。公务员主体学习哲学的自觉意识不强和坚韧度不够。因为大多数公务员认为哲学史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导致望而却步不敢接近哲学。公务员需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平心静气的坐在书桌前进行学习。学习哲学的硬件条件不足,没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导致哲学不能深入人心。

哲学自身的特点导致公务员不能很好的加以应用。哲学具有抽象性、严密性、批判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务员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让习惯于日常事务的公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无暇深入了解。哲学是来源于实际的理论概括,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公务员认为哲学是纯理论上的对于实际工作用处不大。

市场环境导致公务员队伍内心的浮躁。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公务员群体的价值期许。衡量一个普通公务员的价值应该是看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公务员岗位因其特殊性,不像工厂生产商品数量一样能够量化。对于社会个体的衡量很大程度上看其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拜金主义的现实性让公务员对于哲学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三、提升公务员队伍哲学素养的措施

哲学是一门随时可以用到的学问。尤其是对于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更为重要。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念,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成为让哲学在公务员队伍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理论作用的发挥需要社会实践主体的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哲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来督促。现实情况下只有靠公务员个体的自觉来加强学习。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以及选拔性考试中加大对于哲学素养的考察可以督促哲学的学习。领导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公务员系统中领导的示范作用很突出,让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哲学的思辨作用,形成以上带下的学习氛围。

创新哲学传播的话语体系。对不同层级的公务员,采取不同的话语体系达到传播的效果。对于年轻公务员因为其接受能力强,接触哲学的机会比较多可以采用理论结构的方式让其明白哲学内在的运行规律。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公务员可以用较为浅显的实例解释来传播哲学。注重用群众能听得懂的、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来引导公务员明白哲学的作用。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8

【关键词】中职 哲学教学 问题 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这些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职校教学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推进职教课程改革,专业课和技能课教学得到了明显加强。相对说,文化课和德育课包括哲学课教学关注不够,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多一些。在职校文化课教学中,德育课尤其是哲学课教学更应引起关注和研究。

一、职校哲学教学的价值

职校德育课为什么要开设哲学课?在中职坚持开设哲学这样的通识课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并不是所有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清楚的。因此,弄清这个问题,对职校师生顺利完成哲学教学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哲学,能帮助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时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法律方面的教育,还不能完整回答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只有学点哲学,才能从世界观的层面,满足学生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世界的终极思考。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革命导师曾经把《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这样艰深的理论著作列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之书”,说明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工人阶级就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武装。职校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哲学观点,才能打好“三观”基础,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学习哲学,能培养职校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系统学问,是智慧之学、思辨之学。学哲学,对人的思辨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是极好的训练。职校生要提升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掌握职业技能外,培养理性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在培养理性思考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打造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基础,就能不断开辟职校生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职业空间。

(三)学习哲学,能奠定职校学生的方法论基础

职校的技能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借助哲学智慧和理论方法,不断升华技能和技术,达到知识、技能和哲学的统一。学习职业技能从“技”和“学”的境界上升到“道”的境界,要追求“技进于道”和“转识成智”的学问。哲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论,对职业实践中的工作经验进行推敲、提炼和总结,有利于职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再学习、再提高。孔祥瑞、邓建军等从普通的技能人才到专家型、知识型工人,都经历了职业生涯中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学习重要的哲学观点,掌握基本的方法论,对职校生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将是终身受益的。

(四)学习哲学,能提升职校学生的人生境界

哲学教学具有思辨性和启迪性。它不提供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结论,而是给人普遍性、意义性、辩证性的思想,让人“由眼前而注重长远,由‘小我’而注重‘大我’,由现实而注重理想,从而使人从琐碎细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4个层次,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达到第三,尤其是第四境界。职校哲学课和其他文化课,陶冶了学生的哲学素养、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建构学生的“精神故乡”,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职校生不能只成为能熟悉使用工具的“机器人”“单向度的人”,而应成为人格健全、精神强健、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职校哲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职校课程改革推进中,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课教学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德育课中的哲学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生知识基础与哲学教学要求有差距

进入中职的学生,许多是所谓“低学业成绩、低学业期待、低收入家庭”的“三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人文知识底蕴不足,而哲学学科抽象、深奥、概括的特点,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职校生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技能学习强、知识学习较差;感性认识强、理性思考较差;具体思维强、抽象思维较差的特点也与哲学教育抽象性、系统性强的要求有较大反差,学生缺乏哲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部分职校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与哲学教学不相适应

