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07:17:27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1

一、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县域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有效推进了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展开,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独立的防震减灾机构。6月26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罗江县防震减灾局“三定方案”,将原挂靠在县规划和建设局内的县防震减灾办公室更名为县防震减灾局,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负责全县地震管理工作,各镇设立防震减灾工作助理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基本建立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二是把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各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增加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研究解决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逐步健全,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

(一)加强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水平

1.群测群防工作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切实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局机关组织专人对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0个群测群防宏观点进行了全面走访,按照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不同动物的异常观测反应,对各镇宏观点从事的宏观观测项目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如何观测家畜、家禽、鱼溏、水位等变化情况进行了现场讲解,要求宏观点的同志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加强宏观监测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发挥了我县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2.县地震观测业务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取得突破进展,20__年9月投资35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县地震观测业务用房及应急指挥中心工程项目基建部分通过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罗江县防震减灾能力;为震害防御、地震监测、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辅助决策信息和实时灾情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平台。

三、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

宁可千年无震,不可一日无防。5.12汶川大地震的惨剧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实现罗江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防震减灾局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罗江防震减灾工作,把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防震减灾工作,找准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不断提升全县防震减灾能力,加大震害防御力度,为罗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县防震减灾局依据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确保了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罗震〔〕1号)、《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罗震发〔〕8号)、《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关于做好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罗教发〔〕49号)等文件,初步完善了防震减灾规章制度体系,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推进全县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二)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并将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后的服务

1.抗震设防管理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措施。因此,县防震减灾局始终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作为防震减灾的重心,对全县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命线工程及易发生次生灾

害的工程,全面实行抗震设防审批。同县发改局、县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建设行政许可管理,把抗震设防审查纳入投资建设项目立项、报建、办证的前置审批程序,从源头落实依法管理和严格监督。2.乡镇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指导。“5·12”地震后,国家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了重新划定,县域内的地震烈度也从地震前的6度设防调整为7度设防。为全面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县防震减灾局与县规划和建设局联合转发了市防震减灾局和市规划和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工作的通知》(德市震〔〕87号),县防震减灾局在全县农房重建技术培训会上,就灾后重建如何抗震设防进行了培训,就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贯彻新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蟠龙镇和原大井镇进行了农房抗震设防建设试点,率先建设一批能影响带动周围群众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试点村组的农房在“5.12”地震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1.加强全县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的常态化。“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对罗江中学、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开展创建的资料,阵地建设,科普宣传展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促使两所学校的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在今年的市级示范学校检收会上,德阳市检查验收组一行对我县申报的两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所取得的科普示范作用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工作行动“早”、科普宣传认识“深”、工作机制“全”、示范学校创建“实”的高度评价。

2.安排布置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4月,我局与县教育局、县科协联合发文,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到20__年底,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通过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命名标准。到2015年底,全县所有学校都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有50%以上的学校经验收合格被命名为“县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有5所以上学校达到市级创建标准,有2所以上学校达到省级创建标准,力争有1所学校达到国家创建标准。目前,各学校创建活动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四、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一)科学制定《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

1、修订完善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罗江县地震应急自愿者救援队伍,增强了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按照德阳市防震减灾局的要求,我局组织起草了《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于3月初报经县政府批准正式出台实施该预案。《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为我县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指挥机构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及行动方案;在“5.12”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得到有效检验。

2、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对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的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每年对地震应急准备各项保障措施进行检查;建设地震应急数据库,为地震应急、震后救援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地震系统应急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锻炼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

(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及相关决策方案的制定

“5.12”地震后,我们认真分析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仔细捕捉前兆异常信息,对接到群众反映宏观异常现象进行现场实地核实,宣传解释,对各类宏观异常现象实行登记上报制度,为省市专家进行震情趋势判断提供服务。

(三)应急救援工作的定期检查与演练

为适应地震后全县救援工作的需要,各镇、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县政府要求,相继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了10支镇地震应急救援队伍,26支学校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1支医院地震救援队伍,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快速反应,有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能力,确保一旦有情况能拉得出、用得上。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扎实有效

(一)积极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资料

“十一五”期间,县防震减灾局组织印制新《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向社会各界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同时,与县委党校联系,精心组织编印《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本,作为全县干部培训教材。

(二)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力度,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防震减灾意识

