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7:05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1

按照《市“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基层组织“三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繁荣。县“三项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县组织实施“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通过开展培训、考察、学习交流等项活动,提高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在全县广大农村实施“111”培训计划,到2014年底,依托省内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培训100名技术指导员;依托技术指导员,培训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依托科技示范户,培训10000名骨干专业农民。通过实施此项工程,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村干部带头人,培育一批种养加科技大户,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农村经纪人,锻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老板,提高我县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开发对象

1、全县现有的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再生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

2、从事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经销活动,年交易额超过5000元的人员;

3、每年累计从事经营和中介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人员(包括:从事餐饮、娱乐,医药等各行业);

4、促进我县某一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展,并形成气候和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人员;

5、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及加工业且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的人员;

6、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创业活动的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

四、培训方式

在积极配合市里组织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县农村发展实际,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全县每年举办10期培训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或科技人员对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次。

2、每年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搞2次专题讲座。

3、每年组织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到新型组织发展较好的区域参观考察学习1次。

4、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暨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或总结表彰会,对优秀典型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和表彰奖励。

5、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每年对农村种养大户、能手进行3-5次技术技能专题培训。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4月-6月)

1、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场)对全县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及符合开发条件的人员进行广泛调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库。

2、组织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研讨会,研究制定《县“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二)项目实施阶段(7月-2014年10月)

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培训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费、扶持政策等,组织相关人员按既定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活动安排:

7月:组织落实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教师,建立教师档案。同时,各乡镇(场)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贯彻落实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档案信息。

8月: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并聘请省内专家教授对我县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

9月:组织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学习人员要撰写学习体会。

11月:组织召开全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总结表彰会。同时,协调组织“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的申报,实施。

12月:协调县人办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做好对全县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并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

活动安排

1-2月:调整制定《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3月: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摸底调查,了解农村发展情况,调整完善实施方案。

4月:举办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培训班。

7月:聘请省内专家教授对我县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

8月:组织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学习人员要撰写学习体会。

11月:组织召开全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总结表彰会。

12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全县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并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

2014年活动的实施,按照和的总体思路延续,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三)验收评估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每年年末,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验收,表彰典型,形成详细的总结报告。

2、将五年来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及时归档备案,做好迎接市里检查等各项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业管理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科协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统一调度和组织实施。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乡镇(场)农经站作为本地管理农村实用人才的责任单位,要制定本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展。

(二)落实项目经费。在用好用活农民绿色证书培训项目专项资金的同时,我县要将“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补充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开始,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开发项目补充经费。补充项目资金由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并报本级政府审批。项目补充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三)加强人才管理。对参加培训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学习档案,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库管理。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

(四)整合培训资源。积极整合培训基地、教学设备等培训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各乡镇场要发挥好基层农民学校作用,对有关师资进行登记造册,档案管理,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任务。

(五)创新培训载体。要按照市里活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一是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市里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达到足员参与。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一宣讲、三到户”、阳光工程等活动,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典型基地建设。依托北部瓜菜种植基地,更新品种、更新技术,扩大种植规模,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全县农民接受和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西部杂粮杂豆市场,鼓励周边乡镇农民发展和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四是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加快日光温室大棚、膜下滴灌等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引导农民接受和使用现代农业新设备、新技术,培养和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高我县现代农业水平。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并举并重 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 农村金融人才

[作者简介]郁国培(1962- ),女,江苏南汇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凌海波(1981- ),男,安徽无为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多层次、立体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编号:yb2010110)和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多层次、立体化、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及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0R30G1120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7-03

一、现实背景与培养机制

(一)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简称并举并重),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贯彻《纲要》精神,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切实做好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既能实现学生的顺利优质就业,又能实现办学市场的有效扩展。《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金融人才规划》)指出,金融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农村金融离不开大量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自2003年8月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县域金融主体,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及邮政储蓄银行县域金融网点发展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年报,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组建县级农信联社2265家,村镇银行63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6家,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为15.2%,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短缺,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早在2006年,为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6年,形成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协调的员工总量及合理的年龄梯次和文化、专业、分布结构。据《金融人才规划》,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由2009年的37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48万人和2020年的515万人,其中县域金融人才支持工程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可见,当前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机制

