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市场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20 17:31:42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需求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含义及作用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含义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就是以电力市场为主要依据,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制定电力企业未来发展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电力营销提供参考,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效益。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时通过一套科学的程序和组织管理方法对电力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比如说其他市场因素和状况、售电市场情况、电力供应状况、电力供求平衡状况等,然后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调整,促进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合乎市场需求的经营战略、生产计划、营销策略等,促进电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作用

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电力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的经营发展战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正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二是为用电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对电力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可以有效的了解各行业用电情况,为用电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基于电力市场分析预测上的营销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管理时,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服务为宗旨,以市场分析与预测为主要手段,进而相应的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引导用户进行合理的消费,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促进企业、国家和人民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建立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营销管理信息化

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营销系统中最新的技术和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管理集中化、考核制度化和缴费银行化等,提高营销管理水平。首先,建立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网络收集最新电力市场动态,比如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市场需求、电力供求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等等,进行市场数据更新,采取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保证市场分析预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营销管理提供参考。其次,建档系统的用户信息。把用户信息登记到网络上,并做好分类和标注,进行网上开发用户和跟踪服务用户。最后,建立对内信息管理系统。连通企业内部各部门网络系统,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输、更新和交流工作,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的一致性。同时要把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察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营销管理。

(二)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构建战略的提出和实行,国家加大对环保节能能源的开发与推广,电力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第一,大力宣传环保节能能源。电能是可再生资源,具有清洁、高效、便捷等特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与降低能耗的政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电力企业要做好对电力等环保节能能源的宣传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树立并做好环保能源品牌,以品牌效应开发新的用户和新的市场。

第二,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产品质量是营销的重要保障,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提高电源质量。要对老化的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淘汰,降低发电成本;调整电源结构,把小火电机组给停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机组,保证电力产品的供应;对电源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上网电价。另一方面,进行电网建设。进行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进行主干电网建设,降低供电损耗;使用计算机进行电网流量流向分配及远程抄表等。

第三,合理利用价格政策。要发挥价格的杠杆调节功能,进行分时电价移峰填谷,积极引导用户进行科学合理用电。

(三)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结合

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行需求侧管理与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进行安全合理用电。电力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不断进行新用户或新市场的开发;同时企业要适当的进行“削峰填谷”,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提高用户用电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与用电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四)加强人才管理,打造一支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

现代知识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进行新产品、新设备的运用,必须加大对用电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积极引进紧缺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对懂技术、会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对用电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国家政策等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最后,建立考核及激励机制,对完成考核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以通报批评,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含义与作用,电力企业要在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建立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市场营销的监管水平与决策能力,同时要进行企业市场化改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营销人员素质,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茂文.电力企业中长期电力市场分析预测[J].电源技术应用,2013(05).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电力设计;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

在电力设计企业管理运营当中,市场分析和营销是将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效能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多数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实际运营当中,由于诸多原因,企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比如电力勘察设计在市场环境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上没有完善的系统。本文针对目前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提出一些市场分析和预测方面的营销管理。

1当前国内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市场分析与预测能力不足

国内的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当中,由于管理软技术及管理形势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市场分析与预测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与国内发展迅猛的经济环境不符,使得管理模式较为落后。[1]从市场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而言,其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也没有构建有效规范的市场分析与预测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无法准确掌握电力勘察设计市场的发展方向,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分析预测不及时、不精确,继而影响项目开发和跟进的速度,频频失利。因此,要提高电力勘察设计企业的营销管理首先要增强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执行能力。

1.2缺乏完善的市场分析、专业的预测队伍

在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开发市场期间,多数企业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管理团队。导致这一矛盾点主要是由于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和市场分析预测管理比较麻烦,与其他行业相比,不管是在制度改革还是营销管理模式上起步较晚,且具有垄断性。比如在西南某市电力企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需要改革,但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和垄断严重制约企业改革范围和深度。国内对企业市场营销分析预测管理技术企业较晚,多数高校还未设立此专业,因此,电力企业在开发市场期间缺乏分析预测的专业团队。

1.3市场分析与预测对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影响不大

除了没有专业的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团队外,还有电力勘察设计企业市场拓展当中预测与分析营销管理对其影响力度不大。电力作为民众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在市场出现半饱和形势下企业需要推出更多新产品,而新产品的推出需要结合市场分析、预测结果做出灵敏反应,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适应当前市场发展。为配合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国内电力能源企业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状态及时调整项目施行方案。对于大型电力设计企业而言,经营管理改革模式还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电力系统模式,对需要开发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发挥不佳,影响市场拓展进度。

2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有效营销管理策略

2.1强化市场分析预测能力

要提高电力勘察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执行力度,就需要进一步改革电力市场,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新形势,同时还要准确定位市场分析预测在营销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愈好,经济体系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各行业、各企业单位要稳步向前发展,需要对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在电力市场逐渐收紧的大好环境下,电力勘察设计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企业要结合产品和市场需要开拓新的领域,比如将电力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风力、微生物等新能源发电领域。其次是在开拓更大、更新的地域市场期间,要充分利用地域市场中的资源或者经济发展契机。比如在陕西、甘肃等地的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国家对丝绸之路的重视,开发东南亚未饱和的电力市场,打破电力能源市场的局限性。最后是将电力能源引入稀缺市场中,比如积极开拓非电力市场。国内外电力市场多半处于半饱和状态,且竞争激励。但对于此类产品市场的开发,其经营范围比较广,且人才需求更为专业,因此,电力企业需要经过3~5年的试探期。只要企业在成功运作了新领域、新地域的工程项目后,才能为企业增加更多生机和活力。而市场分析、预测的营销管理能力最能体现企业稳定和抓住新市场的保障。

2.2结合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结果调整企业经营模式

电力勘察设计企业要不断发展,管理者首先要重视电力设计市场分析、预测营销管理队伍建设及分析预测数据,将项目完成目标与实施方案与之相连,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利润率,让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产品营销转变成电力服务。对二、三线城市中的小型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开拓发展期间,必须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当前经济发展拓展电力市场范围。在电力产品创新中还要将电力产品与非电力产品设计进行分层、分主次开放,用新颖、创意、客户需求度高的电力产品抢占设计市场,在提升电力设计能力的同时还要树立独立的电力品牌。电力企业还可与其他领域深入合作,比如可以与电子行业;电力企业借助跨行业的合作,可以从不同行业中获取到更为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融合资金、获取更多营销管理设备提高管理执行力度,进而为电力设计能力及资质寻求更加健全、适宜的平台。再采用互补和强强联合的战略发展形式,在互惠互利状态下减少市场运营风险,提高电力设计市场竞争力,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强化战略合作手段,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分析、预测的营销管理的整体实力。

2.3多培养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人才

为提高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在项目规划和市场拓展上的影响力度,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市场分析预测专业团队。在新形势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模式与人才储备和培养力度息息相关,而电力设计企业要获得转型,就需要将传统纯粹勘察设计转向项目管理上,同时还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市场分析预测技术还要懂得管理。如果企业要自行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那么可以承接电力EPC项目,在不计较成本和利润的情况下充分锻炼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还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增强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2.4健全营销管理体系

在培养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营销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还要健全营销管理体系,将传统管理模式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使用,以更加智能化、更加快速、简便的方式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国家、地方政府、电力市场动向等方面信息,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等造成的损失。然后需要针对收集的信息情况与地域内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保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为市场营销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3结论

由此可知,在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营销管理当中,电力企业要针对目前的电力市场及其未来发展势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更多优秀营销管理人才,提高品牌影响度。

参考文献:

[1]韦敏.关于电力设计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营销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34):144.

[2]周小杰.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229.

[3]四川电力设计咨询公司.印度首个发电项目实现商业运行[J].四川水力发电,2010(5):48.

[4]董智峰,刘力铖,张丽霞.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改进措施浅析[J].科技视界,2014(1):304-305.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资本市场 财务风险 战略管理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来意义是指长期资金的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资本市场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原始内涵,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交易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按照其发展逻辑而界定为资金融通、产权中介和资源配置三个方面:

1.融资功能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因此,资金融通是资本市场的本源职能。

2.配置功能是指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3.产权功能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学源于保险学,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将损失留给组织或家庭内部。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集团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通过将企业流程再造及供应链管理纳入企业财务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个和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于段。

二、完善企业集团治理机制

防范财务风险企业集团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各成员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相互约束、相互抗衡,限制委托关系的道德风险。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问题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要确保集团公司拥有整个集团的财务资源的控制权,而子公司等成员公司拥有资源的使用权。

三、强化企业集团战略管理

规避财务风险战略管理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关系企业集团生死存亡的不再是某一项业务的具体经营,而是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规则。合理的长期目标与有效的执行计划能够为企业集团的后续发展指明方向,保证整体运营不出现大的偏差,防止出现企业集团财务危机。强化战略管理,就要强化对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评价的管理。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同时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与能力。其中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尤为重要,外部环境对企业集团具有不可控制性,因而企业只能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企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与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以降低因财务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战略制定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战略评价就是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根据战略评价的结果和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使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的指导的有效性。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计量、监控和评估需要获取并处理全面、及时、准确、大量的数据,这些都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需要建立贯穿公司各个层次、各个部门、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集团通过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将企业集团内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各种信的快速传递、准确获得。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控制,可以在集团内部充分调配资源,提高资源整合优势。各种信息的有效获得,也为各种决策的制定及财务风险预测和危机预警提供基础保障。同时,风险管理系统还包括完备的财务风险风险报告制度,财务风险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企业集团整体财务风险现状说明、风险检测指标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财务危机发生概率指标分析及危机处理措施等,同时要对财务风险严重的单个子公司进行特别说明,分析情况,提供改进建议等。财务风险分析报告,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获得各种风险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杨长斌:《浅析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答理》.《现代商业》,2007年第27期.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4

【论文摘要】 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关键。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只有在经营使命的指导下才能准确地定位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制定着眼于对企业产业结构、竞争对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管理,以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一、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而有的企业由于没有自身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一味逐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投资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火热,即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主业方面因投资不足,人力分散,目标分散而不能形成或保持优势,一旦房地产市场冷却或股市转为熊市,则大量资金被套牢,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不考虑自身的基础,不着力于加强管理,追求“一股就灵”或某些管理热潮,费时费力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

(二)以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经营使命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无论有多大,无论以何种纽带连接在一起,经营使命的一致性是他们连接在一起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确企业的经营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起点。

企业的经营使命要考虑自身的事业、面对的顾客、企业的职工和股东等方面的期望,并且通过经营使命使企业领导、职工、顾客和社会公众都能共享所带来的机会、方向、宗旨与成就感。因此,它需要明确:一是事业的范围是什么,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应达到何种地位,在顾客、社会公众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二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提供给股东的信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特点、风格、产品和形象;三是组织内部树立基本信念;四是组织应具有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实现事业的意志力、能力。

在实现经营使命过程中要排除无谓干扰,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海尔集团排除家电行业价格战等影响,坚持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作为占领市场的基本策略,以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活力的创造作为维护产品形象的后盾,不仅赢得了顾客,而且确保了企业的盈利,进一步提高了竞争能力。

二、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制定与实施的因素分析

企业能够利用的经营性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采用与竞争对手同样的方式经营企业,显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剖析内在和外在的复杂因素,寻找盈利和亏损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正确的战略。

(一)行业结构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1. 产品结构分析。指行业市场上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产品及其组成。进行产品结构分析,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可以使企业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战略,并在企业需要向新的领域开发时,能够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论证,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组合。

2. 顾客偏好和需求分析。企业只有集中注意力鉴别和满足现在与未来的顾客需求,才可能进一步思考将来市场的竞争。为识别顾客偏好和需求,企业必须识别顾客的群体及特征,通过市场调查、服务过程等手段,掌握、积累和分析顾客的信息,形成完备的顾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馈、转化、测量和再反馈的系统,同时注意不同顾客群体的不同要求。

3. 市场进入壁垒分析。高壁垒行业是指那些社会虽有需求,但因为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等让商家望而却步的行业,低壁垒的行业则相反。如纺织业进入壁垒低,所以不断有新的纺织企业加入竞争,以至于国家不得不通过压锭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也是劳动密集、技术壁垒极低的行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时有近1/4的人员进入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高低决定了竞争的程度,往往壁垒越低,竞争越激烈,但各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作为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创新,不断地占领高壁垒领域,引领行业消费潮流。