当今的职校学生是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面前呈现的生活图景和思维图景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从“读图时代”到网上冲浪,学生喜欢以QQ、E-MAIL、BBS、博客、手机短信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有时分不清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浅表化阅读和碎片化思考的流行,往往让学生面临人生和社会问题时,思想容易单一、偏颇和固执,缺乏理性思考的习惯,缺少哲学的沉思和反思的氛围和境界。

(三)职校教学中功利化倾向对哲学教学也有影响

哲学教学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学生”,循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教育通俗化路子走下去。但通俗不是庸俗,教学的趣味性、情境化、互动性最终还要彰显理论的风范和魅力。现行职校教科书《哲学与人生》是把基本哲学观点与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的创新教材,反映了哲学课改的新成果。但每个知识单元把哲学基本原理与人生问题一一对应的结构则显得刻板和牵强。我们在日常哲学课堂里看到的案例教学和材料分析,时有就事论事现象,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苗头,而就事论理、以案说理,凸显哲理的透彻和神奇显得不够。

(四)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着职校学生的学习状态

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冲击着职校生的心灵。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哲学与人文科学有种种误解,认为哲学是“假大空”的观念,对职校学生学习哲学有着不利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是来“学技术的”,我是要“凭技术吃饭的”。在职校生择业过程中,技能学习好显然比人文素养优更有实际价值。于是学生淡化了德育课学习,失去了培养哲学素养、提高理性智慧的动力。

(五)职教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哲学课程缺少关注

一些学校受所谓“生存型职业教育”的影响,课程观强调“技能本位”,强调“够用”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技能,哲学课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有些地方的职教人才培养计划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使德育课等人文学科的比例过低,哲学教学的课时、师资和必要投入得不到保障,哲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三、职校哲学教学的对策建议

职校哲学教学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生涯各种问题的总开关。为此,建议职校哲学教学工作:

(一)明晰哲学教学的理念

要明确哲学教学在职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明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定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以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反对用庸俗的狭隘的眼光看待哲学教学,防止用急功近利的方法对待人文学科,让学生学好哲学、启迪思想、获得智慧、提升境界,用哲学思维引领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要注重在学生出现思想困顿,心理焦虑和迷失自我情况下,发挥哲学的点化作用和指导作用。

(二)强化哲学教学的思维训练

要在哲学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具体的思考问题、思考后再寻求结论,塑造良好的思维素质,提高独立自由思考的能力,学会如何正确面对世界。要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哲学精神,有“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视野,敢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切实提高理性思考能力。

(三)改进哲学教学的形式

哲学教学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用“辩论会”“小品展示”“演讲”“知识竞赛”“调查问卷”“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开展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和论辩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习交流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应精选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趣事、历史故事和真实案例,并动员学生收集富有哲理的故事、寓言和案例,师生在品味中把握理论,在娱乐中积极思维。要选取合适的章节和单元,试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进行哲学教学改革,体现职校哲学教学特色。

(四)有效运用哲学教学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技术手段为一体的优势,化解哲学教学过于抽象的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感觉盛宴”拓展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努力把哲学教学中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要根据哲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按照哲学思维训练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既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哲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职校哲学教学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对哲学观点和哲学精神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感受哲学原理所在。用哲学知识指导参加各种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更能让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展,形成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还能带动哲学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突出知行合一的优化考评方法,强调学生对哲学观点及原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把哲学教学与专业学习、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中体悟到“禅”与“道”,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进入“人技合一”的自由境界,达到技能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富春.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哲学动态,2003(5):4-7.

[2]师振华.中职学校哲学课教学方法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8:19-21.

[3]彭秀疆.哲学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6)中旬号:73-74.

