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8 17:22:33

网络经济案例

网络经济案例篇1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网络经济案例篇2

在进行经济法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笔者也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的经济法教学模式。初步掌握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经济法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首先要精选案例,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关注的或者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关的案例,比如学生在淘宝网开店的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合同纠纷案件、学生实习涉及的相关问题等,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并案例,形象地为学生还原真实的案例情景,同时针对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探索,创设情景提出多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当然,教师也可让学生先浏览教学网站上的教案、课件、法律法规、相关案例荟萃或视频集锦进行自主学习,再根据知识点难度选择是否设置教师重点讲授环节。进行“头脑风暴”后,学生小组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结果并将结果上传到评论区,教师根据结果来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理解错误与不足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针对分析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误评价,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案例分析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前一次课程结束时布置电子作品作业,将该次课所涉及知识点的案例或者选题给学生,并给学生选定该作品所涉及的资源内容或者一定的提示。教师也可让学生自己提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和选题,然后选择其中最有针对性的。案例或选题选定后,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方案设计或案例分析,再将设计方案或分析讨论结果上传,教师则在每一个环节中通过网络给予及时的指导。如课程课时紧张,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上述内容。我院商务管理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学时数为28,为节省上课时间,教师往往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先依据评价指标对各小组作品进行预评价,课堂上各小组发言人仅简单介绍作品即可进行提问、质疑及评价环节。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在本次经济法网络课程教学中,创设了大量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如模拟组建一个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完成从公司筹备、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定公司章程到注册的全部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合伙协议;模拟合同的订立过程,草拟一份内容详尽的贸易合同;还可让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当竞争现象进行分析,或者针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不合格产品侵权的典型案件提交分析报告,提出防范上述行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见。学生通过实训演练,能找出相关问题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实施的重点、难点,并提交法律意见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整个经济法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设置工作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模式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主要采取“头脑风暴”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经验总结

经济法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认可和肯定了无纸化作业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交流、探索法律问题等学习活动,喜欢《经济法》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老师也在《经济法》网络课程建设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但这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相比较而言的,从这次网络课程实践探索来看,笔者认为,经济法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源有待拓展

资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渠道和空间,教师应根据经济法课程的实际情况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课件等基础知识,还应包括针对法律知识点的国内外精典案例、以及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适用情况,以提高学生的法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增加“拓展学习”这个功能模块,填充上述法律知识点所涉及的精典案例及国内外法律规范,这既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补充、扩展,也是扩大学员知识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加入“专家讲座”和“法律公开课”等功能模块。“专家讲座”是通过视频形式的讲座,让学生领略法学大师的风采,了解法学前沿、法学热点、难点问题。“法律公开课”,是通过网络展示属于经济法部门的有关单行法的公开课。由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专业来选择课程内容,有些单行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往往不讲,即使讲授,也会由于课程学时数的局限性难以讲透,因此,可以通过法律公开课这个功能模块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未讲授的内容,以达到学习更深层次的法学知识的目的。最后,对于学习中一些难于理解的法律专业术语,可采用链接进行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丰富教学资源。

(二)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有待增强

网络学习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仅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则要与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交流讨论。为此,应充分利用交流互动、在线答疑栏目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让课程团队人员在有效时间内轮流值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三)应加强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的反馈

反馈对师生交流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对学生学习进度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速度,教师也可据此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甚至还可对网络课程的模块和内容作必要的修改。在信息反馈中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反馈,学生据此可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因此,应在每个模块或者单元中,设计适量的自测题。本次网络课程建设虽然也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和习题集,但这些习题并不能自动评分,而上述自测题则是能够自动评分,且系统自动会给出参考答案及详细的解析,以便学员进行知识的强化和理解。系统还会根据成绩反馈一些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则可观察在线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以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作为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四)加强教学平台中内容的发展性

网络经济案例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资产评估学;案例教学;模式

资产评估学是一门专门讲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评估在产权交易、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在大学相关课程讲授过程中更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资产评估学课程在教学别注重采用评估理论与评估案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的形式受到课堂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难以充分展开案例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索,特别是资产评估学课程中涉及机器、房产等资产评估中对于资产实际状态的考察基本无法在课堂完成,从而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网络技术及相关教学平台的发展,使我们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拓展案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营造更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案例,从而优化案例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一、传统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主要是课堂中教师提供案例基础资料,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资料并结合所讲授内容简单思考后,进行讨论或者直接由教师全程讲解案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案例教学形式造成了诸多问题,首先,学生没有参与感,缺少主动探索案例的积极性。由于了解案例资料的时间有限,且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一人进行案例教学工作,学生缺乏参与感,很难激起其学习的激情,做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了解比较详细的案例内容,特别是资产评估学课程中资产评估实务要求对于被评估资产的实体状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课堂上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影响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考评机制单一

资产评估学仍主要以期末试卷的分数作为主要的考评形式,而试卷考核中内容更多的是关于资产评估中涉及的理论,对于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更多办法进行考核,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及对于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的适应能力无从考察,从而较难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对于资产评估学这门更偏向于实际应用的课程来说是需要改进的。

(三)强调理论,忽视实践

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考核机制单一,导致资产评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理论,忽视实践。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往往背景信息简单,只是在学习了一种资产评估方法后,根据对应方法提供相应参数,指导学生计算评估价值,而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中,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工作的重点,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如何选择评估方法,在选择了评估方法后如何参照被评估资产状态、用途及所处环境等因素选择确定各个计算参数,最后进行评估价值的计算。目前的案例教学恰恰仅关注了如何去计算,对如何真正地进行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重视不够。

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资产评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案例教学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一)收集案例资料并

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做好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在案例选取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情境契合。所整理的案例资料要与对应章节知识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对应知识点,难度与深度要适当,达到完成案例分析能够覆盖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2)选择经典案例。要选择多重教材中共同使用,并能很好地与对应知识点结合的经典案例,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社会现实。(3)开放式,以启发思维。案例分析的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主动进行探索,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深入理解案例。(4)紧密结合现实。案例的选择要紧密结合现实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在网络环境下,做到定时更新添加最新案例,选择剔除已经过时陈旧的案例资料。同时,尽量做到线下实习和线上案例结合,总结线下评估实际案例,对网络案例进行更新。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以多种形式充实案例内容,比如以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展示案例中涉及的资产状态等资料,使学生能更生动地感受案例内容,深化案例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传对应章节教师授课视频及相关知识视频,辅助案例教学。

