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低碳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2 02:50:41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1

作者:余茜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在读硕士

如整个装饰过程的低碳化设计可以集合低碳化环保新材料应用、采用自然采光系统、实行高效循环通风、能量循环收集利用、低能耗墙体结构设计、各种建筑材料废弃物再回收和先进的集成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整个装饰在低碳化设计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整体装饰设计规划合理、使用环保新型建材、使用高效节能措施、建成后的环境更加健康舒适、大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具有更加灵活宽敞的生活居住空间。生活环境的好坏从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通过低碳装饰合理地提高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在保障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低碳化装饰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发展道路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1.健全相关制度结合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出台的节能减排指标和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应对《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法律的相关完善,同时制定出室内装饰行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有基础国家法律支撑,行业律例相配套组成的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对于坚持开展并推进低碳化创新设计的装饰企业、相关科研院所,政府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扶持,金融机构也可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形式的倾斜与支持。对于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设计、材料研究与开发、工艺优化改进等更是要在财政扶持、价格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充分大力的支持,以形成有利于低碳化发展的鼓励政策,助推室内装饰行业走上低碳化发展的新兴之路。2.低碳装饰国内“产、研”结合及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低碳化装饰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关技术配合,因此相配套的“产、研”机构必不可缺。装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研”结合为主,积极探索装饰行业的新模式。主要在于开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广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各个领域都正在制定低碳化标准,装饰行业应积极主动参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与理念。国内装饰行业应引进国外先进低碳化的理念和技术,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为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低碳发展指引方向。3.从具体细节上将低碳装饰理念落到实处室内装饰设计项目的建造实施要实现从高能耗向低碳化发展方向的转变,就必须抓住设计这一关键的环节,必须要在建造初期的设计中规划和体现出低碳装饰的理念。努力促进低碳设计成果向现实建造的转化,建立相关的低碳排放设计体系,实践节能减排的设计创新理念,推广低碳设计相关手段,注重设计直至后续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室内装饰项目的低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最终使室内装饰项目达到有效的节能、减排至相关标准。这是我国室内装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室内装饰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4.加强低碳装饰理念的推广普及低碳装饰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艺术设计者的口头上,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切实贯彻“低碳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的思想。通过低碳化的相关知识讲座、案例分析、技能培训、工艺推广等形式开展针对室内装饰行业从业人员低碳化设计知识的培训,以此形成浓厚的学研结合氛围。大力加强低碳理念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装饰行业的低碳化,使得人居的低碳化进程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低碳装饰理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新时代社会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我国室内装饰行业的低碳化发展之路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低碳”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必将掀起新的环保理念革命的热潮。低碳的提倡与推广不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各行业积极响应与支持,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在日常的相关设计中低碳化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当前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和我国现实国情的条件下,室内装饰行业大力推进并普及低碳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低碳装饰的实施将有力促进环境及气候的改善,提高全球人居环境的质量,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结语我国的国情及世界发展的现实决定了社会对于低碳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作为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室内装饰设计时必须坚持低碳化。只有我们从每个细小环节做起,环境污染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只有各行各业从自己做起,坚持低碳化方向,全球变暖等现实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2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号召。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公民节能减排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低碳生活"已成为世界流行语。为响应党的十号召,为改善校园环境,认真开展"校园节能减排"的研究和建设。我就节能减排,和谐发展,让学生了解低碳知识,提高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积极创建"低碳绿色校园"谈谈自己的愚见。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然而,在我们学校教室中仍有长明灯现象,饮水机24小时烧水,学生宿舍洗漱时间过长且一直开着水龙头,洗手、洗衣服水龙头开得过大;餐厅饭菜乱倒,有一种行为俗称"眼大肚子小",买饭菜过多吃不了或不合自己胃口随手倒掉。创建节能低碳型"绿色校园"势在必行。

一、创建组织机构,打造"低碳"校园团队。

1、 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创建"绿色低碳学校"工作的领导,成立校长牵头,德育处、教导处、大队部等科室的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各班级(中队)为创建"绿色低碳学校"实施小组,由各教研组长兼任小组长,各学科教师为组成人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教育及环境教育课堂渗透等工作。

2、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加强了对师生进行创绿工作的宣传与培训,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并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使环境教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

二、加强校园硬件改造,为"低碳"提供条件保障。

1、改造校园水电,尽量使用节能灯具、电器,防止管道破损渗漏,尽量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停止或不断减少煤炭使用。2、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维修与整合利用,尽量减少报废更换。加强书籍的循环利用,做好废旧纸张和饮料瓶回收工作。3、加强校园绿地规划建设,最大限度提高学校植被覆盖率。保证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投入。学校对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绿色生态校园。4、校园环境突出"低碳"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创造绿色氛围,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了绿色氛围的创设,如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经常展出环保宣传图片与作品,邀请校外辅导员每学期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对所有绿化植物挂牌由学生认养等,所有工作学校保证资金的有力投入,以实现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渗透"低碳"知识,营造"低碳"氛围。

利用图书、报刊、网络收集低碳知识,汇集编写低碳知识校本教材或讲义,开展教师低碳知识学习培训,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活动,保证低碳知识进课堂、进头脑,结合学科教学有机渗透低碳知识内容。规划设置低碳学校平面宣传阵地,公共区域有专栏,班级有黑板报、手抄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传播低碳知识,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建立低碳学校学生监督岗,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的风气。

四、开展"低碳"活动,走出校园扩大示范效应。

1、践行《校园低碳公约》(见后)。2、在学校统筹安排和班主任具体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时间,开展低碳生活主题活动。主题活动要有安排计划,活动方案,活动情况记载。3、主题教育日活动。利用植树节、爱鸟周、节能宣传周、土地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主题教育日,配合国际组织和国家确定的宣传主题与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和宣传教育。4、科技实践活动。利用一年一届的中小学师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平台,开展低碳生活实践和创新活动。5、通过学生,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告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倡导和践行《家庭低碳计划二十件事》(见后),学校和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影响、带动家庭和社区,产生较大较好的社会反响。

《校园低碳公约》1.看到光线充足,能主动把教室里灯关掉,放学最后走的同学关饮水机,打电话用公用电话。2.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你能上前动手把它能拧紧。3.就餐时吃多少买多少,不攀比,不浪费,不吃零食,尽量减少餐巾纸的使用;生活垃圾要分类,便于回收利用。4.没使用完的作业本可以用作草稿,纸张双面尽量用,笔芯用完再换。5.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6.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多穿校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3

一、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业强市、商旅活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展生态市建设和发展综合旅游经济、高效精品新型农业,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9.8亿元,工业销售产值498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3%和16%。化工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新安化工集团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6.5:32.4,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1.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4.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2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2.9%。“一主两副两组团”城镇框架体系基本确立,城市化水平达到55.4%。先后荣获了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中国十大世外桃源、中国最佳旅游休闲胜地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了部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城市等。稳步提升的综合实力,为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节能减排深入推进,为低碳城市建设作出积极显著的贡献

市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开展水泥、化工行业整治,水泥行业从2004年起关停全市22条老式机立窑生产线,引进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后,产能提高近10倍。拆除砖瓦窑42座,全面整顿砖瓦行业,节能约万吨标煤。开展化工行业整治,关闭整顿小型化工企业,搬迁集聚提升重大骨干化工企业;重点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在水泥、化工等企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海螺水泥等三家水泥企业利用回转窑排放废气的余热进行发电,节能效果显著。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制定了企业清洁生产扶持政策,扶持发展大洋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项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立了节能减排考核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年消耗标煤1000吨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全覆盖。2010年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9%,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考核指标。市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低碳城市建设作出积极显著的贡献。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低碳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碳汇条件