1.协助党校对全县公务员的培训。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全县公务员防震减灾意识,罗江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务员培训的通知》,于10月25日对全县各级机关755名工作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县委党校和县防震减灾局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专门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读本》做到人手一册。让全县公务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深入的学习。

2.防震减灾知识走进我县村干部培训班。在20__年全县村干部培训会上,来自全县的村(社区)书记、主任共计260余人认真听取了县防震减灾局局长李世模就如何避震、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等防震减灾知识作的专题讲座。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还为与会干部发放了《防震减灾知识读本》及《防震减灾科普科普科知识挂图》共计500余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全县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纪念《防震减灾法》十周年、“科技活动周”活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原县防震减灾办组织人员参加市防

震减灾局举办的“德阳数码电脑城杯”防震减灾知识电视竞赛,竞赛中我县取得了“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五来年,县防震减灾局利用“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三下乡”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农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资料余份,通过宣传、讲解,使老百姓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了初步了解。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

4月,县防震减灾局同县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罗震发〔〕6号),对全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宣传一条街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县防震减灾局牵头组织县政府应急办、县人武部等20余个县级相关成员单位,在县体育馆前开展了首个“防灾减灾日”暨新《防震减灾法》实施宣传活动。活动中,发放《防震减灾法》、《地震灾区生活指南》、《地震救灾和抢救指导手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等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2万多群众参与,声势浩大,县委书记卢也、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勇亲临指导。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以及公众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全民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

为组织好全县干部、教师、学生、农民等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防震减灾局、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罗震发〔〕11号),按照通知要求,我局以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务员、教师、学生、医生、房地产开发商、农民及社区居民为重点宣教对象,组织参与省人大法制委等单位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普法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免费发放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卷5000份,收回答卷4500余份。活动得到了各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热情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积极开展“5.12”大地震应急工作

(一)搞好地震灾情调查及灾情范围评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防震减灾局在克服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内,派专人到市防震减灾局汇报了罗江的震情,返回后及时将市局收到的震情信息和救灾要求,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汇报,为县委、县政府有效开展救灾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县防震减灾局迅速制订了《罗江县“5.12”地震灾情调查表》,通知各镇分管领导开会培训,安排灾情调查工作。通过全县各镇、村、组和各部门干部的共同努力,将全县遭受中等损坏程度以上近3万户房屋的灾情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了相关成果,为上级专家科学评估全县灾情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按照市局要求,我局牵头完成了全县“5·12”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工作,为争取国家对罗江县灾害损失的相关补助政策提供了依据。罗江县被国家确定为“5·12”地震重灾县,金山镇得到了省内凉山州的对口支援建设。

(二)积极投入地震灾后重建。为加快恢复全县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县政府统一安排,县防震减灾局通过对全县地震灾害情况、未来地震形势及其灾害风险的分析评估,编制完成了《罗江县—2015年防震减灾规划》,把城镇的地震安全,村镇建设的防震减灾管理,全县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作为发展目标。—20__年完成1个地震观测站修复,新建地震观测站2个;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施市民防灾素质增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牵头编制完成了《罗江县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积极参与乡镇危险建筑物拆迁排危工作,抓好排危督促检查,搞好数据统计和信息;配合县建设局研究制订县城旧城区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参与灾民搭建临时性生活用帐篷实施方案编制;开展受灾群众安置点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全县13处544.6亩活动板房安置点进行全面评估。

七、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进展顺利

作为全市规划方案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编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县防震减灾局把编制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作为20__年工作重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写组。目前,全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征订意见稿已出台,并报送“十二五”规划办公室。

八、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一)积极响应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并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长效机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全县各级部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相关要求,定期组织专人负责抓好我县行政区围城路由相关部门分配给我局负责地段的环境清扫和保护。为我县建成优美环境、幸福罗江贡献了力量。

(二)认真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制订了帮扶方案。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制度的开展要求,县防震减灾局包村、干部帮户活动领导小组积极响应罗江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帮扶的万安镇班竹村、及后来调到白马关镇松林口村,明确“一帮一”贫困重点帮扶对象、村上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完善帮扶的措施,为万安镇班竹需要帮扶的特别困难群众3户送去了帮扶资金900元,20__年为万安松林口村提供致富信息10余信及相应的资金帮扶,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九、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防震减灾工作在罗江起步晚、基础差,防震减灾能力十分脆弱,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虽有所提高,但与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仍不相适应,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是现有的地震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防震减灾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充实一批年轻的、专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新生力量。