(二)学生自主探索案例内容

在案例教学平台的规定时间内,学生必须完成对应知识点的案例分析作业。在案例分析中可以自动编组或者学生自行组成案例分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任务。每个小组的案例分析资料是不同的,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案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可以对具体的案例资料留言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以便于教学过程中修正错误,充实、完善案例内容。案例教学也可以采取学生在网上提前了解及思考案例资料,课堂上集中进行分析讨论的方式。

(三)网上互动交流

在教学平台上设置交流讨论区,以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答疑等交流互动功能。交流讨论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论坛为基础划分的各个课程的专属讨论区,在讨论区内教师可以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任务,学生可以发表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及教师讨论,或者提出对课程的各种合理建议。另一部分是即时通讯软件的链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让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充分交流。

(四)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分析的最终成果。案例分析的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分析、问题诊断与分析、备选方案的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等。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在系统内提交,或者可以将报告提交到课程讨论区内的作业区。在经过多重形式的案例资料的了解,学生的主动探索及与同学和教师的充分交流后,案例分析小组或学生按要求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

(五)交互式案例评分

案例教学作为资产评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考察也应当成为最终课程考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教学平台上,最终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分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并取加权成绩为最终案例分析成绩。如果资产评估学课程没有最终笔试考核,可采用几次案例分析报告成绩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如果资产评估学课程最终有笔试考核,则案例分析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交互式案例评分方式是在学生或者案例分析小组在系统中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后,报告可以被教师评分的同时,被分配给其他案例分析小组或者学生,最后综合教师和学生的打分的加权分数为最终判定分数。教师和学生的打分都需要有相应的评语,便于指出问题,明确打分依据。交互式的案例评分方式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他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判思考自己案例分析的优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网络条件下使这一评分方式更为便捷。

三、网络环境下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实现基础

(一)丰富并及时更新案例资源是前提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资源,如何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充实、更新案例是实现的前提。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下,案例通常都是教师通过教材或课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模式下的案例资源势必是有限的且不便于及时依据新的经济事件进行更新。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在教学平台上,可供存储并可向学生展示的案例资源可以更丰富,重点在于如何充实、更新案例资源。由于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存在,案例的更新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适合作为案例的新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快捷地分享到教学平台的案例中心,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参与实际的资产评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案例,提升授课能力,同时,与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合作,通过评估机构积累、完善案例资料。

(二)可行的技术支持是支撑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产评估学的案例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应用目前先进性与易用性结合的技术,基于网络环境,搭建一套适用的教学平台,实现并完善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库、课件分享系统、评分系统、交流平台的搭建及功能完善是实现此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与支撑。

(三)教师与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愿望是关键

案例教学资源与技术条件是实现此教学模式的客观保障,但教师与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愿望是关键因素。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新平台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通过培训、参与到系统优化等活动,让教师更主动地参与系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到评估工作实际中去,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配合技术平台,提升资产评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剑锋.案例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6).

2.蔡报纯,郭磊.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2013,(21).

3.于翠芳,关雪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资产评估课程项目教学模式设计[J].经济师,2013,(8).

网络经济案例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教学模式改革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支撑各个教学环节的辅助工具,不仅从教学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更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

我校于2012年正式引进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系统,由学校信息中心的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网络支持,由任课教师具体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笔者主讲的“经济法”课程于2013年开始进行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应用,并对实践效果不断进行分析和反馈,提炼出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共性与思路,旨在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规律性探讨及有益的借鉴。

1“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整体思路

2013年笔者着手进行“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整理和建设,“经济法”网络教学平台整体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分为三个模块――课程基本信息、教学动态资源和师生双向交流,课程基本信息部分通过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等信息,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把握课程基本要求;教学动态资源部分通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立法规范、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等,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迁移,在迁移的基础上应用;师生双向交流部分则通过问卷调查、答疑讨论、教学邮箱和作业批改等,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整个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既要实现课程资源的师师、师生共享,也要实现及时的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和学情反馈,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目标。

2 “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21“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建设阶段

授课教师在合理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基础上,制作、整理、上传课程基础信息,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法律法规、视频资料等,利用编辑软件和专门的制作工具,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甄选之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增加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并通过宣传、引导、示范等方式使学生熟悉网络教学平台以及使用方法。

22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将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并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应用。在教学整体设计上,相应减少课堂理论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增加自主学习、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时间和内容,由原来54学时全部为课堂理论讲授改为46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自学,4学时小组讨论后课堂展示,2学时案例分析。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某些内容清晰简单的章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通过测试检验学生自学效果,教师基于学生测试结果重申重点、点拨难点;而在担保法一章则通过翻转课堂,教师讲担保法概述,学生分成五组,讲授五种担保方式,之后教师总结并点评;除了课堂理论讲授,配合相应的案例分析和社会热点讨论。在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上,增加平时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的占比,由20%提高到30%,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网络教学平台,相应减少期末压力;在试卷中增加知识应用类的试题,减少识记类的试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灵活应用。通过一个学期的应用,跟踪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与学生不断磨合、沟通和修正,总结经验教训,探解决之道。

23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总结应用效果阶段

近三年来,教学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效果良好。应用结果表明,通过鼓励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共享、批改课后作业、网上互动答疑等功能,学生的出勤率、优良率和平均分均有所提升。除去三届学生的学情学风因素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外,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程度有关。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不断融合,学生的平台访问次数、下载教学资源次数、师生以及生生互动次数逐步增多,教师和学生逐步熟悉并习惯教学网络平台的使用,平台模块功能不断丰富,也有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始关注平台上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体来看,平台访问频次、教学资源下载次数、平台参与活跃度与学生期末成绩之间呈正相关。

由于学生个体化差异以及对固有学习模式的惯性而产生出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接受和应用程度,对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见仁见智。但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并意识到其在未来教学中的发展趋势,对其方便性、互动性、丰富性体会深刻。但对于学习兴趣不高、专业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开发不足,互动较少,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资源下载,对学习效果的提升不显著。

3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31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完善程度和生动程度。教师要搜集、整理本学科、本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甄选、上传、应用,并在师生、师师共享、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关键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效果。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要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内容短小精悍,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