市持续推进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现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5%和30%,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施了“新安江秀水保洁”工程,完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比2006年提高28.64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等项目,有效降低了农村面源污染。实施了珍贵树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珍贵树种基地造林2000亩。2009年实现全市绿化覆盖面积340.5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26公顷,拥有森林面积243万亩,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6%,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82万立方米,森林固碳1065万吨。中国绿化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加强。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低碳城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创建低碳能源基础

市利用新安江水恒温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水源热泵为特色和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启动创建部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积极应用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新安江江水,在市体育馆、黄龙月亮湾、半岛凯豪等宾馆安装水源热泵空调。全市已启动实施的水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12.8万平方米,节电效果明显;在全省较早开始开发利用太阳能用于居民生活,实现城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70%以上,全市共安装了8.5万户,成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县级市;积极推广沼气技术,全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初具规模,共建设各类沼气池344座户,池容33133立方米,年产气量约242万立方米;推进小水电站建设,全市共计小水电工程49座,总装机2.059万千瓦,实现全市最高发电量4036万千瓦时。市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低碳城市建设创建了良好的低碳能源基础。

(五)增长方式技术瓶颈等问题,有待低碳城市建设中重点突破

市已具备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然而也急需克服较多问题与困难,寻求低碳转型的驱动力和正确路径。

以高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初步测算,市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55万吨(扣除外来电为725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56吨/万元,比2005年下降1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6.65吨/年,高出市平均水平,碳减排任务艰巨。现阶段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态势,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建材等行业比重偏重。由此导致市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43.6%,比重很高。市的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水泥、冶金等行业,与当地的产业类型紧密相关,因此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关键。

以碳基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煤炭、油品等化石能源在市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依然是能源消费的主体,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很低,能源结构有待优化。从能耗水平来看,2010年市单位GDP能耗值为1.27吨标准煤/万元,是市同期数的1.91倍。2009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值为2.96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市同期数。市能源结构和能耗水平的现状,对碳减排形成较大压力。

以不断扩大资源需求增量为特征的城市扩张方式制约低碳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市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日益扩张,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必将对城市规划管理、交通发展、建筑等各方面提出挑战,也将带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在碳约束时代,以通过从外部不断地扩大资源需求增量和盲目地建设来推进城市扩张的方式已难以为继,急需以新的理念完善城市的相关功能。

科技支撑不足、配套机制缺乏制约低碳城市建设。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关键,市面临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低碳城市建设支撑不足,急需制定低碳技术战略并取得碳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与低碳发展理念有较大差距,对低碳城市的认识也较模糊,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政策、资金、考核、宣传等机制。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促进低碳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市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为主线,以“两大创新”为核心,加强政府“五大低碳领导力”,着力开展“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七大重点工程”,具体落实“四项保障措施”,有力推进“三个转变”,不断提高市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创建“低碳,宜居江城”。

“一条主线”:围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的主线,实现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速显著低于GDP的增速,不断提高碳生产力。

“两大创新”:低碳城市建设抓住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核心,出亮点,出绩效,出美名。

“五大低碳领导力”,加强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转变的引领力、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的执行力,低碳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环境培育力,低碳要素服务市场的构建力,利益相关者参与发展的组织力,从而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把握发展机遇。

“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从国家对低碳发展的战略内涵出发,结合低碳城市的三大特征,结合实际,着力开展低碳产业培育提升行动,低碳能源体系构建行动,城市建设低碳化行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行动,碳汇林业建设行动,低碳生活构建普及行动,努力打造低碳。

“七大重点工程”:根据低碳城市的建设任务,以七大工程为载体,重点推进产业低碳化工程、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低碳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低碳建筑应用工程、低碳交通推行工程、碳汇建设工程、低碳社区创建工程,为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三个转变”:通过低碳城市的创建,实现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争取“低碳、宜居江城”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理念创新原则。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创新紧密结合,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衔接,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创新,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逐步利用低碳技术替代高碳技术,提升碳生产力。

坚持相互衔接原则。做好低碳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等工作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与成就,同时突出低碳城市建设在产业发展、城市布局、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点与亮点。

坚持特色示范原则。立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汇条件、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理清发展重点,做好特色示范,为市作为全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提供借鉴实践。

坚持项目带动原则。充分体现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提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由各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行动计划,明确施力方向,使低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

坚持全民参与原则。加强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全社会参与的力量,来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力争到2015年,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六大低碳城市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低碳城市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低碳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推广,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逐步健全,低碳战略产业初步形成,低碳企业和低碳产品逐步发展。

——低碳能源比重不断增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要求,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达到7%。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65%的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城市建设改造逐步低碳化。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到50%。新能源与节能型汽车比例达到12%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88%。

——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有所突破。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5%。

——碳汇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森林蓄积量稳定650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垃圾分类率达到45%,低碳教育宣传在社区的普及率达85%,绿色办公创建率达到60%以上,低碳城市创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表2-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2010年2015年2020年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5.56

(2009年)暂定“十二五”下降20%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2第三产业的比重(%)32.44048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万元)1.271.0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4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比重(%)45.575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3.97126新能源与节能型汽车比例(%)31220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比例(%)1065908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在新建建筑面积中的比例(%)1040859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582650700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238.539.511绿色出行所占比例(%)40506012垃圾分类率(%)2245752、远期目标:202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要求,碳生产力显著提升,“低碳,宜居江城”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开展低碳产业培育提升行动

建立低碳化的产业结构是有效降低市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其核心任务是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工业节能降耗;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步伐。围绕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有效减少生产环节碳排放,提高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提升建材、五金工具、家纺等传统产业,加快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做优精细化工产业,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以有机硅、有机胺、香精香料、医药中间体系列为主导的精细化工产业,推进化工行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公共研发孵化平台,优化和提高全市产业发展层次,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市企业技术改造和吸收外来投资相结合,做精做优水、碳酸钙等资源产业,深度开发有机硅、冶金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风能太阳能互补LED路灯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水源热泵换热器等配套生产企业作用,重点引进水源热泵机组制造企业。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金融、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力争期末三产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树立大景区、大景点、大旅游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城市休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推进形成商厦、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等不同形式的商贸业态,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立综合物流信息中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新安江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业等特色服务业,发扬地方节庆文化,培育养生养老产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建设要求,积极推进市循环经济“770工程”,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费,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扎实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积极采取就地消纳、制作商品有机肥、沼气处理、污水净化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为示范,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试点。

(二)开展低碳能源体系构建行动

能源活动是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转变能源发展战略,建立低碳能源体系是打造低碳城市的重中之重。低碳能源体系的建立以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突破口,最终实现能源活动减碳的目标。