我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金融类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基层岗位培养职业人才。近年来,践行“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农村合作金融(简称农金)专业为依托,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②、农村金融学院③为平台,探索实践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农金专业面向在校生开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热爱农村,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营销,才能兼备的农村金融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学员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需求。农村金融学院主要发挥行业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部门的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开展订单培养。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运行,一方面,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全面协作,通过整合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校友和社会资源等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产学合作,扩大农村金融学院的合作企业,继浙江农信联社之后,邮储银行及农行浙江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陆续成为我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育人框架下,也引进了行业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图所示:

二、实施措施及具体实践

(一)优化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培养

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立了“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修订完善了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形成了以校内理论教学、专家讲座、课程实训、技能训练与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顺应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以农村金融学院为平台,在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助推下,与浙江省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订单培养。二年级下学期,行业企业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三年级进入订单人才培养过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

(二)重点拓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员工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我校前身是浙江银行学校,被誉为浙江银行业的“黄埔军校”,在浙江金融业具有深远影响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美誉,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浙江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指定培训基地。近年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在职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主动加强和委托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同量身定制培训包、共同研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共同选择专业教师和行业培训师、共同建设实训条件等保证了职业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在学历教育方面,通过引进和统筹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重点为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服务,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建设与体系重构兼顾职业考证、学历提升及岗位培训的需要

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

容选择方面,重视职业资格考证和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并兼顾职业发展的较高学历要求。基于此,在课程建设与体系构建方面,如“金融基本技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技能水平的认证考试;接轨银行、会计、外汇、证券等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开设“货币金融学基础”“金融法规与案例”“小额信贷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兼顾考证要求设定教学内容;“三农经济”“农村金融专题”等课程深化专业知识;“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等为学生的学历提升奠定基础。上述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新入职员工和基层一线岗位培训对相关课程的需求。

(四)多方形成合力,夯实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基础能力

基于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共同需要,以农村金融学院为纽带,发挥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各自人力与资源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在师资方面,整合校内专兼职师资力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能手、专家、内训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名家名师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着力建设“学做一体”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和遍布浙江城乡的农村金融网点实习基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4个,总面积1470平方米,员工培训实训中心近1000平方米,与行业企业共建布局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其中紧密型21家,有效解决了实习实训场所的数量不足和功能不全问题。此外,多方合作还体现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三、初步成效与启示

(一)初步成效

1.培育了大量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支持了农村金融业发展。全日制学生中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就业人数由2009届的441人增加到2013届的536人,在金融就业残酷竞争下总量仍呈稳定增长态势,5届就业累计达2453人;农村金融机构职员培训由2009年的2390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5831人次,2009~2012年9月底,累计培训学员17293人次。学员类型以新员工、银行柜员、客户经理、主办会计、后备人才等为主,培训特色明显。人才培养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力支持了地方农村金融业发展。

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农金目录外专业的设立、建设与发展是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依托,农金专业是2010年度省级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师资团队、课程与教材、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条件,显著提升了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不断完善了专业学生、订单学生、培训学员三大类人才培养机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农金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713元,对口就业率为92%,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96%,农村金融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率为95%。

3.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以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调研省内金融机构近百个,完成3个省级教研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近20篇,编写出版农村经济金融类教材5本。多位专业教师融入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专题调研,接受行业委托课题,担任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等,为农村金融行业和机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启示

1.人才培养要构建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机制。“并举并重”培养职业人才,明确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对等地位。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来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都要指向职业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整合校内的师资、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加强校内协作,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条件保障。校外资源是做好职业人才培养的另一支柱,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校友、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充分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信息,引入校外人力、物质等资源服务校内人才培养,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行业企业基层一线员工的人才标准及其变化的理解更为透彻,为学校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及相关建议。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及实训条件建设等为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资源条件。两者的资源共享,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优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如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可以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

3.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要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办学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学校教育为主,基础能力建设多是基于全日制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而相对忽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要求。考虑到职业培训的旺盛需求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故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要求、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要主动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EB/OL].,2011-12-31.