32把握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稳步推进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如何完美契合、相辅相成需要师生长时期的磨合。第一步应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致力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教师为主导”。网络教学主要是了解和迁移应用的内容,“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步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布置研究性案例或项目,在网络平台教学博客、教学论坛等版块上传相关拓展资源供学生查阅讨论,师生之间利用邮箱、讨论区同步或异步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指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为基于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素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3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考核和评价体系

推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现行的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明显存在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形成性成绩评价体系。建议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按照6∶4的比例分配。平时成绩中出勤40分(课堂出勤20分,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次数20分),课堂发言20分(课前提问10分和网络教学平台参与讨论次数10分),案例分析20分(根网络教学平台案例库、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或社会热点案例,通过相关法规检索和资料整理进行案例分析,在第16周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测试20分(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批改)。通过对考核和评价机制的调整,弱化期末考试一卷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考核,弱化知识点的识记,强化知识点的应用,弱化回答问题能力,强化解决问题能力。从结果导向引导学生更新固化的学习模式,促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对接。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及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新时期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必要的关键影响要素。笔者希望通过“经济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应用,以点带面,探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在改革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进而为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推广和应用形成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晓锋,王忠华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67-69

[2]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2-65

[3]廖洁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初步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42-146

[4]王h高校网络教学及基于其平台的课程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4):3821-3823

[5]刘淳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29-37

网络经济案例篇5

關键词:经济法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10-06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者或者主要建设者,一直在经济法学课程中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课混合教学法,现在将这些年的混合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付梓成文,希冀对同类法学课程的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一)经济法学的微课

经济法学的微课,又称微视频课堂,是指综合运用摄录、信息、软件、图像编辑等技术,将经济法学内容碎片化、微型化、结构化、体系化的视频课堂,也就是经济法学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经济法学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在网络线上调用,也可以在传统课堂使用。

(二)经济法学的慕课

慕课的英文简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就是经济法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是线上课程,可以集聚经济法学教学的所有必要资源,在网络上展示开放,有兴趣者均可以选用。

(三)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

美欧国家的“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我国翻译为“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微课或者慕课来学习经济法学的基本知识,线下课堂则是老师用来开展针对性答疑、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实务操作训练、案例剖析、未来趋势分析、理念提升、思想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就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教学。

经济法学课程组,先将经济法学的教学进行规划,将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形成全面的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再将经济法学的知识点全部制作成为微视频课堂,所有的微视频课程形成一门完整的视频课程。而后将经济法学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和资料传送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堂和慕课进行知识学习,教师施行翻转课堂教学。

经济法学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经济法学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混合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经济法学课堂变成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融合性课堂。

二、经济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资源准备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课程的设计和准备是经济法学课程成功的前提。重过程,轻设计,课程要成功很难。重设计,重过程,重反馈,重修改,环环相扣,课程成功机会才大。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

经济法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便利教师教学;理论精深,案例新鲜,以案说法;以内容取胜,注重形式,形神合一;微课精致,慕课完备,线下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课程的十化

经济法学课堂将实现十化:内容主题化;载体问题化;视频微型化;资源网络化;体系完整化;任务多维化;帮助多元化;交流社区化;绩效能力化;互动及时化。

内容主题化,就是将经济法学知识细化为一个一个主题,每一次微课讲授一两个主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细。

载体问题化,就是每次课程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解问题的解决之道,务求问题切实解决,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视频微型化,就是每个微课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时间在五至十五分钟,视频大小在几个MB,节省空间有利于流媒体播放。

资源网络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传送至网络平台,在网络传播,感兴趣者均可以选用经济法学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体系完整化,是指所有的主题、问题、视频、教学资源等内容都上传至网络课堂,形成一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科学严谨的慕课。

任务多维化,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限于视频观看,还包括案例分析、论文书写、测验考试、实验实务操作、口才辩论、模拟法庭等,改变过去看书做题的教学法。

帮助多元化,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化,教师既可以通过面对面方式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区答疑、直播、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在慕课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懂的同学在线帮助不懂的同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和线下帮助结合,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限制。

交流社区化,一般指在网络慕课平台建立专门的如讨论区等交流社区,或者建立钉钉群、QQ群、微信群,学生成为这些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人天各一方,却能集中互动。

绩效能力化,就是考核不是一张卷子定分数,考核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未来预测能力等,从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及时化,在网络时代能较好的实现。经济法学慕课建设好,社区形成后,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即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或者助教就可以及时作出解答,甚至可以实现远在天边答在眼前的效果,甚至于即问即答,实时互动,不必在同一空间,却可在同一时间心连心。线下课堂也是互动为主,改变灌鸭式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规则、资料与资源的准备

1.教学规范

混合教学也要实现法治化,经济法学教学的各类规则要齐全,课程组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如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微课制作规范、慕课教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规则、法律诊所规则、法律实务操作规范等。教学规范,规范教学。

2.资料完整

经济法学教学资料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参考期刊与书籍、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思考题库、司法文书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料是混合教学的原料,越充足越好。很多材料还要PDF化、媒体化,以便于传输和网络传播。

3.空間建设

混合教学的空间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要有物理空间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会议室、集体活动场所、专门的录播教室、辩论室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教学的充分投入,这些空间的资源一般的大学都完全能满足混合教学需求。

4.网络资源

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引用。中国互联网的大发展,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政法委、监察委、公安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及国务院各部委署办都建立了网站,法学会、学术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期刊杂志社等都有自己的网站,MOOC平台也蓬勃发展。这些国内网络资源,加上世界各国的网络资源,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组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制办、司法部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五十多个实习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

6.技术支持

经济法课程组与一部分网络公司和科技、软件公司建立了联系,为本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也为本课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课程组的负责人和成员也积极学习和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为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积累技术和技能。

三、经济法学微课的制作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课程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技术团队选择或者制作公司签约、技术培训、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录制、剪辑加工、微视频审核修改、课堂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应用、评价反馈等环节。

微课堂,重在原创,胜在创新。重在内容,案例教学。讲授流畅,理论系统,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场景美观,富有意境。

(一)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

经济法学的微课是由系列的微视频课堂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系列微视频构成课程的完整性特点,即单个视频知识碎片化,系列视频则链接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是碎片化依据,也是系统性化的保证。

微观上,为便于网络媒体传播和学生学习,课程组把经济法学的知识点碎片化,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一个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少,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法律越来越多,中国的经济法学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授并不实际也不必要。课程组将经济法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而又是体现经济法特色不可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解析出来,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案例、场景、情境等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务求每个知识点都精致、对应的案例都经典、展示场景都美观、蕴含的情境都深刻。