以优化能源结构为重点实现结构减碳。以创建部级绿色能源县、省清洁能源示范市为抓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替代煤炭、油品等高碳的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初始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十二五”末达到7%左右。对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实施控制,相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为重点强化低碳。积极发展以水源热泵和太阳能利用为特色和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新安江水能优势,在公建配套建筑、公共建筑、社会事业建筑中积极推广水源(地源)热泵应用。推进光伏发电,在城区、新城开展光伏屋顶、光伏发电照明等工程。继续推进太阳能热利用的快速发展,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提高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在城镇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结合应用。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清洁能源,通过提高沼气建设补助标准,落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结合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继续深度开发建设小水电,同时加强水电技术改造。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突破点加快降碳。发展集中供热提高能效,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重点加快热电厂和热力管网建设。合理规划集中供热范围,逐步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分散小锅炉。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开展城市建设低碳化行动

低碳城市建设的落脚点仍然是城市,“十二五”期间市将形成“一主两副两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中等城市(主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体系。规划在新城建设、市区有机更新、中心镇培育等方面充分体现低碳理念。

以城市建设低碳化为要求加快新城建设步伐。结合城市拓展和有机疏散发展方向,有序推进大城东新城、洋安新城、桥东新区等规划建设和管理,将“聚、密、联、新”的理念贯穿到新城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聚”要实现新城的集约发展,重视新城的集聚效应。“密”是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新城的土地产出率,优化市政、居住区、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建设。“联”是注重新城的内联和外联,加快发展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并加强各大新城内部的公交系统建设。“新”是创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鼓励在新城建设中采用低碳设计、低碳材料、低碳布局,尤其是重点建设低碳建筑。

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推进市区低碳改造。坚持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市区退二进三,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作,鼓励企业在搬迁转移过程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更多空间发展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解决城区交通拥挤问题。提高城区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继续实施“五路千盏”工程,逐步改造市区内主要道路的路灯为节能光电产品。

以中心镇培育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融入低碳理念。在市梅城和寿昌副城,乾潭和大同组团的培育过程中,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功能布局、人口集聚等方面充分体现紧凑性的特点,在用材、用能、用地、用水等方面充分体现节约的理念,降低城镇发展建设中由于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耗用建材、增加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的碳排放,以低碳的理念丰富城乡统筹的内涵。

(四)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行动

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两大创新之一。市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低碳技术发展,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深化服务管理,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以科技强市建设为载体,突出低碳技术的发展,重点促进以风能太阳能互补LED路灯等产业化为代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以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化为代表的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以满液式水源热泵、低温余热发电的推广应用为代表的高效节能技术;以新型换热器的研发为代表的热泵和空调技术的变革和产业化,以及分布式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高效利用技术等。

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围绕低碳技术发展,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共同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搭建多种低碳科研平台,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农村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广成熟适用的低碳先进技术和产品。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合作,为低碳建筑建设、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等减排机制,积极吸取国内其他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的经验,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

着力深化服务管理。培育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水源热泵等科技服务工程公司,为城乡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水源热泵工程及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低碳建筑应用管理研究,建立建筑碳排放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体系等。加强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申报工作。

(五)开展碳汇林业建设行动

抓住“森林”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优势条件,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水资源,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不断提高生态固碳、减碳能力。

提高森林固碳能力。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加强荒山荒地的改造力度,全面实施矿山复垦复绿整治工程,保持森林覆盖率。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蓄积量和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吸收量。合理调整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增加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

增强绿化减碳能力。建设城市生态廓道,实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主干道沿线生态化改造,全面提升沿线绿化景观和植物固碳能力。比选和增加固碳减碳能力强的绿化树种,优化绿化植物配比方案,按照网络化、多样化、立体化、生态化标准,扩大绿化数量,提升绿化品质。提倡道路绿化阔叶化、公园绿化乔木化,最大限度发挥绿化的减碳效益,增强绿化碳汇建设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程,继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三大面源污染治理,巩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成果,完成碳酸钙、电镀行业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千岛湖水域和新安江主城区水环境整治。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认真落实重点污染源企业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六)开展低碳生活构建普及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人民的低碳社会责任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动员和鼓励居民实践低碳生活,使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倡导绿色办公,引领示范低碳行动。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减碳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结合水源热源技术应用加快对政府、商务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改造。政府采购中加入低碳相关要求,选用节能电脑和办公设备。推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鼓励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减少公务用车出行等。

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领域减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城乡一体化公交运营模式,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完善线网、站点布局。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环保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逐步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进行更新。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完善自行车专用道和停车场地设置。完善智能化交通体系,建立高效运输综合管理系统。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提倡拼车出行,组织系列绿色出徒的主体宣传活动,引导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倡导绿色建筑,推进建筑领域减碳。推广节能建筑,从优化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倡建筑材料循环使用,鼓励建设精装修建筑,打造“百年建筑”。优先在行政办公、商务、金融、中小学、医院等公共建筑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严格执行省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降低住房过度建设引起的碳排放。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生活用品减碳。提倡生活简单、简约化,采用节能的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逐步限制直至取消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创建低碳家庭,促进人们日常生活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重点举措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七大工程,为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产业低碳化工程

产业低碳包括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和产业本身的低碳化,“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改造工业产业,加快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

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建立低碳企业认证制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实施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机组优化配置等电力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空压机等耗能设备。实施循环流化床、粉煤和水煤浆燃烧、分层燃烧、节煤固硫浓缩液、保温等燃煤(油)锅炉节能改造,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及其辅机系统。推进重点用能企业清洁生产,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以新安江、黄饶、梅城-七里泷、大慈岩等五大旅游综合体建设为重心,积极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以三都渔村、胥岭-罗村等五大魅力乡村旅游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清凉、特色风情小镇,拓展养生保健旅游、民间文化体验、运动休闲旅游,强化整体形象宣传和旅游促销。推进实施商业网点工程建设,培育消费新热点。建设高端养老综合体,着力打造区域养老基地。建成杨村桥、更楼两大物流基地和乾潭、大同两个物流配送站。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工程

可再生能源是清洁、低碳甚至无碳能源,“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翻几番。

积极推进水源(地源)热泵应用工程。重点在宾馆、商场等公建配套建筑,行政办公、商务、金融等公共建筑,中小学、医院等社会事业建筑中应用,充分利用浅层水温(地温)资源,提供采暖、制冷和热水供应。“十二五”末累计启动水源热泵建筑应用100万平方米,完成8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洋安新城和桥东区块无空调外挂机的目标。

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推进光伏发电城市应用。在城区、新城开展光伏屋顶、光伏发电照明等光伏发电应用。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2015年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达到60%以上。在城镇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物结合应用,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扩大居民住宅、医院、宾馆饭店、公共浴室、体育馆和学校等公共建筑的使用范围。“十二五”末累计启动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200万平方米,完成160万平方米,实现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实施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实施大中型沼气和户用沼气等一批农村能源示范项目,新建沼气池100座,沼气年产气量将达到350万立方米左右。同时加大农村沼气使用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管理。加大项目投入补助额度和建设规模,积极争取各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

继续推进小水电开发建设工程。实施“千站改造惠农保安工程”,加快老电站更新改造进程,“十二五”期间对钦堂乡胜利和大溪边电站、杨村桥镇徐洪电站、航头镇公曹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做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至2015年新增水电装机1万千瓦左右。加快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提高电力调峰能力。

(三)低碳技术人才培育工程

技术创新是市低碳发展的两大核心之一,要通过产品创新以及工艺创新等各种途径提高能源效率或增加低碳能源供应,减少经济社会系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技术创新上谋求出路。