[4]杨玉昌.哲学与生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9

[关键词] 教育哲学;教师;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32-02

一 概念界定

(一)教育哲学

1 教育哲学的概念

教育哲学的概念有很多也存在着歧义,但是如黄济先生所说的“大家公认的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王坤庆在其书中将教育哲学定义为:“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道德基本问题,或者将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在本文中笔者运用的是王坤庆对哲学的定义。

2 教育哲学的特点

第一,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所谓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服务,也要为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服务。因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受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制约,所以也要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服务。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教育生活。

第二,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它既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不会增加人们的认识,它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

(二)教师

1 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含义有很多,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在本文中,笔者将教师定义为: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2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其他职业人员不可替代的。其主要的作用有: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生产者。人类的发展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和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并传授给下一代,以起到发展和延续社会的作用;同时教师整理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科学文明成果的相互渗透,继续发展和创造新的科学文化思想。第二,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推动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出许多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会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因此教师是以“生产生产者”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生产者的行列。此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兼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等任务,这样起到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教育哲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不是大众所理解的空洞的理论堆积、对教育实践毫无用处的学科。它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哲学的作用。

二 教育哲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地把握、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灵活机智应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种新境界。教育智慧具有个体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智慧。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哲学,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价值选择与判断,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担负着传递知R、培养品德的重任。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递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哲学发挥作用。“教育哲学有助于教师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一个盲目的教师,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而一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的,不会出现任何盲目的行为,从而寻找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真谛的追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现。它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教”之幸福。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具有哲学的素养,这样在师生关系中才会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一个拥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教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同时对学生会一视同仁。哲学是“爱智慧”之学问,因此在哲学中充满了爱与智慧。一名拥有哲学素养的老师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正确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建立充满“爱”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热爱学生,在热爱学生的同时也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下师生如同朋友。在这样充满爱的关系中,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会学会对其他人也充满“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近些年教育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其兴起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一名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应该具备出众的能力。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应该具备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名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质疑、创新、反思并接受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其不断完整,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有以上行为,是因为其具有教育哲学的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不具有教育哲学的知识与素养,不会改变其专业知识结构,也不会进行反思,只会肤浅的认识知识,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全不会有任何发展。因此教育哲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专业情谊的发展,而专业理想又是专业情谊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专业理想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包括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同样是教育哲学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一名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一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教师具有了正确专业理想,就保证了准确的精神支柱,因此会取得良好的专业发展。

(四)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目标都是在不断变化,教师上课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反思。教育哲学的知识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而且还应该思考其背后问题如教育信念、教育追求等问题。教育哲学就是教师的一种反思生活,它在不断追问教育教学实践背后的问题,来挖掘事物的本质。一个具有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反思能力要强于没有哲学知识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可以触及到教育的根本,回到教育的最原点,来探寻教育的本质。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五)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所制定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但是具有哲学素养和教育哲学知识的教师就会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发现在教W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同时,因自身具有哲学素养,从而会具有哲学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又会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方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教师所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全面的、正确的,也就实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具有教育哲学理论知识的教师有利于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 提升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职前培训对教育哲学的关注

教师在入职前都要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但是,教育理论的培训主要是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的关注相当少。这就使得即将入职的教师缺乏教育哲学相关知识,从而不利于其入职后的教学工作。因此在职前培训就要加强的教育哲学的关注,这样即将入职的教师就会拥有一定知识,有利于其入职后的发展。

(二)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意识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相关的意识,其才会采取行动。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组织探讨,这样教师的哲学素养会慢慢地提升,同时自身想要提升教育哲学素养的意识也会加强。教师自身由被动的接受变为愿意为之,这样教师的教育素养会很快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主动地运用教育哲学的相关知识,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的发展。

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多方面的采取策略,教师的哲学素质与素养的培养会被提上日程,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也会得到提高,也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哲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其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哲学这门学科,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珉,郎华儿.论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J].师资培训研究研究,2004(3).

[2]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3]李彦丽.教师教育智慧的表征与生成[D].秦皇岛:河北师范大学,2006.

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篇10

著名的科学史学者托马斯·库恩将创新性研究分为两类,科学研究中常规的创新和可以导致科学研究范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颠覆性创新(destructivecreation)。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起点,这是科技界比较一致的认识。在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中,对基本科学概念的变革,特别是哲学概念的重大变化,会带来多个领域颠覆性创新的出现。如果就导致颠覆性创新的哲学思想变革而言,历史上曾经相继出现的哥白尼的日心学,牛顿的运动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原子、分子物质结构理论,以及人类遗传基因学等,带来了哲学观念3次重大的改变。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会带来多个领域,特别是交叉领域颠覆性创新的出现。