4. 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除了使用各种竞争手段提高竞争能力及市场份额外,还必须考虑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业都有可能因为行业的限制而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行业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变化着,现在赢利的行业将来不一定有利可图。行业前景分析有利于企业采取适当的投资与经营策略,从而规避风险。

5. 市场竞争程度分析。市场竞争的威胁对所有企业而言时刻存在,产业的竞争不断地将资本收益率压低到竞争平衡保底水平,即完全竞争状态所能获取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竞争的焦点如顾客、供应商、企业成本等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竞争的不同需要。

(二)竞争者分析——制定自身的竞争策略

竞争总是在均衡与非均衡状态下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垄断性市场条件下,竞争的威胁也时时存在。每一个竞争者的生存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特色,企业所要分析的是经营同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力量,他们可能与本企业在细分市场、经营区域有着共同之处,对本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和潜在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1. 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经营情况。经营情况包括:竞争者当前经营实力和盈利水平,如经营规模、各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声誉、利润水平;企业的竞争潜力,如组织构架、经营和服务方式、产品质量水准、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2. 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竞争策略。了解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做到知己知彼,形成自身的战略构想。第一,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经济形成成本优势,或通过降低成本,实施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减少生产、服务、销售与广告的成本开支,使企业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创新战略。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作出改进和创新,形成产业范围内所特有的东西。不要完全被动地接受业主指令,要善于将自身更好的想法、更好的设计与业主进行沟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尽量为业主节省开支。第三,目标集聚战略。主攻特定的顾客群、细分市场或地区市场,集中资源做好一项产品,以达到更高的效率。

(三)内部资源分析——形成并发挥资源优势

企业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运用和调配过程。企业集合了优良的资源并非等于拥有了资源优势,还要进一步看企业资源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手段,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有形的资源,还要考虑到无形的资源,包括市场声誉和企业核心的凝聚力等。

1. 人力资源分析。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实现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进行,经营层和职工能否接受战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创新要求,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素质与技能要求,都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最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激发企业员工实施战略的决心。

2. 技术资源分析。技术是对战略实施的强大支撑,企业现有技术还要进一步与战略的要求相对比,找出差距,制定出使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计划。企业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围绕它并将其有效发挥。

3. 市场声誉分析。市场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声誉好的企业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而声誉不高的企业应在战略的制定上考虑通过广告、公益活动等适当予以提高。对企业声誉的分析要根据所经营的区域市场分别进行,同时考虑其内在的关联性。

(四)企业文化分析——凝聚职工向心力的共有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为的共有价值体系,所要分析的是对战略的实施有着一定影响的文化特色。一是风险承受度,企业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和敢冒风险的程度。二是开放性,企业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三是协作性,员工与企业整体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四是对人的关注度,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其结果对人的影响程度,如在多大程度上关心顾客决定着企业对顾客变化了的需求作出反应的速度。

三、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举措

(一)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三)分解细化“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分解,从而形成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四)通过反馈、评价和比较进行目标诊断

将预定的目标同反馈回来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看其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其中目标的偏差有可能是实施中的不理想问题,也可能是战略方案的预测或与变化了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两方面的情况都应考虑,出现后者时则应检验、修订和优化原订方案。如果偏差较大,则需要对战略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评价。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需要也越强烈,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的客观需要。在国内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战略管理来发挥企业优势,捕捉发展时机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罗纪宁. 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领导与组织策略集团[J]. 经济研究,2007,(2).

[2] 韦乐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支撑企业战略转型[J]. 电信科学,2007,(1).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5

论文摘要:证券市场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受人瞩目的市场,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分析很多。本文试图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我国的证券监管进行一些分析,为提高证券监管水平,实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战略提出新的思路。

l、引言

从动态角度理解,战略是一个过程,称战略管理。完整的战略管理活动一般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三个阶段的主要内涵是:1.战略制定。主要是确定组织任务,认定组织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组织的长期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造反特定的实施战略。2.战略实施。主要是要求组织确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雇员和配置资源,以确保选定的战略能够贯彻执行。3.战略评价。主要是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并根据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和修改战略。其中战略制定是整个战略管理活动的起点,它的决定将持久地影响一个组织的发展,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所以在战略制定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确定组织的任务,正确地分析和评价组织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组织的内部优势和弱点。一个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制定正确的战略将会使这些有限的资源发挥充分作用,以达到组织目标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战略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媒介是战略管理小组(strategicmanagementgroups,smg),smg一般是由组织内外利益相关和权力中心的人构成,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确定组织的战略定位,而且还要使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各阶段都能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为正确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指导和保证。不管战略制定得如何完善,如果没有组织成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战略的实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战略管理能使企业更积极地适应未来发展趋势,使企业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益处不仅为ceo、总裁以及众多的盈利组织的管理者所理解、体会和接受,而且也为非盈利组织的管理者所认识、理解和实践,同时战略管理的观念13益广泛地被政府机构采用,使得政府机构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效果。

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相比,政府公共部门或机构的战略管理活动有其特别之处,表现在:一是政府机构在进行战略管理方面的自主性较小;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们对重要的决策和资源往往进行直接或问接的控制,很多战略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导致可选择战略的减少。尽管如此,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其产生的作用却是没有区别和差异,我们仍然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来完成政府公共部门或机构的战略分析,指导这些部门或机构正确高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下面笔者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证券监管。

二、证券监管的战略制定

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在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确定组织的战略任务时,如同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一样需要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对组织职能的要求,分析组织的swot(strength、weak、opportunities、threats)。

证券监管的战略目标如果不明确,则往往会导致监管政策的模糊、矛盾、摇摆甚至是失误,向证券市场传达令人难以理解的信息,招致市场利益相关者对监管部门的指责和批评,结果是造成监管的效率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监管效果,与监管的最终使命背道而驰,因此,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借助战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来指导自己制定其战略目标。由于证券市场对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证券监管的实际情况,笔者的战略定位分析将更多地着眼于政治、经济等社会深层环境因素的关注,这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存在的重要区别之一。对于一个公共部门,政治、经济因素才是其环境因素中的“关键影响因素”(cirticalsuccessfactors)。

目前我国正处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我们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阶段。处于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证券监管,就是要对市场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利益相关者建立激励与约束的规则和习惯,监督规则和习惯的遵守和执行,让遵守者得利,让违规者受惩。当然,这个历史时期还要求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由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证券监管部门有时需按政府的要求部分地实行对证券市场的直接干预,替市场来完成一部分基础性资源配置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监管部门的调配工作就能不依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运作,不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行事。监管部门不仅要依市场经济规律行事,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事中逐步培育完善市场的功能,逐步让位于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在条件具备时退出这些领域而完全让市场来完成相关资源配置。这说明证券监管部门在现阶段有比直接干预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成为新制度的供应者,新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转轨期间通过宏观纲领、计划、政策和法律等手段,保证新制度的逐步建设和功效发挥,为顺利过渡创造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可以对证券监管的战略定位作出如下描述:

1.证券监管部门是证券行业的监管部门,而不是宏观管理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应是央行和财政部,它们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和调节社会的各种总供给和总需求。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在为证券市场提供新制度时、新政策时不能以此为目标,而应在各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为宏观政策的有效执行,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监督执行,否则“越俎代庖”制定的监管活动一方面会难以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协调,另一方面会损害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导致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证券监管部门是证券市场新制度的提供者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而不是制度的执行者。这个战略分析的结果远比我们对监管部门常用的“裁判一运动员”的说法准确得多,更符合证券监管的现状。因为裁判只管裁决与判断,不管比赛规则的制定,如果裁判一边制定规则,一边执行规则去评判运动员的所作所为,难免会为了照顾运动员的旧伤故疾而制定比赛规则或在裁决时修改比赛规则,甚至干点“吹黑哨”的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证券监管部门也不应是制度提供者。按照现代法学理论,制定规则是公众自身的事情,民众决定规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内容。对于政府,其功能仅仅是监督人们执行公众所制定的规则,一旦规则的制定交由部门制定,部门制定出的规则不可避免地偏向或有利于本部门利益,即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但由于在现阶段,证券监管部门还必须担当新制度建设者的角色,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在这一阶段建设新制度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听取证券市场各方呈述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证券市场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基本准则得到实践,例如投资者对公司和中介机构欺诈行为的诉讼赔偿制度、公司和中介机构对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或不当行为的诉讼、监管部门对公司和中介机构违规行为的调查和处罚等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对于涉及证券市场利益格局变化的制度更应在充分听取和吸收所有证券市场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透明操作,谨慎制定,否则证券监管部门一旦卷人众多的利益集团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之中,监管的效率、效果以及监管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证券监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正是提高监管效果,树立市场监管权威的必然选择,也是进行证券监管战略分析的必然结果。

三、证券监管战略实施

对战略实施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短期目标,制定政策,配置资源,调整现行组织结构,避免或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哪里有公共性,哪里就有约束、政治影响、权力限制、公众审查和无所不在的公众所有权”,这些都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必须更仔细地考虑战略实施的程序。为达到减少阻力的目的smg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监管资源管理这两个重要环节。公共部门的战略实施之所以比公司战略实施显得困难得多,就是因为公司可以很少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在获取和配置所需资源时也少有约束。

对证券监管这样的公共部门而言,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来自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阻碍战略实施的动机和能力进行详细的评估,这是与公司战略实施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别。“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找出特别需要优先考虑的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小组(smg)在进行战略管理过程中要列出拟定中的战略的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对战略成功实施的态度和影响力,分为战略的支持者、中立者和对立者,对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则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见表1),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战略实施的基础。

证券市场是一个纯粹利益关系的市场,巨大的利益冲突使证券监管活动的实施存在根深蒂固的障碍,因此在证券监管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除了以法律和法规所赋予的权利强制推行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外,有时还“必须以政治手腕代替权力策略才能应对利益相关者”,采取间接策略以达到实施战略的目的。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监管资源的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可用于证券监管的资源有内部监管资源和外部监管资源,内部监管资源主要是《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授予的监管权力资源以及相应执行监管的人力资源;外部监管资源主要是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的可用于战略实施的资源,如央行、财政部等。资源表现形式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知识、经验、认可监管战略的态度,按资源对实施战略的重要性可以分为核心、支持和辅助三个等级。在进行战略资源的管理时,有一点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证券市场上任何监管政策的实施都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有限的监管资源必须进行清理、评估和分级,争取核心资源,利用和保持支持性资源与辅资源,这样才可着手实施战略(见表2)。这种资源的分级管理和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关注与依赖是一般公司战略管理活动中所不具有的。

四、证券监管战略评价

战略管理决策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影响都是显著和持久的,对证券监管部门而言,有违市场环境的战略决策虽然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损失,但对监管权威性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对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乃至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战略的及时评价可以使smg通过考察组织战略的内在基础、预期与实际的对比分析,及时地采取矫正措施对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保证行动与计划的一致。尽管战略管理的评价只是整个战略管理活动的最后阶段,但其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战略评价是保证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证券监管部门目前被迫承担或是主动承担了许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责任和义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监管资源能支持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些任务也因此广泛地介人了具体的市场运行,进而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这种对证券市场过于深人具体的介人,一方面使市场的参与者永远没有机会培养自我约束机制,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向市场发出了错误的监管信号,使市场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对监管部门扮演“市场超人”的角色期待,监管部门成为了市场的“大管家”。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从微观层面的公司质量、发展前景、治理结构、甚至利润分配到宏观层面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投资、甚至gdp的增长速度;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到公司募集资金的指定银行专户存储、使用,监管内容的横向之广,纵向之深恐怕是现有的监管资源所无法承受的,结果无论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否与监管部门有关,市场参与者必将矛头指向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也难免会顾此失彼。而证券监管的定位一旦不符合监管者的基本职责和当前的监管环境,有限的监管资源分配到太多的具体审核审批及职责之外的活动中,必然无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制度制定,无法采取有力的手段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树立监管的权威性,“监管力度不够”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战略评价对证券监管部门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达到监管效率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 市场营销 市场分析 客户服务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是世界各地主要企业正在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不断改善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企业销售、营销、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更好地维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能最终将从客户身上获得的盈利最大化。

    目前,CRM系统正在成为企业管理市场上的新亮点,特别是在与客户交流频繁、客户支持要求高的行业,如银行、通信、证券等行业都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旅行社与上述这些行业有着相似的特征,在CRM系统的运用上应当也不例外。