三是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地震应急与紧急救援设施、设备缺乏,城市避难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尚未完全落实,震害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特别是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20__年工作计划

20__年,我们将迎来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县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相继建设,城市向周围地区伸延扩展,结构愈来愈复杂,而相继带来的是受灾、致灾因素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脆弱,易损性越来越突出,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潜在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20__年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20__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重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工作,不断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切实做好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通过区域联防渠道,坚持定期对辖区内及邻区地震趋势的分析,主动把握震情趋势动向,为政府和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巩固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环境。

二、依法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工作,构建城市农村地震安全家园

搞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转报工作。依法加大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在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医院、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制度建设,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继续指导、鼓励、督促县级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三下乡、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创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并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四、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依法修订好《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罗江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全县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单位编制或修订好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和评比。抓好本县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2

本规划是区政府统一部署全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5年我区防震减灾事业的奋斗目标。

一、我区地震活动概况及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地震活动概况和趋势

我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断裂带中段,多条北西向断层与——带交于与湾,地震地质背景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十余次中强地震,1604年海外的8级大地震使当时的、兴化两府遭受严重破坏。近十年来,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例如年月25日海外发生5.3级地震,震区一部分民房建筑物遭损坏;年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年8月29日永春4.7级地震,均震感强烈,与此同时,台湾强烈地震也时常波及我市,特别是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地震,沿海地区强烈有感,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国家标准GB18306-2001),区位于地震烈度7-7.5度区。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地震活动仍处于高发期。所以,作为市核心城区的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二)现有工作基础

通过这几年特别是“的建设,我区已初步建立起以接受省、市地震遥测观测台网信息为主,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点和宏观观测点为辅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立了震害防御、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震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我区已初步建立了区政府统一领导,8个街道办事处以及10个地震应急保障计划责任单位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年重新修订完善了《市区地震应急预案》,保证我区区域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时,地震应急工作协调、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2.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1)地震监测预报:建成市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终端和我区首个自动化、数字化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站。信息终端实现了地震监测、预报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观测台站填补了我区在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初步建立起以接受省、市地震遥测观测台网信息为主,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点和宏观观测点为辅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2)震害预防:依靠社会力量,初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防震减灾宣传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和进机关活动,常规宣传与强化宣传相结合。我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灾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网一员”(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已基本完成,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由区地震办和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共同建立的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有超过1万名的中小学生在基地接受了防震减灾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2005年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3)地震应急救援:由区政府、地震应急保障计划责任单位、社区以及群众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已经形成。以和省、市地震局会商系统联网的“市防震减灾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区域节点”、市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终端以及海事卫星电话等资源为基础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初步建成,能够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依托区消防大队成立了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了、东美两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先后投入57万元购置各种高科技应急救援设备。地震灾害救助力量在规模、装备、救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3.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依法行政取得较大进展,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有关规定,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率还不高,与现代媒体的结合程度不够,工作机制尚不够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2.区、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力量需进一步增强,应急演练应进一步常态化。

3.全区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石头结构和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民居需改造,医院、学校等重要的公共设施防护水平应适当增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规律,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宗旨,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区综合防御地震的能力,为我区初步建成经济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高新人才聚集、社会文明祥和、生活环境优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推进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切实推进城市的地震安全工作,提高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的设防水平,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力度和抗震加固力度的监管,加强避难场所建设。

2.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技的攻关,提升地震科技与防震减灾业务工作的联系程度,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3.强化宣传和教育: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参与程度,提高对地震信息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是:大幅提升我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地震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预防更加到位,应急指挥和紧急救援更加及时、有效。为实现《市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在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为“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奠定好基础。

(二)指标体系

1.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80﹪以上的建筑物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遭遇6级左右地震、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严重破坏,能够维持基本功能;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基本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2.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能力:90﹪以上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严重破坏,不引发严重次生灾害,能够维持正常功能。

3.民居地震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住建、民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因地制宜推进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

4.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70﹪以上的人能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正确采取防震避震措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发生有感地震时,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