过去十几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脑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间,所获得的有关脑的新知识,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上所知的总和。因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有关人的精神和身体(脑)之间的关系上,哲学界开始背离笛卡儿两元论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的变更,属于根本性哲学概念的颠覆,影响十分深刻和广泛,因为它涉及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一个和人类本性有关的切身问题,会影响到所有与人有关问题的方方面面,不仅会影响自然科学,还会影响社会科学和宗教观念,涉及深刻的伦理问题。

2008年,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在一项战略咨询预研项目中提出:我国应该重视神经信息工程学的研究。预测至少在如下5个方面会产生颠覆性创新:它们是①脑机接口;②人工智能;③教育学和智力的改善;④对人能力的评估和行为的预测;⑤网域空间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美国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负责人也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都认为,神经科学的有关研究正处于主要的转化研究的最前沿,是下一个10年甚至更长时期超过纳米技术的研究领域,会超过我们以前可能有的想象和发现,会取得非常大的实际效应,并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个潜在的利益实在是太巨大了,不容错过,而2008年、2009年是这方面研究启动的历史关键时刻。”今年4月2日,奥巴马宣布将开展一项新的了解脑的国家研究计划,研究在脑中存在的近千亿个神经元的工作情况,并对人类的认知、行动和意识进行更深入地了解。预计此计划将比“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收益更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收益为1:140),也更重要。为此,下一个1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每年投入3亿美元资金进行研究。在今年早些时候,欧盟也启动了总数为10亿欧元的类似的脑研究计划。可见,这方面的研究是新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主题,我国启动有关脑的大研究计划,已十分迫切。

2002年,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开展了基于脑科学的儿童发展和学习科学研究。2003年我们参与发起了国际心智、教育和脑学会。在东南大学逐步建立了神经信息工程的学科,重点研究神经教育学和相关的评测设备。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合“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试点,促进了我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启动了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试点工作;并为我国早期教育政策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帮助大家是神经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和进展,将在此评论栏中推出序列的专题内容,希望它也可以作为教师培训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参考内容。

在研究与脑相关的问题时,必须要首先回答以下3个哲学问题,并十分关注有关的伦理问题。这3个哲学问题是:

(1)我们人类为什么是自然界独特的一类动物?独特在哪里?强大在哪里?

(2)人类所具有的独特的脑是怎么形成的?

(3)我们的心智和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与我们的脑是什么关系?

下面让我们来依次讨论一下这3个哲学问题。

首先回答我们人类为什么是自然界独特的一类动物?独特在哪里?强大在哪里?

2000多年前,与我国孔子、墨子、老子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差不多,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时代最伟大的3位思想家。其中,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范围最广,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文艺理论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中,把心理学看成是研究灵魂及其特性的科学分支,他认为所有的有生命的物体,不只是人,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灵魂。亚里士多德研究了灵魂不同的组成部分。他开始把灵魂的组分分成营养(nutrition)、感知(perception)和心智(mind),后来又讨论了愿望(desire)。

亚里士多德首先关心灵魂的营养部分,因为它是所有生命体中首要的、共有的灵魂部分,是生物体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他讨论了感知的一般特性和不同感官的个别特性。动物要生存,除了需要灵魂的营养部分,还需要灵魂的感知部分,至少需要有触觉。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这些组成部分是分层次的,自然界的生物是排序的,植物只能具有灵魂的营养部分,动物还具有感知部分,而人类的灵魂则含有营养、感知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心智部分。

亚里士多德把心智(mind)看成是灵魂中有关认知和理性的部分。他认为,能够和希望认知,能进一步对事物进行理解,是人独具的天性。人类的心智不仅能够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而且还能计划目前的行动,考虑选择合适的行为;还能制定战略和勾画未来行动的路线。相比于单纯对事物进行认知和理解,上述后面列出的一些心智的内容更为重要,并且可以据此对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进行区别。他观察到动物的感知和思维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感知包含了辨别力,思维包含了选择性注意和提取。动物和人产生任何动作行为是由他们的愿望指使的。因此在讨论完灵魂的3种形式以后,他又指出动物具有目的指向的行为,以达到它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目的。他最后没有明确地把愿望列为灵魂的第4部分,但是他认为动物在产生动作时需要有达到目的的愿望。现在对人灵魂的研究,大致是沿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进行的,认为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心智,这是我们人类成为万物之最的原因。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各类动物中,只有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心智,我们能够回忆过去,反思自身,推理决策,计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