    旅行社CRM系统总体框架

    CRM涉及到旅行社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与游客关系密切的部门。在旅行社中,CRM系统处于业务的中心地位,它主要起着信息采集、转换、集成、交互、分析和反馈的作用。通过CRM系统统一的业务平台,旅行社能将各部门的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加速各部门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帮助旅行社改善对客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旅行社CRM系统主要由市场分析子系统、营销自动化子系统、服务自动化子系统3部分组成。只有各子系统协同工作,才能保证信息流在系统间循环流转,使旅行社能在对客户详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改善提高客户满意度。

    以下是旅行社CRM系统总体框架图。

    旅行社CRM系统的功能模块

    市场分析子系统

    旅行社CRM系统的市场分析子系统具有强大的市场分析功能,它以大量的游客消费数据为基础,科学地进行电子化的客户分析和市场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旅行社明确市场定位、实现收入最大化和客户关系最优化。该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

    客户消费行为分析 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在于及时掌握客户的动态信息和消费习惯,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尽可能地延长客户生存期,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的分析,实现消费趋势的预测,并为旅行社的决策提供参考。该部分主要分析和回答如下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将分为几种类型?每一种客户有什么样的消费特征?客户群体将有何种流动趋势?不同种类的客户有什么样的差异等。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包括客户分组、客户消费特征分析、客户对比分析、影响客户消费的关键因素分析和客户异常情况分析等内容。

    市场研究分析 市场研究分析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将进一步研究游客的行为倾向、旅行社服务产品定位、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为管理者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市场研究分析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属性分析、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倾向分析、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分析和营销效果分析等。

    客户流失分析 目前,普遍的行业特征是“一个新客户的销售成本是现有客户销售成本的6倍;向一个老客户销售新产品的利润率是50%,而对一个新客户只是15%;5%的客户保留程度的增加可以导致85%的利润度的增加。”因此,旅行社必须十分注意减少客户的流失率。CRM系统的客户流失分析包括流失原因分析、客户流失预测和客户生存期预测。通过该项分析,可以为旅行社服务质量监控管理提供依据,为旅行社服务过程的整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交叉销售和组合销售分析 交叉销售和组合销售分析是CRM的重要策略,其目的是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交叉销售分析是分析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某种特定的旅行社服务是否有显着差异;不同类型的游客倾向于何种商品和服务;组合销售分析是分析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存在某些商品组合(即游客在购买某种商品的前提下购买另外某些商品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以及哪些产品组合能有效地增强游客购买的兴趣和倾向。

    营销自动化子系统

    旅行社CRM系统的营销自动化子系统具有极强的营销自动化功能。它以丰富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支撑,以营销过程全程电子化管理为目标,能全面解决定制化“海量”服务与有限人力间的矛盾,实现迅捷的个性化服务,统一销售与服务流程,并通过任务分配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达成客户交易的目标。该系统包括两个部分:

    旅游资源数据库 旅游资源数据库是一个将有关景区概况、风土人情、住宿餐饮特色、交通状况等涉及旅游活动各方面内容的信息有效存储的仓库,它是旅行社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定制服务的依据。在构建该数据库时,旅行社可先通过内部人员现场勘察收集旅行要素数据、采集互连网上的相关数据、或从合作单位(如景区、酒店、交通部门)获取信息、从其它旅行社购买交换旅游资源数据等手段多方募集信息,然后再根据自身产品思路对其进行主题化筛选,静态地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数据库。在有这样一个功能齐备完善的旅游资源数据库作后盾后,旅行社的营销人员就能同时担当起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任务,根据游客的不同要求,及时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迅速组合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迅捷的定制化服务。另外,在每一次为游客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同时,CRM系统还能动态地将该客户的定制产品主题及解决方案记录在案,从而为以后具有类似需求的游客提供产品设计依据。通过上述静态和动态两种数据添加方式,旅行社将不断丰富自身的旅游资源数据库。

    销售流程及管理自动化 上述静态动态两种数据添加方式,即是旅游资源数据库的构建过程,同时也是旅行社快速回应游客需求,实行“一对一”电子化、自动化销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凭借旅游资源数据库和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销售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获取有关旅游资源、产品组合、定价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能轻松应对海量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同时有效跟踪众多复杂的销售线路,彻底解决旅行社现有手工化操作的诸多问题,缩短销售周期,提高销售效率。

    另外,除能实现上述销售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外,CRM系统的营销自动化子系统还能对整个销售业务流程实施自动化管理。所谓销售流程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能对销售经理、销售业务员的销售过程、客户资源进行自动统一化管理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业务员只须不断地把自己潜在、现有、老的客户信息录入客户信息档案库中,记录其有关联系人信息、定制化服务需求和各种商务信息;系统将自动记录下业务员的客户访问、报价、订单、回款,以及各种服务内容;并对业务员目前的工作计划、销售目标、项目阶段和成功率分析进行管理。而销售经理则对所有客户信息进行集中查阅分析,对所有业务员的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掌握所有业务员的销售状况和销售计划,以及其客户成功率和已回款、应回款状况,并就存在的各种商机和客户信息及时向业务员协调,以提高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对企业而言,这种业务流程自动化管理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能使旅行社实现对游客信息的集中掌控,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某位销售人员的离去损失大批客户的尴尬局面。

    服务自动化子系统

    服务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完成对服务质量指标管理、服务焦点管理、客户回访管理、客户关怀管理以及服务质量指标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和客户信用度分析等任务。这些任务贯穿于旅游活动全过程,须通过下列三部分实现。

    标准化导游服务 在旅游活动实施前,服务自动化子系统会将游客个人信息、定制化旅游活动需求及旅游资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详细列出整个旅游活动的日程安排细节,同时给出定制化的导游活动安排及导游词细节。这种电子化、标准化的导游服务,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使导游能迅速应对“海量”的定制化服务需求。

    旅游活动监控和协调 在旅游活动实施过程中,服务自动化子系统将为游客提供全程电子化跟踪监控服务,并对活动中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协调。同时,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全程电子化记录,系统还能生成消费、管理过程的大量数据资料,为下一步产品规划、产品设计、资源调配提供原始的参考数据。

    旅游活动评估和售后服务 在旅游活动实施后,服务自动化子系统将对旅游活动全程电子化记录进行分析统计,实现对本次旅行活动的总体评估,并为市场营销提供参考。同时,系统还能根据本次旅游活动记录,分析游客的爱好、兴趣等信息,设定批量客户的关怀日期,对客户的重大节日进行关怀,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延伸旅游活动,为旅行者的下一次旅行活动打下基础。

    子系统间的协同工作

    在旅行社CRM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协同工作至关重要。市场分析子系统进行的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市场研究分析、交叉销售和组合销售分析,能为营销自动化子系统提供宏观的销售策略和销售流程指导,其客户流失情况分析,又能为服务自动化子系统提供服务质量监控及服务质量整改的依据;营销自动化子系统实现旅游资源数据整合及销售过程的电子化,在其营销实施过程中,直接的产品设计必须参考来自市场分析系统的游客消费需求分析,同时,被记录在案的游客个性化需求和旅游活动的实施细节,又为服务自动化子系统提供服务流程细节和导游标准化服务细节。最后,在游客开始进行旅游活动后,全程电子化记录又将为未来市场营销子系统提供消费过程和管理过程的数据源,以便该系统能及时修正市场营销策略,并提示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补救办法。

    从系统整体来看,市场分析子系统为销售和服务过程提供宏观指导,销售自动化子系统和服务自动化子系统则处理游客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大量详实的数据,为拟订切合旅行社实际情况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信息在三个子系统间不断的循环中获得增值,能指导旅行社建立更加良好的客户关系,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为游客更好地服务。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电力市场环境;经济活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079-0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能源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下,家用电器的消耗能源已经占据了城市用电量的90%以上,在夏季高温的时候,更是能够轻易地达到用电量的高峰期。巨大的电量刚性需求与当下发电厂技术的有限性造就了当下电力市场中供需关系过分紧张的局面。从电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电量以及从简单的需求关系上升到了一个需求分层关系中。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电力能源的紧缺将会造成社会的局部动荡。因此,电力市场环境下点来企业该如何根据自身的经济活动,处理好人们对电力的刚性需求c价格之间的矛盾,是当下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1.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意义

1.1 解决刚需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从经济原理入手,对人们的刚性需求进行分层考虑,对不同的需求执行不一样的市场标准,是当下用于解决人们日益见长的刚性需求与有限的电力能源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譬如,对需求的人群进行分层考虑,对商业用户与居民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分层考虑,将商业用户的电价进行适当的抬高,增加商业用户的用电成本,同时通过电力分配网优先保障居民的用电效果。这样一来,既鼓励了商业用户的节能意识,同时也保障了居民用户的用电安全,有效缓解了当下的用电矛盾。此外根据用电时间进行分层考虑也是经济手段之一,比如在夏季白天的时间里,用电的电价相对较高,在夜间则相对较低,这样的峰值调峰手段也能缓解用电高峰时期人们的用电情况。

1.2 确立经济活动分析的各类指标及其体系

经济活动指标是经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在正式进行电力市场经济活动之前,必须对电力市场中的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并总结相关的指标关系。需要研究的指标关系包括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效和生产能力,这其中又包括了产值、成本、供电量等指标;另外一方面是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包含市场的占有率、上网率等。

1.3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注意事项

经济活动分析较为复杂,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考虑:首先需要清楚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加强竞争力是主要目标,所以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来确定所要分析的课题;其次,重视分析的全面性,并把握核心。既考虑了整体情况,又能寻找到关键性问题作为处理的重点;在整体流程中肯定会形成大量的资料,要讯速地收集与整理,以保证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另外,还需要对分析的科学性进行提高。

2.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管理及实施

2.1 以竞争力和效益为基础的综合计划制定

现在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点应是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从以下几个点来对竞争力进行分析:其一,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当前状况,如发电成本、发电量、总产值、燃料消耗率等各项指标。例如:燃料消耗率会影响燃料的利用率与机组运行的水平、发电成本会对企业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等;其二,可反映出企业实力,以此作为参考,预计其经济社会的效益,

例如设备利用的时间、上网电价、上网电量等,对于所发生的问题则需要选取相关措施的进行解决;其三,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流程及其生产经营,其中包含年度报告、最高与最低负荷、厂用电量等指标。通过分析竞争力所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制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2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管理原则及方案实施

在最优化技术中选择多个目标优化方法与规划理论,先要在多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创建定量数学模型,以定量数学模型来仿真分析每个指标、多种约束条件组成的整体,明确其影响因素指标、主指标和次指标,构建产出投入的模型,对约束条件、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仿真分析,为年度各项指标的考核制确定、调控和管理提供了依据[2]。使得经过各项指标的管理与考核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利润,并且达成剩余非利润的指标。考虑诸多因素, 综合计划管理原则与具体方案如下:

1.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管理原则。综合计划的管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企业的年度目标与实施方案都是由综合计划所规划的,这是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方法。

综合计划管理需要牵涉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贯通各个环节,把规划、投资、经营等活动归入到目标管理中,并且做好相关的工作,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还需要科学性战略作为指导,将目标分阶段性的完成,;为了避免出现盲目性规划,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按用户的需求制订相应的计划。对各个指标进行约束的同时,还应该具体激励性,用不断加强管理的作风去实现。以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实行内部模拟化市场。

2.电力企业综合计划方案的实施。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整体 PDCA 的循环,这三个环节,不论哪一个环节管理的不到位,都会对综合计划的完成质量产生影响。

首先,在综合计划制定和下达时,需要综合计划具有严密性和全面性。构建综合计划的指标体系,确保其合理性。下达的指令任务需要有及时性、明确性以及清楚性,例如:收入利润的指标,要将每个细节都说明清楚,确保全体人员都可以正确的理解;其次,每项计划都要专业负责和统一管理。组建专业的管理部门,其管理指导的权限交由计划经营部门来负责。对于各指标管理时,需要由相关部门来负责。把综合计划管理与经济活动分析进行相互结合,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另外,需要加大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考核,将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的所有指标都归入到企业内部业绩的考核中。利用业绩考核来加强企职员和企业各个部门的动力与压力。提升自主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与紧迫性。

3.结语

随着未来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成本的不断降低,人们的用电矛盾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缓和。在当下的电气时代中,通过经济活动扼制人们的用地需求是行之有效却没办法真正意义上解决能源供求矛盾的手段之一。希望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能源的发展能更加的合理。在本文中,笔者仅通过对当下电力市场中经济活动的详细分析,对相关的综合计划管理进行探。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志锋.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对策初探[J].财经界,2014(35):284-284.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