从系统性看,一个个微视频课堂展示的一系列知识点,组成了一门全面完整的经济法学课程。经济法学微课结构,至少包括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板块。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定义、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市场规制法律主要为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分为金融法律和财税法律,金融法律包括货币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公司法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财税法律则涵盖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债法、社会保险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

经济法学课程知识广泛丰富,受经费、视频容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制作为视频,课程组仅能将经济法学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视频课堂是经济法学课程的骨骼框架、五脏六腑、大部分血肉组织、主要经络动脉,至于细枝末节则要慕课来完善补充了。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修改

微视频课堂成功,五成靠内容和案例的设计,三成靠授课视频讲授,两成靠制作与修改。没有内容的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有了内容讲授不好难以吸引学生,而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备受学生青睐。

1.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1)内容取胜

微视频课靠内容取胜,没有内容的微视频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微视频内容要包含经济法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括案例、习题等内容,要将经济法学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经济法律案例、经济法习题、幽默故事、法律趣话等提炼出来,要设计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语言、音频语言、视频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这个事前设计过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微课视频的成功与否,微课的好坏则决定则慕课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课程设计师。

从这几年的改革来看,案例教学比纯粹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能做到每个微视频课程讲一个小案例,与经济法学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微视频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场景和意境

微视频的内容有了,微视频的形式,如场景、情境等,也是不可少的,好的形式对微视频课是锦上添花。同样的知识点、学识和教学技能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设计和选择一个与课程相适宜的场景,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吸引力。

经济法学课程的场景可以布置成法庭模式、律师事务所模式、法律顾问室模式等,在场景中可以增加国徽、独角兽、宝剑、天平、法官袍、法槌、律师袍、警徽等徽记或者标识,一般在场景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增加课程书香气息。如果在场景里增加一些绿色植物,既美化,又增加轻松愉悦的意境,则在严肃中不失活泼。

2.微课的制作

(1)微课教师的选择

微课教师既要是经济法学的专家,又要是授课高手,还要熟谙视频讲课方法,语言如果幽默风趣,说不定就成为网红教师,带动一门课程的走红。

视频课程主讲教师首要对经济法学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本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对教学的内容要手到捏来,口出成章,深入浅出,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要想微视频课堂引人入胜,优选适应网络教学和有娴熟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将是微视频课堂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微视频课堂。科研好的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尽如人意,同样的,科研好的教师如果网络教学技能不强的话,也难以胜任视频课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胜任网络视频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有些技巧未必都能用于网络视频教学,如果这些教学技巧恰恰是线下课堂致胜法宝的那些教师,在网络视频教学时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些教学技能在网络视频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甚或失效了。

选用有较厚实专业经济法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而又掌握了娴熟的网络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视频教学教师选好了,视频课程也就成功了十分之三了。

(2)微视频课的讲授

如果一门课程,一种讲课套路到底,微视频课堂将会呆板化,学生很快会视觉疲劳,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师不会看到学生,也不会当场觉察到学生的这种疲劳,即便通過网络互动知道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其他需求,也很难做出及时调整,视频授课讲师就需要把学生的视觉疲劳考虑在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的这种疲劳,以熟练的视频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一门微视频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视频课程讲授技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迅速观察到对方的神态和反应,并洞察对方的心理,教师可以即刻调整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马上适应学生微妙变化,掌控教学节奏,也可以讲些趣事和笑话,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人数少线下传播面窄,有些话讲得大胆些也无伤大雅,有时候教师讲错了,也可以当场及时纠正错误。

视频课程的非现场教学,一方面不容教学内容诸如教学知识点有任何错误,视频中显示的教学内容、文字表述、专业知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何一点差错,眼光雪亮的成千上万人马上就会揪出错来,课程的严谨性、严肃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立刻就会被质疑,乃至于被弃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方法适应也比较快,但慕课选修人数众多且口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对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用“十分巨大”形容并不为过,设计适用于一百人以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要适应千万人的课程内容,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不仅对教学内容设计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视频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于百人以内的线下课堂讲课,视频授课无疑更难,视频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网络视频课程讲授的新技能,不仅要学会在镜头面前讲课,而且要熟练掌握镜头面前讲课技巧,甚至有必要进修下影视表演技能。

线下课堂教学语言与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线下课堂教学语言口头化,相对可以随意些。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既要有口头化又有偏书面性,同样一个笑话,在线下课堂就很有趣,在网络视频里可能就很突兀,不仅不好笑,甚至适得其反。同样一句话,线下课堂表述会很成功,在视频课堂教学同样表述可能会很失败,同样一个专业知识点,网络表述的技巧就与线下课堂的表述不同,视频主讲教师要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独特性,娴熟运用网路语言、视频语言和影视表演技能来授课。

用通俗的语言、网络化的语言、一定的表演技巧对着镜头来熟练表述讲授专业的经济法学知识,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从网络视野看,线下老教师碰到的是新问题和新技能,线下老教师的多年教学功力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技能,才能适应网络化教学要求。视频主讲教师不仅是个教师,而且是个演员,既要掌握教学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这样的视频主讲教师才有可能讲授好微视频课堂,其主讲的课程相对就有吸引力。在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维系和提振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视频语言和授课技能强的教师将是微视频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可持续性的师资保障。

3.微课的制作、反馈、修改

微视频课程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内容是微视频课程的基础,设计是微视频课程成功的前提,讲授是微视频课堂的关键,场景是微视频课堂的形式要件,技术团队是微视频课堂的技术保障,应用和反馈是微视频课堂的质量提升过程。

微视频课程实际上就是个小电影,就是一集短电视剧。经济法学专业教师不懂摄像、摄影、后期制作等专业影视技术。经济法学课程组就花费巨资委托专门的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制作。这样的微课才会在视频质量上有保障。微课的设计、讲授固然重要,一个好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则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微视频课制作好了后,可以先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后,会提出很多意见。课程组可以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则有助于微课视频的优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七分拍出来,三分改出来。

四、经济法学慕课的建设和运营

(一)慕课平台的选择

慕课常见的问题有:登陆不了慕课,掉线,卡顿,做了测验没成绩,看视频没计分,发不出帖,抑或资料错乱,视频播放不了,缺乏互动,技术人员不见了,诸如此类。好的平台,运行平稳、流畅,技术支持及时。学生看得舒服,用得清爽,做得安心,投诉少,老师烦心事少。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慕课传播的前提。