②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属二级学院,主要负责非全日制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③农村金融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合作组建的产学合作学院。

[参考文献]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重地项目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6(8).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3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农村,农业,培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了。中职学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场所,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里面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是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的,正在向第二、三产业方向不断迈进,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有逐渐枯萎的趋势。

现在的中职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教学的目标不是实践指导农业技术,而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为将来谋求更好的职业打基础。这种做法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130万,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符。

二、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利条件

1.地域的条件

设置了与农业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大多与农村距离较近,直接接触生产一线,与农业生产的接触较多,了解起来更方便,周围群众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田间农业生产的现状,能够接受现场技术指导,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时,能够立即组织人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导群众防范问题的再次出现。

2.丰富的经验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办学模式,可以培养本地毕业的初中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具体操作方法

1.重新确定培养人才的标准

就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确定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立足农村,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农业科技人才要精通专业及相关知识,能够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能手。在教学实践方面,一定要恰当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学生学会,并且能够操作。有必要时,要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和鸡舍猪圈,让学生亲手种植和养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深、记得牢,才能指导群众,才算是真正的科技人才。与此同时,要更新陈旧的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知识、经营和管理才能,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此外,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鼓励学生认真钻研、不断实践、敢于开拓、积极创新。

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科技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人才的范围扩大到生产一线,选择一些年轻农民作为培养对象。农民对农业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热切渴望掌握农业知识,这与他们的生产直接相关。有些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面对着学生少但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大的矛盾,其实完全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周围的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渴望得到农业科技知识的群体。职业学校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范围进行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培养。职业学校将培养人才的目标扩大到农民这一庞大群体上,学校将带领他们在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

2.大胆创新培养的方式

如果职业学校采取一般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职业教育一定不能把学生圈在钢筋混泥土的教室里,不能把学生塞进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学校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灵活动态的教学过程。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喜爱的农业操作环节,并通过各种办法实践,教师在旁边起到引导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地进行实践操作。

对农民的培养更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业、渔业等专业,针对不同行业的农民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比如,从事种植生产的专业受季节影响较大,而养殖业方面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对农民的培训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理论知识上加强引导,又要在实践操作技能上提高。就培训时间和方法来讲,也可以灵活调整。比如,种植专业可以在非种植时期培训理论知识,在种植时期加强实践操作。根据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训期限,可以是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过考试和考察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是连续性培训,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总之,培养的方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把握。

3.确定可行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明确以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了。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要考虑到没有生产经验的初中毕业生,也要考虑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群体的特征;要有稳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一线的生产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把培养方案发给每位学员,让他们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要让每个学员在学习之初就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之后做什么等问题。

总之,中职学校农业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农村的现状,只有不断根据学生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中职学校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5

宁夏地处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宁夏的区情,从宁夏的实际出发,对宁夏乡村中出现的常见病例、卫生条件、医疗环境的现状做了调研,探索为宁夏农村培养实用性卫生人才的模式。

1 宁夏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现有人口617.69万,其中农业人口为388.77万,占人口总数的62.94%。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0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机构22个,卫生院239个。据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5521人,其中综合医院占66.31%,乡卫生院和城市社区仅占11.99%和0.35%;乡村医生大专以上学历占6.66%,中专学历58.43%。目前尚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625,不少乡镇卫生院出现人才断层。相当部分卫生院只有3~4人,连基本的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任务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看病问题。由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民“小病抗,大病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1]。因此培养卫生技术人才,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探索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卫生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农村实用性卫生人才特别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使“适宜技术” 的应用后续有人,也为农村培养出“用的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拟将“适宜技术”融入农村医学教育的学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通过定向招生、工学交替、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具备从事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本地区的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贡献。真正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本区的实用性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2]。