5.震后救助恢害能力:拥有避难场所,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法制保障能力

依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开展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等工作的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地震部门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地震应急准备,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区政府、街道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设指挥平台。街道、企业、学校等要设立地震应急管理责任人。

要完善区政府、街道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备案和督查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人群密集场所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经营管理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

要不断建立、完善地震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行业抗震抢险专业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区地震救援队伍协调和调用工作机制。

要建设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人群密集场所要配置救生避险设备。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三)强化新闻宣传工作,提升信息公开水平

坚持地震新闻宣传和应急处置并重原则,将新闻宣传工作摆到防震减灾工作重要位置,纳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掌握地震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强化舆论引导,实现被动宣传向主动宣传的全面转变,实行向社会开放,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新闻工作策略,使公众关心、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营造成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宣传部门与地震部门相互协作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制度,形成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

(四)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是一项开放事业,需要多部门共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相应制订积极稳妥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措施,继续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农居等宣传力度,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实现全面覆盖、家喻户晓。

(五)加强地震安全建设,提高民居建筑抗震性能

要加强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建立与财政和经济社会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社区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全面推广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应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新建社区民居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具备抗震防灾能力的危旧民居要得到有效改造。

五、主要建设内容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升级改造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设备

采用最新的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设备,对现有的前兆观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数据采样率,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分析管理信息化,确保地下流体前兆台网连续可靠运行。为全国、全省、全市地震趋势会商提供第一手资料。

2.建设宏观观测网络

根据新的地震趋势,及时调整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群众性地震测报和宏观调查网络,适当增加地震宏观测报网点,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中的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宏观管理数据库,实现对宏观观测点、人员及观测资料的实时动态管理。

(二)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住建部门要在执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20))的基础上,建立抗震设防指标体系,明确全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抗震设防的指导性目标。要做好全区危旧房的改造,提高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场所的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政〔〕27号)、省政府《关于研究石结构房改造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33号),结合新时期“三旧”改造工作及“造福工程”的部署要求,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石头结构”和“不符合抗震规范”小区的成片改造成计划,并抓紧实施。

教育部门要按照省、市校安办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措校安工程建设资金,推广实施校舍地震安全工程和加固工程,确实保障校舍安全。

卫生部门要根据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建筑物抗震安全排查的结果,切实做好各类医疗机构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改造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单位建筑物的安全。

2.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工作

要认真遵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加大教育普及工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推进我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活动,到2012年,各街道的中心社区都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社区文明建设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宣传教育普及机制,使社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得到全面提高,应急意识得到普遍增强。

对现有的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管理。积极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至2013年要确保我区有2个以上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

在社区、街道防震减灾宣传员、宏观员、测报员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民居建筑物的抗震知识和震灾自救常识宣传,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灾自救互救能力,到2013年,要使社区民众的受教育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职工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力度,2012年在我区进行企业职工防震减灾教育示范点建设,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促进全区民营企业职工防震减灾教育的全面开展。

至2014-2015年,要在普遍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把重心逐步转移到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的震灾自救互救教育的模拟演练上,在社区、学校建立一套模拟演练的机制,提高全区人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救助能力。

(三)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1.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根据震情变化、机构、职能调整及国家和省、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机制,加强应急工作检查。每年度组织检查区直10个应急保障计划单位地震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检测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整改解决。力争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要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度。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2.建立地震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救援联动机制

“十二五”期间,全区要基本形成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区、街道两级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要加强依托区消防大队成立的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及、东美两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的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真正具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配齐配足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人员、装备,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2小时内救援队伍即可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十二五”期间,区财政应逐年增加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充实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每支队伍人员保证30人以上,每个年度至少组织2场专业培训,开展2场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2)加强区直行业(专业)抗震抢险专业队伍建设。根据《市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区直行业地震应急保障计划,区直住建、交通、卫生、经贸、农林水、环保、公安等各相关部门应抓紧行业抗震救灾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抗震抢险设备。要加强培训,强化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和抗震抢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要逐年更新装备和专业人员,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3.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制订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采购预案,建立并逐步完善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制度。

4.规划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应坚持“平灾结合”原则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区形式远近结合、覆盖面大、配套到位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办〔〕48号)要求,我区在年底前要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7处。其中至少有1处场址有效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参照Ⅲ类或高于Ⅲ类标准建设),其余避难场所场址有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人员容量不少于2000人,配套建设完善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厕所、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并设立明显标志。