近些年,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平台较知名的就有50多个。全国性平台有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智慧树、优课在线、学银在线等。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单独或联合建立了慕课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些公司也建立了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渐入佳境,爱课程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不断丰富,技术支持越来越强。平台的资源、板块设计、各种软件、小程序等都与大学的在线教育相适应。慕课平台越来越成熟。

经济法学课程作为浙江省高校本科课程,课程组选择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慕课,浙江省平台还算比较平稳。经济法学中的金融法和财税法学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爱课程平台,无论从稳定性和技术支持,还是生源新引力上,都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慕课的建设

一门好慕课相当于一门课的百科全书,只要是经济法学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都齐全、全面完整、新颖前沿、精深细致、案例丰富、习题充足。

经济法学慕课大致包括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课程资料、班级管理、练习考试、讨论区、课程评价等板块。

经济法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课程目录、教學团队、教学设置等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教材、章节教学内容、微视频、教学案例、PPT课件、教学标准、教学安排、教学网站汇集、实验方案、实习规则等。

班级管理则是分班管理、名单导入、学生日常管理等内容。练习考试板块包括试卷库、网络练习题、复习思考题库等。讨论区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教师发起专题讨论、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课程评价板块则是对学生的慕课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统计成绩等。

课程组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上传至慕课平台,准备充分的话,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经济法学课程的慕课建设。

(三)慕课的运行和维护

1.组建团队每天维护

课程组中专门设立慕课的运行和互动小组。课程负责人作组长,专业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教。小组专门负责慕课的运行、维护和互动,做到每天有人值班,学生的问题不过夜,做到日事日毕。而使用课程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则采用SPOC的方式来负责自己学生的管理、互动和考核。

2.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料的持续更新

课程组根据社会发展、法律修订、法院新判例,更新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教学设计,及时制作新视频、编写新习题。网络慕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将新理论、新法律、新案例、新视频、新课件、新习题、新资料更新上线。

3.良好的互动

课程组将优选多平台上线,分平台建立网课服务团队。制定服务管理办法,设值班人员,实时维护,在线维护,时时互动,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

建立问题分层解决机制。慕课教学需要组建足够数量网络维护团队和互动人员,可以将一部分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吸收为团队成员,负责解答一部分网络论坛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对简单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回答,如果教师单人还不能回答的,则提交教学团队集体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得越及时,互动多互动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浓,学生的兴趣越浓就对课程的黏性越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越多课程的传播面会越来越广,课程的可持续性就越好,课程的良性循环生态就越好,课程的生命力就越强。

五、经济法学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策略是,线上学知识、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学做法律人。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习惯转变

教师是课堂设计者、团队组织者、关系协调者、答疑解惑者、思维引导者、意见倾听者、程序矫正者、课外活动联系者,教师切实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自学者、能动者,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和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经济法律理论和知识。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参与者、提问者、实践者。

传统的线下课堂,学生在课堂听课,平时游戏玩乐,平时不学习或者少学习,不做或者少做作业、测验和考试,习惯于在期末考试月或者考试周拼命。翻转课堂教学后,慕课就是本课程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出严格的时间计划和完成进度表,关注学生进度,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学习、平时学习、平时考试、时时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二)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安排

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人数,实施分班次、分组教学,推行小班教学、小班翻转或者大班教学、小班翻转三种教学班级组织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上,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固定周期,一般在学期初就将全部视频等教学资料在网络课堂上,并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周期内可供学生随时查看。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针对特定知识单元或专题的教学研讨或实践教学。有针对视频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也有扩展性、前沿性的介绍与引导。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线上学知识

学期初教师建立钉钉群、QQ群或者微信群,将学生加入群,将当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发给学生。老师每周布置下周视频观看任务和课外任务、发放本周实务案卷材料或者案件分析材料,学生在课外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章节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知识,线上完成视频观看、测验考试、笔记发帖、专题讨论等任务。

时下,很多大学都在缩减课程的线下课堂授课课时量。教师无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海量的专业知识。慕课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习题考试等,应有尽有。学生认真学习经济法学慕课,可以系统完整学习选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趋势,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渐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

2.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提问、测试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在教室里,学生可以提问,将线上慕课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对面与老师交流,老师答疑解惑。线下课堂老师就可以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性辅导。线下课堂,老师可以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

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训练。课程组准备了法院、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法务常碰到的60个案例材料,包括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每周课堂上进行案例经办实务训练。课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演讲、论辩、模拟庭审、证据质证等实务训练。学生通过翻转,分析能力、辩论技能、证据调取技能、法律实务技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交流、法院旁听、与检察院进行法庭对抗赛、公司见习法务,将各种实习基地利用起来,让实习基地的社会导师与学生多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线上学知识,线下做实务,两者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提升了,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学做法律人

网络经济案例篇6

 

当前世界是信息技术新世界,整个世界都在接受着信息技术的熏陶和洗礼。作为一门高智能化的现代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职教育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然而,当前来看,中职经济法教学中依然未能充分利用和普及信息技术,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利用力度,支持中职经济法教学不断创新。

 

一、中职经济法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经济法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是经济法这门课程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上现代教学趋势的一大需要。

 

(一)经济法学科特征的要求。不同于普通科目,《经济法》属于法律学科,是国家权威立法部门制定的文件材料,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变化性,会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经济法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与完善,以确保其法律约束功能的发挥,这就意味着教育教学也要相应做出调整。中职经济法教学只有积极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才能更好地跟上这些动态变化,为科学教学服务。

 

(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现代学生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时刻都在接受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洗礼,这就要求教学课堂也应该充满现代技术。只有打造出一个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沐浴在多媒体、网络等环境中,才能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享受其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科教学效果的需要。经济法这一学科属于法律科目,法律学科的特点就是讲求精准、真实,内容如法律条款比较枯燥,所以,在实际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单纯的黑板、书本教学模式较难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不理想,也无法较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职经济法教学策略

 

(一)利用网络系统创建资源数据库

 

网络信息系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与信息资料,从而为经济法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打破枯燥的氛围,深入网络系统搜索一些与经济法相关的教学资料,如一些比较离奇、荒诞却又是真实的经济案件,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成一个较大的信息库,创建一个资料系统。这样,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系统,建立网上登录项目,随时从中抽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体会到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或者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添加一些较为丰富、有趣的信息和案例。