实施低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依托浙西科技孵化城的建设,有效集聚科技要素、孵化科技企业,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吸取国内其他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的经验,借鉴先进低碳技术以及先进的规划理念,通过论坛、交流培训会等各种途径,打造低碳发展联合平台。

实施低碳技术服务培育工程。培育3~4家水源热泵、沼气、太阳能光热利用等科技服务工程公司,为城乡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水源热泵工程及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

实施干部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分类培训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就地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交流,提高干部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坚持分级分类、结合需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低碳人才队伍。

(四)低碳建筑应用工程

以创建部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为抓手,以实施建筑能效标识体系为亮点,以推进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为着力点,有力推进低碳建筑工程的实施。

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在全市积极引导和鼓励推广水能、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沿新安江两岸和城区内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和水源热泵系统,村镇重点推广太阳能和沼气的建筑应用。在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建筑必须应用可再生能源。并有计划地逐步改造已投入使用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争取至2015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40%以上。推广地表水水源热泵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80万平方米,实现60%符合条件的政府建筑开展水源热泵改造,太阳能热利用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320万平方米。

实施建筑能效标识体系建设工程。率先建立建筑能效标识体系,对居住建筑及普通的公共建筑的低碳节能改造,采取自愿性标识。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突破口,实行强制性标识,以保证节能改造效果,推进节能改造工作。“十二五”前三年在城区先行建立,后逐步推广。

实施低碳建筑示范工程。组织实施低碳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示范工程,选取桥东城市客厅综合体、城西休闲旅游综合体中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建筑、选择2~3个住宅建成低碳住宅,选择黄龙月亮湾、半岛凯豪等建成低碳宾馆,安排机关办公楼节能改造,鼓励政府部门带头示范。

(五)低碳交通推行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环保汽车,提升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促进交通减碳。

实施公共交通优化工程。将更多资源和优惠政策配置到公交系统,通过公交优先为重点带动城市整体交通结构的优化。发展快速公交系统,逐步开通中心城区与新城的快速公交路线。及时优化已有的公交线路布局,加密公交线路班次,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能力。改进出租车车型和服务水平,提高出租车车载率。探索公交免费运营的财税、管理、运营等创新体制。配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适度控制私家车规模和使用。在城市周围一些大的客流集散点预留场地(停车+换乘),减少入城汽车流量。

实施清洁能源环保汽车推行工程。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环保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逐步以混合动力、天然气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进行更新。建设天然气加气站,天然气加气站宜与加油站合并建设,新建加油、加气、充电多功能站,或对已有加油站进行加气、充电改造,以满足新能源动力汽车的需求。

实施智能化交通体系建设工程。提升现有城市交通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立高效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在中心城区先行启动。

实施道路畅通工程。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道路、公路的级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现快捷、畅通、高效、安全的运输环境。

实施水路运输提升工程。积极利用富春江航道提升的契机,加快港“十里埠”、施家、大洋等综合作业码头及与之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水路运输能力和客货运量。

实施低碳交通宣传工程。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提倡拼车出行,组织系列绿色出行的主体宣传活动,引导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借助电台、电视等媒体宣传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并借助公交广告大力推广低碳出行理念。

(六)碳汇建设工程

发展碳汇资源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有利于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林相改造和绿化工程,完善生态环保设施,努力提高碳汇能力。

实施森林提质工程。结合山区居民搬迁,积极推进退耕还林、旧宅基地还林等工作,保持森林覆盖率稳定。按照建设碳汇林的要求,推进山体林相改造工程,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能力。继续推进珍贵树种发展,发展材质优良、用途广泛、观赏性强、培育前途大的珍贵乡土树种资源,在成功创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实施城市增绿工程。深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加强平原绿化、村庄绿化,注重道路绿化、河流绿化,建设城市公园、沿江湿地公园,增强城市“碳中和”能力。争取完成绿化造林4万亩,建成3个绿化示范乡镇,建成15个市级园林绿化村,25个县级绿化村。

实施“新安江秀水保洁”工程。加快城东截污纳管,实施城东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1.9万吨污水工程;完成叶家至江村埠段、白沙大桥桥北至大桥段污水管网和洋溪污水泵站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程。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进梅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治理梅城九坞、下涯和杨村桥垃圾填埋场等已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善乡镇(街道)中转站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能力。“十二五”末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45%。

(七)低碳示范创建工程

社区和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建设低碳示范社区,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低碳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实施低碳示范社区和低碳示范家庭创建工程,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实施低碳示范社区建设工程。借鉴国际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按照全市统一要求,选择五个左右的社区(村庄),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倡导低碳物业管理,设立社区物品再生中心,负责社区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组织开展社区闲置物品的交换、回购和再出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加快制定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对参建社区的碳排放进行跟踪调查,并进行公示对比,实施低碳示范家庭建设工程。引导社区居民开展低碳生活,结合低碳社区创建,选择1000户左右的家庭,建设低碳示范家庭,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由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养成健康、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消除碳依赖。

实施低碳机关创建工程。切实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减碳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结合水源热源技术应用加快对市级机关进行低碳化改造。

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建立低碳政府,保障低碳发展的领导力

加强机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按照的要求,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责任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低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全市形成市和乡镇(街道)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建设低碳城市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依托市被列为部级低碳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碳交易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市现有财政政策向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倾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各类补贴、奖励资金等。优先保障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政策优惠。对重点低碳产业发展项目优先列入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并在政策范围内对各项税费给予优惠。

明确任务考核,强化推进机制。制定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订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碳排放统计、监测方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完善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深化能源计量,强化对重点乡镇(街道)、重点能耗企业的监控,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开展市碳排放基础情况调查摸底,作好任务考核的基础工作。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分解下达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由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签订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把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培育低碳企业,保障低碳发展的执行力

以低碳技术及设备研发应用为重要手段,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实现企业的低碳转型。探求建立低碳企业认证制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加强节能市场开发。同时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培育为重点,加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三)构筑低碳市场,保障低碳发展的生命力

建立绿色碳汇基金,鼓励个人认购碳汇林,为个人“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购买碳汇,履行义务植树”,实践低碳生活建立平台,推动全社会参与碳汇建设事业;研究建立多元化的低碳金融市场,开展绿色信贷;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鼓励民间资本对低碳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发展能源合同管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激活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市场和配套资金市场,鼓励公共财政负担的机构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推行碳标识和建筑的能效标识体系等,提高低碳产品和低碳建筑的市场竞争力。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4