企业战略管理是通过制定、实施、评估等手段研究企业的整体功能、责任、机遇、风险等管理内容,重点研讨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组织、技术、财务、营销等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具有延展性,过硬的技术足以让竞争对手无法仿效。只有具备企业战略管理的内部优势,才可以让企业应对变革与竞争,最终达到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

一、企业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分析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上说,它需要通过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去完善内外部资源环境,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管理使这些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应用,为市场竞争做好一切必要准备。

(一)企业资源分析

企业资源在分析上,非常注重企业内部的条件,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劣势,针对企业战略能力做综合评估。企业资源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的单项分析、企业资源的均衡分析以及企业资源的区域分析三个部分只有对应用资源价值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利用,才能确定企业资源所具有的实际价值。

(二)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分析是要对企业的关键性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识别这种能力的有效性和竞争强度,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全面衡量企业战略的可行性,及时修正并改进竞争手段。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价值链的分析。企业价值链由两种价值活动构成,一是基本价值活动,二是辅助价值活动。基本价值活动泛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包括市场营销、货物储运、售后服务等;辅助价值活动包括基础管理工作、科技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1.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

(1)进货后勤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首先要有足够的货物来源及储量,在接收生产所必需的货物以后要合理安排存储、分配及库存控制,减少原材料搬运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在价值链上,完善的进货后勤工作会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首先占得先机。

(2)生产

生产是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活动的全部过程。企业生产是它将所有投入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人类可以使用的各种商品。在这些商品投放到社会以后,企业需要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实现投入、制造、服务一体化。

(3)发货后勤

产品制造成功后,发货后勤需要对它们进行集中管理,合理储存,并通过搬运装载、车辆调配、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将产品投放到市场的各个相关领域,并根据产品投放后的销售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发货后勤在价值链上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进程。

(4)销售

销售是通过商业渠道的沟通把所创造的价值送给顾客。这一过程包括各种广告宣传、各种促销活动等。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不仅要有强大的制造功能,还要为自己培养一支优秀的销售管理团队,只有打开市场大门才能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使企业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双双获得丰收。

(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就是在商品出售以后向顾客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从推销理念上来说,售后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促销手段。通过优质售后服务可提高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

2.价值链上的辅助活动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它的辅助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价值链的高低水平。价值链辅助活动根据生产与销售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采购

采购是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供应市场获取各种生产资料、资源的一项购买行为。

(2)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把研究过程中发现得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产品和工艺上的一项技术活动。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对象有产品开发、设备开发、工艺开发、能源开发等,它在价值链上的辅助作用至关重要。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形式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使用的一项活动。它与价值链的其它活动密切相关。

(4)企业基础架构

企业基础架构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企业要实施战略管理来提高自己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就要构架出一个具有直线制的管理体系。这种架构是价值链辅助作用中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的决策力,企业核心需要把握全局,对市场要有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蕴涵在企业内部条件中,保障企业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并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主动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上具有十分强大的优势,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在经济时尚中竟真的具有延展性的路径,同时对竞争对手的防范和对企业的壁垒保护,具有最终为企业用户带来有效价值的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资源和能力有准确把握力,它是企业内部良性循环的产物。

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管理体系和员工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素养等部分组成。其中,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协作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深厚的企业文化素养,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以及领导层的重视,都是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内部条件,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度和企业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不断发展

企业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始终把市场需求和顾客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使竞争力优势一直站在经济制高点上。

参考文献:

[1]张蕾.谈如何在小微型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10).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9

1.电力营销理论的概念。

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就是基于电力资源的固有特征,以电力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为制定基础,以满足用户最终需求为制定目标并通过对外提供持续,稳定,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供电行业的经济效益及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供电企业的电力商品营销方式有别于其他行业而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行业产品及服务的特殊性所致。电力行业的电力资源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性、社会公用性及其计量方式专业性等特殊性特点,具体的,无形性表现为电力产品本身无法独立对外存在而只能借助于电压及波形等技术指标来加以表现;电力产品产、供、销具体环节的实现也要依赖于电网这一特殊载体而显示出它的非存储性,另外,电力资源的消耗、使用需要通过电表视数加以度量,并通过电力输送将电力资源送至千家万户,以实现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保障的社会意义而体现出社会公用性,上述的产品特性就是供电企业营销方针需要差异化管理的决定因素。

2.电力营销的价值体现。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及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电力营销方案势在必行。电力营销并不单单是针对于电费的收取及催缴这么简单,还应涵盖向用户提供用电常识普及等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营销产品的品质需求及社会口碑,以实现制定电力营销方案的初衷。第二,供电公司销售渠道的多样化管理目标需要电力营销的具体施行。供电企业不能在基于经验之谈而选择固有的销售方式,应面向市场,迎合用户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从而实现渠道的普遍覆盖。第三:电力行业的发展机制要求供电企业实现电力营销。国家在近期的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中,曾先后在2002年及2013年两次了其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所以,为了提高供电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及服务水平,特需供电企业不断的完善营销管理。

二、供电企业市场的SWOT分析

供电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动力,是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与经济实现的基础性产业,因此,行业的营销深度和广度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加营销的宽度,加强对新兴替代产品的利弊分析及市场的重新占有,并努力完善及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以增强供电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对供电企业市场进行简要的SWOT分析,内容如下:

1.优势分析。

供电企业现具有较为系统的,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用户群体,且在电力资源的生产、供应环节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能够保证电能产品的质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格体系也能从另一层面上保证电力的供应与发展。

2.劣势分析。

2.1营销理念欠缺。虽然,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已经贯彻到供电行业的指导方针中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其整体工作的思路还是没有完全转变,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需求的现代营销的思维。另外,当前供电企业的部分工作人员仍以懒散作风去应对工作,没有深入的、系统的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及市场定位,盲目的沿用传统工作方法及个人经验主义,从而无形的形成了对供电行业营销理念的抵触,不利于营销理念的贯彻执行。

2.2产品认识浅显。供电企业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革新,已经不能仅以收电费做为工作任务,而应要深刻了解电力产品属性,从而给用户提供高水平的附加性产品,但目前的供电企业在此方面的表现稍有欠缺。

2.3体系管理松懈。供电企业未建立营销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而准确的了解电力产品的销售情况,且对市场的细分和定位缺乏深层次挖掘,理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用户需求进行调配的用电情况,却主观的经验性输出,这样一来,很难确保供电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4营销人才缺失。供电行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行业注重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当下,为了迎合经济形式,供电企业也应着重营销人才的培养。传统性没有应变能力,经验主义,直观主义或仅仅完成任务指标的工作作风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市场需求,所以,供电行业必须加强营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营销理论与供电行业实践的融合,以为供电行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3.机会分析。

国家开发西部以扩大内需的政策给供电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另外,基于用电客户消费需求的激增,城乡、农村电网及城区实行“一户一表”的改造和当下最为流行的环保问题,为供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契机,也为供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方向。

4.威胁分析。

供电行业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且在电价的制定上没有决定权,只能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这样在政府综合考虑全局经济效应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供电企业部分利益受损,而且基于不能随着市场走势制定价格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电力企业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降低成本和内控管理的实现。另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及替代能源的市场压力同样使得供电行业存在市场份额的流失,所以,供电行业为了重新争夺能源领域的消费市场,也应积极引入现代的营销理念以提供理论指导,才能实现供电行业的长足发展。

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方法

鉴于供电行业的现行市场分析,供电企业应加强营销管理,本文简述营销管理的办法如下:

1.产品定位。

供电企业因结合行业及产品特性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产品和服务为主打,提供双向产品理念,加强服务的宣传与后期的管理,以电力资源的优势为主导,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从而实现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及社会公信力。

2.价格管理。

供电企业应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进行正确的业务及用电性质划分,以实现分时、阶段性的电价迎峰填谷,进而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效应。另外,供电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电费回款的催收力度,并适当给予用电大户一定优惠政策以实现维持市场份额的目的。

3.渠道划分。

供电企业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新机遇,进行城乡、农网及西部等新市场的开拓,这样,既维护了原有用户,又不断的吸引潜力的新用户,才能实现供电企业市场定位及市场渠道的多元化目标。

4.促销手段。

供电企业应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经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将部分成本空间回馈给用户,适当的引入市场化促销手段,并应用电子网络平台,实现决策科学化、缴费电子化、管理现代化及日后考核的制度化,这样可以在实现企业的目标的同时,方便了用户,进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5.其他。

供电企业在营销的管理上除了要注重行业的4P管理,还应加强电网建设,日常班组工作管理、线损管理、业务受理、故障报修、配网调度等各环节的制度管理,并加强科技及人才的引进及服务品质的提高,积极的实现“管理者”向“电力服务者”的职能转变,同时,积极的树立好企业的良好形象,以实现供电企业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接轨。

四、结语

能源管理市场分析篇10

2)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条件、价值链、核心能力分析、SWOT分析等。按照企业的成长过程,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又分为企业成长阶段分析、企业历史分析和企业现状分析等。在本章中,作者按企业成长阶段、企业历史和企业现状三个方面展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成长阶段分析就是分析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模型的哪一个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症下药。企业历史分析包括企业过去的经营战略和目标、组织结构、过去五年财务状况、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状况包括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等。企业现状分析包括企业现行的经营战略和目标、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状况、财务状况、企业研发能力、设备状况、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市场营销能力等。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工具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企业资源竞争价值分析、比较分析、企业经营力分析、企业经营条件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分析、企业内部要素确认、企业能力分析、企业潜力挖掘、企业素质分析、企业业绩分析、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自我评价表、企业价格成本分析、企业竞争地位分析、企业面临战略问题分析、企业目前战略运行效果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利益相关者分析、内部要素矩阵及柔性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矩阵分析、企业特异能力分析、SWOT分析、价值链构造与分析、企业活力分析以及企业内外综合分析。一般说来以上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可归纳成两大类: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纵向分析,即分析企业的各方面职能的历史演化,从而发现企业的那些方面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在哪些方面有所削弱。根据纵向分析的结果,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横向比较分析,即将企业的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作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分析,企业可以发现相对于行业平均的优势和劣势。这种分析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对某一特定的企业来说,可比较的行业平均指标有: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劳动生产率等。

6.1企业成长阶段分析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内部分析时,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成长阶段,确定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模型的哪一个阶段然后制定发展战略,对症下药。总体来说,成长阶段模型的研究方法是把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对每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的成长做了不同的阶段划分,并在各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成长模型,归纳起来有几十种,其中著名的有斯坦梅茨的四阶段模型、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丘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爱迪斯的十阶段模型和弗莱姆兹的七阶段理论,本书重点介绍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哈佛大学教授拉瑞·葛雷纳(LarryE.Greiner)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主要描述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演变与变革的辨证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企业的成长,进而成为研究企业成长的基矗从图6-1可以看到成长性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合作阶段)

1)创业阶段在创业的初期,企业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企业能迅速成长,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战略,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在此阶段,企业通过创造而成长。经过1-3年的发展,随着员工日益增加,企业出现剧烈振荡。企业可能进入一个危险期,即领导危机。企业也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委派其进行控制。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发展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有必要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

2)集体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集体化阶段。所谓集体化,是指企业透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通过领导而成长。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次振荡,即自立危机。主要原因是员工需要获得自,中、基层经理希望增加自。由于指导作用和员工的具体实践使其工作经验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都会刺激员工对自的渴求,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新的鸿沟,此时就需要授权,并建立一个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

3)规范化阶段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授权,通过分权而成长。这时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常随着员工人数迅速膨胀,部门快速分拆,销售地域和网络越来越分散,此时需要更多的授权。但企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后,同样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被新的危机所困扰,即控制危机。这个危机需要通过加强控制来解决,但依靠过去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能解决危机,那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授权过多就会导致自作主张,出现本位主义,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合作困难的现象,因此协调是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的主要手段。

4)精细化阶段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精细化阶段。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或者说是更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撑,通过协调而成长。但的出现又会引发新的危机,即烦琐公事程序危机。管理层次过多,决策周期拉长,人员冗余,因此企业在面对新的鸿沟时,需要加强合作,这时要更多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建立很多团队,通过按产品、地域设立适宜的部门和团队来增强市场竞争的快速应变能力。

5)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规模通过合作成长,迅速壮大,也许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管理的重点、组织结构、高层管理的风格、控制体系和管理人员的报酬重点也有所不同,见表6-1。