应充分利用周边的公园、广场、绿地等空旷场所加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造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住建、教育、地震等部门要共同协助业主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公园、广场由住建部门负责承建;学校操场由教育部门负责承建;空旷地和绿地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承建)。

六、保障措施

(一)推进管理改革,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防震减灾工作涉及到社会各方面,要健全与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推进区、街道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发挥机构的防震减灾基础性作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要做好规划的统筹衔接和条件保障工作。同时要加强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各行业制定有关行业规划时,要注意与本规划相衔接。

(二)建立和完善地震科技投入机制

要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做出统筹安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同级财政预算。要继续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防震减灾投入体系,加大对地震监测、预防、救助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资金投入。防震减灾资金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而相应增加,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防灾建设达到同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地震科技进步

围绕防震减灾的关键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防震减灾能力的进程。加强国内与国际地震科技合作交流,特别是海峡两岸地震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手段,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与防震减灾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3

一、贯彻落实州防震减灾局长会议精神

二、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二)强化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

(三)讲政治,听指挥,主动融入县委县政府“战疫”各阶

段工作部署;筹资出力,完成所包村“三域一居”和脱贫攻坚联乡包村年度工作任务;协助省地震局工作组,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研工作;配合州政府工作组,完成县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专项督查工作。

三、地震监测预报及震情跟踪工作

(一)加强震情值班制度,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加强震情值班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加强重要宏观异常前兆观测点的保护工作,定时与地震台及周边县地震系,做好地震信息交流,积极捕捉宏微观信息。及时上报震情信息,认真填写周、月、季、半年、年度地震分析预报表。

(二)加强震情跟踪工作。一是调整宏观异常观测点;二是加强震情值班制度,与地震台保持业务联系,利用他们的监测手段来加强震情监视和震情跟踪工作;三是加强对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运用和管理,依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四是保护地震监测设施设备,切实做好我县境内强震台、地震烈度仪、多分量(AETA)实验站监测系统的运维管理。

四、地震灾害预防工作

(一)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为建立健全地震宏观监测、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网,完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配置,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发挥“三网一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为我县地震预测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前兆信息。

(二)以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周专题科普宣传为契机,做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5月9日,由县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县防震减灾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水务局、县气象局等单位,在城关小学组织开展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为主题的地震应急避险、消防救援、洪灾避险疏散多科目应急演练;5月12日,与县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在县城十字路口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本年度向各乡镇及学校发放《地震知识100问》、《民居抗震设防知识读本》、《防震减灾宣传挂历》共计1127本(份、套)。

(三)狠抓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及农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落实抗震设防工作落实情况,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监控管理力度,全面了解全县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督促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加强抗震设防审批工作,全年共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备案审查3件。

(四)做实防震减灾基础项目建设协调工作。一是做好1:1万城市活断层普查、勘查建设协调工作;二是做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本台和一般台建设协调工作;三是局内部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完成挂网招标。

五、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重点要做实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防震减灾局长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保证目标任务。

(二)积极稳妥推进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实施;

(三)做实做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四)严格地震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和信息报送;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4

近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把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我县地处鲁豫交界地区和苍尼断裂两条地震带上,属于第二、三次全国地震区划7度以上的重要防御地区。历史上不仅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而且多次受到苍尼断裂两条地震带的影响,防震减灾形势不容乐观。做好新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新时期防震减灾的工作目标是:认真开展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和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工作,大力实施“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三大战略,逐步建立健全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体系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的灾害管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防御地震灾害的氛围。到2015年,全县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

二、强化措施,落实任务,切实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

(一)加快全县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配合省、市地震局搞好地震台的改造和维护;*—2010年,建设地震观测深水井2眼,新上1处土壤观测点和2个宏观观测点,初步建成覆盖全县、信息共享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严格对地震台(站)、观测网点的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严格落实震情、观测资料快速报送制度,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强化短临跟踪措施,努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二)扎实推进震灾预防体系建设。一是提高抗震设防能力。要按照区划先于规划、规划先于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建筑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2015年前,完成*县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完成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要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与管理,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力争使我县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比例达到98%以上。二是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建设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组织开发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积极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指导和帮助农民对已建住房进行抗震加固,对新建住房进行抗震设防。认真组织开展对农村建筑队伍的教育培训,建立农村施工队伍施工资质和施工技术人员上岗证书管理制度,提高农村民居的建筑质量。