发展广州低碳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推进、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培育龙头企业核心是促进广州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指的是: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广州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广州必须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从“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的转型。同时,必须针对广州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龙头企业带动,延伸、完善低碳产业链,实行分级联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产业发展强大梯队。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打造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与资金上重点扶植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目前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产品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特色公司,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形成长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适应大规模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在既有价值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工协作。制定产业规划建议编制促进低碳发展的若干规划,如《广州“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和《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形成指导广州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项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要求和建设重点,配套相应的投资、产业、土地和财政等引导政策;制定落实《广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广州市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发展规划》、《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还有《2013年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广州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规划(2013—2017)》等方案。大力推进低碳规划,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突出抓工业低碳化,将降低工业碳排放作为重中之重。试行《广州市工业能耗指引》,研究建立单位工业产品能耗统计和碳标识制度,力争纳入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研究制定涵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CO2减排等要素的低碳发展关键指标体系,指导产业用地招、拍、挂和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创新从五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从需求方面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从供给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市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产业成长;新生产要素从供给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生产组织从产业内部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广州应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创新服务环境,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碳捕捉、碳中和、碳贮存、碳运送等技术,以及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低碳开发应用科技项目优先立项。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标,逐年开展疏残林、低质低效林的林分改造;对尚存的荒山、灌木地进行新造林;实施城区增绿、新农村绿化和四旁绿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逐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建立广州森林碳汇监测网络的计量体系。全面实行立体绿化,2012年规划启动16个岭南花园建设,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南沙新区等新城区率先形成白云新城、麓湖等若干引领广州绿色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片区。至2015年,城区基本实现居住区500米以内见公园绿地,全市绿道总长度达到3000公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广州做好省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力争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应从自愿减排交易试验入手,到自愿与强制减排交易并重,逐步实现强制减排交易,大力发展自愿减排。要大力推进交易品种创新,与商业银行、基金、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合作,共同研发碳排放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交易产品,推动金融支持低碳事业的发展,使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鼓励汽车、家电、建材、办公设备等行业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标志低碳认证,并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低碳认证的产品。二是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能耗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三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税收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建立和实行一批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研究建立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市绿色施工导则》、《广州市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等技术标准,在琶州白云新城等新区域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节能新标准。五是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制度。在低碳新产品、新技术刚刚推向市场,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碳”采购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手段。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采购制度,科学制定政府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

作者:王可达 单位:广州行政学院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5

全球性能源紧张以及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对象。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费的重点行业,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据估算,2004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9亿吨,预计到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22亿吨和11.08亿吨。另据统计,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占大气污染物的比重在60%左右。因此,加强交通节能减排将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之一。

因此大力构建低碳交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碳交通主要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促进交通低碳化;完善智能交通,营造低碳交通环境等方面入手。

根据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关于低碳武进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以武进高新区成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示范区为契机,全力加快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在“点”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在“面”上加速普及、全面推广,有效形成“以示范出经验、以应用促生产、以重点带全局”的推进模式。”着力把武进打造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低碳城市,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劲支撑。

2低碳交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能源合理利用、提高效率为核心,提升节能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强化科技进步,完善法规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1)遵循规律、统筹兼顾。深刻把握交通发展现状,遵循交通发展规律,兼顾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运输结构、车船节能减排、人们出行方式、交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统筹考虑,细化指标,以“低碳化”方式予以改造和优化。

2)规划引导、分类控制。明晰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本兼治、彰显特色,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地推动,从技术性减碳、结构性减碳、制度性减碳三方面,科学引导控制低碳交通建设工作。

3)明确职责、多方参与。明确交通运输系统各相关部门、各职能科室的职责和义务,引导协调各方力量,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以交通系统为主导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进低碳交通建设。

4)示范先行、逐步到位。优先选择对低碳交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进行突破,遵循示范先行原则,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模式,由点到面循序推进。

3低碳交通的实现方式

为保障交通节能总体目标的实现,交通节能一方面要站在发展综合运输的高度,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与升级,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推进公众客运体系建设,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客运服务品质,引导公众出行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公路水路交通内部,优化交通结构、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3.1综合运输规划的低碳化

1)加强项目前期的总体策划。加强节水、节地、节材等节能评估审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对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进行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

2)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力求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合理,配置科学,公、铁、水等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担。着力优化交通结构,积极降低交通运输能耗,加速交通运输业的集聚集约,大力加快物流业发展。

3)加强公共客运体系的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网络,增大公交覆盖面和覆盖密度,完善换乘枢纽,提升服务体系,提共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

4)优化车辆运力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公路运输运力结构。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辆,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

结构。

5)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汽车利用天然气、醇类燃料、煤层气、合成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和石油替代

技术。

3.2交通技术低碳化

1)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大力推进公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建立交通数字平台,促进智能交通发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公路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重点加强以高速公路客运为骨干的现代客运信息系统、客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货运信息服务网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客货信息共享,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加强高效环保、气候友好的交通运输技术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

3)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积极推动沥青、钢材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推广公路照明节能技;推进太阳能在公路系统的应用,提高利用效率和使用效能。选择示范项目,开展温拌沥青等低碳铺路技术、废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技术;选择重点港口建设项目,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改造试点工程,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在有条件的港口实施新能源利用项目。选择部分客运企业和物流运输企业,加快推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营运车辆;推广使用天然气动力的城市公交车;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

3.3物流行业发展的低碳化

改变低效率粗放型物流运作模式,减少能源浪费。通过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采取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换购低耗能运输车辆等措施,打造低碳物流。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站点三级物流体系规划,开展物流宣传推广、招商引资,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进一步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强化行业统计,推进产业分离,完善物流节点布局,加速园区建设,建成运河东港、奔牛港、亚邦医药、邹区灯具城等物流园区(中心)。

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选取部分集装箱码头,推广港口车辆和装卸机械智能化调度系统和无纸化作业;建立统一的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城市公交的全程实时监控;建立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3.4交通管理低碳化

优化运输组织和管理。引导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加强货运组织和运力调配,加强客运运力调控,对于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提高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水平。制定汽车节能驾驶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培训教材和操作指南,积极推广模拟驾驶,强化公路运输企业节能驾驶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与素质。在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中,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提供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及对各种运输方式及公共交通相关信息的汇集,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引导公众更多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3.5低碳交通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低碳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对“低碳交通”建设的指导、协调、决策和督查工作,并对推进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编制行动规划。启动低碳交通建设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对交通运输行业展开调查,摸清行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研究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内外环境,确定武进交通低碳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提出我区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合理的“减碳路径”。同时在政策实施、资金保障和体制创新等方面作相应探索。

3)严格目标考核。研究制订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考核指标,提出低碳交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按责任分解要求,定期组织实施评估。建立目标分级制度,把低碳交通建设作为对相关单位及部门的考核内容;建立督查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对低碳交通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监察,做好监测和问责工作;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社会公众参与评议,促进低碳交通建设上水平、出效益。

4结束语

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交通”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综合规划,实现技术革新,坚持生活与工作低碳并进,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引导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2]任力,倪玲,李响.厦门低碳交通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0,04.

[3]徐丹.浅谈低碳交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5.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43-03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绿色GDP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实施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产品的使用全过程,涉及多个行业及生产工艺,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就约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因此,建筑业必须加快低碳模式的发展,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都已将建筑业列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2011年,国家科技部的《“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发展低碳城镇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城镇对建筑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且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相对较高。另外,城乡每年还要新增建筑面积约16亿-20亿平方米,在新增大量建筑产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能耗、污染及排放问题。因此,打造低碳建筑已是房地产业大势所趋。同时,发展低碳建筑既可拉动上游企业绿色生产又可促进下游用户节能减排,对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建筑内涵及相关主体

(一)低碳建筑内涵

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低碳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断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度的使用空间的建筑模式(李启明,2010)。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以及拆除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等(张仕廉,2010)。

综上,低碳建筑是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建筑新理念,在内涵上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基本一致,同属于可持续建筑,但其更强调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低碳、节能与环保,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与以往绿色建筑的“绿色”相比,低碳建筑的“低碳”强调要追踪碳足迹并能定量化,进而确定出不同建筑物的碳排放值,最终实现建筑领域的碳税和碳交易。