类别阶段一(创业阶段)阶段二(集体化阶段)阶段三(规范化阶段)阶段四(精细化阶段)阶段五(合作阶段)管理的重点生产和推销经营的效率扩展市场组织的整合解决问题和创新组织结构非正式集中式以及职能性分散式以及地域型一线人员和产品组矩阵团队高层管理风格个人主义和创业精神指导性授权型监督式参与式控制体系市场结果导向标准和成本中心报告和利润中心计划和投资中心共同目标制定管理人员的报酬重点所有权增加薪酬和考绩个人奖金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团队奖金表6-1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第一个阶段侧重生产和销售,组织结构是非正式的、简单、灵活而集权的,高层管理风格崇尚个人主义和创业精神,管理控制体系以追求市场结果为导向,这时管理人员的报酬很简单,就是创业者拥有所有权。第二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强调经营的效率,组织结构由创业初期的松散结构转变为正规、集权的集中式或职能型结构。指导型风格成为高层管理的普遍特征,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进行薪金和绩效的挂钩考核。企业发展到规范化阶段,市场开始快速扩张,组织衍变成一种分散式和以地域为责任中心的结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广泛授权,并采取定期述职报告和利润中心的手段来考核下属机构,此时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强调个人绩效奖金。在精细化运作阶段,组织的重新整合,把基层人员分成若干产品组,按产品设立适宜的部门,高层管理者在广泛授权后,又重新开始强调监督,企业的控制体系是通过新型的计划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来组成,管理人员更加融入到企业,参与利润分享,并拥有股票期权。企业的经营进入多元产品和跨地区市场,分权的事业部制结构可能更为适益。组织会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分散,企业需要有一种整体感,需要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所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公司都是通过股票期权这种长期利益方式来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的。第五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要解决复杂化问题和进行创新,要有小公司思维。企业进一步发展,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共享、能力整合、创新力激发问题愈益突出,这样,以强化协作为主旨的各种创新型组织形态便应运而生。组织结构更多强调团队和矩阵式管理,高层管理者的风格是参与式的,与下属共同制定目标,过程中不过多干预,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充分协商,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团队奖金。

通过组织惯例分析,使我们更容易确定企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变革的重点,并采取对症下药的管理模式和战略。

1)企业的管理模式借助下面这个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成长性企业一般要经过四种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管理模式有时可以互相结合。从纵坐标看,越往上越强调控制性,体现了管理的刚性;越往下强调灵活性,体现了管理的柔性。从横坐标看,越往右越强调管理的开放程度,往左走更偏重于内部管理。第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仅通过创业者就可驱动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和自由度;第二个阶段的重心是过程管理,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由于管理弹性增加、强调合作与开放,处在这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统称为“开放体系模式”;在第五个阶段,更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远未达到的境界,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简称目标管理。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要经历若干阶段,要跨越五个鸿沟,目的是要创造适应它这个阶段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并且保证战略在各阶段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和战略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2)变革原则我们所谓的变革策略一般有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第二个就是控制成本,毫无疑问,成本战略是企业最基本的策略之一,而且成本管理是永无止境的。第三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着重于核心业务,寻求企业最大的差异化特征。做企业要做减法,把企业不能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业务都统统砍掉。最后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和远景目标,并给员工和管理层不断传达企业的发展意图。总之,组织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适合采取的组织模式和战略选择是各不一样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在组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变革其组织设计,保持战略的适时性,那就容易引发组织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制定新的战略,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组织的跳跃式变革与渐进式演进相互交替推动企业的发展。

6.2企业历史分析

企业历史分析是将组织的资源状况与以前各年相比,从而找到重大的变化。通常会用到如销售额/资本比率和销售额/雇员比率等财务比率,以及不同活动所需的与资源比例有关的各种重要的变量。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一些不太明显的变化趋势,它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其主要推动力,并且估计将来应该将企业的主要推动力放在什么地方。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历史分析来考察组织的资源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历史分析虽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相对资源状和能力,但有益于企业正确认识本身所发生的变化及对未来可能的影响。

6.2.1行业历史分析为了深入了解行业特征以及构成这一行业的企业性质,咨询人员或其他战略指定者对行业发展史进行调查与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行业的发展一般需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行业的危机、行业结构的变化都与行业的发展和目前的状况关联。制定战略时,咨询人员要参考借鉴行业中其他企业成功的历史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成功、失败、荣辱与兴衰。”通过对行业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某些令人惊异或不可理解的现象。比如,法国的摩托车行业和机床行业中,所有进入或立足于此行业的企业都屡遭失败。那么原因是什么?其他企业是否进入此行业?行业内的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避免以前的失败?

6.2.2企业财务历史分析企业历史财务报告通过历史财务报告分析,使战略制定者对企业的历史运营情况、企业运营成果和财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正确进行投资、管理决策和战略制定的基矗企业历史财务报告将涉及企业历史债务、投资风险、企业兼并、企业估值等具体项目的分析,判断企业的价值。通过企业历史财务报告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了解企业历史资金流动、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会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历史问题,能有效的保障企业未来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高效率的运做和战略制定的正确性。企业历史财务报告一般包括公司历史财务状况表(见表6-2)和历史财务比率分析表(见表6-3)。表6-2公司历史财务状况表单位:千元项目大前年前年去年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净利润流动资产资产总计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表6-3历史财务比率分析表变现能力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盈利能力比率销售净利率(税后净利润/销售收入)*100%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6.2.3人力资源历史分析1)人力资源成本历史分析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通过分析企业各个历史时期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各种成本,了解企业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预测人力资源成本发展,编写人力资源成本的发展趋势报告,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2)人力资源历史配置状况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历史配置状况,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为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战略提供决策依据。6.2.4企业产品历史分析1)企业产品历史业务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产品技术上的演进过程,对产品变化进行简要的历史分析也有必要。分析了解产品的历史,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初步分类,了解企业生产的优、劣势,制定企业未来业务发展的框架。企业产品历史业务分析,也有助于了解企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2)企业产品历史质量分析分析采集质量历史数据,为提高产品的质量提供指导,有助于制定企业产品研发与创新战略。6.2.5客户历史分析客户历史分析为制定企业营销战略,如何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提供决策依据。1)客户和产品历史交易纪录的分析找到并成交一位新客户需要很大的投入,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老客户。客户历史分析要根据交易历史分析分析老客户的购买倾向。为提高客户资源的整体价值,制定企业营销战略时,通过进行客户和产品历史交易记录的分析,可以为产品提供可能客户,为客户推荐产品,帮助企业在老客户中挖掘新的销售机会。2)客户流失分析客户流失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提供帮助。抽取流失客户的行为特征,得到流失预言模型,对新的客户流失现象进行预警,提示企业采取响应的行动尽力留住即将流失的客户。分析停止购买或消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数量和特点,分析客户流失的规律、预测不同群体客户的流失概率。.客户流失分析可解决问题:客户满意度如何?客户为什么流失?流失客户的特征是什么?目前哪些客户有可能流失?流失的可能性有多大?

6.3企业资源、能力、核心能力分析企业有拥有各种资源,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他们能否产生竞争优势取决于各种资源能否形成一种综合能力。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资源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能够与外部环境匹配得当的企业会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资源中满足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标准的企业资源被称为关键资源,只有基于这些关键资源建立起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如图6-3所示。6.3.1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一般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能够查到的比较容易确认和评估的一类资产,包括企业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资源;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不能从市场上直接获得,不能用货币直接度量,也不能直接转化为货币的那一类经营资产,包括技术资源、信誉资源、文化资源和商标等;企业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技能、知识以及推理和决策能力,又称人力资本;企业资源形成企业的经营结构,是构成企业实力的物质基矗企业能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资源分析要从全局来分析、把握企业各种资源的数量、质量、配置等情况的现状、未来需求以及与理想的差距。企业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是企业制定总体战略和进行经营领域选择时最根本的制约条件。

表6-4提供了一种企业资源分析的框架和思路。表中的“未来”,既可以是战略期末,也可以是一年末,两年末,三年末,……以便能动态的进行。

表6-4企业资源分析

数量质量配置说明企业现状未来需求差距企业现状未来需求差距企业现状未来需求差距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市场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

企业有效创造竞争力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这些资源。在进行企业资源分析的时候,还需要特别注意企业的无形资源,如技术资源、信誉资源、文化资源和商标等;另外,在进行企业资源分析的时候,除了要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外,还应考察各种资源的组合与配置情况,各种资源与目标的差距和利用潜力等内容。6.3.2企业能力分析企业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企业资源能力分析企业资源能力包括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从内部积蓄资源的能力。它的强弱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甚至企业的生存,同时直接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一些要素:(1)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2)企业与资源供应者(包括供应商、金融、科研和情报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3)资源供应者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4)资源供应者前向一体化趋势;(5)企业供应部门人员素质和效率等。企业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积蓄资源的能力涉及企业整体能力和绩效,形成企业的经营结构。企业经营结构必须保证在竞争市场上形成战略优势。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的蓄积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投入产出比率分析(包括各经营领域);(2)净现金流量分析;(3)规模增长分析;(4)企业后向一体化的能力和必要性;(5)商标、专利、商誉分析;(6)职工的忠诚感分析。2.生产能力分析生产是企业进行资源转换的中心环节,它必须在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间等方面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形成有竞争性的生产能力。竞争性的生产能力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工工艺和流程此决策主要涉及决定整个生产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工厂的选择与设计,工艺技术的选择,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生产能力和工艺的综合配套、生产控制和运输的安排。具体问题包括1)生产设施和设备的安排是否合理?2)企业是否应该进行某种程度的前向和后向一体化?3)企业购货和发货定额成本是否过高?4)企业的生产加工技术是否使用恰当?5)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是否有效和高效率?(2)生产能力此决策主要涉及决定企业的最佳生产能力。内容包括产量预测、生产设施和设备的计划、生产日程的安排。具体问题包括1)对生产和服务的需求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和有效的预测?2)生产是否达到了合理的经济规模?3)工厂、库房和销售网点的位置、数量和规模是否合适?4)企业是否有全面的计划生产成本?是否合理?5)是否有处理临时订货的应急计划?6)企业是否有有效的生产控制体系?(3)库存库存决策是要确定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合理水平。内容包括订货的品种、时间、数量以及原材料的存放。具体问题包括1)企业是否有有效的库存控制体系?2)企业管理者是否了解销售与库存之间的关系?3)企业是否经常检查其库存量和库存成本?4)企业是否决得了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合理库存水平?5)企业管理者是否了解订货、收货、发货的成本是多少?6)企业管理者是否知道什么是合理的生产批量?(4)劳动力劳动力的决策主要设计工作的设计、绩效测定、工作的丰富化、工作标准和激励方法等内容。具体问题包括1)企业是否对所有岗位进行了时间和工作研究?2)生产岗位是否有高效率?3)生产管理人员是否称职和具有高的积极性?5)职工的缺勤率和离职率是否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6)生产工人的士气如何?(5)质量质量决策是要确保企业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包括质量的控制、样品、质量监测、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具体问题包括1)企业是否具有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2)下列方面的质量控制成本是否计算和评价过:a.预防性质量控制成本b.检验性质量控制成本c.处理性质量控制成本以上五个方面的优劣势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因此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管理者在着手制定新的企业战略的时候,要对现在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管理进行认真的分析。3.营销能力分析从战略角度考虑,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定位的能力;二是营销组合的有效性;三是管理能力。(1)市场定位的能力它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生产定位的准确性,取决于企业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市场调查和研究的能力;(2)评价和确定目标市场的能力;(3)把握市场细分标准的能力;(4)占据和保持市场位置的能力。(2)市场营销组合的有效性评价市场营销组合的有效性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否与目标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一致?二.是否与目标市场产品寿命周期一致?(3)营销管理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对营销各项工作管理的能力,具体包括营销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在营销能力的分析方面,著名营销学家科特勒设计了一个旨在帮组高层管理者进行分析的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1。4.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科研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科研与开发能力就是指企业是否有能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是否有能力改进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由企业科技队伍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来决定。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员,是否能在短期内找到这样的人才。否则企业就要考虑和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合作,以解决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问题。(2)科研与开发组合分析企业的科研与开发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有四个层次:即科学发现、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进、设备工艺的技术改造。一个企业的科研与开发水平处于哪个层次或哪个层次的组合,由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决定。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决定着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长处和短处、也决定着企业开发的方向。一个好的科研或开发部门,应该能够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和自身研发实力决定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层次的有效组合。(3)企业科研成果与开发成果分析企业已有的科研与开发成果是其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专利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4)科研经费分析企业的科研设施、科研人才和科研活动要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予以支持,因而应根据企业的财务实力做出预算。决定科研预算经费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按照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根据竞争对手的状况来制定;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科研开发能力调查问卷见附件2。6.3.3企业核心能力分析(1)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它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类管理职能都应该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而展开,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管理领域都应该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具体到中外企业,研究者或企业家个人描述的各个公司的核心能力就更为林林总总。例如,耐克公司的销售能力和设计能力、戴尔公司的直销能力、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技术、佳能公司的精密仪器研制、NEC公司的数字技术、松下公司的加工技术和分销能力、海尔公司的市场整合能力、长虹公司的技术吸收创新和低成本扩张能力等等。(2)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是从企业组织的本质和目标出发,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能力进行层次分解,将核心能力落脚到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领域和经营管理业务活动中。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分析,首先要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体系与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这涉及到相互关联的两方面指标体系内容的建立,一是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识别、评价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有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没有这套指标的建立,就不能判断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使基于核心能力制定经营战略无法操作。二是指标对企业绩效的衡量。这套指标用于测度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制定和选择企业战略行为的结果。现在财务管理中逐渐重视关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衡量、知识管理的衡量、无形资产的测量等,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研究和发展趋势其次单纯从战略管理领域角度看,需要发展一个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类似于波特建立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式”那样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分析框架,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有一套科学的程序。第三,需要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差异对企业核心能力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分析产业规模、产品特点、技术进步、市场结构、竞争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对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形成进而对企业战略的制定的影响,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企业根据所处的产业特性辨识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寻求经营战略的正确基点。第四,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解释现代企业的战略行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选择,如跨国经营战略、战略联盟,兼并战略、多角化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可以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进行评定。对这些企业日常采用的战略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归纳出这些战略的适用条件,从而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已有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新的评价和判断。(3)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一般认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二: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指企业为了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生产作业管理、供应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途径就是资本运营,指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包括兼并、收购、分拆、上市、联营、破产等。因而核心能力的培育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