2 探索学历教育与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在医学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中等医学专业中可保留卫生保健及中医(民族医)类专业,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三年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定向招生,脱产培训;以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同时,将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到培养临床专科应用性人才的方案中,也是我们对三年制临床专业(乡村医生方向)学生培养的新探索;是职业教育“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体现。对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亦必将对提高宁夏地区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成果对全国农村医学教育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3 制定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社区服务;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内容为重点;注重和相关执业考试的考试大纲相衔接。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作过程和训练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课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材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3.1 按照培养临床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一体化课程。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新增《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和《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后者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

3.2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临床环境为依托”,教、学、做一体化,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在学校实验、实训,完成在工作岗位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3 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整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此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目的使学生不仅有的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3.4 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定向招生。构建宁夏农村实用性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宁夏农村培养适合农村卫生岗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社区医生 职业认同 定向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0-02

当前医疗职业工作风险高、医患矛盾突出、社会舆论苛责,医生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1]。生活条件、医疗设备、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城乡差距,造成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基层医生流失严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启动了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课题单位位列三所试点院校之一,具体承担金华、丽水、衢州、义乌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任务[3]。作为承担定向培养任务之一的试点院校,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设计职业认同培育方案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感,对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是指与职业群体内部其他人共享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4]。“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女性学等多重视角展开,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师、医生、护士、咨询师、商业人士、低收入群体等。近十年来,职业认同研究从西方引入国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非常少见,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同类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实践的意义

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大学学习阶段,医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刻的认同,才可能真正领会医学的内涵,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医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为将来从事的农村基层岗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而医学院校读书时、实习期及上班第一年是医学生职业社会化重要的初始阶段[5]。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医生的互动,才使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规范、价值、文化得到内化而形成职业认同。

医学教育为终身教育,它包涵了三个阶段: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大学三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重要初始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匮乏,而针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这一特殊对象的研究还未有尝试。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委托培养单位与行业共同参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教育实施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现进行总结。

3.1 尝试“教授”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挑选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隆重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标杆,提升专业自豪感。“教授”班主任,凭借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当中树立更高的威信,将教授魅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特征和变化,为学生定制工作服、配备专用医药箱,设计农村社区医生学生形象;坚持晨跑、晚自修、离校请假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锻炼党员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艰苦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召开家长见面会,学校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通过上下级班级结对互助发挥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班级班标设计、固定教室和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3.2 重视传统医学精神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于毕业后岗位明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规划工作缺乏前人积累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牵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导向、感情导向、协议落实等方式,将传统医学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渗透式教育。如在学生赏析197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映赤脚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看到主人公红雨在上门服务路途中被泥石流冲下的大石块击中昏迷,还紧紧抱住小药箱的场景时,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未来社区医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环节,介绍到白发苍苍的赤脚医生出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学生肃然起敬。另外,学院定期邀请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上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让学生了解母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培养基层医疗岗位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的理念。

3.3 职业认同教育内涵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谋和决策作用,召开农村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解析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案的优缺点、适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六能合一”的切入点,确定目前基层医疗队伍职业认同现状,将农村社区医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职业认同教育内涵有机带入课程体系中,重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中。

3.4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

依托完备的临床实践资源,建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临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寒暑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参与门诊社区体检、专业课程的社区实践等早期接触临床等活动,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讨论、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社区,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3.5 双导师制全程渗透,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导师小组,选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组成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6]。以班级为单位,5~8名学生一组,每组配备学校导师和医院导师各一位。两位导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早期准确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见习,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情谊”深厚的两位导师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提供业务指导。通过双导师制的全程渗透,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加快了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6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隐蔽课程全方位强化

相对显著课程,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内容呈现,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设计了医德规范学习、学生列队晨跑制、医学生宣誓仪式、农医之家自主学习平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班级专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隐蔽课程,真正从价值层面、责任层面、实践层面来教育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以仿真理念为指导,全面引入医院的诊疗机构设置、先进医疗设施和管理模式,建设“仿真医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7 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归属感

多方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交流,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依托行政协调手段,学校牵头召开一年一次的金丽衢义农村社区医生培养研讨会,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密切学校和卫生部门在农村社区医生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定向培养卫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员到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回到生源地联谊,加强双方交流,让培养单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医改措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牢记肩头承载的历史使命。

总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卫生部门、行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渗透。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周期,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实施取得的效果有待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岗位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老百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183.