 

例如,在学习经济法中的《合同》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合同法的相关资料,将其整理成课件。从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到合同的撤销等逐条展示给学生,并对应附上一些经济案件实例,让学生一边熟悉理论知识,一边分析经济案件。这样不仅丰富并拓展了经济法的学习资料,而且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从学到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

 

经济法教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融合能够有效促进资料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学生会收获更多的经济法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网络数据信息数据库的创建,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探索机会。当学生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只需搜索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多播放视频,丰富教学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主要依靠课本、黑板和纸笔,这种较为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学生自身由于缺乏约束力、自制力,当学生遇到不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教法时,会逐渐产生厌学、弃学等问题,影响经济法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课堂。发挥多媒体视频播放功能,根据所学章节、所学的理论内容等对应播放一些视频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视频案例,从案件发生到当事人的举止言行,再到后期的法律取证、经济法运用,法庭宣判等了解整个案件的过程,从而了解经济法的适用范围,掌握经济法的作用和规律。利用真实的案件和案例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经济法去分析并解决这些案例,体会经济法的教学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犯罪案件,如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纠纷、金融领域的信贷危机以及第三者经济诈骗等。教师可以采用逐段播放、暂停、问题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随着播放的镜头逐渐深入分析、了解并掌握案件的进展情况,并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让学生对这些案件作出自己的评论,待学生的评论结束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该案件中律师或其他专家的分析与评论。

 

这种通过视频带动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当中,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分析和总结,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经济案件解读中。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专家的意见,并把自己的分析跟专家的评论进行对比,从中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一种实践经验,学会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经济法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高效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也适合用在中职经济法教学中。它是一种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激励式教学法,它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设定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与灵活运用。

 

教师借助多媒体界面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其掌握经济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例如,学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知识后,教师不妨尝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注意各个成员间的搭配、合作、配合),给各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即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与日常消费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当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中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责任,所触犯的法律条款,以及各个行为主体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鼓励小组内部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探究,将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有效结合,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学习网站,鼓励思想交流

 

网络系统是面向大众人群的系统,人们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进行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教师可带领全班学生创设一个以“经济学”为主题的网站,要求学生注册登录这一网站,让学生借助这一网站平台来分享学习感受、经验等,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站上传一些学习资料,供大家分享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置意见箱、意见栏,注册的学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经济法学习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宝贵意见,或者对他人提供的资料、学习经验等给予评价,发表感想等。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交流,将整个班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从这个平台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解除思想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还可从中收集学生的意见,将学生意见进行整理,优化教学。

 

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中职经济法教学要有创新性意识,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探究性、兴趣性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经济法学习的乐趣,从而坚定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

网络经济案例篇7

经济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之一,但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等问题,在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随时随地的线上教学、灵活设计翻转课堂增加参与互动、在实践中引入模拟法庭等,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经济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互动参与

在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经济法几乎都被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学习参与性低等问题,课程“鸡肋”性质凸显。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和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大学生是率先接受并积极应用的群体,针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更是亟待改变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元互动、自主学习、依托技术成为当前高教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其中“混合式教学”便代表了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混合式教学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斯密斯•J和艾勒特•马西埃提出,将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互动讨论形式,也有学生课前课后的网络自主学习和集体实践环节等,既有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网络资源的搜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最终能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泛在学习状态,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普适学习[2]。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不忽视传统教学的功能,又要构建新的课堂平台,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上都不同于法学专业,但至今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灌输说课”,虽然加入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仍然欠缺,经济法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等决定了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一)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学时紧张的普遍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中,经济法是唯一的法律课程,因此被赋予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法律教育都被寄托于此课程,经济法内容本就繁杂,涉及多个领域的部门法,而为了向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面向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都又加入本不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内容,诸如合同法、诉讼仲裁法、甚至民法总论的内容,教学章节“臃肿不堪”,教学时间却只有50左右课时甚至更少,面对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章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入混合式教学,则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进行,或者让学生提前预习,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或者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只需在线提交接受教师的网络评价检测,这种多重课堂的同时学习,可以缓解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量,同样学时下可以达到更多的教学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二)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法律课程尤其是经济法都会面对制度更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快速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内容(比如公司、证券、社会保障等方面)会更新较快,而教材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章节不能依赖教材、内容需要修正的现象,而开放在线学习则无须顾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法条、资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为教学所用,能有效减少教材内容的滞后单一,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和最新的知识视野,对学生来说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

(三)有助于解决法律课堂中案例教学事倍功半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传统教学中,案例及问题一般选自教材或参考书籍,课堂上对于案例的陈述和熟悉就要花去一定时间,且案例往往老旧。而加入互联网工具,则教师可以事先从经济法的案例数据库或直接网络搜索最新的热点案例,按章节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甚至无需事先准备,随机调取,或者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数据库中某案例,课堂时间直接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案例数据,可以将社会热点、最新典型案件纳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构建经济法教学中的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高教研究中的热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仍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启发性,避免过多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研究,针对目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等问题,引入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加教与学各种形式的互动。

1.利用网络工具,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并重。

混合式教学的亮点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教师在实施课堂传统授课的同时可以开拓另一阵地,利用手机APP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如今已有不少高校购买网络平台产品供教师登陆使用,教师把经济法中的热点案例、重要原理、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内容,用文字或微课的形式放在平台上,或者把教学内容分章节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要求学生课下点击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要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应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监控学生登陆时长、点击次数、提交作业等进行评测和排名,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APP应用的方式,打造互动平台,把所需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是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视频、法律动态、学术研究做成专题,推送到手机客户端,学生只要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并且可以和老师实时语音或文字沟通,便于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更为便利和频繁,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深层次的作用,可以模糊传统课堂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构建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即泛在学习理念。

2.实施翻转课堂,增加互动参与。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提出: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解答疑惑、汇报讨论的过程,即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3],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体现。经济法课程自学性较强,又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因此比较适合尝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把本次授课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各种形式制作,或者让学生自行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在线学习,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课件、录制的微课,也可以是网络开放搜索的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对于抽象枯燥的法律原理通过各种形式更加生动、通俗的传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必再重复理论,提出本课要解决的任务即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照理论尝试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案例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陈述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旁听者和节奏的掌控者,必要时给予启发或者发起辩论,在知识的反复陈述和观点的反复碰撞中,尽量由学生自行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最终教师回答疑问,强调教学的重点并布置下次翻转课堂的资料。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还是教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讨论中题目的设计、讨论模式的选择都应事先考虑,并预想整个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