6.4企业的价值系统分析“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企业活动的连续过程来分析企业的能力。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为了评价企业的能力,波特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涉及如何将输入有效的转化为输出,它直接和顾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支持性活动主要体现为内部过程。见图6-4支基础性活动:计划、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法律服务、战略规划利持性技术活动:研究、开发、设计和流程改进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聘用、培训和发展润基内部后勤生产运营外部后勤营销和商务支持和顾客利本原料处理机器加工库存销售服务活与库存组装产品分送广告、4P安装、修理动测试CRM配件润图6-4波特的价值链6.4.1基本活动分析基本活动是指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一般可细分为五种功能,而每一种功能又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的战略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功能。(1)内部后勤:它是指与产品的投入品的进货、仓储和分配有关的活动,如原材料的装卸、材料处理、入库控制、盘存、运输以及退货等。(2)生产运营:它是指将投入品转换成最终产品的活动过程,如机械加工与制造、工艺调整和测试、装配、包装、设备维修等等。(3)外部后勤:它是只指与产品的接收、库存、分销活动,如最终产品的入库、接受订单、送货等。(4)市场营销和销售:它是指与促进和引导购买者购买产品的活动,如消费者行为研究、广告、定价、销售渠道等。(5)商务支持和顾客服务:它是指保持或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活动,如安装、产品的调试、培训、修理、零配件的供应等。但我们应该注意:行业不同,每一项基本活动既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有所不同,即任何企业多是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对于分销商来说,原料的供应与成品的储运是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一个从事商业服务功能的企业来说,成品储运是关键要素;对于生产电脑、家电的企业来说,售后服务是最重要的功能。总之,各类基本功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力。6.4.2支持性活动分析支持性活动是指用以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一般可细分为三种活动,包括企业基础性活动、技术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而每一种活动有可依据行业的不同进一步细分成若干独具特色的活动。支持活动既支持整个价值链的功能,又分别与每项具体的基本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基本功能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企业要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判断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功能,然后识别价值功能的类型,最后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1)基础性活动:它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控制系统以及文化等活动。企业的基础性活动与其他的支持活动不同,一般是用来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在多种经营的企业里,公司总部和经营单位各有自己的基础结构。由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因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也被视为基础结构的一部分。基础活动主要包括计划、财务、和质量控制以及法律服务等。(2)技术活动:又称技术研发和设计,是指可以改进企业产品和工序的一系列技术活动。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技术。企业中每项生产经营活动中都包含着技术,它关系到产品的功能强弱、质量高低、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技术开发活动不仅仅是与企业最终产品直接相关,而且支持者企业的全部活动,成为判断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3)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它是指企业员工的的招聘、选拔、雇用、培训、提拔、考核、激励、和退休等各项管理活动。这些活动支持着企业每项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以及整个价值链。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有人来完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6.4价值活动的类型在每个企业的每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中,都可以由三种活动类型组成,即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它们在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是诊断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直接活动。这是指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如产品设计、产品的机械加工与制造、包装、广告、装配等活动。(2)间接活动。这是指作用在直接活动之上,使之继续进行的活动,如维修、销售管理、产品开发等活动。间接活动通过直接活动发生作用,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也在产品差别化上起着重要作用。(3)质量保证活动。这是指确保其他活动质量的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生产监督、产品测试与检验、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售后服务等活动。质量保证活动在企业的每项活动中发生作用,影响着其他活动的成本或效能。6.4.4价值链构造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构造具有企业自己特色的价值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要根据价值链的基本模型构造企业的价值链体系,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构造价值链时,企业首先根据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将每一项活动进一步分解。分解后的每一项子活动或具有高度差别化的潜力,或在成本中有重要的百分比。企业将这些说明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或劣势的子活动单独列出来,以供分析使用。哪些不重要的子活动可以归纳在一起进行分析。活动的顺序应该按照工艺流程进行,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排,目的是使企业的管理人员从价值链中得到直观的判断。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价值链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项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或者与另一活动的关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来自企业单独活动本身,也常来自各活动之间的联系。(1)价值链活动的基本原因它们是指可以作为企业构筑价值链时的依据。价值活动间的联系很多,最常见的是价值链中主体活动与支持活动间的各种联系。形成这些联系的基本原因有:1)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例如,为了保证产品合格,企业可以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或者明确规定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最小公差,或者对产品进行全面或者加强生产运营管理。2)通过间接活动保证直接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例如通过优化时间安排(间接活动),企业可以减少销售人员的出差时间或交货车辆运输时间(直接活动),提高直接活动的效益.3)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质量保证功能。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进货检查,部分或全部代替成品检查。(2)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认清了价值活动联系形成的基本原因之后,企业应该认识并选择内在联系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价值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最优化与协调。1)最优化决策企业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往往在各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上进行最优化的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例如,企业为了获得低成本优势,既可以考虑降低人工成本,又可以降低机器成本,还可以选择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或严密的工艺检查,以减少服务成本。2)协调决策在协调方面,企业通过协调各活动之间的联系,来增加产品的差别化或降低成本。例如,企业要按时发货,则需要协调企业内部的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和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价值活动的联系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其中最典型的是纵向的联系,即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价值链之间的联系,这往往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与效益,反之亦然。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通过影响供应商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和供应商常常会双方受益。例如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影响企业利润,对企业的价值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销售渠道管理在构建企业价值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增加销售量、降低企业的成本、产生企业的现金流。同时销售活动进行的各种促销活动还可以提高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差别化。6.5企业的战略发动机分析企业的战略发动机又被称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和DNA。企业的核心驱动力的概念是任何一个成功CEO必须理解的最基本的东西。它使得公司能够形成特色鲜明和连续的战略,从而令竞争者无足轻重。公司业务的某个部分是公司战略的驱动力,该驱动力反过来影响管理人员在考虑公司产品的结构、客户、行业细分和市场的地理位置时如何作决定。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分为以下几种:产品导向驱动力、用户/客户导向的驱动力、市场导向的驱动力、技术导向的驱动力、生产能力导向的驱动力、销售或营销方式导向的驱动力、配送方法导向的驱动力、自然资源导向的驱动力、规模或增长导向的驱动力、回报或利润导向的驱动力等。根据公司自身的优劣势,各个公司强调公司业务的不同的部分作为自己的企业的战略发动机。国际著名企业顾问米歇尔·罗伯特就认为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所在的市场特点、企业资源状况等,选择某一种驱动力作为导向,指导企业资源的投放,并经过长期培植,打造出超越对手的竞争力。各种导向都有成功的范例,下面我们详细分析各种不同的企业驱动力:6.5.1产品导向的驱动力一个追求产品导向战略的公司有目的地把它的战略限制在某个单一产品系列上,不断克隆第一代产品。所有将来的产品都是目前产品的改良、延伸,也就是产品的外貌、形状和功能几十年如一日。企业主要注重产品的改进、修饰和提高,目的使产品越来越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产品;企业服务方面注重服务的纵深化和丰富化,捆绑好产品和服务,使两者相得益彰。例如可口可乐(软饮料)、波音(飞机)、米其林(轮胎)、哈雷(摩托车),还有许多汽车制造商,如日本的汽车企业遵循产品导向致胜的战略,他们明白“谁有最好的产品谁赢”的道理,通过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走在了许多竞争对手的前面。6.5.2用户/客户导向的驱动力由于世界多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众在基本需求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保持自身优势,必须最大地满足客户需要。同时企业的使命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拥有客户就意味着企业拥有了在市场中继续生存的理由,而拥有并想办法保留住客户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会长期影响企业的总体战略的制订、实施、评价等企业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客户发展战略是企业为有效制订面向客户的长期决策,实现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策略所必须参照的指导思想。客户导向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它比竞争对手更了解用户,把客户置于价值链的顶端,以个性化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求生产产品或服务,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客户导向战略的方向是建立服务型模式的企业,以便获取客户的信任,积累用户的忠诚度。这一战略强调的是客户利益,而厂商的利益和战略优势存在于客户之中。一个追求用户/客户导向战略的公司有目的地把自己的战略限定在预期的客户或用户群上。公司了解客户/用户的需求,用许多不同的产品来满足其需要。例如强生(医生、护士、病人、母亲)、花花公子(男人用品)。6.5.3市场导向的驱动力所谓市场导向战略就是企业把有自己的战略有目的地限定在希望的市场份额或销售方式上。公司制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计划是在组织目标、能力、资源和它所面临的各种变化的市场机会之间建立与保持一种可行的适应性管理过程,其目标就是塑造和持续调整公司业务和产品,以期获得目标利润和发展。公司要认清该市场中的需求,然后提供许多不同的产品满足需求。例如美国医院供给品公司(现为Allegiance)和迪斯尼的理念(整个家庭的娱乐)。6.5.4技术导向的驱动力技术导向战略则是扎根于一些基础的、艰深的技术,例如化学、物理或其他软件技能或专业知识,并寻求技术与专才的应用。公司以核心技术为杠杆挑起其他产品。公司要注重基础或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专业知识来推出新产品。一旦找到了用场,公司就开发适用这个技术的产品,给客户提供类似的产品。这方面业务增长后,公司就用同一方法寻求另一用途。例如杜邦(化工)、3M(聚合物)和英特尔(微处理器)、苹果(PC)、王选时代的方正便是典型的技术导向性的公司。美国的辉瑞公司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他们把基础和应用研究作为最关键的战略技能,通过提高自己在制药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推出产品,才得以从一个中流水平的制药公司发展成一流的制药商。方正依靠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起家而成为中国"电子出版"之王,技术导向战略成就了方正的昨天。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还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所在,研究开发能力较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当以技术为战略导向,抓住技术突破的战略机会,倡导主流技术标准。当然,这样的企业并不多,但"自强发展并不是靠有骨气就能够做到的",盲目采用技术导向必然导致失败。6.5.5生产能力导向的驱动力一个生产能力导向的公司在其生产设备方面投了大量的资金,保持生产设备的满负荷运转。在这种公司常听到的是"保持运行",每天3班,每周7天,每年365天。公司的战略是保持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关心的重点则是如何保证设备运转起来,降低成本。当公司寻求机会时,它只寻求那些能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机会。例如钢铁厂、炼油厂、纸浆和纸业公司。美国AK钢铁公司就遵循生产能力导向发展成为美国现存6家钢铁公司中盈利最多的一家,其运营边际利润比同行业平均值高2个百分点。中国的格兰仕也是一家典型的以生产能力导向的企业。6.5.6销售或营销方式导向的驱动力一个销售或营销方式导向的公司拥有一个鲜明的销售方式,即所追求的所有机会必须充分利用这个销售方式开展业务。例如上门销售的公司(雅芳、玫琳凯和安利)、直销式公司(戴尔)、通过目录销售的公司(L.LBean和Land''''sEnd)。最近加入的是亚马逊,它通过网络销售消费品。戴尔计算机公司是通过销售方法导向,大力发展销售网络的可靠性、效率和覆盖范围,成功地塑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竞争力。以销售或营销方式导向的企业关键是找到适合企业和业务的销售人员,同时注重销售网络的可靠性、覆盖区域和效率。6.5.7配送方法导向的驱动力一个配送方法导向的公司,致力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运输有形或无形物品,关注最优化物流过程。这样的公司只追求优化物流的机会,注重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系统的效率,企业根据业务种类制定配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效率和竞争优势。例如沃尔玛商城、联邦快递、HomeDepot、Staples和Nextel。6.5.8自然资源导向的驱动力一个开采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石、木材和其他资源的公司可以说是追求天然资源导向的。这些公司探索和发现所需资源,提高资源的加工质量和效率。例如埃克森、壳牌石油等公司。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采用自然资源导向,培养出能在世界上最困难的地方发现石油的本领而超越竞争者。6.5.9规模或增长导向的驱动力一个规模或增长导向的公司通常是各种不同业务的组合体。它唯一的目标是追求规模和增长,他们往往采用低成本战略。6.5.10回报或利润导向的驱动力一个重视回报和利润的公司,其重点是各种不同业务组合体的回报和利润。最好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哈罗德·吉宁领导下的ITT。他的名言是"无论如何,每季度每个单元利润都要增加"。这个方针使ITT拥有276种不同的业务。这些业务都保持独立,当其中任一项连续三个季度未达到利润目标,第四季度它就消失了。还有联合信号(AlliedSignal)和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追求的资产回报率为18%,这使得通用电气进入了从灯泡到发动机到电视网络到金融服务等广泛的行业中。