(二)低碳建筑相关主体

低碳建筑中的相关主体是指与低碳建筑的决策与设计、建设与使用有关的部门或组织。一般应包括政府及行业有关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施工企业、项目总承包商(或有)、建筑材料设备研制机构及供应商、建筑产品用户、有关咨询及测评机构等。

在低碳建筑产品的形成及使用中,政府及行业有关部门主要是负责低碳建筑有关政策文件的制订与组织实施,并做好行政监督及指导工作;项目建设单位重点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特别是项目能源消耗情况、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运用低碳理念指导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建筑产品用户是低碳建筑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有时可能就是项目的建设单位;由于低碳建筑材料设备是形成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设备研制机构及供应商通过做好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销售工作参与其中;项目设计单位重点是运用低碳理念做好各项设计工作,强调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项目施工企业主要是做好施工过程“低碳”,做好低碳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建筑垃圾等;若建设项目采用总承包模式,则会有项目总承包商参与进来,同时负责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在低碳建筑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中有时还需聘请一些工程咨询公司及低碳检测评价机构等。低碳建筑相关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

二、发展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建筑的理念认识不够

当前,尽管社会公众对低碳经济已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对低碳建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内涵理解还不够准确和全面。作为低碳建筑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政府及行业有关部门对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对现代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宣传渠道不畅、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未形成广泛共识,已成为推行低碳建筑的阻力。同时,低碳建筑往往仅重视“使用”阶段的低碳,而被忽略的是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到报废拆除阶段全寿命周期的系统低碳。

(二)相关政策需要完善

一些发达国家为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设计了碳排放税、碳基金和碳排放交易等的低碳激励政策,2007年美国参议院还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我国有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的政策与措施尚不健全,尽管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j但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规和标准几乎没有,也缺少对低碳建筑的经济性激励政策和约束措施,导致建筑高能耗用户缺乏主动降低碳排放量的积极性。因此,国家政策措施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三)技术规范与标准亟待制订

英国政府在2007年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住宅建设和设计提出了可持续的节能环保新规范。另外,美国推出了LEED建筑评价体系,德国有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申玲,2010)。德国的Michael Hiete等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可持续建筑体系评估准则的关联性(Michael Hiete,2011)。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出台了《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但尚缺乏标准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及完善的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系统,对建筑材料和设备能耗的碳排放量也没有相应的强制性控制标准,导致低碳建筑的评价无法实施。

(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方案要创新、建筑材料设备研制要创新、施工技术要创新等。目前,由于低碳建筑材料产品研制成本高,低碳建筑的全过程投资大,国家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有限。致使项目业主与有关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不高;同时,研制低碳建筑材料设备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建设

单位的设计创新能力还需提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低碳建筑市场需求。

(五)低碳建筑示范性产品缺乏

示范是实现研究与推广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公众接受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英国,大量以低碳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被建立起来。如牛津生态住宅、贝丁顿零耗能、零碳排放住宅等,其中贝丁顿住宅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二氧化碳排放较周边普通社区减少了90%以上(陈冰,2010)。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中心成为大型绿色低碳公共建筑的典范。目前,国内低碳建筑示范性产品数量非常少,尤其是民用建筑中的低碳住宅、低碳小区等亟待建立,否则将影响低碳建筑在国内的普遍推行。

三、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低碳建筑理念

各级政府及行业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低碳建筑推行工作,并将其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加强资源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来对待;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通过平面与数字等公共媒体对公众进行低碳建筑知识的宣传展示,让公众了解到推行低碳建筑的意义,了解到低碳建筑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使低碳建筑的被动推行变为公众的主动接受。

作为企业层面的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筑材料设备研制机构及供应商等是实施低碳建筑的主力军,应作为低碳建筑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其理解低碳建筑技术对企业开拓建筑市场、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建设单位作为项目投资者,也可能是建筑产品的使用者应加强以低碳建筑理念为指导,做好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工作。

(二)出台政策及激励措施

我国需要建立一套低碳建筑法规体系,从源头上规范低碳建筑项目规划审批、土地节约使用等法律责任,从过程上明确低碳建筑质量的责任主体,从而为低碳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研究出台推动低碳建筑产业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建立低碳房地产相关主体的参与合作机制。对低碳房地产开发企业、低碳建筑材料及设备研制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和优先信贷等激励措施;对低碳房地产购买者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减税或补贴等。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标准,并配套实施超额使用能源提价的政策;在既有建筑低碳改造中,可实行政府、企业或个人成本分摊制度。同时,鼓励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参与低碳建筑管理,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规范合同能源管理(EPC)服务模式,通过业主和能源服务公司的良好合作,共担建筑节能风险和效益。鼓励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向低碳建筑市场流动,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等。

(三)制订低碳建筑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主管部门要制定一套低碳建筑有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如低碳建筑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低碳建筑评估标准及低碳建筑标识制度等,使低碳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竣工到最终建筑产品评估都有据可依。

加强低碳建筑材料及设备的信息技术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主要建筑材料及设备的碳排放量及能耗值数据库,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单位能耗进行标识和追踪,实施低碳建筑材料和设备产品质量终身责任制。

(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应积极倡导建设领域的低碳技术研发,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通过制订激励和优惠措施加快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进程,同时尽快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筑设计单位要提高建筑科技创新能力,以低碳建筑理念为指导,设计出能适应国内建筑市场需求,且技术经济可行的低碳建筑结构体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追求的不仅是外形美观、结构安全、更强调的是节能环保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施工企业要在施工过程中研究低碳施工工艺和方法,并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研究低碳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机械利用率,尽力减少机械作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减少施工废料,节约钢材和混凝土用量;加强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尽可能避免因施工质量问题而返工维修造成资源浪费等。

建筑材料和设备研制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开发一批低碳建筑所需的核心技术产品,如已研制出的零排放会呼吸自动遮阳幕墙等,重点在保温建筑外墙、零排放节能屋顶、低碳采暖制冷设备等方面下功夫。

(五)开展低碳建筑示范工程

在国内选择不同区域,优先建设一批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从低碳建筑规划与设计、低碳建筑施工、低碳建筑材料和设备使用、低碳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展示,以使有关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低碳建筑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力。通过开展低碳建筑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推行范围,由低碳住宅发展到低碳小区、低碳园区,再到低碳城市,进而实现建设低碳社会的最终目标。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7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08)

摘要:文章基于低碳经济的背景,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含义,介绍了国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住宅产业化的优势。文章还介绍了低碳住宅与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的区别,认为低碳住宅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文章重点分析了低碳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来自企业、政府和民众接受三个层面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低碳住宅;产业化;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41-03

收稿日期:2015年07月19日。

基金项目:海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项目“海口综合保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海南省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14-35)。

作者简介:唐建荣(1977-),男,湖南永州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管理创新。

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住宅产业化

1.1 住宅产业化的背景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对我国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国家主席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014年11月12日,在“习奥会晤”后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住宅产业化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举措之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占全世界新建总量的40%,水泥和钢材消耗量也占全世界的40%,而我国的快速城市化预计还要持续25-30年。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平均寿命约35年,建筑质量不高加上短视的城市规划和不当的大拆大建,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废物。

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应运而生。所谓住宅产业化,是要实现住宅生产、供应等的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具体来说,住宅的标准配件先在工厂和车间生产出来,然后运送到工地进行拼装。住宅产业化是住宅模式的变革,户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住宅的模块进行拼装,其选购过程跟戴尔PC的模式类同,住宅更加个性化,建造速度也更快。