3.在实践课堂中引入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在许多法学专业里普遍设置,但在非法学专业中应用较少,在此加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都是很好的途径,也能够间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实体与程序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生动方式。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模拟法庭需要注意面对几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法律原理知识,从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诉讼流程、法律适用、分组讨论、评析总结,都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师是模拟法庭活动背后的主导,把控好节奏和时间,在庭审中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卡壳等问题时,可就地分析纠正。其次,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从网络平台自行查找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可以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若有教师本人经历或者的案件则更合适,对于案例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应理解熟悉。第三,角色分配的问题。鉴于模拟法庭参与人员毕竟有限,在角色分配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一部分学生只能旁听的局面,可以设置调解程序、一审、二审程序,每段程序换不同的同学[4],增加第三人、证人、鉴定机构、律师助理等出庭人次。最后,教师应注意庭审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从程序操作、司法文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和纠错,并给学生打分评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四、结语即反思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与学和谐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可继续探索尝试,但是显然不管如何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和设计,也需要依靠互联网软件技术,这对于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教育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实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另外值得思考的是,针对于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混合”应该并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即便线下,实践中也可以拓展不同类型的课堂和手段;而对于互联网,不管何时网络资源和各种平台之于教学只是工具之一,依赖或是拒绝都不是明智之举。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备受推崇告诉我们,教学者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环节、培养目标、实践应用等各方面,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更加有利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一帆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汪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0.

〔2〕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32-134.

网络经济案例篇8

(一)相关立法滞后

1.知识产权法领域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促进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法制化、规制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保护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作了一些笼统的限制,缺乏具体化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条规定:“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并没有规定国家应当采用何种方式对具体传播行为进行监督。《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未对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相关侵权行为作出明确界定,更没有规定具体的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未规定行政机关提供政府信息的具体时间以及未及时提供的法律责任等。

2.隐私权方面

档案信息包括人事、财产、病历等多种信息,具体涉及到自然人的出生日期、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奖惩情况、婚姻状况、身体健康、财务状况、金融交易记录等很多方面,这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隐私信息。但在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今天,已经突破了传统档案信息的绝对隐私性,即除本人以外,收集、储存这些信息的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也能知悉档案信息。这就需要加强隐私权立法,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隐私法。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是将隐私权包含在名誉权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都对名誉权作了规定,但并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予以保护。此外,我国至今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档案信息保密法》。无法对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予以适度的限制,也无法对相关主体的行为予以合理的规制,这些至今尚属立法上的空白。

3.查询权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时在第十条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是针对互联网时代著作权作出的关键性规定。但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对相关主体的查询权作出实体上和程序上的规定。

(二)侵权行为难以控制

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必然导致网络侵权行为的易发性和难以控制性。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是以数字化、虚拟的形式存在的,非常容易被篡改甚至删除。而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很多信息甚至隐私都已经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侵权行为盗取信息换取经济利益。而这些信息一旦在网上,便会瞬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且有可能会被无数次下载、复制。

(三)举证困难

我国民法上一贯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原告承担举证责任。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举证涉及到一系列技术问题,如网络接入、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时间空间、网络索引、汇编、存档以及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缓存、超链接和搜索引擎等。这就从客观上给相关受害人带来了举证难、举证成本高的问题。

二、构建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法律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相关立法

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目前,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进一步详细规定网络传播权,明确界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进一步对查询权作出试题和程序上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公开政府信息的时间。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界定。

2.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法和档案保密法

首先,在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主体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规定。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隐私法》,对网络传播过程中隐私权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以及相应的程序问题作出规定。其次,由于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共享和利用加以限制。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信息保密法》,对收集、储存和使用档案信息的主体从权利上予以限制,从程序上予以规范。

3.建立并完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网上传播包含了收集、归档、整理、保存、编研、鉴定和利用等诸多环节,要从根本上消除每一环节信息失真的隐患,就必须有一套完善、可行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应当包括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主体责任制度、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全过程管理制度、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制度、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监管制度等。每一项制度都要对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应当遵循的程序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监管

加强监管是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相关主体自觉守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配备完善的设施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监管。力争从源头上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侵权行为,也能够及时进行取证、侦查。其次,要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举报信箱,同时还要及时对举报侵权行为的主体进行奖励。另外,媒体也要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对有关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侵权行为进行曝光和跟踪报道。这既能促使相关主体遵守法律,也能促使违法者及时改正错误行为。

(三)对业内人士进行普法教育,加强行业自律

要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其他主体的法律意识。档案管理单位、公共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可通过板报、媒体等方式宣传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法律知识,也可以通过专题培训、举办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相关主体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使其知法守法。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考评、激励政策,将档案信息传播工作人员的守法状况纳入考评体系,与晋升职称、评优等挂钩,促使档案信息网络传播工作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三、结语

网络经济案例篇9

对比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规制,首推美国最为详尽与完善。在美国,有四部法律即《谢尔曼法》、《克莱顿法》、《罗宾逊·帕特曼法》和《塞尔·科芬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加以规定,以限制和解决影响正常竞争的行为,建立“开放、互通、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经济秩序。研究美国网络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可以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成文法做辅助,主要依靠判例法。成文法难以适应快速发展、日益增新的网络环境,而判例法通过判例,形成判案标准,为以后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可供遵循、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反应速度快,从提讼到最终判决,只需几个月,而且形式灵活多样,如被侵权人可以在网上提讼,这样减少了诉讼成本,及时保护合法权益。三是通常以禁令作为主要制裁方式,有效阻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化,再辅之以经济制裁,尽可能保护被侵权人的权益。德国为让《反不正当竞争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其制定到现在,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来进行完善,针对网络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德国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也就是《多媒体法》来进行规范,并且通过三个部门法、信息服务利用法;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数据签名法等来规制网络链接、抢注域名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近邻日本,其反不正当竞争主要依靠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等,同时面对网络当中泛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还颁布了《有关域名注册等事项之规则》来进行规制。为打击抢注域名等违法行为,在2001年还修改了《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治法》。为维护网络当中的经济秩序安全、稳定、快速发展,针对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欧盟也通过了如《电子商务指令》、《隐私和电子通信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来规范网络经济秩序。其他诸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也同样以积极的姿态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商务竞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防止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求网络经济的平稳有序安全发展。