6.5案例与分析

6.5.1张瑞敏: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了海尔的国际化竞争力

编者按:12月26日,海尔的创业史上的里程碑,海尔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时刻。在2003年的这一天,海尔正式宣布,全球营业额预计将突破800亿元,折合97亿美元,世界500强的大门已经向海尔开启。与此同时,在这次冠以“海尔创业19周年、市场链流程再造5周年暨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研讨会”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再次精辟论述了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再造和国际化历程,阐释了海尔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理念。相信海尔的观点与做法会对中国许多企业有借鉴意义。下面是张瑞敏演讲的全文:在海尔创业19周年纪念会上为什么要重点研讨“市场链流程再造”和“国际化”?因为这是所有企业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都不可能回避、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入WTO以后,国际化对所有企业都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必须直面的问题!要应对国际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要变,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必须是国际化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从1998年9月8日提出市场链流程再造,到现在已经有5年时间。当时提出来时并没有清晰地知道每一步一定要怎么做,但有一个观念很明确,这就是,一切都以加入WTO为背景来设计我们的工作。5年下来,我们今天至少避免了加入WTO后国内白色家电价格竞争的泥潭。今后海尔还能不能持续发展,流程再造非常重要。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现代企业的标志有16个字,最后4个字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流转顺畅”关于市场链流程再造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难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前几年是彩电行业,去年是洗衣机行业,很多曾经很好的品牌被收购掉了;今年估计是空调行业;明年会是哪一个行业呢?任何家电行业,过去大幅盈利,现在已经微利或者亏损,有的企业一夜之间步入亏损!所有这一切表现在价格战上: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只好降价,降价把利润空间挤没了,形成库存和应收账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降价的原因就在于产品结构和生产产品的思路——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你不是为客户找产品,而是为产品找客户,即产品不是先销售再生产,而是先生产出来后再想办法销售。而戴尔,它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有订单的;它通过成熟的网络,每20秒就销售一台电脑!围绕订单来生产,这样生产出来才能卖出去,这很关键,但它还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你不可能要到订单。过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信息由领导一级一级传达下来,没有贴近市场,所以从某种意义讲,这样的组织结构导致正确地执行着错误的决策。比方说,以前企业生产一万台产品,只要按质、按量、按时生产出来就行了,没有什么责任。但这1万台没有订单、没有市场,执行下来,就是错误的!要解决企业市场的问题,不能靠降价,而要首先解决组织机构问题,即用市场链打造无边界的企业。市场链流程再造的提出、推进及产生的变化海尔1998年9月8日的干部考评会上正式提出市场链流程再造。当时并没有很清晰的知道每一步怎么做,只是预测到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严重程度以及当时企业的现状。当时企业根本不可能适应WTO,因为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而且觉得做得非常好:第一,因为那时利润空间很大,包括海尔的很多产品差不多都是在市场爆炸性增长之前进入的,进入后很快赶上爆炸性增长,利润非常大:比如海尔1984年干冰箱,差不多十多年都有非常高的盈利;但现在根本不可能,因为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第二,那时市场空间也大,其实当时并不是有这么大的市场,并不是你太强,而是竞争对手太弱!国际化的大公司没有进来,大家水平差不多,你稍微高一点就可以拥有很大的市常但这样掩盖了很多问题,而且,所有人都会感到自己不错,这种自满的情绪蔓延的结果是大家不再关注市尝不再紧紧盯着市场!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拆掉“企业内外两堵墙”: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墙,企业和外界之间的墙,从而使企业和市场融为一体,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换句话说,把企业原有的结构打碎,然后建立市场竞争压力的传导机制,把市场的竞争压力直接传到企业内部来。比如采购,我们第一步先把采购集中起来。当时采购权在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因为利润很大,对采购价格不关心,只要保证供应、保证生产就可以。采购多花的钱和盈利相比觉得无所谓。当时,采购集中受到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抵制,因为这样太不方便,但采购集中后第一年就赚了十几个亿,而且优化了分供方:原来的2360多家只剩下300多家,另外又引进来新的有竞争力的分供方400多家。优化不仅使分供方数量降下来,而且40多家分供方都是全球500强,可以参与产品前端设计,使企业整个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用3个“流”的市场链流程来替代过去直线职能式的金字塔结构:过去企业信息流通是上下流动,下级报告上级,上级下达命令执行。现在是横向流动,所有的人都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工作——即以订单信息流来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转。因为这是有订单的,我们可以做到现款现货,产品到用户手里就可以拿到资金。这使整个企业运作流畅。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现代企业的标志有16个字,最后4个字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流转顺畅”。企业不顺畅,变革就没有意义,包括美国管理市场竞争化的企业,每天也有很多企业倒闭,就是因为流转不顺畅。不管怎么改变产权,其目的是为了整个企业流转顺畅起来。海尔5年流程再造的探索,遇到很多困难,很多管理人员、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本能的抵触,为什么呢?有两点:一是企业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静态变为动态。原来所有人都等着上级指令来工作,只要符合上级的要求就完成任务,不管是否符合市场要求。现在变成动态,每个人都要根据市场要求干,但市场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没有订单,就没有工作。没有订单就只能停产。二是企业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转变,从原来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过去只要经营好上级就行,上级满意就行;现在只有市场满意才能行。怎么让市场满意呢?我们把每个人都和市场结合起来。比如:仓库里的发货员,现在叫“发货经理”,名称的改变并不是权力的增加,而是直接对市场负责。过去发货只要发出去,没什么差错就行;现在发出去的货,计算机要全程跟踪,完全送到客户后才算工作结束;否则,发货经理要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有运输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也由发货经理来协调。再如我们的开发人员叫“型号经理”,开发出来的产品要有利润了才能有收入。怎样才能有利润呢?设计人员要调研用户要求,要关心市常今年3月我去日本东芝考察,东芝的社长告诉我说:“我们现在观念上最大的改变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和我们一样,东芝也在逼技术人员到市场中去。还有我们的“客户经理”,不是以销售额为标准,而是要帮助客户成功。外界对海尔市场链流程的关注及海尔的目标现在,社会各界对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的质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链在经典管理中没有过。其实所有的经典管理都是通过创新得到实践证明后才成为经典的;所有的经典管理都没有在发展中一成不变的,如果固化“经典管理”不发展,企业也就不能发展。二是市场链不符合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世界管理大师科斯曾说过:企业内部无法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因为交易成本太高了。但是科斯的时代并没有信息化,而现在有了信息化手段未必成本高,比如沃尔玛,通过卫星传递信息,全球每个商场卖出几个鸡蛋去都会知道,可以把全球每个信息搜集起来,所以信息化时代应该可以做到。国外管理界、学术界对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非常关注。前几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已经把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作为一个管理案例,并且现在已经成为欧盟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并召开研讨会。日本2003年召开了一次日本国内企业的管理研讨会,在会上,日本的3个企业发言,日产、丰田和索尼,日本企业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年功序列工资,对现在的发展制约很大,他们想打破原来这一制度,希望借用海尔一些思路,我作了发言,日本的媒体给海尔作了一个总结:海尔实行的是彻底的成果制,即完全以市场成果来决定个人收入,并认为日本企业也应该这么做。美国沃顿商学院也在关注,并且在跟踪这件事,他们一个论断是:如果海尔市场链再造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大挑战,没有一个模式可以模仿,必须一起来创新、创造!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3个难题,以便创造出更好的需求:第一个难题是信息化的基矗所有的企业都意识到自己有大量的数据,而且每天都在变化,但保证它们都是真实的却非常困难。中国企业做ERP的成功的很少,为什么?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信息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走过电子标签这一步,所以我们现在有两个“码”:每个人一个码,每个物一个码,把“人码”和“物码”在运作中统一协作起来,要做到这一点,不管多么复杂,不管运转多么快,都会随时清楚地知道状态。这一切的实现必须靠信息化。第二个难题是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市场目标。企业有一个大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分解到每一天,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把每个人像企业一样来经营。把个人的目标明确之后,分三步走:第一步投入是多少;第二步增值是多少;第三步产生的市场效果是多少。第三个难题是每个人都有市场经营成果表。像企业损益表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损益表,每个人都像一个老板来经营。国际化战略的提出及推进1998年我们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我们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我们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我们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我们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我们马上和国际接轨。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我们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O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I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我9月份去台湾,看到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O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我们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我们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WTO以后,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我们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矛盾:第一个是速度和差错率的矛盾。大客户有时要产品要的非常快,例如:一个月生产100万台或者200万台你能不能做到?会遇到质量问题、模具开发的问题等很多问题。所以在这个快速转变的时候,设计能力、模具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所有的能力都必须跟上。简单地说,就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能力。第二个是高性能和低价格的矛盾。大客户要的产品性能要符合要求,价格又要很低,有时候差1美元,能失去一笔很大的订单。表面上看是1美元,实际上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别人能够做到的,说明他有全球最好的资源,你没有做到,是因为没有整合到全球最好的资源。可能是设计人员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或者最合适的;可能是采购到的零部件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这是全球化的问题,是进入大流通必须解决的。第三个就是大批量和高质量的矛盾。沃尔玛一个小时在全球卖123万台DVD,它有时突然像放开闸门一样,在一瞬间销售一空。所以,质量必须100%的可靠!如果质量没有保证,不只是在沃尔玛或者家乐福永远不可能再进,在这个市场上也永远不可能再有信誉。

国际竞争力与“两创”精神要解决以上问题怎么做?我们自己内部就是以“两创精神”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自强。“两创”就是指创业和创新。创业,每人每天都是从零开始;创新,是每人每天都有新的提高,在市场上都有最高竞争力。首先要有这种精神,另外,心态上必须要自强。过去在国际上别的企业不太注意海尔,因为做得不太大。现在慢慢做大了,别的企业又来注意了。海尔目前至少在白色家电领域是中国企业走在最前面的,所以他们把矛头对准海尔。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国外的竞争对手们非常有计划的将全球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不光在中国市场要对付你,而且要在全球其它市场上也要对付你。所以自强精神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资金实力、人才实力、规模上都有明显差距,所以必须在市场反应速度上要比别人快,必须人人都创新。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强。自己战胜自己,就没有人可以战胜你!——国家需要名牌,一个国家经济强弱取决于名牌的多少。美国《洛杉矶时报》11月24日登过一条消息:沃尔玛在孟加拉加工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美元,卖出去是100美元,利润主要在沃尔玛。孟加拉向美国出口一共是19亿美元,沃尔玛就占了14%。所以,跨国大公司、世界名牌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制约力非常大!在创世界名牌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至少目前我们收到了一定成效,国外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用海尔品牌来销售它们的产品,他们付给我们品牌使用费。这对我们而言,很有好处:一是能得到利润,二是这些产品过硬的话,就可以像广告一样宣传海尔。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我们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因为加入WTO后的全球竞争需要它!中华民族需要它!中国的富强需要它!