(三)建立健全紧急救援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县通信、供电、自来水、煤气公司等单位,要认真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强防震政策研究和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提高指挥协作能力。各乡镇要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紧急情况下确保信息畅通、反映迅速、决策科学、处置有力。积极推进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以武警、消防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灾害救助队伍。积极做好救助准备工作,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改造工作中,科学规划建设城区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并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及物资装备。

(四)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推进“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建设,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形成完整的群测群防工作网络体系。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建设地震台网,并在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观测条件好、位置重要的台(站),适时纳入县级台网管理。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地震观测、科学研究和技术装备开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要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防群测工作队伍。

(五)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青少年为重点,向广大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各乡镇都要明确一所学校作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逐步在中小学校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要把防震减灾作为“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防震减灾讲师团,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管理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依法履行抗震设防管理的执法检查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地震监测预报条例》,依法处理干扰和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5

一、建立组织、完善制度

社区成立了以xx书记为组长,xx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其他干部为成员的社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制度,明确创建工作程序与职责,并根据本社区特点制定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计划、健全制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室、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地震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

二、营造地震安全目标任务

1、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有一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

针对社区特点,集思广益,把社区人员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成立一支防震减灾宣传队伍,承担起面向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2)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

依托社区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对社区学校的学生进行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宣传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的。随后,社区利用QQ、显示屏、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居民宣传地震知识,并不断组织辖区居民集中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开展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熟悉掌握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震时迅速安全避震。

(3)建立固定活动点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地震方面志愿者深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防震避震知识培训。建立社区防震减灾宣传站点,专人负责,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区社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险场所、社区、家庭预案、社区居民等内容。

2、社区应急体系建设

社区构建覆盖了各个不同组织的防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

(1)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制定了社区、家庭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地震应急救援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建立健全邻里互助网、应急避险通道网、单元地震应急救护网、居委会联络卡。将草根超市等商户吸收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平时作为经营场所,遇有地震突发事件,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

(2)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根据九圣祠社区实际,制定了社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规划设置应急志愿者专用道、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道、应急医疗专用道,应急避险场地。

(3)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6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各类媒体在防震减灾纪念日等重要时段集中强化宣传,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强化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坚持深入、持久的地震防、抗、救知识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防震减灾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有效提高干部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增强各级领导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决策能力,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各自在防震减灾中的地位、职责和义务,并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来形成防震减灾的社会合力。通过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自觉参与推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推进地震监测等基础建设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省防震减灾体系二期工程,协助做好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地震台站征地、建设等工作,确保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完善优化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的保护,保障地震监测台网正常运转。地震部门要不断完善地震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网络资源,健全地震信息报送机制,及时调查核实宏观异常,防止地震谣传,保持社会稳定。加强群策群防,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不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科研和我市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古田水口震情动态,认真组织开展地震会商。

三、不断加强城乡建设抗震设防

各地在城镇规划中,要重视城镇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特别是生命线工程规划应从城镇的配套系统进行规划,增强其抗灾能力,保障安全良性运行;对新建基础设施,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特别是生命线工程更应做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工作,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地震、民政、国土、农办、扶贫、移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宣传引导,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管理,确保新建农居和乡村公用设施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或相当于本地基本烈度的能力。建设部门要严把工程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关,落实乡镇的抗震设防主体责任。工程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要认真进行工程基础、主体、竣工验收,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

四、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

各地要把现行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减灾管理体制,把减灾安全责任逐级分解,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认真履行地震监测、综合防御、行政监管等工作职责。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把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规定落到实处,保证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认真履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严把建设工程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关。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7

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为了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赋予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职能,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政府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参谋。就我县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新农村规划建设、农村地震安全工程、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我县综合防御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有关工作程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今年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中,我们申请保留了基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项目,并提出了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与建设部门并连审批的意见,得到了县项目清理办公室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建设、规划、土地、计划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协作,为完善工作程序打下了基础。

——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和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的调查。按照省地震局、建设厅《通知》要求,我局在统计、建设、房产等部门的配合协助下,完成了全县城乡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根据省地震局转发中国地震局《通知》要求,完成了《全国防震减灾基本情况百题调查》。