[2] 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08-110.

[3] 浙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Z].关于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9〕82号.

[4] 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3):99-102.

[5] 刘秋颖,苏彦捷.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57-264.

[6] 胡野.农村社区医生学校教育三全体系构建的成因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1-3.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7

一、主要做法

1、明确主要目标,制定工作方案。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摸清全县乡土人才和农民党员的基本情况,组织相关人员正确分析农村党员队伍和乡土人才的素质结构、技能需求等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分析报告。经充分酝酿讨论认为,农村党员队伍不同程度的存在科技素质偏低问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一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乡土人才还没有被吸收到党内,两者之间正好可以形成互补。因此,为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我们提出在农村开展“把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乡土人才,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的建设主题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下发了《中共*县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农村开展“双培双带”活动的方案》,要求各乡镇场结合本地实际,摸清本地乡土人才和农民党员的现状,明确培养重点,进行分类排队。确定“双向培养”对象,建立相应的定责帮带责任机制,把那些确有一技之长并且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乡土人才,作为党员纳新对象纳入培养计划;将有一定文化知识或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民党员,作为乡土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训。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力争全县每年新增300名乡土人才党员。按照这一总体目标,各地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双培双带”活动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并将活动目标、措施要求等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农民党员和乡土人才肩上,形成一个目标到基层、责任到个人的目标体系。

2、开展系统培训,重在提高素质。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我们通过调查走访、问卷统计等方式,建立了全县乡土人才库和党员队伍信息库,对纳入培养计划的农民党员和乡土人才,建立“双培双带”工作台帐,做到底子清,目标明。目前,我们已对4702名乡土人才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准确掌握其培训需求。二是因地制宜,菜单式培训。为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针对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不同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全县农村党员和乡土人才培训方案,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菜单”培训计划和模式。基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培训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向培养计划,有选择性地向县委申报培训方案,由县委组织部组织培训。三是因需施训,送教下乡。县委组织部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培训需求,及时组织师资力量深入到农村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以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和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对乡土人才的培训,我们重点突出宗旨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其头脑,广泛开展先进性教育,促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是党员的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对农民党员的培训,我们重点突出科技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1-2门能发家致富的科技技术,增强“双带”能力,发挥先锋作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充分发挥党校及农村党员电教活动室的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结对帮带、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宗旨教育和科技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我们严格按照基层培训需求,针对乡土人才和农民党员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分类培训。近两年来,我县有针对性地举办党的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技能培训班60余期,使5000多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涵盖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行业和领域的农村经济能人。同时,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把477名乡土人才吸纳为中共党员,在党员发挥作用的基础上,3000多农民党员掌握了一定的科技实用技术,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明显改善,“双带”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3、鼓励创新实践,注重多项结合。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双培双带”同农村党组织开展的党内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级党组织争创标准为目标,将“双培双带”活动与“三级联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35岁以下乡土人才性农民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与农村“双建双带”结合起来,引导乡土人才和农民党员建基地,带动农民调整产业,带动农户发家致富;与党内扶贫活动结合起来,极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党员兴建基地(公司),带头致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与党员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双向培养”机制作为农村发展党员和党员队伍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双培双带”的长效机制。通过与农村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赋予“双培双带”活动的新内涵,增强活动实效,使农村党的建设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4、健全责任机制,增强活动实效。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度。县委成立了“双培双带”活动工作小组,由县委分管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牵头抓落实。各乡镇(场)也成立了相应的“双培双带”工作专班,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是直接责任人,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定期交流情况,总结经验。二是建立领导包点联系制。县委常委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乡镇、联系村和联系企业工作制度,要求每位县委常委对“三联”对象党的建设进行全面指导和督办。各乡镇(场)党委成员也必须坚持和完善包村联户制度,村支委会成员负责联系一个乡土人才,努力把“双培双带”活动目标明确到村,落实到人,强化责任,加强督办,形成一个责任和目标明确的三级责任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帮带责任制度。在实践中,各地根据“双向培养”的不同对象,建立了职责明确、定向帮带的责任机制,有的实行定责帮带责任卡,有的实行公开承诺制等形式,明确帮带职责、内容、时间及方法要求。对乡土人才党员的培养,建立了“2+1”党员帮带责任制,即2名正式党员帮带1名乡土人才,明确帮教人员对帮带对象在学习、思想、作风、生活等方面的帮带责任,突出对帮带对象党的知识、宗旨观念、法制意识等思想政治的教育提高,规定帮带时间为两年,直至把帮带对象培养成为中共党员;对党员乡土人才的培养,建立“1+1”乡土人才帮带制度,即由一名乡土拔尖人才帮带一名农村党员,确定帮带项目,明确帮带责任,主要是向帮带对象提供技术、智力等支持,使帮带对象逐步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具有一定“双带”能力的乡土人才党员。今年以来,全县共有3106名党员帮带各类乡土人才1558人,2889名乡土人才在农村实用技术上对近3000名农民党员进行了帮带。