案例链接一:张瑞敏“洛桑路演”

10月7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请到了海尔首席执行官(CEO)张瑞敏,专门宣讲几个月来在海尔大行其道的“市场链”。此前,IMD的菲希尔教授已将《海尔建立市场链》做成案例流布四方。这间学院以每年一度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排行榜”而著称,被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是“最具国际观”的学院。因此,IMD的听课人也都是颇有专业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在来自30多个国家近百名听众挑剔的目光中,张瑞敏开始了他酷似“路演”的上课。

企业内部市场化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状况十分混乱:车间窗户的木框被工人拆掉烤火取暖,窗户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甚至有人在车间内大小便。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企业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采劝市场链”。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在企业初创时期,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抓人的观念的转变。如1985年,检查出76台不合格的冰箱,就让责任者亲手砸掉,以强调不能再生产质量次的产品。在企业发展阶段,海尔独创出一种OEC管理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求每个人每天工作都要有所提高。就如把1元钱存入银行,利率为1%,按复利计算,70天就可以增加一倍。“OEC”管理强调每天的坚实的基础管理。在新经济下,海尔在企业内部实施“市场链”。每个员工有所发展,是因为企业提供了机会。每个员工从企业获得资源,根据资源占有情况,订出使资源增值的目标,进行“负债经营”。所有人的工资都来源于订单,取决于能够把订单变成让顾客满意的商品。因此,每个人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市尝对顾客负责。职能管理的收入:每个人由上司发工资,因此工资总额不与外部总效益挂钩。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订单只完成85%,企业也要给个人支付相应数量工资。例如:订单是100万份,市场经济、备货经理、商务经理分别承担50%、30%、20%的任务。实际完成的情况如果分别是100%、100%、85%的话,按职能管理来计酬,三位经理的收入分别是:50%、30%、17%,合计为97%。按流程咬合计算收入的方式为:每个人的工资兑现是由其下道工序的完成,而最后一道工序是根据外部决定,因此每道工序的完成,且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订单交接是买卖关系。由于最后工序的原因影响外部效果将被索赔,那么在流程咬合中,上述三位经理的计酬应该是:完成任务100%的前两位经理分别获酬50%、30%,而只完成85%的最后一位经理要被索赔12%,因为他要从他的索酬中支付因他未完成任务而给前两位经理造成的损失。

再造海尔海尔的战略管理可以归纳为“三化”:业务流程化、结构网络化、竞争全球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从战略上来考虑,业务流程化是参与新经济竞争的一个基础;结构网络化把海尔原来的结构做了一个转化;竞争全球化是海尔的目标。换个角度说,为了达到竞争全球化的目标,业务流程化是必要条件,结构网络化是充分条件。这就像海尔的斜坡球体论所说的那样,基础管理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仅仅有基础管理并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一定取胜,还需要一个充分条件,就是创新。海尔现在要的是全新的领域,仅仅把以前传统的做法用现在的电子技术来包装一下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必须先把观念改变。流程再造对海尔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物流,一个是商流。物流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用速度时间消灭库存空间。把所有仓库都消灭掉,当然这是海尔的一个目标,至少海尔已经把几十万平米的仓库消灭掉了。最后,海尔的仓库不是为了仓储而存在,而是为了配送暂存用。如果把企业的仓库比做水库的话,现在要把所有水库的闸门都打开,变成一条河。但现在随便一个企业都有很多“大水库”,其次是半成品库,然后是产成品库。而恰恰最大的问题是水库看起来有水,但实际上水出不来。因为相当大一部分是死水。商流是以空间消灭时间。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它都会认为产品从生产线下来到用户手中这段时间是正常的。对海尔来讲,新经济时期,必须省去这个时间,用户在网上订货,海尔根据订单送货便结束。海尔怎样才能把这个时间消灭到零呢?必须靠“空间”,就是海尔自己的网络,这样的风格不等于是海尔自己的网络。特许经营商店可以,电子商务也可以。现在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主要是科技的发展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致。包括原来更新换代不很快的冰箱等产品也是时间越来越短,在新经济下,这个时间还要进一步缩短。所以,产品投放可采取倒金字塔型的持续投放,以保持订单的持续上涨。过去是橄榄型的投放,一开始先小批量投放,见到效果后再加大批量,然后逐渐减少投放。倒金字塔型的投放策略风险很大,必须有把握,用自己的销售网络一下子大批量推出占领市场,在第一个区间,量很大而且利润很高,然后逐渐收缩。假设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六个月,六个月后,再接另一个新产品,这样在市场上可以占据较大的份额。

信息流是最主要的传统企业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现在的企业必须是以信息流为中心,信息流产出物流、物流带动资金流。在内部结构中,把两端加大,即强化科研和销售服务网,减少中间加工部分。但目前国内分供方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现在海尔已经和国际分供方开始合作。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面比如物流,可以利用海尔搭建的大型平台,利用大型的配送网络,为客户提供采购服务,这个服务是有偿的,价格相对较高,有的公司采购不到,海尔可以做到。商流也在往服务网络方向发展,比如剃须刀的销售,利用目前庞大的销售网络,通过网上现场订货会,非常方便。海尔只须一手抓住国际上最好的生产商为海尔生产OEM产品,另一只手抓住自己庞大的销售网,这是绝对的零距离。美国一家著名家电公司找到海尔信息产品本部,要把所有在中国的维修、电话服务业务交给海尔,而他们要利用海尔的服务网络,必须付费,否则自己来做成本极高。海尔海外推进本部在上海已经注册了一个外贸公司,完全外贸形式。这个公司在国内国外收购产品之后,不使用Haier这个品牌,一样盈利。因为海尔在国外有着属于自己的庞大的销售网络,海外推进本部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将一些小的零散客户逐渐朝大的连锁店过渡,这就是海尔的网络优势。更大的一个服务要领就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更广义的真正的服务。比如美国GE金融的利润占它总利润的一半。目前家电企业价格战打得很激烈,在市场发育阶段,总会有一个无序的价格战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正常的,但在中国却是不正常的。无序的价格战过后,应该是有序的市场秩序,但在中国无序的价格战之后,仍然是无序的竞争,海尔为什么要参与呢?比如中国一个国营彩电厂已经亏损了七个亿,还敢站出来叫板:谁打价格战,我和它血战到底。因为它是国有资产,不怕亏损。因此目前的价格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要是打的话,是打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所谓价值战最终的服务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产品物有所值,不说降价不降价,只说这个价格你是否能够接受?如果消费者接受,这就是有意义的价格,如果消费者不接受,即便是打价格战,又有何意义呢?摘自:2.海尔市场链模式与DELL直接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是以客户为起点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二者有什么差异,对中国企业来说,哪个更有借鉴意义?应该说以客户为起点的管理流程或模式,在全世界制造业范围内,DELL是首家,而海尔是第二个。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企业的信息网络优势将决定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电脑制造商走在各制造行业的前面,而DELL又是电脑行业的领头羊,DELL模式成为该行业模仿的对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海尔模式则不一样,它横跨电子和机械两大行业,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而海尔模式不但在中国,而且有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创举,作为国内的行业企业尤其非IT领域,海尔的借鉴性非常强。3.搞市场链,即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吗?而对于有相当规模的传统制造业海尔来说,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非常艰难,尤其是人们观念上的阻力。但如果分析研究海尔的成长过程,似乎又是水到渠成。由于海尔提倡“日清日毕”、“居危思变”、“客户永远是对的”、“打飞靶”等管理理念及模式,强调每个人创新能力的企业文化,使海尔面临新经济电子商务的挑战,比较顺利地过渡过来。海尔的成功得益于渐进创新。海尔多年以来强调以顾客服务为核心,渐进创新,不断改进,小步快跑。二十年来,海尔在几个紧要关头均比同业超前。比如当年的质量超前,在别的厂家大上快上生产线时,海尔已经预料到质量在未来竞争中的份量,宁可放弃相当一部分利益也要保证质量;砸冰箱时间便是明证.第二步超前,是国际化。当人们还在谈论企业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时,海尔已经早早走出了国门.而在企业纷纷国际化时海尔已然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同样,在同行们还在探究互联网是怎么回事时,海尔又已经提出"要么触网,要么死亡",当然,海尔的触网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触网概念,也就是那时起,海尔开始重新打造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以客户为起点的业务流程。目前海尔已经建立起适应电子商务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关于这次业务流程再造,海尔内部员工均认为是创业以来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像物流,商流都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职能部门完全剥离出来。正是超前几小步,成功一大步。4.大部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时并不成功,但为什么海尔相对容易?这主要源于海尔良好的渐进创新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海尔始终以市场作为中心,以致我们很多人认为海尔过分强调顾客意识,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现在看来,正是这种强调服务、销售、顾客的发展路径让海尔自然地过渡到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定制时代的经济模式中来。

6.5.3案例思考题:1.海尔的市场价值链是如何设计的?2.海尔市场价值链构造过程中,员工的观念如何转变?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如何再造?3.如何充分利用整个行业的价值链?4.组织结构应该如何与企业生命周期、战略目标相匹配?

附件1:市场营销分析问卷市场营销系统:1)企业市场营销系统是否提供了有关顾客、潜在顾客、经销商、竞争者、供应商、一般消费者的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2)企业的决策者是否要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以及他们是否运用了市场调查研究的成果?3)企业是否使用了市场和销售预测的最佳方法?4)市场营销计划是否受到重视和有效?5)企业销售目标是否建立在合适的基础上?6)企业是否有合适的控制程序以保证各年度销售计划的实现?7)企业管理者是否定期分析各个产品、市尝地区的销售和销售利润?8)企业管理者是否定期检查了销售成本?9)企业是否有组织的激发、收集和选择有关新产品的建议?10)企业在投资开发新产品之前是否进行了恰当的概念研究和经济分析?11)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之前是否进行了适当的产品和市场测试法?市场营销的生产率1)企业不同产品、市尝地区和销售渠道的利润率?2)企业是否应该进入、扩大、收缩、或撤出某一经营领域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效果是什么?3)由哪些营销活动的成本过高?是否可以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市场营销职能1)产品线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是否合适?目前的产品线是否符合这些目标?2)产品线的深度是否因扩大或收缩?产品线的宽度是否扩大或收缩?3)企业的产品组合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4)企业营销部门是否了解顾客对自己和竞争对手产品的认识和态度?5)企业的产品策略是否应该改进?6)营销部门是否了解企业的定价目标、政策和策略?价格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成本、需求和竞争决定的?7)企业管理者是否了解其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经验曲线效应和竞争者的价格、价格政策?8)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与销售商、供应者、政府的要求相一致?9)企业销售渠道的目标和策略是什么?10)企业销售渠道及其各环节的有效性如何?是否应当改变销售渠道?11)企业广告的目标是什么?广告费用是否恰当?广告预算是如何确定的?12)广告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恰当?顾客和公众对企业广告有什么看法?13)企业广告的媒介选择是否恰当?14)企业内部广告人员是否称职?15)企业的促销预算是否合适?是否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了各种促销手段?16)新闻报道的预算是否合适?有关部门的人员是否称职和富有创造性?17)销售人员的目标、定额、责任和奖惩制度是否明确和合理?18)销售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否与企业的有效战略相适应?19)销售人员是否表现出较高的士气和能力?

附件2企业科研能力调查问卷

下面是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分析应该回答的若干问题:1)企业是否有恰当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企业是否有使研究与开发工作有效所需要的设施与设备?3)企业是否有使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效的信息与资源?4)企业是否调查了改进老产品和开发新产品的利弊?5)企业是否比较了下列两种选择:开发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与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生产过程?6)企业是否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部门?7)企业是否为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足够的人力与资金?8)企业是否利用了现有的各种关于新产品的设想?9)在不知道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是否敢于对研究与开发作长期投资?10)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否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政策?11)企业是否了解竞争对手的研究与开发战略?12)企业是否考虑和其他研究机构建立合资、合作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PorterMichaelE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2.葛雷纳著.孟光裕译.当组织成长而出现的演变合变革.

3.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4.米歇尔·罗伯特著.李准译.超越竞争者:战略思考的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约翰逊·斯科尔斯著.金占明,贾秀梅译公司战略教程.华夏出版社

6.哈佛管理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