——按照省政府148号令规定,我们对*东方大道颍河大桥、S102改线工程颍河大桥和刘庄煤矿后勤基地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了监管。目前东方大道颍河大桥已完成了地震安评,另外两个项目已鉴定了安评合同。

二、以震情为中心,努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为适应当前严峻地震形势的需要,我局坚决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8号《通知》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助理员、宏观网观测员和地震前兆观测员工作会议,传达省政府办公厅[*]5号、8号文件和省、市业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同时对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再次进行业务培训。

——对全县的防震减灾宏观网点,地震前兆监测点制定目标责任,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并严格考察其落实情况。对准确、及时连续上报监测资料的,我局按时、足额发放观测员误工补助费,对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具体情况扣发补助费。

——加强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办公室各股室配齐了电脑,开通了宽带网,培训了专门的操作人员,建立了*防震减灾信息网站。

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指导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和农村民居建设抗震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

——结合“三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管仲文化节、普法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通过挂图展板、宣传资料、接受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应急知识,房屋抗震知识。

——继续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定期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定期在县城各中学的宣传橱窗内更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内容。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四、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各项中心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局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认真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参加了*流域抗度抢险和防讯救灾工作。

——按照县直工委的部署,我局认真抓了机关党建工作,并取得了实绩受到县直工委表彰。

——计生、综治、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防震减灾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县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财富的积累、人口的增长,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防震减灾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就当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我们认为应解决以下问题:

(一)、县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应明确为县地震局、政府直属机构、落实参公单位。

(二)、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管理职能。

(三)、认真落实皖政办[*]5号文件精神,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防震减灾工作要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

六、*年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要点

(一)、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条例》、省政府148号令和颍政秘[*]82号《关于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的通知》,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使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程序化、制度化。

(二)、认真贯彻落实皖政办[*]52号、皖政办[*]5号、颍政办[*]31号《关于加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意见》,加强新农居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启动农村民居建设地震安全工程。

(三)、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趋势分析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全县地震观测点和宏观网的管理,确保观测数据和有关异常信息准确、及时、连续上报。

(四)、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发挥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的优势,把宣传工作推向农村、社区、学校。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0〕2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我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综合观测系统;对我市境内1.5级以上地震,震后10分钟内实现精确定位;不断完善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15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援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抢险队伍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

到2020年,地震监测、速报、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综合抗御本地基本烈度的地震;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二、切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加强监测台网建设。新增一批地震烈度速报子台,使我市地震烈度速报子台密度达到1个/100平方公里。完善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和保障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工作,督促落实相应的工作措施。

(三)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继续推进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地震安全员、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两员一队伍”建设。各区(市)县要保证群测群防工作经费,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工作。

三、加强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管理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应当结合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断层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布局。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的通知》(成府发〔2008〕58号)要求,各类建设工程必须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据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住房与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质量监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区(市)县要将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地震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查纳入并联审批程序,确保此类工程均按经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二)推进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区(市)县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和村镇公共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要认真贯彻《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要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落实防震工程措施,提高民居防震能力。要通过按政策规定实行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农民修建抗震农居。要严格执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做好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选址、避让工作。自2011年起,全市农村新建公共设施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住房与城乡建设、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推进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设防知识。

(三)提高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能力。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型场所要按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及抗震加固改造。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统筹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四)加强震害防御基础工作。2015年前,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完成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要组织开展水库、桥梁、房屋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改建或拆除的规划,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提高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

(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推进地铁、快铁防震系统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二)提升电力通信抗震保障能力。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三)提高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抗震性能鉴定和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认真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对病险水库及重点江河堤防要定期进行排查和除险加固工作。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重大工程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五、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地震应急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完善成都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目标、重点部位要于20年底前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适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

(二)加强地震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市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救援队伍指挥调度机制,提高救援队伍的指挥通信、远程机动和综合保障能力,满足同时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市民兵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演练,提高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矿山、水利、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人民防空应急疏散地域建设相结合并纳入本地区建设规划。要按照规划,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救灾物资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应急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应急救助补偿机制,分散地震灾害风险,提升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加强全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深入持久、以点带面地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2015年前,各区(市)县每年至少建设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1—2个地震安全社区。在每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集中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