5、严格考评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在对“双培双带”进行考评时,我们始终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和通报制度,主要采取定期汇报、专项督查、检查督促等形式,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与考核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选拔任用工作挂钩。同时,县委每年还将拿出一定的奖励基金,对活动开展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考评结果位列后三名的给予通报批评,在党建目标考核中予以扣分,在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评判优劣。

二、主要成效

开展“双培双带”以来,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得到体现,显现出多重效应。

一是人才效应。开展“双培双带”的着眼点在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全县先后有470多名乡土人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有210余名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群众信任的党员致富能手进入村级班子,其中有63个担任村主职干部。同时,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农村大多数乡土人才、致富能手聚集到党组织的周围,使全县60%以上农民党员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党员的先进性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示范效应。广大农村党员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兴办科技示范基地,主动帮带困难农户,示范带动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全县党员乡土人才共发展各类农业示范基地200余个,示范带动5000余户农民到目前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同时,通过广大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和引导3000多乡土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近两年就有1200余名乡土人才向基层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已有477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大地转变了乡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从而加强了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8

    中国为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但是在工程实施了长达两年时间,仍然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和资金的来源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资金靠农民自己解决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相当多的地区,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农民的生活才勉强达到小康水准,靠农民自己拿出资金建设新农村,显然是行不通的。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建设资金保障机制有天壤之别,诸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确指出,城镇的道路建设政府出钱,农村的道路建设农民出钱机制问题,但是对农村的投入少的仅仅是道路吗?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都是城镇居民自己出钱解决的吗?但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有吗!还有,农村发展出路在农业产业化,但是农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在那里,农村地区农民培训教育的资金在那里?只听见有人说过,没有人能明确告诉答案。农村要发展,农业要现代化,农民要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所谓农村地区的大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农村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是人才问题,当前农村地区农民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仅仅是其养老的地方,能力强的极少数落在城市,绝大部分在年老体弱之后,还要回到农村,培育下一代农民。农村发展的前提在于农业现代化,但是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在那里?能否有人做出一个回答,是目前在农村生活的那些我的父辈吗?还是在外打工的我的兄弟姐妹?能有谁给我一个答案?农业产业化由谁来发展,农民素质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在那里?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9

一、现场指导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指导型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养样式。

优点:一是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使农民边学边看边做,直观、清晰地掌握所学技术;二是现场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学得快、印象深、掌握熟。并且可以因人施教、单独施教。

缺点:一是培训内容主要为某种具体的技术,内容单一,理论性不强;二是后继培训的开展对培训效果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农民对培训人员的依赖。