1.2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住宅产业化在国外已不是新兴词汇,日本早已将这一概念全方位应用到了房屋的建造过程中。住宅产业化管理公司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贯穿整个建房购房始终。三泽公司的模块化住宅生产线基本能代表当前世界的最高水平,该公司已在日本销售了近500万套模块化住宅。

日本的产业化住宅主要采用轻骨架(钢、木和SIP),北美和澳大利亚也大体如此。北美遍布有轻骨架住宅制造厂,美国企业将住宅部件标准化、系列化,住户可以实现菜单式选择。在欧洲,则有不少制造盒子(pod)厨房的工厂。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起步较晚,但也不乏成功范例。建在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其所有构件都是可拆卸的,理论上说,可以将这栋大厦整体拆开,然后搬到另一个地方,再完整地把它拼装起来。在大陆,万科作为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走在前列,上海“新里程”项目是其代表性项目之一。

住宅产业化是流水线生产在住宅建造领域的运用,这种运用,意义重大。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曾经彻底改变了美国工业,甚至可以说美国的崛起也以此为基石。日本也从中受益,丰田创立的基于流水线的JIT模式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崛起。以上例证说明一种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崛起,那么目前兴起的住宅产业化将给中国带来什么?这值得深入探讨。

1.3 住宅产业化的优势

与传统的住宅建造模式相比,住宅产业化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①施工用水量、混凝损耗、钢材和木材损耗降低约60%;②节能约50%;③劳动力节约80%;④施工周期缩短约50%;⑤外墙渗漏率降低约90%;⑥施工垃圾、装修垃圾减少约80%;⑦施工现场的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等事故大大减少。

总体来看,与传统住宅相比,产业化住宅的建造、使用和维修时资源消耗更低,使用寿命更长,并且可回收重复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更少。

2 低碳住宅产业化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2.1 低碳住宅及其产业化

低碳住宅是低碳建筑的一个子类,即人居建筑。与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相比,低碳住宅更为强调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设及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住宅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比如:①通过房屋建材的总量减少与类别选择减少碳排量,比如用木材来代替钢材;②提倡节约和循环用水,减少自来水的生产和废水的处理,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提倡电动车、自行车出行,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尽量减少私人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④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而不是为片面追求绿化效果,采用吸碳能力基本为零的人工草坪等绿化方式。

低碳住宅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有限,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中批量建造低碳住宅意义深远。所以,在中国住宅产业化刚刚兴起时,大力引导和推进低碳住宅的产业化极为必要。

2.2 低碳住宅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住宅的产业化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于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二是政府层面,三是民众接受层面。

来自企业层面的挑战因素有:

一是产业链不完整,缺乏配套厂商。住宅产业化作为新兴行业尚未成熟,缺乏配套厂商提供住宅需要的各种标准配件,这靠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做不现实。二是国内技术工人极其缺乏。住宅产业化对技术要求极高,在日本,建筑商手下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必须经过两年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才有资格进入工地。三是前期投入巨大,盈利时间不确定。住宅产业化发展之初要求投入巨大,以万科为例,其住宅产业化推进6年来基本都是亏损和补贴,达不到盈利标准,其它房地产企业也不愿意为产业化研发买单,相比之下,更愿意搭便车享受产业成熟以后的成果。四是形成不了规模优势,目前产品价格极高,缺乏竞争优势。在住宅产业化未形成规模发展之前,成本增加是必然。万科在上海“新里程”工业化建房试验中,土建成本在原基础上增加了约40%。

来自政府层面的挑战因素有:一是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二是政府部门间协作机制不完善,三是技术标准不完善。

在民众接受层面,尽管政府大力呼吁低碳经济,但普通民众购房时大多优先考虑价格,很少考虑房子是否“低碳”。有些城市里尽管推出了所谓的“节能住宅”、“科技住宅”,但在普通民众看来只是高价房、豪宅的代名词。普通民众情愿花较少的钱,去挑选并不节能的材料。抽样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近20%的节能型材料属不合格产品,这极大地阻碍了低碳住宅在中国的推广。

3 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出路

为推动我国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在思想层面上,应当认清低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趋势。低碳住宅及其产业化是改变住宅建造模式的重大变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化都是可行的,它是住宅市场发展的一个方向。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政府部门应高瞻远瞩,通过大力宣传,并采取实际措施引导和规范低碳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民众在选择住房时,应树立低碳、生态的新观念。

②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尽快出台行业法规和政策。低碳住宅的产业化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及其下属部门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协作,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体制机制的配套和技术标准的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文件指出:“住宅产业化蕴涵着先进的住宅生产技术,若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而需要政府大力推动,不可过度依赖市场。”

纵览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过程,无不得益于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大力推动。特别是在前期需要较大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投入,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自觉实现,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会因投入过高及技术和市场风险过大而止步。因此,政府在行业发展初期的政策引导和激励,至关重要。

③房地产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化的推进预计带来房地产业20年以上的繁荣。在此过程中,低碳住宅的产业化作为行业的新趋势,蕴藏着巨大机遇。低碳住宅产业化无法靠一家企业完成,需要多家企业的参与,特别是需要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央企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低碳住宅产业化发展之初,为防范市场和技术创新风险,需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联合起来,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建立良好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推动行业的前期启动。中小企业可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作好配套生产和服务。与大企业配套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大量机会,比如万科在实施上海“新里程”项目时,其整合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监理等环节在内,共有50多个核心合作伙伴,涉及到各种标准200多个。

事实上,率先进入低碳住宅产业化领域的企业,易于占据这一领域的高端和领先地位。未来的行业标准,很可能就以这些企业为参照来制定,当企业从单纯卖产品到居于“行业标准”地位时,将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④其它方面的配套措施。诸如科研部门加强低碳住宅产业化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另外,积极派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

参考文献:

[1]吕俊芳.中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未来展望[J].2013(12):72-74.

[2](美)德鲁克.管理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计永毅,李月琴,陈浩.日本建设低碳建筑的举措及其效果分析[J].2012(10):165-167.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6]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DB/OL〕.2015年3月31日.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8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低碳住宅和写字楼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是所谓的低碳。目前,低碳已经逐渐对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并成为其竞争中重要的筹码之一,但是建筑开发的发展方向正被仓促上马的住宅项目以及完全舶来的建筑技术所动摇。因此,在现代住宅与写字楼的开发中,运用绿色低碳理念是其应当持有的基本理念。

1.1改善住宅区小气候与城市大气候环境各种资料表明,温室效应加剧后,地球上出现各种极端天气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洪涝灾害以及炎热干旱等恶劣的天气就是温室效应对我们的气候产生的影响。而二氧化碳的高度排放就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且高的碳排放正逐渐使我们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化。在城市房地产开发中,住宅与写字楼的开发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住宅开发也是每年新开工最多,施工、竣工时交付的项目最多的项目。因此,在住宅的开发中运用绿色低碳的理念,对建成之后小范围内小气候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房地产的开发商也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买,这对开发商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如果,未来的住宅和写字楼开发中都能运用绿色低碳理念,那么在城市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低碳住宅小区、绿色建筑,因此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这种效应对整个城市大气候环境的改善将会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于城市形象与品质的提升十分有利。