(二)做好地震信息工作。要健全地震信息渠道并保证畅通,提高地震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处理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强化新闻报道工作组织协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完善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处理机制,提高地震信息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地震谣传,维护社会稳定。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各区(市)县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将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推进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措施不落实、责任不到位、机制不健全、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防震减灾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制定完善规划。各区(市)县要结合实际,依法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切实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

(四)加大投入力度。各区(市)县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防震减灾资金。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推进本地区防震减灾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技术水平。

(五)推进法制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推进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有效开展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

(六)加强队伍建设。各区(市)县要切实贯彻落实市编委《关于建立健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成机编〔2007〕28号)等文件精神,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保持机构稳定,落实工作经费,提高防震减灾行政管理水平。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抗击历次地震灾害中有效减轻了损失。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到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二、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和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水库及江河堤防、油田及石油储备基地、核设施、高速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火山、海洋地震监测及海啸防范。

(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地学界等各方面的作用,多学科、多途径探索,专群结合,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加快建立南北地震带和华北地区地震预报实验场。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

(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完善全国地震区划图,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修订抗震设计规范和分类设防标准。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抗震设防要求,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七)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

(八)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加固改造。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九)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制定实施全国主要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抓紧完成省会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进一步做好全国地震区划工作,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

和保障能力

(十)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十一)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十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抗震性能鉴定与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十三)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十四)开展重要工程设施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输油输气主干管网、核设施、电力枢纽等重要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选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相关工程设施进行试点,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升重要工程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五、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十五)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十六)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满足同时开展多点和跨区域实施救援任务的需求。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地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

(十七)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地区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八)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完善跨地区、跨部门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救灾物资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六、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十九)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地震安全形势,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其他各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统筹资源配置,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

(二十)增加防震减灾投入。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各类工程设施和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危险区、中西部和多震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再保险体系,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二十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二十二)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加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大陆地震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地震成灾机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地震、火山监测预警、灾害防御、灾难医学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努力突破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要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十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建立完善大震巨灾参与和接受国际救援工作机制。密切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二十四)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切实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十五)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十六)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篇10

一、及早部署,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列为当前首要工作

防震减灾周宣传教育及“5.12”防震减灾日活动一直是我局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四月下旬就议定了今年宣传工作的重点及宣传形式,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安排,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4日县减灾委召集全县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在活动周期间的具体分工和合作,要求各单位同时行动,大力营造氛围,落实好活动方案,共同做好“防灾减灾日”的科普活动,确保本次活动取得显效,并确定了德安县《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5月5日我局召开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专题工作会议,贯彻文件及会议精神,就“防灾减灾日”活动周工作进行专项布置和分工。

二、措施有力,确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我局通过悬挂横幅、移动宣传展板、播放省地震局公益广告视频、县电视台播放防震减灾知识《地震百科》视频、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防震减灾知识,我局干部职工全员出动,宣传周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4月25日,在小学邀请市防震减灾局专家、上防震知识讲座,并为学生们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图书;5月6日一5月8日在县城集贸市场、新广场、时代商城主要街道及周边等分别悬挂防灾减灾日宣传标语12条,在行政中心大楼及有电子视频的学校设置电子宣传标语。

2、5月9日,我局分别到县小学,德安第一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向师生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在学校操场展出防震减灾科普展板,指导学校师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真正起到了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的目的。

3、5月10日,紧扣今年防震减灾日的主题一“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开展宣传,县减灾委在县时代商城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成员单位安监、消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卫生防疫、建设、民政、国土、水务、电视台、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活动中,我局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防震减灾宣传手册等,共发放4000余份。此次活动现场非常热闹,为方便前来咨询防震抗震知识的群众,各家单位都设有专门的咨询台,接受民众的咨询,并向民众派送印刷精美的知识手册,以便留存和方便学习防震减灾常识,活动现场共计发放各种防震减灾宣传资料8300份,参与民众达2600余人次。

4、在日报、县电视台、县政府新闻网刊登和播放了活动报道,在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宣传省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防震避震科普科普知识宣传片和科学解读地震灾害预防及地震灾后重建家园等科普宣传片,此举使我县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5、5.12日上午九时整,准时向我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

干部发送内容为“值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之际,温馨提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的公益短信7500余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而牢固树立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的意识,有力推进了社会抵御灾害能力。