案例:翼城农广校开办“北常村高效蔬菜生产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常村是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区,农民对高效蔬菜生产有迫切的要求,翼城县农广校在北常村周边的五个村庄,筛选出文化较高、技能较强的102人开办了高效蔬菜生产教学班,进行为期三年的中专业余学习。

为了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教学班聘请的老师都是当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员,老师按设施蔬菜生产的周期跟踪指导,每周授课一次。农民将平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搜集起来,或记在纸上,或摘下病枝,等到面授的时候,带上一大堆问题向老师请教,共性问题统一解答,个性的问题到大棚里进行现场示范指导。这种现场示范指导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地群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每到授课时间,老师被农民团团围住,出东家棚进西家棚,为农民解决每一个生产技术问题。

2001年至今,近千人掌握了高效蔬菜生产技术,成为蔬菜生产行家能手,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北常为中心,周围村已发展起日光温室8000余个,成为临汾市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二、典型示范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示范型模式是指政府、高校或者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进行科技学习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断档”问题,农民通过直观的物化技术和丰厚的利益引导,加快了吸纳新技术成果的过程;二是解除农民怕担风险的后顾之忧,通过典型示范园区,让农民眼见为实,亲身体会,从而自觉自愿接受培训;三是典型示范培训对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十分有效。

缺点:一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加上受人才、资金、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典型示范区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农业资源区域优势;二是该模式存在着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导致示范带动力不够,科技辐射力不强。

案例:曲沃县太子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曲沃县太子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他们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效益较高的瓜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开展科技培训,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1. 发展绿色果蔬花卉,提高农民产加销能力。曲沃县太子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的经济利益联合体。公司先后建成了太子滩绿色蔬菜基地和星海绿色蔬菜基地,有15个果菜品种通过国家绿色认证,被列为山西省绿色农产品著名商标。公司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达标蔬菜收购合同,与农户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将产品分级包装,年加工销售“太子滩”礼品果蔬3万箱、50万公斤的能力,增加了蔬菜的附加值。科技示范园区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增加了菜农收入。同时引导农民参与蔬菜市场流通,培育了大批的经纪人。

2. 上连科研部门,下连农户,做好科技服务。示范园区上连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山东寿光市金丰种业有限公司等科研部门,聘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下连农户,提供科技咨询,做好科技服务,年接待参观学习农民近千人次。在示范基地内引进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试种、试验,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还不定期举行种植技术观摩会,邀请乡镇农业干部、村组干部、种田能手等参加。通过各种培训推广观摩活动,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

目前,该示范园区示范面积1万亩,精品园区面积1200亩。通过该园区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有15000户农民受到带动,增长了科技知识,提高了结构调整意识,农民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三、项目推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推动型培养模式是以某一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培训的组织者、培训者与受培训者,都是围绕项目实施的内容进行培训,目标都很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易组织,好开展。在组织领导、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让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缺点:对所选项目要求较高。一是项目推广的技术要求切实可行、节本增效,不仅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而且要简便易行;二是要求有可供项目开发的生产基地和其它必备的自然资源条件;三是要求技术与项目结合后所形成的项目产品必须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案例:孝义市科技入户培养“核心农户”。

孝义市是农业部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县,示范作物和种植模式以玉米高产栽培为主,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1. 选拔科技示范户。在10个乡镇100个村选拔出有文化、爱科技、生产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1000户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以辐射带动周围广大农户搞好科技兴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2. 召开技术指导员培训会。为了提高技术指导员业务技术水平,项目领导组办公室邀请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使各参训人员明确工作方向、任务、方法、四个主导品种、八项主推技术及具体实施步骤,为搞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 入户指导培训。各乡镇的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各自所指导的20户科技示范户分别进行政策宣传和集中培训。50名技术指导员对各自示范户的集中培训都在5次以上,进村入户指导在15次以上,技术指导员都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每户都备有技术指导服务卡,示范户遇到生产中的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解决。技术指导员也都通过电话、信函、资料、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解决示范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把孝义市农业局精心印制的玉米栽培技术挂图和技术明白纸以及《农业科技入户读本》和《科技示范户手册》送到示范户家中。从而使示范户提高了思想认识,掌握了关键技术措施。