1.2降低开发与使用的总成本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并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是绿色低碳住宅追求的根本目标。比如,根据住宅开发项目所处的地形因地制宜,可以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同时对碳排放量的减少也有一定的作用;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对窗墙比进行斟酌研究,对大飘窗的使用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从而使建筑墙体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等等。在借助自然的力量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通风、日照以及采光等因素,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碳的排放量,而且对于降低建筑物开发的成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低碳技术与低碳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的成本,但是绿色低碳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由于能够节约水、电、气、暖等能源,其后期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会降低很多,因此,绿色低碳建筑能够降低其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费用。

1.3营造低碳房地产企业文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体系。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能够对其起到引导、激励、约束以及凝聚的作用,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提高,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低碳理念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使其更好地设计、创造出积极的成果。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低碳的房地产企业文化是以低碳理念作为企业开发经营的指导思想,并使其贯穿于开发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工艺、材料与设备的选择等等,它的基础就是进行绿色低碳开发,并将低碳营销的开展作为其保证,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持续发展。

2城市绿色低碳建筑开发的思考

从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开发的实际以及国内外房地产低碳开发的经验这两个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城市绿色低碳建筑要实行全方位的开发,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2.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考虑选择一种保护环境、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用自然资源,并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因此,在城市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建筑物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加强绿色低碳理念的运用,包括建筑项目的选址,规划和建筑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与施工建造等各个环节。

2.2树立“低碳绿色”的价格观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商在说起低碳环保和绿色建筑时就会很敏感地提到价格的问题。这种问题用“低碳绿色价格”来诠释才更有意义。企业将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的一种价格就是所谓的低碳绿色价格,它是在以“污染者付费”、“环境有价”为观念基础的条件下建立的,是对房地产商积极投入绿色低碳建筑的开发的一种支持。

2.3树立低碳开发的产品观与其他行业相同,建筑物的开发也是有规可循的,同时也需要科学创新,并不断地以“低碳”的价值观来满足人们需求的一个过程,而且,它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在开发绿色低碳住宅小区或者写字楼时,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开发体系,这种开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绿色低碳建筑在设计时要坚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导向;②对开发建筑的全过程制定一套管理制度,并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客户服务等重要的节点实现标准化;③为了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在对建筑物进行开发时,增加前瞻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了对人体力学、环保建筑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发体系,并增加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绿色低碳建筑不仅要减少污染的排放,而且要减少碳的排放量,这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主题方面更加的切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对绿色低碳的建筑进行开发必须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

2.4树立“低碳绿色”的设计观在进行绿色低碳建筑开发时,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对其设计的问题进行考虑就是所谓的“低碳绿色”的设计观。这种观念不仅要对建筑的形体效果进行考虑,而且更要考虑住宅的舒适度,并从规划和设计角度来考虑降低能源的使用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做到如下的方面:建筑密度科学,房屋进深适宜,采光和日照满足健康要求;考虑当地风的主导风向,使得小区通风合理,从而绿色低碳建筑内部格局划分合理,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单体设计中,考虑通风和日照的因素,让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绿地具有可达性,使人充分融入自然之中;尽可能在设计中考虑利用太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

3结语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研究

现阶段,在建筑行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的理念,一方面,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探究其原因发现,首先,我国建筑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占据总能耗的一大部分;其次,我国现阶段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为建筑行业指出了新的出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能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1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述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能够低碳化,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且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及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与产品,间接地或者直接地降低能源的使用,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可以通过应用清洁能源,促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物能耗较高,未能够充分地使用能源,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会消耗更多的建筑用品。因此,将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用在我国的建筑中,一方面,能够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也有助于加强我国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现状

2.1设计与建造方面

近些年,建筑行业提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然而,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还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重要性,往往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流于形式,未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节能的效果;此外,在对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够对节能效果进行真正地估算,导致建筑的审核过程流于表面,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建筑审查工作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对建筑技术的了解,为了能够节约建筑的成本,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2.2政府监督方面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提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与管理,然而,受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条件不同的影响,各地区的政府未能够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以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而对于建筑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建筑的利润空间,致使开发商不愿意在低碳建筑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外,对于公众来说,低碳建筑属于新型的建筑类型,因此,广大的公众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知,致使建筑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愿意建造低碳建筑。

2.3技术比较落后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的建筑依然处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2.4认知度比较低

虽然近些年,相关的部门对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进行广泛地宣传,然而并未能够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公众依然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与普通的建筑相比,低碳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成本,因此,大多数的公众不愿意将这一部分摊在自己的身上,由于民众对低碳建筑缺乏足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商对低碳建筑的态度。

3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

3.1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

首先,设计师在选择建筑地址时,应充分地考虑以下几点重要因素,分别是:气候、日照、地形等。在选择建筑朝向时,则应尽量选择有利的朝向,从而符合日照间距地要求。此外,应尽量避免与周围的建筑物形成相互遮挡与干扰的状况;其次,在炎热的夏季,则需要确保建筑物的通风,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需要尽量避开建筑物的主导的风向;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则最好不要使用内硬质路面,增加绿地的覆盖面积,从而形成良好的气候,合理地利用好建筑周边的自然资源,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3.2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

各地的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观念纳入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地对节能规划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在国家的有关的规范及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应坚持严格的态度,对违法相关规范的单位给予严厉的惩处,从而促使建筑能耗符合建筑的标准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建筑节能成为强制性的行为,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在建设新建筑时,因确保建筑的能耗降低,与此同时,则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造老旧的建筑。

3.3加大资金的投入

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起步较晚,各方面技术还有待完善,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的部门则需要加大对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少收税务的优惠政策等,鼓励专业人士加强对科学技术与能源的研究;其次,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在建筑物的实际建设中应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及新产品。

3.4加大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

广大人们群众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广泛地推广节能建筑,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低碳建筑的觉悟,充分地认识到低碳建筑的重要作用,让人们了解到低碳建筑所能带来人们的好处,抵制人们购买高能耗的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会消耗自然中的资源,现代建筑中越来越推崇低碳节能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气候自然及资源等状况,从而将当地的节能建筑的标准确定好,加强各个领域间的相互合作,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在国内的发展,降低我国的建筑的能耗,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惟定,白玮,梁浩,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010(2).

[2]王少阶.发展低碳建筑推动建筑节能[J].建设科技,2010(4).

[3]李国波.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科技资讯,2010(23).

[4]孙雪.低碳建筑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9).

[5]李艳梅.试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知识经济,2013(10).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10

一、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主题

全省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

二、宣传形式

采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巡讲、技术交流会、展览展示会、现场体验活动、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宣传内容

(一)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展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节能低碳进校园行动

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责任部门:省教育厅、团省委

(三)开展节能低碳科普宣传行动

广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责任部门:省科技厅

(四)开展节能低碳进企业行动

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19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省属国有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建设。

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

(五)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责任部门:省环保厅

(六)开展建筑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开展建筑领域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责任部门:省住建厅

(七)开展交通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营造绿色交通氛围。责任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八)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责任部门:省农委

(九)开展商务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部门:省商务厅

(十)开展媒体宣传专项行动

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责任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一)开展节能低碳进机关行动

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部门:省管局

(十二)开展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吉林。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责任部门:省妇联

(十三)开展低碳发展宣传行动

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

全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涉及部门较多,宣传覆盖面较广,任务艰巨而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好本地区、本领域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