二、我国网络经济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网络涉入到经济领域,既为网络经济市场创造大量的经济利润,也带来颇多消极影响充斥整个网络经济市场,尽管我国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其制定的初衷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很难对现在的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要让《反不正当竞争法》从传统经济市场转移演化到网络经济市场是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对日益增多的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政府也做了规制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如2006年颁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对域名注册机构认证办法、实施内容、争议的解决及程序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是,每部法律毕竟针对的对象特定,其调整范围就有限,要想全方位解决网络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最有效的途径还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现行网络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一是没有“一般条款”进行原则性规定。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但对于网络经济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则没有囊括其中;二是适用主体及范围过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是经过注册,从事商品经营的法人、组织和个人,而在网络环境下,不管注册已否,只要在网络中从事经营,其主体都应该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三是具体案件管辖不明。网络的虚拟、隐蔽、跨国界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辖带来很多新问题,如何确定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如何确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地?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属人管辖、属地管辖带来很大困难,有的不正当竞争者就是利用这个法律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另外还存在网络电子证据采信认定薄弱、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认定原则欠妥当等不足之处。

三、网络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的完善

网络经济案例篇10

经过多年的研讨,该理论已为我国绝大多数国际经济法学者所认同。不少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教材也采取了基本相同的内容体系。对于初次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直接接触和感性认识,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庞大的内容体系往往使得他们感觉无法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该学科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的讲授需要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另外,还要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内容体系,为此,该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基于上述情况,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学习和教学都存在较多困难的课程,它包含与国内法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和制度体系,不但要求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公法以及国际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因此,国际经济法学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授课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国际性、发展性突出的法学专业课程,根据作者的教学心得,在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中,结合其鲜明特点来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一、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基础性与传统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国际经济法学的内容体系庞大,而且包含学生不熟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可是,教师是无法在五六十个课时内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制度充分展示给学生的。为此,很多法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等选修课程,以使学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各项制度。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突出其基础性的特点。换言之,在国际经济法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该学科基本理论的讲授,尤其是与国际公法的基本理论相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相结合,展开介绍国际经济法部门法中的各项法制。例如,对于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渊源国际经济条约,一方面要强调国际公法中的国际条约法原理与其学习上的密切关联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条约法原理讲授具体的国际经济条约,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能够明确学习国际经济条约的角度,又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事实上,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基础性也是由其基本理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国际法体系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法律体系,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法学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包括讲听式或讲记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记笔记,因为课时有限,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时间不多。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背景。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其形式有些刻板枯燥,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

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省去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而且可以形象地展现抽象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就要提高,换言之,课件的内容应该丰富充实,扩展教学内容,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突出讲授课程内容的重点,指出难点内容并作出分析,拓宽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国际性与双语教学方法

作为国际法法律体系的主要部门法之一,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和具体制度具有突出的国际性特征。这是由其调整对象———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渊源是国际经济条约,此外,对于国家经济关系或国际经济活动的规范,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还制定了大量的国际软法文件。就这些内容而言,外文尤其是英文的条约文本或相关文献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双语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广泛提倡的教学方法。中国政法大学等一些高校法学院陆续开设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对其双语教学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不过,目前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瓶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合适教材的选择、教师资源短缺和师资培训、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1]。另外,国际经济法学的课时已明显不足,如果完全采用双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内容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过,就国际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的一定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是很有裨益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学国际性的认识。例如,国际经济条约的英文文本往往是作准文本,以其作为讲授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条约规定,而且可有效促进学生对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律英语的学习,提高他们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选修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倒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2]。尽管上述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得到解决,但是我们应当明确,双语教学对于培养既掌握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又熟悉外语的、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发展改进是法学(包括国际经济法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就国际经济法学的国际性而言,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说来,在国际法的理论中,国际法的立法主体就是国际法主体———国家自身,具体而言,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国际条约的制定者就是条约的缔约国。在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时,国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其国内法制。国际经济条约是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讲授时,教师有必要介绍各国相关国内法制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对国际经济条约的缔结以及国际习惯法的产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深化学生对国际经济立法问题的认识。

三、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发展性与网络教学方法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作为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性是明显的,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也随之变化发展着。当代国际经济立法的主导者仍然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国际经济立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而他们的网站则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制定、修订的信息。例如,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网站是学习和了解国际公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的有用资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是学习和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制度的重要资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是学习和了解国际货币金融法的主要资源等。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和追踪了解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实时了解国际经济法制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网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运用的一部分,其运用在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一般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自学以及通过网络课堂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等方式之外,网络教学的形式应该更加广泛地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真正利用,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南方中心等有关政府间国际组织和第三世界网络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网站,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立法动向及其发展趋势。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经常、及时地了解网络资源,而且要把网络资源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这种重视网络资源的网络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性法学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3]。

另外,鉴于国际经济法学的综合性、边缘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说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国际商法、国际私法、各国的涉外经济法及民商法等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交叉与重叠。综上可见,在授课当中,教师应当根据法学课程的特性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内容的繁复与学习方法的强调

如前所述,用以调整超越一国国境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涉外经济法、民商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边缘性综合体。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性法学学科[4]。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边缘性学科,国际经济法学的内容体现了突出的繁复性特征。为了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内容体系,教师必须重视在授课之初向学生介绍并强调学习方法的有关事项。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程内容,首先,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的角度和路径;其次,告诉学生学习资料的类型、种类和不同学习资料的研习方法;第三,告诉学生必要的学习工具,如工具书、重要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主要的网络资源;第四,提醒学生保持对重大国际经济活动或事件的关注等。其中,外文资料及其学习方法是教师应当着重介绍和强调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对外文资料的学习。学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本学科的学习状态,而且可以推动学有余力又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知,锻炼其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除了学习方法之外,学习思维和视角也是教师应当提醒学生的。国际经济法学的基础性、国际性、发展性和繁复性都要求学习者采取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和全球性的研究视角,其视野应当始终关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关系。五、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些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值得教师采纳。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案例和现实案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立法实践和争端解决实践的理解,尤其是其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其实际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使其能够逐渐积累综合的职业能力。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的知识,在设计和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呈现、案例的思考问题、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案例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精心准备。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案例的选择需要体现案例的教学价值,实现上述案例教学的目标。其次,案例教学的时间需要合理计划。一般而言,案例教学适宜安排在一章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之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再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案例分析总结当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提示有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和案例问题的解决,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