四、能人培育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能人培育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系列化培训与服务,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为广大农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勇于献身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二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系统教育,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缺点:一是覆盖面小。山西省目前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能人培育占农民人数不到10%;二是费用高。在高校学习的经费,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解决。

案例:平陆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能人。

为了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平陆县委县政府依托平陆电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平陆县委县政府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召开专门的动员会议,部署落实,下乡到基层进行宣传,并要求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招生任务的完成。

2. 结合实际,开设对口专业。果、桃、牧是平陆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平陆县电大工作站首先开设了果蔬生产专业;针对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村干部,又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农村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学员的家庭实际情况,增设了畜牧兽医专业,使学员学有所用,用有所获。

3. 落实资金,配置教学资源。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学员的全部学费,解除了农民学员的后顾之忧。另外,平陆县电大工作站投入30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教师和学员休息室,配套了教室所需设备,为农民学员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坚持办学原则,确保教学质量。坚持特色办专业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针对农民学员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适应性原则,突出实践性教学,按照4U6的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坚持开放性原则,交叉进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训,网上教学、学员自学和巡回面授,确保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5. 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结合农民学员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和学员在校表现通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平陆县实施6年来,共培养大学生820名,这些“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日益成为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五、媒体传播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媒体传播型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的培养模式。

优点:一是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内容形象直观、易懂易学;二是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培训资源大范围的共享;三是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且接受培训所需的费用相对低廉,学习时间可自由选择。

缺点:一是对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要求较高,需要政府部门下大力气投资建设;二是对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高,要求培训队伍的知识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三是培训效果明显依赖于教学软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学软件在选题、制片等方面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满足农民需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案例:长治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长治市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注重科学发展,成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窗口。

1.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搭建过程中,长治市探索村校共建、村企联建、多校合建等多种建站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市、县两级播控平台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铺设光缆1000多公里,建设终端站点1800多个,覆盖了全市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

2. 了解需求,准确定位。为了让远程教育贴近民心,长治市分别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千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走访,将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理论需求,特别是“三农”优惠政策;二是科技文化需求,尤其是结合本地实际、易懂能学的实用技术;三是信息技术需求,及时提供适应本地生产的短、平、快项目和减少销售环节、增加经济收入的市场信息。

3. 管好用好,取得实效。长治市远程教育工作在对管理员的选用上,将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村官列为站点管理人员,并通过各种形式,长时间地对全市管理员技术骨干进行集中培训,为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人才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农村教育硕士;农村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32-02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议,促进城市和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即: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必须先到学校任教三年,第四年到高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再回原单位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但因种种原因,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状况以及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农村中学进行抽校调查,调查对象以农村中学中层以上的领导为主,个别学校是任课教师。共发放试卷46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0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1)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熟悉和理解情况调查。①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内容了解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一般了解”的占46.7%,“不了解”的占40%。这说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这项政策不甚了解。②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招生对象的看法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占45.7%,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占100%,选择“本科毕业生”的占80%。这说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2)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①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重视情况调查。从调查结课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很重视”的占6.7%,选译“重视”的占26.6%,选译“不重视”的占66.7%。结果告诉我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还很不够。②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落实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选译“落实”的占6.7%,选择“部分落实”的占46.6%,选择“不落实”的占46.7%,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经费是没有落实的。(3)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需求情况调查。①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②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③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没有的占60%。(4)对农村中学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①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②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选择“其他”的占13.4。③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选择“责任心”的占86.7%,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5)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①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选择“很满意”的占20%,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选择“不满意”的占13.3%。②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认为“不适应”的占6.67%。③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2)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修订招生政策。(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4)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2)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3)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中学的优秀人才,但农村中学生活环境艰苦,发展机会也不多,要使农村教育硕士热爱农村教育,终身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务必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精神修养。所以在推选农村教育硕士时一定要将那些有将毕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思想、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小学在校的优秀教师推选上去。

“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它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